•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人才培育的再定位:重專業到通識教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人才培育的再定位:重專業到通識教育"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通識在線雜誌社 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publish_pub.php?Pub_Sn=38&Sn=1040[2015/9/21 下午 02:46:07] 回首頁 | 轉換簡體

線上閱讀

第三十一期:全球化下的社會科學與通識教育

大學教育的再定位

文/陳幼慧 政治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前言  政大通識中心藉上海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一行99年10月21日訪問政大之際,邀請政大校長吳思華、講 座教授錢致榕進行一場定名「從專業到通識教育」的座談會,希冀透過三位專業教育工作者近年在通識 教育的掌舵與改革上,分享宏觀理念及提出高教實務建言。事實上,高等教育在面對全球化知識經濟的 時代趨勢下,大學應該如何發展及定位已成為兩岸大學教育共同面對的重要議題。殷鑑於此,座談會現 場的發言安排,首先即請三位座談人分別針對「從專業到通識教育」的主題論述,接著聚焦「人才養成 教育」和「書院生活教育」作為續談的對話交流。由於三位座談者的精闢洞見,實有助於當前國內通識 教育在理念上的釐清與實務上的革新,因此本文目的,除將當天座談會內容擇要呈現之外,亦介紹政大 通識教育這幾年來的發展方向,作為這次座談會緣起與說明。 大學教育與高等教育人才培育  近時國內外許多大學致力推動以博雅教育為核心理念的通識教育改革計畫,一方面強調學生自我學習 的能力提昇,期待在知識統整、多元跨界、人文素養等課程規劃上能有創新;另方面則重視學生自我認 識的反思理解,向在生活教育、公民意識和社會關懷上多有實踐。通識教育的改革,可以反應出一所大 學的辦學理念與教育理想,甚至關乎到大學教育的自我定位與未來發展,如政大通識教育的改革計畫, 即從兩個關鍵概念著力:第一是人才養成教育的模式,第二是書院生活教育的意義。這兩個部分也和 國、高的考試文化和學習模式有密切關係,因為考試文化讓大學收進來的學生僅擅長於考試,缺乏基本 能力的學生。根據政大通識中心的觀察,政大學生愛修課拿學分的背後,隱藏了對自我學習定向不瞭解 所產生焦慮的表現。錢教授就認為人才是要先成「人」,才成「才」,生活經驗對於人才養成過程中的 價值取捨和應對判斷非常重要,每個時代的「族群效應(cohort effect)」有所差異之下,大學教育首先 應該釐清辦大學的目的是什麼?要培養什麼人才?又為誰辦大學?等等基本問題,方才實現兼顧時代需 求、文化需求與學生需求的大學之道。  若前述的大學教育著重培育適合台灣未來發展所需的人才目標上,楊校長則呼籲應該重視教育的本 源,並歸結教育的本源是要教會學生應該怎麼做人,而使得一個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換言之,如果這 個人有了基本的生活德行,有了基本的自我學習方法,以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的話,之後進入社會亦 會根據未來的需要和世界的發展,自動調整自己進行自我學習。就此而論的大學教育在於使學生具備面 對未來所需的能力,但是倘若忘記了教育的本源,只是將人訓練成一種機器,不管這種機器是專長經濟 或物理還是化學,無論是哪種機器都不是成為一個「人」,這樣的教育理念無助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反 倒造成人類未來前途的堪慮。再者,大學也不是生產線,沒有辦法作出保證學生受教以後,畢業出去就 一定是一個達到我們某種目標設定下的人。藉此我們回顧一下東西方傳統的大學理念,即定位在通識教 育的實踐精神上,這種精神無論中國的「六藝」或西方的「七藝」,教育的內涵旨在培養「全人」或 在線簡介 線上閱讀 通識論談 通識讀書會 各期電子報 歡迎投稿 訂閱雜誌 意見信箱 會員登入 註冊 電子報訂閱 訂閱 取消 深入報導.理念探討.意見交流 送出 忘記密碼? 送出 Google Search .

(2)

通識在線雜誌社 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publish_pub.php?Pub_Sn=38&Sn=1040[2015/9/21 下午 02:46:07] 「完整的人」,從這個面向來說,大學教育的理念就是通識教育的理念,甚至一所大學的通識教育可以 見出這所大學的靈魂所在。 人才養成教育的新定義  吳校長繼從不同面向來思考大學教育要如何為培養人才做準備,所謂「人才」可有三種尺度,第一是 大焉者:我們希望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對人類文明具有貢獻,如政大這幾年所頒授的名譽博士學位,即看 出政大人對人才養成教育所提出的觀點,像學術研究貢獻的曾志朗、余英時;藝術創作貢獻的余光中、 金庸、林懷民;還有長期在偏遠地區付出教育關懷貢獻的喬龍慶;以及創辦天下雜誌對台灣社會關懷貢 獻的殷允芃。這四種人才都在他們的專業領域不斷努力,也在人生歷程中,不斷好奇、探索、關懷,繼 而為自己的理想堅持和實踐。第二是中焉者:中焉者的標準是希望我們畢業的人才能為社會所用,實際 上,業界對學校人才的養成是有所期待的:如(1)這個學生是否具有宏觀思考的能力;(2)自我學習的能 力;(3)團隊合作和分享的能力;(4)擁有較豐富內涵的生活經驗,尤其是國際的生活經驗。第三是小焉 者:若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企盼是個人自由,其實我們大學教育就在培養自由人,這也是教育最根 本的目的,但是自由需要有多面向的理解,如經濟的自由、生活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國際移動的自 由。因此若從這裡回到通識教育,前述無論大焉者、中焉者、小焉者的諸等特質,就是通識教育所希望 成就的事情。換句話說,假設要指出通識教育的最大價值或意義,反倒應該說我們有沒有提供同學這樣 的機會,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學習上既有專業知識做基礎,亦有不同思維角度相互合作而 激盪發光,然後變成思想上的「全人」,這便是通識教育很重要的目的所在。再以政大通識教育的改革 為例,博雅的榮譽與實驗所欲造就的是具厚實基礎、文理兼備的人才。 書院生活教育的新思維  觀察國內和兩岸書院教育的設立與發展,近幾年有愈受重視之趨勢。然而相較於美國書院實施是不分 院系的人才培育模式,英國的牛津和劍橋書院則為英國社經地位最高的世家子弟所去的地方,長期以 來,自有其豐沛歷史文化所成就出來的學術位階。反觀目前華人地區多以「實驗班」之性質,為學生架 構一套兼具個別化指導和親近性互動形式的師徒制生活教育,以利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之間做好銜接與統 整,例如:北京大學的「元培學院」、南京大學的「匡亞明學院」、上海復旦大學的「復旦學院」、浙 江大學的「竺可楨學院」、西安交通大學的「彭康書院」、香港中文大學的五所新設書院、澳門大學的 住宿學院,以及我國清華大學的「清華學院」、東海大學的「博雅書院」和政大的「政大書院」。雖然 各校的教育理念、發展模式或具體作法,各有其側重條件或略有不同,但整體來說,書院生活教育的發 展模式,帶動了兩岸大學在通識課程與創新教學上之積極作為,此舉既讓通識教育與書院教育成為顯 學,同時亦挹注了國內大學教育在本質上與特質上的再定位。 結語  通識課程的改革計畫列入了「百年政大」的發展願景之一,期以建構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的新典範。吳 校長即表示經過過去幾年的努力,我們希望政大書院可以從模仿到創新,開始的時候西方成功的書院典 範仍是學習的目標,可是漸漸地我們可以走出政大師生自己的創新典範,而讓書院教育形成具有政大人 文風格的生活環境。另外,透過書院的住宿文化,師生之間、同儕之間可以自由對話,也相互合作學 習,目的在於結合生活教育、通識教育、書院教育三者,並轉換成為一種統整性和系統化的學習過程。 通識在線雜誌社 電話:886-2-26639117  傳真:886-2-26639117 地址:22301臺灣新北市石碇區華梵路1號(華梵大學圖資大樓412室) E-Mail:geeonline@gmail.com

(建議請用IE 9.0以上版本或Google Chrome 閱覽本網站)

瀏覽人數: 10416 回上一頁 回主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就知識及相關理論的最新發展,體育教師可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把新元素例如資訊素養、企 業家精神、人文素養,以及

教育局將繼續舉辦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以加強教師有關促進 STEM 教育的專業能力。繼 2015 年 7 月舉行的專題研討會外,教 育局亦於

我一開始對這門課的目標只是想單純上課認真抄筆記、作業好好 寫、絕不早退外,還從未想過會上台報告。雖然我是老師點到要

分項計畫「海上絲路之探索」之設計與推行,基本上針對本校通

除了酒店、交通及景點,還

目的 ^ 材料 ^ 步驟 ^ 結果/結論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岑紹基博士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岑紹基博士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

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教育事業的關鍵在於培養佛教人才,如同一個國家「人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