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杉原海岸生態景觀保育規劃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杉原海岸生態景觀保育規劃之研究"

Copied!
1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休閒事業管理組 碩士論文

杉原海岸生態景觀保育規劃之研究

研 究 生:蔡怡俊 撰

指導教授:蔡西銘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2)
(3)
(4)
(5)
(6)
(7)

謝 誌

2006年在吾妻瑞惠的鼓勵下進了台東大學就讀研究所,期間承蒙許多老師 與同學在不同層面及程度上的幫助,指導教授蔡西銘博士於求學期間不僅在學 業上、生活上及待人處世的態度與原則上建立極佳典範。研究之際,自研究方 向的引導、文獻的蒐集至論文撰寫期間之逐字批改,還有觀念的釐清,皆使學 生受益良多,藉此表達由衷感謝之意。特別感謝杉原小組共同指導彭仁君教 授,於求學期間在專業上及生活上的關懷,均使學生銘感五內。中山大學管理 學院副院長高明瑞教授不辭辛勞遠道而來,給予學生許多思想上的啟發及寶貴 的意見;也感謝杉原小組諸位夥伴相互扶持;及事務所同仁在公務及論文寫作 上的協助,在此一併誌謝。

研究所期間,女兒慈珮的誕生與畢業前夕母親的辭世,使我歷經人生中最 快樂也最痛苦的日子,最後僅以本文,獻給我敬愛的父母、家人,感謝你們的 支持、鼓勵及包容,使我在求學路上順利無憂的完成學業,以表由衷感恩之心。

對於曾經幫助過我在此卻未能一一提及者,謹此一併至上最高的謝意。

蔡怡俊 謹誌 2007.7

(8)
(9)

中文摘要

2005 年杉原海灣在社區居民努力十數年的努力下,終獲台東縣政府的重 視江杉原海灣劃定為富山禁漁區。2006 年在台東大學彭仁君教授的帶領下海 灣成立杉原海洋公園,地方的在地環境保育認同,使得杉原在 2008 年獲選為 台灣地區珊瑚總體檢三個調查區中唯一的本島珊瑚礁區,高達 110 種的珊瑚 礁顯示海灣的生物多樣性,其中並發現台灣首例的貝氏耳狀珊瑚,生態旅遊 應是包括永續發展之概念、強調保育概念、對當地社區有貢獻、負責任的遊 客行為、當地社區參與的五大概念,其中保育概念更是生態旅遊的重要目的,

本研究透過實地調查法及案例分析法得知研究範圍內原有被允許的水域活動 並未具生態觀,充其量只是觀光的手法罷了,開放珊瑚船執照,使得百姓對 於政府海洋保育的態度產生質疑,本研究以為必須透過分區保育的概念劃分 活動區才能維持生態資源的保護及合理使用,達到生態景觀的保育功能。面 對 2100 年珊瑚礁全部滅絕的壓力,本研究以為劃定海洋保護區將是珊瑚礁抵 抗地球溫度變遷的重要手段,海洋生物資源合理使用也為保育工作樹立新典 範。

關鍵詞:生態旅遊、海洋保育、景觀

(10)
(11)

Abstract

In 2005, more than ten-year efforts of residents in Shanyuan Bay received attention of the Taitung government and it decided to build the Fushan no-fishing area at the bay.

In 2006, Professor Peng Ren-jyun at Taitung University led to build the Shanyuan ocean park at the bay. Local residents’ identity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makes Shanyuan, in 2008, included in the overall investigation of three of coral areas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however, Shanyuan is the only one located in Taiwan. Up to 110 species of coral indicate bay’s biodiversity and of them, Oulophyllia bennetthae has been the first finding across Taiwan.

Ecotourism includes five major ideas. They ar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ility, emphasis over conservation, contributions to local communities, responsible behaviors of tourists, and local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However, it is conservation that counts much to ecotourism.

By the field survey and case analysi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permitted activities are not ecologically planned but, at best, the technique that attracts more tourists within the sea region on which my research focuses. Allowing coral boat licenses arouses the public’s suspicion of the government’s policy of marine conserv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division of human activity areas from nature reserves on the idea of conservation zoning would urge proper use and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help accomplish the ecological scenery preservation. By 2100, all the coral reefs might be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and thu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division of marine reserves would be the important measure that helps coral reefs resist global temperature change. The proper use of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will be a new milestone for conservation efforts.

Keywords: ecotourism, marine conservation, landscape

(12)
(13)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5

第四節 研究對象、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定義 ... 9

第二節 水岸空間理論 ... 18

第三節 景觀理論... 21

第四節 生態旅遊理論 ... 29

第三章 實質環境調查與分析 ... 31

第一節 自然景觀環境調查... 31

第二節 生態景觀環境調查... 33

第三節 社經環境調查 ... 52

第四節 人文景觀環境調查... 59

第四章 海岸生態景觀保育規劃案例探討 ... 62

第一節 澳洲大堡礁海洋公園 ... 62

第二節 美國夏威夷的恐龍灣 ... 64

第三節 小結 ... 66

第五章 杉原海岸生態景觀保育規劃原則探討... 69

第一節 保育規劃原則 ... 69

第二節 生態旅遊規劃原則... 71

第三節 生態景觀分區規劃... 74

(1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80

第一節 結論 ... 80

第二節 建議 ... 81

參考文獻... 84

附錄一 訪談記錄... 88

附錄二 第一次實地調查記錄 ... 89

附錄三 第二次實地調查記錄 ... 91

(15)

表目錄

表 2-1-1 生態旅遊的定義表 ... 15

表 2-1-2 綠建築定義表 ... 17

表 2-3-1 景觀分類原則表... 21

表 2-3-2 依都市化程度景觀類型分類表 ... 26

表 3-1-1 1971 年至 2000 年間台東氣象站氣候資料統計表 ... 32

表 3-2-1 台東杉原部落哺乳類動物生態景觀調查資料統計表 ... 35

表 3-2-2 台東杉原部落鳥類動物生態景觀調查資料統計表 ... 36

表 3-2-3 台東杉原部落爬蟲類動物生態景觀調查資料統計表 ... 40

表 3-2-4 台東杉原部落兩棲類動物生態景觀調查資料統計表 ... 41

表 3-2-5 台東杉原部落蝶類動物生態景觀調查資料統計表 ... 42

表 3-3-1 富山村、卑南鄉及台東縣近六年人口統計表... 53

表 3-3-2 富山村近 10 年人口數統計表... 54

表 3-3-3 人口分佈、密度及戶數、戶量表 ... 54

表 3-3-4 台東杉原部落土地分區使用地調查資料統計表 ... 56

表 3-3-5 台東杉原部落土地權屬調查資料統計表 ... 57

表 5-3-1 杉原水域遊憩活動劃分之構想表 ... 75

表 5-3-2 杉原部落生態景觀保育規劃各分區活動項目劃分分析表 ... 79

(16)

圖目錄

圖 1-1-1 富山禁漁區範圍示意圖 ... 2

圖 1-3-1 研究流程圖 ... 6

圖 1-4-1 研究範圍圖 ... 8

圖 2-1-1 海岸地區範圍示意圖 ... 10

圖 3-2-1 台灣珊瑚礁分佈圖 ... 47

圖 3-2-2 生態景觀環境調查圖 ... 51

圖 3-3-1 土地分區使用地及土地權屬調查圖... 58

圖 5-3-1 杉原海岸遊憩活動劃分之示意圖 ... 75

圖 5-3-2 杉原部落生態景觀保育規劃分區圖... 78

(17)

照片目錄

照片 4-4-1 安天宮 ... 61

照片 4-4-2 水仙王宮 ... 61

照片 4-4-3 海堤護欄 ... 61

照片 4-4-4 戶外階梯 ... 61

照片 4-4-5 由南往北公路景觀 ... 61

照片 4-4-6 由北往南公路景觀 ... 61

(18)
(19)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海洋佔地表面積 70%,蘊藏了豐富的生物及非生物資源,和人類之生存福祉息 息相關。然而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世界海洋環境及其生物資源的破壞,日益嚴 重,台灣四周海域亦面臨相同的問題。政府正積極進行海洋保護區的劃設工作,台 灣地區四面環海,海洋相對於台灣地區居民在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情感,無論早期 大陸移民或稍晚隨著國民政府撥遷者,都是經由台灣海峽(黑水溝)來到台灣。因 此海洋不只蘊藏豐富的自然資源也充滿人文、生態、歷史的記憶;台灣東部因交通 不便且無大型開發案,相較於西部地區,生態資源在較少人為衝擊下,保存上尚稱 完整,台東縣沿海更因黑潮經過與特殊地質景觀地形帶來豐富的海洋生態資源,成 為台灣地區彌足珍貴的秘密基地。隨著綠色時代來臨,保護海洋生態成為國際發展 旅遊產業的新趨勢,水岸空間及景觀是臨海聚落寶貴的自然資產,台東縣卑南鄉富 山村位於交通部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範圍內,台東縣政府農業處於 2005 年 9 月 14 日公布實施「富山禁漁區」即位於富山村內,範圍在台 11 線潮來橋至 154 公里處的 沿岸海域,由平均高潮線向外延伸 500 公尺內海域(圖 1-1-1),區內除水產試驗研 究外,未經縣府許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採捕水產動植物。根據「富山禁漁區現況調查 報告」(陳文義,2006)指出,從 2005 年 9 月至 2006 年 3 月調查期間,共記錄到 35 科 115 種魚類,占全台灣魚類物種 5%,顯示杉原海域魚類多樣。除此之外在「台 灣地區海岸管理草案」中(內政部營建署,1997),富山部落上劃定為東部海岸一 般環境保護區、古蹟保護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之文化遺址特別保護區及宜林地 自然景觀區等重要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豐沛的景觀資源,在護漁成功後更形加重發 展生態旅遊的利基,產業發展是維持杉原部落永續經營重要關鍵,自然景觀意象與 人文景觀意象均是影響海岸生態旅遊意象的主要因素,除豐富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 外,本研究以為,水岸空間景觀的保育與開發亦是發展生態旅遊重要課題。

(20)

圖 1-1-1 富山禁漁區範圍示意圖,UrMap 衛星影像授權編號 p06-028-000147 資料來源:台東縣政府農業處漁業課

A 點:N 22 度 50 分 46.6 秒 E 121 度 11 分 21.6 秒

B 點:N 22 度 50 分 46.6 秒 E 121 度 11 分 37.8 秒

C 點:N 22 度 50 分 18.5 秒 E 121 度 11 分 18.3 秒

D 點:N22 度 50 分 18.5 秒 E 121 度 11 分 34.5 秒 E 點:N22 度 50 分 2.8 秒

E 121 度 11 分 8.2 秒 F 點:N22 度 50 分 2.8 秒

E 121 度 11 分 24.4 秒

富山禁漁區範圍點座標

(21)

2005 年台東縣政府將杉原海水浴場 BOT 給美麗灣開發公司開發濱海度假旅館 之用,對當地生態產生衝擊,並在 2007 年引發環保團體之嚴重關切,此一開發案因 環保署認定為違法開發,在建築物已興建完成的情況下,2008 年 6 月第五次環評已 獲有條件通過,如何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將生態環境的衝擊降至最低,是此一開 發案的重要關鍵,,否則將對日後環境生態與視覺景觀產生更大衝擊。

內政部營建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於 2007 年 10 月 4 日成立,我國第一座以珊 瑚礁生態系保護為主的海洋型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則較早於 2007 年 1 月 17 日正式公告成立。據主管機關營建署表示預期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成立後,將 能達到下列各項效益,以為日後成立海洋國家公園的共同目標(1)有效保護海洋資 源,透過對國家公園海域嚴格的執法,取締非法捕魚,保護棲地,使海洋生物能休 養生息並逐漸恢復族群數量,進而豐富漁業資源。(2)進行計畫性的保、復育工作 東沙海域經過 10 年的破壞後,珊瑚礁及水生物資源損失嚴重。東沙海洋國家公園 成立後,將有計畫地進行各種保育、復育措施。依據國外經驗,10 年之後東沙環 礁海洋生物資源將可回復至 5 成。(3)專責機關進行有效管理,國家公園成立後,

園區將依資源及環境特性進行分區管理,並配置海洋專業人才,專責執行保育、教 育、研究、旅遊、救難、防災、國際合作等任務,以落實國家公園設置目標。(4)

長期研究調查,有助吾人進一步瞭解台灣海域之海洋生態,未來東沙海洋國家公園 核心區劃為生態保育區,係屬嚴格管制海域,有利於從事海洋科學研究工作。可長 期進行東沙環礁內之資源調查及生態研究,監測海域自然環境及資源變動情形,瞭 解影響海洋資源變動的各項因素,以利資源變動的預測及評估,實施資源永續利用 之最佳方式。(5)培養海洋人才,促進海洋事業發展台灣四面環海,成立東沙海洋 國家公園,將可網羅並培養海洋科技人才,從事和海洋有關之基礎及應用科技研 究,促進我國海洋事業發展。(6)提供海洋環境教育,發展生態旅遊,東沙海洋國 家公園成立之後所累積的海域長期資料,除可供科學研究外,亦可做為海洋環境教 育題材及發展生態旅遊之規畫藍本,未來東沙海洋國家公園也將成為海洋環境教育 的最佳場所。(7)保護人類水下遺跡,培養水下考古人才對於東沙海域附近沉船,

未來國家公園管理處將與國際研究水下遺產的機構合作,結合先進國家考古技術,

探究古沈船之歷史、文物,以瞭解當時社會文化和經濟活動之意義。同時國家公園 管理處將遵照聯合國「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進行遺產保護工作,爭取成為國際

(22)

知名之海底考古中心。(8)設置海洋研究站,與國際海洋研究及保育接軌,東沙海 洋國家公園將建置設備完善的國際海洋研究站,吸引國內外海洋學者來此進行研 究,提昇學術水準,培育海洋人才,加強國際研究合作以與世界各國海洋研究接 軌,此將有助於我國在海洋保育上國際能見度與地位之提昇。(9)建立西太平洋海 洋保護區區域據點,西太平洋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皆設有海洋保護區 或海洋公園保育海洋資源,獨缺台灣海域,海洋無國界,為使西太平洋海洋資源能 夠形成完整的海洋保護網,台灣附近海域有必要設置保育據點,以共同維持西太平 洋海洋資源,善盡我國保育海洋之國際責任。(10)劃設海洋保護區,符合世界潮 流,世界各國於未來 10 年內預期增加海洋保護區達領海之 12%,並預定在 2012 年 完成海洋保護區區域網路及資料庫之建立。2001 年 5 月行政院核定之「生物多樣性 推動方案」中,希望將臺灣地區海洋保護區面積由目前不足領海面積的 1%,逐步增 加到 5%。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將繼東沙環礁海域劃設成立海洋國家公園後,陸續 將原屬交通部觀光局國家風景特定區管理綠島、澎湖群島及北方三島(棉花嶼,花 瓶嶼,彭佳嶼)等島嶼劃定為海洋型國家公園,以收整合管理之效。顯示政府海洋 立國,重視海洋事務,著重海洋保育與維護生態資源、善盡國際公民義務,實踐人 類共同價值之決心。

杉原部落雖已劃設禁漁區,也進行環境教育及生態旅遊的工作,但相關配套卻 是付之厥如,極待加速腳步以免重踏覆轍造成另次的生態浩劫。本研究期望透過杉 原部落水岸空間景觀的了解取得生態景觀規劃原則對提昇當地生態旅遊之關連性研 究,探討該地區所能提供之人文、生態、水岸空間、景觀環境,如何活化並以研究 結果提供未來水岸空間生態景觀改造者之參考,建構和諧、舒適、生態、美麗之水 岸空間景觀環境,並喚起民眾對地方之認同感,進而關心周遭環境,達成社區生態 環境永續經營之目標。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目前杉原社區海岸生態景觀的現況。

二、探討國外發展海洋保護區對生態旅遊的有利因素。

三、訂定杉原海岸生態景觀保育分區規劃原則,作為日後的參考。

(2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為了解杉原部落的生態景觀資源,首先必須先明瞭海岸、景觀、生態旅遊 理論的相關基礎;生態景觀資源既是人類進行生態旅遊的重要資源,則必須 了解相關理論根據。因此本研究先以文獻回顧與相關著作來蒐集第二手資 料,再利用田野調查實地考察、訪談法來作第一手資料的蒐集,最後將以上 資料整理、分析,並訂定規劃準則,茲將研究方法說明如下:

(一)資料蒐集

1.第二手資料(間接資料)

(1)研讀相關著作:生態旅遊產業是二十一世紀最具潛力的產業活動之 一,國內外已有相當數量研究的相關著作,藉著研讀這些著作,能對 景觀資源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並把握研究重點。

(2)研究整理相關文獻:國內針對景觀的專題研究論文相當豐富,藉著研 讀國內各學著的研究論文,能夠了解國內學者對景觀的成果,也有助 於了解其研究方法與流程,進而建構本研究的議題與中心架構。

(3)其他資料蒐集:其他資料包括報紙、雜誌、期刊以及地方出版品,這 些資料通常較書籍來得新,而且深具地方性特殊意義,能夠反映出當 時人們最實際的需要,因此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2.第一手資料(直接資料)

(1)田野調查:調查目前杉原海洋社區海岸生態景觀的現有狀況。包含人 文景觀與自然生態景觀風貌相關之狀況,作為本研究分析評估之基礎 資料。

(2)訪談法:由於卑南鄉尚未發行其鄉誌及可信度較高之政府出版品,富 山村的史料記載更是付之闕如,為彌補二手資料的不足,訪問富山村 杉原部落之士紳賢達長輩們,以期了解杉原部落的歷史變遷與人文活 動,加深本研究之深度。

(3)現況生態景觀分析:本研究之主要面向在於海岸生態景觀保育規劃原 則擬定,對於現今杉原海洋社區景觀的生態性、保育性加以分別檢討,

(24)

歸納出相關的潛力保育問題做為制訂原則的基礎。

二、研究流程

根據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 1-3-1 所示。

圖 1-3-1 研究流程圖

生 態 景 觀 現 況 及 使 用 分 析

保 育 分 區 規 劃 原 則 之 擬 定

結 論 與 建 議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設 定 研 究 範 圍 與 對 象

基 礎 資 料 蒐 集

田 野 調 查 案 例 分 析 訪 談 法

調 查 資 料 彙 整

(25)

第四節 研究對象、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建基於台東杉原海洋社區發展生態旅遊之建構,以探討海岸空間 景觀對於發展海洋保護區生態旅遊的有利因素為目的,調查以自然與人文景 觀為主,訪談研究則以當地居民為對象。

二、研究範圍:

本研究將針對杉原部落發展區臨海岸間空間景觀的部分作討論,研究範 圍東臨太平洋、西以台 11 線公路為界、南接入江橋、北迄潮來橋(如圖 1-4-1 所示)之海、陸域生態景觀。

三、研究限制:

本研究範圍內,由於社區相關文獻記載缺乏,在進行現況環境實質調查 時,必須佐以訪談耆老方式進行,大部份社區耆老均於成長過程中,因升 學、就業、服役等因素,時間或長或短離開部落,對於部落之人、事、物等 映像或因接續或因斷層或因記憶模糊,口述過程中有一定程度的誤失,未能 全部反應,難免有所失真,對於歷史空間的還原,亟待後續研究者對於歷史 空間研究再于重建或補實,以免有遺珠之憾。

(26)

圖 1-4-1 研究範圍圖,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藉由景觀設計準則建構海岸生態旅遊的有利環境,因而在文 獻探討方面將針對水岸空間理論、景觀理論及生態旅遊理論等三大面向之相關文獻 加以探討。

第一節 定義

一、海岸管理的定義

海岸管理之基本母法為「海岸法」,補充現行海岸管理的不一與衝突,並 建立海岸管理體系,整合、管理事權,統一協調各種法令規定,發揮相輔相 成之管理效果。並就海岸土地進行整體規劃,建立開發許可制度,海岸法雖 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但草案內容對海岸的發展卻是有重大影響。

就長期而言,人類的生活及經濟脫離不了水、土、礦物、植物等自然資 源,如能降低敏感地區的開發,適當的復育及保育,將可為後代累積健全的 綠色資本,保存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資源,是我們這一代不可再推諉的 歷史責任(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海岸法草案對於海岸地區的定義 則包括濱海陸地及近岸海域,其中濱海陸地是以平均海水面至最近之山陵線,

或至地形、植被有顯著變化之處,或至濱海主要公路、行政區界、溝渠、宗地 界線明確之處為界。近岸海域則為以平均海水面至等深線三十公尺,或平均海 水面向海六公里處,取其距離較長者為界,並不超過領海為界(圖 2-1-1)。

依據行政院「國土復育策略暨行動計畫」中對海岸地區的定義為「平均高潮線 至第一條省道、濱海主要公路或山脊線之陸域、取其距離較長者為界」。劃設 海岸地區為實施海岸管理之重要依據其精神在於將海陸交互作用加以保護之 重要意義並確保生態環境敏感地區之完整性。本研究認為海岸管理的主要目 的在於兼顧保安性、生態性、保育性、永續性,研究內容則以濱海陸地的生態 性、保育性為主。

(28)

圖 2-1-1 海岸地區範圍示意圖,資料來源:本研究根據海岸法草案整理 二、海洋保育定義

所謂保育,係指合理的利用自然界生態體系的資源,且在維護生態體系 穩定平衡下,讓資源永續利用,同時保持其潛能,以滿足後代人們的需要與 期望,所以「保育」乃兼具有保護培育與合理利用之雙重意義,而且是積極的 行為,包括對自然環境保存、維護、永續性利用、復原及改良。我國農委會 漁業署對於海洋保育著重於漁業資源保育,現有 26 個漁業資源保育區台東縣 轄內即有 4 處分別位於成功鎮及綠島鄉。(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網站,2007)。

在經濟強權入侵下,海洋資源遭受重大衝擊,世界各國意識海洋保育的重 要性,紛紛訂定相關法規以因應,美國的海洋政策於1970年代起開始受到重 視,聯合國於1982年通過海洋法公約,韓國過去對於海洋事務多著重於漁業及 國防,自1982年起才漸漸重視海洋保育的問題,除了修訂環境保存法與海洋 污染預防法之外,並於1990初期成立了「整合性海洋政策工作組」,開始研擬 新的海洋政策,紐西蘭於1991年制定之資源管理法與紐西蘭海岸政策說明書為 海岸管理之依據,菲律賓於1994年完成其整合性的海洋政策「國家海洋政策」,

加拿大於1995頒定「海洋法(Oceans Act)」,澳洲於1998年提出「澳洲海洋 政策(Australia's Ocean Policy)」。第一屆國際海洋保護區大會(InternationalMarine

(29)

Protected Areas Congress, IMPAC1)於2005年10月28日在澳洲季隆(Geelong)舉行,

與會成員來自70個國家,共計770個團體,包括環境、漁業專家以及業界。會 議目的是解決日漸嚴重的海洋資源減少問題,希望在2012年時建立一個全球海 洋保護區體系。此次會議是由世界自然保育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簡稱IUCN )和其保護區委員會

(World Commission onProtected Areas)與澳洲政府及其他夥伴組織共同舉辦,會 議主張不論是保育或是漁業利用的團體,都應同心協力共同為改善全球海洋環 境而努力。IUCN海洋計畫(Marine Programme)負責人Carl Gustaf Lundin 表示,

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全球漁業量的控管刻不容緩。但是,不管是現在還是未 來,最重要的還是保育與漁業利用應以合作取代不必要的競爭。推動海洋保護 區成為防止全球漁業崩解的重要工具。目前,全球17個主要漁場當中有15個已 完全開發,甚至產量已開始下降,而海洋生物也在加速滅絕。相對於陸域受保 護的面積已達12%,目前受保護的海洋面積只有1%(行政院農委會,2005)。

我國對於海岸管理的歷程,1949 年至 1990 年戒嚴前,對於海岸的管理均 基於軍事與國防的要求,並無開放,遲至 1998 年才頒布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 區法與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法,確定了我國 200 海浬內海域之立法執法 權利,期間亦修訂了 1989 年頒布的野生動物保育法與 1929 年頒布的漁業法 等,以保護海洋生態、維持海洋生物資源之永續生存,然而這些法令與主管 機關仍未有妥善整合,難以於執行面上發揮成效。幸而於 2001 年,「國家海 洋白皮書」公佈,提出符合永續、整合、與預防三原則之政策方向與具體目 標,若能徹底落實,將能提昇台灣人民的海洋權利,帶領台灣邁向海洋國 家。2000 年行政院院會通過海岸法草案,2006 年制定「國土復育策略暨行動 計畫」,更展現政府對於海洋管理的重視。然而本研究認為我國雖於 1929 年 即訂定一部海洋管理法規漁業法,78 年來對於海岸保育、海洋生態環境維護 等海岸及海洋重要政策在具體成效上有(1)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

(行政院,1984、1987)。劃定淡水河口、東北角、蘭陽、蘇花、花東、墾丁、

雲彰等七處;1987 年劃定北海岸、北門、尖山、九棚、好美寮等五處,共計 十二處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2)台灣地區自然生態保育方案(行政 院,1984)應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劃定生態保育區或自然保留區,妥善規劃保育

(30)

地下水改善水質,防止超抽地下水造成海水入侵,地層下陷及地下水鹽化,健 全保育海岸及海洋資源經營管理制度。(3)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綱領(行政 院,1987)選擇沿海地區具特殊景觀及農漁業發展價值者,依自然條件及實際 需要,劃定國家公園,水源或生態保護區,稀有或野生動植物保育區,特殊景 觀、風景、歷史文化保存區。防止河口海岸濕地、紅樹林沼澤地及海岸砂丘之 蠶食與濫用,禁止海岸河川砂石亂採,禁止超抽地下水造成海水入侵,地層下 陷及地下水鹽化。(4)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年行政 院,1984)整合海岸管理與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之永續經營開發,積極參 與國際海洋環境保育合作。(5)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行政院,2001)。研 訂海洋資源管理法推動海岸法之立法,檢討與整合現有之保護區域。(6)海 岸法草案(2001 年行政院)整合性海岸管理制度、海岸地區永續經營。(7)

國土復育策略暨行動計畫(行政院,2006)。人與自然的關係由人定勝天轉變 為尊重及順應自然,政策考量由當前性轉變為永續性,經濟發展由不考慮環境 及生態資源成本轉變為綠色經濟,資源利用由無限制開發利用轉變為依環境特 性,規範開發及保育措施,國土規劃由劃設保護區開發效益大於保育效益轉變 為劃設環境敏感區保育效益大於開發效益,區域環境管理由片斷式各機關各自 為政轉變為整體性自然區域考量,工程理念由重型硬式工程「阻」、「擋」轉 變為輕軟性生態工法「疏」、「導」。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依(1)重要 水產資源地區。(2)珍貴稀有動植物地區。(3)特殊景觀資源地區。(4)

重要文化資產地區。(5)重要河口生態地區。(6)其他依法律規定應予保護 之地區等,需要劃設海岸保護地帶,加以保護管理,並禁止開發。積極復育過 度開發山地地區、河川區域、海岸及嚴重地層下陷地區的生態環境,促進環 境資源永續發展。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國對於海洋及海岸政策擬定尚停留在各 單位強烈本位主義各行其事,海岸管理單位與事權分配過於紛亂的狀態下,其 結果當是負面大於正面,積極加速整合性的海岸法早日立法實施,才能達成我 國海岸保育管理的終極目標。

三、水岸的定義

目前有關水岸地區環境資源的研究,主要分成兩個向度進行,一是空間 景觀的環境再造,另一則為生態或水的資源保護(閻克勤,2001)。水岸一般

(31)

而言係指河川本身及其沿岸環境所構成之空間,本研究欲探究之對象為杉原 部落位於海岸往內陸方向至公路兩側之區域,其容許之活動有觀景、步行、

休閒活動、商業活動、水上活動等,其區位則以杉原部落中莿桐部落為研究 核心區,研究對象為海岸空間。海岸空間不同於河岸,本研究對於水岸之定義 包含濱海陸地及近岸海域人文歷史、景觀環境、生態旅遊、親水場域、產業 經營等。

四、景觀的定義

景觀係為人類視覺可見的自然及人文地景,包括自然生態景觀、人為環 境景觀及生活文化景觀(景觀法草案,2005)。「景觀」所指的是眼睛可見的 有形景物。有些是自然作用演化而成的稱為自然景觀,有些則是人類利用資 源的結果所造成的,稱為人文景觀。依文化資產保存法針對自然地景的定義 是指具保育自然價值之自然區域、地形、植物及礦物;而對文化景觀的定義則 為指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着之空間及相關聯之 環境(文建會,2007)。自然景觀包括了氣象、地形、地貌、動植物等各種物 體所組成的景觀。人文景觀則包括了人為的各種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如交通 運輸設施、農業生產設施、建築相關設施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基本上 的不同,主要是人文景觀摻入了人類文化的影響。人類透過他們的文化(生活 方式)改變了自然景觀的面貌,這種綜合性的視覺映像就是景觀。本研究則以 自然景觀中之生態與人文景觀中之建築相關設施為主。

五、生態旅遊的定義

生態旅遊是指遊客在未經干擾污染之自然環境,以特殊的研究目的,採崇 敬和欣賞環境、野生動植物、歷史、社會文化的態度,從事旅遊以獲取自然或 人文上的體驗(楊宏志,1995)。並歸納出三點人類使用自然的態度及方式特 質即(1)重視短期量化的經濟利益,輕忽長期環境整體效益。(2)從人類主 觀角度解決問題,忽略其他物種生存和自由的權力。(3)忽略資源有限的事 實,無論是不可再生性質資源或是耗竭性資源,常在耗竭資源後,引發對另一 種資源的需求。

生態旅遊是一種旅遊方式,利基於當地自然、歷史以及傳統文化上。旅

(32)

遊者扮演一種非消費者角色,融合于野生動物與自然環境間,透過勞動或經 濟方式,對當地保育和原有居民作出貢獻,認為以自然為本並以自然為導向 的調整性觀光活動(郭岱宜,1999)。其歸納生態旅遊的三大特點為(1)是 一種仰賴當地資源的旅遊。(2)是一種強調當地資源保育的旅遊。(3)是 一種維護當地社區概念的旅遊。

國內外許多學者曾針對此「生態旅遊」一詞之定義進行闡釋(Ziffer, 1989、

Boo, 1991、楊宏志,1992、Valentine, 1993、The Eco-tourism Society, 1993、

Buckley, 1993、Mcintosh et al., 1995、王柏青,1995、Lindberg et al., 1996、

Wight, 1996、Ceballos- Lascurain, 1996、趙芝良,1997、Meric and Judith, 1998、

Hvenegaard and Dearden, 1998、謝文豐,1998、Sirakaya et al., 1999)。其中較具 代表性的包括,The Eco-tourism Society(1993)之定義-「在自然地區有目的 的旅遊,以瞭解當地文化和自然歷史為主要目的,注意不影響當地生態系 統,同時提供當地人得以保育當地環境的經濟機會。」;Ceballos- Lascurain

(1996)之定義-「生態觀光是對環境負責的旅遊方式,造訪相對未發展的自 然地區,以欣賞自然、提倡環保、減少負面衝擊,並提供當地人有利的一種 社會經濟的活動」(引自吳宗瓊,2002)。

美國國際生態旅遊學會的定義為到自然地區負責任的旅遊方式,同時關心 生態環境且保障當地人的福祉。(魁北克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宣言,2002)是 包含自然生態和人文社會兩大層面認知生態旅遊(ecotourism)秉承永續觀光 的精神,其在乎觀光旅遊的發展對經濟、社會和環境所造成的衝擊;體認觀光 旅遊的發展和一個地方的社會、經濟及環境存在著既重要又複雜的密切關 係,它對當地環境和社區而言,是利弊互見的;強調生態旅遊應該藉著增加生 態旅遊地點的經濟和社會利益,積極致力於該地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的保 育,並且增加遊客對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保育的自覺,來持續地致力於整體 觀光旅遊業的發展朝向永續性。楊宏志(2002)則提出,生態旅遊包含參與、

保育(護)、利益三大面向。行政院生態旅遊白皮書(2005)指出生態旅遊是 一種必須走入自然並與環境互動的旅遊形式,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強調生 態保育的觀念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福祉負責任的環境行動。鄭先佑則提出生 態旅遊的核心價值為(1)自然與文化的融合。(2)精神與品質的提升。(3)

(33)

分散與多元的原則。(4)邊緣與核心的對換。(5)知識與經驗價值的肯定與 實現(包含對環境友善的程度)。活動的參與者具有特殊的學習目的,以崇敬 及欣賞的方式從事旅遊。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論述,生態旅遊理應包括永續發展 之概念、強調保育概念、對當地社區有貢獻、負責任的遊客行為、當地社區參 與的概念等五大構面。本研究依據五大構面整理出生態旅遊的定義如表 2-1-1。

表 2-1-1 生態旅遊的定義表

定義者 年代

永續發展 之概念

強調保育 概念

對當地社區 有貢獻

負責任的 遊客行為

當地社區參 與的概念

The Eco-touris m Society

1993

不影響當地 生態系統

保育當地 環境

同時提供當地 人得以保育當 地環境的經濟 機會

在自然地區 有目的的旅 遊

當地人的經 濟機會

Ceballos- Lascurain

1996

減少負面衝 擊

提倡環保 提供當地人有 利的一種社會 經濟的活動

負責的旅遊 方式

提供當地人 有利的一種 社會經濟的 活動

謝文豐 1999

遊憩活動應 減少對當地 的衝擊、減 少消耗當地 資源,藉此 讓當地資源 得以永續利 用

保護當地 自然環 境,並且 傳達生態 系統為生 態旅遊的 重要內涵

維護當地的發 展。易言之,

生態旅遊須以 經濟回饋的方 式對當地的保 育工作及社區 發展有所貢獻

減少對當地 的衝擊、減 少消耗當地 資源

維護當地的 發展

楊宏志 2002 保育 利益 參與 參與

(34)

表 2-1-1 生態旅遊的定義表(續)

定義者 年代 永續發展 之概念

強調保育 概念

對當地社區 有貢獻

負責任的 遊客行為

當地社區參 與的概念 魁 北 克

世 界 生 態 旅 遊 高 峰 會 宣言

2002

地方政府、

業者與保育 機構等,應 共同制定規 範以確保資 源之永續

減少對當地 生態與社會 環境所造成 負面的衝擊

政府應提供資 源或協助社區 發展生態旅遊

增加遊客 對自然資 源和文化 遺產保育 的自覺

結合社區的 參與並確保 社區居民為 主人的地位

國 際 生 態 旅 遊 學會

顧及環境 顧及保育 維護地方住民 的福利

負責任的 旅遊

維護地方住 民的福利

生 態 旅 遊 白 皮 書

2005

以永續發展 為最終目標

強調生態保 育的觀念

提升當地居民 的生活福祉

負責任的 環境行動

當地社區合 作

資料來源:本研究根據(吳宗瓊,2002)整理

永續發展之概念、強調保育概念、對當地社區有貢獻、負責任的遊客行為、

當地社區參與的概念等為生態旅遊的五大構面,本研究試圖尋找探討水岸空間 景觀對於發展海洋保護區生態旅遊的有利因素,並建立景觀設計準則之建立,

暫不考慮對當地社區有貢獻、負責任的遊客行為兩大構面之影響。

六、綠建築的定義

長期以來人類為追求物慾的滿足,大肆破壞生態掠奪自然資源,造成地球 環境日益劣化,全球氣候暖化致使各國深刻了解環境保育的重要性,並以高峰 會形式舉辦多次抗暖化的全球性會議,各國亦紛紛提出解決對策並以永續經營 為最終目標,1997 年日本京都議定書制定「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要求各工業 國進行 CO2、CH4、N2O 等氣體減量措施,2007 年在德國召開的八大工業國高

(35)

峰會,也達成對抗全球暖化的共識,八大工業國同意認真考慮,在 2050 年前 將全球溫室廢氣排放量減一半。人為構造物工程也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兇 各國也建立綠色建築的規範,綠建築在日本稱之為「環境共生建築」,其發展 目標有「低環境衝突(Law Impact)」、「高自然調和(High Contact)」、「美 質適意健康(Amenity & Health)」三個層次。綠建築在歐洲國家稱為「生態建 築(Ecological Building)」或「永續建築(Sustainable Building)」,主要強調 生態平衡、保育、物種多樣化、資源回收再利用、再生能源及節能等永續發 展課題。而在美國、加拿大等國,綠建築則稱為「Green Building」,主要講求 能源效率的提升與節能、資源與材料妥善利用、室內環境品質及符合環境容 受力等。各國訂定綠建築的定義表如表 2-1-2。

表 2-1-2 綠建築定義表

定 義 者 年代 定 義 馬里蘭綠建築方案

(Maryland Green Building Program)

1997

已能使原料與天然資源有效利用、環境保護以及 促進永續社區的方式,進行建築物設計與建造以 及基地的開發。

美國匹茲堡綠建築

聯盟 1997 綠建築的設計是要將其材料、建造、營運與拆除 隊環境的整體傷害降至最低。

美國舊金山 Thoreau

永續中心 1997

綠建築是以將自身對環境的衝擊降至最低為目標 的方式來進行設計與運作,同時又能確保使用者 的健康。

美國環保署(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1999

綠建築是一種「與環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的建築。他被設計以減少與其建造、使 用、運作、維護以及最終的拆除

(decommissioning)直接與間接相關的環境影 響。

美國波特蘭市能源 辦公室(City of Portland Energy Office)

1999

綠建築為其結構與週遭地景的設計、建造與運 作,可將短期與長期對環境的負面衝擊降至最低 的建築。

(36)

表 2-1-2 綠建築定義表(續)

定 義 者 年代 定 義 我國內政部建築研

究所

2002 生態、節能、減費、健康的建築物。

日本環境共生建築

低環境衝擊 Low Impact、與自然調和 High Contact、舒適性 Amenity 。

資料來源:本研究根據(丁育群,2004)整理

綜合各國對於綠建築的定義以美國環保署表達最為貼切,綠建築是一種

「與環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的建築。其意函包括所使用材料的 永續性、景觀元素的合諧性、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等項。

第二節 水岸空間理論

「水」是大自然賦予人類最珍貴的資源,潺潺蜿蜒的河流有如城市中的血 管;海岸邊潮起潮落的波浪,則像極了大自然對城市的禮讚。許多城市中最具生 命力的地方,並非核心區中規中矩的棋盤式街廓,而是生動的水岸空間與綠地所 串連出來的自然聖地。藍帶與綠帶賦予了現代式水泥叢林都市生命的泉源,軟化 了水泥大地的冷酷,也賦予市民一個心靈與大自然交流的空間(陳效之,2000)。

水岸空間對於人類生活的確扮演重要腳色,水岸空間及組成與海岸地區遭受人為 的破壞在生態、環境、保育上所引發的浩劫,值得吾人深思。

一、水岸空間及組成因素

空間的性質包含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在「文化」(由人的價值、思想、

觀念形成的社會、生活、行為現象)背景下,人們選擇使用型態與空間形式,

因而對空間產生實質層面上的影響;二是人類的行為與活動具體呈現空間本質 的場所性積極的影響空間精神層面上之象徵意義。因此空間與水的關係作用亦 可由空間實質層面與精神層面討論,及「功能性」、「可及性」和「場所性」

三者加以探討(江瑞怡,2006)。換言之空間是由具象的形體與界域和抽象的

(37)

思維的藩籬所構成,在景觀學上空間的討論是以有形的界域為重點。

都市水岸地區係指水域環境與都市空間交接地帶,包括都市周遭的水體 與環境,其範圍涵蓋海岸地區及都市河岸,包含水道及河岸週遭的環境及空 間;而海岸地區則包含海域及海陸交界的海岸地區(陳效之,2000)。河岸空 間之組成包括(1)生態環境。(2)河川水體。(3)實質空間等三大部份(翁 金山,2001)。反映在海岸地區則為(1)生態環境。(2)海洋水體。(3)陸 域空間等三大部份。由於受地球暖化日益惡化的影響,人類對於環境相關議題 的重視,人類對於水體的利用由支配者與被支配者的關係轉化成相互依存的夥 伴關係,

地球資源日益匱乏,生態環境必須永續經營,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共 識,綠色資本主義的逐漸形成,對於水岸空間的利用不再是以粗暴破壞的工 程手段與海洋、河川、環境爭取貪婪的商業利益,且跳脫治山防洪的治水基 本功能和人定勝天以人為主的傳統思維,漸漸以和諧、生態、親水資源、景 觀、空間、產業、環保、永續、服務等多面向的方向思考,水岸是兼具實 體、歷史、環境、生態、永續的空間,利用上已漸趨多元性與豐富性。行政 院永續海岸行動方針列有十大工作項目(1)保護重要海洋資源,積極調查研 究、分類分級,並優先保存與保護重要海岸資源。(2)合理使用海洋資源,

尊重生態環境承載量,整體規劃,以合理利用海岸各項資源。(3)護育劣化 生態資源,評選劣化之重要海岸,並採取近自然方式,回復海岸生機。(4)

整建改善海岸景觀,充分納入專家與民眾意見,逐步帶動海岸景觀改善風潮 與新思維。(5)加強海岸災害防護,關切海岸安全,整合思考海岸各種災害 防護之必要設施與措施。(6)合理發展海洋產業,建立合理經營環境,兼顧 環境保護之需求,均衡發展海洋產業。(7)建構海洋資訊系統,統合相關資 訊,建構完善與公開資訊系統。(8)完備海岸管理體制,順應國際潮流和國 家發展需要,整合改進海洋與海岸管理體制。(9)加強海洋教育訓練,採取 有效之鼓勵措施,普及海洋教育和專業訓練。(10)強化公私夥伴關係,積極 鼓勵民眾參與和加強國際合作,建構海岸管理之夥伴機制。

二、海岸危機

位於海陸交界的海岸環境與人類的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伴隨著資源

(38)

條件的不同,海岸的形成亦將因著自然環境、社會文化與經濟型態的差異,而 具有不同的類型。研究水岸地區資源環境的發展特性,乃是為藉由探討資源形 成的因素,進而分析其在社會、經濟方面所表現之機能與呈現於外部自然生態 之現象,促使人類更易於掌握環境、控制成長,以期利用規劃的手段,使水岸 地區的發展達到永續利用之目標。台灣的發展既是從海岸開始,研究海岸自然 成為管理水岸環境的起點(閻克勤,2001)。

台灣地理條件特殊,水域環境與其他地方大有不同,在經濟開發與生態 環境保護必須同時並存的前提下,考量不同水域或水岸其地理、水文、生態 及人文條件的不同,適當的規劃出高度利用區、自然共生區,以及自然復育 或保育區等發展方式,以利開發工作的進行及保護規範的建立,實為課不容 緩的課題(環保署,1994)。開發行為影響生態環境的永續性與保育性,「開 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對於海岸地區開發應實施環 境影響評估包含海埔地和野生動物保護區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相關規定

(環保署,2006.02.20.),對於海岸地區之生態保護上具有基本保障。

海岸線的變遷與沿海的凸堤效應關係非常密切,海岸為水岸環境機能利用 模式:(1)自然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形式係利用水的自然特性,而達到調節 都市微氣候及涵養水資源的功能,並且具有都市水文、水質淨化以及生態保 護的作用。(2)親水化利用:係利用水的自然特性,規劃成具遊憩功能及環 境保護的水岸環境利用形式。(3)空間化利用:主要目的在於建構都市開放 空間體系、提供都市防災避難的場所、形塑交通、地域的分割與分斷(陳效 之,2000)。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東部海岸經常受到太平洋深海巨浪的直接 衝擊,西部海岸則是暴潮高漲、洪水引發海水倒灌的侵襲,災害頻繁除了上 述天然災害之外,更可怕的是人為的破壞,除了海岸土地密集開發及港口建 築外,其他如大量開採河川砂石興建水庫,排倒廢水沿海養殖及地層下陷(李 素芳 2004)。本研究認為東部生態與保育,因夏季颱風侵襲與冬季東北季風 吹襲的天然氣候作用下,加上人類不當使用海洋資源,已造成生態破壞,本研 究目的之一為訂定生態景觀保育規劃原則確有其重要性與急迫性。

(39)

第三節 景觀理論

一、地貌學之景觀理論

景觀係由區域內之實質特徵、自然與人為環境、象徵之意義(此反射出期 望、信仰、價值、意見)三大類組成(Relph,1973 引自江中柱,1996)。景觀 三大要素(1)某地區確實可觸及的部分和實體現象,此係由自然及人為部分 所組成。(2)人類活動中可測量部分。(3)經由人為意識而賦予之意義或象 徵(Gold,1980 引自江中柱,1996)。景觀資源實質上包括實質景觀、社會景 觀、經濟景觀、文化景觀四個向度(Garrett Eckbo,引自李素馨,1983)。綜 合上述學者景觀可分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兩大部分,實質景觀、社會景觀、

經濟景觀、文化景觀再劃分尚無法單一歸類為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本研究將 就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進行廣泛性了解。

國內外景觀學者及法令針對景觀分類論點各異,分類依不同條件如土地型 態、資源,地理環境特徵及資源之獨特性、海拔高度、遊憩影響評估方法、視 域範圍地貌組成、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呈現景觀資源(Landscape resource)景觀現象及價值的各種實質及非實質元素等有不同的分類形式,國 內外各學說景觀分類原則如表 2-3-1。

表 2-3-1 景觀分類原則表

景觀分類型態 分 類 項 目

Linton 依土地型態景觀

(Landform Landscape)

分類

1.低地(Low Land)

2.丘陵地區(Hill Country)

3.險峻之丘陵(BoldHill)

4.山地(Mountain)

5.高原台地(Plateau Uplands)

6.低的台地(Low Uplands)

曹正依景觀資源分類

1.地形、地質景觀 2.海濱景觀 3.海底景觀 4.流水景觀 5.植物景觀 6.動物景觀 7.人文景觀 8.視覺景觀。

(40)

表 2-3-1 景觀分類原則表(續)

景觀分類型態 分 類 項 目 行政院經建會依資源

之地理環境特徵及資 源之獨特性分類

1.海岸 2.湖泊、水庫 3.溪流、河谷 4 森林 5.草原 6.特殊景 觀 7.人類考古遺址 8.人為戶外遊憩區 9.古蹟建築 10.田園 風光 11.山岳 12.其他(野生動物、河口沙洲)

陳紹明依海拔高度將 台灣地區分類

1.海岸景觀 2.平原景觀 3.丘陵景觀 4.淺山景觀 5.深山景觀 6.高山景觀

環保署 景觀遊憩影響 評估方法 分類

氣候、地形、地質、水文、海流、動植物生態等自然因 素而形成者屬自然景觀資源。

江中柱(1996)依視域 範圍之地貌組成分類

1.山岳形自然景觀 2.海岸形自然景觀 3.湖泊形自然景觀 4.溪流形自然景觀 5.溪谷形自然景觀 6.森林形自然景

黃世孟、王小璘等

(2001)依能夠呈現景 觀資源(Landscape resource)景觀現象及價 值的各種實質及非實 質元素分類

1.自然資源

(1)地形與地質:包括地表之起伏變化、特殊之地形、

地質構造、地熱、地石及各種侵蝕堆積地形等。

(2)水景:包括海洋、湖泊、河川及 因地形引起之水 景和瀑布、湍流、曲流等。

(3)氣象:包括雲海、彩霞、崖及特殊日出、落日、雪 景等。

(4)動物:包括主要動物群聚之種類、數量、分佈情況 及具有科學、教育價 值之稀有、特有之動物。

(5)植物:包括主要植物聚群之種類、規模、分佈情況 及具有科學、教育價值之稀有、特有之植物等。

2.人文資源

(1)古蹟、文化;包括古蹟、古物、民族、藝術、民俗 及有關文物。

(2)土地利用:包括土地使用型態、規模等。

(3)主要結構物:包括水庫、大壩、燈塔、橋樑、寺廟 等大型或特別明顯人工構造物等。

(4)生態系:以上八項為部分組成要項之評估,而生態 系則為各組成要項之整體評估。

(41)

表 2-3-1 景觀分類原則表(續)

景觀分類型態 分 類 項 目

文建會(2005)依歷 史、文化、藝術、科 學等價值分類

1.人文景觀:

(1)古蹟、歷史建築、聚落指人類為生活需要所營建之 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

(2)遺址指蘊藏過去人類生活所遺留具歷史文化意義之 遺物、遺跡及其所定著之空間。

(3)文化景觀指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 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

(4)傳統藝術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技藝與藝 能,包括傳統工藝美術及表演藝術。

(5)民俗及有關文物指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 文化意義之風俗、信仰、節慶及相關文物。

(6)古物指各時代、各族群經人為加工具有文化意義之 藝術作品、生活及儀禮器物及圖書文獻等。

2.自然地景指具保育自然價值之自然區域、地形、植物 及礦物。

資料來源:本研究依據江中柱(1996)整理而成

本研究則以黃世孟、王小璘等(2001)依能夠呈現景觀資源(Landscape resource)景觀現象及價值的各種實質及非實質元素分類為基準。

二、生態學之景觀理論

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格局及其與生態學過程相 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強調空間格局、生態學的過程與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 是 景 觀 生 態 學 的 研 究 核 心 ( Risser 等 , 1984 ; Turner , 1989 ; Pickett 和 Cadenasso,1995;Wu 和 Loucks,1995;引自鄔建國,2003)。景觀生態學的 研究物件和內容可概括爲三個基本方面:(1)景觀結構,即景觀組成單元的 類型,多樣性及其空間關係;(2)景觀功能,即景觀結構與生態學過程的相

(42)

互作用,或景觀結構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3)景觀動態,即指景觀在結構 和功能方面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Forman,1995)。根據(劉家明,1998;

田道勇,1996;祁黃雄等,1999),在旅遊規劃中的應用有四大原則(1)整 體優化原則,即把景觀作爲系統來思考和管理,實現整體最優化利用。旅遊 規劃是對旅遊地生態系統及其內部多個組成、要素進行規劃,密切協調宏觀 和微觀之間的關係,規劃者從整體的高度上,強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然 規律。(2)多樣性原則,多樣性既是景觀規劃設計原則又是景觀管理的結果。

多樣性的存在對確保景觀的穩定,緩衝旅遊活動對環境的干擾,提高觀賞性 方面起極其重要的作用。著名生態學家奧德姆認爲,作爲人類既富裕又安全 和愉快的環境,應該是各種生態年齡群落的混合體。而城市化生活的水泥和 鋼筋主體的單調城市景觀,促使人們渴望“返樸歸真",貼近自然。因此,

旅遊地規劃的重點是景觀的多樣性的維持、旅遊空間多樣化的創造。(3)綜 合效益原則即綜合考慮景觀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或稱社會經濟、環境和美 學的全面考慮)。規劃改變景觀並可能帶來負作用。瞭解景觀組成要素之間的 能量和物質流的聯繫,注重生態平衡,結合自然,協調人地關係,體現自然 的生趣美、生態和諧美及藝術與環境融合美,這在旅遊地的人文景觀規劃設 計中尤爲重要。再把旅遊服務設施和景觀生産價值的有效利用融於山水之 中,使旅遊地的景觀美不被減弱又能産生經濟效益。如將觀賞、遊樂與林 業、養殖等生産結合,集約管理,減少廢物壓力,取得綜合效益。(4)個性 與特殊保護原則 ,景觀具有區別于其他景觀不同的個體特徵,景觀規劃設計 不能簡單套用、沿襲舊模式,否則個性的魅力將喪失殆盡。特殊指旅遊地內 有特殊意義的景觀資源,如歷史遺迹或對保持旅遊地生態系統具決定意義的斑 塊(劉慶友,2008)。

鄔建國(2000)對景觀生態學基本概念和理論進行了總結關於景觀生態學 的理論框架,肖篤寧將其歸納爲以下九個方面:(1)土地鑲嵌與景觀異質性原 理;(2)尺度制約與景觀層序性原理;(3)景觀結構與功能的聯繫和反饋原 理;(4)能量和養分空間流動原理;(5)物種遷移與生態演替原理;(6)景 觀穩定性與景觀變化原理;(7)人類主導性與生物控制共生原理;(8)景觀 規劃的空間配置原理;(9)景觀的視覺多樣性與生態美學原理。

(43)

三、景觀理論

Landscape 經常被譯為景觀、景色、風景或地景,原意是藝術家描繪的視 覺環境(Jakle, 1987),多數人談論景觀時均認為英文中 LANDSCAPE 一辭未能 將地的元素直接放於主詞地位有諸多不同看法不談人與地無法顯現景觀的全 部或許氣象也是景觀的一部分,但畢竟只是一種視覺觀感,無法有更進一步的 觸覺,過去研究景觀者曾為景觀加以定義,例如 Jakle(1987)及 Bowers &

O'Riordan(1991)認為景觀是人所觀察到的視覺環境,是具視覺特色的環境。

景觀一辭的概念,乃是 Sauer(1925)由景觀形態學(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一書引入美國地理學界,Sauer 認為地表乃是由自然景觀和文化景 觀所構成,自然景觀著重於氣候、土質等基礎,文化景觀則視為自然和時間 兩種因子之下,以文化為營利,自然為媒介的結果,因此 Sauer 認為地理學者 應該研究自然景觀是如何發展成為文化景觀(引自廖再春,2005)。Forman &

Godron(1986)則認為:「景觀是一群在生態系統中相互作用的因子所組成之異 質土地區域。」黃世孟、王小璘等(2001)則認為景觀泛指以人為觀察主體,

對於自然或人為的環境景物感受及認知,所形成的意象之總稱,所以景觀不 只是視覺環境,包括觸覺、心理感受所形成的環境。

由上述可知,景觀包含了美學、土地、人文、生態、地區等廣泛概念。這 個概念回應了我們整體環境的、生活的、休閒的、工作的等等皆是影響景觀環 境的重要因子。藉此探討,我們建議未來國土計畫法施行後,對於景觀工作之 推展,能不侷限於自然之保育,也應同時考量都市景觀、人文景觀(國土規劃 先期作業內政部營建署,2006)。

考量台灣的自然景觀,及因人為力量介入而形成的開發程度的差異性,擬 對環境自然度進行下列區分方式:原野地區、山林地區、鄉村地區、市郊地區、

都市地區、大都會區,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所見到景觀變化性亦漸次增加,

依都市化程度景觀類型分類表如表2-3-2所示。

(44)

表 2-3-2 依都市化程度景觀類型分類表 景觀

類型 景 觀 特 性 原野

地區

植被種類豐富,無明顯的人類影響,景觀要素之邊界不易區分,大多 是彎彎曲曲的、很少有直線,偶而可見幾戶人家構成的小村落。

山林 地區

與原野地區的景觀頗為類似,但植被可能受人為影響而呈現純化現 象,如森林區,景觀要素之邊界開始產生垂直的直線,而幾戶人家所 構成的小村落處處可見。

鄉村 地區

呈現大面積的耕作景觀或農場景觀,土地有明顯塊狀幾何化的分割,

其邊界常以樹籬構成圍欄,住家密集而形成村莊或市鎮。

市郊 地區

農田、住宅等景觀要素變化度大,線狀廊道如公路等不斷的增加,耕 地或農場不斷被其它土地利用形式(如工業、住宅...)所吞併,遺留於 環境中的自然因子已經很少。

都市 地區

已經完全見不到自然因子,其景觀主要由街道和市區建築兩個主要景 觀要素所組成,偶而可見到零星分佈的公園或其它景觀要素(如河 流)。

大都 會區 (特大 都市)

大都會區由於人口的密集,使得建築物或其它結構體均呈現高度立體 化狀況,而且由於其不斷往外擴張的結果,使得行經大都會區時,所 見到的景觀為市郊景觀與城市景觀不斷的重複出現,而中間缺少鄉村 景觀或山林景觀序列。

資料來源: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1999 四、景觀維護理論

發展觀光條例第二條定義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係指無法以人力再造之特 殊天然景緻、應嚴格保護之自然動、植物生態環境及重要史前遺跡所呈現之 特殊自然人文景觀,其範圍包括:原住民保留地、山地管制區、野生動物保 護區、水產資源保育區、自然保留區、及國家公園內之史蹟保存區、特別景 觀區、生態保護區等地區(交通部觀光局,2007)。

對於景觀維護與保存隨著世界主流價值觀我國也在法制面作規範,文化資

(45)

產保存法第三條也指出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並經指定或登錄 資產稱文化資產,其所有內容計有7大類均與人文與自然景觀有著密切關係其中 同條第一款至第六款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 俗及有關文物及古物之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以下簡稱 文建會);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第七款自然 地景之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在直轄市 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前條具有二種以上類別性質之文 化資產,其主管機關,與文化資產保存之策劃及共同事項之處理,由文建會會 同有關機關決定之(文建會,2005)。為維護自然及人文景觀,改善城鄉風貌,

塑造優質生活環境,行政院擬訂景觀法草案以各該直轄市、縣(市)行政轄區 為範圍,擬訂景觀綱要計畫。作為擬定景觀計畫或充實景觀規劃之準則,以及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推動景觀保育、管理及維護之指導原則。針對景觀 資源豐富,需特別加以保育、管理及維護,或景觀混亂,需特別加以改善,應 於景觀綱要計畫劃定重點景觀地區。國家公園、風景特定區、觀光地區、森林 遊樂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生態保留區、自然保留區、國有林班地、野生動物 重要棲息地及其他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已訂定相關法規,實施環境景觀之保 育、管理與維護之地區,因各該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已訂定相關法規,實施 環境景觀之保育、管理與維護之國家公園、風景特定區、觀光地區、森林遊樂 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生態保留區、自然保留區、國有林班地、野生動物重要 棲息地等地區,免依前條規定指定為重點景觀地區。國防重要設施及軍事營 區,免依前條規定指定單獨指定為重點景觀地區。但位於直轄市、縣(市)景 觀綱要計畫指定重點景觀地區內之國防重要設施及軍事營區,其有關景觀、維 護、管理及改善相關事項,應協調國防部配合辦理(行政院,2005)。道路規 劃設計之基本景觀有八項原則(1)強化風土環境特性以增加用路人對地理區位 的瞭解。(2)提供最大之賞景機會以促進環境體驗。(3)選擇最適當的景觀 及環境代表意象。(4)利用設施物及環境特色輔助方位的指引。(5)適當的 視野豐富性。(6)連貫性的視覺感受。(7)路線與地貌的配合。(8)空間壓 迫感的消弭(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1999)。世界各國景觀規劃體 制以德國最為完善,德國國土規劃體系分為聯邦、邦、區域、鄉鎮市四級,聯

(46)

邦政府並未擬定國土綜合開發的計畫,而是以聯邦國土綜合開發法、聯邦國土 綜合開發方案及聯邦自然保護法等法律為根基,以指引全國的人口、產業活 動、公共建設在空間上之合理配置,以及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之維護,預作長 期性之規範與指導,以達成空間秩序規律化與景觀環境品質改善及景觀美化之 目標(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景觀學系,1999;引自國土規畫先期作業,

2007)。

德國為保育及維護多樣性的生物棲息環境在1976年頒布「聯邦自然保護 法」以期建立生態濾網,並兼顧保護土地等相關自然資源,第一條即說明自然 保育及維護景觀之目標(劉建哲,2006)。景觀維護是人類期待它的自然性、

原始性,沒有人為破壞或干擾,資源保育無法脫離自然資源或自然景觀,為維 持永續經營必須立法保護。日本自2004年底施行「景觀法」以來,各地紛紛援 用這項新法積極地維護地景和街道景觀。與以往關注建築高度的「景觀條例」

相較,新的「景觀法」除了高度外還可依各地有不同的色彩或設計基準,對於 違法者也具有罰則等的強制力,可望在未來的景觀維護上成為強力的法律後 盾。日本之景觀計畫對於景觀廣義性之分類可區分為四種:地域景觀、都市景 觀、地區景觀及街區、設施景觀。地域景觀包括自然地區景觀、都市軸景觀。

都市景觀所涵蓋的範圍較廣泛,包括自然地區景觀、都市軸景觀、市街地景觀、

公園綠地景觀。地區景觀包括都市軸景觀、市街地景觀、公園綠地景觀。街區、

設施景觀是受人為影響較大的地區,包括市街地景觀、公園綠地景觀。其重點 係將自然區域、都市區域、市街地及公園綠地景觀依特性予以劃分,由此可規 範出不同使用型態,藉以提出適用之法令規範(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景 觀學系,1999;引自國土規畫先期作業,2007)。

世界各國有鑒於景觀資源的重要性並意識到生態資源的日益匱乏,為確保 環境的永續經營,生態的保育,由中央至地方依地區特性不同,訂定景觀計畫 以維護景觀,景觀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是融入人類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全 部,自然生態景觀、人為環境景觀及生活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的紀錄(景觀法 草案,2005)。歷史軌跡脫離不了景觀,世界自然遺產與人類遺產也是景觀環 境所構成,猶如血緣般是無法分割及剝離,也非單從法律面可規範清楚,本研 究認為今日吾人如無法令規範導致自然景觀遭受破壞,人文景觀未能接受美學

(47)

規範將對環境產生重大衝擊,因而這一條歷史軌跡的不論美醜都是當下普世價 值,人文景觀與自然生態景觀是今日吾人談論空間理應論述的重點。

第四節 生態旅遊理論

生態旅遊(Ecotourism, 或稱為生態觀光)一詞概念源於綠色旅遊或自然旅 遊,最初指的是以自然資源導向為基礎的旅遊。八0年代中後期,隨著旅遊環境 意識的抬頭和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或稱為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形 成,生態旅遊概念逐步取代了綠色旅遊及自然旅遊,並融入新的發展觀念及理 論。(宋 瑞、薛怡珍,2004)。

生態旅遊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至 1965 年,當時 Hetzer 體認觀光活動造成生態 環境的衝擊,乃呼籲各界重新思考文化、教育以及觀光的內涵,並提倡一種「生 態上的觀光」(ecological tourism),Hetzer 認為所謂「生態上的觀光」具有四個 內涵:環境衝擊最小化(minimum environmental impacts)、尊重當地文化並將衝 擊最小化(minimum cultural impacts)、給予當地最大經濟利益的支持(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to host country)、以及遊客滿意最大化(maximum recreation satisfaction)(Miller, 1993)。Hetzer 認為休閒旅遊已經形成一種趨勢,屬於人們 生活上重要的一環,而旅遊活動所造成的資源使用壓力已很難避免,如何創造並 且利用一種新的旅遊概念,使得旅遊活動對於資源的破壞減到最低,並讓遊客能 從遊程中獲得最大的滿足,才是未來旅遊市場最重要的問題所在,因此他提出了

「生態上的觀光」的概念,期望藉此一概念的推廣來達到資源永續利用的目的

(Orams, 1995)。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結合各部會制訂國家永續發展策略,將「生態旅遊」

列為國家永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於 2004 年 12 月 7 日審查通過「生態旅遊白皮 書」,推動以環境保育為核心的永續觀光,根據「生態旅遊白皮書」,其定義生 態旅遊原是基於對大眾旅遊造成環境衝擊的反省,進而產生之正面反應;其實際 發展卻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旅遊行為模式,因而現有的「生態旅遊」定義可謂五花 八門。實際上在討論與判定某項旅遊行為是否屬於生態旅遊時,不應從活動地點 或遊憩內容是否與自然相關來衡量,而應思考這項旅遊活動是否符合生態保育的 原則;例如自然冒險、自然觀賞、休閒農業等旅遊都是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然

數據

圖 1-4-1  研究範圍圖,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2-1-1  海岸地區範圍示意圖,資料來源:本研究根據海岸法草案整理  二、海洋保育定義  所謂保育,係指合理的利用自然界生態體系的資源,且在維護生態體系 穩定平衡下,讓資源永續利用,同時保持其潛能,以滿足後代人們的需要與 期望,所以「保育」乃兼具有保護培育與合理利用之雙重意義,而且是積極的 行為,包括對自然環境保存、維護、永續性利用、復原及改良。我國農委會 漁業署對於海洋保育著重於漁業資源保育,現有 26 個漁業資源保育區台東縣 轄內即有 4 處分別位於成功鎮及綠島鄉。(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網站,200
表 2-1-1  生態旅遊的定義表(續)  定義者  年代 永續發展  之概念  強調保育概念  對當地社區有貢獻  負責任的 遊客行為  當地社區參與的概念 魁 北 克 世 界 生 態 旅 遊 高 峰 會 宣言  2002 地方政府、業者與保育機構等,應共同制定規範以確保資 源之永續  減少對當地生態與社會環境所造成負面的衝擊 政府應提供資源或協助社區發展生態旅遊 增加遊客對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保育的自覺  結合社區的參與並確保社區居民為主人的地位 國 際 生 態 旅 遊 學會  顧及環境  顧及保育  維
表 2-1-2  綠建築定義表(續)  定  義  者  年代  定                        義  我國內政部建築研 究所  2002  生態、節能、減費、健康的建築物。  日本環境共生建築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ap Reading & Map Interpretation Skills (e.g. read maps of different scales, interpret aerial photos & satellite images, measure distance & areas on maps)?. I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 involves teaching how to connect the sounds with letters or groups of letters (e.g., the sound /k/ can be represented by c, k, ck or ch spellings) and teaching students to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