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龍樹菩薩《親友書》偈頌略講──聞法時應注意的事項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龍樹菩薩《親友書》偈頌略講──聞法時應注意的事項"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上課前,首先向前來聽課的大眾說聲「扎西得勒」(扎西得勒是藏語,中文譯為

祝福吉祥如意)!您們當中,有些人是之前我見過的,今天能再相見,我感到非

常開心。

這次是應慧炬機構、大乘法林佛學會、法悅苑精舍、南山放生寺,及哲蚌 吉祥果芒佛學會等的邀請來到台灣,在此說聲感謝!

今天來上課的人很多,大多是百忙中抽空而來,並將聽聞正法視為非常重 要的事。大家都為求法來到這裡,我隨喜大家的善行。

聞法前注意事項

1.須先有容器

我們都認為聞法非常重要,那麼就應讓這件事具有利益。舉例來說,我們 可能會為了肚子餓所以去吃飯,因為吃飯能解決「肚子餓」的困境。而吃飯首 先必須要有容器盛裝食物,有此容器才有辦法裝進食物,所以一開始,容器就 相當重要。

2.容器不倒覆

其次,容器不能倒覆。如果容器一開始就倒蓋著,那麼無論什麼樣的食物

─吃的、喝的,都無法放進其中。同樣地聽法時也是如此,如果因身體困倦 或者其他因素,無法專注聞法,這樣正法就不能進入我們心中,所以要專注聽 聞,避免「器倒覆」的過失。

3.動機應正確

另外,還必須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所持有的容器是打開的,但裡面若有髒 汙,那麼即使裝東西進去,也會被染污。比如,杯子本身不乾淨,這時無論裝茶

──聞法時應注意的事項

功德林仁波切開示 如王法師中文翻譯

(2)

或水都會變髒,如此也無法飲用這杯茶水。同樣地,聽法時也應注意,即使來到 現場並專注聽聞,但動機不正確、不清淨,就會形成如上述一般,無法用髒杯子 喝茶水的情形。所以聽法時具備良善的動機,非常

重要。

此外,若聽法的動機,是為了想讓自己學習 後變得很厲害、很有名,或為了讓自己懂得這些 內容後,可以用來教授他人賺很多錢,這些都不 是清淨的動機。

那麼,應以什麼動機聽聞正法?最好應安 立「我是為了圓滿佛果,所以才聽聞今天的正 法」;其次應安立「我是為了獲得解脫,所以才 聽聞正法」。或者最起碼應想到「為了讓人生變 得更有意義,可成辦自己及他人的利益,所以才 聽聞正法」。

4.容器不破漏

最後,還要注意一點,比如有個容器是打開的,並沒有倒覆,裡面也沒 有不乾淨,但容器若有破洞或裂痕,這時倒水進去,就會慢慢流失無法持續保 留,所裝入的水就變得浪費了。

同理,學法時即使很專注聽聞,且動機非常清淨,但回家後沒有複習,所 以就忘記了,如此,所聽聞的法對我們就沒有幫助,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從 現在起聽聞正法時,應遠離這些過失,這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佛法的「關鍵處」

一般來說,剛開始學法的人,好好聽聞正法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這樣說 呢?因為學法主要是為了修行,修行時先了解方法,此方法不能錯亂、錯謬。

如果不學習,就無法知道如何修行才不錯謬,所以最初的學法是非常重要。

同樣地,應正確了解自己所修學的法,對今生或後世有什麼好處。也就是

Photo by Antoine Taveneaux,引用自wikimedia,CC BY-SA 3.0

(3)

說,當我們能正確了解這些內容,才能歡喜並專心修學。

至尊宗喀巴大師所造《密宗道次第廣論》中提到:首先,須以理路了知正 法,並能分判,知其利弊、好壞,然後再好好修學,以上這些了解正法的「扼 要處」是非常地重要。

如果你沒有真正了解佛法的扼要處,當別人問你:「你修學正法有什麼好 處?你看那些學佛的人,大多數都生病,身體也沒有很好。而那些沒有學佛的 人,身體不錯、生活過得不錯、運氣也佳,所以為什麼要學佛呢?」此時,你 就會心生疑惑:「對,他講的是真的,我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為什麼要這樣 做?」當你生起懷疑時,同時會失去許多學習正法所獲得的利益。所以當遇到 伶牙俐齒的人對你這麼說時,該怎麼辦?會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如果學佛的理由是來自父母家鄉的習俗、所處當地的風俗傳統,或一時興 起產生的好感等因素,學佛就很難真正深入且穩固。

玄奘大師在那爛陀寺

兩 千 多 年 前 , 佛 教 弘 傳於印度,之後先流傳到斯 里蘭卡、泰國等地,再漸漸 弘揚到漢地、韓國、日本等 地。以西藏佛教來說,比起 漢地佛教約晚了五百年。佛 教是在西元二世紀左右傳入 漢地,而西藏佛教則是到西 元七世紀時才有,所以佛教 流傳至漢地,已約兩千年的 歷史。

西元七世紀左右,唐朝玄奘三藏法師到達印度,學習大量佛典。他到印 度,主要在那爛陀寺學習,依止上百位大善巧者,十四、五年後,成為卓越的 智者。

Photo by Neilsatyam,引用自wikimedia,CC BY-SA 3.0

(4)

玄奘大師在印度後期時,印度國王召集當地佛教或非佛教徒,共三千多 人,舉辦大辯論法會─ 主要討論佛教及非佛教的相關內容。當時有執持

「聲聞部派」的宗義學者,也有執持「大乘部派」的宗義學者在場。大辯 論法會舉辦十八天,其中有一天,無人能勝過玄奘大師,因大師已是眾所 周知的佼佼者。

玄奘大師從印度回到中原,返抵長安後,由唐太宗迎請他在弘福寺組織 譯場大量譯經,據說當時有上萬人參與譯經的工作。早先在二世紀時,佛教 確實已傳入中土,但最主要的佛教部派是聲聞或巴利語系。而到七世紀時,主 要是由那爛陀寺傳承廣為弘傳。

而今在中國大陸或其他華人所在區域,至少有數百萬人學習佛法,這是 件非常好的事情。今天來到現場的各位,平常都有專注並長時薰習佛法,針 對這點,我也非常隨喜。

龍樹菩薩為什麼要造《親友書》?

接下來的幾天,要跟各位介紹《親友書》的內容。請問大家之前有沒有 得過《親友書》的口傳(註1),或口傳加講說的傳承(註2)?有得過的請舉手。看 來並不多,那麼大家對《親友書》有沒有大概的了解?《親友書》的作者是龍 樹菩薩,全文只有121個偈頌,但內容對我們卻有極大的幫助。無論想獲得解 脫,或成就佛果,都幫助很大。它所詮釋的內容非常深邃,無論對我們今生或 來世,都有很大的利益。

龍樹菩薩為什麼要造《親友書》?主要是為了他的一個弟子,或說法友─

名叫德介顙波བདེ་སྤྱོད་བཟང་པྱོ།的國王(亦稱樂行國王)而寫。

龍樹菩薩復興大乘佛教

想必大家都知道,其實佛陀在滅度後有許多追隨者都非常善巧、非常厲害。

但在眾多追隨者當中,龍樹菩薩是最重要的一位。

龍樹菩薩是在佛陀滅度後,將近四百年時降生於印度,是比較早期的一位善

(5)

巧者。在佛經中也記載,佛陀曾授記:

佛陀滅度四百年後,龍樹菩薩將降世。

一般來說,龍樹菩薩降生的時間,

約在西元前一百多年。現在有些歷史學 家考據後,提出不一樣的看法,認為 龍樹菩薩有可能在西元一世紀左右降 生在印度南方。

龍樹菩薩出世時有位算命師為龍 樹菩薩算命後,說他大概活到七歲就會 過世。後來因為一些因緣,龍樹菩薩出 家,並到那爛陀寺學習,最後更成為大 善巧者,這是普遍流傳的事蹟。

佛陀涅槃後的一段時間,大乘佛教 變得非常衰頹,那爛陀寺佛教法脈並不 興盛。龍樹菩薩降世後,對於佛教做出

極大貢獻。最主要是在佛陀涅槃後,復興大乘佛教,這也是他最主要的化現 因緣。

此外,龍樹菩薩依據佛陀中轉法輪時所宣說的無相法輪,也就是空性意涵,

做了廣大而清晰的闡述。

歷史記載,龍樹菩薩活了六百多歲,有些則說活了三百多歲。不知漢傳佛教 的記載中,有沒有關於龍樹菩薩住世多久的普遍說法?

正文解釋

接下來請大家看《親友書》的正文。在正文裡,現在大家手上的這個中 文版,並未譯出梵語書名的那一段文字。在藏文版裡則有提到說:『梵語云:

「蘇悉打雷喀。」』這段文字分兩個部分:「蘇悉打」是「親友」的意思,就 是親朋好友的親友;「雷喀」是「書」,就是書信的書,所以合起來就稱之為

《親友書》。

(6)

簡單來說,這本論著是龍樹菩薩,以親近的方式寫給他國王朋友的書信。

接下來請大家看到第一句:

頂禮文殊童子!

這句一般稱之為「翻譯禮讚」。這段文字在梵文裡沒有,主要因為這本論 著從梵文譯成藏文時,大譯師本達悲澤བན་ད་དཔལ་བརེགས།,為了讓自己在翻譯期 間,能夠去除障礙,並令翻譯究竟圓滿,所以在一開始寫下這個翻譯禮讚。

一般在論著的最初,多會有「歸敬頌」,但這本論著,因為主要是以書信 方式寫給對方,所以在這裡就沒有特別的歸敬頌。

雖說它並沒有明顯的分段,但我們若將它整理成一個分類,可分為三個部 分:第一是勸請聽聞;第二是正文,也就是正式告誡國王應如何修行的內容;

最後一個部分,提到在做這些修行後,將會獲得什麼成果,所以屬於結尾。

請看到第一個偈頌:

001 為令堪德善妙者,希福我依佛尊說,稍許集成聖梵音,汝當恭敬而諦聽!

這個偈頌主要是「勸請專勵聽聞」,是希望國王能夠好好學習,要注 意、專注地學習。

請大家看第一句,「為令堪德善妙者」:「堪德」的藏文是指功德的自 性,或功德的本性、本體。功德的自性或本體,指的是誰呢?是指這位國王,

是具有功德的本體,也就是說國王非常善良,樂善好施,品德高尚,是「善妙 者」,因此稱之為功德的本體,所以第一句提到「堪德善妙者」。藏文裡的第 一句有提到「我」,但中文翻譯裡並沒有,這個「我」是指龍樹菩薩。

第二句「希福我依佛尊說」,提到希求所謂的「福」,「福」指的是包 含今生或來世能夠成就增上生、勝位的這種福;以及能夠讓我們獲得解脫,

及一切相智――佛陀果位的福德。我要去宣說能夠獲得福德的語言,也就是 佛陀至尊所宣說的這些妙法。

希求福德,也就是所謂的「希福」。這裡所謂的希求福德的人是指誰?

(7)

指的是像是國王這般想要獲得增上生等人天的勝位,或獲得解脫、成就佛果 位福德之人。無論國王也好,或其他所化機也好,凡是欲求增上生、勝位,

或解脫佛果的人,我為你們作宣說。

接下來提到「稍許集成聖梵音」,這裡的聖梵音有兩種解釋:一是說,

譬如像這本論著,是以詩詞或較優美的文字敘述,稱之為聖梵音;另一種解 釋為,因為所宣說的內容非常重要,所以稱之為聖梵音。

由於是以簡單、容易了解的方式作說明,所以提到「『稍許』集成聖梵 音」,希望國王能夠恭敬、好好地聽聞。

接下來請看第二個偈頌:

002 佛像縱然以木雕,無論如何智者供,如是我詩雖拙劣,依妙法說勿輕蔑。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主要是因為當時在印度,大家非常注重詩詞及各 種修辭學,所以在這裡,龍樹菩薩提到:雖然我所撰著的內容,詩詞並不優 美,但希望你不要因此輕蔑這裡面的內容。

這裡舉了一個比喻,「佛像縱然以木雕,無論如何智者供」:佛像縱然 是以木頭雕刻,但是智者仍會恭敬這尊佛像,不會因佛像是木雕而成,就心 生輕蔑。

為什麼?因為他在見到佛像時,並非因佛像的材質才生起尊重,而是因 為這尊佛像本身表徵了佛,所以尊重。

接下來「如是我詩雖拙劣,依妙法說勿輕蔑」。龍樹菩薩提到,我現在 所寫的這本《親友書》,雖然詩詞並不優美、可能很拙劣,但希望你不要輕蔑 它。

這裡當然是龍樹菩薩的自謙之詞,說:可能我的詩詞寫得並不好、很拙 劣,但我所說、所詮的是什麼?是佛陀所宣說的妙法,也就是能夠讓我們獲 得現前增上生,及究竟一切相智果位的殊勝教授、是佛語。因為我要開示這 樣的內容,所以希望你不要輕蔑它。

其實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一般在佛教中會提到「四依止」:第一是「依

(8)

法不依人」,就是不依任何特定的補特伽羅;第二是「依義不依詞」,是說 即使是佛陀所宣說的法,我們不要在意它的文詞是否優美等,而要重視它的 義理。第三是「依智不依識」,第四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些都是非 常重要的內涵。

接下來請看到第三個偈頌:

003 於大能仁之眾教,王汝雖先已精通,猶如石灰依月光,豈非較前更美妙?

這裡提到,我講的《親友書》內容,國王之前可能已經聽過了,但不要因 為覺得聽過了,所以就不注意、不重視。

我們再來看這段話的文字。首先提到「於大能仁之眾教」,「大能仁」

指的是佛陀,對於佛陀所宣說的眾多教法,雖然之前已經精通(在藏文裡,提到「已

入心」,意思是指「你已經了解,你已經會了」,因此中文就譯為「精通」)但不要因此忽略這裡所開 示的部分。

接下來提到「猶如石灰依月光,豈非較前更美 妙?」是舉一個比喻說明:比如說我們蓋一棟房 子,在房子外面,可能抹上了水泥,或者其他石 粉、灰,或者上了其他顏色。如果說這個地方是黑 暗的,那麼即使房子彩繪得再美麗,也看不到它的 絢麗。所以這時,如果有皎潔美麗的月光照射到這 棟房子,房子會因為月光照耀而變得更為美麗。

同樣地,龍樹菩薩提到:在這裡我所講述《親 友書》的內容,雖然國王之前可能已經聽過,但是 如果能夠好好聽聞,能夠讓你更增上,了解更為深 入,因此希望你能夠注意。

我們平常也有這樣的狀況:像是看書時,會覺 得這個就是這樣、那個就是那樣,覺得好像自己聽 過了;或者聽上師開示,會覺得好像自己都已經了 解了,就覺得這我也懂,那我也懂,所以就不去注

(9)

意它。聽法時,就不會認真,會忽視它。

如果我們想要讓心能夠趨入於法,就應該注意。有時我們會對於所聽聞的佛 法,覺得已經理解、已經懂了,但這樣的心態會造成止步不前,沒有辦法進步。

其實好好修學佛法並不容易,是我們生生世世乃至累劫都要不斷努力的,要 去對治我們的貪瞋癡,這點並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做到的。實際上,在我們了解 後,要生生世世都努力去修行,並且不斷去串習,如果沒有經年累月的學習,是 沒有辦法成就的。

我們不要講到來生、生生世世了,我們講到今生想要完成一件事,就要經過 多少的努力,要多麽的勤奮,才有辦法達成。甚至經過很久的努力,都還沒有辦 法完成。比如經商、累積財富、讓自己身體健康等,無論什麼事都要非常辛苦、

努力去完成。

修學之事,要經過多生多劫努力才有 辦法完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因此 我們應該要持續不斷的努力,希望大家能 夠對你所了解的意涵,每天不斷地串習、

修學,這是很重要的。

思惟暇滿難得

有時我們會覺得好像修學沒有辦法 進步,有時我們好像止步不前。比如

《廣論》裡說的暇滿的意義、暇滿的難

得,對於它的珍貴性,我們不只要了解,還要修行。這並不只是認知在經典中 佛陀這麼說,或過去的祖師大德、尊者有提過,而是要將內容融入到心裡,我 們要真實生起想法和感受。

假設在人生中遇到財務困難,這時如果看到一個很貴重的器物、很特別的 寶物,你會覺得它很可貴,會想持有。而今得到這樣一個寶物,你不去注意 它、浪費它,你心裡會覺得可惜。

同理,我們自己為什麼沒有辦法好好進步,是因為我們對於現在有這樣一

Photo by Maris Burbergs,引用自wikimedia,CC BY 3.0

(10)

個機會,諸如我們學習到的佛法,具有什麼樣的價值?它有多珍貴?在我們的 人生當中,具有什麼樣的意義?都沒有去了解,所以即便遇到,也都沒有辦法 對我們產生百分之百的幫助。

如同第八世法王的親教師雍金.冶謝.格參ཡྱོངས་འཛིན་ཡེ་ཤེས་རྒྱལ་མཚན།提到,在一 生當中之所以會貪著現世,沒有想到好好修學正法,這都是我們不了解暇滿義 大及其珍貴導致的。

也就是說,在我們今生當中,無論是僧人、尼師或學法者,好像一輩子在 學習,但有時在學習的過程中,會覺得法無法進入到心裡面,心無法趨向於 法,然後漸漸地只會想到今生的事情,比如說今生要有名、要有財富等,沒有 辦法好好修學正法。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不了解,暇滿有多大的意義,不了 解它多珍貴,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現象。

思惟念死無常

同樣地,我們在學習佛法時,除了需要知道我們所擁有的時機有多麼珍貴 之外,也應該思惟死無常的道理。為什麼我們現在不珍惜,有另外一個因素,

是因為我們並不會思惟死無常。

我們都知道自己會死,但總覺得好像不會死,或不會常常想到我會死亡,

或者說並不了解死無定期的道理,所以對於珍惜現在這個機會的感覺,對於要 珍惜這個機會的力度,也變得不夠強,這也是我們沒有辦法好好學習的原因。

所以我們在了解自己所擁有的機會有多麼珍貴之上,還要了解這個機會並 不是永恆堅固的。它是剎那剎那會壞滅的,是剎那會壞滅的本質。這是我應該 了解的,這個非常重要。

過去有位博朵瓦པྱོ་ཏྱོ་བ།大師曾提到,如果我們不去念死而安住在此生,這 時我們沒有辦法好好的精進修學,成辦正法。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念死會讓他心裡不開心。大家會想到死亡嗎?想到時 是開心還是不開心?有些人想到學習佛法時,要去念死或想到死亡無常,會讓 自己變得很狹隘。其實如果念死之後,只是讓自己不開心,心情不好,那麼我 們真的沒有必要念死,你也可以不用去念死。

(11)

但我們念死,是因為它雖然暫時性地讓我們心裡感到不快樂,但它對我們 之後的這些行為是有幫助的。因為我們會想到,如果我們會死亡,那麼我現 在不學習佛法而死,會有什麼樣的情況?如果說我現在生命不堅固,應該怎麼 辦?這時會讓我們認真修學正法,也就是因為我們念死,讓我們將來能夠產生 更大的利益,也因此才要念死。

如果說念死真的沒有任何意義,或說不會產生這些幫助,那麼我可以不要 去想它,但它是有幫助的。

死亡的時候,是只覺得害怕,還是對自己學法有幫助呢?如果有幫助,那 麼真的很好,希望大家可以多思惟。

本文摘錄自功德林仁波切台灣北部弘法活動

─2019年8月29日至9月8日,龍樹菩薩《親友書》講座教授課程 1:藏語為ལུང་།ལུང་རྒྱུན།,意指佛陀的經教傳承。

2:一般藏語稱為ཁྲིད་རྒྱུན།,指加上講解的經論指導傳承。

2019

12

29

日(日) 下午

2 :30

主講人:

許永河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經濟系教授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國際會議廳 地下一樓會議廳

臺南市中華東路三段332號 主辦: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中華慧炬佛學會南區分會 洽詢:06-2881677 〔公益講座‧歡迎各界人士自由入座〕

多數人談到「經濟學」,下意識地認為它是財富之學;

 提到佛教,則認為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宗教。



 這些看法,對兩者都有誤解。

本講座,從傳統經濟學追求欲望滿足最大化,

 及近代永續發展、環保議題談起,



 進一步介紹,

 佛法中的現代經濟生活意義,



 並說明「心淨國土淨」的

 「心靈環保」經濟生活實踐綱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上述二種傳承表面看來相近,其實 所傳的抄本並不相同。法海、道際、志 道都是同學,都親近六祖並且各有壇經 抄本。六祖中年(677) ,法海傳出的抄 本(稱做《法寶記》

 希望透過親子 活動,讓家長 與小朋友有機 會共同親近嘉 義八景,並用 音樂的形式來 詠讚嘉義。..

代位繼承 指第一順序之繼承人中,有一人或數人,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 時,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承襲被代位繼承者的繼承順位,直接繼承被繼 承人之遺產。

有關著作從來沒 有人正面講過, 但這是一個不能長期迴避的 問 題。 如果這個問題不澄清, 那麼對中國傳統 數學的認識就會比較模糊。 早在 10 年前, 筆 者已非有意識的注意到這個問題, 認為宋元

而身邊發生的事情,諸 如鄰居家昨夜被盜了,同事 家的孩子升學了,朋友開車 出了點事故,甚至哪天是母 親的生日,親戚家的孩子叫 什麼名字,妻子的髮型什麼

身為明鏡臺 ,表面

今年九月,我的女兒捲入一股臉書社群的小流行,她的某個朋友介紹了 10 本影 響他的書,並點名另外 10 個人接著寫影響他們的 10 本書。順道一提,我認為 將「複製率」和書籍量都設定為

你會邀請 同學或 朋友回家玩嗎?如會的話,你會請哪些 人呢?如不會的 話,原因是甚麼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