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詞義解釋之研究
黃 國 清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摘 要
本 文 探 討 《 法 華 玄 贊 》 中 對 漢 語 固 有 詞 、 音 譯 詞 、 佛 化 漢 詞 等 的 注 釋 , 以 及 對 佛 教 專 用 術 語 的 特 殊 注 釋 方 法 , 了 解 其 注 釋 體 式 、 特 色 與 問 題 點 。 對 漢 語 固 有 詞 的 訓 解 , 主 要 採 佛 經 音 義 的 體 式 , 包 括 釋 義 、 注 音 、 辨 字 等 內 容 。 受 佛 經 音 義 一 般 導 向 的 影 響 , 釋 義 方 面 偏 於 概 括 義 的 說 解 , 然 由 於 《 法 華 玄 贊 》 的 隨 文 解 義 性 質 , 也 常 注 意 具 體 義 的 標 出 。 於 注 音 與 辨 字 方 面 , 許 多 例 子 顯 示 讀 音 與 字 形 的 擇 取 與 詞 義 的 確 定 相 關 。 既 是 漢 語 固 有 詞 的 訓 詁 , 所 生 問 題 也 是 在 漢 語 層 面 , 如 偏 重 字 義 訓 解 而 將 聯 綿 詞 與 複 合 詞 分 開 訓 解 , 義 項 選 取 的 不 當 等 。
對 於 音 譯 詞 的 解 釋 , 窺 基 注 重 正 音 , 以 唐 音 轉 寫 梵 文 讀 音 。 新 譯 音 寫 與 前 人 音 譯 多 異 , 窺 基 卻 指 前 人 為 訛 誤 , 忽 略 語 音 流 變 與 譯 經 底 本 語 言 不 同 等 因 素 。 然 而 , 精 確 的 音 譯 有 利 還 原 梵 文 原 語 , 幫 助 詞 義 解 明 。 於 佛 化 漢 詞 注 釋 方 面 , 窺 基 會 注 意 說 明 其 中 所 含 印 度 語 言 與 文 化 的 意 義 ; 甚 或 結 合 漢 梵 雙 邊 詞 義 以 解 釋 一 詞 之 義 。 若 佛 化 漢 詞 的 形 式 過 於 接 近 漢 語 固 有 詞 , 則 可 能 單 從 漢 語 或 漢 文 化 的 角 度 來 注 解 。 對
於 許 多 佛 教 專 用 術 語 , 窺 基 常 給 出 長 篇 大 論 的 解 釋 , 詳 列 事 數 , 甚 至 分 科 解 說 , 當 是 受 到 法 相 唯 識 學 詳 明 法 相 的 學 風 所 影 響 。
ᙯ ᔣ ෟ Ĉ 法 華 玄 贊 、 詞 語 訓 詁 、 佛 經 音 義 、 漢 語 固 有 詞 、 音 譯 詞 、 佛 化 漢 詞
一 、 引 言
《 妙 法 蓮 華 經 玄 贊 》( 下 簡 稱《 法 華 玄 贊 》)是 玄 奘 弟 子 窺 基 所 撰 , 自 法 相 唯 識 學 的 立 場 詮 釋 鳩 摩 羅 什 翻 譯 的 《 妙 法 蓮 華 經 》1, 這 部 注 釋 書 的 一 個 特 色 是 重 視 詞 語 的 訓 詁 。 詞 語 訓 詁 本 是 中 國 傳 統 訓 詁 的 重 要 工 作 , 因 詞 語 是 文 句 的 構 成 單 位 , 必 須 先 了 解 詞 義 , 始 能 進 一 步 理 解 文 句 與 篇 章 的 意 義 。2漢 譯 佛 典 詞 彙 有 其 特 殊 性 質 , 一 位 中 國 注 釋 家 運 用 甚 麼 方 法 訓 釋 經 中 詞 語 , 表 現 出 何 種 特 色 , 是 甚 值 得 探 究 的 課 題 。 此 外 , 考 察 窺 基 是 從 漢 地 文 化 還 是 印 度 文 化 的 視 角 來 注 解 經 中 詞 語 , 亦 可 據 以 窺 見 佛 典 注 釋 中 國 化 的 一 隅 。
漢 譯 佛 典 的 詞 彙 與 漢 地 本 土 典 籍 有 很 大 的 不 同 , 其 內 容 較 為 複 雜 , 雖 業 經 譯 成 漢 文 , 卻 含 有 許 多 非 漢 語 固 有 成 分 。 朱 慶 之 提 出 「 佛 教 混 合 漢 語 」 的 觀 念 , 指 「 以 翻 譯 佛 典 的 語 言 為 代 表 的 漢 文 佛 教 文 獻 的 語 言 」, 其 特 點 「 主 要 表 現 在 兩 種 混 合 上 , 一 是 漢 語 與 大 量 原 典 語 言 成 分 的 混 合 , 二 是 文 言 文 與 大 量 口 語 俗 語 和 不 規 範 成 分 的 混 合 。 」3辛 嶋 靜 志 如 此 描 述 佛 典 漢 語 特 色 的 形 成 因 素 :「 讀 漢 譯 佛 典 的 人 誰 都 會 注 意 到 , 佛 典 中 的 漢 語 與 中 國 古 典 漢 語 分 不 同 。 原 因 之 一 在 於 , 來 自 印 度 、 中 亞 等 地 的 譯 者 不 習 慣 漢 語 , 使 用 了 詞 彙 的 特 殊 表 現 , 或 是 造 大 量 新 詞 , 用 以 表 現 當 時 在 中 國 沒 有 的 思 想 、 概 念 , 使 用 既 成 詞 彙 時 也 遠 離 了 其 本 意 。 但 是 更 大 的 原 因 在 於 , 為 了 教 說 大 眾 , 原 典 中 使 用 了 當 時 的 傳 說 、 寓 言 及 日 常 對 話 , 描 繪 當 時 的 日 常 景 象 , 因 此 , 在 翻 譯 佛 典 時 , 譯 者 也 相 應 地 使 用 了 當 時 的 漢 語 口 語 表 現 。 」4梁 曉 虹 將 佛
1 玄奘並未重譯《法華經》。
2 張永言說:「訓詁學可以說是語文學(philology)的一個部門,是主要從語義的角度研 究古代文獻的一門學科。」見氏著:《訓詁學簡論》(武昌:華中理工學院出版社,
1985 年),頁 20。陳紱指出釋詞是訓詁學的核心工作:「詞是構成語言、表達意義的 基礎,把詞義搞清楚了,才能進而理解典籍的含義。前代學者把釋詞工作看得至關 重要。…正由於詞義在語言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訓詁學一直把解釋詞義的工 作看作是核心和基礎的工作。」見氏著:《訓詁學基礎》(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社,1990 年),頁 49。
3 參見朱慶之:〈佛教混合漢語初論〉,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 言學論叢》(北京:商務印書館),第 24 輯(2001 年),頁 1-33。
4 見辛嶋靜志撰,裘雲清譯:〈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禪籍俗語言研究會編:《俗語言 研究》(京都:禪文化研究所),第 4 期(1997 年 8 月),頁 29-49。
典 中 的 詞 語 分 成 五 類 : 音 譯 詞 、 合 璧 詞 ( 半 音 譯 半 意 譯 構 成 的 詞 )、 意 譯 詞 、 佛 化 漢 詞( 借 用 漢 語 固 有 詞 而 附 加 佛 教 的 意 義 )、 佛 教 成 語 。5顏 洽 茂 區 分 譯 經 的 新 詞 為 二 大 類 : 一 、 本 語 詞 , 用 漢 語 原 有 構 詞 材 料 與 構 詞 方 法 構 作 的 詞 , 包 括 書 語 詞 ( 內 分 承 古 詞 和 新 創 詞 ) 與 口 語 詞 。 二 、 外 來 詞 , 包 括 音 譯 詞 和 仿 譯 詞 。6由 於 譯 經 詞 彙 的 特 殊 性 質 , 對 於 漢 譯 佛 典 詞 語 的 注 釋 形 式 與 內 容 或 有 別 於 本 土 文 獻 的 詞 義 訓 詁 。
詞 語 解 釋 是 訓 詁 的 重 要 工 作 , 漢 譯 佛 典 詞 彙 中 富 含 異 國 成 分 , 尤 其 需 要 注 解 , 以 利 佛 教 在 漢 地 的 傳 播 。 唐 代 是 注 重 譯 經 詞 語 訓 詁 的 時 期 , 窺 基 本 人 在 著 作 《 法 華 玄 贊 》 的 同 時 , 也 撰 寫 《 法 花 音 訓 》 一 卷 及 《 法 華 為 為 章 》, 都 是 解 釋 字 義 、 詞 義 之 作 , 足 見 他 對 此 經 詞 語 訓 解 的 重 視 ;《 法 華 玄 贊 》 中 亦 隨 處 出 現 對 漢 語 詞 的 注 音 釋 義 。 除 漢 語 固 有 詞 外 , 漢 譯 佛 典 中 充 滿 佛 教 專 用 術 語 , 窺 基 對 這 類 用 語 的 注 釋 也 具 特 色 , 常 做 出 甚 為 詳 盡 的 說 解 , 廣 泛 徵 引 佛 教 經 論 , 特 別 是 唯 識 學 派 所 宗 的 典 籍 。 本 文 專 論 《 法 華 玄 贊 》 的 詞 語 解 釋 , 依 據 不 同 類 型 詞 語 的 特 性 , 分 就 漢 語 固 有 詞 、 音 譯 詞 與 佛 化 漢 詞 進 行 討 論 。
二 、 漢 語 固 有 詞 的 訓 解
漢 譯 佛 典 詞 彙 絕 大 多 數 是 意 譯 詞 , 且 是 漢 語 的 固 有 詞 , 否 則 漢 地 讀 者 即 無 從 理 解 文 句 意 義 。《 法 華 玄 贊 》 對 漢 語 固 有 詞 的 訓 詁 較 不 注 重 就 整 個 詞 語 而 論 , 而 偏 向 字 義 的 訓 解 , 這 是 中 國 古 人 的 一 般 情 形 , 呂 叔 湘 說 :「 古 代 中 國 學 者 只 有 『 字 』 的 概 念 , 沒 有 『 詞 』 的 概 念 ; 不 但 他 們 , 連 近 代 學 者 , 像 第 一 部 用 中 文 寫 的 漢 語 語 法 《 馬 氏 文 通 》 (1898) 的 作 者 馬 建 忠 和 更 晚 的《 國 文 法 草 創 》(1922)的 作 者 陳 承 澤 , 也 並 未 清 楚 地 意 識 到 這 兩 個 概 念 的 區 別 。 」 又 說 :「 古 代 中 國 學 者 研 究 的 對 象 是
『 字 』——用 一 個 漢 字 來 代 表 的、有 一 定 意 義 的 單 音 節,它 在 現 代 漢 語 裏 , 從 語 言 學 上 來 看 , 可 能 是 一 個 詞 , 也 可 能 只 是 一 個 詞 的 一 部 份 。 」
7也 有 學 者 持 不 同 意 見 , 認 為 不 能 用 印 歐 語 法 「 詞 」 (word)的 標 準 來 衡
5 參見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匯的發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4 年),頁 3-118。
6 參見顏洽茂:《佛教語言闡釋——中古佛經詞匯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 年),頁 45-128。
7 呂叔湘:〈漢語裏「詞」的問題概述〉,《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北京:商務印
量 漢 語 的 結 構 單 位 , 漢 語 的 基 本 結 構 單 位 是「 字 」,如 徐 通 鏘 說 :「『 詞 』 不 管 是 寄 托 在 『 字 』 的 義 項 中 也 好 , 還 是 通 過 『 字 』 的 組 合 而 形 成 的 複 音 詞 也 好 , 都 得 以 『 字 』 為 基 礎 ; 沒 有 『 字 』, 就 不 會 有 『 詞 』, 這 或 許 可 以 成 為 對 趙 元 任 的『 在 中 國 人 的 觀 念 中 , ”字 ”是 中 心 主 題 , ”詞 ” 則 在 許 多 不 同 的 意 義 上 都 是 輔 助 性 的 副 題 』這 一 論 斷 的 一 種 注 釋。」8古 代 漢 語 多 單 音 詞 , 通 常 一 個 字 就 是 一 個 詞 , 有 些 複 音 詞 的 意 義 也 能 自 構 成 的 字 的 意 義 推 演 而 得 , 但 許 多 複 音 詞 的 詞 義 並 非 詞 素 意 義 的 單 純 相 加 , 解 明 字 義 不 一 定 能 得 出 詞 義 ,「 字 本 位 」 的 詞 義 解 釋 觀 顯 然 有 其 欠 缺 周 延 之 處 。 然 而 , 這 種 觀 點 正 好 道 出 了 窺 基 的 釋 詞 傾 向 。
窺 基 對 於 漢 語 固 有 詞 是 從 漢 語 的 角 度 進 行 注 解 , 主 要 採 用 音 義 書 那 樣 的 注 音 兼 釋 義 體 式 。 就 釋 義 內 容 看 , 在 部 份 例 子 中 , 他 列 出 多 個 義 項 , 但 不 明 確 指 出 哪 個 意 義 於 文 脈 中 較 適 用 ; 在 另 一 些 例 子 中 , 他 考 慮 到 配 合 上 下 語 境 來 解 釋 字 義 或 詞 義 。 他 同 時 使 用 這 兩 種 不 同 的 釋 義 模 式 的 原 因 何 在 ? 其 次 , 注 音 除 了 標 注 難 讀 的 字 音 外 , 是 否 關 係 到 意 義 的 解 讀 ? 再 者,窺 基 也 辨 正 了 許 多 字 形,這 只 是 單 純 的 勘 正 文 字 , 還 是 與 釋 義 也 有 關 涉 ? 最 後 , 窺 基 常 將 複 合 詞 與 聯 綿 詞 拆 開 訓 解 , 這 種 做 法 是 否 能 夠 恰 當 地 解 明 詞 義 ? 以 上 幾 點 是 本 節 關 注 的 問 題 。
(一 )概 括 義 與 具 體 義 的 解 釋
一 個 詞 語 既 具 有 概 括 義 , 也 有 在 文 脈 中 的 具 體 義 , 陸 宗 達 說 :「 作 為 社 會 交 際 工 具 ——語 言 的 建 築 材 料 的 詞,它 的 意 義 首 先 是 概 括 的,為 社 會 所 公 認 的 , 因 此 是 客 觀 的 。 但 是 , 當 它 在 具 體 語 言 環 境 中 出 現 、 被 按 照 語 法 規 律 組 織 進 句 子 以 後 , 意 義 就 明 確 、 具 體 、 生 動 了 , 說 話 人 可 以 從 客 觀 的 概 括 的 詞 義 裏 選 取 某 一 個 方 面 來 表 達 自 己 具 體 的 思 想 和 主 觀 的 感 情 。 前 者 是 詞 義 的 概 括 性 、 客 觀 性 , 後 者 是 詞 義 的 具 體 性 、 靈 活 性。」9一 般 而 言,詞 語 的 概 括 義 的 義 域 範 圍 較 廣,概 括 抽 象 性 強 , 處 於 詞 義 的 儲 存 狀 態 , 多 以 字 辭 典 中 的 詞 義 形 式 表 現 ; 具 體 義 的 義 域 範 圍 較 窄 , 依 具 體 語 言 環 境 而 確 立 , 處 於 詞 義 的 使 用 狀 態 , 隨 文 釋 義
書館,1984 年),頁 359-369。
8 徐通鏘:〈「字」和漢語的詞義句法〉,馬慶株編:《語法研究入門》(北京:商務印書 館,1999 年),頁 170-194。
9 參見陸宗達:《訓詁簡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年),頁 19。
注 疏 中 的 詞 義 多 屬 此 。10不 同 類 型 的 訓 詁 書 對 概 括 義 與 具 體 義 有 不 同 的 偏 重 。
《 法 華 玄 贊 》 中 對 漢 語 固 有 詞 的 注 解 , 大 部 份 是 以 佛 經 音 義 這 種 訓 詁 體 式 呈 現 。 關 於 音 義 類 訓 詁 書 的 特 點 , 黃 坤 堯 說 :「 音 義 之 學 , 以 標 注 讀 音 為 主 。 或 注 出 罕 見 難 識 之 字 , 審 定 音 切 ; 或 考 鏡 語 音 的 源 流 變 化 , 指 出 古 今 方 言 、 眾 家 師 說 不 同 的 讀 音 ; 此 外 , 注 音 在 於 明 義 , 必 須 揭 示 句 意 , 分 析 句 讀 , 辨 明 假 借 改 讀 , 審 定 版 本 異 文 等 ; 然 而 更 重 要 的 , 當 時 學 者 往 往 藉 注 音 建 立 嚴 密 的 異 讀 系 統 , 雖 然 複 音 詞 在 語 言 中 日 漸 盛 行 , 但 還 得 利 用 不 同 的 讀 音 處 理 傳 統 文 獻 中 單 音 詞 的 語 義 區 別 。 」11黃 氏 所 論 是 就 《 經 典 釋 文 》 而 言 , 此 書 依 附 儒 道 經 書 而 作 , 參 考 漢 晉 舊 注 , 所 以 釋 義 內 容 多 涉 及 詞 語 在 文 脈 中 的 意 義 。12玄 應 所 撰
《 一 切 經 音 義 》 則 不 同 , 這 部 著 作 的 詞 目 除 一 部 份 音 譯 詞 外 , 主 要 是 為 漢 語 的 字 或 詞 做 注 音 釋 義13, 廣 引 字 書 、 辭 書 及 漢 地 古 籍 , 所 釋 內 容 多 是 離 開 語 境 的 概 括 義 。 同 一 個 詞 目 可 能 在 書 中 多 次 出 現 , 以 「 唐 捐 」 為 例 , 慧 琳 《 一 切 經 音 義 》( 下 簡 稱 《 慧 琳 音 義 》) 計 出 現 九 次 , 卷 6注 解 最 詳 :「 唐 捐 : 上 徒 即 反 ,《 字 書 》 云 : 唐 , 虛 。《 玉 篇 》 云 : 唐 , 徒 也 。《 考 聲 》 云 : 言 而 不 當 也 。《 說 文 》 云 : 唐 , 大 言 也 。 從 口 、 庚 。 古 行 反 。 聲 也 。 下 悅 淵 反 。 」14卷 27較 略 :「 唐 捐 : 與 專 反 。 唐 , 徒 也 , 空 也。《 蒼 頡 篇 》:捐,棄 也。」15都 用 一 般 意 義 來 解,第 一 例 且 列 出「 唐 」 的 多 種 不 同 意 義 。 與 《 經 典 釋 文 》 相 較 , 佛 教 音 義 書 的 特 點 是 以 概 括 義 的 說 解 為 主 。
佛 經 音 義 的 注 釋 體 式 滲 透 到 《 法 華 玄 贊 》 中 , 窺 基 有 以 概 括 義 注 解 詞 語 的 情 形 , 同 時 列 出 一 詞 或 一 字 的 多 個 義 項 。《 法 花 音 訓 》 就 是 一 部 音 義 書,此 書 雖 已 佚 失,《 慧 琳 音 義 》卷 27收 錄 窺 基 的〈 法 花 音 訓 序 〉,
10 參見蘇新春:《漢語詞義學》(廣州:廣州教育出版社,1995 年),頁 99-100。
11 見黃坤堯:《音義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頁 15。
12 胡樸安於《中國訓詁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 年)中說:「此書為漢魏 至于南北傳注派訓詁之總匯。…所采漢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 餘家。又兼載諸儒 之訓詁,各本之異同。後之人欲考見唐以前之訓詁者,注疏以外,惟賴此書。」(頁 168)
13 參見朱星:《中國語言學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年),頁 166。
14 《大正藏》冊 54,頁 345 上。
15 《大正藏》冊 54,頁 492 上。
下 題 :「 翻 經 沙 門 大 乘 基 撰 , 翻 經 沙 門 慧 琳 再 詳 定 。 」16此 卷 內 容 應 以 窺 基 的 訓 詁 成 果 為 基 礎 而 有 所 刪 改 增 補 。17比 較 《 法 華 玄 贊 》 與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 相 同 條 目 的 注 解 內 容 , 發 現 前 者 常 為 後 者 的 簡 化 形 式 , 將 引 用 典 籍 的 書 名 略 去 。 然 而 ,《 法 華 玄 贊 》 畢 竟 是 逐 文 解 義 的 注 釋 書 , 不 能 不 注 意 到 詞 語 的 具 體 義 的 解 明 , 例 如 對 字 或 詞 採 一 音 一 義 來 解 , 此 已 經 過 窺 基 的 擇 取 ; 部 份 詞 語 在 注 出 音 義 後 , 又 說 明 其 在 文 脈 中 的 具 體 義 ; 或 是 非 採 音 義 的 形 式 , 直 接 訓 釋 其 義 。
以 概 括 義 注 解 字 義 或 詞 義 的 類 型 , 像 辭 書 一 樣 列 出 多 個 意 義 有 別 的 義 項 , 而 不 加 以 抉 擇 ; 甚 至 不 考 慮 上 下 文 脈 的 意 義 , 所 列 出 的 義 項 中 並 沒 有 合 用 者 。 舉 出 數 例 如 下 :
(一 )殖 , 種 也 , 積 也 , 立 也 。 (673b22-2318)按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 殖 眾 : 上 時 力 反 ,《 蒼 頡 篇 》: 種 也 。《 廣 雅 》: 積 也 , 立 也 。 」19 (二 )惟 者 , 思 也 , 念 也 , 謀 也 。 忖 , 度 也 。 (688b27) 按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 惟 :《 玉 篇 》: 思 也 , 念 也 , 謀 也 。 」20
(三 )厭,音 於 豔 反。厭 淤21猶 足 而 不 欲 復 為 也。有 作 厭22,於 鹽 反,飽 也 。 (684c12-14) 按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 厭 , 於 豔 反 。《 玉 篇 》: 厭 猶 飽 足 而 不 欲 復 為 也 。 」23原 本 《 玉 篇 》作 :「 厭 , … 猶 足 而 不 欲 復 為
16 《大正藏》冊 54,頁 481 下-482 上。
17 橫超慧日認為《慧琳音義》此卷全為窺基所撰《法華音訓》的轉載,參見橫超慧日 編:《法華思想》(京都:平樂寺書店,1986 年),頁 307。兜木正亨〈一切經音義中 の法華音義について〉則認為慧琳以窺基的《音訓》為基礎而有所增補。文見坂本 幸男編:《法華經の中國的開展》(京都:平樂寺書店,1972 年),頁 523-549。
18 本章對所引《法華玄贊》詞義資料採精簡的標示方式,673b22-23 代表《大正藏》冊 34,頁 673 中,第 22-23 行。下同。
19 《大正藏》冊 54,頁 482 下。
20 《大正藏》冊 54,頁 484 上。
21 《大正藏》冊 34,頁 684,校記 3 指出「淤」有一本作「飫」。
22 意謂有某寫本字形不同,意義也不相合。然而,從《大正藏》版本中看不出字形有 何差別,《說文解字•甘部》:「猒,飽也。…(於鹽切)」當為此「猒」字。敦煌本北 6205 號各「厭」字均作「猒」。《高麗藏》的《妙法蓮華經》經文即作「猒」字。
23 《大正藏》冊 54,頁 483 下。
也 。 」24
(四 )族 云 類 也。《 周 禮 》:四 閭 為 族。鄭 玄:百 家 也。(694a18-19) 按:《 慧 琳 音 義 》 卷 27:「 族 姓 : 上 徂 鹿 反 。《 尚 書 》: 方 命 圮 族 。 注 云 : 族 類 也 。《 周 禮 》: 四 閭 為 族 。 鄭 玄 云 : 百 家 也 。 族 亦 聚 也 , 姓 也 。 」
25
(五 )灑 ,《 切 韻 》 所 綺 反 , 掃 也 , 落 也 。 又 所 買 反 。《 通 俗 文 》: 以 水 斂 塵 曰 灑。《 玉 篇 》:汛 也。汛,音 思 見 反,散 也。(773c26-28) 按:《 慧 琳 音 義 》卷 27:「 灑 : 所 買 反。《 通 俗 文 》: 以 水 掩 塵 曰 灑。《 玉 篇 》:
汛 也 。 思 見 反 , 散 也 。《 切 韻 》: 灑 , 掃 也 , 落 也 。 」
第 一 例 解 「 殖 眾 德 本 」 的 「 殖 」, 由 繁 殖 、 生 長 義 引 伸 出 增 加 、 增 殖 錢 財 之 義 。「 殖 」 是 「 植 」 的 通 假 字 ,《 說 文 解 字 • 木 部 》:「 植 , 戶 植 也 。 」 本 義 是 關 門 用 的 直 木 , 引 申 為 種 植 、 樹 立 之 義 。 窺 基 依 《 玉 篇 》 引 出 種 、 積 、 立 三 義 , 用 來 解 「 植 眾 德 本 」 似 皆 說 得 通 。 第 二 例 解 「 惟 忖 」, 是 思 惟 、 思 量 之 義 , 窺 基 將 此 詞 拆 開 解 釋 , 其 中 「 惟 」 字 的 「 謀 」 義 與 「 忖 」 字 的 「 度 」 義 於 此 處 並 不 適 用 。 第 三 例 解 「 厭 老 病 死 」 的 「 厭 」, 是 嫌 棄 、 憎 惡 之 義 , 窺 基 所 解 卻 是 滿 足 之 義 。 第 四 例
「 族 姓 」 的 「 族 」 是 家 族 的 意 思 , 窺 基 未 列 出 此 義 。 第 五 例 解 「 香 水 灑 地 」, 很 單 純 是 灑 水 之 義 , 不 同 於 灑 掃 義 。
以 概 括 義 注 解 經 文 的 字 義 和 詞 義 , 對 研 讀 者 理 解 意 義 的 幫 助 是 間 接 的 , 也 易 流 於 瑣 碎 。 在 一 些 例 子 中 , 窺 基 僅 用 一 義 來 注 解 , 既 簡 單 明 確,也 較 配 合 文 句 的 意 義。例 如:「 摧 者,折 倒。朽,毀 壞 也。」(757b1)
「 矬 , 昨 和 反 , 短 也 。 」26(769b9)「 蠲 亦 除 也 。 」27(777b14-15) 即 使 如 前 述 用 音 義 方 式 注 解 概 括 義 的 類 型 , 窺 基 也 有 進 一 步 指 明 具 體 義 的 例 子 :
24 參見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頁 100 及 303。
25 《大正藏》冊 54,頁 484 下。
26 《慧琳音義》卷 27:「矬陋:上但戈反。《廣雅》、《切韻》:短也。《通俗文》:侏儒 曰矬。有作痤,…《說文》:小腫。非此中義。」(《大正藏》冊 54,頁 487 下)
27 《慧琳音義》卷 27:「蠲除:上古玄反。《方言》:南楚疾愈者謂之蠲。郭璞:蠲,
除也。」(《大正藏》冊 54,頁 488 下)
( 一 ) 為 者 , 使 也 , 被 也 。 由 諸 菩 薩 八 地 以 上 , … 乃 被 諸 佛 常 所 稱 歎 。 (673b24-27) 按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 常 為 : 榮 偽 反 。《 玉 篇 》: 使 也 , 被 也 。 母 猴 , 為 此 禽 獸 好 爪 持 人 。 母 猴 象 腸 為 母 猴 形 , 象 形 字 也 。 」28
(二 )適 , 近 也 , 始 也 。 纔 從 定 起 。 (693b18-19) 按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
「 適 從 : 上 聲 赤 反 。《 三 蒼 》: 古 文 作 適 (适 ), 謂 近 也 , 始 也 。 」29 (三 )咄,音 當 沒 反。《 說 文 》:相 謂 也。《 字 書 》:吐 也。今 取 相 謂、呼 也 。
(775b24-25) 按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 咄 : 丁 兀 反 。《 說 文 》: 相 謂 也 。《 字 書 》: 咄 , 叱 也 。 今 謂 呼 也 , 訶 也 。 今 取 呼 也 。 」30
(四 )眇 目 者 , 視 不 正 。《 說 文 》:「 一 目 少 也 。 」 目 匡 陷 急 曰 眇 。 眇 , 小 也 。 為 二 乘 說 安 立 諦 教 , 能 詮 顯 義 不 圓 , 名 為 眇 目 。(779a20-22) (五 )等 澍 者 , 一 音 演 說 , 各 隨 解 故 。 澍 , 音 之 戍 、 時 遇 二 反 , 時 雨 也 。
今 從 初 反 。 其 澤 普 洽 , 利 滋 同 故 。(782c16-18)
第 一 例 在 解 釋 句 義 的 內 容 中 說 明 「 為 」 表 被 動 義 。31第 二 例 也 是 在 句 義 解 釋 中 說 明 「 適 」 是 「 纔 」 的 意 思 , 意 義 可 與 「 始 」 通 。 第 三 例 窺 基 做 出 選 擇 , 此 處 的 「 咄 」 是 要 和 人 講 話 前 用 來 使 人 警 覺 的 詞 語32, 而 不 是 訶 叱 之 義 。 第 四 例 的 眇 目 是 〈 信 解 品 〉 中 老 父 遣 去 勸 誘 窮 子 者 的 身 形 特 徵 , 窺 基 先 解 說 一 般 義 , 再 說 明 其 喻 義 。 第 五 例 解 「 密 雲 彌 布 遍 覆 三 千 大 千 世 界,一 時 等 澍,其 澤 普 洽 」句 中 的「 澍 」,應 是 動 詞 , 降 雨 之 義 , 窺 基 解 為 名 詞 「 時 雨 」,「 等 澍 」 的 具 體 義 變 成 平 等 的 及 時 法 雨 。
從 漢 朝 一 直 到 唐 代 , 傳 統 訓 詁 學 的 主 要 形 式 是 隨 文 解 義 的 注 疏 , 將 詞 語 的 意 義 落 實 在 語 境 中 來 理 解 , 陸 宗 達 與 王 寧 說 :「 訓 詁 家 們 對 使
28 《大正藏》冊 54,頁 482 下。
29 《大正藏》冊 54,頁 484 下。
30 《大正藏》冊 54,頁 488 下。
31 「為」是介詞,用於被動句中介紹出施動者。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 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年),頁 595。
3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書銘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 83 年影印)說:「謂欲 相語而先驚之之詞。」(頁 58 上右)
用 狀 態 中 的 具 體 詞 義 是 有 過 特 殊 注 意 的 。 這 表 現 在 注 釋 家 們 很 少 孤 立 和 抽 象 地 解 釋 詞 義 , 而 是 分 注 重 句 、 段 、 章 對 詞 義 的 確 定 作 用 , … 許 多 訓 詁 材 料 離 開 了 原 文 有 時 是 很 難 理 解 的 。 」33《 法 華 玄 贊 》 中 也 有 這 種 訓 解 形 式 , 但 數 量 遠 少 於 音 義 形 式 者 , 其 例 如 下 :
(一 )輕 薄 虛 疏 , 故 譬 枝 葉 。 敦 重 堅 固 , 乃 同 貞 實 。 (709b19-20) (二 )願 樂 為 希 解 之 意 ; 欲 聞 亦 冀 聽 之 心 。 (709b23-25)
(三 )泰 然 者 , 安 泰 怡 然 之 貌 。 既 無 疑 悔 , 故 快 安 隱 。 疑 悔 若 生 , 恆 不 安 隱 , 何 得 快 然 ?(736a24-26)
(四 )頓 , 停 也 。 停 住 大 城 。 (778b21)
(五 )大 行 難 修,艱 辛 備 歷,名 為 疲 極。以 倦 時 長,名 為 疲 極。(799b27-28) 第 一 例 解 〈 方 便 品 〉「 無 復 枝 葉 , 純 有 貞 實 」 句 中 的 二 個 詞 , 窺 基 認 為 「 枝 葉 」 用 以 譬 喻 增 上 慢 人 的 淺 薄 不 堅 ,「 貞 實 」 意 謂 根 機 成 熟 者 的 篤 實 堅 定 。34第 二 例 詞 組「 願 樂 欲 聞 」原 是 希 望 聽 聞 的 意 思35,「 願 」、
「 樂 」、「 欲 」 三 詞 同 義 連 用36, 這 是 漢 語 中 本 有 的 組 合 方 式37, 窺 基 將 其 拆 分 成 「 願 樂 」 與 「 欲 聞 」 二 項 , 解 為 希 望 聽 聞 、 了 解 之 心 。 第 三 、 四 兩 例 說 明 詞 義 之 後,進 一 步 將 此 詞 義 用 於 句 義 的 解 釋。第 五 例 解〈 化 城 喻 品 〉「 我 等 疲 極 」 句 , 窺 基 說 明 「 疲 極 」 的 譬 喻 義 。 然 而 , 他 似 乎 將「 極 」理 解 為 到 達 極 點 之 義,其 實,「 疲 極 」可 為 一 個 聯 合 式 複 合 詞 ,
33 參見陸宗達與王寧:《訓詁與訓詁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年),頁 106。
34 「枝葉」、「貞實」分別對應於現存梵本的”phalgu”(微小,無價值)和”śraddhā-sāre pratiṣṭhita”(立於信仰的核心者),參見荻原雲來與土田勝彌編:《改訂梵文法華經》
(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35 年),頁 36。
35 「願樂欲聞」於現存梵本的對應句是”sādhu bhagavann ity”(是的,世尊!),參見荻 原雲來與土田勝彌編:《改訂梵文法華經》,頁 36。然而,一般而言,「願樂欲聞」
與動詞√śru(聽)的意欲形態有關,平川彰編《佛教漢梵大辭典》(東京:いんなあと りつぷ社,1997 年)所列對應梵詞是” śuśrū aka”(頁 1269 左),即由意欲動詞衍生 而來。
36 辛嶋靜志《妙法蓮華經詞典》(東京:創價大學國際佛教高等研究所,2001 年)列 有「願樂」和「願樂欲」二個詞項,都解為”wishes,desires”。(頁 351)
37 參見黃金貴:《古漢語同義詞辨釋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63-64。
「 極 」 亦 有 「 疲 」 義 。38
在 漢 語 固 有 詞 的 訓 釋 方 面 , 窺 基 較 偏 向 概 括 義 的 說 明 , 原 因 是 他 主 要 採 取 佛 經 音 義 的 注 釋 體 式 , 脫 離 了 具 體 語 境 而 解 釋 詞 義 。 中 國 古 代 佛 典 注 釋 家 本 來 就 不 注 重 漢 語 固 有 詞 的 訓 解 , 他 們 主 要 解 釋 佛 教 名 相 的 意 義 , 及 對 佛 典 文 句 做 義 理 的 闡 發 。《 法 華 玄 贊 》 較 為 特 殊 , 結 合 了 傳 統 佛 典 注 疏 與 佛 經 音 義 書 的 形 式 , 所 以 在 漢 語 詞 的 解 釋 上 出 現 這 種 現 象 。
(二 )注 音 和 辨 字 與 釋 義 的 關 係
1.注 音 與 釋 義 的 關 係
《 法 華 玄 贊 》 廣 泛 參 考 古 代 字 書 、 辭 書 以 訓 解 字 詞 , 這 些 典 籍 的 注 音 系 統 可 能 隨 作 者 身 處 的 時 代 和 地 域 而 有 變。陸 德 明 在《 經 典 釋 文 • 序 錄 》 中 說 :「 漢 魏 迄 今 , 遺 文 可 見 , 或 專 出 己 意 , 或 祖 述 舊 音 , 各 師 成 心 , 製 作 如 面 。 加 以 楚 夏 聲 異 , 南 北 語 殊 , 是 非 信 其 所 聞 , 輕 重 因 其 所 習 , 後 學 鑽 仰 , 罕 逢 指 要 。 」 陸 法 言 〈 切 韻 序 〉 說 :「 以 今 聲 調 既 自 有 別 , 諸 家 取 捨 亦 復 不 同 。 吳 楚 則 時 傷 輕 淺 , 燕 趙 則 多 傷 重 濁 ; 秦 隴 則 去 聲 為 入 , 梁 益 則 平 聲 似 去 ; 又 支 脂 、 魚 虞 共 為 一 韻 , 先 仙 、 尤 侯 俱 論 是 切 。 」39訓 詁 學 家 標 注 或 辨 識 讀 音 的 理 由 不 一 , 或 出 於 文 字 罕 見 難 讀 , 或 處 理 一 字 異 讀 的 問 題 。 異 讀 現 象 或 出 於 不 牽 涉 意 義 差 別 的 人 為 取 捨 , 或 為 了 區 別 意 義 而 形 成 的 讀 音 差 異 。 黃 坤 堯 考 察 《 經 典 釋 文 》 中 所 注 古 代 文 獻 的 異 讀 有 五 類 : 一 、 讀 音 不 同 , 意 義 相 同 。 二 、 區 別 兩 字 、 兩 義 或 假 借 。 三 、 區 別 名 詞 和 動 詞 。 四 、 動 詞 異 讀 ( 語 法 功 能 不 同 , 導 致 語 義 有 些 微 差 異 )。 五 、 虛 詞 異 讀 。40讀 音 的 辨 識 與 意 義 的 區 別 常 有 關 涉 。
音 義 書 標 注 讀 音 的 重 要 原 因 之 一 , 是 一 個 字 具 有 二 個 或 二 個 以 上
38 參見蔣禮鴻:《敦煌文獻語言詞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年),頁 149。《法 華玄贊》卷 9 本解「懈惓」的「惓」(倦)字引《玉篇》說:「懈也,劬也,極也,止 也。」參見《大正藏》冊 34,頁 815 中。
39 引見(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 司,民國 65 年初版),頁 12-13。下文引《廣韻》均使用此本。
40 參見黃坤堯:《音義闡微》,頁 16-20。
的 讀 音 , 而 不 同 讀 音 之 間 具 有 意 義 的 差 別 。 周 祖 謨 說 :「 古 人 一 字 每 有 數 音 , 或 聲 韻 有 別 , 或 音 調 有 殊 , 莫 不 與 意 義 有 關 。 蓋 聲 與 韻 有 別 者 , 由 於 一 字 所 代 表 之 詞 語 有 不 同,故 音 讀 隨 之 而 異。… 至 若 音 調 有 殊 者 , 則 多 為 一 義 之 轉 變 引 申 , 因 詞 語 之 虛 實 動 靜 及 含 義 廣 狹 之 有 不 同 , 而 分 作 兩 讀 。 或 平 或 去 , 以 免 混 淆 。 」41現 代 語 言 學 家 稱 這 種 藉 由 音 素 變 化 構 造 意 義 有 聯 繫 的 新 詞 的 現 象 為 「 音 變 構 詞 」, 依 漢 語 的 聲 、 韻 、 調 三 個 要 素 而 分 變 聲 構 詞 、 變 韻 構 詞 與 變 調 構 詞 三 種 簡 單 類 型 。42此 處 對
《 法 華 玄 贊 》 注 音 的 討 論 , 將 聚 焦 於 讀 音 標 注 對 意 義 解 明 所 發 生 的 作 用 。
如 果 一 個 字 有 二 個 音 , 窺 基 一 般 都 會 將 兩 者 列 出 , 或 有 進 一 步 辨 析 , 或 只 是 單 純 列 示 不 同 讀 音 以 提 供 語 音 知 識 。 在 少 部 份 例 子 中 , 一 個 字 本 有 二 音 , 窺 基 只 注 出 其 中 一 個 讀 音 , 這 是 因 為 他 已 做 過 選 擇 , 以 「 觀 」 字 為 例 , 有 兩 處 的 資 料 可 供 對 照 :
園 觀 者 , 古 段 反 , 樓 觀 也 。(769c20)
觀 ( 世 音 ) , 音 古 寬 反 , 又 古 段 反 , 今 從 初 。 觀 者 , 察 義 。 (846c17-18)
從 第 二 條 資 料 得 知 觀 字 有 平 聲 和 去 聲 二 讀 , 平 聲 者 是 動 詞 , 有 觀 察 的 意 義 ; 去 聲 者 是 名 詞 , 是 樓 臺 的 意 思 。 第 一 條 作 名 詞 用 , 窺 基 只 取 去 聲 。 又 如 「 好 」 字 之 例 :
好,音 呼 到 反,愛 也。或 呼 老 反,善 也,宜 也,美 也。(750a9-10) 好 , 音 呼 老 反 , 善 , 宜 , 美 也 。 (751c7-8)
第 一 條 解 「 玩 好 」 一 詞 的 「 好 」 字 , 去 聲 是 動 詞 , 愛 好 義 ; 上 聲 是 形 容 詞 , 美 好 義 , 窺 基 認 為 兩 義 都 解 得 通 , 但 依 慣 例 列 在 前 面 者 應 是 他 較 認 可 的 意 義 。 第 二 條 解 大 白 牛「 形 體 殊 好 」的「 好 」字 , 是 形 容 詞 , 窺 基 只 注 出 上 聲 。 再 舉 出 二 例 如 下 :
41 參見周祖謨:〈四聲別義創始之時代〉,《文字音韻訓詁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0 年),頁 52-60。
42 參見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1。
累 , 音 力 委 反 , 積 也 。 (764a21-22)
難 , 音 奴 旦 反 , 患 也 , 痾 也 。 (774c12-13)
第 一 條 解 「 累 劫 」 的 「 累 」,《 廣 韻 》 中 此 字 有 上 、 去 二 音 , 上 聲 者 下 注 :「 絫 (累 ):《 說 文 》 曰 : 增 也 。 黍 之 重 也 。 」 去 聲 者 下 注 :「 緣 坐 也 。 」43「 積 」 接 近 上 聲 的 意 義 。 第 二 條 解 「 自 知 豪 貴 , 為 子 所 難 」 的
「 難 」 字 ,「 為 子 所 難 」 是 所 字 結 構 ,「 難 」 是 個 動 詞 。「 難 」 字 在 《 廣 韻 》有 平 、 去 二 音44, 去 聲 中 也 有「 畏 懼 」之 義45, 窺 基 取 去 聲 是 對 的 , 但 以 名 詞 的 災 患 、 疾 病 義 來 解 , 與 文 意 不 合 。
較 為 常 見 的 一 種 方 式 , 是 舉 出 二 個 或 二 個 以 上 的 讀 音 , 再 標 明 哪 個 讀 音 是 正 確 的 , 上 文 所 引 解 釋「 觀 世 音 」的「 觀 」字 即 是 此 種 例 子 。 或 分 在 不 同 的 讀 音 下 列 出 不 同 的 意 義 , 將 讀 音 的 選 取 與 意 義 的 抉 擇 結 合 在 一 起 。 其 例 如 下 :
(一 )雨 大 法 雨 , 二 皆 宇 音 ; 或 初 芋 音 。 (688c5-6) (二 )趣 , 音 七 句 、 七 俱 二 反 。 今 從 初 反 。 (706b5-6)
(三 )處,音 昌 與 反,息 也。謂 惡 氣 息。《 切 韻 》又 云 鴟 恕 反。《 玉 篇 》:
居 也 , 止 也 。 既 作 去 音 , 便 惡 處 所 。(758b26-28)
( 四 ) 畋 , 音 徒 賢 反 , 取 禽 獸 也 。 又 徒 見 反 , 地 平 畋 。 畋 今 從 初 。
(821a20-22)
(五 )索 , 音 所 戟 、 蘇 各 二 反 , 乞 也 , 亦 求 也 。 (778c15-16)
43 「累」的二音分見《廣韻》頁 242、347。
44 參見《廣韻》,頁 121、402。
45 《漢語大詞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年)的引例如下:
「《易•屯》:『剛柔始交而難生。』陸德明釋文:『難,乃旦反… 賈逵注《周語》云:
畏憚也。』《左傳•隱公六年》:『宋衛實難,鄭何能為?』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 左傳上》:『實,是也;難,患也。宋衛實難者,言唯宋衛是患也。』《大戴禮記•曾 子立事》:『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王引之《經義述聞•大戴禮記上》:『難,
讀為戁…《商頌•長發篇》:不戁不竦。毛傳曰:戁,恐也。恭敬太過則近於恐懼,
故曰君子恭而不戁。』」(冊 11,頁 899 右)
(六 )怨 , 音 於 願 反 , 無 平 音 。 (823a26)
第 一 例 前 一 個 「 雨 」 字 是 動 詞 , 後 一 個 「 雨 」 字 是 名 詞 , 窺 基 說 兩 者 可 都 念 作 上 聲 , 或 動 詞 念 成 去 聲 。 第 二 例 解 「 是 義 所 趣 」,「 趣 」 是 個 動 詞 ,《 廣 韻 • 遇 韻 》 作 「 七 句 切 」, 意 為 「 趣 向 」46, 窺 基 即 取 此 義。第 三 例 解「 臭 處 」,「 處 」作 上 聲 有 休 息、居 止 的 意 思,窺 基 將「 息 」 誤 為 「 氣 息 」; 去 聲 則 為 處 所 之 義 , 窺 基 最 後 取 去 聲 。 第 四 例 「 畋 」 的 平 聲 是 打 獵 義 , 去 聲 意 為 地 平 的 樣 子47, 窺 基 取 前 一 個 音 義 。 最 第 五 例 解 「 求 索 」 的 「 索 」, 問 題 稍 為 複 雜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作 :「 求 索 : 所 戟 反 。 又 蘇 各 反 。 乞 也 , 求 也 。 」48表 示「 所 戟 反 」才 是 正 確 讀 音 ,「 蘇 各 反 」 是 又 音 , 意 義 有 所 不 同 。49窺 基 在 將 形 式 簡 化 的 過 程 中 使 原 先 明 確 的 區 別 消 失 了。最 後 一 例 解「 怨 嫌 之 心 」,窺 基 取 去 聲,並 說 無 平 聲 。
《 廣 韻 》 有 平 、 去 二 音 , 平 聲 是 名 詞 , 怨 讎 義 ; 去 聲 是 動 詞 , 恨 、 恚 之 義 。50
窺 基 另 有 一 個 特 殊 的 作 法 , 是 將 二 個 不 同 讀 音 所 代 表 的 不 同 意 義 共 同 用 來 解 釋 一 個 字 或 詞 的 意 義 , 表 現 出 一 種 圓 融 的 態 度 。 造 成 漢 字 一 形 多 音 義 現 象 的 一 個 非 常 重 要 的 原 因 是 語 義 引 申 , 由 此 而 來 的 母 詞 和 派 生 詞 及 各 派 生 詞 之 間 雖 仍 具 有 音 和 義 的 關 聯 , 但 已 經 不 能 再 看 作 同 一 個 詞 。51窺 基 這 種 同 時 用 多 個 義 項 訓 解 一 個 字 詞 的 作 法 不 一 定 適 切 , 但 並 非 全 與 具 體 義 的 解 釋 無 涉 , 例 如 :
(一 )應 , 音 於 興 反 , 又 於 證 法 , 應 當 、 應 契 。 隨 其 機 器 說 法 契 應 , 根 法 相 當 故 。(690c7-9)
46 參見《廣韻》,頁 366。
47 《廣韻•霰韻》:「畋,平皃。」(頁 407)
48 《大正藏》冊 54,頁 488 下。
49 《廣韻•陌韻》:「索:求也。山戟切。又蘇各切。」(頁 510) 又〈鐸韻〉:「索:盡 也,散也。又繩索。…蘇各切。又所戟切。」(頁 507)
50 參見《廣韻》,頁 115、397。
51 裘錫圭說:「語義引申是漢語裏極其常見的現象。一個字的本義往往可以產生出幾個 引申義。…引申義跟所從引申的意義,有時是同一個詞的不同意義,有時是不同的 詞,即派生詞跟母詞。派生詞有很大一部分跟母詞不完全同音。所以引申是造成一 形多音義現象的重要原因。」參見氏著:《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年),頁 255。古漢語單音詞多,一個字常常就是一個詞,所以裘氏此處或言字,或 言詞。
(二 )為 , 音 榮 危 反 , 敷 也 , 施 也 。 又 榮 偽 反 , 助 也 , 因 也 。 南 人 多 平,敷 陳 害 事。北52人 多 去,先 雖 火 害,因 彼 助 說。(748a21-22) (三 )樂 , 音 有 二 : 一 、 盧 各 反 , 縱 賞 也 。 二 、 五 教 反 , 遊 縱 勝 處 可
生 欣 樂 。(833b2-3)
第 一 例 解 「 為 求 聲 聞 者 說 應 四 諦 法 , 度 生 老 病 死 究 竟 涅 槃 ; 為 求 辟 支 佛 者 說 應 二 因 緣 法 ; 為 諸 菩 薩 說 應 六 波 羅 蜜 , 令 得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 成 一 切 種 智 」 的 「 應 」, 這 個 詞 不 易 理 解 , 窺 基 所 列 的 平 聲 是 相 當 義53, 去 聲 是 契 合 義 ,「 說 法 契 應 」 用 去 聲 之 義 ,「 根 法 相 當 」 用 平 聲 之 義 。 第 二 例 解 「 我 當 為 說 」 的 「 為 」, 實 為 介 詞 , 去 聲 , 是 對 、 向 的 意 思 。 窺 基 說 明 南 方 和 北 方 發 音 有 別 , 南 方 人 多 發 平 聲 , 應 是 施 設 義 , 他 解 為 敷 陳 的 意 思 , 成 為 講 述 火 災 危 難 之 事 ; 北 方 人 多 發 去 聲 , 他 解 為 藉 助 , 藉 助 火 災 危 難 來 講 說 。 第 三 例 解 「 園 林 諸 堂 閣 , 眾 生 所 遊 樂 」的「 樂 」字 ,「 盧 各 反 」是 快 樂 之 義 , 窺 基 解 為 遊 賞 的 快 樂 ;「 五 教 反 」 是 喜 愛 之 義 , 窺 基 解 為 遊 賞 勝 處 而 生 喜 好 之 心 。
2.辨 字 與 釋 義 的 關 係
出 於 歷 史 或 人 為 的 諸 種 因 素,中 國 古 籍 裏 存 在 著 通 假 字、古 今 字 、 異 體 字 、 訛 誤 字 、 避 諱 字 等 現 象 , 辨 釋 文 字 也 成 為 訓 詁 的 內 容 之 一 。54 特 別 是 在 魏 晉 南 北 朝 時 期 , 俗 字 的 書 寫 風 氣 盛 行 , 在 當 時 的 寫 本 書 籍 及 碑 刻 墓 誌 中 隨 處 可 見。55《 顏 氏 家 訓•雜 藝 篇 》如 此 描 述 當 時 的 情 形 :
「 晉 、 宋 以 來 , 多 能 書 者 。 故 其 時 俗 , 遞 相 染 尚 , 所 有 部 帙 , 楷 正 可 觀 , 不 無 俗 字 , 非 為 大 損 。 至 梁 天 監 之 間 , 斯 風 未 變 ; 大 同 之 末 , 訛 替 滋 生 。 蕭 子 雲 改 易 字 體 , 邵 陵 王 頗 行 偽 字 ; 朝 野 翕 然 , 以 為 楷 式 , 畫 虎 不 成 , 多 所 傷 敗 。 至 為 一 字 , 唯 見 數 點 , 或 妄 斟 酌 , 逐 變 轉 移 。 爾 後 墳 籍 , 略 不 可 看 。 北 朝 喪 亂 之 餘 , 書 亦 鄙 陋 , 加 以 專 輒 造 字 , 猥 拙 於 江 南 。 乃 以 百 念 為 憂 , 言 反 為 變 , 不 用 為 罷 , 追 來 為 歸 , 更 生 為
52 「北」原本作「此」,為形誤,今改。
53 徐鉉校本《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 年)〈心部〉:「應,當也。」(頁 217 上)
54 參見宋子然:《訓詁理論與運用》(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頁 44-49。
55 見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長沙:岳麓書店,1995 年),頁 23。
蘇 , 先 人 為 老 , 如 此 非 一 , 遍 滿 經 傳 。 」56連 上 層 文 士 都 有 使 用 俗 字 的 習 慣 , 而 且 書 寫 的 混 亂 狀 況 影 響 到 典 籍 的 閱 讀 。《 經 典 釋 文 》 的 注 釋 內 容 包 括 辨 字 , 唐 朝 初 年 甚 為 重 視 字 形 規 範 工 作57, 反 映 此 種 現 象 的 嚴 重 程 度 。《 法 華 玄 贊 》 受 音 義 書 形 式 的 影 響 , 也 重 視 文 字 的 辨 正 。 然 而 , 這 只 是 單 純 的 規 範 字 形 的 工 作 呢 ? 還 是 與 字 詞 意 義 的 解 釋 也 有 關 係 ? 由 於 關 涉 到 我 們 對 《 法 華 玄 贊 》 詞 義 訓 詁 的 理 解 , 也 是 值 得 考 察 的 一 個 問 題 。
典 籍 中 的 通 假 字 , 須 讀 出 其 本 字 , 依 本 字 的 意 義 來 訓 解 , 始 能 獲 得 確 詁 。58至 於 書 寫 的 訛 誤 , 必 須 勘 正 字 形 , 以 避 免 望 文 生 義 , 文 字 的 訛 誤 甚 至 會 造 成 文 句 無 法 讀 通 。 音 義 訓 詁 家 手 中 常 握 有 數 種 寫 本 , 以 進 行 文 字 的 校 勘 , 窺 基 亦 是 如 此 ,《 法 華 玄 贊 》 中 經 常 提 到 其 他 寫 本 所 用 的 不 同 字 形 。 關 於 文 字 的 辨 正 , 有 幾 個 問 題 值 得 探 討 : 窺 基 採 用 何 種 方 式 辨 識 字 形 ? 是 否 區 分 假 借 字 與 訛 誤 字 ? 辨 字 與 釋 義 有 何 關 聯 ? 今 本 《 法 華 玄 贊 》 中 所 見 的 文 字 辨 正 資 料 存 在 一 些 問 題 , 部 份 字 形 已 經 後 人 在 書 寫 或 刊 刻 時 更 動 過 , 無 法 看 出 原 本 的 字 形 差 別 , 如 前 引 「 厭 , … 有 作 厭 , 於 鹽 反 , 飽 也 」, 二 個 字 形 都 是 「 厭 」, 看 不 出 另 一 本 的 字 形 差 別 。 又 如「 蔑 , 音 莫 結 反 。《 說 文 》: 相 輕 侮 也 。《 切 韻 》:
無 也 。 若 輕 作 蔑 。 」(823c23-24)前 後 二 個「 蔑 」的 字 形 全 同 , 查 閱《 廣 韻 • 鎋 韻 》,「 蔑 」 字 下 跟 著 是 「 懱 」 字 , 注 說 「 輕 懱 」59, 窺 基 所 說 當 即 此 字 。60因 此 , 資 料 的 使 用 須 經 考 證 或 有 所 取 捨 。
窺 基 所 辨 正 的 字 形 , 部 份 應 屬 於 通 假 字 問 題 , 這 是 古 書 中 的 常 見 現 象 , 然 而 , 窺 基 對 通 假 觀 念 認 識 得 不 是 很 清 楚 , 過 度 拘 泥 於 字 形 。 他 在 〈 法 花 音 訓 序 〉 中 說 :「《 音 》 以 《 說 文 》 為 正 , 微 訓 採 於 餘 籍 。 … 文 華 雅 藻 , 薄 亦 摭 盡 根 由 。 」61意 謂 《 法 花 音 訓 》 以 《 說 文 》 為 根 本 依
56 見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頁 574-575。
57 參見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頁 27;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頁 182-186。
58 參見林尹:《訓詁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民國 61 年台初版),頁 87-96。
59 參見《廣韻》,頁 494。
60 《慧琳音義》卷 27:「輕蔑:莫結反,《說文》:相輕侮。《切韻》:無也。經作懱,
二形同。」(《大正藏》冊 54,頁 491 上)
61 《大正藏》冊 54,頁 482 上。
據 , 再 參 考 其 他 字 書 、 辭 書 的 釋 義 。 他 主 要 通 過 文 字 以 考 察 意 義 , 甚 少 關 注 到 音 同 或 音 近 的 不 同 字 形 於 意 義 上 的 聯 繫 。 這 種 做 法 不 代 表 與 文 句 的 解 明 無 關 , 他 辨 正 文 字 的 目 的 本 來 就 是 為 了 要 得 出 正 確 的 經 文 , 在 此 基 礎 上 解 明 意 義 。 首 先 , 舉 出 所 辨 文 字 為 通 假 字 的 幾 個 例 子 :
(一 )有 本 言 「 披 法 服 」。 披 , 音 敷 羈 反 。《 方 言 》: 披 , 散 也 。 今 亦 梙 著 之 義 。 今 正 應 言 「 而 被 法 服 」。 被 , 音 皮 義 反 , 服 用 被 帶 之 義 。(685c27-686a1)
( 二 ) 宴 , 音 焉 見 反 , 安 也 , 息 也 。 有 作 晏 字 , 焉 澗 反 , 亦 默 也 。 (686b16-18)
(三 )愈 , 音 以 主 反 , 差 也 。 應 作 癒 。《 玉 篇 》 作 愈 , 益 也 , 勝 也 。 心 憂 為 惥 , 病 差 為 癒 。(832b20-22)
(四 )露 謂 不 覆,幔 謂 覆 也。顯 所 莊 嚴 或 露 或 覆。… 有 云:幔,幕 也 。 在 旁 曰 帷 , 在 上 曰 幕 。 幕 , 覆 也 。 … 諸 經 文 : 珠 交 露 蓋 。 有 作 縵 字 , 繒 帛 無 文 , 非 是 幔 體 。(687c17-22)
(五 )頻 蹙 者,身 不 信 相。若 蹙 眉 作 顰。今 云 頻 者,數 數。蹙 亦 併 也 , 眉 併 一 處 。 蹙 , 音 子 六 反 , 迫 也 。(765b26-28)
(六 )《 玉 篇 》: 涌 , 騰 也 。 涌 如 水 上 騰 , 故 應 作 涌 。 踴 , 跳62也 。 非 騰 義 。(826a14-15)
前 三 例 雖 然 字 形 不 同 , 但 基 本 上 未 影 響 到 意 義 的 解 讀 ; 後 三 例 是 窺 基 不 求 本 字 , 照 字 面 理 解 而 起 望 文 生 義 的 情 形 。 在 第 一 例 中 , 披 掛 義 本 來 用 「 被 」, 後 來 也 用 「 披 」。「 披 」 的 常 用 義 是 「 分 開 」, 窺 基 說 也 有 「 穿 著 」 的 意 義 。 第 二 例 解 「 宴 坐 」, 佛 經 中 指 靜 坐 或 禪 坐 之 義 ,
「 晏 」是「 宴 」的 通 假 字。第 三 例《 說 文 解 字 》作「 瘉 」63,後 又 作「 癒 」,
古 書 中 常 用 「 愈 」。 第 四 例 的 問 題 較 為 複 雜 ,「 交 露 」 應 即 「 交 路 」, 又
62 「跳」本作「跣」,《慧琳音義》卷 27:「涌,餘隴反。《玉篇》:涌,騰也。如水上 騰。應作涌。有作踊,跳也,非此義」(《大正藏》冊 54,頁 491 上) 據改。
63 徐鉉校本《說文解字•心部》:「瘉,病瘳也。」下注說:「臣鉉等曰:今別作愈,非 是。」(頁 156 下)
作 「 交 絡 」, 是 車 網 ; 或 作 動 詞 , 為 交 織 之 義 。64「 幔 」 是 名 詞 , 意 為 覆 蓋 用 的 幕 布 。「 珠 交 露 幔 」 或 指 以 珠 寶 網 裝 飾 的 車 幕 。 窺 基 說 字 形 不 能 作 「 縵 」, 然 而 ,「 縵 」 也 可 作 為 「 幔 」 的 通 假 字 。 第 五 例 的 「 頻 」 是 「 顰 」 的 通 假 字 , 窺 基 卻 依 字 面 解 作 「 數 數 」,「 頻 蹙 」 變 成 屢 屢 皺 眉 的 意 思 。 第 六 例 解 「 從 地 涌 出 」,「 涌 」 和 「 踊 」 可 通 假65, 而 「 踴 」 是 「 踊 」 的 俗 體 。66
窺 基 不 注 意 文 字 通 假 的 現 象 , 不 是 指 出 本 字 才 是 正 確 的 書 寫 方 式 , 就 是 依 照 字 面 意 義 而 生 穿 鑿 。 後 面 三 例 窺 基 對 字 義 的 理 解 並 不 恰 當 , 然 而 , 他 也 不 是 脫 離 上 下 文 脈 才 做 如 此 的 取 捨 , 字 義 的 理 解 關 係 到 文 句 的 解 讀 , 文 句 的 解 讀 也 關 係 到 字 義 的 取 捨 。「 幔 」 是 名 詞 , 他 解 為「 覆 」,是 臨 時 給 的 意 義 ,以 與「 露 」相 對 , 意 為 有 些 地 方 是 敞 開 的 , 有 些 地 方 是 蓋 上 的。他 解 釋「 頻 蹙 」的 意 蘊 是「 身 不 信 相 」,相 對 於「 疑 惑 」 的 心 不 信 相 及 「 誹 謗 」 的 語 不 信 相67, 屢 次 緊 皺 眉 頭 更 能 表 現 出 不 信 的 意 義 。 最 後 一 例 窺 基 想 表 達 菩 薩 們 騰 升 到 空 中 的 意 思 , 認 為 跳 上 去 的 意 義 似 乎 不 太 合 適 。
另 有 更 多 的 例 子 不 關 涉 到 文 字 的 通 假 , 純 粹 是 字 形 辨 正 的 問 題 , 窺 基 或 依 文 句 的 理 解 以 辨 正 字 形 , 或 透 過 文 字 的 選 擇 以 確 立 文 句 意 義 。 其 代 表 性 例 子 如 下 :
(一 )抄 , 音 初 教 反 。 或 作 示 少 , 或 作 鈔 。《 玉 篇 》: 抄 , 掠 也 , 強 取 物 也 。(769c7-8)
(二 )悶 絕 躄 地 … 擗 , 音 房 益 反 , 撫 心 也 。 今 既 倒 地 , 正 應 作 躄 。 亦 有 作 僻 , 邪 僻 之 義 , 非 此 中 理 。(774b20-22)
(三 )教,音 古 孝 反,訓 也,示 也。詔,音 諸 耀 反,導 也。謂 教 導 之 。 詔 , 照 也 。 闇 於 成 事 即 有 所 犯 , 以 此 示 之 , 使 照 然 可 見 。 又 有 本 作 教 招 , 教 無 平 音 ; 招 , 誘 進 也 。(687b20-24)
64 參見《漢語大詞典》,冊 2,頁 340 左。
65 參見鄭安生編纂:《通假字典》(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 年),頁 638。
66 參見曹先擢與蘇培成主編:《漢字形義分析字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頁 641 右。
67 參見《大正藏》冊 34,頁 765 中。
教 者 訓 , 詔 者 明 , 雖 明 訓 之 , 不 信 大 乘 , 耽 欲 深 故 。 或 云 教 招 , 招 者 , 誘 也 , 明 白 引 訓 故 。(763c5-7)
(四 )勉 , 勗 勵 也 。 有 本 作 免 , 非 此 義 也 。 (754b18-19)
免 , 音 無 遠 反 , 引 也 。 作 挽 。 有 作 勉 , 亡 辨 反 , 勗 勵 也 。《 國 語 》 云 : 父 勉 其 子 , 兄 勉 其 弟 。 猶 勤 強 也 。(793a20-22) (五 )有 作 踠 , 音 於 阮 反 。 今 此 體 屈 , 故 應 作 踠 。 有 作 宛 , 於 遠 反 。
《 玉 篇 》: 宛 , 小 孔 也 。 四 方 高 中 下 曰 宛 。《 切 韻 》: 屈 草 自 覆 也 。 本 非 宛 轉 字 , 故 應 從 踠 。(769b8-11)
(六 )重 敷 婉 莚 者 , … 有 作 綩 綖 。 綩 , 音 《 字 林 》 一 遠 反 。《 玉 篇 》:
綩 , 紘 也 。 紘 , 冠 也 。 今 應 作 婉 。 婉 , 美 文 章 。 綖 者 , 席 褥 。 應 作 莚 字 。《 切 韻 》: 綖 者 , 冠 上 覆 。《 玉 篇 》: 冠 前 後 而 垂 者 曰 綖 。 今 取 文 褥 、 華 氈 之 類 。 綩 綖 以 為 茵 蓐 , 不 知 義 何 所 從 ? 故 字 應 從 婉 莚 。(751b4-9)
第 一 例 解 「 抄 劫 」,「 抄 」 才 是 正 確 的 用 字 , 其 他 二 字 無 劫 掠 義 。 第 二 例 解 「 躄 地 」, 是 倒 地 的 意 思 , 有 寫 本 作 「 擗 」 和 「 僻 」 都 是 訛 誤 字 。 第 三 例 包 括 二 條 資 料 , 文 義 相 近 , 寫 本 作 「 教 詔 」 或 「 教 招 」, 窺 基 分 用 不 同 的 意 義 來 理 解 , 認 為 都 說 得 通 。 第 四 例 亦 有 二 條 , 第 一 條 解「 勉 濟 」,是 努 力 救 濟 的 意 思;第 二 條 解「 能 於 三 界 獄,勉 出 諸 眾 生 」,
也 可 以 解 為 努 力 使 眾 生 出 離 , 窺 基 見 到 的 寫 本 作「 免 」,他 認 為 與「 挽 」 義 同 ,「 免 出 」 即 成 引 出 的 意 思 , 並 指 出 作 「 勉 」 的 意 義 不 恰 當 。68第 五 例 解「 宛 轉 」, 窺 基 徵 引 資 料 說「 宛 」沒 有 卷 屈 義 , 字 形 應 作 「 踠 」。
事 實 上,「 屈 草 自 覆 也 」出 自《 說 文 解 字 》,段 玉 裁 注 說:「 引 伸 為 宛 曲 、 宛 轉 。 」69最 後 一 例 的 「 綩 綖 」 是 雙 聲 疊 韻 聯 綿 詞70,《 慧 琳 音 義 》 卷 16 說 :「 正 體 從 草 作 苑 莚 , 舞 莚 、 地 衣 之 類 。 」71是 地 毯 一 類 的 東 西 。72窺
68 《慧琳音義》卷 27:「三界獄免出:無遠反。《切韻》:引也。與挽義同。有作勉,
靡辯反,勗也。《國語》云:父勉其子,兄勉其弟。猶強勸也。謂勸教之小。《尒雅》:
勉事力也。古文勵同也。」(《大正藏》冊 54,頁 489 中)
69 參見《說文解字注》,頁 344 下左。
70 參見李維琦:《佛經詞語匯釋》(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 366。
71 《大正藏》冊 54,頁 406 上。
基 指 出 「 婉 莚 」 才 是 正 確 的 書 寫 方 式 , 意 義 是 文 彩 華 美 的 鋪 墊 。 以 上 六 例 不 管 窺 基 對 字 義 或 詞 義 了 解 得 恰 當 與 否 , 他 對 文 字 的 辨 正 是 與 他 對 文 句 的 解 讀 聯 結 在 一 起 的 。
(三 )複 合 詞 與 聯 綿 詞 的 分 訓
中 國 古 代 訓 詁 著 作 偏 重 以 單 字 的 訓 解 為 主 , 先 秦 古 籍 中 單 音 詞 為 多 , 一 個 字 大 抵 就 是 一 個 詞 , 於 此 種 情 形 下 通 常 不 致 因 只 解 字 義 而 產 生 問 題。若 是 複 合 詞 或 聯 綿 詞,由 二 個 或 二 個 以 上 的 音 節 構 成 一 個 詞 , 當 詞 義 並 非 其 中 字 義 的 單 純 相 加 , 只 透 過 單 字 訓 解 以 掌 握 詞 義 , 不 是 一 個 理 想 的 進 路 。73漢 魏 六 朝 正 處 於 漢 語 複 音 化 加 速 的 時 代 , 佛 典 於 此 時 期 大 量 譯 出 , 使 用 眾 多 的 複 合 詞 。 再 者 , 佛 典 為 了 翻 譯 新 概 念 而 有 構 作 新 詞 的 需 要 , 以 及 口 語 詞 彙 的 採 用 , 使 得 其 中 複 合 詞 的 比 率 高 於 本 土 文 獻 。74相 對 於 本 土 文 獻 而 言 , 譯 經 中 聯 綿 詞 與 複 合 詞 的 注 釋 是 更 應 該 被 注 意 的 問 題 。 窺 基 受 到 傳 統 訓 詁 方 法 的 影 響 , 多 將 複 合 詞 或 聯 綿 詞 拆 開 訓 解 , 也 因 此 產 生 一 些 強 生 分 別 的 情 形 。 然 而 , 這 種 將 詞 語 分 訓 的 方 式 對 字 義 所 做 的 區 分 , 有 時 也 和 文 句 意 義 的 解 釋 相 結 合 。 1.複 合 詞 的 分 訓
《 法 華 玄 贊 》所 釋 的 複 合 詞 都 是 雙 音 節 的,拆 開 訓 解 的 方 式 有 二 , 一 是 只 解 其 中 的 一 字 , 另 一 種 是 兩 字 皆 解 。 所 解 的 複 合 詞 多 為 聯 合 式 複 合 詞 , 這 類 複 合 詞 本 來 就 在 全 體 複 合 詞 中 佔 最 高 比 率 。75聯 合 式 複 合 詞 通 常 由 義 同 或 義 近 的 詞 素 組 成 , 窺 基 主 要 解 釋 其 中 的 個 別 字 義 , 並 常 對 兩 個 字 義 加 以 對 比、區 分。少 數 例 子 中 提 到 二 字 具 有 相 通 的 意 義 , 一 般 的 情 形 是 會 區 分 意 義 的 差 別 。 比 較 單 純 而 不 涉 及 文 句 意 義 的 例 子 如 下 :
72 辛嶋靜志《妙法蓮華經詞典》解為「(細布做的)波浪地毯」,並舉出梵文原語 為”du ya-pa a”(細布料)。(頁 275)
73 齊佩瑢對此問題有所討論,參見氏著:《訓詁學概論》(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民國 80 年),頁 72-84。
74 參見顏恰茂:《佛教語言闡釋——中古佛經詞匯研究》,頁 223-249。
75 根據程湘清的統計,《世說新語》2126 個複音詞中,屬聯合式的達 926 個。參見氏 著:〈《世說新語》複音詞研究〉,程湘清主編:《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濟南:山東 教育出版社,1992 年)頁 1。
(一 )離 諸 名 利 等 諸 瑕 穢 事 , 說 一 乘 義 , 故 名 演 暢 清 淨 。 暢 謂 遠 也 , 明 也 。(740a26-28)
(二 )肆 , 音 息 利 反 , 伸 也 , 陳 也 。 伸 陳 役 力 。 (774a13-14)
(三 )誹 , 音 府 謂 反 , 亦 謗 也 。《 玉 篇 》: 甫 違 反 。 謗 , 音 補 曠 反 。《 玉 篇 》: 誨 也 , 詛 也 。 對 人 說 其 惡 也 。(818c5-6)
(四 )妉 者 , 樂 著 。 湎 者 , 醉 亂 。 … 妉 、 媅 皆 丁 含 反 , 愛 樂 也 ; 翫 著 作 耽 , 三 字 皆 得 。 湎 , 音 無 兗 反 , 亦 嗜 著 也 , 亂 也 。 古 文 湎 。 有 作 媔 、 愐 , 不 知 所 從 。 湎 ,《 說 文 》: 妉 於 酒 也 。(762a15-18) (五 )咀,音 慈 呂 反,又 鋤 里 反。嚼,音 在 爵 反。《 玉 篇 》:咀,唅 也 ,
味 也 , 唶 也 。 或 為 齟 字 。 嚼 , 噬 也 , 噍 也 , 茹 也 。 唅 之 名 咀 , 噬 之 名 嚼 。(758c5-8)
(六 )孚 , 音 撫 夫 反 , 信 也 。《 玉 篇 》: 姥 , 伏 也 。 卵 , 孚 也 , 生 也 。
《 通 俗 文 》:匹76付 反,卵 化 曰 孚。《 廣 雅 》:孚,生 也。《 方 言 》:
雞 伏 卵 而 未 孚 是 也。乳,音 濡 主 反,又 而 玉 反。《 蒼 頡 篇 》、《 玉 篇 》: 乳 謂 養 子 也 。 生 雖 平 、 去 二 音 ,《 玉 篇 》: 生 、 產 , 進 也 。 生 、 養 , 造 也 。 因 物 造 變 謂 之 生 。 產 亦 生 也 。 鳥 養 卵 名 孚 , 獸 養 子 名 乳 。(759a26-b3)
第 一 例 解 「 演 暢 」, 為 動 補 式 複 合 詞 , 是 闡 明 的 意 思 , 窺 基 在 句 義 解 釋 有 提 到 「 說 」 的 意 義 , 最 後 單 解 「 暢 」 字 。 第 二 例 解 「 肆 力 」, 窺 基 理 解 為 動 賓 式 的 關 係 , 事 實 上「 肆 」和「 力 」都 有「 盡 力 」的 意 思77, 所 以 亦 可 視 為 聯 合 式 複 合 詞 。 第 三 例 窺 基 知 道 「 誹 」 與 「 謗 」 具 有 相 通 的 意 義 。 第 四 例 的 「 妉 湎 」 是 沉 溺 的 意 思 , 窺 基 既 知 兩 字 有 相 通 的 意 義 , 又 將 「 湎 」 與 酒 連 結 , 解 為 「 醉 亂 」, 與 《 說 文 解 字 》 所 言 的 本
76 匹,原作「辶+兀」,乃形誤,《玄應音義》卷 6 作「匹付反」,據改。
77 《漢語大詞典》「肆」字第 12 個義項解為「極力;勤苦」,並引證古代訓釋如下:「《墨 子•兼愛下》:『而有道肆相教誨。』孫詒讓間詁:『《爾雅•釋言》:肆,力也。…言 勤力相教誨。』《文選•張衡〈東京賦〉》:『瞻仰二祖,厥庸孔肆。』薛綜注:『肆,
勤也。』」(冊 9,頁 245 左)《漢語大詞典》並將「肆力」解為「盡力」。(冊 9,頁 245 右)
義 有 關 。78第 五 例 解 「 咀 嚼 」, 區 分 「 咀 」 有 含 味 之 義 ,「 嚼 」 是 咬 食 之 義 。 第 六 例 區 分 「 鳥 養 卵 名 孚 , 獸 養 子 名 乳 」, 其 實 此 二 字 早 已 凝 結 成 複 合 詞 。79
窺 基 將 聯 合 式 複 合 詞 分 開 訓 解 或 與 文 句 意 義 的 解 釋 有 關 , 這 可 從 二 個 方 向 來 看 : 一 、 先 區 別 字 義 的 不 同 , 再 據 以 說 明 各 自 表 達 的 具 體 意 義 。 二 、 依 據 上 下 文 脈 推 敲 字 義 的 差 別 。 兩 個 方 向 也 可 以 綜 合 運 用 。 此 類 例 子 如 下 :
(一 )周 迴 曰 圍 ; 坐 匝 稱 繞 ; 進 財 行 為 供 ; 有 攝 資 名 養 ; 修 謹 曰 恭 ; 崇 仰 曰 敬 ; 敬 甚 曰 尊 ; 尊 深 曰 重 ; 是 理 談 美 曰 讚 ; 觸 事 諭 德 曰 歎 。(67714-17) 按 : 這 是 對「 圍 繞 、 供 養 、 恭 敬、 尊 重 、 讚 歎 」 句 的 解 釋 , 句 中 五 個 雙 音 詞 在 漢 語 中 早 已 凝 結 成 聯 合 式 複 合 詞 , 為 人 所 慣 用 , 窺 基 仍 全 作 單 音 詞 解 。 這 是 窺 基 推 想 會 眾 環 繞 、 禮 敬 釋 尊 的 情 景 , 而 依 己 意 對 各 字 賦 與 差 別 意 義 。
(二 )酒 滓 曰 糟 , 極 沉 濁 故 。 米 糩 曰 糠 , 輕 無 用 故 。 (720c20-21) 按 : 此 解 〈 方 便 品 〉「 眾 中 之 糟 糠 」 中 的 「 糟 糠 」。 查 閱 《 漢 語 大 詞 典 》,「 糟 糠 」或 解 作「 酒 滓、穀 皮 等 粗 劣 食 物,貧 者 以 之 充 饑 」,
或 解 為「 比 喻 廢 棄 無 用 之 物 」。《 法 華 經 》中 的 詞 義 應 以 後 者 為 善 , 但 窺 基 著 重 字 義 的 解 釋 , 並 區 分 說 「 糟 」 具 沉 濁 的 性 質 , 意 指 煩 惱 深 重 ;「 糠 」 有 輕 薄 的 性 質 , 意 指 修 行 無 力 。80
( 三 ) 外 御 為 牆 , 內 捍 為 壁 。 想 蘊 外 變 諸 相 為 牆 , 內 變 為 像 如 壁 。 (746a23-25) 按 :《 慧 琳 音 義 》 卷 三 說 :「 字 書 云 : 外 露 曰 牆 , 室 內 曰 壁 。 」81牆 與 壁 若 加 析 分 , 牆 一 般 指 建 築 物 的 外 牆 , 壁
78 徐鉉校本《說文解字•水部》:「湎,沉於酒也。」(頁 236 上)
79 《禮記•月令》:「玄鳥至。」鄭玄注:「燕以施生時來,巢人堂宇而孚乳。」引自鄭 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清江西南昌府學重刊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民國 77 年),頁 299 下右。又「田獵罝罘…毋出九門」句,鄭玄注:「為鳥獸方孚乳,
傷之逆天時也。」(同上,頁 303 下右) 鄭玄已將「孚乳」作複合詞用,且第一例的 玄鳥(燕子)並非獸類,也用此詞。
80 「糟糠」指〈方便品〉中在佛陀說法前即退出現場的增上慢人,長行用「枝葉」來 比喻,窺基解為「輕薄虛疏」(《大正藏》冊 34,頁 709 中),意同此處的「輕無用」。
81 《大正藏》冊 54,頁 328 上。
指 居 室 四 周 的 牆 壁 , 也 可 視 為 同 義 詞 。82「 牆 壁 」 早 已 凝 結 成 複 合 詞,《 後 漢 書•獻 帝 紀 》已 見 用 例。83《 論 語•公 冶 長 》:「 糞 土 之 牆 不 可 圬 也 。 」 皇 侃 義 疏 :「 牆 , 謂 牆 壁 也 。 」84即 用 複 音 詞 「 牆 壁 」 釋 單 音 詞 「 牆 」。 窺 基 區 分 牆 外 壁 內 而 視 二 字 分 別 譬 喻 想 蘊 所 變 的 外 相 與 內 像 。
(四 )玉 內 有 病 為 瑕 , 玉 外 有 病 名 玼 。 犯 戒 亦 爾 , 世 譏 嫌 如 玼 , 內 起 過 如 瑕 。 身 語 過 如 玼 , 即 缺 也 ; 內 心 過 如 瑕 , 即 前 漏 也 。 犯 性 罪 名 瑕,犯 遮 罪 名 玼。其 玉 外 病 應 為「 玼 」字,今 為「 疵 」者 , 法 內 之 人 有 煩 惱 病,如 玉 有 瑕,喻、法 合 說。(720c14-19) 按 : 窺 基 配 合 內 外 的 區 分 而 解 為 犯 戒 而 起 的 外 在 譏 毀 和 個 人 罪 業,或 內 外 戒 行 的 過 失。《 慧 琳 音 義 》說 此 解 根 據《 玉 篇 》:「 瑕 , 過 也 。《 說 文 》:『 疵 , 病 。 』《 玉 篇 》 云 :『 玉 內 有 病 曰 瑕 , 玉 外 有 病 曰 疵 。 』 今 作 疵 者 , 法 內 之 人 有 煩 惱 病 , 如 玉 之 有 瑕 , 非 如 玉 外 病 也 。 」85今 本 《 玉 篇 》 說 :「 瑕 : 胡 加 切 。《 詩 傳 》 云 : 瑕 , 過 也 。《 廣 雅 》 云 : 瑕 , 裂 穢 也 。 鄭 玄 云 : 瑕 , 玉 之 病 也 。 」86無 法 印 證 窺 基 的 說 法 。87中 國 古 籍 注 解 中 也 不 見 此 種 分 別 。88倒 是 吉 藏 《 法 華 義 疏 》 卷 4說 :「 玉 內 之 病 為 瑕 , 喻 意 地 無 解 謂 有 解 。 玉 外 病 為 疵 , 喻 身 口 無 行 謂 有 行 。 … 又 內 心 執
82 參見趙學清:《韓非子同義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頁 48。
83 參見《漢語大詞典》,冊 7,頁 815 左。
84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民國 80 年再版),卷 3,上冊,
頁 153。
85 《大正藏》冊 54,頁 485 上。
86 (梁)顧野王著,(宋)陳彭年等重修:《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頁 5 上左。
87 顧野王所撰《玉篇》原本在唐高宗上元年間有孫強的增字減注本,北宋初通行孫強 本,顧氏原本已失傳,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由陳彭年、丘雍修整增字為《大廣益 會玉篇》,離原本已遠。參見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頁 178。今本《玉篇》不能用以衡定前人所引《玉篇》原本文句的正誤,但如 果前人所引亦見於今本《玉篇》,則可證明其引文是有根據的。
88 參見宗福邦等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1449、1457-1458。
關於「瑕」與「疵」本義的辨析,趙學清《韓非子同義詞研究》說:「『瑕』本義是 紅顏色的玉,《說文•一上•玉部》:『瑕,玉小赤也。』由玉上的斑點又引申為『缺 點』。『疵』本義是黑斑,引申為『缺點』。」(頁 87)
小 不 捨 為 瑕 , 外 聞 說 大 不 受 為 疵 。 」89窺 基 受 吉 藏 影 響 的 可 能 性 較 高 。
(五 )囑 謂 付 託,累 謂 重 疊,再 三 付 託,令 其 護 持。(843b25-26) 按 :
「 累 」 也 有 「 托 付 」 之 義 , 所 以 「 囑 累 」 可 視 為 同 義 聯 合 式 複 合 詞 。90窺 基 不 知 二 字 義 同 , 將 「 累 」 解 為 重 疊 之 義 , 作 狀 語 用 , 如 此 則 應 作 「 累 囑 」 才 是 。「 再 三 付 託 , 令 其 護 持 」 是 具 體 義 的 說 明 。
2.聯 綿 詞 的 分 訓
聯 綿 詞 雖 由 兩 個 音 節 構 成 , 卻 是 不 可 拆 開 訓 解 的 單 純 詞 , 古 代 訓 詁 家 對 此 不 一 定 具 有 正 確 認 識 而 出 現 望 文 生 義 的 情 形 。91然 而 , 也 有 學 者 指 出 一 部 份 聯 綿 詞 可 單 用 一 字 , 或 者 將 二 字 分 開 來 使 用 , 而 與 聯 綿 詞 的 詞 義 相 同 。 有 的 單 用 、 分 用 是 在 聯 綿 詞 形 成 以 前 的 原 式 , 有 的 是 聯 綿 詞 形 成 之 後 的 靈 活 應 用 。92窺 基 有 時 對 聯 綿 詞 不 做 分 訓 , 而 多 數 情 形 是 將 聯 綿 詞 分 成 兩 字 來 解 。 以 下 舉 其 注 釋 聯 綿 詞 的 例 子 :
(一 )繽,音 敷 賓 反。紛,音 撫 云 反。《 玉 篇 》:繽 紛,亂 也。(834c1-2) 按 : 將 「 繽 紛 」 作 為 一 詞 來 解 。 然 而 , 窺 基 此 處 的 注 解 似 乎 過 於 簡 化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說 :「 繽 紛 : 上 匹 仁 反 。《 玉 篇 》: 繽 繽 , 往 來 皃 。 或 盛 皃 , 眾 也 。 下 孚 云 反 。《 玉 篇 》: 紛 , 亂 也 , 盛 貌 也 , 眾 也 。《 廣 雅 》: 繽 繽 , 眾 也 。 紛 紛 , 亂 也 。 謂 眾 多 下 也 。《 字 林 》: 繽 紛 , 盛 皃 也 。《 切 韻 》: 飛 也 。 」93
(二 )伶,音 郎 丁 反,與 零 同。《 切 韻 》:伶 者,樂 人。非 此 所 明。俜 , 音 匹 丁 反 。《 三 蒼 》 云 : 伶 俜 , 猶 聯 翩 也 。 亦 孤 獨 貌 。《 切 韻 》 若 行 不 正 作 竛 竮 。 竛 音 郎 丁 反 ; 竮 音 普 丁 反 。 亦 作 彾 彳甹。 又 行 不 正 作 跉 。 跉 , 即 令扌聖 音 。 今 多 作 跉 跰 , 不 知 所 說 。 有 解 云 :
89 《大正藏》冊 34,頁 499 中。
90 參見《漢語大詞典》,冊 9,頁 787 左。另見同書「屬累」條,冊 4,頁 67 左。
91 參見竺家寧:《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 88 年),頁 22-23;
韓陳其:《漢語詞匯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167-168。
92 參見徐振邦:《聯綿詞概論》(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 年),頁 136。
93 見《大正藏》冊 54,頁 491 中。
跉 跰 , 足 履 危 險 之 貌 。 亦 有 本 作 跉 俜 字 , 此 是 孤 單 之 狀 。 或 躡 五 趣 危 險 辛 苦 ; 或 孤 單 辛 苦 馳 流 五 趣 , 捨 佛 等 父 母 , 故 名 曰 孤 單 。 義 雖 可 然 , 不 知 何 據 。 其 跰 音 亦 補 諍 反 , 與 迸 同 。 跉 , 不 正 迸 散 也 。 亦 非 此 義 。 此 中 意 言 捨 父 母 走 , 常 有 不 安 ; 失 侶 孤 危 , 行 不 能 正 , 怖 懼 辛 苦 。(776c8-19) 按 : 窺 基 知 道 「 伶 俜 」 不 可 分 訓, 也 注 意 到 幾 個 不 同 書 寫 字 形 之 間 意 義 似 有 聯 繫, 他 既 分 辨 不 同 寫 法 的 意 義 差 別,又 將 各 個 意 義 統 合 起 來 解 釋 此 詞 的 具 體 義 。
(三 )周 慞 者 , 匆 忙 驚 懼 也 。 又 為 章 字 , 周 流 也 。 周 流94, 周 遍 驚 懼 不 安 之 狀 。 下 有 惶 怖 , 應 為 周 章 。 由 下 悶 走 已 為 周 章 , 此 應 為 慞 , 體 亦 即 怖 。(760c10-13) 按 : 窺 基 將 「 周 慞 」 的 「 周 」 與
「 慞 」 分 訓 而 解 為 「 周 遍 驚 懼 不 安 之 狀 」。 此 外 , 他 認 為 「 周 章 」 與 「 周 慞 」 的 意 義 有 別 , 前 者 意 為 往 來 行 走 , 後 者 為 匆 忙 驚 荒。《 慧 琳 音 義 》卷 27分 列 二 個 詞 條:「 周 慞:諸 良 反,懼 也 , 遍 驚 不 安 之 狀 。 或 為 章 字 , 周 流 也 。 從 初 也 。 」95「 周 章 :《 楚 辭 》: 聊 翱 翔 兮 周 章 。 王 逸 曰 : 周 流 也 。 謂 周 流 往 來 。 或 作 慞 , 惶 怖 也 。 從 初 為 正 。 」96也 視 二 詞 的 意 義 不 同 。 周 慞 、 周 章 應 視 為 聯 綿 詞97,「 周 」 和 「 章 」 的 上 古 音 為 雙 聲 。98
(四 )猶 豫 者 ,《 說 文 》:「 隴 西 謂 犬 子 為 猶 。 」 猶 性 多 預 在 人 前 故 , 凡 不 決 者 謂 之 猶 預。《 爾 雅 》云:「 猶 如 麂,善 登 木。」郭 璞 云 :
「 健 上 樹 也 。 」(707a13-15) 按 :「 猶 豫 」 是 古 人 錯 誤 地 將 聯 綿 詞 拆 開 訓 解 的 一 個 著 名 例 子99,如《 顏 氏 家 訓•書 證 篇 》說:「《 禮 》 云 :『 定 猶 豫 , 決 嫌 疑 。 』《 離 騷 》 曰 :『 心 猶 豫 而 狐 疑 。 』 先 儒 未 有 釋 者。案:《 尸 子 》曰:『 五 尺 犬 為 猶。』《 說 文 》云:『 隴
94 敦煌本伯 2176 無此「周流」二字。
95 《大正藏》冊 54,頁 487 中。
96 同上。
97 朱起鳳《辭通》(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 49 年台一版,75 年台五版)所列的不 同書寫字形有侜張、譸張、嚋張、輈張、侏張、倜倡、周張、舟張。(上冊,頁 815-817) 另參見符定一:《聯綿字典》(台北:台灣中華書店,民國 75 年),上冊,頁 676-677。
98 參見李珍華與周長楫編撰:《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頁 324、
407。
99 關於「猶豫」一詞的討論,參見徐振邦:《聯綿詞概論》,頁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