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詞義解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詞義解釋之研究 "

Copied!
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詞義解釋之研究

黃 國 清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摘 要

本 文 探 討 《 法 華 玄 贊 》 中 對 漢 語 固 有 詞 、 音 譯 詞 、 佛 化 漢 詞 等 的 注 釋 , 以 及 對 佛 教 專 用 術 語 的 特 殊 注 釋 方 法 , 了 解 其 注 釋 體 式 、 特 色 與 問 題 點 。 對 漢 語 固 有 詞 的 訓 解 , 主 要 採 佛 經 音 義 的 體 式 , 包 括 釋 義 、 注 音 、 辨 字 等 內 容 。 受 佛 經 音 義 一 般 導 向 的 影 響 , 釋 義 方 面 偏 於 概 括 義 的 說 解 , 然 由 於 《 法 華 玄 贊 》 的 隨 文 解 義 性 質 , 也 常 注 意 具 體 義 的 標 出 。 於 注 音 與 辨 字 方 面 , 許 多 例 子 顯 示 讀 音 與 字 形 的 擇 取 與 詞 義 的 確 定 相 關 。 既 是 漢 語 固 有 詞 的 訓 詁 , 所 生 問 題 也 是 在 漢 語 層 面 , 如 偏 重 字 義 訓 解 而 將 聯 綿 詞 與 複 合 詞 分 開 訓 解 , 義 項 選 取 的 不 當 等 。

對 於 音 譯 詞 的 解 釋 , 窺 基 注 重 正 音 , 以 唐 音 轉 寫 梵 文 讀 音 。 新 譯 音 寫 與 前 人 音 譯 多 異 , 窺 基 卻 指 前 人 為 訛 誤 , 忽 略 語 音 流 變 與 譯 經 底 本 語 言 不 同 等 因 素 。 然 而 , 精 確 的 音 譯 有 利 還 原 梵 文 原 語 , 幫 助 詞 義 解 明 。 於 佛 化 漢 詞 注 釋 方 面 , 窺 基 會 注 意 說 明 其 中 所 含 印 度 語 言 與 文 化 的 意 義 ; 甚 或 結 合 漢 梵 雙 邊 詞 義 以 解 釋 一 詞 之 義 。 若 佛 化 漢 詞 的 形 式 過 於 接 近 漢 語 固 有 詞 , 則 可 能 單 從 漢 語 或 漢 文 化 的 角 度 來 注 解 。 對

(2)

於 許 多 佛 教 專 用 術 語 , 窺 基 常 給 出 長 篇 大 論 的 解 釋 , 詳 列 事 數 , 甚 至 分 科 解 說 , 當 是 受 到 法 相 唯 識 學 詳 明 法 相 的 學 風 所 影 響 。

ᙯ ᔣ ෟ Ĉ 法 華 玄 贊 、 詞 語 訓 詁 、 佛 經 音 義 、 漢 語 固 有 詞 、 音 譯 詞 、 佛 化 漢 詞

(3)

一 、 引 言

《 妙 法 蓮 華 經 玄 贊 》( 下 簡 稱《 法 華 玄 贊 》)是 玄 奘 弟 子 窺 基 所 撰 , 自 法 相 唯 識 學 的 立 場 詮 釋 鳩 摩 羅 什 翻 譯 的 《 妙 法 蓮 華 經 》1, 這 部 注 釋 書 的 一 個 特 色 是 重 視 詞 語 的 訓 詁 。 詞 語 訓 詁 本 是 中 國 傳 統 訓 詁 的 重 要 工 作 , 因 詞 語 是 文 句 的 構 成 單 位 , 必 須 先 了 解 詞 義 , 始 能 進 一 步 理 解 文 句 與 篇 章 的 意 義 。2漢 譯 佛 典 詞 彙 有 其 特 殊 性 質 , 一 位 中 國 注 釋 家 運 用 甚 麼 方 法 訓 釋 經 中 詞 語 , 表 現 出 何 種 特 色 , 是 甚 值 得 探 究 的 課 題 。 此 外 , 考 察 窺 基 是 從 漢 地 文 化 還 是 印 度 文 化 的 視 角 來 注 解 經 中 詞 語 , 亦 可 據 以 窺 見 佛 典 注 釋 中 國 化 的 一 隅 。

漢 譯 佛 典 的 詞 彙 與 漢 地 本 土 典 籍 有 很 大 的 不 同 , 其 內 容 較 為 複 雜 , 雖 業 經 譯 成 漢 文 , 卻 含 有 許 多 非 漢 語 固 有 成 分 。 朱 慶 之 提 出 「 佛 教 混 合 漢 語 」 的 觀 念 , 指 「 以 翻 譯 佛 典 的 語 言 為 代 表 的 漢 文 佛 教 文 獻 的 語 言 」, 其 特 點 「 主 要 表 現 在 兩 種 混 合 上 , 一 是 漢 語 與 大 量 原 典 語 言 成 分 的 混 合 , 二 是 文 言 文 與 大 量 口 語 俗 語 和 不 規 範 成 分 的 混 合 。 」3辛 嶋 靜 志 如 此 描 述 佛 典 漢 語 特 色 的 形 成 因 素 :「 讀 漢 譯 佛 典 的 人 誰 都 會 注 意 到 , 佛 典 中 的 漢 語 與 中 國 古 典 漢 語 分 不 同 。 原 因 之 一 在 於 , 來 自 印 度 、 中 亞 等 地 的 譯 者 不 習 慣 漢 語 , 使 用 了 詞 彙 的 特 殊 表 現 , 或 是 造 大 量 新 詞 , 用 以 表 現 當 時 在 中 國 沒 有 的 思 想 、 概 念 , 使 用 既 成 詞 彙 時 也 遠 離 了 其 本 意 。 但 是 更 大 的 原 因 在 於 , 為 了 教 說 大 眾 , 原 典 中 使 用 了 當 時 的 傳 說 、 寓 言 及 日 常 對 話 , 描 繪 當 時 的 日 常 景 象 , 因 此 , 在 翻 譯 佛 典 時 , 譯 者 也 相 應 地 使 用 了 當 時 的 漢 語 口 語 表 現 。 」4梁 曉 虹 將 佛

1 玄奘並未重譯《法華經》。

2 張永言說:「訓詁學可以說是語文學(philology)的一個部門,是主要從語義的角度研 究古代文獻的一門學科。」見氏著:《訓詁學簡論》(武昌:華中理工學院出版社,

1985 年),頁 20。陳紱指出釋詞是訓詁學的核心工作:「詞是構成語言、表達意義的 基礎,把詞義搞清楚了,才能進而理解典籍的含義。前代學者把釋詞工作看得至關 重要。…正由於詞義在語言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訓詁學一直把解釋詞義的工 作看作是核心和基礎的工作。」見氏著:《訓詁學基礎》(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社,1990 年),頁 49。

3 參見朱慶之:〈佛教混合漢語初論〉,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 言學論叢》(北京:商務印書館),第 24 輯(2001 年),頁 1-33。

4 見辛嶋靜志撰,裘雲清譯:〈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禪籍俗語言研究會編:《俗語言 研究》(京都:禪文化研究所),第 4 期(1997 年 8 月),頁 29-49。

(4)

典 中 的 詞 語 分 成 五 類 : 音 譯 詞 、 合 璧 詞 ( 半 音 譯 半 意 譯 構 成 的 詞 )、 意 譯 詞 、 佛 化 漢 詞( 借 用 漢 語 固 有 詞 而 附 加 佛 教 的 意 義 )、 佛 教 成 語 。5顏 洽 茂 區 分 譯 經 的 新 詞 為 二 大 類 : 一 、 本 語 詞 , 用 漢 語 原 有 構 詞 材 料 與 構 詞 方 法 構 作 的 詞 , 包 括 書 語 詞 ( 內 分 承 古 詞 和 新 創 詞 ) 與 口 語 詞 。 二 、 外 來 詞 , 包 括 音 譯 詞 和 仿 譯 詞 。6由 於 譯 經 詞 彙 的 特 殊 性 質 , 對 於 漢 譯 佛 典 詞 語 的 注 釋 形 式 與 內 容 或 有 別 於 本 土 文 獻 的 詞 義 訓 詁 。

詞 語 解 釋 是 訓 詁 的 重 要 工 作 , 漢 譯 佛 典 詞 彙 中 富 含 異 國 成 分 , 尤 其 需 要 注 解 , 以 利 佛 教 在 漢 地 的 傳 播 。 唐 代 是 注 重 譯 經 詞 語 訓 詁 的 時 期 , 窺 基 本 人 在 著 作 《 法 華 玄 贊 》 的 同 時 , 也 撰 寫 《 法 花 音 訓 》 一 卷 及 《 法 華 為 為 章 》, 都 是 解 釋 字 義 、 詞 義 之 作 , 足 見 他 對 此 經 詞 語 訓 解 的 重 視 ;《 法 華 玄 贊 》 中 亦 隨 處 出 現 對 漢 語 詞 的 注 音 釋 義 。 除 漢 語 固 有 詞 外 , 漢 譯 佛 典 中 充 滿 佛 教 專 用 術 語 , 窺 基 對 這 類 用 語 的 注 釋 也 具 特 色 , 常 做 出 甚 為 詳 盡 的 說 解 , 廣 泛 徵 引 佛 教 經 論 , 特 別 是 唯 識 學 派 所 宗 的 典 籍 。 本 文 專 論 《 法 華 玄 贊 》 的 詞 語 解 釋 , 依 據 不 同 類 型 詞 語 的 特 性 , 分 就 漢 語 固 有 詞 、 音 譯 詞 與 佛 化 漢 詞 進 行 討 論 。

二 、 漢 語 固 有 詞 的 訓 解

漢 譯 佛 典 詞 彙 絕 大 多 數 是 意 譯 詞 , 且 是 漢 語 的 固 有 詞 , 否 則 漢 地 讀 者 即 無 從 理 解 文 句 意 義 。《 法 華 玄 贊 》 對 漢 語 固 有 詞 的 訓 詁 較 不 注 重 就 整 個 詞 語 而 論 , 而 偏 向 字 義 的 訓 解 , 這 是 中 國 古 人 的 一 般 情 形 , 呂 叔 湘 說 :「 古 代 中 國 學 者 只 有 『 字 』 的 概 念 , 沒 有 『 詞 』 的 概 念 ; 不 但 他 們 , 連 近 代 學 者 , 像 第 一 部 用 中 文 寫 的 漢 語 語 法 《 馬 氏 文 通 》 (1898) 的 作 者 馬 建 忠 和 更 晚 的《 國 文 法 草 創 》(1922)的 作 者 陳 承 澤 , 也 並 未 清 楚 地 意 識 到 這 兩 個 概 念 的 區 別 。 」 又 說 :「 古 代 中 國 學 者 研 究 的 對 象 是

『 字 』——用 一 個 漢 字 來 代 表 的、有 一 定 意 義 的 單 音 節,它 在 現 代 漢 語 裏 , 從 語 言 學 上 來 看 , 可 能 是 一 個 詞 , 也 可 能 只 是 一 個 詞 的 一 部 份 。 」

7也 有 學 者 持 不 同 意 見 , 認 為 不 能 用 印 歐 語 法 「 詞 」 (word)的 標 準 來 衡

5 參見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匯的發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4 年),頁 3-118。

6 參見顏洽茂:《佛教語言闡釋——中古佛經詞匯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 年),頁 45-128。

7 呂叔湘:〈漢語裏「詞」的問題概述〉,《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北京:商務印

(5)

量 漢 語 的 結 構 單 位 , 漢 語 的 基 本 結 構 單 位 是「 字 」,如 徐 通 鏘 說 :「『 詞 』 不 管 是 寄 托 在 『 字 』 的 義 項 中 也 好 , 還 是 通 過 『 字 』 的 組 合 而 形 成 的 複 音 詞 也 好 , 都 得 以 『 字 』 為 基 礎 ; 沒 有 『 字 』, 就 不 會 有 『 詞 』, 這 或 許 可 以 成 為 對 趙 元 任 的『 在 中 國 人 的 觀 念 中 , ”字 ”是 中 心 主 題 , ”詞 ” 則 在 許 多 不 同 的 意 義 上 都 是 輔 助 性 的 副 題 』這 一 論 斷 的 一 種 注 釋。」8古 代 漢 語 多 單 音 詞 , 通 常 一 個 字 就 是 一 個 詞 , 有 些 複 音 詞 的 意 義 也 能 自 構 成 的 字 的 意 義 推 演 而 得 , 但 許 多 複 音 詞 的 詞 義 並 非 詞 素 意 義 的 單 純 相 加 , 解 明 字 義 不 一 定 能 得 出 詞 義 ,「 字 本 位 」 的 詞 義 解 釋 觀 顯 然 有 其 欠 缺 周 延 之 處 。 然 而 , 這 種 觀 點 正 好 道 出 了 窺 基 的 釋 詞 傾 向 。

窺 基 對 於 漢 語 固 有 詞 是 從 漢 語 的 角 度 進 行 注 解 , 主 要 採 用 音 義 書 那 樣 的 注 音 兼 釋 義 體 式 。 就 釋 義 內 容 看 , 在 部 份 例 子 中 , 他 列 出 多 個 義 項 , 但 不 明 確 指 出 哪 個 意 義 於 文 脈 中 較 適 用 ; 在 另 一 些 例 子 中 , 他 考 慮 到 配 合 上 下 語 境 來 解 釋 字 義 或 詞 義 。 他 同 時 使 用 這 兩 種 不 同 的 釋 義 模 式 的 原 因 何 在 ? 其 次 , 注 音 除 了 標 注 難 讀 的 字 音 外 , 是 否 關 係 到 意 義 的 解 讀 ? 再 者,窺 基 也 辨 正 了 許 多 字 形,這 只 是 單 純 的 勘 正 文 字 , 還 是 與 釋 義 也 有 關 涉 ? 最 後 , 窺 基 常 將 複 合 詞 與 聯 綿 詞 拆 開 訓 解 , 這 種 做 法 是 否 能 夠 恰 當 地 解 明 詞 義 ? 以 上 幾 點 是 本 節 關 注 的 問 題 。

(一 )概 括 義 與 具 體 義 的 解 釋

一 個 詞 語 既 具 有 概 括 義 , 也 有 在 文 脈 中 的 具 體 義 , 陸 宗 達 說 :「 作 為 社 會 交 際 工 具 ——語 言 的 建 築 材 料 的 詞,它 的 意 義 首 先 是 概 括 的,為 社 會 所 公 認 的 , 因 此 是 客 觀 的 。 但 是 , 當 它 在 具 體 語 言 環 境 中 出 現 、 被 按 照 語 法 規 律 組 織 進 句 子 以 後 , 意 義 就 明 確 、 具 體 、 生 動 了 , 說 話 人 可 以 從 客 觀 的 概 括 的 詞 義 裏 選 取 某 一 個 方 面 來 表 達 自 己 具 體 的 思 想 和 主 觀 的 感 情 。 前 者 是 詞 義 的 概 括 性 、 客 觀 性 , 後 者 是 詞 義 的 具 體 性 、 靈 活 性。」9一 般 而 言,詞 語 的 概 括 義 的 義 域 範 圍 較 廣,概 括 抽 象 性 強 , 處 於 詞 義 的 儲 存 狀 態 , 多 以 字 辭 典 中 的 詞 義 形 式 表 現 ; 具 體 義 的 義 域 範 圍 較 窄 , 依 具 體 語 言 環 境 而 確 立 , 處 於 詞 義 的 使 用 狀 態 , 隨 文 釋 義

書館,1984 年),頁 359-369。

8 徐通鏘:〈「字」和漢語的詞義句法〉,馬慶株編:《語法研究入門》(北京:商務印書 館,1999 年),頁 170-194。

9 參見陸宗達:《訓詁簡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年),頁 19。

(6)

注 疏 中 的 詞 義 多 屬 此 。10不 同 類 型 的 訓 詁 書 對 概 括 義 與 具 體 義 有 不 同 的 偏 重 。

《 法 華 玄 贊 》 中 對 漢 語 固 有 詞 的 注 解 , 大 部 份 是 以 佛 經 音 義 這 種 訓 詁 體 式 呈 現 。 關 於 音 義 類 訓 詁 書 的 特 點 , 黃 坤 堯 說 :「 音 義 之 學 , 以 標 注 讀 音 為 主 。 或 注 出 罕 見 難 識 之 字 , 審 定 音 切 ; 或 考 鏡 語 音 的 源 流 變 化 , 指 出 古 今 方 言 、 眾 家 師 說 不 同 的 讀 音 ; 此 外 , 注 音 在 於 明 義 , 必 須 揭 示 句 意 , 分 析 句 讀 , 辨 明 假 借 改 讀 , 審 定 版 本 異 文 等 ; 然 而 更 重 要 的 , 當 時 學 者 往 往 藉 注 音 建 立 嚴 密 的 異 讀 系 統 , 雖 然 複 音 詞 在 語 言 中 日 漸 盛 行 , 但 還 得 利 用 不 同 的 讀 音 處 理 傳 統 文 獻 中 單 音 詞 的 語 義 區 別 。 」11黃 氏 所 論 是 就 《 經 典 釋 文 》 而 言 , 此 書 依 附 儒 道 經 書 而 作 , 參 考 漢 晉 舊 注 , 所 以 釋 義 內 容 多 涉 及 詞 語 在 文 脈 中 的 意 義 。12玄 應 所 撰

《 一 切 經 音 義 》 則 不 同 , 這 部 著 作 的 詞 目 除 一 部 份 音 譯 詞 外 , 主 要 是 為 漢 語 的 字 或 詞 做 注 音 釋 義13, 廣 引 字 書 、 辭 書 及 漢 地 古 籍 , 所 釋 內 容 多 是 離 開 語 境 的 概 括 義 。 同 一 個 詞 目 可 能 在 書 中 多 次 出 現 , 以 「 唐 捐 」 為 例 , 慧 琳 《 一 切 經 音 義 》( 下 簡 稱 《 慧 琳 音 義 》) 計 出 現 九 次 , 卷 6注 解 最 詳 :「 唐 捐 : 上 徒 即 反 ,《 字 書 》 云 : 唐 , 虛 。《 玉 篇 》 云 : 唐 , 徒 也 。《 考 聲 》 云 : 言 而 不 當 也 。《 說 文 》 云 : 唐 , 大 言 也 。 從 口 、 庚 。 古 行 反 。 聲 也 。 下 悅 淵 反 。 」14卷 27較 略 :「 唐 捐 : 與 專 反 。 唐 , 徒 也 , 空 也。《 蒼 頡 篇 》:捐,棄 也。」15都 用 一 般 意 義 來 解,第 一 例 且 列 出「 唐 」 的 多 種 不 同 意 義 。 與 《 經 典 釋 文 》 相 較 , 佛 教 音 義 書 的 特 點 是 以 概 括 義 的 說 解 為 主 。

佛 經 音 義 的 注 釋 體 式 滲 透 到 《 法 華 玄 贊 》 中 , 窺 基 有 以 概 括 義 注 解 詞 語 的 情 形 , 同 時 列 出 一 詞 或 一 字 的 多 個 義 項 。《 法 花 音 訓 》 就 是 一 部 音 義 書,此 書 雖 已 佚 失,《 慧 琳 音 義 》卷 27收 錄 窺 基 的〈 法 花 音 訓 序 〉,

10 參見蘇新春:《漢語詞義學》(廣州:廣州教育出版社,1995 年),頁 99-100。

11 見黃坤堯:《音義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頁 15。

12 胡樸安於《中國訓詁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 年)中說:「此書為漢魏 至于南北傳注派訓詁之總匯。…所采漢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 餘家。又兼載諸儒 之訓詁,各本之異同。後之人欲考見唐以前之訓詁者,注疏以外,惟賴此書。」(頁 168)

13 參見朱星:《中國語言學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年),頁 166。

14 《大正藏》冊 54,頁 345 上。

15 《大正藏》冊 54,頁 492 上。

(7)

下 題 :「 翻 經 沙 門 大 乘 基 撰 , 翻 經 沙 門 慧 琳 再 詳 定 。 」16此 卷 內 容 應 以 窺 基 的 訓 詁 成 果 為 基 礎 而 有 所 刪 改 增 補 。17比 較 《 法 華 玄 贊 》 與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 相 同 條 目 的 注 解 內 容 , 發 現 前 者 常 為 後 者 的 簡 化 形 式 , 將 引 用 典 籍 的 書 名 略 去 。 然 而 ,《 法 華 玄 贊 》 畢 竟 是 逐 文 解 義 的 注 釋 書 , 不 能 不 注 意 到 詞 語 的 具 體 義 的 解 明 , 例 如 對 字 或 詞 採 一 音 一 義 來 解 , 此 已 經 過 窺 基 的 擇 取 ; 部 份 詞 語 在 注 出 音 義 後 , 又 說 明 其 在 文 脈 中 的 具 體 義 ; 或 是 非 採 音 義 的 形 式 , 直 接 訓 釋 其 義 。

以 概 括 義 注 解 字 義 或 詞 義 的 類 型 , 像 辭 書 一 樣 列 出 多 個 意 義 有 別 的 義 項 , 而 不 加 以 抉 擇 ; 甚 至 不 考 慮 上 下 文 脈 的 意 義 , 所 列 出 的 義 項 中 並 沒 有 合 用 者 。 舉 出 數 例 如 下 :

(一 )殖 , 種 也 , 積 也 , 立 也 。 (673b22-2318)按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 殖 眾 : 上 時 力 反 ,《 蒼 頡 篇 》: 種 也 。《 廣 雅 》: 積 也 , 立 也 。 」19 (二 )惟 者 , 思 也 , 念 也 , 謀 也 。 忖 , 度 也 。 (688b27) 按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 惟 :《 玉 篇 》: 思 也 , 念 也 , 謀 也 。 」20

(三 )厭,音 於 豔 反。厭 淤21猶 足 而 不 欲 復 為 也。有 作 厭22,於 鹽 反,飽 也 。 (684c12-14) 按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 厭 , 於 豔 反 。《 玉 篇 》: 厭 猶 飽 足 而 不 欲 復 為 也 。 」23原 本 《 玉 篇 》作 :「 厭 , … 猶 足 而 不 欲 復 為

16 《大正藏》冊 54,頁 481 下-482 上。

17 橫超慧日認為《慧琳音義》此卷全為窺基所撰《法華音訓》的轉載,參見橫超慧日 編:《法華思想》(京都:平樂寺書店,1986 年),頁 307。兜木正亨〈一切經音義中 の法華音義について〉則認為慧琳以窺基的《音訓》為基礎而有所增補。文見坂本 幸男編:《法華經の中國的開展》(京都:平樂寺書店,1972 年),頁 523-549。

18 本章對所引《法華玄贊》詞義資料採精簡的標示方式,673b22-23 代表《大正藏》冊 34,頁 673 中,第 22-23 行。下同。

19 《大正藏》冊 54,頁 482 下。

20 《大正藏》冊 54,頁 484 上。

21 《大正藏》冊 34,頁 684,校記 3 指出「淤」有一本作「飫」。

22 意謂有某寫本字形不同,意義也不相合。然而,從《大正藏》版本中看不出字形有 何差別,《說文解字•甘部》:「猒,飽也。…(於鹽切)」當為此「猒」字。敦煌本北 6205 號各「厭」字均作「猒」。《高麗藏》的《妙法蓮華經》經文即作「猒」字。

23 《大正藏》冊 54,頁 483 下。

(8)

也 。 」24

(四 )族 云 類 也。《 周 禮 》:四 閭 為 族。鄭 玄:百 家 也。(694a18-19) 按:《 慧 琳 音 義 》 卷 27:「 族 姓 : 上 徂 鹿 反 。《 尚 書 》: 方 命 圮 族 。 注 云 : 族 類 也 。《 周 禮 》: 四 閭 為 族 。 鄭 玄 云 : 百 家 也 。 族 亦 聚 也 , 姓 也 。 」

25

(五 )灑 ,《 切 韻 》 所 綺 反 , 掃 也 , 落 也 。 又 所 買 反 。《 通 俗 文 》: 以 水 斂 塵 曰 灑。《 玉 篇 》:汛 也。汛,音 思 見 反,散 也。(773c26-28) 按:《 慧 琳 音 義 》卷 27:「 灑 : 所 買 反。《 通 俗 文 》: 以 水 掩 塵 曰 灑。《 玉 篇 》:

汛 也 。 思 見 反 , 散 也 。《 切 韻 》: 灑 , 掃 也 , 落 也 。 」

第 一 例 解 「 殖 眾 德 本 」 的 「 殖 」, 由 繁 殖 、 生 長 義 引 伸 出 增 加 、 增 殖 錢 財 之 義 。「 殖 」 是 「 植 」 的 通 假 字 ,《 說 文 解 字 • 木 部 》:「 植 , 戶 植 也 。 」 本 義 是 關 門 用 的 直 木 , 引 申 為 種 植 、 樹 立 之 義 。 窺 基 依 《 玉 篇 》 引 出 種 、 積 、 立 三 義 , 用 來 解 「 植 眾 德 本 」 似 皆 說 得 通 。 第 二 例 解 「 惟 忖 」, 是 思 惟 、 思 量 之 義 , 窺 基 將 此 詞 拆 開 解 釋 , 其 中 「 惟 」 字 的 「 謀 」 義 與 「 忖 」 字 的 「 度 」 義 於 此 處 並 不 適 用 。 第 三 例 解 「 厭 老 病 死 」 的 「 厭 」, 是 嫌 棄 、 憎 惡 之 義 , 窺 基 所 解 卻 是 滿 足 之 義 。 第 四 例

「 族 姓 」 的 「 族 」 是 家 族 的 意 思 , 窺 基 未 列 出 此 義 。 第 五 例 解 「 香 水 灑 地 」, 很 單 純 是 灑 水 之 義 , 不 同 於 灑 掃 義 。

以 概 括 義 注 解 經 文 的 字 義 和 詞 義 , 對 研 讀 者 理 解 意 義 的 幫 助 是 間 接 的 , 也 易 流 於 瑣 碎 。 在 一 些 例 子 中 , 窺 基 僅 用 一 義 來 注 解 , 既 簡 單 明 確,也 較 配 合 文 句 的 意 義。例 如:「 摧 者,折 倒。朽,毀 壞 也。」(757b1)

「 矬 , 昨 和 反 , 短 也 。 」26(769b9)「 蠲 亦 除 也 。 」27(777b14-15) 即 使 如 前 述 用 音 義 方 式 注 解 概 括 義 的 類 型 , 窺 基 也 有 進 一 步 指 明 具 體 義 的 例 子 :

24 參見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頁 100 及 303。

25 《大正藏》冊 54,頁 484 下。

26 《慧琳音義》卷 27:「矬陋:上但戈反。《廣雅》、《切韻》:短也。《通俗文》:侏儒 曰矬。有作痤,…《說文》:小腫。非此中義。」(《大正藏》冊 54,頁 487 下)

27 《慧琳音義》卷 27:「蠲除:上古玄反。《方言》:南楚疾愈者謂之蠲。郭璞:蠲,

除也。」(《大正藏》冊 54,頁 488 下)

(9)

( 一 ) 為 者 , 使 也 , 被 也 。 由 諸 菩 薩 八 地 以 上 , … 乃 被 諸 佛 常 所 稱 歎 。 (673b24-27) 按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 常 為 : 榮 偽 反 。《 玉 篇 》: 使 也 , 被 也 。 母 猴 , 為 此 禽 獸 好 爪 持 人 。 母 猴 象 腸 為 母 猴 形 , 象 形 字 也 。 」28

(二 )適 , 近 也 , 始 也 。 纔 從 定 起 。 (693b18-19) 按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

「 適 從 : 上 聲 赤 反 。《 三 蒼 》: 古 文 作 適 (适 ), 謂 近 也 , 始 也 。 」29 (三 )咄,音 當 沒 反。《 說 文 》:相 謂 也。《 字 書 》:吐 也。今 取 相 謂、呼 也 。

(775b24-25) 按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 咄 : 丁 兀 反 。《 說 文 》: 相 謂 也 。《 字 書 》: 咄 , 叱 也 。 今 謂 呼 也 , 訶 也 。 今 取 呼 也 。 」30

(四 )眇 目 者 , 視 不 正 。《 說 文 》:「 一 目 少 也 。 」 目 匡 陷 急 曰 眇 。 眇 , 小 也 。 為 二 乘 說 安 立 諦 教 , 能 詮 顯 義 不 圓 , 名 為 眇 目 。(779a20-22) (五 )等 澍 者 , 一 音 演 說 , 各 隨 解 故 。 澍 , 音 之 戍 、 時 遇 二 反 , 時 雨 也 。

今 從 初 反 。 其 澤 普 洽 , 利 滋 同 故 。(782c16-18)

第 一 例 在 解 釋 句 義 的 內 容 中 說 明 「 為 」 表 被 動 義 。31第 二 例 也 是 在 句 義 解 釋 中 說 明 「 適 」 是 「 纔 」 的 意 思 , 意 義 可 與 「 始 」 通 。 第 三 例 窺 基 做 出 選 擇 , 此 處 的 「 咄 」 是 要 和 人 講 話 前 用 來 使 人 警 覺 的 詞 語32, 而 不 是 訶 叱 之 義 。 第 四 例 的 眇 目 是 〈 信 解 品 〉 中 老 父 遣 去 勸 誘 窮 子 者 的 身 形 特 徵 , 窺 基 先 解 說 一 般 義 , 再 說 明 其 喻 義 。 第 五 例 解 「 密 雲 彌 布 遍 覆 三 千 大 千 世 界,一 時 等 澍,其 澤 普 洽 」句 中 的「 澍 」,應 是 動 詞 , 降 雨 之 義 , 窺 基 解 為 名 詞 「 時 雨 」,「 等 澍 」 的 具 體 義 變 成 平 等 的 及 時 法 雨 。

從 漢 朝 一 直 到 唐 代 , 傳 統 訓 詁 學 的 主 要 形 式 是 隨 文 解 義 的 注 疏 , 將 詞 語 的 意 義 落 實 在 語 境 中 來 理 解 , 陸 宗 達 與 王 寧 說 :「 訓 詁 家 們 對 使

28 《大正藏》冊 54,頁 482 下。

29 《大正藏》冊 54,頁 484 下。

30 《大正藏》冊 54,頁 488 下。

31 「為」是介詞,用於被動句中介紹出施動者。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 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年),頁 595。

3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書銘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 83 年影印)說:「謂欲 相語而先驚之之詞。」(頁 58 上右)

(10)

用 狀 態 中 的 具 體 詞 義 是 有 過 特 殊 注 意 的 。 這 表 現 在 注 釋 家 們 很 少 孤 立 和 抽 象 地 解 釋 詞 義 , 而 是 分 注 重 句 、 段 、 章 對 詞 義 的 確 定 作 用 , … 許 多 訓 詁 材 料 離 開 了 原 文 有 時 是 很 難 理 解 的 。 」33《 法 華 玄 贊 》 中 也 有 這 種 訓 解 形 式 , 但 數 量 遠 少 於 音 義 形 式 者 , 其 例 如 下 :

(一 )輕 薄 虛 疏 , 故 譬 枝 葉 。 敦 重 堅 固 , 乃 同 貞 實 。 (709b19-20) (二 )願 樂 為 希 解 之 意 ; 欲 聞 亦 冀 聽 之 心 。 (709b23-25)

(三 )泰 然 者 , 安 泰 怡 然 之 貌 。 既 無 疑 悔 , 故 快 安 隱 。 疑 悔 若 生 , 恆 不 安 隱 , 何 得 快 然 ?(736a24-26)

(四 )頓 , 停 也 。 停 住 大 城 。 (778b21)

(五 )大 行 難 修,艱 辛 備 歷,名 為 疲 極。以 倦 時 長,名 為 疲 極。(799b27-28) 第 一 例 解 〈 方 便 品 〉「 無 復 枝 葉 , 純 有 貞 實 」 句 中 的 二 個 詞 , 窺 基 認 為 「 枝 葉 」 用 以 譬 喻 增 上 慢 人 的 淺 薄 不 堅 ,「 貞 實 」 意 謂 根 機 成 熟 者 的 篤 實 堅 定 。34第 二 例 詞 組「 願 樂 欲 聞 」原 是 希 望 聽 聞 的 意 思35,「 願 」、

「 樂 」、「 欲 」 三 詞 同 義 連 用36, 這 是 漢 語 中 本 有 的 組 合 方 式37, 窺 基 將 其 拆 分 成 「 願 樂 」 與 「 欲 聞 」 二 項 , 解 為 希 望 聽 聞 、 了 解 之 心 。 第 三 、 四 兩 例 說 明 詞 義 之 後,進 一 步 將 此 詞 義 用 於 句 義 的 解 釋。第 五 例 解〈 化 城 喻 品 〉「 我 等 疲 極 」 句 , 窺 基 說 明 「 疲 極 」 的 譬 喻 義 。 然 而 , 他 似 乎 將「 極 」理 解 為 到 達 極 點 之 義,其 實,「 疲 極 」可 為 一 個 聯 合 式 複 合 詞 ,

33 參見陸宗達與王寧:《訓詁與訓詁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年),頁 106。

34 「枝葉」、「貞實」分別對應於現存梵本的”phalgu”(微小,無價值)和”śraddhā-sāre pratiṣṭhita”(立於信仰的核心者),參見荻原雲來與土田勝彌編:《改訂梵文法華經》

(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35 年),頁 36。

35 「願樂欲聞」於現存梵本的對應句是”sādhu bhagavann ity”(是的,世尊!),參見荻 原雲來與土田勝彌編:《改訂梵文法華經》,頁 36。然而,一般而言,「願樂欲聞」

與動詞√śru(聽)的意欲形態有關,平川彰編《佛教漢梵大辭典》(東京:いんなあと りつぷ社,1997 年)所列對應梵詞是” śuśrū aka”(頁 1269 左),即由意欲動詞衍生 而來。

36 辛嶋靜志《妙法蓮華經詞典》(東京:創價大學國際佛教高等研究所,2001 年)列 有「願樂」和「願樂欲」二個詞項,都解為”wishes,desires”。(頁 351)

37 參見黃金貴:《古漢語同義詞辨釋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63-64。

(11)

「 極 」 亦 有 「 疲 」 義 。38

在 漢 語 固 有 詞 的 訓 釋 方 面 , 窺 基 較 偏 向 概 括 義 的 說 明 , 原 因 是 他 主 要 採 取 佛 經 音 義 的 注 釋 體 式 , 脫 離 了 具 體 語 境 而 解 釋 詞 義 。 中 國 古 代 佛 典 注 釋 家 本 來 就 不 注 重 漢 語 固 有 詞 的 訓 解 , 他 們 主 要 解 釋 佛 教 名 相 的 意 義 , 及 對 佛 典 文 句 做 義 理 的 闡 發 。《 法 華 玄 贊 》 較 為 特 殊 , 結 合 了 傳 統 佛 典 注 疏 與 佛 經 音 義 書 的 形 式 , 所 以 在 漢 語 詞 的 解 釋 上 出 現 這 種 現 象 。

(二 )注 音 和 辨 字 與 釋 義 的 關 係

1.注 音 與 釋 義 的 關 係

《 法 華 玄 贊 》 廣 泛 參 考 古 代 字 書 、 辭 書 以 訓 解 字 詞 , 這 些 典 籍 的 注 音 系 統 可 能 隨 作 者 身 處 的 時 代 和 地 域 而 有 變。陸 德 明 在《 經 典 釋 文 • 序 錄 》 中 說 :「 漢 魏 迄 今 , 遺 文 可 見 , 或 專 出 己 意 , 或 祖 述 舊 音 , 各 師 成 心 , 製 作 如 面 。 加 以 楚 夏 聲 異 , 南 北 語 殊 , 是 非 信 其 所 聞 , 輕 重 因 其 所 習 , 後 學 鑽 仰 , 罕 逢 指 要 。 」 陸 法 言 〈 切 韻 序 〉 說 :「 以 今 聲 調 既 自 有 別 , 諸 家 取 捨 亦 復 不 同 。 吳 楚 則 時 傷 輕 淺 , 燕 趙 則 多 傷 重 濁 ; 秦 隴 則 去 聲 為 入 , 梁 益 則 平 聲 似 去 ; 又 支 脂 、 魚 虞 共 為 一 韻 , 先 仙 、 尤 侯 俱 論 是 切 。 」39訓 詁 學 家 標 注 或 辨 識 讀 音 的 理 由 不 一 , 或 出 於 文 字 罕 見 難 讀 , 或 處 理 一 字 異 讀 的 問 題 。 異 讀 現 象 或 出 於 不 牽 涉 意 義 差 別 的 人 為 取 捨 , 或 為 了 區 別 意 義 而 形 成 的 讀 音 差 異 。 黃 坤 堯 考 察 《 經 典 釋 文 》 中 所 注 古 代 文 獻 的 異 讀 有 五 類 : 一 、 讀 音 不 同 , 意 義 相 同 。 二 、 區 別 兩 字 、 兩 義 或 假 借 。 三 、 區 別 名 詞 和 動 詞 。 四 、 動 詞 異 讀 ( 語 法 功 能 不 同 , 導 致 語 義 有 些 微 差 異 )。 五 、 虛 詞 異 讀 。40讀 音 的 辨 識 與 意 義 的 區 別 常 有 關 涉 。

音 義 書 標 注 讀 音 的 重 要 原 因 之 一 , 是 一 個 字 具 有 二 個 或 二 個 以 上

38 參見蔣禮鴻:《敦煌文獻語言詞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年),頁 149。《法 華玄贊》卷 9 本解「懈惓」的「惓」(倦)字引《玉篇》說:「懈也,劬也,極也,止 也。」參見《大正藏》冊 34,頁 815 中。

39 引見(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 司,民國 65 年初版),頁 12-13。下文引《廣韻》均使用此本。

40 參見黃坤堯:《音義闡微》,頁 16-20。

(12)

的 讀 音 , 而 不 同 讀 音 之 間 具 有 意 義 的 差 別 。 周 祖 謨 說 :「 古 人 一 字 每 有 數 音 , 或 聲 韻 有 別 , 或 音 調 有 殊 , 莫 不 與 意 義 有 關 。 蓋 聲 與 韻 有 別 者 , 由 於 一 字 所 代 表 之 詞 語 有 不 同,故 音 讀 隨 之 而 異。… 至 若 音 調 有 殊 者 , 則 多 為 一 義 之 轉 變 引 申 , 因 詞 語 之 虛 實 動 靜 及 含 義 廣 狹 之 有 不 同 , 而 分 作 兩 讀 。 或 平 或 去 , 以 免 混 淆 。 」41現 代 語 言 學 家 稱 這 種 藉 由 音 素 變 化 構 造 意 義 有 聯 繫 的 新 詞 的 現 象 為 「 音 變 構 詞 」, 依 漢 語 的 聲 、 韻 、 調 三 個 要 素 而 分 變 聲 構 詞 、 變 韻 構 詞 與 變 調 構 詞 三 種 簡 單 類 型 。42此 處 對

《 法 華 玄 贊 》 注 音 的 討 論 , 將 聚 焦 於 讀 音 標 注 對 意 義 解 明 所 發 生 的 作 用 。

如 果 一 個 字 有 二 個 音 , 窺 基 一 般 都 會 將 兩 者 列 出 , 或 有 進 一 步 辨 析 , 或 只 是 單 純 列 示 不 同 讀 音 以 提 供 語 音 知 識 。 在 少 部 份 例 子 中 , 一 個 字 本 有 二 音 , 窺 基 只 注 出 其 中 一 個 讀 音 , 這 是 因 為 他 已 做 過 選 擇 , 以 「 觀 」 字 為 例 , 有 兩 處 的 資 料 可 供 對 照 :

園 觀 者 , 古 段 反 , 樓 觀 也 。(769c20)

觀 ( 世 音 ) , 音 古 寬 反 , 又 古 段 反 , 今 從 初 。 觀 者 , 察 義 。 (846c17-18)

從 第 二 條 資 料 得 知 觀 字 有 平 聲 和 去 聲 二 讀 , 平 聲 者 是 動 詞 , 有 觀 察 的 意 義 ; 去 聲 者 是 名 詞 , 是 樓 臺 的 意 思 。 第 一 條 作 名 詞 用 , 窺 基 只 取 去 聲 。 又 如 「 好 」 字 之 例 :

好,音 呼 到 反,愛 也。或 呼 老 反,善 也,宜 也,美 也。(750a9-10) 好 , 音 呼 老 反 , 善 , 宜 , 美 也 。 (751c7-8)

第 一 條 解 「 玩 好 」 一 詞 的 「 好 」 字 , 去 聲 是 動 詞 , 愛 好 義 ; 上 聲 是 形 容 詞 , 美 好 義 , 窺 基 認 為 兩 義 都 解 得 通 , 但 依 慣 例 列 在 前 面 者 應 是 他 較 認 可 的 意 義 。 第 二 條 解 大 白 牛「 形 體 殊 好 」的「 好 」字 , 是 形 容 詞 , 窺 基 只 注 出 上 聲 。 再 舉 出 二 例 如 下 :

41 參見周祖謨:〈四聲別義創始之時代〉,《文字音韻訓詁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0 年),頁 52-60。

42 參見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1。

(13)

累 , 音 力 委 反 , 積 也 。 (764a21-22)

難 , 音 奴 旦 反 , 患 也 , 痾 也 。 (774c12-13)

第 一 條 解 「 累 劫 」 的 「 累 」,《 廣 韻 》 中 此 字 有 上 、 去 二 音 , 上 聲 者 下 注 :「 絫 (累 ):《 說 文 》 曰 : 增 也 。 黍 之 重 也 。 」 去 聲 者 下 注 :「 緣 坐 也 。 」43「 積 」 接 近 上 聲 的 意 義 。 第 二 條 解 「 自 知 豪 貴 , 為 子 所 難 」 的

「 難 」 字 ,「 為 子 所 難 」 是 所 字 結 構 ,「 難 」 是 個 動 詞 。「 難 」 字 在 《 廣 韻 》有 平 、 去 二 音44, 去 聲 中 也 有「 畏 懼 」之 義45, 窺 基 取 去 聲 是 對 的 , 但 以 名 詞 的 災 患 、 疾 病 義 來 解 , 與 文 意 不 合 。

較 為 常 見 的 一 種 方 式 , 是 舉 出 二 個 或 二 個 以 上 的 讀 音 , 再 標 明 哪 個 讀 音 是 正 確 的 , 上 文 所 引 解 釋「 觀 世 音 」的「 觀 」字 即 是 此 種 例 子 。 或 分 在 不 同 的 讀 音 下 列 出 不 同 的 意 義 , 將 讀 音 的 選 取 與 意 義 的 抉 擇 結 合 在 一 起 。 其 例 如 下 :

(一 )雨 大 法 雨 , 二 皆 宇 音 ; 或 初 芋 音 。 (688c5-6) (二 )趣 , 音 七 句 、 七 俱 二 反 。 今 從 初 反 。 (706b5-6)

(三 )處,音 昌 與 反,息 也。謂 惡 氣 息。《 切 韻 》又 云 鴟 恕 反。《 玉 篇 》:

居 也 , 止 也 。 既 作 去 音 , 便 惡 處 所 。(758b26-28)

( 四 ) 畋 , 音 徒 賢 反 , 取 禽 獸 也 。 又 徒 見 反 , 地 平 畋 。 畋 今 從 初 。

(821a20-22)

(五 )索 , 音 所 戟 、 蘇 各 二 反 , 乞 也 , 亦 求 也 。 (778c15-16)

43 「累」的二音分見《廣韻》頁 242、347。

44 參見《廣韻》,頁 121、402。

45 《漢語大詞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年)的引例如下:

「《易•屯》:『剛柔始交而難生。』陸德明釋文:『難,乃旦反… 賈逵注《周語》云:

畏憚也。』《左傳•隱公六年》:『宋衛實難,鄭何能為?』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 左傳上》:『實,是也;難,患也。宋衛實難者,言唯宋衛是患也。』《大戴禮記•曾 子立事》:『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王引之《經義述聞•大戴禮記上》:『難,

讀為戁…《商頌•長發篇》:不戁不竦。毛傳曰:戁,恐也。恭敬太過則近於恐懼,

故曰君子恭而不戁。』」(冊 11,頁 899 右)

(14)

(六 )怨 , 音 於 願 反 , 無 平 音 。 (823a26)

第 一 例 前 一 個 「 雨 」 字 是 動 詞 , 後 一 個 「 雨 」 字 是 名 詞 , 窺 基 說 兩 者 可 都 念 作 上 聲 , 或 動 詞 念 成 去 聲 。 第 二 例 解 「 是 義 所 趣 」,「 趣 」 是 個 動 詞 ,《 廣 韻 • 遇 韻 》 作 「 七 句 切 」, 意 為 「 趣 向 」46, 窺 基 即 取 此 義。第 三 例 解「 臭 處 」,「 處 」作 上 聲 有 休 息、居 止 的 意 思,窺 基 將「 息 」 誤 為 「 氣 息 」; 去 聲 則 為 處 所 之 義 , 窺 基 最 後 取 去 聲 。 第 四 例 「 畋 」 的 平 聲 是 打 獵 義 , 去 聲 意 為 地 平 的 樣 子47, 窺 基 取 前 一 個 音 義 。 最 第 五 例 解 「 求 索 」 的 「 索 」, 問 題 稍 為 複 雜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作 :「 求 索 : 所 戟 反 。 又 蘇 各 反 。 乞 也 , 求 也 。 」48表 示「 所 戟 反 」才 是 正 確 讀 音 ,「 蘇 各 反 」 是 又 音 , 意 義 有 所 不 同 。49窺 基 在 將 形 式 簡 化 的 過 程 中 使 原 先 明 確 的 區 別 消 失 了。最 後 一 例 解「 怨 嫌 之 心 」,窺 基 取 去 聲,並 說 無 平 聲 。

《 廣 韻 》 有 平 、 去 二 音 , 平 聲 是 名 詞 , 怨 讎 義 ; 去 聲 是 動 詞 , 恨 、 恚 之 義 。50

窺 基 另 有 一 個 特 殊 的 作 法 , 是 將 二 個 不 同 讀 音 所 代 表 的 不 同 意 義 共 同 用 來 解 釋 一 個 字 或 詞 的 意 義 , 表 現 出 一 種 圓 融 的 態 度 。 造 成 漢 字 一 形 多 音 義 現 象 的 一 個 非 常 重 要 的 原 因 是 語 義 引 申 , 由 此 而 來 的 母 詞 和 派 生 詞 及 各 派 生 詞 之 間 雖 仍 具 有 音 和 義 的 關 聯 , 但 已 經 不 能 再 看 作 同 一 個 詞 。51窺 基 這 種 同 時 用 多 個 義 項 訓 解 一 個 字 詞 的 作 法 不 一 定 適 切 , 但 並 非 全 與 具 體 義 的 解 釋 無 涉 , 例 如 :

(一 )應 , 音 於 興 反 , 又 於 證 法 , 應 當 、 應 契 。 隨 其 機 器 說 法 契 應 , 根 法 相 當 故 。(690c7-9)

46 參見《廣韻》,頁 366。

47 《廣韻•霰韻》:「畋,平皃。」(頁 407)

48 《大正藏》冊 54,頁 488 下。

49 《廣韻•陌韻》:「索:求也。山戟切。又蘇各切。」(頁 510) 又〈鐸韻〉:「索:盡 也,散也。又繩索。…蘇各切。又所戟切。」(頁 507)

50 參見《廣韻》,頁 115、397。

51 裘錫圭說:「語義引申是漢語裏極其常見的現象。一個字的本義往往可以產生出幾個 引申義。…引申義跟所從引申的意義,有時是同一個詞的不同意義,有時是不同的 詞,即派生詞跟母詞。派生詞有很大一部分跟母詞不完全同音。所以引申是造成一 形多音義現象的重要原因。」參見氏著:《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年),頁 255。古漢語單音詞多,一個字常常就是一個詞,所以裘氏此處或言字,或 言詞。

(15)

(二 )為 , 音 榮 危 反 , 敷 也 , 施 也 。 又 榮 偽 反 , 助 也 , 因 也 。 南 人 多 平,敷 陳 害 事。北52人 多 去,先 雖 火 害,因 彼 助 說。(748a21-22) (三 )樂 , 音 有 二 : 一 、 盧 各 反 , 縱 賞 也 。 二 、 五 教 反 , 遊 縱 勝 處 可

生 欣 樂 。(833b2-3)

第 一 例 解 「 為 求 聲 聞 者 說 應 四 諦 法 , 度 生 老 病 死 究 竟 涅 槃 ; 為 求 辟 支 佛 者 說 應 二 因 緣 法 ; 為 諸 菩 薩 說 應 六 波 羅 蜜 , 令 得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 成 一 切 種 智 」 的 「 應 」, 這 個 詞 不 易 理 解 , 窺 基 所 列 的 平 聲 是 相 當 義53, 去 聲 是 契 合 義 ,「 說 法 契 應 」 用 去 聲 之 義 ,「 根 法 相 當 」 用 平 聲 之 義 。 第 二 例 解 「 我 當 為 說 」 的 「 為 」, 實 為 介 詞 , 去 聲 , 是 對 、 向 的 意 思 。 窺 基 說 明 南 方 和 北 方 發 音 有 別 , 南 方 人 多 發 平 聲 , 應 是 施 設 義 , 他 解 為 敷 陳 的 意 思 , 成 為 講 述 火 災 危 難 之 事 ; 北 方 人 多 發 去 聲 , 他 解 為 藉 助 , 藉 助 火 災 危 難 來 講 說 。 第 三 例 解 「 園 林 諸 堂 閣 , 眾 生 所 遊 樂 」的「 樂 」字 ,「 盧 各 反 」是 快 樂 之 義 , 窺 基 解 為 遊 賞 的 快 樂 ;「 五 教 反 」 是 喜 愛 之 義 , 窺 基 解 為 遊 賞 勝 處 而 生 喜 好 之 心 。

2.辨 字 與 釋 義 的 關 係

出 於 歷 史 或 人 為 的 諸 種 因 素,中 國 古 籍 裏 存 在 著 通 假 字、古 今 字 、 異 體 字 、 訛 誤 字 、 避 諱 字 等 現 象 , 辨 釋 文 字 也 成 為 訓 詁 的 內 容 之 一 。54 特 別 是 在 魏 晉 南 北 朝 時 期 , 俗 字 的 書 寫 風 氣 盛 行 , 在 當 時 的 寫 本 書 籍 及 碑 刻 墓 誌 中 隨 處 可 見。55《 顏 氏 家 訓•雜 藝 篇 》如 此 描 述 當 時 的 情 形 :

「 晉 、 宋 以 來 , 多 能 書 者 。 故 其 時 俗 , 遞 相 染 尚 , 所 有 部 帙 , 楷 正 可 觀 , 不 無 俗 字 , 非 為 大 損 。 至 梁 天 監 之 間 , 斯 風 未 變 ; 大 同 之 末 , 訛 替 滋 生 。 蕭 子 雲 改 易 字 體 , 邵 陵 王 頗 行 偽 字 ; 朝 野 翕 然 , 以 為 楷 式 , 畫 虎 不 成 , 多 所 傷 敗 。 至 為 一 字 , 唯 見 數 點 , 或 妄 斟 酌 , 逐 變 轉 移 。 爾 後 墳 籍 , 略 不 可 看 。 北 朝 喪 亂 之 餘 , 書 亦 鄙 陋 , 加 以 專 輒 造 字 , 猥 拙 於 江 南 。 乃 以 百 念 為 憂 , 言 反 為 變 , 不 用 為 罷 , 追 來 為 歸 , 更 生 為

52 「北」原本作「此」,為形誤,今改。

53 徐鉉校本《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 年)〈心部〉:「應,當也。」(頁 217 上)

54 參見宋子然:《訓詁理論與運用》(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頁 44-49。

55 見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長沙:岳麓書店,1995 年),頁 23。

(16)

蘇 , 先 人 為 老 , 如 此 非 一 , 遍 滿 經 傳 。 」56連 上 層 文 士 都 有 使 用 俗 字 的 習 慣 , 而 且 書 寫 的 混 亂 狀 況 影 響 到 典 籍 的 閱 讀 。《 經 典 釋 文 》 的 注 釋 內 容 包 括 辨 字 , 唐 朝 初 年 甚 為 重 視 字 形 規 範 工 作57, 反 映 此 種 現 象 的 嚴 重 程 度 。《 法 華 玄 贊 》 受 音 義 書 形 式 的 影 響 , 也 重 視 文 字 的 辨 正 。 然 而 , 這 只 是 單 純 的 規 範 字 形 的 工 作 呢 ? 還 是 與 字 詞 意 義 的 解 釋 也 有 關 係 ? 由 於 關 涉 到 我 們 對 《 法 華 玄 贊 》 詞 義 訓 詁 的 理 解 , 也 是 值 得 考 察 的 一 個 問 題 。

典 籍 中 的 通 假 字 , 須 讀 出 其 本 字 , 依 本 字 的 意 義 來 訓 解 , 始 能 獲 得 確 詁 。58至 於 書 寫 的 訛 誤 , 必 須 勘 正 字 形 , 以 避 免 望 文 生 義 , 文 字 的 訛 誤 甚 至 會 造 成 文 句 無 法 讀 通 。 音 義 訓 詁 家 手 中 常 握 有 數 種 寫 本 , 以 進 行 文 字 的 校 勘 , 窺 基 亦 是 如 此 ,《 法 華 玄 贊 》 中 經 常 提 到 其 他 寫 本 所 用 的 不 同 字 形 。 關 於 文 字 的 辨 正 , 有 幾 個 問 題 值 得 探 討 : 窺 基 採 用 何 種 方 式 辨 識 字 形 ? 是 否 區 分 假 借 字 與 訛 誤 字 ? 辨 字 與 釋 義 有 何 關 聯 ? 今 本 《 法 華 玄 贊 》 中 所 見 的 文 字 辨 正 資 料 存 在 一 些 問 題 , 部 份 字 形 已 經 後 人 在 書 寫 或 刊 刻 時 更 動 過 , 無 法 看 出 原 本 的 字 形 差 別 , 如 前 引 「 厭 , … 有 作 厭 , 於 鹽 反 , 飽 也 」, 二 個 字 形 都 是 「 厭 」, 看 不 出 另 一 本 的 字 形 差 別 。 又 如「 蔑 , 音 莫 結 反 。《 說 文 》: 相 輕 侮 也 。《 切 韻 》:

無 也 。 若 輕 作 蔑 。 」(823c23-24)前 後 二 個「 蔑 」的 字 形 全 同 , 查 閱《 廣 韻 • 鎋 韻 》,「 蔑 」 字 下 跟 著 是 「 懱 」 字 , 注 說 「 輕 懱 」59, 窺 基 所 說 當 即 此 字 。60因 此 , 資 料 的 使 用 須 經 考 證 或 有 所 取 捨 。

窺 基 所 辨 正 的 字 形 , 部 份 應 屬 於 通 假 字 問 題 , 這 是 古 書 中 的 常 見 現 象 , 然 而 , 窺 基 對 通 假 觀 念 認 識 得 不 是 很 清 楚 , 過 度 拘 泥 於 字 形 。 他 在 〈 法 花 音 訓 序 〉 中 說 :「《 音 》 以 《 說 文 》 為 正 , 微 訓 採 於 餘 籍 。 … 文 華 雅 藻 , 薄 亦 摭 盡 根 由 。 」61意 謂 《 法 花 音 訓 》 以 《 說 文 》 為 根 本 依

56 見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頁 574-575。

57 參見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頁 27;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頁 182-186。

58 參見林尹:《訓詁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民國 61 年台初版),頁 87-96。

59 參見《廣韻》,頁 494。

60 《慧琳音義》卷 27:「輕蔑:莫結反,《說文》:相輕侮。《切韻》:無也。經作懱,

二形同。」(《大正藏》冊 54,頁 491 上)

61 《大正藏》冊 54,頁 482 上。

(17)

據 , 再 參 考 其 他 字 書 、 辭 書 的 釋 義 。 他 主 要 通 過 文 字 以 考 察 意 義 , 甚 少 關 注 到 音 同 或 音 近 的 不 同 字 形 於 意 義 上 的 聯 繫 。 這 種 做 法 不 代 表 與 文 句 的 解 明 無 關 , 他 辨 正 文 字 的 目 的 本 來 就 是 為 了 要 得 出 正 確 的 經 文 , 在 此 基 礎 上 解 明 意 義 。 首 先 , 舉 出 所 辨 文 字 為 通 假 字 的 幾 個 例 子 :

(一 )有 本 言 「 披 法 服 」。 披 , 音 敷 羈 反 。《 方 言 》: 披 , 散 也 。 今 亦 梙 著 之 義 。 今 正 應 言 「 而 被 法 服 」。 被 , 音 皮 義 反 , 服 用 被 帶 之 義 。(685c27-686a1)

( 二 ) 宴 , 音 焉 見 反 , 安 也 , 息 也 。 有 作 晏 字 , 焉 澗 反 , 亦 默 也 。 (686b16-18)

(三 )愈 , 音 以 主 反 , 差 也 。 應 作 癒 。《 玉 篇 》 作 愈 , 益 也 , 勝 也 。 心 憂 為 惥 , 病 差 為 癒 。(832b20-22)

(四 )露 謂 不 覆,幔 謂 覆 也。顯 所 莊 嚴 或 露 或 覆。… 有 云:幔,幕 也 。 在 旁 曰 帷 , 在 上 曰 幕 。 幕 , 覆 也 。 … 諸 經 文 : 珠 交 露 蓋 。 有 作 縵 字 , 繒 帛 無 文 , 非 是 幔 體 。(687c17-22)

(五 )頻 蹙 者,身 不 信 相。若 蹙 眉 作 顰。今 云 頻 者,數 數。蹙 亦 併 也 , 眉 併 一 處 。 蹙 , 音 子 六 反 , 迫 也 。(765b26-28)

(六 )《 玉 篇 》: 涌 , 騰 也 。 涌 如 水 上 騰 , 故 應 作 涌 。 踴 , 跳62也 。 非 騰 義 。(826a14-15)

前 三 例 雖 然 字 形 不 同 , 但 基 本 上 未 影 響 到 意 義 的 解 讀 ; 後 三 例 是 窺 基 不 求 本 字 , 照 字 面 理 解 而 起 望 文 生 義 的 情 形 。 在 第 一 例 中 , 披 掛 義 本 來 用 「 被 」, 後 來 也 用 「 披 」。「 披 」 的 常 用 義 是 「 分 開 」, 窺 基 說 也 有 「 穿 著 」 的 意 義 。 第 二 例 解 「 宴 坐 」, 佛 經 中 指 靜 坐 或 禪 坐 之 義 ,

「 晏 」是「 宴 」的 通 假 字。第 三 例《 說 文 解 字 》作「 瘉 」63,後 又 作「 癒 」,

古 書 中 常 用 「 愈 」。 第 四 例 的 問 題 較 為 複 雜 ,「 交 露 」 應 即 「 交 路 」, 又

62 「跳」本作「跣」,《慧琳音義》卷 27:「涌,餘隴反。《玉篇》:涌,騰也。如水上 騰。應作涌。有作踊,跳也,非此義」(《大正藏》冊 54,頁 491 上) 據改。

63 徐鉉校本《說文解字•心部》:「瘉,病瘳也。」下注說:「臣鉉等曰:今別作愈,非 是。」(頁 156 下)

(18)

作 「 交 絡 」, 是 車 網 ; 或 作 動 詞 , 為 交 織 之 義 。64「 幔 」 是 名 詞 , 意 為 覆 蓋 用 的 幕 布 。「 珠 交 露 幔 」 或 指 以 珠 寶 網 裝 飾 的 車 幕 。 窺 基 說 字 形 不 能 作 「 縵 」, 然 而 ,「 縵 」 也 可 作 為 「 幔 」 的 通 假 字 。 第 五 例 的 「 頻 」 是 「 顰 」 的 通 假 字 , 窺 基 卻 依 字 面 解 作 「 數 數 」,「 頻 蹙 」 變 成 屢 屢 皺 眉 的 意 思 。 第 六 例 解 「 從 地 涌 出 」,「 涌 」 和 「 踊 」 可 通 假65, 而 「 踴 」 是 「 踊 」 的 俗 體 。66

窺 基 不 注 意 文 字 通 假 的 現 象 , 不 是 指 出 本 字 才 是 正 確 的 書 寫 方 式 , 就 是 依 照 字 面 意 義 而 生 穿 鑿 。 後 面 三 例 窺 基 對 字 義 的 理 解 並 不 恰 當 , 然 而 , 他 也 不 是 脫 離 上 下 文 脈 才 做 如 此 的 取 捨 , 字 義 的 理 解 關 係 到 文 句 的 解 讀 , 文 句 的 解 讀 也 關 係 到 字 義 的 取 捨 。「 幔 」 是 名 詞 , 他 解 為「 覆 」,是 臨 時 給 的 意 義 ,以 與「 露 」相 對 , 意 為 有 些 地 方 是 敞 開 的 , 有 些 地 方 是 蓋 上 的。他 解 釋「 頻 蹙 」的 意 蘊 是「 身 不 信 相 」,相 對 於「 疑 惑 」 的 心 不 信 相 及 「 誹 謗 」 的 語 不 信 相67, 屢 次 緊 皺 眉 頭 更 能 表 現 出 不 信 的 意 義 。 最 後 一 例 窺 基 想 表 達 菩 薩 們 騰 升 到 空 中 的 意 思 , 認 為 跳 上 去 的 意 義 似 乎 不 太 合 適 。

另 有 更 多 的 例 子 不 關 涉 到 文 字 的 通 假 , 純 粹 是 字 形 辨 正 的 問 題 , 窺 基 或 依 文 句 的 理 解 以 辨 正 字 形 , 或 透 過 文 字 的 選 擇 以 確 立 文 句 意 義 。 其 代 表 性 例 子 如 下 :

(一 )抄 , 音 初 教 反 。 或 作 示 少 , 或 作 鈔 。《 玉 篇 》: 抄 , 掠 也 , 強 取 物 也 。(769c7-8)

(二 )悶 絕 躄 地 … 擗 , 音 房 益 反 , 撫 心 也 。 今 既 倒 地 , 正 應 作 躄 。 亦 有 作 僻 , 邪 僻 之 義 , 非 此 中 理 。(774b20-22)

(三 )教,音 古 孝 反,訓 也,示 也。詔,音 諸 耀 反,導 也。謂 教 導 之 。 詔 , 照 也 。 闇 於 成 事 即 有 所 犯 , 以 此 示 之 , 使 照 然 可 見 。 又 有 本 作 教 招 , 教 無 平 音 ; 招 , 誘 進 也 。(687b20-24)

64 參見《漢語大詞典》,冊 2,頁 340 左。

65 參見鄭安生編纂:《通假字典》(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 年),頁 638。

66 參見曹先擢與蘇培成主編:《漢字形義分析字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頁 641 右。

67 參見《大正藏》冊 34,頁 765 中。

(19)

教 者 訓 , 詔 者 明 , 雖 明 訓 之 , 不 信 大 乘 , 耽 欲 深 故 。 或 云 教 招 , 招 者 , 誘 也 , 明 白 引 訓 故 。(763c5-7)

(四 )勉 , 勗 勵 也 。 有 本 作 免 , 非 此 義 也 。 (754b18-19)

免 , 音 無 遠 反 , 引 也 。 作 挽 。 有 作 勉 , 亡 辨 反 , 勗 勵 也 。《 國 語 》 云 : 父 勉 其 子 , 兄 勉 其 弟 。 猶 勤 強 也 。(793a20-22) (五 )有 作 踠 , 音 於 阮 反 。 今 此 體 屈 , 故 應 作 踠 。 有 作 宛 , 於 遠 反 。

《 玉 篇 》: 宛 , 小 孔 也 。 四 方 高 中 下 曰 宛 。《 切 韻 》: 屈 草 自 覆 也 。 本 非 宛 轉 字 , 故 應 從 踠 。(769b8-11)

(六 )重 敷 婉 莚 者 , … 有 作 綩 綖 。 綩 , 音 《 字 林 》 一 遠 反 。《 玉 篇 》:

綩 , 紘 也 。 紘 , 冠 也 。 今 應 作 婉 。 婉 , 美 文 章 。 綖 者 , 席 褥 。 應 作 莚 字 。《 切 韻 》: 綖 者 , 冠 上 覆 。《 玉 篇 》: 冠 前 後 而 垂 者 曰 綖 。 今 取 文 褥 、 華 氈 之 類 。 綩 綖 以 為 茵 蓐 , 不 知 義 何 所 從 ? 故 字 應 從 婉 莚 。(751b4-9)

第 一 例 解 「 抄 劫 」,「 抄 」 才 是 正 確 的 用 字 , 其 他 二 字 無 劫 掠 義 。 第 二 例 解 「 躄 地 」, 是 倒 地 的 意 思 , 有 寫 本 作 「 擗 」 和 「 僻 」 都 是 訛 誤 字 。 第 三 例 包 括 二 條 資 料 , 文 義 相 近 , 寫 本 作 「 教 詔 」 或 「 教 招 」, 窺 基 分 用 不 同 的 意 義 來 理 解 , 認 為 都 說 得 通 。 第 四 例 亦 有 二 條 , 第 一 條 解「 勉 濟 」,是 努 力 救 濟 的 意 思;第 二 條 解「 能 於 三 界 獄,勉 出 諸 眾 生 」,

也 可 以 解 為 努 力 使 眾 生 出 離 , 窺 基 見 到 的 寫 本 作「 免 」,他 認 為 與「 挽 」 義 同 ,「 免 出 」 即 成 引 出 的 意 思 , 並 指 出 作 「 勉 」 的 意 義 不 恰 當 。68第 五 例 解「 宛 轉 」, 窺 基 徵 引 資 料 說「 宛 」沒 有 卷 屈 義 , 字 形 應 作 「 踠 」。

事 實 上,「 屈 草 自 覆 也 」出 自《 說 文 解 字 》,段 玉 裁 注 說:「 引 伸 為 宛 曲 、 宛 轉 。 」69最 後 一 例 的 「 綩 綖 」 是 雙 聲 疊 韻 聯 綿 詞70,《 慧 琳 音 義 》 卷 16 說 :「 正 體 從 草 作 苑 莚 , 舞 莚 、 地 衣 之 類 。 」71是 地 毯 一 類 的 東 西 。72

68 《慧琳音義》卷 27:「三界獄免出:無遠反。《切韻》:引也。與挽義同。有作勉,

靡辯反,勗也。《國語》云:父勉其子,兄勉其弟。猶強勸也。謂勸教之小。《尒雅》:

勉事力也。古文勵同也。」(《大正藏》冊 54,頁 489 中)

69 參見《說文解字注》,頁 344 下左。

70 參見李維琦:《佛經詞語匯釋》(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 366。

71 《大正藏》冊 54,頁 406 上。

(20)

基 指 出 「 婉 莚 」 才 是 正 確 的 書 寫 方 式 , 意 義 是 文 彩 華 美 的 鋪 墊 。 以 上 六 例 不 管 窺 基 對 字 義 或 詞 義 了 解 得 恰 當 與 否 , 他 對 文 字 的 辨 正 是 與 他 對 文 句 的 解 讀 聯 結 在 一 起 的 。

(三 )複 合 詞 與 聯 綿 詞 的 分 訓

中 國 古 代 訓 詁 著 作 偏 重 以 單 字 的 訓 解 為 主 , 先 秦 古 籍 中 單 音 詞 為 多 , 一 個 字 大 抵 就 是 一 個 詞 , 於 此 種 情 形 下 通 常 不 致 因 只 解 字 義 而 產 生 問 題。若 是 複 合 詞 或 聯 綿 詞,由 二 個 或 二 個 以 上 的 音 節 構 成 一 個 詞 , 當 詞 義 並 非 其 中 字 義 的 單 純 相 加 , 只 透 過 單 字 訓 解 以 掌 握 詞 義 , 不 是 一 個 理 想 的 進 路 。73漢 魏 六 朝 正 處 於 漢 語 複 音 化 加 速 的 時 代 , 佛 典 於 此 時 期 大 量 譯 出 , 使 用 眾 多 的 複 合 詞 。 再 者 , 佛 典 為 了 翻 譯 新 概 念 而 有 構 作 新 詞 的 需 要 , 以 及 口 語 詞 彙 的 採 用 , 使 得 其 中 複 合 詞 的 比 率 高 於 本 土 文 獻 。74相 對 於 本 土 文 獻 而 言 , 譯 經 中 聯 綿 詞 與 複 合 詞 的 注 釋 是 更 應 該 被 注 意 的 問 題 。 窺 基 受 到 傳 統 訓 詁 方 法 的 影 響 , 多 將 複 合 詞 或 聯 綿 詞 拆 開 訓 解 , 也 因 此 產 生 一 些 強 生 分 別 的 情 形 。 然 而 , 這 種 將 詞 語 分 訓 的 方 式 對 字 義 所 做 的 區 分 , 有 時 也 和 文 句 意 義 的 解 釋 相 結 合 。 1.複 合 詞 的 分 訓

《 法 華 玄 贊 》所 釋 的 複 合 詞 都 是 雙 音 節 的,拆 開 訓 解 的 方 式 有 二 , 一 是 只 解 其 中 的 一 字 , 另 一 種 是 兩 字 皆 解 。 所 解 的 複 合 詞 多 為 聯 合 式 複 合 詞 , 這 類 複 合 詞 本 來 就 在 全 體 複 合 詞 中 佔 最 高 比 率 。75聯 合 式 複 合 詞 通 常 由 義 同 或 義 近 的 詞 素 組 成 , 窺 基 主 要 解 釋 其 中 的 個 別 字 義 , 並 常 對 兩 個 字 義 加 以 對 比、區 分。少 數 例 子 中 提 到 二 字 具 有 相 通 的 意 義 , 一 般 的 情 形 是 會 區 分 意 義 的 差 別 。 比 較 單 純 而 不 涉 及 文 句 意 義 的 例 子 如 下 :

72 辛嶋靜志《妙法蓮華經詞典》解為「(細布做的)波浪地毯」,並舉出梵文原語 為”du ya-pa a”(細布料)。(頁 275)

73 齊佩瑢對此問題有所討論,參見氏著:《訓詁學概論》(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民國 80 年),頁 72-84。

74 參見顏恰茂:《佛教語言闡釋——中古佛經詞匯研究》,頁 223-249。

75 根據程湘清的統計,《世說新語》2126 個複音詞中,屬聯合式的達 926 個。參見氏 著:〈《世說新語》複音詞研究〉,程湘清主編:《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濟南:山東 教育出版社,1992 年)頁 1。

(21)

(一 )離 諸 名 利 等 諸 瑕 穢 事 , 說 一 乘 義 , 故 名 演 暢 清 淨 。 暢 謂 遠 也 , 明 也 。(740a26-28)

(二 )肆 , 音 息 利 反 , 伸 也 , 陳 也 。 伸 陳 役 力 。 (774a13-14)

(三 )誹 , 音 府 謂 反 , 亦 謗 也 。《 玉 篇 》: 甫 違 反 。 謗 , 音 補 曠 反 。《 玉 篇 》: 誨 也 , 詛 也 。 對 人 說 其 惡 也 。(818c5-6)

(四 )妉 者 , 樂 著 。 湎 者 , 醉 亂 。 … 妉 、 媅 皆 丁 含 反 , 愛 樂 也 ; 翫 著 作 耽 , 三 字 皆 得 。 湎 , 音 無 兗 反 , 亦 嗜 著 也 , 亂 也 。 古 文 湎 。 有 作 媔 、 愐 , 不 知 所 從 。 湎 ,《 說 文 》: 妉 於 酒 也 。(762a15-18) (五 )咀,音 慈 呂 反,又 鋤 里 反。嚼,音 在 爵 反。《 玉 篇 》:咀,唅 也 ,

味 也 , 唶 也 。 或 為 齟 字 。 嚼 , 噬 也 , 噍 也 , 茹 也 。 唅 之 名 咀 , 噬 之 名 嚼 。(758c5-8)

(六 )孚 , 音 撫 夫 反 , 信 也 。《 玉 篇 》: 姥 , 伏 也 。 卵 , 孚 也 , 生 也 。

《 通 俗 文 》:匹76付 反,卵 化 曰 孚。《 廣 雅 》:孚,生 也。《 方 言 》:

雞 伏 卵 而 未 孚 是 也。乳,音 濡 主 反,又 而 玉 反。《 蒼 頡 篇 》、《 玉 篇 》: 乳 謂 養 子 也 。 生 雖 平 、 去 二 音 ,《 玉 篇 》: 生 、 產 , 進 也 。 生 、 養 , 造 也 。 因 物 造 變 謂 之 生 。 產 亦 生 也 。 鳥 養 卵 名 孚 , 獸 養 子 名 乳 。(759a26-b3)

第 一 例 解 「 演 暢 」, 為 動 補 式 複 合 詞 , 是 闡 明 的 意 思 , 窺 基 在 句 義 解 釋 有 提 到 「 說 」 的 意 義 , 最 後 單 解 「 暢 」 字 。 第 二 例 解 「 肆 力 」, 窺 基 理 解 為 動 賓 式 的 關 係 , 事 實 上「 肆 」和「 力 」都 有「 盡 力 」的 意 思77, 所 以 亦 可 視 為 聯 合 式 複 合 詞 。 第 三 例 窺 基 知 道 「 誹 」 與 「 謗 」 具 有 相 通 的 意 義 。 第 四 例 的 「 妉 湎 」 是 沉 溺 的 意 思 , 窺 基 既 知 兩 字 有 相 通 的 意 義 , 又 將 「 湎 」 與 酒 連 結 , 解 為 「 醉 亂 」, 與 《 說 文 解 字 》 所 言 的 本

76 匹,原作「辶+兀」,乃形誤,《玄應音義》卷 6 作「匹付反」,據改。

77 《漢語大詞典》「肆」字第 12 個義項解為「極力;勤苦」,並引證古代訓釋如下:「《墨 子•兼愛下》:『而有道肆相教誨。』孫詒讓間詁:『《爾雅•釋言》:肆,力也。…言 勤力相教誨。』《文選•張衡〈東京賦〉》:『瞻仰二祖,厥庸孔肆。』薛綜注:『肆,

勤也。』」(冊 9,頁 245 左)《漢語大詞典》並將「肆力」解為「盡力」。(冊 9,頁 245 右)

(22)

義 有 關 。78第 五 例 解 「 咀 嚼 」, 區 分 「 咀 」 有 含 味 之 義 ,「 嚼 」 是 咬 食 之 義 。 第 六 例 區 分 「 鳥 養 卵 名 孚 , 獸 養 子 名 乳 」, 其 實 此 二 字 早 已 凝 結 成 複 合 詞 。79

窺 基 將 聯 合 式 複 合 詞 分 開 訓 解 或 與 文 句 意 義 的 解 釋 有 關 , 這 可 從 二 個 方 向 來 看 : 一 、 先 區 別 字 義 的 不 同 , 再 據 以 說 明 各 自 表 達 的 具 體 意 義 。 二 、 依 據 上 下 文 脈 推 敲 字 義 的 差 別 。 兩 個 方 向 也 可 以 綜 合 運 用 。 此 類 例 子 如 下 :

(一 )周 迴 曰 圍 ; 坐 匝 稱 繞 ; 進 財 行 為 供 ; 有 攝 資 名 養 ; 修 謹 曰 恭 ; 崇 仰 曰 敬 ; 敬 甚 曰 尊 ; 尊 深 曰 重 ; 是 理 談 美 曰 讚 ; 觸 事 諭 德 曰 歎 。(67714-17) 按 : 這 是 對「 圍 繞 、 供 養 、 恭 敬、 尊 重 、 讚 歎 」 句 的 解 釋 , 句 中 五 個 雙 音 詞 在 漢 語 中 早 已 凝 結 成 聯 合 式 複 合 詞 , 為 人 所 慣 用 , 窺 基 仍 全 作 單 音 詞 解 。 這 是 窺 基 推 想 會 眾 環 繞 、 禮 敬 釋 尊 的 情 景 , 而 依 己 意 對 各 字 賦 與 差 別 意 義 。

(二 )酒 滓 曰 糟 , 極 沉 濁 故 。 米 糩 曰 糠 , 輕 無 用 故 。 (720c20-21) 按 : 此 解 〈 方 便 品 〉「 眾 中 之 糟 糠 」 中 的 「 糟 糠 」。 查 閱 《 漢 語 大 詞 典 》,「 糟 糠 」或 解 作「 酒 滓、穀 皮 等 粗 劣 食 物,貧 者 以 之 充 饑 」,

或 解 為「 比 喻 廢 棄 無 用 之 物 」。《 法 華 經 》中 的 詞 義 應 以 後 者 為 善 , 但 窺 基 著 重 字 義 的 解 釋 , 並 區 分 說 「 糟 」 具 沉 濁 的 性 質 , 意 指 煩 惱 深 重 ;「 糠 」 有 輕 薄 的 性 質 , 意 指 修 行 無 力 。80

( 三 ) 外 御 為 牆 , 內 捍 為 壁 。 想 蘊 外 變 諸 相 為 牆 , 內 變 為 像 如 壁 。 (746a23-25) 按 :《 慧 琳 音 義 》 卷 三 說 :「 字 書 云 : 外 露 曰 牆 , 室 內 曰 壁 。 」81牆 與 壁 若 加 析 分 , 牆 一 般 指 建 築 物 的 外 牆 , 壁

78 徐鉉校本《說文解字•水部》:「湎,沉於酒也。」(頁 236 上)

79 《禮記•月令》:「玄鳥至。」鄭玄注:「燕以施生時來,巢人堂宇而孚乳。」引自鄭 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清江西南昌府學重刊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民國 77 年),頁 299 下右。又「田獵罝罘…毋出九門」句,鄭玄注:「為鳥獸方孚乳,

傷之逆天時也。」(同上,頁 303 下右) 鄭玄已將「孚乳」作複合詞用,且第一例的 玄鳥(燕子)並非獸類,也用此詞。

80 「糟糠」指〈方便品〉中在佛陀說法前即退出現場的增上慢人,長行用「枝葉」來 比喻,窺基解為「輕薄虛疏」(《大正藏》冊 34,頁 709 中),意同此處的「輕無用」。

81 《大正藏》冊 54,頁 328 上。

(23)

指 居 室 四 周 的 牆 壁 , 也 可 視 為 同 義 詞 。82「 牆 壁 」 早 已 凝 結 成 複 合 詞,《 後 漢 書•獻 帝 紀 》已 見 用 例。83《 論 語•公 冶 長 》:「 糞 土 之 牆 不 可 圬 也 。 」 皇 侃 義 疏 :「 牆 , 謂 牆 壁 也 。 」84即 用 複 音 詞 「 牆 壁 」 釋 單 音 詞 「 牆 」。 窺 基 區 分 牆 外 壁 內 而 視 二 字 分 別 譬 喻 想 蘊 所 變 的 外 相 與 內 像 。

(四 )玉 內 有 病 為 瑕 , 玉 外 有 病 名 玼 。 犯 戒 亦 爾 , 世 譏 嫌 如 玼 , 內 起 過 如 瑕 。 身 語 過 如 玼 , 即 缺 也 ; 內 心 過 如 瑕 , 即 前 漏 也 。 犯 性 罪 名 瑕,犯 遮 罪 名 玼。其 玉 外 病 應 為「 玼 」字,今 為「 疵 」者 , 法 內 之 人 有 煩 惱 病,如 玉 有 瑕,喻、法 合 說。(720c14-19) 按 : 窺 基 配 合 內 外 的 區 分 而 解 為 犯 戒 而 起 的 外 在 譏 毀 和 個 人 罪 業,或 內 外 戒 行 的 過 失。《 慧 琳 音 義 》說 此 解 根 據《 玉 篇 》:「 瑕 , 過 也 。《 說 文 》:『 疵 , 病 。 』《 玉 篇 》 云 :『 玉 內 有 病 曰 瑕 , 玉 外 有 病 曰 疵 。 』 今 作 疵 者 , 法 內 之 人 有 煩 惱 病 , 如 玉 之 有 瑕 , 非 如 玉 外 病 也 。 」85今 本 《 玉 篇 》 說 :「 瑕 : 胡 加 切 。《 詩 傳 》 云 : 瑕 , 過 也 。《 廣 雅 》 云 : 瑕 , 裂 穢 也 。 鄭 玄 云 : 瑕 , 玉 之 病 也 。 」86無 法 印 證 窺 基 的 說 法 。87中 國 古 籍 注 解 中 也 不 見 此 種 分 別 。88倒 是 吉 藏 《 法 華 義 疏 》 卷 4說 :「 玉 內 之 病 為 瑕 , 喻 意 地 無 解 謂 有 解 。 玉 外 病 為 疵 , 喻 身 口 無 行 謂 有 行 。 … 又 內 心 執

82 參見趙學清:《韓非子同義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頁 48。

83 參見《漢語大詞典》,冊 7,頁 815 左。

84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民國 80 年再版),卷 3,上冊,

頁 153。

85 《大正藏》冊 54,頁 485 上。

86 (梁)顧野王著,(宋)陳彭年等重修:《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頁 5 上左。

87 顧野王所撰《玉篇》原本在唐高宗上元年間有孫強的增字減注本,北宋初通行孫強 本,顧氏原本已失傳,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由陳彭年、丘雍修整增字為《大廣益 會玉篇》,離原本已遠。參見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頁 178。今本《玉篇》不能用以衡定前人所引《玉篇》原本文句的正誤,但如 果前人所引亦見於今本《玉篇》,則可證明其引文是有根據的。

88 參見宗福邦等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1449、1457-1458。

關於「瑕」與「疵」本義的辨析,趙學清《韓非子同義詞研究》說:「『瑕』本義是 紅顏色的玉,《說文•一上•玉部》:『瑕,玉小赤也。』由玉上的斑點又引申為『缺 點』。『疵』本義是黑斑,引申為『缺點』。」(頁 87)

(24)

小 不 捨 為 瑕 , 外 聞 說 大 不 受 為 疵 。 」89窺 基 受 吉 藏 影 響 的 可 能 性 較 高 。

(五 )囑 謂 付 託,累 謂 重 疊,再 三 付 託,令 其 護 持。(843b25-26) 按 :

「 累 」 也 有 「 托 付 」 之 義 , 所 以 「 囑 累 」 可 視 為 同 義 聯 合 式 複 合 詞 。90窺 基 不 知 二 字 義 同 , 將 「 累 」 解 為 重 疊 之 義 , 作 狀 語 用 , 如 此 則 應 作 「 累 囑 」 才 是 。「 再 三 付 託 , 令 其 護 持 」 是 具 體 義 的 說 明 。

2.聯 綿 詞 的 分 訓

聯 綿 詞 雖 由 兩 個 音 節 構 成 , 卻 是 不 可 拆 開 訓 解 的 單 純 詞 , 古 代 訓 詁 家 對 此 不 一 定 具 有 正 確 認 識 而 出 現 望 文 生 義 的 情 形 。91然 而 , 也 有 學 者 指 出 一 部 份 聯 綿 詞 可 單 用 一 字 , 或 者 將 二 字 分 開 來 使 用 , 而 與 聯 綿 詞 的 詞 義 相 同 。 有 的 單 用 、 分 用 是 在 聯 綿 詞 形 成 以 前 的 原 式 , 有 的 是 聯 綿 詞 形 成 之 後 的 靈 活 應 用 。92窺 基 有 時 對 聯 綿 詞 不 做 分 訓 , 而 多 數 情 形 是 將 聯 綿 詞 分 成 兩 字 來 解 。 以 下 舉 其 注 釋 聯 綿 詞 的 例 子 :

(一 )繽,音 敷 賓 反。紛,音 撫 云 反。《 玉 篇 》:繽 紛,亂 也。(834c1-2) 按 : 將 「 繽 紛 」 作 為 一 詞 來 解 。 然 而 , 窺 基 此 處 的 注 解 似 乎 過 於 簡 化 ,《 慧 琳 音 義 》 卷 27說 :「 繽 紛 : 上 匹 仁 反 。《 玉 篇 》: 繽 繽 , 往 來 皃 。 或 盛 皃 , 眾 也 。 下 孚 云 反 。《 玉 篇 》: 紛 , 亂 也 , 盛 貌 也 , 眾 也 。《 廣 雅 》: 繽 繽 , 眾 也 。 紛 紛 , 亂 也 。 謂 眾 多 下 也 。《 字 林 》: 繽 紛 , 盛 皃 也 。《 切 韻 》: 飛 也 。 」93

(二 )伶,音 郎 丁 反,與 零 同。《 切 韻 》:伶 者,樂 人。非 此 所 明。俜 , 音 匹 丁 反 。《 三 蒼 》 云 : 伶 俜 , 猶 聯 翩 也 。 亦 孤 獨 貌 。《 切 韻 》 若 行 不 正 作 竛 竮 。 竛 音 郎 丁 反 ; 竮 音 普 丁 反 。 亦 作 彾 彳甹。 又 行 不 正 作 跉 。 跉 , 即 令扌聖 音 。 今 多 作 跉 跰 , 不 知 所 說 。 有 解 云 :

89 《大正藏》冊 34,頁 499 中。

90 參見《漢語大詞典》,冊 9,頁 787 左。另見同書「屬累」條,冊 4,頁 67 左。

91 參見竺家寧:《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 88 年),頁 22-23;

韓陳其:《漢語詞匯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167-168。

92 參見徐振邦:《聯綿詞概論》(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 年),頁 136。

93 見《大正藏》冊 54,頁 491 中。

(25)

跉 跰 , 足 履 危 險 之 貌 。 亦 有 本 作 跉 俜 字 , 此 是 孤 單 之 狀 。 或 躡 五 趣 危 險 辛 苦 ; 或 孤 單 辛 苦 馳 流 五 趣 , 捨 佛 等 父 母 , 故 名 曰 孤 單 。 義 雖 可 然 , 不 知 何 據 。 其 跰 音 亦 補 諍 反 , 與 迸 同 。 跉 , 不 正 迸 散 也 。 亦 非 此 義 。 此 中 意 言 捨 父 母 走 , 常 有 不 安 ; 失 侶 孤 危 , 行 不 能 正 , 怖 懼 辛 苦 。(776c8-19) 按 : 窺 基 知 道 「 伶 俜 」 不 可 分 訓, 也 注 意 到 幾 個 不 同 書 寫 字 形 之 間 意 義 似 有 聯 繫, 他 既 分 辨 不 同 寫 法 的 意 義 差 別,又 將 各 個 意 義 統 合 起 來 解 釋 此 詞 的 具 體 義 。

(三 )周 慞 者 , 匆 忙 驚 懼 也 。 又 為 章 字 , 周 流 也 。 周 流94, 周 遍 驚 懼 不 安 之 狀 。 下 有 惶 怖 , 應 為 周 章 。 由 下 悶 走 已 為 周 章 , 此 應 為 慞 , 體 亦 即 怖 。(760c10-13) 按 : 窺 基 將 「 周 慞 」 的 「 周 」 與

「 慞 」 分 訓 而 解 為 「 周 遍 驚 懼 不 安 之 狀 」。 此 外 , 他 認 為 「 周 章 」 與 「 周 慞 」 的 意 義 有 別 , 前 者 意 為 往 來 行 走 , 後 者 為 匆 忙 驚 荒。《 慧 琳 音 義 》卷 27分 列 二 個 詞 條:「 周 慞:諸 良 反,懼 也 , 遍 驚 不 安 之 狀 。 或 為 章 字 , 周 流 也 。 從 初 也 。 」95「 周 章 :《 楚 辭 》: 聊 翱 翔 兮 周 章 。 王 逸 曰 : 周 流 也 。 謂 周 流 往 來 。 或 作 慞 , 惶 怖 也 。 從 初 為 正 。 」96也 視 二 詞 的 意 義 不 同 。 周 慞 、 周 章 應 視 為 聯 綿 詞97,「 周 」 和 「 章 」 的 上 古 音 為 雙 聲 。98

(四 )猶 豫 者 ,《 說 文 》:「 隴 西 謂 犬 子 為 猶 。 」 猶 性 多 預 在 人 前 故 , 凡 不 決 者 謂 之 猶 預。《 爾 雅 》云:「 猶 如 麂,善 登 木。」郭 璞 云 :

「 健 上 樹 也 。 」(707a13-15) 按 :「 猶 豫 」 是 古 人 錯 誤 地 將 聯 綿 詞 拆 開 訓 解 的 一 個 著 名 例 子99,如《 顏 氏 家 訓•書 證 篇 》說:「《 禮 》 云 :『 定 猶 豫 , 決 嫌 疑 。 』《 離 騷 》 曰 :『 心 猶 豫 而 狐 疑 。 』 先 儒 未 有 釋 者。案:《 尸 子 》曰:『 五 尺 犬 為 猶。』《 說 文 》云:『 隴

94 敦煌本伯 2176 無此「周流」二字。

95 《大正藏》冊 54,頁 487 中。

96 同上。

97 朱起鳳《辭通》(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 49 年台一版,75 年台五版)所列的不 同書寫字形有侜張、譸張、嚋張、輈張、侏張、倜倡、周張、舟張。(上冊,頁 815-817) 另參見符定一:《聯綿字典》(台北:台灣中華書店,民國 75 年),上冊,頁 676-677。

98 參見李珍華與周長楫編撰:《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頁 324、

407。

99 關於「猶豫」一詞的討論,參見徐振邦:《聯綿詞概論》,頁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貳、 主題引言 一、 名詞解釋.

語文運用 留意錯別字 辨識近義詞及詞語 的感情色彩 認識成語

詞語 詞性 詞解 練習 主題. 人來人往 (短語) 來往的人很多

捲土重來(一蹶不振) (成語) 比喻失敗後重新恢復勢力 寫作四 接種 動詞 把疫苗注射到人或動物體內,以預防疾病 閱讀一 排斥(吸引) 動詞 使別的人或事物離開自己這方面

語文素養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基本內涵 和要素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讀寫 聽說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以

 學生能圍繞主題說話,能運用連接詞略述 事情的經過,高年級學生可以用較多形容

林語堂《論幽默》中有言: 「滑 稽一詞包括低級的笑談,意 思只是指一個人存心想逗 笑。……幽默一詞指的是『亦 莊亦諧』 ,其存心則在於『悲

注意 注意 注意,紫色 注意 紫色 紫色 紫色 字表專有名詞 字表專有名詞 字表專有名詞 字表專有名詞, 可以不用翻成 可以不用翻成 可以不用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