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 當 代 文 學 作 品 文 學 作 品 文 學 作 品 文 學 作 品 選 讀 選 讀 選 讀 選 讀 單 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現 當 代 文 學 作 品 文 學 作 品 文 學 作 品 文 學 作 品 選 讀 選 讀 選 讀 選 讀 單 元"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選 修 單 元 四

選 修 單 元 四 選 修 單 元 四 選 修 單 元 四 現 當 代

現 當 代 現 當 代

現 當 代 文 學 作 品 文 學 作 品 文 學 作 品 文 學 作 品 選 讀 選 讀 選 讀 選 讀 單 元

單 元 單 元

單 元 示 例 示 例 示 例 示 例 三 三

一 一 一

一 、 、 、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研習現當代文學作品,體會作品的時代精神及現代人的語言和感情,提 高賞析、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以及創作文學作品的興趣。

二 二

二 二 、 、 、 、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1. 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

2. 認識現當代文學與時代、社會、生活、地域的關係 3. 理解現當代作家作品的風格和特色、探索與嘗試

4. 比較不同地域(內地、台灣、香港、澳門及海外)的文學作品 5. 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6. 創作文學作品

7. 培養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興趣和習慣 三

三 三

三 、 、 、 、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1. 能聯繫生活經驗,體悟作家的情懷,並有個人的感受 2. 能運用文學基礎知識,理解和分析現當代文學作品的特色

3. 能運用文學基礎知識,並從不同角度賞析、評論作品的思想內容和 藝術特色,並有個人的見解

4. 能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創作,表達思想感情,呈現個性 5. 樂於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

四 四

四 四 、 、 、 、 課 節 課 節 課 節 課 節

共 33 節,22 小時(每節約 40 分鐘)

(2)

五 五

五 五 、 、 、 、 學 習 材 料 學 習 材 料 學 習 材 料 學 習 材 料

甲 甲

甲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 : : :

1.

李白《靜夜思》

2.

胡適《也是微雲》

3.

郭沫若《天狗》

4.

葉紹鈞《稻草人》

5.

魯迅《祝福》

6.

林語堂《冬至之晨殺人記》

7.

臧克家《老馬》

8.

蕭紅《生死場》第三章《老馬走進屠場》

9.

戴望舒《我用我殘損的手掌》

10.

戴望舒《獄中提壁》

11.

徐訏《唯一的伴侶》

12.

馬朗 《北角之夜》

13.

白先勇《冬夜》

14.

余光中《蒲公英的歲月》

15.

食指《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16.

北島《回答》

17.

陳若曦《尹縣長》

18.

巴金《小狗包弟》

19.

梁小斌《雪白的牆》

20.

高曉聲《陳奐生上城記》

21.

韓東《有關大雁塔》

22.

余華《十八歲出遠門》

(3)

乙 乙 乙

乙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及 音 像 材 料 及 音 像 材 料 及 音 像 材 料 : 及 音 像 材 料 :

1. 歌曲《知識青年下鄉來》(曲:國忠.丁辛/詞:張俊)

2. 歌曲《一無所有》(曲/詞/唱:崔健)

3. 電影《祝福》(1956,導演:桑弧,主演:白楊、魏鶴齡)

4. 巴金《真話集》

5. 白先勇《台北人》

6. 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教程》

7. 陳思和《當代文學教程》

8. 公共電視(台灣)《作家身影.巴金》

9. 香港電台《寫意空間》第一輯《那個時代的夢:馬朗部分》

10. 香港電台《想想中國第四集:文化大革命》

11. 香港電台《鏗鏘集》《紀錄中國——中國故事》

12. 鳳凰衛視《水木清華九十年》第十集《文化大革命》

(4)

六 六

六 六 、 、 、 、 設 計 取 向 設 計 取 向 設 計 取 向 設 計 取 向

1.

以 中 國 現 當 代 歷 史 事 件 及 發 展 階 段 為 脈 絡 以 中 國 現 當 代 歷 史 事 件 及 發 展 階 段 為 脈 絡 : 以 中 國 現 當 代 歷 史 事 件 及 發 展 階 段 為 脈 絡 以 中 國 現 當 代 歷 史 事 件 及 發 展 階 段 為 脈 絡 : : : 選讀的作品能反映時代 的特色,讓學生在閱讀、理解和賞析作品的同時,與歷史作有機的結合,

並輔以配合閱讀的材料,如影像、聲音及圖片,增加學習的興趣。

2.

研 讀 作 品 體 裁 多 樣 研 讀 作 品 體 裁 多 樣 : 研 讀 作 品 體 裁 多 樣 研 讀 作 品 體 裁 多 樣 : : : 本設計選讀的作品包括小說(中、長篇小說以節選 方式處理)、新詩、報道文學和散文等。建議配合閱讀的材料則包括根據 文學作品改編或與作品主題相關的電影、電視劇、繪畫和歌曲等藝術作品。

3.

多 選 與 香 港 有 地 緣 關 係 的 作 家 作 品 多 選 與 香 港 有 地 緣 關 係 的 作 家 作 品 : 多 選 與 香 港 有 地 緣 關 係 的 作 家 作 品 多 選 與 香 港 有 地 緣 關 係 的 作 家 作 品 : : : 中國現代文學若干重要的作 家,如魯迅、蕭紅、戴望舒、徐訏等,均曾經在香港生活或從事文化活動,

因此在選材時特別多作介紹,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5)

七 七 七

七 、 、 、 、 學 習 內 容 簡 介 學 習 內 容 簡 介 學 習 內 容 簡 介 學 習 內 容 簡 介 甲 甲

甲 教 學 教 學 教 學 教 學 : : :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課節課節 課節課節 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學習內容

1 國民啟蒙 1-8 認識五四時期新文學產生的緣由,從作品 了解不同作家如何藉不同文學風格的作 品反映社會和改造社會。

2 大時代與個人 9-14 以三四十年代作品為主,分析和比較在民 生困苦和戰事頻仍的時代中,作家如何表 現個體生命的感受。

3 飄泊與懷鄉 15-20 閱讀 1949 年後離開中國的作家作品,了 解不同作家如何表達「身在異鄉」的感受 和想法。

4 風雨下的苦難 21-26 了解文革時期,作家如何在重重限制下,

從良知出發,以文字表達對時代的回應和 對人性的探討。

5 改革開放之後 27-32 選讀八十年代後的作品,了解社會的變革 和時代的風氣,以及題材和文學風格的變 異,並認識現當代文學作品風格的多樣 性。

6 總結 33 總結研讀現當代文學作品的經驗,鞏固本 單元的學習重點。

(6)

乙 乙 乙

乙 評 估 評 估 評 估 評 估 : : :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教師可視乎需要,透過本單元不同環節中的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

以調整教學,有關的活動如:

 撰寫讀後感

 朗讀

 分組討論及匯報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任選其一:

 專題研習

 撰寫作品推介

(以上之評估活動是因應本示例設計之特點建議,以下於「構思和備註」

欄的相應位置,以標示,並進一步說明該活動之評估重點,提供評估

準則,以供參考。)

(7)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國 民 啟 蒙

國 民 啟 蒙 國 民 啟 蒙 國 民 啟 蒙

第 第第

第 1-8 節節節節 1. 詩歌朗讀及賞析(一):

 着學生朗讀李白《靜夜思》及胡適《也是微雲》。

 學生分組討論兩首作品在取材和形式兩方面的異 同。

胡適《嘗試集.自序》:

「若要做真正的白話詩,

若要充分採用白話的字,

白話的文法,和白話的自 然音節,非作長短不一的 白話詩不可。」

2. 着學生分組就下列各項搜集資料,然後報告:

 五四運動

 新文學運動

 胡適「八不主義」

 陳獨秀「三大主義」

學生可據必修部分的學習 內容,就有關「新文學運 動」的認識作為搜集資料 的基礎。

3. 詩歌朗讀及賞析(二):

 着學生朗讀胡適《也是微雲》及郭沫若《天狗》。

 教師講述「天狗吞日」的傳說。

 引導學生探討《天狗》的主題。

 學生分組比較《也是微雲》及《天狗》的形式和風 格的差異。

 教師歸納及補充。

郭沫若詩集《女神》是繼胡 適的《嘗試集》之後,現代 文學史上第二部個人的新詩 集。《天狗》借助「天狗呑日」

的民間傳說,表現極端自我 和具破壞性的時代特點。

《天狗》是自由詩,詩的行 數、節數、字數都不固定。

全詩四節,少至四行,多至 十三行,每行字數少至三 字,多至十字,形式上絕對 自由。此外,長短句的結合、

排比與複沓的運用、每節不 規則的押韻,形成急促但和 諧的節奏。

郭沬若在《論詩三劄》中曾 言:「形式方面我主張絕端的

(8)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自主,絕端的自由。」在《文 學的本質》中又言:「情緒的 世界便是一個波動的世界,

節奏的世界」。

4. 講讀葉紹鈞《稻草人》,與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你認為這篇作品的讀者對象是哪個年齡階層的人?

 結合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而言,本作品反映了怎樣 的社會情況?

 本作品寄寓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五四運動有「三大發現」,即 過往被忽視或不被承認其意 義的,包括:婦女、兒童與 個人。

《稻草人》是中國第一篇兒 童文學作品,所寫的正是五 四運動的三大發現。

作者意識到在成人的灰色的 雲霧裏,想重視兒童的天 真,寫兒童超越一切的心 理,幾乎是不可能的企圖。

因此,他變為着力描寫現實 中的不幸與苦難。

《稻草人》通過一個富有同 情心而又無能為力的稻草 人,就其所見所思,描寫二 十年代中國農村的風雨飄搖 和人間百態。

5. 播放電影《祝福》的片段(魯迅原著,桑弧導演),着 學生在欣賞電影後自讀原著,並分組就下列問題進行 討論及匯報:

五四時期,婦女問題引起了 很大的重視,社會開始強調

「人格獨立、個性解放」及

「婦女亦是人」。

魯迅《我之節烈觀》:「節烈 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

(9)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小說中的「我」是否作者本人?

 用「我」的角度說故事,跟《稻草人》借稻草人的 眼睛來看事情,有什麼相同的作用?

 小說為什麼以「祝福」為題?「祝福」對小說情節 發展有什麼作用?

 就篇中「捐門檻」一事,祥林嫂、柳媽、四嬸各有 怎樣的看法?她們的看法反映了什麼社會現象?

 為甚麼作者要描述魯府家中的對聯?

 為什麼祥林嫂被捉回去,其他人都袖手旁觀?

 這篇小說裡有正面的人物嗎?

 祥林嫂是否值得同情?

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 社會國家,於人生將來又毫 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 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小說中的「我」未必是作者,

只是借他人的角度說故事,

令讀者有客觀之感,更容易 同情主角。

6. 導讀林語堂《冬至之晨殺人記》,引導學生探討下列各 項:

 這篇文章為何用「殺」來比擬作者處理訪客拜訪的 事件?

 作者在《論幽默》一文中說:「別人都對我以『幽 默大師』相稱……但並不是因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 家,而是,在我們這個假道學充斥而幽默則極為缺 乏的國度裡,我是第一個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 的人罷了。」試就這篇文章說明甚麼是「假道學」?

此外,這篇文章哪些地方是可以理解為「幽默」的?

林語堂《論幽默》中有言:「滑 稽一詞包括低級的笑談,意 思只是指一個人存心想逗 笑。……幽默一詞指的是『亦 莊亦諧』,其存心則在於『悲 天憫人』。」

教師可介紹五四文人以幽默 來鞭撻中國人所形成的美學 風格。若時間許可,可將本 文與魯迅的雜文作比較閱 讀。

錢理群在《人情世故》一書 的序文說:「五四時期的知識 份子深受西方理性主義精神 的影響,科學民主的現代觀 念已經內化為自身的生存要 求,但他們卻又身處於中國

(10)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傳統習俗的包圍之中,內心 要求與現實環境的強烈反 差,使他們不僅在感情、心 理上不能適應,……而且時 時、處處都會產生荒誕感。

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對自我

(及民族)生存方式的荒誕 性的清醒的自覺意識,因 此,它是刻骨銘心的;說出來 時又是儘量輕鬆的。但敏感 的讀者自會從那哭笑不得、

無可奈何的語氣中體會到,

作者一面在嘲笑,甚至鞭撻 中國文化與中國國民性的某 些弱點,一面卻又在進行著 自我調侃;而恰恰是後者,

使這類散文的『批判』不似 青年人的火氣十足,鋒芒畢 露,而別具『婉而多諷』的 風致,這又在另一面與中國 傳統的美學風格相接近了。」

教師宜提點學生注意分寸,

明白幽默不是低級笑談,亦 非刻薄,而是亦莊亦諧地悲 天憫人。

7.教師總結五四時期的文學特色:不僅是為文藝而文藝,而 是要藉文藝推動社會的改變和進步,所以被形容為「啟蒙 文學」。

大 時 代 與 個 人 大 時 代 與 個 人 大 時 代 與 個 人 大 時 代 與 個 人

第 第第

第 9 - 14 節

1.教師以照片及錄像向同學簡介二、三十年代中國的社會情 況及日本侵華的歷史,使同學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家政 治動盪,軍閥混戰,匪患遍 地。同時,世界各國發生嚴 重經濟危機,殃及中國。中 國農業經濟遭受空前沉重的

(11)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打擊,農村一片衰落破敗。

此外,日本自十九世紀末已 開始覬覦中國,為嚴重的外 患。

2.導讀臧克家《老馬》和蕭紅《生死場》:

• 請學生朗讀及想像《老馬》的畫面,再探討下列問 題:

(1) 「老馬」的形象特色。

(2) 「低頭」、「抬頭」及「眼裏飄來一道鞭影」的 涵義。

• 簡略介紹蕭紅其生平及《生死場》一書大意。

• 請學生分享面對飼養多年的寵物被送去人道毀滅 的經歷和感受。

• 學生就《生死場》分組討論及匯報:

(1) 文中對天氣的描寫及作用。

(2) 作者 如何描寫 王 婆的心態和 人馬之間 的感 情?

(3) 對「家中地主的使人早等在門前,地主們就連 一塊銅板也從不捨棄在貧農們的身上,那個使 人取了錢走去。」的感想。

(4) 為甚麼最後一段說「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沒 有代價」?

(5) 《老馬》和《生死場》中的「老馬」有何象徵 意義?

• 教師可簡述《生死場》下半部有關抗日的內容,並 簡介本書的特點,引發同學自行閱讀的興趣。

作者常以天氣的變化烘托悲 傷、蕭條和肅殺的氣氛。

「老馬」可視為貧苦老百姓 的象徵。

3.講讀戴望舒《我用我殘損的手掌》:

• 着學生於互聯網上蒐集戴望舒的生平資料及有關 香港域多利監獄的照片和介紹,於課堂上報告。

• 講解戴望舒《我用我殘損的手掌》的寫作背景。

參考陳智德《藝 叢 散 記 : 獄 中 的 戴 望 舒 》 及 《香港文學散步》。

抗戰後,戴望舒來到香港,

1938年春在香港主編《星

(12)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 細讀本詩後討論:

(1) 「殘損的手掌」和「無形的手掌」分別表示什 麼?

(2)

作者說「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這長白山的 雪峰冷到徹骨,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 出」,這情況有可能發生嗎?作者為什麼要這 樣寫?

(3) 「嶺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南海沒有漁船的 苦水」分別有何寓意?

(4) 詩中哪些地方用了對照手法?有何藝術效果?

島日報·星島》副刊,1941 年底被捕入獄。在獄中,戴 遭酷刑,《獄中題壁》、《我 用殘損的手掌》就是在當時 所寫的。

獄中酷刑使詩人手掌殘 損,同時也暗合國家的殘 損。

「無形的手掌」指的是詩 人的思緒、聯想、心理和 情感。

這是作者的想像,也是象徵 詩派常用的手法之一。

前者暗示敵佔區人民的苦悶 憂傷,後者暗示那裡的人民 在侵略者的騷擾下無法安居 樂業的痛苦處境。

淪陷區的今昔對比,也是淪 陷區與解放區的對照。

4.學生自讀戴望舒《獄中題壁》,撰寫讀後感。 可透過撰寫讀後感,了解學 生:

 對作者情感的體悟(如 詩中寫「然後把他的白 骨 放 在 山 峰 , 曝 著 太 陽,沐著飄風」,可見在 那暗黑潮濕的監牢,這 曾是作者唯一的美夢。

此外「曝著太陽,沐著 飄風」,不但象徵自由,

也顯示出在禁錮期間,

那是卑微卻不可實現的

(13)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願望。)

 對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

 對作品藝術手法的評賞

飄 泊 飄 泊 飄 泊

飄 泊 與 與 與 懷 鄉 與 懷 鄉 懷 鄉 懷 鄉

第第

第 15-20 節節節

1. 請學生分組拍攝訪問長者的片段,內容關於由內地來港 的原因、經歷和感受,於課堂上播放。

2. 簡介徐訏的生平及作品,講讀《唯一的伴侶》,着學生 分組討論下列各項,並作口頭報告:

• 本詩的思想感情。

• 本詩呈現思想感情的藝術手法。

可參考王璞《一個孤獨的講 故事人──作為香港作家徐 訏》(《作家》第 16 期)及何 家干《晚景蕭瑟的徐訏》(《南 方都市報》網站,2008 年 6 月 1日)。

3. 講讀馬朗《北角之夜》:

• 播放香港電台《寫意空間》第一輯《那個時代的夢:

馬朗部分》,加深學生對馬朗的認識。

• 引導學生賞析本詩如何將北角與記憶中的上海重 叠。

• 從詩歌的內容探討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六十年代,香港的上海人 大都聚居於北角,令北角有

「小上海」之稱。當時,該 區有不少上海理髮店和上海 菜館,而為人熟悉的月園遊 樂場和麗池夜總會,也是由 上海人經營的。

4. 小結:《唯一的伴侶》和《北角之夜》均呈現了南來文 人緬懷故鄉的心情,都是抒情詩,但前者多以大自然意 象表現心境,後者則以都市情景為主,亦帶出了香港的 本地特色。

5. 學生自讀白先勇《冬夜》,再在課堂上分組進行下列活 動:

• 據小說內容繪畫人物關係表。

• 討論下列各題:

(1) 作者用了甚麼手法烘托小說的氣氛?

(2) 作者如何從衣着和外表呈現人物的心境和社會 地位?

(3) 有論者指出,白先勇《台北人》的每篇小說不論

可參考歐陽子《王謝堂前的 燕子》。

(14)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是寫上層的尊貴人物,還是下層的草民,都有種

「今不如昔」的心態。你認為這篇也有這種情況 嗎?何以見得?

6. 導讀余光中《蒲公英的歲月》,引導學生探討:

• 本作品在語言文字方面的優點。

• 本作品的修辭手法和藝術效果。

• 本作品的結構特色。

• 這篇散文的作者是大學教授,他和《冬夜》中的兩 位大學教授相比,心態上有什麼異同?

• 你認為現在的香港年青作家,對「離鄉」和「中國」

的感受仍如上一代般強烈嗎?

修辭手法包括比喻、誇飾、

對比等。

結構是非一般的「起承轉合」

式,是以內心獨白的方式道 出內容。

余光中曾提倡「新散文」,講 究「彈性、密度和質料」,本 文亦是其理論的實踐。(可參 考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辮 子》) 。

7. 總結:五六十年代,作家離鄉後就不知是否再有機會回 去。資訊未發達,人們離家後往往與家人音訊隔絕,無 法聯絡,其感受並非今日生活在交通和通訊便利社會中 的人所能想像,但卻須體諒的。

風 雨 下 的 苦 難 風 雨 下 的 苦 難 風 雨 下 的 苦 難 風 雨 下 的 苦 難

第 第 第

第 21-26 節節節節

1. 教師簡介文化大革命爆發的由來,亦可播放紀錄片,使 同學認識文革的時代背景。

因為時間和地理的隔閡,那 段歷史對香港學生而言頗為 陌生,如缺乏對時代背景的 認識,則無法理解本部份作 品的「時代悲劇性」。教師可 利用多媒體,如紀錄片及照 片,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

2. 講解文革時期知識青年(簡稱知青)下鄉的原因,播放文 化大革命歌曲《知識青年下鄉來》。

《知識青年下鄉來》

曲:國忠.丁辛

(15)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詞:張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 了解決城市中的就業問題,

從五十年代中開始將城市中 的年輕人移居到農村,尤其 是邊遠的農村地區建立農 場。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 響下,高考停止,導致 1968 年許多中學畢業生無法進入 大學,又無法被安排工作。

政府意識到需要尋找辦法安 置這批年輕人,以免情況失 控,因此在 1968 年 12 月 22 日,毛澤東授意人民日報發 表題目為《我們也有兩隻 手,不在城裡吃閒飯》的文 章,當中引用了毛主席「知 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 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指示。自此,許多年輕人 就離開城市,下鄉去農村。

從 50 年代到 70 年代末,上 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數約達 1200至 1800 萬。

3. 講讀食指《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進行下列活動:

• 學生朗讀作品,教師指導如何注意作品的節奏和情 感,從朗讀感受此詩的音樂美。

• 教師向學生講解,本詩當日的「另類出版」方式。

• 引 導 學 生 探 討 下 列 各 項 : (1)「四點零八分」的意義。

下鄉知青在書信中,以手抄 方式流傳此詩,因這詩與當 日政府的「工農兵文學路線」

不同,所以無法正式刊行發 表。

「四點零八分」是火車從北

(16)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2) 本詩的動感與視覺化效果。

• 學生再朗讀本詩,在朗讀中進一步體會詩人抒發情 感的手法和技巧,感受詩歌語言的彈性和張力。

京開往山西的出發時間。

此詩寫於大批知識青年上山 下鄉的熱潮中,內容描寫知 青不願離去的心情。

詩人是在赴山西插隊的列車 上開始創作這首作品,詩中 強調「四點零八分」,目的是 將這個歷史瞬間放大,以表 達對故鄉及親人的依戀,並 從中對歷史作反思。

第三節「心變成一隻風箏」, 表現拉扯的動態;第四節「線 繩綳得太緊了,就要扯斷了」

更是形象化地表現不捨之 情。

4. 導讀北島的《回答》,進行下列活動:

• 教師向學生講解此詩當日的「另類出版」方式。

• 引導學生探討:

(1) 題目的意思。

(2) 作品中的意象:「通行證」、「墓誌銘」;「鍍金的 天空」、「死者彎曲的倒影」;「冰川紀已過去了,

/為甚麼到處都是冰凌?/好望角發現了,/為 甚應死海裡千帆相競?」;「閃閃星斗」、「象形文 字」、「眼睛」。

當時一群青年詩人偷偷進行 詩歌創作,並自費編輯油印 詩刊《今天》。(這是非正式 出版的刊物,因當時出版是 由國家管制,自行出版屬非 法行為。)

「回答」是對文革十年整個 荒謬時代的回應。

「通行證」和「墓誌銘」分 別隱喻「通行無阻」與「死 亡」,兩者成為對比,暗喻那 是非顛倒、不公平的社會。

(17)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 朗讀:引導學生注意詩歌節奏及情感,感受此詩的 音樂美,尤其是「我—不—相—信﹗」一句,學生 需以大聲疾呼的方式表達。

「鍍金的天空」表示充滿虛 假和謊言的社會,「死者彎曲 的倒影」則呈現天空滿佈屍 體的恐怖景象。

「冰川紀」喻舊世紀,「冰凌」

喻傷害;「好望角」喻希望的 新世紀,「死海」象徵死氣沉 沉,「千帆相競」喻壞人壞事 在社會橫行;「閃閃星斗」、

「象形文字」、「眼睛」則象 徵中國文化是未來中國人的 希望。

可透過朗讀,了解學生:

 對內容的理解

 對作者情感的體悟

 欣賞文學作品的投入程 度

5.學生自讀陳若曦《尹縣長》,引導學生探討:

• 小說中的人性表現。

• 作者塑造尹縣長的手法。

• 作者為甚麼要安排讓尹飛龍慘死的結局?又為甚 麼要安排敘述者在離開小鎮多年以後,才從第三者

──小張的弟弟口中得到消息?為什麼不直接安 排敘述者目睹尹飛龍慘死?

作者欲語還休,點到即止,

情感異常節制,全文瀰漫着 無可奈何的氣氛。讀者從中 可感受到,在大陸文革十年 動盪不安的環境下,人們的 壓抑和恐懼心理。

(18)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6.導讀巴金《小狗包弟》,讓學生討論:

• 本文的結構。

• 兩隻狗在文中的作用。

• 作者在文章中說「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 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諒自己!」他 在另外的文章中說他自己在文革中為了保全自己

「被迫犧牲正義和朋友」,你認為兩件事是一樣的 嗎?你認為他是可以原諒的嗎?

可播放公共電視(台灣)《作 家身影.巴金》,讓學生了解 其寫作動機及寫作宗旨:「說 真話」、「知耻」和「反思」。

引言部分,不只是引發後 文,也是以狗的忠心、愛心 對比人的殘忍。

作者述說對包弟由養到棄的 過程,由此帶出作者在文革 中的經歷,最後引出其

「耻」。

由同學自由發揮。

7.延伸閱讀:梁小斌《雪白的牆》

• 教師先提示學生,「雪白的牆」這意象有兩重意思,

既指文革時貼大字報或政治標語的牆,也可引申為 人性或歷史的象徵。

改 革 開 放 之 後 改 革 開 放 之 後 改 革 開 放 之 後 改 革 開 放 之 後

第 第 第

第 27-32 節節節

1. 教師詢問同學到內地旅行的經驗及感受,再以紀錄片或 圖片介紹八十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可特別着重介紹 經濟方面的變化及農村與城市的變遷。

2. 教師介紹高曉聲於八十年代寫的一系列反映社會變化 的小說,內容都是以農民陳奐生為主角;再介紹第一篇

《漏斗戶主》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導讀《陳 奐生上城記》,引導學生探討:

「漏斗戶主」指常年負債的 窮苦人家。 陳奐生是一個典 型的農民,勤勞、憨實、質 樸。在《漏斗戶主》中,他 長期饑餓,開放後生活才得 到改善。《陳奐生上城記》則 是通過陳奐生上城賣油繩、

買帽子、住招待所的經歷,

(19)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 作品的語言特色。

• 作者安排陳奐生賣油繩後買帽的寓意。

• 本小說描寫心理的方式。

• 主角的心理和動作在付出五元的前後有何不同。

及其微妙的心理變化,道出 背負歷史重荷的農民,在跨 入新時期變革門檻時的心 理。

純樸自然,能表現農民的思 考層次,但又幽默犀利,意 蕴豐富,富有情绪感和节奏 感。

自由市場開放了,農民可以 賣農業副產品,卖油绳則可 見糧油有餘。賺了錢買帽 子,代表農民有錢後可享受 一下,也為後來感冒作伏筆。

作者喜歡直接說出主角的內 心所想,多採概括性叙述,

很少用呈現的方式。

在付出五元錢之前,陳奐生 自卑、純樸。他發現自己住 在極好的房間裏,因而感受 到父母官的關懷,心裏暖洋 洋的,眼淚熱辣辣的。他蓋 着裏外三層新的綢被子,不 自覺地縮成一團,怕自己的 腳會弄髒被子。陳奐生又下 了牀把鞋子拎在手裏,怕把 地板弄髒,連沙發椅子也不 敢坐,惟恐癟下去起不來。

在付出五元之後,他心中有 了與先前完全相反的因素,

有了破壞欲,損人不利己的 心理發作起來。他用腳踏沙 發,不脫鞋就鑽進被窩,並 計算着睡眠時間是否足夠。

(20)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 主角在付五元時表現不捨,回家後變得「神氣」,

你認為作者想藉此表現什麼?

• 你會用什麼形容詞去形容陳奐生這個人?

• 作者在《且說陳奐生》中曾談及如何塑造陳奐生這 一人物,也論及對中國農民的看法。他對農民表示 讚美之餘卻又說:「他們的弱點確實是很可怕的,

他們的弱點不改變,中國還會出皇帝的。」你贊成 這說法嗎?

舉例:善良但軟弱、純樸但 無知、憨直但愚昧、誠實但 又輕信別人、追求生活和容 易滿足、講究實際但又淺 薄、狹隘、自私等。(請同學 注意其性格的「相對性」令 小說人物更具體化。)

3. 播放崔健《一無所有》,並介紹歌曲所表現的時代精神。 《一無所有》

曲、詞、唱:崔健

可參考陳思和《現代文學教 程》相關部分。

社會面臨巨大改變,過去的 精神價值全部被否定,新的 價值尚未建立,過去的偉言 壯語原來都不過是謊言,「在 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 者彎曲的倒影」。八十年代 後,在不少藝術作品中常以 玩世不恭的文字呈現虛無感 及荒謬感。

4. 導讀韓東《有關大雁塔》,介紹大雁塔,並引導學生探 討:

• 大雁塔在詩中的象徵意義。

• 「英雄」的時代意義。

唐代科舉中進士者,都會到 大雁塔留下自己的名字。在 這首詩中,大雁塔象徵中國 古代的文明與輝煌。

「英雄」為歷來人們尊崇的 對象,在文革時也特別表揚

(21)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 本詩的語言特色。

英雄。文革期間的文藝指導 思想就有「三突出」理論,

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 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 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 主要英雄人物。」

本詩以平淡甚至平俗的語 言,或嘲諷的語氣去顚覆過 往的「豪言壯語」,例如以「發 福」、「有種的」去形容登塔 的人們。

5. 講讀余華《十八歲出遠門》,着學生分組討論及匯報:

• 為什麼作者安排主角是「十八歲」?

• 你認為這是一篇寫實的作品嗎?文中所寫的事情 有沒有可能發生?為什麼?

• 作者在文中呈現怎樣的風格?作品表現了怎樣的 時代風氣?

• 最後一段有何深意?

• 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安排這樣結束全文嗎?為甚 麼?

可透過分組討論及匯報,了 解學生:

 對作品內容的理解

 對作者情感的體悟

 對作品的鑑賞能力 十八歲進入成年階段,作者 通過涉世不深的少年「我」

第一次出門遠行的離奇遭 遇,表達對世界的看法:陌 生、荒誕、無法理解、無從 把握,從而流露一種人生漂 泊的悲觀情緒。

由同學自由發表意見。

作者談論自己的作品時常 說:「現實生活遠比我的小說 荒誕」,又說:「當你面對的 是一個不正經的時代時,你 只有用不正經的方法去對待 它。」

有反諷的意味。

由同學自由發表意見。

(22)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第第第

第 33 節節節節

1.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各環節,揭示以下重點:

• 現當代文學作品大都因應時代有感而發,有些甚 至負有「震聾發聵」的作用,但內容不一定以寫 實手法表現,也不一定對時代風氣作正面回應。

• 文學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寫作 風格。作家必須與時並進,讀者也不應以單一標 準評鑑所有作品。

• 不同文類有不同要求,發展亦有不同。以新詩為 例,流派眾多,往往令人眼花繚亂,欣賞時可注 意流派時代發展及流派特色。在創作時,則可吸 收過往不同詩歌風格的長處,不應單向模仿,才 能寫出富有當代特色及能反映自我的作品。

2. 單元終結評估:

以下兩項,任擇其一

(1) 自選一位曾在本單元介紹的作家,搜集其作品,就 該作家的寫作風格進行專題研習,內容須包括至少 三篇作品的評賞文字,並抒發對該作家寫作風格的 看法。

(2) 自選一本現當代文學作品,以文字向同學作推介,內 容須包括:

透過專題研習,衡量學生理 解、賞析及評論作家作品的 能力。可根據以下準則,檢 視學生的表現:

 根據研習對象,蒐集、

分 析 相 關 的 作 品 和 資 料,理解無誤

 就所選的作品,清晰歸 納研習對象的寫作風格

 賞析及評論作品,具個 人見解

 就 研 習 對 象 的 寫 作 風 格,有個人見解

 闡述清晰、評析精要、

組織恰當、表達流暢

透過作品推介,衡量學生理 解、賞析及評論作家作品的 能力。可根據以下準則,檢

(23)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 作者介紹

• 內容介紹

• 藝術特色分析

• 閱讀感言,如內容對個人的啟發、作品特別之處、

喜愛的原因等

• 向同學推介的原因

視學生的表現:

 對作品有深刻的體悟

 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 作 品 的 內 容 及 藝 術 特 色,具個人見解

 有充份的理據推介所選 的作品

 闡述清晰、評析精要、

組織恰當、表達流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國語文科卷一 閱讀理解 學生做小測.. 中國語文科卷一 閱讀理解

文學 文學 文學 文學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學習 學習 學習.. 學習 過程 過程

透過適切的活動提升閱讀深度及加強學習連 貫性 —— 優化中一單元中華文化及品德情意 範疇的學習內容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本校教師亦會透過不同形式的評估,如校內的中文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 始指異

孟浩然等所作的詩歌的詩意 譜寫而成,歌詞原文以德文 寫成。香港舞蹈團曾於 2002 年演繹這首作品,並邀請了

為麥樹堅散文集《對話無多》作序的葉輝指出,收錄 於集中的另一篇作品《家訪》,曾獲 2002 年中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