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藝術創作是其中一種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藝術創作是其中一種"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寄語花魚”創作理念與體驗

第一節 我的創作與體驗

人類表達生命的情調,有種種方式。藝術創作是其中一種。「藝術 創作」或「創作」從字面解釋,就是以藝術之方式賦予作品存在的事 實。為了說明這種人類最複雜的活動,人總會對藝術行為提出:藝術 為何存在?藝術為何要賦予存在?藝術在表現什麼?如何賦予存在?

藝術如何表現?(註一)「藝術家所做的不只是觀察事物,而是在於發 現事物之本質。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它必須有所比較,有所選擇,這 些都與推想思考進行時所做的運作完全相同。、、、這是思考與觀察 及知覺與思考之間的關係。」(註二)劉思量在<藝術與創造>中論及 黑格爾的觀點,談到:「藝術家是在歷史中的某一時間,某一地方生活,

他們在這特定的時空工作和思考,基於需要,往往在製作作品時,勢 需符合那一時代的基本觀念和精神。一個人的『精神』是在『客觀的 世界』(objective world)建立。這個客觀世界是一個『大我』(this“one”

people),是由宗教、文化、習俗、憲法、政治法則,社會組織整體架 構,事件和契約(deeds)所構成並加以延續。黑格爾認為藝術、宗教 和哲學都一樣,是絕對精神面的一種具體表現。、、、在視覺藝術品 以線條顏色賦予美感造型的外衣之前,作品是被一種看不見的刺激而 引起其靈感來源。作品透過「形式」才能使作品成為可見的,經由形 式我們才能面對精神的意識(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spirit)精神透過 作品的具體化(materializes)而與作品之形式相合。黑格爾在審美觀:

美術講稿中說道(Hegel ,Aesthetics:Lecture on FineArt,trans.T.M.Knox,vol.

1 P299-300,Oxford 1975):藝術的形式(forms)是美的實現,其創意 要從其「觀念」中尋找,觀念的完成就是內容的體現,同時也即是形

(2)

式的完成、、、、 」(註三)如是,當靈感湧現,作者以自己所認定 最恰當的方法,藉由各種形狀、色彩、線條等元素,象徵式的表達出 作品的內容與意義。所以實踐過程與形式的表達,有著相當大的嘗試 與未知性。以剖析個人作品來說,學習重於表現。德國完形心理學大 師 Rudalf Arnheim 在評論 Picasso 之 Guernica 時認為:「Picasso 並不 是透過 Guernica 去表達他對世界的看法,反而是透過該畫的製作去努 力瞭解這個世界。」也即是不認為 Picasso 是藉畫表達他對戰爭的情 緒,反而是在製作過程中,如何嘗試透過最恰當的藝術表現方式,清 楚而有力的說明他想表達的主題--Guernica 在戰爭中被毀的事實。

何懷碩老師在<苦澀的美感>一書論道:「在藝術家的創造過程中,常 常不是有了清晰的理想,然後依此思想去製作藝術品那種『按圖索驥』

的順序,而是依賴敏銳且強烈的感受力以投入創作。不其然而然地,

作品隱約地表露了作家的思想觀念,雖然不是哲學本身那樣地具有明 確性、系統性與完整性。哲學家是判斷上的先知先覺,藝術便是感受 上的先知先覺,而兩者時常互相映發、互相促成。在這個意義上,藝 術不是孤立游離的,簡直就是整個文化之綜合的表現。」(註四)

本創作研究所呈現的風格內容:

一、調和中西的嘗試:

水墨材料有其本身的特質,適應長久以來匯流儒釋道互補注重人 生修養的繪畫觀點,已發展成典型且極具特色的繪畫形式。以繪畫形 式論,各個民族自有特色,自有差異;若以美的本體著眼,其實有很 多相通相容之處。因此,東西方觀點的融會,有助於在激盪思考、轉 換過程中,尋找新的繪畫語彙,增加表現的光彩。例如:加強科學分

(3)

析的方法,以線的形勢,來描寫體積的觀念;以光、暗、色彩的方法 來表現體量實在的現象。(註五)

“寄語花魚”所運用構圖、造境、賦彩、、、等方法,以適應表達 理念為主,無明顯區分中西繪畫觀點,但由於在通透性紙本長軸形式 作畫,為掌握水墨特有之優點,仍屬東方精神的表現。

中國水墨所顯現的特色,材料是很大的影響因素。這樣的說法嫌 狹隘,而繪畫在傳達思想、善盡材料之最的過程,材料因為本身的意 義,確實仍是影響表現特點的重要因素。表現工筆重彩在中國唐末五 代已有相當成熟的發展,此“寄語花魚”以之為基礎,為更加強圖像 的凹凸量感,融入西方文藝復興的寫實手法,以寫生為本。欲加強自 然美的本質,尋找美的共同內在規律,以達成「比興」的意境。(註六)

以自然現象為基礎,向複雜的自然物象中,尋找他顯現的性格、質量 和綜合的色彩表現。將瑣碎的現象,歸納到整體的觀念中。(註七)

在空間的處理上,運用複合透視,對互相平行的對象物,採不同的 視點觀察以呈現不合理的矛盾空間。

宗白華在「中西畫法之淵源與基礎」一文說:「中國畫因係鳥瞰的 遠景,其仰眺俯視與物象之距離相等,故多愛寫長方立軸以纜自上至 下的全景。數層的明暗虛實構成全幅的氣蘊與節奏。西畫因係對立的 平視,故多用近立方形的橫幅以幻現自近至遠的真景。而光與影的互 映構成全幅的氣韻流動。 」(註八)時至今日,我們從小用素描紙、

水彩紙、油畫布,一直受西方美學觀所發展出來的繪畫形式影響著,

這種不同於中國「卷」「軸」的形式美感,使我們觀看的方法也不知不 覺在改變。(註九)視覺焦點所形成的空間概念,有著不同的美學意義,

長軸形式配合時間與空間的認識,可以靜止、停留,可以一剎那固定。

(4)

當焦點凝聚之時,流動的「意念」將變成「寫景」的定點物像,寓分 析(西方)於混沌(東方)的美學中。

二、開拓材料運用的廣度:

中國繪畫在線條的表現已達到成熟的極至,由中國書法成為獨立 發展的形式可以了解,中國筆墨線條的意味。融合天人的美學,使禪 境入「筆」與「墨」「筆」「墨」的意義便不只是材料而已。所以水墨 在運用上,不只是材料的適應,所以筆墨意義的拓展,具有深刻的內 涵。中國畫自宋元以來,色彩的地位降低,我以為那是表象,真實的 內在是「墨分五色」。擴大墨色的意義,是我想嘗試的方法之一。

創作中,曾研究畫家克利作品,發現為何他可以簡單的色塊,不 見獨立意義的線條,卻能有「線」的強度與意韻(蘊)。於此可以找到 問題的連接點,若色能以墨意表現,我們則不只可以重彩來強調色的 意義,更可以淺絳達到老子「大音稀聲」的意境。

尋找表現形式以適應最容易達到表達功能的途徑,即是最好的方 法。水墨典型的建立,本也是每位創作者在反映其精神思想時,所找 到的最佳方法,綜合而成。新形式的開發,有賴創作者開闊的視野觀 點和表現手法的廣度,當傳統方法已不能適應表達之時,如若侷限工 具用法,勢必走上僵化一途。

使用每種材料,都會有其自身的限制,欲以水墨特質顯現優點,

當然也有適應表達的困難,但那也正形成創作的契機。以水墨而言,

除了紙筆的配合運用,紙本身的開發就會有極多的可能,筆意所辦不 到的,配合自動性技法:拓印、轉印、撞粉、摩擦、、、等,以增加 幫助筆意的完整與墨的意義。袁主任金塔常說:「傳統的筆墨固然有其

(5)

優越性,我們在創作時應有適度的選擇,與所表現的內容相配合,明 乎此,筆墨的功效才能真正的發揮。品評一張作品的好壞,筆墨是重 要的條件之一,但絕非唯一的條件。藝術貴在『創作』,假如只有筆墨 而無創作,那就捨本逐末了。」(註十)

三、樂觀與唯美的抒情風格:

創作內在的精神思想,以呈現世間的矛盾與衝突性為思考的起 點,而作品的表象形式顯現唯美含蓄較為樂觀的氣氛,主要在強調中 合的結果。偏重以東方哲學思想,那種包容人生原本所有的悲喜、苦 樂、生死、及種種弔詭爭辯、矛盾與衝突的樂觀傾向。

中國藝術,強調「中」「和」,建立了天人合一的中和原則。中西 藝術的不同也大體由此而來。

中國古典美學的範疇(陰陽、有無、虛實、形神、氣勢、韻味、、、

等關係),處處體現出中和原則,它們在作為矛盾結構,強調得更多的 是對立之間的滲透和協調,而不是對立面的排斥和衝突。作為反映,

強調得更多的是內在生命意興的表達,而不在模擬的真實、再現的可 信。作為效果,強調得更多的是情理結合、情感中潛藏著智慧以得到 現實人生的和諧和滿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間的信念。作為 形象,強調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優美(『陰柔』)」和壯美(『陽剛』),

而不是宿命的恐懼和悲劇性的崇高。(註十一)

回歸自然的題材,寄語於花與魚,目的在此,依存於大自然的定 律,藉發現美的規律與原則,以通透矛盾統一深層樂觀的內在。

(6)

第二節 “寄語花魚 ”作品解析

作品一 <榮與枯Ⅰ>

2002 113× 72 cm

作品二 <榮與枯Ⅱ>

2002 129× 71 cm

作品三 <榮與枯Ⅲ>

2002 100×67 cm

作品四 <榮與枯Ⅳ>

2002 85×44 cm

作品五 <榮與枯Ⅴ>

2002 74×51 cm

從玫瑰的相對提出:玫瑰極美,我們常以之代表關懷與愛意,希 望它的美永不消逝。以之代表人類對美好與永生的追求。然而花開花 落、生命的現象告訴我們,永生只是人的願望,所以嫦娥才會奔月、

木乃伊就只是軀殼。生命沒有永遠,只有變易,永遠的變易。莊子秋 水篇言:大道沒有終始,而萬物卻有生死的變化,因此它的成長又有 可自恃!萬物時而虛空,時而充實,並無一定不變的形體,而月歲一 去無回,時間也終究無法停止。我們會為生命的無常而充滿挫折,生 活中的許多社會現象,處處顯露出人的悲哀,在時代的洪流中無知的

(7)

掙扎。由小觀大,萬物生命在宇宙中,我們只有唯美的看待、樂觀的 包容,才能配合時令,學習大自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圖象中顯現枯萎、倒掛與鮮花、培植正立等繪畫語彙,將玫瑰以 倒掛的形式與有生命的鮮玫瑰相對,除了挑戰視覺的正常反應、希望 藉以引發質疑的思維動機外,它亦隱喻反的意義與思想的原則;即透 過反的角度,形成矛盾,推演出「生死循環才是不變的真理」。以水壺 養花代表人為刻意栽花那期盼「永遠」的心。為突顯枯榮的觀念意義,

運用較為寫實性的描寫方法,希望透過描寫對象的本質感受,意會出 玫瑰的美,美的榮枯與生命生死循迴,如尼采所謂「經驗世界」與「夢 幻世界」的重疊交錯,(註十二)讓人產生悲的情緒。而本主題以唯美 的方式表現,主要在於降低「對生的無常與悲的感嘆」情緒的本象,

突顯審美的意趣,達到經驗與夢幻精神的融合,也顯出創作者個人樂 觀的特質。

作品六 <永遠的畫像>

2002 103× 56 cm

藉枯玫瑰倒垂的姿態,伸展至畫框面上,與畫中之花呈現錯覺融 合之曖昧景象--畫中之畫。寓意「枯花」與「畫像花」同是沒有生 命的狀態,殘枝敗葉,但軀殼留給人追想的是鮮花所代表完美的理念。

畫框所顯現的繪畫語言是審美的快樂與接受生命殘缺的包容態度。

作品七 <幻>

2002 130× 49 cm

(8)

雲水代表天地相對的久遠,枯榮相對於雲水之間,表示生命生死 恆常。雲的自在、水的長遠,啟發開拓「永遠」的智慧,「枯榮」如雲 聚雲散,可以悠然以對,生命的水不以「杯中之水」為水,而是長遠 的消長,等閒視之,何足悲矣。運用超現實的手法,將花突兀地自天 空垂下,以空杯養花,製造許多不合理以顯示生命的虛幻。

作品八 <花頌>

2002 76× 70 cm

玫瑰自岩壁生長,輕柔地展現強而自然的生命意志,但化石之花 則暗示出花終究只有以「石」之象,讓以後的生命窺知。壁拱花展放,

對花以尊重的重心,為花紀念。

作品九 <自由與束縛Ⅰ>

2001 69× 70 cm

魚缸是人為佈景的海底世界,人們幻想那是個美好的國度,魚可 以安適的、悠遊自在的生活,然而,牠真的快樂嗎?魚缸對牠而言,

是束縛還是溫暖的巢穴?自由是遨遊於遼闊的大海,自然自在面對生 態的起伏?還是在溫室享受那有限的空間?

自由與束縛因為人類思考深層普遍所具有的矛盾或情境,與時代 意義的改變,兩者在相對的思考中,容易產生質疑與弔詭的現象。雖 然會因人的「現實面」而有悲觀的情緒,但複雜反覆的辯證理念,將 使意義本身活化,在生命本質的追尋,具有正面的價值。

圖中以魚的動態引導自由的想法,以魚缸作為束縛的雛形,魚網 的出現,則是要打亂「束縛」的基本概念,思考的路徑是「否定」的

(9)

「否定」,由反省中尋求解脫之路。

作品十 <自由與束縛Ⅱ>

2002 139× 70 cm

當魚成群奔游大海,朝向水月。魚缸是美麗的束縛,大魚流連有 決策與引誘的意味,圖中魚群奔月的動勢與象徵光明的月影在大海等 情景,和魚缸所隱喻的束縛形成對比,肯定大海的自由。

作品十一 <自由與束縛Ⅲ>

2002 188×70 cm

作品十一與作品十的目的相反,玫瑰暗示魚缸是溫暖的窩,魚群 的動向明顯的肯定魚缸的保護性。束縛在某些範圍的解釋,不一定是 束縛。這種思考以社會制度而言,如同權利與義務、民主與法治,相 對而互相制衡;如同相對事物的相生相剋,在否定與肯定中反覆循環,

反射出生活的意義。

作品十二 <自由與束縛Ⅳ>(圖 2)

2002 139×71 cm

作品十二畫面的結構組合,將所象徵的事物符號化,以設計性的 形式語言,表達自由與束縛相對所呈現的意涵。漁網出現意指束縛的 定義遭受質疑,離開魚缸的魚似乎奔向自由,解脫束縛,但是漁網是 更大的威脅,可反問:真的自由了嗎?

作品十三 <自由與束縛Ⅴ>

(10)

2002 180×71 cm

作品十三所呈現的魚群沒有肯定的游行動向,徘徊之間,隱喻著 自由與束縛在自我否定中弔詭的情形。銜接作品十二的思辯,魚在安 逸與危險的威脅、快樂與自由、束縛與不快樂交相思辯中,找不到答 案。相伴的矛盾與衝突,相生相剋,形成很有趣的人生興味,值得我 們細細咀嚼。

藉圖像顯現正與反的兩個基點,由觀者以自己的認知與經驗,自 由建構屬於自己的意義。

(11)

第三節 未來的展望

創作本身如人生的經驗,充滿著一切的可能,因此而困難也因此 而有趣,它包含著作者個人、作品與觀者之間種種複雜的問題,推而 言之:是人與人文、人與人,亦即自然、人文、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縱使有一藝術創作的本源與動機只是娛樂、裝飾或宣洩自我,都有可 能是當時社會文化的整體表現,其所憑藉的藝術語彙便是最主要的關 鍵。如果我要寫一篇文章,勢必要會使用文字,或配合以最能與人溝 通的方式;而繪畫是另一種形式語言,在表達與藝術意義上,自然是 要尋求符合可以溝通意會的藝術語彙。所以,人與人文、自然與社會 的過去、現在、未來同等重要。對個人而言,「誠懇」最是前提,因為 美的感動是心領神會,真誠才能與心靈相通,在每個對未知期盼的心 靈碰撞,才會有未來。中庸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

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註 十三)所以,欲開拓個人的繪畫語言,真誠是唯一途徑。真誠面對自 己、面對別人與自己所處的社會與環境,是從事創作者應有的本質。

展望未來,必是循著過去、現在、未來此一路徑,以自己獨特的本質,

關心社會與時代的脈動,期望與未知遇和。

我們所處的現代,是多元的世代,夾雜多元的矛盾,使創作的空 間更廣大,但也因此容易迷失方向。所以,過去即所謂的傳統,便是 我們反省的依據與創作的根基,而了解與關心所處的時代,表現時代 意義,顯現在個人的體認、個人真切的表達,與包容、吸收不同的聲 音,我們才能為創作的未來做好準備。「藝術的創作,充滿大量未知的 因素」(註十四)如同蒙上迷紗的寶藏,隱約閃動著誘人的光,不願輕

(12)

取迷紗,在於想保留它原本的神秘所誘導出的創作動力。我想那也是 藝術的魅力所在,我希望,創作關心的不只是創作形式上的問題,或 是新與舊等傳統與現代的問題,而是對自然生命與人文的尊重,那也 正是藝術的終極關懷。本於此,我會繼續以實驗的態度,溶入於藝術 多元的內涵,真實的表達,並結合自己所選擇的表現媒材,盡己之能、

達媒材之最,以掌握創作的契機,希望能拓展出適切的繪畫語彙。

(13)

註釋

註一:劉思量著 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 藝術圖書公司 頁 17 註二:同註一 頁 18

註三:同註一 頁 26

註四:何懷碩著 苦澀的美感 大地出版社 頁 35

註五:林風眠著 藝術叢論 正中書局 民國二十五年出版 見於何 懷碩編 中國繪畫新論 藝術家出版 頁 40

註六:姜開翔 山水與美學-自然美與藝術 頁 315 丹青圖書有限 公司

註七:林風眠著 藝術叢論 正中書局 民國二十五年出版 見於何 懷碩編 中國繪畫新論 藝術家出版 頁 43

註八:宗白華著 美學的散步 洪範書店出版 頁 138 註九:蔣勳著 美的沉思 雄獅美術 頁 96-99

註十:見洪文慶撰 藝術與社會的互動-看袁金塔的「自然之美」與

「人間之真」 收錄於藝術家 6 月號 1997 頁 476-477 註十一:李澤厚著 美的歷程 三民書局出版 頁 60-61

註十二:張本楠著 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 文津出版社 頁 188

註十三:四書-中庸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 四書讀本 智陽出版 社印行 頁 44

註十四:余秋雨著 藝術創造工程 允晨文化出版 頁 31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一本書是剛才提到的 1990 年的名著。 之後的四本都是最近十年出現的著作。 前三本的書名 中都有 Hardy 不等式或是 Hardy-type 不等式。 第四本書名中沒有提到 Hardy 不等式,

在寫 8051 的程式時,必須知道幾個程式記憶體的特殊位址,這些位址是各種中 斷服務程式的進入點,表 2 列出了各種中斷的進入點位址,其中位址

對於給定的一個 x 值,經過某一對應方式後得到「唯一」的 y 值,這種對應方式我們稱 為函數,其中 x 是自變數,y 是應變數。. 而在表

隨機實驗是一種過程 (process),是一種不能確定預知會

並藉由適當工具與資訊,去描述、模擬、解釋與 預測各種現象,發揮數學思維方式的特長,做出

問題及困難,亦懂得適當地為自己訂定清晰的目標。 學者 Grotberg 曾指 出,擁有抗逆力之小朋友 (9 至 11 歲) 能認識自己的情緒、用語言及不傷

運用想像力、形式/技巧表現一個 的夢境 回憶 的一刻,以形式/技巧,表達 的情 景/情緒。. 從評賞

從物料、媒介和 形式的選擇、技 術掌握、及個別 作品的處理,以 判斷所表現的創. 意及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