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之架構如圖 3-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本研究之架構如圖 3-1"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研究基於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之結果,本章以幼兒音樂教師為

研究對象,採用凱利庫存方格技術及半結構式訪談,以期了解幼兒音樂教師的教

學信念並分析其影響因素。全章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方

法;第三節為研究對象;第四節為研究程序;第五節為資料處理,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音樂教師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影響因素。而根據研究問題

與目的,本研究將從幼兒學習特質及音樂學習特質探討個別教師教學信念的內

涵,並從教學方法、課程設計、教師角色、親師溝通、班級經營、教學評量六個

層面分析各教師間教學信念的內涵。影響本研究的因素包括:教師個人音樂學習

經驗、影響教師的重要他人、教師從事幼兒音樂團體教學的動機、教師在教學上

所關注的事項、教師對目前工作的看法,及音樂教學工作對婚姻或子女方面的影

響因素。

本研究之架構如圖 3-1。依據此研究架構,本研究採用採用凱利庫存方格技術

進行訪談。藉由訪談結果,探討影響幼兒音樂教師教學信念的相關因素,加以分

析討論,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2)

圖 3-1 研究架構圖 幼兒學習特質

音樂學習特質

影響因素 一、音樂學習經驗 二、 重要他人

三、 教師從事幼兒音樂團體 教學的動機

四、 教師在教學上所關注的 事項

五、 對目前工作的看法 六、 音樂教學工作對婚姻或

子女方面的影響因素 教學信念內涵

1. 教學方法 2. 課程設計 3. 教師角色 4. 親師溝通 5. 班級經營 6. 教學評量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凱利庫存方格技術

近幾十年來,凱利庫存方格技術(RGT)已成功地使用在探索研究對象的深

層想法與信念,因此本研究將以 RGT 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探討幼兒音樂教師教

學信念。以下將介紹 RGT 的理論基礎、實施方式與在各領域上的應用情形,之後

在據以闡述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壹、RGT 的理論基礎

RGT 源自於 George A. Kelly 個人建構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PCT)

的方法論。Kelly 認為 PCT 基本上是一個關於「個人努力解釋周遭世界」的理論,

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努力建立自己的構念系統,來合理地解釋周遭世界。當每一

個『個人』經驗到事件,知覺到事件之間的相同與相異後,會形成概念或是構念

來整理種種現象,然後根據這些構念進行事件發生的預測。然而,儘管每個人都

在使用構念,而且在使用構念時有相同的心理過程,但是人在使用特定構念時具

有其獨特性,使得每個人的構念系統,以及其中的構念都是有差異的,而這點也

和科學家在理論上採用具有差異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Kelly, 1955)。

其中,構念是個人用來解釋世界的方式,也是用來對事件作整理、分類、記

下行為過程的一種概念。各經驗到世界而給予解釋,經由解釋相同事件的發生而

能預測未來的事件,因此能賦予事件某種結構和意義。在事件的經驗當中,個人

(4)

注意到有些事件具有共同的特徵,而有別於其他的事件,於是分辨事件之間的相

似性與相異性,個人便形成了構念。Kelly 認為形成一個構念,至少需要三個元素

(elements),其中兩個元素必須被視為是相同的,而與另外的(第三個)元素是

相異的,透過解釋相同的元素時,便形成構念的相似性;而在解釋為何第三元素

與前兩個不同時,將形成構念的相對極(contrast pole),亦即構念都是二分的,一

端為相似級,一端為相異極(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1991;洪光遠、鄭惠玲,

1995)

簡言之,Kelly 的個人建構論認為個人使用構念來解釋事件,並預測未來的事

件,而使用構念就界定了他的世界。也就是說,若兩個人的構念系統越相近,行

為就越相同。所以如果想要了解一個人,就必須先了解他所運用的構念,包含在

這些構念下的事件、這些構念的作用方式、構念間的關聯、以及組成構念系統的

方式是什麼。而 RGT 便是根源於此所發展的研究方法學,經由 RGT 便可以透過

個人解釋世界的方式,而了解個人。

貳、 RGT 的實施方式

RGT 並不是一個標準化的測驗而是一種方法,它所包含是相當彈性化的技

術,而且是頗具變化的運用(Pope & Keen, 1981)。依照 Fransella 和 Bannister(1977)

的歸納,許多 RGT 的形式和運用都已經超越當初 Kelly 自己所發展的途徑,雖然

它有不同方式的運用,但仍有基本的注意事項。以下針對使用 RGT 時的注意事項、

(5)

研究者的注意事項。

一、 使用 RGT 時的注意事項

Pope & Keen(1981)提醒在使用 RGT 時有五項需要考慮的事情:

(一) 目的(purpose)

研究的目的包括「所要探究的主題為何?」及「方格資訊的使用意

圖為何?」兩方面。一般說來元素與構念的出現可分成兩種來源,一種

是由研究者提供,另一個是參與者在研究者的指導下找出來。因此,在

研究前必須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參與者知道研究的目的,這樣才能使參與

者的元素與構念符合研究主題。

(二) 要素和構念的選擇(choices of elements and constructs)

根據 Pope & Keen(1981)的建議,元素與構念的來源要由研究者提

供或是由參與者提供,都要視研究目的和運用方式決定。如果由研究者

提供,那麼應該要做好足夠的文獻探討,以獲知哪些元素與構念對一般

人而言具有代表意義。至於 Kelly 本身堅持為了使研究有意義和有用,認

為應由參與者自行提供自己的構念而非研究者。

至於需要多少元素與構念,並沒有固定標準。但 Pope & Keen(1981)

的經驗認為要素數目大概在 8~15 個左右,才能對方格的使用有合理的基

礎,不過還是要避免絕對精確的數目。在參與者回答答案時,最好不要

要求太抽象的答案,要求參與者回答具體的事物會比較適合原本方格的

(6)

要求。

(三) 等級的評定(scaling)

Kelly 原本的方法是運用方格的兩極化形式,要求病人將每個元素至

於構念兩端中的某一端,經由這種方法研究者可以蒐集參與者有哪些元

素偏向構念的一端,有哪些是偏向另一端。經改變後的評定方式,就是

採用排名(ranking)和等級(rating)的形式。

(四) 程序的引導(elicitation procedure)

初期研究者和參與者對話時,必需相當強調鼓勵參與者多提出自己

對於這個主題的想法和感覺,而且在實際上最有效的方式是將元素寫在

分開獨立的卡片上,以便於後來的分類。

(五) 分析的方法(method of analysis)

最後的分析方式可以藉由電腦協助完成,使研究者很快地在元素與

構念間抽取簡單而正式的結構關係。這些分析內容包括內容分析、因素

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不過在使用因素分析時,Pope & Keen 提醒在因素分

析之後若是由研究者來命名,是很冒昧的事,最好讓參與者處理。

二、 研究者的注意事項

為了有效地達到研究目的,Pope & Keen(1981)也提出了研究者需注意

的事項:

(7)

(一) 在使用方格技術時,如果希望所得的回饋在於使參與者能較深入地

思考他們的構念時,研究者必須不忘對於參與者給予持續的支持和鼓勵。

(二) 研究者不要太依賴方格數字分析後的結果,不妨把方格視為研究者

和參與者之間彼此對話的最好觸媒及催化劑。

(三) 方格的引導相當費時,而且對於研究者和參與者有時候是一種負

擔,因此研究者需要具備對於引導進行的知覺,並且能適時給予參與者激

勵和協助這些技巧,但是不要造成過度的指導。

(四) 重複聆聽訪談錄音,將有助於第二次晤談及之後的分析。

參、RGT 在教師信念及相關領域的研究

目前 RGT 已經應用的研究主題相當廣泛,例如:教師信念(Olson, 1980, 1981a,

1981b, 1984;Munby, 1982, 1983, 1985;Mayer,1987;Corporaal, 1991;藍雪瑛,1995;

李宜靜,1997;劉威德,1999;賴宣和,1999;蔡秀芳,1999;王心詠和黃台珠,

1999)、教師的概念與想法、教師科學的本質觀、學生概念、學生對科學及科學學

習的想法、學生對不同學科與教學活動的知覺情形或動機研究、教師與學生想法

比較等(翁敏婷,2000;陳雅芬,2001)。

至於 RGT 在其他領域上的應用,Lambert、Kirksey、Hill-Carlson 和 Mccarthy

(1997)曾指出 RGT 早期使用在心理學的研究上,主要用來探討個體解釋知覺的

主觀方式為何,如今應用在心理學、教育、醫學的研究上。除了上述所提的研究

(8)

領域外,其他在藝術評鑑、資訊科學、工程學、職業諮商或生涯諮商、課程評鑑、

閱讀困難等亦有應用 RGT 的文獻出現(翁敏婷,2000;陳雅芬,2001)。

肆、本研究應用 RGT 的方式

本研究根據 Munby(1987)所修改使用的 RGT,並參考 Mayer(1987),Olson

(1984),Corporaal(1991)等人的修正版本,來探究幼兒音樂教師的教學信念。

以下針對研究設計的實施過程進行說明:

一、 準備:定義研究目的、訪談內容及訪談對象。進行晤談之前,以電話或

e-mail 聯絡訪談者。

二、 第一次訪談

(一) 選擇元素:請受訪者從任教的班級中選擇其中一個班級,此班級是

該教師在任教時感覺最順手或是最能代表其教學風格及特色的班級。請

教師從課程開始到結束,在這之間學生和教師會有什麼樣的教學活動及

互動,轉換成約二十個句子。研究者將句子分別寫在卡片及方格上。

(二) 引出構念:請受訪者將剛剛所寫出的句子(元素)分類。分類完成

後告知研究者分類的原因,並轉換成構念,寫在另一張卡片及方格上。

(三) 完成凱利庫存方格,進行評比:研究者再次與受訪者確認元素與構

念是否符合受訪者的想法即完成方格。方格的評比標準依照元素與構念

(9)

的相關程度由:1 不相關、2 稍微相關、3 相關的程度填入表格中。受訪

者填完分數即完成第一次訪談。

(四) 進行因素分析:結束第一次訪談,並將完成方格利用 spss 進行因

素分析。透過因素分析可得到訪談對象的初步信念。

三、 第二次訪談

(一) 再次討論因素涵蓋類別是否與受訪者的想法一致,請受訪者說出每

一組共同特性並解釋,並可依據受訪者的想法再進行修改及調整,將所

分的各組導引出更深層的想法。

(二) 在受訪者願意談論的範圍中,描述個人的音樂學習歷程、選擇這份

工作的原因、初任幼兒音樂教育的信念及其間的轉變、以及個人家庭生

活對於這份工作的影響性。

四、資料再確認:完成前兩次訪談資料的整理稿,以 e-mail 或是郵件的方式,

與訪談者再次確認相關資料是否正確,可公開與不可公開之資料。

(1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參與者的選擇是凱利庫存方格技術成功的關鍵,為了了解教師信念,研究者

所挑選的參與者必須具備內省的能力,為將內省的過程及結果以語言表達出來,

而且必需要有意願,如此才能成功地探究其信念(Cornett, 1987;Munby, 1983)。

基於此,配合本研究的主題及對象,在參與教師的選擇考量上,以目前擔任

幼兒音樂團體教學及教師自己的參加意願這兩項為優先條件。另外根據參考文獻

針對影響教師信念的因素,也斟酌涵蓋不同狀況的研究對象:性別、服務年資、

個人學習背景、個人家庭背景、教學系統。

經由文獻探討發現,一般以凱利方格訪談技術為研究方法的研究人數,大約

在 2 至 14 人,因此,衡估研究者的能力,邀請七位現職的幼兒音樂教師參與研究。

這七位參與本研究的教師的資料分述如下:

壹、 A 教師個人資料

A 教師,36 歲女性未婚,任教於 X 音樂教學系統 12 年。音樂啟蒙於山葉音

樂教學系統。進 X 音樂教學系統時並非音樂科系畢業,後來考入大學音樂研究所

在職專班主修鋼琴。

(11)

貳、 B 教師個人資料

B 教師,32 歲女性未婚,任教於 Z 音樂教學系統 11 年。音樂啟蒙於山葉音樂

教學系統。高中時進入家專主修鋼琴。畢業半年後即進入 Z 音樂教學系統。2001

年進入大學碩士在職專班,主修音樂專業師資教育。

參、 C 教師個人資料

C 教師,37 歲女性已婚,有三位子女,任教於 X 音樂教學系統 12 年。音樂啟

蒙於山葉音樂教學系統。先任教於私人音樂教室,後來通過 X 音樂教學系統檢定,

進入 X 音樂教學系統任教。

肆、D 教師個人資料

D 教師,40 歲女性已婚,有二位子女,從事幼兒音樂教學 15 年,自己經營音

樂教室。音樂啟蒙個別鋼琴老師。先任教於私人音樂教室,在學習高大宜、奧福

等教學法之後,到幼稚園任教並開設音樂教室。

壹、 E 教師個人資料

E 教師,37 歲女性已婚,有二位子女,任教於 X 音樂教學系統 12 年。從小學

即進入音樂班主修鋼琴,大學畢業後進入 X 音樂教學系統任教。

(12)

陸、F 教師個人資料

F 教師,28 歲男性未婚,任教於幼稚園及私人音樂教室 3 年。非音樂相關科

系畢業,因為對音樂的喜愛,自行參與各教學法之研習,進入幼稚園任教。

柒、G 教師個人資料

G 教師,28 歲女性未婚,任教於 Z 音樂教學系統 1 年。音樂啟蒙於山葉音樂

教學系統。大學音樂系主修聲樂,畢業後即進入 Z 音樂教學系統任教。

針對七位受訪者的基本資料整理如表 3-1:

表 3-1 訪談教師基本資料

教師代稱 性別 年齡 年資 婚姻狀況 畢業學校 任教機溝 A 老師 36 12 未婚 研究所

(主修:鋼琴)

X 音樂教學系統

B 老師 32 11 未婚 研究所

(主修:音樂專 業師資教育)

Z 音樂教學系統

C 老師 37 12 已婚(3) 非音樂科系 X 音樂教學系統 D 老師 40 12 已婚(2) 非音樂科系 幼稚園

E 老師 37 12 已婚(2) 大學音樂系

(主修:鋼琴)

X 音樂教學系統

F 老師 28 3 未婚 非音樂科系 幼稚園 G 老師 28 1 未婚 大學音樂系

(主修:聲樂)

Z 音樂教學系統

(13)

第四節 研究程序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本研究可分為四個階段,依序為:準備階段、進行

訪談、資料分析處理、及完成階段,分述如下:

壹、 準備階段(九十五年一月年至九十六年二月)

一、蒐集並閱讀有關教師教學信念,幼兒音樂學習之相關研究之文獻。

二、擬訂研究計畫。

三、根據本研究的主題及對象,選擇合適的受訪者。透過電話或 e-mail 溝通

徵求教師參與研究。也請受訪者推薦合適的人選參與訪談。

貳、 進行訪談(九十六年二月至九十六年三月)

訪談前後需要兩次,每次晤談約六十至九十分鐘,間隔約為一週。訪談者的

日期及時間如表 3-2:

(14)

表 3-2 訪談日期及時間表 教師代稱 徵詢訪談意

第一次訪談 時間

第一次訪談 後溝通

第二次訪談 時間

第二次訪談 後溝通 A 老師 2 月 26 日 3 月 26 日 3 月 27 日 4 月 2 日 4 月 4 日 B 老師 2 月 27 日 3 月 15 日 3 月 20 日 3 月 22 日 4 月 7 日 C 老師 3 月 1 日 3 月 20 日 3 月 21 日 3 月 27 日 4 月 2 日 D 老師 3 月 1 日 3 月 20 日 3 月 21 日 3 月 27 日 4 月 2 日 E 老師 3 月 11 日 3 月 29 日 3 月 30 日 4 月 4 日 4 月 7 日 F 老師 3 月 19 日 3 月 29 日 3 月 30 日 4 月 3 日 4 月 7 日 G 老師 3 月 23 日 3 月 26 日 3 月 27 日 4 月 4 日 4 月 9 日

參、 資料分析處理(九十六年三月至九十六年四月)

一、訪談結束立即整理訪談資料及錄音資料,並以電話或 e-mail 與受訪者保

持聯繫。

二、資料包括各受訪者透過方格分類所得到的教師信念,及個人音樂學習經

歷的整理,透過兩者的關聯,找出教師信念的形成因素及影響因素。

三、比較各受訪者間教師信念的異同。

肆、 完成階段(九十六年四月)

研究者將資料進行分析,撰寫研究結果與討論及建議部分,提出研究報告。

本研究之研究程序如圖 3-2 所示:

(15)

圖 3-2 研究程序圖 準備階段

資料分析 1. 受訪者個人資料

2. 受訪者個人信念的探討與分析 3. 各受訪者間信念異同之分析

1. 撰寫研究結果討論與建議 2. 提出研究報告

擬定研究計畫

選取受訪對象 電話或 e-mail 聯繫

約一週的時間資料整理及溝通

第二次訪談 進行第一次訪談

資料分類 處理 進行訪談

完成階段

1. 蒐集相關文獻 2. 探討理論基礎

(1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採用 RGT 及半結構式訪談蒐集研究對象的資料,探究幼

兒音樂教師的教學信念。資料處理的步驟說明如下:

壹、 資料整理

一、建立訪談者的資料檔:

訪談者資料包括:受訪者代稱、受訪者姓名、聯絡方式(電話、住址、

電子信箱)、年齡、學歷(畢業學校及科系)、任教單位、教學年資、婚姻狀

況(子女數)、目前授課狀況(簡述)、訪談的班級(簡述)

二、RGT 元素與構念的整理:

透過錄音、卡片及 RGT 的方格記錄,條列出受訪者的教學信念。

三、半結構式訪談錄音:

透過錄音整理出訪談內容,並以 e-mail、郵件或電話的方式,與受訪者確

認訪談內容。確認內容包括:記錄是否確實?哪些用字、遣詞需要斟酌?哪

些部分不適合轉載於日後論文中?研究者的筆記及分析是否有不恰當之處?

(17)

四、受訪者的回饋意見:

請訪談者填寫『幼兒音樂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晤談意見表,針對訪談感

想及對研究者建議提出回饋意見。

貳、 資料分析

一、 個別教師信念分析:

研究者透過上述 RGT 所得之教師信念及半結構式訪談資料,研究者針對:

音樂學習歷程、影響音樂學習的重要他人、從事幼兒音樂團體教學的動機、教

學風格、個人特質、音樂教學工作對家庭婚姻的影響、對未來教學期望等項目

進行個別分析及探討。

二、 訪談者間比較分析:

研究者將七位幼兒音樂教師教學信念,依照教學方法、課程設計、教師角

色、親師溝通、班級經營、教學評量等六個層面的內涵分組,並針對這六項層

面的教師信念內涵分析比較,探討教師信念的異同。

三、 回饋單資料分析

(18)

參、 信度與效度

研究者參考上述 RGT 需注意的信度與效度,針對本研究提出信度與效度的說

明:

一、 信度:

研究者在晤談之前確認參與研究的教師都了解,每位教師的經驗及想法都

是研究的重要部分。兩次晤談之間,讓受訪者可以對前一次晤談結果釐清檢

視,並請教師依照自己的觀點檢核,是否需要調整部分分組內容,以符合教師

本身的想法。晤談紀錄完成後,請參與教師再次檢核,以免研究者的遣詞、用

字及意義與參與教師不同。

二、 效度

RGT 是探究一個人構念間關係的方法,所以藉由比較元素與構念的關係,

可以使方格顯示構念之間的一組關係。因此採用內在效度,因為任何一個方格

的意義都是由受試者所賦予的。

數據

圖 3-1  研究架構圖 幼兒學習特質 音樂學習特質  影響因素 一、音樂學習經驗 二、 重要他人  三、 教師從事幼兒音樂團體教學的動機 四、 教師在教學上所關注的事項 五、 對目前工作的看法 六、 音樂教學工作對婚姻或子女方面的影響因素 教學信念內涵 1
表 3-2  訪談日期及時間表  教師代稱  徵詢訪談意 願  第一次訪談時間  第一次訪談後溝通  第二次訪談時間  第二次訪談後溝通  A 老師  2 月 26 日  3 月 26 日  3 月 27 日  4 月 2 日  4 月 4 日  B 老師  2 月 27 日  3 月 15 日  3 月 20 日  3 月 22 日  4 月 7 日  C 老師  3 月 1 日  3 月 20 日  3 月 21 日  3 月 27 日  4 月 2 日  D 老師  3 月 1 日  3 月 20 日
圖 3-2 研究程序圖 準備階段  資料分析  1.  受訪者個人資料  2.  受訪者個人信念的探討與分析 3.  各受訪者間信念異同之分析 1.  撰寫研究結果討論與建議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SS6.4.2 基於判定條件運用演繹法證明全等和相似三角形 MSS6.4.3 驗證三角形四心如內心、外心、垂心和形心的作圖法 MSS6.5 認識四邊形的性質

建議多協助學生進 行運用工具實作的 機會,亦可嘗試將 部分概念以圖像化 (如流程圖、太陽 圖等)的形式呈現

在 在 運用新修訂自評框架後 運用新修訂自評框架後 的意見

3.・評賞和比較江啟明和賀普納 (Charles D. Hoeppner) 寫生

在這一節中,我們將學習如何利用 變數類 的「清 單」來存放資料(表 1-3-1),並學習應用變數的特

利用 Web Survey 來蒐集資料有許多的好處。許多研究者利用 Web Survey 進行研究的主要原因在於可以降低成本、即時的回覆。然而,Web Survey

由於 DEMATEL 可以讓我們很有效的找出各準則構面之因果關係,因此國內外 有許多學者皆運用了 DEMATEL

其硬體架構如圖 9.3 所示。本實驗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將之前學長所做的 GPS/INS 整合 部分中的加速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