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 四 章 創 作 理 念 與 實 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 四 章 創 作 理 念 與 實 踐"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 四 章 創 作 理 念 與 實 踐

第 一 節 創 作 理 念 的 形 成

漁港是迎向海洋的港口,而漁業可說是島民與海洋連結的重要橋樑;記得 小學國語第五冊第七課「爸爸捕魚去」林良36的詩,全文是: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 為什麼還不回家 聽狂風怒號 真叫我們害怕

爸爸 爸爸 我們心裏多麼牽掛 只要您早點回家 就是空船也罷

我的好孩子 爸爸回來啦 你看船艙裏 裝滿魚和蝦 努力就有好收穫 大風大浪不用怕

快去告訴媽媽 爸爸已經回家」

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童詩,一直認為捕魚的爸爸真辛苦,在那麼惡劣的條 件下,為了家計還是要努力去工作,總是要克服萬難經歷漫長的對抗才能把大 魚捕捉回家,儘管魚兒只剩一副骨架,但捕魚回家是爸爸的天職,爸爸也在這 樣的工作中,獲得了生存的價值。

人是陸地的動物,和海洋生物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棲地環境中,彼此井 水不犯河水,本應可共存共榮。但不幸的是人類發明了各種新式的漁具與漁撈 方法,讓海洋生物無所遁形,常輕易地被一網打盡;或為了一己之私,一時之 便,把製造的垃圾或汙水直接間接地排入海中,慢性或急性地毒殺海洋生物;

尤其是近年來,盲目地追求經濟發展,到處填海造地,築堤建港,把許多海洋 生物賴以為生的沿海溼地一塊塊鯨吞蠶食,使成千上萬的海洋生物流離失所,

註 36:林良生於一九二四年,祖籍福建省同安縣,以筆名「子敏」發表散文,以「林良」本名為小讀者寫 作。畢業於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國語科及私立淡江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當過小學老師、新聞記者,

歷任國語日報編輯、編譯主任、出版部經理、國語日報社社長,二○○五年以國語日報董事長兼發行 人退休,退休後繼續從事寫作。

(2)

逼上絕路。事實上「濫捕」、「污染」和「棲地破壞」正是造成今天地球上海洋 生物快速消失,漁業資源急劇衰退的三大主因。

現在我們想好好捕魚,卻捕不到魚;原本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洋,竟 會淪落到這種地步。這深刻的體會與感受即成為筆者抒發情感、傳達思想的最 佳對象;當筆者要從事創作研究時,美麗的海洋與漁港自然是最佳的選擇。

在逐漸強調親水觀念與自然保育的風氣下,期望自己能透過繪畫創作的機 會,更進一步認識與瞭解海洋的美麗景觀與漁港的精采故事,讓自己有更多的 時間接觸內心嚮往的大自然,也期待透過筆者的創作,能喚醒觀者失落已久的 回憶;藉由作品呈現問題、引起動機,進而培養珍惜海洋、愛護自然環境的情 操。

(3)

第 二 節 創 作 內 容 與 形 式 一 、 創 作 內 容

藝術創作的內容包含藝術的主題和描述的對象,而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從生到死亡,人都脫離不了大自然,因此自然中的一切常是人觀察、思考、感 動的對象,藝術的表現當然也就常以大自然為題材。

生活在千變萬化的大自然中,一直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四面環海的台 灣,原本海洋資源豐富;如今卻捕不到魚,且這不能吃、那不能用,真是奇怪,

這種現象給了藝術創作表現的靈感來源。我們在中西方繪畫作品中不難發現這 類作品的身影。

筆者認為藝術創作在反映生活,只有切身的經驗和體會,才能有深刻的感 受,訴諸於繪畫創作才不至於空洞乏味。由於筆者從童年時期直到高中畢業時 都居住在山光水色、景色宜人的宜蘭;放眼望去,盡是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

有巍峨的高山、蔚藍的大海、清澈的溪流和遼闊的蘭陽平原;在自然環抱的環 境中成長,養成筆者對大自然產生濃厚的情感,樂於親近自然、享受自然帶來 的滿足與喜悅,而漁港則是筆者童年最嚮往的地方37,充滿歡笑與幸福的回憶。

直到筆者北上求學就業,仍常常利用閒暇時間到漁港參訪,感受樸實簡約 的風土民情與美麗的漁港風光;假日也常帶著家人到漁港空地騎腳踏車、跑跑 跳跳、追逐玩耍,一同享受悠閒愉快的假日時光。而漁港隨著季節、天候、時 間的改變,呈現出千變萬化的各種風情,更是筆者寫生、收集創作素材的最佳 來源;因此,基於對漁港有一份深刻的情感,和眼前隨手可得的漁港景觀;此 次創作研究的內容便以和個人生活有密切關係的漁港為主題。

註 37:筆者的舅舅在烏石港做漁貨批發,筆者小時候常去漁港參訪,表哥們更會帶筆者小試身手;所以對

(4)

為求更深入瞭解主題,筆者不僅藉由文獻資料探討與實地勘察,以深入瞭 解漁港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更利用假日尋找漁港的各種現象;一方面感受 不同漁港的獨特自然景觀,另一方面也瞭解沿岸居民與漁港的互動關係;藉由 自然、人文與生態等不同角度切入主題,目的是希望對創作內容有更深入而全 面的瞭解,期望有深刻的體驗與情感為依歸,讓作品呈現豐富的人文內涵與筆 者的思想與情感。

筆者在創作內容中將作品分為兩個系列:人文思考系列與即興構成系列;

藉由對創作主題背景的瞭解與對景寫生的創作方式,表現不同區域的漁港景 觀,以平凡的景物傳達深刻的人文內涵,並呈現筆者的思想與情感。

二 、 創 作 形 式

就二度空間的平面繪畫而言,創作者在決定創作內容的同時,必須藉由色 彩、構圖、空間、質感、量感等形式要素,才能將思想情感透過作品具體呈現 出來,而觀者也是透過作品中具體呈現的形式,來了解創作者所要傳達的訊息 與內涵;因此,內容與形式為一件藝術品的一體兩面,缺一不可。

不論是抽象或具象繪畫,其創作形式不外乎點、線、面等基本元素所組成;

透過色彩的明度、彩度與色相的變化,以及整體畫面黑、白、灰的關係,經由 創作者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與表現方式,作有系統的排列組合,便能夠以抽象 的形式與結構,轉化成為具象的表現。

大自然中千變萬化的景物,提供藝術家在創作時能夠自由運用的豐富形 式,為創作者提供源源不絕的靈感,要表現出具有美感的形式,最基本的方式 便是從自然中豐富的造型、色彩中學習,經由觀察、體會,掌握其中蘊藏的規 律與原則,進而構思、統整、變化,創造出個人獨特的風格與面貌。

(5)

筆者此次的創作形式即以自然與人文景觀為表現主題,藉由景物帶給筆者 的印象與感動,感受其多采多姿的生命形式,加上自身對周遭人文環境的體驗 與了解,中西藝術的薰陶,以具象繪畫形式來表現人與大自然的互動關係,其 中筆者分別就空間與色彩兩方面來作探討。

(一) 空間表現形式

為了在畫面上營造真實的空間效果,筆者採取的空間表現形式有:

1. 透視法的運用:西方繪畫在二度空間的平面上表現出現實世界三度空間真實 感的方式,就是定點透視法38的運用,以近大遠小的比例方法製造畫面 深度的幻覺。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所提出的空氣透視法 39,更具 體傳神的描繪出如真實世界般的風景,筆者在空間表現上就是採用定點透 視法,而光線與大氣的效果則讓畫面近景清楚、遠景逐漸模糊;此外,筆 者也運用了色彩透視法的形式原則,即近景色彩暖色調,讓畫面產生前進的 心理感受;而遠景寒色調,以產生後退的視覺感受,如作品《到此一遊》(圖 4-2-1)。

2. 素描寫生的運用:透過在畫面上產生的明暗變化,來表現景物凹凸的立體效 果。西方繪畫與中國繪畫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光影明暗的手法,在二度空間 的平面上產生三度空間的感覺。筆者作品中為了讓畫面產生空間感與立體 感,多以素描製造光影明暗效果,而平時也以素描收集創作素材,如作品

《魚兒魚兒水中游》(圖 4-2-2)。

註 38:「定點透視法」(perspective),就是物體的平行線在畫面上交會於地平線,形成近大遠小的科學性 透視法。

註 39 : 達文西於繪畫上重要的貢獻為發明了自然朦朧柔美的暈染法(法文 sfumato)與空氣透視法 (chiaroscuro)的技法,用清晰度的不同、空氣的演進來表達不同於線性透視來描繪景物,並發展摻 進了一種自然主義的成分。

(6)

圖 4-2-1:《到此一遊》林鄭賢 圖 4-2-2:《魚兒魚兒水中游》林鄭賢 圖 4-2-3:《白浪濤濤》林鄭賢

4-2-4:《海上舞者》林鄭賢

(7)

3. 對應構圖的運用:為表現作品主題、強化作品的可看性,筆者在構圖上採用 的方法有:

(1)「 X」形 構 圖 法,可 增 加 畫 面 的 景 深 效 果,如 作 品《 白 浪 濤 濤 》(圖 4-2-3)。

(2) 水平構圖法,可營造寧靜遼闊的視覺感受,如作品《海上舞者》(圖 4-2-4)。

(3)「之」字形構圖法,可以表現出漁港蜿蜒曲折的曲線美,增加畫面視 覺變化與產生律動感,如作品《互別苗頭》(圖 4-2-5)。

(4) 直線構圖法,可凸顯作品主旨,展現作品的雄偉壯觀,如作品《捨 近求遠》(圖 4-2-6)。

(5) 「 △ 」 形 構 圖 法 , 畫 面 穩 重 , 一 大 一 小 即 對 比 又 對 應 , 如 作 品

《尋尋覓覓》(圖 4-2-7)。

(6) 對應構圖法,可強化主題增加內容深度,如作品《不平靜的早晨》(圖 4-2-8)。

(7) 均衡構圖法,畫面穩定,平實和諧,如作品《難得的悠閒》(圖 4-2-9)。

(8) 焦點式構圖法,作品重心集中,主題一目了然,如作品《迎向海洋》(圖 4-2-10)。

(9) 全面式構圖法,畫面講究完整感,具平衡對稱性,如作品《到此一遊》

(圖 4-2-11)。

(8)

圖 4-2-5:《互別苗頭》林鄭賢 圖 4-2-6:《捨近求遠》林鄭賢 圖 4-2-7:《尋尋覓覓》林鄭賢

圖 4-2-8:《不平靜的早晨》林鄭賢

(9)

圖 4-2-9:《難得的悠閒》林鄭賢 圖 4-2-10:《迎向海洋》林鄭賢 圖 4-2-11:《到此一遊》林鄭賢

(二) 色彩表現形式

光線讓這個世界有了千變萬化的色彩,藝術家利用光影與色彩,將大自然 中的景物表現得美麗生動;有經驗的創作者更會利用色彩三原色的變化來引發 觀者特殊的情緒與視覺感受,巧妙的搭配與變化,可增加畫面的張力與感染力;

筆者採用的方式如下:

(1)互補形式,利用色彩的互補來強化視覺焦點;如以大面積的深色來襯托小面 積的明亮色彩,藉色彩來引導觀者視點,並充分展現黑白墨色與筆法,以期 產生視覺張力,吸引觀者的目光;筆者在作品中即常以寒色與暖色的不同比 例並置於畫面上來凸顯主題,如作品《海上舞者》(圖 4-2-12)。

(10)

(2)漸層形式,利用類似色彩逐漸改變以產生連續而有層次的視覺效果。透過色 彩的漸變,讓畫面產生協調而又寧靜安詳的感受,這樣的色彩表現特別適合 用來表現朝陽、黃昏及夜晚的景致;而筆者也以此形式表達漁港的倒影與水 底下隱約透露的微妙色彩變化,如作品《魚兒魚兒水中游》 (圖 4-2-13) 和 作品《夜襲》(圖 4-2-14)。

圖 4-2-13:《魚兒魚兒水中游》林鄭賢 圖 3-3-14:《夜襲》林鄭賢

(3)對比形式,將兩種不同屬性的東西擺在一起,產生彼此對比的感覺;對比能 使兩個東西彼此襯托,容易吸引人的注目,形成明顯的視覺效果;除了前面 提到的色彩互補之外,筆者也在創作中應用其他的對比關係,如質感對比、

速度對比、景物數量多與寡、疏與密及今與昔的對比等,如作品《尋尋覓覓》

(圖 4-2-15)和作品《記得當時》(圖 4-2-16)。

(11)

第 三 節 創 作 技 法 與 媒 材 一 、 創 作 技 法

筆者在初學繪畫時,主要以素描為主,直到讀大學選國畫組時才開始接觸 水墨畫,筆者喜歡水墨畫、研究水墨畫,從一頭栽進去這個奧妙精深的領域至 今仍深深熱愛;所以在師大美術研究所進修期間,多以水墨畫為主要創作媒材;

因此在此次創作研究時,就以水墨畫表現技法為探討主題。

源自中國的水墨畫技法,從漢代以來,經過五千年的演變發展,早已形成 獨特而又豐富多元的面貌;水墨畫的技法就是用筆與用墨來製造各種畫面效果 的方法。在此將筆者此次創作採用的技法分述如下:

(一)直接對景寫生

筆者為求畫面上保有面對景物時生動新鮮的印象,先以鉛筆描繪素描稿,

再對景物的整體有概括的認識與了解,在描繪過程的同時,也針對景物作強調 與取捨,構思整體畫面的佈局與確立光影明暗變化。由於戶外光影變化迅速,

因此必須累積對景寫生的經驗,才不至於手忙腳亂,而能按部就班的完成。筆 者嘗試後發現:在創作前最好先對景物有基本的觀察與了解,以免浪費大量時 間與體力來尋找適合的角度與主題。筆者的作法通常為選擇景物後,從不同角 度觀察其特徵,色彩與光影變化,以符合個人的創作構想,有時也會先構想畫 面整體佈局,再從景物中尋找適合的對象。

台灣前輩畫家與十八、十九世紀的西洋風景畫家多採用此種技法寫生,以 捕捉瞬息萬變的大自然景色,如本文探討的英國─泰納、法國─莫內、台灣─藍 蔭鼎與傅狷夫,便擅長以此技法創作出大量精采生動的寫生作品,使得直接對 景寫生畫法更加普遍。筆者也多以此技法來創作,以記錄當下的心情與感動,

提升對色彩的觀察力與表現力,並為創作研究收集素材,如以下的寫生稿:

(12)

《記得當時》的寫生稿 《魚兒魚兒水中游》的寫生稿

《到此一遊》的寫生稿 《白浪濤濤》的寫生稿

(13)

(二)綜合畫法

為了能夠利用零碎而斷斷續續的時間,筆者只好捨棄直接對景寫生的創作 方式,改以:

1. 大量蒐集報紙、雜誌、網路及傳單等資料作為參考依據。

2. 利用現代科技照相機來留存資料作為構圖練習,以豐富的圖像協助創作。

3. 寫生對創作研判有實質的幫助,當印象隨著時間延長而逐漸消失時,筆者就 會多次前往實地觀察、感受,並與畫面呈現效果不斷比較,以求畫面整體統 一而又有變化,如作品《魚兒魚兒水中游》(圖 4-3-1)。

報紙、雜誌等資料圖片 圖 4-3-1:《魚兒魚兒水中游》

(14)

二 、 創 作 媒 材

以水墨畫為主的創作方式,在媒材上包括水墨畫顏料、墨汁、基底材料與 畫筆;茲以筆者採用的工具材料加以說明:

(一)紙:紙材的選用決定了作品的壽命,好的紙材歷久彌新、不褪色、好整 理、易收藏。本次的創作,筆者以雙宣及單宣為主要紙材;雙宣呈色率 高但易有皺折,單宣吸水快、宣染要小心不能操之過急。

(二)水墨顏料:筆者選用的水墨顏料,多數為牛頓顏料;筆者使用的經驗是,

專家用的顏料品質較好,色粉粒子細緻均勻,持久性強,不受環境因素 影響而起化學變化,但價錢較昂貴。

(三)墨汁:筆者選用吳竹精昇堂提供的吳竹墨汁屬油煙墨,色濃且黑、略帶 香味,較能表現暗面,但墨色層次稍嫌不足。

(四)毛筆:一支好的畫筆,對創作者而言非常重要,其形式、特性與毛質的 好壞直接影響畫面的效果。筆者為了表現光影顫動的效果與鮮艷的色彩 感受,故以兼毫筆來創作,期讓畫面產生充滿生命力的躍動筆觸。

三、 特殊表現技法

筆者一向以寫實手法描繪題材,但在研三時卻有了明顯的改變,研三時修 習水墨創作課指導教授是莊連東老師,老師上課認真,事必躬親的做事原則,

令人印象深刻,聽他的創作理念描述是一種享受,常叫人感同身受,一向鼓勵 同學認真創作,對同學的作品,總是正向肯定每次上完他的課, 總令人信心十 足,收穫良多,在這次創作研究中筆者用了以下新技法,如下表(表 7):

(15)

表 7:特殊「技法」表

技法名稱 學習內容 學習材料 學習技法 學習步驟

阻隔 利用宣紙阻隔的 特性強化色彩,

表現主題的線與 面

蠟筆 以 蠟 筆 製 造 線 條,用墨與彩來凸 顯 與 調 和 線 條 色 彩的效果

依據物體的色彩,用蠟筆描繪物體 的外型輪廓與紋路線→依明暗需要 敷染濃淡墨→用筆以濃墨強化肌理 筆觸→用筆處理線條→再敷淡彩→

用蠟筆強化亮的線與面→完成 滲透 利用滲透的原理

表 現 渾 厚 的 質 感、飽和的色彩

宣紙和墨 厚彩的運用、墨彩 的融合、層次的敷 染

構圖→濃彩乾擦→勾線→皴擦筆觸 與製造暗面→淡彩→淡墨處理暗面

→濃彩整理暗面→淡彩輕敷→濃彩 細挑亮點→完成

堆疊 光滑柔細的質 感、斑駁的層次

油畫打底劑或 補土、黑色與 白色粉彩筆、

白粉和墨

白色材料的運用 處理層次、粉彩筆 的摩擦製造光滑 感

構圖→勾勒輪廓線→濃墨處理反差 暗面→油畫打底劑或補土混合濃墨 處理斑駁質感→白粉淡染→淡墨處 理暗面→黑色粉彩筆挑暗點→黑色 粉彩摩擦→白色粉彩挑亮面→完成 刮痕 依宣紙軟性的特

質,利用凹痕製 造紋理線條效果

刀背、指甲等 (製造宣紙凹 痕的硬質工 具)

利 用 硬 質 工 具 依 細 毛 或 羽 毛 生 長 的 方 向 刮 出 線 條,再混用墨與彩 從 垂 直 方 向 輕 刷,製造細毛或羽 毛的效果

利用硬質工具依細毛或羽毛生長的 方向刮出線條→用墨與彩交替混用 方式從垂直方向輕刷→處理細毛的 紋理→淡染底色→淡墨染暗面→用 墨與彩製造線條強化清晰處→完成

揉擦 依宣紙軟性的特 質,利用凸痕製 造紋理線條效果

紙 鎮 等 ( 能 夠 壓印宣紙形成 突出痕跡的硬 質工具)

利用紙張搓揉或 具有紋理的硬質 工具製造宣紙突 出痕跡,再混用墨 與彩輕刷,製造沙 地的紋理

製造宣紙突出痕跡→用墨與彩交替 混用方式輕刷→利用筆處理紋理→

淡染底色→淡墨染暗面→用重彩與 濃墨強化沙地的量感與調和面→完 成

融合 製造墨韻淋漓的 水中意象及魚所 形成的墨彩相融 效果

清潔劑、乳 液、筆、墨、

潑灑濃淡不一的 清潔劑與墨,讓清 潔劑的排斥效果 製造墨韻流動變 化、勾勒填彩法

隨意潑灑清潔劑與墨→勾勒魚的輪 廓與紋路→淡染魚的色彩並保留部 份底墨的效果→淡染色彩重複步驟 數次直到彩度飽和→淡墨輕染暗面

→亮處以濃彩強調→完成 聚合 透過墨塊聚合,

製造斑駁老舊的 質感

滾筒、糨糊、

筆、墨、彩

糨糊調墨,用滾筒 滾出質感法、勾勒 填彩法

勾勒圖像的輪廓線→糨糊調墨,用 滾筒滾依圖像明暗的變化滾出質感

→濃彩處理局部效果色面→以墨補 強質感→淡彩暈染製造→淡墨處理 暗面的厚實感→亮處以濃彩強調→

完成

(16)

第 四 節 創 作 實 踐

在創作的歷程中,經由不斷的學習、研究與探索,筆者有了下列創作實踐 心得:

一、汲取傳統藝術的優點:重視自己傳統文化的特點,深入傳統藝術的精髓,

汲取其營養,才能根植於世界的舞台上。

二、融合西方藝術特長:西方文明在近代歷史中主導了整個歷史的發展,它在 文化藝術與人文精神上特別值得我們去探討與追求。舉凡西洋美術、音樂、

雕刻、建築、戲劇及科技等,再再都吸引了我們;唯有融合西方藝術特長,

我們才不會被時代所遺棄。

三、走入世界迎向人生:藝術本無國界,藝術更是世界上共通的語言;雖然 各民族有其文化上的不同與藝術表現上的差異,但追求美感與創新是人類 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故走入世界迎向人生是藝術創作的重要課題,值 得我們深思。

四、勇於嘗試、重視創新:有人說:「發明源自於需要」,那麼我覺得「創新來 自於不斷的嘗試」;勇於嘗試新的方法與素材,常會帶給我們意外的收 穫,另類的思考與不同的見解。皮亞傑的「嘗試錯誤說」一直是筆者喜歡 的方法,雖然會浪費些許材料,但經由親身經歷,印象最為深刻;自己接 觸藝術、喜愛藝術,進而從事藝術創作。

數據

圖 4-2-1:《到此一遊》林鄭賢          圖 4-2-2:《魚兒魚兒水中游》林鄭賢        圖 4-2-3:《白浪濤濤》林鄭賢
圖 4-2-8: 《不平靜的早晨》林鄭賢
表 7:特殊「技法」表  技法名稱  學習內容  學習材料  學習技法  學習步驟  阻隔  利用宣紙阻隔的 特性強化色彩, 表現主題的線與 面  蠟筆  以 蠟 筆 製 造 線條,用墨與彩來凸顯 與 調 和 線 條 色彩的效果  依據物體的色彩,用蠟筆描繪物體的外型輪廓與紋路線→依明暗需要敷染濃淡墨→用筆以濃墨強化肌理筆觸→用筆處理線條→再敷淡彩→ 用蠟筆強化亮的線與面→完成  滲透  利用滲透的原理 表 現 渾 厚 的 質 感、飽和的色彩  宣紙和墨  厚彩的運用、墨彩的融合、層次的敷染  構圖→濃彩乾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二部份-職業生涯期待與就業準備-7.工作能力 4.希望做什麼職類的工作? 第二部份-職業生涯期待與就業準備-6.工作興趣/期待 5.希望在哪裡工作?

雖然舊譯是以四念處為修觀相,但是「四念處」的詳細內容可參見《中部》第 10 經〈念住經〉和《長部》第

設計了正立方體框架的組合,在計算方塊個數與框架的差異性可透過等差數列的概念作 結合;而作品「腳踏實地」

擁有很強的內在動機 (探索自己和世界) 擁有內在和外在的動機,並能自我調控(提升能力、升 職準備). 喜歡與生活連繫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 透過觀察和實驗 透過觀察和實驗 透過觀察和實驗, 透過觀察和實驗 , , ,強化 強化 強化 強化、 、 、 、修訂 修訂 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