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內觀雜誌第104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內觀雜誌第104期"

Copied!
46
0
0

全文

(1)

內觀雜誌第 104 期【2014 年 4 月】

內觀雜誌第 104 期

【本期重點】佛教戒律專題研究教材:(1)大愛道和比丘尼僧團的建 立。(2)釋尊時期比丘尼僧團的僧伽教育。(3)釋尊時期比丘說法和 布薩說戒的演變。

第 104 期內容:佛教戒律專題研究教材

(1)大愛道和比丘尼僧團的建立

(2)釋尊時期比丘尼僧團的僧伽教育

附錄:釋尊時期的僧伽教育

(3)釋尊時期比丘說法和布薩說戒的演變

附錄:佛教布薩起源的資料 附錄:制戒十利的資料

附錄:釋尊於七城市制立戒律

(2)

佛教戒律專題研究教材

大愛道和比丘尼僧團的建立

林崇安

(內觀雜誌第 104 期,2014 年 4 月)

一、前言

大愛道是佛的姨母,她又稱為大世主喬答彌、摩訶波闍波提瞿曇 彌、幻化等。關於大愛道的生平和比丘尼僧團的創立過程,散見於南 北傳的經律資料中,但是各種不同傳承的記載有所出入,因而只能掌 握事件的先後和推知合理的演變。此中相關人物的年齡(以實歲計算)

是:釋尊誕生時大愛道四十歲。釋尊三十五歲成佛時,阿難出生。釋 尊五十五歲時阿難開始當佛的侍者。釋尊八十歲時入滅,大愛道則是 在釋尊入滅前幾個月入滅,壽一百二十歲。以下抉擇南北傳經律中相 關事件的先後,勾勒出大愛道的生平和釋尊時期比丘尼僧團的成長過 程。

二、大愛道和摩耶夫人的關係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北方有獅子頰王與善悟王。獅子頰王的 太子叫做淨飯,娶善悟王的兩個女兒,《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 2 說:

(1)時,善悟王最大夫人因即懷胎,滿足十月,誕生一女,顏容端 正,世所希有。……

諸臣白曰:『此天示城中,咸相謂曰:由此王女先業果報,得此 端正。』

復相議曰:『今此王女非人能生,是善巧天之所化作』,咸白王曰:

『可名此女,號為幻化。』……

(2)後,善悟王最大夫人更復懷妊,十月滿足,誕生一女,其女身 光明徹城內,容顏相好,世所無比,至三七日作喜慶已,即集群

(3)

臣議其名字,以此小女勝幻化故,因即立名為大幻化。……

(3)時,善悟王聞是語已,即以國法,莊嚴小女(大幻化),并令五 百婇女圍繞侍從,至彼國已,與淨飯王為妃。……

(3)(師子頰)王曰:「…然我意者,唯為淨飯太子取其二妃,餘不 應取。」諸釋迦曰:「此事可爾。」

時師子頰王即令使者往善悟王所,而告之曰:「我今與諸釋迦種 等共相籌議,咸皆許我為淨飯太子取王長女(幻化)為妃。」

王聞語已,甚大歡喜,即以五百婇女為其侍從,種種珍服莊嚴女 身,送劫比羅國。

由上可知,幻化(大愛道)是姊姊,妺妺長得更美,所以取名叫 做「大幻化」。淨飯王先娶大幻化(摩耶夫人)為妃,而後再娶幻化 為妃。後來大幻化(摩耶夫人)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誕生了悉達 多太子,此時大愛道 40 歲,摩耶夫人約 38 歲。摩耶夫人生下釋尊七 日後便命終生天。大愛道也有一個孩子,名叫難陀。大愛道承擔起撫 育悉達多太子和難陀王子的任務。

三、釋尊成佛和比丘僧團的成立

悉達多太子 29 歲時,離宮出家,經過六年的苦行,到了 35 歲在 菩提樹下成佛,阿難也在此時誕生,《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 5 說:

(1)時,淨信天見魔欺妄,復知如來已成妙智,心生歡喜,便普告 曰:『諸人當知!釋迦牟尼今不捨命,見證無上正智。』

時淨飯王及諸眷屬,并劫比羅城人眾,聞此語已不勝歡躍。……

(2)斛飯王亦生一息,……時斛飯王為其子故,廣施如上,亦會親 屬,與子立名,問諸人曰:『此子當立何字?』親屬報曰:『此子 生日,劫比羅城人眾歡喜,可名此子為阿難陀。』

此處指出,釋尊成佛時,故鄉劫比羅城(迦毘羅衛)的大眾都很 歡喜,阿難也在此時誕生,取名為「阿難陀」,意為「慶喜」;此時大 愛道 75 歲。釋尊成佛後,開始度化眾生,先到波羅痆斯的鹿野苑,

度化憍陳如等五位比丘,成立了比丘僧團,接著度化滿慈子、善勝子 以及三迦葉等人,他們以「善來受具足戒」進入僧團。釋尊接著度化

(4)

摩竭陀國的瓶沙王和眾多百姓,瓶沙王提供迦蘭陀竹園作爲比丘僧團 夏安居的地方。釋尊繼續度眾,不久於憍薩羅國的舍衛城,又有祇樹 給孤獨園作為比丘僧團夏安居和弘法的中心。

四、釋尊於迦毘羅衛的多次傳法

當釋尊 40 歲時,已經傳法 5 年,首次返回故鄉迦毘羅衛,度化 闡陀、迦留陀夷、優波離、釋種子五百人等親友,此時大愛道 80 歲,

阿難 5 歲。此後進入僧團的比丘愈來愈多,為了維持僧團的紀律,釋 尊對犯戒的比丘,隨犯隨制,後來編集成比丘的《戒經》和分別廣說,

要求僧眾於布薩時誦戒,並每年要夏安居。釋尊傳法前 16 年的夏安 居地點,依據《僧伽羅剎所集經》的記載:

「世尊於波羅奈國而轉法輪,初轉此法時,多饒益眾生,即於此 夏坐,有益於摩竭國王,第二、三於靈鷲頂山。第五脾舒離(毘 舍離)。第六摩拘羅山(白善)。為母故,第七於三十三天。第八 鬼神界。第九拘苫毘(憍賞彌)國。第十枝提山中。第十一復鬼 神界。第十二摩伽陀閑居處。第十三復還鬼神界。第十四本佛所 遊處,於舍衛祇樹給孤獨園。第十五(50 歲)迦維羅衛國(迦毘 羅衛)釋種村中。第十六(51 歲)還迦維羅衛國。…」

釋尊 50 歲時,於迦毘羅衛國釋種村夏安居,此時大愛道 90 歲(阿 難 15 歲),這一年淨飯王去世(壽約 91 歲),大愛道與五百釋女請求 出家,但是釋尊不同意,勸她們在家修行就可以證果。《有部毘奈耶 雜事》卷 29 說:

(1)佛在劫比羅城多根樹園。時大世主與五百釋女,往詣佛所,禮 雙足已退坐一面,佛即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爾時,大世主既 聞法已,深心歡慶從座而起,合掌向佛白言:「世尊!頗有女人 於佛法中出家近圓成苾芻尼性,堅修梵行得第四沙門果不?」

(2)佛言:「大世主!汝應在家著白衣服,修諸梵行,純一圓滿,清 淨無染,此能獲得長夜安隱、利益快樂。」

《中本起經》瞿曇彌來作比丘尼品 9 說:

(5)

(1)是時,大愛道瞿曇彌行到佛所,稽首作禮,却住一面,叉手白 佛言:「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願得受佛法律,我以居家 有信,欲出家為道。」

(2)佛言:「且止,瞿曇彌!無樂以女人入我法律、服法衣者,當盡 壽清淨究暢梵行。」

釋尊考慮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眾人的食宿、安全、護持者等問 題而不答應愛道和五百釋女的出家。大愛道雖出家不成,但是她們開 始於宮中修行(近乎八戒女)。

五、女眾出家受具足戒與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釋尊 55 歲時,已經傳法 20 年,此時阿難 20 歲,開始作佛陀的 侍者。到了釋尊 60 歲時,阿難 25 歲,大愛道 100 歲;釋尊又遊行到 故鄉迦毘羅衛城,大愛道又請求出家,釋尊仍不同意,《巴利律‧比 丘尼犍度》說:

(1)爾時,佛世尊住釋迦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時,摩訶波闍波 提瞿曇彌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立於一面。於一面立已,

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白世尊:「善哉!世尊!願女人得於如來所 說之法與律中離家而出家。」

(2)「止!瞿曇彌!勿樂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與律中離家而出 家。」……

接著,釋尊往毘舍離城,住於大林重閣堂。大愛道與眾多釋迦女 子,隨後跟到大林重閣堂,並以落髮、著袈裟衣來表達出家的決心;

最後,透過阿難,得到佛陀的同意,《巴利律‧比丘尼犍度》說:

(1)時,世尊隨意間住迦毘羅衛城後,向毘舍離城遊行,次第遊行 至毘舍離城。於此,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重閣堂。

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落髮,著袈裟衣,與眾多釋迦女子俱,

向毘舍離城遊行,次第遊行至毘舍離城大林重閣堂。時,摩訶波 闍波提瞿曇彌足腫、身塗砂塵、苦惱悲嘆、流淚、啼哭而立於屋

(6)

門外。……

(2)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而坐於一面。於一 面坐已,具壽阿難白世尊:「世尊!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足腫……

啼泣而立於屋門外,言:『世尊不許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與律中 離家而出家。』善哉!世尊!願女人得於如來所說之法與律中離 家而出家。」

「止!阿難!勿樂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與律中離家而出 家。」…

(3)〔阿難思惟:〕「我宜以其他之方便,請求世尊許女人……出家。」

時,具壽阿難白世尊,曰:「女人若於如來所說之法與律中離家 而出家者,可得現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耶?」

「阿難!女人若於如來所說之法與律中離家而出家者,可得現證 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世尊!女人若於如來所說之法與律中……可得現證……阿羅 漢果者,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多施恩於世尊,是世尊之姨母、保 母、養母、哺乳母,生母命終以來,與世尊喂乳。願令女人得於 如來所說之法與律中離家而出家。」

(4)「阿難!若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受八敬法,即以此為其具足戒。」

此處指出,釋尊允許大愛道(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以「八敬法」

受具足戒,此時的八敬法是(參考諸律,抉擇而得): 1 雖百歲比丘尼見新受戒比丘應起迎逆禮拜。

2式叉摩那二年學法已於比丘眾請受具足。

3 不得說舉比丘罪。

4 不得先受。

5 犯尊法(八敬法)於比丘眾行半月摩那埵。

6 半月從比丘眾請教誡。

7 不得無比丘住處住。

8 安居已於比丘眾行自恣。

當下大愛道是以「八敬法」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尼,至於跟隨大愛 道的五百釋女是以「八敬法」成為式叉摩那(學法女),依據「八敬 法」,她們要學法二年,而後才能受具足戒。此時期的八敬法是屬於

「僧伽規制」,還不是「學處」,所以此時的犯尊法不同於犯僧殘;犯 尊法時,只需於比丘眾行半月摩那埵,沒有求出罪的規定。

接著,大愛道和五百釋女跟隨釋尊離開毘舍離城到舍衛城,釋尊

(7)

和比丘僧團住於祇樹給孤獨園,大愛道和五百釋女住於鄰近的王園寺

(由憍薩羅王提供),接受釋尊和比丘僧團的教導。二年後,釋尊 62 歲,大愛道 102 歲(阿難 27 歲),此時五百釋女已經學法二年,接著 她們從比丘眾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尼,《巴利律‧比丘尼犍度》說:

(1)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而立於 一面。於一面立已,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白世尊,曰:「世尊!

我於此諸釋女中,應如何為之耶?」

時,世尊說法而教示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令歡喜。時,摩訶 波闍波提瞿曇彌,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2)時,世尊以是因緣,於此時機,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

許比丘尼隨比丘而受具足戒。」

由此可知,諸釋女是從比丘僧受具足戒後成為比丘尼,《巴利律‧

比丘尼犍度》又說:

(1)時,彼諸比丘尼言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曰:『尊尼未受具足戒,

我等已受具足戒。世尊如此制立:比丘尼應隨比丘而受具足戒。』

(2)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至具壽阿難處。至已,敬禮具壽阿難,

立於一面。於一面立已,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言具壽阿難,曰:

『大德阿難!彼諸比丘尼如此言:尊尼未受具足戒,我等已受具 足戒。世尊如此制立:比丘尼應隨比丘而受具足戒。』

(3)時,具壽阿難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而坐於一面。於一面 坐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言:大德阿難!

彼諸比丘尼……制……。』

(4)〔世尊曰:〕『阿難!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已受八敬法,以此為 受具足戒。』

此處指出,其他釋女是從比丘眾而受具足戒,因而質疑大愛道沒 有受具足戒,所以釋尊重申:大愛道已經以八敬法從佛陀受具足戒。

這些女眾受具足戒後,比丘尼僧團在印度就正式成立了。在釋尊傳法 的早期,可能有零星來佛前出家修行的女眾,例如,尼乾子之徒跋提 尼、迦葉出家前的妻子巴達迦畢蘭尼,她們各自出家修行,通稱「沙 門女」,當時沒有比丘尼僧團,這些零星出家的女眾此時也納入比丘

(8)

尼僧團,轉成比丘尼,也都必須遵守八敬法。

六、比丘尼僧團的戒律

釋尊 61 歲以後,從夏安居的地點可以看出,是以舍衞城為主要 的弘法中心,《僧伽羅剎所集經》說:

「如是,世尊於波羅奈國而轉法輪,初轉此法時,多饒益眾生,

即於此夏坐,有益於摩竭國王,…第二十夏坐在羅閱城(王舍 城)。第二十一(56 歲)還柘梨山中。於鬼神界不經歷餘處連四 夏坐(57-60 歲)。十九年(61-79 歲)不經歷餘處,於舍衛國夏 坐。如來如是最後夏坐(80 歲)時,於跋祇境界毘將村中夏坐。」

釋尊 61 歲以後,連續十九年於舍衛國夏坐,此時比丘僧團於印 度重要地區(舍衛城、釋迦國、毘舍離、王舍城、阿羅毘、憍賞彌、

婆祇國)已經紮根,並獲得國王和百姓的敬重,所以釋尊此後開始以 照顧和指導比丘尼僧團為主要目標。釋尊常到有比丘僧團的大城市弘 法,在這機緣下,第一個比丘尼僧團是位於舍衞城的王園寺,鄰近於 祇樹給孤獨園的比丘僧團,接著釋迦國、毘舍離、王舍城也都有比丘 尼僧團的精舍。比丘尼僧團的團體生活必須有所規範,比丘尼都要遵 守學處。比丘尼的學處有與比丘共通的,要和比丘一樣學其學處;比 丘尼的學處與比丘不共通的,也要隨著釋尊所制的來遵守。比丘尼僧 團中也開始有沙彌尼和式差摩那的進來。整個僧團中的比丘尼、式差 摩那和沙彌尼有犯戒行為時,佛陀隨犯隨制,制訂比丘尼、式差摩那 和沙彌尼的相關學處,因而所有新舊的出家女眾都納入律儀的規範 中。

釋尊於舍衞城、釋迦國、毘舍離、王舍城等城市傳法,隨著比丘 尼的增多,由於一些比丘尼的不當行為,例如,孫多利難陀比丘尼、

偷蘭難陀比丘尼、旃達加利比丘尼、六群比丘尼等人有所違犯,釋尊 制定許多比丘尼的學處,《巴利律‧隨附》說:

(1)……世尊於何處為比丘尼制立第五波羅夷(以染心,觸有染心 男子之身而受樂)耶?於舍衞城制之。因何人耶?因孫多利難陀 比丘尼也。

(9)

(2)以惡口辱罵比丘之波逸提……於毘舍離制之……因六群比丘 尼……。

(3)不為教誡或共住事而往之波逸提……於釋迦國制之……因六群 比丘尼……。

(4)令弟子受具戒後,二年不教護又不令教護之波逸提……於舍衞 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

(5)欲由別住者給予承諾而令式叉摩那受具戒之波逸提……於王舍 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

當某比丘尼的不當行為發生後,釋尊隨犯隨制,結果,累積下來 的比丘尼學處,多於比丘的學處。

釋尊 72 歲時,大愛道 112 歲(阿難 37 歲)。大愛道戒臘滿十二 年,許多比丘尼戒臘滿十年;此時比丘尼僧團本身開始可以傳具足 戒。比丘僧團和比丘尼僧團合稱「兩眾」,此時將尼眾所須遵守的八 敬法調整為(參考僧祇律):

1 雖百歲比丘尼見新受戒比丘應起迎逆禮拜。

2 式叉摩那二年學法已於兩眾請受具足。

3 不得說舉比丘罪。

4 不得先受。

5 犯尊法於兩眾行半月摩那埵。

6 半月從比丘眾請教誡。

7 不得無比丘住處住。

8 安居已於兩眾行自恣。

這是將原先的「比丘眾」改成「兩眾」。此後比丘尼從兩眾受具 足戒。有了兩眾後,許多布薩誦戒相關的事項也由比丘轉移或委任給 比丘尼「自治」,譬如:

(1a)爾時,無人為諸比丘尼誦波羅提木叉。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許諸比丘為諸比丘尼誦波羅提木叉。」

(1b)爾時,諸比丘至諸比丘尼之住房,為諸比丘尼誦波羅提木叉。

眾人忿怒、非難:「此乃彼等之婦,…」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 尊。

〔世尊曰:〕「諸比丘!諸比丘不得為諸比丘尼誦波羅提木叉,

誦者墮惡作。諸比丘!許諸比丘尼為諸比丘尼誦波羅提木叉。」

(10)

(2a)時,諸比丘生是念:「誰應受納諸比丘尼之罪耶?」

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許諸比丘受納諸比丘尼之罪。」

(2b)爾時,諸比丘尼於街路、巷路、四衢道見比丘,缽置於地,偏 袒,胡跪,合掌而懺悔罪。眾人忿怒、非難:「此乃諸比丘之婦,…」

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諸比丘不得受納諸比丘尼之罪,受納者 墮惡作。諸比丘!許諸比丘尼受納諸比丘尼之罪。」

(3a)時,諸比丘生是念:「誰應為諸比丘尼行羯磨耶?」諸比丘以 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許諸比丘為諸比丘尼行羯磨。」

(3b)爾時,已受羯磨之諸比丘尼於街路、巷路、四衢道見比丘,缽 置於地,偏袒,胡跪,合掌而謝,思:「應如此為。」眾人忿怒、

非難:「此乃諸比丘之婦,…」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諸比丘不得為諸比丘尼行羯磨,行者墮 惡作。諸比丘!許諸比丘尼為諸比丘尼行羯磨。」

七、釋尊傳法晚期比丘尼的證果

在八敬法的原則下,大愛道和五百比丘尼一直接受比丘眾的教 導,並在釋尊傳法的晚期,證得聖果,《有部毘奈耶》卷 30 說:

(1)爾時,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佛於此處為夏安居,與 五千苾芻俱,有耆宿苾芻尼,亦在此王園寺而作安居,所謂准陀 苾芻尼、民陀苾芻尼、末臘婆苾芻尼、大衣苾芻尼、善行苾芻尼、

曠野苾芻尼、明月苾芻尼、安隱苾芻尼、少力苾芻尼、喬答彌蓮 花色、大世主苾芻尼等大聲聞尼咸於此住。……

(2)爾時,佛告難鐸迦曰:「汝當教授苾芻尼,應為諸尼宣說法要,

何以故?難鐸迦!我當隨力教授苾芻尼,汝亦教授苾芻尼。我為 諸尼宣說法要,汝亦如是宣說法要,由此緣故,令彼諸尼眾得大 利益,有大光輝,能廣增長獲究竟處,汝不應辭教彼尼眾。」時,

難鐸迦蒙佛教已,默然而受。……

(3)時,具壽難鐸迦告諸尼曰:「姊妹!汝知內眼處有我我所不?」

諸尼答言:「大德!我不見有。」…

(11)

(4)「姊妹!若於汝等情所染著愛樂之處,當善防心,染未斷故;於 可瞋境當善防心,瞋未斷故;於愚癡境當善防心,由癡未斷故。

於四念住當善護心,正觀而住。修念住已,於七菩提分法應善修 習,多為修習。於菩提分既修習,多修習已,於八支道正念成就,

能除欲漏;除欲漏已,有漏、無明漏心當厭捨;生厭捨故便得解 脫,得解脫已證解脫智見,即能了達: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 作已辦,不受後有。汝等姊妹!如是應學。」…

時,難鐸迦為諸尼眾,宣說法要示教利喜,既說法已從坐而去。

(5)時,大世主苾芻尼將五百尼眾,往世尊所禮足已,廣說如前乃 至禮佛而去。爾時,世尊尼眾去後,告諸苾芻曰:「汝等觀此難 鐸迦苾芻,已正教誡五百苾芻尼,悉令解脫得究竟處不?是諸尼 眾,若於今日而命終者,我不見彼一人於生死路而重遊履,故於 今時盡諸苦際。…」

此處指出,在釋尊的晚年,五百比丘尼住在室羅伐城(舍衛城)

的王園寺時,由於釋尊年老力衰,要耆宿比丘們輪流來教導比丘尼 們,最後經由難鐸迦比丘的教誡,宣說法要(內容是內外六處和六識 的無常、無我),這些比丘尼們都證得了阿羅漢果(盡諸苦際)。

此後這些長老比丘尼提出應否修訂第一條敬法的問題,《中本起 經》瞿曇彌來作比丘尼品 9 說:

(1)然後異時,大愛道比丘尼與諸長老比丘尼,俱行詣賢者阿難而 問言:「阿難!是諸長老比丘尼皆久修梵行,且已見諦,云何當 使為新受大戒幼小比丘僧作禮?」

阿難言:「小且待我今入問之。」

阿難即入,稽首佛足下,白佛言:「大愛道比丘尼言:『是諸長老 比丘尼,皆久修梵行,且已見諦,云何當使為新受大戒幼少比丘 僧作禮?』」

(2a)佛言:「止止,阿難!當慎此言,勿得說也。但汝所知,不如 我知: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外諸異學梵志及諸居士皆當 以衣被布地,求哀於諸沙門言:『賢者有淨戒高行,願行此衣上,

令我長得其福。』

(2b)佛言:阿難!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天下人民皆當解髮 布地,求哀於諸沙門言:『賢者有戒聞慧行,願行此髮上,令我

(12)

長得其福。』

(2c)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天下人民皆當豫具衣被、飲食、

臥床、病瘦醫藥,願諸沙門當自來取之。

(2d)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天下人民奉事沙門當如事日月、

如事天神,過踰於諸外道異學者上。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 者,佛之正法當千歲興盛。」

此處指出,在印度當時傳統的修行氛圍下,大眾對沙門行者非常 敬重和護持,佛法出家的比丘更遠遠超越諸外道異學,得到大眾的敬 重,因而佛法可以於印度興盛千年,而其條件是沒有於佛法出家的尼 眾。現今已經有於佛法出家的尼眾,如果長老比丘尼們又不尊敬剛出 家的比丘,那麼佛法在印度就更難以生存。釋尊考量了當時印度的環 境因素後,要比丘尼們繼續維持第一條敬法的約定。但是這一約定是 一通則,用在個案則有彈性。例如,《巴利律‧比丘尼犍度》說:

(1)時,世尊隨意間住毘舍離城後,向舍衛城遊行,次第遊行至舍 衛城。於此,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六群比丘以污水灑諸比丘尼,欲令愛著己等。諸比丘以此 事白世尊。

(2)〔世尊曰:〕「諸比丘!比丘不得以污水灑諸比丘尼,灑者墮惡 作。諸比丘!許行責罰彼諸比丘。」

時,諸比丘生是念:「應如何行責罰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3)〔世尊曰:〕「諸比丘!可使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之禮敬。」

八、大愛道的入滅

釋尊 80 歲時,已經傳法 45 年,此時大愛道 120 歲(阿難 45 歲), 她先向佛陀告辭要在释尊入滅前先入滅,而後大愛道和五百比丘尼示 現神通後一起入滅,《增一阿含 464 經》說:

(1)一時,佛在毗舍離普會講堂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

大愛道前白佛言:「我聞世尊不久當取滅度,卻後不過三月,在 拘夷那竭娑羅雙樹間。我今不堪見世尊及阿難取滅度也,唯願世 尊聽我先取滅度!」爾時,世尊默然可之。…

(13)

(2)爾時,差摩比丘尼、優鉢色比丘尼、基利施比丘尼、舍仇梨比 丘尼、奢摩比丘尼、鉢陀蘭遮比丘尼、婆羅遮羅比丘尼、迦旃延 比丘尼、闍耶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往至世尊所,在一面立。爾 時,五百比丘尼,差摩比丘尼最為上首,而白佛言:「我等諸人 聞如來不久當取滅度。我等不忍見世尊及阿難先取滅度,唯願世 尊聽我等先取滅度!我等今取涅槃,正是其宜。」爾時,世尊默 然可之。…

(3)時,大愛道閉講堂門,擊揵椎,於露地敷坐具,騰在虛空,於 虛空中坐臥經行,或出火焰,身下出煙,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身上出煙;舉身放焰,舉身放煙;左脅出水,右脅出火;右脅出 水,左脅出火;前出火,後出水;前出水,後出火;舉身出火,

舉身出水。爾時,大愛道作若干變化,還在本座,結跏趺坐,正 身正意,繫念在前,而入初禪…已入四禪便取滅度。…

(4)爾時,差摩比丘尼、優鉢色比丘尼、基梨施瞿曇彌比丘尼、舍 瞿離比丘尼、奢摩比丘尼、鉢陀蘭遮比丘尼、婆羅遮羅比丘尼、

迦旃延比丘尼、闍耶比丘尼,如此上首五百比丘尼等,各各於露 地敷坐,飛在虛空,於虛空之中坐臥經行,作十八變,乃至入想 知滅,各取滅度。

《有部毘奈耶雜事》卷 10 也說:

「爾時,世尊即舉大世主喬答彌及五百苾芻尼所蓋上衣,告諸苾 芻曰:『汝等看此!大世主喬答彌等壽百二十歲,身無老相,如 十六歲童女。』」

可知,大愛道和五百比丘尼進入無餘涅槃前的示現神通,以及身 體沒有老相,不外是讓質疑者知道,佛法的實踐是不分男女,都可以 達到身心自在,並且滅除生死之苦。這一示現也使還沒有證得果位的 比丘們生起信心,精進修學佛法,同樣去體證涅槃。

九、結語

大愛道入滅後,釋尊於最後的遊行中,交代阿難「小小戒可捨」

而後入滅。此處釋尊已經暗示,在未來不同的時空下,有些戒條和敬

(14)

法的約定,可以經由僧團的決定做出適當的取捨。大愛道的一生,從 照顧悉達多太子,到請求成立比丘尼僧團、護持僧團的紀律和修學佛 法,都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最後並使眾多的比丘尼當生滅苦,實踐 了佛法的完整的教導。我們可以說,在釋尊這一代的教法中,大愛道 不愧是比丘尼僧團之母。

──────

(15)

佛教戒律專題研究教材

釋尊時期比丘尼僧團的僧伽教育

林崇安

(內觀雜誌第 104 期,2014 年 4 月)

一、前言

釋尊傳法的後期,以舍衞城為弘法的中心,連續十九年於舍衛國 夏坐,特別是為了就近照顧此處最大的比丘尼僧團。第一個成立的比 丘尼僧團是位於舍衞城的王園寺,附近就有祇樹給孤獨園的比丘僧 團。釋尊也常到其他有比丘僧團的大城市弘法,在這機緣下,後來在 釋迦國(劫比羅城)、毗舍離、王舍城也都有比丘尼僧團的建立。這 些比丘尼僧團的僧伽教育是一步步建立起來的,也就是順著「律」和

「法」的次第來完成。「律」是戒學,「法」是定學和慧學,因而三學 都在內了。以下略探比丘尼僧團的僧伽教育的內容。

二、學律

釋尊時期比丘尼僧團成立後,首先要學律或學習「學處」,比丘 僧團早已成立二十多年並有戒律的規範,但是男女有別,有些學處難 免不同,《巴利律》比丘尼犍度說:

(1)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立於 一面。於一面立已,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白世尊:「世尊!比丘 尼之學處有與比丘共通者,於彼學處,我等如何為之耶?」

「瞿曇彌!比丘尼之學處與比丘共通者,應如諸比丘之所學而學 其學處!」

(2)「比丘尼之學處有與比丘不共通者,於彼學處,我等應如何為之 耶?」

「瞿曇彌!比丘尼之學處與比丘不共通者,隨所制之學處而學 之!」

(16)

此處指出,比丘尼僧團成立後,比丘尼的學處有些是與比丘共通 的,有些是與比丘不共通的,比丘尼們要遵守釋尊所制定的比丘尼學 處。比丘尼僧團內,另含未受比丘尼戒的式差摩那和沙彌尼,當比丘 尼、式差摩那和沙彌尼有犯戒行為時,佛陀隨犯隨制,制訂出比丘尼、

式差摩那和沙彌尼的相關學處,僧團內的所有出家女眾都納入律儀的 規範中。釋尊隨著機緣制訂戒律,例如,《巴利律》比丘尼犍度說:

(1)爾時,諸比丘尼於僧伽中生起訴訟、鬥諍、諍論,互相以舌鋒 衝突而住,不能滅彼諍事。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許諸比丘滅諸比丘尼之諍事。」

(2)爾時,諸比丘滅諸比丘尼之諍事,滅彼諍事時,有與羯磨之諸 比丘尼及犯罪之諸比丘尼。諸比丘尼言:「尊者!願為諸比丘尼 行羯磨,請受納諸比丘尼之罪!世尊制立:『諸比丘應滅諸比丘 尼之諍事。』」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許諸比丘為諸比丘尼定羯磨,委任諸比 丘尼,令諸比丘尼行諸比丘尼之羯磨;諸比丘定諸比丘尼之罪,

委任諸比丘尼,令諸比丘尼受納諸比丘尼之罪。」

(3)爾時,蓮華色比丘尼之隨從比丘尼隨侍世尊七年,學習律,忘 念,隨所受而忘。彼比丘尼聞:「世尊欲往舍衛城。」時,彼比 丘尼生是念:「我隨侍世尊七年,學習律,忘念,隨所受而忘,

女人難盡形壽隨侍師。我應如何為之耶?」時,彼比丘尼以此事 告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4)〔世尊曰:〕「諸比丘!許諸比丘教諸比丘尼律。」

這些比丘尼學處的制訂過程,詳見於南北傳的《律藏》中。由於 傳承的不同,現存南傳《巴利律》中的比丘尼戒有 311 條戒。北傳《四 分律》中的比丘尼戒有 348 戒,《五分律》中的比丘尼戒有 380 戒。《根 有律》中的比丘尼戒是 354 條。

三、學法

比丘尼眾學「律」後,接著就要學「法」,八敬法的一條原則是

「半月半月從比丘眾請教誡」,所以比丘尼眾一開始就離不開比丘眾

(17)

的教導佛法,而教法的內容在於離貪、離繫,《巴利律》比丘尼犍度 說:

(1)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大愛道比丘尼)詣世尊住處。詣已,

敬禮世尊,立於一面。於一面立已,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白世尊,

曰:「願世尊略說教法,我聞世尊之法已,獨住於寂靜、不放逸、

熱心、精進。」

(2)「瞿曇彌!若汝所知之法,此法資長貪欲而不資長離貪、資長繫 縛而不資長離繫、資長積集而不資長損減、資長多欲而不資長少 欲、資長不滿足而不資長滿足、資長聚會而不資長閑寂、資長懈 怠而不資長精勤、資長難養而不資長易養者,瞿曇彌!應知此非 法、非律、非師教。瞿曇彌!若汝所知之法,此法資長離貪而不 資長貪欲、資長離繫而不資長繫縛、資長損減而不資長積集、資 長少欲而不資長多欲、資長滿足而不資長不滿足、資長閑寂而不 資長聚會、資長精勤而不資長懈怠、資長易養而不資長難養者,

瞿曇彌!應知此是法、是律、是師教。」

此處釋尊明確指出,修行者所學習到的法,若使內心和行為顯現 出資長「貪欲、繫縛、積集、多欲、不滿足、聚會、懈怠、難養」,

那麼這法就不是佛陀的教導。修行者所學習到的法,若使內心和行為 顯現出資長「離貪、離繫、損減、少欲、滿足、閑寂、精勤、易養」,

那麼這法就是佛陀的教導。

比丘對比丘尼眾的指導,散見於經律中,以阿難尊者為例,《雜 阿含 615 經》說:

(01)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於路中思惟:

「我今先至比丘尼寺」,即往比丘尼寺。諸比丘尼遙見尊者阿難 來,疾敷床座,請令就座。時諸比丘尼禮尊者阿難足,退坐一面,

白尊者阿難:「我等諸比丘尼,修四念處,繫心住,自知前後昇 降。」

(02)尊者阿難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當如汝等所說而 學。凡修習四念處,善繫心住者,應如是知前後昇降。」

(03)時尊者阿難為諸比丘尼種種說法,種種說法已,從座起去。

(18)

此處指出,阿難尊者利用空閒,特別去指導舍衛城的比丘尼們,

她們修四念住,能正了知前後昇降,脫離身心的惛沈、下劣,阿難給 予讚喜後也對她們講法。又如佛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時,有比丘尼來 向尊者阿難問法,《雜阿含 964 經》說:

(01)有闍知羅比丘尼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問尊者 阿難:「若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尊者 阿難!世尊說此何果、何功德?」

(02)尊者阿難語闍知羅比丘尼:「若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 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

(03)闍知羅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難!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 義。尊者阿難!昔於一時,佛在裟祇城安禪林中,時,有眾多比 丘尼,往詣佛所,問如此義。爾時,世尊以如是句,如是味,如 是義,為諸比丘尼說。是故當知奇特!大師、弟子,所說同句、

同味、同義,所謂第一句義。」

此處是闍知羅比丘尼向阿難尊者問法,主題是關於無相心三昧

(無相定),最後指出,佛陀和弟子們的教導都是同句、同味、同義 的。經由釋尊和比丘眾的教導,比丘尼眾證得聖果者甚多,《雜阿含 964 經》說:

(01)婆蹉白佛:「頗有一比丘,於此法、律得盡有漏,無漏心解脫,

乃至不受後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於此 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02)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

乃至不受後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尼 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此處指出,當時學習佛陀正法和戒律的比丘尼們,證得阿羅漢果 的何止五百位!彼等都是滅盡煩惱,不再輪迴於三界內,成為「我生 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的聖者。

(19)

四、結語

釋尊時期,比丘尼僧團的僧伽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可以由南傳的

《長老尼偈》看出一斑。《長老尼偈》中有七十三位比丘尼,各以詩 偈的形式,敘述自己的生平、出家的原因、修行的歷程乃至證得阿羅 漢果。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比丘尼們雖然出身於剎帝利、婆羅門、吠舍、

首陀羅等不同的社會階層,由於不同的因緣而出家,但是都捨棄世間 的欲樂,追求生命的真理,成為佛陀的弟子,過著簡單樸素的僧團生 活,在僧團中努力學習戒律和正法,最後都獲得了聖者的自在和清涼。

附錄

釋尊時期的僧伽教育

林崇安教授

(本文發表於圓光佛學院三十週年慶「佛學與僧伽教育論壇」,2011 年 1 月 9 日)

一、前言

今日僧伽教育的目標為何?內容為何?如何實施僧伽教育?若 能仔細探研釋尊時期的僧伽教育,就能浮現出明確的方向,有助於今 日僧伽教育的規劃、實施和達成,而不會偏離目標和進退失據。以下 引用佛經的實例,來說明釋尊時期的僧伽教育,最後歸結到「僧伽」

的本質。

二、釋尊的初轉法輪

印度的悉達多太子(釋尊)為了解決生死的大問題,就出家去找 答案,經過六年的苦行,最後以中道之行,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接 著對五比丘初轉法輪,這便是佛教僧伽教育的開始。依據《有部毘奈 耶破僧事》的記載,初轉法輪的內容如下:

(1)爾時,世尊告五人曰:「出家之人不得親近二種邪師,云何為二?

(20)

一者樂著凡夫下劣俗法及耽樂婬欲處,二者自苦己身,造諸過 失,並非聖者所行之法。此二邪法,出家之人當須遠離。我有處 中之法,習行之者,當得清淨之眼及大智慧,成等正覺,寂靜涅 槃。何為處中法?所謂八聖道,云何為八?所謂正見、正思惟、

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爾時,世尊而為五人,以決定心說如是教。

分析:此處釋尊先指出,佛法最根本的一條正道是走在「中道」,而 中道的內容就是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八聖道是以正見為首,這表示修行的「目標」和「方法」

二者都必須正確,也就是「境」和「行」二者都必須正確,才能得到 後面的「果」。正見、正思惟、正精進,可歸入「慧學」;正語、正業、

正命可歸入「戒學」;正念、正定,可歸入「定學」,所以,八聖道包 含完整的「三學」。

(2)時,五人中二人侍佛學法,三人晨時乞飯,還至本處充六人食;

又於中後,三人侍佛學法,二人入村乞食,還至本處五人共餐,

唯佛世尊不非時食。

分析:釋尊教導時,也要順著因緣,效果不是一下子就能呈現,必須 經歷一些時日。修行時也要考慮到生活的所需,這些外在的助緣是不 能忽略的。所以,食宿問題是僧伽教育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3)爾時,世尊告五人曰:「此苦聖諦法,我未曾聞,由如理作意精 勤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此苦集聖諦法,我未曾聞,由如理 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此苦滅聖諦法,我未曾聞,

由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此苦滅道聖諦法,我 未曾聞,由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

世尊說此法時,具壽憍陳如證於無垢無塵法中得法眼淨,及八萬 天眾於法中亦證法眼。

分析:釋尊教導弟子們走在「中道」,實踐八聖道,目的是生起法眼,

體證四聖諦,先證得初果。當弟子心中已經體悟相同的真理時,「法 輪」才算轉了。法輪有「證法輪」和「教法輪」二種。高標準的僧伽

(21)

教育是使學生體證佛陀的真理,這是「證法輪」,低標準的僧伽教育 是使學生理解正確的佛法,知道目標並正確地走向實踐八聖道,這是

「教法輪」。

(4)爾時,世尊復告四人曰:「有四聖諦,云何為四?所謂苦聖諦、

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云何苦聖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

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乃至五取蘊苦;……云何 道聖諦?所謂八聖道,應當修習!」

世尊說此四諦法時,阿若憍陳如證諸漏盡,心得解脫;四人於此 法中,離諸塵垢,證清淨眼。

分析:釋尊繼續教導四聖諦,使憍陳如滅除煩惱,心得解脫,證得四 果,並使其他四位生起法眼,證得初果。從以上釋尊的初轉法輪,可 以初步看出整個佛教的僧伽教育:

老師:釋迦牟尼佛。

學生:五比丘(憍陳如、跋提、衛跋、摩訶那摩、阿說示)。

教學環境:住在禪修區,到禪修區外托缽。

教學內容:中道、八聖道、四聖諦。

學習過程:學生即學即行。

教學助緣:食、宿等。

教學結果:學生先生起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這是教法輪,此為 僧伽教育的低標準;而後生起修所成慧,生起法眼,證得果 位,這是證法輪,此為僧伽教育的高標準。

三、釋尊在伽耶山的教導

後來釋尊去度化三迦葉的一千被髮外道,成為一千苾芻(比丘),

《有部毘奈耶破僧事》的記載如下:

(1)爾時,世尊度一千被髮外道,受具足戒,於優樓頻螺地隨意住 已,漸漸遊行至伽耶山,住其山頂窣堵波處,與舊被髮出家外道 一千苾芻,而共居止。爾時,世尊以三種神通化一千苾芻。三神 通者,所謂神足通、記說通、教授通。

(22)

分析:僧伽教育是以「教授通」為主幹,但是有時因特殊的對象,要 用「神足通」和「記說通」來攝化,這是不得已的手段,但是絕不偏 離目標:引導進入滅苦。

(2a)神足通者,如來入三摩地,以心定故,即從本座忽然隱沒,現 於東方,上昇虛空行住坐臥,入火光定,即於身內出種種光,所 謂青黃赤白及以紅色,雙現其相,身下出火上流清水,身下出水 上發火光,東方既爾,南西北方亦復如是,既現相已,從彼虛空 沒,還復本處而現,此是世尊神足通。

(2b)記說通者,所為苾芻應觀察心意識,如是應善尋伺,不應不善 尋伺,此亦意念,此亦證身識,此為世尊記說通。

(2c)教授通者,告諸苾芻:所有諸法悉皆熾然。

何者一切熾然?眼熾然,色熾然,眼識熾然,眼觸熾然,為因眼 觸內所生受,或苦、或樂、非苦非樂,亦是熾然。以何火熾然?

貪火熾然、瞋火熾然、癡火熾然。生老病死、愁歎憂悲苦惱,亦 復如是火然,此皆為苦。眼既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復如 是。此是世尊教授通。

分析:這一千比丘以前是拜火的外道,也有禪修的基礎,所以釋尊針 對他們,先以「神足通和記說通」滅除他們的傲慢心,而後以「教授 通」教導他們,看清六處、諸受皆苦,滅除心中的貪火、瞋火和癡火。

這也表示僧伽教育要能「因材施教」

(3)世尊說此法時,彼千苾芻不受後有故,於諸有漏,心得解脫,

皆得阿羅漢果。

分析:以上整個釋尊的教導和僧伽教育的過程如下:

老師:釋迦牟尼佛。

學生:三迦葉等一千比丘。

教學內容:神足通、記說通、教授通(從苦諦開始)。

學習過程:學生即學即行。

教學結果:學生先生起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這是教法輪;而後 生起修所成慧,生起法眼,證得果位,這是證法輪。

(23)

四、羅睺羅的學習

羅睺羅受比丘戒後,看到許多親友和各地來求法的僧眾都滅除了 煩惱,證得聖位,他也想要好好實修,所以,羅睺羅就去拜見佛陀,

請求傳授法要並允許獨自專修,依據《雜阿含 200 經》的記載如下:

(1)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問 羅睺羅言:「汝以授人五受陰未?」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五受陰。」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

於異時為人演說五受陰。

分析:釋尊觀察出羅睺羅的「解脫慧未熟」,這是指羅睺羅還不具足 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必須加強義理的訓練。所以佛陀要羅睺羅去對 別人教導五取蘊(五受陰),藉由教學相長的訓練,掌握五取蘊的詳 細內容和性質。此處的教導是屬於「教法輪」。過了一些時日,羅睺 羅已經對別人教導了五取蘊,便來拜見佛陀,經上說:

(2)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

問羅睺羅言:「汝為人說六入處未?」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六入處。」爾時,羅睺羅於異時,

為人演說六入處。

分析:釋尊同樣看出羅睺羅的「解脫慧未熟」,所以要他再去對別人 教導六處(六入處),了知六處的詳細內容。六處分內六處(眼、耳、

鼻、舌、身、意)及外六處(色、聲、香、味、觸、法),此中涉及 個人身心和環境的互動。經由教學相長的訓練,羅睺羅教導了內外六 處。此處的教導是屬於「教法輪」。過了一陣子,羅睺羅又來拜見佛 陀,經上說:

(3)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 羅睺羅言:「汝已為人說尼陀那法未?」羅睺羅白佛言:「未也,

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尼陀那法。」

分析:釋尊同樣看出羅睺羅的解脫智慧還未成熟,所以要他再去對別

(24)

人教導緣起法(尼陀那法),了知緣起的詳細內容,這是由於緣起的 流轉和還滅,涉及眾生的輪迴和解脫,想要滅苦就要熟悉這一過程。

經由教學相長的訓練,羅睺羅教導了緣起法。此處的教導是屬於「教 法輪」。過了一陣子,羅睺羅又來拜見佛陀,經上說:

(4)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廣說乃至告羅睺羅 言:「汝當於上所說諸法,獨於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

爾時,羅睺羅受佛教敕,如上所聞法、所說法,思惟稱量,觀察 其義,作是念:此諸法,一切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分析:釋尊看出羅睺羅雖然教導了五取蘊、六處和緣起法的道 理,但是還未融會貫通,解脫智慧還是未熟,所以佛陀要羅睺羅獨在 靜處,將前面所說的法,專心思考。經中明確地指出佛法的切入點是 由自己的五蘊和六處下手,這些不外是個人的身心現象,要看清它們 的實相,才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因此,佛法的修行要落實到自己的 身心上,在六內處與六外處接觸的剎那,看清緣起過程的無常和無 我,不再生起貪瞋的心理,如此不斷淨化內心,順者因果的過程,自 然得到最後的解脫。羅睺羅接受佛陀的指示後,回去觀察思考,有一 天終於豁然貫通,體會到佛陀所教導的這一切法都是順趨涅槃、流注 涅槃、導向涅槃。羅睺羅想通之後,便來到佛陀跟前,經上說:

(5)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 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 識、眼觸,……」爾時,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退。

分析:經過這一番的教學訓練後,釋尊看出羅睺羅的解脫智慧終於成 熟了,可以接受更深的法要,於是向羅睺羅教導下一階段的修行重 點:「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

這兒佛陀所說的法要,表面上看起來,羅睺羅在前面被訓練去講解「內 六處及外六處」和「緣起法」時,不是都已經學過了嗎?這時的法要 有何不同?其實,前面的教導是屬於資糧道和加行道的準備階段,現 在是進入見道和修道的體證階段。見道時,初次證得出世間的智慧,

接著在修道中,還要繼續滅除其餘的根本煩惱和隨煩惱,使心完全清 淨。於行住坐臥中,此時如何正確地用功呢?這就要由有經驗的善知

(25)

識,針對個人習氣的不同,給出修行的法要,例如,有的行者面對美 妙的形色,要作意思惟「不淨」,才能滅除貪愛的隨煩惱;有的行者 遇到他人的迫逼,要作意思惟「慈相」,才能滅除瞋恨的隨煩惱;有 的行者內心出現欲、恚、害的分別心時,要修「入出息念」才能除遣。

特別是,行者內心深處潛伏的「我慢」,必須依止出世間慧,於一切 行修習「無常想」才能拔除。針對這些細微之處,佛陀對羅睺羅指出 了修行的法要。經上記載著:

(6)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 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純 修梵行;乃至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善解脫。

分析:貴為佛子的羅睺羅,他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也是由理論下手,

釐清義理,而後走向實踐,最後證得聖者的果位。此處整個釋尊的教 導和僧伽教育的過程如下:

老師:釋迦牟尼佛。

學生:羅睺羅。

教學內容:五取蘊、六處、緣起法。

學習過程:學生即學即行。先經一般教學而後個人重點指導。

教學結果:學生先生起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這是教法輪;而後生起 修所成慧,生起法眼,證得果位,這是證法輪。

五、釋尊入滅前的僧伽教育

依據《有部毘奈耶雜事》的記載,釋尊最後度化的弟子是拘尸那 城的出家外道,名為善賢(梵云:蘇跋陀羅),年百二十歲,教導的 過程如下:

(1)佛告(善賢)梵志:「隨汝所問。」彼(善賢)即問曰:「喬答 摩!我曾遍觀諸外道類,各別立宗,所謂晡刺拏迦攝波子、末塞 羯利瞿梨子、珊逝移毘刺知子、阿市多雞舍甘跋羅子、腳具陀迦 多演那子、昵揭爛陀慎若低子,此等諸師各述異宗,未知誰是?」

(26)

分析:善賢已經有研究過其他宗教的道理,知道各有缺陷,並想知道 要如何證得聖果,因而才向釋尊提出疑問,經上說:

(2)爾時,世尊即命善賢為說伽他曰:「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法,

又五十餘年,專行戒定慧,一心無散亂,唯求於正理,除斯真法 外,無別有沙門。」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復告善賢曰:「此是 諸佛善說八聖道支,甚為希有,難可值遇,除此已外,欲求一、

二、三、四沙門道果,終無可得,是故能於善說法律八聖道支,

求沙門果,必定當得。復次,善賢!離八聖法,諸有外道婆羅門 等各執己見,或說三世無因無果,所修福善皆空無益,是故我於 沙門、婆羅門眾中,大師子吼而作是言:『凡有修行,皆獲果報。』」

分析:釋尊給出明確的答案:只有走在八聖道才能獲得四種沙門道 果,離此修行的其他宗派都不能獲得聖果,經上接著說:

(3)說此法時,善賢梵志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於諸諦實得不壞信,

超越愛河,斷諸疑網,自然通達諸微妙法,……爾時,世尊即告 善賢:「善來苾芻!可修梵行。」於佛言下,如常威儀,出家近 圓,成苾芻性,……爾時,善賢起徹到心,即便速證阿羅漢果,

得心解脫。

分析:釋尊的最後教學指導,內容還是「八聖道」,這表示佛法是前 後一貫的,諸佛的教導也必是一致的。由於善賢已曾深入研究各宗義 理,並有禪定的基礎,因而能在釋尊的指引下,當下就證得了聖果。

也可看出修行的指導,不在人多,是重質不重量。此處整個釋尊的教 導和僧伽教育的過程如下:

老師:釋迦牟尼佛。

學生:善賢(蘇跋陀羅)

教學內容:八聖道。

學習過程:學生即學即行。

教學結果:證得初果而後四果。

六、僧伽的本質

(27)

以上先舉出釋尊時期僧伽教育的實際例子。談到僧伽教育,現在 回到釐清「僧伽」的本質為何?《法蘊足論》說:

如世尊言:「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於僧,謂佛弟子具足妙行、

質直行、如理行、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

可知「僧伽」的本質,在於具足「1妙行、2質直行、3如理行、4法隨 法行、5和敬行、6隨法行」。這六種行的內涵,《法蘊足論》說:

(1)言妙行者,謂世尊說有四種行: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 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佛弟子眾,於此中行,故名妙行。……

(2)質直行者,謂八支聖道,名為質直,所以者何?以八支聖道不 迂、不曲、不迴,質直平坦一趣。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質直 行。

(3)如理行者,謂八支聖道,名為如理。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 如理行。……

(4)法隨法行者,謂涅槃名法,八支聖道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 中行,名法隨法行。……

(5)和敬行者,謂佛弟子眾,一戒、一學、一說、一別解脫、同戒、

同學、同說、同別解脫。……又佛弟子眾,互相恭敬,互相推讓,

於長宿者,起迎合掌,慰問禮拜,表相和敬,佛弟子眾,如是而 行,名和敬行。

(6)隨法行者,謂八支聖道,名為隨法。佛弟子眾,於中隨順遊歷 涉行,名隨法行。

從以上六種行的解說,可以明顯看出,這六種行的主體就是實踐

「八聖道」。妙行的「四種行」和「和敬行」都不超出戒、定、慧三 學或「八聖道」。所以,僧伽六種行的本質就是奉行八聖道。

七、結語

從釋尊時期的教導,掌握到僧伽教育的本質後,分清主從,就容 易規劃今日的僧伽教育。僧伽教育的「主」,是八聖道;教師和學生 之間的「薪傳」,不外是以八聖道為核心的「教法輪」和「證法輪」。

(28)

僧伽教育的「從」,是各類的硬體設備:校舍、電腦、媒體傳播以及 語言翻譯等等。今日的僧伽教育,先求達成低標準的「教法輪」,使 學生理解正確的佛法,正確地走向實踐八聖道;而後積極邁向高標準 的「證法輪」,使學生體證佛陀的真理,成為勝義的僧伽,成為佛法 的中流砥柱。

────

(29)

佛教戒律專題研究教材

釋尊時期比丘集會說法和布薩說戒的演變

林崇安

(內觀雜誌第 104 期,2014 年 4 月)

一、前言

釋尊初成正覺,先於尼連禪河畔菩提樹下、羊牧尼拘律林中,坐 享解脫之樂,而後經由梵天王的勸請開始去鹿野苑對五比丘說法,從 此有比丘僧團的建立,其後加入僧團的人數越來越多。釋尊一方面弘 法度眾,一方面遵守當地的社會習俗,制訂了許多的規制和戒條,也 開始要求比丘們說法和布薩說戒,這一過程是順著緣起而發展。以下 引據南北傳的《律藏》,針對比丘的集會說法和布薩說戒的演變,作 一摘要式的說明。

二、比丘的說法

(一)阿羅漢比丘的各別說法

《有部律破僧事》卷 6 說:

(1)爾時,佛住波羅[病-丙+尼]斯城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六十苾芻 前後圍遶。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我今與汝,於一切天人繫縛之 中,而得解脫,汝等各可隨詣諸方,為諸眾生作大利益,且令汝 等各各而往,不用同行。我亦往優樓頻螺聚落,為利益故。……

(2)爾時,世尊復告諸苾芻曰:我於天人繫縛中而得解脫,汝等亦 得解脫,汝等應往餘方,作諸利益,哀愍世間,為諸天人得安樂 故,汝等不得雙行,我今亦往優樓頻螺聚落。

(3)諸苾芻等咸奉佛教,唯然而去。

說明:

釋尊傳法開始不久度化六十比丘,都證得阿羅漢果,都是從三界

(30)

輪迴中解脫出來的無學聖者,此時釋尊要他們隻身到印度各地說法,

度化有緣的大眾,釋尊則要去度化優樓頻螺聚落的六十賢部,以及尼 連禪河邊林中的外道優樓頻螺迦攝等人。

(二)比丘集會與說法

《四分律》〈說戒揵度〉卷 35 說:

(1)爾時,佛在羅閱城。…時,瓶沙王即下閣堂往詣世尊所,頭面 禮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今此羅閱城中諸梵志,月三時集 會: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周旋往返,共為知友,給與飲食,

善哉世尊!今勅諸比丘,令月三時集會: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亦當使眾人周旋往來,共為知友,給與飲食,我及群臣亦當來 集。」…

(2)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今此羅閱城中諸梵志,月三 時會: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共相往來周旋,共為知友,給與 飲食,極相愛念。汝亦月三時會: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亦 使眾人來往周旋,共為知友,給與飲食,瓶沙王及群臣亦當來集。」

(3)時諸比丘來集已,各各默然而坐。諸長者白諸比丘言:「我等欲 聞說法。」諸比丘不敢說,以此事白佛。

(4)佛言:「聽汝等與說法。」既聽已,不知當說何法?

佛言:「自今已去,聽說《契經》。」…

說明:

釋尊度化優樓頻螺迦攝等人後,接著度化了瓶沙王以及他的臣 民。經由瓶沙王的請求,釋尊允許比丘僧眾與一般大眾月三時集會:

於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給與飲食,經日供養。此時聚集的這些比丘 僧眾是有凡有聖。接著釋尊允許比丘僧眾於集會時對一般大眾說法,

說法的內容是《契經》,也就是釋尊所說的佛法。

三、釋尊與比丘們的布薩說戒

(一)釋尊於布薩說偈:偈布薩

(31)

《摩訶僧祇律》卷 27 說:

「布薩法者,佛住王舍城,廣說如上。

爾時,九十六種出家人皆作布薩。時,比丘不作布薩,為世人所 嫌:「云何九十六種出家人皆作布薩,而沙門釋子不作布薩?」

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

佛告諸比丘:「正應為世人所嫌,從今日後應作布薩。」……

佛告比丘:「毘婆尸佛如來應供正遍知,為寂靜僧最初說波羅提 木叉:『忍辱第一道,涅槃佛稱最。出家惱他人,不名為沙門。』… 第七釋迦牟尼佛如來應供正遍知,為寂靜僧最初說波羅提木叉:

『護身為善哉,能護口亦善,護意為善哉,護一切亦善。

比丘護一切,便得離眾苦。比丘守口意,身不犯諸惡,

是三業道淨,得聖所得道。』

是名偈布薩。」

說明:

此處指出,釋尊傳法初期,九十六種出家人皆作布薩,因而釋尊 也隨順世俗,要比丘僧團也開始布薩,「最初說波羅提木叉」就是「最 初說別解脫戒經」、「最初說戒經」,此時的「最初說戒經」是以一偈 作為布薩的內容,稱作「偈布薩」,過去七佛布薩時的偈,長短有所 不同,內容則是相通。

(二)釋尊開始制戒與說戒經

釋尊 40 歲時,已經傳法 5 年,僧團逐日擴大,僧眾中或有因為 無知而犯戒,受世人譏嫌,所以釋尊開始制戒,採取「隨犯隨制」的 方式來制訂「學處」。釋尊何時才開始對僧人制戒呢?《摩訶僧祇律》

卷 2 說:

「世尊於毘舍離城,成佛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中食後,東向 坐一人半影,為長老耶舍迦蘭陀子制此戒,已制當隨順行,是名 隨順法(婬戒竟)。」

《摩訶僧祇律》卷 23 也說:

(32)

「世尊成道五年,比丘僧悉清淨,自是以後漸漸為非,世尊隨事 為制戒,立說波羅提木叉。」(T22,412b)

可知釋尊傳法五年時,由於長老耶奢(耶舍)伽蘭陀子的無知而 有不淨行,釋尊開始制戒(為第一條波羅夷),其後每有比丘有不當 的行為,釋尊不斷制訂輕重不同的戒條,如此累積而成《戒經》(波 羅提木叉)。於布薩日,釋尊對僧眾說戒經,使僧眾知道遵守戒律,

以維持僧團的清淨。最初有許多比丘是由於不知而犯,對第一位犯者 不算犯戒,制定後開始犯的才算犯戒。《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說:

「無犯者,謂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四分律》說: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無犯。」

《巴利律》說:

「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釋尊對僧眾所制訂的戒又有輕重之分:比丘犯重戒(波羅夷)就 必須擯出僧團;比丘犯重戒以下的戒時,可以懺悔還淨;還淨後,僧 團仍算是清淨的。若犯戒而隱瞞,那麼僧團就不是清淨的了。以上是 鑑定清淨與否的原則。一直到釋尊 47 歲,傳法 12 年內,若有比丘犯 重戒,則擯出僧團;若犯重戒以下的戒時,則該比丘以懺悔還淨,因 而僧團仍是清淨的。釋尊傳法的前五年於布薩說一偈,從五年到十二 年開始制訂戒經並於布薩時說戒經。

(二)釋尊於布薩廣說戒經

釋尊傳法 12 年起,於舉行布薩時,廣分別講說戒經,《四分戒本》

記載著:

(33)

「此是釋迦牟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十二年中,為無事僧說是 戒經。從是已後,廣分別說。」(T22,1030b)

前述任一初次的犯戒事件,這些初犯者,是由於無知而犯,所以 第一位犯者算是無罪,當釋尊制訂後,任何僧侶違犯了就是犯戒。從 傳法 5 年到 12 年這一階段內,釋尊於布薩時說戒經,比丘犯重戒就 必須擯出僧團;比丘犯重戒以下的戒時,可以懺悔還淨;還淨後,僧 團仍算是清淨的,所以是「無事僧」。傳法 12 年後,釋尊針對新學比 丘,開始廣分別說制戒的因緣以及當事人過去的本生,以說明因緣果 報,使比丘們知所警惕而不是盲目地遵守戒條。譬如,上述耶舍迦蘭 陀子的例子,《摩訶僧祇律》卷 1 說:

「毘舍離城有長者子,名曰耶舍,信家非家,捨家出家,其父名 迦蘭陀,故諸梵行者皆稱為迦蘭陀子。時,世飢饉乞食難得,每 至食時,多還家食,……母復重言:汝若不樂在家者,當乞我種 以續繼嗣,莫令門戶斷絕,財物沒官。爾時,耶舍即白母言:今 欲使我於此中留種子者,當奉此勅。母即歡喜,疾入婦房語新婦 言:汝速莊嚴,著耶舍本所愛樂嚴身之服,與之相見。新婦答言:

爾,即便莊嚴如教所勅。爾時,耶舍即與其婦共相娛樂,如其俗 法,於是其婦遂便有娠,……

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此世界劫盡時,諸眾生生光音天上,而此 大地還已成立,諸眾生等從光音天還來至此。……時有一輕躁貪 欲眾生,嘗此地味覺其香美,漸取食之即生著心,其餘眾生見其 如此,展轉相効皆競取食。……

佛告諸比丘:爾時,輕躁眾生者,豈異人乎?即耶舍比丘是。彼 時耶舍於諸眾生,漏患未起而先起漏,今日復於清淨僧中先開漏 門。」

此處釋尊廣分別說明,由於耶舍迦蘭陀子的犯戒而制戒的因緣,

以及當事人耶舍迦蘭陀子過去的本生,來說明因緣果報,並去除他人 的疑惑。

(三)各地僧眾集會說戒(布薩誦戒)和布薩羯磨

(34)

《四分律》〈說戒揵度〉卷 35 說:

(1)爾時,世尊從靜處出,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告言:「我向者在靜處 思惟,心念言:我與諸比丘結戒,及說波羅提木叉戒,有信心新 受戒比丘,未得聞戒,不知當云何學戒?復自念言:我今寧可聽 諸比丘集在一處,說波羅提木叉。

(2)以是故,聽諸比丘共集在一處,說波羅提木叉戒,作如是說:『諸 大德!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戒,汝等諦聽,善心念之!若自知有 犯者,即應自懺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諸大德清淨。若有 他問者亦如是答。如是比丘,在眾中乃至三問。憶念有罪不懺悔 者,得故妄語罪。故妄語者,佛說障道法。若彼比丘,憶念有罪,

欲求清淨者應懺悔,懺悔得安樂。』」

《巴利律》〈布薩犍度〉也說:

(1)時,世尊凌晨之時,從宴默起依此因緣,于此時機說法,告諸 比丘曰:「諸比丘!今我靜居宴默,心生思念:『我為諸比丘制定 學處,我當許誦此為波羅提木叉,以此為布薩羯磨。』諸比丘!

許誦波羅提木叉。

(2)諸比丘!誦時應如此行之: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

請聽我言!今日十五日布薩也。若僧伽機熟者,僧伽當行布薩,

誦波羅提木叉。何為僧伽最初行事耶?具壽等應告己清淨矣,我 應誦波羅提木叉,我等全體一一于此處作意諦聽之。有罪者應發 露,無罪者靜默。諸具壽靜默故,我知清淨。正如每一問即有一 答,于似此會眾中亦如是唱言三次。唱言三次已,比丘憶念有罪 而不發露者,即故妄語也。故犯妄語者,諸具壽!是世尊所言障 法。故已犯罪比丘,憶念而欲清淨者,應發露之。若發露已,即 得安穩。』」

說明:

釋尊傳法中期,允許比丘僧眾集在一處說波羅提木叉戒(說戒), 使新學比丘聞戒、學戒,並制訂說戒的規則(布薩羯磨),以求統一,

於十五日布薩時,誦佛陀為諸比丘所制定的學處,也就是誦波羅提木 叉,佛陀並制定布薩羯磨的規制,使犯戒者懺悔、還淨,並使守戒者

(35)

繼續持戒清淨。可知這已經是傳法中期後的情形。

有關比丘集會說法和布薩說戒的緣起,另有與上略微不同的看 法,《五分律》卷 18 說:

(1)佛在王舍城。爾時,外道沙門婆羅門,月八日、十四日、十五 日,共集一處,和合布薩、說法。多有眾人來往供養。

(2)瓶沙王見之,作是念:「若正法弟子亦如是者,不亦善乎!我當 率諸官屬,往彼聽法,恭敬供養,令一切人長夜獲安。」

(3)爾時,世尊亦作是念:「我為諸比丘結戒,而諸比丘有不聞者不 能誦學,不能憶持。我今當聽諸比丘布薩說戒。」

(4)瓶沙王念已到佛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以所念白佛,佛為 王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已,即便還宮。

(5)佛以是事集比丘僧,以瓶沙王所白及已所念,告諸比丘:「今以 十利故,聽諸比丘布薩說戒。」

(6)佛既聽布薩說戒,諸比丘便日日布薩,以是白佛。

佛言:「不應爾!」

諸比丘復二日、三日至五日一布薩,以是白佛。

佛言:「亦不應爾!聽月八日、十四日說法,十五日布薩。」

(7)諸比丘不知應說何法,以是白佛。

佛言:「應讚歎三寶,念處、正懃、神足、根、力、覺、道,為 諸施主讚歎諸天。」

說明:

此處指出,釋尊時期印度的宗教團體早有布薩、說法的制度,所 以釋尊傳法的第一年,接受瓶沙王的提議,於僧團開始舉行布薩、說 法,最初規定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共集一處布薩說戒;後來改為 月八日、十四日說法,十五日布薩說戒,如此將說戒和說法分開。說 戒的內容是,誦佛陀為諸比丘所制定的波羅提木叉。說法的內容是,

為諸施主讚歎三寶,教導念處、正懃、神足、根、力、覺、道,這些 也就是佛陀所教導的契經。這一資料中,瓶沙王的提議,是釋尊傳法 第一二年的事。誦佛陀為諸比丘所制定的波羅提木叉,是釋尊傳法第 五年以後的事。可知這一資料是將二者混在一起粗略地說。

(四)釋尊開始不布薩說戒

(36)

釋尊 55 歲,傳法 20 年,僧眾開始有犯戒而隱瞞,因而僧團不再 清淨了。從此釋尊不為諸比丘說戒,比丘們開始自行布薩誦戒,《五 分律》卷 28 說:

(1)佛在瞻婆國恒水邊。爾時,世尊十五日布薩時,與比丘眾前後 圍遶於露地坐,遍觀眾僧默然而住。

(2)初夜過已,阿難從坐起,前禮佛足,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

初夜已過,眾坐已久,願為諸比丘說戒。世尊默然,阿難還坐;

中夜過已復如是白,佛亦默然。後夜復白言:明相欲出,眾坐已 久,願為諸比丘說戒。

(3)佛語阿難:眾不清淨,如來不為說戒。……

(4)佛告阿難:從今汝等自共說戒,吾不復得為比丘說。所以者何?

若眾不清淨,如來為說,彼犯戒人頭破七分。」

《小部經.自說經》〈蘇那長老品〉五說: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

爾時,世尊於布薩日為比丘眾所圍繞而坐。

(2)時,尊者阿難於夜更初分過後,即從座起偏袒一肩,向世尊合 掌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今夜更初分已過,比丘眾久坐。大德!

請世尊為諸比丘說波羅提木叉。」雖如此云已,世尊默然。

尊者阿難於夜更中分過後,即從座起偏袒一肩再向世尊合掌,如 是白世尊言:「大德!今夜更中分已過,比丘眾久坐。大德!請 世尊為諸比丘說波羅提木叉。」雖如此云已,世尊唯默然。

尊者阿難於夜更後分已過而夜明日昇,即從座起偏袒一肩,三度 合掌向世尊,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今夜更後分已過,夜明日 昇,比丘眾久坐。大德!請世尊為比丘眾說波羅提木叉。」

(3)世尊如是曰:「阿難!此會眾不淨。」

尊者大目犍連自思惟:「世尊言:『阿難!此會眾不淨。』世尊為 何人而如是云?」

尊者大目犍連以己心思惟統含比丘眾之心。尊者大目犍連已見污 戒為惡法、有不淨邪惡業行,隱蔽己行,非沙門自稱沙門,非梵 行者自稱梵行者,內心腐敗滿漏,持不淨性者坐此比丘眾中。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 1954 年元月 10 日出版的《人生雜誌》第六卷第一期上,刊

層軒重閣」。 2 這是釋迦牟尼佛離世後發展出來的磚木結構寺院形

3.年齡:本市 99 年未參與勞動原因為「求學及準備升學」者,年齡以 15-24 歲組 居多, 「料理家務」者以 45-64

總計 未滿25歲 25-29歲 30-34歲 35-39歲 40-44歲 45-49歲 50-54歲

本文將梁氏出入儒佛的生命軌跡,劃分為四個時期:(一)少年 時期(14 歲至 19 歲),依仿儒家嚮志事功,惟中間一度想出家 為僧;(二)青年時期(20

米羅於 1983 年 12 月 25 日在 Majorca 逝世,享年 90

 毘婆尸式棄  毘舍拘留孫  拘那含牟尼   迦葉釋迦文  諸世尊大德  為我說是事 

復應觀察釋迦如來成道之法。如釋迦菩薩。近菩提樹一由旬內。修諸苦行。滿足六年

相關夢境的闡釋,除了《釋迦牟尼佛傳》第二夢和《阿難七

1.凡中華民國國民年滿 20 歲以上, 65 歲以下,領有身心障礙手 冊且能擔任警衛(校園安全維護)及臨時交辦事項等工作者, 男女均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四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五

年齡滿七十五歲至未滿七十六歲 一點 年齡滿七十六歲至未滿七十七歲 二點 年齡滿七十七歲至未滿七十八歲 三點 年齡滿七十八歲至未滿七十九歲 四點

While in respect of vipa`syanā, the focus is the observation of aggregates, bases, dependent origination, nutriments, truths, elements and sensation. In the

男女面對不同的健康與疾病問題。根據香港衞生署資料 9 ,在2008年,本港

小毛今年8 歲, 大寶比小毛多6 歲, 小恩

指處於生育年齡的婦女。婦女生育年齡的界限取決於婦女的生理 狀態,婦女通常在 14 或 15 歲月經來潮,50 歲左右絕經,所以 人口統計中一般以 15—49

指處於生育年齡的婦女。婦女生育年齡的界限取決於婦女的生理 狀態,婦女通常在 14 或 15 歲月經來潮,50 歲左右絕經,所以 人口統計中一般以 15—49

擁有英國、比利時雙國籍的 19 歲女孩羅瑟福德(Zara Rutherford),2021 年 8 月 從比利時啟程,挑戰獨自駕駛輕型飛機橫跨 5

  爾時世尊釋迦牟尼說是事已。寶日光明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蓮華尊佛以何

宋釋曇邃 宋釋普明 宋釋寶通 宋釋僧登 宋釋法慧 宋釋慧亮 宋揚州釋慧果 宋京師釋慧益 宋釋僧瑜 宋尼慧玉 宋尼道壽..

3、刑法第 227 條:對於未滿 14 歲之男女為性交者,處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對於未滿 14 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處 6 月以上 5 年以下有期徒刑。對於 14 歲以上未滿

釋安樂行品第十四 釋涌出品第十五 釋壽量品第十六 釋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釋隨喜品第十八 釋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釋常不輕品第二十

攝大乘論釋卷第二 攝大乘論釋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