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釋迦牟尼佛傳》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情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釋迦牟尼佛傳》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情懷"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釋迦牟尼佛傳》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情懷

吳光正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釋迦牟尼佛傳》是星雲大師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部文學作品。

作為一個佛教徒寫作的佛傳,這部作品承載了佛陀的基本理念,更承 載了作者星雲大師的基本理念。其寫作思惟和世俗作家、世俗學者迥 然不同;其寫作目的、寫作策略受制於佛陀的歷史、星雲大師所處的 時代背景,和星雲大師的宗教革新思想;其對人間的思考亦展示了太 虛大師以來,尤其是星雲大師倡導的 人間佛教理念。

一、歷史與現狀――《釋迦牟 尼佛傳》的寫作語境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最大 的特色在於,該書是一個有志改革的 佛教徒撰寫的佛教教主的傳記,因此,

釋迦牟尼佛創教的歷史和星雲大師所 處時代的佛教現狀,乃至星雲大師的 宗教理念,就必然會影響到《釋迦牟 尼佛傳》的形象塑造和理論建構。探

星雲大師長銷著作《釋迦牟尼佛傳》

(2)

寫和世俗書寫的差異,更好地把握《釋迦牟尼佛傳》的內在蘊涵。

星雲大師創作的《釋迦牟尼佛傳》是一部典型的弘教之作,有星 雲大師深刻的宗教體驗和宗教理念。在《百年佛緣》中,星雲大師提到 寫作《釋迦牟尼佛傳》的情形。他提到自己寫信給香港優曇法師求購到 一套《頻伽藏》,「幸虧有了這套大藏經,我能寫下一本《釋迦牟尼 傳》,都要感謝《頻伽藏》裡的《佛所行讚》作為最大的參考功用。」

1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傳》是以馬鳴的《佛所行讚》為基礎,並 參考日本學者的釋迦牟尼佛傳記寫成的。

將馬鳴的《佛所行讚》和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作一比 較,我們會發現:《釋迦牟尼佛傳》基本承襲了《佛所行讚》「生品 第一」至「分舍利品第二十八」的情節;《釋迦牟尼佛傳》所增加的 情節有二,一是反映作者創作理念的第一章至第三章,二是反映佛陀 調教僧團以及佛陀和僧團在人間弘法的情節,即第三十一至四十章、

第四十二至第四十五章。

另外,《釋迦牟尼佛傳》承襲《佛所行讚》情節架構時,一些 細部情節亦所有增補和刪改。這種無一字無來歷的承襲特質,以及細 部情節上的增補和刪改,揭示了星雲大師契理契機地進行佛傳創作的 特色,即回歸佛陀本懷的同時,因應現實的需要而突顯相關情節。關 於《釋迦牟尼佛傳》承襲《佛所行讚》的情形,請參考表一:

1. 星雲大師:《百年佛緣 2• 文教篇》,高雄:佛光出版社,2013 年,頁 89。

(3)

表一:《釋迦牟尼佛傳》與《佛所行讚》情節對比圖

釋迦牟尼佛傳 佛所行讚 釋迦牟尼佛傳 佛所行讚

第一章 序說

第二章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社會 第三章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思 想界

第四章

佛陀的家譜 生品第一 第五章

淨飯大王與摩耶夫人 生品第一 第六章

藍毗尼園中太子降誕 生品第一 第七章

相者的預言 生品第一 第八章

太子少年時的教育 處宮品第二 第九章

美麗的耶輸陀羅妃 處宮品第二 第十章

太子出城去郊遊 厭離品第三 第十一章

最大的誘惑 離欲品第四 第十二章

太子立志去出家 出城品第五 第十三章

車匿和犍陟 車匿還品第六 第十四章

苦行林中勸諫仙人 入苦行林品第七 第十五章

都城中的悲哀 合宮憂悲品第八 第十六章

王師追至苦行林 推求太子品第九 第十七章

頻婆娑羅王俗利勸誘

瓶沙王詣太子品第 十;答瓶沙王品第 十一

第十八章 訪問阿羅藍仙人

阿羅藍鬱頭藍品第 十二

第十九章 伽耶山太子修行

阿羅藍鬱頭藍品第 十二

第二十章

降伏魔軍與魔女 破魔品第十三 第廿一章

成就無上正覺的佛陀 阿惟三菩提品第十四第廿二章

初轉法輪教團成立 轉法輪品第十五 第廿三章

最初的居士和信女

瓶沙王諸弟子品第 十六

第廿四章 三迦葉棄邪歸正

瓶沙王諸弟子品第 十六

第廿五章 頻婆娑羅王的皈依

瓶沙王諸弟子品第 十六

第廿六章

在竹林精舍的教化 大弟子出家品第十七 第廿七章

祇園精舍的建立 化給孤獨品第十八 第廿八章

波斯匿王的皈依 受祇桓精舍品第二十 第廿九章

歸城施法語 父子相見品第十九 第三十章

諸王子出家得度 父子相見品第十九 第卅一章

淨飯大王的逝世

第卅二章 最初的比丘尼 第卅三章

制戒的因緣

第卅四章

僧團中的爭執與安樂 第卅五章

毗舍佉大心布施

第卅六章 迦留陀夷其人其事 第卅七章

玉耶女的悔改

第卅八章 善生長者歸佛化 第卅九章

摩登伽女出家證聖果

第四十章 最初的迫害

(4)

星雲大師在相關文獻中還強調,自己的佛傳書寫是一種末法時代 的宗教書寫。這種末法意識主導了星雲大師對佛傳情節的建構,其中 有兩個情節最為突出。一是,星雲大師如實地描寫了佛陀和僧團所受 到的迫害。佛傳第四十章〈最初的迫害〉、第四十一章〈提婆達多叛 逆遭報〉、第四十二章〈阿闍世王懺悔得救〉、第四十三章〈迦毗羅 城的悲運〉不僅寫了佛陀和僧團所受到的迫害,而且寫了佛陀無力挽 救自己國家的悲運。這些情節除了提婆達多的相關情節在《佛所行讚》

中有所反映外,均是星雲大師有意識地從其他典籍中增補進來的。

二是藉助阿難七夢來說明自己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末法的時代。阿難 七夢,漢譯藏經有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翻譯的《阿難七夢經》,經云:

阿難在舍衛國,有七種夢,來問於佛。一者陂池火炎滔天;

二者夢日月沒、星宿亦沒;三者夢出家比丘,轉在於不淨坑 塹之中,在家白衣,登頭而出;四者夢群豬來抵揬栴檀林怪 之;五者夢頭戴須彌山,不以為重;六者夢大象棄小象;七 者夢師子王名華撒頭上,有七毫毛,在地而死,一切禽獸,

見故怖畏,後見身中蟲出,然後食之。以此惡夢,來問於佛。

佛時在舍衛國普會講堂上,與波斯匿王說法苦熄滅得道為 樂,見阿難憂色愁苦叵言。佛告阿難,汝於夢者,皆為當來 釋迦牟尼佛傳 佛所行讚 釋迦牟尼佛傳 佛所行讚

第四十一章 提婆達多叛逆遭報

守財醉象調伏品 第廿一

第四十二章 阿闍世王懺悔得救 第四十三章

迦毗羅城的悲運

第四十四章 特別的教化 第四十五章

十大比丘弟子

第四十六章 從越祇國到毗舍離國

菴摩羅女見佛品第廿 二;神力住壽品第廿

第四十七章 最後的弟子及遺教

離車辭別品第廿四;

涅槃品第廿五;大般 涅槃品第廿六

第四十八章 涅槃

大般涅槃品第廿六;

歎涅槃品第廿七;分 舍利品第廿八

(5)

五濁惡世,不損汝也,何為憂色。第一夢陂池火炎滔天者,

當來比丘,善心轉少,惡逆熾盛,共相殺害,不可稱計;第 二夢者日月沒星宿亦沒,佛泥洹後,一切聲聞,隨佛泥洹不 在世,眾生眼滅;第三夢出家比丘轉在於不淨坑塹之中,在 家白衣登頭出者,當來比丘懷毒嫉妒,至相殺害,道士斬頭,

白衣視之,諫訶不從,死入地獄,白衣精進,死生天上;第 四夢者,群豬來抵揬栴檀林怪之者,當來白衣,來入塔寺,

誹謗眾僧,求其長短,破塔害僧;第五夢者,頭戴須彌山不 以為重者,佛泥洹後,阿難當為千阿羅漢出經之師,一句不 忘,受悟亦多,不以為重;第六夢者,大象棄小象,將來邪 見熾盛,壞我佛法,有德之人,皆隱不現;第七夢師子死者,

佛泥洹後,一千四百七十歲,我諸弟子修德之心,一切惡魔 不得嬈亂,七毫者七百歲後事。2

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和《十大弟子傳》,均認同《阿 難七夢經》的夢境及其在「當來五濁惡世」的象徴思惟,但是在七夢 的描述和夢境的闡述上,卻受制於星雲大師所處的當下語境,也就是 說,星雲大師是以末法時代的佛教亂象來描述、闡述阿難的七夢的。

為了突顯星雲大師的這一主觀意識,現列表如下:

表二:阿難七夢文句比較圖

夢次 《七夢經》 《釋迦牟尼佛傳》 《十大弟子傳》

第一夢

陂池火炎滔天。

當來比丘,善心轉少,

惡逆熾盛,共相殺害,

不可稱計。

大江河海,都給烈火焚燒 起來。

未來僧團中的比丘,違犯 佛教,取得供養,復起鬥 爭。

大江河海,都被烈火焚燒 起 來, 並 且 火 燄 直 衝 天 上!

未來僧團中的比丘,惡逆 盛,善心少,取得供養,

復起鬥爭。

2.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四冊,頁 758。

(6)

夢次 《七夢經》 《釋迦牟尼佛傳》 《十大弟子傳》

第二夢

夢日月沒星宿亦沒。

佛泥洹後,一切聲聞,

隨 佛 泥 洹 不 在 世, 眾 生眼滅。

太陽將沒,娑婆世界上一 片黑暗,我吃力的頭頂著 須彌山峰。

佛陀九十日後,當入涅槃,

大眾比丘,諸天人民,將 要你來為他們啟受經教。

太陽將沒,娑婆世界一片 黑暗,天上沒有一個星星!

佛陀不久要涅槃了,諸大 弟子也都會涅槃,這表示 人天的眼睛即將消滅。

第三夢

出 家 比 丘, 轉 在 於 不 淨 坑 塹 之 中, 在 家 白 衣,登頭而出。

當 來 比 丘 懷 毒 嫉 妒,

至相殺害,道士斬頭,

白衣視之,諫訶不從,

死入地獄,白衣精進,

死生天上。

比丘不依佛制,披搭袈裟。

佛陀涅槃以後,未來比丘 開演說經大會,持著佛陀 深法,口頭宣講而不奉行。

比丘不依佛制披搭袈裟,

出家僧伽墮落陷坑,在家 人踏在他們的頭上!

未來比丘開演說經大會,

口頭宣講,並不奉行,他 們互相嫉害,不畏因果,

終 於 墮 落, 白 衣 乘 機 上 座,輕蔑僧寶,他們走進 寺院,誹謗比丘,毀壞塔

第四夢

夢群豬來抵揬栴檀林 怪之。

當來白衣,來入塔寺,

誹謗眾僧,求其長短,

破塔害僧。

比丘法衣不全,躑躅在荊 棘之中。

佛陀涅槃以後,未來世中,

有很多比丘沒有法衣,穿 著俗人的服裝,棄戒樂俗,

育養妻子。

比丘法衣不全,躑躅在荊 棘之中!

未來的比丘,捨棄法衣不 穿,棄戒樂俗,蓄養妻子!

第五夢

頭戴須彌山,不以為重。

佛 泥 洹 後, 阿 難 當 為 千阿羅漢,出經之師,

一句不忘,受悟亦多,

不以為重。

繁茂的旃檀大樹,有很多 山豬爬掘樹根。

佛陀涅槃以後,未來比丘,

不發心宣揚佛陀正法,只 顧為自己的生活打算,販 賣如來,以經懺佛事為生。

茂密的森林中,有很多的 山豬爬掘著旃檀大樹的樹 根!

未來比丘只為生活打算,

販賣如來,鬻經為生。

第六夢

夢大象棄小象。

將 來 邪 見 熾 盛, 壞 我 佛 法; 有 德 之 人, 皆 隱不現。

年幼的象子,不聽信大象 之言,踐踏青青的綠草,

攪濁清清的河流,大象無 法,只得避而遠去,獨至 清水美草之處,象子遨遊 不知,等到水草乏絕的時 候,都因饑渴而死。

佛陀涅槃以後,未來僧團 中有持戒長老,明經比丘,

教誡年少後學,講說罪福,

追人如影,但年少後學之 人不肯信受奉行,死後墮 入地獄。

大象厭棄小象,百獸之王 的獅子死去,名華撒在頭 上,禽獸仍然恐怖遠避,

但不久身內生蟲,還食獅 子肉!

未來僧團長老比丘,自私 自利,不肯提拔年輕的後 進!

沒有外道能壞佛陀正法,

還是我的出家在家七眾弟 子,自壞我法!

(7)

夢次 《七夢經》 《釋迦牟尼佛傳》 《十大弟子傳》

第七夢

夢師子王名華撒頭上,

有七毫毛,在地而死。

一切禽獸,見故怖畏,

後見身中蟲出,然後食 之。

佛泥洹後

一千四百七十歲,我 諸弟子修德之心,一 切惡魔不得嬈亂,七 毫者七百歲後事。

百獸之王獅子死去,飛蟲 鳥獸不敢接近侵食,但從 獅子的身內,自有蟲出,

還食獅王身上之肉。

佛陀住世廣說甚多經法,

佛陀涅槃以後,沒有外道 能壞佛陀正法,但由我的 在家出家七眾弟子,自壞 我法。

我夢見我頭頂須彌山,我 並不覺得重!

佛陀三個月後,進入涅 槃,諸大比丘,諸天人 民,要靠你承教啟經,結 集法典!

相關夢境的闡釋,除了《釋迦牟尼佛傳》第二夢和《阿難七 夢經》第二夢、第五夢完全相同外,其餘夢境均是用星雲大師所處 時代的末法亂象來加以說明。《釋迦牟尼佛傳》第一夢突顯了比丘 為供養爭鬥的事實;第三、第四夢完全改變了《阿難七夢經》第三 夢的寓意,突顯比丘不尊佛制「口頭宣講而不奉行」,甚至「棄戒 樂俗、育養妻子」的現狀,這無疑是在批判受日本佛教影響的台灣 佛教;第五夢的闡釋則完全不依《阿難七夢經》寓意──白衣毀謗 比丘,轉而痛斥比丘「只顧為自己的生活打算,販賣如來,以經懺 佛事為生」,這無疑反映的是民國以來對經懺佛教的批判意識;第 六夢、第七夢雖承襲了《阿難七夢經》的寓意詮釋,但是卻突顯了 年少後學不肯信受奉行佛法、七眾弟子自壞佛法的當下語境。

透過上述比對與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如下結論:星雲大師《釋 迦牟尼佛傳》、《十大弟子傳》對《阿難七夢經》的改寫和闡釋,

充分昭示了星雲大師創作《釋迦牟尼佛傳》的現實語境。

1949 年先後來到台灣的一批漢傳佛教僧侶,就是在這樣一種 末法亂象中從事佛教的弘法事業。到星雲大師開始寫作《釋迦牟尼 佛傳》的時候,佛教的弘法事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生雜

(8)

誌》曾於1954 年年底,對這一成就進行了全面盤點。星雲大師也在 一篇文章中,回顧了1948 年到 1954 年間台灣佛教的發展。他指出,

台灣佛教在從神化到佛化、從經懺到教育、從緘默到宣傳、從無戒到 開戒、從僧眾到信眾、從寺廟到社會、從無經到有經、從自修到共修、

從香讚到歌曲、從日化到國化等十個層面有了喜人的成績。3毫無疑 問,星雲大師的白話文學創作也是這一喜人進展中的一環。

在《釋迦牟尼佛傳》初版自序中,星雲大師指出:「在我們中國,

能代表救世主佛陀的聖格,及深邃的思想智慧,和救人救世的慈心悲 願,未曾出版一本比較像樣的白話文的佛陀傳記。」4足見其透過白 話文藝弘傳佛陀思想的本懷。

二、人間性與革命性――《釋迦牟尼佛傳》的寫作目的

作為一個有志革新的佛教徒,星雲大師契理契機地對釋迦牟尼 佛的事蹟進行了篩選,在立意和題材選擇上,突顯了佛陀的人間性和 革命性,我們甚至可以說,確立佛陀的人間性和革命性是星雲大師

《釋迦牟尼佛傳》的寫作目的,佛陀在星雲大師的筆下成了人間佛陀 和革命佛陀。5

強調佛陀人間性的寫作理念,讓佛陀從神壇回歸人間,確保了 釋迦牟尼佛的人間佛陀性質。為了突顯自己的這一寫作目的,星雲大

3. 摩迦:〈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人生》第 6 卷第 11、12 期,台北:人生雜誌社,

1954 年。

4. 星雲大師:〈初版自序〉,《釋迦牟尼佛傳》,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1964年,頁1。

5. 程恭讓、王一凡曾分別以《釋氏源流》、《本生經》和《釋迦牟尼佛傳》作比較,

以探討星雲大師思想的特質,給人諸多啓發。參見《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 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4 年。由於星雲大師撰寫《釋迦牟尼 佛傳》是以《佛所行讚》為基本材料,所以本章的分析將以這兩本書的比較為基礎。

(9)

師特意設置了〈序說〉作為

《釋迦牟尼佛傳》的第一章。

星 雲 大 師 指 出:「 我 們 要 想 了解一個宗教的內容,以及 一個宗教是否為我們人生所 需要,則我們一定先要了解 一個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

智慧,是否值得我們崇拜信 奉?以及我們崇拜信奉了他,

他是否真能指示我們解脫人 生的煩惱痛苦?」6星雲大師 指出,釋迦牟尼佛不是來去 無影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 想 出 來 的 上 帝,「 他 有 出 生 的 時 間、 地 點, 更 有 生 養 他 的父母,他經過了多年茹苦 含辛的修行終究完成一位大 智大覺的完人!」7

星雲大師還指出,釋迦 牟尼佛出生在人間,生長在

人間,成佛亦在人間,是長夜漫漫的人間慧燈,是苦海茫茫的人間舟 航,是人間有情眾生的做人最高模範:「他的人格已經到達最完美的 境地,他的自性已是清淨不染,他解脫了世間上一切束縛煩惱,他已

6.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1964 年,頁 1。

7. 同註 6。

在星雲大師筆下,佛陀成了人間佛陀和革 命佛陀。(知輝法師/ 攝)

(10)

經遠離了人生的生死痛苦。他住世說法四十餘年,告訴我們求得解脫 的方法,指示我們應行的大道。他所留在這人間的佛法,無一不是從 他大智覺海中流露出來,無一不是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8

在星雲大師看來,佛陀的這種人間性已經被當下的佛教徒忽略 了,因而有加以強調和弘揚的必要:「佛教流傳至今日,雖然已遍及 全球,但遺憾的是宣揚聖教的教徒,都重在玄談,而忽略了佛陀應化 在世間上的精神。理論超過現實,都沒有體會到佛陀住世的本懷。

唯有發揚佛陀覺人救世的精神,佛教才能更令人有所敬仰,有所效 法。」9

為了突顯佛陀的人間性,《釋迦牟尼佛傳》刪除、改寫了《佛 所行讚》中的所有神異情節。佛陀弘法過程中的種種神異情節,被星 雲大師一一刪除,這種去神異、去神通的描寫策略,賦予了佛陀更多 的人間性,便於讀者消除佛教迷信、神佛不分的誤解,而能感悟人間 佛陀的慈悲救世精神。

星雲大師對佛陀人間性的形塑,保守派均持批評態度,但改革 派卻極為讚賞。當時還未二度出家的聖嚴法師就撰文指出,「當我看 了《釋迦牟尼佛傳》以後,我覺得這是一部在佛教革新史上,應該占 有重要地位的著作。」「過去我們往往說佛經太深了,因為看不懂,

所以看的人也就少了,同時由於佛菩薩境界不同於凡夫,致使凡夫看 了難於信解。但是這部《釋迦牟尼佛傳》便將這個問題解決了。裡面 沒有玄妙的理論,也沒有天上地下的神話,裡面只有一個個生動的故 事,和一段段懇切的譬語。我們可以在作者的自序裡看出,他說:『我 只想這也是人,不過是成了佛陀的人。』在我看來,作者的偉大處,

8. 同註 6,頁 2。

9. 同註 6,頁 2。

(11)

便是在於將佛陀人格化的強調,佛陀是人,佛陀所教化的主要對象也 是人,佛陀以完人和超人的人格和智慧,站在人的本位而普度眾生。

所以我們看了這部佛傳以後,便感到佛陀的偉大,並不是在於三明六 通的神力,而是在於他大慈大悲教化眾生的苦心。」10應該說,這些 話說到了要害處,這個未來的聖嚴法師不愧是星雲大師的知音。

星雲大師對於佛陀革命性的強調是為了破除世間視佛教為迷信、

落後、消極的錯誤見解。他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到當時世間有情眾生對 佛教的誤解,並倡導正信佛教,突顯佛教的正面形象。

不僅如此,星雲大師還撰文指出,釋迦牟尼佛在倡導宗教革命、

社會革命、心靈革命時在思想界掀起了革命:「原來,在釋尊住世時 的印度社會,對人生的看法大都走上了兩個極端主義,一個是順世享 樂,一個是遁世苦行。順世享樂的是物質樂觀主義,偏入於有;遁世 苦行是精神厭世主義,傾向於空。佛陀看到當時社會人生的矛盾,他 就盡力地排斥這兩個極端主義。佛陀對人生的說法,不偏於物質主 義,也不偏於精神主義,而是中道主義。因為中道主義的人生,才是 自覺的人生,才是實踐的正道人生。」11

在闡釋佛教具有革命特性的基礎上,星雲大師指出人生不僅不 應該回避佛法,而且應該擁抱佛法。因為佛法具有如下三種功能:佛 法能解除人生的痛苦、佛法能消滅人生的煩惱、佛法能明白人生的真 相。12

《釋迦牟尼佛傳》的寫作完全貫徹了星雲大師關於佛陀革命性 的理論闡釋。該書的第二章、第三章即完全承襲了星雲大師關於佛陀

10. 采微:〈《釋迦牟尼佛傳》讀後〉,《菩提樹》第 39 期,台中:菩提樹雜誌社。

11. 摩迦:〈人生需要佛法〉,《人生》第 5 卷第 6 期,台北:人生雜誌社,1953 年。

12. 同註 11。

(12)

革命性的論述。他指出,今日學佛的人認為佛教逃避現實、消極厭世,

實在是誤解了學佛的本義,因為佛陀是一位偉大的慈悲的革命者,他 的出家證道、弘法濟世,一方面是為了解救自己的生死苦惱,另一方 面是為了救濟被壓迫的人民。

他的革命對象,一是階級森嚴的印度社會,二是沒有究竟真理 的神權宗教,三是生死循環不已的自私小我。他的革命方式和境界,

與世界上的革命者迥然不同。因為,佛陀的革命是由於慈悲心腸的激 發,是不流血的革命,是自上而下的革命,是用一切眾生平等的真理,

來為那些被壓迫的可憐的人們代抱不平,是對自己的革命,是捨離一 切愛染的究竟的革命。

釋迦牟尼佛生活在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中,「他自己雖是剎帝 利的王族,但他並不想用剎帝利的權威去統治人民,壓迫人民。相反 的,他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階級森嚴的社會宣戰。關於這個 事實,後來到他成道時就有證明,他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的時候,就 發出了『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張,後來又有『四姓 出家,同為釋氏』的四海皆兄弟的宣言,佛陀慈悲平等的主義,終於 給數千年來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帶來了光明。」13

星雲大師還指出,森嚴的種姓制度造成思想專制的同時,也激 發了各種各樣的思潮,因此很需要一種圓滿的革新宗教。佛陀對印度 的思想有深刻的認識,並醞釀成熟了進行革命的中道思想:「意志薄 弱的人,在這階級制度之下,感嘆身世的不幸,多傾向消極方面;意 志堅強的人,就對古宗教起了疑惑,暗地裡發生了反動的思想。加之 婆羅門教徒,專橫暴戾,處處喪失人心。因此人們大都走上了兩個極

13.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1964 年,頁 6。

(13)

端的思想,一個是順世享樂,一個是遁世苦行。順世享樂的物質樂觀 主義,偏入於有;遁世苦行的精神厭世主義,傾向於空。」釋迦牟尼

「盡力的排斥這兩種偏左偏右的思想。佛陀成道後對人生的說法,不 偏於物質,也不偏於精神,而是發自一種緣起中道的思想。這種思想 演為教說,救了當時的印度,也救了千萬年後的我們。」14

《釋迦牟尼佛傳》的具體情節描寫亦突顯了釋迦牟尼佛的革命 本色。將《佛所行讚》和《釋迦牟尼佛傳》的相關情節加以比較,我 們就會發現,星雲大師突顯了釋迦牟尼佛眾生平等的革命觀念。

佛陀覺悟後,開始四處弘法,星雲大師特別彰顯了釋迦牟尼佛 的自利利他精神。釋迦牟尼佛向優波迦宣稱自己是大醫王,是大覺 者,是人間的佛陀,可以導引迷途的人走上合理的正覺之路。度化憍 陳如、阿捨婆誓、摩訶跋提、摩男俱利、十方迦葉等五位比丘僧後,

他便帶著他們做著自利利人的工作。度化迦尸城的耶舍及其朋友後,

佛陀令他們弘化各方,開始過他們自利利人的布教生活!

佛陀向皈依的波斯匿王說法,希望波斯匿王秉持眾生平等的觀 念,愛民如子。回祖國施法語時,佛陀告訴父王自己屬於一切眾生,

告訴耶輸陀羅自己出家對得起一切眾生。舍利弗告訴理髮匠優波離:

「佛陀的教法,是究竟的自由平等慈悲,不論智慧的有無,不分職業 的高低,只要聽從佛陀的教示,遵守清淨的戒律,是誰都能做佛陀的 弟子,是誰都能證得無上的正覺。」15佛陀不僅讓優波離出家,而且 讓諸王子向優波離頂禮。

跋提王子等出家剃度以後,佛陀想起未來迦毗羅衛國的前途,無 比憂傷。佛陀認為,挽救祖國危機唯一的辦法,就是不能把國家交給

14.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1964 年,頁 6。

15. 同註 14,頁 202。

(14)

沉迷女色、庸碌無能的難陀和年幼的羅睺羅,於是接引他們出家,希 望將來把國家交給才能出眾的人。在星雲大師看來,佛陀這一作法導 源於佛陀眾生平等沒有親疏的觀念,佛陀對政治的看法是自由民主的,

是公天下而不是家天下。佛陀這些革命性的理念和舉措,在《佛所行 讚》中基本沒有表現,因此完全可以說是星雲大師增補強化的結果。

星雲大師強調,在佛陀的眼中,不同根性的眾生均可開悟。掃 地的周利槃陀伽比丘無比愚痴,但佛陀知道他是個正直的人,因此同 情他、重視他,不僅鼓勵他念「拂塵除垢」偈句,而且鼓勵大家幫助 他念「拂塵除垢」偈句,周利槃陀伽最後不僅會念這一偈句,而且漸 漸體味到這句偈頌的意義而開悟。

星雲大師甚至強調,在佛陀看來,只要能夠懺悔,眾生犯下重 罪均可以獲得拯救。鴦崛摩羅懺悔皈依、蓮花色懺悔證道、阿闍世王 懺悔得救就是其中最為顯著的例子。

耆婆勸說阿闍世王懺悔的理由,揭示了佛陀眾生平等的徹底性:

「佛陀的慈悲也對一切眾生平等看待的,但對有罪的人卻會特別的關 懷。佛陀對闡提都演說正法,何況大王不是闡提,為什麼不能受佛陀 的慈悲救濟呢?」「佛陀的慈愛無量無邊,惠施給一切眾生。佛陀是 不分冤親憎愛,貧富貴賤,都是同等的救度。佛陀准許尊貴的跋提王 子等出家,但也准許下賤的優波離出家;佛陀接受富翁須達多長者的 供養,但也接受貧窮者的布施;佛陀感化不為欲染的大迦葉加入僧團,

但也方便勸貪欲的難陀披剃;鬼子母和鴦崛摩羅,別人聽到名字就怕,

而佛陀卻去找他們度化,佛陀對什麼人,都視同羅睺羅,請大王千萬 不要再有疑慮!」16

16. 同註 14,頁 321、319。

(15)

尤其突出的是,星雲 大師彰顯了佛陀革命的願 心、毅力和智慧。佛陀接 引摩登伽、尼提、優波離 等低種姓的眾生出家,僧 團和社會大眾都議論紛紛:

「當時的社會並不這樣想,

他們以為尊貴大聖佛陀,

准許一個下賤的首陀羅族 的姑娘加入聖人集合的教 團,這是怎樣也說不過去 的事。一般普通的信眾,

都十分感到不快,尤其異 教徒或背叛佛陀的人,都

以此做攻擊佛陀的材料。教團的內部,也有時發出不滿的怨言。」17佛 陀向僧團和波斯匿王開示,以大智大悲的情懷消除了這些議論。

星雲大師熱情謳歌佛陀的人間性與革命性,並期盼這種人間性 與革命性能夠弘傳世界。在《釋迦牟尼佛傳》的最後,星雲大師指出,

「佛陀的真理言教流傳至今,依法修行而得救的人,其數之多,實在 難以統計;受佛陀之光庇護的人,在今日世界上哪一個角落沒有?佛 陀實在是我們人格最高的模範,是我們三界眾生的救主!」18

在第四十七章〈最後的弟子及遺教〉中,星雲大師特意描寫佛 陀進入拘尸那迦羅城後,吩咐阿難為自己在娑羅雙樹間敷座設床:「頭

17.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1964 年,頁 284。

18. 同註 17,頁 443。

佛陀行化圖――慈度尼提(佛陀紀念館提供)

(16)

在北面向西,我的教法最近可以北方弘傳,未來也會盛行在西方。我 於今夜將入涅槃。」19佛陀的這一期待也可以說是星雲大師的期待,

因為這個情節的設置有著星雲大師個人的智慧。

三、敘事與說理――《釋迦牟尼佛傳》的寫作策略

星雲大師一再強調佛教要改變社會大眾對佛教的誤解,一再強 調佛教要獲得發展就得進行革新,也堅信透過佛教教主佛陀的一生,

可以認識真正的佛教,因此如何透過敍事和說理來表達這些理念,就 成為《釋迦牟尼佛傳》的寫作策略。

星雲大師指出,他之所以創作《釋迦牟尼佛傳》,是因為他堅信:

「我們要想了解一個宗教的內容,以及一個宗教是否為我們人生所需 要,則我們一定先要了解一個宗教的教主。」20也就是說,通過敍述 佛教教主的生平事蹟來宣說佛教教理,是了解佛教的最佳路徑,而這 便決定了《釋迦牟尼佛傳》將敍事、說理融為一體的寫作策略。

和作為主要取材來源的《佛所行讚》相比,星雲大師《釋迦牟 尼佛傳》的情節可以為分四個情節單元。第一章至第三章為第一個情 節單元,以說理為主,主要交代寫作目的,我們已經在上節作了詳細 分析。第四章至第三十一章為第二個情節單元,主要敍述太子出生、

厭世、出家、苦修、證道、度眾、弘化、回國、葬父的事蹟,前半部 分主要圍繞太子證道而展開,後半部分主要圍繞佛陀弘法而展開。這 一情節單元除了第三十一章外,完全依照《佛所行讚》展開,星雲大 師透過敍事、說理相結合的方式,將佛教的基本理論完全呈現出來。

第三十二章至第四十五章為第三個情節單元,除了第四十一章

19. 同註 17,頁 433。

20. 同註 17,頁 1。

(17)

部分情節承襲《佛所行讚》〈守財醉象調伏品第二十一〉外,其餘情 節都是星雲大師依據《佛所行讚》以外的其他文獻增補進來的。這一 部分主要描寫佛陀和僧團住世的事蹟,星雲大師透過僧團的描寫,將 僧團住世弘化的相關原則和理念作了全面地呈現。這一部分也是星雲 大師表達人間佛教理念的關鍵所在。

第四十六章到四十八章為第四個情節單元,主要描寫佛陀涅槃前 後的事蹟,星雲大師透過敍事、說理、抒情的方式,在讚歎佛陀的同 時,再一次將佛陀的核心理念作了呈現。這樣一種敍述框架和寫作路 徑,成功地實現了星雲大師透過佛陀的言行來呈現佛理的寫作策略。

在第二個情節單元的前半部分,星雲大師通過敍事,成功地宣 說了太子捨棄五欲、超越無常的解脫理念。為了順利將佛陀的理論完 美地融入敍事之中,星雲大師在說理方式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 敍述佛陀出家苦修、證道弘法的事蹟時,星雲大師除了採用權威敍事 直接宣說佛理外,主要採用問答體、自白體、論辯體和開示體來宣示 佛教的基本理論:敍述佛陀厭離世俗、掙脫五欲而苦修時主要採用問 答體,敍述佛陀證道開悟時主要採用了自白體,敍述佛陀攝服外道時 主要採用論辯體,敍述佛陀度眾弘法時主要採用開示體。

在使用這些論說體式時,星雲大師還採用了圖表和條款來條列 佛理。如,十二緣起和四聖諦法門,均採用了圖表來宣示,使得理論 的表述更加清晰明了。再如,佛陀所說守戒十益、布教師十德、菩薩 四法之類的理論,星雲大師均採用條款式加以呈現。

星雲大師透過敍事來說理的寫作策略,除了承襲《佛所行讚》

等歷史文獻,試圖回到佛陀的本懷這個目的外,還應該有著他自己的 現實考量。也就是說,他對相關情節的增補和相關理念的強調,有著 極強的現實針對性。比如,他在《釋迦牟尼佛傳》中極力強調出家的

(18)

含義,就是針對台灣佛教不僧不俗的現狀而發。

就在撰寫《釋迦牟尼佛傳》的前一年,星雲大師在給佛教知識 青年的一封信中指出:「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真正的 出家,是為了自己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解脫,是為了發願犧牲自己 而從事整個眾生福樂的工作;學佛不一定要出家。」21類似的話,在

《玉琳國師》中出現過,在《釋迦牟尼佛傳》中更是不厭其煩地反復 出現。星雲大師的這些表述說明,《釋迦牟尼佛傳》具有很強的現實 針對性,是藉助佛傳的撰寫,來宣說自己的宗教實踐理念。

四、法性與世情――《釋迦牟尼佛傳》的人間關懷

星雲大師強調佛陀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成佛在人間、弘 法在人間,因此在《釋迦牟尼佛傳》中透過法性與世情的處理,來彰 顯情義的重要性。這樣一種書寫方式,既表達了佛陀的人間關懷,也 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星雲大師本人的人間關懷。22

星雲大師描寫太子厭離世俗、厭離五欲以求解脫時,突顯了淨 飯大王一家對太子的情義。

對於家人的這分情義,太子是如何面對的呢?太子是如何處理 法性與世情之間的關係的呢?這不僅是太子而且是所有出家人必須面 對的問題,更是人間佛教必須解決的理論問題。在描寫太子出家修道 時,星雲大師強調太子為了解脫、為了眾生而堅決捨棄親情。

太子立志去出家,就和父王展開了一次論戰。國王以年輕衝動

21. 今覺:〈學佛不一定要出家――給佛教知識青年的第六封信〉,《人生》第 5 卷第 7 期,台北:人生雜誌社,1953 年,頁 11-12。

22. 星雲大師有一部回憶錄,1997 年 8 月由圓神出版社出版,書名《有情有義――星雲 回憶錄》。

(19)

對人生認識不清、老年再出家來勸說太子,太子卻以老病死、生滅無 常的痛苦為由,請求父王允許他出家。太子出城後,令車匿回去稟報 淨飯大王:「我為了解脫世間上苦的根本──生老病苦,我為了要救 拔一切苦惱的眾生,所以,才要捨棄個己的恩愛之情,來到這苦行林。

我不是為求生天的快樂,我也不是不懷念父王的大恩,我更不是為懷 恨什麼而出城,我只是為了要斷除人世之中憂與悲的根本!」23

當佛陀證道之後,星雲大師強調佛陀是一個特別懂情義的人。

佛陀進入祖國的國界,並沒有急著趕回宮中,而是帶領弟子在迦毗羅 城托缽乞食;見到父王時,佛陀的慈容靜得如止水一般,並請父王稱 自己為佛陀。淨飯王責備他和自己相見沒有一點感情,佛陀告訴父王:

「父王!你對我這麼深深的垂愛,只有增加你的憂悲。我現在的一切 不是我一人的,我是一切眾生的。我現在是繼承過去諸佛的法統,請 父王還要多多了解。」「父王生養我,我是父王的太子,我應該酬謝 父王養育的恩德,但這並不一定要奉送世間上那些無常的財寶,或是 那不實的愛情。說實話,人天稀有的寶貝,乃是勝妙的甘露之法,我 將以此報答父王。」24

與此同時,星雲大師用權威敍事指出:「佛陀和淨飯大王一 別就是十幾年,佛陀不是不高興和父王相逢,而是佛陀知道自己的 責任,自己所要作的,在父王的面前,實在不容許有兒女情長的樣 子。」25佛陀向養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道謝過去養育之恩,和耶輸陀 羅靜靜相逢的剎那間,滿懷同情、憐憫和慈悲。他對耶輸陀羅說道:

「給你辛苦了,雖然我對你是抱歉的,但我對得起一切眾生及我自己,

23.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1964 年,頁 59。

24. 同註 23,頁 193。

25. 同註 23,頁 195。

(20)

關於這段對話,星雲大師用權威敍事作了詮釋:「佛陀像是沒 有情感,但又像是有太多的情感。佛陀的語言,佛陀的態度,看的人,

聽的人,都很受感動,大家都想要痛哭一場才痛快。」27這樣一種處 理方式,既照顧到了法性,也照顧到了情義,彰顯了佛陀證道後的人 間情懷。

為了強調佛陀的情義,星雲大師特意增補了《佛所行讚》所沒 有的淨飯大王逝世的情節。佛陀得知父王的病訊後立即返回王宮,默 默地握著父王的手,眼眶中「好像也浮著一滴晶瑩的淚珠」。「佛陀 沉默的,嚴肅的見著父王逝世,眾生雖然各各都受著自業的支配,但 以佛陀的威德,淨飯大王也能少分的進入到涅槃的境界。」「淨飯大 王出殯的這一天,大家見到成就正覺的佛陀也為父王擔負棺木,往火 葬場走去,他們都感動得流下眼淚,跪在路旁不停息的禮拜。」28這 些描寫在在說明,佛陀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佛陀。

這種對佛陀情義的強調,很好地處理了出家人和俗家親人的關 係,可以說是星雲大師本人的情懷和智慧,因此在所有佛傳中頗具特 色。星雲大師所領導的僧團,也繼承了這一情義本色,每年都會定期 舉辦佛光親屬會。

在星雲大師的筆下,佛陀雖然厭離五欲,但並不放棄自己對政 治和國家的情義。早在1946 年,星雲大師就從國家與政治的關係、

國家政黨組織等層面,論證僧伽應該參與政治,闡釋自己對「僧伽問

26. 同註 23,頁 197。

27. 同註 23,頁 197。

28. 同註 23,頁 213-214。

(21)

政而不干治」的理解。29這一源自太虛大師的理念,後來成為星雲大 師處理佛教與政治的基本原則。星雲大師遵循這一理念,在《釋迦牟 尼佛傳》中表達了自己對政治和國家的情懷。具體說來,體現為兩個 方面。

一是佛陀對祖國的熱愛和關懷。早在描寫太子少年時的教育時,

星雲大師就特別提到迦毗羅衛國受到憍薩彌羅與摩竭陀兩大強國的威 脅。太子出家後,讓車匿轉告祖國的人民:「我為了超越度脫生死的 大海,為了解救眾生的煩惱痛苦,所以到這裡來出家學道,等我將來 達到目的的時候,我必當回城。」30

太子證道成佛後,想到難陀和羅睺羅均無法承擔國家的重任,

為了將來能夠選拔出真正的人才來管理祖國,甚至度他們二人出家。

淨飯大王逝世後,佛陀選拔摩訶那摩攝政,以延續祖國的命脈。儘管 佛陀對宇宙觀的說明是成住壞空的相續,對人生觀的看法是生老病死 的輪迴,儘管佛陀認為迦毗羅衛國未來的悲運無法避免,但是當迦毗 羅城的悲運到來之際,佛陀還是挺身而出。

為了報復迦毗羅衛國釋迦族對自己的羞辱,憍薩彌羅國的琉璃 王率兵進攻迦毗羅衛國,佛陀連續三次在琉璃王軍隊必定經過的一棵 枯樹之下靜坐,迫使琉璃王下令回軍。「琉璃王第四度出軍時,佛陀 知道釋迦族共業的果報是不可避免,也就回去,他對迦毗羅衛國的人 不懺悔覺悟,致有今日的危難,很表惋惜,又很同情。」31

星雲大師利用權威敍事闡釋了佛陀的救國情懷:「佛陀是體悟

29. 今覺:〈為僧伽問政而不干治進一解〉,《覺群》第 1 卷第 10 期,1946 年 9 月。

30.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1964 年,頁 63。

(22)

宇宙真理的聖者,他要順著法性生活,他對不幸的人不是沒有慈悲,

他知道真理是不應該執著,不應該分有你我的。但人間的佛陀,他的 心裡仍然是熱愛著祖國。」32

二是用智慧勸導世俗國君奉行佛法,熱愛眾生,並伺機化解政 治危機。佛陀先後令摩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憍薩彌羅國的波斯匿王 皈依,甚至讓摩竭陀國的阿闍世王懺悔。他告誡波斯匿王:「你應該 愛民如你的愛子一樣,不要以為做國王是來壓制人民。生命是平等 的,沒有什麼再比生命可尊可貴。要嚴厲的克制自己的惡念,要以寬 大對待別人。最要緊的是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上。要 幫助苦難的人,要安慰煩惱的人,要救濟有病的人。特別是站在王者 的地位,不能聽信阿諛的言詞,要知道王者是來為人民謀取幸福,而 不是要人民都來為王者服務。」33他還告誡阿闍世王:「你以後要以 法治民,不要行非法的事;要以德化民,不要暴戾。多行仁政,善名 美德就可以遠播四方,一定受到眾人尊敬,想不服從的也不能夠。」34 阿闍世王和越祇國因不愉快的事在一氣之下想發動戰爭,為了 對戰事有必勝的把握,派大臣雨舍去訪問在越祇國說法很久的佛陀。

佛陀乘機在雨舍面前和阿難一問一答,述說越祇國的種種優點,讓雨 舍明白越祇國的人民同一信仰、同一思想、同一意志、同一行為,全 國上下團結一致,是不會被征討而亡國的,因此成功地避免了一場戰 爭。消除戰爭一事,《佛所行讚》並沒有敍述,星雲大師加上這一情 節,就是為了表達自己對政治的情懷。

離開雨舍為防備越祇國前來攻打而興建的巴連弗城時,佛陀強調

32. 同註 30,頁 326-327。

33. 同註 30,頁 181-182。

34. 同註 30,頁 322。

(23)

國防也很要緊,並預言 該城除非出現火災、水 災和叛徒,否則是不會 破的。為了表達對佛陀 的尊敬和紀念,雨舍將 佛陀在巴連弗城走過的 城門改名為喬達摩門,

將佛陀渡過的河改名為 喬 達 摩 河。 喬 達 摩 門、

喬達摩河的出現,也表 明佛陀對政治的關懷獲 得了人間的回報。

五、結論

作為一個宗教徒,星雲大師帶著崇敬、感恩的心情來撰寫《釋 迦牟尼佛傳》,希望通過敍述佛教教主的言行來達到弘傳佛法的目 的,因此,在取材上講究尊重歷史史料,在立意上期盼回到佛陀的本 懷。

作為一個宗教改革家,星雲大師希望自己撰寫的《釋迦牟尼佛 傳》能改變台灣佛教亂象,實現自己的弘法理念,因此,在承襲歷史 的同時,注重通過素材的選擇、細節的增刪和情節蘊涵的詮釋,來表 達自己的革新理念,將釋迦牟尼佛塑造成人間佛陀和革命佛陀。具體 說來,星雲大師將佛陀塑造成一個有歷史來源、有完美人格、充滿慈 悲的大覺者和救世主──人間佛陀。

佛陀行化圖――為雨舍大臣說治國七法(佛陀紀念 館提供)

(24)

作為一個弘法工作者,星雲大師強調契理契機地開展弘法工 作,充分意識到佛教文藝化、現代化的重要性。他利用白話創作的

《釋迦牟尼佛傳》,無論是行銷數量還是社會影響,均獲得了空前 的成功。他堅信,通過敍述佛教教主的生平事蹟來宣說佛教教理,

是了解佛教的最佳的路徑,而這便決定了《釋迦牟尼佛傳》將敍事、

說理融為一體的寫作策略。

敍事方面,他搭建了一個可以完全表達自己理念的情節框架,

用飽含情感的筆觸描述了佛陀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佛陀的人間屬 性和革命屬性。說理方面,除了採用權威敍事直接宣說佛理外,主 要以問答體、自白體、論辯體和開示體來宣示佛教的基本理論,並 通過圖表、條款、說譬的呈現方式,來提升佛理表達的清晰度和形 象性。作為一部宣教文學作品,《釋迦牟尼佛傳》是成功的。

作為一個作家,星雲大師無疑是一個時代的弄潮兒。他有著 強烈的創作衝動,這種衝動來自於太虛改革理念的激發,來自台灣 佛教亂象的刺激,來自於自己的弘教激情和革新理念。1949 年到 台灣後,他就開始醞釀《釋迦牟尼佛傳》的寫作,一直在進行材料 收集,文學練筆。更為重要的是,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變台灣佛教 現狀,如何弘揚人間佛教。這些思考傾瀉在他的一系列文章中,最 後融滙成《釋迦牟尼佛傳》。

作為一個時代弄潮兒,星雲大師跟著時代的步伐前進,成功 地塑造了佛陀的人間屬性和革命屬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釋等學品第六十三 釋願樂品第十四 釋稱揚品第六十五 釋稱揚品第六十五之餘 釋囑累品第六十六 釋無盡方便品第六十七 釋六度相攝品第六十八

我們一般所探究的不僅是科學及其經驗 方式的問題―我們所探究的是人的世

在進行兩兩一組表演前,全班學生先一起針對妮基「夢

5 印順法師即雲:“佛學只是佛法之學,佛教之學。”(釋印順: 〈談入世與佛學〉, 《妙雲集》下編之七:〈無諍之 辯〉 ,第

尋夢 追夢 圓夢

誠然,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但其實並非新創,而是釋迦牟尼佛一脈相承的教法,是從淨

王建國 狗獾與鼹鼠 張秋生、劉保法主編《新世紀五星童 童話 二至三... 杜榮琛 蝴蝶的夢 杜榮琛《想當國王的寓言家》,新店︰

  爾時世尊釋迦牟尼說是事已。寶日光明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蓮華尊佛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