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明泉先生

高雄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 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

研究生:蔡敏芝撰

中華民國 九十六年八月

(2)
(3)
(4)

誌 謝 辭

在這麼多個日子以來,終於熬過了寫論文的日子!在暑假期間往

返台東高雄的日子也終於結束……。

寫論文的日子辛苦,但是有家人的支持及朋友的相互扶持,在辛 苦的歷程都覺得值得了!感謝爸媽對我的體諒,讓我在進修的過程中 可以放心的在台東唸書。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王明泉老師不辭辛勞的指導我這個駑鈍的學 生;感謝台東大學特教系指導過我的老師們;感謝口考委員:唐榮昌 老師及程鈺雄老師辛苦幫我口考;感謝跟我一起熬過寫論文日子的同 學其朋友們,秀真、惠雪、妙妙、淑嫣及其他班上的好同學們,尤其 是秀真與惠雪一直幫大家跑腿及當救火隊。

最後,今這本書背後的成就獻給我的父母,感謝他們給我的栽培,

讓我擁有現在的成果。

蔡敏芝 謹識 2007.08.

(5)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及 因 應 方 式 之 研 究

摘 要

本 研 究 旨 在 探 討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及 因 應 方 式 及 探 討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的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與 工 作 壓 力 和 因 應 方 式 之 間 的 關 係 及 分 析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及 工 作 壓 力 之 高 雄 縣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對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之 解 釋 力 , 並 綜 合 研 究 結 果 提 出 建 議 。

研 究 方 法 以 問 卷 調 查 法,以 高 雄 縣 2 2 7 位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為 樣 本 。 使 用 的 研 究 工 具 為 「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及 因 應 方 式 調 查 問 卷 」, 所 得 有 效 問 卷 為 1 3 3 份 , 回 收 率 為 5 8 . 6 % 。 以 描 述 性 統 計 、 t 考 驗 、 單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及 迴 歸 分 析 等 統 計 方 法 進 行 資 料 分 析 。

本 研 究 獲 得 下 列 結 論 :

1 .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於 問 卷 調 查 中 結 果 為 中 等 的 整 體 工 作 壓 力 感 受 , 其 中 「 社 會 支 持 」 層 面 的 工 作 壓 力 感 受 最 大 , 其 餘 依 序 為 : 角 色 壓 力 、 管 教 學 生 、 時 間 運 用 、 工 作 條 件 層 面 。

2 . 在 所 有 工 作 壓 力 之 問 題 中 以 工 作 條 件 層 面 中 的 「 要 花 費 時 間 和 心 思 準 備 上 級 評 鑑 的 資 料 」的 壓 力 最 大 。 3 . 因 應 整 體 工 作 壓 力 最 常 用 緩 和 方 式 , 且 有 較 好 的 效

4 . 不 同 專 業 背 景 在 「 社 會 支 持 」 之 工 作 壓 力 層 面 上 , 以 師 院 ( 專 ) 特 教 組 畢 業 者 大 於 特 殊 教 育 研 究 所 畢 業 者 5 . 不 同 校 內 班 級 數 教 師 在 「 時 間 運 用 」 之 工 作 壓 力 層 面

上 , 以 校 內 班 級 數 為 1 - 2 5 班 大 於 校 內 班 級 數 為 4 9 班 以 上 者 , 對 壓 力 整 體 因 應 方 式 之 「 使 用 頻 率 」 及 「 使 用 效 果 」 4 9 班 以 上 者 大 於 2 6 - 4 8 班 者

6 . 不 同 校 內 班 級 數 教 師 在 分 層 因 應 方 式 亦 為 4 9 班 以 上 者 大 於 2 6 - 4 8 班 者 ; 直 接 行 動 及 緩 和 方 式 的 使 用 效 果 部 份 4 9 班 以 上 者 大 於 2 6 - 4 8 班 者 及 1 - 2 5 班 者

(6)

7 . 不 同 年 齡 在 整 體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之 「 使 用 頻 率 」 , 3 0 歲 以 下 及 3 1 - 4 0 歲 大 於 5 1 歲 以 上 , 分 層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之 「 使 用 頻 率 」 中 直 接 行 動 部 份 3 0 歲 以 下 者 及 3 1 - 4 0 歲 者 大 於 5 1 歲 以 上 者 , 緩 和 方 式 部 份 3 0 歲 以 下 者 大 於 5 1 歲 以 上 者

8 .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工 作 壓 力 之 高 雄 縣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對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之 解 釋 力 部 分 :「 因 應 頻 率 之 整 體 表 現 」「 直 接 行 動 因 應 之 頻 率 」 「 緩 和 方 式 因 應 之 頻 率 」 「 因 應 效 果 之 整 體 表 現 」 「 直 接 行 動 因 應 之 效 果 」 「 緩 和 方 式 因 應 之 效 果 」 的 考 驗 解 釋 力 在 5 . 4 % ~ 2 6 . 7 % 之 間 。 主 要 為 「 校 內 班 級 數 」 最 顯 著 , 次 之 為 「 年 齡 」 、 「 特 教 年 資 」 、 「 性 別 」 、 「 專 業 背 景 」 、 「 任 教 班 級 類 型 」 。

關 鍵 詞 :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 工 作 壓 力 、 壓 力 因 應

(7)

T h e J o b S t r e s s a n d T h e C o p i n g W a y f o r t h e S p e c i a l E d u c a t i o n a l Te a c h e r s o f E l e m e n t a r y S c h o o l s

i n K a o h s i u n g C o u n t y

A b s t r a c t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t h i s s t u d y w a s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j o b s t r e s s a n d t h e c o p i n g w a y f o r t h e s p e c i a l e d u c a t i o n a l t e a c h e r s o f e l e m e n t a r y s c h o o l i n K a o h s i u n g C o u n t y . T h i s s t u d y a l s o e x p l o r e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e a c h e r s ’ b a c k g r o u n d , j o b s t r e s s a n d t h e c o p i n g w a y . S t r a t e g i e s w e r e a l s o s u g g e s t e d b a s e d o n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t h i s s t u d y .

S u r v e y r e s e a r c h w a s c o n d u c t e d i n t h i s s t u d y . T h e s u b j e c t s i n c l u d e d 2 2 7 s p e c i a l e d u c a t i o n a l t e a c h e r s o f

e l e m e n t a r y s c h o o l s i n k o u h s i u n g c o u n t y . D a t a w a s o b t a i n e d f r o m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o f j o b s t r e s s a n d t h e c o p i n g w a y f o r s p e c i a l e d u c a t i o n a l t e a c h e r s o f e l e m e n t a r y s c h o o l s i n k o u h s i u n g c o u n t y , i n w h i c h 1 3 3 a v a i l a b l e , r e t u r n r a t e 5 8 . 6

% . A n a l y z i n g b y d e s c r i p t i v e s t a t i s t i c s , t - t e s t , o n e - w a y A N O VA a n d R e g r e s s i o n A n a l y s i s .

T h e r e s u l t s w e r e s h o w n a s f o l l o w s :

1 . T h e o v e r a l l s t r e s s f o r t h e s p e c i a l e d u c a t i o n a l t e a c h e r s o f e l e m e n t a r y s c h o o l s i n k o u h s i u n g c o u n t y b e l o n g e d t o m e d i u m l e v e l . I n t h e f i v e a s p e c t s o f j o b s t r e s s e s , s t r e s s f r o m 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 w e r e t h e h i g h e s t , a n d t h e o t h e r s w e r e i n t h e o r d e r f r o m h i g h e s t t o l o w e s t : r o l e s t r e s s e s , e d u c a t i o n o f s t u d e n t s ,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t i m e a n d

w o r k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 .

2 . T h e h i g h e s t s t r e s s c a m e f r o m t h e e f f o r t o f p r e p a r i n g e v a l u a t i o n s f o r h i g h e r a u t h o r i t i e s .

(8)

3 . C o p i n g w i t h t h e i r s t r e s s b y a d o p t i n g a m o d e r a t e w a y w h i c h w a s m o r e e f f e c t i v e .

4 . T h e j o b s t r e s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 a t

“ 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 ” p a r t t h a t i s “ g r a d u a t e d f r o m t h e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 h i g h e r t h a n “ g r a d u a t e d f r o m t h e s p e c i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 .

5 . T h e t e a c h e r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c l a s s e v o l u m e i n t h e s c h o o l a t "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t i m e " p a r t t h a t 1 - 2 5 c l a s s e s i n t h e s c h o o l i s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e 4 9 o r m o r e c l a s s e s i n t h e s c h o o l . S t r e s s a t t h e o v e r a l l c o p i n g w a y i n t h e m o d e o f

" u s i n g f r e q u e n c y " a n d " u s i n g e f f e c t i v e " p a r t t h a t i s 4 9 c l a s s e s o r m o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2 6 - 4 8 c l a s s e s .

6 . I n t h e o t h e r a s p e c t o f c o p i n g w a y i s 4 9 c l a s s e s h i g h e r t h a n 2 6 - 4 8 c l a s s e s .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d i r e c t a c t i o n a n d m o d e r a t e w a y s t h a t i s 4 9 c l a s s e s o r m o r e h i g h e s t t h a n 2 6 - 4 8 a n d 1 - 2 5 c l a s s e s .

7 . T h e o v e r a l l c o p i n g w a y o f " u s e i n g f r e q u e n c y " i n d i f f e r e n t a g e s t h a t i s l e s s t h a n 3 0 y e a r s o l d a n d 3 1 - 4 0 y e a r s o l d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o v e r t h e a g e o f 5 1 . D i r e c t a c t i o n p a r t o f t h e o t h e r c o p n g w a y i n " u s i n g f r e q u e n c y

" t h a t i s l e s s t h a n 3 0 y e a r s o l d a n d 3 1 - 4 0 y e a r s o f a g e a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o v e r t h e a g e o f 5 1 y e a r s o l d , m o d e r a t e w a y o f t h e o t h e r c o p n g w a y i n " u s i n g

f r e q u e n c y " t h a t i s l e s s t h a n 3 0 y a e r s o l d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o v e r t h e a g e o f 5 1 .

8 . T h e v a r i a b l e j o b s t r e s s e s t o t h e c o p i n g w a y i n t h e m o d e o f e x p l a n a t i o n :

" 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u s i n g f r e q u e n c y i n o v e r a l l c o p i n g w a y " a n d " t h e e f f e c t o f d i r e c t a c t i o n o f u s i n g

(9)

f r e q u e n c y " , " m o d e r a t e w a y o f u s i n g f r e q u e n c y " , " 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u s i n g e f f e c t i n o v e r a l l c o p i n g w a y

" a n d " t h e e f f e c t o f d i r e c t a c t i o n " , " t h e e f f e c t o f

m o d e r a t e w a y , " e x p l a i n e d r e s u l t i s a t 5 . 4 % ~ 2 6 . 7 % . T h e m o s t s i g n i f i c a n t i s "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c l a s s e v o l u m e i n t h e s c h o o l " t h e o t h e r i s " a g e " , " s p e c i a l e d u c a t i o n

E x p e r i e n c e d " , " s e x " , "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 , " t y p e s o f c l a s s e s t o t e a c h . "

K e y w o r d s : T h e s p e c i a l e d u c a t i o n a l t e a c h e r s o f e l e m e n t a r y

s c h o o l , T h e j o b s t r e s s , T h e c o p i n g w a y

(10)

目 錄

第 一 章 緒 論 … … …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 … … … 1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 … … 2

第 三 節 待 答 問 題 … … … 3

第 四 節 名 詞 界 定 … … … 4

第 五 節 研 究 限 制 … … … 5

第 二 章 文 獻 探 討 … … … 7

第 一 節 工 作 壓 力 之 定 義 … … … 7 第 二 節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理 論 與 相 關 研 究 1 5 第 三 節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來 源 … … 1 8 第 四 節 教 師 壓 力 因 應 的 涵 義 與 理 論 … … … 3 1 第 三 章 研 究 方 法 … … … … … … … … 4 3

第 一 節 研 究 架 構 … … … … … … … … … 4 3 第 二 節 研 究 對 象 … … … … … … 4 4 第 三 節 研 究 工 具 … … … 4 6 第 四 節 研 究 工 具 信 度 與 效 度 … … … … … … … 4 9 第 五 節 資 料 處 理 … … … 5 0 第 六 節 實 施 步 驟 … … … … … … … 5 1 第 四 章 研 究 結 果 與 討 論 … … … … … 5 2 第 一 節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之 分 析 … … … … … … … 5 2 第 二 節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的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對 工 作 壓 力 之 分 析 … … … 5 9 第 三 節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分 析 … … … 7 3

第 四 節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的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之 分 析 … … … 7 7 第 五 節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及 工 作 壓 力 對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之 解 釋 力 分 析 … … … 8 6 第 五 章 結 論 與 建 議 … … … 9 1 第 一 節 結 論 … … … … … … 9 1 第 二 節 建 議 … … … 9 9 參 考 文 獻 … … … 1 0 5 中 文 部 分 … … … 1 0 5

(11)

英 文 部 分 … … … 1 1 3 附 錄

附 錄 一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及 因 應 方 式 調 查 問 卷 … … … … … … … … 1 2 5 附 錄 二 問 卷 引 用 同 意 書 … … … 1 3 1

(12)

表 次

表 2 - 1 國 內 學 者 對 壓 力 之 定 義 一 覽 表 … … … 9 表 2 - 2 國 外 學 者 對 壓 力 之 定 義 一 覽 表 … … … … … 1 4 表 2 - 3 國 內 外 學 者 對 壓 力 因 應 之 定 義 … … … … 3 2 表 2 - 4 國 內 外 學 者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 … … 3 8 表 3 - 1 高 雄 縣 國 民 小 學 特 殊 班 級 及 教 師 人 數 … 4 4 表 3 - 2 問 卷 寄 出 及 回 收 情 形 … … … … 4 5 表 3 - 3 樣 本 的 基 本 資 料 統 計 … … … … … 4 6 表 4 - 1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分 析 表 5 4 表 4 - 2 工 作 壓 力 排 行 列 表 … … … 5 5 表 4 - 3 不 同 性 別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之 工 作 壓 力 各 層 面 之 t 考 驗 … … … … … … … 6 0 表 4 - 4 有 無 在 職 進 修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之 工 作 壓 力 各 層 面 之 t 考 驗 … … … 6 2 表 4 - 5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目 前 有 無 在 職 進 修 次 數 分 配 … … … … … … … 6 2 表 4 - 6 不 同 年 齡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之 工 作 壓 力 分 析 … … … 6 3 表 4 - 7 不 同 年 資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之 工 作 壓 力 分 析 … … … 6 5 表 4 - 8 不 同 專 業 背 景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之 工 作 壓 力 分 析 … … … … … … 6 7 表 4 - 9 不 同 任 教 班 級 類 型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之 工 作 壓 力 分 析 … … … 6 9 表 4 - 1 0 不 同 任 教 地 區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之 工 作 壓 力 分 析 … … … 7 0 表 4 - 1 1 不 同 校 內 班 級 數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之 工 作 壓 力 分 析 … … … 7 3 表 4 - 1 2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在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表 … … … … … … … 7 5 表 4 - 1 3 高 雄 縣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因 應 方 式 使 用 頻 率 和 效 果 排 名 … … … 7 6

(13)

表 4 - 1 4 不 同 性 別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 … … … … … 7 8 表 4 - 1 5 有 無 在 職 進 修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 … … 7 9 表 4 - 1 6 不 同 年 齡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 … … 8 0 表 4 - 1 7 不 同 特 教 年 資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 … … 8 1 表 4 - 1 8 不 同 專 業 背 景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 … … 8 2 表 4 - 1 9 不 同 任 教 班 級 類 型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壓 力 因 應 … … … 8 3 表 4 - 2 0 不 同 任 教 地 區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 … … 8 4 表 4 - 2 1 不 同 學 校 班 級 數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 … … … 8 6 表 4 - 2 2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及 工 作 壓 力 對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之 解 釋 力 … … 8 9

(14)

圖 次

圖 3 - 1 研 究 架 構 … … … 4 3

(15)

高雄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 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個國家對特殊教育的投入,是這個國家富強而文明的指

標。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近一、二十年來在各界的努力之下,

不僅法令規章日趨充實,體制規模也日漸完備;尤其特殊教育 法、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相繼公佈後,不但特殊兒童的教育權利 獲得明確的保障,對特殊教育發展有依據也有方向。當中最直接 的影響是隨著特殊教育服務對象的擴增,及特殊教育服務品質提 升的要求,不但特殊教育教師的需求量增加,同時特殊教育教師 的專業素質亦將更受重視(林素卿,2004)。

特殊教育教師是一項相當有挑戰性的工作,每天需要面對學 生不同的心理或身理狀況,疲於應付,有時還要面對家長的無理 要求或是期望。有很多的家長把孩子送進特殊教育機構後,就像 是在大海中尋找到一塊浮板,可以暫時喘息,讓他們有時間和力

(16)

量為孩子尋找更多的資源。有些家長非常積極,參與特殊教育有 關的協會,從中得到教養子女的資訊,甚至比研究者懂得更多(詹 美春,2003)。根據研究指出,特殊教育教師有工作壓力,他們 對工作不滿意,感到挫折,並希望轉業(蔡崇建,1985)。也有 研究指出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壓力,比一般教師有較高的情緒疲 憊及較低的成就感(Beck & Gargiulo,1983;Murphy, 1986)。

Weiskopf(1980)認為特殊教育教師扮演著多重的角色,比 普通班的教師感到更多的工作壓力和倦怠(詹美春,2003)。到 底高雄縣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壓力為何呢?實有更進一步研究 的需要,此為本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瞭解高雄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雄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 壓力之差異。

三、瞭解高雄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之因應方式。

四、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工作壓力之高雄縣國小特殊教育

教師對壓力因應方式之解釋情形。

(17)

第三節 待答問題

一、不同性別、目前有無在職進修、年齡、特教年資、

專業背景、任教班級類型、任教地區、校內班級數之高 雄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有哪些?

二、不同性別、目前有無在職進修、年齡、特教年資、專 業背景、任教班級類型、任教地區、校內班級數之高雄縣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有哪些差異?

三、不同性別、目前有無在職進修、年齡、特教年資、

專業背景、任教班級類型、任教地區、校內班級數之高 雄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對於工作壓力因應方式為何?

四、不同性別、目前有無在職進修、年齡、特教年資、

專業背景、任教班級類型、任教地區、校內班級數之高

雄縣特殊教育教師之工作壓力對壓力因應方式解釋力為

何?

(18)

第四節 名詞界定

一、國小特殊教育教師

係指任職於公立國民小學附設之自足式特教班教師、資源 班、巡迴輔導班教師,自足式特教班含智障及肢障班;資源班是 指聽障及不分類資源班;各類資源班,含巡迴輔導班有自閉症巡 迴輔導、病弱巡迴輔導以及家教育班等。由於資優班教師之工作 特性較不同於上述之各身心障礙類之特教班教師,因此,本次調 查對象不含資優類之特教班教師。

二、教師工作壓力

指教師從事與教學有關的工作時,對工作的壓力感受程度。

受試者在「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及 因 應 方 式 調 查 問 卷」所獲分數高低,代表其整體與各層面的壓力程度,問卷 內容以測量特殊教育教師在不同性別、目前有無在職進修、年 齡、特教年資、專業背景、任教班級類型、任教地區、校內班級 數等八個層面的壓力程度。

三、工作壓力因應方式

工 作 壓 力 因應方式係指高雄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面對工作 壓力問題時,為解除工作壓力、心理焦慮、威脅或身心疾病,努力

(19)

去處理情境或問題的行為方式。本研究以「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及 因 應 方 式 調 查 問 卷」中特殊教育教師壓力因應 量表部分上的得分,作為選擇因應方式的指標,得分愈 高 , 表 示 愈 常 採 用 該 種 因 應 方 式 , 反 之 則 愈 少 使 用 。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九十五學年度高雄縣 153 所公立國小中之 70 所國 小內特教班之特殊教育教師為研究對象,但未包括資優班之特殊 教育教師。

二、研究內容

本 研 究 旨 在 探 討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教 班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工 作 壓 力、因應方式現況,進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工作壓力、因 應 方 式 之 差 異 , 並 分 析 特 高 雄 縣國 小 教 班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工 作 壓 力、因應方式關係。

三、研究推論的限制

本研究僅以高雄縣 153 所公立國小中之 70 所國小內之特教 班特殊教育教師(不含資優班之特殊教育教師)為研究對象,故

(20)

最後結果不適合直接推論至其它縣市國小特殊班特殊教育教師。

四、問卷填答的限制

本 研 究 以 問 卷 法 進 行 研 究 , 此 問 卷 由 填 答 者 主 觀 判 斷 所 獲 得,與真實表現可能有差異。此外,對填答者對於問卷題目之解 釋與本研究有認知差異。因此,填答資料有所保留或解釋上有所 差異,可能導致測量上的誤差。

五、問卷內容的限制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及 因 應 方 式 調 查 問 卷」中特殊教育教師壓力因應量表部分上的得分,作為選擇因應 方式的指標,得分愈 高 , 表 示 愈 常 採 用 該 種 因 應 方 式 , 但 並 不 一 定 是 最 有 效 之 因 應 方 式 ; 反 之 則 愈 少 使 用 , 但 不 一 定 就 無 效 , 因 應 頻 率 及 效 果 與 填 答 者 個 人 之 認 知 不 同 有 所 差 異 。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 應方式。

本章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與研究,透過文獻分析並綜合歸納 後,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 工作壓力 之定義;第二節 國小特殊教師工作壓力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 節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第四節 壓力因應的涵義 與理論。

第一節 工作壓力之定義

在早期「壓力」一詞主要是使用在工程學或是物理學方面,

後來卻漸漸使用於個體方面,是指外力對個體所產生的影響當時 壓力的概念,一指外在的刺激,二指對困擾事件的反應。後來由 於 社 會 的 變 遷 與 進 步 對 壓 力 的 解 釋 與 研 究 是 趨 於 多 元 (Cooper,1997;李思儀,2003)。壓力一詞的意義,目前在國內外尚 無統一的看法與確切的定論。Lazarus 與Folkman(1984)強調,由於 個人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壓力不單只是來自於外在環境(李思

(22)

儀,2003)。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壓力(stress)一詞有三種解釋:(一) 指環境中客觀存在某種具有威脅性的刺激;例如地震、火災、車 禍的現場均屬之。(二)生活中具有威脅性的刺激引起的一種反應組 型;只要類似刺激的出現,就會引起同類型的反應。此種反應組 型,稱為壓力反應組型。(三)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交互關係;個體的 環境中具有威脅性的刺激,經認知其性質之後所表現的反應。在 心理學上所研究的壓力,多指第三種解釋。(張春興,1996)因為,

即使刺激具有威脅性,如個體不能認知其存在,自然對他不構成 壓力。或許個體確知該情境具有威脅性,但如他的能力和經驗足 以克服困難時,對他也不會構成壓力。因此,壓力一詞的含義雖 然表示刺激情境的反應,但所表示均屬於消極性的反應。

學者們對壓力的定義也有不同。林純文(1995):壓力是個體面 對外界的要求或特定事件的刺激時所做的身心適應的反應;而此 種反應是以個人過去的經驗人格特質或心理認知歷程為媒介。陳 家 駒 (1998)指 出 壓 力 是 任 何 會 使 個 體 身 心 產 生 不 舒 服 的 情 境 或 反 應,亦即任何會打破個體身心恆常狀態,引起身心不平衡的情境 或 反 應 。 黃 義 良 (1999)則 認 為 壓 力 是 個 體 對 於 週 遭 環 境 改 變 或 要 求,知覺到具有威脅性,壓迫性,經由個人特質或心理為中介歷 程後,內心所產生消極性或負面的情感。陳聖芳(1999):壓力是在

(23)

某種情境之下,個體預測可能產生不安定的感覺或感受到威脅,

因而引起情緒上和生活上的反應;以及當個體面對不同的情境或 環境改變時,體內所產生的變化,表現出來緊張、焦慮、挫折、

壓迫、急迫或苦惱的現象。因此壓力包括外在環境的變化、對環 境的評估,和情緒、生理刺激所作的反應。廖居治(1999)認為壓力 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情境交互作用的一種過程,此一種過程使人產 生焦慮、緊張或是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劉若蘭(1994)認為壓力是個 人面對生活環境中內外要求時,身心調適的過程。這是人與環境 不斷互動產生的一種複雜動態系統。研究者綜合國內相關文獻,

整理壓力的定義,如表2-1所示:

表2-1 國內學者對壓力之定義一覽表

年份 研究者 壓力的定義

1992 王以仁 壓力是個體預期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安或威脅有所知覺,因而對有 機體產生刺激、警告或使其活動。

1994 劉若蘭 壓力是個人面對生態環境中之內外在要求時,身心產生調適之過 程,這是人與環境不斷互動的一種複雜的動態系統。

1996 邱憲義 壓力是隻絕情境有礙其表現,所產生的負向情感,而影響其生理 與心理的狀況。

1996 張春興 壓力是個人在面對具有威脅性之刺激情境中,一時無法消除脫離 困境時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

1996 林純文 壓力是個體面對外界的要求或特定事件的刺激時所做的身心適應 反應而此種反應是以個人過去的經驗、人格特質或心理認知歷程 為媒介。

1996 程一民 壓力係指當個體面對刺激事件時,個人評估此一關係對他造成負 荷 , 或 個 人 資 源 無 法 應 付 且 危 及 個 人 的 福 祉 及 身 心 健 康 時 的 反 應,此反應以個人特質、經驗與認知歷程為媒介。

1988 林秀靜 壓 力 為 個 體 面 對 外 界 的 要 求 或 特 定 的 事 件 的 刺 激 時 經 認 知 評 估 後,所做的身心適應的反應。

1988 葉龍源 壓力係以個體面對內、外在環境之期望要求時,為順應此情況或

(24)

的結果可能是非預期的、緊張的、不愉快的,或是壓迫感的、痛 苦的與威脅的,亦即壓力乃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1999 陳聖芳 壓力是在某種情境下,個體預測可能產生不安定的感覺,或感受 到威脅,而引起情緒或生活上的反應,亦即個體面對不同情境或 環境改變時,體內所產生的變化,表現出緊張、焦慮、挫折、壓 迫、急迫或苦惱的現象。

1999 黃義良 壓力是個體對週遭環境改變或要求,知覺到具有威脅性、壓迫性,

經由個人特質與心理為中介歷程後,內心所產生消極與負面的情 感。

1999 葉兆祺 壓力是個體面對環境要求時,造成環境、心理、生理三方面的失 衡狀態。

1999 廖居治 壓力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情境交互作用的一種過程,此一過程使人 產生焦慮、緊張或是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2001 張郁芬 壓力是個體面對外在環境刺激時,依據其人格特質、認知歷程或 過去經驗,加以評估其與環境的關係,是否會造成過度負荷或個 人資源無法應付的狀況。

2002 宋禮彰 壓力是個體面在面對外在壓力源時,造成個人心理與生理的緊張 狀態、情緒變化,而使個體顯現緊張的、威脅的、壓迫感的、不 愉快的狀態。

2003 李思儀 在面對壓力時個體對外在環境的反應下,產生了生理和心理上的 緊張狀態,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2004 劉雪貞 壓力是指個體受刺激而產生的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壓力是刺激,

是反應,也是個體於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2004 龔麗貞 壓力是一種外在刺激,或各体的反應狀態,或個體與環境的互動 不平衡的結果,或個體主觀認知等。

2005 蔡芳梅 壓力是個體對於內外環境的需求,覺知主客觀能力與因應資源不 足,造成不平衡狀態時,所產生心理與生理不愉快的現象。

2005 洪文章 壓 力 是 個 體 知 覺 外 在 環 境 改 變 此 一 變 化 超 出 個 體 所 能 負 荷 之 能 力,因此導致生、心理狀態感受到威脅,而產生緊張、不舒服甚 至痛苦的狀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就國內學者的相關定義,可將壓力的定義歸納為:在面對壓 力 時 個 體 對 外 在 環 境 的 反 應 下 , 產 生 了 生 理 和 心 理 上 的 緊 張 狀 態,而產生的歷程是無法預期的,所以產生情緒的變化,個體表 現出緊張的、不愉快的、或是壓迫感的、痛苦的或是威脅的,是 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關於壓力的定義,普遍歸納成

(25)

三種論點,一則視壓力是一種刺激,次則視壓力是一種生理反應,

三則認為壓力是人與環境的互動(李思儀,2003),以下分別論述:

(一) 壓力是一種刺激

壓力是由於外在的壓力源所激發,壓力源是客觀存在的外在 事件,會使人產生身心不舒適的一種感受。事件的刺激即是一種 壓力。因此,程一民(1996)指出,當個體面對刺激事件時,個體評 估一關係對他造成負荷或個人的資源無法應付,且危及個人的福 祉、身心健康時的反應,此反應以個人特質、經驗與認知歷程為 媒介(李思儀,2003)。

(二)壓力是一種生理的反應

壓力是一種生理反應系統的設計,以保護個體免於環境的壓 迫,任何不同的環境要求,均會使個體產生生理變化。張春興(1991) 指出個體生理或心理感受到威脅時的一種緊張狀態。此種緊張狀 態,使人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受。宋禮彰(2002)也認 為壓力是個體在面對外在壓力源時,造成個人心理與生理的緊張 狀態,及其個人情緒變化,而使個體顯現緊張的、威脅的、壓迫 感的、不愉快的狀態,是個體與環境之間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反應。

林純文(1995)亦是具有類似的定義(李思儀,2003)。

(三)壓力是人與環境的互動

(26)

陳聖芳(1999)認為壓力是在某種情境之下,個體預測可能產生 不安定的感覺,或感受威脅,因而引起情緒上或生活上的反應;

以及個體面對不同情境或環境改變時,體內所產生的變化,表現 出緊張、焦慮、挫折、壓迫、急迫或苦惱的現象;同樣地,葉龍 源(1998) 壓力係以個體面對內外在環境之期望或要求時,為順應 此期望要求,而在心理及生理上產生一種特殊反應結果,此特殊 反應結果可能是非預期的、緊張的、不愉快的,或是壓迫的、痛 苦的與威脅的,亦即壓力乃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 壓力是一種因應情況或行動,對個體的生理能力要求所產生的反 應,壓力大小受到人與環境間互動的影響。因此在表2-1 中,可見 大多數專家學者普遍同意壓力是人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反應(李 思儀,2003)。

Alberson與 Kagan(1987)認 為 壓 力 是 由 個 體 知 覺 環 境 的 要 求 產 生威脅,而興起生理及心理的緊張狀態,可視為高度負荷狀態。

Brehm(1998)則認為,壓力並無好壞之分,而是取決於個體知覺,

個 體 知 覺 可 將 壓 力 視 為 薄 如 空 氣 , 亦 可 使 個 體 陷 於 壓 力 中 。 Greenberg與Baron(1997)指出壓力是指個體面對外在壓力源時,情 緒、認知和生理三方面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反應模式。Kaplan 與 Stein(1984) 表 示 壓 力 是 一 種 由 個 體 知 覺 環 境 的 要 求 具 有 威 脅

(27)

性,而引發生理及心理緊張的狀態,即個體被迫去處理任何情況。

研究者綜合國外的相關文獻,整理壓力的定義:就國外學者的相 關定義,可將壓力的定義歸納為:壓力為一種適應的反應,為個 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而個人能力與環境要求之間不能配合的結 果。壓力對環境造成威脅性,而引發個體本身之生理及心理的緊 張狀態,並產生正向或負向反應的壓力狀態,而使得情緒、認知 和生理三方面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反應模式(李思儀,2003)。 國外學者之定義不外乎與之前三種歸納論點類似。因此以下 僅將國外定義歸納為個人因素及環境因素:

(一)個人因素

將壓力視為生理反應狀態,Lazarus&Folkman (1984)認為當個 人評鑑這個事件,對他造成負荷或不是其資源所能應付,且危及 身心健康時,便會有壓力感。且Greenberg(1995)也指出壓力是一種 壓力因子與壓力反應的組合。這就說明個體之生理為因應壓力所 作出的反應狀態。

(二)環境因素

若將壓力視為外在刺激就屬於環境因素。Hobfoll(1989)將情境 分為三種:1 覺察到失去網路的恐懼;2 真正失去資源網路;3 缺 乏資源。Greenberg & Baron(1997)認為壓力是指個體面對外界壓

(28)

力源時,情緒、認知和生理三方面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反應 模式。綜合言之,若將壓力視為生理狀態較為偏重為個人因素;

若又將壓力視為外在刺激就較為偏重環境因素。本研究則視壓力 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工作壓力是由於個體感受到工作情境 的刺激,使得個人和工作環境之間產失衡的現象,因而威脅其認 知、生理、心理的平衡時,即產生工作壓力。雖然壓力帶來許多 消極的影響,但是適度的壓力卻能帶給人進步與創造的原動力。

所以,不管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何種角色,在面臨壓力時,都應 該積極的將壓力轉換成動力。參考表2-2所示:

表2-2 國外學者對壓力之定義一覽表

因素 研究者 壓力的定義

個人因素

環境因素

Lazaru

Folkman(1984)

Kaplan

Stein(1984)

Greenberg (1995)

Albertson &

Kagan(1987)

Hobfoll (1989) Greenberg Baron(1997)

壓力是當個人評鑑這個事件,對他造成負荷 或 不 是 其 資 源 所 能 應 付 , 且 危 及 身 心 健 康 時,便會有壓力感。

壓 力 是 一 種 由 個 體 知 覺 環 境 的 要 求 具 有 威 脅性,而引發生理及心理的緊張狀態;即個 體被迫去處理任何情境。

壓力是一種壓力因子與壓力反應的組合。

由個體知覺環境的要求產生威脅,而興起生 理 及 心 理 的 緊 張 狀 態 , 可 視 為 高 度 負 荷 狀 態。

壓 力 是 個 體 面 臨 下 列 三 種 情 境 時 的 反 應 : 1 覺察到失去網路的恐懼;2 真正失去資源網 路;3 缺乏資源。所謂資源是指個體認為有 價值或有意義的人物、情況、人格特質或能 量。

壓力是指個體面對外界壓力源時,情緒、認 知 和 生 理 三 方 面 的 交 互 作 用 所 產 生 的 一 種 反應模式。

資料來源:李思儀(2003)

(29)

由國內及國外學者之論述及文獻,可知壓力定義大致為壓力是指 個體在面對外界壓力源時,生理、心理、自我認知等三方面的交 之作用產生的一種反應模式。

第二節 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理論與相 關研究

隨著社會變遷改變,現代的教師比過去感受更多壓力,而且 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也更多(李思儀,2003;林素卿,2004)。

潛在的工作壓力來源經過教師主觀評估後,發展為實際的工作壓 力,而教師在評估的過程中易受個人過去經驗、人格特質和價值 觀影響(沈翠吟,2003;林素卿,2004)。國外許多研究結果認 為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有不同的原因,例如:1、教師本身缺 乏自主的權利,行政部門的效能不彰與干預;2、普通班教師與 特殊班教師的關係不和諧;3、缺少認可,不受重視,缺乏自我 實現的感受;4、待遇太低;5、學生的行為表現不理想,紀律不 佳(蕭朱亮等,1996;詹美春,2003)。

特殊教育教師因為工作負荷量過重、對學生進步的期待較不 實際、且在工作地位與專業知能上未能受到尊重,而感到極大壓

(30)

力(Sires & Tonnsen,1993)。其所面對的對象是身心障礙的學 生,這些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常常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來學習 新的知識,而學習的成效可能不如預期,特殊教育教師除了教導 其課業外,還必須負責照顧和處理突發的行為問題,因此眼睛必 須隨時注意學生的動向, 以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因此任教特 殊學生的教師,其所經歷的工作感受,自有其獨特之處,這也是 一般人認為特殊教育教師較易受到工作壓力和感到工作倦怠的 原因(蕭國倉,2003)。

學校行政的支持與同事間人際關係之互動,對於小學特殊教 育教師的工作壓力問題,有著極大的影響因素,而發現學校行政 之支持足以影響整體教師的工作士氣(Littrell,1994)。Cummings

(1994)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研究結果,該研究指出領導者或其他 教師的支持與特教教師的壓力有密切關係,領導者的支持可減輕 教師所感受的工作壓力程度和頻率,並可促進特教教師之任教與 承諾之意願;而工作壓力卻是造成相反結果的重大因素(詹美 春,2003)。

Billingsly 和 Cross(1992)指出,特殊教育教師尤其是較年 輕、較低教學經驗、較少訓練者有較大的工作心厭及消耗等工作 壓力問題;然而 Zable(2001)針對 300 位特殊教育教師進行近

(31)

20 年的研究比較更發現,工作壓力在年齡、須具備較多的教學 經驗及大量的教學準備上有很顯著的增加,但是,卻不是與過去 的工作壓力經驗為重要的相關,特殊教育教師在傳達特殊教育服 務、充分的準備、改善工作心厭、同仁的支持,是可能影響工作 壓力的因素。 Embicb (2001)調查 300 位任教學習障礙之教師,

結果發現教師有極高的情緒壓力,尤其是與普通班教師協同教 學,而國內學者賴明莉(2002)、周美君(2002)的研究亦有相 同的發現。

國內學者張瑞芬(1989)探討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感受,

研究發現特殊教育教師感受到的壓力較高的前五項是 1、學生的 個別差異太大;2、社會大眾對特殊教育缺乏認識;3、社會一般 人對特殊兒童態度消極;4、必須費心思製作教具;5、家長過度 的依賴與要求等,相關的研究(蕭朱亮等,1996;吳俊容,2002)

亦有相同的研究結果。

有關視障教育教師工作壓力的研究,李永昌(1999)針對 151 名教導視障的教師調查結果指出,太多的書面資料要填寫及需兼 顧教學與行政工作為造成工作壓力的主要原因。

特殊教育教師為了「要花費時間和心思準備上級評鑑的資 料」,造成極大的工作壓力,賴明莉(2002)、周美君(2002)和

(32)

詹美春(2003)的研究結果一致認為「應付評鑑工作」是特殊教 育教師最大的工作壓力。沈儀芳(2003)調查身心障礙資源班教 師,結果認為教師普遍對工作存有壓力,其中又以「學生問題」

為主要壓力,而以「家長要求」感受壓力程度最低。Brownell、

Smith 和 Miller(1995)指出,為了滿足學生每天學習與行為上 的需求,特殊教育教師受到無法管制的教學工作負擔所影響,而 有極大的工作壓力。

綜而言之,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量往往大於一般教師的工作 量,畢竟身心障礙學生是一異質性的團體,學生的個別差異極 大,對大多數的特殊教育教師而言,要教導這一群個別差異大且 有身心或學習問題的學生的確是一項極大的挑戰。特殊教育教師 工作負荷繁重,且缺乏成就感,要應付學生的問題,又要應付上 級的評鑑工作,顯然處於一種極易引起工作壓力的情境中。因 此,了解高雄縣特殊教育教師之工作壓力來源及工作壓力的感受 情形,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第三節 國小特殊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Dunham(1984)認為教學工作的壓力,主要有四個來源: 1.教

(33)

師的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和角色混淆(role ambiguity), 2.學生 的行為和態度,3.困難的工作條件, 4.組織和課程的改變

茲分述如 下(何東墀,1989;詹美春,2003)

1.教師的角色衝突和角色混淆:角色衝突始於不同的期望加 於教師身上,而造成教師扮演角色的矛盾。校長、同事、家長、學 生對教師的要求不同,甚至教師對自己的期望,這些都會造成教師 的角色衝突,產生壓力 。

2.學生的行為和態度:學生被動、破壞、不做作業、暴力、

勒索、拒絕學習的問題行為,以及學生對學校、教師和功課的消極 態度,都是教師的壓力來源。當教師的經驗或能力無法改善學生的 問題行為,將成為教師 的 壓 力 。

3.困難的工作條件:物質、財力和組織不佳因素也是教師壓 力的來源。物質方面如教室破舊、設備老舊、噪音太大等;財力方 面不佳如經費不足;組織方面如上司領導不當、組織氣氛不佳、學 生人數過多、兼辦太多 行 政 工 作 等 。

4.組織和課程的改變:包括教師的流動、職務的更動、教 學環境的改變、教材教法的改變等。二十一世紀的來臨讓教師面 臨更多快速的改變 , 新 的 要 求 和 狀 況 都 有 可 能 造 成 教 師 的 壓 力 。

(34)

單 小 琳( 民1997)將 教 師 的 壓 力 來 源 分 為 以 下 三 個 因 素:

1.個人因素,如急躁的A型性格、要求完美、容易受環境影響 的人格 特 質 、 挫 折 容 忍 力 不 夠 等 。

2.環境因素,如離婚、交通問題、單親家庭、經濟不佳、生 病、婆媳 關 係 或 夫 妻 關 係 不 良 等 。

3.工作因素,如學生表現欠佳、工作量超重、學生人數太多、

專業不 足 、 工 作 環 境 差 等 。

從上述可以知道,今日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是非常多元化 的。例如:家長教育水準的提高,使得家長對教師的期望要求更高;

社會價值觀的改變,為配合家長,春假假期的取消;取消免稅制度;

配合上級要求的績效接受各種評鑑等。今日教師的角色不再是以權 威、打罵面對學生,必須熟悉班級經營的技巧,具備學生心理輔 導的知能;教材教法的更新,新的電腦資訊設備,教師都必須花費 時間和精力重新進修學習;學校社區化和親師合作都使老師必須走 出校門和他人共同經營教育,種種的改變可以說明現今教師的工作 壓力,比以前更具變化、挑戰和沉重(詹美春,2003)。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 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自古教師就是以得天下

(35)

英才教育之,使其能成大器為樂,以學生將來的成就為教師的光 榮;但是特殊教育教師,每天所要面對的是身心障礙的學生,嚴重 者要教會生活自理就非常困難,更別說功課、技藝的學習,對特殊教 育教師來說,教育似乎只能停留 在 只 問 耕 耘 , 不 問 收 穫 的 境 界

( 詹 美 春 , 2003) 。

依特殊教育法第三條規定,身心障礙學生分為十二類,且這些 學生個別差異性極大又受限於自身的智能發展遲緩或身心功能異 常,在學習的歷 程中,教師所付出的體力、心力,並不會比教一班四 十位普通的學生較少。何東墀指出(1989)任教此類學生的教師,

其所經歷的工作感受,自有其獨特之處,這也是一般人認為的特殊 教育教師較易受到工作壓力和感到工作倦怠的原因。事實上大多數 的工作者在某一段時間內,總會承受或多或少的壓力;但特殊教育 教師在工作崗位上,除了教學本身之外,常常必須負責照顧和處理 突發的問題,因此眼睛必須隨時注視學生的動向,所以 與學生接觸 的時間較多;相對地,與其他教師接觸的機會就較少造成人際關 係 的 疏 離 ( 林 秀 靜 , 1998; 林 純 文 , 1996; 劉 焜 輝 , 1984;詹 美春,2003)。

在教育部八十四年「全國身心障礙教育會議實錄」的報告中,

國小、國中、高中(職)特殊教育教師異動率分別為 24.68%、19.43%

(36)

及25.0%(教育部,1995)。 學者指出特殊教育教師的平均異動率高 達25%以上,明顯高於普通班教師的異動率(毛連塭,1992;張蓓莉,

1992;蔡崇建,1985;詹美春,2003)。根據國內的研究指出,工作 壓力沉重是導致特殊教育教師高異動 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周 台 傑 等 人,1996;楊 宏 仁 和 于 瑞 珍,1991;蔡崇建,1985;詹美春,2003)。 所 以 了 解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來 源 ,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

許 多 研 究 者 指 出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的 工 作 壓 力 , 是 來 自 於 不 同 的 原 因(Jameson, 1980 ; Kyriacou & Sutcliff, 1978 b; Needl, et al., 1980; Styles &Cavanag, 1977;詹美春,2003) 例 如 :1.教 師 本 身 缺 乏 自 主 的 權 力 , 行 政 部 門 的 干 預 太 多 與 效 能 不 彰 ;2.普 通 班 教 師 與 特 殊 班 教 師 處 得 不 好 ;3.覺得不受重視,學校活動經 常以普通班學生為主,讓特教教師缺乏自 我 實 現 的 感 受;4.待 遇 太 低 ;5.學 生 的 行 為 表 現 不 如 理 想,紀 律 差 。Cooper 和 Marshall

(1976)認為許多環境中的壓力來源,也會發生在特 殊 教 育 教 師 身 上 , 例 如 :1.工作負荷過重:計畫或執行個別化教育方案、與 家長會談、參加會議、提供家長諮詢服務、與普通班教師溝通等,常 使教師感到工作過度負 荷 。2.缺乏成就感:特殊兒童的進步緩慢,

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無法完成,會 使 教 師 受 到 挫 折、喪 失 信 心 而 造 成 壓 力 。3.與學生直接相處:特殊兒童需要教師隨時在旁協

(37)

助,因有些學生會 走 失 或 做 出 危 險 動 作,以 致 教 師 無 法 休 息 。 4.學生人數:Pines 和 Kafry(1978)指出任教特殊兒童人數較多的 班級,教師所經驗的壓力高於特殊兒童人數少的教師。因此,班級規 模和學 生 人 數 , 也 是 影 響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的 原 因 。5.

方案結構:特殊兒童的個別性差異很大,教師必須為他們設計不同的 教 學 法 , 這 對 教 師 來 說 是 一 大 負 擔 。6.特殊教育教師的職責:

除了教學及許多非教學的額外工作,特殊教育教師還必須負責家長 的諮詢,與普通班教師溝通、討論,個案諮商輔導 等,而 愈 重 度 的 殘 障 兒 童,愈 需 要 更 多 的 情 緒 支 持(詹美春,2003)。Cook 和 Leffingwell(1982)認為教學資源和角色扮演方面,是特殊教育教 師工作壓力的來源。特殊教育教師如果對自己的角色扮演沒有明確的 認知,則會造成壓力的來源。與角色扮演有關的壓力來源是工作負荷 過 重 , 而 無 法 在 有 限 的 時 間 內 完 成 (詹美春,2003)。

Johnson, Gold 和 Vickers(1982)認為特殊教育教師的主要壓 力來源,是缺乏教材、教師必須時時瞭解殘障兒童的需要、必須為 每位學生發展個別 化 教 學 方 案 和 安 排 最 佳 的 安 置 等 ( 詹 美 春,2003)。

McBride (1983) 綜合有關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的研究,指 出工作壓力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 詹 美 春 , 2003) :

(38)

1.工作負荷過重:教師必須為每一位學生設計個別化教育計 畫,編製適合學生的教材,處理學生的行為問題,並且對其父母 提供諮詢輔導等 。

2.缺乏成就感:教師花費很多時間教導,才能看到學生的些 許進步,有時候甚至沒有成果,因此在工作上常有挫折感,缺乏自 信心,工作倦怠 感 較 高 。

3.教師必須隨時和學生在一起:由於特殊學生需要教師隨 時在旁照護、叮嚀,以致與其他同事溝通的時間很少,導致特殊 班教師對學校產生 疏 離 感 。

4.課程結構彈性大:由於特殊學生的個別差異大,所以教師必須 彈性設 計 課 程 , 配 合 學 生 個 別 的 學 習 活 動 , 以 致 增 加 教 師 的 工 作 負 擔 。

5.與他人關係:特殊教育教師常無法從學生、家長及同事方面 得到增強與回饋,除非教師能自我滿足或對學生有高度的愛心與耐 心,否則很容易 導 致 工 作 倦 怠 。

6.角色不明確:由於特殊教育教師角色的描述常是不適切、無 效率、而且不易實現,以致特殊教育教師的角色相當模糊(引自蔡 崇建,1985;何 東 墀 , 1989, 頁19;詹美春,2003)。

Fimian(1984)以啟智班教師和普通班教師為研究對象,指出

(39)

啟智教師 或普通班教師感受最強的壓力源,以及在情緒、行為和 生理上依次感受最強 的 的 五 種 壓 力 ( 詹 美 春 , 2003) :

1.五種最強的壓力來源依次是:待遇太低、完成的工作很 少獲得認可、工作地位需要提升、在職進修未能如願、必須要督 導學生的行為。

2.情 緒 上 : 抑 鬱 、 焦 慮 、 易 受 責 難 、 不 安 全 、 挫 折 。 3.行為上:厭惡若干行政人員、隔離的工作與生活、防備 別人、過度 的 請 假 、 社 交 活 動 惡 化 。

4.生理上:身體耗竭、身體衰弱、容易疲倦、胃酸過多、心 跳太快。

Fass(1984)將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來源依序排列前 15 名,分別是 :

1.工 作 報 告 太 多 ;2.訓 練 學 生 和 行 為 問 題 ;3.官 僚 式 的 工 作 程 序 ;4.冷 漠 的 家 長 ;5.工 作 太 勞 累 ;6.個 別 化 教 學 方 案 的 協 商 會 議 ;7.需 要 時 間 準 備 深 入 的 課 程 ;8.缺 乏 工 作 回 饋 ;9.缺 少 工 作 準 備 和 休 息 的 時 間 ;10.沒 有 時 間 與 同 事 討 論 問 題、溝 通 觀 念;11.無 法 依 照 自 己 預 計 的 時 間 安 排 工 作;12.沒 有 時 間 閱 讀 專 業 書 刊;13.有 些 學 生 具 有 攻 擊 性;14.學 生 午 餐 和 遊 戲 時 間 的 責 任 負 擔;15.主 管 要

(40)

求 嚴 厲 。

Fimian(1986)以自編的「教師壓力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 結果指出,特 殊 教 育 教 師的 壓 力 來 源 有 三 方 面 ( 詹 美 春 , 2003) :

1.工作量方面:高壓力的教師覺得缺乏時間準備教學、文書工 作太多、負 荷 過 重 。

2.工作地位方面:高壓力的教師覺得缺少晉升機會、專業地 位、尊重認 可 、 情 緒 鼓 勵 、 管 理 校 務 、 薪 水 不 高 、 意 見 不 受 重 視 。

3.學生管理方面:教師必須不斷地督導學生的行為,處理學 生的違規行 為 , 學 生 的 學 習 動 機 低 落 。

Sires 和 Tonnsen(1993)研究指出,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 來源為:書面作業過重、對於學生的進步有不實際的期待、缺乏成 就感、需經常接觸 有 困 難 的 學 生 、 被 同 事 孤 立 等 ( 詹 美 春 , 2003) 。

R.L.O’Shea和 D.J.O’Shea(1998)認為,造成特殊教育教 師工作壓 力 來 源 有 ( 詹 美 春 , 2003) :

1.文 書 工 作 過 多 ;2.學 生 人 數 太 多 ;3.薪 水 太 少 ;4.不 受 行 政 上 的 支 持 ;5.和 其 他 的 同 事 較 少 交 流 而 感 覺 孤 立 ;

(41)

6.角 色 扮 演 衝 突 ;7.學 生 的 行 為 問 題 ;8.學 生 無 明 顯 的 進 步 ;9.第一年新教師要面對的是缺乏時間管理技巧;工作無 力感;面對學生、家長、同事、半專業人員、行政人員的問題、

大量的個別化教育計畫 工 作 。

至於國內有關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方面,張瑞芬(1989)

認為整體而言,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壓力感受適中;然而感受到「高 壓力」的教師 亦 確 實 存 在,其 將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壓 力 來 源 分 為 五個 主 要 因 素 ( 詹 美 春 , 2003) 。

1.管教學生的壓力:教師主要的壓力來源是管理和教育學生。

例如:學生的上課秩序、行為問題、個別差異、學習動機低落等,

學生的進步緩慢,對老師的教學回饋少,都會使教師缺乏成就感而 喪失信心造成壓力。此 外 , 如 果 學 生 人 數 太 多 而 難 以 全 面 顧 及 亦 使 教 師 有 無 力 感。

2.工作條件的壓力:指工作環境所提供的條件造成的工作壓 力。為增進特殊學生的學習品質,需要申購特別的教材和設備,以 便充實個別化教學(Johnson, Gold & Vickers,1982);學校組織氣 氛、同事間的關係、工作分配不均、沒有很好的晉昇機會、缺乏進 修管道和溝通管道、缺乏參與決 策 機 會、工 作 待 遇 與 工 作 職 責 不 相 稱 等(Fimian,1986)。

(42)

3.時間運用的壓力:兼辦行政使教師少有機會參加座談

會,或者有疑問時也沒有時間與負責人溝通。由於工作報告太多,缺 乏時間準備一天的工作(Fimian, 1986),以及許多非教學的額外工作,

使教師經常忙得焦頭爛 額 、 身 心 疲 憊 。

4.社會支持的壓力:在 Hawkes 和 Dedrick(1983)所做的調查 中,當問及教師「如果你在學校中可以改變任何事情,你最想做的 是什麼?」結果教師一致性的認為「改進教師和行政人員的關係」

是最重要的事,表示教師希望從行政人員得到回饋,希望參與決策 歷程,然而在特殊教育的領域中,工作回饋尤其缺乏(Fass,1984)。

除了行政方面之外,漠不關心和過度 依 賴 的 家 長 、 普 通 班 教 師 不 接 納 殘 障 兒 童(Johnson,Gold & Vickers,1982),其他人不瞭解學 生和教學計畫(Cook & Leffingwell,1982),均可能形 成 工 作 壓 力。

5.角色的壓力:角色期望是能預測工作壓力的因素,明確的 角色期望與工作壓力呈負相關(Bensky, et al.,1980)。工作職責劃分 不清、他人對特殊教育教師的期望、教育理想與實際有差距、覺得 專業能力不足難以處理問題等,均是造成工作壓力的原因。簡言之,即 角色不明確、角色衝突、角色負荷,使特殊教育教師無法順利完成角

色任務,增加工作壓力感受。梁 偉 岳 ( 1995) 研

究 特 殊 教 育 實 習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的 來 源 為( 詹 美 春 , 2003):

(43)

1.教學的壓力,包括教學方法、教材選擇、教學準備、上課時間、

學 生 管 理 ;2.行政的壓力,包括兼任職務、行政協調、校長(主 任)對特教班的 態 度 3.人 際 關 係 的 壓 力,包 括 同 事 關 係、家 長 關 係 ;4.環 境 的 壓 力,包 括 教 室 環 境、學 校 環 境 ;5.期 望 與 現 實 差 距 的 壓 力 ;6.結 業 學 校 所 給 的 壓 力 ;7.生 活 改 變 的 壓 力,

包 括 角 色 改 變、環 境 改 變;8.啟 智 班 教 師 角 色 所 帶 來 的 壓 力 ; 9.進 修 的 壓 力 。

杞昭安 (1996)研究特殊教育實習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為:學生 行為、工 作 條 件 、 時 間 壓 力 、 學 校 氣 氛 、 社 會 環 境 等 ( 詹 美 春 , 2003) 。

蔡金田(民87)研究國小啟智班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為:工作過度負 荷、行 政 上 的 支 持 不 夠、專 業 不 適 任 感 等( 詹 美 春,2003)。

莊中興(2001)綜合國內外有關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研究結果 , 將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來 源 分 為 五 個 層 面 , 茲 分 述 如 下 ( 詹 美 春 , 2003) :

1.工作負荷:特殊教育教師除了教學本身工作外,常常必須 應付各種特殊學生的需求和處理突發狀況。例如:在上課中維持課 堂的秩 序 外 ,還必須注意學生的一舉一動,不讓其做出危險動 作。再來需配合教學進度,批改不同程度學生的作業。其他如指導

(44)

學生參與各種活動、教師的教學觀摩、教師的研習進修、參與會議 和兼任行政工作等,都使特殊教育教師 感 到 工 作 負 荷 沉 重 。

2.專業職責:特殊教育教師除了必須具備一般教師專業知能 外,還必須熟悉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及特殊教育的專業科目,此外 為提升輔導諮商的技能,還必須參與各種的進修和研習,以迎合時 代需求。教師得為每 個身心障礙學生擬定及執行個別化教育計 畫、編訂教材、製作教材⋯等,這 些 都 是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的 工 作 壓 力 。

3.學生問題:特殊教育教師比一般教師面對更多樣的學生,

包括生理成長與動作發展的障礙與遲緩、學習能力的不足與意願低 落、人格的僵化 與 行 為 的 異 常、生 活 自 理 與 適 應 環 境 的 困 難 等 。

4.家長問題:教師與家長教育理念不同、家長參與學校活動 態度消極、輔導管教孩子堅持己見、家長認為孩子情況嚴重,已 不可能再改善,這 都 是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必 須 面 對 的 。

5.在 職 進 修 :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的 進 修 管 導 道 不 暢 通 , 進 修 機 會 少 。

詹美春(2003)將教師工作壓力分為五個因素,分別為管 教學生、工作條件 、 時 間 運 用 、 社 會 支 持 、 角 色 壓 力 等 。

(45)

綜觀上述研究可以知道,國內外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壓力有很 多是相似的,例如學生的個別差異、在學校中被孤立、沒有成就感、

太多的文書工作、角色扮演的壓力、不受重視等。國內近年來更因 法令的修改,使得在 學 校 內 原 本 人 數 不 多 的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 擔 負 更 多 的 工 作 壓 力 。

本研究綜上所述,教師工作壓力大致可分為:工作本身之 因素、教師腳色與學校、家長及學生之關係、生涯與成就、學 校組織之結構與氣氛、教師與家庭及工作之互動。

第四節 教師壓力因應的涵義與 理論

壹、壓力因應之涵義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高度都市化、工業化、資訊化的社會裡,壓 力似乎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共有的經驗,壓力因應得當,將 會使人表現得更好,但是處理得不當,嚴重的會使人生病甚至死 亡。所以生活在現代的人們,不但要認識壓力所帶來的後果,更需 要學習因應的方式。因應是個人在面對壓力時,為減輕壓力所帶來 的焦慮、威脅而從認知和行為上所做改 變的歷程。國內外學者對

(46)

因應的定義並沒有一定的看法,研究者綜合國內外 相 關 文 獻,整 理 壓 力 因 應 之 定 義,如 表2-3(如下頁)所 示。(詹美春,2003)

表2-3 國 內 外 學 者 對 壓 力 因 應 之 定 義

年份 學者 壓力因應之定義

1989 張 瑞 芬 因 應 是 面 對 壓 力 的 反 應 , 努 力 面 對 威 脅 或 壓 力 的 行 為 方式

1996 程 一 民 因 應 是 當 個 體 面 臨 超 過 本 身 所 擁 有 資 源 的 內 外 在 情 境 或問 題 時 , 為 緩 衝 或 避 免 產 生 壓 力 、 焦 慮 、 威 脅 或 其 他 身 心 疾 病 , 努 力 去 處 理 情 境 或 問 題 之 動 力 歷 程 。

1996 林 純 文 因 應 是 指 遭 遇 到 困 擾 或 壓力事件時,個人內在 認知與情緒 及 行 動 上 所 做 的 努 力 。

1998 葉龍源 因應是指當個體在面對內外在情境之要求、問題

與 衝突時,為緩衝避免產生壓力、威脅、焦慮或 是 其 他 身心 疾 病 ,努力 選 擇 因 應 之 道 , 去 面 對 及 處 理 情 境 或 問 題 的 行 為 方 式 。

1999 黃義良 因 應 是 個 體 為 了 符 合 目 前 環 境 的 壓 力 要 求 , 主 動 修 改 其 心理 認 知 或 變 遷 其 具 體 行 為 , 藉 使 其 壓 力 結 構 得 以 產 質 的改 變 與 量 的 消 滅 之 心 理 歷 程 。

1976 Lazarus 因 應 是 一 種 解 決 妨 礙 個 人 幸 福 問 題 的 方 式 。 1978 Lazarus &

Launier

因 應 是 個 人 在 行 動 上 和 內 心 上 的 努 力 以 處 理 環 境 和 內 在的 要 求 或 衝 突 , 而 這 些 要 求 或 衝 突 是 足 以 對 個 人 資 源 構 成負 荷 的 。

1978 Pearlin &

Schooler

因 應 為 對 外 在 生 活 壓 力 所 作 的 任 何 反 應,以 便 預 防 、 避 免或 控 制 情 緒 上 的 壓 力 。

1982 Gmelch 因 應 是 一 種 決 定 過 程 , 個 人 可 選 擇 最 有 效 的 技 術 來 減 輕 壓力 。

1984 Bellings &

Moss

因 應 行 為 是 介 於 壓 力 事 件 與 適 應 結 果 之 間 的 主 要因素,是個 人 針 對 特 定 事 件 所 作 出 的 行 為 反 應 。

1984 Lazarus &

Folkman

因 應 是 指 藉 由 認 知 與 行 為 的 處 理 方 式 , 以 控 制 超 乎 個 人 內外 在 所 能 負 荷 之 要 求 。

1984 Folkman 因 應 是 一 種 動 態 的 歷 程 , 涵 蓋 認 知 、 行 動 、 評 價 與 再 行 動等 步 驟 , 是 一 種 過 程 取 向 。 資料來源:詹美春(2003)

(47)

林純文(1996)綜合學者對「因應」所下的定義,歸納有以下 四項特性 (詹美春,2003):

1.因 應 是 動 態 的 過 程 取 向 。

2.因應是個人努力去處理內在、外在的要求,其結果是獨立 的,而不 管 其 努 力 的 成 功 與 否 。

3.因 應 是 積 極 性 的 措 施 。

4.因 應 是 一 種 對 壓 力 上 或 情 緒 上 的 處 理 方 式 。

貳、壓力因應的理論

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想要戰勝壓力就必須對壓力 因應的 方式有所認識。McCare(1984) 指出在「喪失」的情境下,

個人較常採用信仰、宿命論和表達感受的策略來因應;在「威脅」

的情境下個人較常採用期盼式思考和宿命來因應;在「挑戰」的情 境下,較常採用理性行動、堅持、積極思考、自我調適來因應。本 研究將有關壓力因應的理論分成三 種,分 別 為 人 格 特 質 導 向 學 派 、 壓 力 認 知 評 估 學 派 、 互 動 學 派 (詹美春,2003)。

一 、 人 格 特 質 導 向 學 派 之 因 應 理 論

Pervin(1983)指出人格特質是影響因應行為的主要因 素,人格的形 成 是 極 為 複 雜 , 且個 別 差 異 大 , 其 主 要 特 徵 可 歸 納 為 四 種 :

數據

表     次   表 2 - 1   國 內 學 者 對 壓 力 之 定 義 一 覽 表 … … … … … 9   表 2 - 2   國 外 學 者 對 壓 力 之 定 義 一 覽 表 … … …  … … 1 4   表 2 - 3   國 內 外 學 者 對 壓 力 因 應 之 定 義 …     … … … 3 2   表 2 - 4   國 內 外 學 者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 … … … … … 3 8     表 3 - 1   高 雄 縣 國 民 小 學 特 殊 班 級 及
表 4 - 1 4   不 同 性 別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 … … … … … … … … …   … … … 7 8   表 4 - 1 5   有 無 在 職 進 修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 … … … … … … … … …     7 9   表 4 - 1 6   不 同 年 齡 之 高 雄 縣 國 小 特
圖     次
表 4-1 高雄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分析表  分量表  因素題項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單題平均 數  管教學生壓 力9題  1.教室常規 的維持  2.20 0.223 2.學生個別 差異太大  3.08 0.954 3.學生對教 學的反應  2.74 0.910 4.上課時間 易受學生偶 發事件干擾   2.65 0.863 5.沒有足夠 的專業能力 處理學生的 問題 2.44 0.873 21.729 5.658  2.414  6.學生行動 安全的問題   2.18 0.928
+7

參考文獻

Outline

相關文件

Basing on the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results,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learning the polynomial derivatives on different level students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Water control and useful knowledge: river manage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 China, Northern Italy and the Netherlan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Economic

Paper presented at an invitation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and Priorities Board, 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and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Kielsmeier (2002) “Recasting the Role of Youth in the 21st Century: Active Learning and Civic Engagement” Paper presented in the 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Conference 2002:

Loo, “ Stock Market Return, Foreign Exchange Rates and the Direction of Causality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ctober,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work stress,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