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生命教育 成效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生命教育 成效之研究"

Copied!
1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明松 博士

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生命教育 成效之研究

研究生:湯鈞傑 撰

中華民國一Ο一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生命教育 成效之研究

研究生:湯鈞傑 撰 指導教授:劉明松 博士

中華民國一Ο一年八月

(4)
(5)
(6)

謝誌

三年歲月匆匆,終於畢業台東。回顧過往三個暑假,歷經家裡環境變化、學 校生態變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還好一切煎熬都撐過去了。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只有滿滿的感恩。

當然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指導教授劉明松博士功不可沒,在論文書寫期間 細心地給予學生指正與勉勵。另外,也要感謝朝陽科技大學師培中心曾素秋老師,

在論文計畫中提供了諸多寶貴的建議,讓學生的論文架構更加嚴謹。

論文口試期間,感謝朝陽科技大學師培中心曾素秋副教授、校內口委魏俊華 教授以及劉明松副教授,在百忙之中撥冗指導,費心審閱學生的論文,並提出精闢 的見地以補足論文疏漏之處,使本論文更具教育價值,學生獲益良多。

研究所求學階段,感謝台東大學學校行政暑期碩士班的同伴們,有你們的陪 伴,上課過程精采、豐富又生動有趣,特別是正凡、憲國的機智與幽默更是讓我 印象深刻,謝謝你們不時給予的協助與慰問。此外,也要感謝張婷怡學姐同意我 使用其編制的量表;同事宗儒指點我統計的相關問題,讓研究的量化工作得以順 利;淑敏老師借我上課時間、五甲學生及填寫教學回饋單,讓實驗教學得以遂行。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媽媽,每日細心照顧生病的父親,而且在我論文寫作 碰瓶頸時,總是給我鼓勵與支持,要我放鬆心情努力,不要有壓力。有您的愛,

讓我更加成長與茁壯。

畢業是一段是心的結束與開始,何謂結束與開始呢?也許就如同金剛經上所 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盡在不言中。總之,感恩 一切,一路感恩。

湯鈞傑 謹誌 2012 年 8 月 6 日

(7)

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生命教育 成效之研究

作者:湯鈞傑

國立台東大學 教育學系(所)

摘要

本研究旨在應用繪本,規劃出一套適合國小學生之生命教育教學方案,並 探究其成效,且能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的建議。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台 東縣龍田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學生接受十個單元的生命教育教 學,並以「生死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前測、後測與追蹤測驗,所得資料 以 t 考驗、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加以整理,並以教學之學習單、教學回饋單等 質性資料,作為輔助教學實施成效之討論的資料。

茲整理本研究主要結論:

(一)進行實驗教學後,研究參與學生之生死態度具有立即影響效果。

(二)進行實驗教學後,研究參與學生之生死態度具有維持性的影響效果。

(三)研究參與學生對於實驗教學認同與接受度高。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對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對學校與對未來研究提出推 動生命教育具體建議。

關鍵詞:繪本教學、國小高年級學生、生命教育

(8)

Th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picture books on teaching to proceed life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its effects.

Tang Chun Chi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apply picture books to develop a class-based life education plan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to collect data on its effect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aid data to recommend concrete-constructive opinions.

The method of research was a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including an

Experimental group from the higher grade students of Long-Ti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tung.The stud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learned an life education teaching plan of ten main topics.Life-and-death Attitude evaluation scal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outcomes,including the pre-test,post-test and abiding test.The outcomes wered

analynized by T-test,ANCOVA.In addiction,analynizing the data throuth qualification statistics analysis from the teaching feedback sheets and activity sheets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the life education pla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s follws:

1.After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he Life Education plan,students’ Life-and-death attitude shown an immediate effect.

2.After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he Life Education plan,students’ Life-and-death attitude shown a constant effect.

3.The plan was willingly accepted by the stud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

At Final,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ults,to make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the plan designers,teachers,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 on proceeding the life education.

key words: picture books on teaching, the higher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life education plan

(9)

目 次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次………III 表 次………V 圖 次………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命的意義和發展……… 5

第二節 繪本的意義、教學策略與功能……… 13

第三節 應用繪本教學於生命教育之相關研究 ………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3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5

第四節 實驗教學 ……… 25

第五節 研究工具……… 30

第六節 實驗流程……… 31

第七節 資料結果與分析……… 3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實驗教學對生死態度之影響………33

第二節 教學實施成效之探討………36

第三節 綜合討論………40

(10)

第五章 結論和建議

第一節 結論……… 46

第二節 建議……… 46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49

二、英文書目……… 54

附錄 附錄一 生命教育教學單元活動設計………55

附錄二 學習單………75

附錄三 生死態度量表………85

附錄四 生命教育教學回饋單(生)………92

附錄五 生命教育教學回饋單(師)………95

附錄六 研究工具同意書………96

附錄七 實驗教學家長同意書………97

附錄八 生命教育教學所選用的繪本………98

(11)

表 次

表 1-1 生命教學選用之繪本……… 3

表 2-1 生命教育內涵彙整表……… 7

表 2-2 有效朗讀故事指引………16

表 2-3 應用繪本教學之生命教育之相關研究………19

表 3-1 生命教育教學實驗設計表………24

表 3-2 實驗教學結構表………25

表 4-1 「生死態度量表」前測之 T 檢定………33

表 4-2 「生死態度量表」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33

表 4-3 「生死態度量表」之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34

表 4-4 「生死態度量表」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34

表 4-5 「生死態度量表」之追蹤測驗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35

(12)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23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敘述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以下分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身處在物質文明的社會,手機、網路、名牌充斥於四週,但近年來犯罪年齡 層卻逐漸下降,青少年霸凌、械鬥、偷竊、吸毒等問題在社會新聞中層出不窮,

新世代青少年的價值混淆,生命中沒有目標,生活中稍微遇到困難,就舉白旗投 降或選擇逃避,甚至了斷自我生命,徒留悲傷給生人。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7)

統計資料顯示,10 到 19 歲的青少年自殺死亡率上升 6.8%,是「10 到 19 歲年齡層」

十大死因的第三位。為什麼青少年如同草莓般脆弱,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此薄弱,

我們的教育到底教給學生什麼呢?我們需要好好深思。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應付學 校考試以提升學力?茫目追求時尚?我們不禁質疑,現今教育的著力點對嗎?我 們想要教育出何種孩子?

Walters 說得好:「教育並不是訓練學生能夠謀得職業,或是從事知識上的 追求,而是引導人們充分去體悟人生的意義。」(林鶯譯,1999)。人生的意義,

需要個人去體驗與認識,而父母與老師更要當個稱職的領航員。因此,生命教育 的推動方是教育核心價值。生命教育是一種「生命影響生命」的教育,一種世代 傳承本有的責任,其根基是整個社會成人們所表現的內心和價值觀,當社會價值 低落時,在某個程度上,孩子為我們的生命態度付出代價(簡惠碧,2005)生命 教育在台灣其實已行之有年,2004 年 9 月份,在孫效智策劃下,誕生了台灣生 命教育協會。另外,台灣大學進修推廣部開設生命教育教師第二專長教學,以專 案方式培育高中生命教育之種子教師。高級中學教學綱要修訂,將生命教育納入 規劃,分為生命教育概論、哲學與人生、宗教與人生、生死關懷、道德思考與抉 擇、性愛與婚姻倫理、人格與靈性發展等八科,每科各兩學分教學(教育部,

2005),令人困惑的是生命教育在台灣確已推動,為何青少年的問題還是頻傳呢?

研究者認為是社會變動快速,升學壓力大,網際網路發達、生活在虛擬世界,沒 有挫折容忍力,生命中沒有目標等等,所以生命教育應向下扎根。

生命教育從小推動,從小學就教導小朋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Basile 與 White 曾在文章中寫到,五歲的孩子會替人行道上被同年齡玩弄的毛毛蟲感到 擔憂,將毛毛蟲從人行道移到較不危險的草地,如此的念頭絕非憑空形成,因 為有人曾教導孩子認識毛毛蟲及其居住的地方,這孩子學到了對生命的尊重(引 自蕭秋娟,2002)。由此得知,尊重生命自小即可教學。另外張湘君、葛琦霞

(2000a)指出國民小學階段正值學生人格發展奠基的重要時期,是人格發展的 關鍵時刻,實施生命教育最能發揮實質的功效,且產生長遠的影響。當然生命 不是教如何活得久,更要學到愛、友誼等「價值」,所以幫助學生學會「生命是

(14)

什麼」是再重要不過的課題(賀瑞麟,2004)。小學生的生死教育可以增進他們 管理人際間衝突的技能、處理失落與悲傷,進而發展對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 懷態度;培養珍愛自己生命與尊重他人生命之正確生命態度,推及到萬物與大 自然(Wass & Neimeyer,1995)。因此,小學階段應該比照中學進行生命教育,

期能建立一貫且統整的生命概念 (黃義良,2000)。目前生命教育在國小綜合 領域列入主要內涵,然而每週上課時間有限,小學的生命教育推動,的的確確 還有很大進步空間。謝元鳳(2001)提出生命教育的實施在觀念及作法上要從

「點線面」三方向著手,行政單位的「點」影響老師的「線」,再擴展至全校師 生的「面」。此過程中,教師參與是成功推動生命教育的關鍵。研究者身為國小 教師,教導學生了解生命,能認識自我、自我接納,面對生命中的種種問題(包 含死亡),自是責任旁貸,這是本研究者究動機之一。

生命教育在國小要教什麼?什麼樣的教材對小朋友而言最容易接受呢?既 然是教學,當然要符合生命教育的範疇,如「人與自己」、「人與他人」等;再者 考量到小朋友都喜歡看圖畫或聽故事,廖品蘭 (1999) 指出,聽故事的過程中,

兒童除了獲得知識外,還可學習到文字和語言的運用、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動 機與想像力遨遊。而不可否認,故事本身就隱藏著令人無法抗拒的魅力(吳明姿,

2004),對於兒童猶是。好的故事除了可起學童的學習意願與想像外,就如同蔡 子瑜(2000)所言,好的文學作品應有「價值觀」隱含其中。綜合上述,加上毛 淑芳(2003)研究指出圖畫書發展中年級生命教育具可行性,黃麗華(2005)研究顯 示以繪本教材教學生命教育成效好,本研究者選擇繪本為教材,希望以帶有隱喻 性與價值性的圖畫繪本,刺激學生不同的思考觀點,探索自己生命的價值,培養 負責積極的態度,並且能與人良性互動、關懷社會,認識死亡,是本研究者動機 之二。

因此,研究者參酌張婷怡(2006)的實驗教學設計,規劃出一套生命教育教 學活動,希望藉著這一系列的單元,教導學生能了解自己、悅納自我、尊重他人、

愛惜物命、關懷環境與社會、建立積極正向的人生觀,能活得自在、活得心安,

泰然面對生中的種種挑戰與生死問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有鑑於其前述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探討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生命教育教學之立即效果。

(二)探討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生命教育教學之維持效果。

(三)探討參與研究學生對實驗教學的認同與接受度。

二、待答問題:

為達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生命教育立即效果為何?

(二)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生命教育維持效果為何?

(15)

(三)探討參與研究學生對實驗教學的認同與接受度為何?

第三節名詞解釋

本節名詞解釋分別介紹生命教育教學、繪本教學、生命教育繪本教學成效:

一、生命教育教學

廣義而言,所有的教育都是生命教育;狹義而言,生命教育在於陶冶個 人珍惜生命,開展生涯,實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鄭石岩,2006)。生命教育在 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適應解決未來生活的問題,了解並樂於接受自 我,尊重他人,培育個體惜福愛物、體驗與關懷大自然生命的情操,並在日常生 活中付諸實際行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其終極目的在於人類生命能永續發展。

(邱亮基,2007;黃朝鴻,2008)。本研究的所指的生命教育教學,係參考國內 生命教育相關文獻,酌參張婷怡(2006)的教學活動設計,思索研究者所任學校 狀況與教學時間,所設計的教學內容,包含「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 境社會」、「人與自然」和「人與宇宙」五大向度,希望學生能學習生命中不同的 層面與關係,培養悅納自我、尊重他人、愛惜物命、關懷環境與社會、並建立積 極正向的人生觀。

二、繪本教學

繪本(picture books)是種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的書籍。繪本教學即是以 繪本為教學素材,藉著圖畫激發受教者的想像、連結故事內容,引導深層思索,

產生一時或永遠效果的教學方法。本研究所選用的繪本,以能呈現生命教育意涵 為主旨,包含生命教育內涵的五大向度,配合實際教學時間,選擇以下十大繪本 進行實驗教學。書目如表 1-1:

表 1-1

生命教育教學選用之繪本

向度 主題 繪本書目

1 人與自己 認識自己 星月

2 實現理想 叔公的理髮店

3 人與他人 愛與關懷 威威找記憶

4 接納與責任 我的姐姐不一樣

5 人與環境社會 尊重環境與社會 種子戰爭

6 愛護環境 白鴿少年

7 人與自然 親近自然 花婆婆

8 尊重生命 一片葉子落下來

9 人與宇宙 精采一生 精采過一生

10 了解死亡 獾的禮物

(16)

三、生命教育繪本教學成效

本實驗教學成效,量化資料以張婷怡(2006)所編製的生死態度量表為工具,

進行進行前測、後測與追蹤測驗,探究是否有立即與持續效果,輔以教學之學習 單、教學回饋單等質性資料分析。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設計之生命教育繪本教學,由研究者進入現場實際擔任教學,參與研 究者為研究者服務學校之國小高年級學生,因在教學進行前,與學校校長與指導 教授商榷,認為高年級生表達能力較完整,然身心發展在青春期,需要師長的更 多的關心與留意,因而在研究結果的推論上有以下幾項限制:

一、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之實驗對象為台東縣龍田國小高年級的學生。在人力、時間、物力各 方面的因素限制下,僅就一所學校及高年級樣本進行實驗研究,鑒於不同地區與 學生的差異性,解釋與推論上宜格外小心,再三斟酌。

二、研究方法而言

為能更深入探討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生命教育教學之效果,本研究採質、量 並重的研究法。在量的分析之信、效度之外,本研究以能達到客觀、確實反映參 與研究學生的看法為目標。質的分析依據研究目的、文獻探討,經與指導教授討 論,加以詮釋與分類,以輔助量化實驗結果之不足。再者,本實驗採準實驗研究 法,以五、六年級原班採行全班進行實驗教學,然而學生的組別未能隨機分配,

結果的解釋與推論有限制。

三、就研究工具而言

本研究之前測、後測與追蹤測驗均使用相同量表,可能會影響學生填答 意願與動機,致使研究結果推論有所偏誤。因此,推論上要格外小心。此外,追 蹤測驗部份,礙於時間因素,因而在實驗教學結束兩週後進行,在持續效果評估 有限制。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擬分三節,主要目的在對於本研究主題相關之理論與文獻進行分析與探 究,加以歸納整理,作為研究立論基礎與教學設計依據。第一節生命教育的意義 與理論;第二節繪本的意義、教學策略與功能;第三節應用繪本教學於生命教育 知相關研究。

第一節 生命教育的意義和發展 一、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沒有生命,談何人生;有了生命,多元人生;生命有缺,調整人生;生 命有幸,開創人生。」(許智香,2003)。有生命就有人生,渾渾噩噩過一生是人 生;積極進取過一生是人生;平淡無求過一生是人生;人生就是是多元,每個活 著的人都可以自由去創造自己的一生,但活著要有意義、要有尊嚴,才不會白白 來世間一遭。有意義、尊嚴的人生,建立在認識生命的本質與內涵前提下,以下 茲就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敘述如後:

(一)生命教育的意義

目前國內教育當局在推動「生命教育」時,對其概念的詮釋尚無一致性的意 見(丘愛鈴,2001)。茲整理學者們為生命教育所下的定義,歸納以下幾個面向 進行探討:

1.生命教育是價值觀的教育

生命教育是指導個體去了解、體會與實踐「愛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種價 值活動(吳清山、林天佑,2000)。透過價值澄清與自我反省對話,使能充分了 解、悅納自我並疼惜弱勢、關懷他人;從觀察生、老、病、死的心靈感受中,進 而肯定、愛惜並尊重生命,以增進生活智慧,尋得生命追求的核心價值,快樂活 在當下,珍惜生命每一分鐘(張輝道,2003)

2.生命教育是全人的教育

吳庶深、胥嘉芳(2003)認為生命教育,不僅為全人教育理念,亦為具體的 教育方案或教學,目的在促進個人心理、生理、社會、道德及靈性各方面均衡發 展,建立自己與他人、環境及與宇宙和諧共處關係,協助其追求生命的價值與意 義,以期達到健康正向人生。亦即,強調身、心、靈全人的方向去教導孩子成為 一個真正的「人」,幫助她們了解自我、肯定自己存在、喜歡自己,知道自己像 要成為怎樣的人(孫效智,2000;黎建球,2000;黃德祥,2000;黃麗花,2001)

3.生命教育是人我關係之教育

人不是單一存在,活在這世上,需要感謝許多人,既然生活脫離不了人,學 習與人相處和諧,是實際且不太容易的課題,惟有能與人相處愉快 生命才會圓 滿,這種能力正需教育來完成(錢永鎮,1998;曾志朗,1999;黃義良,2000;

(18)

黎建球,2000)。吳庶深、黃麗花(2001)認為,生命教育的目標在於使自己與 他人認識生命、進而肯定、愛惜並尊重生命;抱持虔誠、愛護的心與自然共存共 榮,並尋得與宇宙的脈絡關係,超越自我、增加生活智慧,展現永恆的生命價值。

朱榮智(2001)認為,生命教育除了探究生命的源起與發展,更需注重個體與外 界互動,即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自己相互對待關係之教育。

4.生命教育是自我實踐的教育

生命是一連續的過程,從自我出發,慢慢擴展至他人、環境與社會。孫效智

(2000)認為幫助青少年從小開始探索與認識生命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 值,發展個人獨特的生命,讓自己生命與天地人之間美好共榮生存。換句話說,

生命教育要從本身自我做起,從生活上去實踐,逐漸向外擴展家庭、學校、社會,

讓人人的生命因教育而充實圓滿。

5.生命教育是包含死亡的教育

佛教有個小故事:有位婦人哀求佛祖救她病危的母親,佛祖說你去找一個從 沒死過人的人家,要一根稻草來,我就可以救你的母親。佛祖讓這位婦人從那真 正不可能的任務中,領悟到死亡是所有生命絕對的、一定的最後終點。因此,生 命教育當然要包含死亡教育,從小就應要兒童了解。

其實死是生的開頭,生是死的起點(釋證嚴,2001),生死是一體兩面,生 命本是自然循環,不僅大人要瞭解,兒童與青少年也需要認識生命的起源與死亡 的真相,大人隱諱避談死亡,孩子忍不住好奇,只好從報章、媒體、同儕討論等,

自我建構對死亡的認知,往往造成錯誤資訊的理解與解讀。

因此,生命教育應介紹死亡的概念,例如:Speece與Brent(1996)所提 (1)普遍性(2)不可逆性(3)無機能性(4)原因性(5)非肉體的延續性等基本概 念。

由以上論述得知,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是引領學生在生命實踐上達到知行 合一的教育(孫效智,2004),是具體可行教育方案,教導學生體認生命的不完 整,能愛惜自己、尊重別人,注重「人」生命各方面問題及死亡議題,期望達到 心理、身體、靈性均衡發展,與社會環境、宇宙和平共存,締造積極的健康人生。

(二)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內涵,每個學者、作家依自己所學,都有自己的見解,公說有理,

婆說亦有理,對於教育工作者有時會無所適從,尤其以國小來說,樣樣都要教,

項項都僅是帶過,很容易流於形式上教學,因此,要落實生命教育,掌握生命教 育的內涵是當務之急,玆整理生命教育內涵看法,如下表 2-1 所示:

(19)

表 2-1

生命教育內涵彙整表

研究者 生命教育內涵 吳武雄(1999)

讓學生深刻體悟: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自 然、人與宇宙的各關係。認識自己,了解別人、體悟物我 關係,才能衍生出「生命的智慧」。

吳清山、林天佑(2000) 1. 認知層次:認識和了解身體及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熟 悉與他人相處的法則以及知道愛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 方法。

2. 實踐層次:能夠真正去加以履行,不輕視自己和別人、

不踐踏自己和別人、不做出傷天害理的事、都能為自 己行為負責。

3. 情意層次:具有人文關懷、社會關懷和正義關懷,能 透過「知、行、思」的方式,發揮其效果。

吳庶深、黃麗花(2001) 生命教育就個體本身而言,是關乎全人的教育,目的促進 個人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全面均衡發展;就個體與外 界關係而言,是關乎與他人、與自然萬物、與天之間如何 互動相處的教育。其目標在於使人認識生命(包括自己與 他人),進而肯定、愛惜並尊重生命;以虔誠、愛護之心 與自然共存共榮,並尋得與天的脈絡關係,增進生活的智 慧,自我超越,展現生命意義與永恆的價值。

林繼偉、潘正德、王裕 仁(2002)

生命教育的內涵牽涉到倫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 範圍,分為四個向度:

1.人和自己的關係:包括身心靈的自我概念、自我悅納、

自我實現

2.人和他人的關係:包括親人、人際、社會、國家。

3.人和環境大自然的關係:包括環保、資源、科技等。

4.人與宇宙的關係:包括心靈、信仰、宗教、死亡等。

邱惠群(2001) 生命教育方案內涵的四大取向:健康教育取向、生涯教育 取向、死亡教育取向、宗教教育取向

孫效智(2000) 人生與宗教哲學,基本與應用倫理學、人格統整與情緒教 育三個領域,並用以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及整合知情意 行。

陳浙雲(2001) 針對國小提出生命教育的內涵包含:日常生活教育、健康 生活教育、道德生活教育

(20)

研究者 生命教育內涵

陳秀蓉(2002) 生命教育主要以人為核心,將「人」本身作為目的,希望 透過一系列的教學與活動,讓人暸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體認所有學習主要目的,還是以「人」作為最終目標。因 此,生命教育的內容,應涵蓋「人與自己」、「人與他人」

及「人與自然」三個面向。

陳騰祥(2002) 1.狹義的生命教育是學習生死學的概念。

2.廣義的生命教育是指健全的人之所以為人的教育 陳英豪(2000) 生命教育包含倫理、心理學、哲學、人際關係、社會領域、

環境教學、人文教育、宗教教育等

張美蘭(2000) 人與自己的教育、人與他人的教育、人與自然環境的教 育、人與社會的教育、人與宇宙的教育五大向度。

張光甫(1995)

1.生存層次→生物我、心理我→慎始教育(性教育)

2.生活層次→道德我、社會我→持中教育(人際關係)

3.生命層次→哲學我、宗教我→臨終教育(替代死亡教育)

黃義良(2000) 實施生命教育的目的在是年輕人能反省和了解生命的真 正意義,了解如何待人如己、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能擴 大自己的愛心及於整個社會環境

黃德祥(1998) 生命教育的本質:宗教取向、生理健康取向、志業(生涯)

取向、生活教育取向

曾志朗(1999) 強調情意教育、人際關係的建立、了解生命意義、對人的 尊重、對死亡的正確認知。

鄭石岩(2004) 1.生命的活力:人一旦失去活力,就會產生精神衰敗和自 暴自棄,培養活力是生命教育的第一課題,其主要觀念 是:活力包含精神和身體兩個層面;活力表現在生活的實 現、喜悅和創造力。

2.生命的成長: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態度,養成終 身學習和隨緣學習的習慣,以適應變遷快速的現代生活;

發展良好的自我功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保持良好情緒 生活和堅毅的精神力。

3.生命的實現: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多元的社會需 各式各樣的人才,只要用心發揮自己的專長,貢獻社會,

獲得生存的能力。

4.生命的倫理:生命能生存下去,需要一套規範。可分為

(1)修己倫理;(2)工作倫理;(3)家庭倫理;(4)社 會倫理;(5)環保倫理。生命倫理建築在愛和理智的培養 上,人人都應該愛惜與欣賞生命;生命來自愛,愛的本質

(21)

5.生命的興致:生命的存續必須是有興致的,這才活得快 樂。培養興致須重視樂觀思考模式的陶冶;學習多方面的 能力,培養欣賞、表達和分享的樂趣;以及建立信心和參 與各項活動的興致。

黎建球(2000) 我的生命、與他人的生命關係、與大自然的關係、與天的 關係。

鄧運林(2001) 一種自我認識與自尊的教育,它可以促進學生更加了解自 己的優、缺點、自我概念,以及自己的性格。體會生命的 可貴,能對周遭的各種生命現象抱持尊重的態度與人道的 關懷。

樊明德(2004)

1.人與自己:從了解自己,進而理出自己與他人互動關 係,找到自己的定位。

2.人與人、人與社會:從「和諧論」、「公平論」、「社會交 換論」、「符號互動論」等觀點,去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 間的互動關係。

3.人與自然:包含環境教育、環保、珍惜地球資源、生命 共同體、對動物的人道關懷等。

錢永鎮(1999)

1.自尊的教育:具體的教導孩子、清楚的了解人的價值。

人是什麼?以及自尊的內涵是什麼?

2.良心的教育:在日常生活細節中讓學生不斷的反省,在 做任何判斷時也先反問自己的良心。

3.意志自由的教育:教導學生判斷哪些行為是不自由的,

以及為什麼會不自由,例如壞習慣、無知會產生不自由。

4.人我關係的教育:人的生存是依靠很多其他人而生存,

不可能獨自存活,人並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活在人與人 關係之中。

不可能獨自存活,人並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活在人與人 關係之中。

Grad 與 Gullo(1987)

生命教育是學理學程與體驗學程並重的,具備教學 與接觸並重的本質。

資料來源:黃朝鴻(2008)。生命教育融入國語文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 童生命教育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17-19),國立台東大 學,台東縣。張婷怡(2006)。國民小學應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效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20),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22)

綜合上述學者的主張,歸納生命教育的內涵如下:

1.就層次而言:生命教育包含了生活層次、生存層次、生命層次

2.就向度而言: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 的教育

3.就學理而言:倫理學、心理學、哲學、人際學、人文社會學、宗教學等 4.就取向而言:健康教育取向、生涯教育取向、死亡教育取向、宗教教育取

向、倫理教育取向

5.就目的而言:生命教育的目的包含了解生命的意義、珍惜生命的可貴,培 養樂觀積極人生觀

生命教育的內涵包羅萬象,就如人的生命有種種可能,茲整理黃德祥(2000)

提出的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以為本節補充,期盼教育每一個學童都能把握生命每 一刻,知道「我有」,還知道「我是」;不僅有「自己」,還有「別人」(李萍,2001), 成為頂天立地、胸懷理想、愛人如己的人。

黃德祥(2000)指出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應包括:

1.低年級

(1)人與自己的教育:教導學生認識自己、尊重自己

(2)人與他人的教育:教導學生明白人際關係的重要,重視人與人之間 的倫理關係。

(3)人與環境的教育:教導學生認識、珍惜生存環境。

2.中年級

(1)人與自己的教育:教導學生認識自己、尊重自己並且熱愛自己的生 命。

(2)人與他人的教育:教導學生明白群己關係及公共道德的重要。

(3)人與環境的教育:幫助學生建立社區與生存息息相關的意識,並且 珍惜生存環境。

(4)人與自然的教育:讓學生有機會去親近生命、關懷生命,並且教導 學生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及大自然的規律性。

3.高年級

(1)人與自己的教育:不僅要教導學生認識自我,而且要協助學生發展 潛能,實現自我。

(2)人與他人的教育:教導學生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尤其明白 人際關係及公共道德的重要,並且重視次級文化的存在,進而關懷 弱勢族群,增進人際間和諧的互動。

(3)人與環境的教育:教導學生愛護動植物、體驗生命偉大,明白人與 環境生命共同體的關係,並進一步關櫰社會、國家、宇宙的生命。

(4)人與自然的教育:教導學生民胞物與的胸懷,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及 大自然的節奏與規律性。

(5)人與宇宙的教育:引導學生思考死亡的意義,探索人類存在的意義

(23)

與價值,

並認識國家、世界的倫理,關懷人類的危機,建立地球村的觀念。

綜合上述,本研究繪本教學依國小生命教育的五大向度內涵,去挑選繪本,

於國小實際現場教學,期望參與研究學生在實驗教學後,能探索自我生命的價 值,愛惜自我、感恩助人、尊重物命、親近自然,坦然生活在天地之間,直到生 命終點。

二、國內外生命教育發展

現代資訊發達、物質充斥,已有足夠的技能與方式維持個人生存,休閒生活 也逐漸受重視,但卻有更多的人感到所謂「存在空虛」,不知道該如何填補生命 的空缺,常感到無聊與厭倦(張瓊云,2002)。生命如果無目標,那活著就會無 聊,有如行屍走肉般,因此生命需要教育,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關懷個人整體 身體與心靈的發展,國內外因不同的社會背景與文化因應產生,分述如下:

(一)國外的生命教育發展 1. 澳洲的生命教育

澳洲於 1979 年在雪梨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 該中心目前已發展為一國際性機構,屬於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的一員。

其設立宗旨為致力於「藥物濫用、暴力與愛滋病」的防制(孫效智,2000)。 2.日本的生命教育

日本的生命教育始祖是谷口雅春(1893-1985),於 1964 年出版『生命的 實相』,強調生命教育重要性。當時日本社會唯物教育盛行,造成社會問題,在 他呼籲下,日本政府推動生命教育,有效克服唯物教育的缺失,帶動日本社會變 化。(黃朝鴻,2008)

3.美國的生命教育

美國生命教育除了輔導兒童遠離毒品外,教導青少年嗑藥產生的後果,主要 精神源自澳洲生命教育方案。生命教育從學前直到八年級以上年級,學生在操場 等流動教室學習(Duggan,1997b)。 Walter 有感於經過十二或十六年教育後,

學生對於自我了解與對自然尊重相當匱乏。為了實踐對生命教育理想,乃於 1968 年在加州北部內華達山嶺下的丘陵地帶,設立「阿達南村」(Ananda Village), 倡導生命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要引導學生體悟人生意義。

(二)國內生命教育的發展

我國生命教育的提倡背景與暴力有某些相關,暴力包含兩方面,一是青少 年的自我傷害或自殺;二是不尊重與傷害他人生命的暴力。這兩類強害生命的暴 力近幾年層出不窮,且年齡層逐漸下降,這是國內倡導生命教育的主要社會背景

(孫效智,2000)。1997 年前省政府教育廳訂定「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 實施計畫」(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此為台灣生命教育之濫觴。

此外,委託實施倫理教育多年的台中市曉明女中成立「倫理教育推廣中心」, 總攬生命教育之推動,同時邀請四十所國中、二十所高中為各地區中心學校,協

(24)

助生命教育推動。在省教育廳及這些學校努力下,生命教育於八十七學年正式開 始,全省各校逐步由國一、高一等年級開始實施生命教育教學。三年來完成國高 中六年一貫十二單元的生命教育教材、教師手冊;每月出刊「生命教育通訊」為 推動生命教育的總中心學校(吳庶深、黃麗花,2001)。

省教育廳精省後改組為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教育部擬定「台灣省高級中等學 校推廣生命教育實施要點」(教育部,1999),推動高中職生命教育,包括:1.

成立中央、地方與各級學校的「生命教育」推動組織,辦理研習及研發生命教育 教材等策劃與推動; 2.從八十七學年度起,各國中一年級開始逐年實施生命教 育;3.高中、職學校於八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推動「生命教育」教學,八十八學 年度開始全面實施;4.舉辦各項研習會,培養校長、輔導教師及相關人員推展生 命教育的知能(吳庶深、黃麗花,2001)。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 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強調教改列車除了唯 智、唯形、唯物的改革外,還要重視情意調和的教育,這可能要從學童對生命的 尊重做起。2000 年接任教育部長後,於七月成立「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委員會」, 致力於下列事項:1.生命教育之師資及人力培養訓練 2.生命教育之研究、發展 及評估 3.生命教育之教學與教學發展 4.生命教育之宣傳與推廣

2000 年八月十二日召開第一次生命教育委員會議,決議實施生命教育之政 策原則:1.延續舊有成果,逐年累積資源; 2.鼓勵地方參與,以及學校自主參 與;3.結合社會民間團體共同推動;4.提供學生生活化之生命教育,兼重生活體 驗與單元教學及校園環境之統整;5.尊重地方與學校本位需求(何進財,2001)

2001 年元月二日,教育部舉辦記者會,正式宣布 2001 為生命教育年,會中 部長曾志朗表示希望未來一系列生命教育規劃與推動,讓學生能體驗生命可貴,

關懷與愛惜生命。因而有教育學者說:「二十一世紀的第一道教育曙光,就是生 命教育列車的啟動。」同年(2001)五月教育部公佈生命教育中程計畫(九十至 九十三年),將前四年之中程計畫著重於中小學之生命教育教學、師資、教材等 之研發與推廣。後六年之長程計畫著重於生命教育教學之教學增補及整合,並於 大學通識教學中規劃完整之生命教育學程(教育部,2001)。

2004 年九月十八日,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正式成立「台灣生命教育學會」, 並召開「生命教育核心議題學術研討會」,由該學會籌備會主任委員孫效智教授 策劃,會中邀請推動國內生命教育先驅─前教育廳陳英豪廳長與提出十六年一貫 生命教育實施政策之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部長等與會,多位學者發表核心議題相關 專論(張淑美,2004)

綜合上述,國內外生命教育的發展雖不盡相同,就其生命教育的意義和終極 目標,都離不開對全人的關懷的整合性教育,希望協助受教者面對生活的挫折、

發展自我概念、找尋生命價值,健全自我人格,進而能尊重他人、愛護生命,成 為有愛心、有理想能頂天立地的社會人。

(25)

第二節 繪本的意義、教學策略與功能

說故事、聽故事是人們常有的經驗,藉著說者與聽者間的實際互動,足以激 發起無限的想像,對於兒童尤是。周紫芸(2001)指出繪本蘊涵足以吸引眼睛的 內容和畫面;投過一頁頁的翻閱,可以振起孩子想像的雙翼,劃破時空的界線,

達到無限可能之境界。繪本讓孩子思想能無拘無束馳騁,心靈也得到滿足。因此,

為孩子慎選繪本是大人要務。現今台灣的繪本如雨後春筍出現,題材涵蓋廣闊,

兼具文學性、教育性、兒童性作品比比皆是,以繪本推動生命教育是極佳的選擇。

ㄧ、繪本意義與特質

「繪本」一詞源自日本,即是一本書,使用圖畫去發達一個故事,亦即歐美 各國所言的圖畫故事書(picture books)。這類書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藉由 圖與圖間的連貫與文字,傳遞故事內容。繪本是有書有圖的書,那《西遊記》厚 厚一本,裡面有 18 張插圖,那是繪本嗎?以郝廣才(2006)所言那不算繪本,因 為它的圖與圖之間未必有連續,那只能稱作 Illustrated Book—有「插畫」的 書。日本兒童圖畫書評論家松居直(1995)曾這樣表示過:

文字+圖畫=帶插畫的書 文字×圖畫=繪本

換句話說,帶插畫的書是文字與圖畫結合,而繪本更強調兩者間的協調與融 合。黃慶惠(2003)則認為除了圖畫與文字外,繪本還要有精心設定的主題、虛 構的主角以得到共鳴,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世界上最早的圖畫故事書,名為「日 記故事」,於十六世紀出現在我國明朝,早已失傳。直到十七世紀,捷克教育家 Comenius(1592-1670)寫的「圖解世界」(Obis Pictures)於一六五八年出版,

西歐第一本圖畫故事書就此誕生。該書是本為兒童所畫的教科書,把世界的鳥、

野獸、木等具體物象,到抽象的靈魂概念,都以圖畫表現(何三本,2005)。二 十世紀開始,教育家與兒童心理學家開始注意色彩和圖畫對孩童的影響,大量圖 畫書走進兒童的閱讀天地。

因此,繪本乃是文字與圖畫兼具的文學作品,江福佑(2002)認為其特質有 以幾點:在形式上,通常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的形式呈現,也有完全是有圖而 無文字的繪本。利用圖畫的關聯性、動態性與敘事結構傳達故事主題與內容。在 內容上,主要以有主題、內涵、時空背景、情節開展等要素所構成,其主題相當 多元。

林敏宜(2003)認為繪本是種注重視覺的兒童文學,優良的繪本應有下列特 質:

(一)兒童性:文字方面要淺顯易懂,有韻律感,符合孩子的興趣,適合孩子理 解程度為內容,以孩子所關切事物為題材。

(二)藝術性:以文字和插畫兩者來表現。優良的繪本應該注重文字表現的技巧,

以想像、譬喻、描繪、敘述等方式,以適合孩子程度的優美語言進行創作。

(26)

配合文章內容製作「有條件、有目的的繪畫」。

(三)教育性:兒童藉由閱讀繪本而使其在認知、人格、道德、生活等各方面獲 得成長。認知方面指的是兒童從中學得豐富知識,增加生活閱歷;人格獲 得人生意義與方向的啟示,學會自我認同與接納;道德的成長是涵養心性、

學會明斷善惡、培養正義感與同情心;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正當的生活態 度是生活的成長

(四)傳達性:繪本兼具語文及視覺傳達兩種方式的文學作品,在圖文並茂的繪 本中,透過文字的解說敘述,再配合圖像的描繪,使其整體感、連續性、

節奏感與動態感得以產生,達到「畫中有話,畫中有畫」的傳達功效。

(五)趣味性:大多數的孩子注意力短暫,為了使孩子產生持續閱讀的意願,繪 本的內容必須講求趣味性以吸引其目光。孩子參與其中,進而得到快樂、

想像、情緒紓解,甚至與人互動的樂趣。

何三本(2005)認為:一本能讓幼兒確實從內心深處喜歡的圖畫故事書,應 該俱備有整體結構感、動態感、連續性、表達性、懸疑性、親切性、安全性、幻 想性及遊戲性等特質。

綜合上述,研究者整理與歸納,就文字、圖畫、主題、表現形式四方面說明 繪本特質:

(一)就文字內容而言:文字撰寫應以明白易懂的口語,描寫孩子所關心的事物,

符合其理解與興趣。

(二)就圖畫而言:圖像要有藝術性、動態感、連續性、整體感,與文字能相輔 相成。

(三)就主題而言:繪本主題應該是正面,能提升孩子認知、人格、道德、生活 等方面成長,透過主題,兒童能增加知識,學到明辨是非、養成良好習慣、

同情心與正義感等具有教育意義的概念。

(四)就書籍表現形式而言:選擇適合媒體視聽器材,呈現出遊戲性、安全性、

有趣性,兒童才會主動接觸,從閱讀中的享受樂趣。

二、繪本的教學理論與策略

使用繪本教學其來有自,以下介紹其學理論楚與策略:

(一)繪本的教學理論基礎

1.視覺學習理論觀點:Fessel 認為:「人類資訊之百分之六十五來自眼睛,

百分之二十五來自耳朵,其餘百分之十來自其他的感覺器官」(許佩玫,

1992)。繪本活潑有趣的的圖畫能吸引孩童目光,經由視覺刺激接收訊息,

能快速傳遞資訊,增強學習效果。因此視覺影像訊息經常被用來輔助文字 學習與促進記憶,應用視覺圖像,能將抽象概念簡化,將訊息整合成易理

解與記憶的單元,促進學習者對內容的瞭解。(林維真,2003)

2.建構教學理論觀點:兒童的生活經驗包括許多層面,它是議題式的,又是 統整性。教育界已認同知識是由認知者主動建構的論點。從建構論觀點,

(27)

知識是由主體內在所建構,也受社會文化影響,在生活中新舊的認知的衝 突與調節,新的知識意義建構產生(Fosnot,1996)。兒童的知識是由社會 生活經驗中主動建構,兒童繪本貼近兒童經驗,不以成人的觀點編製是最 佳學習素材。藉由繪本教學,兒童易於親近內容,可以促進師生間、學生 良性互動。換句話說,以建構的觀點來看,繪本應用是著眼於繪本本身即 是一個統整經驗的傳達,透過這個經驗,兒童主動去建構圖畫書中內涵的 知識,與生活經驗結合,締造自己的生活智慧(幸曼玲,1996)。

3.全語言教學理論觀點:全語言是一種將兒童為中心文學作為基礎的一種教 學策略(劉苓莉,1998)。在全語文教學過程中,希望藉著幼兒作品的閱

讀過程中,能與同儕分享故事所發生的情節、人物、意義,並且從內容中 抒發個人的想法與意見,將閱讀視為一種有意義的學習(趙涵華,1995)。

為了培養閱讀的能力,鼓勵任何教材都能做為學習工具,各種優良的文學 作品都應提供(沈添鉦,1996)。全語言教學異於傳統語文教學,Goodman

(1992)指出對於 bottom-up 閱讀模式的一種反彈,也就是說「由下而 上模式」, 主要由讀者依賴大部分的語言知識來解讀文意並非最佳的閱 讀模式。以全語言觀點,它重視從整體(whole)到部分(part)、功用

(function)先於形式(form),強調學生在教室參與的是具有整體性 (wholeness)、一貫性(integrity),且具有意義的閱讀活動。閱讀教材應 配合學生的興趣及需要,並結合其他學科,使學生能藉著閱讀活動培養語 文能力且學習各科知識,達到閱讀的真實目的(Froese,1991)。這種整 體到局部的語言學習,建基於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4.社會化的觀點:陳奎憙(2001)認為:所謂社會化,就是個人學習社會價 值與規範的歷程,個人由此而接受社會上各種知識、技能、行為與觀念,

從而圓滿參與社會生活,克盡社會一分子的職責。張湘君(1999)認為兒 童從出生即開始接受所屬社會文化的規範與社會價值觀,經由本身與他人 接觸,逐漸接受社會的角色期望、價值、理想和態度,形成獨特的人格。

藉由楷模示範、觀察與學習是社會化必經歷程,閱讀在兒童社會化扮演重 要角色。書中豐富的角色與曲折情節,讓孩子了解他人不同的看法,學習 其行為方式與價值觀,提供多樣化楷模學習(林學君,1997)。因此,繪 本能提供豐富的生活經驗,堪稱兒童社會化學習最佳替代品。

(二)繪本教學策略

楊怡婷(1994)認為運用繪本說故事應採用自由開放討論方式,使兒童能自 由表達思想,提出問題所在,由循序漸進方式引導兒童思考與推理,增加思考的 變換性有助於故事概念的認知。

再者,林敏宜(2000)提出繪本說故事時,應具備下列的技巧與程序:

1.教師的角色,教師至少需具備三種角色:(1)童書的愛好者與欣賞者(2)

能運用文學的潛能回應兒童的需求(3)能為孩子營造閱讀情境。

2.兒童繪本的運用程序與技巧:(1)教學計劃表的準備(2)故事呈現時的

(28)

教學媒材(3)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延伸故事主題。

整理林敏宜(2000)提出之有效朗讀故事的原則,如下表 2-2:

表 2-2

有效朗讀故事指引 朗讀過程 提示

朗讀前 ◎ 呈現書的封面並探討封面插圖,鼓勵孩子與自身經驗做連 結。

◎ 鼓勵孩子預測該書內容。

◎ 和孩子討論該書作者及插圖。

◎ 向孩子介紹主角、情境或主題。

朗讀中 ◎ 鼓勵孩子在說故事中積極反省和評論。

◎ 做事表達及內容詳細度,配合孩子理解能力需要。

◎ 在適當之處,請孩子預測即將發生的事。

◎ 偶爾問問題以了解孩子對故事理解及詮釋。

◎ 當孩子一臉茫然時,改變方式重述故事。

朗讀後 ◎ 回顧故事內容(角色、情節、情境、問題、解決方法等)。

◎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對故事的感受及看法。

◎ 協助孩子將主角所發生的事件與自己的生活做連結。

◎ 配合故事內容設計延伸活動。

資料來源: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頁 138-139),台北市:心理。

研究者教學繪本時,把握上述楊怡婷(1994)、林敏宜(2000)的要點,引 領學生探索生命教育領域,幫助他們成為知識的建構者,而不只是了解表面的書 本知識而已。

三、繪本的教育功能

陳怡如(2003)認為繪本可以擴大兒童的生活領域,擴展生活知覺。透過繪 本,兒童可與實際生活經驗連結;除了認識自己文化外,也能接觸到他國的風俗 民情,了解各民族多元文化,提升生活適應力。

林敏宜(2003)認為繪本的功能是全面的,不單是教育中的認知學習與語文學 習的部份,更可以為兒童提供不同與書本的學習經驗,乃至於生活百態,都是圖 畫書在教育上的價值。透過繪本的教育來陶冶,塑造兒童的性格,進而能培養具 有審美概念與豐富創造想像能力的人。

邱瓊蓁(2002)綜合學者的意見,提出繪本具有以下功能:

(一)豐富生活經驗 (二)享受繪本的樂趣 (三)培養想像力與創造力 (四)啟蒙藝術欣賞的能力

(29)

(五)培養情感的內涵 (六)促進社會發展 (七)強化親子教育功能 (八)促進認知發展 (九)增進語文學習

(十)養成閱讀的樂趣與習慣

吳明姿(2003)認為繪本的教育功能在於繪本能把生活中的複雜事物與形象 整理,經由閱讀,兒童不只能與故事主角產生認同,也會和自己的生活環境或生 活經驗聯結,增進對自己、他人和對世界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書中主角的行為與 態度往往被視為社會接受與否的指摽。兒童化身在各種角色中,悠遊於故事情 結,焠鍊兒童在語文、認知及價值觀的發展。透過說故事取代訓誡,繪本能抒發 孩子的情緒,塑造正面的態度、擴展認知與視野、促進知識理解與保存、培養組 組能力。繪本中豐富的詞彙與完整故事內容,可以促進兒童語文學習,奠定兒童 的閱讀習慣,提升文意的建構和表達,進而啟發多元的思考能力。繪本的繪者以 高超的繪畫技巧,與文字創作者充分合作,經營一個安靜的舞台,呈現孩子們喜 歡的事物。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思想與推理,從中獲得喜悅。

王千倖(2004)在運用繪本教學研究結論中提到:

(一)繪本教學不是兒童的專利,大學生能從繪本閱讀活動獲得驚人的心靈成長 和學習收穫。

(二)繪本將生活教育、人生哲理隱藏於簡單文字含生動圖畫中。

(三)繪本是開啟心靈世界的鑰匙。

(四)實施繪本教學,幫助大學生對繪本有更深的體悟,肯定繪本的教育價值。

林孟蕾(2004)指出透過繪本「隱喻式」的語言,兒童較容易看見自己的問題,

增加自我了解。優良的繪本能吸引學生反覆閱讀,其故事情結漸漸相對應學生問 題,產生不同角度的想法,強化正向思考的能力。

劉美玲(2002)整理繪本在教學上的重要性,有以下四點:

(一)孩子喜歡圖畫,圖畫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力。

(二)繪本可以提供認知和想像的素材

(三)故事是一種記憶結構,是新、舊經驗易於連結,產生學習。

(四)故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綜合上述,「話中有畫、畫中有話」的繪本功能相當多元,不只有知識的獲 得,還有情感、藝術、態度等各方面的涵養與學習,研究者歸納以下教育價值:

(一)擴展生活經驗:繪本的內容包羅萬象,透過閱讀繪本,孩子可以認識自己、

了解他人,探索未知的世界,與自己的經驗調適、統整並內化,而且繪本 的內容大部分是友善、溫馨的,這類繪本孩子長期閱讀,可陶冶其性情。

(二)培養審美觀:繪本裡有優美的插畫,閱讀繪本,孩子能學會欣賞美的事物,

提升審美能力。

(三)滿足好奇心、增加想像力:繪本的故事情節是連續性或兼具可預測性,閱

(30)

讀繪本,孩子可以容易猜測故事的發展,滿足孩子的好奇,提升想像力。

(四)增進語文學習:繪本中豐富的詞彙與完整的敘事,增加孩子的語文學習,

「隱喻式」的語言,可以讓孩子閱讀自我,提升閱讀動機。

優秀的繪本就像暴風雨過後晴空萬里一望無際的感覺,不但能吸引孩子閱 讀興趣,開啟純真心境與想像;在孩子成長過程,當心靈感到許多無助與不耐煩 時,也許繪本上的一張圖或一句話就能瞬間讓心靈成長(Kiefer,1983)。亦如 林良所言,孩子讀好的圖畫書,能領略不同的真理和智慧,對世界有不同的人生 觀。

因此,研究者希望透過繪本豐富的教育性,激起學童學習的熱誠,滿足其好 奇心與無遠弗屆的想像力,當孩子們沉浸典美的圖畫與文字時,進而對生命的意 義和價值有更深的體悟。

第三節 應用繪本教學於生命教育之相關研究

現今 E 化時代,電腦網路發達,人們常常一回到家就是坐在電腦桌前,或打 報告、或上網玩遊戲,或開啟 msn 找人線上聊天,盲目的追求新鮮與刺激的流行,

對週遭人、事、物確鮮少關心,對於人生的目標茫然,我們都渾然不知嗎?或許 大人要改變很難,但是我們怎可眼睜睜看莘莘學子就此沉淪呢?人都會模仿學 習,大人猶是孩子的榜樣,為了下一代生活,為人師、為人父母,應引導幫助孩 子找尋正向的自我生命價值。生命要學到什麼?一生或許也學不完,也不是每件 都要親身體驗、以血淋淋的教訓換取得到。韓愈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 以書。」從書中去尋找人生的智慧,應該是家庭與學校教育共同責任。

繪本種類多元,能引導讀者了解自我、表達情緒、蘊含日常生活知識與道德 文化,對於兒童而言,教育價值不言可喻。研究指出,使用故事是直接經驗的有 效替代經驗(De Young,Raymond;Monroe,Martha C.1996)。與兒童成長主題有關 的繪本,常透過各種形式的故事包裝,將值得深思與學習的人生課題放在其中,

這些訊息一點一滴滋養孩子的生命,幫助他們建立正向積極的生活態度,看見生 命的意義,然後慢慢形成一種足以穩定思維和形式的價值觀,成為支持生命前進 的力量(劉清彥,2004)。

黃迺毓(2004)認為,使用傳遞生命教育的繪本,我們不必以說教方式教導 孩子,繪本中令人深省的故事,使得讀者在享受圖文同時,也體會圓滿人生不單 有滿足生活需求,更重要是追求生命全程的自我實現。

Lamers(1995)提到繪本對於生命教育的價值和重要性:

(一)隔離孩子接觸有關死亡的真實性,是不恰當的方法,不如以繪本作媒介,

提供在生活中遭遇的情形。

(二)和孩子共同閱讀是一件美好的事,藉著繪本呈現也可以讓他們對世界有 個美好的期待。

(三)透過繪本活動,孩子可以學習面對新的或令人恐懼的情況,及早練習與準 備。

(31)

(四)說給孩子聽的故事同時反映我們信念。

綜合上述,繪本進行生命教育,一來文字易懂,可促進意見與議題的思考與 討論;二來貼近兒童的生活經驗,可引起其提升其閱讀意願;三者能激發其赤子 心與想像力,自我探索生命的意義,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呢?近來以繪本推動 生命教育愈來愈受重視,如張湘君、葛琦霞(2000)所編著之《童書創意教學:

生命教育一起來》、吳庶深(2004)《生命真精采:運用圖畫書發現生命的新境界》, 皆是以不同主題進行繪本的活動設計,以推動生命教育,繪本對於生命教育,彷 彿是如魚之於水,是不可或缺的教材。

玆列出國內近幾年應用繪本教學於生命教育之研究,整理如下表 2-3:

表 2-3

應用繪本教學於生命教育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方法 研究結果 毛淑芳

(2003)

以具有認 知、情意、生 活價值及生 命教育內涵 的圖畫書,發 展與實施生 命教育教學 的歷程

宜蘭縣國 小三年某 一班共 32 名學生

行動研 究法

1.圖畫書發展中年級生命教育 教學具可行性。

2.生命教育能提升學生正面態 度、與人際自我關係。但未能 提升生命概念及身體自我、家 庭自我、學業自我。

李怡蓉 (2009)

生命教育繪 本教學對國 小中年級學 童生命意義 感影響之探 討

台東縣某 國小四年 級 32 名學 生

準實驗 研究法

1.生命教育繪本教學課程對國 小中年級學童的「生命意義 感」有立即性的影響效果。

2.生命教育繪本教學課程對國 小學童中年級學童的「生命意 義感」與「生命的自主」層面 有持續性的影響效果。

3.受試者對於生命教育繪本教 學課程接受度高,且有正向的 評價,顯示實驗課程具有教學 效果。

吳事穎 (2004)

探討利用兒 童讀物進行 生命教育主 題之教學活 動在國小四 年級的實踐 歷程。

新竹縣國 小四年某 一班共 33 名學生

行動研 究法

1.教學螺旋安排,學習歷程更人 性化。

2.在閱讀活動中體驗、省思,使 教學過程更精緻。

3.真實生命故事最撼動人心。

4.學童是生命教學歷程的協同 夥伴。

(32)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方法 研究結果 吳佳娟

(2001)

以兒童讀物 進行生死教 育成效分析

國小五年 級學童為 研究對 象,實驗 組和控制 組各 8 名

準實驗 設計方 法,學童 接受「國 小學童 死亡態 度量表」

前後測。

1.生死教育團體有助於培養兒 童正向積極的生死觀。

2.閱讀書籍之後續活動讓兒童 抒發對死亡更深切感受。

張婷怡 (2006)

探討國小應 用繪本進行 生命教育效 果之成效

台東縣某 國小六年 級某班 35 位學童

準實驗 研究

1.進行實驗教學後,參與研究學 生之生死態度具有立即性影 響效果。

2.進行實驗教學後,參與研究學 生之生死態度具有立即性影 響效果。

3.參與研究學生對於實驗教學 接受度高,實驗教學具有教學 效果。

曹伶資 (2009)

國小低年級 生命教育繪 本教學之研 究

高雄市某 國小二年 級學生約 30 名

行動研 究法

1.本研究的教學方式能增進學 童

2.在生命教育中抽象概念的學 習。

3. 能尊重生命、多角度認識並 接納自我。

4. 從與他人的互動中,能大方 展現對自我的信心,增進人 際關係。

5. 在自我肯定與發掘自我獨特 性上的學習仍顯不足。

6.透過協同教師的對談,增進生 命教育的課程設計能力與教 師引導技巧。

(續下頁)

(33)

陳俐伶 (2006)

探究生命教 育繪本教學 之教師教學 與學童學習 歷程及瞭解 此教學對學 童在死亡態 度上的影響。

高雄縣喜 樂國小五 年級某班 26 位學童

質性為 主,量表 為輔

1.建議由課發會統籌規劃全校 性生命教育教學。

2.善用繪本作為生命教育媒 材,讓學童參與繪本的選用。

3.邀請家長共同關心與參與生 命教育的實施。

黃玉純 (2005)

研究者利用 大量的圖畫 書,發展一套 適合學前階 段幼兒生命 教育的教學。

賀賀國小 附幼中的 十二位幼 兒

行動研 究法

1.幼兒有所成長與改變。

2.養成閱讀習慣與風氣、提升對 圖畫書的敏感度、幼兒也會將 圖畫書融入生活中。

3.生命教育必須長期實施具延 續性,並有家庭教育的配合。

黃麗華 2005

設計與實施 以繪本為主 的生命教育 教學活動,實 踐教學即輔 導、帶好每一 好孩子的理 念。

風城國小 五年七班 學生共三 十一人為 研究對象

行動研 究法

1.以繪本教材教學模式成效好。

2.孩子回饋積極全面,體認到生 命可貴與不易。

3.繪本融入生命教育提升閱讀 興趣及達到學生輔導的預防 性及發展性功能。

雲美蓮 (2007)

了解以繪本 實施國小二 年級生命教 育教學方案 成效,根據研 究結果,提供 未來發展國 小二年級生 命教育教學 參考。

屏東市某 國小二年 某班,共 計 33 位學 童。

行動研 究法

1.以繪本實施能提高學習興趣。

2.團體討論促進建構知識。

3.生命從日常生活做起,以提升 自我肯定、主動關懷別人,對 環境多一份責任感、對生死有 初步認識。

4.家長是實施最大助力和最大 阻力。

黎夏君 (2005)

以圖畫書進 行國小一年 級生命教育 教學設計之 行動研究

一年五班 33 位學生

行動研 究法

1.知道自己長處及進一步認知。

2.知道人我之間合作與關懷。

3.懂得尊重與關懷動植物。

4.知道生老病死的歷程。實際觀 察中,仍有爭吵的現象。但較 會用溝通方式解決。

(34)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方法 研究結果 蕭秋娟

2002

探討在幼稚 園階段實施 生命教育教 學之活動歷 程

台北縣某 幼稚園班 級 27 名幼 兒為教學 對象

行動研 究法

1.童書適時介入可引發孩子的 同理心。2.體驗活動更感受生命 的珍貴 3.童書是營造師生共同 經驗的媒介。具知識提供、概念 傳遞、情感引導功能。

由上表得知,生命教育繪本教學對於孩子的生命都有正面影響,因此,本研 究研究者參酌張婷怡(2006)教學活動設計,應用繪本規劃一套生命教育教學活 動,於實際現場進行教學活動,議希望能藉著多元的繪本故事,帶領高年級學生 主動建構知識,追尋自我生命價值,能自尊並尊人與敬物,創造積極的人生。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旨在探討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生命教育教學之效果。以台東縣鹿野鄉龍 田國小高年級學生為實驗對象,亦即實驗組,以臨校(鹿野國小)的高年級生為 對照組,實驗組的對照組的學生人數相同,採準實驗設計。本章共分為七節,分 別為研究架構、研究設計、研究對象、實驗教學、研究工具、研究流程、資料結 果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張婷怡(2006)所編製之「生死態度量表」做為量化的主要研究工 具,以學生學習單、學生回饋表等做為質性資料分析的依據,茲擬定研究架構如 下圖 3-1 所示:

註:一、實驗組與對照組共同接受「生死態度量表」前測、後測、追蹤測驗 二、實驗組接受生命教育教學活動並填寫學習單與回饋表

圖 3-1 研究架構圖

實驗組 對照組

「生死態度量表」前測

生命教育教學活動

「生死態度量表」後測

學生單、教學回饋表

「生死態度量表」後測

「生死態度量表」追蹤測驗

(36)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旨在探討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生命教育之效果。茲將實驗設計說明如下: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在探討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生命教育之效果,採用準實驗設計,用以 探討繪本教學應用於生命教育對國小學生的實施效果。茲說明與本研究有關的變 項如下:

(一)實驗設計

本研究以台東縣鹿野鄉龍田國小高年級生 30 人為參與研究對象,亦即實驗 組,以台東縣鹿野鄉鹿野國小高年級生 30 人為對照組。在教學進行之前,對兩 組分別實施「生死態度量表」之前測。之後,實驗組利用每週一中午午休與下午 一節的彈性時間(共二節),進行為期十週,共計二十堂課的生命教育實驗教學,

而對照組則不進行實驗教學。在實驗教學結束之後,分別對兩個班級進行「生死 態度量表」的後測,並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在後測的分數表現。兩週以後再 對兩組分別實施「生死態度量表」的追蹤測驗,實驗設計如下表 3-1 所示:

表 3-1

生命教育教學實驗設計表

組別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追蹤測驗 實驗組(N=30) T1 X T2 T3 對照組(N=30) T4 T5 T6 上表各代號所代表的涵意:說明如下:

T1:實驗組前測 T2:實驗組織後測 T3:實驗組追蹤測驗 T4:對照組之前測 T5:對照組之後測 T6:對照組之追蹤測驗 X:實驗處理

(二)研究變項

根據研究架構,整理與本研究有關實驗處理變項,說明如下:

1. 自變項:本研究之自變項指實驗處理的部分。實驗組接受十週共二十堂 課的教學,而對照組則不進行實驗教學。

2.依變項:「生死態度量表」之後測分數 3.控制變項:

(1)前測:以兩組學生所接受「生死態度量表」前測總分為共變數,以減少 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可能存在的差異。

(2)年級:對象均為國小高年級學生。

除此之外,在實驗教學進行後,以學生所填寫的學習單、教學回饋單(師、

生)、研究者上課記錄等資料,做為質性分析的依據。本研究將依此分析學生在 教學進行後的收穫以及對於教學設計及實施上的檢討,並據以檢視教學之社會效 度。

數據

圖    次
表 2-1    生命教育內涵彙整表  研究者                    生命教育內涵  吳武雄(1999)  讓學生深刻體悟: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自 然、人與宇宙的各關係。認識自己,了解別人、體悟物我 關係,才能衍生出「生命的智慧」 。  吳清山、林天佑(2000)   1
表 4-3  「生死態度量表」之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值  組間(實驗處理)   24708.75          1        24708.75       47.97 *  組內(誤差)       29357.61         57          515.04     p<.05  二、持續效果之分析      為了能夠更加了解生命教育教學對學生是否具有持續性的影響效果,本研究 配合學校上課行

參考文獻

Outline

相關文件

1、 Focusing on the unit of “circle”, the variation of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ach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3. The variation

3.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high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pend more time than the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low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n the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For Experimental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 1,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was adaptive based on each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difficulty level of a new subject unit wa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emonstrated the curricula of the global warming, energy-saving and

Results from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include: (1) the testing performance for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ing the constructive traffic safety teaching program does not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