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演繹人間佛教的新力作 ――評程恭讓教授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演繹人間佛教的新力作 ――評程恭讓教授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演繹人間佛教的新力作

――評程恭讓教授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李 四 龍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在一個流行「微信」的時代,突然拿到一部厚達八百頁的新著,我的內 心有一種「震撼」的感覺。不過,當我讀到程恭讓教授的新著《星雲大師人 間佛教思想研究》時,雖然厚重到八百頁之巨,卻依然有一股清新之氣撲面 而來。作者努力將星雲大師放在中國現代佛教發展的整體脈絡裡來解讀,我 們這些自以為對星雲大師有所了解的老學生,依然從程教授的新著裡得到很 多新的資訊,讓我們對大師有了更深的理解。

若要系統研究星雲大師,我個人的體會是它存在三大難點:

第一,如何梳理大師的人生階段?大師的人生經歷豐富而複雜,從大陸 到台灣,又在兩岸之間架設溝通的橋梁,這是他複雜的社會背景,其中還有 一些政治因素;與此同時,大師的一生,經歷了佛教從先前被人為忽視甚至 打壓,到獲得全社會高度認同的時代巨變。如此豐富的人生,想要條分縷析,

殊非易事。

第二,如何定位大師的佛教貢獻?星雲大師宣導人間佛教,他所領導的 佛光山享譽世界,現已廣為人知。想要恰當地評估大師的這份貢獻,同樣殊 非易事。這種評價,不僅是考慮與前人的關係,更要關注佛教的未來發展方 向。

第三,如何把握人間佛教的實質?現在的華人佛教,不管在什麼地方,

絕大部分都在提倡「人間佛教」,重視為現實人生服務,但這並不是說,對

(2)

人間佛教就沒有質疑,對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與終極目標存在疑慮。想要說 明人間佛教在這方面的依據,若沒有紮實的學術功底或修行體驗,那就很難 勝任。拜讀了程教授的煌煌巨著以後,我發現,程教授在此前已有的研究基 礎上,就以上三大難點都有自己的思考,並擇其關鍵予以詳細的論述。

程著共有十二章,分為四卷:卷一是星雲大師與二十世紀人間佛教;卷 二是星雲大師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之研究;卷三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 內涵與特質之解析;卷四,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佛理基礎之探索。卷一有 三章,最主要的內容是對大師的佛教史定位,將大師稱為現代人間佛教的創 立者。卷二有三章,全部集中在大師青年時期佛學思想的挖掘與論述,很多 研究者目前對青年星雲還比較忽略,但程教授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卷三有 四章,卷四有二章,在我個人看來是全書互為支撐的兩大主體部分,卷三講 述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卷四闡述大師佛教思想的基礎,它們的內在關 係,恰如程教授自己在全書最後、陳劍鍠教授在程著序言裡所說的,是「般 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不二法門,相輔相成,不即不離。

現在討論人間佛教,大家都會從太虛大師說起。程教授並不例外,只是 他還關注到解行之不同,思想層面的覺醒與實踐層面的證成,事實上有很大 的不同。他把人間佛教在過去的百年之路,釐定為「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這條主線。他說:「太虛大師是二十世紀上半期現代人間佛教一位卓越的宣 導者,星雲大師則不僅是二十世紀下半期現代人間佛教一位卓越的宣導者,

更是二十世紀現代人間佛教一位卓越的創立者。」而在這兩顆璀璨的明星之 間,還有大醒、慈航、東初、印順等諸位高僧大德的辛勤耕耘( 參見第44頁)。

作者緣此把「宣導」與「創立」作為理解此前《百年佛緣》的兩個核心概念,

認為1950年代以前是現代人間佛教的「宣導」,屬於「初步性的人間佛教理 念的宣傳,以及嘗試性的人間佛教的實踐」,而在1950年代以後,既是人間 佛教的宣導,又是人間佛教的創立。

(3)

程教授的研究,同時關注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理論建構與實踐運作兩方 面的工作,說明佛光山所代表的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在前賢基礎上的獨創:

在台灣「多元思想與多樣風格」的佛教格局裡,星雲大師不僅參與了全台灣 佛教界的「集體創作」,得益於台灣佛教界在五○年代以後共同的改革與創 新氣氛,還需要獨自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與機遇,他所開創的佛光山事業,

屬於不折不扣的「星雲模式」,有自己的宗旨、宗風、組織與制度。

程教授說,太虛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和星雲大師所創立的人間佛教 之間,存在「傳心」與「接棒」的關係,這「是在承認兩位大師人間佛教思 想及方向上『同中之異』的前提下,尋求二人之間在傳承佛教、革新佛教及 弘揚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上的『異中之同』」( 參見第95-96頁)。星雲大師 說自己的思想是直達佛陀的本懷,「當我出家的第一天,幼小的心靈裡就有 了人間佛教的思想,因此不是繼承太虛大師,也不是六祖的人間禪,而是溯 自佛陀。」大師的最主要長老弟子之一慈惠法師說,「星雲大師一生都崇拜 太虛大師,尊重太虛大師,但是兩位大師之間沒有任何法脈的關係」( 參見 第96-97頁) 佛光山的事業,表現了星雲大師「集理論家的思想天分與實幹 家的務實才能於一身」,與太虛大師當年的弘法機緣有明顯的不同。也就是 說,星雲的人間佛教理念有新的時代內涵,並在實踐層面予以近乎完美的落 實。甚至可以說,星雲大師成就了這個時代對人間佛教的理解,如果沒有大 師的卓越成就,大家對人間佛教的理念或許不會有這麼高的熱情;如果沒有 大師的卓越成就,人間佛教或許並不會被認為是現當代佛教的主流。

大師的著述等身,不過,在大家的心裡,他寫的《釋迦牟尼佛傳》是一 部膾炙人口的傑作,直到今天還在一版再版。程教授仔細研究了大師年輕時 就寫的這部佛傳,進而還重點論述青年星雲的思想歷程,構成了他這部星雲 大師研究專著的突出特點。程教授把大師的人間佛教弘法事業分為四個階段:

(4)

1945-1966年是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第一階段――是其求學、赴台、

初步建構人間佛教思想理論及落實佛教社會化、大眾化的弘法階段。

1967-1985年是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第二階段――是佛光山開山、訂 立實踐佛光四大宗旨( 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

以共修淨化人心)、創建佛光僧團的階段。

1986-2000年是第三階段――大師努力推動人間佛教的全球化,思考、總 結人間佛教的實踐經驗,系統化地構建人間佛教思想理論。

2001年以來是第四階段――大師努力推動人間佛教回傳中國大陸,是對 人間佛教發展的再規劃、再創意( 參見第291-292頁)。

在此基礎上,程教授把大師自1945年7月轉入焦山佛學院就讀,一直到 1960年以前,大約三十歲以前的這段時期,稱為大師的「青年時期」。作為 研究中國現代佛教史的專家,程教授很敏銳地研究了大師在大陸修學階段的 人間佛教思想,依據星雲大師早年在大陸的兩篇少年之作〈為僧伽問政而不 干治進一解〉、〈理想中寺僧經濟之建設〉,肯定地說,「星雲大師的一生 志業,從其青年時期開始,都與人間佛教緊密地關聯在一起。」早年的星雲 大師,就對佛教與政治、經濟等社會現實問題的關係極為關切,有著一股強 烈的悲心願力。這分當年的「初心」,促成了星雲大師畢生努力的志向。程 教授在大師初到台灣時寫的著作裡,梳理出他在青年時期的人間佛教核心理 念:人間的佛陀、釋迦牟尼佛的革命精神、有為正直的佛教青年、佛教大眾 化與社會化。這些理念,深深地影響著、支撐著後來的佛光山事業。

我在參觀佛光山的「佛陀紀念館」時,耳邊不時聽到電視裡播放的星雲 大師那熟悉的聲音――「佛陀不是神,是人」。釋迦牟尼被說成是「一位偉 大的、慈悲的革命者」,他的革命對象,「一是階級森嚴的印度社會,二是 沒有究竟真理的神權宗教,三是生死循環不已的自私小我。」( 參見第168- 169頁) 大師後來就以這樣的革命精神帶領佛光山的信徒,提出現在廣為流傳

(5)

的「三好」( 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四給」(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

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希望信徒能克服那個「自私小我」,真正落實佛教「無 我」的慈悲精神。

關於這種前後發展的連續性,程教授對比了星雲大師寫於1954年的〈 六 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 〉與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於1997年的《 佛光學 》,發現 其間有一條一以貫之的線索:立足當代台灣佛教、反省佛教的歷史、探索佛 教的未來( 參見第303-307頁)。到2002年大師發表〈 人間佛教的藍圖 〉,完 全沿用《 佛光學 》的表述。1954年的文章,星雲大師提出了「 十點 」,亦即 台灣佛教的十大發展趨勢:從神化到佛化,從經懺到教育,從緘默到宣傳,

從無戒到開戒,從僧眾到信眾,從寺廟到社會,從無經到有經,從自修到共 修,從香讚到歌曲,從日化到國化。現在,我們通常看到的說法,佛光山的 人間佛教提倡「 十化 」:國際化、社會化、藝文化、本土化、現代化、人間 化、生活化、事業化、制度化、未來化。人間佛教的這些建設方向,顯然是 脫胎於當年大師對台灣佛教發展趨勢的洞察,或者說,脫胎於當年大師對佛 教未來發展方向的規劃。

從青年星雲大師的事蹟、論著出發研究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形成與發 展,這是程著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這樣的寫法,既能展現星雲大師為人間 佛教的發展所付出的種種艱辛,更能反映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獨創性。

在全書的整體架構上,程教授將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具體實踐與佛理基礎概 括為「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不一不二、不即不離。這是一個很有創見、

很有深度的想法,可以糾正現在很多人間佛教研究論著往往流於就事論事的 弊端。

當然,有關人間佛教理論與特質的研究成果很多,頭緒很多,程教授自 己的說法也很謙虛,他對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特徵的研究自稱是「試論」,顯 然將來還會有更深入、更精闢的論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這一詞由一行禪師所提出,他在 1963 年出版一本以此為名的著 作。根據 Kenneth Kraft 出版的《Inner Peace, World Peace: Essays on Buddhism and

佛陀觀是理解佛教教義及修行的關鍵。星雲大 師早在 1953 年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中,就提 出「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 1 在推動人間佛

再如,網上流傳的一個故事看後也令人頗有感觸:一個在冷凍倉庫工作

通過以上內在和外在兩重共六種要素的深入觀察,可以強烈地感 受到佛光山人間佛教所具有的新氣象。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創意與

在這一歷程判別上,程著認為:在 1950 年代以前的第一階段,現代人間

However, the “Hsing Yun Model” and the ideology of establishing a new school of Buddhism are not enough to explai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on Humanistic Buddhism,

不論是禪宗的「人間佛教」,還是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都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即 主張不離世間求佛法,強調即世間法是佛法。惠能就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 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

現代人間佛教皆以建設人間淨土 1 為目標。如近代以來人間佛教 的弘傳者太虛大師、印順法師、星雲大師、聖嚴法師、證嚴法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