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顯示學生肯定服務學習課程的正向影響效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顯示學生肯定服務學習課程的正向影響效果"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目的在於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整體性結論與建議,以提供教學及未來研究 之參考,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為結論,第二節為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服務學習課程對國中生服務知能、老人態度與利社會行為的 學習成效,所得結論如下。

壹、服務學習課程對學習成效具立即與追蹤效果

本研究玆將學習成效界定於學生在「服務知能量表」、「國中生對老人態度 量表」與「國中生利社會行為量表」上之得分表現,依研究問題分析其學習成效 發現,實驗組經八週服務學習課程後,對服務學習成效有立即效果,且於服務學 習課程結束後三週仍具追蹤效果。

貳、學生肯定服務學習課程之正向成效

本研究依實驗組學生回饋資料分析後發現,學生對班級氣氛、課程內容與安 排、自我評量、課程整體意見與教學助益性評估普遍存有正向的知覺與感受。依 訪談結果歸納十項成效,分別包含:瞭解服務意涵、激發服務助人的熱忱、與服 務對象連結、人際互動的增強、改善刻板印象、提升與老人相處意願、應用所學 提升服務效能、內化學習、增進家人情感、增進自我效能與提升知足感恩的態度。

顯示學生肯定服務學習課程的正向影響效果。

(2)

第二節 建議

一、對學校教學輔導之建議

(一)提升教師服務學習相關專業知能

研究者在課程實施前大量閱讀相關研究、實務報告,並融合過去二年的 服務學習實務經驗以設計完整的課程方案,過程中也確實發現紮實的學理基 礎與實務經驗有助於課程進行與反思引導,而高薰芳(2003)也發現國內服務 學習課程推廣的困境之一即是教師專業知能不足以應付服務學習多元的課 程需求與實務原則的掌握。王雅菁(2002)亦強調教師在實施服務學習前對其 理論基礎、實施原則必須有所認知,才能設計具體可行的服務學習課程方 案。因此,因此建議未來教師在服務學習課程教學中增強其相關專業知能以 提升服務學習的課程品質。

(二)訂定服務學習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與服務學習量化成效之間的關係雖仍有待未來研究進一步驗 證,但研究者在回顧蘇雅君(2003)、馮莉雅(2003)、葉祥洵(2006)等發現其課 程均無列舉明確的教學目標與試驗性的課程評估,在學生學習上亦無達到顯 著差異的效果,反觀本研究依照明確的服務學習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具體的行 為目標設計活動,發現目標的確立確實有利於教師作為評量學生成效時的參 考指標與課程實施的依據,誠如 Kielsmeier (2003)所強調具體目標的重要 性,教師必須針對服務學習多元功能、學生特質與學習需要訂定適切的服務 學習目標(王雅菁,2002),如此才能確實連結課程與服務活動達到增強服務 與學習兩者的教學特色,因此研究者建議未來從事服務學習課程教學的教師 能訂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作為課程實施的參考準則。

(3)

(三)爭取學校與社區對服務學習課程的支持

本研究在課程進行時積極爭取學校與社區支持,多次協調溝通澄清機構 對服務學習學生的角色定位;學校角色對服務學習課程的重要影響與提供家 長多元的參與機會,果然讓課程在進行時達到事半功倍之效。然而,服務學 習是結合社區與學校將學生學習帶入社區服務中的教學法,是故,獲取社區 機構與學校行政的支持就相當重要(Jacoby,1996),服務學習不同於其他課程 教學,在行政處理、公文往返、學生保險、服務交通等接洽事宜上相當繁瑣 (Rahima,1997),正如 Fertman(1996)所強調的在社區與學校中建立一個服務 學習的支持文化是很重要的。因此,研究者也建議未來教師在進行服務學習 課程教學時,能爭取學校、教師、行政、家長與社區機構等多方支持,做好 事前協調溝通的角色,使課程進行更順利。

(四)增加課程多元介入方式

本研究在課程設計前瞭解要使學生在一週 90 分鐘的服務學習課程中,

得到大幅度的改變有相當的難度,因此本研究改在八週課程介入外,增加了 情境式與互動式的介入,以服務小語、小服務大學習看板和好歌欣賞等方式 融入學生教室中,讓學生在富有服務學習的刺激情境中潛移默化,自然養成 服務學習的正向態度。此外,也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將服務學習實踐在日常 生活中,引導學生在同儕互動與師生互動中展現服務學習,以收立竿見影之 效。李坤崇(2001)也特別是情意態度與實踐養成均需要多元持續的接觸與體 驗才容易內化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本研究建議教學者在進行服 務學習課程教學時,能增加課程的介入方式,豐富其教學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五)加強與學生間的伙伴關係

研究者在進行課程教學時強調班級常規的默契外,也重視與學生間平 等開放的關係建立,並透過大量的鼓勵和正向的回饋肯定學生在服務學習 課程中的表現,使其提升課程參與動機與興趣並在服務過程中與伙伴一起

(4)

行動,強化伙伴間平等合作的關係建立。誠如 Jaciby(1996)所強調服務學習 重視關係中的平等與合作。其中包含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帶領者與參與者、

社區成員與學生等,而這種學習氣氛的建立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教師 以身作則(吳相儀,2006),如果教師複製了傳統教學中垂直的隸屬關係,

學生亦難以將服務學習視為一個平等互惠的合作過程,因此本研究建議為 來教學者能以加強與學生間伙伴關係的建立,而非一個督導的考核的角色 關係。

二、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服務學習課程運用在不同群體及地區的效果

國內服務學習課程的相關研究範圍相當侷限,對象多針對大專院校社團 活動的學生,排除理論探究外針對國中學生的僅有五篇但均有其限制處:其 中三篇是以質性個案或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一篇是針對危機邊緣學生,均 無法推論至國中生的普遍效果,最後一篇是以融入童軍社團的方式進行,而 其統計上皆未達到量化顯著的效果與本研究結果有相當出入,本研究的結果 發現服務學習課程對國中生服務知能、老人態度與利社會行為上具有立即並 追蹤的效果,亦豐富了這方面研究的佐證。未來研究可選取其他群體及地區 的樣本,如低成就的學生、資優生、不同文化種族等,並可延伸至其他縣市 的國中學生,以瞭解服務學習課程在不同群體與地區的實施成效。

(二)發展多元服務學習課程教案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時間的限制,在服務學習服務機構上無法提供學生 多元的選擇空間,導致部分受訪學生反應其學習意願低落進而影響其學習成 效。但服務學習必須提供學生多元的選擇機會,重視學生的聲音,營造多元 尊重的學習情境。Eyler 和 Giles(1999)進一步強調配置品質(作業的多樣性與 挑戰性)、教學特徵(經常性寫作與討論該經驗)與參與高品質的服務學習計畫

(5)

可以預測學生學習理解與效果(引自 Steinke& Buresh, 2002)。

因此,研究者建議後續研究可配合社區特徵與需求、教學目標與預期 成效,發展適合學生年齡的多元課程教案,例如:藉由非政府機構、服務早 療兒童、淨山活動、社區垃圾分類、相關議題宣導、勸募發票等服務學習規 劃,提供多種選擇使學生保持學習興趣與持續參與的動機。此外,研究者也 建議後續研究能探討不同服務對象與不同服務形式(直接與間接)對學生的 學習成效的影響,以發展服務學習課程多元的學習成效研究。

(三)改以服務作為服務學習課程的開始

本研究依照 Fertman(1996)中等學校服務學習課程「準備-服務-反思與慶 賀」的循環模式進行,在準備階段即將近佔 3 週,而研究者在學生課程綜合 反思回饋表分析中發現學生對於服務實踐的體驗感觸與收穫最多,多數建議 延長服務體驗,縮短靜態知識的傳遞時數,而部分學生更反應希望延長服務 時數的課程比例,研究者在個別訪談中亦發現對於體驗與實踐性的課程活動 學生均有較高的參與動機。

因此,研究者也建議後續研究在進行服務學習課程教學時,第一週可 直接帶學生進入服務場域作為課程的開始,以取代概念講述式的認知方 式,讓學生在強烈的認知衝突與對比情境中激發其學習動機,進而進入服 務學習的主題並觀察學生學習動機與參與歷程的改變,作為國內服務學習 課程模式發展的試驗性基礎。

(四)重視服務對象的需求

本研究在課程進行前並沒有直接針對機構內的老人做需求調查與訪 問,只由多次參訪機構一週例行活動與機構行政人員的拜訪,間接界定老人 的需求與服務活動,但從老人對服務的反應發現由機構角度界定的服務需求 和老人角度界定的需求不一定相同,甚至部分老人抗拒學生依據機構需求設 計的服務計畫,雙方一度僵持許久,使學生在服務和學習的品質大打折扣,

(6)

也使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係面臨挑戰。

McCarthy (2003)曾強調不要讓服務學習的美意到後來變成協助者控制 受助者,提供被服務者真實的需求的服務是必要且重要的。高薰芳(2003)也 認為服務學習的活動是一向以服務對象為主的實際任務,同時,唯有以公平 互惠作為服務活動為基礎,才能使參與的雙方均有所收穫。因此,研究者建 議未來研究者在與機構合作服務學習課程時,能直接評估服務對象的需求,

即便從機構行政的角度切入亦能直接與服務對象接觸以瞭解其他特殊需 求,如此才能提高學生服務的品質與學習成效。

(五)發展嚴謹的研究工具

本研究研究工具分為二部分,一為服務學習課程方案,一為評量學習 成效的測量工具。在國內相關研究發展中,不乏方案與測量工具,但具嚴謹 的教學工具仍有待補足,而國內具嚴謹的測量工具更是貧乏。在課程設計 上,本研究是針對國中生以老人為服務對象的服務學習課程,其研究成果亦 無法推論至不同服務對象與性質的課程效果,此外本研究雖然採用蘇雅君 (2003)的服務知能量表,其信、效度卻仍有待未來研究的多方驗證以提升其 研究品質,因此,研究者建議後續研究可發展多元且嚴謹的課程方案,在成 效評量上可於不同對象上持續驗證並增修內容,發展更多有效可靠的研究工 具。

(六)探討服務學習課程與其他研究變項之相關

本研究於回饋與訪談資料中均發現學生在情緒、人際、行為、親子關係 與生活適應上均有些微變化,在國外相關研究中發現服務學習與學生人際、

生活適應與群我關係上均有顯著的提升效果,但國內研究卻發現服務學習對 學生人際關係並無顯著效果,換句話說,關於服務學習對「人際關係」、「情 緒」、「親子互動」、「學習適應」與「自我概念」的效果迄今尚無定論,

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以「人際關係」、「情緒」、「親子互動」、「學習適

(7)

應」、「學業成績」與「自我概念」等相關變項做進一步探究,以深入瞭解 課程與其他變項之關係。

(七)增加社區機構或服務對象在服務學習後成效評鑑的研究主題

本研究服務學習課程成效評估界定於學生在服務知能、老人態度與利社 會行為上的提升改變,因受限於時間與人力,並未深入訪談被服務者經服務 學習經驗後的成效與感想,只簡單的瞭解服務機構對學生服務的心得,而 Steinke 和 Buresh(2002)等人均發覺當前的服務學習研究似乎都過於偏重在 學生認知發展與學習上的成效探討,自 2002 年起,美國學界積極呼籲未來 研究者改變研究主題,朝向「以社區發展和改變過程的研究」

(Community-Based Reaearch)為目標(引自李燕美,2003),讓追求從慈善走向 社會正義與共善互惠的服務學習得以落實。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多方訪談被 服務者、教師或機構行政主管等,報告服務學習營造的雙邊互惠成效,以瞭 解服務學習對各方參與者的影響與改變歷程。

(八)研究效果長期追蹤

本研究中服務學習課程結束三週後在「服務知能量表」、「國中生對老 人態度量表」與「國中生利社會行為量表」有持續提升效果,限於時間與人 力無法長期追蹤,訪談人數亦無法全面,因此建議為來研究可繼續進行長期 追蹤與觀察,瞭解全面與長期效果。

三、對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建立服務學習反思諮詢之平台

本研究課程教學中發現多數學生在「服務 mail 情」活動中肯定透過電 子郵件傳達服務訊息的交流方式,但在個別訪談與回饋資料中,礙於課堂時 間有限部分學生反應對於服務過程中的一些困惑無法立即的透過小組討論 或課堂分享獲得解答,此外對口語表達能力較弱的部分學生而言,在課堂中

(8)

發表仍有相當困難。青輔會(2000)仿效國外服務學習推動數為學習平台,在 網路平台中提供許多學術報告、教案發展與相關網站的連結,其美意值得肯 定,若能增添對參與服務學習的教師與學生在服務學習過程的相關討論區,

應有助於瞭解實務第一線的教師所面臨的問題與瓶頸,進一步能提供學生在 課堂中的反思討論平台。

另一方面,服務學習課程重視的是服務的實踐與反思內化,若數位的 討論平台建立後,學生將可以在服務後立即於線上分享心得與討論,既有助 於預測其學習成果(Bonnette, 2006; Steinke& Buresh, 2002),亦有利於最後學 習成效的質性分析。因此研究者建議相關主管機關若能建立一個數位網站開 放討論,將有助於於服務學習的發展。

(二)重視服務學習對中學生學習成效之價值

本研究在針對 143 名國中生進行服務學習課程之準實驗設計,在八週 每週 90 分鐘的課程介入後發現,實驗組學生在服務知能、老人態度與利社 會行為中皆有相當顯著的提升表現,且三週後仍具追蹤效果。進一步,在 學生訪談資料中發現,學生熱烈表示服務學習使其學習多元且收穫豐富,

大力肯定課程極具提升其助人熱誠、打破刻板印象、增進群我關係與自我 效能感等,並分享服務學習對個人成長的具體例證,使本研究無論在量化 數據與質性資料中皆強化了課程對學生的助益成效。

因此,研究者強烈建議主管單位於中等學校大力推動服務學習課程,

在今日國中生慣於冷漠的因應態度與日益疏遠的代間關係中,利用教育的 力量使其在團隊合作中發展動手做、與他人相處、行動力、品格力、問題 解決等多元的關鍵能力以適應未來全球化的競爭與挑戰。有鑑於此,服務 學習實為有關當局勢在必行且刻不容緩的發展重點。

(9)

(三)積極推動服務學習課程

首先,研究者建議相關當局針對服務學習於各縣市開辦推廣說明,並 提供教師專業知能訓練,縣市政府可於寒暑假營隊、民間聯合社團等方式 修補不斷在主流課程中被邊緣化的服務學習。

第二、服務學習課程重視多元的核心精神,強調學生主動的學習機能,

但本研究有礙於中學人力、資源與安全等的教學現況的考量,無法提供學 生多元選擇服務機構的機制,因此除了建議學校鼓勵教師推動服務學習課 程外,相關單位亦能建立服務學習的加盟平台,鼓勵民間機構提供歡迎學 生學習與服務的場域,使學校教師在機構選擇與配對上能快速依學生興趣 進行媒合,進而由機構單位協助督導以補足教師人力上的不足,佐以教師 的定期反思與機構的合作,達到雙邊互惠的成效。

第三、政府單位在鼓勵學校與民間機構發展服務學習時,應加強評鑑 機制,以免淪為金援支持的表面功夫,而無實質的推廣,相關單位應更主 動的提供技術上的指導與學生和機構多方的評量,並將其評鑑成效列為考 核的重點,如此一來學校在推動服務學習時,亦可減緩推動服務學習名目 與成效上的弊病問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1-1參照課程綱要 與學生特質明定教 學目標,並研擬課 程與教學計畫或個

「選課暨學習紀錄表」,經學術導師輔導核章後 依限繳回教務處,始完成選課程序。未依規定填

「選課暨學習紀錄表」,經學術導師輔導核章後 依限繳回教務處,始完成選課程序。未依規定填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2.學士班學生須於畢業前(建議在大三結束前)修 習並通過「社會服務學習課程」(學系服務學習課

在不影響主流課程結構下,接納和 認識學生的不同文化背境,有效地 把不同學生族群的文化元素(如節

項目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一般. 課程 一般與通識課程(含勞作教育、服務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