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 圖 三-1 研究架構 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2) 圖 三-1 研究架構 1"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此章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與實施情形,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 二節為研究對象,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程序,第五節則是資料處理 與分析,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研究者根據研究動機、目的及文獻探討,依相關理論與研究形成研究問題與 研究假設,並建構本研究的架構,如圖三-1所示。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運用統計分析方法探究相關因素間的關係。

(2)

圖 三-1 研究架構 1. 父親教育程度

2. 母親教育程度 3. 父親管教態度 4. 母親管教態度

1. 地區別 2. 年級別 3. 性別 4. 出生序

1. 自我覺知家庭氣氛 2. 自我覺知人際關係

個人 同儕

國中生同儕互動 心理需求量表

人 際 關 係

(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九十三學年度在學之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下說明預試及正式施 測之樣本:

壹、預試樣本

研究者以臺北市立仁愛國中一年級和二年級各2個班的學生做為預試樣本,

親自實施「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預試樣本之人數分析及詳細分配情 形見表三-1。

表 三-1「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預試樣本人數分析 性 別

年級別 班級

男 女 一年級 117 15 17

119 15 19

二年級 202 18 16

206 21 15

小計 69 67

百分比 51% 49%

總計 136

研究者共計發出136份問卷,回收136份,回收率100%,問卷收回後逐一檢視 受試者作答的情形。由於預試樣本為任教班級學生,且為研究者親自施測,故回 收率高、未作答題數的比率很低,因而訂定遺漏題數不超過三題(包含三題)以 及作答完整者為有效問卷,共計132份,可用率97%。

(4)

貳、正式施測樣本

依據本研究範圍,研究者以立意叢集抽樣方式,抽選符合母群體特質的對象 為正式施測樣本,分別為臺北市六所國中、臺北縣六所國中、苗栗縣一所國中,

共十三所學校。確定施測學校後,以隨機抽樣的方式抽五十三個班級進行施測,

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有效樣本之人數分佈情形如表三-2所示。

本研究目的欲建立「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的常模與信度、效度,

故需要較大的樣本數,研究者共計發出1700份問卷,回收1666份,回收率為98%。

問卷回收後,逐一剔除作答不完全、填答一致性或規則性等有明顯反應心向者。

因正式施測樣本數較多,未作答題數的比率較預試時提高,研究者與指導教授討 論後,決定以正式量表總題數乘以百分之五為標準,確定遺漏題數不超過五題(包 含五題)和作答完整者為有效問卷。所以最後有效問卷包含一年級478份、二年 級539份、三年級566份,共計1583份,可用率95%。

(5)

表 三-2「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有效樣本人數分析

年級別 性別 縣市別 學校名稱 抽樣

班級數 一 二 三 男 女

各校 人數 合計 臺北市 仁愛國中 6 61 60 60 93 88 181

五常國中 6 41 38 48 61 66 127 芳和國中 4 0 53 50 46 57 103 成淵高中國中部 4 64 0 74 69 69 138 重慶國中 6 60 64 64 97 91 188 南門國中 4 50 0 55 47 58 105

臺北縣 忠孝國中 6 60 61 69 84 106 190 錦和高中國中部 2 0 74 0 40 34 74 樟樹國中 2 0 65 0 30 35 65 新莊國中 6 73 71 70 103 111 214 中平國中 2 69 0 0 39 30 69 鷺江國中 2 0 53 0 19 34 53

苗栗縣 烏眉國中 3 0 0 76 44 32 76

53 478 539 566 772 811

1583

百分比 100% 30% 34% 36% 49% 51%

(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針對本研究目的與需要,使用兩種研究工具以蒐集資料,一是研究者自編之

「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施測時稱為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問卷),

二是何福田(民82)修訂之「國民中學行為困擾調查表」,詳細說明如下:

壹、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

一、編製本量表的理論依據

綜合文獻探討之理論與相關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是出自內在心理 需求而產生的外在行為,這是一種自然產生的動機和驅力。正值青少年階段的國 中生,在家庭親子互動關係與同儕團體之間尋求主要人際需求的滿足,並逐漸形 成個人自我概念與人際互動模式,在學校同儕互動與日後社會生活適應產生重要 影響。

故研究者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家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際互動基 本需求區分為生理、安全、愛與隸屬感、自尊和自我實現需求,探討同儕互動行 為背後想滿足之不同需求動機,再依據人際關係理論中Schutz的人際需求論,將 國中生同儕相處時的行為和互動關係,依情感需求、歸屬需求及控制需求之原則 加以區分、詮釋,以編製本量表內容。

二、「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之內涵

本量表包含兩個部分:基本資料調查表及生活經驗調查表,茲說明內容如 下:(一)基本資料調查表

第一部份主要蒐集個人背景資料,探討同儕互動心理需求與受試者背景資 料間的關係。預試時有6題,內容包含學校區域別、受試者的年級和班別、性別、

排行、手足總人數、父母教育程度及職業。但預試發現學生在排行、手足總人數、

父母教育程度及職業的分類上有較多的疑問,例如:不瞭解自己在家中排行及手 足總人數的計算方式、不清楚父母的職業與所屬類別。因此,經過教授之指導,

研究者酌予修正題目內容,簡化填答的選項,避免造成類似的混淆狀況,例如:

簡化出生序和父、母親教育程度之類別,並增加受試者可以判斷與分辨之題目

(父、母親管教態度、家庭氣氛、自覺之人際關係)。所以,正式施測時修正為

(7)

10題,內容包含學校地區別、受試者的年級別、性別、出生序、父母教育程度和 管教態度、自我覺知之家庭氣氛與人際關係。

(二)生活經驗調查表

第二部分為本量表最主要的部分,內容均為國中生與同儕互動時產生的想 法、感覺或行為,由受試者依主觀經驗作答,再計算結果之得分,藉以瞭解受試 者之同儕互動心理需求狀態,包含五項人際互動之基本需求:

1.生理需求:

指個人與朋友之間的互動過程受基本生理需求的影響。良好之同儕互 動須先滿足生理方面的需要,包含充足的飲食及睡眠、健康的身體狀況、

親密的身體接觸、生理感官的享受、放鬆之精神狀態、和諧之異性相處等。

2.安全需求:

人際互動的過程需要建立安全感。首要目標即減少生活中的不確定 性,希望在一個穩定、安全、有秩序、有保障、免受恐嚇、焦慮和混亂折 磨的環境。

3.愛與隸屬感需求:

個體希望隸屬於某一團體,獲得組織或團體的認同,在人際互動中找 尋彼此的關愛、溫暖和歸屬感。

4.自尊需求:

人際互動的過程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及自己對自己的肯定,協助個體 追求並滿足自我價值的存在。

5.自我實現需求:

個人在人際關係中能充分的認識並接受內在本質,以不斷朝向內在統 一、整合或協同邁進的過程。

研究者與指導教授經過多次的討論,確定本量表的研究架構(如圖三-1),

並依據Maslow需求層次理論及Schutz人際需求論編製題目,包含五個分量表,其 內涵如表三-3。生活經驗調查表在預試時每個分量表各20題,共100個題目;正 式施測時每個分量表各16題,總共80個題目。

(8)

表 三-3 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分量表的內涵

需求類別 需求之內涵 一 生理需求 1. 依附關係(藉由一些行為,例如擁抱、撫摸、

觸摸、微笑、視線接觸,來表現或傳達愛心、

欣賞)

2. 身體接觸

3. 生理狀態(飲食、睡眠)

4. 身體照護與健康

5. 異性間的互動(性的需求)

6. 精神狀態(緊張、疲倦、放鬆)

7. 感官享受 8. 身體的舒適 二 安全需求 1. 尋求安定、穩定

2. 免受恐懼、威脅、失落感 3. 免於混亂

4. 避免爭吵、打架

5. 避免陌生、未知的情境 6. 常規的生活節奏

7. 有秩序的世界 8. 被保護

9. 熟悉的、可控制的情境 10. 安定的制度

11. 平靜的心情

三 愛與隸屬感需求 1. 被團體接納(團體認同感)

2. 溫馨感

3. 自由流露情感 4. 一起成長

5. 避免沒有人要、空虛、孤獨、寂寞、無價值

6. 樂於分享

7. 接受自己的獨特性 8. 團體凝聚力

9. 參與團體活動(合作)

10. 發揮個人貢獻(分工)

(9)

表 三-3 續 四 自尊需求 1. 受到高度評價

2. 有成就、成就受到他人尊重 3. 能勝任

4. 有實力、有能力 5. 有信心

6. 穩定牢固的地位

7. 要求獨立與自由(自主性)

8. 有名譽或聲望 9. 受到賞識、重視 10. 感覺自己有用

11. 願意做決定與負責任 12. 因應環境的掌控能力 五 自我實現需求 1. 實現個人聰明才智

2. 實現潛能

3. 希望自己成為所期待的人

4. 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事務(高峰經驗)

5. 創造性的生活 6. 對事物充滿好奇心 7. 有存在的價值 8. 愉快的面對工作 9. 有奮鬥的人生方向 10. 了解自己的能力與限制 11. 尋求並運用資源

12. 規劃未來願景 13. 自我檢討

三、「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的編製過程

(一)題目的收集與選擇

為更貼近受試者的想法、蒐集多元之意見,完整瞭解國中生人際互動時重視 的心理需求,研究者設計教學課程,隨機選取四個二年級的班級,在課堂上與學 生討論同儕互動時內在的想法與需求。歸納整理後,研究者依據理論基礎和研究 架構,分成五個心理需求向度,並參考其他人際相關的測驗和量表,初步編製本 量表題目。編擬預試量表後,邀請兩位國中輔導教師細心審閱,給予修正意見,

有助於具體呈現國中生同儕互動的情形,並由多位國中生實際填答,瞭解是否有 閱讀困難、題意不清楚、難以作答的題目或選項,刪除明顯錯誤之處,逐一修正 後再與指導教授討論,最後確定預試量表(見附錄一)。

(10)

(二)實施預試

研究者於九十三年十二月抽選臺北市立仁愛國中學生進行預試,經刪除作答 不完整或明顯反應心向的廢卷,得到有效問卷132份,研究者乃依據此樣本之反 應結果進行試題篩選。

(三)量表題目的篩選

研究者將有效問卷答案輸入電腦之後,以SPSS for Windows 11.5版統計軟 體進行項目分析,藉以刪除不良試題,確定正式量表的題目。以下說明項目分析 之結果:

1.第一次預試之項目分析

第一次預試之項目分析結果見附錄二。預試之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 的Cronbach α係數為.91,折半信度係數為.83,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係數介 於.52至.78,可以看出量表題目之內部一致性信度尚可;分量表間的相關係數介 於.31至.75,分量表與全量表之相關係數介.67於至.90,可以看出量表內容之相 關性尚可。

2.第二次預試之項目分析

第二次預試之項目分析結果見附錄三。預試之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 的Cronbach α係數為.93,折半信度係數為.84,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係數介 於.57至.84,可以發現刪題後提高本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信度;分量表間的相關係 數介於.47至.78,分量表與全量表之相關係數介.74於至.89,亦支持刪除不良試 題後可提高量表內容之相關程度,量表內容之內部一致性與相關性尚佳。

3.刪題過程

研究者以各分量表保留之題目相等為前提。首先以相關分析法,篩選出各題 得分與全量表總分之Pearson相關係數較低(小於0.3)的題目,再以極端組檢驗 法進行t考驗,找出決斷值(critical ration,簡稱CR)較低(小於3)的題目,

將符合上述兩個原則的題目予以刪除。

最後確定生理需求分量表刪除3、7、10、15四題,安全需求分量表刪除27、

33、37、40四題,愛與隸屬感分量表刪除46、52、54、55四題,自尊需求分量表 刪除62、70、71、72四題,自我實現分量表刪除82、89、93、95四題。各分量表

(11)

均保留16題,總共包含80題試題,正式與預試試題題號對照表請見附錄四。

(四)正式量表之內容與計分方式

研究者刪除不良試題後,再次檢視量表題目,在文字表達用語上加以潤釋、

修改,以確定正式量表(見附錄五)。本量表五個分量表之得分意涵如表三-4,

可用以瞭解並解釋國中生與同儕互動時的心理需求狀態、感受與想法。

計分方式以Likert五點量尺計分。受試者針對每一個題目的敘述,從「完全 不符合」「大致不符合」「一半符合」「大致符合」到「完全符合」五點量表中,

選擇一個最符合個人經驗的選項,正向題的部分選「完全符合」得5分,選「大 致符合」得4分,選「一半符合」得3分,選「大致不符合」得2分,選「完全不 符合」得1分,反向題的計分方式則相反。

表 三-4 分量表得分意涵

需求類別 得分意涵

一 生理需求 受試者在此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與同儕相處過 程越重視身體上的接觸及生理方面的舒適度。

二 安全需求 受試者在此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與同儕相處過 程越重視安定與熟悉的情境與心理狀態。

愛 與 隸 屬 感 需

受試者在此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與同儕相處過 程越重視相互關懷、分享與接納的感覺。

四 自尊需求 受試者在此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其對自己越有信 心,且與同儕相處過程較需要他人之重視與尊重。

五 自我實現需求 受試者在此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與同儕相處過 程越重視能發揮自我潛能,並肯定自我存在之價值。

(五)正式量表的信度分析

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以內部一致性係數考驗信度,結果各分量表的 Cronbach α係數介於.71至.86間,全量表的Cronbach α係數為.95(詳見表 四-2),顯示本量表之內部一致性頗佳。

(12)

(六)正式量表的效度分析

根據因素分析結果考驗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之效度,五個向度共可 解釋86.18%的最大變異量(詳見表四-6),顯示本量表之效度頗佳。

貳、國民中學行為困擾調查表

一、量表內容

本研究採用何福田(民82)修訂之「國民中學行為困擾調查表」,其內涵 包含七類:健康與身體發展、學校生活、家庭和家屬、金錢工作與前途、異性關 係、人際關係、自我關懷。題目以各種方式蒐集並依選題原則篩選,確定國中時 期男女生經常碰到的困擾問題,每類三十題,共210題。

二、作答方式與計分方法

由受試者閱讀量表題目,遇到自己感到困擾的問題,就在題目下畫一橫線,

因作答情形有個別差異,所以不需限制作答時間。本量表將七類困擾問題以虛線 隔開,受試者自行計算每一類別畫線之題數,所得七個數字加總即為行為困擾調 查表之總分。整體而言,受試者在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學生在某一類問題或整體 生活感到較多的煩惱與困擾;得分越低,表示學生較無生活適應困難或嚴重困擾 的情形。

三、量表之信度分析

本量表以重測信度方式,計算七大類別之等級相關係數為.97,信度頗佳。

四、量表之效度分析

效度的考驗即欲瞭解本量表是否能得知受試者之內在心理困擾問題,大多 數學生於填答時以積極的態度接受調查,對題目產生反思與反應,且將調查結果 徵詢導師意見時,符合者佔70.15%,故可證明本量表有不錯之效度。

(13)

第四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的實施程序包含相關文獻蒐集與評閱、準備研究工具、進行正式研 究、整理與分析原始資料等步驟,茲說明如下:

壹、本研究之研究流程

綜合整理本研究之實施流程,以圖三-2表示之。

(14)

圖 三-2 實施流程

家庭—親子互動

個人—心理需求 學校—同儕互動

確定研究動機與目的

蒐集並彙整相關文獻資料

界定研究內涵

測量工具的選擇、編製與修訂

進行正式研究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討論研究結果、形成結論與建議

修正

確定研究架構

(15)

貳、相關文獻蒐集與評閱

研究者自民國九十三年七月起,著手蒐集、閱讀並彙整與研究目的有關的國 內外文獻與資料,包含人際溝通、人際關係與技巧、同儕互動、青少年發展理論、

心理需求理論、人際互動相關理論等,經過與指導教授的討論、指導與修正,至 十月形成初步的研究架構。

參、研究工具的準備

研究者以自編的「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為研究工具,除了依據研 究架構和理論、文獻資料,並蒐集學生意見、參考其他問卷,自九十三年十一月 開始編製預試量表的題目,經多位國中學生、輔導老師和指導教授協助修正量表 內容,完成確定之預試量表,且於九十三年十二月實施預試,最後依預試之項目 分析結果修訂完成正式量表的題目。

肆、正式施測

一、確認研究對象

研究者採立意叢集抽樣抽取十三所學校,以電話及e-mail與該校的老師聯 繫,說明研究目的及施測進行方式,安排任教班級學生協助填寫問卷,取得當事 人同意後,確定施測學生之年級別、班級數及各班人數。

二、準備施測資料

準備適當份數之問卷與答案卡,連同回郵信封分裝於牛皮紙袋,調查施測學 校正確地址,以方便寄送施測資料。由研究者提供施測說明之書面資料(見附錄 六),協助施測者清楚瞭解本量表的目的、內容、作答方式、實施程序與相關注 意事項,以掌握施測過程的標準化。並附上問題彙整單,由施測教師填寫實際施 測所遇到的狀況,作為後續修正量表的依據,最後一併將問卷及答案卡親自轉交 或寄送給各校施測教師。

(16)

三、正式施測與回收

本研究施測時程自民國九十四年二月中至三月底,正式施測時由研究者及十 三所學校多位教師利用課堂時間協助完成,並寄回問卷及答案卡。研究者刪除廢 卷後,將有效樣本之答案卡編碼,以確認每位受試者身份,俾為日後統計分析與 查詢之依據。本量表作答沒有時間限制,完整施測時間約一節課。

(1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壹、資料處理

研究者將有效答案卡予以編碼,使用光學閱讀機讀卡並建檔,經確認資料無 誤之後,以SPSS 11.5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對顯著水準 的考驗,以程式報表之p 值為依據,當p <.05時以*表示顯著,當p <.01時以**

表示非常顯著。

貳、以下列統計方法進行資料之分析

一、描述統計

以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來分析國中生基本資料的分佈情形,並計算各變項的平 均數及標準差,以探討國中生個人背景、家庭背景、自我覺知家庭氣氛和人際關 係,在同儕互動心理需求的現況。

二、信度分析

本研究以信度分析中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折半信度和重測信度,來驗證「國 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之信度,並考驗假設1:「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 求量表具有穩定性」。

三、獨立樣本t檢定

本研究以獨立樣本t檢定(t-test)考驗假設2-3:「不同性別國中生在同儕 互動心理需求量表之得分有差異」。

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本研究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考驗假設2-1:「不同地區別 國中生在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之得分有差異」、假設2-2:「不同年級別國中 生在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之得分有差異」、假設2-4:「不同出生序國中生在 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之得分有差異」、假設3-1:「不同父母教育程度的國中 生,其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之得分有差異」、假設3-2:「不同父母管教態度

(18)

的國中生,其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之得分有差異」、假設4-1:「國中生自我 覺知不同的家庭氣氛,在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之得分有差異」、假設4-2:「國 中生自我覺知不同的人際關係,在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之得分有差異」。

如果整體考驗達.05 顯著水準,則繼續進行F考驗;若F考驗亦達.05 顯著水 準,則以Scheffe或Tukey事後比較法進行事後比較,以鑑別出各組的差異情形。

五、皮爾森積差相關

本研究使用皮爾森積差相關考驗三種情形:(一)「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 求量表」分測驗間彼此的相關程度;(二)「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與 效標間的關係;(三)「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前後測之相關程度。

六、因素分析

研究者以驗證性因素分析建立建構效度之資料,用以瞭解「國中生同儕互動 心理需求量表」所測量的主要向度,並考驗假設1:「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 量表可有效應用於國中生」。

數據

表 三-2「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有效樣本人數分析  年級別 性別  縣市別 學校名稱  抽樣  班級數 一 二 三 男 女  各校人數 合計 臺北市 仁愛國中  6  61  60  60  93  88  181   五常國中  6  41  38  48  61  66  127   芳和國中  4  0  53  50  46  57  103   成淵高中 國中部  4  64  0  74  69  69  138   重慶國中  6  60  64  64  97  91  188
表 三-3 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分量表的內涵  需求類別 需求之內涵  一 生理需求  1.  依附關係(藉由一些行為,例如擁抱、撫摸、 觸摸、微笑、視線接觸,來表現或傳達愛心、 欣賞)  2
表 三-3 續  四 自尊需求  1.  受到高度評價  2.  有成就、成就受到他人尊重  3.  能勝任  4.  有實力、有能力  5.  有信心  6.  穩定牢固的地位  7
圖 三-2 實施流程 家庭—親子互動 個人—心理需求 學校—同儕互動 確定研究動機與目的蒐集並彙整相關文獻資料界定研究內涵測量工具的選擇、編製與修訂進行正式研究資料的整理與分析討論研究結果、形成結論與建議 修正確定研究架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機器常數machine epsilon,以ϵmach表示,其值為1和比 1大的最小浮點數之間的距離。以下表格為IEEE 754浮點 數標準中各部份所佔的位元數: 精準度類型 符號部分 指數部分

(一)初試:採筆試方式,題目類型為選擇題,每科目題數各 50 題(每題 2 分,各題未作 答不予計分,答錯倒扣 0.6 分) 。初試成績達參加複試標準(初試科目其中

這些 dimensions 之間的關係, 而這些關係和 ordered basis 的選取無關, 所以 A, B associated λ 的 elementary Jordan matrices 的各個階數的個數會相同, 也就是 A,B 可以化為相同的

一、下表為一年三班票選衛生股長 的得票結果,得票數最多的為 衛生股長,請完成表格並回答 問題(○代表票數). (

整數數量乘以分數, 理解為將整數(例如: 9個) 數量按分母(例如: 3)均分, 並按分子(例如: 1) 取多少份,

相關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是分析變異數間關係的

2.分署依審查計分表,核計各訓練單位之分數,且依分數

在【逐步解析 1】中,共需要輸入 2 個答案,為了避免「後面 輸入的答案(數學分數)」取代「前面的答案(國文分數)」,我 們要利用 2 個不同的變數來區別兩者,並以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