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交通的革新使得農業生產從「自然環境」決定生產區 位的情形,轉變為「人類的需求」決定一切,生產的區位也由環境決定的生產區 位轉為彈性生產的區位,再加上跨國市場的貿易結構,更使得農業生產及銷售的 關係更加複雜。過去,農業地理的研究集中在農業區位的探討、運銷關係的運算、

產銷空間分布的探究,而近年來因為整個生產貿易環境的改變,因此較常藉由產 銷關係的概念來探討農業生產環境中的動態關係,因此本文希望藉由全球商品鏈 的概念架構來分析一個地方特產的農產經營轉變。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農業地理的研究一直脫離不了土地,這是產業地理研究中,與土地環境最相 關的產業。宜蘭平原本身雖然肥沃,但因地形封閉,早期在交通不便

1

時,新鮮 的蔬果大多會在運送的過程中腐敗,因此產品的產出形式多以醃漬(蜜餞、鴨賞)

或乾貨(牛舌餅)的方式銷出,而外面的產品也較不易進來,因此早期的宜蘭平 原屬自給自足的模式,其農業活動恰可以「環境決定論」來說明,隨著交通運輸 的發達,這樣的模式並沒有隨之改變,甚至這種醃漬或是乾貨的農產食品企業反 而成為宜蘭的地方特產,例如:博士鴨、橘之鄉、老增壽等。

隨著交通的日漸便利,農產品以生鮮方式銷出的機會增加(蓮霧、柑橘、紅 芭樂、白柚),宜蘭地區傳統的農業加工品除了面對原料減少的困境;也面臨國 際鄉村農產加工品輸入國內市場的衝擊,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環境之下,這些地方 的農產品加工業如何保持其競爭優勢呢?其產銷過程會產生改變來因應嗎?如 果有改變,是怎樣的變化?這樣的轉變過程值得探究,可以讓我們對於地方產業 的因應有更多的瞭解。

1 宜蘭平原因為被雪山山脈及中央山脈包夾,早期的交通只有海運以及一些越嶺的山路,大部分 的農產品多是使用船運或是以肩挑的形式,因此時間往往過久,到臺北城販售之時,多已腐敗或 是在運送過程中損壞。

(2)

交通革新後打破了原本封閉的環境,全球化後,產業的模式產生了階段性的 變化,農業的生產更產生了「離農」 、 「離地」的情形。原本農產品加工業集中在 原料

2

的區位,但現在生產的區位改變了,連帶產銷的關係也有變化,再者,過 去農業經濟學者從不同角度觀察農業的運銷關係與空間分布的研究,已經有很多 的進展,因此目前的農業地理研究大多著重要生產與銷售中的社會網絡關係;全 球化後,農業地理的研究就進入了新的研究角度。

從全球商品鏈(global commodity chains,GCC)

3

的文章中,可知Gereffi為商 品鏈的研究,提供了系統性的分析,其解釋全球經濟的生產、貿易及消費間的關 係(Gereffi et al. 1994, 2),而工業地理的產業升級研究,亦是利用全球價值鏈

(global value chains,GVC)來觀察產品如何在全球產銷體系中提升競爭地位的 過程,其並將「治理的結構」分為生產者驅動(producer-driven)和購買者驅動

(buyer-driven)的模式來探究產業的驅動力量及其在結構中的狀態,協助開發中 國家進行產品的升級。這樣的研究最早將焦點放在成衣加工業、汽車工業、資訊 產業……,但近年來亦有少部分的研究將此概念應用在農業地理的研究上,例如 Poul於 2001 年在迦納研究咖啡生產與當地貨運系統的產銷關係。

農業產品的產銷關係,大多不屬於生產者驅動的商品鏈,這是受限於農產品 的 生 產 技 術 發 展 幅 度 有 限 , 因 此 農 業 產 品 的 驅 動 力 量 多 屬 「 購 買 者 驅 動

(buyer-driven)」 ,所以農產品的商品鏈多著力於銷售的模式的改變,以提高其在 商品鏈中的地位和附加價值。

本文希望瞭解這其中的變化,因此擬以宜蘭地區的金棗產業作為研究的對 象,將其產銷鏈結呈現出來,並瞭解其中的驅動力量為何?進而探討地方產業產

2 接近原料區位的原因:(1)農產品加工業的由原料製成產品,其生產多有季節性,且天然作物 是易腐的原料,故工廠有偏向原料產區的趨勢,以減輕食物腐敗所造成的負擔。(2)農產品加工 業在加工時,通常要除去皮、核、梗、葉之類的廢物,因此失重率相當大,所以接近產區,可免 於負擔不必要的額外運費。(李薰楓,1997, p229)

3 Gereffi強調GCC有四個部分必須去注意:(1)投入-產出(input-output)的結構(2)領域性(3)

政治的結構(Gereffi et al. 1994, 97)(4)制度的框架(Gereffi 1995)。另外,商品鏈是一個建立內 在組織化的網絡系統,與位置的特殊性、社會性與當地結合(Gereffi et al. 1994, 3)。

(3)

銷鏈中的升級力量,也許可作為日後農業升級策略的考量。

根據上述原因,本文擬定以下三個研究目的:

1. 瞭解宜蘭地區金棗產業的空間分布、產銷關係。

2. 分析其產銷鏈的結構與關係,進而瞭解其變化的原因。

3. 瞭解地方特產如何回應全球市場競爭。

(4)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研究概念

早期的農業地理研究大多關注在農業活動於地表的空間分布及變化、農地利 用的變遷或是運銷體系中的互動關係、空間分布,而近年來因為整個生產貿易環 境的改變,因此較常藉由產銷關係的概念來探討農業生產環境中的動態關係,從 文獻的探討中我們也可得知農業地理研究的歷程。

(一)文獻探討

形成農業類型的重要因素無非是生產的人、地、物,及經營的主體(果農)、

生產的土地(如土地規模、自然環境)、以及生產物(農作物的種類)等,由這些要 素的組合就能反映出農業區域的特性(陳憲明,1984:7)。

1.農業活動於地表的空間分布與變化

其中最為眾人所熟悉的是邱念 ( J.H.von Thünen)(1826)於孤立國「Der isolierte staat

4

」一書中所提出的概念,書中對於農業土地利用的最佳空間組織方 式,有極為科學性與客觀性的探討,因此邱念被公認為農業區位論的重要奠基者 之一。邱念圈中六個圈帶的分布,代表三種意義:「運輸成本」、「耕作的集約 度」、「區位租」。邱念理論產生於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當時德國的農業處 於一個大變革的時期,當時的交通運輸方式為馬車,為了探索農業改革的途徑,

探討提高收益的農業土地經營方式與農業區域分布成為當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問 題。

邱念的理論是高度抽象化的理論,它與現實的社會經濟發展有一段差距。邱 念本人也在書中論述了孤立國與現實之間的差異,中、外經濟地理學家對邱念的 理論評論不一,並隨時代變遷而有變化。但邱念藉由自己的觀察、紀錄、數學的

4 邱念 27 歲時(西元 1810 年),在羅斯托克(Rostock)東南方 5 哩處,買下了一個廣大的農場,

與長工共同從事模範的農業經營,一直到他逝世為止。在經營期間,他曾對農場上各項收支帳目 做了詳細的紀錄,以這些記帳資料為基礎,加上他獨特的見解和數學天分,於西元 1826 年發表 著名的孤立國(Der isolierte Staat)一書。該書的全名很長,叫做農業與國民經濟之關係的孤立 國( Der isolierte staat in Beziehung auf Landwirtschaft und National?konomie)。

(5)

計算、微積分及實用會計學等方法,論證了獨自構思出的農業區位模式,無疑的 是開創了經濟地理學中數學方法應用之先例。

除了以空間觀點來描述農業活動外,地理學家也利用理論模式來解釋農業活 動的多樣性及土地利用的成因,例如 Brian J.L. Berry(1967)在 Geography of Market Centers and Retial Distribution 中將「市場」視為中心地,強調其市場機能,批發、

零售業的市場結構與複雜的市場網絡,還有市場交易區(trading area)的劃定概 念。黃世祝(1982)在研究「臺南市蔬菜集散的空間結構」時,亦使用蔬菜運輸 的觀點,採「集貨圈」和「散貨圈」的空間觀點來研究,文中更利用指標將臺南 市的蔬菜集散空間約化為大型中型及小型的運銷組織,另外對於散貨圈週日與宴 客時的變動,又歸納為四型:不變型、局部擴大型、絕對擴大型、局部縮小型。

這說明了,地理學者亦希望藉由一些指標來描述農業活動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 及變化。

2.農業運銷體系中的互動關係

另一部份的農業地理學者則更進一步探討這些運銷體系之中的互動關係,包 括集、散之間的互動;人際網絡的運用、集散範圍之間的機能區分、農民的空間 決策因素等,而相關的研究有鄭錦芬等(1982)在「臺北縣雙溪鄉蔬菜集散的空 間現象」中,先著手分析雙溪鄉的自然條件,再將零售的集貨者加以分類,以探 討該鄉的蔬菜集散運銷體系。賴美杏(1993)在「臺北地區花卉運銷之市場地理 學研究」中,將花卉市場區分為日常性及週期性,將時間的觀點加入考量,亦分 析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以觀察花卉產銷之間的空間結構與社會關係。

陳憲明(1985)在「臺灣省青果運銷區域結構-東勢、卓蘭兩產地市場的例

子」一文中,將東勢、卓蘭果菜市場視為青果集散的節點,而其所服務的範圍則

為市場的機能區-即集、散貨圈,再進一步分析此商品圈中果農與承銷人選擇市

(6)

場的空間決策行為、炳並且也進一步分析運銷行為中,農民對空間和時間的利用 情形,亦為時間地理學的一項實踐研究。

3.農糧體系的觀點來進行農業活動的探討

近年來因為關稅藩籬的解除、交通技術的革新,資訊流通訊迅速等因素,促 使了全球化時代的來臨,而跨國經濟的研究也使傳統生產區位的考量加入許多新 的元素,使得生產過程的區位選擇更彈性化。其中,Davis及Goldberg在 1957 年首 次公開提出「農企業

5

」的概念,這是要因應戰後北美農業發展,特別是 1960、

1970 年代美國農業部門垂直整合特性而言(Wallace,1985;Whatmore,1995)。這其中 牽連到農業科技的變革,而農業科技化的特徵在農耕的轉變,可由三個結構面來 分析,包括「集約化」、「集中化」、及「專業化」。

6

Bowler(1992)用農業工業 化描述了農業轉型改變的過程,增加了農業生產力,其強調食物生產的工業模 式,其中園藝生產的溫室栽培及家畜集約的生產方式即可用來說明以上這三個面 向。

其研究傾向於:垂直、水平地整合食物相關的生產、加工、市場流通……等 部門;並有兩個研究方向,其一,農糧部門的資本積累,著重於與社會、經濟、

技術的連接;其二,處理更廣泛的社會關係架構,及政治歷程。OECD

7

對農糧體 系(agro-food system)

8

的定義為:一組活動和關係,交互作用去決定食物的生產與 流通(顏碧吟,2003:10)。

當我們以農糧體系研究農業地理問題時,不可忽視Page(2000)提出農糧鏈研

5農企業的定義有雙重意義,一為系統的概念,即垂直整合農業相關上下游產業;另一種為單一 公司內,整合農業上下游各部門的運作(Wallace,1985)。實際上,農企業的名詞多應用後者,特別 是指跨國企業的角色(Whatmore,1995)。

6集約化意指,投資成本的增加,以換取機械、技術、肥料、勞力的投入;集中化則指農業集中 掌控於少數、大型的農企業;專業化意謂著,勞力的專業化,及農產品來自單一地區(Troughton, 1986 ; Bowler, 1992)。

7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

8包含四部分:農業-技術產業(agro-technology industry)、農業(the farming industry)、食品業(food industry)、食品消費(food consumption)(Whatmore, 1995、2000)。

(7)

究取向的三個有力觀點:(1)農糧體系各階段連接的關係,是根植於社會與制度關 係的歷史中,受作物自然特性所影響。(2)生產者與食品消費者的關係。例如農民 與食品加工業者的關係,食品零售商挾帶消費者的喜好與要求(食品品質、個人 健康、文化認同等),左右食品的生產。(3)地方與區域間關係,為回應市場、社 會、政治、經濟的轉變,而展現農糧體系的地理空間分布。

Whatmore(1995)認為農業受限於自然歷程性質,及介於自然與社會間特性,

影響農業工業化的發展,工業的介入取代或改變農業的自然狀況及本質;反之,

這種自然和生物的歷程也限制了資本生產的規格化及標準化,例如勞力分工、工 業資本的投入……等,如果要增加農業生產,需要空間向度的支持。於是 Whatmore(1995) 整合「農企業」、「農糧商品鏈」、「農糧複合體(agro-food complex)」、「農糧體制(agro-food regimes)」等概念,呈現在農糧體系之中(見圖 1-1)。

9

而農業為了商業收入而運用技術及創新逐漸掌握農業的自然歷程。此意 味著,農業-食物系統的社會、經濟、空間結構的重新組織(Page, 2000)。

農業—技術農業

機械技術

(例:收割機、

酪農設備)

化學技術

(例:肥料、殺 蟲劑)

生物技術

(例:基因工 程、改造的穀物 和家畜)

推廣 機構

—零售

—顧問

—信用 貸款

(主要 由商 業、國 家、公 司機關 所展

農業

土地/所 有權利益

農企業

農田/所 有權服務 機構

調節 機構

—品質 規格

—行銷

—干預

(政府 機構)

食品業

承 包 食品

零售

加工業

食品 加工

食 物 包裝

調節 機構

— 食 品 品 質 ╱ 安 全 標 準

—健康

╱營養 策略

—食品 安全評 斷(政 府機 關)

食品 消費

家 戶 勞 力

( 家 戶 食 品 準 備)

圖 1-1 農糧體系概要圖

資料來源:Whatmore(1995:40)

A B C D

莊惠如(2002)於「臺南東山和雲林崙背洋香瓜產銷活動的研究」一文中,

9 資料來源:顏碧吟,2003,「由農業資材行的運作看栽培技術的發展與擴散-以屏東平原蓮霧產 業為例」,國立臺灣師大碩論,p9-p10。

(8)

就是使用農糧體系的概念來闡述洋香瓜的產銷活動,並且比較兩地洋香瓜栽培上 的差異,可以發現雖然農糧體系中強調技術的革新,使得生產區位能夠較不受到 自然環境的影響,但事實上環境因素還是會影響產出的情形,再加上兩地的農民 性格不同,崙背的農民較東山的農民更重視彼此之間的交流,因此其較具「農企 業」的姿態,整合能力也較強,其所獲得的附加價值就能提高,但是因為研究時 間的限制,無法真正整合出影響農業生產活動的最佳生產區位因素。

由以上的概念可以瞭解近代的農業地理學所展演的是:生產技術和生物科 技已逐漸改變,此時農業活動的過程較接近工廠生產的過程,其生產地點、內容 和數量已較不受自然環境限制,而幾乎完全是由市場需求和利潤來控制,再加上 交通技術革新和政治藩籬逐漸破解,更加速了人、商品、資訊和知識在各地區間 的快速流通,職是之故,哪一個地區可以掌握這些快速流通的物質,並加以運用 創新,那裡便是最佳的農業生產區位(莊惠如,2002:4)。Ufkes便說過:「農 業生產區位已不再像是過去所展現的『自然的農業區』 ,而是『生產平臺(production platform)』。」(Ufkes,1993:219)。因此,討論農業的轉型或是再結構時,就 不能只限於單一的生產或銷售的對象,而必須包含整個投入、產出和消費以及其 中的人際互動網的部分。

從農糧體系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農業的生產區位以及生產的關係更加

複雜了,其區位由傳統的自然決定轉變為彈性生產,且生產與銷售之間的關係有

著更加複雜的社會關係,再加上全球化使得跨國貿易的情形更加興盛,因此受到

全球化的影響,農業地理的研究觀點就轉以全球商品鏈的架構來觀察之,以下就

是本文的研究概念。

(9)

(二)研究概念

全球商品鏈(Global commodity chain)

全球化所揭示的兩個主要概念「去距離化」和「去領域化」,皆有利於全球 農業商品化的發展。「去距離化」係指交通革新後兩地之間的時間距離縮短、交 通成本降低的過程,農產品可藉由較短時間與較低的運輸成本,販售到更遠的地 區;例如,中山高速公路通車後,彰化、雲林縣的蔬菜、水果始大量供應北、高 兩地市場。同時,為了能大量供應主要市場,農業商品化的過程中伴隨著農業專 業化,如工業革命後的交通革新,促使放牧業、商業性穀物等市場指向農牧業的 興起。「去領域化」意指阻礙各國間貿易的限制逐漸模糊,如進口關稅降低、進 口限制縮減等,因而促使各國之間的農產品交流更為頻繁;為了提高農產競爭 力,有利於農產品進入他國市場,各國農產品致力於提高農產品質,以利於商業 化。在全球化影響日益顯著的情形下,生產貿易的研究將更加複雜,因此為了可 以有系統的解釋全球經濟組織關係與區位的特殊性與社會性,Gereffi 於 1994 發 展出全球商品鏈(Global commodity chain)的概念。

強調必須同時關照跨國生產所安排的地理分布與組織的領域,以瞭解商品鏈 穩定性與變動性的來源。其中有四項基本的元素需要觀察: (1)商品鏈中的投入 -產出結構(input-output structure) ,也就是整個產品的生產與加工、銷售間的上下 游連結關係;(2)地域性(territory),原本提出之時,是要注意商品鏈中的每一 個經濟活動其所在的全球分工位置; (3)組織間的治理結構(governance structure),

這決定資源如何在商品鏈中分派與流動的權力關係。 (Gereffi et al. 1994,97)(4)

制度(Institution),這是指國家政策或經濟組織所扮演的角色及經濟發展下各階段 的制度結構(Gereffi,1995)。

Gereffi(1994)依照全球商品鏈中所強調的,每條商品鏈是由「領導廠商」所

(10)

驅動,其協調並掌握著生產過程的組織,界定出生產者驅動(producer-driven, PDCCs)與購買者驅動(buyer-driven, BDCCs)兩個型態

10

,前者主要是在資本與 技術密集的垂質整合型產業(如汽車、電腦、航太等工業);後者主要是在勞動密 集的產業中(如成衣、鞋子、玩具、消費性電子等)。並藉由這個系統性的分析方 法,解釋全球世界經濟的生產、加工、貿易、消費的互動過程,將產業型態予以 區分,探討該產業之全球性經濟活動,以及商品鏈中各區段廠商或單位之間的互 動網絡關係,讓產業能夠對抗全球化社會所帶來的衝擊(Gereffi,1994; 1999b)。

Gereffi(1999)以亞洲成衣產業為案例說明廠商升級機制主要來自不同領導 廠商建立的關係網絡內,其資訊流通、廠商學習潛力與組織的結構;另外亦於2001 年對墨西哥Torreon之牛仔褲產業進行研究。除此之外,國內也有郭文智(2004)

於「全球化、國家與在地條件:臺灣香蕉產業的發展」探討臺灣香蕉的商品鏈在 全球生產銷售的狀態下,在制度面如何提升自身的附加價值,並討論商品鏈中的 治理結構。鄭慈瑩(2004)於「Globalizing Tuna—從商品鏈的動態發展看臺灣冷 凍鮪魚出口部門的變化」一文中,亦從全球商品鏈的角度來觀察鮪魚的生產與銷 售的鏈結,其也運用「行動者網絡」理論來深入探討各個行動者間的互動關係。

因此,由上述可知,全球商品鏈理論模式可應用於不同產業,並探討其中各 區塊彼此網絡關係。其切入角度對於一個全球性的產業在生產過程中如何統理與 協調不同區域廠商,在全球外包的區位模式顯示了不同國家在結構性中心與邊陲 的位置,提供了一個清楚的圖像,廠商在商品鏈中不同的位置會影響其驅動商品 鏈的能力與競爭優勢。

10 生產者驅動主要由大型跨國製造商控制整個生產系統,指的是技術、資本密集的產業,包含 汽車、電腦、航太、電子機械等,而買家驅動指的是由大型零售商、品牌經銷商、貿易公司扮演 的首要角色,統合不同出口國家分散的生產網絡,通常是勞力密集的產業,包含成衣、鞋類、家 庭用品、玩具、消費性電子等。

(11)

1.理論源起:

最早的商品鏈由Hopkins與Wallerstein提出,其定義為「一個終點為一完成的 商品的勞動與生產過程的網路」。而若我們要掌握商品鏈就必須遵循兩個步驟:

首先,描繪出整個鏈的構造,通常我們由該消費產品的最終生產步驟開始,逆向 回溯至最初的原料投入。而第二個步驟則為,進一步解析,除了勞動外,鏈當中 的各個運作或連結點(nodes)的四個特徵:(1)緊鄰著個別連結點前後的商品 流通;(2)各個連結點內的生產關係(勞動力運作的形式);(3)主要的生產 組織,包括技術與生產單位的規模;(4)生產的地理位置。但因為跨國生產貿 易的行為使得商品鏈的分析更為複雜,因此Gereffi於1994年首先提出「全球商品 鏈」的模式架構企圖修正與擴大Hopkins & Wallerstein的商品鏈模式,該架構意圖 解釋1980年代以來,跨國企業為了接近市場和尋求低廉勞動力所建構的全球生產 分工體系,以及廠商為了生產、設計和行銷特定商品所投入的經濟活動而組成的 技術、組織與制度網絡。

其理論與Porter於1990年所提出的價值體系有所不同的地方在於:(1)它加 上明確的國際性觀點;(2)它著重在商品鏈中不同區段下領導廠商執行權力的 情況,以及說明權力是如何移動;(3)它檢視在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下,整條 商品鏈的整合是需要利用策略性有利條件的網絡關係;(4)它認為「組織學習」

是廠商試著改善或加強他們在商品鏈中地位的其中一個重要機制(Gereffi,1994;

1999a;2001b)。

Gereffi & Hamilton(1996)認為,全球商品鏈具有四個主要面向:

(1) 投入與產出結構(Input-Output structure):在一連串的附加價 值經濟活動中,產品與服務在彼此、各別之間的相互聯結。

(2) 地域性(Territoriality):原本提出之時,是要注意商品鏈中的

每一個經濟活動其所在的全球分工位置,在國家、區域和全

球層次中,由不同規模和類型企業所組成的生產與行銷網絡

(12)

其所呈現的地域分散性。

(3) 治理結構(Governance structure):廠商之間的權力 (power) 關 係與權威(authority) 的治理結構,這會決定商品鏈中金融、

物質與人力資源的配置和流動。

(4) 制度(Institution):展現全球商品鏈下,地方、國家、經濟組 織和國際性條件與政策發展的各階段制度架構。

其中,全球商品鏈之「治理結構」的含意更是跨國生產體系協調能力 (coordination) 的重要關鍵,所以依其結構不同可區分為「生產者驅動」和「購買 者驅動」兩種商品鏈,其理論內容根據產業生產、加工、銷售的活動上加以區分。

以下將介紹兩種驅動模式。

2.生產者驅動與購買者驅動

Gary Gereffi 的 全 球 商 品 鏈 (Global Commodity Chain) 分 出 「 生 產 者 驅 動 (producer-driven )的商品鏈」與「購買者驅動(buyer-driven)的商品鏈」兩種,不過 其主要分析的單位為「產業」,是以產業為主軸去分析產業的國際分工情形 (Gereffi,1994;97; Gereffi and Hamilton,1996:11-12)。

生產者驅動的商品鏈,一般都是由大型的跨國公司或製造商扮演整合生產網 絡的中心企業,此類型的驅動模式多半是屬於「資本與技術密集」的產業,例如:

汽車產業、航太工業、電子半導體產業以及重工業。製造商在產業鏈裡頭扮演著

驅動的角色,它驅動著下游的批發商與零售商,並且有著相當多的子公司或次級

合約關係廠商;製造商在這個產業中具有市場龍頭、領導者的力量。而購買者驅

動商品鏈的中心企業則是換成了零售商、銷售商與名牌製造商;其多偏向「勞力

密集型」產業,且多為消費性商品,例如玩具、鞋子、成衣等。大型零售商如家

樂福、大潤發;名牌製造商如Nike、Reebok 一般都只負責設計與行銷,而不從

(13)

事生產製造,他們可稱為是「無工廠製造商」(Manufacturers without factories),一 般而言,生產多由第三世界的合約供應商、製造商完成產品製造。

在生產者驅動模式裡,領導廠商的利潤多半來自規模、數量與技術的優勢;

購買者驅動的利潤則來自於高價值研發、設計、銷售與行銷組合,並且對海外的 工廠與貿易商有著強大的控制力量。其實對新進廠商而言,獲利能力是全球商品 鏈中最主要進入障礙因素。在生產者驅動的商品鏈中,那些具有生產優勢的製造 商是領導的核心企業,這是由於他們的獲利與技術能力使得他們對上游(原物料 供應)與下游(批發商與零售商)都具有控制的能力,這些領導廠商多半屬於國 際性的寡占企業。相對而言,購買者驅動則較具有競爭性與全球分散的生產體 系,其依賴一個複雜的且層層轉包的網絡。核心公司將其設計、製造、包裝、運 輸、甚至是應收帳款,轉包到世界不同代理者手中。所以,換句話說,在購買者 驅動中,核心公司的主要工作便是「管理、協調」這些生產與貿易的網絡關係 (Gereffi,1994;99),圖1-2、表1-1為兩種商品鏈之間的差異。

表1-1 兩種商品鏈型態的比較

項目 生產者驅動的商品鏈 購買者驅動的商品鏈

驅動者 工業資本 商業資本

核心組織的能力 研發與製造 設計與行銷

進入的障礙 規模經濟 多樣性經濟

經濟的領域 耐久性消費財、中介財與資本財 非耐久性消費財 典型的工業 汽車、電腦、飛機 成衣、鞋業、玩具 產品生產過程最終擁有權 國外的公司 當地的公司

主要的網絡連結 以投資為基礎 以貿易為基礎

網絡的架構 垂直式的 水平式的

資料來源: Gereffi and Hamilton (1996:11)。

(14)

圖1-2 兩種型態商品鏈的比較示意圖( Gereffi,1994;1996 ; 1999a ) 製造商

配銷商

零售商

A B C D

生產者驅動的商品鏈

國外子公司或次級合約關係廠商

購買者驅動的商品鏈

海外 國內市場

貿易商

工廠

海外買主

有名銷售商

零售商

名牌製造商

虛線為次等關係,實線為主要關係

(15)

另外,全球商品鏈還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即是利用全球價值鏈的觀點來分 析,何者為商品鏈中的領導廠商?這些領導廠商並不一定要是傳統的垂直式整合 製造商,也不需要涉及產品的最終完成部份。他們可以定位在製造過程中的上游 或 是 下 游 , 如 成 衣 業 上 游 的 時 尚 設 計 (fashion-designed) 或 是 下 游 私 人 品 牌 (private-label) 的零售商,又或者他們可以是關鍵要素的供應者,如電腦產業中的 微處理器公司Intel和軟體系統公司Microsoft。(林正國,2006:12)要區別出領 導廠商與跟隨廠商的方法是:「領導廠商掌控擁有關鍵生產要素的權力,如產品 設計、新技術、品牌名稱或是消費者需求,這些在產業中便是形成主要利潤的由 來」(Gereffi, 1994; 1996; 1999a)。因此以下將簡單介紹在商品鏈中的領導廠商。

3.領導廠商 (Leading Firm)

領導廠商不僅是技術移轉、知識與材料投入的主要來源 (Gereffi, 2001b;

2003),而且其會於全球產業中創造各種不同的「利基(rent)」以提升其在商品 鏈中的地位,或是讓其能跨越全球產業的進入門檻。這些有利條件可能是有形 的,如精密的機器;也可能是無形的,如品牌名稱(Gereffi,2001b;2003)。

Kaplinsky(1998)修正並擴展了這些「利基」的種類,其中生產者驅動模式主要是 依靠「科技利基」(technology rents) 且依此形成不對稱的擁有產品與生產過程關 鍵因素的權力;而「組織性利基」(organizational rents) 則是知識經濟 (know-how) 的 型式,尤其是在大量一致性生產轉變到個別化彈性生產中更是明顯,其中包 含了各種現代的組織管理技巧,如「即時生產」(just-in-time production)、「全面 品質管理」、「模組化生產」等。

購買者驅動模式則是多半屬於「關係利基」(relational rents),包含了幾種型 式的廠商間關係,如大型裝配廠與中小企業在供應鏈管理的連接、策略聯盟結 構、小型廠商群集在特定的地點並且一起成為生產模式底下的合作關係廠商;而

「貿易政策利基」(trade-policy rents) 則是因為保護主義下的貿易政策,如成衣產

(16)

業中的進出口配額,使得產品量稀少,因而創造了此種利基;最後,「品牌名稱 利基」(brand-name rents) 則是認為報酬是來自於產品的差異化水準與品質技術甚 高,使得產品的品牌名稱得以因此在市場行銷上能引人注目(Gereffi,2001b;2003;

林正國,2006:13)。

全球商品鏈,根據「治理結構」(governance structure) 中領導廠商的位置,再 以生產者驅動或購買者驅動的角度,來分析一個領導廠商在生產過程中是如何統 理與協調,而不同區域的廠商以及在全球外包(subcontract) 的區位模式中,顯示 出不同國家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核心與邊陲的位置。全球商品鏈提供了一個清楚 的圖像,顯示出廠商在商品鏈中不同的位置是會影響其驅動商品鏈的能力與區位 優勢 (Gereffi, 1999b)。

4.全球商品鏈之應用

(1)東亞成衣業之應用

此篇文獻是透過全球商品鏈這個理論架構去分析國際貿易網絡下的社會與 組織行為。指出自從1960 年代以來,美國成衣業將生產活動大量外移到東亞造 成了東亞開發中國家( 如第一波日本,接下來的香港、臺灣、韓國等國家)的 工業化發展。到1990年代時,東亞成熟的出口成衣業在地理空間的擴張,形成三 角製造網絡( triangle manufacturing),美國買方將訂單下給東亞的新興工業體,

而這些新興工業體的生產商不再從事製造,而將生產部分或全部轉移到海外的低 工資國家裡的分工廠,最終產品再透過生產當地的成衣出口配額,將成品運送至 美國。

並且,透過高度的社會關係緊密地連結亞洲貿易商與低工資生產者。其提出

了亞洲從成衣出口平臺到成為名牌服飾商有兩種發展趨勢:一為從完全包工製造

廠商(OEM)升級成為自創品牌廠商(OBM),另一種為逐漸注重於發展無配

額限制的成衣市場,形成更區域化發展的成衣商品鏈 (Gereffi, 1999a)。

(17)

(2)墨西哥牛仔褲產業研究

此篇文獻是探討以出口為導向的墨西哥Torreon與美國購買者之角色關係,並 著重在促進成衣產品的整組生產模式。所得到的結論是,加工回銷業務 (maquila) 是當地生產網絡中重要的一環,它是墨西哥牛仔褲產業的主要生產銷售模式,而 全球商品鏈的研究顯示了,在全球產業下的競爭結構,將會對當地(包含廠商、

員工與生產模式)造成影響,且影響是相當巨大的,然而這與當地的網絡是傾向 於垂直、階級式的分工有關 (Gereffi, 2001a)。

(3)全球化與在地化—臺灣半導體之全球商品鏈研究

此論文主要是希望藉由「社會鑲嵌」的觀點與全球商品鏈模式之間的對話,

來分析在全球化之下的商品,其生產過程中的前後向連鎖之間的互動關係,其希 望藉由此「社會關係」的分析方法,使全球商品鏈中的網絡關係能更動態地呈現。

而研究發現產業所根植的社會條件(工研院電子所、政府資金的支援、科學 園區的設立以及人力結構的組成),在不同程度上成為臺灣半導體產業結構的框 架,而這些框架下的經濟網絡,展現出產業空間的聚集,其間的互動關係與社會 條件,也形塑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特殊性。

另外文中也指出Gereffi and Hamiltonn在理論上,因為半導體工業是技術密 集、資本密集的產業所以把他歸為「生產者驅動」模式,但是在美國出現了大量 沒工廠只依賴外包製造的半導體設計公司出現時,又被他們歸為「購買者驅動」

的商品鏈模式,文中指出,這兩者的劃分並非如此絕對,在使用此兩種架構時,

可以放在歷史的脈絡下分析不同時其支配的類型轉變。另外也指出,半導體產業 的最大權力核心,並不在商品鏈中的特定環節,而是在能掌握國際標準、規格、

專利權的企業,掌握規格就如掌握市場、掌握原始專利即如掌握資本財,因此這

就是半導體產業獲得附加價值的能力所在(蘇淑芬,1997)。

(18)

(4)全球化商品鏈中廠商競爭力之調整分析-以臺灣成衣外銷製造業為例 其利用購買者驅動商品鏈的角度來觀察臺灣成衣外銷業,其探討在面對國際 成衣市場的變動下,臺灣的成衣業者如何回應與提升競爭力,最後研究指出,產 業或廠商的升級不僅需要實質資本與人力資本,也需要社會資本,即有效率且緊 密連結的網絡關係。而臺灣成衣業在商品鏈的定位,已由單純的OEM生產製造商 的定位,轉為全方位服務的廠商,其包括貿易商、學習配銷制度的角色,與買方 成為策略伙伴的新定位。

其研究也使用價值鏈的分析方法來觀察產業的提升能力,其認為價值鏈中最 關鍵的,即附加價值愈是掌握在一小群全球購買者裡,愈難變成具有有效的地方 管理。亦即,在地產業政策是非常難追上全球購買者所帶動的趨勢(梁淳淳,

2004)。

(5)全球化的鮪魚-從商品鏈的動態發展看臺灣冷凍鮪魚出口部門的變化 此 篇 論 文 利 用 全 球 商 品 鏈 的 模 式 與 行 動 者 網 絡 模 式 ( Actor-network Theory ,ANT)來分析臺灣冷凍鮪魚產業的產銷關係,其利用行動者網絡的秩序 模式(mode of ordering) ,探討地方行動者如何參與、建構商品鏈,並利用行動者 網絡理論做為分析的方法。此論文以一個較大框架來形塑全球冷凍鮪魚市場的 GCC 網絡,強調在此網絡之中的地域性、制度與治理結構對其網絡的影響,但 並沒有成功論述 ANT 如何將臺灣冷凍鮪魚市場整合至全球內部網絡組成。 (鄭慈 瑩,2004)。

(6)從蝴蝶蘭跨界商品鏈探討臺灣出口農業的全球化

此研究以臺灣蝴蝶蘭產業為切入點,以中小型農企業的生產網絡為分析單

元,探討臺灣經濟發展脈絡下的出口農業如何納入全球經濟,以深化及拓展農業

全球化理論。臺灣蝴蝶蘭產業與工業商品鏈不同的獨特性是其生物僵固性與貿易

(19)

所驅動的垂直分工網絡,以及其異質性文化商品的消費特性,使其驅動了多樣化 的利基市場。

文中指出生物僵固性、貿易彈性、與異質性文化消費這組矛盾的關係,驅動 了臺灣蝴蝶蘭業者透過生產工業化、跨界運籌、與介入商品價值界定的綜合努 力,形塑出蝴蝶蘭商品鏈的跨界分工形態。但也因為其生物的僵固性與分工位置 的限制,形成生產網絡的及時生產的不對稱關係。蝴蝶蘭產業標示了臺灣經濟發 展脈絡下農業全球化的獨特性:其農業全球化是以中小農企業的工業化與國際化 為主體的特徵,是異質部門間正式的與非正式互動所形成的綜效(劉昭吟,

2004)。

(7)東非的咖啡市場

在全球咖啡市場下的東非,因為生產區位逐漸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因此有許 多國家逐漸減少其咖啡的生產,但是因為部分的國家(如烏干達、肯亞、坦 尚尼亞)仍然仰賴咖啡的生產,因此本研究即是針對市場自由化之後,這三 個國家如何因應全球市場開放後的轉變。研究中指出,其國家政策方面應該 對於自由化的市場機制以一定的協調,例如文中指出烏干達的自由化,可增 進市場效率和價值的提升,因此在全球化的市場貿易下,國家政策的回應對 於產業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效力。(Ponte, S.,2001)

相關研究,族繁不及備載,因此只載錄相關的購買者驅動的商品鏈,作為以

下研究進行的參考。相較於農糧鏈的理論,全球商品鏈(GCC)更強調生產區域

的特性及生產過程的彈性,GCC有統一、完整的架構並以兩種驅動的治理結構簡

化產銷體系中的能動性,但GCC的理論亦在修正中,研究者應需要考量不同的區

域 的 市 場 制 度 、 區 域 特 性 、 品 質 慣 例 、 社 會 文 化 等 關 係 。 例 如 Phyne and

Mansilla(2003)以智利養殖鮭魚為一個購買者驅動的出口導向產業,探討全球商品

(20)

鏈與農糧鏈的適切性,文中可知權力集中在批發零售業的後向整合與外國飼料公

司的前向整合,這與Gereffi以鞋類或成衣業所探討的購買者驅動商品鏈的特性並

不一致,因此這其中應有可再探討的部分,而鮭魚的生物特性有氣候和地理條件

上的限制,也因此提供了某些國家的升級機會,因此使用GCC來研究農產品的產

銷關係時,應注意不同尺度的網絡結合與個別的區域特性。

(2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本文希望藉由相關文獻資料的蒐集(期刊論文、農業統計年報、農委會網站、

地圖資料等)以及田野調查

11

、深度訪談

12

的方法,以瞭解金棗產業在宜蘭地區的 產銷關係及其整個鏈結的結構。

首先藉由田野調查的訪談,瞭解有關金棗生產的過程以及金棗產業在生產或 銷售方面的情形,再者,利用訪談的方式瞭解金棗加工業者在金棗商品鏈中所扮 演的角色,並且分析其在商品鏈中提升附加價值的管理方式為何?對整個產業又 有哪些影響力?因此本文利用全球商品鏈中的「驅動者觀點」來分析,這樣的地 方產業架構有何進入的障礙與其特殊的優勢。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及研究流程如 下:

11野外實查(訪談果農、農會、蜜餞加工廠、產銷班、青果社、名產店等)。

12 主要訪問對象為金棗加工業者,如橘之鄉、老增壽的負責人。

時間

自然條件 人文背景

金棗產業的空間分布 金棗的生態特性

宜蘭的自然環境

宜蘭地區金棗的產銷機制 宜蘭金棗產業的產銷關係

產銷班的設立 地方特產的形成

加工金棗的形成背景

生產面 農地的土地空間配置

農地的經營管理 加工業者的經營管理

圖 1-3 研究架構圖 運銷面

果農的運銷通路

加工業者的運銷通路

(22)

金 棗 加 工 品 的 生 產 流 程

生產的空間分布

栽培的經營管理

果農對運銷通路的選擇

鮮果市場 加工金棗市場

加工的源起、過程

加工廠的種類

加工廠的經營管理

老式加工廠 新式加工廠

加工廠對運銷通路的選擇

加工製造業者的行銷策略

驅動者(加工製造業者)的 經營管理及升級的策略

生產過程 加工製造過程 銷售過程

圖 1-4 研究流程圖

(23)

第四節 研究對象的選擇與研究區概述

本論文選擇以「宜蘭地區的金棗產業」做為臺灣在地產業的代表,希望藉由 全球商品鏈的研究架構探討臺灣地區的地方產業如何回應全球市場開放的影 響,其中包括一級產業的金棗栽培、二級產業的金棗加工、三級產業的金棗運銷 等相關人事物。此外,為何本文選擇金棗產業做為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因為金棗 產業的區域侷限性以及宜蘭地區的封閉特性。

金棗是一項具有生物僵固性的農產品,其具有空間上的侷限性,過去宜蘭平 原肥沃而封閉的地理特性,創造出金棗的特殊性,再加上其於宜蘭地區的發展已 形成一種地方性的產業文化,所以利用這樣的地方性來回應全球商品鏈的全球 性,是值得探究的。雖然金棗於宜蘭地區的發展有其歷史的偶然性與特殊的功能 性,但是這樣的產品特性在利用全球商品鏈分析時,會反映出何種特殊性,也是 本文希望能夠探討的。

宜蘭平原位處於臺灣的東北隅,從地圖視之,本平原的幾何形狀似一等邊三 角形,以三星、頭城、蘇澳為頂點,每邊長各約 30 公里,總面積約 2143.625 平 方公里。平原西北倚雪山山脈、西南接中央山脈,東臨太平洋,形成三面環山、

一面臨海之勢,構成獨立而封閉的地理特性,因而產生了特有的人文景觀。

其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面臨海洋,氣候溫和;秋冬季節面臨東北季風,

夏季颱風經常侵襲,沒有明顯乾季,受東北季風及地形的影響,有地形雨形成,

全境雨量豐沛,土壤屬於河流沖積土,肥沃適合農業耕作,因此農業發達。

雖然宜蘭地區農產品豐富,但是因為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地形封閉,對 外交通十分不便,因此在鐵、公路發展之前,物產的輸出或是外地日用品的輸入,

皆仰賴海運或是人力駝運,因此早期與鄰區的農產品貿易並不發達。海運受限於 天氣,一旦海象不穩,船運就必須停擺,而人力運輸的數量也有限,再加上將農 產品揹過山嶺換取日常用品,曠日廢時,常造成產品的損害及腐爛,因此宜蘭人 將過剩的食材製成乾貨或醃漬品,延長保存期限,以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形態,

遂產生了特有的「宜蘭三寶」 ,即金棗、鴨賞與膽肝。

(24)

金棗,是宜蘭人對「金柑」的俗稱,因為其果實的外型,呈現金色橢圓狀,

類似金色的棗子,故宜蘭人多慣稱為『金棗』 。金棗適合生長在雨量充沛的山坡 地,原產地為中國大陸江西省丘陵一帶,果實爲柑桔中最小者。

表 1-2 臺灣省各縣市 92-94 年度金棗種植面積分布(公頃)

縣市名稱 92 年 93 年 94 年 94 年(﹪)

臺北縣 0.53 0.53 0.53 0.10 宜蘭縣 284.89 276.59 282.24 92.00 新竹縣 0.69 0.72 0.72 0.20 苗栗縣 3.90 1.90 2.68 0.80 南投縣 0.15 0.30

彰化縣 14.15 12.58 13.95 4.50 雲林縣 1.80 1.18 0.60 0.10 臺南縣 0.20 0.60 高雄縣 0.80 0.80 1.80 0.50 臺東縣 1.60 1.60 0.50 花蓮縣 0.90 0.90 2.20 0.70 高雄市 0.09 0.09 0.09 0.00 合計 307.90 297.19 306.61 100.00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農業統計年報 表 1-3 宜蘭縣金棗加工產品外銷的情形

外銷數量 金額

(公噸) 備註

年度 (臺幣千元)

88 450 45,000 89 478 47,800

每公斤產品 價值以臺幣 100 元計算 90 457 45,700

91 448 44,800 92 416 41,600 93 220 22,000 94 200 20,000 合計 2,669 266,900

資料來源:宜蘭縣青果運銷合作社

雖然其他地區也有生產金棗,但是就全臺灣的生產總量分布,還是以宜蘭縣

的生產量最多。根據民國 94 年的農業統計資料,於全臺的種植面積約有 306.61

公頃,而宜蘭縣就佔有 282.24 公頃,約佔 92%,以民國 93 年的金棗產量來看,

(25)

宜蘭縣更是以 3839.2 公噸居全臺 之冠。儘管金棗全臺總產量與其他水果相比算

13

是少量,但宜蘭縣的金棗總產量及種植面積佔全臺 90%以上,其他縣市的金棗 種植可說是微不足道。再者,臺灣的金棗外銷的情形僅佔金棗的總產量的 15~20

%左右,且大部分是加工品的外銷。

宜蘭地區的金棗生產又集中在宜蘭北部的淺山地帶(海拔 500 公尺以下的山 坡地) ,主要産地在員山、礁溪、冬山、三星一帶,其中以員山鄉及礁溪鄉的產 量最多,而 80%的金棗又多來自宜蘭的礁溪,集中在林美、匏崙、二結山區。因 此本文的研究區域集中在員山鄉及礁溪鄉一帶。以下為本研究主要取樣的研究區 範圍、集貨中心分布以及樣本空間分布

14

示意圖。

圖 1-5 研究區、集貨中心分佈與樣本空間示意圖 橘之鄉

12人 集貨站 4人

林美產銷班加工中心 1人 匏崙產銷班加工中心

2人

2人 青果社金柑加工廠

3人

圖 1-5 研究區、集貨中心分布與樣本空間示意圖

13 根據農委會網站的農業統計資料,臺灣於民國 93 年的金棗總產量為 4003 公噸,資料來源:

農委會網站:http://farm.coa.gov.tw/。

14 果農樣本的資料為研究期間田野調查所得,如附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內經濟部分,11 月份的工業生產、出口以及商業營業額均較上月減 少、較上年同月增加,預期 12 月份工業生產指數將與 11 月相近,商業營 業額可望高於

為建立永續經營理念,宜以兼具三生一體之共識與做法,確實依據休閒農場

我利用了這個機會拜訪了 Freudenthal Institute 的所長,也是數學史家的 Jan van Maanen

在與 不願讓他 建構一個 將很難 八年的戰 常將這段 爭(wa 第谷突 第谷的觀 為基礎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3.結論-(1)記憶的歷程分為短期記 憶、長期記憶(2)短期記憶經選擇 與複習成為長期記憶(3)短期記憶

1970 年代末期至 1995 年:許多農業生技公司開始投入研發以迄 1995 年第 一個產品上市。Monsanto 為此時期最早的投資者,且為第一個將農業生技產 品上市的公司,其他如 Syngenta 與

根據耆那教的記錄,西元七世紀時有一位自稱為順世論者的作家富蘭陀羅解釋了順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