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而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學而篇"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編號︰103

學而篇 論語

1.1 子曰︰ 「學

1

而時 習

2

之 ,不 亦說

3

乎 ?有朋

4

自遠 方來 ,不 亦 樂

5

乎?人不知

6

而不慍

7

,不亦君子

8

乎?」

1.2 有子

9

曰︰「其 為人也孝 弟

1 0

,而好犯 上

1 1

者,鮮

1 2

矣;不 好 犯 上 , 而 好 作 亂

1 3

者 , 未 之 有 也

1 4

。 君 子 務 本

1 5

, 本 立 而 道

1 6

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

1 7

1 8

!」

1.3 子曰︰「巧言令色

1 9

,鮮

2 0

矣仁!」

1.4 曾子

2 1

曰︰「吾日三省

2 2

吾身——為人謀

2 3

而不忠

2 4

乎?與朋 友交而不信

2 5

乎?傳

2 6

不習乎?」

1.5 子 曰 ︰ 「 道

2 7

千 乘 之 國

2 8

, 敬 事

2 9

而 信 , 節 用 而 愛 人

3 0

, 使 民以時

3 1

。」

1.6 子 曰 ︰ 「 弟 子

3 2

, 入

3 3

則 孝 , 出

3 4

則 悌 , 謹

3 5

而 信 , 汎 愛 眾

3 6

,而親仁

3 7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3 8

。」

1.7 子 夏

3 9

曰 ︰ 「 賢 賢

4 0

易 色

4 1

; 事 父 母 能 竭 其 力 ; 事 君 能 致 其 身

4 2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1.8 子 曰 ︰ 「 君 子

4 3

不 重

4 4

則 不 威 ; 學 則 不 固

4 5

。 主 忠 信

4 6

。 無 友不如己者

4 7

。過則勿憚改

4 8

。」

1.9 曾子曰︰「慎終

4 9

追遠

5 0

,民德歸厚矣。」

1.10 子 禽

5 1

問 於 子 貢

5 2

曰 ︰ 「 夫 子

5 3

至 於 是 邦 也 , 必 聞 其 政 , 求

之 與 ? 抑 與 之 與

5 4

? 」 子 貢 曰 ︰ 「 夫 子 溫 、 良 、 恭 、 儉 、

5 5

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

5 6

異乎人之求之與?」

(2)

1.11 子 曰 ︰ 「 父 在 , 觀 其

5 7

志 ; 父 沒 , 觀 其 行

5 8

; 三 年

5 9

無 改 於 父之道

6 0

,可謂孝矣。」

1.12 有 子 曰 ︰ 「 禮 之 用

61

,和

62

為 貴 。 先 王 之 道

63

,斯 為 美

64

;小 大由之

65

。有所不行

66

,知和而和

67

,不以禮節之

68

,亦不可行 也。」

1.13 有 子 曰 ︰ 「 信 近 於 義

6 9

, 言 可 復

7 0

也 。 恭

7 1

近 於 禮 , 遠 恥 辱

7 2

也。因不失其親

7 3

,亦可宗

7 4

也。」

1.14 子 曰 ︰ 「 君 子 食 無 求 飽 , 居 無 求 安 , 敏 於 事 而 慎 於 言 , 就 有道

7 5

而正

7 6

焉,可謂好學也已。」

1.15 子 貢 曰 ︰ 「 貧 而 無 諂

7 7

, 富 而 無 驕 , 何 如 ? 」 子 曰 ︰ 「 可 也;未若貧而樂

7 8

,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7 9

,其斯之 謂與

8 0

?」 子曰 ︰「 賜

8 1

也 ,始 可 與 言《 詩》 已矣 ,告 諸往 而知來者

8 2

。」

1.16 子曰︰「不患

8 3

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一、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 551 或 552 – 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 人,是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他一生周遊列國,期望自己的政治主張得到實 踐。其學說強調仁義、主張以德服人,施行仁政,反對殘暴統治、武力征伐,

同情人民疾苦,對後世影響極大,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在教育上,孔子是中 國致力於教育事業之第一人,開啟私人講學之風,使教育由上層社會走向平民 化,他「誨人不倦」,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 不發」,相傳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亦致力於《詩》、

《書》等古代文獻的整理,並把魯國史官所記之史書《春秋》加以刪修。

《論語》雖是反映孔子思想的主要典籍和依據。但《論語》的作者並非孔 子,亦非成於一人之手,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記錄。至於

《論語》的編定者,根據楊伯峻《論語譯注》的說法,自唐代柳宗元來,很多 學者都認為是由曾參的學生所編定。楊伯峻也認同,並提出兩個理據支持︰第

(3)

一,《論語》不但對曾參無一處不稱「子」,而且記載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 子比較起來為最多。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參最年輕,而且有一章還記 載着曾參將死之前對孟敬子的一段話。而根據楊伯峻的考證,此段記載為曾子 弟子所記無疑。《論語》中所敍的人物和事蹟,再沒有比這更晚的,故楊氏認 為︰「《論語》的編定者或者就是這班曾參的學生。」

二、背景資料

《論語》以語錄和對話的形式寫成,故其體裁稱為語錄體。全書共二十 篇,各篇一般都以第一章的首二、三字作為該篇之篇名,《學而篇》是《論 語》的第一篇。此篇一共有十六章,內容涉及個人和政治修養,以及仁、孝、

信等道德範疇。

三、注釋

1. 學︰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2. 時習︰「時」謂「在一定的時候」或「在適當時候」,亦有作「時常」解。

「習」指「實習」、「演習」、「溫習」,如演習禮、樂,溫習詩、書等。

3. 說︰音義同「悅」,指高興、愉快。

4. 有朋︰古本有作「友朋」。同門曰「朋」,故「朋」指在同一老師門下 學習而志同道合的人。

5. 樂︰與「說」有分別,悅指內心高興,樂則指快樂表情形於外表。

6. 人不知︰「知」是指了解,「人不知」是指別人不了解自己。

7. 慍︰怨恨。○[蘊],[wan3];○[yùn]。

8. 君 子 ︰ 《 論 語 》 中 的 「 君 子 」 , 有 時 指 「 有 德 者 」 , 有 時 指 「 有 位 者」,這裏指「有德者」,即品格高尚的人。

9. 有子︰孔子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十三歲,一說小三十三歲,以 小三十三歲之說較可信。

10. 孝弟︰孝︰子女對父母的正確態度。弟︰音義同「悌」,指弟弟對待兄 長的正確態度。○[第],[dai6];○[tì]。

11. 犯上︰冒犯在上位的人。

12. 鮮︰少。○[癬],[sin2];○[xiɑ̌n]。

13. 作亂︰造反。

14. 未之有也︰倒裝句,即「未有之也」。

15. 務本︰致之於根本事務。

16. 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孔子認為仁道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17. 為仁之本︰「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道德層次,此句即謂︰孝、悌是仁 的 根 本 。 此 句 有 一 解 法 ︰ 宋 人 陳 善 《 捫 蝨 新 語 》 認 為 「 仁 」 字 就 是

「人」字,整句意思變成「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4)

18. 與︰音義同「歟」。文言助詞,表示疑問、感歎、反詰等語氣。○[魚],

[jyu4];○[yú]。

19. 巧言令色︰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

20. 同注 12。

21. 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南武城(即今山東棗莊市附近)人,比孔子 少四十六歲(公元前 505 – 435)。(參︰○[森],[sam1],○[shēn]。)

22. 三 省 ︰ 多 次 自 己 反 省 。 三 ︰ 多 次 。 省 ︰ 自 我 檢 查 、 反 省 。 ○[ 醒 ] , [sing2];○[xǐng]。

23. 為人謀︰為人辦事。謀︰辦事。

24. 忠︰盡心竭力。

25. 信︰誠實、守信。

26. 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知識。

27. 道︰另一本作「導」,都解作「治理」。

28. 千乘之國︰擁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着 的 兵 車 , 這 裏 意 指 「 輛 」 , 古 代 軍 隊 的 基 層 單 位 。 ○[ 剩 ] , [sing6] ;

[shèng]。

29. 敬事︰謹慎專一地對待自己的工作或事務。

30. 愛人︰愛護官吏。人︰古代「人」字有兩種含意︰一指人群,一指士大 夫以上各階層的人。這裏指後者。

31. 使民以時︰役使老百姓要在農閒時間。民︰指老百姓,與「人」相對。

時︰農閒時間。

32. 弟子︰年紀幼小的人,後生小子。

33. 入︰進入父親住處,或意譯作「在父母跟前」。

34. 出︰出了自己房子,或意譯作「外出求學」。

35. 謹︰寡言少語。

36. 汎愛眾︰博愛大眾。汎︰同「泛」,廣泛。

37. 親仁︰親近有仁德的人。仁︰仁人,有仁德者。

38. 學文︰學習文化知識。文︰主要指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39. 子 夏 ︰ 孔 子 學 生 , 姓 卜 , 名 商 , 字 子 夏 , 比 孔 子 小 四 十 四 歲 ( 公 元 前 507 – ?)。

40. 賢賢︰對妻子重視其品德。前一個「賢」字是動詞,解看重;後一個是 名詞,解賢德。

41. 易色︰輕視容貌。易︰輕視。○[二],[ji6];○[yì]。

42. 致其身︰盡力効命,不惜獻出生命。

43. 君子︰有德之人。

44. 不重︰不莊重。

45. 學則不固︰有兩解︰一,即使讀書,所學也不會鞏固;二,學了就不會 固陋。固︰有「堅固」、「固陋」兩意。

46. 主忠信︰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

(5)

47. 無友不如己者︰有兩解︰一,不會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二,不會跟 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如︰有「及」、「類似」兩意。

48. 過 則 勿 憚 改 ︰ 有 了 過 錯 , 就 不 要 怕 改 正 。 過 ︰ 過 錯 。 憚 ︰ 害 怕 、 畏 懼。○[但],[daan6];○[dɑ̀n]。

49. 慎終︰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終︰父母去世。

50. 追遠︰追念祖先。遠︰遠代的祖先。

51. 子禽︰指陳亢,字子禽。漢代鄭玄注《論語》時說陳氏是孔子的學生。

但楊伯峻《論語譯注》認為子禽不是孔子的學生。

52. 子貢︰孔子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一歲。

(公元前 520 – ?)

53. 夫子︰古代凡做過大夫的人都敬稱為「夫子」,孔子曾為魯國司寇,所 以他的學生稱他夫子,後來沿襲以稱呼老師。有時也特指孔子。

54. 抑 與 之 與 ︰ 還 是 別 人 自 動 告 訴 他 的 呢 ? 前 一 「 與 」 字 ︰ 允 許 , 給 予 。

[預],[jyu6]; ○[yǔ]。後一「與」字同「歟」,為文言助語,音、義 見注 18。

55. 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

56. 其諸︰或者,表示不肯定語氣。

57. 其︰這裏指兒子,不指父親。

58. 觀其行︰觀察他(指兒子)的行為。行︰行為舉止。○[杏],[haang6]。

59. 三年︰表示一段很長的時間,不一定確指三年。

60. 道︰合理的地方。

61. 禮之用︰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的作用。禮︰泛指社會典章制度和道德規 範。

62. 和︰諧和、適當。

63. 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國之道。

64. 斯為美︰可貴的地方就在這裏。斯︰這裏,指禮及和。

65. 小大由之︰小事大事都用諧和、適當的方法為之。

66. 有所不行︰有行不通的地方。

67. 知和而和︰知道(這是)為諧和而諧和。

68. 不以禮節之︰不用一定的規章制度加以節制。節︰節制。

69. 信近於義︰所守的諾言符合義。信︰所守的約言,諾言。近︰符合、接 近。

70. 言可復︰諾言才能實行。復︰實踐,實行。

71. 恭︰指態度容貌之恭敬、莊重。

72. 遠 恥 辱 ︰ 避 免 恥 辱 。 遠 ︰ 動 詞 , 使 之 遠 離 、 避 免 。 ○[ 願 ] , [jyun6] ;

[yuɑ̀n]。

73. 因不失其親︰所依靠的無不是關係深的人。因︰依靠,憑藉。不失︰無 不是,都是。

74. 亦可宗︰也就可靠了。宗︰可靠。

(6)

75. 就有道︰靠近有道德的人。就︰靠近、看齊。有道︰有德者。

76. 正︰匡正(自己)。

77. 貧 而 無 諂 ︰ 貧 窮 卻 不 巴 結 奉 承 。 諂 ︰ 奉 承 、 巴 結 。 ○[ 潛 之 陰 上 聲 ] , [cim2];○[chɑ̌n]。

78. 貧而樂︰(雖)貧窮卻樂於道。

79.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二句出自《詩經.衛風.淇澳》。意思是︰加工 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80. 其斯之謂與︰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吧。斯︰這樣。

81. 賜︰孔子學生子貢的名。

82. 告諸往而知來者︰告訴你過去的事情,你就能推知未來的事情;這是孔 子稱讚子貢能舉一反三。諸︰之,指代子貢。往︰過去的事情。來︰未 來的事情。

83. 患︰憂慮、害怕。

四、賞析重點

《學而篇》共有十六章,內容豐富,涉及如何處世為人、怎樣做君子、怎 樣治國以及孔子形象等內容。

作為《論語》二十篇的第一篇,此篇有其重要意義。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就 稱《學而篇》的第一章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其實有兩種解釋︰第 一種︰「學習知識之後,能按時溫習演練,不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 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 嗎?」劉家齊《「學而時習之」章新解》(《齊魯學刊》1986 年第六期)提 出 第 二 種 解 釋 , 將 「 學 」 解 作 學 說 或 主 張 , 將 「 時 」 解 作 時 代 或 社 會 , 將

「習」解作使用、採用,全句意思便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採用,那就 很令人高興;退而言之,要是沒有被社會採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

紛紛到我這裏來討論,我也感到很快樂;再退一步言之,即使社會不採用,別 人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是個君子嗎?」劉家齊認為孔子就 處於很多朋友贊同自己學說的境界。兩種說法中,前者將三句獨立解,後者將 三句連貫言之,各有理由。若綜觀整部《論語》,第二種解釋確是符合孔子對 自己學說主張的總體態度。但單就此一章而論,則仍以第一種解釋較切合而單 純,因為第二種解釋需要增加較多文字補充說明。無論如何,此章以學習為樂 事、樂友朋來訪暢聚為樂事、不以學說不為人知而怨恨,都反映出孔子學而不 厭、重視友情、嚴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學習及處世態度,乃後人典範。

第二章主要講孝、悌,孔子認為孝順長輩、敬愛兄長是仁的根本,這章對 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 長子繼承制,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亦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 侯到大夫之政治結構,都是以宗法血緣關係為基礎,孝、悌正好反映了當時宗

(7)

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第三章則從仁的反面着墨,認為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的人是很少有仁德 的,主張說話質樸無華、說得到做得到,言行須一致,力戒空談浮誇、心口不 一。

第四章所講是自省,乃個人修養的基本方法,不單要反省一次,而且要多 次反省。而且要從對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與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師傳授之 知識是否有溫習三方面反省。《論語》一書中多次提到反省之問題,孔子認為 這是加強個人思想和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能匡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 誤。

第五章是針對國家執政者的治國方略而言的。孔子認為治國要做好三方 面︰一,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種事務,對臣民要守信用;二,要節約用度、

愛護官吏;三,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要誤了農事。如此,千乘之大國都可以治 好。

第六章乃呼應第二章的孝、悌問題,體現了孔子以個人道德修養為首要本 位的思想。他認為首先在家要孝順父母,這是第一層次;出外要順從師長,言 行要謹慎,博愛群眾,親近有仁德者,這是第二層次,從家庭延伸至出外,目 標是學習為仁;最後,行有餘力,就去學習文獻知識。由此觀之,孝悌、修德 是孔子最看重者,做好這些基本要求,就可以學習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了。

第七章是子夏說的話,表現了他對待妻子、父母、君主、朋友四種倫理關 係的態度。對待妻子,要以賢德為重而不着重其美色;侍奉父母,要全心竭 力;服侍君主,要不惜獻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要恪守信用。子夏認為一個人 能做到這幾點,即使這個人自己說沒有學習過,子夏也認為他已學習過了。作 為孔子學生,子夏的看法正反映了孔子對賢、孝、忠、信等倫理道德的重視。

第八章中,孔子提出作為君子應有的四種品德︰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 擇朋友、過而能改。《論語》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

這裏應是兼指兩者。其中「無友不如己者」一句令後人產生不少懷疑,因而有 兩種解釋︰一,不會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二,不會跟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 友。前者若成立,則人人都交一些勝過自己的朋友,則在此原則下,勝過自己 的那些朋友豈願意和自己交友?故當以第二說較合理。

第九章承接第二、六、七章所論及孝的問題加以發揮。曾子認為謹慎地對 待喪祭之禮,是一個人孝道的延續表現,此行為中寄託和培養了個人對父母和 先祖盡孝的情感。曾參作為孔子學生,其說法也反映孔子重視孝的表現,認為 孝則有德,有德則民眾歸於忠厚老實,家庭、社會以至國家就得到安定。

第十章以子禽和子貢的對話,把其師孔子的為人處世品格勾勒出來。孔子 之所以受到一些統治者的禮遇,是因為他具有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

(8)

的道德品格。這些道德品格也作為後人處世的最高典範。

第十一章再深化第二、六、七、九章中有關「孝」的內容。孔子認為當父 親在世時,要觀察兒子的志向;當父親死後,就要觀察他的行為。如果兒子對 父親的合理言行長期不加改變,這就可以說是盡孝。

第十二章是論治國的。「和」(即諧和、適當)是儒家治國的原則,能做 到諧和,就能使各等級階層之間得到協調、而不會紊亂超越,有子提出「和為 貴」之說,是有緩和當時不同等級之間的矛盾的意義、以安定社會秩序的。但 有子也不是講求無原則的諧和,當諧和行不通時,也不能為諧和而諧和,而需 要以規章制度節制之。

第十三章也是有子的見解,講述了如何執行信、恭,如何依託別人的問 題 。 他 認 為 講 信 用 要 合 符 義 ( 合 理 ) , 才 能 實 行 ; 恭 敬 要 符 合 禮 ( 規 章 制 度),才能遠離恥辱;依託關係深的人,才會可靠。守信、恭敬、交友本是孔 子重視的處世原則,有子此話正是對這些原則加以發揮,連同上段有子的話,

都反映了孔子治國方略、處世原則對其學生的影響。

第十四章承接第八章談君子應有的道德要求。孔子認為,君子不應過分要 講究飲食和居處,而應在工作方面勤勞敏捷、謹慎小心,兼且能經常檢討自 己,親近有德者來匡正自己的錯誤言行。孔子說能做到以上幾點,就可稱為好 學了。由此可見孔子認為好學求進是君子修德的重要態度。

第十五章所反映的是孔子認為雖貧窮而樂於道、雖富裕而好禮的人優於貧 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自滿的人,也展現了孔子教授學生時着重他們舉一 反三的能力,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大特點。

第十六章是孔子對學生傳授處世之道︰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 不了解別人。可見孔子認為首要處世之道是先了解別人,再從了解中使別人也 了解自己。

總結而言,《學而篇》主要談及四大範疇︰其一,如何處世為人。如第一 章談學習、交友、律己以嚴,第四章談自省,十三章談恭、信、覓可靠之人,

十五章談安貧樂道、富貴而好禮、學習能舉一反三等問題。孔子尤其重視孝、

悌,這在第二、六、七、九、十一,五章中都反復強調。第七章提及對待妻 子、父母、君主、朋友四種倫理關係的態度。其二,如何治國。如第五章認為 執政者處事要嚴肅認真、守信,節用愛人,不誤農時;十二章要以諧和為貴,

並節之以禮。其三,怎樣為君子。如第八章孔子提到君子應有莊重威嚴、認真 學習、慎擇朋友、過而能改四種品德;第十四章提出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 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己的另外四種要求。其四,孔子形象。如第十章指 出孔子以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四種道德品格受執政者尊重,第十六 孔子要求學生抱持「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的態度,

這其實是孔子夫子自道。總之,本篇正顯示以孔子為代表之儒家學說在處理現

(9)

實問題上的關注,亦是儒家學說對社會之實用價值所在。

從散文藝術角度言之,《學而篇》作為《論語》其中一篇,其中一大特色 乃以語錄體寫成,極為生動真實,富現場感,可信度高。第二個特色是文字簡 練、言簡意賅,實乃文言、古文之典範,從中可得寫作古文之法。即使後世各 種文學以至當今語體文,無不以言簡意賅、典雅為典範,此特色在後世影響深 遠。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根據課本第六章,學者 Zeff 和 Aronson 將網路的廣告模式分為哪二大類型?

10.本書第四章: 「臺灣學生學英文常見的困擾」及第五章:「如何學習生字和文法」,依據你個人以前 學英文的經驗,這二章所敘述的內容: (1)胡亂講; (2)小部分有道理; (3)有些道理;

第一章習題 第一章習題 第一章習題 第一章習題解答 解答 解答 解答1. No integer N can

課程內容綱要:本課程主要是講授指定教科書的後半部第七章至第十章,介紹泛 函分析在向量空間最佳化的應用,所以修課學生必須有泛函分析

本書總共分成六個章節: 〈第一章、擁有自信〉 ; 〈第二章、設定願景〉 ; 〈第三章、掌握行動力〉 ; 〈第四 章、建立人際關係〉 ;

道德決策者本身必須意識 ( 知覺 ) 到道德問 題,產生道德感受與認知,才會有後續的判斷

3.現代藝術的空間結構不只是三向度的立體結構,而是加入了甚麼的向度,成 為四向度? (第六章 時間 p.124).

第八章 語言與思考 第九章 能力與能力測驗 第十章 動機與情緒 第十一章 個人生涯中的身心發展 第十二章 人格與人格的測量 第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