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5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脈衝震波對衝擊平板熱傳效應之數值研究

系 所 別:機械與航太工程研究所 學號姓名:M09508009 陳 永 軒 指導教授:鄭 藏 勝 博 士

中華民國 九十七 年 七 月

(2)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超音速脈衝噴流系統的物理現象,脈衝噴流與衝擊流 不同的地方在於脈衝噴流流出震波管時為震波波形,可應用在超音速 飛行器的引擎排氣管和火箭發射器等等。

當脈衝噴流從震波管流出衝擊加熱平板後,其震波與平板之交互 作用、反射震波對流場結構及平板熱傳效應的影響都是值得深入探討 的物理問題,因此,吾人對流場無平板、絕熱平板及加熱平板三種脈 衝噴流之流場結構進行數值模擬,對於脈衝噴流之流場結構,可觀察 到脈衝噴流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噴流流出震波管後 在出口端產生震波繞射,第二階段為形成一非穩定之馬赫圓盤,第三 階段為形成第一個震波囊結構。

為了瞭解此脈衝噴流衝擊加熱平板後對平板熱傳效應之影響,可 探討紐塞爾數的變化情形,而影響紐塞爾數的主要參數為溫度梯度,

當平板至震波管距離增加時溫度梯度也增加,紐塞爾數分佈現象會呈 現平板溫度越大其塞爾數越大的情形。在固定壁面溫度的情況下,平 均紐塞爾數皆隨著震波管至平板距離的增加而增加,當壁面溫度TW = 2T1時,其平均紐塞爾數增加的速度比其它壁面溫度要快。

(3)

致 謝

誠 摯 的 感 謝 我 的 指 導 教 授 鄭藏 勝 博 士 , 令 我 在 數 值 模 擬 部 分 這 塊 領 域 上 瞭 解 到 其 要 點 , 且 不 時 的 討 論 並 指 點 我 正 確 的 方 向 , 使 我 在 兩 年 中 獲 益 匪 淺 , 老 師 對 學 問 的 嚴 謹 更 是 我 學 習 的 指 標 。 本 論 文 的 完 成 另 外 亦 得 感 謝 實 驗 室 內 學 弟 柳 文 祥 的 協 助 , 亦 得 感 謝 從 大 學 直 到 研 究 所 都 在 一 起 的 朋 友 們 , 盧 韋 廷 、 高 迺 迪 、 曹 鈞 鴻 、 侯 忠 慶 、 葉 建 宏 、 蕭 世 昌 、 陳 炯 漢 , 同 輩 分 的 高 祥 恩 、 還 有 研 究 所 甲 班 熱 流 組 的 同 學 及 學 弟 , 給 我 學 術 上 指 導 的 學 長 , 黃 博 丞 、 李 儀 威 、 陳 家 政 、 劉 光 倫 、 張 遼 、 周 中 祇 、 張 立 嚴 、 柯 志 偉 , 還 有 在 我 疲 累 時 , 陪 我 一 起 打 球 的 中 華 大 學 排 球 隊 , 裡 面 有 很 多 我 所 珍 惜 的 回 憶 , 兩 年 過 去 了 , 實 驗 室 裡 共 同 的 生 活 點 滴 , 佔 了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大 部 分 , 感 謝 你 們 。 最後,將本文獻給我最敬愛的家人還有我的雙親,感謝您無怨無悔的 養育與無時無刻的關懷照顧,還有經濟上與精神上的支持,讓我能專 注於課業研究中,謝謝我所認識的所有人。

(4)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致 謝 ... ii

目 錄 ... iii

圖目錄 ... v

符號說明... vii

希臘符號...x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 1

1-2 文獻回顧 ... 2

1-3 研究動機 ... 6

第二章 物理問題 ... 7

2-1 物理模式 ... 7

2-2 基本假設 ... 7

第三章 數值方法 ... 9

3-1 統御方程式 ... 9

3-2 時間積分 ... 12

3-3 空間差分 ... 13

(5)

3-4.1 起始條件 ... 18

3-4.2 邊界條件 ... 18

3-5 局部平均紐賽爾數及紐賽爾數 ... 2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21

4-1 無平板之脈衝噴流結構 ... 21

4-2 格點測試 ... 23

4-3 絕熱平板之脈衝噴流結構 ... 24

4-4 平板熱傳效應之影響 ... 26

4-5 相同震波管至平板距離及不同平板溫度對紐塞爾數之影響 ... 27

第五章 結論... 29

參考文獻... 31

(6)

圖目錄

圖 2-1 二維軸對稱脈衝噴流衝擊平板模擬區域示意圖... 33 圖4-1 在無平板時之脈衝噴流流場示意圖[12] ... 34 圖4-2 在 t = 250μs 之密度與壓力等位線圖。(a)PE/P1 = 2.2;(b) PE/P1 = 3.61;(c) PE/P1 = 5。 ... 35 圖4-3 在不同震波管出口壓力下之非穩定馬赫圓盤的直徑( DM )和位

置( XM )圖。 ... 36 圖4-4 格點測試圖。Grid1: ΔX = Δr = 0.025D;Grid2: ΔX = Δr =

0.00125D;Grid3: ΔX = Δr = 0.001D;Grid4: ΔX = Δr = 0.0075D。 ... 37 圖4-5 在震波管至平板距離 x/D = 2.5、時間 t = 4.7 ~ 14 且噴嘴壓力

比PE/P1 = 5 時,震波衝擊絕熱平板後之流場結構數值紋影圖。

... 38 圖4-6 在相同噴嘴出口壓力比( PE/P1 = 5 ),不同平板至震波管距離

( x/D = 2.0 ~ 4.0 ),相同無因次時間( t = 10 ),相同平板溫度( TW

= 8T1 )時之溫度等位線圖。(a) x/D = 2.0;(b) x/D = 2.5;(c) x/D

= 3.0;(d) x/D = 3.5;(e) x/D = 4.0。 ... 39 圖4-7 在相同噴嘴出口壓力比( PE/P1 = 5 ),平板至震波管距離為 x/D = 3.4 ~ 3.5,相同無因次時間( t = 10 ),不同平板溫度( TW = 2T1 ~

(7)

2T1;(b) TW = 4T1;(c) TW = 6T1;(d) TW = 8T1;(e) TW = 10T1。 ... 40 圖4-8 在相同噴嘴壓力比( PE/P1 = 5 )下,相同平板至震波管距離,不

同平板溫度( TW = 2T1 ~ 10 T1 )下之局部紐塞爾數分佈圖。(a) x/D = 2.0;(b) x/D = 2.5。... 41 圖4-9 在相同噴嘴壓力比( PE/P1 = 5 )下,不同平板至震波管距離(x/D

= 2.0~4.0),相同平板溫度( TW = 2T1 )之局部紐塞爾數分佈圖。

... 44 圖4-10 在相同噴嘴壓力比( PE/P1 = 5 )下,改變平板至震波管距離及

平板溫度( TW = 2T1 ~ 10T1 )之平均紐塞爾數分佈圖。 ... 45

(8)

符號說明

D : 震波管直徑 K : 熱傳係數 Ms : 震波馬赫數

Nu : 紐塞爾數(Nusselt Number) P : 氣體壓力

Pr : 普蘭特數(Prandtl Number) R : 震波管半徑

Ra : 瑞理數(Rayleigh Number) S : 黏滯係數之 Sutherland 常數 S1 : 熱傳係數之 Sutherland 常數 T1 : 參考溫度

T2 : 震波進入之溫度 TW : 平板溫度

u : x 方向之速度分量 v : r 方向之速度分量

(9)

希臘符號

γ : 比熱值,γ =1.4

μ : 黏滯係數

(10)

第一章 緒論

1-1 前言

衝擊流( Impinging Jet )系統具有極高的熱傳與質傳速率,利用高 速噴出的流體衝擊物件表面,可以達到快速加熱、冷卻或乾燥的目 的,因此,在工業上被廣泛的應用於熱金屬或電子元件的冷卻、紙張 或紡織品的乾燥、渦輪葉片或引擎燃燒室的散熱等等。此外,在火箭 和飛彈發射時,由噴嘴噴出的高溫氣體直接衝擊地表或防護材,也是 衝擊流的一種例子。而一般的衝擊流系統大多在探討次音速下的物理 現象,但在超音速下脈衝噴流( Supersonic Pulse Jet )系統的物理現象 則較少人研究。

本文主要是探討超音速脈衝噴流系統的物理現象,脈衝噴流與 衝擊流不同的地方在於脈衝噴流流出震波管時為震波波形,而此脈衝 震波具有高速高溫高壓的特性,可應用在超音速飛行器的引擎排氣管 和火箭發射器等等,因此,當脈衝噴流衝擊平板時,震波管至平板的 距離以及平板在不同溫度下,對震波結構與平板熱傳率之影響是值得 深入探討的問題。

(11)

1-2 文獻回顧

為了分析脈衝噴流流出震波管後非理想膨脹震波撞擊平板後反 射,震波與平板的交互作用、反射震波對震波流場的影響以及平板在 不同溫度下的熱傳效應,將參考文獻分為熱傳和震波兩部分探討:第 一部分為熱傳分析的研究,第二部分為震波模擬的研究。

熱傳分析部分:Heyerichs 及 Pollard [1]以紊流模式進行衝擊流 之熱傳研究,其所使用之 Wilcox 紊流模式包含 k-ε 和 k-ω 兩種,且 使用控制體積法和 QUICK differencing 法求出平均瑞理數和能量方 程,其紊流模式預測紐塞爾數跟實驗相比誤差不超過2%,且收斂時 間快 24%,證實 k-ω 模式可以預測出較複雜的熱傳現象。Rahimi 及 Owen [2]以軸對稱不足膨脹噴流進行熱傳分析的實驗,其噴嘴至衝擊 物件表面間隔 3、6 和 10 個單位噴嘴直徑下,以震波管壓力比 3.04 和 5.08 的紐塞爾數來做比較,發現當物件表面溫度較高時膨脹區域 內徑向的紐塞爾數會變高,表示其熱傳速率較好。Lee 等人[3]以漩渦 噴流衝擊平板表面進行熱傳的實驗分析,發現在噴流具有漩渦時之平 均紐塞爾數大於沒有漩渦時之平均紐塞爾數,其紐塞爾數最大值發生 在漩渦數為S=0.21 且噴嘴至平板距離為 L/d = 2 時,而紐塞爾數最小 值發生在漩渦數為S=0.77 且噴嘴至平板距離為 L/d = 2 時。Chung 及 Luo [4]以數值方法對非穩定之衝擊流進行熱傳分析,在空間上使用六

(12)

階精度的有限差分法,而時間上使用三階精度的 Runge-Kutta 積分 法,研究發現當平板溫度不變且雷諾數越高時,其紐塞爾數越高,而 在漩渦處的紐塞爾數會比其他位置高。Ramanujachari 等人 [5]以超音 速衝擊流衝擊垂直平板孔洞進行熱傳的實驗分析,為了探討在平板孔 洞的熱傳變化,改變空氣速度 60~210m/s、雷諾數 3×104~1×105和噴 嘴至平板距離87.5~375mm 做分析,觀察衝擊流在平板孔洞的紐塞爾 數的變化,發現愈靠近中心點的孔洞其熱傳速率愈好。Juhany 及 Hant[6]進行超音速薄膜冷卻的實驗研究,空氣和氦氣以馬赫數 Ms = 1.3 和 Ms = 2.2 被注入在一馬赫數 Ms = 2.4 的氣流裡,測量平板上垂 直點壓力跟溫度的分佈,發現空氣在馬赫數Ms = 1.3 時其冷卻效果最 好。

震波模擬部分:Jiang 等人[7]以數值模擬和實驗方法研究震波由 震 波 管 進 入 膨 脹 管 時 的 震 波 結 構 變 化 , 數 值 方 法 是 採 用 Dispersion-Controlled 法,而流場結構為軸對稱型式,其主要在探討 不同馬赫數Ms = 1.3 與 Ms = 1.5 下,震波與剪切層的交互作用以及反 射震波與渦卷( Vortex )所形成的流場結構,發現當馬赫數越大時,即 膨脹係數越大,其震波流出震波管時剪切層也越大,同時反射震波和 馬赫反射震波會跟震波結合,使震波流場結構產生多處渦卷。Teng

(13)

型震波聚焦在圓柱管內的研究,而環型震波有兩個噴流出口分別在管 的上方跟下方,兩噴流同時流出且在管中間區域結合,發現環型震波 會有兩個聚焦點並且有聚焦、繞射和反射三種震波結構,且環形震波 在聚焦點可以在百萬分之一秒達到高溫高壓。Liang 等人[9]以 WENO 數值方法解尤拉方程式探討震波衝擊平板後,反射震波與渦卷的交互 作用,計算之馬赫數範圍介於1.2 ≦ Ms ≦ 2.0,且以 90 度及 180 度 繞射為例子,利用數值紋影效果的繪圖方法來觀察震波結構,研究結 果發現當震波馬赫數大於或等於1.4 時,震波管下游呈現一停滯反射 震波,而當震波馬赫數小於1.4 時,反射震波最終將反射回震波管內。

Sun 及 Takayama[10]利用數值方法進行震波 90 度繞射的模擬研究,

計算結果發現使用較密網格解尤拉方程式時,其剪切層會產生與實驗 結果不符合的小渦卷,若使用較疏網格雖不會在剪切層產生小渦卷,

但無法預測實驗所觀察到的第二個渦卷( Secondary Vortex )。而解層 流 Navier-Stokes 方程式雖可預測第二個渦卷卻無法抑制剪切層小渦 卷的產生,但若將方程式加上 k-ε 紊流模式則可得到與實驗相符的結 果 。Kim 及 Park [11]利用 Modified Low-Diffusion Flux-Splitting Scheme( MLDFSS )數值方法研究超音速噴流衝擊平板後之振盪行 為,計算變化的參數包括噴嘴至平板距離( H/D = 2~4 )及噴嘴壓力比 ( PE/P1 =2~5 ),研究結果發現無論變換噴嘴至平板的距離或變換噴嘴

(14)

壓 力 比 , 平 板 表 面 壓 力 之 振 盪 頻 率 皆 具 有 層 級 行 為( Staging behavior )。Ishii 等人[12]以實驗和數值方法進行脈衝噴流的研究,其 主要在探討不同震波管壓力比下,脈衝噴流流出後的震波結構,以及 馬赫圓盤直徑與軸向位置隨時間之變化情形,研究結果發現在各種不 同震波管壓力比下,馬赫圓盤皆呈現不穩定現象,也就是馬赫圓盤的 直徑及軸相位置隨著時間而變化,同時數值模擬亦準確的計算此結 果。

由以上文獻得知衝擊流多數是在探討次音速下衝擊流對平板熱 傳效應的影響,甚少探討在超音速狀態且具有震波之噴流對熱傳效應 的影響,而具有震波之噴流則大多著重在噴流結構的研究,甚少探討 脈衝噴流衝擊平板後之震波與平板的交互作用,以及平板的熱傳效應 和反射震波對震波流場的影響。本文則是以二維軸對稱納維爾-史托 克方程式( Navier-Stokes equation )來模擬超音速脈衝噴流的震波流場 結構,改變震波管至平板的距離和改變不同的平板溫度,探討此震波 流場的結構並分析其平板的熱傳效應。

(15)

1-3 研究動機

由以上文獻得知大部分對震波的研究,多在探討震波跟渦旋的 交互作用和不同震波管出口壓力比對震波流場的影響,甚少討論當脈 衝噴流衝擊平板時,平板與震波管間之距離以及平板在不同溫度下,

對震波結構與平板熱傳速率之影響,如果能對衝擊平板的熱傳效應有 正確的分析,則對脈衝噴流系統物理現象的瞭解將會有極大幫助。

(16)

第二章 物理問題

2-1 物理模式

本 文 是 以 二 維 軸 對 稱 納 維 爾-史脫克方程式 ( Navier-Stokes equation )模擬脈衝噴流衝擊平板後之震波結構,模擬區域示意圖如圖 2-1 所示。其中為R震波管半徑,L為震波管出口到平板的距離,PE、 TE及 ρ分別為震波管出口之壓力、溫度及密度,P1、T及 ρ分別 為大氣之壓力、溫度及密度,本研究探討當震波管至平板距離L = 2D~4D 及平板溫度為絕熱與 TW = 2T1~10T1時,對震波與平板的交互 作用、反射震波與渦卷( Vortex )交互作用及平板熱傳率之影響,其中 T1 = 289K。

2-2 基本假設

統御方程式主要是以納維爾-史脫克方程式為依據,對流場的特 性,作了下列幾點的假設:

(1) 流體為理想氣體。

(2) 為一黏性流體。

(3) 為一可壓縮流場。

震波之關係式如下所示:

(17)

) 1 1(

1 2 2

1

2 +

+ +

= Ms

P P

γ

γ ( 2-1 )

1 ) 1 2 (

1

1

2 − +

= +

P Ms P

γ

γ ( 2-2 )

⎟⎟

⎟⎟

⎜⎜

⎜⎜

− + +

− + +

=

1 2 1 2

1 2 1 2

1 1 1

1 1

P P P P P

P T T

γ γ γ γ

( 2-3 )

1 2 1 2

1 2

1 1

) 1( 1 1

P P P P

− + +

− + +

= γ γ

γ γ ρ

ρ ( 2-4 )

上式下標定義如下:

1:表示震波前方之氣體狀態 2:表示震波後方之氣體狀態

(18)

第三章 數值方法

3-1 統御方程式

本研究使用二維納維爾-史脫克方程式( Navier-Stokes equation ) 為统御方程式,且假設為理想氣體狀態,流體為可壓縮且具黏性之流 體,其守恆方程式如下所示:

v v

v H

r F x H E r F x E t

Q r r r

r r r r

∂ + +∂

= ∂

∂ + +∂

∂ +∂

∂ ( 3-1 )

其中,Qr為守恆變數定義為:

⎥⎥

⎥⎥

⎢⎢

⎢⎢

= e

v Q u

ρ ρ ρ

r

其中 ρ 為密度,u、v 分別為 x 與 r 方向速度分量,而 e 為單位 體積之能量,可由理想氣體方程式得到:

(

2 2

2 1

1 u v

e P + +

= − ρ

γ

)

( 3-2 ) 而Er Fr

、 為非黏性通量,Hr 為非黏性通量之源項定義如下:

( )

⎥⎥⎥⎥⎥

⎢⎢

⎢⎢

+

= +

v P e

uv P u u

E ρ

ρ ρ r 2

( )

⎥⎥⎥⎥⎥

⎢⎢

⎢⎢

+

= +

v P e

P v uv u

F 2

ρ ρ ρ r

( )

⎥⎥⎥⎥⎥

⎢⎢

⎢⎢

+

=

v P e v uv v

H r

ρ ρ ρ ρ

2

r 1

Erv Frv

、 為黏性通量,Hrv則為黏性通量之源項定義如下:

(19)

⎥⎥

⎥⎥

⎢⎢

⎢⎢

=

x xr xx

Ev

β τ τ 0

r

⎥⎥

⎥⎥

⎢⎢

⎢⎢

=

r rr xr

Fv

β τ τ 0 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 uv x r r

v r r r

v

r v r r r

v r v x r

H r

r rr xr

v

μ μ μ

β

μ μ τ

τ

μ τ

θθ

Re 3 2 Re

3 2 Re

3 2

Re 3 2 Re

3 2 Re 3 2 0

1

2 2

r

上式中 τ 為剪應力及 β 為熱通量。

⎟⎠

⎜ ⎞

−∂

= ∂

r v x u

xx 2

Re 3 2 μ

τ

⎟⎠

⎜ ⎞

∂ + ∂

−∂

= r

v x u

rr 2

Re 3 2 μ

τ

⎟⎠

⎜ ⎞

⎛ +

∂ +∂

− ∂

= r

v r v x

u ) 2

Re ( 3 2 μ

τθθ

⎟⎠

⎜ ⎞

∂ +∂

= ∂

= x

v r u

rx

xr Re

τ μ τ

x T v M

u

e xr

xx

x

− − +

= 2

) 1 Pr(

Re γ τ μ

τ β

r T v M

u

e rr

xr

r

− − +

= 2

) 1 Pr(

Re γ τ μ

τ β

在方程式( 3-1 )式中之無因次化參數分別如下:

D x x

ˆ

= ˆ , D r r

ˆ

= ˆ ,

Ue

D t t

ˆ ˆ

= ˆ ,

ρe

ρ ρ ˆ

= ˆ

Te

T T ˆ

= ˆ Ue

u u ˆ

= ˆ , Ue

v v ˆ

= ˆ ,

μe

μ μ ˆ

= ˆ

ˆ2

ˆ ˆ

e eU P P

= ρ ,

k Cp

= μ

2 Pr ˆ ˆ

ˆ

e eU e e

= ρ ,

e e

eu D

μ

= ρ Re

(20)

上式參數中有上標符號“^”代表有因次之物理量,而下標 e 則表

示震波管出口處之物理狀態,其中 μ 為無因次黏滯係數,係經由

Sutherland law 計算如下:

) 4 . 110 (

) 4 . 110 1

2 (

3

e e

T T

T T

+

= +

μ ( 3-3 )

(21)

3-2 時間積分

本 研 究 中 對 統 御 方 程 式( 3-1 ) 式 之 時 間 積 分 , 使 用 四 階 Runge-Kutta scheme:

v v Hv r F x H E r F x E t

Q r r r

r r r r

∂ + +∂

= ∂

∂ + +∂

∂ +∂

( )

n

n tLQ

Q

Qr r r

Δ +

= 2

) 1

1 (

( )

( )1

) 2 (

2 1 tLQ Q

Qr rn r

Δ +

=

( )

( )2

) 3 (

2 1 tLQ Q

Qr rn r

Δ +

=

( ) ( ) ( )

(

1 2 3

) ( )

( )3

1

6 2 1

3

1 Q Q Q Q tLQ

Qrn rn r r r r

Δ + + +

+

+ =

( )

Q

dt L Q dr r

=

H r H

F x F E

r F E

x E Q

L v v v

j i j i j

i j i

r r r

r r r

r r

r + −

∂ +∂

∂ +∂

⎥⎦

⎢ ⎤

⎡ −

−Δ

⎥⎦

⎢ ⎤

⎡ −

−Δ

= + +

2 , 1 2 , 1 2,

, 1 2 1

1 ) 1

( ( 3-4 )

(22)

3-3 空間差分

對於納維爾-史脫克方程式中對流項( convective terms )之空間差 分的近似值計算,本文是採用WENO scheme ( 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 scheme ),源自 1987 年由 Engquist 等人[13]提出 ENO scheme 在數值不連續處容易出現失真,所以 Liu 等人[14]與 Jiang 及 Shu[15]在 1994 及 1995 年分別對於 ENO 的差分方式進行平滑化 ( Smoothness ),其方法為在對流項Er(Q)

Fr(Q)

進行空間差分時,對 於計算差分時所需的格點皆分配一個小小的重量( weight )ωk於其 上,以進行平滑化,並藉以由補差的方式使得精密度能夠達到( 2r-1 ) 階,本文計算時選則r = 3,所以在空間上的精度可以到達 5 階。

為了求得方程式( 3-4 )中的

j i

E , 2 +1

r 的高階近似,因此Jiang 及 Shu

[15]定義:

+ΔΔ

( )

= Δ 2

2

) 1 (

x x

x xh d

Q x

Er ξ ζ

( ) [ ( ) ( ) ]

x x x x h

x h Q

E Δ

−Δ Δ −

= + 2 2

r

接 著 對 全 流 場 進 行 通 量 分 離( flux splitting ), 本 文 係 採 用 Lax-Friedrichs ( LF ) scheme 其Er(Q)之通量分離式如下:

) ( ) ( )

(Q E Q E Q

Er = r+ + r 1 r r

(23)

其中α =maxEr'(Q)

也 就 是 必 須 再 差 分 以 得 到 左 邊 邊 界及 右 邊 邊 界 的 數 值 通 量 ( numerical flux )。

) ( )

( )

( ,

2 , 1

2 , 1

2

1 Q E Q E Q

E

j i j

i j

i

+ +

+

+ = r + r

r ( 3-5 )

在計算 ( )

2,

1 Q

E

j i

+ +

r 之正負數值通量時,採用下式以得到其近似值:

= + + + +

+

+ = 1 ⋅ ⋅

0 , 1, ,

2,

1 r ( ,..., )

k

j k i s j

r k i s r k s j k

i

E l E

l q

Er ω

= + + +

+ = 1 ⋅ ⋅

0 , 1, ,

2,

1 r ( ,..., )

k

j k i s j

r k i s r k s j k

i

E l E

l q

Er ω

) ,...,

( 1, 1,

,s k s i r j s i r j

k+lE + lE+

ω

) ,...,

( 2, ,

,s k s i r j s i r j

klE + lE+

ω

(

k=0,1,...,r1

)

± +2 i 1

Er 可寫為:

所以

=

± +

±

+ = m

s

j s i j

i

E r

E

1 ,

2 , 1

2 1

r r

上述的 及 為特徵矩陣。

而 為一個對於計算差分時所需的格點分配之一個小重量,其

定義如下:

ls rs

± s

ωk ,

±

±

±

± ±

+

= +

2 1 0

, α α α

ωks αk ( k = 0, 1, 2 )

(

0

)

2

0

1

+ +

= + ε IS α

(

1

)

2

1

6

+ +

= + ε IS α

( )

2

2 + = 3 α

(24)

對於上式的ε其存在的意義在於為了避免分母為零導致程式發 散,所以必須假設一極小量值,Jing 及 Shu[15]建議ε =1×106

( ) (

2, 1, ,

)

2

2 , , 1 ,

2

0 4 3

4 2 1

12

13 + +

+

+

+

+

+ = Ei jEi j +Eij + Ei jEi j + Eij

IS r r r r r r

( ) (

1, 1,

)

2

2 , 1 ,

, 1

1 4

2 1 12

13 +

+ + +

+ + +

+ = Ei jEi j +Ei j + Ei jEi j

IS r r r r r

( ) (

, 1, 2,

)

2

2 , 2 ,

1 ,

2 3 4 3

4 2 1

12

13 +

+ +

+ +

+ + +

+ +

+ = Ei jEi j +Ei j + EijEi j + Ei j

IS r r r r r r

(

0

)

2

0

3

= + ε IS α

(

1

)

2

1

6

= + ε IS α

(

2

)

2

2

1

= + ε IS α

( ) (

1, , 1,

)

2

2 , 1 ,

, 1

0 4 3

4 2 1

12

13

+

+

= Ei jEi j +Ei j + Ei jEij + Ei j

IS r r r r r r

( ) (

, ,

)

2

2 , 2 ,

1 ,

1 4

2 1 12

13

+

+

= Ei jEi j +Ei j + EijEi j

IS r r r r r

( ) (

1, 2, 3,

)

2

2 , 3 ,

2 ,

1

2 3 4 3

4 2 1

12

13

+

+

+

+

+

= Ei+ jEi j +Ei j + Ei jEi j + Ei j

IS r r r r r r

所以( 3-4 )式可改寫為:

( ) ( )

( )

6 5 2

6

2 5

6

11 7

2

, 2 ,

1 ,

2

, 1 ,

, 1 1

, ,

1 ,

2 0 2,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E E

E Q

E E

E Q E

E E

E Q

r r

r

r r

r r

r r r

( 3-6 )

( ) ( )

( )

6 5 2

6

2 5

6

11 7

2

, 2 ,

1 ,

2

, 1 ,

, 1 1

, ,

1 ,

2 0 2,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E E

E Q

E E

E Q E

E E

E Q

r r

r

r r

r r

r r r

( 3-7 )

r

(25)

而得到Evi,j的值。至於Fr(Q)

之通量分離步驟與方法和Er(Q)

類似,因此 不再重覆敘述。

對於納維爾-史脫克方程式中黏滯項( viscous terms )之空間差分 的近似值計算,本文是採四階中央差分( forth-order centered difference scheme )[16],其方程式定義如下:

( ) ( )

[

2 , 8 , 8 ( , ) ( 2 , )

]

12

1 u x h r u x h r u x h r u x h r h

dx

du = − − − + + − +

( ) ( )

[

, 2 8 , 8 ( , ) ( , 2 )

]

12

1 u x r h u x r h u x r h u x r h h

dr

du = − − − + + − +

) , ( 30 ) , ( 16 ) , 2 ( 12 [

1

2 2

2

r x u r h x u r h x h u

dx u

d = − − + − −

)]

, 2 ( ) , (

16u x+h ru x+ h r +

) , ( 30 ) , ( 16 ) 2 , ( 12 [

1

2 2

2

r x u h r x u h r x h u

dr u

d = − − + − −

)]

2 , ( ) , (

16u x r+hu x r+ h +

) , ( 10 ) , ( 10 ) , ( 10 24 [

1

2 2

h r h x u h r h x u h r h x h u

dxdr u

d = − − − − + − + −

+10u(x+h,r+h)−u(x−2h,rh)+u(x−2h,r+h)

+u(x+2h,rh)−u(x+2h,r+h)−u(xh,r−2h) )]

2 , ( ) 2 , ( ) 2 ,

(x h r h u x h r h u x h r h

u − + + + − + + +

+

)]

, 2 ( ) , ( 8 ) , ( 8 ) , 2 ( 12 [

1 x h r x h j x h j x h j

h dx

dμ = μ − − μ − + μ + −μ +

)]

, 2 ( ) , ( 8 ) , ( 8 ) , 2 ( 12 [

1 T x h r T x h j T x h j T x h j h

dx

dT = − − − + + − +

因此統御方程式中 及

dr F drv dx

E drv

可寫成下式:

(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 1 Pr(

) 1 Pr(

1 )

( ) (

)]

3( 2 2

[ )]

3( 2 2

[ 0

Re 1 0

dx T d M dx

dT dx d M dx

vd dx

dv dx ud dx

du

dxdr u d dx

v d dr

du dx dv dx d

dxdr v d dx

u d dx

u d dr

dv dx du dx

du dx d

dx d

dx d

dx d

dx E d

e e

xr xr

xx xx

x xr xx

v

γ μ μ

γ τ τ

τ τ μ μ μ μ

β τ τ 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 1 Pr(

) 1 Pr(

1

)]

3( 2 2

[ )]

3( 2 2 [

) (

) (

0

Re 1 0

dr T d M dr

dT dr d M dr

vd dr

dv dr ud dr

du

dr v d dxdr

u d dr

v d dr

dv dx du dr

dv dr d

dr u d dxdr

v d dr

du dx dv dr d

dr d

dr d

dr d

dr F d

e e

rr rr

xr xr

r rr xr

v

γ μ μ

γ τ τ

τ τ μ μ μ μ

β τ τ r

(27)

3-4 起始條件與邊界條件

二維軸對稱脈衝噴流衝擊平板模擬區域示意圖如圖2-1 所示。

3-4.1 起始條件:

本研究之起始條件設定是參考文獻[12]之實驗條件,所有的氣體 性質皆以震波管出口之震波性質為無因次化依據。因此,震波管出口 之無因次震波壓力、溫度、密度及速度分別為0.6867、1、1 及 1,而 大氣之無因次壓力、溫度、密度及速度分別為0.1373、0.6314、0.3168 及0。

3-4.2 邊界條件:

在入口處之邊界:其值為起始條件所設定之狀態,並保持固定 值。

壁面邊界:採用無滑動邊界 ( non-slip boundry condition ),其壁 面上速度為零,平板壁面溫度除了考慮熱傳效應時變化其溫度外,其 餘皆假設為絕熱狀態。

自由邊界:在此是使用黎曼不變量邊界條件( Riemann invariant boundary condition ),此邊界法是假設一二維流場在邊界時可視為近 似一維自由流,因此根據特徵線理論,沿特徵線R+R各有一個黎 曼不變量,其可表示為

1 2 + −

=

+ c

V

R n

(28)

1 2

− −

=

r V c

R n

其中 C 為音速,Vn =Vnr,亦即表示垂直於流場邊界的速度分量,

以向外為正,R+R相對應的特徵速度為:

c Vn

1 = λ

c Vn +

2 = λ

此時已有兩個方程式,但是為了求解四個變數值,所以還需要 另外兩個方程式,此時可以選擇熵( entropy )的關係式 ⎟⎟

⎜⎜ ⎞

= ⎛ ρ

S ln p 及切線

速度( Vt )為另外兩個關係式,來求解四個特徵值。

當超音速出流時,λ1及λ2皆大於 ,所以所有邊界值皆由流場內 部插分而得,當次音速出流時,

0

1<0

λ ,λ2 >0,此時R由自由流條件 而來,R+、 及熵( S )則由流場內部給定,如此將可求得各變數之邊 界值。

Vt

(29)

3-5 局部紐賽爾數及平均紐賽爾數

為了瞭解不同加熱溫度對壁面熱傳效應之影響,本文使用局部 紐賽爾數( Local Nusselt number )以及平均紐賽爾數( Average Nusselt number )來觀測震波對流場熱傳效應之影響,其定義如下:

L

w

x

T T T x D

Nu

= −

) ) (

(

1

( 3-8 )

= L

avg

Nu x dx

Nu L

0 ( )

1 ( 3-9 )

(3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脈衝噴流從震波管流出衝擊加熱平板之後,

其震波與平板之交互作用、反射震波對流場結構及平板熱傳效應的影 響。惟在未進行上述研究之前,吾人先進行流場無平板時,脈衝噴流 在不同的出口壓力下從震波管流出後之流場結構模擬,計算震波馬赫 圓盤直徑( DM )及位置( XM )隨時間之變化情形,並將計算結果與實驗 數據[12]和其他研究者之模擬結果[11]相比較,以驗證程式的正確性。

4-1 無平板之脈衝噴流結構

吾人模擬之脈衝噴流係以 Ishii 等人[12]之實驗條件為參考依 據,震波管直徑為D = 2cm,震波管壁厚為 1cm,震波管出口與大氣 之壓力比為PE/P1 = 2.2、3.61 及 5.0,震波馬赫數為 Ms = 1.0、1.0 及 1.02,大氣溫度為 T1 = 289K。由於 Ishii 等人[12]在其數值模擬研究中 提到,計算區域若採用 r = 4R 及 x = 15R 便足以模擬脈衝噴流流出震 波管後至t=1000μs 的噴流發展( Jet evolution ),同時若無因次化之網 格 大 小 採 用 Δx = Δy = 0.025 , 則 可 準 確 模 擬 噴 流 邊 界 ( Jet Boundary )、膨脹波( Expansion Wave )、震波( Shock Wave )及渦卷結 構( Vortical Structure )等現象。因此,對於無平板之脈衝噴流結構模 擬,本研究採用之計算區域為 r = 4R 及 x = 15R,網格大小為 Δx = Δy

(31)

= 0.025。

Ishii 等人[12]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脈衝噴流發展大致可分為三 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噴流流出震波管後在出口端產生震波繞射( Shock Diffraction ),第二階段為形成一非穩定之馬赫圓盤,第三階段為形成 第一個震波囊結構。而在第二階段時之噴流結構示意圖如圖 4-1 所 示。圖中DM及XM表示馬赫圓盤的直徑及位置,而( XV, YV )代表第 一個渦卷(Vortex)的位置,同時圓桶狀震波( Barrel Shock )、噴流邊界 ( Jet Boundary )、第一個渦卷( 1st Vortex )、平滑線( Slip Line )、反射 震波( Reflected Shock )、第二個渦卷( 2nd Vortex )及渦卷誘發震波 ( Vortex-induced Shock )都在這個階段形成。圖 4-2 為 t = 250μs 時,三 種不同震波管壓力比為PE/P1 = 2.2、PE/P1 = 3.61 及 PE/P1 = 5 時的密度 與壓力等位線圖。從圖4-2(a)-(c)中可觀察到馬赫圓盤位置約在 x/R = 2.5、x/R = 3.8 及 x/R = 4.2 處,而渦卷中心約在 x/R = 3.8、x/R = 4.2 及x/R = 5.1 的位置,且有噴流邊界、膨脹波、震波及渦卷等等的流 場結構皆已成形。

為了進一步驗證計算程式的正確性,吾人將三種不同壓力比下所 計算之馬赫圓盤直徑及位置隨時間變化的情形分別為 Ishii 等人[12]

之實驗與計算結果,以及和Kim 及 Park[11]的計算結果相互比較,如 圖4-3 所示。由圖中可見,當出口壓力比為 PE/P1 = 2.2 時,馬赫圓盤

(32)

直徑最大値( DM ≒ 1cm )大約發生在 t = 95μs 附近,而其軸向位置隨 時間而往下游移動,當t = 200μs 時馬赫圓盤軸向位置幾乎保持在 XM

= 2.4cm 的位置處。當出口壓力比升高至 3.61 及 5 時,馬赫圓盤直徑 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大,其最大馬赫圓盤直徑發生在約t = 100μs 時,

然後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逐漸縮小,當t = 300μs 時,馬赫圓盤直徑幾 乎不再變化。而馬赫圓盤的位置則隨時間的增加而往下游移動,當t = 250μs 時馬赫圓盤軸向位置幾乎保持在固定位置,不再往下游移動。

由圖4-3 的計算結果可見,本研究所發展的程式不但可準確的預測馬 赫圓盤直徑與軸向位置的不穩定現象,其結果與實驗及其他數值模擬 結果相比較亦非常吻合,足見本程式在邊界條件的設定及程式的撰寫 正確性。

4-2 格點測試

格點數的選擇對流場計算的結果影響很大,格點數過少時,會 因為格點間距離過大,無法精確的分析流場間的物理量,造成計算上 的誤差,格點數過多時,雖然可以較精確描述流場內的物理量,但會 增加計算時間,基於精確度和時效性的考量,在進行數値模擬時須做 格點測試。

吾人為了瞭解計算脈衝噴流衝擊平板時所需的網格大小,選擇

(33)

震波管至平板距離x/D = 2.5,震波管出口壓力比 PE/P1 = 5 進行格點 測試,並觀測在r/D = 0 處平板表面之壓力振盪情形,如圖 4-4 所示。

所使用的四種網格大小分別為:Grid1 : Δx = Δr = 0.025D;Grid2 : Δx = Δr = 0.00125D;Grid3 : Δx = Δr = 0.001D;Grid4 : Δx = Δr = 0.0075D,

其中 D 表示震波管的直徑,Grid1、Grid2、Grid3 和 Grid4 四種格點 數的最大壓力,分別為 P = 4.439P1 、P = 6.170P1 、P = 7.826P1 及 P = 7.423P1,其中P1 = Pa,Grid1 和 Grid2 的壓力相差較大,而 Grid2、

Grid3 和 Grid4 壓力相差較小,Grid2 和 Grid3 的壓力誤差為 21%,Grid3 和Grid4 的壓力誤差為 5.2%,為了減少其計算時間採用 Grid3 為本研 究之計算格點,以x/D = 2.5 為例,當 Δx = Δr = 0.01D 時格點數為 300(x)×250®。

4-3 絕熱平板之脈衝噴流結構

吾 人 為 了 探 討 脈 衝 噴 流 衝 擊 平 板 後之 震 波 流 場 結 構 , 以 圖 4-5(a)-(f)中的流場現象來做名稱上的定義,圖 4-5(a)-(f)為震波管至平 板距離 x/D = 2.5、無因次時間 t=4.7~14 且噴嘴壓力比 PE/P1 = 5 時,

震波衝擊絕熱平板後之流場結構數值紋影圖,其中震波現象包括有起 始震波( Primary Shock Wave )、第一個反射震波( Reflected Shock 1 )、

噴流邊界( Jet Boundary )、圓桶狀震波( Barrel Shock )、馬赫圓盤

(34)

( Mach Disk )、平滑線( Slip Line )、反射震波( Reflected Shock )、第 一個渦旋( Vortex )、第二個反射震波( Reflected Shock 2 )、渦卷誘發 震波( Vortex-induced Shock )、第二個渦旋( 2nd Vortex )和三匯合點 ( T ),而三匯合點包含反射震波、馬赫圓盤和平滑線,上述反射震波 及反射震波與渦卷交互作用現象在 Ishii 等人[12]的實驗和數值模擬 中無法觀察到。

在圖 4-5(a)-(c)中,震波管出口端產生震波繞射現象,其起始震 波會在特定位置,即馬赫數Ms = 1 時產生馬赫圓盤,而後在渦卷處 形成一個震波囊結構,形成震波囊結構後,起始震波持續往前直至衝 擊平板後反射,其第一個反射震波( R1 )會因為反射後跟震波結構相互 影響而改變其波形,會往回行進直至撞擊馬赫圓盤後再度往平板反 射,此第一個反射震波會在平板和馬赫圓盤之間進行往復的反射運 動,直至能量消散為止,而衝擊平板後不會因為震波結構而改變其波 形的反射震波,稱為第二個反射震波( R2 ),在圖 4-5(d)-(f)中,第一 個反射震波會和震波囊結構結合,跟圖4-2 相比,震波不再是單方向 的行進,而是在一個區域內往復的傳遞能量,在傳遞的過程中,震波 結構會受到震波破裂、結合及分離等等現象的影響而改變其形狀大 小,在圖4-5(d)中,第一個反射震波和馬赫圓盤後的反射震波結合而

(35)

所形成的位置可用來觀察馬赫圓盤產生的位置及大小,在圖 4-5(f) 中,震波囊衝擊平板後反射,使原先的震波結構受到反射震波的交互 作用影響而改變形狀,包括噴流邊界和圓桶狀震波都受到反射震波的 撞擊而變形,而馬赫圓盤也會因為受到衝擊而縮小,並在此時產生馬 赫圓盤最小值。

4-4 平板熱傳效應之影響

圖 4-6(a)-(e)為在相同噴嘴出口壓力比( PE/P1 = 5 )下,不同震波 管至平板距離( x/D = 2.0 ~ 4.0 ),相同無因次時間( t = 10 ),相同平板 溫度( TW = 8T1 )時之密度等位線圖,由圖中可見,起始震波已衝擊加 熱平板後反射且在震波管至平板距離x/D = 2.0 及 2.5 的情況下,震波 囊結構已有破裂現象,而在震波管至平板距離為x/D = 3.0、3.5 及 4.0 的情況下,震波囊結構仍然完整。圖 4-7 為在相同噴嘴出口壓力比 ( PE/P1 = 5 ),震波管至平板距離為 x/D = 2.5,相同無因次時間( t = 10 ),不同平板溫度( TW = 2T1 ~ 10T1 )時之溫度等位線圖,圖 4-7(a)-(e) 之平板溫度分別為TW = 2T1、4T1、6T1、8T1及10T1,將圖4-7 和圖 4-5(e)的震波結構相比較,會發現其平板溫度對震波結構的影響不 大,為了瞭解加熱平板上之熱傳效應,選取接近平板位置( x/D = 3.4 ~ 3.5 )的溫度等位線圖來觀察其近壁面之溫度分佈,如圖 4-8 所示,由

(36)

圖中可見,當平板溫度逐漸增高時其等溫線也隨著增密,較密的等溫 線其溫度梯度也較高,因此其熱傳效果也會較好。

4-5 相同震波管至平板 距 離及不同平板溫度對紐塞爾數之 影響

吾人從( 3-8 )式中瞭解紐塞爾數的定義,當平板壁面與大氣的溫 度差越大則紐塞爾數越小,反之亦然,而紐塞爾數增加時會使熱對流 效率提高,此亦表示其熱傳效率好,為了瞭解此脈衝噴流衝擊加熱平 板( 即不同平板溫度 )後對平板熱傳效應之影響,可探討平板上紐塞 爾數的變化情形,由於所有溫度參數皆已無因次化,因此影響紐塞爾 數大小的主要參數為溫度梯度。

圖 4-9(a)-(e)為在相同噴嘴壓力比( PE/P1 = 5 )下,相同震波管至 平板距離,不同平板溫度( TW = 2T1 ~ 10T1 )下之平板局部紐塞爾數分 佈圖,在圖 4-9(a)中紐塞爾數的分佈情形為當平板溫度增加時其紐塞 爾數越小,惟平板溫度 TW = 2T1時紐塞爾數分佈不同,其紐塞爾數約 從噴流中心位置r/D = 0 時逐漸增加,至 r/D = 0.2 後紐塞爾數才維持 一平緩數值,直至r/D = 0.8 時紐塞爾數才又快速增加,而在平板溫度 TW = 4T1 ~ 10T1時則紐塞爾數呈現平緩增加的趨勢。在圖4-9(b)中紐 塞 爾 數 的 分 佈 情 形 為 當 平 板 溫 度 增 加 時 其 紐 塞 爾 數 越 大 , 在 圖

(37)

4-9(c)、(d)及(e)中,平板溫度 TW = 4T1 ~ 10T1的紐塞爾數已不再有大 幅度的變化,由於平板溫度TW = 2T1的紐塞爾數變化較平板溫度TW = 4T1 ~ 10T1不同,因此特別探討平板溫度 TW = 2T1時平板上之紐塞爾 數變化。圖4-10(a)-(e)為在相同噴嘴壓力比( PE/P1 = 5 )下,不同震波 管至平板距離( x/D = 2.0 ~ 4.0 ),相同平板溫度( TW = 2T1 )之平板局部 紐塞爾數分佈圖,其紐塞爾數都會先增加後減少而後再增加,在震波 管至平板距離x/D < 3.0 時,其紐塞爾數約在 r/D = 0.5 後增加較劇 烈,而在震波管至平板距離x/D ≧ 3.0 時,其紐塞爾數約在 r/D = 0.5 後增加較平緩。

平板熱傳效應之影響也可由平均紐塞爾數得知,而圖 4-11 為在 相同噴嘴壓力比( PE/P1 = 5 )下,改變震波管至平板距離及平板溫度 ( TW = 2T1 ~ 10T1 )之平均紐塞爾數分佈圖,由圖中可見,在固定震波 管至平板的距離之下,平板壁面溫度 TW = 2T1時其平均紐塞爾數皆比 其它壁面溫度要低,當x/D ≧ 3 之後,壁面溫度為 TW = 4T1 ~ 10T1

之平均紐塞爾數值非常相近,此結果顯示,當震波管至平板距離x/D

≧ 3 之後,平板溫度若大於 4T1,則其壁面溫度再增高也對平均紐塞 爾數無影響。在固定壁面溫度的情況下,平均紐塞爾數皆隨著震波管 至平板距離的增加而增加,當壁面溫度TW = 2T1時,其平均紐塞爾數 增加的速度比其它壁面溫度要快。

(38)

第五章 結論

本文利用 WENO 數值方法成功模擬出在二維軸對稱流場內之震 波結構與物理現象,主要在探討脈衝噴流衝擊加熱平板之後,其震波 與平板之交互作用、反射震波對流場結構及平板熱傳效應的影響,為 了瞭解上述之震波流場結構,吾人對流場進行無平板、絕熱平板及加 熱平板三種脈衝噴流之數值模擬。

對於無平板之脈衝噴流流場結構之發展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階 段,第一階段為噴流流出震波管後在出口端產生震波繞射,第二階段 為形成一非穩定之馬赫圓盤,第三階段為形成第一個震波囊結構,上 述震波現象在Ishii 等人[12]的實驗和數值模擬中亦可觀察到,對於絕 熱平板之脈衝噴流結構之發展,重點為震波跟平板之交互作用和平板 上熱傳效應之影響。震波由震波管流出後,其起始震波會在特定位 置,即馬赫數Ms =1時產生馬赫圓盤,起始震波會持續往前直至衝擊 平板後反射,第一個反射震波會在平板和馬赫圓盤之間進行往復的反 射運動,直至能量消散為止,第一個反射震波和馬赫圓盤後的反射震 波互相作用而有小渦卷產生,此小渦卷稱為第二個渦卷,對於加熱平 板之脈衝噴流流場結構之模擬,會發現其震波結構跟絕熱平板之震波 結構差異性不大,不同點在於當平板溫度逐漸增高時其等溫線也隨著

(39)

為了瞭解此脈衝噴流衝擊加熱平板( 即不同平板溫度 )後對平 板熱傳效應之影響,可探討平板上紐塞爾數的變化情形,由於所有溫 度參數皆已無因次化,因此影響紐塞爾數大小的主要參數為溫度梯 度。在圖 4-9(a)中紐塞爾數的分佈情形為當平板溫度增加時其紐塞爾 數越小,而在平板溫度TW = 4T1 ~ 10T1時則紐塞爾數呈現平緩增加的 趨勢,在圖 4-9(b)中紐塞爾數的分佈情形為當平板溫度增加時其紐塞 爾數越大,圖4-10(a)-(e),其紐塞爾數都會先增加後減少而後再增加,

在震波管至平板距離x/D < 3.0 時,其紐塞爾數約在 r/D = 0.5 後增 加較劇烈,而在震波管至平板距離x/D ≧ 3.0 時,其紐塞爾數約在 r/D

= 0.5 後增加較平緩。當震波管至平板距離 x/D ≧ 3 之後,平板溫度 若大於4T1,則其壁面溫度再增高也對平均紐塞爾數無影響。在固定 壁面溫度的情況下,平均紐塞爾數皆隨著震波管至平板距離的增加而 增加,當壁面溫度TW = 2T1時,其平均紐塞爾數增加的速度比其它壁 面溫度要快。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七、考生除必備文具、無色透明無文字墊板、手錶外,不得攜帶其他任何妨害考試公平

In digital systems, a register transfer operation is a basic operation that consists of a transfer of binary information from one set of registers into another set of

Topics include properties of simple harmonic motion, waves and sound, heat, heat transfer, thermodynamics, light, lighting and

The continuity of learning that is produced by the second type of transfer, transfer of principles, is dependent upon master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matter …in order for a

and Dagtekin, I., “Mixed convection in two-sided lid-driven differentially heated square cav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Vol.47, 2004, pp. M.,

(1996),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Grayson (1998), 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 The transfer of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1996), “Relationship Marketing in Consumer Markets,” Journal

and Peterson, G.,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and Flow Friction for Water Flow in Microchannel Structures,” Int. Heat and M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