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閩語歷史層次分析與相關音變探討
The Diachronic Strata Analysis of Min Phonology
杜佳倫 Tu, Chia-lun
指導教授﹕楊秀芳教授
Advisor: Professor Yang, Hsiu-fang
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
July, 2011
我永遠記得,碩一那年寒假到卓蘭第一次田野調查的深刻感動,吸引我進入漢語方 言音韻研究這塊迷人的園地,從青澀懵懂的小種子,努力地學習、閱讀、思考、討論,
不斷地吸取養分,逐步發芽、茁壯,夢想長成一棵堅實的樹;如今,經歷了一段孕育博 士論文的含辛茹苦、嘔心瀝血,終於,結成了這顆以精魂投注的果實。
這一路成長的過程,很幸運地遇見許多重要的人,帶給我適時的幫助與溫暖。感謝 最敬愛的楊秀芳老師,不僅教導我做學問的方法,耐心地與我討論功課,更在我每次遇 到瓶頸時,給我力量克服困境、重燃研究熱忱;也要謝謝何大安老師在我還是懵懂研究 生時,大方提供經濟上的資助,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專心讀書、進行田調工作;更重 要的是,從他們兩位身上,我習得待人接物的無私與真誠。感謝親愛的淑娟學姐與敏華 學姐,多年來讓我跟著他們工作與學習,使我得以接觸更多元的語料與研究方法,拓展 更廣闊的思考角度;也要謝謝瑞文學長、貝珊學姐以及其他一起學習成長的同學們,經 常與我討論問題、分享研究心得。感謝對我不離不棄的家人、愛人與好友們,這一路在 我身邊陪伴,總是在我茫然猶豫之時,鼓勵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勇敢追求夢想。還要 感謝每次田調工作遇見的發音人,從卓蘭、馬祖、國姓、台南、台北、宜蘭,到福州、
福安、建陽、潮汕,每個方言點總有親切的人情與有趣的語言現象,緊緊聯繫著我內心 對於語言研究的真摯熱愛。最末,謝謝在我論文寫作最後一年,提供人才培育獎助的中 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讓我獲得穩定的經濟條件、舒適的寫作環境,可以心無旁騖地 完成論文。
這顆果實的熟成充滿了感動與感謝;但這只是成長里程的一個開端,未來的路還很 長,需要深入學習探究的地方還很多。懷抱著這一份深深感謝,我會不忘初衷地在這片 園地繼續用心耕耘,努力結成更豐碩的纍纍果實。
中文摘要
閩語是歷史層次疊積相當豐富的漢語方言,本文主要運用內部分析、方言比較與音 韻系統檢視等方法,詳細辨析閩語的歷史層次分布,同時探究各次方言的層次疊置與音 變現象的交互影響,以建立閩語各次方言的歷史層次對應關係,在明辨各歷史層次的系 統特色後,進而推論各層次的歷史時間或地域來源。
本文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介紹閩語的地理分布,以及主要次方言閩南、閩東、閩 北等區的音韻特點,並且強調閩語多重來源的實際形成歷史。第三章進行閩語韻讀的歷 史層次分析,依據音讀特點與音韻關係截然有別的分層表現,我們認為閩語的韻讀系統 在歷史分層上至少需要分為四項層次:唐宋文讀層、南朝江東層、晉代北方層以及上古 層,其中南朝江東層與晉代北方層的地域差異性多過於時代變異性。第四章則進行閩語 聲母與聲調的歷史層次分析,依據古全濁聲類的音讀表現,閩語的聲母系統在歷史分層 上至少也需要分為四項層次:唐宋文讀層、江東層、北方層以及非漢語干擾層,其中北 方層有部分古聲類帶有明顯的上古特色,其歷史時間可以上推至西晉以前,不完全等同 於韻讀系統的晉代北方層;此外,古閩越語的母語使用者在學習古漢語時,依其音韻習 性進行一系列的音韻調整改讀,遂形成具有系統特色的非漢語干擾層;由於閩北的古濁 聲類保有複雜的多重層次異讀,與聲母音讀密切相關的聲調層次也就非常豐富,大致也 能分為四項相應的聲調層次,然而相對於此,閩南、閩東由於古濁聲類沒有複雜的音讀 差異,也就沒有豐富的層次差異,唯在濁母上聲與去聲部分有重要的層次表現;第五章 著重討論語言接觸、層次疊置、語音變化與變異的交互作用,除了各類音變導致層次音 讀的變動,更從不一樣的角度切入探究層次競爭所引發的音讀變化與結構重整;第六章 總結本論文的重要研究成果,並且延伸思考在此研究基礎之上可以深入拓展的研究方 向。
關鍵詞:閩語、歷史音韻、層次分析、語言接觸、層次疊置與競爭、
語音變化與變異
Abstract
Min is the Chinese dialect which is full of rich strata.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applies the methods of internal analysis; cross-dialectal comparison; and a survey of phonologic systems to differentiate the diachronic strata of Min.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lso clarifi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achronic strata and sound changes. Based on the distinguishing phon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every stratum and the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phonologic study, the probability of when every stratum was formed is discussed, as well as where every stratum probably originated.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is study. Chapter two introduce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Min and the phon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rn Min, eastern Min and northern Min. Additionally,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actual history of Min combining
multiple sources. Chapters three and four carry out the diachronic strata analysis of Min finals, initials and tone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1) There are four strata of Min finals: the
Tang-Song literary stratum; the Southern-dynasties jiang-tong stratum; the Jin northern stratum; and the archaic stratum. (2) There are four strata of Min initials as well: the
Tang-Song literary stratum; the jiang-tong stratum; the northern stratum; and the one resulting from substratum interference. The northern stratum of Min initials could be traced back a time earlier than Jin. (3) It is very critical to differentiate the interference through shifting from the Min-Yue language to the archaic Chinese which spread to Min with the immigrants in
Qin-Han. In chapter five clarifications are made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contact, the diachronic strata and sound changes or vari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contact-induced sound changes and variation, the argument is made that the strata competition with a longer time period would result in systematic sound changes and structural integration. Finally, chapter six concludes this study and suggests prospective areas of further study.
strata and competition, sound change and variation.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誌謝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緒論 1.1 研究動機
1.1.1 歷史比較與層次分析 1.1.2 層次接觸與音變 1.2 相關研究回顧
1.2.1 原始閩語的歷史比較研究 1.2.2 閩語的歷史層次研究 1.2.3 歷史層次分析法的運用 1.3 反思補充與研究目的 1.4 語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1.4.1 語料與研究步驟 1.4.2 研究方法 1.5 論文架構
第二章、閩語的地理分布、音韻特點與多源形成 2.1 閩語的地理分布與分區 2.2 閩語的音韻特點 2.2.1 共同音韻特點 2.2.2 閩南方言的語音特點 2.2.3 閩東方言的語音特點 2.2.4 閩北方言的語音特點
i ii iii iv
1 1 1 3 5 5 6 7 8 12 12 13 15
17
17
21
22
28
33
39
2.3.1 閩地的開發歷史與移民 2.3.2 閩語的多源聚合與分化 2.4 結語
第三章、韻讀歷史層次 3.1 蟹、山、咸、效四攝開口字群的歷史層次 3.1.1 1、2 等同讀,3、4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A)
3.1.1.1 蟹攝 3.1.1.2 山攝 3.1.1.3 咸攝 3.1.1.4 效攝 3.1.2 3、4 等同讀的白讀層次(B)
3.1.2.1 蟹攝 3.1.2.2 山、咸攝 3.1.2.3 效攝 3.1.3 2、4 等同讀、3 等獨讀的歷史層次(C)
3.1.3.1 蟹攝 3.1.3.2 山、咸攝 3.1.3.3 效攝 3.1.4 四等同讀的歷史層次(D)
3.1.4.1 蟹攝 3.1.4.2 山攝 3.1.4.3 咸攝 3.1.4.4 效攝 3.1.5 歷史時間與地域來源
3.1.5.1 歷史層次 A:唐宋文讀層 45 46 50
51
52
52
52
59
67
75
83
83
86
89
92
92
95
100
104
104
106
110
112
115
116
3.1.5.3 歷史層次 D:上古層 3.1.5.4 小結 3.2 蟹、山、咸、效四攝開口字群白讀層的其他 1、2 等韻 3.2.1「咍泰有別」的音韻層次 3.2.2 古微歌同讀、文元同讀的兩項音韻層次 3.2.3 古歌祭元相應的兩項音韻層次 3.2.4「覃談有別」即「古侵談有別」的音韻層次 3.2.5 效攝 1、2 等有別的白讀層次 3.2.6 音韻層次與時間層次的參差對應 3.2.6.1 古微歌同讀、文元同讀的歷史時間 3.2.6.2 古歌祭元相應的歷史時間 3.2.6.3 古侵談有別的歷史時間 3.2.6.4 效攝 1、2 等白讀有別的歷史時間 3.2.6.5 小結 3.3 遇、流、宕開、通四攝字群的歷史層次 3.3.1 文讀層次(A)
3.3.1.1 遇攝 3.3.1.2 流攝 3.3.1.3 宕攝開口韻 3.3.1.4 通攝 3.3.2 3 等獨讀的白讀層次(B)
3.3.2.1 魚韻與陽韻 3.3.2.2 尤韻、虞韻與東鍾韻 3.3.3 1、3 等同讀的白讀層次(C)
3.3.3.1 模虞韻、魚韻與唐陽韻 3.3.3.2 侯尤韻與東冬鍾韻
125
127
129
129
133
137
141
144
149
149
150
153
154
155
157
157
157
166
170
180
189
189
195
203
203
212
3.3.4.1 魚陽兩部相應的同讀層次 3.3.4.1 幽侯部與中東部相應的同讀層次 3.3.5 歷史時間與地域來源
3.3.5.1 歷史層次 A:唐宋文讀層 3.3.5.2 歷史層次 B、C:西晉北方層、南朝江東層 3.3.5.3 歷史層次 D:上古層 3.3.5.4 小結 3.4 止、臻、曾、深四攝 3 等開口字群的歷史層次 3.4.1 文讀層次(A)
3.4.1.1 支、脂、之三韻 3.4.1.2 真韻 3.4.1.3 蒸韻 3.4.1.4 侵韻 3.4.1.5 小結 3.4.2 相應於支與脂之有別的白讀層次(B)
3.4.2.1 支與脂之有別 3.4.2.2 真、蒸韻同讀 3.4.2.3 侵韻 3.4.2.4 小結 3.4.3 相應於支脂之無別的白讀層次(C)
3.4.3.1 支脂之無別的白讀韻 3.4.3.2 侵韻 3.4.3.3 蒸韻與真韻 3.4.3.4 小結 3.4.4 四等同讀的上古層(D)
3.4.4.1 支、脂、之三韻
222
224
227
227
228
234
236
239
239
239
245
248
251
255
257
258
262
267
268
269
269
272
274
277
278
278
3.4.4.3 侵韻 3.4.4.4 小結 3.4.5 歷史時間與地域來源
3.4.5.1 歷史層次 A:唐宋文讀層 3.4.5.2 歷史層次 B、C:南朝江東層、西晉北方層 3.4.5.3 歷史層次 D:上古層 3.4.5.4 小結 3.5 結語:閩語韻讀歷史層次的系統性
第四章、聲母與聲調歷史層次 4.1 古全濁聲母的層次分析 4.1.1 古並奉母 4.1.2 古定澄母 4.1.3 古群匣母 4.1.4 古從崇、邪船禪母 4.1.5 歷史分層的討論 4.2 古次濁聲母的特殊表現
4.2.1 古鼻音聲母 4.2.1.1 閩南去鼻音現象 4.2.1.2 閩南古鼻音今讀清擦音的底層表現 4.2.1.3 閩語古日母今讀的層次分析 4.2.2 閩北古來母今讀的層次分析 4.2.3 古喻母的層次分析 4.2.3.1 古喻三母 4.2.3.2 古喻四母 4.2.3.3 古群、匣、喻母的層次關係
288 290 292 292 294 298 299 303
311
311
311
314
318
325
332
344
344
344
364
367
370
376
376
380
384
4.3.1 古全清擦音的塞(擦)化 4.3.2 閩北古全清塞音的濁弱化 4.4 閩北方言古濁聲類的聲調層次
4.4.1 古濁母平聲字 4.4.2 古濁母上聲字 4.4.3 古濁母去聲字 4.4.3 古濁母入聲字 4.4.4 閩北聲調層次總結 4.5 閩語古濁上、濁去字群的聲調層次 4.6 結語:閩語聲母與聲調歷史層次的系統性
第五章、歷史層次與相關音變問題 5.1 語音變化與變異的複雜性 5.1.1 語音性內部音變 5.1.2 接觸性外源音變 5.1.3 接觸性層次疊置與競爭擴展 5.2 語言接觸的機制
5.2.1 母語干擾 5.2.2 移借 5.2.3 閩地發展歷史的四次重要語言接觸 5.2.4 非漢語干擾層及韻讀上古層的形成 5.3 層次競爭的變異
5.3.1 層次競爭的雙向擴散 5.3.2 閩語多重層次的競爭變異 5.3.3 完全替代與異層同讀 5.4 層次互動與音韻變化
385 390 394 395 399 403 407 411 413 422
425
425
426
435
438
440
440
442
444
448
452
452
455
459
463
5.4.2 閩南、閩東通攝 3 等的層次互動與結構重整 5.5 結語:接觸、層次與音變的交互關係
第六章、結論 6.1 本文重要研究成果 6.1.1 閩語韻讀的四項歷史層次 6.1.2 閩語聲母的四項歷史層次 6.1.3 古閩越語的母語干擾 6.2 從接觸與層次的觀點來看閩語的歷史與音變 6.3 後續研究方向
參引書目 468 474
477 477 477 478 479 479 480
483
表 2-1 《中國語言地圖集》的閩語分區
表 2-2 侯精一 2002 的閩語分區
表 2-3 閩語分區與本文進行比較的方言點
表 2-4 閩地的開發歷史及移民記載
表 2-5 多源聚合的語言發展模式
表 2-6 閩語多源聚合的語言發展模式
表 3-1-1 閩南蟹攝開口字群 1、2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2 閩東蟹攝開口字群 1、2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3 閩北蟹攝開口字群 1、2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4 閩南蟹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5 閩東蟹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6 閩北蟹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7 閩南山攝開口字群 1、2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8 閩東山攝開口字群 1、2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9 閩北山攝開口字群 1、2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10 閩南山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11 閩東山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12 閩北山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13 閩南咸攝開口字群 1、2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14 閩東咸攝開口字群 1、2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15 閩北咸攝開口字群 1、2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16 閩南咸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17 閩東咸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18 閩北咸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19 閩南效攝開口字群 1、2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20 閩南泉漳效攝開口字群 1、2 等不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21 閩東效攝開口字群 1、2 等不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22 閩北效攝開口字群 1、2 等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23 閩南效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24 閩東效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25 閩北效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的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26 閩南蟹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的白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27 閩東蟹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的白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28 閩北蟹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的白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29 閩南山、咸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的白讀層次對應表
表 3-1-30 閩東、閩北對應於閩南山、咸攝開口字群 3、4 等同讀之白讀層的音讀 19 20 21 46 48 49 53 54 55 57 58 58 60 61 62 64 65 66 68 69 70 72 73 74 76 77 78 79 80 81 82 84 85 85 87 88
表 3-1-33 閩南蟹攝開口字群 2、4 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34 閩東蟹攝開口字群 2、4 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35 閩北蟹攝開口字群 2、4 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36 閩南山、咸攝開口字群 2、4 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37 閩東山、咸攝開口字群 2、4 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38 閩北山攝開口字群 2、4 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39 閩北咸攝開口字群 2、4 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40 閩東效攝字群 2、4 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41 閩南、閩北對應於閩東效攝字群 2、4 等同讀層次的音讀
表 3-1-42 閩南、閩東、閩北與 C 層相同歷史時間的 3 等韻讀
表 3-1-43 閩南蟹攝字群四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44 閩東蟹攝字群四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45 閩北蟹攝字群四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46 閩南山攝字群四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47 閩北山攝字群四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48 閩東山攝字群四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49 閩南效攝字群四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50 閩東效攝字群四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51 閩北效攝字群四等同讀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1-52 閩語蟹、山、咸、效四攝字群歷史層次 A 的音讀對應表
表 3-1-53 閩語蟹、山、咸、效等四攝字群歷史層次 B 的音讀對應表
表 3-1-54 閩語蟹、山、咸、效等四攝字群歷史層次 C 的音讀對應表
表 3-1-55 魏晉南北朝相關音韻分合關係
表 3-1-56 閩語蟹、山、咸、效等四攝字群歷史層次 D 的音讀對應表
表 3-2-1 閩南蟹攝開口字群 1 等咍泰有別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2-2 閩北蟹攝開口字群 1 等咍泰有別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2-3 閩東蟹攝開口字群 1 等咍泰有別的歷史層次對應表
表 3-2-4 閩語各次方言與 1 等咍泰有別之歷史層次相關對應表
表 3-2-5 閩語各次方言與古之微歌同讀相應的陽聲韻讀對應表
表 3-2-6 閩語各次方言與古之微歌同讀相應的入聲韻讀對應表
表 3-2-7 閩語古微歌祭同讀的 3 等陰聲韻讀對應表
表 3-2-8 與古微歌祭 3 等韻同讀相應的入聲韻讀對應表
表 3-2-9 閩語古文元同讀的 3 等陽聲韻讀對應表
表 3-2-10 閩南山攝開口字群歌、祭、元相應的層次 I
表 3-2-11 閩北山攝開口字群歌、祭、元相應的層次 I
表 3-2-12 閩東對應於山攝開口字群歌、祭、元相應層次 I 的韻讀
91 93 94 95 97 98 99 99 101 101 103 105 105 106 108 109 110 113 114 115 116 118 119 122 125 129 130 130 132 134 134 136 136 137 138 139 140
表 3-2-15 閩北咸攝開口字群古侵談有別的層次對應表(侵部字)
表 3-2-16 閩東對應於咸攝開口字群 1 等古侵談有別的韻讀
表 3-2-17 閩南效攝字群 1、2 等有別的白讀層次對應表
表 3-2-18 閩東效攝字群 1、2 等有別的白讀層次對應表
表 3-2-19 閩北效攝字群 1、2 等有別的白讀層次對應表
表 3-2-20 古微歌、文元同讀的兩項韻讀層次
表 3-2-21 古歌祭元相應的兩項音韻層次
表 3-2-22 古侵談有別的音韻層次
表 3-2-23 效攝 1、2 等有別的白讀層次
表 3-2-24 閩南蟹、山、咸、效開口字群的歷史層次對應關係
表 3-2-25 閩東蟹、山、咸、效開口字群的歷史層次對應關係
表 3-2-26 閩北蟹、山、咸、效開口字群的歷史層次對應關係
表 3-3-1 閩南遇攝 1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2 閩東遇攝 1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3 閩北遇攝 1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4 閩南遇攝 3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5 閩東遇攝 3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6 閩北遇攝 3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7 閩南流攝 1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8 閩東流攝 1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9 閩北流攝 1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10 閩南流攝 3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11 閩北流攝 3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12 閩東流攝 3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13 閩南宕攝開口 1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14 閩東宕攝開口 1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15 閩北宕攝開口 1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16 閩南宕攝開口 3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17 閩東宕攝開口 3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18 閩北宕攝開口 3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19 閩南通攝 1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20 閩東通攝 1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21 閩北通攝 1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22 閩南通攝 3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23 閩東通攝 3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24 閩北通攝 3 等文讀層次對應表
143 143 144 146 147 148 149 150 153 154 155 156 156 159 159 160 163 164 165 167 167 168 169 169 170 172 173 174 178 179 180 182 183 184 186 187 188
表 3-3-27 閩南陽韻 3 等獨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28 閩東、閩北對應於閩南陽韻 3 等獨讀層次的音讀
表 3-3-29 閩南尤、虞韻 3 等獨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30 閩東尤、虞韻 3 等獨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31 閩北尤、虞韻 3 等獨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32 閩南東、鍾韻 3 等獨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33 閩東、閩北對應於閩南東、鍾韻 3 等獨讀層次的音讀
表 3-3-34 閩南模虞韻 1、3 等同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35 閩東模虞韻 1、3 等同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36 閩南、閩北對應於閩東模虞韻 1、3 等同讀層次的音讀
表 3-3-37 閩南魚韻另一項白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38 閩東魚韻另一項白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39 閩南唐陽韻 1、3 等同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40 閩東、閩北對應於閩南唐陽韻 1、3 等同讀層次的音讀
表 3-3-41 閩南侯尤韻 1、3 等同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42 閩東侯尤韻 1、3 等同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43 閩北對應於閩南、閩東侯尤韻 1、3 等同讀層次的音讀
表 3-3-44 閩南東冬鍾韻 1、3 等同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45 閩東東冬鍾韻 1、3 等同讀層次對應表
表 3-3-46 閩北對應於閩南、閩東東冬鍾韻 1、3 等同讀層次的音讀
表 3-3-47 閩語古魚、陽部相應的四等同讀層次
表 3-3-48 閩語古幽侯、中東部相應的四等同讀層次
表 3-3-49 閩語遇、流、宕開、通四攝字群歷史層次 A 的音讀對應表
表 3-3-50 閩語遇、流、宕開、通四攝字群歷史層次 B 的音讀對應表
表 3-3-51 閩語遇、流、宕開、通四攝字群歷史層次 C 的音讀對應表
表 3-3-52 魏晉南北朝相關音韻分合關係
表 3-3-53 閩語遇、流、宕開、通四攝字群歷史層次 D 的音讀對應表
表 3-3-54 閩南遇、流、宕開、通等韻攝字群的歷史層次對應關係
表 3-3-55 閩東遇、流、宕開、通等韻攝字群的歷史層次對應關係
表 3-3-56 閩北遇、流、宕開、通等韻攝字群的歷史層次對應關係
表 3-4-1 閩南支脂之三韻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4-2 閩東支脂之三韻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4-3 閩北支脂之三韻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4-4 閩南真韻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4-5 閩東真韻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4-6 閩北真韻文讀層次對應表
191 193 194 197 198 199 201 202 204 205 206 208 208 210 211 214 215 216 218 219 220 224 226 227 229 229 231 234 237 238 238 242 243 244 246 247 248
表 3-4-9 閩北蒸韻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4-10 閩南侵韻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4-11 閩東侵韻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4-12 閩北侵韻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4-13 閩語止、臻、曾、深四攝 3 等開口字群文讀層次對應表
表 3-4-14 閩東支與脂之有別韻讀對應表
表 3-4-15 閩北支與脂之有別韻讀對應表
表 3-4-16 閩語支與脂之有別層次對應表
表 3-4-17 閩南真蒸韻同讀的韻讀對應表
表 3-4-18 閩語真蒸韻同讀與蒸韻文讀的異層對應表—陽聲韻
表 3-4-19 閩語真蒸韻同讀與蒸韻文讀的異層對應表—入聲韻
表 3-4-20 閩語侵韻與「真蒸同讀」相同歷史時間的層次對應表
表 3-4-21 閩東、閩北侵韻與鹽添韻同讀的韻讀對應表
表 3-4-22 閩語止、臻、曾、深四攝 3 等開口字群歷史層次 B 對應表
表 3-4-23 閩東支脂之無別韻讀對應表
表 3-4-24 閩北支脂之無別韻讀對應表
表 3-4-25 閩南支脂之無別韻讀對應表
表 3-4-26 閩語支脂之無別白讀層次對應表
表 3-4-27 閩南侵韻 3 等獨讀的白讀層次韻讀表
表 3-4-28 閩東侵韻 3 等獨讀的白讀層次韻讀表
表 3-4-29 閩語侵韻 3 等獨讀的白讀層次對應表
表 3-4-30 閩語蒸韻 3 等獨讀的白讀層次遺跡
表 3-4-31 閩南真韻 3 等獨讀的白讀層次遺跡
表 3-4-32 閩語止、臻、曾、深四攝 3 等開口字群歷史層次 C 對應表
表 3-4-33 閩南支脂之三韻兩項古韻讀的對應與分布
表 3-4-34 閩東支脂之三韻兩項古韻讀的對應與分布
表 3-4-35 閩北支脂之三韻兩項古韻讀的對應與分布
表 3-4-36 閩語古歌祭部與脂之部相異韻讀對應表
表 3-4-37 閩南另一項真蒸韻同讀的白讀韻對應表
表 3-4-38 閩東另一項真蒸韻同讀的白讀韻對應表
表 3-4-39 閩北另一項真蒸韻同讀的白讀韻對應表
表 3-4-40 閩語古真蒸耕部、脂之佳部入聲同讀層次對應表
表 3-4-41 閩南侵韻讀為洪音的白讀韻
表 3-4-42 閩東侵韻讀為洪音的白讀韻
表 3-4-43 閩北侵韻讀為洪音的白讀韻
表 3-4-44 閩語古侵談有別的侵部韻讀層次對應表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9 260 261 265 266 266 267 268 268 270 271 271 271 273 273 274 275 276 277 281 282 283 284 286 287 287 288 289 289 289 290
表 3-4-47 閩語止、臻、曾、深四攝 3 等開口字群歷史層次 B 對應表
表 3-4-48 閩語止、臻、曾、深四攝 3 等開口字群歷史層次 C 對應表
表 3-4-49 魏晉南北朝相關音韻分合關係
表 3-4-50 閩語止、臻、曾、深四攝 3 等開口字群歷史層次 D 對應表
表 3-4-51 閩南支、脂、之、真、蒸、侵等開口 3 等字群的歷史層次對應關係 表 3-4-52 閩東支、脂、之、真、蒸、侵等開口 3 等字群的歷史層次對應關係 表 3-4-53 閩北支、脂、之、真、蒸、侵等開口 3 等字群的歷史層次對應關係 表 3-5-1 閩語韻讀歷史分層與音韻結構特點
表 3-5-2 閩語韻讀三項白讀層的音韻分合關係
表 3-5-3 閩語上古層韻讀與相關上古韻部擬音的對照
表 3-5-4 閩語北方層韻讀與相關魏晉韻讀的對照
表 3-5-5 閩語江東層韻讀與相關南北朝韻讀的對照
表 4-1 閩語古並奉母的音讀對應表
表 4-2 閩語古定澄母的音讀對應表
表 4-3 閩語古匣母的音讀對應表
表 4-4 閩語古群母的音讀對應表
表 4-5 閩語古邪船禪母的音讀對應表
表 4-6 閩語古從崇母的音讀對應表
表 4-7 閩語古全濁聲母的歷史層次總表
表 4-8 閩東古濁去字今讀陰去調的方言對應表
表 4-9 閩南古明微母的音讀對應表 I—陰聲韻
表 4-10 閩南古明微母的音讀對應表 II—陽聲韻
表 4-11 閩南古明微母的音讀對應表 III—入聲韻
表 4-12 閩南古疑母的去鼻音音讀對應表 I—陰聲韻
表 4-13 閩南古疑母的去鼻音音讀對應表 II—陽聲韻
表 4-14 閩南古疑母的去鼻音音讀對應表 III—入聲韻
表 4-15 閩南古泥娘母的音讀對應表 I—陰聲韻
表 4-16 閩南古泥娘母的音讀對應表 II—陽聲韻
表 4-17 閩南古泥娘母的音讀對應表 III—入聲韻
表 4-18 閩南古日母的音讀對應表
表 4-19 閩南古鼻音聲類今犢清擦音的音讀對應表
表 4-20 閩語古日母的音讀對應表
表 4-21 閩北古來母字的音讀對應表 I—平聲字
表 4-22 閩北古來母字的音讀對應表 II—上聲字
表 4-23 閩北古來母字的音讀對應表 III—去聲字
表 4-24 閩北古來母字的音讀對應表 IIII—入聲字
292 294 294 295 298 301 301 301 303 304 305 307 308 313 317 320 324 327 330 332 337 348 349 350 353 354 354 358 359 359 362 367 369 373 374 375 376
表 4-27 閩語古群、匣、喻母的歷史層次關係
表 4-28 閩語古心生書母今讀送氣清塞擦音 ts-的音讀對應表
表 4-29 閩語古曉母今讀送氣清塞音 k-的音讀對應表
表 4-30 閩北古全清塞音聲類的濁化音讀對應表
表 4-31 閩北古全濁母平聲字群的聲調對應表
表 4-32 閩北古次濁母平聲字群的聲調對應表
表 4-33 閩北古全濁母上聲字群的聲調對應表
表 4-34 閩北古次濁母上聲字群的聲調對應表
表 4-35 閩北古全濁母去聲字群的聲調對應表
表 4-36 閩北古次濁母去聲字群的聲調對應表
表 4-37 閩北古全濁母入聲字群的聲調對應表
表 4-38 閩北古次濁母入聲字群的聲調對應表
表 4-39 閩北古全濁聲類的聲調層次對應表
表 4-40 閩北古次濁聲類的聲調層次對應表
表 4-41 閩語古全濁上聲字的聲調層次對應表
表 4-42 閩語古次濁上聲字的聲調層次對應表
表 4-43 閩語古全濁去聲字的聲調層次對應表
表 4-44 閩語古次濁去聲字的聲調層次對應表
表 5-1 閩南發生鼻化的白讀韻
表 5-2 閩南沒有鼻化的白讀韻
表 5-3 閩東韻變現象對應表
表 5-4 閩北高元音複化音變對應表
表 5-5 閩北接觸性聲母音變對應表
表 5-6 語言接觸流程圖
表 5-7 閩語的四次語言接觸
表 5-8 閩語四次語言接觸的關鍵方式與影響因素
表 5-9 古漢語與古閩越語的接觸流程圖
表 5-10 潮汕地區古濁母去聲字文白聲調競爭的雙向擴散
表 5-11 閩南方言古非敷奉三母字群文白聲母競爭的雙向擴散
表 5-12 閩語泰韻字群文白韻讀的層次競爭
表 5-13 閩北效攝 1、2 等字群文白韻讀的層次分布
表 5-14 閩北豪韻字群文白韻讀的層次競爭
表 5-15 閩北肴韻字群文白韻讀的層次競爭
表 5-16 閩北山攝 4 等字群北方層與上古層的層次分布
表 5-17 閩北咸攝 4 等字群北方層與上古層的層次分布
表 5-18 閩北添韻字群北方層與上古層的層次競爭
382 384 389 390 393 397 398 401 402 405 406 408 410 411 411 416 417 419 421 427 427 430 431 436 443 444 447 449 453 454 454 456 456 457 457 457 458
表 5-21 閩語蟹攝開口 2、4 等字群的異層對立
表 5-22 閩東、閩北山咸攝開口 3、4 等字群的異層同讀
表 5-23 閩語蟹攝開口 3、4 等字群的異層對立
表 5-24 閩語山攝開口 3 等字群的異層同讀
表 5-25 閩語蟹攝開口 3 等字群的異層對立
表 5-26 閩語咸攝開口 3 等字群的異層對立
表 5-27 閩東-ua(i)>-ai 相關音變
表 5-28 閩北-ai>-uai 相關音變
表 5-29 閩北咍韻字群-ai>-uai 的擴散變異
表 5-30 閩北泰韻字群文白韻讀的層次競爭
表 5-31 閩南、閩東通攝 3 等韻字群的文讀表現
表 5-32 閩南泉漳地區通攝 3 等韻讀同 1 等韻的少數例字
表 5-33 閩東福州、福清通攝 3 等韻讀同 1 等韻的少數例字
表 5-34 閩語通攝 3 等韻的兩項層次互動
表 5-35 閩語通攝 3 等韻的層次對應關係
表 5-36 閩語流攝 3 等尤韻的晉代北方層表現
表 5-37 閩北流攝侯尤韻 1、3 等同讀的少數例字
表 5-38 閩語流攝 3 等尤韻的兩項層次互動
表 5-39 閩語流攝 3 等尤韻的層次對應關係
460 460 461 461 462 462 462 464 466 467 468 468 469 470 471 472 472 473 473 474
1.1 研究動機
1.1.1 歷史比較與層次分析
歷史比較語言學自十九世紀興起,著力於研究語言或方言之間的親屬關係與 歷史演變,並以構擬原始母語作為重要的研究目的;自高本漢以來,漢語方言的 研究從歷史比較方法中獲得重大的啟發與進展。其中,諸多學者嘗試運用歷史比 較方法進行閩語的歷史研究,從次方言之間的比較分析,推溯構擬原始閩語,並 為閩語各次方言的音韻共同性與差異性提出歷史演變的假設與解釋。
然而,語言親屬關係的理論僅著眼於語言的同質分化,忽略了語言形成兼有
「同質分化」與「異質匯合」的實際發展情形,特別是閩語的形成,根據目前的 研究成果,閩語是歷史層次疊積相當豐富的漢語方言,其歷史層次已不能單純地 只分為文讀層與白讀層,應該匯合了更多不同來源的音韻層次;而且,每一個歷 史層次音讀進入閩地不同地區,又可能經歷不一樣的發展過程,導致今日各次方 言同一類字群,甚至同一歷史層次,卻為不同的音讀形式。若是各次方言之間同 一歷史層次音讀具有規則對應,尚容易進行歷史層次的分析;較為錯綜複雜的 是,可能某一歷史層次的音讀,在甲地因其他條件影響而分化,在乙地則因為層 次競爭而被另一層次音讀替代,因而造成閩語各次方言之間音讀對應參差的情 況。在此情況下,容易造成在不同次方言之間擇取不同層次的音讀置於同一比較 平面的錯誤。我們假設閩語的層次與音變關係如下表:
音變影響 時間
歷史 層次
音韻
層次 甲地 乙地 T1 A a a’ a”
a’
T2 B b b’
a”
c’1 T3 C c
c’2
c”
閩語
T4 D d d’(=a’) d”
假設閩語具有幾個不同來源的歷史層次 A、B、C、D,分別於不同的時間點 T1、
T2、T3、T4 進入閩地,T1 為最早時間點,T4 為最晚時間點,其所帶進的原始 音韻層次分別為 a、b、c、d,甲地相應為 a’、b’、c’、d’,乙地相應為 a”、b”、
c”、d”。如此,閩語作為一個有機的語言體,實際上包含了相異來源的組成份子;
而且語言的歷史層次不像地質層的疊置穩定,層次與層次之間會發生競爭,層次 疊置後也會受到語言內部的音變而發生變化,而且各地的發展情形又不盡相同,
例如上表顯示層次 A 與層次 B 發生競爭,甲地乃音讀 a’逐漸滲透至層次 B 的部 分語詞,乙地則是音讀 a”完全替代了原來的音讀 b”;又如層次 C 的音讀 c,在 甲地因為受到內部語音變化的影響而分化為 c’1、c’2,乙地仍讀為單一音讀 c”;
再如甲地層次 D 的音讀 d’,因為語音演變恰與早期層次 A 的音讀 a’同一語音形 式。倘若我們不先分析單一方言點的語音變化與層次變異,並且還原其歷史音韻 層次分布,就逕自選取兩方言點的少數同源詞進行比較構擬,很可能導致以下的 困難:
1. 在甲乙兩地都選取來自層次 B 的同源詞「W1」,但甲地的「W1」仍為音讀 b’,
乙地的「W1」已經被音讀 a”所替代。音讀 b’、a”反映不同來源的歷史層次,
不應該放在同一平面構擬原始語。
2. 在甲乙兩地都選取來自層次 C 的同源詞「W2」,但乙地的「W2」為音讀 c”,
甲地的「W2」則讀為受到音變影響分化的 c’2。音讀 c’2 為該地自源性語音
變體,不應直接作為歷史比較的基礎語料,最好能先行分析音變規律而推溯 早期語音形式。
為了避免這一類的問題,我們應先進行閩語各次方言內部語音分析,辨析清楚該 地的音變情形,區別自源性語音變體與外源性歷史音韻層次,還原其歷史層次的 分布狀況。
不過,方言內部語音變化與層次變異的分析僅是基礎工作;方言之間的歷史 層次對應關係,還是必須藉由大量的同源語詞比較方能確立。單以內部分析的方 法,可能會導致以下的困難:
3. 甲地僅能析出三項音韻層次 a’-b’-c’1/c’2,逕以此相應於乙地三項音韻層 次 a”-c”-d”。實際上甲地層次 A 與層次 D 乃「異層同讀」;乙地層次 B 的 音讀 b”則完全被層次 A 的音讀 a”替代,兩地的歷史層次對應關係不應該一層 對一層的隨意聯繫。
為了在方言之間進行確實的規則對當工作,我們必須進行更多方言點的大量同源 語詞對應比較,釐清「異層合流同讀」與「層次競爭替代」的音讀變化情形,然 後建立閩語各次方言的歷史音韻層次對應關係;在這樣詳盡完善的研究基礎之 上,才能更準確地從事歷史比較的古語構擬工作。
1.1.2 層次接觸與音變
根據王福堂 2003,漢語方言的「語音層次」可以分為三類:底層、異源層 次與同源層次。底層指的是古老的非漢語層次,異源層次指的是來自其他漢語方 言的音韻系統疊置,這兩者均為語言接觸的產物;而該文所謂同源層次則是方言 內部發生自源性語音變化所造成的音類疊置,為了避免與前二者混淆,本文改稱 之為同源性語音變體,並將層次嚴格定義為外部接觸所引進的音韻系統疊置。
從事方言歷史層次的分析工作,必須釐清自源性語音演變與外源性層次接觸 的差異;兩者的變化機制相當不同。就其動因而言,自源性語音演變屬於「內動 力音變」,外源性層次接觸屬於「外動力變異」。就其音變性質而言,自源性語音 演變乃受到語音條件或音系結構條件的限制與影響,多為音理上容易解釋的自然 音變;外源性層次接觸則應再細分為兩小類:一類是透過大量的詞彙移借而帶入
的疊置新成分,此即所謂「層次異讀」,不同來源的層次音讀長期共處,可能會 引發競爭變異;另一類是受到疊置成分深度互動所引發的語音演變,此類音變並 非層次競爭,也不是單純的方言內部音變,而是疊置的音系之間發生結構上的融 會重整(參見 5.4)。
然而,在區辨自源性語音演變與外源性層次接觸的工作上也有以下的困難:
1. 自源性語音演變可能是條件式的連續音變,也可能是擴散式的離散音變,其 所造成的同源性語音變體,尤其是後者的「滯後性音讀」,有時很難與異源層 次區別清楚。
2. 以往對於音變的研究,往往將內部音變與外部接觸視為壁壘分明的兩種語言 變化現象;然而,實際進行層次分析與音變研究,我們發現層次音讀會因為 方言內部音變而分化或合併,而有些語音變化與變異則可能受到層次競爭的 牽動,兩者之間其實具有相當複雜的交互關係(參見 5.1、5.4 討論)。
針對第一項困難,陳忠敏(2007b:137-138)提出幾個方法將「滯後性音讀」
排除於「歷史層次」之外:
1.滯後性音變乃同一層次的音韻變異,而非語言接觸的不同層次變異。
2.滯後性音變可以用條件性音變與詞彙擴散理論來解釋。
3.由於音變速度不均衡而滯後的讀音往往受特定詞類因素的限制,而非語 音因素。
4.滯後的讀音往往不能在相同的語音條件下或相同音類來源的條件下重 複出現。
5.滯後性音變一般只發生在某個方言點,鄰近或同類方言往往沒有類似現 象。
我們同意上述 1、2、5 的說法;但是第 3 點無法確實區分異源層次與滯後性語音 變體的差異,因為層次疊置後的競爭變異也會受到詞彙因素的限制,口語中「音 字脫節」的語詞較不容易為文讀音取代,而非陳忠敏所謂「層次變異與一切非語 音因素無涉」;而第 4 點也忽略了擴散式音變若在變化中途受到其他音變影響而 中斷,則形成成層的滯後讀音分布,因而也能在相同的語音條件下或相同音類來
源的條件下重複出現。因此,本文認為方言層次的分析工作應同時研究異源層次 的疊置與競爭變異,以及內部的語音變化過程與是否形成滯後性語音變體,同時 運用內部分析與方言比較方法可以清楚掌握方言層次與音變的錯綜關係;然後在 清楚的異源層次分布基礎上,進行歷史比較研究。
至於第二項困難也是我們極有興趣進行觀察研究的問題,特別是以層次與音 變都相當複雜的閩語為研究對象,除了分析其各次方言之間歷史層次的對應關 係,各地的語音演變如何造成歷史層次音讀的參差分布?又歷史層次的競爭互動 如何促發或影響各地的語音變化與變異?此為本論文在進行歷史層次分析之 外,希望能深入探討的相關課題。
根據以上思索「歷史比較與層次分析」的相互補充,以及觀察「層次與音變」
的交錯互動,本論文擬就閩語主要次方言的音韻表現,同時運用內部分析與方言 比較等方法,並從音韻分合關係切入檢視歷史層次的系統性對應,詳細辨析各地 層次分布與音變情形,釐清內部音變與層次競爭的交錯互動,確實建立閩語各次 方言的歷史音韻層次對應關係,最後歸納各歷史層次的系統特色,進而推論各層 次的歷史時間或地域來源。
1.2 相關研究回顧
閩語的歷史音韻研究已經累積了相當豐厚的成果,本節分別從三方面簡要介 紹相關重要研究成果,並提出其引發的問題思考:一是原始閩語的歷史比較研 究,該類研究主要進行閩語方言的同源詞比較,以構擬原始閩語為研究目標;二 是閩語的歷史層次研究,首先注意到閩語內部文白交雜的層次疊置,因而從事閩 語內部文白系統的研究,再由層次異讀的比較研究,認識到閩語內部其實匯合了 更為複雜的音韻層次,不能僅分別文白讀層,並且由時間層次擴展到地域接觸,
討論閩語豐富音韻層次的歷史來源;三是由反省漢語方言的歷史比較方法所提出 的「歷史層次分析法」,深入思索語音演變與歷史層次疊置之間的交錯關係,啟 示我們針對層次與音變豐富的閩語,應抽絲剝繭地進行更為精細的辨析工作。
1.2.1 原始閩語的歷史比較研究
Jerry Norman(1973,1974,1981)運用歷史比較方法進行閩語音韻研究,
從次方言之間的比較分析,推溯構擬原始閩語的聲、韻、調系統,其研究排除了 高本漢之前「所有方言都源於《切韻》」的假設,完全從比較的方言材料中探討 閩語的次方言音韻關係與原始形式,建構了相當完整的原始閩語音系。然而,該 研究雖然排除了切韻時代以後進入的文讀層,但卻似乎忽略了即使是白讀也可能 包含幾個來源不同的層次異讀,導致可能在次方言之間選取不同層次的音讀,置 於同一比較平面進行構擬。
後來學者修正了直接比較現代方言的構擬方法:張琨(1984,1989)乃從簡 化的《切韻》系統出發,同時考慮閩語的文白異讀,亦即以《切韻》此一綜合音 系為參照,建立閩語的音類框架,先進行文讀系統的比較構擬,再據此討論相應 的白讀表現;吳瑞文(2002,2007,2009)也重新檢視 Jerry Norman 構擬的原始 閩語,並顧及閩語多層次的複雜音系,詳細地分層進行閩語方言點大量同源語詞 的比較構擬,再以不同時代的古漢語音韻架構作為歷史時間斷代的參照,進一步 討論從古漢語到原始閩語,再到原始閩南方言、原始閩東方言的音韻演變規律。
然而,原始語的構擬著重於討論語言發展分化的邏輯過程,無法反映閩語的真實 形成歷史,包括不同時間層次的疊置、不同地域來源的接觸影響等;我們認為歷 史語言研究不一定要以構擬原始語做為唯一的研究目標,應該將語言視為複雜的 有機體,同樣運用比較法與內部構擬法來推溯、探究語言發展過程中由外部引進 的影響與內部發生的音變,以及兩者之間的交錯關係。唯有在清楚了解語言的真 實形成歷史後,才能進一步討論、構擬發展邏輯中的原始語言。
1.2.2 閩語的歷史層次研究
閩語的層次研究一開始僅著重於文白讀層的二分區辨(例如戴慶廈、吳啟祿 1962,何大安 1981,張盛裕 1981,楊秀芳 1982,周長楫 1983),其中較具系統 性的是楊秀芳 1982 分別就廈門、泉州、漳州及潮州等次方言進行詳細的文白音 韻分析,建立閩南方言初步的文白層次系統。Jerry Norman 構擬原始閩語後,引 發一連串相關的討論與反思,其 1979 的論文也進一步討論閩語詞彙的時代層 次,將層次(Strata)的觀念引進閩語研究,他認為閩語在時代層次上可分為三 層:秦漢層、南朝層及晚唐層,並且強調自己所構擬的原始閩語並非同質性語言,
而是包含了來自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異質性語言。層次觀念的引進,使得文白 二分的方式顯得粗簡;此後,對於方言層次的認識愈益深入,閩語的音韻層次研 究已不能光是區辨文白讀層,不僅時間上應分為更多層次,也應考慮不同地域來
源的影響,例如張光宇(1989)參酌古文獻與方言地理演變類型,指出閩語在長 期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包容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音韻成分,後來總結提出「三 階段、四層次」(張光宇 1996),已經從時間層次的差異擴展到地域來源的差異,
以及方言接觸的影響;又如「吳閩方言關係」的豐碩討論,透過解釋兩地語言的 相似性,同時探討閩語的形成與層次問題,吳瑞文 2005 有相當全面而精闢的總 合論述。然而,歷史層次的研究除了探討其時間或地域來源,更重要的是分析音 韻形式的層次分布,把共處同一音韻系統中的諸多層次辨析清楚;但歷史層次的 疊置並非穩固如地層,方言內部各自的語音變化會改變原來歷史層次的面貌與分 布,使得不同方言點之間形成層次的不等分布,我們應在進行方言歷史比較之 前,仔細探究各方言點歷史層次與語音演變之間的交錯關係。
1.2.3 歷史層次分析法的運用
張光宇 1989 已經注意到「層次不等性」的現象,並且認為應該從「層次重 疊」與「替代作用」切入理解該現象;徐通鏘(1991)、王洪君(1992)進一步 提出「疊置式音變」,對音韻層次之間的交互作用有更為深入的觀察。所謂「疊 置式音變」乃指經本地語音系統調整後進入的外地方言音韻系統,其變化單位不 是字音整體,而是詞中的聲、韻、調等音類,該音變受到詞彙與語境的限制,新 層次首先隨著新詞彙的傳播進入本地,原為舊層次音讀的語詞,若只限於字音,
則將被新層次音讀逐漸替代;若已經用於口語,則可能仍保留。楊秀芳 1993 以 文白異讀為例探討文白競爭的過程與結果,認為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文白疊積歷 史,未必總是文讀取得勝利,並且提出「文白混血」、「異層同讀」等概念。連金 發 1993 則運用詞彙擴散理論解釋潮州方言聲調層次之間的競爭變化,提出「雙 向擴散理論」,揭示一種因外來系統干擾而發生的擴散音變。這一類關於歷史層 次疊置音變的討論,將閩語歷史音韻研究帶往更精深的階段,不僅語言的形成是 多元的有機體,其歷史音韻層次之間的融合運作也是複雜多變的。
除了歷史層次競爭,王福堂(2003)、潘悟雲(2006,2007)還注意到語音 系統內部音變所造成的同源性語音變體,亦即該方言內部發生自源性語音變化所 造成的音類疊置。自源性語音變化可能是條件式的連續音變,也可能是擴散式的 離散音變。前者如閩東方言的韻變現象,造成同一歷史層次的音韻分化,以及不 同歷史層次的音韻合流;後者如京津冀官話有些喻母字的日化擴散音變(j>
),造成來自中古的喻母字形成 j-(庸永用)與 -(容榮融)的音類疊置(朱
曉農 2003),這類內部擴散音變所形成的滯後性音變層,很難與異源性的歷史層 次區別清楚。
根據漢語方言多源層次的現象,以及歷史音韻層次與語音演變之間的交錯關 係,陳忠敏(2003b,2005a,2005b,2006,2007b)、戴黎剛(2007b)提出歷史 層次分析法:首要辨析方言內部音變關係與層次關係的差異,其次確定音韻層次 的時間先後,然後建立方言間音韻層次的對應。歷史層次分析法雖是為了幫助進 行歷史比較而提出的補充方法,但是兩者在分析方法與步驟上相當不同:歷史比 較法較著重於方言比較,透過不同方言之間的同源詞比較構擬原始語;歷史層次 分析法則較著重於內部比較,透過一音系內部的結構分析,釐清歷史音韻層次的 分布,再建立各方言的對應關係,不過,歷史層次分析法也運用跨方言比較,來 驗證或確認該方言的歷史音韻層次分布。
戴黎剛 2005 運用歷史層次分析法進行閩語的歷史層次討論;然而,其研究 較著重於分析閩語次方言的歷史層次對應,對於次方言的內部音變與歷史層次之 間的交錯影響討論不深;而且,在方言點選取上僅於閩南、莆仙、閩東、閩北、
閩中各選一至兩個方言點:漳洲(泉州)、仙遊、福州(福清)、建甌、永安,又 以其母語仙遊話為主要分析對象,再擴及其他次方言,忽略了次方言下不同方言 點也可能發生不同的語音變化,不應該僅以單一方言點作為該次方言的唯一代 表,且仙遊話作為閩東話與閩南話的過渡方言,似乎也不宜作為主要研究根據。
1.3 反思補充與研究目的
本論文在上述諸多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繼續深入探討閩語的歷史層次與音 變現象,有幾項反思與補充需要說明:
1. 以語言譜系理論為前提的歷史比較研究確實有其疏漏之處,特別是對歷史層 次疊置豐富的閩語而言,逕自選取同源詞構擬原始語的方法,雖然可以探討 語言發展演變的音理脈絡,但是無法反映語言真實的形成歷史,也無法辨清 不同來源、不同性質的音變方式。因此,本文不以構擬原始閩語為研究目的,
而是同時採取「方言同源語詞比較方法」與「音韻層次分析方法」,著重於語 言內部語音演變與歷史音韻層次之間的交互作用,希望系統性地進行閩語歷 史層次的精實分析。
2. 本文認為「方言音韻層次」的釐清,應該同時運用內部分析與跨方言比較等
方法,首先檢視內部語音結構,分析每一方言點的音韻層次分布;然後透過 方言比較,重建同一次方言群下各方言點的歷史音韻層次對應關係,進而重 建大方言的歷史音韻層次對應關係,最後探究共同歷史層次的時間與來源。
唯有如此循序漸進地進行方言層次分析,才能更確實地區別每一歷史層次音 讀。
3. 本文認為層次疊置的音讀變化與變異應該要細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異源音韻 系統最初進入本地,必然經過本地音韻系統的「調整」,使新層次大致不超出 本地原來的語音系統(例如閩語將文讀的輕唇音調整為 h-),此類調整改讀也 是一種受到語音性條件限制的規則變化,而非競爭關係的不規則變異,並不 會破壞隨著借詞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傳播進入本地的層次系統性;二是引進 多重層次系統後,相異的層次音讀長期共處而發生以聲、韻、調為單位的「競 爭」,此類方是受到詞彙與語境限制的不規則變異,進而造成層次之間的參差 不等。因此,層次的區分有兩種方式:(1)以歷史來源為分別的「歷史時間 層次」,包括時間或地域的不同;(2)以音韻形式為分別的「音韻層次」。以 聞喜方言的三個異讀層次(王洪君 1992)為例:
床 蛇 水
新文讀 tsu s suei 舊文讀 pf si fi
白讀 pf sa fu
聞喜的白讀層反映宋西北方音特色,舊文讀層來自中原官話系統的關中方 言,新文讀層則來自北京官話影響,這三個異讀層次應屬於「歷史時間層次」, 表示聞喜方言至少疊置了三個不同的歷史音韻系統;而知莊章系 ts-、ts-、
s-與 pf-、pf-、f-的異讀,則屬於「音韻層次」的差異,知莊章系讀為 ts-、ts-、
s-反映今日普通話系統,讀為 pf-、pf-、f-則反映關中方言系統,但後者在時 間層次分布上可能因為競爭而擴展至更早期的白讀層。據此,時間層次與音 韻層次之間不必然是一對一的相等對應,需要透過較多方言點、大量語詞的 對比分析,推溯兩者之間的對應關係。
4. 一般歷史層次分析法認為歷史層次的分析應以音類(聲、韻、調)為單位;
但是以音類為單位分析的音韻層次,雖然顧及了疊置的歷史層次之間乃以 聲、韻、調為單位進行競爭變異,但卻可能忽略了因為內部語音變化所造成 的異層同讀現象。本文認為可以從「同群方言異源層次對應性」切入探索,
透過「跨方言比較」來幫助掌握異層同讀的可能性。意即若能在鄰近的同群 方言中找到對應的音韻形式差異,又完全無法推溯層次競爭的痕跡,即可據 此區別該次方言相同音韻形式的異層音讀。例如閩南方言效攝 1 等字群的-au 韻讀,既為早期白讀層,也是晚近的文讀層(杜佳倫 2009),其與閩北的對 應如下:
例字
閩南
(泉州)
閩北
(建陽)
老~大袍冒 au文 au 老~人蚤糟
掃~帚灶
au白 u
閩北仍然維持這兩項歷史層次的音讀差異,據此可以辨析閩南方言合流同讀 的兩項層次。
5. 進行方言歷史層次的分析研究,還必須了解層次對應之系統性的重要;所謂 歷史層次對應的系統性主要有三點:
(1) 同群方言會有相對應的共同歷史層次。不過可能受到「層次競爭替 代」、「方言內部音變」的影響而造成層次對應的不等性;但是同時運 用內部分析與跨方言比較的方法,可以釐清競爭替代情況與音變現 象,進而推究原來的音韻形式以茲比較。
(2) 同一歷史音讀在所有方言點會形成一致的音韻對應關係。雖說方言之 間同源語詞的層次對應會有參差不等性,但是各個方言點之間形成的 音讀對應關係應是一致地反映同一歷史音讀,透過較多方言點的對應 比較,可以幫助判定歷史層次的異同。例如閩語蟹攝字群 2、4 等同讀 的韻讀對應關係,便與魚韻的一項白讀層次的韻讀對應關係不同:
泉州 漳州 澄海 福清 古田 柘榮 石陂 建陽 建甌 蟹 2.4
ue e oi e
ai ai ai
遇 3 魚ue e iu ø
œ œ - - -閩南泉、漳雖然兩項層次同讀,但透過較多方言點的比較,可以幫助 判定兩者應為不同的歷史韻讀層次。
(3) 不同歷史音韻來源的字群,在同一歷史時間層次上會有相應的音韻系 統表現。同一歷史時間層次的不同音類字群,雖然音讀形式有異,但 是因為來自同一音系的結構系統以及音變的規律性,必定會有相對應 的音韻系統表現;透過系統性檢視,可以幫助釐清已經被後起音變或 層次競爭所壓縮而殘存的音讀層次。例如閩方言蟹、山、咸、效等四 個韻攝的文讀層均反映 1、2 等同讀,3、4 等同讀的系統性;而另一 項 2、4 等同讀的白讀層次,蟹、山、咸、效等四個韻攝字群也有一致 的表現。
因此,本文在歷史比較法與歷史層次分析法的基礎上,又特別著眼於歷史層 次對應的系統性研究,我們認為歷史層次分析不能僅限於單一方言或單一歷 史音類的研究,應該進一步從音韻分合關係切入檢視歷史層次,方能確實掌 握閩語複雜多重的層次脈絡。
本文認為閩語豐富的歷史音韻不能僅從單一角度切入討論,從構擬原始語、
文白異讀到多層次分析,應該更進一步深入討論語音變化或變異與歷史層次之間 糾葛的複雜關係,而且必須意識到閩語各次方言相異多樣的音變現象,以及音變 性質的差異所帶來的不同影響,方能逐步辨析清楚閩語複雜的音韻層次。基於這 樣的反思與認知,本論文預計達成的主要目的如下:
1. 釐清各方言點異源的歷史音韻層次。
2. 建立閩語各次方言的歷史層次對應關係。
3. 歸納各歷史層次所表現的音韻系統特色,據此推論共同層次的歷史時間或地
域來源。4. 探究各次方言的語音變化或變異與層次疊置的交互影響。
1.4 語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1.4.1 語料與研究步驟
根據閩語的分區(侯精一 2002:216-238),可以分為沿海閩語與沿山閩語兩 大片,前者為較典型的閩語,包括沿海的四區:閩東、閩南、莆仙與瓊雷;後者 是福建中北部的山區,部分語言特點受到客贛方言的影響,包括閩北、閩中兩區。
這六區中,莆仙方言為閩東、閩南的過渡地帶,兼有這兩區的語言特點;瓊雷方 言因早期遷徙遠離閩語中心地帶,又受到當地土著語言影響頗深,乃從閩南方言 分化而出,且差異極大;閩中方言由於西鄰客方言,受到客方言影響而從閩北方 言分化出來。考量這三區受到後來鄰近地域接觸影響較大,在音韻層次上涉及更 為複雜的變化因素,暫時將之視為參考的比較語料;本論文主要以閩南、閩東與 閩北三大次方言作為閩語歷史音韻層次的比較研究對象,各次方言先選取六個方 言點的語料進行分析,以此為基礎建構閩語歷史層次系統,各區選取的方言點如 下:
1.閩南方言:泉州(林連通 1993)、南安(李如龍 2001)、漳州(馬重奇 1993)、
漳浦(方榮和 1998)、澄海(林倫倫 1996)、揭陽(蔡俊明 1976)
2.閩東方言:福州(陳澤平 1998)、福清(馮愛珍 1993)、古田(方言志 1997)、
柘榮(方言志 1995)、福安(方言志 1999)、寧德(方言志 1995)
3.閩北方言:建甌(方言志 1994)、松溪(秋谷裕幸 1993)、政和(方言志 1994)、
建陽(李如龍 2001)、石陂(秋谷裕幸 2004)、崇安(李如龍 2001)
這些方言點目前都有較完整的調查報告語料可以運用,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也同時 進行實際的田野調查,1以補充更多能提供重要訊息的方言語料。
我們將以大量的同源語詞比較呈現各方言點語音分布狀況、以及各次方言的 音讀對應情形,並同時藉由單一方言點的內部分析與跨方言點的比較,討論各方 言點的音韻層次與內部音變,辨析清楚「歷史層次」與「內部語音變化」及「層 次競爭替代」之間的交錯現象;然後整理歸納次方言內部各方言點歷史層次的對
1 實際田野調查行程如下:2007 年 7 月至福州,蒐集福州、福清的方言語料;2008 年 7 月至福 安、建陽,蒐集兩地方言語料;2010 年 1 月至建陽、漳州、潮汕一帶,蒐集相關方言語料。
應關係,再進而討論閩語各次方言的歷史層次對應關係。不過,要在有限的時間 與材料中完全探究每一項聲、韻、調的音讀層次,是一件相當艱鉅的工作;因此,
本文先針對已有充足材料顯示豐富現象的音類群組進行分析討論,將來再繼續補 充比較材料,希望逐步擴展至所有音類的全面探討。
為了方便比較與稱呼字群,本文以中古韻攝架構作為層次分析的參照系統。
我們在從事方言歷史層次的分析工作時,往往會以中古韻攝架構作為韻讀比較的 歷史參照系統,這樣做並非認為漢語方言都必須符應這個音韻框架,而是一方面 藉此擇取具有相同或相近來源的一群字,方便進行層次分析;另一方面也將方言 的層次表現先與中古時期的漢語音韻系統進行比較對照,據以辨析該項層次所反 映的相對時間早晚,然後進一步與其他歷史時期的漢語音韻系統進行比較對照,
最後推論該項層次所反映的歷史時間,以及該歷史層次進入閩地後所發生的系統 性調整或音韻演變規律。亦即本文運用中古音韻架構做為初步分析工具,但不受 限於此,我們參考漢語音韻史的研究成果,對於不同來源的層次,會以不同的歷 史音韻架構進一步檢視其音類關係系統。
1.4.2 研究方法
本文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歷史比較方法中的內部分析法及方言比較 法,並且從歷史音韻分合關係切入檢視歷史層次的系統性對應,以確實掌握閩語 複雜多重的層次脈絡。以下就各項方法簡要說明:
1.內部分析
實際進行歷史層次分析,首要辨析「異源層次疊置」與「內部語音變化」之 間的交錯關係。內部語音變化可能造成同一層次音讀的條件分化,或者不同層次 音讀的合流,甚至也可能形成滯後性音變層次,增加層次分析的困難。因此,如 何排除內部語音變化的交錯影響,清楚辨析一層層的歷史音讀,是相當重要的初 步分析工作,此以方言音韻系統內部比較為基礎。陳忠敏(2006:787)以分析 閩語齊韻讀音層次為例,綜合提出幾種具體的內部分析方法:
1. 能以語音條件解釋的變異反映同一層次的音異。
2. 文白異讀屬於不同層次。
3. 同源同形多音字且不反映構詞形態、訓讀、避諱等也是不同層次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