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程大綱﹕ 十七至十八世紀東西文化交流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課程大綱﹕ 十七至十八世紀東西文化交流史"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十七至十八世紀東西文化交流史

http://www.wretch.cc/blog/scchangphoto/283196

張省卿

(Sheng-Ching Chang)

前言

I.

研究資料介紹

II.

時代背景之介紹與探討

III.

東西交流態度與多元文化之發展

IV.

自然科學交流

V.

自然景觀與藝術美學

VI.

政治人文與社會文化交流

VII. 宮廷藝術

VIII. 東西交流時代與階段之轉換(中國對歐洲的影響)

IX.

第三階段 ”Chinoiserie” (「中國風」)時期,十七、十八世紀在 歐洲受中國影響的藝術風格

X.

第四階段中國庭園對歐洲庭園藝術與庭園規劃的影響

XI.

第五階段中國庭園、大自然觀、山水風景劃對歐洲城市景觀、公共 綠地及城市規劃的影響

XII. 歐洲對中國的影響:中國接觸歐洲以後,交流的內容與西方的範圍

與程度

XIII. 歐洲科學知識的版畫圖像或科學儀器在中國流傳 XIV. 總結

XV. 東西文化交流史參考書目

前言

I.研究資料介紹

(2)

1. 史料﹕旅行報導、見聞記載、版畫、珍玩收藏、各宮殿建築等 2. 當前研究現況﹕最新文物展覽、出版書目、重要研究成果(參見所附

書目表)

3. 輔助學科與跨學科之合作﹕這個時期歐亞文化藝術交流中自然科學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交流單元,自然科學史是一門重要的輔助學科;

文化藝術交流史也應脫離只是年鑑記載的困境,除了對政治社會史 的研究外,在藝術文化方面如對設計思想的研究,對建築、繪畫、

美術、雕刻的外形之分析與探討,更是研究藝術文化交流的重要一 環。本課程設計在方法學上打破傳統對文化交流的研究方式,除了 對文件史料的分析外,同時也對圖片、文物、藝術作品作分析與研 究,以使文件史料與藝術作品能截長補短,相輔相成,讓整個時代 的文化交流面目呈現。

4. 評分方式: 課程設計上,期末的成績依據為口頭報告(25%)、書

面作業(35%)、平日參與課堂討論表現(20%)及出席率

(20%)為依據,其中書面作業尤其重要。

II.歐洲時代背景之介紹與探討 1.科學革命

2.巴洛克全才思想 3.啟蒙運動

4.理性主義與實證精神 5.政治狀況

6.宗教信仰 7.經濟發展

III. 東西交流態度與多元文化之發展

1. 以異國文化挑戰 歐洲自我本位主義思想

直至巴洛克時代,歐洲仍是以受古希臘羅馬文化與基督教文化影 響的歐洲文化為主體與主流,但部分歐洲學者把中國看成具有最優美 文化傳統的國度,這些對東方的報導,的確動搖了歐洲自我本位主義 思想,不只對外來文化漸採寬容態度,更由於中國熱的盛行,使歐洲 文化漸漸走向多元的途徑。早在文藝復興時代,就有很多人文學者及 藝術家在他們作品中借用亞洲事物與題材,但也只都是裝飾的功能,

是陪襯,其原有主題與內容仍保留在歐洲傳統文化中;十七、十八世 紀則正好相反,學者與藝術家把古希臘羅馬與基督教中常使用的事物 與圖像反借用來放在中國題材中,他們把中國當成主要題材來處理,

歐洲傳統反當成陪襯物。不只藝術家,很多學者嘗試把東方題材融入 到歐洲文化中,這種嘗試,而使接下來的下一個世紀漸漸發展出一股 對異國文化的熱潮「中國風」(„Chinoiserie“) 。

2. 提倡對外來文化採開放態度

(3)

羅馬是當時全世界的傳教重鎮,各大洲傳教士在異地收集之豐富 一手資料都送回羅馬,包括到東方及中國傳教的耶穌會也都把所收集 資料送回羅馬,而這些傳教士都是受過科學與人文訓練的一流學者,

當時很多學者便借著這些來自中國的資料,再創造出一個以世界觀看 待中國的東方新形象。

十七世紀的東方報導與「馬可波羅東遊記」的最大不同處是,馬 可波羅所記載的東方世界是一個神秘、充滿幻想的神話王國,一個對 歐洲人不具體存在的世界,十七世紀則以具體版畫圖片來呈現中國文 化社會、政治、科 學現況,它與真實中國當然有差距,但因與歐洲人 的周圍環境相類似有關聯,而使歐人感到既貼切又新奇,很多中國與 東方報導中常在圖片與文字中把中國與歐洲作比較,他們使“中國”

更融入歐人生活中,甚至以“中國”為藉口,來批判歐洲的社會狀況、

政治制度。本專題除探討教會史與傳教史之研究、分析耶穌會教士對 教皇勢力在其他大洲擴展之協助外,主要也探討兩個不同文化的相對 性、對比性,及繼而產生的互動影響,耶穌會羅馬學院(Collegium

Romanum)對亞洲與歐洲的貢獻不在於傳教,而是為東、西雙方提

供一個新的機會,使兩地文化朝向多元發展,使兩地人不再把歐洲文 化或中國文化看成是絕對性。

3. 十七、十八 世紀的世界觀

十七、十八 世紀很多學者把中國文化與世界各文化如巴比倫文 化、古希臘羅馬文化、埃及文化相比較,由歐洲、亞洲、非洲到美洲 都是他討論題材的重點,他們不只把各洲拿來作比較,更在其版畫中 把各地文化相混合, 當代藝術家更利用與享受這種創作自由,他們這 種把世界各地文化一視同仁的態度,更是十九世紀初把花園當成「世 界縮影」的學習典範,也是十九世紀末「世界萬國博覽會」的開山始 祖。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他們的比較報導的確是大而化之,但其在 十七世紀便嘗試以世界性、全球化的角度來觀察中國,則仍是有其功 用。

IV.自然科學

1.東西科技的交流

本專題將分析歐洲人文與自然科學家在中國朝廷任官的經驗,及 當代東西方對自然科學與天文學的科學態度與時代精神(請見所附著 述﹕ 《從湯若望肖像畫論東西藝術文化交流》,故宮文物月刊,第十 五卷,第一期,No. 169,1997 年 4 月,頁 74~89; „Western learning

and Christianity in China – The Contribution and Impact of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2-1666)“ (中國西學與基督教—湯若望(1592- 1666) 之貢獻與影響), 主編﹕Roman Malek, Sankt Augustin 1998, 卷

Ⅱ,頁 1001~1050 )。

(4)

2. 以理性、實證與自然科學態度解釋中國自然現象

本專題探討十七世紀,部分歐洲學者所申述的宇宙論,是以歐洲 自然科學方法分析宇宙,以物理學的動力能量理論來解釋地球內部與 外部動能的轉換及星球間的吸引力;所以他們把自然當成是藝術家,

與人相同,是有機體,具有創造力,自然界的奇蹟就是它所造的藝術 品,他們也嘗試用這些理論來分析中國自然現象與地輿觀念,這些對 中國自然之描繪與解說,引起歐人對中國自然的嚮往與迷戀,更帶動 了巴洛克、洛可可所追求充滿動力、富變化曲線的趨勢。

3.東西雙方地理測量與歐洲到亞洲的探險途徑

本專題分析歐洲十七、十八 世紀通到亞洲所探測出的路徑,探 討歐洲地理學家把現代最新儀器帶到中國來,為中國朝廷作地形測量 工作的經驗,探討中國歐洲科學家與傳統中國地輿家的合作經驗,及 其彼此之間的圖像交流經驗。

4. 東西雙方對珍奇植物花草的介紹

本專題探討歐洲人對東方稀有自然花草的好奇,歐洲學者以科學 的求真態度,把東方植物花草作精確的素描, 以植物學與生物學眼光 觀察與報導中國植物,挑戰聖經中的論調﹕「上帝造萬物」,中國人 不信上帝,但仍生長有世界優美豐碩的奇花珍果,這是對基督教傳統 理論的新批判,開啟現代自然科學中植物學的誕生。經由當代學者的 大力鼓吹,這使植物、生物研究擺脫了信仰的束縛,間接引發了現代 植物學、 生物學的建立 。他們介紹東方把宇宙萬物的階級、等級看 成同等,生物間如人類、動物、植物間之關係就像元素間之轉換,元 素本質並未改變,轉變的是其外形;人的元素與大自然元素相同,也 都是具生命力的有機體,人類應像珍愛自己一般珍愛大自然,不應對 大自然資源作無窮盡的收刮擷取,應讓自然像人體一樣有休養生息之 機會;這個把人與自然出自同一源的說法,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V.自然景觀與藝術美學

1. 西方對中國自然山水的介紹

本專題將以 Johann Nieuhof 的„Die Gesandtschafft der Oost-

Indischen Compagney in den... (「荷蘭東印度公司使團出使中國

記」 ,1664, 阿姆斯特丹)與契爾學( A. Kircher) 的「中國圖像」

(„China illustrata“, 1667 年)作比較,分析兩本書對中國自然山水介

紹手法之區分,Nieuhof 親身到過中國,主要以寫實手法描繪中國江 南山水風光,契爾學未到過中國,則是以歐洲自然景觀為基礎來想像 中國的美麗風景,兩本著作都是當代在歐洲最受歡迎的暢銷名著。

2.中國庭園與歐洲庭園﹕豁然天成的自然美與引進歐洲的新美觀

(5)

歐洲人充滿對中國自然與風景的熱愛與嚮往,把它們介紹成永恆 的桃花園,像詩畫般美麗,間接喚起歐人對大自然的新興趣,他們把 自己原有來自歐洲傳統的宇宙觀與中國的自然哲學連繫在一起,書中 對中國自然的介紹也發展並展出一套新的美學觀,他們把不規則、反 對稱當成美的標準,這個理念完全違反自文藝復興以來所盛行與強調 的幾何圖形原則,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學者把數學造型當成完美的最 高標準,這個來自中國「自然就是美」的理念及順應自然紋理而創作 的理念,認為自然、不規則、曲折、多變化、奇變詭譎、有動力就是 美的觀念在歐洲曾經形成一個新的時髦名詞„Scharawadgi“ (這是歐 人自創幻想的中國名詞,類似「亂」的意思) ,這個理念及美的觀念 影響到英國庭園藝術;早在古希臘時代哲學家伊比鳩魯(Epikur ) 就有 類似反規律的理論,伊比鳩魯(Epikur) 的理論因歐洲的中國熱,而再 度受到歐洲人文學者、藝術家的重新重視,它等於提供歐洲一個新的 可能性,將原有單元性的美的標準多元化,繼而趨向多元化文化。

Fischer von Erlach 所著歐洲最著名的建築著作 „Entwurff Einer Historischen Architectur“ (「歷史建築之設計」,1721 年,維也納

)就是直接引用與繼承這個來自中國的美感,Fischer von Erlach 把 中國庭園中假山假水收集在他的大全集中,探討中國曲折變化的觀念,

這個不規律、具動感的美觀在歐洲因而更為普遍 ,且對英國庭園、德 國庭園產生影響。

3.東西雙方對龍的交流

「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龍在歐洲傳統中一直扮著負面的 角色,是大自然界的惡魔鬼怪,在中國則正好相反,具有正面象徵,

歐洲人對中國「龍虎圖」作報導時,借用了傳統達芬奇的「龍獅對 峙」圖,等於外型是歐式,意義則具東方化,有聖物性格,這個東西 文化相混合的「龍」型在十八、十九世紀是歐洲宮廷中最受歡迎的吉 樂象徵。本專題探討東西傳統中龍的演進與象徵意義,及到十七、十 八世紀歐洲龍與中國龍的結合,討論這個混合龍如何成為歐洲各大宮 殿的熱門題材,又如何變成天堂樂園的象徵。

4.佛像版畫傳入歐洲

Francisci 所著„Neu-polirte Geschichte, Kunst- und

Sittenspiegel“ (「新修歷史、藝術與習俗通鑒」1670 )中的版畫

「觀音坐像」是一幅抄自中國原版的佛像圖,在歐洲經由對佛教思想 的介紹,也同時引進佛道教的自然哲學觀,不管歐人對佛道思想認識 深淺,這些「觀音坐像」的設計圖 強調了人與自然之密切關係,人與 自然可以輪回轉換,到了十八、十九世紀「中國與自然」在歐洲藝術 中是兩個不可劃分的題材。

VI.政治人文與社會文化交流

1.東西雙方的政治制度與君王觀念

(6)

在西方人對中國皇帝的描繪中,例如以「乾隆肖像畫」等為例來 說明歐人如何 把中國的政治制度與君王觀念介紹到歐洲來,如何使其 成為歐洲宮廷各君王鼓吹與仿效的對象,又歐人如何嘗試借中國皇帝 之名,擺脫教會束縛、取爭更多統治權。

2.中國朝廷與法王路易十四之關係

法王路易十四的圖書館中有很豐富的中國古籍收藏,他曾派數學 家到中國觀察,在巴黎所建之科學院就是以中國「欽天監」為榜樣;

這個時期有許多很受歡迎的藝術牆毯都是以中國皇帝宮廷生活為題材,

如巴黎博韋皇家製造廠(Manufaktur von Beauvais,十七世紀末十八 世紀初) 所完成的系列牆毯「中國皇帝」(Tentures de L’Empereur

de la Chine)就是描繪與設計中國皇帝登基,出遊,打獵,參觀欽天

監等題材,它們為歐洲各大宮殿所收藏,是王宮貴族與藝術家的模範。

3.東西雙方建築造型所表達的世界觀

十七世紀很多對中國建築的報導都對高塔感興趣,認為 其建築 宏偉、造型設計完美、技術高超,是人類文化智慧的結晶,有些學者 更把它們與歐洲古典時代的巴比倫塔及埃及金字塔作比較,相信三者 出自同一根源,雖然現在這個理論早已過時,但其背後所隱藏的大同 世界想法與現 代世界觀仍是探討重點。

4.北京紫禁城的報導

Olfert Dapper 所著„Gedenkweerdig Bedarf...(1670 年)“ 中的版畫

„Holländische Gesandtschaft vor dem Mittagstor“ (荷蘭使者立於午門 前) 把中國皇宮用誇張的手法宏偉化,用透視法描繪紫禁城,借此表 達中國皇權至上無高,神聖不可侵犯,這是一種很特殊的現象,歐洲 人很早就到了北京城,且與中國皇帝有多次 面的接觸,到過北京及與 中國朝廷有接觸的歐洲人不在少數,如耶穌會教士,他們不可能對北 京城不熟悉,但紫禁城在歐洲所流傳的版畫中仍是一直披著一層神秘 的面紗,授課中將探討為何歐人故意誇張與設計這種神秘性以引起歐 洲讀者的閱讀興趣。

VII:宮廷藝術

1.歐洲各宮廷王公貴族對東方珍奇異品的收藏

本專題將以二000年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所舉辦以此為專題的大型文物展為討論主題,展覽中展出

許多前所未公開的新資料、新文物與設計草稿,這些資料正可填補或

(7)

修正近年來一些學者研究上的不足,參見展覽圖冊﹕„Exotica –

Portugals Entdeckungen im Spiegel der fürstlichen Kunst- und Wunderkammern der Renaissance“,

維也納,2000 年。

2.歐洲耶穌會畫家在中國朝廷

本專題將探討歐洲現代畫技、現代設計思想在中國的傳入,例如 以朗士寧等為例。

3.德國波茨坦無愁苑之中國茶亭(Teehaus, Sanssouci, Potsdam)

波茨坦無愁苑茶亭(Teehaus, Sanssouci)亭頂的鍍金人物雕像明 顯受到報導中國的版畫及文字解說影響, 這個亭頂人物坐像在中國找 不到根源,也不符合中國建築理念,事實上這個建築物上的坐立人物 是藝術家自己想像創造而成,它是中西文化相結合的最佳代表﹕中國 雕像手拿古希臘象徵物;由於這類中國圖像在當時極具的普偏性及影 響力,所以這類組合常常可在建築、繪畫、陶瓷工藝中找到相類似的 表達。 普魯士王腓特烈大帝所建無愁苑茶亭是對「中國美麗圖像」的 表達,它在普魯士王的宮殿花園中以三面立體空間來呈現東方烏托邦 的具體面貌,雕像圍繞茶亭,或飲茶、彈琴、品嚐異國水果,這個和 諧無憂愁而又閑暇的生活方式是在普王主導下完工,可見普王對異國 文化的提倡。 茶亭建築設計極富不規律性,整座園閣充滿曲線流動感,

而且把自然花草裝飾到整個建築上,使建築與自然混合為一體,人物 塑像與植物亦同,這一建築是對東方自然觀的新詮釋,波茨坦無愁苑 整個宮庭花院 的平面設計圖也使用 不規律設計理念 ,就像跳動活躍 的龍身或蛇形,富變化,給人詫異之感,與當世流行於法國之幾何圖 形花園比較,完全獨樹一幟。

這座在德國建造的中國茶亭是十七、十八世紀「中國風」熱潮的 一個圓熟期作品,它把過去畫面上的設計 立體化,以三度空間的雕像 及建築方式表達出來,使歐人更貼切體會到中國異國風味的真實性,

它等於把幻想的世界具體化,它與「真實中國」無關,是歐洲夢想的 美麗世界,現世的桃花園。

VIII. 東西交流時代與階段之轉換(中國對歐洲的影響)

主要可分為五個階段、五個時期:

1. 第一階段是所謂貿易商品。其中也包括藝術品的商業往來,1514

年葡萄牙人到中國南方做生意,開始了東西雙方的商品密集交流。

2. 第二階段,自十六世紀下半期歐洲傳教士、學者、商團、探險家

使節團到中國,當代留下豐富文獻與圖像資料,以實證精神,記 錄中國當代現況,此種記錄一直持續到十七、十八世紀。

3. 第三階段是所謂 ”Chinoiserie” (「中國風」)時代。可分為 5 個

階段

1. 傳教貿易商品(16 世紀初以來)藝術品交流

(8)

1 中國對歐洲的影響

2 歐洲對中國的報導與了解

2. 版畫記錄報導:(16 世紀下半期、17 世紀、18 世紀)中

國原本文獻的翻譯

3. 中國風(Chinoserie):17、18 世紀

4. 中國庭園對歐洲庭園規劃、庭園以數的影響(18 世紀)

5. 中國庭園對歐洲城市規劃、城市綠地、城市景觀的影響

(19 世紀)1850 年以後中國成為東亞病夫

A、第一階段由中國出口商品到歐洲,其中主要是大量生產產品,包括瓷

器、家具、山水畫、黃金、絲綢、銀器等昂貴物品,經由這些商品,

使歐洲見識到中國手工藝術的高超卓越技術。

B、第二階段:百科全書式的介紹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人對中國是比較百科全書式的介紹。例如在歷 史、人物圖象、國家體制、地理地圖測量、中國文人體系、孔孟思想、

中國古典作品、天文學科學、科學儀器圖像、生物學、醫學、動物、植 物景觀、藝術繪畫、建築、城市圖像等等。

1. 歐洲人用中國悠久歷史文化圖像挑戰大歐洲中心思想 2. 實證精神,以親身見證與了解亞洲及中國現狀。

1. 介紹中國歷史:用最古老中國五千年歷史文明挑戰歐洲基督教文明 A) 中國歷史:

1 1585 Juan González de Mendoza (門多薩)《中華大帝國史》

2 1667 Kircher《中國圖像》(China Illustrata)

3 1658 Martini 《中國歷史》(Sinicæ Historiæ Decas Prima)

4 1777—1783 馮 秉 正 《 中 國 通 史 》 ( Histoire générale de La Chine)(啟蒙運動→實證精神,介紹異國文化)

B) 中國歷史人物圖像的介紹 1 中國皇帝官員圖像的介紹 2 中國少部民族圖

3 軍事軍隊將軍士兵圖 4 境內各地風土民情圖像 5 婦女圖像

6 社會規範習俗圖像

2. 介紹中國是以文人、知識份子為社會價值中心的規範體系,與歐洲傳

統世襲血緣及教會集權的價值體系不同

A)歐洲人對中國古典文獻的翻譯對中國文學與語文的研究、對中國文

法的研究

1 孔子、孟子圖像

(9)

2 儒家教育、大學堂圖像教育體制 3 文人圖像

4 研究中國文學的圖像、中國文法的圖像

B)儒學家、文人的理性圖像在歐洲流傳:儒教與歐洲啟蒙運動的密切

關聯性

5 仁君統治儒家文人官員→反信仰、反宗教、教會統治→開明君

主專制→國家觀念的建立

6 易經、易卦與 Leibniz 二進制算數

7 理學、儒學遵守自然法則(天道、天命):自然秩序、文人與

自然的關係

在歐洲→研究、理解自然法則

在中國:中國順應自然法則、推崇自然法則

8 歐洲人介紹:在中國把對自然的尊敬、尊崇看成是學者全才教

育下的重要一環

9 中國仁君圖像(中國皇帝創造富裕偉大的生活)→理性國家制

度、平等政治體系、科舉制度、文官制度(非世襲)

理性治理國家才有→桃花源、人間樂園 以理性建立國家體制

以理性為基礎作社會、政治、經濟、宗教、城市、科學之改革之 改革。中國是 idylle(人間仙境)

仁君與自然花草結合的圖像 仁君與山水風景的圖像 九幅→ Tapisserie 掛毯

12 幅

10 1767 年歐洲皇室學習中國皇帝「釐田」、「耕田」儀式:表達

重農思想、遵守自然法則。

3. 天文科學:歐洲人認為中國有最悠久的天文觀察與科學紀錄,中國在

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是四大發明的科技大國。歐洲所學到的中國技術與 概念

1 技術經驗與實驗經驗悠久 2 創造發明可改善人類生活 3 歐洲人對外開放的態度

天文學:中國朝廷有系統介紹天文紀錄及曆法方式

1 尤其中國欽天監的圖像→最常介紹到歐洲,例如 Johonn Adam Schall von Bell(湯若望)的肖像畫中,中國欽天監就是中國的

科學院,在早期版畫掛毯中出現,是歐洲人學習的模樣。

2 在中國最新天文科學儀器的製造是東西天文儀器的混合:

a. 傳教士南懷仁把歐洲最新技術與最新發現混入中國優良天文

儀器中,如渾天儀與歐洲天文儀器結合

b. 搭配傳統中國裝飾,如龍的造型。

4. 生物學、醫學的圖像與知識交流

1 1671 年《中國脈經》法文、格萊諾布爾出版(中國晉代王叔和

《脈經》)

(10)

2

中藥 289 種(1686)卜彌格(Boym)→1658→289 種中藥,

《 中 醫 律 要 》 ( Clavis medica ad Chinarum doctrinam de

pulsibus

3

中醫臨床經驗:1682《中醫臨床》Cleyer de Cassel: “Specimen

Medicine Sinicae”

4

中醫藥學的介紹:

《本草綱目》Du Halde

《神農本草經》

5 氣功療法 1790

5. 介紹中國地圖、地理:挑戰歐洲人的世界觀,中國人不信上帝,但中

國仍物產豐富,風景優美。

A. 地理、地圖圖像

中國地圖

1 新測量結果與中國地理學家合作 2 參考中國地理文獻

參考中國地理測量方式

參考中國地理繪圖技巧(方位)

3 最詳細的亞洲內容,借用中國對亞洲鄰國的豐富地理知識 B. 地理、地圖測量:

1 Martini 1655:

《中國新地圖冊》(Novus Atlas Sinensis)

2 J. B. Bourguignon d’Anville

《皇輿全覽圖 歐洲版》1719—

1721

年在中國印行 1735 年在巴黎印行

3

唐維爾:《中國新圖冊》

6. 藝術

Rococo 藝術(1690—1715,Ludwig 14 時代)

A. 繪畫

1 中國山水畫、捲軸畫傳入歐洲

a. 外銷青花磁中有山水畫,外銷捲軸畫中有花鳥畫,而其有留

白,留白概念的重要性。繪畫中空白與填充實物是同等重要。

b. 對大自然、風景的興趣,反璞歸真。

B. 中國傳到歐洲的商品:茶、絲綢、繡品、瓷器、漆器、繪畫、家

IX、第三階段 ”Chinoiserie” (「中國風」)時期,十七、十八世紀在歐

洲受中國影響的藝術風格

1. Chinoiserie 中國風的題材與內容藝品:中國轎子、鏡子、扇子、

服裝、手工藝品、藝術品、家具、瓷器、掛毯→中國皇帝以理性 治理國家、壁紙

2. 建築:寶塔、涼亭、中國橋、中國小宮殿、茶亭、設計裝潢平面

佈局→不規則曲線

(11)

3. 中國風成為宮廷禮節與上流社會生活中的一部份:禮節、禮儀、

服飾、戲劇、文藝活動

4. 瓷器:

1 中國外銷瓷器

德 1435—1455(15 世紀)

英 1502—1532(16 世紀)

奧 1506(16 世紀)

2 葡萄牙尋找新航路,到東方運輸瓷器 1600 萬件(十七世紀)

3 荷蘭、英國、法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等國 1602—1682 年

進口中國瓷器

4

普魯士、Friedrich der Große(腓特烈大帝)創立德勒斯登麥 森瓷器(Dressden Prozelland Meißen)

5

歐洲各國國王宮殿都有中國瓷器的收藏。王公貴族、上流社會、

富裕商人都收藏中國瓷,成為室內陳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6 瓷器→淺色(單色背景 暗色流雲)

題材:夢寐以求的美好生活

如夢般詩情畫意的美好生活 歡樂人物、鮮豔的色彩 精緻細膩的各類藝術造型 佛道教人物

行雲流水造型

7 十七世紀中期:進口大宗。荷、法、英、德 1722 年四十萬件。

8 飲茶也帶動瓷器的日常生活化

9 中國瓷器製造技術高超,引起歐洲各國的爭相模仿,使瓷器的

生產技術與種類更多元

a. 歐洲仿製中國的瓷器技術:

義大利

Florenz 1580 軟質青花瓷

義大利 Pissa

1627 軟質青花瓷

荷 蘭

Delft 1634 青花瓷器 法 國

盧昂(Rouen) 1673

法 國 聖克盧 1695 黃色

德 國 Angustus 1709

瓷器窯釉硬瓷/上釉瓷器

德 國

麥森(Meissen) 1710 彩瓷

1713

出售瓷器

1717 藍瓷

維也納(Wien)Herold 1717 仿中國五彩瓷

法國景德鎮神 Pere d Entrecolles 介紹中國瓷器(1750)

1768 年法國製出硬瓷

英國 1750 年生產骨瓷、1768 年生產硬瓷 b. 歐洲所產中國風瓷器內容題材多元:

中國富裕生活 人間仙境 自然山水風景

花草

不規則造型/亂中有序

(12)

自然造型天然曲線、不對稱、反規律 飄逸

《Scharawadgi》(亂:亂中有序)新美感

反璞歸真返回自然→自然材料、使用竹、木頭的裝飾與材料

10 十八世紀以來的中國外銷瓷

a. 共有 6000 萬件

1715

1728

1729

1731

1732

中國自己使用的圖像 歐洲寄來的中國風樣本

b. 禁教以後。商業貿易的交往並沒有中斷,瓷器出口更繁

茂。

c. 外銷瓷種類

五彩瓷 粉彩 瓷器

三彩(河南彩)、廣彩 洋彩(仿洋瓷)

民窯、官窯 琺瑯彩

d. 內容與題材:

山水 人物 花鳥

紋章:軍團、貴族受勛圖像 種類繁多

中西混合的題材:中國原貌

歐洲想像的中國題材 5. 家具陳設、掛毯、壁紙、中國漆器:花鳥、山水、人物

是路易十四時代(1692)到路易十五時代(1736)

1 牡丹花鳥、芍藥 2 中國仕女

3 中式欄杆、房舍、曲橋、飛簷

4 佛像、中國龍→不具備宗教意涵,是歡樂吉祥的象徵物 5 農村生活/勞動

6 舞台佈景 演員化妝 6. 中國山水畫的影響

藝術家包括:

Berain

Gillot

Pillement

(13)

John Robert Cozen (?—1794)

Turner 的人物水彩

中國江南風光

19 世紀法國印象派 Malisse

德國的 Carpar David Friedrich 等藝術家都直接或見接受中國 山水畫的影響。

1 中國藝術中對自然的細膩觀察尋求各種不同藝術表現方式 2 以自然為師為模樣、為模範,例如

以竹為師→謙虛 以松為師→堅韌不拔 以梅為師→耐寒

效法自然,也是倫理道德的榜樣

3 對大自然的尊重、推崇

4 空白的重要性→留白、淡色的處理

5 捲軸畫→把藝術繪畫當程非常重要的珍品,只有在重要的場合、

重要的時間才拿出來欣賞,可見對繪畫藝術的重視。

6 在歐洲很難想像,沒有中國山水畫、中國風、中國熱的加持→

會有

德國風景浪漫主義

英國風景浪漫主義的崛起 歐洲風景畫

荷蘭風景畫、風俗畫 現代歐洲藝術的產生

X、第四階段中國庭園對歐洲庭園藝術與庭園規劃的影響

自十八世紀以來,歐洲各地都有中國庭園藝術的設計包括德、法、

英、荷、瑞士、奧、北歐:瑞典、丹麥、義大利、西班牙等國。

1. 中國庭園、中國造園理念與其人文內涵

中國造園理念:巧奪天工、匠心獨運、反璞歸真、豁然天成

1 豁然天成與 Baroco 庭園成對比,是自然區縣市非幾何造型規劃。

庭園加建築:鐘樓、石橋假山、亭榭

2 彎曲(道路)小徑不能一眼望穿,彎曲道路製造不同視覺效果神

秘曲徑﹡不斷有視覺上的驚喜

3 綠地規劃的重要性:

實與虛 陽與陰

建築與綠地(空地)

的同等重要,一如山水畫的留白

4 中國知識份子由山水畫中,展現自己的才藝。多元的才藝,其中

醫向便是書畫(書法的技巧與繪畫),對山水畫的體認。唐宋開 始(約歐洲中世紀),文人畫、畫家身份提高,藝術家就是知識 份子。

5 例如宋徽宗(1115 年):皇帝對繪畫、書法的興趣,皇帝自己就

是畫家,在歐洲少有執政者是藝術家,他們有可能是藝文倡導者,

在中國並不像同時代的歐洲藝術家,則仍是工匠的身份。

(14)

在中國很早藝術家與知識份子是一體的,大部分的知識份子,或 文人都具備書法與繪畫的才藝。

2. 歐洲人在歐洲對中國庭園的介紹 1 耶穌會學者對中國園林的介紹

1696—1697 le Comte(李明)

在「中國現況新論」中對中 國園林的介紹

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

1747

王致誠(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圓明園」

蔣友仁(Benoist Michael,1715—1774)

2

英國對中國園林的介紹

a. William Chambers

1757

《 中 國 建 築 、 家 具 、 衣 飾 器 物 圖 案 》 ( 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 Furniture, Dresses, Machines and Utensils)

1772

《東方園藝》(A Description of Oriental Gardening)

1750 Kew Garden

1763

《 丘 園 設 計 圖 》 ( Plans, Elevation, Sections and

Perspective Views of the Garden and Buildings at Kew in Survey

b. W. Halfpenny

1750

《中國廟宇、穹門、庭園設施圖》(New Designs for

Chinese Temples, Triumphal Arches, Garden seats, palings

3

法國

1770—1787

《Le Jardin Anglo-Chinois》(中英式庭園)

4 瑞典使者 Cheffer 銅版圖 100 幀

德 Kassel, München

荷 Het Loo 法 Chanteloup

5

建築師: Le Camus, Belanger, Jean Augustin

6 1773

德國 F. L. Sekell 《Űle die Chinerischen Gärten》

XI、第五階段中國庭園、大自然觀、山水風景劃對歐洲城市景觀、公共綠

地及城市規劃的影響

XII、歐洲對中國的影響:中國對歐洲接觸以後,交流的內容與西方的範

圍與程度

 中國方面的西化(1450—1850 近代以來)

 歐洲對中國的影響(15—19 世紀)中國 400 年對歐洲的 影響

(15)

* 中國清朝皇帝在位時間表

康熙(聖祖)1611—1723 雍正(世祖)1723—1735 乾隆(高宗)1735—1821

* 教宗禁止傳教年表:

1709

教宗禁令→禮儀之爭

1716

禁令傳到廣州

1717

康熙禁止傳教

歐洲人作貿易與傳教幾乎是同時進行

1 精明幹練的商人到中國做生意 2 博學的傳教士到中國傳教

通商時間表

1514

抵華

1557

佔澳門

1629

佔台灣北部

1632

占台灣南部

1685

開放中國沿海

歐洲人對近代的定義:起自 1492 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或起自 1529 年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Reformation)

歐洲對中國的影響

1. 早期葡萄牙人想在東南亞中國沿海作生意(葡人 1514 抵華見方豪 p.660)貿易商品內容有:絲綢(S.662)香料、瓷器、銀器、胡椒、

黃金、大黃

1554 葡入廣東浪白澳(Lampcau)

1557 葡強佔澳門(沈福偉 S.363)

2. 早期歐洲在中國貿易殖民的目的與在亞洲當地所興建與規劃的建築與

城堡

1 葡人侵奪澳門在澳門興建歐式建築

1580 羅明堅建教堂/修道院,由葡王給錢興工

② 西班牙、荷蘭強佔台灣(沈福偉 S. 363

a.

台南興建歐洲城市赤崁城(Casteel Zeelandia)海地 1632 年

b.

基 隆 和 平 島 1629 年 台 北 紅 毛 城 ( 西 班 牙 ) 小 城 堡 San

Salvader

(至聖城)築 Santissima Trinidad 城

③ 葡人在澳門 1594 年設神學院,開授歐洲大學教育課程,甚至

開授「藝術」課程(見王文達《澳門掌故》S.90-91)

3. 中國西南沿海→對海外通商開放 1 清初

1683

(16)

1685 開放廣東、福建、浙江、江南四省設海關,管理對外貿易

對歐洲各國廣泛經濟往來

2 歐洲商品進入中國,東西商品相互交流 3 1683 年清結束海禁

4 1685 年開放海貿易(沈福偉 s.365)

4. 耶穌會教士來華傳教:

1582:利瑪竇來華

1773:解散耶穌會(Jesuiten)

1775:禁令傳到中國,禁止在中國傳教

1 1551(嘉靖 30)年沙勿略(S. Francesco Xavier)到華 2 利瑪竇:世界地圖、西方幾何數學

1582 年 9 月 10 日到華

利瑪竇介紹西方天文

算學 理化知識

西洋珍物 自鳴鐘 藝術品 世界地圖

天象儀器

威尼斯製造的三稜鏡

﹡以圖像的方式來介紹西方當代先進科學知識

3 湯若望

4 南懷仁

XIII、歐洲科學知識的版畫圖像或科學儀器在中國流傳 1. 天文學、曆法、數學(幾何學)

1

哥白尼(Copernicus 1473-1543)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

2 湯若望與鄧玉函傳佈 Galileo 的理論

3 1632 年羅雅谷所著《地動說》就是 Galileo 的理論

《日心說》:最現代最新的學說在中國流傳,在歐洲則因宗教信 仰問題被教會禁止。

1767 蔣友仁《日心地動說》

2. 地理、測量、地圖

1 為中國製作第一份世界地圖

2 歐洲學者同時與中國地理學家合作→最精準的地圖

3 使歐洲對亞洲瞭解更清楚用現代最新儀器來更科學、更精準的測

量中國,也使中國瞭解中國以外的世界大洲。

4 陳述當代最新地理、天文知識《職方外紀》(艾儒略)→五大洲

風土、民俗氣候、名勝

5 十八世紀初→完成中國全國地圖測繪《皇輿全覽圖》( 1707- 1718)

3. 物理學、機械工程學、水利工程學、鐘錶機械

1 熊三拔《泰西水法》介紹物理學

(17)

鄧玉函《遠西奇器圖說》(1627)

徐光啟《農政全書》(1633)

南懷仁工程技術,在中國作蒸汽動力實驗。1678 介紹歐洲機械原理、

新式機器的實驗說明

2 在中國對機械興趣只在少數知識份子間流傳技術研究只是副業、

業餘嗜好,是雕蟲小技、是不登大雅之門。而且只是實用的目的,

與品德節操、修身養性無關

﹡但未得知機械知識在歐洲已漸漸成為人文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環,

利用機械原理可以模仿宇宙運行、人體天體運行,進而探求宇宙 與人文真理,是啟蒙思想的一部份。同時期中國文人的真理仍在 四書五經,仍受科舉內容的侷限在道德倫理的規範與個人修身養 性。歐洲王宮貴族的各宮廷內,尤其在德、奧、匈地區的宮廷內,

都設有藝術典藏室、圖書館、研究實驗室、科學院等中心,在這 些地方都有對機械、技術、科技所做的實驗,歐洲人認為這些技 術是探求宇宙真理的重要工具,是人文思想中的重要一環。

3 鐘錶造型、手工藝品、鐘錶機械原理

﹡安文思(Ma genalisch)曾造機械人、機器人、自動人給康熙

(沈福偉 S.400)

歐洲人楊自新(Thé Bauet)曾做機器獅、機器虎

歐洲十八世紀末蒸氣機、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主要源自十七、十 八世紀的機械信仰(Machinenglanlen)

﹡中國宮廷獲上層社會有機會接觸到歐洲最先進知識

﹡所有最新最現代的歐洲科學知識訊息皆用圖像表達與說明

4 歐洲人所送贈品很大一部份是科學儀器,皇室只把它們當成是玩

賞工具

5 《天工開物》與《遠西奇器圖說》的比較

科技圖片的交流:

a. 歐洲因為與中國接觸,更強調實用、經驗實驗的重要性

b. 中國接觸到歐洲最先進的科技知識:大水法→機械運轉、遠

近說

c. 歐洲人知道用科學、機械可以探求宇宙真理 4. 軍事、武器圖像或成品:

1 改良大砲的仿製與製造→軍事技術的傳入 2 西式火器著作在中國

湯若望《火攻挈要》

南懷仁《神威圖說》

軍事戰技與技術都用圖像來解說

5. 醫學、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研究中國植物 1 卜彌格《中華植物》(Flora Sinensis)1656 2 人體解剖圖、西醫理論

6. 語文學/論理學 1 古典哲學、神學

2 耶穌會學者介紹歐洲語言與宗教、神學與哲學 7. 西式建築在中國

建築、會話、庭園、歐洲文物器物手工藝品

(18)

西式建築的引進:

1

a. 澳門→教堂、洋行商樓(1558-1569)

b. Schall Kiche

(1650)中西混合的教堂、西式教堂加中式牌

c. Martini 杭州建教堂

2

洋行(廣州)的設立 中國西南沿岸(澳門、廣州、揚州、安 慶)

3 圓明園西洋樓 1747 長春園

朗士寧 Joseph Castiglione 王致誠 J. Denis Attriret 蔣友仁

楊自新(Thébauet)

汪達洪(Joannes M. de Ventavon)

西式建築義式、法式 Baroco

平面佈局、幾何圖形與中式庭園不同

西式 中式

理性 人工 幾何 數學

感性 自然

很多例子中西混合的建築,雖然表面上是西式,但佈局或細部仍 是中西混合

8. 繪畫

1 宗教畫→西洋畫、版畫

Matheo Ricci→西式技巧→陰陽明暗

2 宮廷畫家:歐洲宮廷(畫師)藝術家很多都是全才藝術家,例如:

朗士寧

康熙(聖祖)1611-1723 雍正(世祖)1723-1735 乾隆(高宗)1735-1821

宮廷生活→皇帝嬪妃、花鳥、馬匹 軍事記錄

皇帝豐功偉蹟記錄

3 建築設計

庭園規劃(圓明園、西洋樓)

機械製造 朗士寧

a. 歐洲技巧、中央透視法、色彩更鮮豔更多元 b. 題材:軍旅、征戰偉蹟、肖像畫

c. 專業技巧

(19)

4 乾隆平定北方民族、北方國家《奏凱圖》:1765 作圖

朗士寧 Joseph Castiglione 1688-1766

王致誠 J. Denis Attiret

艾啟蒙 Ignatius Sickelpar-th 1708-178 安德義

1774→

共 16 幅送到法國完成,送回中國銅版鐫刻

5 技巧:康熙、乾隆→畫院中西畫法混合新畫派

遠近 大小

具體高低、凹凸

內容:更多對大自然、山水花鳥題材的關注

6 中國文人畫:中國文人是身兼藝術家、畫家(中國畫家、文人畫

家)

a. 知識份子與畫家身份結合提高繪畫的地位/文藝復興時(十

五世紀)歐洲畫家的地位才建立

b. 對自然的尊崇與推崇:中國宋朝文人畫家地位已很高 c. 把繪畫提升到知識/學術/人文的地位

d. 在歐洲是專業 Werkstatt(藝術家工作室藝術學院學習)強調

技術的訓練。中國:學術智識的領悟除了技巧、更需要天份

9. 音樂 西方歌劇、戲劇

XIV. 總結

A. 啟蒙運動受中國之影響:理性、實證、實驗 1 傳教士的報導

2 歐洲人自己的創作 Chinoserie

B. 歐洲對中國的影響(中國對歐洲的瞭解與興趣)

1 科學儀器、自然科學知識/科學圖像 2 天文學

3 地圖測量、地理知識 4 軍事大砲武器的製造

5 藝術:版畫、歐洲繪畫聖母像

6 工藝品鐘錶、貢品、世界地圖、測量儀器、地球儀、瓷 器、

洋瓷

7 宗教:傳教、宗教版畫

8 西洋樓歐洲建築:西式建築 北堂、南堂、西堂、東堂 9 朗士寧 中國宮廷繪畫

10 中央透視法

C. 十七、十八世紀中國未有現代自然科技的發展之探討:

1. 自然科學、科技並未成為人文思想中的重要一環。中國文人

所追求的重要知識內涵,並不包括自然科學

(20)

2. 知識的壟斷:朝廷為將高技術對外公開,以後知識遺失、未

流傳給後代

3. 自然科技、技術、科學知識未作有系統整理、分析、保存,

向歐洲有科學院的成立,作研究分析、整理及保存。中國講 究祖傳獨家秘方,所以最優秀的知識與技術很容易失傳。

4. 科舉制度中未有對術科的要求,因此受科舉制度的局框,大

部分文人並未把追求自然科學真理當成人生目標

5. 對技術的探索主要在實用的目的或消遣玩賞的目的 D. 探討時代間思想的轉變﹕

各時代間的轉變原因及轉變特點 對歐洲文化史演進的貢獻

1. 十六世紀以前

2. 十七世紀及十八世紀 3. 十九世紀

XV. 東西文化交流史參考書目

一、中、日文

Dunn, John 著,李連江譯《洛克》(台北:聯經,1990)

〔英〕E.H.貢布里希著 林夕等譯《藝術與錯覺》

Honour, Hugh,John Fleming著,吳介禎等譯 《世界藝術史》(台北縣:木馬文化,

2001)

Jesus, Montalto De著,黃鴻釧、李保平譯 《歷史上的澳門》(澳門基金會,2000)

〔意〕L.貝納沃羅著,薛鍾靈、余靖芝等譯《世界城市史 1. 2》(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0)

〔英〕M.蘇立文著,陳瑞林譯《東西方美術的交流》

Nieuhof, Johan 原著,﹝荷﹞Leonard Blusse﹝中﹞庄國土著《《荷使初訪中國記》

S, C. E. 著,李辛陽、李振華合譯《鄭成功復台外記》(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出版)

Wolfflin, Heinrich 著,曾雅雲譯 《藝術史的原則》(雄獅圖書,二版三刷,1993)

《文化雜誌 第 30 期》(澳門文化司署,1997)

《文化雜誌 第 21 期 澳門聖保祿學院四百週年 論文特集》(澳門文化司署)

(21)

包樂史著《中荷交通史》(路口店出版社)

〔美〕史景遷著,呂玉新譯《胡若望的困惑之旅:18 世紀中國天主教徒法國蒙難記》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6)

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荷據下的福爾摩沙》(台北:前衛,2003)

〔葡〕安文思著,何高濟譯《中國新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2006 重印))

〔法〕老尼克著,錢林森、蔡宏寧譯《開放的中華:一個番鬼在大清國》(濟南山東畫 報,2004)

〔法〕伯希和著,馮承鈞譯《蒙古與教廷》(北京:中華書局,1994

〔法〕李明著,郭強、龍云、李偉譯 《中國近事報道(1687-1692)》(鄭州:大象出版社,

2004)

李霖燦(Hg.):,,Long zai Gugong”<龍在故宮>,( Taipei, 1987, S.185-217)

〔美〕何偉亞著,鄧長春譯《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北京: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沈玉麟編 《外國城市建設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于倬雲,《紫禁城宮殿—建築和生活藝術》,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02 年 9 月,初版。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香港:香港公教真理學會出版,1970 年。

王子林,《紫禁城風水》,香港:世界出版社,2005 年。

王鎮華,〈華夏意象─中國建築的具體手法與內涵〉,收入郭繼生編,《美感與造 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11 月初版第 12 刷。

尹鈞科,《候仁之講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年 9 月,初版。

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設與社會變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年,初版。

史建,《圖說中國建築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

布野修司編,アジア都市建築研究會執筆,《アジア都市建築史》,京都:昭和堂,

2006 年第 2 刷。

包樂史 ( Leonard Blussé )、莊國土著,《〈荷使出訪中國記〉研究》,廈門:廈門大 學出版社,1989。

吉史塔茲(Jestaz, Bertrand)著,楊幸蘋譯,《文藝復興建築─從布魯內列斯基到帕拉底 歐》(La Renaissance de l'architecture : De Brunelleschi à Palladio),台北: 時報文化 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李明著,郭強、龍雲、李偉譯,《中國近事報導》,北京:大象出版社,200 年。

(22)

侯仁之,《北京城市歷史地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2000 年 5 月,初版。

侯仁之,鄧輝,《北京城的起源與變遷》,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1 年 1 月,初 版。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市:里仁書局,1982 年。

修‧歐納、約翰‧苻萊明著(Hugh Honoun and John Fleming),謝佳娟等譯,《世界藝 術史(A World History of art)》,台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年,

5thed 。

陳志華,《外國造園藝術》,台北:明文書局,1990 年。

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香港:三聯書局有限公司,2001 年。

郭湖生,《中華古都 — 中國古代城市史論文集》,台北﹕空間出版社,2003 在版。

郭繼生編,《美感與造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11 月初版第 12 刷。

賀業鉅,《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北京:新華書店,2003 年 7 月第三次印刷。

馮明珠,〈堅持與容忍—檔案中所見康熙皇帝對中梵關係生變的因應〉,收入天主教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編,《中梵外交關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新莊市:

輔仁大學歷史系,2002 年。

董鑒泓,《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史》,台北:明文書局,1998 年再版。

趙廣超,《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5 年 9 月,初版。

潘谷西、郭胡生等編著,《中國建築史》,台北:六合出版社,1999 年。

蕭默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建築藝術史(上冊、下冊)》編寫組編著,北京﹕文 物出版社,1999。

阿海著《雍正十年:那條瑞典船的故事》(北京:線裝書局,2006) 吳伯婭著 《康雍乾三帝與西學東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洪健榮、張玉法編輯《中國近代史史料指引》(台北:新文豐,2005) 高聰明著《宋代貨幣與貨幣流通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

張省卿,〈從湯若望 ( Adam Schall von Bell ) 肖像畫論東西藝術文化交流〉,《故宮 文物月刊》,卷 15 第 1 期, 169 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 年 4 月,頁 74~

89。

張省卿著 《從 Athanasius Kircher(基爾旭)拉丁文版〝 China illustrata〞(《中國圖 像》,1667)龍虎對峙圖看十七、十八世紀歐洲龍與亞洲龍之交遇》,(天主教輔仁大學

(23)

歷史學系成立四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抽印本,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印行,

2003 年 七月)

張省卿,〈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對中國京城之圖像報導〉,「第三屆文化交流史:點 與線的觀察與思維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台北,2007 年 5 月。

張省卿,〈十七、十八世紀中國京城圖像在歐洲〉,《美術學報》,第 2 期,台北: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2008 年 2 月。(33,886 字)

張省卿,〈中國京城中軸佈局對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宮殿庭園規劃之影響〉,「東西 方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香港,2007 年 10 月 5-7 日,

43 頁。

張省卿,〈文藝復興人文風潮始祖─布魯內列斯基及典藏傑作帕濟禮拜堂〉,

《ARTIMA 藝術貴族─Taiwan art magazine》,第 44 期,台北,1993 年 8 月,頁 103-113。

張省卿,〈以日治官廳臺灣總督府(1912-1919)中軸佈置論東西建築交流〉,《輔仁 歷史學報》,第 19 期,臺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印行,2007 年 7 月,頁 163- 220。

經典雜誌編著《鄭和下西洋:海上史詩》(台北:經典雜誌,1999)

鄭維中著《製作福爾摩沙- 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台北:如果,2006)

〔法〕榮振華〔澳〕李渡南等編著,耿昇譯《中國的猶太人》(鄭州:大象,2005)

〔波〕愛德華.卡伊丹斯基著,張振輝譯《中國的使臣 卜彌格》(鄭州:大象,2001) 維特魯維著,高屢泰譯,《建築十書》(台北:建築與文化出版社,1998)

研究》 (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

二、西文

Battisti, Eugenio, Filippo Brunellschi. Das Gesamtwerk, Stuttgart, Zürich, Milano:

Belser Verlag, 1976.

Baltrušaitis,Jurgis, “Jardins et pays d'illusion”, in: André Chastel, ed. Aberrations:

quatre essais sur la légende des formes, From “Collection Jeu Savant”, Paris: Olivier Perrin, 1957, pp.99-131.

Benevolo, Leonardo,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 Frankfurt, New York: Campus Verlag GmbH,1983.

Berliner Festspiele, ed. Europa und die Kaiser von China, Frankfurt am Main: Insel Verlag, 1985.

Blanke, Harald, “Die Entwicklungsgeschichte des Großen Gartens zu Dresden” in Die Sächsische Schlösserverwaltung, ed. Der Grosse Garten zu Dresden – Gartenkunst in vier Jahrhunderten, Dresden: Michel Sandstein Verlag, 2001, pp.21-33.

(24)

Börsch-Supan, Eva, “ Landschaftsgarten und Chinosierie”, China und Europa ─

Chinaverständnis und Chinamode im 17. und 18. Jahrhundert, Berlin: Verwaltung der Staatlichen Schlösser und Gärten, 1973, pp.100-107.

Bredekamp, Horst, Sankt Peter in Rom und das Prinzip der produktiven Zerstörung, Berlin: Verlag Klaus Wagenbach, 2000.

Bredekamp, Horst: Antikensehnsucht und Maschinenglauben-Die Geschichte der Kunstkammer und die Zukunft der Kenstgeschichte (Berlin, 1993)

Bredekamp, Horst. The Lure of Antiquity and the Cult of The Machine. Princeton:

Markus Wiener Publishers, 1995.

Boym, Michael: Flora sinensid (Wien, 1656)

Chang, Sheng-Ching. Das Porträt von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in Athanasius Kirchers‘China illustrata’. Hamburg: Hamburg University, Germany, 1995, 139 p.

Chang, Sheng-Ching.“Das Porträt von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in Athanasius Kirchers ‘China illustrata’”,in : Western learning and Christianity in China - The Contribution and Impact of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 Roman Malek ed., Sankt Augustin, Germany: Monumenta Serica,1998,Vol.Ⅱ.

Chang, Sheng-Ching. Das Chinabild in Natur und Landschaft von Athanasius Kirchers

‘China illustrata’(1667) sowie der Einfluß dieses Werkes auf die Entwicklung der Chinoiserie und der Europäischen Kunst, Berlin: Humboldt University, Germany, March 2001, 398 p.

Chang, Sheng-Ching. Natur und Landschaft - der Einfluss von Athanasius Kirchers China illustrata auf die europäische Kunst, Berlin: Dietrich Reimer Verlag GmbH, Germany, 2003. 232 p. ISBN: 3-496-01280-3

Chang, Sheng-Ching. “The Map Novus Atlas sinensis (1655) of Jesuit martin Martini”, at “World and Image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e pour L’Etude des Rapports enre Texte et Image(AIERTI)”, 21-27. July 2002, Hamburg, Germany.

Chang, Sheng-Ching. “The Philosophy of Nature in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y”,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asci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 The Spirit of the Occident and Spirit of China in Reciprocity”,

“Monumenta Serica Institute”, Sankt Augustin, February 2003, Smolenice Castle, Slovakia.

Chang, Sheng-Ching. “A new aesthetical idea in Europ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y —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irregularity from China to Europe”, at “China and Europe — Alternating Views”, Dresden Germany: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德國德勒斯登國家美術館), September 26-28, 2006.

Daston, Lorraine、Katharine Park: Wonders and the Order of Nature 1150-1750 (New York:Zone Books,1998)

(25)

Degenhard, Ursula: Exotische Welt-Entdeckungs-und Forschungsreisen im Spiegel Alter Bücher, (Katalog) (Stuttgart, 1987)

Donio, Georg: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Kunst (4 Tar-Bde, Berlin, Leipzig 1930-34) Dvorak, Max、John Hardy (transl.): The History of Art as The History of Ideas Erdberg, Eleanor von: Chinese Influence on European Garden Structures (New York:Hacker Art.Books,1985)

Fan, Wei: Li Yuese Iun fengshui, Taipei, 1990《景觀、建築、風水》

Godwin, Joscelyn: Athenasius Kircher

Gombrich, Ernst: Kunst und Illusion (köln 1967)

Gombrich, E. H..: Art and Illus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London: Phaidon, 1997, 5thed..)

Gombrich, E. H..: The story of art (Oxford: Phaidon, 1989.15th ed., enl. and rev.) Gombrich, E. H..: Art, perception and realit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1972.)

Gombrich, E. H..: History de l’art (Nouvelle ed., Paris: Flammarion, 1990.) Gruber, Alain: Chinoiserie-Der Einfluβ Chinas auf due europäische Kunst-17,- 19.Jahrhundertn, (Ausstellungskatalog), (Bern 1984)

Hartmut Walravens: Chain Illustrata (1987)

Hofmann, W. : The Eartbly Paradise: Ar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rt (London, 1961) Honour, Hugh: Chinoiserie-The vision of Cathay (London 1961)

Hunt, J. Dison and P_Willis, eds: The Genius of the Place: The English Landscape Garden, 1620-1820 (New York, 1975)

Impey, Oliver: Chinoiserie, The Impact of Oriental Styles on Western Art and Decoration (Oxford 1977)

Inez De Beauclair(ed) Neglected Formosa (San Francisco:1975) Jacobson, Dawn: Chinoiserie (London 1993)

Jarry, Madeleine: China und Europa-der Einfluss Chinas auf die angewandtem Künste Europas (Freiburg 1981)

Kircher, Athanasius: China Illustrata (原文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依據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以下稱工程會)九十八年 八月二十七日工程管字第 O 九八 OO 三八二 O 四 O

綜觀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佛教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之

雜譬喻經八十卷 (見舊錄)   已上八十七部 (僧祐錄).

年齡滿七十五歲至未滿七十六歲 一點 年齡滿七十六歲至未滿七十七歲 二點 年齡滿七十七歲至未滿七十八歲 三點 年齡滿七十八歲至未滿七十九歲 四點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一九八八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由美國西來寺主辦,星雲大師在一九八六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