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不同性別學生之新聞媒體閱聽行為具有顯著差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二、不同性別學生之新聞媒體閱聽行為具有顯著差異"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在瞭解台北市高中學生之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 任感傾向,並探討不同背景因素(性別、省籍、家庭社經地位、政黨 支持傾向)之學生,其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程度的差異,

以及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的相關。本研究與以往研究的最 大不同點是:以往的研究文獻僅將政治信任感列為政治態度下的變項 之一,或是列為中介變項,難以窺得政治信任感的真實情況,本研究 則聚焦於政治信任感,以期進一步瞭解現階段高中生的政治信任感傾 向。本研究僅探討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傾向之間的相關 性,而不論及其他政治社會化媒介與高中學生政治信任感之間的關聯 性。以下各節將就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扼要說明,並就此提出對現況的 建議,以及未來可供研究之方向。

第一節 結論

根據第四章的研究發現,可提出三方面的結論:一是高中學生的 新聞媒體閱聽行為之現況;二是高中學生政治信任感傾向之現況;三 是高中學生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傾向之相關情形,茲分述 如下:

(2)

一、現階段高中學生的新聞媒體閱聽行為並不積極:使用程度只有中 等,對於報導內容的接受度不到一半。選擇新聞媒體的主要考量 是希望藉由該媒體獲得更多外界的完整訊息。

此外,電視是高中學生最常使用的媒體,高中生也較能接受 電視新聞的政治性報導內容。

二、不同性別學生之新聞媒體閱聽行為具有顯著差異。顯示台北市高 中學生的新聞媒體閱聽行為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所差異,且男學生 之新聞媒體閱聽行為明顯較女學生積極。

三、不同籍貫學生之新聞媒體閱聽行為並無顯著差異。顯示台北市高 中學生的新聞媒體閱聽行為,並不會因籍貫的不同而差異。

四、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學生之新聞媒體閱聽行為具有顯著差異。顯示 台北市高中學生的新聞媒體閱聽行為會因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 所差異,且高社經地位學生明顯較低社經地位學生積極。

五、有無特定支持政黨之學生,其新聞媒體閱聽行為具有顯著差異。

顯示台北市高中學生的新聞媒體閱聽行為,會因為有無特定支持 政黨而所差異,且支持民進黨之高中學生,明顯較無特定支持政 黨之高中學生積極。

(3)

貳、台北市高中學生的政治信任感傾向

一、台北市高中學生對政治的信任程度偏低,對於政治抱持消極、不 信任的態度;「對政府與政策之信任感」不高,肇因於「對民意代 表信任感」、「對政府官員信任感」的低落,故欲提高人民對政府 與政策的信任程度,有賴於對政府官員與民意代表信任感的提升。

二、不同性別學生之政治信任感並無顯著差異。顯示台北市高中學生 的政治信任感,並不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所差異。

三、不同籍貫學生之政治信任感具有顯著差異。顯示台北市高中學生 的政治信任感會因籍貫的不同而所差異,且台灣籍閩南人的政治 信任感明顯高於大陸各省籍者。

四、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學生之政治信任感並無顯著差異。顯示台北市 高中學生的政治信任感,並不會因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所差異。

五、不同政黨支持傾向學生之政治信任感具有顯著差異。顯示台北市 高中學生的政治信任感會因籍貫的不同而所差異,且支持民進黨 之高中學生,明顯高於支持國民黨、親民黨以及無特定支持政黨 之學生。

(4)

參、台北市高中學生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傾 向之關聯性

一、台北市高中學生「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之間,

除了「對政府官員信任感」外,均呈現顯著正相關。顯示高中生 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之間具有密切之關聯性,即新聞 媒體閱聽行為越積極、越信任媒體報導內容者,對於政治的信任 程度越高,越加信賴民意代表、政府以及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

二、新聞媒體閱聽行為各分量表之間,除了「新聞媒體選擇」外,皆 達顯著相關。

三、政治信任感各分量表之間皆達顯著相關。顯示台北市高中生中,

越信任政府官員者,對於民意代表越加信任,且對於政府與政府 政策的評價、信賴程度也越高。

四、新聞媒體閱聽行為各量表與政治信任感各分量表之間的相關程度 並不一致。「新聞媒體接受」與政治信任感各分量表之間均達顯著 相關。「新聞媒體選擇」僅與「對政府官員信任感」之間達顯著相 關。新聞媒體使用與政治信任感各分量表之間均未達到顯著相關。

五、研究結果顯示,新聞媒體使用、新聞媒體選擇與政治信任感之間 的相關性並不顯著,「新聞媒體接受」才是造成新聞媒體閱聽行為 與政治信任感之間明顯相關的主因。

(5)

六、「新聞媒體接受與政治信任感呈顯著正相關」一結果可能顯示,

越接受新聞媒體政治新聞報導內容的高中生,政治信任感越高 此結果亦可能顯示,政治信任感越高的高中生,越能接受新聞媒 體的政治性報導內容。

七、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之間雖具有關聯性,但兩者均受 政黨支持傾向所影響。或許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其實 是各自獨立的兩變項,研究結果顯示的相關性是由政黨支持傾向 所造成。本研究無法排除此一可能性,故在推論上宜審慎為之。

(6)

第二節 建議及未來研究之方向

筆者根據政治信任感與新聞媒體閱聽行為之研究結果,分別對於 政府、學校教育以及新聞媒體提出建言,並依據本研究之經驗與不足 之處,對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

壹、對政府、學校教育與新聞媒體提出之建言

一、政府方面

1. 政府應重視人民的需求

台北市高中生對於政府與政策之信任感並不高,僅有中等傾 向,值得政府注意。政府當局常將民眾的不滿歸咎於媒體的負面 報導,但本研究結果發現,媒體閱聽與政治信任感成正相關,顯 示高中生信任感的低落另有其他原因,自得政府注意。

政府應多傾聽人民的需求,並做出因應,制定或修改相關政 策。唯有重視民意、為民謀利的政府才能獲得民眾的支持與信任。

2. 政治人物應注意自身言行並加強專業能力

政府官員與民意代表本應為人民表率,但研究發現台北市高 中生對於官員及民代的信任程度偏低,對於官員的品德與能力並 不信任,對於民意代表亦頗多懷疑。故官員與民代應針對此一發 現結果,多注意自己言行,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並把民眾利益 列為施政與問政考量,才能有助國家發展,並提高高中生對其信 任程度。

(7)

二、 學校教育方面

1.培養學生多元思考的習慣,而非僅以個人角度評判政治問題 台北市高中生的政治信任感因為黨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 異,此現象如果是因學生單憑對政黨的偏好來評斷政治事件的是 非、政府表現的優劣,將會對民主政治發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單憑好惡、情緒來評價政治事務,亦容易因為有心人士的鼓動 而影響其政治態度,甚至行為,而淪為民粹主義的一員。因此教 師在教學上應培養學生多元思考的能力與習慣,使學生能持平地 依據客觀事實,去評價政治事務與政府表現,而非以個人角度評 判政治問題。

2.加強學生對於新聞媒體的使用、培養參與公眾事務的現代公民 民主政治需要民眾的監督與參與才能完善運作,但台北市高 中學生的新聞媒體閱聽行為僅有中等程度,顯示高中生對於政治 事務的關心度並不高,並可能連帶影響政治參與的意願。

現代民主國家需要的公民是能掌握社會脈動、積極參與政治 與公共事務者,如此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而民眾亦需對於公共 事務與政治資訊具有基本認知才能有效參與。因此教師與學校應 該加強學生使用新聞媒體的習慣,進而使學生培養關心社會與政 治的態度,以及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與能力。

3.教導學生認識並正確使用媒體,免於被媒體誤導

研究發現北市高中生對於政治新聞內容約僅有一半的接受 度,此結果或可推論為高中生已有思考判斷能力,不會輕易受到 媒體報導的牽引,為一可喜現象,但教師與學校仍不應輕忽媒體

(8)

幫助學生瞭解「媒體建構的事實」不等於「社會真實」,教導學 生如何善用媒體而不被媒體所利用。

三、媒體方面

1. 請媒體工作者深思,並落實「第四權」的功能

雖然台灣的新聞媒體蓬勃發展,但本研究結果顯示高中生對 於新聞媒體政治性內容的接受度不高,是否意味著高中生質疑媒 體的公正性與可信度。媒體很難做到完全的價值中立,但仍應以 製作公正客觀的新聞媒體自許,否則當民眾把新聞媒體視為可信 度低的八卦消息時,勢必損害媒體人的尊嚴。

希望媒體發揮第四權的功能,不僅監督政府,也能作為政府 與民眾間的橋樑。媒體越能公正的提供充分的政治資訊給民眾,

越有助於民眾對於政治環境做出正確判斷,越有利於國家的民主 發展。

貳、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變項

本研究僅針對新聞媒體、個人背景因素與政治信任感之關係進行 探討,雖然發現此兩變項與政治信任感之間有著正相關的關係,但是 影響政治信任感的因素很多,諸如政治功效意識、官員接觸經驗及個 人人格特質等,限於人力與篇幅,本研究未能探討。未來的研究可考

(9)

二、研究對象與範圍

本研究僅限定為台北市高中生,且取樣僅限定於高一高二學生,

因此研究結論難能推至全國。未來的研究應可將研究範圍擴大,比較 不同地區高中生的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是否有所差異;甚 至將研究對象擴大為高中職學生,以進一步比較不同學制的青少年,

其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是否相同。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政治信任感量表」乃是蒐集國內外研究中常用之問卷 題目編成,經信度分析結果,亦達 .9057,效度分析結果亦良好,顯 示本量表具有研究上之效力。但量表中的「對政策之信任感」題目過 少,僅有 2 題,以此判斷高中生對於政策的信任感過於武斷,因此與

「對政府之信任感」合併,雖未背離研究架構,但卻無法了解高中生 對於政策的信賴程度。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再多蒐集「對政策之 信任感」之相關題目,使「政治信任感量表」更臻完整。

四、研究方法

在對媒體的研究中,研究者常採「內容分析法」,探討媒體對民眾 之影響。本研究限於研究者能力與篇幅,未能兼採「內容分析法」,致 無法了解媒體報導政治資訊時是否持平公正,因此雖然研究發現台北 市高中生的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具有顯著的相關性,但基 於同一理由卻無法斷言此是否為媒體的議題設定效果所造成。職是之 故,建議未來擬探討媒體對政治信任感影響效果之研究者能併用「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曾擔任以國家、重要城市為名,至少以二個版面以上刊登國際 新聞,且發行對象以全國或全球讀者為目標之平面媒體或通訊 社(例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教育成為一種具有政治的 文化行動,這種文化行動 意圖讓那些身處文化邊陲 與經濟不利地位的學生都

頁:http://politics.ntu.edu.tw/ 。本系教學以口試及 文獻閱讀為主,需具有相當之聽覺功能(含能以助

一 寫作評講(詩歌) 運用三至五個評講重點賞析同儕創作的詩歌 二 寫作評講(短文) 運用寫作評量表評鑑同儕創作的文章. 三

Harrington (1994) 認為倫理規範的目的在闡明責任,其研究透過責任的否 認 (Denial of Responsibility, RD) 這項人格特質與倫理規範的互動來進行測 量,並以資訊系統相關的軟體盜拷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EE )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GIPO)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GICE)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GIEE)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CS IE )

並以較淺易的方式進行評估,為學生建立學習成就感。整體而言,大多數政治演變的課題,會以概覽式課題的方法處理,即教師

認為它注重對四大師的研究而忽視支援這些大師布教活動的庶民之信仰的研 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