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調適課程大綱 說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調適課程大綱 說明:"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本調適課程大綱建基於2018 年 5 月公布的「修訂中國歷史(中一至中三)課程大綱」,專責委員會建議保留修訂課程大綱的所有內容,

但提供更大的彈性,以照顧學習者的多樣性。

非華語學生的中文程度雖然參差,但部分程度較佳者能與本地學生學習相同課程,故無必要一刀切另設一不同課程規定他們學習,

以致剝奪水平較佳的非華語學生學習整全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的機會;

部分非華語學生中文程度稍遜,對部分課題亦可能因文化差異而欠缺興趣,有需要就課程作出調適;

課程分為兩部分:概覽式課題及重點課題。一方面可讓學生仍然能整全地學習中國歷史,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有基本的認識;

另一方面能因應非華語學生的興趣及能力而設置學習重點內容,提升學習動機;

概覽式課題以較少節數教授,讓非華語學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大概有基本的了解;重點課題較多文化特色及香港發展的內容,非 華語學生應較有興趣認識,可以吸引他們學習,建議以較多課節教授,深化他們對香港與內地關係的了解,以及中國與其他國家、

民族文化交流的認識;

建議的重點課題中,包括了原來的選教及延伸部分。教師可按照教育專業及學生需要,彈性地決定教授多少這些課題;

照顧學習者多樣性有多種策略,調適課程只是其中一項。教師可同時採取不同的教學及評估策略,如設計多樣化的評估方式以取 代傳統的紙筆測考方法。

(2)

2

1. 此大綱沿用2018 年 5 月所公布課綱的每個歷史時期總節數(即三年總共 150 課節),不會另外建議每個概覽式課題及重點課題的 授課節數,讓教師有彈性就每個課題需用的課節數目作出專業判斷(示例可參考模擬進度表);

2. 調適課程大綱整體的內容份量較修訂課程為輕,目的為教師創造空間,可以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及活動照顧非華語學生的需要;

並以較淺易的方式進行評估,為學生建立學習成就感。整體而言,大多數政治演變的課題,會以概覽式課題的方法處理,即教師 只需教授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發展概況,毋需深入了解不同政治事件的由來與詳細的發展情況,以釋放較多課節;至於文化特色 及香港發展的內容,包括選教及延伸課題,透過強調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動,以及香港與中國歷史的關係,期望能提升非華 語學生的學習動機,故建議列為重點課題,教師可用較多課節教授,但仍可按校本或班本的情況決定選教及延伸課題的數目,大 綱中的重點課題已用紅格標示;部分在課程大綱中列為延伸課題的內容,教師可自由選擇是否教授。鑑於調適大綱已將部分課程 內容削減並簡化,教師有較大空間,可選教這些課題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這些內容已用綠格加以標示;教師亦可因應 學生興趣是否增加教授選教課題的數目,這些內容以紅虛線格標示;

3. 調適課程分為概覽式課題及重點課題,以表示在建議教學內容上的重點及輕重,而非略教及詳教的分別。對非華語學生而言,由 於對中國歷史的認識較為陌生,建議教師多因應歷史內容的相關性而整合不同課題,化繁為簡,如將「西漢武功對西漢國力發展 的影響」、「兩漢通西域與中外文化交流」合併教授;將「1950 至 70 年代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國際上的 角色及地位」一同處理,讓學生對中國歷史不同課題的關連及發展脈絡有較清晰的概念。因此,教師毋需生硬地按課題的排列次 序教授,而因應學生的需要靈活設計課堂的範圍及各種活動;

4. 為使非華語學生能投入課堂學習,需要照顧學生的文化背景及興趣,並盡量設計不同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參與,如利用多媒體材料 和資訊科技進行教學,以及進行全方位學習(如實地考察、參觀博物館等)以提升學習效能;

(3)

3

社會及人文教育 – 教學資源  初中中國歷史科(非華語學生適用)];

6. 本大綱供所有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學校進行試教、分享經驗,並向我們提供建議。基於學校的成功經驗及所發展的範例,我們會持 續優化課綱;

7. 為方便教師參照原來的課綱,本課綱將沿用有關詞彙;但教師可因應非華語學生的需要而改用或修訂有關的用語。

(4)

4

史前至夏 商周:中 華民族的 起源與早 期國家的 形成(10)

1. 中 華 民 族 與 早 期 國 家 的 起 源 ( 最 多 3 節 ) 2. 西 周 的 封 建 ( 最 多 3

節 )

3. 春 秋 戰 國 時 期 的 變 局

( 最 多 4 節 )

 中國多元一體文化的起源

(如仰韶、良渚文化)及 中華民族的演進歷程。3

 夏、商、周三代的興替概 況。

 封建制度的內容、作用

(如鞏固統治)及其與春 秋戰國局面形成的關係。

 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併戰 爭、厲行變法(如商鞅變 法)與百家爭鳴。

早期中國的發展概況 1. 夏、商、周至春秋戰

國期間早期中國的發 展概況

中國文化的起源與民族演進 1. 中國多元一體文化4的起

源(如仰韶、良渚文 化)及中華民族的演進 歷程。

2. 延伸部分:

人物個案研習:了解該人 物的重要事蹟及與其時代 的關係。

建議人物:孔子

1 這是於 2018 年 5 月公布並將於 2020/21 學年在全港中一開始實施的課程。

2 本大綱根據 2018 年 5 月公布課程大綱而進行調適的課程,供任教非華語學生的教師參考使用。內容的份量較原來的修訂課程大綱為輕,為教師提供更多空間 以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照顧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故此教師應能根據課時完成教授建議的概覽式課題及重點課題,而表中的內容僅屬因應非華語學生學習需 要而作出的建議,教師仍可按校情而專業決定教授內容的份量、重點及教學方法。

3 用紅色方格標示的是重點課題內容,教師可較詳細教授。

4 對一些非華語學生可能較難理解的中國歷史常用詞彙,教師可考慮改寫,如「多元一體文化」或可改寫為「多個具特色但又統一的文化」;至於其他詞彙如發 現非華語生有理解的困難,也可修改為他們較容易明白的用語。

(5)

5

延伸部分*

人物個案研習:了解該人物的 重要事蹟及與其時代的關係。

建議人物:孔子5、勾踐、蘇 秦、荊軻

備註︰

概覽式課題︰

可從地域上簡單說明夏、商、周三個不同部族的活動範圍、遷移擴展及生活特點,如商人重視祭祀、周人擅長農業等;教師應提及在不同地域生活及發 展的各個聚落及部族,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部族歷經夏、商、周三代,逐漸發展及融合,擴大了華夏文化的內涵。

教師可利用地圖簡單解釋周室進行分封的目的,以及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兼併及諸侯國逐漸減少的情況。春秋戰國期間,諸侯國兼併相爭,慢慢趨向一 統;而封建制度逐漸崩壞,發展出中央集權的國家形態。【對非華語學生而言,五等爵的內容較難理解,教師可毋需講述。】

重點課題︰

中國疆土遼闊,不同的地域孕育出各式的文化。人們的生活因應各自的地理條件而創造出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雖各有特色,但卻相互依存、统一而不 能分割,構成了中國文化多元一體的特徵。教師可利用地圖、都城的考古發掘說明中國在各地出現的文化(如仰韶、良渚)特色,以及它們展現的早期 國家形態,如設置都城、有專職官員等。

5 綠色方格標示的是可列為重點課題的延伸部分內容,教師可利用來提升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

(6)

6

春秋戰國時期,人物輩出,其遭遇有很豐富的故事性,教師可以利用這些人物故事作切入點來說明春秋戰國期間政治及社會方面的變化,以及列國相爭 兼併的情況。教師可選取某個人物,如孔子,講述其事蹟與其身處時代的關係。人物雖屬延伸課題,但仍可以選擇教授一個或數個人物。

(7)

7

秦漢:統 一國家的 形成與中 外文化交 流(14)

1. 秦 朝 的 統 一 、 統 治 措 施 及 衰 亡 ( 最 多 5 節 )

2. 兩 漢 的 政 治 發 展 與 中 外 文 化 交 流 ( 最 多 9 節 )

 秦朝的統一及其統治措施

(中央集權、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厲行法治、統 一貨幣及度量衡、修建長 城、開發嶺南)與影響

(政治、經濟、文化、版 圖-香港正式成為中國版 圖的一部分)。

 秦朝滅亡的原因與其後的 楚漢相爭。

 西漢的建立與漢武帝的文 治(獨尊儒術、士人政 府)武功對西漢國力發展 的影響。

 昭宣以後戚宦政治的出現

秦漢政治的發展概況 1. 秦、漢兩代的政治發

展概況

秦漢的中外文化交流

1. 西漢武功6對西漢國力發 展的影響

2. 兩漢通西域與中外文化 交流

3. 延伸課題:

道教的形成、科技發明

(造紙術與天文儀器的發 明)。

6「武功」可改寫為「軍事擴張」。

(8)

8

與漢朝的衰亡。

 兩漢通西域與中外文化交 流。

延伸部分*

道教的形成、科技發明(造紙 術與天文儀器的發明)。

備註︰

概覽式課題︰

教師可簡單舉例說明秦始皇經濟及文化方面措施的內容,如統一貨幣、度量衡及文字等,及其對促成中國大一統的作用。

教師可選取一些漢初的人物如公孫弘、董仲舒等介紹漢代士人政府的特徵,如選用讀書人、重視儒家經學教育等,並進而討論儒家思想成為中國主流思 想對治國方針的影響。

利用在香港發現的李鄭屋漢墓文物說明漢代華南地區在文化上與中原的關係。

【非華語學生毋需詳細深入認識漢代的戚宦政治,可考慮在教授漢武歷史時略為提及外戚(太后影響政治)及造紙術時提及宦官(蔡倫),讓學生此認識這兩 類人物便足夠。】

重點課題︰

漢代的軍事與外交、交通的發展息息相關,一起教授可化繁為簡,有利學生將不同史事組織;教師可介紹漢代對匈奴戰爭的大概,利用地圖說明匈奴對

(9)

9 漢室北方邊境安全的威脅,以及武帝派遣軍隊打敗匈奴的一些事蹟。

教師可建基於漢代的軍事行動,進而說明張騫及班超通西域及開拓絲路的故事,以及他們對中外文化交流各方面,如物產、宗教、娛樂等的貢獻。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造紙術與天文儀器亦是早期中國的科技發明,選教這些課題有助非華語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特色。道教同時可以作為切入點來 教授漢代的衰亡;造紙術與天文儀器,可讓非華語學生了解中國早期的科學成就。教授道教可重點介紹其特色,如信仰神祇、宗教儀式等,以及與非華 語學生本身信仰的異同地方;至於造紙術或天文儀器,可簡單講述其作用,以及在人類文明發展上的貢獻。

(10)

10

三國兩晉 南北朝:

長期的分 裂與南北 方的發展

(10)

1. 魏 晉 南 北 朝 的 分 裂 與 政 權 的 更 替 ( 最 多 4 節 )

2. 北 方 政 局 與 江 南 地 區 的 開 發 ( 最 多 4 節 ) 3. 魏 晉 南 北 朝 的 社 會 文

化 發 展 ( 最 多 2 節 )

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兩 晉南北朝政權的更替概 況。

延伸部分*

武備的演進(南方水軍與北方 騎兵)。

 北方的政局(胡人內徙)、

孝文帝遷都及其推行的漢 化措施(文化及風俗)與 影響(如民族融和)。

 人口南遷對江南地區經濟 發展的貢獻。

 以下主題,二選一:

i. 士族的生活面貌 ii. 石窟藝術(如壁畫、雕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概況 1.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

期分裂及南北方發展 概況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融和 及文化發展

1. 北方的政局(胡人內 徙)、孝文帝遷都及其推 行的漢化措施(文化及 風俗)與影響(如民族 融和)。

2. 選教課題:石窟藝術

(如壁畫、雕塑)與中 外文化交流。

3. 延伸部分:

武備的演進(南方水軍與 北方騎兵)。

(11)

11

塑)與中外文化交流7 備註︰

概覽式課題︰

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分裂時代。此期間雖政治動盪、戰爭頻仍、政權更迭,但卻是民族交流與文化發展的黃金時代。非華 語學生可認識不同邊疆民族的生活特色與地理分佈,以及此時期進入中原的大概。徙入中原後,邊疆民族與原先的漢人在衝突中逐漸融合,互相學習對 方的文化。教師可利用時間線及地圖簡單說明「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分裂時期。

教師可簡單說明北方混亂導致人口南遷的史實以及開發南方經濟的大概,如農業的莊園經濟、開拓海上貿易等。漢人的大量南遷,促成了南方經濟的發 展,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重點課題︰

非華語學生對不同民族融合及文化交流的課題可能較感興趣。教師可透過孝文帝漢化運動的措施,如遷都、改漢姓、禁胡服、禁胡語等,簡單說明這些 措施怎樣促進胡漢間的融合,及對雙方的影響。

另一個最能體現胡漢文化融合的例子是石窟藝術。石窟的各種雕像、壁畫、文獻等,均反映了中外交化交流及相互影響的痕跡。教師可利用雲岡石窟、

莫高窟等的圖像,讓非華語學生從視覺加以對比,說明魏晉南北朝期間中外文化交流的現象。

教師可選取赤壁之戰說明三國兩晉南北朝期間所採用武備的特色及戰爭的形態,以提升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

7 紅色虛線方格標示的是選教課題,教師可因應非華語學生的興趣而決定教授哪個課題;若課時容許,可考慮教授多於一個課題。

(12)

12

隋唐:隋 唐的統 一、發展 與開放的 社會(16)

1. 隋 朝 的 統 一 與 開 皇 之 治 ( 最 多 3節 ) 2. 隋 代 大 運 河 的 開 通 與

作 用 ( 最 多 2 節 ) 3. 唐 的 建 國 與 盛 世 ( 最

多 3 節 )

4. 安 史 之 亂 與 唐 的 衰 亡

( 最 多 5 節 )

5. 開 放 的 唐 朝 社 會 ( 最 多 3 節 )

 隋朝的統一、開皇之治的 措施(整理戶籍及授田、

置倉窖)對國家發展的作 用與影響。

 隋代大運河的開通及對促 進南北交流與統一的作 用。

 唐的建國、貞觀之治的治 績(確立三省制與科舉 制、用人唯才和擴展版 圖)與影響。

延伸部分*

武后施政的特色、開元之治的 治績與影響。

 安史之亂的始末、唐中葉

隋唐的政治發展概況 1. 隋唐政治的發展概況

隋唐開放的社會

1. 隋代大運河的開通及對 促進南北交流與統一的 作用。

2. 選教課題:開放的唐朝 社會(以下主題,三選 一):

i. 婦女的生活面貌(如服 飾打扮、社交娛樂、婚 姻)與地位;

ii. 玄奘西行與中印文化交 流;

iii. 唐代海上貿易與交通的 發展,及與周邊國家/地 區(如日本、朝鮮、阿 拉伯等)的關係;屯門 鎮的設置及其在海路交 通上的地位。

(13)

13

後的政局(如藩鎮、宦 禍、黨爭、民變)與唐的 衰亡。

 以下主題,三選一:

i. 婦女的生活面貌(如服 飾打扮、社交娛樂、婚 姻)與地位;

ii. 玄奘西行與中印文化交 流;

iii. 唐代海上貿易與交通的 發展,及與周邊國家/地 區(如日本、朝鮮、阿 拉伯等)的關係;屯門 鎮的設置及其在海路交 通上的地位。

備註︰

概覽式課題︰

(14)

14

隋唐(581-907)是中國歷經長時期的分裂後再度統一的時代。由於新的王朝接納了多元的文化,隋唐時期的中華民族壯大了內涵,國家呈現了新的氣 象:人材輩出;容納不同的民族及文化;南北貫通經濟實力增強。教師可強調唐太宗四海一家,不重華夷之別的觀念,有助非華語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 包容性。教師可利用時間線指出唐代是中國經過數百年分裂後的再度統一長時期;並舉例說明唐代前期的盛世面貌,如長安繁盛、疆域拓展、外國人才 來華等,至於貞觀之治則毋需獨立教授。

教師可考慮簡略介紹武后專權對李唐王朝的威脅,亦可選擇不教;至於中晚唐的政局,教師可簡述安史之亂作為背景,並連繫其後唐室面對的挑戰,但 毋需說明詳情及滅亡經過。

重點課題︰

教師可以簡介隋代統一及開皇之治作為開通大運河的背景,並利用地圖說明隋代大運河的地理位置,進而簡單解釋其對促進南北交流的作用。

開放社會是唐代的重要特徵,值得非華語學生透過多個課題對此增加認識,可從下列課題選取一項,介紹唐代是一個開放的社會:

 利用不同圖像資料介紹唐代女性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的情況;

 從西遊記故事切入,介紹玄奘求取佛法的艱辛歷程及其對促進中印文化交流的貢獻;

 利用地圖介紹屯門鎮的位置及唐代不同的海上交通路線,說明唐代海上交通的繁盛現象及其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貢獻。

【若時間許可,可教授多過一個選教課題。】

(15)

15

宋元:經 濟蓬勃與 民族關係 發展的時 代(15)

1. 五 代 的 興 替 與 宋 的 統 一 ( 最 多 3 節 ) 2. 兩 宋 政 治 及 經 濟 的 發

展 ( 最 多 8 節 ) 3. 元 朝 的 統 治 ( 最 多 4

節 )

 五代十國政權的特色與宋 初國策(強榦弱枝、重文 輕武)的制定。

 宋代的文人政治、改革

(如王安石變法)與黨爭

(如新舊黨爭)。

 北宋的商業(貨幣經濟)

與城市(汴京)發展;宋 室南遷後南方經濟8與海外 貿易(如茶葉、絲綢、陶 瓷)。

延伸部分*:

邊疆民族政權(如遼、夏、

金、蒙古)與宋室和戰的概 況。

宋元的政治發展概況 1. 宋代的政治發展概況

宋元的經濟及民族關係發展 1. 北宋的商業(貨幣經

濟)與城市(汴京)發 展;宋室南遷後南方經 濟與海外貿易(如茶 葉、絲綢、陶瓷)。

2. 延伸部分:

邊疆民族政權(如遼、

夏、金、蒙古)與宋室和 戰的概況。

3. 蒙古的崛起、拓展及元 朝的建立。

延伸部分:

重要發明西傳及其對世界 文明發展的貢獻。

元朝的統治政策與民族

8 此部分亦會提及宋末皇室與中原人士的南來、香港經濟發展的概況(如製鹽業、採珠業)。

(16)

16

 蒙古的崛起、拓展及元朝 的建立。

延伸部分*:

重要發明西傳及其對世界文 明發展的貢獻。

 元朝的統治政策與民族關 係。

關係。

備註︰

概覽式課題︰

教師可利用地圖簡單說明唐末以來地方割據的特色,連繫到宋初制訂中央集權的政策;然而毋需說明強榦弱枝及各項相關措施的內容。至於宋代的變 法,教師只需說明其目的及範疇,並以范仲淹或王安石的故事說明宋代君主重用文人進行政治改革。變法的各項內容及黨爭經過也毋需仔細介紹。

重點課題︰

宋代經濟特別繁榮富庶,教師可舉例子重點介紹,如城市經濟的出現、商業、海外貿易發達;紙幣的使用反映了宋代經濟的繁榮,亦可旁及香港地區當 時的經濟活動如製鹽及採珠業的概況。

宋、元兩代是漢人與邊疆民族交往頻繁的時代,教師可綜合兩代相關史事一起教授;亦可結合兩個延伸課題,即宋室與不同民族的和戰情況及元代重要

(17)

17

文明西傳,以完整呈現宋元兩代的對外關係。教師可利用地圖說明宋代邊疆民族的分佈,以及如何構成對宋朝邊境的威脅。

教師可透過成吉思汗的故事及地圖,簡單敘述蒙古人的崛起及擴張,最終形成龐大帝國的經過;並舉例說明由此帶動中國重要文明西傳對世界文明的影 響。

教師亦可利用宋王臺的故事及圖像資料簡單介紹蒙古人滅宋及建立元朝的經過;進而交代元代統治政策的重點,如民族歧視、對各個宗教兼容並包等。

(18)

18

明:君主 集權國家 的建立與 國勢的張 弛(10)

1. 明 代 的 君 主 集 權 政 治

( 最 多 4 節 )

2. 明 代 國 勢 的 張 弛 ( 最 多 6 節 )

 元末動亂與明太祖建國。

 明初君主集權措施與影 響。

 鄭和下西洋的概況與影響

(如貿易發展)。

 明代的國防建設與都城建 築:(以下主題,二選一)

國防建設:明長城 都城建築:北京城

延伸部分*:

基督宗教再度來華及影響。

 晚明政局與明朝滅亡。

明代的政治發展概況 1. 明代政治的發展概況

明代國勢的張弛9

1. 鄭和下西洋的概況與影 響(如貿易發展)。

2. 選教課題:明代的國防建 設與都城建築:(以下主 題,二選一)

國防建設:明長城 都城建築:北京城

3. 延伸部分:

基督宗教再度來華及影 響。

備註︰

9 「張弛」可以改寫為「上升與衰落」。

(19)

19

概覽式課題︰

教師可利用中秋月餅的傳說引入明代結束蒙古人的少數民族統治,重新建立漢人政權;至於君主集權的措施毋需逐項說明,只需舉述重要幾項,如廢除 宰相、大殺功臣等,帶出君主集權的觀念即可。

至於提及晚明的衰落政局,建議可順帶提及晚明傳教士再度來華及引起的中西文化交流;若不教授有關課題,在交代君主集權的例子後,概括其對明代 政治的壞影響,終使其滅亡,但毋需逐一分析明代滅亡的因素。

重點課題︰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劃時代的大事,教師可利用明代建國及集權措施帶出是次下西洋的背景;並利用地圖介紹鄭和航行的範圍,重點在於介紹行程的廣 闊,教師毋需逐一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及詳細的經過,但可利用圖像資料說明下西洋帶來對中外文化交流的貢獻。

教師可利用地圖及圖片簡單介紹明長城或明北京城的建築特色。

教師可大概講述利瑪竇來華的故事,說明基督宗教再度來華對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亦可旁及明朝滅亡的事實。

(20)

20

清:統一 多民族國 家的發展 與外力的 衝擊(25)

1. 清 朝 與 統 一 多 民 族 國 家 的 鞏 固 與 發 展 ( 最 多 7 節 )

2. 外 力 衝 擊 與 內 憂 ( 最 多 13 節 )

3. 清 廷 的 圖 強 ( 最 多 5 節 )

 清朝的統一10與清初盛 世。

 對漢、蒙、藏、回、西南 等民族及地區所實施的統 治政策及成效。

 清代的中衰(如吏治敗 壞、社會不穩)。

 西力東漸、兩次鴉片戰爭 及其影響(包括英國佔領 香港島及九龍半島)。

 太平天國運動對清廷統治 的影響。

清代盛衰的概況

1. 清初到清中葉的發展 概況

2. 清中葉至清末的發展 概況(包括改革運動 如洋務運動、戊戌維 新及清末新政)

清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策 及外力11的衝擊

1. 對漢、蒙、藏、回、西 南等民族及地區所實施 的統治政策及成效。

2. 西力東漸12、兩次鴉片 戰爭及其影響(包括英 國佔領香港島及九龍半 島),以及其後英國租借 新界。

10 此部分亦會提及清初遷界對香港地區發展的影響。

11 「外力」可改寫為「外國」。

12 「西力東漸」可改寫為西方國家來華的影響。

(21)

21

 甲午戰爭的背景、《馬關條 約》對中國政治、外交及 經濟的影響(包括列強在 華劃分勢力範圍)及英國 租借新界。

 八國聯軍侵華的背景、《辛 丑條約》對中國政局的影 響。

 洋務運動、戊戌維新及清 末新政推行的目標、重要 措施與影響。

備註︰

概覽式課題︰

清代史事內容豐富,建議教師化繁為簡,主要分為清初至中葉及清中葉至清末的史事,教師只需概要介紹,或利用多媒體材料交代,令非華語學生也嘗 試了解中國近代史這段期間中國面對的重大轉變。

教師可利用時間線介紹由清初至清中葉所發生大事的概略,如統一全國、康雍乾盛世的出現、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等。

(22)

22

至於清中葉開始的西方列強衝擊,教師可概述清中葉開始西方國家及日本相繼侵略中國的大致經過及結果。此部分可略提中英兩次鴉片戰爭,留待重點 課題才較詳細說明;至於其他列強如法、俄、日、德等,以至八國聯軍的侵華,可表列概括說明;至於清中葉開始的三場改革運動,可在清中葉後的概 況內介紹,學生只需辨識它們的先後次序及各自不同的改革範圍、重點及主要結果即可。

重點課題︰

教師可按地圖辨識清代各主要少數民族的位置及特色,並簡單介紹清王朝制定的相關政策內容大要。

教師可簡單介紹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的崛起、擴張政策以至所引起的東西方碰撞,但毋需詳細描述戰爭的經過;重點介紹中英衝突的原因,以及後來英 國割佔香港島、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的經過。至於教授過程中涉及的各不平等條約,只需簡介其名稱及條約重點,而毋需仔細說明各項條約的內容。

(23)

23

中華民 國:中華 民國的建 立及面對 的困難

(27)

1. 辛 亥 革 命 與 民 初 政 局

( 最 多 13節 )

2. 國 共 合 作 與 分 裂 ( 最 多 5 節 )

3. 日 本 侵 華 與 抗 日 戰 爭

( 最 多 7 節 ) 4. 國 共 內 戰 ( 最 多 2

節 )

 晚清革命運動的發展及辛 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香港 在革命運動中的角色。

 軍閥政治的概況及其特 點。

 北洋政府的外交挫折與五 四運動。

 民國時期的社會文化發展

(白話文的應用/女權興 起/消閒娛樂)。

 國共於 1924 至 1937 年由 合作到分裂(聯俄容共、

清黨、圍剿與長征)到再 合作(西安事變)的歷

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概況 1. 民初政局的發展

2. 國共關係

中華民國時期的文化發展及 香港在此時期的角色 1. 香港在革命運動中的角

色及1920 年代內地與香 港的關係。

2. 民國時期的社會文化發 展(白話文的應用/女 權興起/消閒娛樂)。

3. 香港的淪陷13及抗日活 動。

13 「淪陷」可改寫為「被佔領」。

(24)

24

程,兩黨關係轉變的原因 及對當時政局發展的影 響。

 1920 年代內地與香港的關 係。

 日本侵略中國的背景、抗 日戰爭的經過與結果。

 香港的淪陷及抗日活動。

 國共再次分裂、內戰的概 況及結果。

備註︰

概覽式課題︰

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史事較為複雜,建議教師將本時期劃分為三部分,即民初政局、抗日戰爭及國共關係。抗日戰爭可作為重點課題處理,其 餘只需交代大概便可。辛亥革命後至國民革命軍統一中國期間發生的大事,如袁氏稱帝、軍閥混戰、五四運動等,教師毋需具體介紹其間各件史事(二 次革命、袁氏稱帝、張勳復辟、護法運動等),可在教授軍閥政治時一併說明即可。

(25)

25

至於國民黨及共產黨自1920 年代起至 1949 年間兩次合作及關係破裂的大概情況,只需交代兩次合作的目標及合作概略,以及其後關係破裂的結果。

重點課題︰

建議教師在教授辛亥革命及抗日戰爭時以香港為主線,讓非華語學生從香港的角度,認識辛亥革命的產生及歷程、1920 年代內地與香港的關係及抗戰的 經過。教師可透過孫中山的故事說明香港在辛亥革命的角色,如籌募經費、宣揚革命理念、聯絡海外人士等,以及簡單交代1920 年代香港發生連串工 運時與內地的關係。

民國時期的女性權利及消閒娛樂,題材輕鬆,容易引起非華語學生的興趣,教師可運用圖片資料及舉例簡單說明民初以來女性權利或消閒娛樂的發展;

教師亦可鼓勵非華語學生以其本國的情況加以對比。

教師可以香港為切入點,以及從二次大戰的角度介紹日本侵華的由來,並舉例說明日本侵華的暴行及香港淪陷的經過,以及香港在三年零八個月下的抗 日活動及民生狀況,而八年抗戰的經過只需簡單交代,毋需詳細分期。

(26)

26

中華人民 共和國:

共和國的 成立、發 展及改革 開放(23)

1. 建 國 至 1978 年 間 的 內 政 與 外 交 ( 最 多 13 節 )

2. 改 革 開 放 政 策 ( 最 多 10 節 )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950 至 1953 年間的政治 運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 實施;社會主義建設的背 景、推行及影響。

 「文化大革命」的成因、

經過及影響。

 1950 至 70 年代中國外交 政策的演變。

 建國以來內地與香港的關 係。

 改革開放政策的目標、重 要措施(農工商業改革、

成立經濟特區)、成效及其 面對的困難。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概

1. 建國至改革開放前中 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 發展概況

2. 改革開放的實施

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政策 及香港回歸

1. 1950 至 70 年代中國外 交政策的演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國 際上的角色及地位。

2. 建國以來內地與香港的 關係;

改革開放中香港發揮的 作用。

3. 中國與英國就香港前途 問題談判的歷程;《基本 法》的制定;香港回歸 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成 立和發展概況。

(27)

27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國際 上的角色及地位。

 改革開放中香港發揮的作 用。

延伸部分*:

比較改革開放前後人民生活 的轉變(衣、食、住、行)。

 中國與英國就香港前途問 題談判的歷程;《基本法》

的制定;香港回歸及香港 特別行政區的成立和發展 概況。

備註︰

概覽式課題︰

教師只需介紹新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方向,並在舉述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國開始至改革開放前發生的重大政治運動,如土改、「文化大革命」等,

(28)

28

但毋需對每個政治運動及計劃進行獨立解說。「文化大革命」可連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的各項政治、經濟及社會運動結合,綜合敘述建國三十年 來的政局特點,毋需獨立解說。

至於改革開放,簡單介紹1978 年末以來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目標、重要經濟措施及成就便可。

重點課題︰

此時期的重點課題內容較豐富,教師可將性質相近的課題合併教授,如將不同時段的中國外交、香港角色一起教授;並指出建國後中國的外交政策由向 蘇聯「一邊倒」到改革開放後的多元外交政策,以及重點介紹中國在國際上積極參與各項事務如經濟合作、維和、環保等。

簡單說明建國後內地與香港的關係,如內地政治運動、人口遷移對香港的影響;及改革開放後香港發揮的示範角色如引進外資、協助培訓現代化企業的 管理人才等。

大概交代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問題的談判經過及結果、只需提及歷程中重要的大事便可,如英國首相訪華、簽訂聯合聲明、香港回歸及成立特區政府 等;至於《基本法》的制訂,毋需提及個別的條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推行為智障學生而調適課程的 特殊學校,可按智障學生的學 習能力和特殊學習需要等,在 2021/22學年或以後盡早調適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近年,教育改革強調多元化的㈻習模式和「促進㈻習的評估」 ,從而發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 在「心房」進行課堂或體驗 式學習活動後,學生能以表 情符號表達自己的情緒,令 學生能以多元化的途徑表達 情緒,以便老師深入了解學

編訂本資源是為教師提供分層課業例子以作參考,資源的內容並不包括所有

全方位學習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學習,以達至在課堂

答:應用學習調適課程並非職業訓練,學生完 成課程後不一定從事該行業或繼續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