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農業社會時期居民的生活週期與社會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章 農業社會時期居民的生活週期與社會關係 "

Copied!
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農業社會時期居民的生活週期與社會關係

根據三級產業活動的從業人口數變化1得知,台灣於六十年代初期逐漸進入工業社 會;七十年代與八十年代之交,台灣更逐漸邁入後工業化社會。因此本文將台灣的總體 經濟結構,區分為農業社會時期、工業社會時期和後工業社會時期三個階段;並以民國 64 年(1975)及 77 年(1988)作為分界之年代。

自 1895 年以來,臺灣農民及農村的發展表現出一種高度的「政策導向」性格。日 治時期日本政府所採行的「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使臺灣農業在技術上奠定了 相當的基礎;民國四十年代,國民政府又推行一系列的「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 者有其田」等的土地改革政策,改革了舊有的租佃制度,扶植自耕農,轉移土地投資於 工商業,穩定了農村社會秩序、培育了可觀的自耕農階層、繁榮了農村經濟,為「以農 業培養工業」政策奠定重要基礎。(廖正宏等,1986:5∼8)

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龍崎鄉居民經濟活動的內容為何?透過生活週期所呈顯的 生活方式又是如何?而經濟活動所建構的社會關係如何佔領這個地表空間的舞台?都 是值得探索的課題。

因此本章章節編排上,第一節概述居民傳統經濟活動的內容;第二節則依居民經濟 活動的類別論述居民經濟活動之週期性,第三節則以居民從事經濟活動所呈顯的人際關 係及所對應之生活空間,探究其地域性。

第一節 經濟活動的內容

農業社會時期鄉民的經濟活動大致可分田園耕作、山林開發、林產加工、牲畜飼養、

個別雇工及商業的開展六部分。因內四村與外四村於經濟活動的內容上對內較具同質 性,互較則歧異度性較高,2故本文以龍崎鄉中內四村、外四村的範疇分別闡述。

一、 田園耕作

早期農耕活動的進行為龍崎鄉民賴以維生之經濟活動。但由於本鄉山多平原少,鄉 內的開墾於日治末期已達到飽和(見表 2-1),加上水利不便,唯龍船山上之泉水可供飲 用、其餘多賴溪溝之水源,且無灌溉設施,故鄉內田地大多為看天田,土地的生產量低。

雖然如此,土地仍是當時鄉民唯一養家餬口之工具與安身立命之場所,故對土地的 耕作仍汲汲營營、絲毫不敢懈怠。

1

民國 64 年(1975)台灣工業人口開始超過農業人口,至民國 77 年(1988)服務業人口更凌駕工業人口 而成為台灣產業的主體。

2

外四村為西境之崎頂、土崎、中坑、楠坑四村,因地勢低緩、土質較適農業發展,且對外交通較便利、

又有龍崎市場,居民的生計生活較佳,故鄉民通稱為「外四村」 。東境的石 、大坪、龍船、牛埔四村,

因地屬內山、地勢較高、土壤不適農業發展,且交通不甚便捷,故鄉民通稱為「內四村」 。

(2)

表 2-1 龍崎鄉農戶與耕作面積一覽

耕地面積(單位:公頃)

項目

年代 田 共計

農戶數 (單位:戶)

每戶平均 耕地面積

(單位:公頃)

昭和 9 年(1934) 371.0 275.9 646.9 808 0.80 昭和 12 年(1937) 374.9 436.5 811.4 937 0.87 昭和 14 年(1939) 384.5 426.9 811.5 890 0.91 民國 45 年(1956) 327.6 287.8 615.3 1101 0.56 民國 51 年(1962) 377.8 302.0 679.8 1201 0.57 民國 55 年(1966) 381.1 303.8 684.9 1223 0.56 民國 59 年(1970) 405.4 291.6 697.0 1223 0.57

註:昭和年間資料單位原為「甲」 ,經換算得「公頃」 ,故共計數略有出入。

資料來源:1)昭和 13 年,新豐郡要覽。

2)昭和 14 年,龍崎庄管內概況書。

3)台南縣統計要覽。

1.田園的土地利用

一般農家耕作之地多在「田」(水田)「園」 或旱田)。當地農家所謂的「田」 是指丘陵中較為平坦,可用來蓄水、種植水稻之土地。在田的利用上,內外四村的利用 方式相當一致,通常農曆四月芒種前後開始插秧,等待九月收割後整地再壓甘藷,甘藷 三月收成後,四月則整地再插秧種稻。而三月到四月間田地上則種些綠肥作物。週而復 始地循環。但外四村因耕地較多,從事田地的生產普遍較內四村高出許多。

「園」即丘陵中雖平坦但無法蓄水,或水源無法到達之處。就園的利用上,因園中 少有水源,故多種植耐旱作物。大致為農曆七、八月間「壓甘藷」,十一、二月收成。

一∼三月間種植蔬菜,三、四月∼七、八月種植陸稻或雜糧。其中內四村由於地處偏遠、

外出不便、土地種植糧食作物不易,且與地區性龍崎市場隔絕性較高,在為滿足自身食 物補給的需求下,善用土地適地適種「蔬菜」成為普遍現象,尤以牛埔及龍船村為最。

依昭和十四年的《管內概況書》所述:「本區的氣候及風土適合蔬菜之栽培,尤以 龍船山附近可栽培兩期蔬菜最為特別,民眾大量從事專門栽培,不僅在家屋旁的空地或 溪畔栽培供自家用以外,更有往外賣出者。」且依據田野調查,光復後因龍船山上耕地 不足且地勢過陡,在種植作物上以蔬菜的栽培極為重要。

2.主要作物的栽種方式

主要糧食作物之稻米與甘藷的詳細操作程序如下:

(1)稻米

c整地:整地分兩次、皆於下雨過後施行,第一次整地時,先以牛拉犁翻土,翻出 的土批再以「割耙」割碎,若地面仍高低不平時,則需用「鐵耙」將地面耙平。第二次 整地則為施行插秧之準備,整地後 1∼2 天即進行插秧。

d插秧:早期無機械耕插秧前先需育苗,需在田邊一角種植秧苗,作為插秧時植入

(3)

田中的稻苗。插秧時需龐大的人工,通常會以「放伴」結合眾人之力完成。

e除草、施肥:插秧後約兩星期,田泥中長出雜草,為避免影響稻秧生長必須除草,

俗稱「搔草」。除草後再施肥約過一∼二星期再進行第二次搔草及施肥的工作。

f收割:等待水稻出穗後到黃熟期便「放伴」行收割,並在田中以「摔桶」將稻穗 與稻禾分開,並將稻禾棄置於田中做為肥料,稻穀則以麻袋裝運回家。此外,雨水雖可 使稻子生長,過多的水分亦會導致田埂崩塌、田中蓄水流失;故每逢雨後,農家必需「巡 田水」,以確保田中水分的維持。

每當稻子收割後,因山路險峻、牛車無法通行,需以人力肩挑的方式從田間將稻穀 搬運至自家門前稻埕,先以「風穀」去除稻穀間之雜質,再進行「曬穀」的動作。每需 食用,則挑負米袋行走一、二鐘頭至「碾米間」碾成白米。

(2)甘藷

稻子收割後則進行甘藷的栽植。其農事如下:

c整地:與水稻同。

d施肥、壓甘藷:於田中犁出一條條溝、壟,並將整地時的雜草置於溝中作為肥料,

以犁翻土使溝為壟,此時肥料已置於壟中。爾後壓甘藷,大致採二人一組壓一壟的方式,

一人用鋤頭掘土,一人放甘藷栽,前者再以腳踏土,使土密實。由於工作繁多,故多「放 伴」施行。

e併甘藷:即收成甘藷。將甘藷藤以鐮刀割除後,開始犁田。第一次先用犁從壟的 兩側犁過,使成「U」字型,其目的在將甘藷集中;第二次則從壟的單邊犁田,犁田時 同時「放伴」將甘藷裝入麻布袋中,故稱「併甘藷」。

甘藷的採收,可分甘藷葉及甘藷兩種。甘藷葉及甘藷採收裝袋返家後,需於當天將 甘藷葉斬成兩半,加以曬乾,以供飼養豬隻用;甘藷則挫成簽、曬乾,品質較佳者作為 人的糧食,品質較差、較小者則留給豬隻食用。

3.低土地負載力下的因應對策

龍崎鄉原本狹小的耕地,復隨人口增加與分化,使耕地更形破碎。而生計的需求使 稻米的種植仍佔所有耕地中狀況較佳的部分,但隨著人口數不斷增加的結果,糧食不足 的問題日漸浮現。

據鄉中耆老3所言,早期龍崎鄉整鄉全年稻米收入僅能供給鄉民三個月的糧食量,

更遑論內四村之惡地區,稻米的生產量更不足村民兩個月的餬口。因此甘藷的種植即成 為人們食用及飼養豬隻的主要食糧。除田、園的栽植外,對於坪的廣泛利用及境外開墾 更可看出其需求性。其中坪的利用於下一項「山林開發」中說明。

而境外開墾則為除汲汲營營地在村落農地耕作外,當地人普遍因應糧食不足下的對 策。有能力者在鄉外的平原區購地、租地耕作以求自給;若無法得此管道,則增加其他 方面收入以換取糧食。對內四村龍船村、牛埔村、石 村村民來說,有能力者則至高雄 縣內門鄉購買平原種稻。內門盆地為二仁溪流域上游丘陵地區中,相對高度變化較小,

3

前龍崎鄉鄉公所兵役課及民政課課長蔡全木(78 歲) 。

(4)

地表起伏變化比較平緩的地區,而且有如中埔、內埔、三重埔、夏梅林等稍微寬闊的地 面,開闢水田的困難度較低。(吳進喜,2000:148)由於內門平原地區水稻單位面積產 量高,因此成為龍崎鄉惡地區鄉民拓展耕地、增加糧食的重要場所。尤其對一山之隔的 龍船村及牛埔村村民較具吸引力,至於路程較遠的石 村,由於路途遙遠、費時費力,

不過三、五年光景田地早已變賣。

外四村中同樣也有至鄉外買地種植糧食作物的情形,其中以中坑村最為普遍,多以 到鄰村的關廟鄉深坑子地區耕作為主;而崎頂村亦有部分村民置產於關廟。

凡此種種,在在顯示出龍崎鄉民對於糧食之迫切需求,也反映出龍崎鄉耕地貧乏的 狀況;再由各村置田產的情形更可發現,鑑於當時多以步行的交通方式,故距離及易達 性形成重要置產的依據。

二、 山林開發

依《台南縣統計要覽》資料,民國 45 年(1956)時,龍崎鄉生產面積總計 4435.5876 公頃,其中田面積 351.8150 公頃、 面積 425.7389 公頃,山林面積 3562.1403 公頃、原 野面積 10.0684 公頃,可知林野面積佔總面積 80%以上,因此林野土地之利用實為本鄉 甚大的資源。

當地居民將「山林」泛稱為「坪」,泛指丘陵中較緩的山坡。由於龍崎鄉耕地極為 稀少,因此「坪」的利用即成為當地居民相當重要的農耕土地資源。至於丘陵中較陡的 坡地,則泛稱為「林」,多採消極放任的採集利用方式。

(一)坪的耕作利用 1.內四村利用方式

內四村對於「坪」之利用,通常在農曆五、六月時壓甘藷,十、十一月時收成。收 成後則作短暫休耕,以維護地力。連續種植甘藷二∼三年地力枯竭後,則改植竹子、造 林樹,並與樹薯、豆類間作。但甘藷的種植方法在「坪」與「田」「園」的種植方法不 同,因「坪」為斜坡的山坡地,在種植方法上不似「田」「園」為一壟壟的種植法,而 是以鋤頭掘土,自坡上往坡下,採倒退行走的方式栽植。

2.外四村利用方式

外四村「坪」的利用則與內四村截然不同,多以種植「鳳梨」及「竹筍」為主。

(1)鳳梨與竹筍作物的發展概況

龍崎鄉鳳梨之栽培,始於昭和十二年推廣鳳梨之栽種,奠定今日龍崎鳳梨的產銷基 礎。今日在中坑村與楠坑村交界之「可果美農場」,日治時即為「台灣鳳梨株式會社」

所有;民國三十四年(1945)台灣光復,翌年將「台灣鳳梨株式會社」改為「台灣鳳梨 有限公司」(中國農民銀行徵信室編印,1972:8)

由於台灣整體鳳梨產業之發展,於民國 44 年(1955)「台灣鳳梨股份有限公司」成

(5)

立後,鳳梨事業開放民營,因此一般企業界以生產鳳罐外銷可以獲利乃紛紛設立鳳罐加 工廠。加上民國 51 年(1962)以試銷方式開闢生鳳梨之出口,以日本為主要市場。民 國 53 年(1964)鳳梨生果出口全面開放,輸日數量激增。(中國農民銀行徵信室編印,

1972:9)

龍崎鄉內鳳梨之栽培受到外銷市場的影響甚大。雖然光復初期龍崎鄉境內台鳳公司 擁有的二百多甲土地早已栽種鳳梨,將生產後的鳳梨運至台南加工廠製成鳳梨罐頭、鳳 梨乾,然而一般民間的栽種,在民國五十年代由於受到外銷市場的刺激,龍崎鄉鳳梨栽 培也大幅成長(見表 2-2),大量外銷日本與香港,使龍崎鄉成為台南縣最大鳳梨栽培鄉

(郭金水:1978:21)。隨後疑受臺灣整體鳳梨原料聯購制度破裂、不能團結外銷影響,

加以國際鳳罐市場競爭益形激烈,故龍崎鄉鳳梨的栽培不似五十年代後期之熱絡。

表 2-2 1970 年以前龍崎鄉鳳梨種植面積及產量

種植面積(單位:公頃) 產量(單位:公斤) 龍崎鄉佔全縣之比例

(單位:%)

項目

民國 台南縣 龍崎鄉 台南縣 龍崎鄉 種植面積 產量 45 年(1956) 1710.59 305.0 15,994,590 2,726,400 17.8 17.0 47 年(1958) 2392.85 684.0 32,264,292 5,845,000 28.6 18.1 49 年(1960) 2537.75 750.0 36,446,132 6,520,800 29.6 17.9 51 年(1962) 2385.25 808.4 40,691,080 6,869,600 33.9 16.9 53 年(1964) 1258.33 509.0 15,861,174 5,760,000 40.5 36.3 55 年(1966) 1302.36 410.0 18,530,318 4,140,000 31.5 22.3 57 年(1968) 1551.42 500.0 27,192,138 9,890,000 32.2 36.4 59 年(1970) 1663.37 430.0 42,045,100 10,530,000 25.9 25.0

(資料來源:台南縣統計要覽)

竹筍的栽培也甚早,日治時即有栽種,品種為「綠竹筍」及「麻竹筍」,但產量不 高,多以自用為主。

(2)鳳梨與竹筍作物的生長條件及栽培方式 1)鳳梨的生長條件

鳳梨為多年生植物,無自然休眠期,如環境適宜,能繼續生長很久。(林碧鏗編,

王炘譯,1976:125)經濟栽培鳳梨之最適宜溫度,為年平均 24-27℃。(渡邊正一:1953,

76)鳳梨對低溫很敏感,土壤溫度降至 20℃,生長即大部停止。(林碧鏗編,王炘譯,

1976:125)食用鳳梨生長的年雨量範圍自 600 公釐至 2500 公釐以上,最適宜的商業栽 培年雨量,應自 1,000-1,500 公釐。(林碧鏗編,王炘譯,1976:127)它在其葉內特有 的貯水組織中將水貯藏起來,以致它能高度的抗旱,且在年雨量集中於某一時期的地方 能維持生長。(林碧鏗編,王炘譯,1976:127)日照率百分比低時或陰天百分率較高時

(6)

即延緩生長,並使果實小,品質差,特別是含糖份低,反之日照太多則果實將近成熟時 易罹日燒病4(林碧鏗編,王炘譯,1976:128)

鳳梨屬於所謂氣生植物,土壤中氧氣之存在,對根部生長為最重大之因子,且鳳梨 根部分佈在地表及極淺處,因此鳳梨土壤之第一條件為通氣良好。(渡邊正一:1953,

80)另一個重要要求是土壤酸度。因為鳳梨習性喜酸忌鹼,其適宜的酸度在 4.5∼6.0。

如果土壤的 PH 質高於 6.0,呈中性或鹼性反應,則因土壤含多量的錳,將使鳳梨不能自 土中吸收足夠的鐵質,而植株萎黃。(郭金水,1978:20)PH4.5 以下時萎黃現象就不會 發生。(林碧鏗編,王炘譯,1976:130)但土壤酸鹼值高低可以以人為加以修正。充分 通氣之土壤,不拘種類,對鳳梨之影響甚少,蓋土質之優劣,可以適當之施肥校正。(渡 邊正一:1953,80)但土壤中亦有難以校正者。粘質土在雨期因雨水而成飽和狀態,豪 雨時土壤固結,乾燥其地乾燥而易龜裂,技術校正,困難甚多。(渡邊正一:1953,80)

如高雄縣田寮、燕巢、內門(南半部)三鄉,就是因為土質大部分屬於南部第三紀頁岩

(青灰岩),質地粘重,PH 質甚高,雖經農民試種結果,顯示生長不好,果實甚小而作 罷。(郭金水,1978:21)在龍崎當地農民也有不知地層下為青灰岩而種植鳳梨者,但 確實生長不佳,虧本而歸。

此外鳳梨栽培的坡度不能大於 30 度,若超出此限,水土不易保持,在開墾、管理、

運輸上皆不合經濟需求。(郭金水,1978:21:17)故多選擇排水及通氣良好之輕鬆土 壤,行經濟栽培,故喜用臺地或緩傾斜地。(渡邊正一:1953,80)

因此適宜經濟鳳梨生長條件如下表所示:

表 2-3 經濟鳳梨生長條件

氣溫 年均溫 24∼27℃

雨量 年雨量 1,000∼1,500mm 氣候

日照 適度

質地 通氣、排水良好 土壤

PH 值 4.5∼6.0 地形 臺地或緩傾斜地,且坡度<30 度

若以氣候及地形的條件視之,龍崎鄉全鄉皆適合鳳梨的耕作;但若以土壤的質地及 酸鹼度來看,外四村適合鳳梨之栽培,但內四村則不適宜。

2)鳳梨的栽培方式

以下參照田調訪問5及探討鳳梨專書6加以整理得:

4

鳳梨植株傾斜後,即使果實的一邊直接曝曬於陽光下,這種果實因一邊承受過量的熱力,即造成日曬 現象。在果皮日燒處及其下面的果肉,因長期承受高溫以致細胞被殺死,部分果肉呈燙傷。日燒處的 果皮與果肉初時變白變軟,以後果皮表面自棕色變黑色,而且在小果之間會裂開。嗣後燙傷處失去水 分,且多孔與膨鬆。為預防日燒,一些鳳梨栽培地區多於果實發育後期以各種方式將果實陰遮。 (林碧 鏗編,王炘譯,1976:197)

5

訪問對象為中坑村村長楊明賢(58 歲) ,鳳梨產銷班班長陳吉春(70 歲)、崎頂村湯建旺(65 歲)。

(7)

c開墾整地:通常在種植鳳梨前一個月實施。先使用鋤頭清除園地,將雜木割除或 將老株及雜草掘起,再深耕翻土,將深層較具有機質及腐植質肥力較佳的土壤翻至表 面,並將表層之老株及雜草送至下層作為天然肥料。若有與果樹或竹林實施間作者,則 於整地後需依等高線栽種林木,以防土壤之流失。接著必須設置完善的排水溝。

d種苗選擇和處理:最早的種苗為從老株上取下之種苗;為防止傷口腐爛,一般都 將之倒立日曬,或用巴拉松稀釋液浸過,始行栽植。其後由於本鄉栽培農家大都實施電 石催花處理,故影響到種苗的產生,常有缺種苗的現象,是以種苗之來源多至外地購入,

多由關廟商人自台東買入載至龍崎較多。

e種植:鳳梨的栽植並無一定期,在本鄉通常農曆以八、九月最多,稱為秋植。秋 植的原因其一為此時為雨季末期,種植後仍有二、三回之適當降雨,土壤水分恰好,有 助於幼小鳳梨苗在濕潤土中深耕,使受冬天旱季影響較小;其二為當時正當農家電石催 花後,才有鳳梨栽。種植的方法採密植法(每公頃約植 35,000-40,000 株)。種植完不 久即進入乾旱期,必需實施灌溉,故常在園地的一角作蓄水池,亦有引河水灌溉者。

f施肥和除草:鳳梨植株雖能適應貧瘠之土壤,但為增加單位面積產量,仍須施肥,

視土壤的肥沃度高低,沃度高者,從種植到第一次收穫 1-2 次施肥,貧瘠的土壤則施肥 次數增加至 3-4 次。而在第一收到第二收,則需再追肥 2-3 次。此外為免雜草奪取土壤 之養分與水分,則平均一年實施 4-5 次除草。而若有蔭蔽樹者,在除草的同時會適當剪 伐過多的枝條。

g點電頭:即電石催花,主要在促進鳳梨的生長,加速其開花。在未有電石催花技 術之前,從栽種到第一次收成約需二年;有此技術後則只需一年半。早期方法為將細電 石直接投入有露水的鳳梨株蕊部,使其發生乙炔氣而促進花芽分化;之後進步到將電石 雨水混合,以茶壺灌電石水入鳳梨的株蕊,因此通常實施時間以一日中的清晨為最佳。

通常在栽種約一年後的「白露」前後,即可點電頭,但由於必須加強電石的強度,因此 通常必須點 3-4 次,每次間隔一天或兩天。

h灌藥、除芽:點完電頭後,為預防病蟲害,必需灌藥。而在鳳梨花謝後,必需將 過多的裔芽和冠芽心部摘除的工作,稱為「除芽」,其目的在於防止植株之養分為過多 的裔芽所吸收,影響到果實的生長。

i噴賀爾蒙、縛葉:在縛葉前需先噴賀爾蒙以促進生長,之後再進行縛葉,其目的 在保護果實不被陽光過度曝曬而受灼傷。利用果實周圍下葉 6-7 枚用竹篾束縛在果實上 面,實施時間約在鳳梨花謝後一個多月。

j收穫:通常點完電頭後約半年即可收成第一次,約四∼六月採收。收成後再稍微 整地、施肥,半年後再點電頭,再半年即收成第二次。因此通常採四年二收的方式。以 同一塊土地而言,鳳梨第一收比第二收產量為高,至於第三收則產量銳減。因此龍崎鄉 栽培鳳梨農家,多以四年二收為鳳梨園的更新期;唯有少數土壤較肥沃,經營面積小的 農家,才有五年三收或不休耕的現象。

6

(1)林碧鏗編,王炘譯, (1976),鳳梨,台北市:徐氏基金會,164-173 頁。(2)渡邊正一(1953),

台灣鳳梨之研究:中國園藝學會,127-161 頁。(3)郭金水(1978),高雄縣鳳梨栽培業之地理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8-44 頁。(4)中國農民銀行徵信室編印(1972),台灣區經

濟作物調查報告 第二輯:鳳梨,13-17 頁

(8)

k休耕或廢耕:鳳梨本身為極耗地力之作物。以當地栽種 500-1000 株鳳梨栽即需 40 公斤肥料可知。故鳳梨若有與林木果樹(如竹林、柳丁、荔枝、芒果..)間作時,其 園地在第二次收成後遂成果園。

無間作者,在收成後休耕一∼二年待地力回復再行耕種。本區也有經租 而耕作的 鳳梨園。有些採取間作,即幫地主間作果樹、竹子 …,果樹可吸收原本施予鳳梨的肥 料而加速成長,鳳梨廢耕後地主再行果樹林木的採收,這樣的方式無須繳納租金且雙方 皆可獲利。

鳳農的農事曆大致如下圖 2-1:

農曆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一年

整地、施肥 種植 除草

第二年

施肥 除草

點電頭 3∼4 次 灌藥

第三年

施賀爾蒙 縛葉

採收 除芽 點電頭 3∼4 次 灌藥

第四年

施賀爾蒙 縛葉

採收

第五年

休耕

圖 2-1 龍崎鄉鳳梨栽培管理時序(2004 年 7 月∼12 月調查訪問)

3)竹筍的生長條件

龍崎鄉鄉民在「坪」之竹筍栽種品種上以「綠竹筍」及「麻竹筍」為大宗,尤以綠 竹筍最為普遍。綠竹性喜生育於濕潤之砂質壤土、海拔三百公尺以下之溪岸、丘陵地、

平地、均適合生育,其抗風力、抗病力及耐旱力,均較其他竹類強,故在較乾燥之傾斜 坡及較強風之海岸地帶亦能生長(簡錸,1964:25)

由於竹子屬多年生植物,因此筍農每八到十年才會重新栽種新苗,以提高產筍率。

一般筍農植筍的農事於栽種前兩年較為辛苦,需常除草;第三年後則較為輕鬆。在產量 上,雖自栽種後一年即可「打竹筍」,但產量較佳的時期為種下第四年到第七年時。

4)竹林的培育管理

以下則將依前人之研究7及筆者當地田調訪問結果8對竹筍栽培的程序加以闡述。

7

(1)劉秋娟(2003),台南縣關廟鄉竹筍產銷的區域結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 文,40-45 頁。(2)劉必先(1987),竹的栽培與利用,台北市:五洲出版社,298-300 頁。(3)簡錸

(1964) ,竹類經營,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編印,25-27 頁。 (4)胡超宗(1987) ,竹筍栽培及加工利用,北

京:中國林業出版社,60-75 頁。

(9)

【第一年】

c整地:由於早期竹筍通常栽種於山坪,因此通常以鋤頭除草鬆土,再行栽種。

d栽植:通常在農曆三、四月「清明」前後栽植最佳,以原本自家竹叢內之優良竹苗 作為繁殖竹苗。種下後若無雨水則需加以灌溉,一、二月後即發筍芽。

e灌溉:無固定時間,通常於乾季時實施。由於竹林內若水分充足,可將竹筍產期提 早,並延長竹筍的產期、增加產量,因此如能加以灌溉最好不過;一般竹園若靠近溪溝 則引溪水灌溉,若無水源,則不灌溉,單純仰賴天雨的滋潤。

f除草:無固定時間從事的活動,通常雨後易生雜草,因此多於雨後施行。新植的竹 園,由於行株距寬闊,空氣流通,雜草最易滋生,為避免雜草吸收過多養分以致於竹筍 無足夠養分生長,除草是為必要。通常除草同時也進行小動作的「培土」工作,也就是 指在竹仔腳覆蓋土壤,以避免筍頭出露土面,造成露出部分的竹殼呈現綠色,竹肉略帶 苦味,稱為「出青」,影響竹筍的品質:除了以土壤覆蓋竹仔腳以外,農家更會以竹殼、

竹葉、稻穀、稻草、雜草等覆蓋竹仔腳,除可達培土的目的外,更可作為天然的有機肥 料。

g中耕、施肥:一般指利用冬季農閒時,約農曆十一、二月間,將竹園全面翻土,促 進土壤風化及通氣性。在中耕的同時,農家會進行第一次施肥。

h培土:作全面性的覆蓋土壤動作,若竹園大者,則需僱請其他農家來培土,若有一、

二甲地,則需培土六十天,為所有竹筍栽培農事中最為辛苦處。

i再施肥與收成:為求竹筍養分之充足,通常於收成前還需再施肥一次。收成期則多 在農曆五月∼七月半。

【第二年】

灌溉、除草、中耕、施肥、培土、再施肥、收成繼續進行,另增加:

j母竹留存:通常於「白露」後農家竹筍收割時,選擇母竹肥大健壯者 3-4 株加以 留存,以做另行栽培的種苗。

k斷竹根:由於竹子在栽培第二年以後,竹根即不斷的生長,若生長太密,則過份吸 收土壤之養分及水分,因此必需將多餘的竹根砍除。

【第三年以後】

第三年以後,由於竹林已較無發草現象,因此不需再辛勞地除草。其除的竹園工作,

則於第二年時相同。另增加:

l砍竹母:農家於第三年以後需每年砍竹母。當竹筍收割完一個半月時,此時新生的 幼筍已茁壯,因此將第三代的母竹砍掉,以使第二代的竹母有更佳的生長空間。

【第四年以後】與第三年同。

8

主要訪問龍崎鄉竹筍產銷班班長湯建旺(65 歲)、中坑村村長楊明賢(58 歲) 、崎頂村前兵役課課長蔡

全木(78 歲)

(10)

筍農的農事曆大致如圖 2-2:

農曆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一年

栽種

除草、培土

施肥 培土

第二年

培土 施肥 除草、培土 割竹筍 母竹留存 除草、培土 施肥 培土

第三年

培土 施肥 培土 割竹筍

母竹留存 斷竹根 砍竹母

培土 施肥 培土

第四年

與第三年同,不斷循環至第八年收完竹筍後,隔年再重新栽種。

圖 2-2 龍崎鄉竹筍栽培管理時序(2004 年 7 月∼12 月調查訪問)

(二)林的採集

農家對於「林」之利用,明顯與「坪」的農耕活動不同,而是以採集為主。大致的 利用方式為供農家婦女撿拾一些乾柴薪當作燃料,或到山中採集一些野菜如鹿仔菜,野 果如山菝仔,或野竹菇、靈芝…等;野菜供豬隻食用,野果、藥材則除自用外也可出售。

外四村村民對於林地之利用,又較內四村消極許多。因外四村之村民平常忙於一般 的農耕活動,通常對於山林無暇管理;然而對於耕地狹小的內四村村民來說,山林的採 集也是村民增加農家收入的一種方式。

此外,內四村的大坪村及龍船村龍船窩一帶,由於地勢稍微平坦,野生的龍眼樹密 集,故於農曆五、六月龍眼成熟期時便可摘取龍眼果實,挑至龍崎市場販售:而龍眼樹 枝、樹葉更可作為農家生活必須的柴薪或燻製木炭的原料。

龍崎鄉居民對林地的消極態度直到政府大力鼓吹造林政策,加上以竹為原料的造紙 業、建材業、竹製器皿對竹子之大量需求,因此龍崎鄉內山林始竹林廣布、植竹蔚為風 潮。

(三)獨特的放排活動

一般將山林中的竹枝砍下後出售的方式甚多,其中內四村以其獨特的大坪溪放排活 動尤為著名。

1.放排活動的發展概況

竹子在漁村的用途極廣,成熟的大麻竹是製作「竹排仔」的唯一材料,故漁民稱之 為「排竹」;較細的竹子可製作蚵枝,是傳統篊竹式9牡蠣養殖不可或缺的材料,一支蚵 枝只能穿兩個蚵殼,因此竹材的用量極大;將竹子剖成竹篾,可用來編織竹滬、篾仔笱

9

牡蠣之養殖法有固定垂吊式、浮動垂吊式、籃子垂吊式、撤地式、篊竹式數種。 「篊竹式」也就是所謂的 插枝法。利用該法進行牡蠣繁殖時,是將竹枝剪二、三尺長,剖開成枝插於沙湖,蠔苗隨潮水之起伏,

附著其上成長。

(11)

10、以及裝載魚貨的魚簍,甚至魚栽櫓仔、捕捉蟳、蝦的蟳仔罾、蝦仔罾等罾網11:另 外魚塭越冬時用以阻擋寒風的風遮仔,也都必須使用竹子。這些需用的竹材,絕大部分 是由二仁溪上游的農民,在山上砍伐之後,將竹子編成竹筏,利用二仁溪河道「放排仔」 讓竹筏順流而下,輸送至海口賣給漁民。(吳進喜,2000:95)除此之外,沿海居民需 要造屋,更以刺竹為建材。

每年秋冬二季是竹材採收季節,位於二仁溪上游兩岸某些村落即利用農家稻子已收 割、且已壓完甘藷的農閒期從事「放排」,利用二仁溪的水運將竹筏順流而下至海口地 區,賺取微薄的竹材收入。其中以龍崎鄉大坪村全村及楠坑村的草埔坪和田寮鄉古亭村 茅草山聚落,在光復後至民國五十年代仍有從事放排工作。依鍾寶珍對田寮鄉所述:「對 於住在二層行溪上游主流附近的鄉民來說,過去「放筏」及「推筏」的活動是他們所熟 悉的,過去均順著二層行溪而將竹編成筏放流而下,將竹幹賣至海口附近對竹子需求量 較大的地區。」(鍾寶珍,1992:110)

雖然在龍崎鄉境內於大坪村與楠坑村草埔坪地區從事放排,但參與人員除大坪及草 埔坪地區外,仍有少數近大坪溪的龍船村、牛埔村人會將竹子抬至大坪溪放排。如大坪 村黃萬財先生手稿12「…光緒三十三年(1907)林芋薯、黃騫,操龍船窩林大漲、女婿 黃添壽,之刺竹,擔過苦苓湖、瓦厝仔、檳榔腳、番社豬間埔仔縛排。民國三十四年,

陳金生、劉來成、劉來全、陳榮添、林進豐、林明元,土地公溝縛排。三十五年,福添、

順興、林散、林金良,在石車埔縛排。三十六年陳離姑、溫新協、林平枝,在過溪縛排。

三十七年陳大苞、陳進寶、陳中和、陳文己、陳茂義。...在目溝口縛排。三十八年林大 欉、洪丁旺、洪丁燦、林保凱,在大溝口縛排。…」

至於放排的時節,通常有八月期、九月期、十一月期三時期,趕集的市場大多為仁 德鄉中洲、及高雄縣茄萣鄉白沙崙。而根據曾參與放排工作的大坪耆老13所述,每年農 曆八月十五日到中洲,九月二十六日中洲及白沙崙皆有市集、十一月份到白沙崙。至於 選擇市集的需求,則由吳俊明「…到中洲鐵線橋時,遇當地農民築壩灌溉,竹排不能通 行,則聚集在當地販售。秋雨水漲時,竹排順流而下,可到達茄萣葉厝甲,然後在岸邊 搭寮等候買主。…」(吳俊明等,1999:22)

2.放排活動詳細過程 1)準備工作

c砍竹

放排的準備工作大致在放排前半個月∼一個月前即開始準備。大約在半個月前 開始砍竹子,由於大坪地區的植被大部分以竹林為主,特別為刺竹及長枝仔竹,因此竹 材不虞匱乏。

砍竹子時有時自己砍也有親朋好友互相邀約「放伴」而行。砍竹子時先砍竹尾再 砍竹頭,先將竹子從竹頭一丈多處砍下,使砍下的竹稈約一丈一、二左右,之後再將竹

10

「笱」即口闊頸狹腹大的竹製捕魚器,魚入笱,不得出。

11

「罾網」為像仰傘狀的魚網。

12

黃萬財先生手稿見附錄一。

13

大坪村林金良(78 歲) 、林福壽(78 歲)、林水來(70 歲)。

(12)

圖 2-3 作岸示意圖

頭砍下。隨後置於竹園中約 10∼15 天「漂青」曬乾,使竹稈中的水分減少。「漂青」後 將竹稈旁出的稈芽、枝條及竹籜去除,再將竹稈抬到溪邊,準備綁排。

d做水

又稱「作岸」,是指在自己住所附近的溪畔,利用石頭將河床堆出壩堤,壩高一米 左右,以使堤壩能阻擋河水下流,藉以達蓄水之用。做水時,先利用溪畔附近之石頭堆 出前後兩道壩堤,兩壩堤之中則填入沙土,以使壩堤穩固(見圖 2-3)。

冬季水淺,因此需先填土作岸,蓄水成塘。大約於每年白露後,開始築堤蓄水。通 常砍竹子與作水互有先後,因砍竹子比較迅速,所以大夥先放伴砍竹後,利用竹子「漂 青」時,大夥通力合作「作岸」

大坪溪畔作岸二十餘多處,必須挑選河床較平且深長處,以便蓄水成塘,不僅能夠 蓄水、且能供竹排停放。至南雄橋以下由於河床廣大、水量較多,因此無須作岸即可通 行。

e縛排

竹排有分上有撐篙手的刺竹排、長枝仔排及刺竹頭排三類。通常一般人一人吊三張 半的竹排,在前的為乘人竹排,第二及第三為長枝仔排,最後則為刺竹頭排,竹排需前 後相聯結。各種竹排的排型大致固定。

以乘人的刺竹排為例,一張排需二十四枝刺竹,長約二丈四;五枝長約六尺長枝仔

(見圖 2-4)。首先將二十枝刺竹在地上並列排齊,以作「排底」。再者必須五人分別將 刺竹五等分捉緊,以長枝竹橫跨其上,距排頭 5~7 吋為第一枝,排尾 5~7 吋為第五枝,

其餘等分三枝,以竹篾縛排固定排身。次作兩邊排坡每邊各二支刺竹。竹排中央再疊七、

八枝一丈多的刺竹頭,短為一丈二尺,長者為一丈八尺。

長枝仔排,則排身需六十枝長為三丈、五枝長為六尺的長枝竹,排底四十支、排坡 各十枝,使竹排成長約三十尺、寬約六尺的排型。因長枝竹排易浸水,其上不得置物。

(13)

刺竹頭排,排底需長約一丈二的刺竹頭十五枝,橫牽三枝長枝竹,排坡各兩枝刺竹 頭,其上再置五、六枝刺竹頭。由於此排較短小,通常農家以半張排稱之。

2)正式放排 c破水

每當市集的前一天,天未亮在大坪溪畔即熱鬧非凡,大坪約 30~40 戶人家、田寮古 亭村茅草山也約 30 戶人家,排上必須準備多枝排篙14,且放排人需攜帶稻草以供搭草寮 用、油桶加蓋裝放米糧及油飯、鹹粽,及禦寒衣物等。放排人聚集溪畔,吵嘈聲不絕於 耳等,帶著天露曙光,準備出發。

天剛亮,一聲令下,由下游到上游,馬上破水順勢而下,大約四點多即集結出發。

破水放排的動作必須非常的迅速,由下游一站接著一站的破水放排到上游,若動作太慢 則容易因前面一站將水放光導致後面站水量不足。通常每人出發時均「吊」約三張半的 竹筏,前後聯結。

d運途

第一站為番社雙江溪,第二站水坑口,第三站烏仙崙,以下興化店、塔樓仔,糞箕 15…(如圖 2-5)。在此幾站為放竹排較多的大站,另有許多小站。因在岡山溪以上皆 為急流,且水較淺多設站,河道窄只能容一排通過、且需涉水而行,因此俗稱「吊排」

16。其中最容易翻排的河段為從關廟「 溪」到「岡山溪」段,而以松仔腳17為最險惡;

最深處則在塔樓仔,排篙長不及水深。

放排至南雄橋處天色已暗,便登岸休息。由於出岡山溪後河床寬闊,因此利用登岸 的休息時間將兩人各三張半的竹排,刺竹排對刺竹排、長枝仔排對長枝仔排…兩排並作 一排。隔日清早,一人撐篙駛七八張排,而另一人則可先行返家。若竹排運行順暢,傍 晚時即可至中洲市集。

若欲至白沙崙,則需再下石安潭、二層行、太爺、圍仔內18再至白沙崙。

大部分大坪人放排至中洲市集較多,路程約兩天一瞑。

14

排篙必須挑選長短不一且耐用的竹篙有些竹篙在放排途中易斷裂,且因水的深淺必須加以調度,但至少 都長一丈以上。

15

「雙江溪」 、 「烏仙崙」 、 「水坑口」 、 「興化店」均屬大坪村; 「塔樓屈」及「畚箕湖」皆在今高雄縣田寮 鄉。

16

「吊排」即將竹排上之竹篾綁縛於竹稈上,竹稈橫跨肩上,兩手握竹稈使力。

17

松仔腳位於高雄縣田寮鄉。

18

石案潭在今高雄縣阿蓮鄉,二層行屬台南縣仁德鄉,太爺、圍仔內為高雄縣湖內鄉。

(14)

圖 2-4 竹排結構圖

(15)

圖 2-5 放排路

(16)

3)市集交易概況19

竹排到中洲時,正當農曆九月二十六日竹子市集開市之日,市集中人聲鼎沸,

不僅買賣排竹者互相叫價,虱目魚販的叫賣聲更是此起彼落。

買賣的方式為「…用排杆插號,兩方開購價碼;若成諾,繳清金額,拆排搬上岸。

當時的大買主台南林仔茁,做大盤商,買貨數量最多..」。(大坪村黃萬財先生手稿)林 仔茁每趟買排竹都上百張,放排人見之大喜。交易量之大,每次雙方談價時,排竹排列 綿延幾百張。

到了夜晚則利用稻草於中洲溪邊搭個雞籠寮過夜,並自帶米糧、柴薪,五六人一起 到溪邊煮食。

若交易已成則隔日可返家,未果則度日以等待買主成交。一般狀況下二、三天即可 賣完,若市場狀況不佳,則需待一、二十天左右。若竹排短期內未做成交易,則聚眾委 託一人於當地看顧竹排,從事買賣,因此受託者有時必須在中洲溪邊搭寮待一個月之 久。其餘放排者回程則以陸路步行,由中洲經歸仁大潭、大苓(今大嶺),關廟布袋、

龜洞,再經楠坑草埔坪、大坪興化店返家(見圖 2-5),約需半天功夫。若已交易完成,

則以油桶內裝滿交易所得背負返家。

3.放排之危險性與團結性

放排的過程是極艱辛且冒險的。某些河道險阻,在使竹排轉向時,若無較佳的技巧,

水淺涉水處一不小心竹排就從後一個接一個攔腰撞上,水深撐篙處則易因竹排碰撞而翻 覆,非死即傷。如於松仔腳有一處深險的河道,若轉向技巧不佳則容易撞上對岸的洞穴,

因此使用排篙的技巧為首要關鍵。此外,放排者皆須熟諳水性,以備不時之需。

此外,若遇颱風或暴風雨時放排尤為危險,以田寮鄉古亭坑的鄭景臣,曾對於村內

「放筏」活動的歷史的紀錄-「…運途如遇天雨,溪水暴漲,猶如萬馬奔騰,竹筏顛頗 難於站立,即棄筏逃命,眼看竹子隨波流入海中,欲哭無淚,頹傷返家…」(鍾寶珍,

1992:110)此外,本鄉大坪耆老林金良先生回想起當時放排時的險狀,至今仍心有餘 悸:「我在前,兄在後,我吊七張、兄八張。我沒察覺到兄將八張排聯結於我竹排之後 方,ㄧ不小心十五張排齊翻覆。當時所有放排者皆合力搶救,分別以撐篙撥排。若未緊 急互相協助則河道將被竹排所堵,無法通行,耽誤趕集時間。因此大夥常說放排時所有 的仇恨與敵意也需拋在一旁。但至此事件發生後,我就較少放排了..」。

如此深具冒險性且艱辛的放排工事,龍崎鄉大坪村等地之居民仍甘願冒生命之危 險,奮力以從之,足可見當時生計困苦、居民為謀求生存之道,不得已鋌而走險之辛酸 血淚。而村內或鄰近村落人員互相支援,不論是在準備工作進行時,或是正式放排、甚 至到交易時都團結合作,在在都顯示出放排活動對於村民共同意識的凝聚性。

19

依大坪村林金良先生(78 歲)所述及大坪村黃萬財先生之手稿論述。

(17)

農曆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園(1)

園(2)

甘藷 綠肥 稻米 甘藷 甘藷 陸稻、雜糧、豆類 甘藷

蔬菜 陸稻、雜糧、豆類 蔬菜 休耕 2∼3 年甘藷,第 3~4 年樹薯、豆類,第 5 年休耕 休耕

竹、龍眼、芒果、雜林

農曆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園(1)

坪(1)

坪(2)

甘藷 綠肥 稻米 甘藷 甘藷 陸稻、雜糧、豆類 甘藷

鳳梨 竹筍

竹、雜林

綜合上述田園耕作與山林開發的經濟活動可知,居民對於土地的依賴性高;而內四 村與外四村居民的土地利用方式,大致如圖 2-6、2-7 所示。

圖 2-6 農業社會時期內四村的土地利用概況(2004 年田調訪問所得)

圖 2-7 農業社會時期外四村的土地利用概況(2004 年田調訪問所得)

三、林產的加工

從九月「壓甘藷」後到隔年三月農閒期間的利用,除進入山林從事林產的開發外,

「林產的加工」也是本區農家運用資源以增進農家收入的方法之一。其中尤以木炭的製 造及竹細工的從事最為盛行。

(18)

(一)木炭的製造

農業社會時期,本區農家對於森林中柴薪的利用,除做為燃料及賣出外,更有另一 項堅苦卓絕的加工產業,那就是「木炭的製造」

1.燻炭活動的發展概況

早期本區從事木炭業乃因當時山林中雜木可作柴薪,成為燒木炭的原料,同時可將 木炭賣到市場以增加微薄的收入。由於林木是採集自大自然,故無需原料成本,而「內 四村」因農耕土地少,因此「燻木炭」頗為盛行,至於「外四村」亦有此活動,但並不 普遍。

但木炭的製造並非全年性的,由於雨季時,木炭窯易崩塌,且天雨路滑,柴薪及木 炭的搬運不便,且為水稻栽植的農忙期;故燻製木炭的時間分配通常為每年的九月至隔 年的三、四月雨季來臨之前。

2.木炭燻製的過程

燒炭的原理,乃係以直接加熱,或導高熱之氣體,使木材發生自燃。待木材自燃所 生之氣體逸去後,殘留之炭素,冷卻後即得木炭。而燒炭的方法也甚多,有「燻」木炭 的方式,也有以「燒」木炭20的方式。

20

「燒木炭」的方式通常為從地面往下挖一個土穴,在其上方堆砌林木,砌時需有孔洞不得過密,再於 林木上上焚火燃燒,燒到林木自燃為止,再用火灰掩蓋起來使其悶燒。

圖 2-8 木炭窯結構圖

(19)

依鄉中耆老21及《木炭製作》22所述資料,與 2003~2004 年間透過參與觀察及訪談 現今存留的燒炭人家,燻製木炭的過程如下。

1)前製工作

c打炭窯:俗稱「作窯」。木炭生產前需先打炭窯23,炭窯有許多種作法24,炭窯的大小 以木材的容納量計算。打窯的過程是先從窯身做起,留有窯門、燒火孔25、及兩個 排氣孔:煙囪孔26及火仔孔27;其次為窯頂的部分,通常為穹窿狀(如圖 2-8)。有 些細心的農家還會在窯頂上加蓋棚子。

d 伐木:早期的伐木時需將樹木之根連根拔起,才能使新生的細根長出好的幼苗,在 七八年後又可派上用場,成為木炭的原料。許多樹種在當時都成為燒炭的原料,唯 用龍眼及相思木所成的木炭品質較好,因此大多使用這兩類樹種,伐木的時間通常 在「烘窯期」時,必須不斷的砍柴薪,因以「濕柴」為原料較「乾柴」為佳。

2)製造步驟

c入窯:又稱「入柴」或「滿窯」。將砍回來的樹頭放入窯內,需注意粗的一頭在上,

細的一頭在下,以使熱空氣不足的下部林木也能燻透,中間以小樹椏塞滿縫隙,放 滿結實後,疊磚封窯門,並塗上混泥水固定但需注意窯門下方需留一小孔稱為「流 水孔」,使林木在加熱使水分蒸散的同時,方便林木中的水分流出,同時也使空氣 流通。

d燒火:入窯後以捆紮後的的龍眼葉或次等的枝椏為燃料,放入燒火孔,起火燃燒,視 窯的大小及製窯的功夫而決定燒火的時間:以較佳的窯而言,4000 斤的林木需燃 燒 24 小時才能「上火」,800 斤則只需燃燒四小時。「上火」後,將「狗喉仔」「流 水孔」糊起來,留下「狗喉仔」下的一個洞讓空氣流通。

e封窯:燒火後任裡頭的熱氣流動,讓熱氣經「火仔」孔,到柴頂再往下到「煙囪孔」,

經由煙囪將熱氣排放出去。待約三∼五天後煙囪排放「青煙」,或以水試灑窯門,

若蒸發成煙氣,即為柴薪已經完全變成木炭。這時便要將四周所有的孔洞全部封 閉,包括「狗喉仔」下的小孔及將「煙囪頂」蓋上。讓裡頭的溫度冷卻,同時避免 因空氣的流通造成裡頭「出火」28的現象。

f烘窯:自封窯起至出窯時間稱作「烘窯」。時間長短視溫度下降的快慢而定,通常夏 天約十五天,冬天則十天。烘窯的功用一則可使材心悶透,二則使窯內的溫度冷卻,

21

鄉中耆老為大坪村林正利(61 歲)、崎頂村黃元皇(75 歲)、大坪村林福壽(78 歲)。

22

《木炭製作》為影視資料,為嵐雅影視傳播公司(1999), 《生活工藝》第十七集 木炭製作。

23

炭窯當地人俗稱「土孔」 。

24

作法上有利用山坪的傾斜坡的坡土,做成「共生」的炭窯,亦有用土埆逐漸堆積打造出來者或以泥土 打造者,更有些炭窯壁為磚造而以泥土膠固著。炭窯的形勢變化甚多,大致外型相差不多、窯頂為穹 隆狀。

25

燒火孔當地人俗稱「狗喉仔」。

26

桃竹苗一帶客家民族稱為「蝦蟆洞」,一般稱為「煙孔」,為下方靠近內側、為木炭窯裡熱氣往煙囪出 去的煙孔。

27

為連接燒火孔與窯內的氣孔,為窯內上方靠近洞口燒火孔熱氣進來的氣孔。

28

也就是已形成的木炭受到空氣的流通而產生自燃的現象。

(20)

因此烘窯的時間必須掌握精確,若烘窯的時間過長、窯內溫度過高,而使木材過份 燻透,窯內將形成活火燃燒,使原本燻好的木炭燒成灰燼;若時間太短則木炭尚未 燻透,留有部分生柴。

g出窯:即將木炭取出。開窯後為避免空氣流通而燃燒,俗稱「反火」,因此需人手充 足,動作迅速,在一天內即需完全取出並裝籠運送。

從新砍伐的濕木入窯到焦黑木炭出窯,其間歷程相當緊湊,以四千斤的木材而論,

燒一窯約十五天左右。其間除上述所言外,另有必須的注意事項,如在出窯後進行再一 次的入窯時,必須使用彎曲的竹管通各個排氣孔及煙囪,以避免木材的油渣卡在孔壁或 煙道裡,造成空氣無法流通;同時必須以混泥水加鹽塗抹內部某些破裂的窯壁。

3)挑選裝件

出窯後的木炭視窯況而品質不一,必須以人工逐一檢視,用鐮刀削開頭尾檢視是否 燻透或有生柴,生柴則需加以敲掉。劣等的如碎裂的、或燒過頭的供自家使用;品質較 佳的木炭,依序裝進竹簍。由於必須將竹簍裝的紮實,因此必先將較短的木炭裝進竹簍 約六、七分滿後,再於上方以垂直排列的方式排進較長的木炭,其中較粗者先放,較細 的則置於木炭縫隙間。

木炭的整個過程必須隨時注意窯內的狀況,故時間與勞力的付出甚鉅。製成之木炭 先供自家使用,多餘者則以竹簍擔至龍崎市集販賣,為內四村農家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二)從事竹細工

由於本鄉尚適於竹林的種植,因此竹林普遍。有取竹筍食用者,如外四村可種植「綠 竹筍」「麻竹筍」,另外全鄉則皆有種植「刺竹」與「長枝竹」加以利用。其中因「長 枝竹」竹節較密、肉較厚,是竹製器皿的材料。(江韶瑩、盧靖枝,1994:23、75)可 利用其特點,加以加工,剖為細篾絲或板條狀。

1.龍崎鄉竹細工的發展概況

傳統竹工藝大別分為竹細工及竹粗工兩大類。竹粗工之「粗」,是指用圓竹材鑿製 而言,通常加工製作家具類,如倚轎、搖籃…。竹細工是將竹桿剖分為竹片、竹篾絲再 編組而成。製作器物亦有精粗之分:精細編織而成得如: 仔、米篩、盛籃、菜 、魚 笙、秧籃之屬;粗者如畚箕、行李籠、火炭籠、香蕉籠之類。(江韶瑩、盧靖枝,1994:

31)

竹細工的編製無固定時節,通常在農事及其他工作空閒時皆從之。且在勞動力的分 配上,雖傾全家之力,但由於青壯年多從事其他較需力氣之勞務,因此孩童及老人家在 此項工作中也需幫忙生產製造。

本區至少於日治末期竹細工的發展即頗具規模,根據昭和十四年的《管內概況書》

所述,當時龍崎主要的竹細工製品為畚箕、竹篾、米籠等,同時政府也極力獎勵,其從 業人數如下表(表 2-4)。

(21)

表 2-4 龍崎鄉竹細工從業戶數及比例

年代 總戶數(單位:戶) 從業戶數 比例(單位:%)

昭和十年 (1924) 941 465 49.4

昭和十一年(1925) 949 470 49.5

昭和十二年(1926) 975 547 56.1

昭和十三年(1927) 980 648 66.1

昭和十四年(1928) 934 440 47.1

(資料來源:昭和十四年管內概況書)

光復初期因襲以往模式供應自家及平原地區的農具的需求,「內四村」中龍船村、

村主要為畚箕的製造,牛埔村則從事斗笠的製作。「外四村」則以中坑村歷史悠久 的竹編產業,幾乎是當地百餘戶居民一向賴以維生的產業,所編產的傢櫥、竹籠、竹簍 等產品,曾銷售中南部。(馬尚斌,1999:21)而崎頂村、土崎村,則大多作畚箕、少 數作竹笠及竹籃。

直至民國四十年代以後,為因應海口地區大量捕捉海魚與虱目魚的市場需求,魚簍 的製作使鄉民開始大量砍除林木、種植竹子,將柴坪改為竹坪。五十年代來臨時,省政 府與農復會等有關單位也積極從事竹材加工技術的訓練研究,其中手工編織仍占大部 分,以台南關廟、歸仁、龍崎等三鄉鎮及南投竹山鎮為最重要。(江韶瑩、盧靖枝,1994:

28)至今由鄉誌中仍可見民國五十年代龍崎婦女學習竹細工的情形的照片。

竹細工的製作,以民國四十年代∼六十年代的魚簍製作最為盛行,幾乎家家戶戶都 有破皿仔、柴刀以製做魚簍。當時海口地區出海捕獲的海魚及養殖魚塭的虱目魚皆用魚 簍裝載,因此往往供不應求,一般銷往台南、高雄沿海,更有北上銷往中部、北部者。

當時魚類的買賣有一定重量,因此魚簍的製作也規格化。以裝載海魚的魚簍而言,魚簍 的橫篾需四大橫,足以裝載九十公斤的魚貨;而若是虱目魚簍,則只需三橫竹篾,夠裝 五十公斤魚貨量即可。

竹細工的製作於民國六十年代後被塑膠製品所替代,因此六十年代後竹細工逐漸沒 落。民國 92 年(2003)7 月全鄉只剩下兩戶人家29尚從事魚簍的製作,為傳統的龍崎鄉竹 細工產業留下一絲蹤跡可循。

2.詳細製作過程

以下以海魚魚簍(見圖 2-9)為例說明。

c砍竹:至竹園中砍竹,此時需先將稈芽、枝條及竹籜先行去除:並將竹稈扛回家中鋸 成長約一尺兩吋的長度。

d破竹篾:首先,使用「破皿仔刀」將長竹稈劈成五片長竹篾;再以柴刀將長竹篾去除 去外表凸起的竹節及內部凸起的竹心。再者,將長竹篾一分為二,剖成寬度更小的 細竹篾。

e削簍甲:除留一些細竹篾作簍箍外,其餘用分離器將細竹篾分割為表皿皮及內竹篾兩

29

石 村刺仔崙一戶、龍船村苦苓湖一戶。

(22)

部分30。次者,再利用柴刀再將皿皮一剖為二,使成寬度大約 0.5 公分左右的細皿 皮以做為主要編織的皿皮;同時將內竹篾削薄,使成厚度在 0.1 公分左右,寬約 1 公分的竹片。

f將竹篾彎曲成箍,並以內竹篾為繩加以圈綁。

g踏簍底:多由農家中的孩童完成31。首先於地面擺置製作簍底的底竹模,以雙腳固定 皿皮從簍心做起,先用三條皿皮,再逐漸增加皿皮的數量,並不斷的以雙腳固定,

直至增至 36 條皿皮後簍底編織完成;最後用較細的內篾皮將簍底箍成一圈,並將 簍底插上三根寬約 1.5 公分的厚短竹篾以使簍底堅固,便完成簍底的製作32 h製作簍邊:將簍底皿皮彎曲向上,開始製作簍邊:先做下兩橫竹邊,次做上兩橫;最

後將簍箍擺在頂頭,並將過長的皿皮往下彎折收進簍圈之下加以固定,即完成魚簍 的製作。

圖 2-9 竹細工之魚簍 3.對居民之重要性

以當時大戶人家從砍竹到編織完成,一天大約可完成「二頭」,計三十簍。由於一 手交錢、一手交貨,銀貨兩訖,且當時魚簍的售價頗高,大約一頭三十簍 600 圓,對於 當時農家的生計來說,不啻為最大之收入來源。

四、牲畜的飼養

1.龍崎鄉牲畜飼養的發展概況

牲畜的飼養,為本鄉農家的主要副業(見表 2-5);其中又以豬、牛、羊的飼養為 最多(如表 2-6)。但通常牛隻主要作為農家耕作的使役工具,隨著現代機械的使用,在 民國五十年代牛隻數已逐漸下滑;而羊隻飼養則因食用羊肉的市場逐漸擴大,因此飼養 頭數漸多。長期來說,仍以豬隻的飼養對於農家來說是最重要的畜產收入來源。

一般以在住屋旁建一豬舍畜養豬隻 7、8 隻豬最為普遍(見表 2-5)。牲畜的飼養成

30

由於兩者重量的不同,從分離機中飛出的距離也有不同,因此可恰分為兩處,方便鄉民從事分類。

31

根據田調訪問得知,當時孩童就學返家後即開始踏簍底,更有近學校的農家,利用學校中午休息時間 將簍底帶至學校讓孩童製作。

32

踏底的技術視個人而定,一般技巧純熟者踏簍底約 7∼8 分鐘。

(23)

為本鄉普遍且一般化的農家模式。而每戶農家所能飼養的隻數與農家規模、勞力結構及 耕地狀況密切相關。

表 2-5 1970 年以前龍崎鄉農家飼養豬隻情形一覽

項目 農戶數

(單位:戶)

養豬戶

(單位:戶)

豬隻頭數

(單位:頭)

養豬戶佔農戶之比例

(單位:%)

平均每戶飼養豬隻數

(單位:頭)

45 年 (1956) 1101 1066 8156 96.8 7.7 47 年 (1958) 1147 1061 10093 92.5 9.5 49 年 (1960) 1094 1074 8207 98.2 7.6 51 年 (1962) 1201 992 7748 82.6 7.8 53 年 (1964) 1213 1012 6900 83.4 6.8 55 年 (1966) 1223 1016 9092 83.1 8.9 57 年 (1968) 1242 968 8079 77.9 8.3 59 年 (1970) 1223 905 7711 74.0 8.5

(資料來源:台南縣統計要覽)

表 2-6 1970 年以前龍崎鄉家畜頭數一覽

頭數(單位:頭) 占家畜總頭數比例(單位:%)

項目

豬隻數 牛隻數 羊隻數 家畜頭數 豬 牛 羊 昭和 12 年(1926) 2823 740 * 3563 79.2 20.8 * 昭和 14 年(1928) 2109 595 * 2704 78.0 22.0 *

民國 45 年(1956) 8156 825 209 9190 88.7 9.0 2.3 民國 47 年(1958) 10093 861 256 11210 90.0 7.7 2.3 民國 49 年(1960) 8207 900 301 9408 87.2 9.6 3.2 民國 51 年(1962) 7748 910 519 9177 84.4 9.9 5.7 民國 53 年(1964) 6900 885 682 8467 81.5 10.5 8.1 民國 55 年(1966) 9092 839 950 10881 83.6 7.7 8.7 民國 57 年(1968) 8079 690 168 9937 81.3 6.9 11.8 民國 59 年(1970) 7711 590 1132 9433 81.7 6.3 12.0

註:*無統計資料。

(資料來源:台南縣統計要覽)

在勞力分配上,通常由於家中之青壯年男丁大多從事農事耕作,因此飼養牲畜的工 作便落到家中婦女身上。婦女每餐從斬甘藷菜開始加上煮甘藷菜及甘藷簽的時間需花費 兩個小時,餵養豬隻則需費半個小時。每天必須餵養早、中、晚三次,因此所花費的時 間甚多。

民國

年別

數據

表 2-1 龍崎鄉農戶與耕作面積一覽  耕地面積(單位:公頃)  項目  年代  田  共計  農戶數  (單位:戶)  每戶平均 耕地面積  (單位:公頃)  昭和 9 年(1934)  371.0 275.9 646.9  808  0.80  昭和 12 年(1937)  374.9 436.5 811.4  937  0.87  昭和 14 年(1939)  384.5 426.9 811.5  890  0.91  民國 45 年(1956)  327.6 287.8 615.3  1101  0
圖 2-3  作岸示意圖  頭砍下。隨後置於竹園中約 10∼15 天「漂青」曬乾,使竹稈中的水分減少。 「漂青」後將竹稈旁出的稈芽、枝條及竹籜去除,再將竹稈抬到溪邊,準備綁排。 d做水 又稱「作岸」,是指在自己住所附近的溪畔,利用石頭將河床堆出壩堤,壩高一米左右,以使堤壩能阻擋河水下流,藉以達蓄水之用。做水時,先利用溪畔附近之石頭堆出前後兩道壩堤,兩壩堤之中則填入沙土,以使壩堤穩固(見圖 2-3)。  冬季水淺,因此需先填土作岸,蓄水成塘。大約於每年白露後,開始築堤蓄水。通常砍竹子與作水互有先後,因砍竹子比
圖 2-4 竹排結構圖
圖 2-5 放排路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目前園方已緊急喊停,表示將廣徵民意後再做出最終決定。木柵動物園佔地 165 公頃,動物共 2407 隻,目前票價 60 元,比起新竹動物園佔地僅 2.7 公頃,動物 共

在一張長50公分,寬30公分的長方形畫 紙上,畫上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其餘的 就剪掉。請問最大正方形面積為多少?剪

石虎的家保住了!環保署環評大會審查台中市太平區鴻禧太平高爾夫球場變更 案,該案計畫擴建 20.3757 公頃、合計總球場面積將達 50 公頃,計畫要把球 場

1970 年代末期至 1995 年:許多農業生技公司開始投入研發以迄 1995 年第 一個產品上市。Monsanto 為此時期最早的投資者,且為第一個將農業生技產 品上市的公司,其他如 Syngenta 與

 須夾附有關供款期的 強制性公積金/公積金「付款 結算書」的副本,列明在 2019年1月1日 任職

(ii) 不計入供款服務年資內的日數 (例如:無薪假期) ___________ 日 (iii) 完成十年公積金/強積金供款服務年資的日期 (即下一天起可獲僱主

佔地5.6 公頃 ,1914年創立的民營酒廠「赤司製酒場」為此區最初前 身,1947年後轉為台中酒廠。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