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Copied!
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根據在鷹架式科學探究課程進行中所收集的資料,分析學生在課程前後 與學習過程中科學探究能力(提出問題與分析詮釋能力)的改變情形、學生在科學 探究學習環境的偏好對探究能力學習的影響、學生對課程的期待與實際經歷、學 生在課程中的收穫以及對本次課程的建議。本章共分六節,分別為科學探究能力 變化情形、晤談中提出問題與分析詮釋能力的表現情形、學習單中提出問題與分 析詮釋能力的表現情形、科學探究學習環境偏好問卷分析、個案教師與學生對課 程的收穫與建議、本課程鷹架的影響。

在進入資料分析結果之前,先看本次課程實施的情況與我們所營造的學習環 境,首先使用三位觀察者所記錄的場記表,整理本次課程的實施情形(參閱附錄 一),發現本次課程的內容進度與時間分配,在實際進行時,因為個案教師對課 程的熟悉度不同,以及學生所需要的學習時間差異,造成上課時間不足的情況,

因此有數次小組間分享討論的活動沒有進行,且本研究所提供的鷹架(二種判

準,在學習單中稱為準則),並沒有詳盡的介紹給學生認識,另外安排的實驗操

作時間也被壓縮,以及原本安排在「5/23 專題研究計畫擬定」課程中所要進行的

科展報告評析,也一再拖延,最後在「6/13 分組研究三」才實施,錯失了讓學生

了解一份好的研究報告所應具備條件的時機,將課程中未進行的內容與時間不足

的段落整理如表 4-0-1 所示。

(2)

表 4-0-1 課程中未進行的內容與時間不足的段落

日期 排定進度 排定時間 實施情況

4/25 老師帶領學生看過「分析詮釋的準 則」 (與填寫學習單及分享)

30 分鐘 「分析詮釋的準則」

花了 4 分鐘快速講 過。

5/9 各組報告初步結果 20 分鐘 沒有報告初步結果 5/23 1.老師測量第一次上課三罐水的pH

值、濁度、D.O,學生依據校園巡禮 所測數據推測水樣來源,再由老師公 佈答案。

2.分享校園巡禮研究報告

30 分鐘 1.沒有進行

2. 因 報 告 繳 交 延 期 , 未 進 行 報告 分 享,繳交之後也沒有 補進行

5/23 讓所指導的組別分別報告這次討 論結果後,互相提供建議

20 分鐘 時間不足,未進行 5/23 作業:小組討論評析一篇科展研究報

告(針對提出問題、分析詮釋二個部 份)

無 個案教師建議延後 實施

5/30 讓所指導的組別分別報告這次討 論結果後,互相提供建議

20 分鐘 時間不足,未進行 6/6 讓所指導的組別分別報告這次討

論結果後,互相提供建議

30 分鐘 未進行此部分 6/6 1.老師講解二種準則(完整版)

2.學生依據二種準則討論科展報告 3.老師帶領學生分享對科展報告的 評析

70 分鐘 未進行此部分

6/13 讓所指導的組別分別報告這次討 論結果後,互相提供建議

30 分鐘 未進行此部分 6/13 1.老師講解二種準則(完整版)

2.學生依據二種準則討論科展報告 3.老師帶領學生分享對科展報告的 評析

70 分鐘 老 師 帶領 學 生看 科

展報告,並使用評析

表進行分析討論,學

生 同 時 填 寫 評 析

表,共進行 40 分鐘。

(3)

此外,藉由每週上課時,由四位個案教師與三位研究觀察者所記錄的檢核表 (Checklist),分別將每次上課時個案教師的資料加以平均,研究觀察者也同樣操 作(結果參見附錄十),並將其中六個向度每週的平均值製作成為折線圖,如圖 4-0-1 與圖 4-0-2 所示。發現在個案教師的感受裡,每週課程的教室氣氛平均值都 比觀察者的平均值來的高。此一現象有可能是因為每週上課時部分教師並非全程 參予課程,且並非實際紀錄發生的次數,只是憑感覺填寫,因此產生趨近中間值 的現象,而觀察者,雖全程參予課程,計算並紀錄發生的次數,但因為無法縱觀 全場,難免會有遺漏,導致平均值有偏低的情況發生。隨課程進行,在個案教師 的檢核表中各向度顯示出持平與逐漸上升的趨勢,然後在「6/6 分組研究二」時,

在「二、知識的使用與應用」 、 「三、多重表徵」 、 「四、學習社群」 、 「五、教學策 略」與「六、擬真的學習任務」五個向度呈現下滑的情形,並在「6/13 分組研究 三」時,略微上升。然而,在研究觀察者的檢核表中,變化就非常明顯,在 4/18~5/2 三次課堂中「一、主動探索現象」 、 「三、多重表徵」 、 「四、學習社群」與「六、

擬真的學習任務」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在 5/9~5/30 三次課堂中,「一、主動探 索現象」 、 「二、知識的使用與應用」 、 「三、多重表徵」 、 「四、學習社群」與「六、

擬真的學習任務」皆呈現上升的趨勢,而在 6/6 課堂中前五向度呈現下滑的情形

(此與個案教師相同),然後在 6/13 的課堂中全部呈現上升的趨勢。6/6 所進行的

課程是「分組研究二」,由於在前一次上課已經完成提出研究問題,各組在本週

進行研究設計或開始實驗,但因為各組的事前準備不足,所以在各項度的表現均

不佳。

(4)

0.00 1.00 2.00 3.00 4.00

4月18日 4月25日 5月2日 5月9日 5月23日 5月30日 6月6日 6月13日 課程日期

一、主動探索現象 二、知識的使用及應用 三、多重表徵 四、學習社群 五、教學策略 六、擬真的學習任務

圖 4-0-1 個案教師檢核表各向度週平均的變化情形

圖中平均分數表示一週四小時中,發生的總次數:1:從不(0 次),

2:偶爾(1-6 次),3:經常(7-12 次),4:總是(13 次以上)。

0.00 1.00 2.00 3.00 4.00

4月18日 4月25日 5月2日 5月9日 5月23日 5月30日 6月6日 6月13日 課程日期

一、主動探索現象 二、知識的使用及應用 三、多重表徵 四、學習社群 五、教學策略 六、擬真的學習任務

圖 4-0-2 觀察者檢核表各向度週平均的變化情形

圖中平均分數表示一週四小時中,發生的總次數:1:從不(0 次),

2:偶爾(1-6 次),3:經常(7-12 次),4:總是(13 次以上)。

(5)

第一節 科學探究能力變化情形

本研究中學生所填答的科學探究能力試題本,由研究者與另一位所上從事科 學教育研究的同學依據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得互評者信度為 0.90,並採用研究者 本人所評之分數進行統計分析。本節透過考驗學生在科學探究能力試題的前後測 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以了解學生在經過本次課程後科學探究能力的改變情形。

一、前前測與前測分析

為了了解在課程進行前的選修分組不同是否影響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學 習,因此在學期初安排了前前測,並於本研究課程開始時(選修分組結束後)安排 前測,將學生前前測與前測的科學探究能力試題總分以成對樣本 t 考驗進行分 析,臨界值為 0.05;並將學生前前測與前測的科學探究能力試題各項度(各題)得 分,分別以成對樣本 t 考驗進行分析,臨界值為 0.04,即是 0.013。由表 4-1-1 得 知,學生在選修分組課程前後,科學探究能力試題的總分沒有顯著差異存在,表 示選修分組課程對學生整體科學探究能力的表現沒有顯著影響;且學生在選修分 組課程前後,各項度(各題)能力的表現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表 4-1-1 科學探究能力試題前前測與前測的 t 檢定

N=29 前前測 前測

(配分)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t p ES

總分(45)

29.345 4.3097 29.586 4.3998 -0.300 0.766 0.300

第一題(15)

計畫執行

8.379 2.5413 8.586 2.2123 -0.429 0.671 0.429

第二題(15)

分析詮釋

10.655 2.4571 10.414 2.3225 0.476 0.638 0.475

第三題(15)

提出問題

10.310 1.9476 10.586 2.1633 -0.737 0.476 0.737

(6)

二、前測與後測分析

為了了解學生在課程後科學探究能力的表現是否有顯著改變,將學生前測與 後測的科學探究能力試題總分以成對樣本 t 考驗進行分析,臨界值為 0.05;並將 學生前測與後測的科學探究能力試題各項度(各題)得分,分別以成對樣本 t 考驗 進行分析,臨界值為 0.04/3,即是 0.013。由表 4-1-2 得知,學生在課程前後,科 學探究能力試題的總分沒有顯著差異存在,表示本次課程對學生整體科學探究能 力的表現沒有顯著影響;且學生在本次課程前後,各項度(各題)能力的表現沒有 顯著差異存在。

表 4-1-2 科學探究能力試題前測與後測的 t 檢定

N=29 前前測 前測

(配分)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t p ES

總分(45)

29.586 4.3998 28.259 5.9875 1.558 0.130 1.558

第一題(15)

計畫執行

8.586 2.2123 8.276 2.2503 0.619 0.541 0.618

第二題(15)

分析詮釋

10.414 2.3225 10.190 3.3312 0.435 0.667 0.435

第三題(15)

提出問題

10.586 2.1633 9.793 2.6777 1.603 0.120 1.603

三、學生科學探究學習環境的偏好對其科學探究能力學習的影響

將學生依據科學探究學習環境問卷前測總分加以分組,分為高、中、低 (33%、34%、33%)三組,並設為自變數,首先以科學探究能力試題前測總分為 共變數,科學探究能力試題後測總分為依變數,進行共變數分析,臨界值為 0.05,

其次分別以科學探究能力試題前測各向度(各題)為共變數,科學探究能力試題後

測各向度(各題)為依變數,進行共變數分析,臨界值為 0.04/3,即為 0.013,將結

果列於表 4-1-3,可知不同科學探究學習偏好的學生在科學探究能力學習的表現

(7)

上沒有顯著差異。

表 4-1-3 學生的學習環境偏好對其科學探究能力後測之共變數分析 N 低分組(n=9) 中分組(n=11) 高分組(n=9)

29

後測

平均

標準差 調整後 平均數

後測 平均

標準差 調整後 平均數

後測 平均

標準差 調整後 平均數

F p

試題

總分 26.389 7.6025 27.073 29.000 5.2773 28.918 29.222 5.2088 28.675 0.434 0.653

第一題 7.000 2.1213 7.117 8.273 2.3277 8.268 9.556 1.6667 9.445 2.297 0.121

第二題 9.722 4.416 9.557 10.545 2.9871 10.777 10.222 2.7851 10.104 0.456 0.639

第三題 9.667 4.000 9.570 10.182 1.8340 10.020 9.444 2.1279 9.739 0.078 0.925

小結:

1.學生在課程前後,科學探究能力試題的總分沒有顯著差異存在,表示本次課程 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表現沒有顯著影響。

2.不同科學探究學習環境偏好的學生在科學探究能力學習的表現上沒有顯著差

異。

(8)

第二節 晤談中提出問題與分析詮釋的表現情形

本節透過分析學生在課程前後的晤談資料,了解學生提出問題能力與分析詮 釋能力的表現情形。

一、前後晤談中「提出問題」資料分析

將九位焦點組學生在前後晤談中,晤談問題第一題中學生認為一個好的研究 問題的條件,以及晤談問題第二題中學生判斷好的研究問題的條件加以整理,結 果如表 4-2-1 所示。學生認為好的研究問題的條件,在前晤談中主要(高於四次)u 依序是屬於問題是具價值的(應用性)、問題的意義(生活化),在後晤談中主要依 序是是問題必須是可實行的、問題的意義、問題的範圍;而學生判斷好的研究問 題的條件,在前晤談中依序是問題的範圍、問題必須是可實行的、問題的意義,

在後晤談中依序是問題的範圍、問題的意義、問題必須是可實行的。我們可以發 現,在課程實施前,學生認為與用來判斷好的研究問題的條件,較著重在「問題 的意義」上;相對的,課程實施後,學生認為的與用來判斷好的研究問題的條件,

會考慮符合「問題必須是可實行的」 、 「問題的意義」 、 「問題的範圍」三個向度。

(9)

表 4-2-1 晤談中學生提出的與實際用來判斷好的研究問題條件的比較 Q1:好的研究問題的條件 Q2:判斷好的研究問題的條件

準則內容

準則內容

次 數 5 問題的答案可以應用到

不同的情況。

4 7 問題的範圍不能太廣或太狹 隘。

5 9 問題與日常生活、文化相

關。

4 2 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4 2 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

回答。

2 8 問題的答案不適合過於簡單。 4 7 問題的範圍不能太廣或

太狹隘。

2 9 問題與日常生活、文化相關。 4 10 我對問題感到興趣且有

持續研究的動機。

2 3 實行研究的器材和資源必須 可取得的。

3 3 實行研究的器材和資源

必須可取得的。

1 5 問題的答案可以應用到不同 的情況。

3 8. 問題的答案不適合過於

簡單。

1 10 我對問題感到興趣且有持續 研究的動機。

1 前

晤 談

12 其他:

有意義。

1 12 其他:

不知道。

1 2 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

回答。

8 7 問題的範圍不能太廣或太狹 隘。

10 3 實行研究的器材和資源

必須可取得的。

8 8 問題的答案不適合過於簡單。 10 9 問題與日常生活、文化相

關。

5 10 我對問題感到興趣且有持續 研究的動機。

10 7 問題的範圍不能太廣或

太狹隘。

5 3 實行研究的器材和資源必須 可取得的。

8 10 我對問題感到興趣且有

持續研究的動機。

4 2 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7 4 問題的探索過程可以應

用你已學過的科學概念。

2 9 問題與日常生活、文化相關。 7 5 問題的答案可以應用到

不同的情況。

2 5 問題的答案可以應用到不同 的情況。

3 1 根據問題能形成可測試

的假說。

1 4 問題的探索過程可以應用你 已學過的科學概念。

1 8 問題的答案不適合過於

簡單。

1 11 解決問題的過程不能危害生 命或環境。

1 後

晤 談

12 其他:

有意義、明確的研究 主題、明確的目的、實際的關 係會不會有影響(變數間的關 係)、實驗中間要安全、有資 料可以查的、要有好的夥伴。

9 12 其他:

難以設定標準、實驗沒有意 義、不知道。

4

※本表將學生晤談的回答依據附錄三---提出問題準則進行整理而成。

(10)

在晤談中所設計讓學生判斷的五個研究問題中,各自有其不符合「提出問題 的準則」的向度(參見表 4-2-2),由學生選擇研究問題,並判斷研究問題是否符合 所提出的好的研究問題的條件,如果不符合則加以修正,將學生修正時所提出的 內容,依據「提出問題的準則」加以分類,發現在前後晤談共 18 人次中,只有 1 人次選擇研究問題(5)為最佳的研究問題並認為不需修改,另有 5 人次認為所選 研究問題不需修改,剩餘 12 人次將所選擇的研究問題加以修改,將他們所運用 的向度準則與人次整理如表 4-2-3,可以發現學生在修改研究問題時,主要的考 量是「問題必須可實行的」 。

表 4-2-2 晤談中所設計的五個研究問題不符合的準則向度

研究問題 不符合的向度

(1)元素週期表中所有的金屬在 水中所受浮力有何不同?

一、問題必須可實行的 (2)不同品牌可樂的殺蟑螂效果

有何不同?

二、問題是具價值的 (3)空氣污染對於全球氣候變遷

的影響為何?

三、問題的範圍 (4)二氧化硫是否會造成酸雨? 三、問題的範圍 (5)物體沒入液體的體積與其減

輕的重量間的關係為何?

對高一學生而言可能因為有學過覺得比較簡 單,略微不符合「三、問題的範圍」 ,但是現 有題目中較佳的研究問題

表 4-2-3 晤談中修改研究問題所使用的準則

向度 準則 人次

2. 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6 一、問題必須可實行的

3. 實行研究的器材和資源必須可取得的。 1 二、問題是具價值的 5. 問題的答案可以應用到不同的情況。 2 三、問題的範圍 7. 問題的範圍不能太廣或太狹隘。 2 9. 問題與日常生活、文化相關。 1 四、問題的意義

11. 解決問題的過程不能危害生命或環境。 1

(總人次為 12,表中總和為 13,因為有一人提出兩種準則)

(11)

二、前後晤談中「分析詮釋」資料分析

在研究問題五中,詢問學生在「研究問題:物體沒入液體的體積與其減輕的 重量間的關係為何?」其中研究變項有哪些,並根據表 4-2-4 中的答案與給分標 準,將學生在前後晤談的答案評分後,學生得分如表 4-2-5,在前晤談在研究變 項得分的平均為 10.28、標準差為 3.63,後晤談的平均為 11.11、標準差為 3.33,

雖然有些微的進步,但是並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P=0.524>0.05)。

表 4-2-4 晤談研究問題五中研究變項答案及給分標準

答案(A 組) 答案(B 組) 給分標準 操縱變因 沒入液體(水、酒精)的體積 液體種類 +5 應變變因 物體所減輕的重量(浮力) 物體所減輕的重量(浮

力) +5

控制變因 物體種類 液體種類

沒入液體(水、酒精)的 體積、物體種類

全對 +5 每個 +2.5

表 4-2-5 晤談研究問題五中研究變項之學生得分

學生編號 01 04 06 11 13 16 17 20 28 前晤談 10 10 10 10 10 10 2.5 15 15 後晤談 15 5 10 12.5 12.5 12.5 7.5 10 15

在分析晤談問題六與七,學生將數據轉換成表格或圖形,首先使用「分析詮

釋的判準」來檢查學生分析資料的完成程度,在表 4-2-6 中,前後晤談學生分析

詮釋的表現並沒有出現差異,唯一的次數差異(1-C.將資料繪成圖),是因為該名

學生在前晤談時並沒有完成繪圖的項目。透過更進一步的分析,由表 4-2-7 與表

4-2-8 中,可以發現學生在後晤談中,表格或圖形的完整度,都表現得比前晤談

好。

(12)

表 4-2-6 前後晤談中學生分析資料的完成程度比較

準則 項目 前晤談人數 後晤談人數

A.將資料分類 9 9

B.將資料表格化 9 9

C.將資料繪成圖 8 9

1. 將 資 料 歸 納 整 理 成 有 意 義

的形式 D.將資料轉化成數學關係式或化 學方程式

0 0

A.資料足以檢驗假說 -

(沒有詢問此部份)

-

B.逐一檢驗個別假說 - -

C.綜合檢驗數個相關假說 - -

2. 檢 驗 所 有 合 理 的 假說

D.支持假說的證據具說服力 - - A.有足夠的資料形成此趨勢或模

9 9

B.形成的趨勢或模式可回答研究 問題

9 9

C.形成的趨勢或模式是我所預期 的

- -

D.能以科學的想法或理論說明此 趨勢或模式的意義

- -

3. 找 出 資 料 中 的 趨 勢或模式

E.對於資料中不符合模式的部分 我能提出說明

2 2

A.已仔細檢查每個分析步驟的精 確性

- -

B.小心檢視推理過程可能的偏見 - - 4. 避 免 誤

差和偏見

C.保持存疑的態度,小心求證 - -

A.綜合各項結果得出結論 9 9

B.以科學知識詮釋結論 0 0

5. 針 對 研 究 結 果 提 出 合 理 且 一 致 的 詮 釋

C.透過討論檢驗此結論的合理性 - -

A.寫出資料分析流程 - -

B.解釋分析流程如何回答研究問 題

- -

6. 記 下 實 驗 過 程 的 內 容 及 其

理由 C.記下實驗過程的考量(例如:改 變實驗設計的理由)

- -

( - 表示晤談內容沒有詢問此一部份)

(13)

表 4-2-7 表格內容的細部比較

前晤談 後晤談

項目 全部 部分 無(或有 但錯誤)

全部 部分 無(或有 但錯誤) 欄(名稱、單位)

(沒入液體的體 積、cm

3

)

04、13、

17

01、06、

11、16、

28、20

- 04、11、

13、17

01、06、

28、20 16

列(名稱、單位) (物體種類或液 體種類、不需單 位或液體密度)

01、04、

11、13、

17

06、16、

28、20

- 01、04、

06、11、

17、28

13、16、

20

-

格(名稱、單位) (重量或減輕重 量、公克重)

- 04、13、

16、17

01、06、

11、28、

20

06、17 04、11、

13、16、

28、20 01

表 4-2-8 圖形內容的細部比較

前晤談 後晤談

項目 全部 部分 無(或有 但錯誤)

全部 部分 無(或有 但錯誤) 橫坐標(名稱、

單位)

(沒入液體的體 積、cm

3

)

04、13 01、11、

28

06、17、

20 16(未做 圖)

13、17 01、04、

11、16、

28

06、20

縱座標(名稱、

單位)

(重量或減輕重 量、公克重)

- 04、13、

17、28、

20

01、06、

11 16(未做 圖)

17 01、04、

11、13、

16、28

06、20

圖形(名稱) (物體名稱、液 體名稱)

01、04、

06、11、

13、17、

28、20

- 16(未做 圖)

01、04、

06、11、

13、17、

28、20

16 -

接著分析學生將數據資料轉換成為圖表時的依據,如表 4-2-9 與表 4-2-10,

可以看到部分學生是依據實驗裝置圖呈現的結果,部分學生是依據研究問題所需

要的答案,兩者在人數上是接近的,而且在前後晤談中,學生分析的方式並沒有

太大改變,在前後晤談都只有一個學生作法不一致(前晤談中有一位學生未完成

(14)

繪圖)。

表 4-2-9 表格與圖形的座標選擇

前晤談 後晤談

類型 座標選擇的依據

學生 數 學生 數

研究問題(沒入體積 與減輕重量)

06、16、17、20 4 01、06、16、17、

28、20 表格 6

實驗裝置圖(沒入體 積與液體中重量)

01、04、11、13、

28、20

6 01、04、11、13、

20

5

研究問題(沒入體積 與減輕重量)

06、17、28、20 4 06、17、28、20 4 圖形

實驗裝置圖(沒入體 積與液體中重量)

01、04、11、13 (16 未作圖)

4 01、04、11、13、

16

5

表 4-2-10 表格與圖形的座標選擇是否一致

前晤談 後晤談

表格與圖形的座標一致性

學生 人數 學生 人數

依據研究問題 06、17、20 3 06、17、28、20 4 一致

依據實驗裝置圖 01、04、11、13 4 01、04、11、13 4 不一致 28、16(未作圖) 2 16 1

前晤談中,學生 28 製作表格時,是依據實驗裝置圖中的數據(表 4-2-11),在

完成表格之後,繪圖時,才改變選擇的座標(圖 4-2-1),推測可能是因為國中學過

的浮力單元,她還記得其中的關係圖,知道結果是沒入體積與減少的重量會成正

比的緣故。

(15)

表 4-2-11 學生 28 在前晤談所整理的表格

圖 4-2-1 學生 28 在前晤談中所繪製的圖

後晤談中,學生 16 製作表格時,是依據研究問題中減輕的重量與沒入體積 的關係(表 4-2-12),繪圖時,卻選擇不同的座標(圖 4-2-2),由她後晤談的回答表 示,因為使用重量與沒入體積的關係圖,比起減輕重量與沒入體積的關係圖,更 有減輕的感覺(因為線條是向下傾斜的)。

表 4-2-12 學生 16 在後晤談整理的表格

圖 4-2-2 學生 16 在後晤談繪製的圖形

(16)

學生 16 後晤談的回答:

真 T(真老師):那爲什麼你會在縱軸的地方放的是物體的重量,而不是減輕 的重量?

學生 16:減輕的…,減輕的重量是縱軸,圖就會變這樣(下圖),就沒有那種 減輕,就感覺,怎麼講,我覺得這樣(圖 4-2-2)比較清楚

真 T:就是你覺得這樣的圖(圖 4-2-2)比較有 學生 16:減輕的感覺

在前晤談中,有 6 個學生提出正確的趨勢,3 個學生提出部分正確的趨勢,

但到了後晤談,9 個學生都提出了正確的趨勢(表 4-2-13)。

表 4-2-13 表格與圖形中的趨勢

前晤談 後晤談

趨勢情形

學生 人數 學生 人數

正確 01、04、06、11、13、

20

6 01、04、06、11、13、

16、17、28、20

9

部分 16、17、28 3 - 0

錯誤 - 0 - 0

在作結論時,前後晤談中,都只有同一名學生提出完整的結論,多數學生提

出包含有趨勢在其中的結論,前晤談有 4 人,後晤談有 5 人,少數學生提出不包

含趨勢在內的結論,前晤談有 1 人,後晤談有 2 人,最後,前晤談有 3 人,後晤

談有 1 人,其結論與趨勢相同(表 4-2-14)。學生會將研究結果圖表中的趨勢作為

研究的結論,且沒有進一步以科學知識來詮釋資料。

(17)

表 4-2-14 研究問題的結論

前晤談 後晤談

結論情形

學生 人數 學生 人數

完整正確 20 1 20 1

部分正確(包 含趨勢)

01、11、17、28 4 01、11、13、17、28 5 部分正確(趨

勢不包含)

04 1 04、16 2

部分正確(與 趨勢相同)

06、13、16 3 06 1

最後在結論時,前後晤談中都各只有二人「對於資料中不符合模式的部分提 出說明」 。

前晤談,學生 28:「木塊實驗到一半就不能再實驗了,因為它的密度比水和 酒精都還要輕,會浮在水面上,沒有辦法全部沒入」

後晤談,學生 20:「…,第四個就是提出疑問為什麼木塊沒有沒入全部,還 是說它,喔,對,它根本不會,它整個漂浮在上面,不可能沒入下去,想到 了,…」

小結:

1. 依提出問題準則的向度歸納整理學生在課程實施前後,認為與用來判斷好的 研究問題的條件,次序如表 4-2-15。

表 4-2-15 晤談中學生認為的與實際使用判斷好的研究問題的條件 學生提出好的研究問題的條件 學生用來判斷好的研究問題的條件 前

晤 談

二、問題是具價值的 四、問題的意義

三、問題的範圍

一、問題必須是可實行的 四、問題的意義

後 晤 談

一、問題必須是可實行的 四、問題的意義

三、問題的範圍

三、問題的範圍 四、問題的意義

一、問題必須是可實行的

(18)

2.晤談中發現學生在修改研究問題時,主要的考量是「問題必須可實行的」。而 在課程中,學生提出的研究問題不易符合的準則與建議修正問題所依據的準 則,整理如表 4-2-16。

表 4-2-16 課程中學生互評時不易符合的準則與建議修正問題所依據的準則 學習單 學生互評時,研究問題不易

符合的準則

學生建議修正問題依據的準則

研 究 計 畫 構 想書

二、問題是具價值的 四、問題的意義

一、問題必須可實行的 三、問題的範圍

課堂討論 - 一、問題必須可實行的

三、問題的範圍 研 究 計 畫 構

想書(二)

二、問題是具價值的 一、問題必須可實行的 四、問題的意義

3.前後晤談中學生提出研究變項的表現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4.學生在後晤談中,表格或圖形的完整度,都表現得比前晤談好。

第三節 學習單中提出問題與分析詮釋的表現情形

本節透過分析學生在課程中繳交的學習單,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 能力與分析詮釋能力的改變情形。

一、學習單中「提出問題」資料分析

在課程的學習單中,關於提出問題能力的部分共有「學習單四—校園巡禮」、

「研究計畫構想書」 、 「提出問題互評表」 、 「研究計畫構想書(二)」 、 「成果報告」,

以及在「5/30 分組研究一」課堂中所進行的研究問題分享與討論,因此將該次課

堂錄影轉譯成逐字稿,與各組所繳交的學習單一同進行分析,但學習單的有缺交

與不足,因此實際可用學習單資料如表 4-3-1 所示。

(19)

表 4-3-1 「提出問題」學習單繳交統計表 學習單四—

校園巡禮

研 究 計 畫 構 想 書

提出問題 互 評 表 (第一次)

研 究 計 畫 構 想 書(二)

提 出 問 題 互 評 表 ( 第 二次)

成果報告 第一組 缺交 缺交 缺交 OK 缺交 OK

第二組 缺交 缺交 缺交 OK 缺交 OK( 缺 三 種準則) 第三組 OK OK OK OK OK( 缺 準

則) OK 第四組 OK OK OK OK OK OK 第五組 沒有數據結

果討論說明 OK OK OK 缺交 OK( 缺 三 種準則) 第六組 沒有數據結

果討論說明 OK OK OK OK OK( 缺 三 種準則) 第七組 OK OK OK OK OK OK 第八組 沒有數據結

果討論說明 OK OK OK 缺交

OK( 缺 提 出 問 題 準 則)

第九組 沒有結果討

論說明 OK OK OK OK OK 第十組 沒有結果討

論說明 OK

無 ( 一 二 組缺交無 法互評)

OK 缺交 OK OK 表示有完整繳交。

(一) 「學習單四—校園巡禮」

在「學習單四—校園巡禮」中,學生針對校園的五個觀測點提出想要研究的

問題,經過「提出問題的準則」檢驗過後,修正研究問題,然後進行測量,分析

結果。整理各組在本次活動中,先後所提出的問題、準則的符合情況、修改的內

容,以及研究者評定符合情形,如表 4-3-2 所示。

(20)

表 4-3-2 學習單四中使用提出問題準則前後研究問題的改變

最初研究問

提出問題準則 的符合情形

不符合的理由 進行研究問題 修改部分 研究者評定 符合情形

比較校園各 處的水哪裡 較適合生物 生存??

都符合 比較校園各處

的水哪裡較適 合生物生存??

不符合

6.問題的探 索可產生一 個較好的科 學模式或理

宿舍廚房與 實驗室排放 水的比較

不符合 6.問題的探索 可產生一個較 好的科學模式 或理論 7.問題的範圍 不能太廣或太 狹隘

10.我對問題 感到興趣且有 持續研究的動

6.必須收集各 地的宿舍廚房 與實驗室的排 放水以取得大 量數據 7.可以很快分 析,因為所學 知識有限 10.沒有很濃 厚興趣及動機

在宿舍廚房與 實驗室的比 較,並探討兩 者排放之廢水 可否直接排放 入大自然?

除比較 外,考慮 排放問題

不符合 5.問題的答 案可以應用 到不同的情

6.問題的探 索可產生一 個較好的科 學模式或理

游泳池ㄉ水 與廚房用過 ㄉ水,其PH 值ㄉ比較。

都符合 方案一:游泳

池與實驗室排 水孔,其水中 PH 值高低ㄉ 比較。

方案二:游泳 池與廚房用過 ㄉ水,其水中 PH 值高低ㄉ 比較。

仍是不同 地點某變 項比較

不符合 5.問題的答 案可以應用 到不同的情

6.問題的探 索可產生一 個較好的科 學模式或理

荷花池與實 驗室水之濁 度和pH 值 之比較

不符合 1.根據問題能 形成可測試的 假說

6.問題的探索 可產生一個較 好的科學模式 或理論

1.應該能判斷 大略可測試之 假說,但仍不 夠完整。

6.資料研究並 非完整齊全,

不足以產生理 論。

荷花池與實驗 室之水質比 較。

以水質取 代變項名 稱,仍是 比較

不符合 5.問題的答 案可以應用 到不同的情

6.問題的探 索可產生一 個較好的科 學模式或理

校園裡水質 濁度的不同 是否會影響 溶氧量的高 低?

都符合 校園裡水質濁

度的不同對溶 氧量高低的影 響?

不符合

5.問題的答 案可以應用 到不同的情

6.問題的探 索可產生一 個較好的科 學模式或理

(21)

表 4-3-2 (續)

最初研究問

提出問題準則 的符合情形

不符合的理由 進行研究問題 修改部分 研究者評定 符合情形

校園中哪些 地方的水可 以喝?

都符合 校園中哪些地

方的水可以 喝?

不符合

6.問題的探 索可產生一 個較好的科 學模式或理

游泳池的水 是否會對人 體造成傷 害?

不符合 6.問題的探索 可產生一個較 好的科學模式 或理論 8.問題的答案 不適合過於簡

6.這題目只有 延伸性,無法 跳到另一題。

8.這題目簡潔 有力啦!

游泳池的水是 否會對皮膚造 成傷害?

由對人體 的影響改 為對皮膚 的影響

不符合 6.問題的探 索可產生一 個較好的科 學模式或理

8.問題的答 案不適合過 於簡單

校園內荷花 池和地下水 的濁度.DO 值比較

不符合 4.問題的探索 過程可以應用 你已學過的科 學概念 6.問題的探索 可產生一個較 好的科學模式 或理論

4.沒有學過只 能先用視覺觀

6.只能產生一 個比較的結果

校園內荷花池 和地下水的濁 度.DO 值比較

不符合

5.問題的答 案可以應用 到不同的情

6.問題的探 索可產生一 個較好的科 學模式或理

因為只有一節課的時間給學生構思研究問題,而且限定是校園內水質相關的 主題,發現在最初研究問題時,有 4/8 的組別的主題是進行變數間的比較,但不 知為何而比較,經由準則修改後,仍有 3/8 的組別進行變數間的比較,其他組別 則有進一步的探討。在準則的使用上,有 4/8 的組別認為自己的研究問題全部都 符合或非常符合,另外 4/8 的組別認為有部分不符合,在此次研究情境中,因為 是限制校園水質的主題,所以在研究者評定時,較難以符合「5.問題的答案可以 應用到不同的情況」與「6.問題的探索可產生一個較好的科學模式或理論」,認 為不符合的 4 組學生都未提到「5.問題的答案可以應用到不同的情況」。

學生對於所提出的研究問題無法符合「6.問題的探索可產生一個較好的科學

模式或理論」的理由,主要是因為研究範圍較小(限制於校園)所收集的資料有

限,只能進行比較,因此無法形成理論,與研究者的判斷相同;至於其他的項目,

(22)

則有認為研究範圍較小、研究問題簡單、以及知識不足或沒有興趣。

在分析學生進行專題研究的學習單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在使用「提出問題的 準則」作為自評及互評的依據時,針對某些準則,有特定考量的項目,將互評表 與課堂分享討論中,學生所提出建議,歸納整理作為分類的依據,整理結果如表 4-3-3 所示。

表 4-3-3 歸納學生建議修改研究問題依據的準則 向度 準則 學生建議修改提出的項目(舉例)

1. 根據問題能形成可測 試的假說。

1.形成假說:你自己的預期,你自己的假設是什麼 2. 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

來回答。

1.研究變項的定義:洗滌效果的定義

2.研究變項的控制:會不會跟濃度有關係,這些變數你都 要控制

3.實驗設計:妳們總共是要做幾組?就是不是一組對照 組,然後其他組是加了酸不一樣量,還是怎麼樣?

4.實驗的可行性:實驗內容充實,但可行性待議。

5.研究問題修正:可以進一步延伸…看看是什麼樣的來 源…造成金屬離子的含量增多…

一、

問題 必須 可實 行的

3. 實行研究的器材和資 源必須可取得的。

1.儀器與器材:不知道以我們現有的儀器測不測的出來 ㄟ…

4. 問題的探索過程可以 應用你已學過的科學 概念。

(根據自己已知的知識判斷)

5. 問題的答案可以應用 到不同的情況。

(沒有提出)

二、

問題 是具 價值

6. 問題的探索可產生一 個較好的科學模式或 理論

(沒有提出)

7. 問題的範圍不能太廣 或太狹隘(可以在一 個月完成的研究)

1.研究範圍:我到覺得有一些你可以把他(刪去),不要定 義這麼多

2.研究深度:實驗深度可在加深

三、

問題 的範

8. 問題的答案不適合過 於簡單(例如:是、不 是、對、錯或可直接 從書籍資料查到答案 的問題都不適合)。

1.與前人研究的區別

2.文獻探討的修正:根據文獻:導電度大者,離子含量較 多。

3.題目太簡單:題目給的感覺像只要回答是或否而已。

9. 問題與日常生活、文 化相關。

1.日常生活相關:冷氣水是否能喝?其實說真的,對我們 生活沒有太大的影響

10. 我對問題感到興趣且 有持續研究的動機。

(根據自己的興趣判斷)

四、

問題 的意

11. 解決問題的過程不能 危害生命或環境。

1.危害生命:我只是覺得魚很可憐…直接拿錦鯉作實驗有 點狠…

(23)

表 4-3-3 (續)

向度 準則 學生建議修改提出的項目(舉例) 五、

其他

12. 其他 1.是否有文獻指出研究變項間的關係:你要先找到文獻或 規定,不然沒辦法做,只是純粹調查不曉得調查來做什 麼的

(二) 「研究計畫構想書」與「提出問題互評表(第一次)」

在「研究計畫構想書」與配合的「提出問題互評表(第一次)」中,整理各組 所提出的研究問題,負責互評的組別利用準則所判定的符合情形、不符合的理 由、互評表中建議修改的部份所依據的準則,與研究者評定符合情形,如表 4-3-4 所示。

表 4-3-4 研究計畫構想書中研究問題與互評準則符合情形及修改建議 組

研究問題 互評表中準 則符合情形

不符合的理由 互評表中建 議修改所依 據的準則

研究者評定 符合情形

第 三 組

鹽水泡蔬 果延長氧 化時間的 效用?(各 種濃度鹽 水效用之 比較)

G2:不符合 10. 我對問題感 到興趣且有持續 研究的動機

G2:無說明 G2:7.問題的範 圍不能太廣或 太狹隘

5.問題的答案 可以應用到不 同的情況 6.問題的探索 可產生一個較 好的科學模式 或理論

第 四 組

純喫茶是 真的綠茶 嗎?

G2:不符合 10. 我對問題感 到興趣且有持續 研究的動機

G2:無說明 G2:2.問題可經 由研究問題來 回答

3.實行研究的 器材和資源必 須可取得的 5.問題的答案 可以應用到不 同的情況 6.問題的探索 可產生一個較 好的科學模式 或理論

(24)

表 4-3-4 (續) 組

研究問題 互評表中準 則符合情形

不符合的理由 互評表中建 議修改所依 據的準則

研究者評定 符合情形

第 五 組

泳池的水.

我們可以 安心使用 嗎?

G4:不符合 5.問題的答案可 以應用到不同的 情況

6.問題的探索可 產生一個較好的 科學模式或理論

G4:

5.只能用在游泳池 的水,不能應用在 其他方面。

6.需要比較室內和 室外游泳池,並多 次實驗。

G4:9.問題與日 常生活、文化 相關,7.問題的 範圍不能太廣 或太狹隘,2.

問題可經由科 學研究來回答 (研究變項的控 制)

5.問題的答案 可以應用到不 同的情況 6.問題的探索 可產生一個較 好的科學模式 或理論

第 六 組

測試學校 裡各種水, 何種水導 電度較高?

以藉此大 概推測出 何種水質 含較多金 屬離子

G4:不符合 1.根據問題能形 成可測試的假說 6.問題的探索可 產生一個較好的 科學模式或理論 8.問題的答案不 適合過於簡單 10.我對問題感 到興趣且有持續 研究的動機 G5:不符合 6.問題的探索可 產生一個較好的 科學模式或理論 10.我對問題感 到興趣且有持續 研究的動機

G4:

1.影響金屬離子多 寡變因太多,不單 只有水導電度的影 響。有點難形成可 測試的假說。

6.僅做導電度來推 測金屬離子含量,

不夠客觀。

8.文獻已有記載:

導電度大者,離子 含量較多。

10. 對水的導電沒 什麼特別的興趣。

G5:無說明

G4: 2.問題可 經由科學研究 來回答(研究變 項的控制),12.

其他(由文獻探 討修正題目) G5: 2.問題可 經由科學研究 來回答(研究問 題修正)

5.問題的答案 可以應用到不 同的情況 6.問題的探索 可產生一個較 好的科學模式 或理論 8.問題的答案 不適合過於簡

第 七 組

景美溪沿 岸不同點 的相對污 染程度

G5:不符合 6.問題的探索可 產生一個較好的 科學模式或理論 10.我對問題感 到興趣且有持續 研究的動機 G6:不符合 5.問題的答案可 以應用到不同的 情況

6.問題的探索可 產生一個較好的 科學模式或理論

G5:無說明 G6:

5.無法套用至不同 的河川。因此份數 據為相對性。

6.僅用少數儀器測 量,似乎不夠客 觀。

G5:3.實行研究 的器材和資源 必須是可取得

G6:3.實行研究 的器材和資源 必須是可取得

5.問題的答案 可以應用到不 同的情況 6.問題的探索 可產生一個較 好的科學模式 或理論

(25)

表 4-3-4 (續) 組

研究問題 互評表中準 則符合情形

不符合的理由

互評表中建議

修改所依據的 準則

研究者評定 符合情形

第 八 組

校園中哪 些地方的 水可以 喝?

G6:不符合 1.根據問題能形 成可測試的假說 5.問題的答案可 以應用到不同的 情況

6.問題的探索可 產生一個較好的 科學模式或理論 G7:都符合(兩 份)

G6:

1.但同一種水在不 同地方測出的數據 有可能會不盡相同 5.在不同環境下,

水質不盡相同 6.觀測資料不夠,

可能無法做出正確 推測

G6:3.實行研究 的器材和資源 必須是可取得

G7:7.問題的範 圍不能太廣或 太狹隘,3.實行 研究的器材和 資源必須是可 取得的 G7:3.實行研究 的器材和資源 必須是可取得 的,2.問題可經 由科學研究來 回答(研究變項 的定義)

5.問題的答案 可以應用到不 同的情況 6.問題的探索 可產生一個較 好的科學模式 或理論

第 九 組

濾水器(中 的滲透膜) 對於各種 濁度的水 過濾效果 是否良好?

G7:都符合(一 份)

G7:不符合 6.問題的探索可 產生一個較好的 科學模式或理論 10.我對問題感 到興趣且有持續 研究的動機 G8:都符合

G7:

6.判別過濾效果應 該和科學模式或理 論沒關係吧 10.我自己本身沒 什麼興趣^^”

G7:7.問題的範 圍不能太廣或 太狹隘,3.實行 研究的器材和 資源必須是可 取得的,2.問題 可經由科學研 究來回答(研究 變項的定義) G7:8.問題的答 案不適合過於 簡單

G8: 2.問題可 經由科學研究 來回答(研究變 項的控制)

5.問題的答案 可以應用到不 同的情況 6.問題的探索 可產生一個較 好的科學模式 或理論

第 十 組

冷氣水可 以喝嗎?

G8:都符合 G9:不符合 4.問題的探索過 程可以應用你已 學過的科學概念 5.問題的答案可 以應用到不同的 情況

6.問題的探索可 產生一個較好的 科學模式或理論

G9:

4.因為我們從沒有 學過對冷氣的探 討,而且好像也沒 教過飲用水的標 準,這已經不是學 生的錯誤了!!

5.我們覺得不同牌 子的冷氣機出來的 水效果是不一樣 的!這台能喝另一 台卻不見得!

6.只能決定冷氣水 是否能喝,但是卻 不能產生新的科學 理論!!

G8: 2.問題可 經由科學研究 來回答(研究變 項的定義),3.

實行研究的器 材和資源必須 是可取得的 G9:9.問題與日 常生活、文化 相關

5.問題的答案 可以應用到不 同的情況 6.問題的探索 可產生一個較 好的科學模式 或理論

(26)

在本次研究計畫構想書中,學生提出研究問題,但是沒有說明研究的步驟流 程,因此各組是根據所看到的研究問題推斷並進行互評,研究者發現互評結果各 組研究問題不符合的準則,集中於「6.問題的探索可產生一個較好的科學模式或 理論」(8 次),「10.我對問題感到興趣且有持續研究的動機」(6 次),「5.問題的答 案可以應用到不同的情況」 (4 次),上述三項分別屬於「問題是具價值的」與「問 題的意義」兩個面向。與研究者所評定主要不符合的準則是「5.問題的答案可以 應用到不同的情況」 、 「6.問題的探索可產生一個較好的科學模式或理論」相去不 遠。

各組在給予修改建議時,所依據的準則,卻集中於「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 來回答」(8 次),「3.實行研究的器材和資源必須是可取得的」(7 次),「7.問題的 範圍不能太廣或太狹隘」 (4 次),上述三項分別屬於「問題必須可實行的」與「問 題的範圍」兩個面向。

在說明不符合的理由時,對於「6.問題的探索可產生一個較好的科學模式或 理論」 ,學生認為所做的研究與科學模式或理論無關、或不會產生理論,並認為 少量的實驗數據及有限的儀器是不夠產生理論的;對於「10.我對問題感到興趣 且有持續研究的動機」屬於個人感受不加以討論;對於「5.問題的答案可以應用 到不同的情況」則是認為所進行的研究難以應用到其他的情況中。

(三) 「5/30 分組研究一」的課堂分享與討論

接著在「5/30 分組研究一」的課堂中,進行研究問題的分享與討論,將轉譯

的逐字稿中,各組所提出的研究問題,以及同學、教師給予的提問與建議,整理

如表 4-3-5 所示。

(27)

表 4-3-5 課堂研究問題分享與討論結果整理 組

研究問題 各組提問與建議所依據的準則

第 一 組

1.想要了解用什麼樣的洗衣粉能 洗最乾淨

2.研究不同的水溫是否影響洗滌 的效果?

1.根據問題能形成可測試的假說

(形成假說:你 自己的預期,你自己的假設是什麼)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研究變項的定 義:洗滌效果的定義)

12.其他

(是否有文獻指出研究變項間的關係:你要先找 到文獻或規定,不然沒辦法做,只是純粹調查不曉得調查 來做什麼的)

第 二 組

隔夜茶可不可以飲用(隔夜茶的 酸鹼度是否會下降)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研究變項的控 制:會不會跟濃度有關係,這些變數你都要控制)

第 三 組

鹽水濃度對蘋果氧化程度的比較 (不同濃度的鹽水,在何種時間下 對蘋果抗氧化程度最大)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研究變項的控 制)

8.問題的答案不適合過於簡單

(與前人研究的區 別)

第 四 組

在孔雀魚能容忍的範圍內,測量 它對pH 值的變動有無改變

11.解決問題的過程不能危害生命或環境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研究變項的控 制:可是每一隻孔雀魚都不一樣、搞不好飼料加進去會改 變它的水的pH 值、那你會放水草嗎?、那性別會影響到 適應嗎?)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實驗設計:妳們 總共是要做幾組?就是不是一組對照組,然後其他組是加 了酸不一樣量,還是怎麼樣?)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研究變項的定 義:哪些項目是你要觀察的行為?)

1.根據問題能形成可測試的假說

(形成假說:哪 你們覺得pH 值的影響應該有什麼)

(28)

表 4-3-5 (續) 組

研究問題 各組提問與建議所依據的準則

第 五 組

(學校)游泳池內的水,我們能安心 使用嗎?

1.泳池內所放的消毒劑,其對 PH 值及DO 值的影響.

2.泳池內的水能飲用嗎?

3.泳池內,其循環過濾的效果+過 程.

4.泳池經一天的使用,對其 PH 值+

濁度的影響.

5.泳池的水,對皮膚的影響.(PH 值)

6.泳池一天內使用的班級數,對其 循環過濾效果的影響如何.

7.問題的範圍不能太廣或太狹隘

(研究範圍:我 到覺得有一些你可以把他,不要定義這麼多)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研究變項的控 制:你的控制變因要統一、溫度可能會改變,這個問題如 何解決)

第 六 組

景美溪各地的導電度,然後還有 研究為什麼他的導電度會不同的 原因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實驗設計:妳們 大概要取哪些點?、流動水就是直接測嗎?)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研究變項的控 制:那個深淺有差嗎?)

第 七 組

[(某植物) ]的耐酸鹼度範圍(將 [(某植物)]澆不同 pH 值的硫酸,

觀察其生長情形)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實驗設計:妳們 要用硫酸喔,因為硫酸很危險、那你們有打算要用什麼來 做嗎?)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研究變項的定 義:對植物生長的定義啊)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研究變項的控 制:有一個對照組,好,那環境那些控制變數要考慮)

第 八 組

錦鯉對於不同濁度的液體的行為 表現。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研究變項的控 制:你要把其他一些沒有關係的變數要能夠控制在齊一標 準,然後去做)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研究變項的定 義:然後你還要定義那個錦鯉在水中的活潑程度)

12.其他

(是否有文獻指出研究變項間的關係:為什麼濁 度會對他行為表現有影響)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實驗設計:那實 驗做出來後,發現他們行為表現並沒有很大差異那怎麼 辦?、你說用土去弄他的濁度,可是土會沉澱吧、你們的 濁度的產生是一個問題)

(29)

表 4-3-5 (續) 組

研究問題 各組提問與建議所依據的準則

第 九 組

濾水器(中的滲透膜)對於各種濁 度的水過濾效果是否良好?

1.濾水器中的滲透膜是否真的 有像廣告渲染的一樣髒水進去可 以滴菌不沾?

2.濾水器是否真的有很強的過 濾效果?會有多厲害?

3.滲透膜到底可以過濾多骯髒 的水?那極限的髒水是多少濁 度?或多骯髒?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研究變項的定 義:骯髒的水怎麼定義?)

第 十 組

冷氣水是否可做二次利用?(看 它冷氣水的性質,然後在試看重 複利用的可能性,然後如果二次 利用的話,如果可以我們就想從 飲水、澆花、洗車子,飲水可以 用的話,我們就會比照飲用水的 標準,去看能不能用,其他澆花 洗車也是這樣子)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研究變項的定 義:那你們飲水的性質要測些什麼、洗車的水有規定不能 用怎樣的水嗎?、澆花的水你們是要討論pH 值嗎?怎樣 才算不能澆花?)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實驗設計:萬一 不同地方的冷氣水性質不一樣,你們會討論嗎?)

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研究變項的控 制:你們用的是窗型還是分離式冷氣)

在約一個小時的分享討論過程中,對每一組的研究問題,進行提問與建議,

累計 35 次中,「2.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28 次,「1.根據問題能形成可測 試的假說」 :2 次,「12.其他

(是否有文獻指出研究變項間的關係)

」 :2 次,「7.問題的範圍 不能太廣或太狹隘」 :1 次,「8.問題的答案不適合過於簡單」:1 次,「11.解決問 題的過程不能危害生命或環境」:1 次,可以發現學生對研究問題的建議主要集 中於「問題必須可實行的」面向,共佔 30 次,可能是因為此一面向的內容,對 於學生而言,是比較實際、容易判斷的。

(四)「研究計畫構想書(二)」與「提出問題互評表(第二次)」

在「5/30 分組研究一」下課前,各組上傳修改後的研究問題,並再次進行互

評,整理各組所提出的研究問題,負責互評的組別利用準則所判定的符合情形、

數據

表 4-0-1    課程中未進行的內容與時間不足的段落  日期  排定進度  排定時間  實施情況  4/25  老師帶領學生看過「分析詮釋的準 則」  (與填寫學習單及分享)  30  分鐘  「分析詮釋的準則」花了4 分鐘快速講 過。  5/9  各組報告初步結果  20 分鐘  沒有報告初步結果  5/23  1.老師測量第一次上課三罐水的pH 值、濁度、D.O,學生依據校園巡禮 所測數據推測水樣來源,再由老師公 佈答案。  2.分享校園巡禮研究報告  30 分鐘  1.沒有進行  2
表 4-2-1    晤談中學生提出的與實際用來判斷好的研究問題條件的比較  Q1:好的研究問題的條件  Q2:判斷好的研究問題的條件  編 號  準則內容  次 數  編 號  準則內容  次 數  5  問題的答案可以應用到 不同的情況。  4  7  問題的範圍不能太廣或太狹隘。  5  9  問題與日常生活、文化相 關。  4  2  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回答。  4  2  問題可經由科學研究來 回答。  2  8  問題的答案不適合過於簡單。  4  7  問題的範圍不能太廣或 太狹隘。  2
表 4-2-6    前後晤談中學生分析資料的完成程度比較  準則  項目  前晤談人數  後晤談人數  A.將資料分類  9  9  B.將資料表格化    9  9  C.將資料繪成圖    8  9 1
表 4-2-7    表格內容的細部比較  前晤談  後晤談  項目  全部  部分  無(或有 但錯誤)  全部  部分  無(或有 但錯誤)  欄(名稱、單位)  (沒入液體的體 積、cm 3  )  04、13、17  01、06、11、16、28、20  -  04、11、13、17  01、06、28、20  16  列(名稱、單位)  (物體種類或液 體種類、不需單 位或液體密度)  01、04、11、13、17  06、16、28、20  -  01、04、06、11、17、28  13、16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競賽,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概念,以應用與設計為導向 的最新生物科學,為解決人類周遭生活問題。iGEM

我們一般所探究的不僅是科學及其經驗 方式的問題―我們所探究的是人的世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 利用緊扣 課程設計 讓同學做討論,使同學 必須要讀過內容才能針對議題發表意見,這 樣不只讓教師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慢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 學生能圍繞主題說話,能運用連接詞略述 事情的經過,高年級學生可以用較多形容

•接受學生的想法 (不糾正). •引導(不是提問)有目的的合作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