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覺之教育」的實踐原則及方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覺之教育」的實踐原則及方法"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 2000 年

「覺之教育」的實踐原則及方法

林崇安

大綱:

一、前言

二、實踐的原則 三、訓練的方法

四、覺知動作的進一步說明 五、課程的安排

六、結語

提要:

「覺之教育」的實踐原則要考慮普遍性、易行性、安全性、效益性、次第性,如此 才能生活化。訓練的方法要分清覺知「身體動作」、「呼吸」、「感受」及「心 念」的難易,且依學員年齡的不同,安排一日、三日、七日、十日的課程,並重視 課後的輔導。

一、前言

「覺之教育」除了理論的教導之外,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培養出強而有力的 覺性,用以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被表相所迷惑,而能以智慧及慈悲來處理問題、面

(2)

對人生。為了事半功倍,本文以覺性圓滿的佛陀的教導,作為我們的指導,依此先 提出實踐的原則,而後列出方法;最後討論覺之教育的課程安排以及課後的追蹤輔 導等。

二、實驗的原則

在印度的巴利經文中,佛陀說:

正法是現世的、不待時節的、來看的、導向的、自證的。

這意思是說,佛陀所教導的方法,是現世就能證得的,是隨時都可以練習的,

是大家都可來看的:往內看清自己的身心,是引導走向滅苦的,是大家都可來看 的:往內看清自己的身心,是引導走向滅苦的,是每個人都可親自體證的。「覺之 教育」的實踐原則,也要合乎上述所說的:現世的、不待時節的、來看的、導向的 以及自證的,也就是說,要能夠合乎普遍性、易行性、安全性、效益性、次第性。

因此覺性的訓練是適用到所有的人,與年齡、性別、職業、教育、國籍、宗教信仰 無關,沒有任何的典禮、儀式。任何人都可以練習,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三、訓練的方法

佛陀在《大念住經》中說:

諸比丘!為淨眾生、為度愁歎、為滅苦憂、為得真諦、為證涅槃,唯一趣向道,即 四念住。

在這段經文中,佛陀指出滅除痛苦的一條道路就是修習四念住,也就是修習身念 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以下扼要地舉出其中一些項目來說明。

(3)

(1)覺知身體動作

覺知身體動作,這是依據佛陀在《大念住經》中所說的:

比丘於行時,了知:我在行。於住時,了知:我在住。於坐時,了知:我在坐。於 臥時,了知:我在臥。此身置於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了知之。

此段經文的意思是說,練習者在行、住、坐、臥要能夠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動 作。能夠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就表示覺性強。

佛陀又說:

比丘不論行住歸來,正知而作。彼觀前顧後,正知而作;彼區身伸身,正知而作;

彼搭衣持缽,正知而作;彼食、飲、咀嚼、嚐味,正知而作;彼大小便利,正知而 作;彼行、住、坐、臥、醒、語、默,亦正知而作。

此段經文的意思是說,練習者不論是看前看後、屈伸身體、穿衣服、拿東西、吃東 西、喝東西、上洗手間等等,從早到晚所有的動作與行為,自己都要清楚明白。能 夠使覺知持續不斷,就是擁有強的覺性。

(2)覺知呼吸 佛陀說:

端正身體,繫念在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這意思是說,練習者覺知自己呼吸的進與出,使心不想到過去和未來,而只是單純 的覺知當下的呼吸。

(3)覺知感受

(4)

佛陀又說:

比丘在體驗樂受時,了知:我在感樂受。在經驗苦受時,了知:我在感苦受。在經 驗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在感不苦不樂受。

這意思是說,練習者覺知自己當下的感受是苦、樂或不苦不樂,要能時時清楚明 白,而不生起其他的貪心或生氣等心理。

(4)覺知心念 佛陀又說:

比丘心貪時,了知心貪。心離貪時,了之心離貪。心瞋時,了知心瞋。心離瞋時,

了之心離瞋。心癡時,了知心癡。心離癡時,了之心離癡。

這意思是說,練習者覺知自己當下的心以及善惡念頭的生滅,看清自己內心的實 相,進而才能達到苦的滅除。

以上介紹了訓練覺知的不同對象,分別是身體動作、呼吸、感受、心念,這些 方法各有其優點。此中以覺知身體動作最適合初學者,因為呼吸較為細膩,練習者 容易走入全神貫注而失去對周圍的覺知;觀察感受和心念時,初學者容易捲入妄念 而失去覺照力。

四、覺知動作的進一步說明

1.人是動物,整天都在動,因此利用動作來培養覺性是最善巧的方法。但是一 般人在生活中都在胡思亂想,未能覺知當下自己的動作,因而當下就沒有覺性在,

為了喚醒覺性就要安排課程來訓練。覺性的訓練,便是依據佛陀所說的:要在所有

(5)

的動作中能夠正念正知。能夠持續的覺知自己的動作,覺性就一直增強。強的覺性 就能看清自己的念頭、看清自己身心的實相。

2.我們如果追究痛苦的來源,就可以發現到是來自妄念、雜念。有二種念頭。

第一種是不能作主的念頭,稱作妄念、雜念。例如,生氣、貪心、無知、恐懼、忌 妒等念頭。這種念頭會使我們受苦。第二種是能作主的念頭,稱作「自然的念 頭」,是在正念正知下的念頭,不會使我們受苦,例如,我們日常打掃、洗衣時,

須要正確的思惟,這便是自然的念頭,這種念頭是有益無害的,而且是生活中所必 須的。人們常被第一種妄念所佔據,不斷升起貪心、生氣、無知的心理,不斷的捲 入念頭之中而受苦。一個實際的例子便是「愈想愈氣」:由於妄念不斷的生起,因 而不論吃時、作時或在任何地方,都不斷的受苦。

3.只有當我們培養起強的覺性時,才能看清念頭,才不會有第一種的妄念、雜 念。覺性猶如貓,妄念猶如大老鼠。尚未練習覺性的人,最初覺性很小,猶如小 貓,經過一天天不斷的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後,覺性不斷的增加,猶如貓不斷的長 大。覺性圓滿時,猶如大貓,從此妄念這隻大老鼠就逃得無影無蹤了。因此,練習 的重點,是要不斷的培養自己的覺性,不斷的餵貓,而不用去管大老鼠。時候到 了,大貓自然就會去處理大老鼠。因此,訓練時,不要壓抑妄念,也不要跟隨妄 念。只將注意力擺在覺知動作上。覺性強了以後,念頭一生起,就能立刻看見,就 能拋掉貪念與瞋心,漸漸的,內心的品質就會開始轉變。

4.培養覺性的要點,就是要不斷的移動肢體。如果身體靜止不動,一方面妄念 容易生起,而且容易捲入其中,會不斷的胡思亂想,另一方面容易昏沉、睡著。因 此,要不停的移動身體的一部分,用以培養覺性。

5.在練習時,身心要放鬆,任何坐姿都可以,只要舒適就好。背要直。眼睛要

(6)

自然張開,往前看,不要看太遠或太近,也不要專注前方一點。手腳的移動要清 柔,不要持名、不要默念、不要數數字,一切要自然。妄念來了,不用管它,只要 覺知身體移動的部位,使覺知持續得愈久愈好。

6.坐久了,腳部覺得痛時,隨時可以改變姿勢,但要同時覺知自己正在改變動 作。腳痛時,不要對抗這自然現象,不要強忍著痛,不要故意坐得久,這樣反而違 背了自然。因為人們的身體是無常的、無我的,不要故意去控制它。重要的是在改 變姿勢的時候,要清楚的覺知姿勢的改變,如此覺性仍然持續不斷。

7.同樣的,呼吸也是順其自然,不要刻意去調整呼吸。走路時也不要故意走得 慢,不要刻意想觀察得清楚。要自然而輕鬆的走路,不要走太快,也不要走太慢。

要以自然而平和的方式去增長覺性,不要強求。妄念來了就接受它,繼續覺知自己 肢體的動作。那麼,我們將發現自己的覺性不知不覺間增強了,身心現象也愈來愈 看得清楚了。只要種下正確的因,正確的結果自然就會來臨。因此,要以輕鬆的心 情時時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這樣就種下正確的因,這樣才是正確的滅苦方法。當 覺性強大而且如鍊子不斷時,隨時都可能出現內心的轉變,從沉重變成輕盈,從黑 暗變成光明,慈悲與智慧會自然的呈現出來。

五、課程的安排

就像訓練體能一樣,要一步步不停的訓練,才能有好的體力,覺性的訓練也是一 樣,要安排一日、三日、七日或十日的課程來培養覺性。

(1)一日課程:早上二小時介紹原理與方法,二小時練習。下午二小時練習,最後 一小時回答。

(7)

(2)三日課程:安排食宿。第二日由早上五時開始戀十至晚上九時練習,黃昏或晚 上有一小時問答。第三日黃昏結束前有一小時經驗分享。

(3)七日或十日課程:安排食宿。除了首尾二日,其他時間都是一直練習覺知肢體 動作,並由有經驗的老師以小參輔導員的心態。最後課程結束前,有二小時的經驗 分享。

(4)課後輔導:由於習性不易改變,課後日常生活中仍要不斷鼓勵,繼續覺知肢體 的動作,使覺性持續保持。早晚固定一小時的練習,對覺性的培養,很有幫助。

六、結語

1.人們都想過著沒有痛苦的日子。一旦生活中有了問題,人們就望外尋找依 靠,求神問卜,但是外在的依靠是不可靠的,因而常常不能解決問題而受苦。那麼 怎麼辦呢?佛陀說:「住於自洲,住於自依。」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住在自己的洲上、島上,自己要作為自己個歸依處。因此,

佛陀要我們堅強起來,使自己能夠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什麼呢?就是依靠自己的 覺性。以強的覺性看清一切問題的根源,從而徹底解決痛苦。

2.每一個眾生都有清淨的覺性,也就是說,眾生都有佛性。每人都有這塊珍 寶,但是要自己去挖掘它。能夠挖掘它,就能滅除自己的痛苦。我們要追隨佛陀的 足跡,走同樣的一條路,這一條路就是覺性之路。我們作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呒有 覺性,痛苦就會產生。如果有覺性,我們就會面對事情而不會推諉給別人。我們將 以覺性來處理問題。因此,為了解覺我們生活上的問題,為了滅除我們的痛苦,就 要以耐心來培養自己的覺性,要使自己從早到晚一直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由於我

(8)

們整天都在動,可利用這一自然現象來培養我們的覺性。可說是借力使力,養成習 慣後,不費工夫。能越早訓練越是有利。

3.覺性的培養,是「覺之教育」的核心。唯有強而有力的覺性,才能免於妄念,這 是今日兒童、青少年、成年人以及老年人所必須培養出來的,因為大家都同樣面臨 種種的痛苦與煩惱。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得知獲獎時有種在做夢的感覺,這是我第一 次在寫作上獲獎。非常感謝國文老師,不管寫作 能力如何,都鼓勵我們能試試看,讓我有寫作投

而唯名論者則持相反看法,認為共相只是名稱而不具客觀實在性,從個別事物抽 出的普遍概念只是人類知識論的方便工具,普遍概念並不指謂任何實體。唯名論 中又以「奧坎剃刀」

我們的覺性不知不覺間在增長著,我們開始走在正道之上,一步一 步往滅苦的目標前進。要記得正法的特色是「現世的、不待時節

隨著社會變遷及科技發展創新的腳步,幼兒教育師資的培育也形成階段性的各種發展面 貌,且因應不同的課程模式及所堅信的師培理念,拓展出各色的幼師教育方案。自 2012

費曼自小深受父親的薰陶,他用一種能使人興致油然的方式傳授科學的觀念:科 學的概念並不神秘枯燥。舉例來說:

從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發覺「主題說話活動」的確能讓學

法法法法 學學學學 教教教教 育育育育 的的的的 “ 東東東東 方方方方 明明明明 珠珠珠珠 ”... 教學培養 教學培養

常講「無妄之災」 ,意思為無妄的災難。 《雜卦傳》說: 「无妄,災 也。」卜到無妄卦,往往會有災難, 但一定要堅持原則,不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