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課程」第四次作業 題目設計者:國文科實習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課程」第四次作業 題目設計者:國文科實習"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課程」第四次作業

題目設計者:國文科實習老師 吳昌政

【題目】

一. 請閱讀完《社會學動動腦》〈前言:社會學 — 目的何在?〉一文之後,做 出一篇「摘要」。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來思考社會學。思考社會學是一項綿延不覺得活動─

─一種永續的關懷,一向不斷以新經驗還檢視前人的智慧,一個不停往累積的知 識中添加新東西,並在過程中改變那套知識的演進過程。

這樣的思考方法再自然不過。就像是我們回答「什麼是 X」的貫常反應。我 們會用字彙來指涉物件,用字彙來代表物件。每一個字為我們指引一個特定的物 件,找到問題中的字所指渉的物件,是回答原始問題的答案。因為這樣我們就知 道如何去使用一個我過去不熟悉的字。

指給我看我問的那個字所指示的對象,並不能教我什麼關於那個對象的知 識,所以這種指示的方法能教授的東西很少,且相當少。因為我們可能繼續想問 更多有關這個物件的相關訊息。

兩個物件之間,一定有什麼關鍵差異讓我們知道為什麼 A 不是 B(就如同獅 子和老虎有一定的關鍵差異點讓我們知道,獅子不是老虎)。所以我們也會想知 道到底有什麼差異讓社會學與其他人文學科不同?

他們的共通處很多。他們一致關心「人造世界」:歷史、法律、經濟、政治 社會都討論人類活動以及人類活動的後果。但是這些知識體探索的是同一領域,

應該如何區別他們?如果可以區分,什麼是他們的關鍵差異?

猛然被問到這類的問題,我們容易說出一個簡單的答案:知識體的區別,一 定是反映調查領域上的區別。人類活動或是行動層面一定有所不同,知識體的區 別不過是認清這個事實而以。像是我們會說歷史是關於過去發生的,今天不復存 的行動,社會學則是目前的行動,或不會隨時間改變而變的普遍行動素質;人類 學告訴我們發生在距離我們很遙遠,跟我們不大一樣的社會中的人類活動,社會 學則是專注在發生於我們社會的行動。我們還可以是著這樣做答:政治學多半討 論權力與政府有關的行動;經濟學研究與資源利用有關的;法律則關心如何管制 人的行為以及如何去闡述這些規範……如果一直這樣想下去,社會學將會變成一 門剩餘學科,專撿別的學科不處理的問題。

這些「顯然」的答案,就向那些真理一樣,毛病在於除非我們克制自己,不 去追究其中包含的一切必須默認才能接受的假設,否則就不會是顯然答案。所以 讓我們是著追溯,當初我們如何看出他是顯然答案。

我們怎麼知道人類的行動分成幾個類型,而且每一科都已經取好各自的名 字?我們有怎之到人類世界「本身」是什麼,即我們在未被分類之前是怎樣的樣 貌?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念頭絕不是來在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我們能分類自

(2)

己的經驗,是因為我們已經被教會如何去區分了。所以我們真正知道的,不是世 界本身,而是我們自己對世界做了什麼事。我們只不過是把自己想像的世界付諸 實行,用我們的語言和訓練出來的一塊塊積木,整齊的疊起一個世界模型。

我們可以說,學術科目的分類,反映的不是人世間自然的區隔。是那些學科 的專家互相區隔,決定什麼是否屬於自己的研究範圍。這樣的分工,給我們的生 活的世界帶來結構。

如果我們希望解開迷底,找到關鍵差異,我們最好可以去看看那些完全雷同 的學科,也就是起初讓我們覺得僅是反映自然世界架構的學科,在實踐方法上有 什麼不同。現在我們猜測,因為有不同的實踐方法,所以行成不同的學科,如果 說學術科目的分類反映了什麼,則其反映的方向恰恰與我們的假設相反。

不同的學科的實踐方法到底有什麼不同?不論他們研究的題材是什麼,在對 待研究題材的態度上,他們是毫無差別的。他們努力蒐集一切相關的事實,禁理 保證收集到的事實是正確無誤的;他們力圖防禦或排除自己提出的或擁互的主張 可能存在的矛盾,以免出現兩個主張不能同時為真的情形。撿言之,他們一致努 力履行自己的諾言,以負責任的方式,獲取和呈現自己的研究結果。他們做好準 備,萬一不符合這套標準,就必須接受批判和撤回主張。因此,再對於學術責任 的認知以及實踐,並無不同。在大部分其他的學術工作層面上,恐怕也找不到什 麼差異。所有自稱是,且被肯定是學者專家的人,似乎都運用類似的策洛來蒐集 和處理事實:他們觀察其研究對象在自然棲息環境中的情形,或再特別設計與嚴 格控管的實驗條件下的反應;另外他們也採用以前類似的觀察所下的證據,作為 自己得事實。

因此,我們尋找關鍵差異的最後一線希望,似乎存在各學科特有的問題當 中,那些問題左右了不同的學科的學者,在觀察、探索和描述人類行動時,所採 取的角度(認知觀點);亦存在於他們在整理這些問題所產生的資訊時,以及在彙 整那些資訊,組成一個關於人類生活既定部分或層面的模型時,所採用的原則。

我們可以做出第一個和暫時性的總結:使社會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的關鍵差異 在於社會學習慣把人類行動看成較大形構的組成元素,而所謂較大形構,是指一 群非隨機性聚集的行動者,交織而成的互相依存網。社會學家關心的問題是,交 織在一起這回事,對於人類行動者的可能與實際行為會產生什麼後果。我們可以 說,社會學的核心問題是:人不管做什麼或可能做什麼均需要依賴他人,此事到 底有什麼重要性?人永遠且不得不活在其他人類的陪伴之中,永遠與其他類進行 溝通、交換、競爭、合作……此事到底有什麼重要性?這一類的問題成社會學論 述的特殊領域,並且界定社會學成為一門獨立的人類與社會科學分支。我們可以 如此結論,社會學最主要是一種思考人類世界的方式,原則上,人可以用不同的 方式來思考同一世界。

社會學的常識讚有一席重要得地位。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是:社會學與常識的 關係更加糾纏不清,問題重重。

大部分的學科視常識如無物。而你不得不承認他們對常式的漠不關心仍合情

(3)

合理。如物理和化學所談論的東西,常識幾乎無置喙的餘地。物理學家們的問題,

幾乎從來不出現在尋常男女的視線之中,也可以說不存在你我日常生活之中。這 類科學所探索的對象,僅僅出現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中。

而社會學的境遇自嘆不如。因為構成社會學知識的材料,完全是一般人在日 常生活中的經驗,原則上是人人都接觸的到。社會學談論的東西,早已在我們的 生活之中。為了與他人共同生活,我們需要大量的知識,而常識正是那套知識的 名字。

儘管如此,我們很少有時間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所經歷的事情的意義,甚至更 少有機會去發覺個人身上的社會性,去尋找特殊事件的普遍性。而這些正是社會 學家能為我們所做的。我們期待社會學家能告訴我們個人生命史、如何與人類共 同歷史交織在一起。不亂社會學家是否能做到這一點,他們別無起點,只能從與 你我分享的日常生活中未加工的知識開始。

你可曾注意到社會學家在寫研究報告和闡述普遍命題時,將常用「我們」兩 字嗎?「我們」代表了研究者本人與研究對象在內的一個「物件」。你能想像物 理學家用「我們」來表示他自己和分子嗎?或天文學家用「我們」來概括他自己 和星星嗎?

除此之外,社會學與常識還有其他糾纏不清的關係。現代物理學家或天文學 家所觀察和理論化的現象,是以一種天真素樸的姿態出現,未經加工處理,不受 標籤、現成定義和預先解釋的拘束。但是社會學領域很少出現這種乾淨、嶄新、

從來沒被賦予定義的現象。社會學家探索的人類行動與互動,已經被行動者本人 命了名和理論化了。因為已經被命名,所以外航的行動者以及社會學專家也比需 使用相同的名稱和語言來談論他們。社會學所用到的每一個名詞,皆以駝負了沉 重的意義,那是「平常」人所賦予他們的意義。

由此可知,社會學與常識的關係過於親密,乃至社會學無法像會學物理那般 不食人間煙火的對常識視之泰然。你我都可以高談擴論人類互依性與人類互動。

而就因如此,社會學對社會知識的主權,以及社會學家對研究主題發表權威性言 論的權力,也許永遠受到挑戰。這就是為什麼社會學在概念與常識之間話一條清 楚界線是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

社會學與常識的差異?首先,社會學刻意遵守「負責言論」的嚴格紀律,這 個紀律被視為科學的一個屬性。這個紀律要求個人「工作室」要敞開大門,接受 無限度的公共檢驗。負責言論的美德,有助於提升科學知識的優越性。

第二,與採集資料以供判斷的「場域大小」有關。對於我們這樣非專業人士 蒐集資料的場域,限於我們自己的生活世界,我們少把自己刻意提升到一個更高 的層次,因為那樣做需要時間和資源,大多數的人無法承擔或是不願意下此工夫。

第三個差異在於兩者「理解」人類現實的方法不同。你做的事,通常是要達 到一個你渴望的境界,無論你的願望是什麼。你考慮自己行動的方法,自然而然 的成為你理解其他一切行動的模型。當然,這是我們唯一能夠理解周遭人類世界 的方法,如果我們解釋工具純粹取材自個人生活世界的話。但社會學反對這種個

(4)

人化的世界觀。因為社會學研究始於形構,而非個人行動者或單一行動,他證明 了用「有動機的個人」這個尋常比喻來理解人類世界,包括我們自己徹底個人化 和私密的思想與行為世界,是不恰當的。

最後,我們回想一下常識何以有這麼大的力量,能夠影響我們認識世界、認 識自己的方法?常識的力量,來自於格言諺語,有一種不證自明的特性。這種特 性仰賴日常生活中千篇一律的特性。當你重複做某一件事做多了之後,那件事就 變的很熟悉,他們似乎不需要解釋,他們不會成為問題。在某個意義上,你看不 到他們的存在。社會學扮演的角色就是把熟悉的事情「去熟悉化」。突然之間,

我們的生活方式都必須接受檢驗。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樂見自己過貫的生活備受騷 擾或質疑,很多人會去憎恨去熟悉化的挑戰,因為天下本無視,而嘎卻偏偏堅持 要做理性分析。

凡是任為用更自覺的方式過日子是値得一試的人,都會樂見社會學的幫助。

你可以說,社會學的思考藝術,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最大貢獻,是使我們更敏 感。他靈敏的我們的感官,開拓了我們的眼界,使我們能探索過去視而不見的人 類狀況。一旦我們明白我們生活中看似自然、不可避免、永恆不變的層面,其實 都是人類力量和人類資源的操作所致,我們就再也難以接受那些層面是人類的行 動

社會學思考的意思是,稍微完整的了解我們周遭的人了解他們的渴望與夢 想,他們的憂鬱與苦難。社會學思考也幫助我們了解其他生活型態,那皆是我們 的直接經驗無法觸及的,而且常以刻板印象潛入常識之中,以片面、偏見式的滑 稽形象,嘲諷和我們不同的人過日子的方式。洞悉我們不同的生活型態的內在邏 輯與意義,也許能夠幫助重新思考,劃分「我們」與「他們」的那條界線,史簍 真如傳聞中說的一樣,那般牢不可破。

基於上述的理由,社會學所強調的把個人自由奠立在集體自由的堅實基礎 上,藉此強調個人自由的觀念,逐漸被認為有「動搖」既有權力關係的嫌疑。這 便是政府和其他控制社會秩序的掌權者經常給社會學戴上「政治不中」帽子的原 因。

有人說社會學是無權無勢者的力量。不過這說法並非一貫正確。取得社會學 式的理解,並不能保證你能化解和消弭人生「冷酷現實」的頑強力量;理解的力 量,無法抗衡結合了強制與認命、順服的常識所構成的壓力。然而,若無社會學 式的理解,個人生活管理與共同生活環境的集體管理獲得成功得的機會,恐怕更 加渺茫。

二. 吳嘉苓老師在課堂上不斷強調「社會學的想像」這個概念;要言之,這是一 種連結「個人」與「社會」(比我們自身更廣大一點的世界)的思考方式。現 在,請運用「社會學的想像」,針對下列三項議題,簡要地提出你的看法:

(1) 「升旗典禮」有何意義?你認為高中生需不需要舉行升旗典禮?為什麼?

(5)

在我認定中的升旗典禮,重點是在升旗結束後的師長講話。而師長講話不一 定要利用早上的時間,像是週會時間。既然他可以被取代,為什麼還存在?這就 是在我們思考需不需要前,應該要先想的。

第一, 升旗典禮的用意,我認為是要培養學生們愛國如愛家的情操。過去 的年代,天天都升旗,為的或許就是這樣。不過反觀現在,有些學生 根本就對國歌、國旗一點感覺也沒有,或許他們認為愛不愛國與這點 無關,但是小的都做不到,遑論更大的?

第二, 師長講話的部分,有時我們會報怨很冗長,但是想一想,他已經是 經過修正後的良政了,過去的每天升旗,如果每天都要報告,不但事 情一再重複,而且又浪費大家時間吧!現在每週兩次,遇風雨還暫停 一次,說的東西可以算是濃縮再濃縮了。因為有些事情,還是需要把 大家集合在一起宣布,讓大家有印象吧!

結合這樣的想法,我覺得升旗典禮的存在是需要的,且經過考量之後的升旗 典禮,也更加符合需求。

(2) 規定高中生穿著「制服」的可能理由為何?你認為高中生應該穿著制服上學 嗎?為什麼?

我認為,就像教官和主任常說的,穿著制服,可以辨別你是否為學校學生,

以利於一些防護措施(如防盜)的運行。如果大家都穿著便服,校外人士防不勝 防!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希望大家不要把時間花在打扮上面。根據一些同學的說 法,一般穿制服的上課日,五到十分鐘的打理時間是不夠的!因為高中生對於自 己給人的印象是很注重的,就算你再怎麼無所謂,也是希望人人見到的你是舒服 的吧!以此推想,如果穿便服,大家花在這上面的時間就更多了。(女生應該是 最久的一群)

在這樣的顧慮下,我覺得穿著制服上學是合理的。不但可以收上述兩點之功 效,又可以省去一些買衣服的錢,還可以約束同學的行為(穿著制服總是會更加 注意自己的舉止)。所以應該穿制服上學。

(3) 「髮禁」的規定有道理嗎?你認為對高中生有必要實行「髮禁」嗎?為什麼?

有道理。但我覺得已經算是可有可無的規定了,所以他的必要性不高。

因為在學校的考量中,不想要同學花時間,是因素之一;統一樣式,好管理,

也是他的訴求;這樣的髮禁,也給了男學生及女學生「標準樣式」。

就因為大家心目中已根深蒂固地植入學生的標準樣式,導致現在法禁無法廢 除。「不符合標準樣是就不像學生。」句中的句號也許已經變成問號。

我覺得頭髮只要看起來乾淨清潔,不是一頭蓬草,長度應該不是問題吧!主 任有天提到這問題時,他說「如果不限制長度,大家都留長,人家說『北一跟建 中怎看起來都一樣?』」但是,這也不過是我們建立起來的印象罷了,古人也有

(6)

留長髮的男子吧!(這時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就不剪,感覺很 冠冕堂皇,但是古人是否真是如是認為呢?)

何況也不是大家都想要留長髮吧!解除髮禁,是「樣式」被解禁,而不是「長 度」吧,只要弄得乾淨,不要傷害頭髮(像是染、燙就應該儘量避免)。

所以頭髮規定,改成「頭髮惟不許染、燙外,其餘只要以清潔舒適(不但是 自己,而且給別人也是舒適的感覺)為前提,皆不設限制。」應該可以算是皆大 歡喜的事。

三. 請你針對「社會學」這項主題,或者是吳嘉苓老師上課所談及的內容,自己問自己 一個「重要的問題」,並且寫出自己對於該項問題的思索。

『在社會學所謂的「比自己大一些的世界」中,我們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影響力?』

教授說,我們的參與都影響著他的運作,但是究竟可以大到怎樣的程度,是我所好 奇的。我不敢說是全然的影響,因為在見樹又見林中,不是只有人就可以組成體系,還 要有「互動」所以互動才是真正牽著世界的線吧!而線的兩端連接的又是一個一個的 人,人的力量有沒有辦法牽動整個體系呢?

我想是可以的。因為是互動帶動著轉動,所以最根源的人當然是最有影響力的。互 動之後,只是把影想更加擴大而已。

而「什麼樣的影響力」我就不知該怎樣去做回答。「有沒有」的問題容易想,但是

「怎樣的」或許是要有更深的研究吧。我的推想是:是一個影響「方向」的力量。風氣,

是人帶出來的,當整個風氣籠罩整個體系時,體系運行方向,因此改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不存在輿論,也不存在常識性的觀點。社會學則不同,構成社會學知識的材

作者以「迷宮中望見星空」來比喻哲學。哲學,就如同迷惘在迷宮之中,無

作者並強調,科技與人文是相輔相成的,ㄧ個國家要「富」且「興」 ,當然不

林從一老師上課時不斷強調, 「哲學」的思考方式敎我們學會「質疑」 ,敎我 們學會問「為什麼」 。請你閱讀完大江健三郎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一文之 後,回答以下三項問題:!.

民主─字面上的意思是由人民做主,但是現代的涵義多包括了 1.由全體公民 按多數裁決程序直接行使政治決定權的政府形式,通常稱為直接民主

若已知一年甲乙兩班數學科第二次段考至多有 20 位同學不及格﹐甲班不及格同學的數目不超過乙班 不及格同學數目的 3 倍﹐且甲班最少有 10 位不及格﹐乙班最少有 5 位不及格﹐則可能有幾種情形﹖. 解答

欲參加甄選者,須填寫申請書(如附件三),並檢附成績單影本或其他資 格證明,送交學生輔導組(學生活動中心 4

二: 「為考試」是學不好英文的。因為英文程度與能力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功夫上的,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