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2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608-A 妙法蓮華經知音序 No. 608-B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知音

經題 弘傳序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藥草喻品第五 授記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法師品第十

見寶塔品第十一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持品第十三

安樂行品第十四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囑累品第二十二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贊助資訊

(3)
(4)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5)

No. 608-A 妙法蓮華經知音序

金陵石頭菴學無學僧江夏如愚譔 諸佛說法。如慈父之教愛子。略無毫忽隱慝。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亦如明師之訓蒙 徒。此不喻又取諸彼。務得為子弟者解。所以教訓而後止。如是則何用其屋中架屋鉢 上安柄。更註疏講說者哉。蓋佛法來自西域。其言有不免華梵兼用。其義有不免即世 出世之差別。是以諸大菩薩。乘悲願力。來生此土。或示身為國王大臣。或示身為長 者居士。或示身為沙門釋子。留神內典。若譯文者。若註疏者。若興供養者。若顓講 說者。無非受佛付囑之人也。又豈有彼此是非之優劣哉。第受佛付囑時。比當有情願 不情願者之不同致。雖來生此土。其護持流通。固有其淺深。深者如子幹父事。知父 之家業為己有。雖吃苦不懈也。淺者如俠人作事。不過完其當時。受佛付囑。一時之 人情耳。以故註疏者。揭日月而行。而覽之者。轉播糠而昧目矣。講說者。擊皷而求 亡子。而聽之者。且呼鼠而為璞矣。是經本明。而註者晦之。人本知。而說者愚之。

求其為愛子。而不為蒙徒不可得矣。余見妙法蓮華一經。文雖平易。義實奇絕。事雖 明直。理誠玄奧。雖曰匪雕匪飾。而一大時教。極雕飾之玄文。無以踰一大時教。辟 夫三場舉子角試之文。無不盡其心力。衒其抱負。顏其藻麗。極其致趣。而奇中求 奇。明中索明。惟恐主試者之不知其妙且中矣。唯此妙蓮華王。則如出榜唱名之文。

不假藻繪雕飾。但曰第一名某人。第二名某人而已。又一大時教。如做官者考續之賢 否。或薦或黜。必用品藻脩飾。唯此金剛王寶覺。則如奉聖旨之文。不藉委曲都俞。

但曰是。或曰有。點者用而已。然而得一是。與一唱名者。其先之文藻始有甲乙超 擢。否則向之工於艶麗。令盡歸之。空華泡影。奚用哉。是以此經。獨以授記諸聲 聞。名某某之佛者。為諸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緣也。俾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最後 之極談者也。夫一大時教。不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乎。不曰始知眾生本來成佛乎。然 未實知所成何佛。佛為何人。出何時劫。據何國土。有何眷屬。說何佛法。復轉記何 人。此泛言讀書者。皆可登第做官之謂也。寧如此經。實授舍利弗等萬二千聲聞。成 佛十號劫國莊嚴之顯記歟。彌勒雖甞記於阿含。彌勒迺菩薩。非此經之記諸聲聞也。

此誠佛法中。奉聖旨出榜唱名之經。一大時教奚可類焉。一大時教誠開華也。若此經 者則結果矣。由諸聲聞初不信自心作佛。致佛有四十年之含忍。由將有作佛之機動 故。含忍不住。直得放光動地三周九喻而說焉。由說之中。以平易而彰。奇絕幽玄。

故俾人視之。似澹而實深。有味乎其旨也。天台豈不玄乎。未識玄於此。溫陵豈不要 乎。未知要於是。諸方講白文者。豈不曰講經之大義乎。而未達夫大義在授記。吾人 當來成佛。劫國莊嚴之佛知見耳。佛知見者何。吾心本有之實相也。吾心本有之實相 者何。經中或名眉間白毫光。或名不時出之優鉢羅。或名火宅門外白牛車。或名長者 室中大寶藏。或名普雨三草二木之甘露。或名權變過現未來之化城。或名繫衣裡之明 珠。或名見泥邊之近水。或名多寶塔。或名三淨土。或名阿私陀之仙人。或名娑伽羅

(6)

之龍女。或名四行之安樂。值大功者賞髻珠。或名恒沙之弟子。遇父歸者增壽命。或 名分別德。或名常不輕。或名如來現神力。或名囑累與菩薩。或名肯服藥一切眾生皆 喜見。或名善行醫普門自在推觀音。或名妙音陀羅。或名莊嚴普賢行。總之。三藏十 二部。一切脩多羅。不出此經之[嚆-卄+山]矢也。如愚生逢末劫。膚受無聞。隣樹索 環。固多宿習深願。迺甘自發作。事不假人俠。唯性慚愛子質秉童蒙。不揆才難賤而 自用。然知佛誠慈父。心如直弦。直以佛心求佛言。經外不另立其科。恐坐截鶴續鳧 之愆也。又知佛實明師。言如至寶。直以佛言求佛心。言雖重而意必有在。故值一切 繁文贅語。必務究其源本。雖不外立其科。亦章句而節目之。見經井井。固自有程。

法非浪施也。然後依乎牛之天理。而遊刃於技經。肯綮之未甞。若其經之來歷。自有 宣師之序在。若其文之起伏。義之淺深次第。具載二十八品之註中。日就月將。從容 卒業。眾請災木。以廣流通。經云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是 以命題曰知音者也。諸方有目有趾者。願必待是而成功。幸無以耳當眼。擇其善者而 從之。則不負昔日靈山對佛之發願。而今日此經此註。是為諸方再奉吾佛聖旨。重揭 成佛唱名之榜矣。若其佛祖有所不為。文字有所不立。果是其人。何嫌躐等計。註 成。歷地凡三郡一邑。始於南京應天府碧峰寺之石頭菴註兩品。次於鎮江府之焦山寺 註一品。次於徽州府之松蘿菴註四品。次於高淳縣之淳西菴及韓鄉官止菴精舍。註十 五品。末復於石頭菴。註六品也。歷年凡三載有奇。始於萬曆三十年壬寅夏六月十五 日。訖於三十三年乙巳秋七月十五日也。

No. 608-B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知音

唐 終南山沙門 道宣 述 明護國金剛寺住持 如愚 著 妙等五字。經題也。弘等三字。據經題立。序題也。今先解經題。後解序題。先者 諸經命題。須當機請。而佛說之。唯此經題目。自過去日月燈大通智威音王等。諸 佛法中。已是此名。且佛在定中。文殊答彌勒。業已先言之。及佛出定許說。亦莫 過拈過去諸佛之舊題。云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此妙法二字。可見是親佛 說者。又云。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梵語優曇鉢羅。准眾經論詩編。當是靈瑞大寶 青蓮華。則蓮華二字。亦是佛自喻妙法者(此法喻所以名題也)。是知題標蓮華二字。非 目世間尋常所有紅白蓮華。乃經中所云優曇鉢靈瑞大寶青蓮華也。以大寶青蓮華世 間希有。故經云。譬如優曇華世間所希有。若紅白蓮華。世豈希有哉。有則為金輪 聖王出世之靈瑞也。佛以此華喻妙法者。准經文全重一時字。以諸佛出世。凡說小 大三乘之法。順眾生機宜。隨宜便說。不拘其時。唯此經暢佛本懷。須時至而說。

何則。以此經不說三乘。唯說一乘。然一乘即前三乘。三乘元為今之一乘。最難信 難解故也。不說則已。說則一切聲聞辟支佛。往日未許成佛者。今皆得受記作佛。

(7)

即如優曇鉢靈瑞大寶青蓮華。不出則已。出則定有金輪聖王應世。人民壽命國土莊 嚴。皆得增長。故經云。舍利弗當知。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或 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乃至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 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為本。以此而知。經中法喻訓 題。全重一時字也。題准經名。經是佛語。不可違佛自撰。以方華即果。處染常 淨。蓮有六義。妙有十妙。而強解也。以染淨因果常即之言。皆四十年前方等教中 之義。非此經最後極談。不問染淨。等賜白牛。不拘久近。皆付家業中。可擬議也

(經云。是大長者財富無量。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 之。不宜差別等。此不拘久近皆授記成佛之家業證據)。此方出其經題之來源。若欲訓其義理。

亦依經自釋為愈。經云。諸佛隨宜說法。此訓題中法字(四十年前。小大三乘九部之經。便機 而談。故曰隨宜)。意趣難解。此訓題中妙字(正法華經云。爾等當信如來誠諦所說深經義甚微妙。是 也)。經中訓已。又徵而釋之。云所以者何。隨宜所說之法。意趣難解。為妙。我以 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二乘人等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 諸佛。乃能知之。所以然者。以諸佛所出之世界雖不同。而為一大事因緣。開示悟 入佛之知見則同。乃至云。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故云 妙也。此經中自標自徵自釋。法之為法。妙之為妙。顯然無疑之明文也。若准起信 論。直捷明法與妙者。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 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此心既攝世間出世間之法。故謂之 法。具體相用三大。為諸佛本所乘。一切菩薩當所乘。覺與不覺之妙用。故謂之妙 法。眾生一明此心法之妙。即父母所生眼等六根。當下便是諸佛之知見矣。由眾生 不敢承當(經云。窮子見父有大勢力。即懷恐怖。悔來至此。乃至云作是念已。疾走而去。此不敢承當)。 及不肯承當(經云。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乃至云下 劣之心。亦未能捨。此。不肯承當)。故佛於四十年前。隨眾生所宜。於阿含教。或說此心 法為有(計十二年)。眾生聞法。證得二乘小果之涅槃。於般若教。或說此心法為空(計 二十二年)。眾生聞法。成就大乘之菩薩。於方等教。或說此心法非空非有即有即空(計 八年)。菩薩聞法。究竟一乘阿耨之菩提。如此小大三乘分別。豈佛與諸佛。出現于 世之心乎。佛與諸佛出世。原只要眾生直下承當。自見此心是佛。則一件極大的 事。有因有緣。皆畢矣(經云。舍利弗當知。我本有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 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是也)。由眾生難信難解。致佛無漏無為諸法之王。為 其下劣。忍於四十餘年。與取相凡夫。隨宜而說。騃到四十年後。佛涅槃時至。忍 駿不禁。直得滿槃托出。徹底為人。故有此放光現瑞出定揚德二十八品之文。以明 佛與諸佛出世。唯為眾生開示悟入本具佛之知見。名一大事因緣者。無非欲令小大 三乘之人。總得一乘劫國莊嚴成佛十號之顯記也。故會前四十餘年隨宜所說之法。

都成一乘佛知見之妙法也。故題云妙法者。此也。然須聲聞辟支佛及佛。見前滅 後。聞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受記時到。與佛涅槃時至。始能說之。如優曇鉢靈

(8)

瑞大寶青蓮華。尋常不現。須金輪聖王出世時到。時一現耳。故題喻蓮華者。此 也。若經卷第一之訓。仍諸舊疏可也。

優曇鉢。舊翻瑞應。知音訓為靈瑞大寶青蓮華。考(證附)。

正法華經云。如來云何說此法乎。譬靈瑞華。時時可見。佛所歎法。久久希有。

大方等陀羅尼經云。爾時祇陀林中。有寶蓮華。從地涌出。高七多羅樹。其華有八 十萬恒河沙重。一一重中。各有一佛。與無量大眾。前後圍繞。說妙法藏。舍利弗 念欲供養是諸佛故。以神通力。繞此華王。經八十七日。百千萬分。不周其一(此知 音所以訓大訓寶也)。文殊師利問佛。此華是何名字。諸佛中與無量大眾。說妙法藏。佛 告文殊。善男子。此華名優曇鉢羅。其中諸佛。皆名釋迦牟尼。汝等應當供養(前標 云寶蓮華。后釋云優曇鉢羅。即如此經。題標蓮華。經中以優曇鉢華為訓。同也。此知音所以唯佛訓優曇鉢。

為大寶青蓮華也)。問曰。經文彼此一字。增損不同。切恐此經但云優曇鉢。未甞有羅 字。法護所以翻為靈瑞。名義集所以翻為瑞應。方等陀羅尼經。既多一羅字。佛所 以用訓寶蓮華也。答曰。不然。名義集標文。亦直是優曇鉢。訓文特增一羅字。釋 為瑞應也。是知優曇鉢。即優曇鉢羅。瑞應即大寶青蓮華。無疑矣。本經妙音菩 薩。將來此土。先現八萬四千寶蓮華。文殊問佛。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是亦以見寶 蓮華為瑞應也。問曰。寶蓮華為瑞應。則是矣。而曰青蓮華。豈不與瑞應有抵牾 乎。以名義集翻優曇鉢為瑞應。翻優鉢羅。為青蓮故。二華各自一名一色。故不可 以瑞應為青蓮也。答曰。准方等泥洹經。二華元是一華。優曇鉢即是優鉢羅。以彼 經三度喻佛難值。文異義一。故初須䟦求見佛云。佛難遭值。如漚曇華時時一有。

初無鉢字。次佛教諸比丘。覩佛儀容云。却後一億四千餘歲。乃當復有彌勒佛耳。

天下乃有漚曇鉢。不華而實。若其生華。則世界有佛。末訓阿難。佛恩廣大。無不 成濟。然而難值。如漚波羅華時時有耳。又無曇字有羅字。一經一時。三度之文。

或云漚曇漚曇鉢云瑞應者。或云漚波羅云青蓮者。皆喻佛難值。是知瑞應即為青蓮 華也。問曰。佛說方等泥洹經。在北藏駒字函。止得上下二卷。由失譯人名。附東 晉錄。故致損益錯訛。似不可准。況名義集。弘般泥洹經云。閻浮提內。有尊樹 王。名優曇鉢。有實無華。優曇鉢樹有金華者。世乃有佛。如是則優曇鉢。是金 華。非青蓮華也。豈可以失譯人之經。為憑准耶。答曰。方等泥洹經。失譯人名。

固不可信。若鳩摩羅什者。古稱為七佛譯經之師。彼譯金華為青蓮。亦不可信。即 吳支謙譯維摩經云。清淨金華眼明好。羅什譯云。目淨修廣如青蓮。是翻金華。為 青蓮華。亦可信矣。

見寶塔品一品。藏中別名云薩曇分陀利經。今為開合華梵。俾見經題蓮華。是用經 文優曇鉢華為義。薩謂妙法(祥邁師云。梵語薩達摩。此云妙法。亦云正法。葢薩字中。含攝二義。故 晉譯正法。秦譯妙法)。曇即優曇。瑞應義。特省其文耳。分陀利云白蓮華(此開釋也)。合

(9)

釋應云妙法瑞應蓮華經。以彼薩曇分陀利。證此妙法蓮華。開合相符。妙得佛心。

可為古今定衡矣。問曰。彼既云分陀利。是白蓮華。知音云。非世間常所見紅白蓮 華。乃優曇鉢靈瑞大寶青蓮華。豈不前後自相矛盾乎。答曰。青白蓮華。凡生水 中。不足為瑞。一生樹上。皆可為瑞應。而知音顓以青蓮華訓者。以經論詩編。往 往皆以青蓮華言。曾不十分以白蓮華言。故從多。多為善也(玄義云。蓮華是通稱。分陀利 是別稱。道朗云。或翻赤色。或翻最香。准此。則分陀利。亦不必定是白色也)。

普曜經瑞應品云。菩薩臨產之時。先現瑞應三十有二。其第四瑞應云。陸地生青蓮 華。大如車輪。又云。於是王宮。先現八瑞。其第四瑞云。諸觀屋宅。悉自然生青 蓮華。大如車輪(此證青蓮華嘗生樹上也)。

宋丞相張無盡法華論云。妙法蓮華經。所謂蓮華。非如他經所譬蓮華。或取開敷出 水因果同時。乃取瑞蓮華也(瑞蓮華。即所謂優曇鉢華也)。

宋洪覺範禪師法華論云。優曇鉢三千歲始華。華必金輪王應世。佛以況第一希有之 法(生可見以經中優曇鉢。喻題中之妙法也)。

本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云。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論云。晉建興二年。長沙 縣西自千葉青蓮華兩本。生於陸地。官吏掘之丈許。根莖出於瓦棺。發棺有白骨一 聚。青蓮根蒂。出髑髏齒骨間。有銘記棺上曰。有僧誦法華經萬部。臨終遺命。以 紙為衣。以瓦為棺塟之。事聞朝廷。詔建寺其處。名蓮華寺。今驛亭其基(經如此言。

論如此證。誦經者。生死皆以青蓮華言。可見妙法是以青蓮為喻矣)。

隋天台顗禪師法華玄義釋題有云。經文兩處。說優曇鉢華時一現耳。此靈瑞華。似 蓮華故。以喻妙法。玄義又設問云。經題蓮華。定是法華三昧之蓮華。定是華草之 蓮華。答云。定是法蓮華(指優曇鉢華也)。法蓮華難解。故以草華為喻。為中下難悟。

使易知也(准此。則天台亦知優曇鉢是訓題中之蓮華者。但未的知為大寶青蓮華。故以似蓮華□之置之。反 以華草中蓮華訓題。誤至今也)。

宋雷菴受師楞伽經註云。優曇鉢。又云烏曇鉢羅。此云瑞應。象教皮編云。漚波 羅。一云烏曇鉢羅。青蓮華也(雷菴一名烏曇。翻瑞應。皮編一名烏曇。翻青蓮華。則知瑞應。即青 蓮華也)。

唐岑嘉州云。參甞讀佛經。聞有優鉢羅華。目所未見。又唐詩云。青蓮渝法微(微即 妙義。既云目所未見。可見非紅白蓮華也)。釋證經題竟。

△釋序題者。准本序讚揚。無盡曰弘。永貽來哲曰傳。以序弘讚莫窮。承貽諸後。

云序次序也。又頭緒也。序如墻。觀東西墻。知堂室之淺深。緒如絲。絲得頭緒而

(10)

不紊。經有序知文理之低昂。及有緒而不亂也。此一篇序。章法應分四節。妙法 下。標序一章之大旨。蘊結下。承序一經之出處。夫以下。釋成標青抑揚一大時教

(以四十九年為一時。故云一大時也)。獨尊本經。以表弘傳之義。弘贊下。結成序題。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

妙法為法。蓮華為喻。屬所詮。經為能詮。者之一字。牒定經題。指七卷文言。統 總攝義。諸佛即經序品光中所現。方便品中所談。寶塔品中所會集。降謂隱勝現 劣。如陞降之降。靈迹也。致意願也。謂經雖七卷。文似不多。其三世十方一切諸 佛降靈迹之本意本願。總統而攝盡無餘也。既稱為佛。何有陞降。葢以諸佛清淨法 身。無有彼此色相可見。方為正位。一涉報化之形。便屬偏位。今光中所現。方便 所談。寶塔所會。無非報化身偏位之佛。隱清淨法身之妙勝。降現千丈丈六報化之 劣迹。比之法界眾生則靈。較毗盧遮那妙體則迹。為降也如此。捨己從人。無非曲 成萬物。要一切眾生。知有白家已成了佛之法性耳。經云。諸佛出世。無非為一大 事因緣。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乃至一切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 種智。此諸佛之本意也。偈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 願。此諸佛之本願也。

蘊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憞(音屯)煌菩薩笠法 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音丘)茲(音慈)沙門鳩摩羅什次翻 此經名妙法蓮華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經重沓 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自餘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曆故所非述。

此承序一經兩土之出處。蘊葢藏義。結謂結集。大夏西域之美稱。出彼千齡等者。

謂經自佛滅結集以來。葢藏而未知。所謂處也。彼出彼西域。千年始東傳此土。所 謂出也。震旦(亦名真丹)。西域謂中國之名。葢中國在天竺之東。琳法師云。東方屬 震。日始出曰旦(易註。一陽始生二陰之下。震而動也。詩云。旭日始旦)。樓炭經云。葱河以東 名震旦。三百餘載。當作二百餘載。於文始順。於數始合。佛法自漢明帝永平七年 始入中國。至獻帝終。共一百五十五年。歸魏。魏五主。共四十四年。歸西晉。西 晉四主。合五十二年。至惠帝永康年中。僅得二百餘載。東晉元帝。至安帝義熈羅 什譯經之年。始足三百四十一年也。今先明漢帝本始佛法來源。後詳其年載。庶見 為傳刻者所悞(先明漢帝本始佛法來源者。史記漢顯宗孝明皇帝。諱莊。光武太子。陰后所生。在位一十八 年。壽四十八歲。諡法。照臨四方曰明。佛祖通載云。帝夢金人。身長丈六。項佩日輪。飛至殿庭。旦令羣臣 占之。通人傅毅奏曰。臣按周書異記。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有五色光。貫入大微。王問大史蘇由 曰。是何祥瑞。對曰。西方有大聖人生也。王曰。於天下何如。對曰。此時無他。後一千餘年。聲教被於此 土。王命鐫石記之。埋於南郊天祠中。以年考之。至今辛酉。正合其數。陛下所夢。將無是乎。帝即遣中郎將 蔡愔。博士王遵秦憬等。十有八人。西訪其道。至大月〔是〕國。遇摩騰竺法蘭持優闐王所造白氎畵像。并四

(11)

十二章經。同愔等來至洛陽。帝迎供蘭臺石室。造白馬寺。勑騰蘭等居之。此帝之。本始。及佛法之來源也。

後詳其年載者。漢明帝在位一十八年。除佛法未至前七年。甫得一十一年。章帝烜十三年。和帝肇十七年。殤 帝隆一年。安帝祐十九年。順帝保十九年。冲帝炳一年。質帝纘一年。桓帝志二十一年。靈帝宏二十二年。獻 帝協三十年。右漢十一帝。合一百五十五年。魏五主。共四十四年者。文帝丕治七年。明帝叡治十三年。齊王 芳十三年。高貴卿公髦六年。常道謝公奐五年。西晉四主。合五十二年者。武帝炎二十五年。惠帝衷十七年。

懷帝熾六年。愍帝鄴四年。除懷愍十年。加漢魏。通計二百四十一年。故二百餘載。文順數合。東晉元帝。至 安帝義熙。始足三百餘載者。元帝睿六年。明帝紹三年。成帝衍十七年。康帝嶽二年。穆帝聃十七年。哀帝丕 四年。廢帝奕五年。簡文帝昱二年。孝武帝曜二十四年。安帝德宗二十二年。恭帝二年。右十一主。共治一百 四年。除安愍[上/口]一十五年。通得八十九年。合前西晉魏漢。始足三百四十一年也。若曰三百餘載。為秦本 言。則應序於隆安年中)。西晉者。司馬氏建都洛陽。對東晉為言。惠帝字正度。武帝次 子。永康惠帝年號。惠帝以庚戌即位。改元永凞。辛亥改元康。甲寅改永平。庚申 改永康。長安古稱咸陽。漢高祖建都。改為長安。以山河百二子孫可長安也(史記秦孝 公十二年。作為咸陽正義曰。括地志咸陽故城在雍州咸陽縣。即秦孝公徙都者。漢元年十月。沛公兵。先諸侯 至壩上。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文選云。漢之西都。在於雍州。寔曰。長安註云。漢書秦地。於禹貢 時。跨雍梁二州。漢興立都長安。山河百二者。史記秦形勝之國。帶山河之險。樂縣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 二焉。虞喜註云。二倍也。秦地險固。百倍於天下。故云百二。葢言秦兵百萬。當諸侯兵二百萬也。文選呂延 濟曰。漢稱長安。言可長安子孫)。青門俗呼。迺長安東。壩城門。邵平種瓜處(子美詩云。文人 才力猶強徤。奠傍青門學種瓜)。燉煌禹貢雍州之域(禹貢書經篇名。書黑水西河。惟雍州)。漢為燉 煌郡。竺法護者。梵語竺曇摩羅剎。此云法護。月氏國人。究三十六國道術。泰始 二年丙戌。自天竺達玉門。徙居燉煌。人尊其德。諱其名。稱其地。曰菩薩。後入 長安。居青門。永康七年。初譯出此經。為十卷。名正法華(祥邁云。梵語薩達摩。此云妙 法。或云正法。葢薩字中。含攝二義故)。(○經云。演說正法。初中後善。法護准此。又云。其義深遠。其語 巧妙。羅什准此)。雖傳震旦。過二百餘載。始成翻譯。又此經來東土之出處也。東晉 者。五胡亂華。元帝渡江。建都江東之建康。望洛陽曰東(鑑歷年圖云。胡。羯。氐。羌。

鮮卑。是謂五胡。註胡謂劉淵。羯謂石勒。氐謂苻堅。羌謂姚萇。鮮[(白-日+田)/廾]謂慕容廆。佛祖通載云。

前趙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冐頓之後。初漢主以宗女為公主。妻冐頓。約為兄弟。故子孫冐姓劉氏。都平 陽。六年改光熙。後趙石勒。字世龍。上黨武鄉人。其先匈奴別部。年十四至洛陽上都門。大笑。王衍異之 曰。胡雛聲勢有奇。志將為天下患。遣人收之。會勒已去。後起兵據襄國。一十五年。勒初暴政。及見圖澄鉢 長青蓮。回心納諫。延及子虎。慕德推賢。前燕儁姓慕容。字子英。祖名廆。字奕昌黎棘鮮[(白-日+田)/廾]

人。其先有熊氏之裔。世居北夷紫囊之野。晉封燕子。遷都龍城。生子皝㑺。皝之次子。居鄴十一年。前秦符 徤。字建業。湛第三子。啟陽臨渭氐人。其先有扈氏之裔。西戎酋長。洪有師十萬。自稱秦王。生徤。背有草 付字。改姓苻氏。僭位四年。都長安。堅字永固。亦洪之子。雄武智略。盡有中原。立二十七年。率兵百萬。

伐晉。為謝石謝玄等所敗。後秦姚萇。字景茂。赤亭羌人。其先有虞氏之裔。父弋仲。有二十四子。萇幼子 也。初仕苻堅。南伐敗績。縊殺堅。有直。僭位八年。子興字子略。立二十二年。此五胡亂華之大槩也。元帝 渡江者。准鑑晉愍帝。癸酉。建興元年。漢主劉聰。宴羣臣于光極殿。使懷帝青衣行酒。庾珉王雋等。不勝怒

(12)

憤號泣。聰惡之。殺晉臣十餘人。帝亦遇害。凶問至。大臣立吳王晏之子鄴即位。是為愍帝。時長安城中。不 滿百戶。蒿棘成林。官無章服印綬。唯以桑服署號。後亦被劉聰虜之。使行酒滌爵。已而更。使帝戎服執葢。

尚書郎辛賓。抱帝大哭。聰引出斬之。由是元帝渡江之江東也。佛祖通載云。東晉元帝者。宣帝曾孫。恭王覲 之子也。諱睿。字景文。初生之辰。內有神光。一室盡明。白毫生於日角之左。累官都督揚州諸軍事左丞相。

懷愍敗後。百官分離。或走江南。或為俘戮。長安失據。帝幽於江都之平陽。于時忽有五日并出。羣臣勸睿。

宜稱晉王。統攝萬機。以臨億兆。及愍帝遇害。遂即尊位。改元建武。因都建鄴。避愍帝諱。改名建康。先時 童謠。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永嘉之亂。宗室中唯瑯琊。西陽汝南。南頓彭城。五王獲濟。而睿首基為天 子)。

安帝諱德宗。孝武太子。丙申繼孝武即位。次年丁酉。改元隆安。凡五年。又改元 興。凡三年。又改義熈。凡十四年。後秦姓姚。事見前註。弘始姚興年號。龜茲國 名。在焉耆西南。沙門云勤習。鳩摩羅什云童壽。前秦王苻堅聞師名。遣驍騎將軍 呂光。率兵七萬。伐龜茲取什。當晉太元七年壬午歲也。得什俱還。至涼州。聞堅

已歿。光遂據涼州。即三河王位。國號太涼。改元大安。當晉太元十一年也。光

卒。子紹立。為太原公呂纂所害。纂立。又為呂超所廢。立呂隆。姚興弘始三年。

遣師伐隆。隆降。遂奉什至長安。秦王師禮之。當晉隆安五年辛丑歲也。弘始八 年。什始于草堂寺。譯出此經。為七卷。即今名也。當晉義熈丙午年。而序曰隆 安。以什入長安時言耳。隋氏仁壽者。隋高祖文皇帝。姓揚。名堅。弘隆華陰人。

漢太尉震第十四代孫。初宇文泰。仕魏封周公。至子覺。受魏禪。國號周。堅父 忠。仕周有功。官至太傅隋國公。忠卒堅襲爵。陳大建十三年辛丑。堅受周禪。都 長安。國號大隋。自文帝至恭帝。通三主。合三十七年。以國號為姓。故曰隋氏。

仁壽。文帝年號。北天竺者。天竺有五。總名印度。此云月邦。簡非其四。故曰北

(西域記云。天竺之稱。異計紏紛。舊云身篤。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 其一稱)。闍那笈多。准添品法華經序。當是二人。然彼經序。無闍那。有崛多。翻 譯集。笈多上有達摩二字。序云。大隋仁壽元年辛酉。普曜寺沙門上行。請崛多(此 云德志)笈多(此云法密)二法師。于大興善寺。重譯此經。為八卷。名添品妙法。今序兩 取半名。合成一句。曰闍那笈多也。三經重沓等者。繳前起後之辭。謂經雖統諸佛 降靈本致。自西之東。出處有時。凡歷三譯。不勝重沓(再譯曰重。三譯曰沓。十卷八卷七 卷。而重重沓沓也)文言旨義。彼此互相陳列。似無優劣。第時人所宗仰。而好尚者。唯 秦本弘傳為多。此序王所以獨序秦譯。不序晉隨譯者。在順乎時也(文旨互陳者。如唯佛 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等句。法護譯云。如來皆了諸法所由。從何所來。諸法自然。分別法 貌。眾相根本。知法自然。校什譯則文不逮。而旨實陳也。何則以諸法即根塵界等。世間出世間之諸法。亦佛 與諸佛四十年中。說成三乘九部。相性本末究竟等之諸法所由。即一乘無漏實相之心性。為所由也。從何所來 佛與者。佛知從實相所來也。諸法自然者。謂既從實相所來。則自然而然。不因修而得。不修而不得也。分別 法貌者。謂諸法雖同一實相。然而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各有其法與像貌之分別也。眾相根本知法自然 者。謂相性體力等法貌像雖多且廣。同以一乘無漏實相心性為根本。此佛與諸佛。所以知其自然而然究竟等

(13)

也)。如藥草喻兩譯。尚多半品之文。什譯則無(兩譯藥草喻後。多譬如日月。譬如陶家作器。譬 如生盲值良醫。得雪山藥王法喻等文。又法護譯本。五百弟子受記品。當那受記前。多導師入海採寶等文。法 師品前。多藥王如來品。以三譯並核。似依晉本。有藥王如來事而接因藥王告八萬大士。始有由緒。不如秦 本。胡為而闕之。及閱添品法華經序。始知皆由譯師出于各國。帶來梵文有異。故致彼此有無不一。序云。護 是多羅之葉。什是龜茲之文。凡此皆文旨之互陳也)如囑累品。什譯次在二十二。法護譯次在卷 末(什以一十九品。為正宗。如來神力以下八品。為流通。護以神力等品。皆為正宗。獨屬累品。為流通。皆 可也)。自餘支品等者。謂秦本既為時所宗尚。則文旨皆善。奚序於二十八品有述。

及述不及者。以述不及者。皆支品別偈也(如見寶塔品。在藏經中別是一支。名薩曇分陀利經。普 門品。別名普門經。故序主於三周法中。唯述序品方便火宅化城五百弟子受記及繫珠鑿井數品。餘皆判入支別 也)。不無其流具如序曆等者。謂既是支別。奚用列入正經。以各有其流類也。既有 其流類。當循流得源。俱依品目次序。而辭理曆明易知。故序於鑿井。顯示悟後有 所不述。唯述諸佛降靈之本致。如下節所云云也(不無其流者。如提婆品。是應法師品教菩薩 法。佛以國王為弟子。求法不辭辛勤之流。常不輕品。是應法師品教菩薩法。佛以比丘為師保持經。能受忍辱 之流。見寶塔品。是明佛所護念有報化身之流。壽量品是。明佛所護念有法性身之流。藥王本事品。以苦行持 經為流。觀音以普門自在。為流等)。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所以僊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 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豈非教被乘時無是覈其高會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五百 受記俱崇密化之迹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弘略朽宅通入大之 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繫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詞義宛然喻陳惟遠自非 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沉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羣籍四千餘軸 受持盛者無出此經將非機教相扣並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勣輒於經首序而 綜之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

此釋成諸佛降靈本致。以明弘贊也。夫以者。發語辭。前云諸佛降靈。此云靈嶽。

前通述十方三世。此單述釋迦一佛。故以靈嶽別之。所以然者。以釋迦為本經之教 主。諸佛本致出。釋迦而唱顯。釋迦本致暢。則千百億無量無邊之化佛本致皆暢 矣。靈嶽。即經耆闍崛山。梵語耆闍崛。此云靈鷲。嶽者。尊稱之。降靈。用詩惟 嶽降神潤色(詩大雅崧高八章章八句首章云。崧高惟嶽。駿極于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 之翰。四國于番。四方于宣)。非大聖無由開化者。謂諸佛法身。遍滿三千。以釋迦之大 聖。獨降迹于靈鷲者。非無其因由。來此開權。而化實也。適化所及等者。正顯其 有由。適當及到。謂有何因由。廼千二百阿羅漢。適當於此山。蒙佛開化。得受記 成佛時到。以為由也。既阿羅漢得記時到。為佛降靈之由。何故經中有化及化不及 者。化及者。昔有大乘緣。如千二百阿羅漢及二千學無學眾得記者。是也。化不及 者。昔無大乘緣。如五千退席者。佛雖有由平等能化。則亦無以開導其心矣。故 曰。非昔緣無以導心(非大聖無由開化。重能被之教化。非昔緣無以導心。重所被之機說。為後機教相扣

(14)

伏案)。所以僊苑告成等者。申明大聖始終有由開化之地。謂佛始有出於僊苑。所以 于仙苑而告成。機亦分別其大小。終有由於金河。所以于金河而顧命。道猶科殊其 半滿。豈非下是結證語。謂如彼經所詮小大半滿之地。豈非是佛教被乘時始終之有 由哉。第無足與靈嶽降靈之地。相考覈其高會。說此授記二乘人成佛之妙法也。(仙 苑即鹿野園。往古仙人。多于此得道。故稱仙苑。又為輸伽王養鹿之園。復名鹿園。屬波羅奈國。□成佛初成 正覺。三七思惟。知眾生不堪大乘。遂詣鹿苑。告阿若憍陳如等五人。言我已成正覺。即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 云。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道。我已修。此是滅。我已證等。經云。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 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 名。云云。機分小大之別者。謂佛自鹿苑。說四諦法。成一十二年之阿含教。雖是有由平等開化。不妨三乘機 宜。自有生滅四諦之小。無生四諦之大之分別也。金河。准涅槃經。有八大河。金河是第四河。經云。如八大 河。一名恒河。二名閻摩羅。三名薩羅。四名阿利羅䟦提。五名摩訶。六名辛頭。七名縛叉。八名悉陀。翻譯 名義集引西域記云。阿利羅䟦提。此云有金河。是產閻浮金處。梁宗法師云。佛來此河邊入滅。表河流奔注。

若生死遄速。金沙不動。喻佛性常住。有云。佛因地在此捨身故。今亦至此入滅。顧命。尚書篇名。成王將 崩。召公舉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鄭玄註云。回首曰顧。成王臨終。回首顧羣臣而發命也。太甲曰。顧 禔天之明命。借以潤色。佛臨滅度。說大般涅槃經。為顧命經也。經云。一時佛在拘那城力士生地。阿利羅䟦 提河邊。娑羅雙樹間。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以佛神力。出大音聲。至於有頂。

普告眾生。今日如來應正徧知。將欲涅槃。一切眾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為最後問。此即是佛臨終顧命之 言。由是與迦葉等菩薩。說涅槃經四十二卷。道殊半滿之科者。道言也。殊別也。科等第義。涅槃經云。譬如 長者。唯有一子。詣師受學。懼不速成。晝夜慇懃教其半字。而不教其毗伽羅論。以其幼稚力未堪故。乃至 云。善男子。彼大長者。謂如來也。一子謂一切眾生。如來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教一子者。謂聲聞弟子。

半字者。謂九部經。毗伽羅論。謂方等大乘經典。以諸聲聞無有慧力。是故佛說半字九部之經。而不為說毗伽 羅論。准此則毗伽羅論。喻於方等大乘經典為滿字矣。又第八經。迦葉菩薩。問其字義。佛以一十四音答之。

乃至云。半字為世間諸經書記論文章根本。滿字為出世間一切善法根本。如人為惡名半人。為善名滿人。如來 及正解脫。不入半字。以離文字故。若有能知。佛出現于世。能滅半字。名為解了字義之人。准此則知。涅槃 經雖是大乘終教。比阿含為喻。然能被之教。既分半滿。所被之機。亦殊菩薩聲聞等。第不似今經。無分小大 半滿。皆當授記作佛。經云。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又云。菩薩聞是法。疑網 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准此則涅槃半滿。阿 含小大。豈可與此經同日而相考覈其高下哉。況爪畵像。沙為塔。舉手低頭。散心念佛。小善微因。皆已成 佛。俗間治世經書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豈半字根本。而不入如來正解脫者乎。是以一大時教。皆無足與 此經相方也。高會者。經分二十八品。自序品。至見寶塔前半品。共十品半文。在靈山頂上說。校鹿苑金河。

其法會固已高矣。自寶塔後半品。至囑累品。計一十一品半文。皆塔在空中。佛在塔中說。校山頂。則尤為高 會。是其地其人其法。俱難〔但〕考矣)是知五千等者。申明適化所及不及。為無緣有緣之 義。謂既小大半滿。不足與此經高會相考覈。云何此經。而有五千退席之眾。以是 高會。而知五千退席。非真退席。乃佛神通力。示現以退者。為增上慢輩。作進者 之緣也。既退者。可為進者之緣。則五百受記成佛之進者。愈崇顯其往劫。曾蒙佛 密化之迹矣(經中。舍利弗三請後。佛才許。分別解說。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

(15)

禮佛而退。佛因默然。而不制止云。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五百弟子受記品。云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 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 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度脫無量眾。漸當令作佛。示眾有三毒。實自淨佛土等。准此則知。退席之 眾。是示現也。在佛之弟子。尚能內秘外現。以為密化。豈佛無量劫。不能密化乎。故五百弟子受記後。說繫 珠喻。酬佛密化之迹云。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 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乃至法合云。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我今 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准此益知。俱崇密化之迹矣)。以上泛序一大時教。始終 旁明佛之降靈。此下敘入本經。正明佛之降靈(問曰。上既敘五千退席。五百受記安得謂旁明。

答曰。雖序五千五百之迹。元為破惑者。謂此經既屬高會。不當有退席之疑。故為之旁明)。所以放光等 者。謂經因有此退。為進之緣。進為崇顯密化之所以。故序品佛於眉間放光現瑞。

彌勒文殊。一席問答。無非開舍利弗等千二百阿羅漢之心。使發請諸佛出世。為一 大事因緣之教源也(謂序品一品經。是發起此教流源也)。出定揚德等者。謂方便品中。佛因 舍利弗等不領會序品中義故。直得自已出定。贊揚權實二智之德。無非演暢佛與諸 佛智慧之宏略也(經云。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是出定也。又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 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是揚德也。宏者大也。即經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乃至如 來知是廣大深遠等文。是也。略者要也。即經舍利弗。以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 弗。不須復說等文。是也。序主意謂。方便一品經文。出定揚德。猶是大略。至三請後。佛計分別解說。始為 法說一周之全分)。朽宅通入等者。法說一周。身子得記。其餘聲聞。尚未信解。身子 代請。佛重喻說。以三界喻火宅。佛喻長者。聲聞辟支佛喻火宅中諸子。先以三車 引導(喻佛四十年前所說三乘)。後等賜大寶白牛之車(喻佛今說妙法)。雖區區數千言。莫過為 二乘人暢通入大乘之文。同一軌度也。文軌用記。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潤色(譬品。以三界譬火宅。而序曰朽宅者。經云。是朽故宅。屬于一人)。化城引昔等者。迦葉等四 大弟子。領譬品。說窮子喻酬佛。佛更為說藥草喻品。雖為四大弟。子述成其不 逮。其實欲千二百人。由藥草喻。一時開悟佛知見。與其成佛之記。而五百弟子。

反由一味之雨。潤於人華。漸矢修行。皆得道果。及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 學。悉當成佛之說。安於小果。迷其大乘。意謂前後法既一乘。人皆菩薩。奚用精 修更求與記。故佛授四大弟子記後。又說化城喻品。為因緣說。一問以明。佛昔在 智佛法中。為十六菩薩沙彌時。曾為千二百人。植有大乘之因。今成佛。猶先度千 二百人。以小乘者。以小是引入大之緣也。大如寶所。小是化城。使五百弟子。知 昔有大乘寶所之緣。不自墜墮于小果化城不實之涅槃。安於漸而不頓進也。繫珠明 理等者。五百弟子。領佛因緣說。一周得受果記。感佛恩德。說繫珠喻。以佛喻親 友。自喻醉人。一乘佛知見之理性。以喻其珠。今佛說三周法。五百人開悟。如酒 消後覺昔珠今用。智佛與佛相去劫塵。雖是久遠。而佛知見理性之珠。不曾少刻遺 失。故曰常在(經云。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 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鑿井顯示等者。承上文而言。謂佛

(16)

知見理性之珠雖在。苟不得此經開示悟入修治之方。四亦不得現前受用。故佛於法 師品。又再四勸其精勤讀誦受持此經。而說鑿井一喻。謂在家出家。學菩薩道。求 菩提。有善不善者。若依他經修習。如於高原求水。但見乾土。雖費穿鑿。其水尚 遠。若依此經修習。如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知水必近。以此經詮顯開 示悟入。圓頓成佛。有多種之方便也(多方用莊子多方乎仁義潤色)。詞義宛然等者。謂序 品至法師品。三周之詞義。雖曰宛然明白。而數喻陳列。思惟其實遠大。以詞義似 是世諦。易見易知之常談。而喻陳則明向上難信難解一大事之因緣故。以上弘贊其 經。以明所說之法妙。自非大哀下。弘贊其佛。以明能說者具慈悲之心妙。謂自非 釋迦之大哀與曠濟。孰能說此詞義宛然之妙法。拔其滯而不通。溺而不昇。沉流之 二乘人。自非牟尼至極之悲心。孰能譬此喻陳惟遠優曇鉢之蓮華。極其昏而不明。

迷而不悟。失性之眾生哉(沈流指二乘人。以沈于小果之流類也。失性指六凡輩。以失于三乘之本性 也)。自漢至唐等者。謂自非吾佛大哀極悲。詮乎此經。何以自漢至唐。計年六百餘 載。是時之久也。總歷羣籍。計經律論。四千餘軸。是法之多也。而人不受持他 經。獨受持此經。最久且盛者。驗是佛之大哀一極之悲心。所加被也。六百餘載。

照前三百餘載。明唐異乎晉也。受持盛者。應前時所宗尚。為不誣也。以上既弘贊 其佛。將非下。又弘贊其僧俗。具有機教相投。及聞而深敬之妙。照前有由開化為 教。有緣導心為機。扣投也。合也。謂昔佛在世。親說此經。猶多怨嫉。而有五千 退席。今佛滅度既久。受持者反如是之盛。將不是機與教而相投。佛與眾生有緣而 相合耶。此機教相投合者。誠非一生一劫之善根。乃並是大通智勝佛法中。十六菩 薩沙彌。塵點劫前。所化之遺塵也。魏都賦。先王之桑梓。列聖之遺塵。聞而下。

謂即未機教相投。但一聞此經之名。便深生敬仰者。亦俱是常不輕菩薩。於過去威 音王佛法中。甞見蒙授記之餘勣功勳也。則機教相投。與聞而深敬者。又不可不自 慶矣。輒於下。輒專首前。綜織具錦絲。萬億經緯。由之提掇。序主謂我知機教相 投。與聞而深敬之人。既皆過去佛法中。遺塵餘勣。故輒敢自專作序。冠於經前。

如綜而提掇之。使人見序而知經。由經而開悟佛知見。庶得六根早淨。而勿晚攀仰 彌勒慈尊。龍華樹下。受記成佛。嘉美之勝會。速成四德。而不遲一直趣入常寂光 之樂土。證一乘實相之玄猷也(早淨六根。如法師功德品。及常不輕菩薩品說。仰慈尊者。普賢勸發 品云。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 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嘉會。用易文言亨者嘉之會也潤文。四 德。舊註訓常樂我淨。若准本經。亦勸發品云。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 切眾生之心為愈。以序主既弘贊三寶訖故。序入普賢勸發品。見彼序文。該盡一經之始終。故樂土准經。當以 三變淨土為樂土。亦可指西方極樂世界名樂土。所以然者。以經有文故。藥王菩薩本事品云。如來滅後。後五 百歲。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脩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 寶座之上。是也。玄猷。即經火不能焚。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唯除如來。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 定。無有與汝等者。准此。以一女流持經。其功德。便度越三乘法眾。寧不為玄猷乎)。

(17)

弘贊莫窮永貽諸後云爾。

此結歸序題。序主謂已作此一序。人微言輕。如撮土之助泰山。勺水之益滄溟。莫 能窮盡經之功德萬分之一。但願由此序。而俾此經永遠貽諸後世。表區區一念護法 之誠也。云爾者。謂一序所云。如此爾爾。

音釋 廆

(音會)。 冒頓

(音麥獨)。 皝

(音晃)。 氐

(音底)。 烜

(音絢)。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No. 608

妙法蓮華經知音卷第一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明護國金剛寺住持 如愚 著 妙等四字。為所詮。經為能詮。法喻名題。義解見前。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此依經題。立品題也。品題各連經題名者。以經題為總。品題為別。品雖各有類 聚。總屬妙法蓮華經。故此經二十八品。准常為三分。序品一品。為序分。方便至 常不輕。計十九品。為正宗分。如來神力至普賢勸發。計八品。為流通分。序分一

(18)

品。有通有別。如是我聞。至各禮佛足退坐一面。為通序。諸經通用此式。爾時世 尊四眾圍繞。至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為別序。別序此經發起之因緣。雖曰序分 正宗流通。大義實盡於此。諸品之名。唯藥王本事品。及提婆達多品。是佛自說。

餘或譯人所置。令讀誦受持者。見品題。則知一品之大義。序品者。敘列起教之源 本。明此經何人而說。在何地方而說。為何人而說。因何事而說。說竟成何果報。

故曰序品(中阿含經云。䟦渠。此翻為品。天台云。義類同聚。名品)。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至)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此一名證信序。謂凡諸經。有如是等數行文言。能使人證入法身。信有三寶故。如 是者。准智論。為信成就也。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信則言如是。不信則言不如 是。故五位。信位居初。十一善法。信亦為首。信心之前。更無勝法。依此信本。

解行證始立。劉虯云。聖人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稱如是。我聞者。聞成 就也。我即阿難五蘊假名。聞謂耳根發識。廢別從總。故云我聞。合上如是。為指 法之辭。云如是之法。我從佛聞。然我有四種。一凡夫徧計之我。二外道神我。三 大小乘人假我。四法身真我。今揀非餘。故云假名。乃隨世流布。以便生賓。稱之 為我。大小乘人。辨聞不同。有云耳根。有云耳識。有云根識和合。今從後義。問 曰。既曰耳根發識。合云耳聞。奚言我聞。答曰。以耳為六根之別。我乃一身之 主。廢別耳。從總我。故言我聞。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 地。實以聞中入。則聞之一字。乃娑婆教體。故一切經首置之。一時者。時成就 也。師資合會。說聽究竟。故言一時。不拘春夏秋冬子午卯酉等時。以佛說法。四 十九年。總為一大時故。佛者。具云勃陀。此云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為 說此經之法主。乃六種成就中。主成就。即釋迦牟尼文佛也。住者。四威儀之一。

約能住。則住屬佛。約所住。則住屬王舍城等處。又此數句。是佛將涅槃時。阿難 請問。一切經首。當置何語。佛命置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處。使天下後世。知佛法 有源本。非世人可妄作也。一以斷疑。二以息諍。三以簡邪。有此三益。佛命置之 經首。斷疑者。阿難陞座。相好如佛。眾起三疑。一疑佛重起。二疑他方佛來。三 疑阿難成佛。及舉如是等語。三疑頓息。息諍者。謂不言我從佛聞。是自有制作。

則諍論起矣。簡邪者。謂外道邪法經首。皆置阿憂二字。阿者言無。憂者言有。外 道謂。萬法雖多。不出有無為吉。佛法異彼。故云簡邪(舊解無此補之)。王舍城等者。

處成就也。昔為駁足王與千子。共立舍宅之都。故名王舍。乃摩揭提國。國王即阿 闍世。耆闍崛云靈鷲。解見前序。是佛所居。說此經之地。先城後山。尊地主也。

與大比丘等者。眾成就也。是此經當受記成佛之人。比丘羅漢。准餘經各有翻譯訓 釋。茲不贅。但以本經相釋。大比丘一句。標列其數(正法華經。但標千二百人)。皆是 下。解釋其大之所以。謂稱比丘則已。何言大也。以皆是阿羅漢故。對下學無學二 千人而言。以顯未證四果大阿羅漢。則名小比丘也。諸漏已盡者。三界果喪也。無

(19)

復煩惱者。四住因亡也。一等出家為僧。皆佛弟子。元無大小之別。但漏盡無惱為 大。否則小也。逮得己利等者。陽似嘆德。陰實斥過。以不肯同菩薩己利利人。但 圖自身滅盡三有見思之結惑。使三界因亡。未來不漏入煩惱坑中。則分段果喪。三 明六通。從心所欲。惟利無害。自在而已。心自在簡非菩薩法自在。此經將要授記 二乘人。學菩薩發大心。故嘆德中。寓有抑辭。下出名。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至)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梵語阿若憍陳如。此云最初解。摩訶云大。迦葉云飲光。優樓頻螺云木瓜林。依林 住彰名。伽耶云城。依城住彰名。那提云河。依河住彰名。舍利弗云身子。大目犍 連云采菽氏。迦旃延云文飾。阿菟樓駄云無貧。劫賓那云房宿。憍梵鉢提云牛呞。

離婆多云星宿。畢陵伽婆蹉云餘習。薄拘羅云善容。摩訶拘絺羅云大膝。難陀云 喜。孫陀羅難陀云艶喜。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云滿慈子。須菩提云空生。阿難云慶 喜。羅睺羅云障覆。此萬二千之首領。故云如是等。其名其德。出處多端。餘經具 述。此不繁引(此為三周說法得授記者伏案)。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此所謂比丘。非大比丘也。研真斷惑名學。真窮惑盡名無學。此二千人。即學於阿 若憍陳如等之弟子輩。廼初二果之人(為後授學無學記品伏案)。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至)亦與眷屬俱。

上男僧。此女僧。摩訶波闍波提云大愛道。又名尼眾主。是佛姨母。耶輸陀羅云華 色。是佛在俗后。故連佛子羅睺以標名。此序出家二眾(為後持品得記之案)。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至)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菩薩下標其數。皆於下嘆其德。菩薩所以異乎二乘者。在上求下化。福慧雙修。具 足四無量心也。於阿耨菩提不退轉者。大喜也。得總持辯才。轉不退轉法輪者。大 悲也。供無量佛。植眾德本者。大捨也。常為諸佛所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者。

大慈也。世人得一名位。而永不失。尚生歡喜。況於菩提無退。其不喜耶。所以初 地名歡喜。且文殊等。是等覺地菩薩。於菩提無退。及喜之大。可知矣。世之悲愍 人貧賤之苦。濟以富貴。莫過有時有數。菩薩既喜自家得陀羅尼之總持。又喜得四 無礙樂說之辯才。於無量劫中。以其明辯才華。轉自所持不退之菩提。與無數之眾 生。令成佛果。其悲願之大。何有過焉。得不退自利也。轉不退利他也。二乘人能 如是乎。世人以捨心。供養一賢一聖。有其限數。其捨之福。莫過求人天小果。菩 薩捨身命。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不求人天福報。只願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則其捨 之大。可知也。世人或得一王侯長者稱歎。尚自愛心。慈而不暴。以通其大人之智

(20)

慧。菩薩由喜悲捨之大願力。常為諸佛所稱歎。寧不以慈脩身。善入諸佛甚深無量 之實慧乎。通達大智等者。謂因得菩提轉法輪。自利利他。所以通大智到彼岸。彼 岸即菩提也。由供佛植本。慈以修身。慧以濟人。自利利他。有如此實。則有如此 之名。所以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也。二乘人能如是乎。喜之與 悲。慧兼於福。明法施也。捨之與慈。福兼於慧。明財施也。故以四無量心為訓 中。攝福慧二嚴。及六波羅蜜。菩薩之所以為大菩薩者。此也。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至)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上歎德。此列名(此為後文各品當機之伏案。天台云。聲聞形出俗網。迹近如來。聞法為親。故前列也。

天人形乖服異。迹非侍奉。聞法為疎。故後列也。菩薩形不撿節。迹無定處。既不同俗。復異於僧。處季孟 間。故置中也。摩訶稱大。廣如智論)。

爾時釋提桓因(至)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此序三界天王及天眾也。爾時下。欲界諸天。娑婆下。色界諸天。少無色界。以無 形質。不能聽法故也。釋提桓因。具云釋迦因陀羅。此云能作。能作三十三天之主 故。復有下。是能作之臣。名月即月宮天。普香是星宮天。寶光是日宮天。此三天 子。是帝釋內臣。四大天王。即東方持國。南方增長。西方廣目。北方多聞。統領 四洲。為帝釋外臣。自在第五化樂天。大自在第六他化樂天。此及四王忉利。欲界 六天也。舉下上而中攝夜摩兜率二天。娑婆云堪忍。色界分四。初禪為娑婆世界 主。尸棄云頂髻。初禪天主。光明二禪天主。以圓光成音。為教化故。等之一字。

攝盡三禪四禪。

有八龍王(至)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難陀云歡喜。䟦難陀云善歡喜。此兄弟二龍王。娑伽羅云鹹海。和修吉云多頭。德 叉迦云現毒。亦名多舌。阿那婆達多云無熱惱。池名。摩那斯云大身。優鉢羅云青 蓮華。亦池名。此八龍王。或因德性。或因居止。各得成名。廣如他解。

有四緊那羅王(至)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緊那羅云疑神。似人而頭有角。見者疑之。帝釋之歌樂神也。居十寶山。凡佛說 法。身現其相。歌於空中。諸天聞之。皆來聽法。故以法妙等為名。

有四乾闥婆王(至)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乾闥婆云尋香行。帝釋奏樂神。凡帝釋將奏樂。先焚香。此神居十寶山中。一聞香 氣。便到帝所而奏樂。樂者緣幢倒擲之技。樂音者節湊金石絲竹等音。美則倒擲中

(21)

勝者。美音則節湊中勝者。

有四阿修羅王(至)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阿修羅云非天。又云無端正。因中作福帶嗔。感果與天同。而非同天之受用。故云 非天。男醜女美故。又云無端正。婆稚云團圓。佉羅騫駄云廣肩。毗摩質多羅云淨 心。羅睺云障蔽。與帝釋戰。即障蔽日月也。閻浮人行善多則帝釋勝。行惡多則修 羅勝。四天王所以恒察人間善惡。願天勝也。

有四迦樓羅王(至)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迦樓羅云金翅鳥。其翅金色。兩開則廣三百三十六萬里。扇開海水。取龍為食。懾 伏羣類。故云大威德。形踰羣類。故云大身。食龍飽足。故云大滿。頸有摩尼之 珠。故云如意。自天至此。名八部。其間少夜叉及摩睺羅伽二部。夜叉云捷疾鬼。

食人之屬。攝在四天王部下。摩睺羅伽云大蟒神。攝在八龍王部中。故不另言也。

戒多乘少。為諸天眷屬。乘急戒緩。為餘七部眷屬。乘戒俱急。為菩薩。乘戒俱 緩。則墮三途。凡是八部中王。皆是大願力菩薩應身。以四攝法。為教化者(為後舍利 弗得記時慶讚。及法師品授廣記案)。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韋提希云思惟。瓶沙王夫人也。阿闍世云無指。又云未生怨。王舍城之國王也。初 韋提懷阿闍王。相師占曰。此兒生已。定害父母。王信其言。阿闍始生。命撲殺 之。但損一指。故名無指。宮人潛養。呼為善見。後害父母。果如相言。故又名未 生怨。得佛教化。知非悔過。一墮地獄。即生天上(文句引普超經云。世王從文殊懺悔。得柔 順忍。命終入賓叱羅地獄。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彌勒出時名不動菩薩。後當作佛。號淨界如來。准涅槃第 十九及二十經。還是得佛教化。知非悔過。發菩提心。而生天也)。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謂四眾八部等。無論僧俗。俱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以待說法也。一面者。謂佛 在眾中說法。無前後左右。俱見佛面。故此言一面。下言圍繞。圍繞於前後左右一 面也。釋通序竟。下釋別序。別序有三節。冥顯開示悟入一大事因緣之方便。初從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起。至歡喜合掌一心觀佛止。是佛將要與二乘人。授記作佛。恐 其安於小果。迷其大道。故先說無量義經。名教菩薩法。欲二乘人從聞思修。開佛 知見者矣。又入無量義處三昧。是佛為二乘人。入三摩地。示佛知見者矣。先說 經。後入定。從今時至實際。所謂先以定動也。次從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先起。至 以佛舍利起七寶塔止。是佛見二乘人不知動定。特從眉間。放白毫相光。圓現法界 事相生佛始終。示人人本有一無位真人。在六根門頭。日夜放光動地。欲二乘人悟

(22)

佛知見者矣。三從爾時彌勒菩薩起。至品末文殊云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止。是佛 見二乘人根鈍而不悟。密遣二人。即求窮子。具陳上事。欲二乘人入佛之知見者 矣。定中放光。二大士而復問答者。從實際至今時。所謂後以智拔也。二乘人既不 入。故勞我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有方便之談。起正宗分也。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至)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下。承上文。而敘佛甞說經。不簡二乘人。今日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則簡二乘 人矣。名無量義。則顯二乘人。甞所聞之義。皆有量矣。教菩薩下。謂云何為大 乘。以是教菩薩法故。云何名無量義。以是諸佛所護念故。此方便品中。所以有其 智慧門難解難入之權智也(准起信論。大有三義。謂體相用。乘有二義。一切諸佛本所乘。一切菩薩當 所乘)。佛廼如此說者。欲激動二乘人。而二乘人不動者。意謂既教菩薩。於我何 有。故佛說此經已。即結跏趺坐。入無量義處三昧。使二乘人。明見教菩薩法。不 離吾人身心之不動處。非二乘人全無。此方便品中。所以有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之實 智也。二乘人不解。意謂諸佛甚深無量義定。我何能入。只得天雨四華。地搖六 震。天地無情尚為動雨。而四眾八部及人王等。反不迴頭轉腦。知有此一段真光。

為自家分內事。却歡喜觀佛。是何辜負我世尊。要為二乘人。開佛知見。無緣之慈 乎。宗門所謂。貪觀眼前浪。失却手中橈。只知說經入定者是佛。雨華震動者是天 地。而不知能觀能雨能動者。總是自家一尊活佛之知見也(將說此經。結集者先敘無量義經 者。是欲明佛四十年來所說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等經。一得此經。會通小大權實。其能詮之名。皆是大乘。所詮 之義。皆成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也。或者使後世知說此經。在彼經之後。一大時教。即彼成此。圓融行布次第。

不相礙也。不然。無量義處三昧為彼經所詮。奚用為此經之瑞。天台訓身心不動云。與所緣相應。身之本源。

湛若虗空。心之理性。畢竟常寂。以此持於身心。故不動也。稱為無量者。從此一法。出無量法。若作序義。

身法運動。今令不動。心法分別。今不分別。故曰身心不動。餘義詳乎無量義經。天雨四華。據文是應佛說無 量義經之瑞。亦敘為此經瑞者。以此經始。適諸佛本意。故天即雨小大適意華以應之。以曼陀羅。云適意故。

此經既是教菩薩柔輭之法。不比聲聞剛強。但能斷惑。不能柔輭。恒順眾生。故天即雨小大柔軟華以應之。以 曼殊沙。云柔軟故。普佛世界六種震動者。是佛入無量義處三昧。神力使然。以萬八千佛土言之。是何等廣大 高厚。苟非先以定力震通。則彼此質礙。毫毛一光。奚能徧照。見於彼土法會大眾。豈能即近而見其遠哉。故 將放光。先動地也。六種者。動涌起震吼擊也)。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至)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爾時佛放眉間下。眼耳鼻舌。各司其能。眉無所職。位居其上。所謂當其無有器之 用。故佛將為二乘人。說授記一大事因緣。成佛之本末究竟。先於眉間白毫相中。

而放其光。示佛知見不遠吾人之眉睫間。二乘人何難會也。以上文身心不動會之。

六根皆有動。唯有兩眉不動。故光從眉間放也。白毫相三十二相之一。東方為羣動 之首。萬八千世界。約大數而言。靡不周徧者。言寂而常照之真光。無處無之。以

(23)

上明能照之光。下至下明所照之處。阿鼻云無間。地獄極惡之苦處。阿迦尼云色究 竟。天堂最善之樂處。下地獄上天堂。中攝餓鬼畜生人及修羅。依正之報善惡之形 有殊。寂而常照之心光。直一相而無相也。盡見下。謂此光在六道眾生而不減也。

又見下。謂此光在三世十方諸佛而不增也。以眾生本是佛。佛是眾生之所成。故見 眾生時。即見彼土現在之諸佛也。及聞下。謂藉佛光。此土四眾。眼中既得見彼多 土諸佛。耳中亦得聞彼多土諸佛所說經法也。後文三變淨土所來分身諸佛。案於此 矣。并見彼諸下。謂以一真心之光周徧。上該果海。諸佛在此光中。下徹因源。眾 生亦在此光中。是心佛與眾生。三無差別矣。佛與眾生。位且懸殊。而共一光。豈 比丘等四眾修行。得二乘之道者。又不在於光中耶。二乘人亦可以因是而悟入矣。

奈何哉。二乘人不信。甘心為聲聞。而不願學菩薩乎。故示比丘等四眾。後光中復 見彼多土諸菩薩種種因緣。信解相貌。俱在常寂心光中。而行六度萬行。求成諸佛 之道也。復見諸佛般涅槃者。謂彼多土十方諸佛。既在我佛光中說法。現前成佛 矣。種種菩薩。又在我佛光中行道。未來成佛矣。恐此土會眾。謂成道說法時。光 明則有。涅槃之時。光明則無。故又示彼多土諸佛般涅槃者。亦在此佛之光明中 也。經云。縱汝形消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有無。如是則生者未甞生。長者因子 不信是父。脫珍御而隱勝現劣焉。滅者亦何甞滅。醫王因子不服藥。而示往他土 矣。此佛知見。所以為不生不滅也。復見諸佛般涅槃後等者。謂彼多土諸佛應化之 身雖滅。此經所詮生佛等有之法性常存。眾生能持此經。經中已有如來全身舍利。

不須復起塔寺也。如是則寶塔品中。會諸佛。圓證前法。過去多寶佛塔。先案於此 矣。是知光中圓現生佛始終。無非法界實相。諸佛一大事因緣。本末究竟。業已畢 矣。上根利智之人。不待吾佛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則已徹矣。何則先說無 量義經。即入無量義定者。廼示此心照而常寂也。又從定中。雨華動地放光者。廼 示此心寂而常照也。寂而常照。諸佛不異眾生。照而常寂。眾生本是諸佛。何所往 而不達。而二乘人。都不信耶。由是下文有二大士。示問答。會古今也(詳經文理。說 經入定。天華地動。感悅眾喜。都是說此經前一層事。唯放光一瑞。始為此經發端。然經家敘置總為此經六瑞 者。如云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宗門云。若立一塵。家國興盛。此亦身子等。萬二千聲聞得授記成佛。禎祥興 盛之先瑞也。觀佛三昧海經云。白毫相光。佛初生時。牽長五尺。苦行時長一丈。得佛時長一丈五尺。其毫中 表皆空。如白瑠璃筒。內外清淨。從初發心。中間修行。乃至涅槃。一切相貌功德。皆現其中。凡看此品。要 遐想當時靈山會上。佛止放眉間一白毫相光。其能照之光。有幾多大小。而所照之地。橫則徧照東方萬八千世 界。竪則上照萬八千世界之有頂。下照萬八千世界之阿鼻。一世界該三千大千之數。則萬八千世界。是何等之 高厚。何等之廣大。其間法界事相。生佛始終。善惡業緣果報好醜。許大差別境界。直一光一時。皆頓現於此 土四眾目前。了無毫忽障礙。又是何等之時節。有能於經作是想者。當時許大靈山法會。殊勝因緣。不假修 證。一開經都炳然齊現於吾人常住之心目中矣。此後文所以謂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及持誦妙法華經也。故文 殊答文中。累累以斯由佛光照為言。非譯者好重杳。政恐吾人容易其文。而忽略其旨也。後見塔變土涌眾諸品 之文。應以此為例)。

(24)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至)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爾時彌勒下。彌勒既同文殊。於日月燈明佛法中。曾見此瑞。曾聞此經。豈有不知 佛現神變相之因緣。大率只要提醒身子等萬二千人。使心有所措。聞佛出定之談。

不驚疑耳。今佛下。始而作念。無可問答。以佛定中所現神通之相。不得問故。復 作下。繼而作念。有以問答。以文殊既不入定。又見多識廣。可得問而答故。爾時 比丘下。謂不止彌勒一人有疑。眾皆疑也。爾時彌勒菩薩欲自下。謂自疑未決。固 應問。更觀他疑。尤應問。故曰而問文殊師利等。可謂四顧躑蹰。亦模寫當時之形 容盡矣。以何因緣。與下文為一大事因緣相照應。然疑字最重。以有疑始有信悟 故。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至)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於是下。彌勒此云慈氏。思益經云。若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故。天台云。經奚 有偈。具五義故。龍樹毗婆沙云。一隨國土。天竺有散華貫華之說。如此方序後銘 也。二隨樂欲。有樂散說。有樂章句。三隨生解。有因散說得解。有因章句得解。

四隨利鈍。利者一聞即悟。鈍者再說。五為眾集有先後。必以彌勒文殊問答者。此 經授記聲聞當來成佛。非當來成佛之人。不能問故。彌勒以大慈。而興疑問。然非 過去已成佛人不能答故。文殊以大智。博古以通今。文殊師利等者。頌六瑞一段。

略其說經入定二瑞。妨文贅也。長行放光後雨華先。頌文反之。旃檀下四句。長文 無者。頌文補之。其景像可想見。

眉間光明照於東方(至)受報好醜於此悉見。

眉間光明等者。頌長行自爾時佛放眉間光明起。至盡見彼土六趣眾生止。謂因佛 光。見彼萬八千土中第一事。眾生善惡光景。有如此者。土非金色。因佛光照。變 如金色。善惡業緣。因也。受報好醜。果也。天堂果報。則善好。地獄果報。則惡 醜。問曰。佛為何放光。使見彼多土惡善醜好。答曰。為後文諸佛出於五濁惡世之 先證。使法會大眾。見佛光所照多土。皆釋迦之化土耳。

又觀諸佛聖主師子(至)梵音深妙令人樂聞。

又觀諸佛等者。頌長文因佛光見彼多土現在諸佛第二事。及聞諸佛所說經法第三事 光景。有如此者。佛稱聖主師子。謂三界九地類。皆有聖。佛是聖中之主。人中之 師子也。光中所見諸佛。以見寶塔品求之。乃我釋迦之分身佛也。演說下。能被之 教。文言則微妙第一。聲音則清淨柔軟。教諸下。所被之機。根大而人多。由諸佛 梵音深妙。令人樂聞所致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光顏巍巍  威神無極  如是炎明   無與等者  日月摩尼  珠光炎耀 

 佛身普遍諸大會  充滿法界無窮盡   寂滅無性不可取  為救世間而出現 

15.《大般涅槃經》卷 2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89a01

設計單位 (如無可 免,無參 加意願亦 可免). 專案管理廠 商(如無可

5 印順法師即雲:“佛學只是佛法之學,佛教之學。”(釋印順: 〈談入世與佛學〉, 《妙雲集》下編之七:〈無諍之 辯〉 ,第

若有比丘,如是不恭敬、不隨順[大]師而住;於法……[乃

綜上所述,僧肇生當東晉之世,魏晉玄學夙已衍盛,而佛教思想亦已流

 般若遍諸法  大悲攝眾生   無相說正道  頂禮人天尊   大聖栴延論  言略義深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