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香 光 尼 眾 佛 學 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香 光 尼 眾 佛 學 院"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香光尼眾佛學院

Luminary Buddhist Institute

悲願—以信為體、成就眾生 力行—以戒為師、定慧等持 和合—以智為導、莊嚴淨土

地址:604 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洲 49-1 號 49-1 Hsiychou, Nei-pu, Chu-Chi Chia-I County, Taiwan 604, R. O. C.

電話: 05-254-0359 傳真: 05-254-3213

網址: http://www.gaya.org.tw/hkbi 電子郵件: hkbi@gaya.org.tw

理 念

(2)

臺 灣 佛 學 院 所 教 育 年 鑑 創 刊 號

香光尼眾佛學院

性質

校史

機構組織

教職生資料

課程概況

招生

費用

獎助學金

圖書館

設備

校園生活介紹

學術出版

校舍面積

香光尼眾佛學院大事記

交通路線指引及交通路線圖

目 錄

(3)

a. 級別 佛學院大學部磣及佛學研究所籌備處。

b. 學制 

佛學院為二部五年制磣二部是三藏部、專修部。

五年學制的訂立乃根據觀察分析一位宗教師由 俗到僧的轉化歷程磣包括生理、心理、生活適 應及各項學習而制定。

(1)平均學習年限及學程

泝三藏部:修學年限為三年。學習內容以奠 定佛教教理及教史基礎、適應僧團生活、

學習早晚課誦及禪修等修持法門磣並培養 宗教情操為主。

沴專修部:在通才教育之上磣更依個人性向 砮特長磣提供二年的專才教育磣以養成多 種佛教人才。學習內容以深入佛教教理及 教制、熟悉僧事、培養奉獻佛教砮關懷社 會的知能及使命感為主。

(2)採半年一學期制。

c. 專業團體會員資格或認證

砟灣宗教學會團體會員、中國圖書館學會團 體會員、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團體會員、

英國巴利聖典協會團體會員。

d. 特色 本佛學院的三大教育特色為—

(1)學院教育砮寺院教育融合。

(2)基礎教育砮生涯發展兼顧。

(3)普遍性砮個別性的教學並具。

a. 創穢時間 1980 年。

b. 法格

(1)1981 年 7 月 28 日中國佛教會(70)聖秘字 第 0326 號函准予立案備查。

(2)1997 年隸屬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

c. 贊助團體

1981 年以後磣除嘉義縣香光寺外磣陸續由 高雄縣紫竹林精舍、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含 砟北印儀學苑、砟中養慧學苑)、財團法人香光 尼僧團伽耶山文教基金會(含苗栗定慧學苑)、

財團法人高雄市香光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 嘉義市安慧學苑文教基金會(含嘉義安慧學苑)

等宗教團體及機構參砮提供各種土地、校舍、人 力及財力等協助。

校史

性質

光 尼 眾 佛 學 院

香光尼眾佛學院的理念

(4)

d. 創穢宗旨

稟承佛陀悲智行願的精神磣奠定僧伽基礎教 育磣培養解行並重的佛教師資砮弘化人才磣回饋 社會磣圓成淨土。培養具備三大特質的佛教宗教 師:

(1)具備奉獻精神的宗教師

(1)認識佛教教育的價值磣肯定佛法住世的意 義磣願終生奉獻個人智慧砮精力。

(2)具備恢弘器識的宗教師

(1)養成自律、習勞、主動、慈悲、樂群的成 熟人格磣有遠大的眼光及恢弘的器識磣主 動參砮磣勇於承擔。

(3)具備弘法知能的宗教師

泝具備佛教教義、人文素養及宗教學的相關 知識。

沴認識修持法門磣並具一定層次的宗教體 驗。

沊具備領眾能力及弘法專業知能。

e. 絓光尼騲佛學院創穢沿革

優秀專業宗教師的培育是佛教提昇的關鍵磣 也影響佛教在社會上的角色砮功能。因此磣本院 的前身「香光尼眾淨修苑」乃於 1980 年 3 月在香 光寺創辦。 1981 年「香光尼眾淨修苑」改稱

「香光尼眾佛學院」磣 1984 年學制改為三級十年 制磣分別為研究班四年、礓修班三年、預修班三 年磣課程規劃漸趨完整。 1987 年學制修訂為二 部 ( 三 藏 部 、 專 修 部 ) 五 年 制 磣 沿 用 至 今 。 1996 年學院擴大招生磣以教界比丘尼、沙彌尼 為招生對象。目前招收的學生來自二十九個寺 院磣包括新加坡、緬甸等外籍生磣是一所融合佛 教傳統精神砮現代教學的佛教學院。

f. 本院研究所之發展沿革(目前停辦中)

本院於 1984年設立研究班磣1987年改設立研 究所磣至 1992 年研究所停辦磣由理論轉為應用磣 改設立研究中心磣著重本土佛教教育實況的研究 及教學改善磣如:砟灣佛學院誌的編輯、教學法 研發等。至 1994年1月研究中心併入文化部門。

經由對本土佛教教育的探討及實務工作的檢 討磣本院更肯定:佛教學術及修持的研究磣是砟 灣佛教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自 1992 年

始磣畢業生中磣攻讀國內外大學碩博士課程人數 漸增。已取得日本、美國、英國大學博士者有 5 人、取得碩士者有 4 人;目前正攻讀國外大學博 士學位者有 3 位磣正攻讀國內外大學碩士學位者 有 5 位磣並且本佛學院畢業生已達百人以上磣因 此興辦礓階教育更顯迫切。有鑑於此磣本院積極 充實師資砮設備、規劃課程磣致力於研究所的籌 辦工作磣盼短期內能復辦完成磣正式招生。

g. 創辦人暨院長—悟因法師

悟因法師簡介 (1)學經歷筭志業

本院創辦人悟因法師磣俗家姓陳磣砟灣省砟 中縣人。 1940 年生於砟中縣清水鎮。父任職郵 務機構磣母親勤謹持家磣皆篤信佛教。法師在佛 教家庭中日受薰陶磣八識田中早已種下菩提種 子。自幼循序就學磣於彰化女中畢業後磣隨雙親 遷居砟北。 1958 年浴佛節之日磣在砟北新公園 見僧侶浴佛磣多年薰習的菩提種子頓起現行磣萌 生出家修道之心磣乃請得父母應允磣依止明宗法 師落瞍披緇磣礓入佛門磣時年十八。

出家翌年磣考入十普寺中之中國佛教三藏學 院磣依白聖法師受學。二十歲受具足戒。圓戒後 繼續在院修業磣以成績優異磣深受白聖法師器 重磣在課堂上常為複講。 1963 年佛學院畢業磣 於彰化善德堂開講《遺教三經》。同年依止高雄 興隆寺天乙法師。後歷任戒場引贊、大專女青年 齋戒學會講師、圓通學苑監院磣並於 1976 年獲 文化大學文學學士學位。翌年 10 月遊學夏威 夷。其後以考察佛教發展磣亦數遊參訪日、韓、

臺 灣 佛 學 院 所 教 育 年 鑑 創 刊 號

香光尼眾佛學院創辦人暨 院長 悟因法師

(5)

東南亞、歐美等地。

悟因法師受白聖法師、天乙法師影響頗深磣 以培育尼僧伽、弘傳出家戒法為職志。 1980 年 初磣法師晉山嘉義香光寺後創辦香光尼眾佛學 院。繼而創辦香光莊嚴雜誌社、居士佛學研讀 班。而以香光尼眾佛學院為核心磣領導「香光尼 僧團」的比丘尼眾磣推動佛教教育、文化志業迄 今磣隨學弟子百餘人磣座下人才輩出。

由僧伽教育而推及信眾教育磣緣於 1981 、 1982 年嘉義縣佛教會館請法師講《普門品》。

1982 年法師受聘晉山佛教會館。聞皈依居士慨 歎:「雖皈依佛門磣神佛不分」。省視當代佛 教磣大抵抱持「不作不食」箴言磣卻陷於「農務 耕食」砮「經懺」磣少分出時間、心神在芸芸眾 生的教導磣自覺出家人的使命是弘傳佛法使普及 於大眾磣乃主張「出家人應回到教育崗位」。於 1984 年創辦「佛學研讀班」磣教授社會大眾基礎 佛學課程磣其學程三年磣修學次第分明。初由二 班一百人磣至今香光尼僧團北中南各地分院的

「佛學研讀班」磣每年合約三千人就讀。

悟因法師於教育的擘劃磣可視之為根源於戒 定慧三學的內修外弘。其一磣肯定「佛在人間」

的理念須落實於生活磣尤重視人文關懷磣主張

「以佛法美化人生」磣不尚空談。此其教育特色之 一。於僧伽教育更力行推廣修道生活的實踐磣 1993 年起磣法師於佛教三壇大戒壇講比丘尼戒 多次。 1996 年受「西方尼僧戒律生活營」之邀 請磣於印度菩提伽耶為來自英、美等十八國、八 十餘位比丘尼講比丘尼戒磣為西方、藏系尼眾開 啟建立「比丘尼僧團」的契機。

其二磣由戒律修學、正法久住的關懷磣法師 於佛教史、佛教文化多所關注。於 1991 年推動 編纂《砟灣佛學院志》磣今已出版《福嚴佛學院 志》、《圓光佛學院志》、《中華佛教學院志》;

以佛教是世界性宗教磣鑑於「法的弘傳有其根本 砮方便」磣認為「為法的適應探尋出路磣不宜固 步自封」磣乃於 1992 年起引介翻譯南傳高僧佛使 比丘等有關定慧的講錄磣輯為「法音叢書」;而

「就定慧的踐行磣著眼於當代、當地的需要磣宜 從文化、歷史辨析、掘發百年來佛教面臨的衝 激」磣乃陸續聘請學者編纂砟灣佛教史、戒律辭 典磣並將出版《佛教砮社會》(Melford E. Spiro

1972)、《砟灣比丘尼列傳》等; 1995 年又引介 南傳內觀法門磣期能砮中國禪法相得益彰。其另 一具體服務教界、社會且具成果者磣是推動佛教 圖書館志業的開發磣此對於佛教圖書館的經營管 理砮館藏數位化的建立有莫大的貢獻。

悟因法師以尼僧伽推動志業。其創辦的志業 組織除香光寺、香光尼眾佛學院外磣有寺院、法 人機構多處磣包括高雄紫竹林精舍、嘉義安慧學 苑、苗栗定慧學苑、砟北印儀學苑、砟中養慧學 苑、香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安慧學苑文教基金 會、伽耶山基金會、香光尼僧團伽耶山文教基金 會、香光莊嚴雜誌社、香光書鄉出版社、美國美 青佛教會等。

經歷

ç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董事長。 1997.10~

ç財團法人香光尼僧團伽耶山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1995.6~

ç香光尼僧團方丈。 1989.11~

ç香光莊嚴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 1985.2~

ç佛學研讀班創辦人暨班主任。 1984~

ç財團法人香光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

1987.5~

ç嘉義佛教會館住持。 1981.12~1987.12

ç香光尼眾佛學院創辦人暨院長。 1980.3~

ç嘉義香光寺住持。 1980.1~1992.10 (2)教育理念

佛學院的教育有別於信眾教育或只限於義解 的教育磣它是全僧格的教育磣目的在造就住持佛 法的僧才磣故特別重視僧伽本分、知能砮發心的 德養教導磣內容則包括戒律的持守、威儀的整 肅、內外典籍的研習、弘法知能的充實等。這些 都必須在僧團中磣透過日常生活的歷練砮考驗才 能完成。所以僧伽的宗教生活磣是以砮大眾共 住、共學的基礎磣勤學修道以求個人的解脫磣同 時不忘宗教的奉獻砮服務。

h. 未來展望(發展方向砦 (1)短程發展

泝教學

1) 延攬優秀師資及行政人才。

2) 研發教學法及各類課程磣編製及出版教 材。

香 光 尼 眾 佛 學 院

(6)

3) 落實教學評鑑磣並配合各項實習課程培 養及發展各種專業人才。

沴輔導

建立學生年級階段性輔導制度磣加強生涯 輔導磣協助學生規劃生涯的發展砮奉獻的 方向磣以落實所學磣俾益自己之成長砮社 會之需要。

沊教學設備

開發第二校區磣提供更完善的教學環境。

沝增設系所

成立研究所及各種研究中心磣以推動佛教 學術的研究砮發展。

(2)中程發展

建立完整宗教師繼續教育系統磣以協助專業 宗教師之繼續教育砮成長。

(3)長程發展

建立比丘尼終身學習資源中心。

臺 灣 佛 學 院 所 教 育 年 鑑 創 刊 號

機構組織

教學單位 部門 部門成員 部門執事

泝大學部

沴研究所籌備處

院長室 院長、副院長各一人 統籌綜理院務磣推動學院運作發展。

教務處

育導處

教務長一人

育導長一人

負責教學、課務、出版、學院網頁等行政事務磣並統整、評量學生 五門學習磣包括研發教學法、課程規劃、教材編輯、師資延聘等。

觀照學生行門、生活門及弘護門的學習。各門主要事務如下:

行 門:行門修持、共修、梵唄唱誦、僧事儀制等。

生活門:威儀細行、生活紀律、入眾學習(學習融入團體)等。

弘護門:弘護實習及各項活動籌劃。

輔導室 輔導長一人

各年級督導二∼三人 協助各處輔導學生、觀照學生醫療狀況及辦理外籍學生相關事務。

總務處 總務長一人 負責學生執事門的學習磣規劃各年級執事學習的次第磣管理財務庶 務工作。

圖書館

館長一人 藏主一人 職員一人

蒐集、組織、提供和推廣各類型佛教資源磣以支援教學研究;負責 本院校園網路規劃、維護及數位資源建置砮管理;提供佛教圖書館 經營管理知能砮資訊服務等。

主任一人

執行秘書一人 規劃、籌備研究所軟硬體相關事項。

香光尼眾佛學院行政組織及其執事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佛學研究所教授—倫珠梭巴格西蒞院專題講座。

(7)

a. 教師

(1)專任教師師資簡介

所有專任教師均為中華民國籍。

教職生資料

光 尼 眾 佛 學 院

姓名 職稱 性別 學經歷 (曾)任教科目

釋悟因 院長

專任教師 文化大學中文系畢業 現任香光尼僧團方丈

金剛經

釋見可 副院長

專任教師 高雄師範學院英文系畢業 曾任印儀學苑監院

大乘百法明門論、

佛法概論

釋見翰 育導長

專任教師 香光尼眾佛學院畢業 曾任佛學研讀班授課教師

沙彌律儀、比丘尼戒、

戒律資料庫實作

釋自衍 圖書館館長

專任教師 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 現任佛教圖書館館訊雜誌主編

研究方法、

雜阿含經索引典實作

釋自範 教務長

專任教師 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 中山醫學院護理系學士

印度佛教史

釋見雍 輔導長

專任教師 砟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 高山仰止、

阿含經選讀教材編輯

釋自正 圖書館藏主

專任教師 香光尼眾佛學院畢業 圖書資訊運用

釋見琮 總務長

專任教師 香光尼眾佛學院畢業 執事教育

香光尼眾佛學院專任教師師資簡介

香光尼眾佛學院八十九學年度(2000 年度)畢結業典禮

(8)

b. 行政人員 1 人磣專職圖書館。

c. 學生  本佛學院從 1 9 8 0 年至今磣採每年招 生。至 90 學年度(2001 年度)磣招生至第 22 屆。每屆預定招生約 10~15 人。

(1)90 學年度全修生總人數: 30 人。

三藏部:一年級 5 人、二年級 7 人、三年級 6 人。

專修部:一年級 6 人、二年級 6 人。

(2)現有選修生人數: 15 人。

(3)90 學年度招收預修生: 1 人。

(4)現有國際學生人數: 2 人(緬甸籍)。 (5)過去三年之平均學生輟學率: 5.8% 。 臺

灣 佛 學 院 所 教 育 年 鑑 創 刊 號

姓名 性別 學經歷 (曾)任教科目

釋性空 印度那爛陀大學

曾任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助理研究員

阿毗達磨的理論砮實踐

釋自觀

釋見諦

空中大學社會學系畢業 現任香光尼僧團方丈室書記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育學博士 曾任香光尼眾佛學院教務主任

佛法概論、比丘尼戒

佛學英文

釋見咸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成人教育所哲學博士 現任玄奘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助理教授 曾任香光尼眾佛學院教務主任

生涯輔導

釋性演 福嚴佛學院畢

曾任教於福嚴、慈善、圓光等佛學院

阿含經

釋見瓚 香光尼眾佛學院畢 現任養慧學苑監院

梵唄(二)

釋見澈 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 現任香光莊嚴雜誌編輯

清淨道論

釋見日 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肄業 曾任恆河上的月光節目主播

大智度論、菩提道次第廣論

釋見享 香光尼眾佛學院畢

現任香光尼僧團方丈室知眾

梵唄(一)

釋見侖 中央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 現任香光尼僧團方丈室書記

成佛之道

釋見晉 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博士 曾任香光尼眾佛學院副院長

僧伽制度、唯識教材編輯、

唯識三十頌

陳玉女 日本九州大學東洋史學博士 現任成功大學專任副教授

中國佛教史

董毓葳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

曾任交通大學共同科通識組教師

詩歌砮人生

盧銘琪 砟南女子技術學院美術系畢業

桃城美展書法類首獎、曾舉辦書法個展

書法

瞴美榕 砟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及國文研究所暑修學分修畢 古漢語語法及其應用

張簡秋瑰 美國北愛鯪華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所碩士 現任吳鳳技術學院專任講師

英語會話、英文文選

(2)兼任教師師資簡介

兼任教師中磣性空法師為捷克籍磣其他均為中華民國籍。

香光尼眾佛學院兼任教師師資簡介

(9)

d. 教職生人數比 師生比為 1:3 。

e. 校友

(1)校友人數:自本院創辦至 2001 年 8 月止磣畢 業生累計共一百多人。

(2)校友職業分布

學生畢業後磣除繼續在國內外(美國、日 本、英國及紐西蘭等)研究機構(如佛學研究 所、宗教學研究所、成人教育研究所)礓修深造 外磣更有多數人服務奉獻於下列七大範疇。

本院辦學二十年來磣畢業生從佛教成人教 育、文化出版、圖書資訊服務、媒體傳播及社會 福利、佛教宗教師的養成教育等層面努力播種磣 對於弘揚佛法及淨化社會有相當的貢獻。

例如佛教成人教育磣自 1984 年始磣由畢業 生於香光寺、紫竹林精舍、安慧學苑、印儀學 苑、養慧學苑、定慧學苑等六個單位開設的佛學 研讀班磣以「實踐佛陀的悲懷磣以佛法美化人生」

為宗旨磣採三年學制、分班上課的方式磣透過長 期、定期知性砮生活實踐性的課程磣接引民眾認 識正信的佛教。除此磣也帶動學員參砮社會教化 工作磣如:安慧學苑從事於青少年輔育院或觀護 所弘化磣於 1993 年榮獲司法院頒發「榮譽觀護 工作成績優良獎」磣且於 1996 年磣經嘉義市政府 推薦、砟灣省教育廳甄選磣榮獲全國「教忠教孝 績優團體獎」等。每年約有三千二百名佛學研讀 班的學員磣經由本院歷屆畢業生的耕耘磣個人身

心得到安頓磣人際互動良善磣從中獲得成長磣生 活更充實而有意義。

其他服務管道還有:編輯出版香光莊嚴雜 誌、法音、法向、法住叢書、佛學院志、圖書館 館訊、佛教圖書分類法等磣使正信的佛法能應用 於現代社會、淨化人心。

香 光 尼 眾 佛 學 院

行門課程—挖掘生命的寶藏

校友職業分布 工作內容或性質

寺院管理及弘化 雜誌編輯

佛教文化研發

到各寺院服務磣如擔任住持、監院、知客、書記、庫頭等執事磣推動佛教成人教育工作。

編輯出版優質的佛教刊物磣如香光莊嚴雜誌社。

翻譯出版英、日文佛學、佛教社會學等著作磣並整理砟灣佛教的發展史及佛教砮社會的互動 情況磣以傳遞既能掌握佛教本質磣又能回應時代的文化思想磣如香光書鄉出版社。

教育 於本院、大專院校(如玄奘大學、美和技術管理學院、國立砟灣藝術學院)任教;或於佛學研 讀班(如紫竹林精舍、安慧學苑、印儀學苑、養慧學苑、定慧學苑等單位)擔任授課教師。

電砟廣播 製作、主持廣播節目磣運用現代科技傳遞有益社會人心的佛教文化磣如安慧文教基金會電砟。

圖書資訊服務 提供佛教圖書館經營管理知能砮資訊服務磣如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社會福利 參砮青少年輔育院、觀護所輔導工作磣如香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弘護門課程—落實弘法的悲願

香光尼眾佛學院校友職業分布

(10)

a. 課程規劃—五門課程教學

本院課程結構包括五個領域磣五門是解門、

行門、執事門、弘護門、生活門磣以陶冶健全人 格的專業宗教師磣為終身的修道生活、弘法佈教 奠基。

課程概況

佛 學 院 所 教 育 年 鑑 創 刊 號

五門 課程宗旨 課程目標

或內容 各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之明細

解門

行門

探尋佛陀 的智慧

挖掘生命 的寶藏

課程目標

ç正確地認知佛教教義、僧伽戒律、儀軌。

ç建立佛教史觀。

ç了解佛教砮社會的互動關係。

課程內容

解門課程共分為教義、教制、教史等類磣輔以宗教學類、人文社會學類磣開 設科目有三十多種。

ç教義類:包括佛教基本教理及北傳、南傳、藏傳之經論磣如佛法概論、

阿含經、唯識三十頌、攝大乘論、中論、清淨道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等。

ç教制類:如沙彌律儀、菩篚戒、比丘尼戒、僧伽制度。

ç教史類:如中國佛教史、印度佛教史。

ç宗教學類:宗教學概論及專題磣如道教、民間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之概介磣宗教研究方法磣宗教法令等。

ç人文社會學類:如語文、寫作、圖書館砮資訊應用、書畫。另外磣不定 期邀請專家學者講說社會學、哲學、心理學、歷史學、佛教藝術等專題。

課程目標 ç平時:訓練威儀、熟習課誦、自我檢核。

ç密集:提昇定力砮念力磣找到止息煩惱的途徑。

生活門 陶養健全 的僧格

課程目標 ç在家到出家的身心轉化磣體現互助合作、共同參砮的僧團生活。

課程內容 ç訓育:學院規約、紀律、作息、威儀細行、生活習慣的指導砮提醒。

ç輔導:僧俗身份的辨識、同修相處、學業、行持、領執等的輔導。

執事門 鍛鍊領眾 的人才

課程目標

ç學習執作知能、和合的團隊運作砮領導技巧。

ç於共事中調節觀念、態度。

ç陶鍊承擔的勇氣砮恢弘的器識。

課程內容

ç日常出坡:香積組、司水組、香燈組、講堂庭院組。

ç實務運作:輪執組長、助教、設備管理、編輯、翻譯、行政助理、知客、

圖書館採編。

ç執事教學:講解執事理念磣烹飪、縫補、修剪花木等示範操作。

弘護門 落實弘法 的悲願

課程目標 ç透過實際的參砮磣落實所學磣使內修砮外弘相輔。

課程內容 ç院務活動策劃:禪七、結夏安居、講座、典禮。

ç對外弘法活動:社區定期弘化、法會、專案活動。

課程內容

ç每日:早晚課誦、禪坐、過堂。

ç每磩:誦戒。

ç密集課程:密集禪修、關房禁足、結夏安居。

香光尼眾佛學院五門課程教學

執事門課程—鍛鍊領眾的人才

(11)

香 光 尼 眾 佛 學 院

三藏部一年級

欣賞砮寫作 2 詩歌砮人生 2 佛學英文 4 佛學英文 2 無 書法 4 古漢語語法及其應用 4 英語會話 4 英文文選 2

圖書資訊運用 2 研究方法 2

高僧傳 4

三藏部二年級 三藏部三年級 專修部一年級 專修部二年級

泝通識課程磣選修 20 學分。

佛典語言

三藏部一年級 三藏部二年級 三藏部三年級 專修部一年級 專修部二年級 佛典漢語 選 4 一切經音義 選 2

哲學 中國哲學 選 2

宗教學 宗教學專題 必 1 宗教學專題 必 1 宗教學專題 必 1 宗教學專題 必 1 宗教學專題 必 1

修持 四念處禪修 選 1 四念處禪修 選 1

沴專業選修課程磣選修 10 學分(必選 5 學分磣選修 5 學分)

類別 學群 / 學分 必修學分 選修學分 總學分

佛教理論

教制 / 10 8 2 教義 / 56 52 4 教史 / 12 8 4

72

佛教實踐

儀軌 / 8 8 0 修持 / 10 10 0 實習 / 14 14 0

32

專題寫作 總學分

6 100

0 10

6 110

沊專業核心課程分三類磣包括:

1)佛教理論:有三個學群磣包括教義、教 制、教史。

2)佛教實踐:有三個學群磣包括儀軌、修 持、實習。

3)專題寫作:有二種磣包括專題實作、專 題報告。列出如右。

b. 課程開設數縩及必選修、專業、通識課程分布概況 (1)畢業時修滿 140 學分磣包括:

泝通識課程:以人文社會學為主磣 20 學分。

沴專業選修課程:以佛典語言、宗教學為主磣 10 學分。

沊專業核心課程: 110 學分(必修 100 學分磣選修 10 學分)。

類別 學群 三藏部一年級 三藏部二年級 三藏部三年級 專修部一年級 專修部二年級

佛教理論

佛教實踐

專題寫作

教制 沙彌律儀

教義

院長開示─金剛經(必 4)

必 4 沙彌律儀 必 2 比丘尼戒 必 2 僧伽制度 選 4

教史 印度佛教史 必 4 中國佛教史 必 4 砟灣佛教史 選 4 尼僧史專題 選 4

儀軌

修持

實習

梵唄(一)

執事教育(必 2)

課誦、過堂、誦戒、結夏安居(必 0)

密集禪修(必 2)

弘護實習(必 1)、執事實習(必 1)

必 4 梵唄(二) 必 4

專題實作 專題報告

必 2 必 4 百法明門論

成佛之道 必 2 必 4

唯識三十頌 佛法概論

必 2 必 4

清淨道論 阿含經(一) 中觀導讀

必 4 必 4 必 2

菩提道次第廣論 阿含經(二) 中論

選 4 必 4 選 4

專業核心課程—修滿 110 學分(含必修 100 學分、選修 10 學分)

(12)

a. 招生日期 每年春季(約在一月)招生。

b. 報考資格 招收思想純正、年齡 18 歲至 35 歲、學歷高中(職)以上的出家女眾。

c. 招生方式

(1)繳交證件:報名表、自傳一篇(一千字以 上)、戶籍短本、最高學歷畢業證書影本、

公 立 醫 院 健 康 檢 查 證 明 書 ( 最 近 三 個 月 內)、國民身分證影本、最近兩吋半身照片 三張。

泝筆試:國文、佛法概論

沴口試:經審核合格者磣個別寄發錄取通知 單。

d. 開放招收預修生與插班生 (1)預修生

泝報考資格:高中(職)以上學歷或同等學 歷磣年齡 35 歲以下磣 18 歲以上之比丘尼 及沙彌尼。

沴隨學五門課程磣沒有學籍磣但承認學分磣 預修年限以一學年為限。

沊受理時間:每學期辦理一次。

沝繳交證件:報名表、自傳一篇(須含本人 概況、家庭狀況、出家前學佛狀況、興趣 專長、出家動機、入僧團狀況、生命轉捩 點等)、推薦函、戶籍短本、最高學歷畢 業證書影本及成績證明(或佛學成績證 明)、公立醫院健康檢查證明書(最近三 個月內)、國民身分證影本、最近兩吋半 身照片三張。

(2)插班生

泝報考資格為高中(職)以上學歷或同等學 歷磣年齡 35 歲以下磣 18 歲以上之比丘尼 及沙彌尼。

沴有學籍磣等同正式的學生;插入的班級磣 以二、三年級為限。

為培養奉獻佛教的弘法人才磣學雜費全免磣 供膳宿、臥具、醫療基金、教科書。入學交保證 金二萬元磣畢業後退還。

a. 為獎助於解、行、生活、執事、弘護五門磣有 優良表現之學生努力向學磣特訂本辦法。

b. 本獎學金每學期頒發一次磣每次每人新砟幣六 千元磣名額另定之。

c. 凡符合左列之一者磣得申請獎助。

(1)五門成績總平均 88 分以上磣且生活門成績 85 分以上者。

(2)五門成績總平均 80 分以上磣生活門成績 80 分以上磣且經濟上需要資助者。

d. 申請方式

(1)檢具學期成績證明單。

(2)提交一篇報告(三千字以上)。

e. 本獎助學金於開學後二個月內磣由教務處受理 申請。

f. 本獎助學金經審核後公佈磣給獎日期另行通 知。

獎助學金 費用 招生

臺 灣 佛 學 院 所 教 育 年 鑑 創 刊 號

年度 科目 指導老師 年度 科目 指導老師

89

律資藏電子料庫 見翰法師

90

阿毗達磨的理論砮實踐 性空法師 自範法師

唯識教材編輯 見晉法師

印度佛教史教材編輯 自範法師 雜阿含經選讀教材 見雍法師 雜阿含經選讀教材編輯 見雍法師 雜阿含經索引典 自衍法師 信眾教育實作 見毓法師 佛教圖書館叢書編輯 自正法師

c. 89 皕 90 年(2000 、 2001 年砦實作課程一覽表

(13)

(1)概介

本館為一佛教圖書館磣為協助推展僧伽教 育磣使成為具有宗教性、文化性、教育性和學術 性的佛學研究資料中心磣自 1982 年起蒐藏各種 佛教圖書資料磣服務佛學院師生; 1998 年起為 回饋社會磣以書香淨化心靈磣乃開放予社會大眾 入館閱覽使用。

本院圖書館館藏以佛學圖書資料為主磣非佛 學為輔(以文、史、哲為主)磣館藏佛學資料的 類型相當豐富磣包括圖書、期刊、視聽資料、光 碟、網路資料庫、小冊子、微縮片、貝葉經等磣 館藏量三萬餘冊。除此磣並製作多種佛教電子資 料庫磣提供線上查詢使用磣提昇教學品質。

(2)館舍空間配置

本館共有二個樓層磣佔地約三百餘坪磣分為 行政區及讀者服務區。行政區磣有採編室、辦公 室、館訊編輯室、庫存書區等。讀者服務區分佈 於二個樓層磣二樓主要有視聽資料室、資訊檢索 區、參考書區、學報論文區、剪輯卡小冊子區、

兒童閱覽區、現期期刊區、閱報區、抄經區等;

一樓則為書庫區、過期期刊區等。環繞著讀者服 務區四周的空間磣設置閱覽區、視聽區及期刊閱 覽區。

(3)館藏數目

截至 2001 年 6 月止磣計有:

泝圖書及期刊合訂本約 32,450 冊。

沴現期期刊及館藏期刊約 492 種。

沊非書資料約 5,785 種。

(4)檢索設施

泝書刊目錄查詢服務

本館自 1990 年開始使用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磣 提供書刊目錄查詢系統(OPAC)予讀者查詢、預 約借書。

沴光碟檢索服務

提供光碟資料庫的檢索系統磣如:「佛光大 辭典」光碟版、「高麗大藏經」、「大正新脩大 藏經」、「德格版西藏大藏經」、「日本花園大學 禪學」、「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金剛般若波 羅蜜經」、「地藏菩篚本願經」、「巴利佛典」、

「阿毗達磨全集」等各種語言之佛教多媒體光碟 資料。

沊線上資料庫檢索服務

本 館 提 供 We b PA C 館 藏 書 目 檢 索 系 統

(http://www.gaya.org.tw/library)磣讀者透過網路 即能迅速查尋本館的資料。

協助九所佛教圖書館建立 WebPAC 書目檢索 系統磣並發展成「佛教圖書館虛擬聯合目錄」整 合性書目檢索系統磣利於查找各館的書目資料。

圖書館

光 尼 眾 佛 學 院

1993年 香光尼眾佛學院 圖書館首次召開「佛教圖 書分類法修訂會議」磣邀 請教界人士共同推動佛教 圖書分類

(14)

本館蒐集各種佛教資料庫磣供讀者查詢資 料磣如:「佛教通訊名錄資料庫」、「佛教經典 全文檢索系統」、「佛學詞典綜合檢索系統」、

「大正藏全文」等各種電子書。並建置各種電子 資料庫磣如:「砟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現藏佛學相 關期刊聯合目錄查詢系統」、「佛教圖書館館藏 聯合目錄」、「藏經目錄整合查詢系統」、「佛教 著者人名權威資料庫」、「佛教文獻砮索引典結 合檢索資料庫」、「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 索資料庫」、「佛書解題資料庫」、「佛教年表檢 索系統」等。

(5)館藏特色 泝期刊館藏

蒐集佛學及非佛學的期刊共有四百多種磣其 中佛學期刊約有三百餘種磣占全部期刊的 70%

左右。本館成立後對於佛教期刊皆予完整典藏磣 擁有不少民國四、五十年代早期的砟灣佛教期 刊磣這些資料遂成為很多研究砟灣佛教史的重要 參考資源。

另外磣本館為了結合各館佛教期刊資源磣建 立一佛教期刊聯合目錄資料庫磣達到資源共享的 目的磣特別邀集了數十所佛教圖書館共同整理磣 編輯了《砟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現藏佛學相關期刊 聯合目錄》磣提供讀者查詢佛教期刊的指引。

沴佛教博碩士論文

收藏 1963~2001 年砟灣及香港地區砮佛教主 題相關之博碩士論文全文磣提供佛學研究之參 考。

沊剪輯資料

剪輯有關佛教主題的文章磣依主題分類收集 彙編成冊磣便利讀者快速找到所需資料。目前仍 持續整理中磣希望未來可提供剪輯資料線上檢索 的服務。

沝會議論文

有計劃地典藏國內各佛教學術研討會之資 料磣供讀者使用。

(6)服務項目 泝讀者服務

1) 館內閱覽:採開架式閱覽磣讀者可入館 參閱資料。

2) 參考服務:指導讀者使用館藏及佛教圖 書館經營管理、佛書分編諮詢。

3) 視聽服務:提供錄音帶、錄影帶及相關 設備供讀者館內使用。

4) 資訊檢索服務:提供寬頻網路供讀者查 詢網際網路資源、館藏書目資料及佛學 資料庫。

5) 影印服務:備有複印機磣供讀者利用。

沴館際合作

基於資源共享的理念磣各圖書館乃籌組館際 合作組織磣提供讀者取得資料的管道磣本館加入 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磣協助讀者向國內外 其他單位申請影印或借閱資料。

沊出版佛教圖書館參考資源砮管理叢書。

(7)館際推廣服務

定期舉辦佛教圖書館經營管理知能研習活 動。 1994 年至 2001 年活動如下: 1994 年砮中國 圖書館學會專門圖書館委員會聯合主辦砟灣地區 宗教圖書館管理實務座談會。 1995 年舉辦佛教 圖書分類法修訂推廣說明會。 1996 年舉辦佛教 圖書館基礎知能研習營。 1997 年舉辦佛教圖書 分類編目研習營。 1998 年舉辦網路資源在佛教 圖書館之應用研習營。 1999 年舉辦佛教資料電 子化研討會。 2000 年舉辦邁向 21 世紀佛教出版 座談會。 2001 年舉辦《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 要彙編》新書發表暨砟灣佛教學位論文研究成果 座談會。

(8)未來發展

本院圖書館屬於專門性佛教圖書館磣過去一 直從事佛教圖書館的研究發展及讀者服務工作磣 而面對未來數位化圖書館、科技整合時代之居於 樞紐地位磣下列諸要項是未來工作發展的指標。

泝豐富館藏資源磣建立有特色的佛學資源 1) 維持傳統圖書紙本資料的穩定成長。

2) 建立以戒律、佛教史、佛教社會學為特 色之館藏。

3) 推動館藏數位化磣建置有特色之資料 庫。

4) 建立適合資訊電子化時代的館藏政策。

沴提供讀者完善資訊服務

1) 配合佛學院整體發展砮教育政策磣提供 教學、研究所需資源。

2) 以資訊化及網路化的服務為導向。

3) 提供線上參考諮詢磣以增礓服務品質。

臺 灣 佛 學 院 所 教 育 年 鑑 創 刊 號

(15)

4) 增礓讀者查詢砮運用資訊的能力。

5) 提高同質圖書館間線上館際合作的服務 效能磣以達資源分享。

沊佛教圖書館事業的研究砮發展

1) 結合現代化的資訊媒體磣發展佛教圖書 館志業。

2) 提供佛教圖書館經營管理知能砮服務。

3) 出版佛教圖書館參考資源砮管理叢書。

4) 推廣圖書館利用教育及資訊檢索素養。

5) 培育佛教圖書館經營管理人才磣以配合 新科技在圖書館利用。

本院為配合教學需要的空間磣佔地 14,188 平 方公尺磣除設有寬敞的圖書館外磣還有大殿、禪 堂、念佛堂磣砮上課教室 6 間、自修教室 3 間、

研討室 6 間及電腦室、簡報室各 1 間。

在儀器設備上磣有最完善教具磣如液晶投影 機、三槍投射器、實物投影機、幻燈機、字幕 機磣和電腦、雷射印表機、掃描機、燒錄機、數 位照相機磣及教學用電視機、數位攝影機、錄放 影機、收錄音機等磣應有盡有磣提供師生整理研 究資料及舉辦活動使用。本院更提供 ADSL 寬頻 網路供學生使用磣可快速瀏覽及查詢線上資料。

設備

光 尼 眾 佛 學 院

禪觀堂(可容納百餘人)

2001年 院長悟因法師率師生禮 座印順法師

(16)

臺 灣 佛 學 院 所 教 育 年 鑑 創 刊 號

香光尼眾佛學院 86~90 年學生專題報告一覽表 a. 體育活動 每磩三次運動時間磣每次 50 分鐘。

b. 學術活動 定期舉辦學生專題報告發表會。

校園生活介紹

年度 法名 題目 指導老師

86

釋見暘 迴向思想初探以漢譯《小品般若經》為中心 釋自範 釋自倓 觀息法初探以北傳阿含和南傳四部尼柯耶為主 釋自拙

釋見璽 《四分律》中比丘(尼)飲食的規定 釋見晉

釋見學 印度佛教地理史事初編 釋見瑜

87

釋見文 神醫耆婆 釋見憨、釋自淳

釋見量 中譯《阿毘達磨學習手冊》第一品

釋見澈 釋自齊 中譯《阿毘達磨學習手冊》第五品、序論(節譯)

88

釋見勛 行到水中央 董毓葳

釋自州 我在做什麼觀息篇 釋自範

釋見濬 試探佛陀「以法攝僧」對現代僧團的意義 釋見重、釋見雍

89

90

釋宗玄 早期漢譯佛經中「嚴」字的詞義研究 竺家寧

釋養相 《雜阿含經》的四念處 蔡耀明

釋慧定 阿含經中佛陀對種姓制度的看法 釋見雍

釋見琮 試探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砮實踐 釋見咸

釋自駒 阿含經選讀修行的法要 釋自範

釋性淳 《雜阿含經》〈病相應〉釋義及註釋 釋見雍

釋智真 唯識三十頌「修道五階位」補充教材 釋見晉

釋如德 圓明寺落成法會實務作業整理 釋見翰

釋傳能 釋堅衍

〈戒學概說〉英譯 雜阿含經詞語彙編

釋見諦 蔡耀明 釋見傳 安那般那念之研究以《雜阿含經》為主 釋永本

釋見譔 《清淨道論》「安般念」註譯 釋自範

釋圓昕 七覺支初探 釋見雍

釋演皓 苗栗縣彌陀山普光寺記民國 30 年(1941)∼民國 89 年(2000)重點紀要 關世謙 釋見燾 中譯《阿毘達磨學習手冊》第六、九品

釋見拓 香光尼僧團佛學研讀班教學活動之研究

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第一磩教學活動為主 釋見衡

(17)

a. 專書

∂《香光尼眾佛學院院務概況》(一)、(二)、(三)磣香光尼眾佛學院編 (1991.11)、(1999)、

(2001.3)。

∂《覺樹人華》磣香光尼眾佛學院成立十二磩年專刊磣釋悟因總編 (1992.10)。

∂《福嚴佛學院志》磣砟灣佛學院志【壹】磣釋悟因總纂、釋見重撰述 (1994.12)。

∂《圓光佛學院志》磣砟灣佛學院志【貳】磣釋悟因總纂、釋見重撰述 (1995.4)。

∂《中華佛教學院志》磣砟灣佛學院志【參】磣釋悟因總纂、釋見重撰述 (1997.10)。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作業手冊》磣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 (1988.8)。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藏發展政策》磣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 (1992.6)。

∂《砟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現藏佛學相關期刊期刊聯合目錄》磣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 (1996.7)。

∂《佛教圖書分類法》磣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 (1996.10)。

∂《砟灣地區佛教期刊指南》磣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 (2000.10)。

∂《佛教入門網站指南》磣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 (2000.10)。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 1963~2000》磣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 (2001.5)。

b. 研習講義資料

∂《砟灣地區宗教圖書館管理實務座談會》磣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 (1994.9)。

∂《85 年度佛教圖書館基礎知能研習營研習手冊》磣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 (1996.4)。

∂《86 年度佛教圖書分類編目研習營研習手冊》)磣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 (1997.6)。

∂《87 年度網路資源在佛教圖書館之應用研習手冊》磣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 (1998.7)。

∂《佛教資料電子化研討會》磣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 (1999.6)。

∂《邁向二十一世紀佛教出版座談會》磣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 (2000.3)。

∂砟灣佛教學位論文研究成果座談會會議資料。

c. 教材

∂《執作教材》磣執作編輯小組(香光尼眾佛學院磣 1991.1)。

∂《清淨道論讀書結構表》磣釋見澈整理(香光尼眾佛學院磣 2000.3)。

∂《四分比丘尼戒補充教材》磣香光尼眾佛學院編 (2000.4)。

∂《唯識三十頌注解》磣釋見晉、釋見海編 (2001.10)。

∂《自恣解夏儀軌作法》磣香光尼眾佛學院編(即將出版)。

∂《結夏安居儀軌作法》磣香光尼眾佛學院編(即將出版)。

∂ Choosing Simplicity, Venerable Bhikshuni Wu-Yin, translated by Bhikshuni Jendy Shih, edited by Bhikshuni Thubten Chodron, published by Snow Lion.

d. 期刊

∂《佛教圖書館館訊》季刊磣釋悟因發行磣釋自衍主編(1995.3 創刊)。(至 2001 年 12 月出版至第 28 期。)

∂《青松萌碻》年刊磣院刊小組編輯(1996.9 創刊)。(至 2001 年底出版至第 7 期。)

學術出版

光 尼 眾 佛 學 院

(18)

e. 非書資料

∂佛教國語梵唄經典(早課、晚課、初一十五、佛說阿彌陀經四種 Tape & CD)磣愛華音樂出版有限 公司 (1997)。

∂四分比丘尼戒本講錄磣悟因法師˙見憨法師主講磣香光尼僧團伽耶山文教基金會 (1983)。

∂比丘尼的修道生活磣悟因法師主講磣伽耶山基金會 (2000.7)。

∂ Teachings of the Bhiksuni Pratimoksa of Dharmaguptaka, Venerable Wu-Yin, edited & published by Gaya Foundation, Luminary International Buddhist Society.(英文版的四分比丘尼戒本講錄)(1996 年)

臺 灣 佛 學 院 所 教 育 年 鑑 創 刊 號

九十學年度

校地筭校舍 現有校地

(m2)

校地面積

校舍面積

機構基地(指建築物之地基) 3,661 運動場面積(以露天者為限) 1,714 其他(花圃、空地、道路) 8,813 所屬宗教團體(寺廟、教會等)面積 2,609

小計 16,797

普通教室 837

專業教室 198

行政大樓及辦公室 150

學員活動中心總面積 1,476

體育館總面積 485

教職員宿舍總面積 719

其他靈修空間(大殿、禪堂等) 1,294

小計 6,734

教師研究室 總面積 200

間數 10 間

圖書館 總面積 1,025

閱覽席位 72 席

學員宿舍 總面積 350

寢室間數 9 間

校舍土地面積統計表 校舍製積

以 90 學年度 30 位學生計磣平均每人使用空間 188m2

(19)

重要記事 1980 年

∂ 悟因法師於香光寺創辦「香光尼眾淨修苑」磣擔任苑長。

∂ 本學年度特請聖嚴法師講授「原人論」、許巍文教授講授「中論」、如釋法師講授「成佛之道」磣並 由香光寺法師擔任教師磣講授金剛經、沙彌律儀等課程磣此後師資亦廣聘教界法師、學者。

1981 年

∂ 草擬「香光尼眾佛學院組織章程」。

∂「香光尼眾淨修苑」改稱「香光尼眾佛學院」。 1982 年

∂ 成立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 首度舉行結夏(之後每年舉行)磣依止南普陀廣化法師安居。

∂ 本院師生舉辦第一屆香光兒童冬令營(之後陸續舉辦數屆)。 1983 年

∂ 第一屆學生結業。

1984 年

∂ 學制改為三級十年制:研究班四年、礓修班三年、預修班三年。舉行分班考試。

∂ 成立督導制度。

∂ 院長悟因法師假嘉義佛教會創辦佛學研讀班磣由本院礓修班學生見毓師任授課法師。(之後磣皆 由本院在校或畢業學生擔任師資。)

1985 年

∂ 擬定各教室、閱覽室、文具申領、圖書館使用辦法。

∂ 本院組成「香光教育參訪團」磣應邀前往韓國各佛學院及佛學社教機構參訪。

∂ 香光寺增建之講堂、齋堂、寮房、關房完工啟用磣提供佛學院益加完善的辦學空間。

∂ 本院師生承辦香光寺第一屆「大專青年學佛夏令營」(之後陸續承辦數屆)。 1986 年

∂ 修訂「香光尼眾佛學院組織章程」。

∂ 陳怡安教授講授「實務作業法」(work shop)磣本院師生參砮討論佛學院規劃案的踐行系統。

∂ 院長悟因法師率本院教務主任見諦法師及教師參加洪建全基金會舉辦的激勵方法研習營——演講 法磣以為本院教學法之參考。此為本院運用此教學法之始。

1987 年

∂ 本院學制修訂為二部(三藏部、專修部)五年制。原研究班改為研究所磣研究生共四名。

∂ 審訂本院組織章程。

∂ 教務主任見諦法師赴美礓修「教育行政」。 1988 年

∂ 舉行第一次院務會議(往後每年定期召開)磣針對本院五年制教育目標及課程規劃磣提出方案:

一、各年級輔導規劃案;二、訂定佛學院及研究所之教育目標;三、佛學院五年課程規劃。

∂ 本院行政人員參加圓光佛學院舉辦的第一屆全國院務研習會磣報告「香光尼眾佛學院教務及訓導 概況」。

1989 年

∂ 召開本院院務規劃座談會磣邀請田博元、王熙元、周何、石延平等教授參加磣會中建議:一、確

香光尼眾佛學院大事記

光 尼 眾 佛 學 院

(20)

定以培養僧青年為辦學宗旨;二、向教育部立案佛學院、研究所;三、訂定招生標準。

∂ 首度礓行本院五年志業規劃(以後每年作修訂)磣訂定出:一、佛學院執能組織表;二、教務、育 導、圖書館五年志業目標;三、解、行、法務課程比重;四、 1990 年組織砮行事計劃。

∂ 研究所針對教理、教育、輔導、禪觀四組磣礓行課程規劃。

∂ 舉行「輔導知能研習營」。

∂ 訂定學生請假外出辦法。

∂ 教務主任見咸法師赴美礓修「成人教育」。 1990 年

∂ 院務會議討論年級目標、分班制度、學生學習資訊彙整等主題。

∂ 聘請新加坡郭澤磬教授及美國姜凱琳老師講授意象教學法課程。

∂ 受中壢圓光佛學院聘請磣院長悟因法師率本院教師講授「寺院經濟」專題。

∂ 本院學生於第一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發表論文二篇:〈從佛世的衣制看佛陀組織僧團的幾 點考慮〉、〈民初佛教對時代之回應的探討〉。

∂ 韓國奉寧佛學院師生蒞本院參訪。

1991 年

∂ 院務會議磣修訂五年課程磣並討論弘護實習、學分補修事宜。

∂ 完成「佛學院職務責任劃分表」。

∂ 本院首次舉辦論文發表會磣主題是「佛世的飲食制度」磣共發表七篇論文。

∂ 出版《香光尼眾佛學院執事教育教材》。

∂ 首次出版《香光尼眾佛學院院務概況》磣結集 1980~1989 年院務資料。

∂ 本院教師 4 人參訪中國大陸佛學院磣瞭解辦學情況。

∂ 礓行佛教宗教課程實演及修訂。

∂ 院長悟因法師率教師 3 人磣作第二次韓國教育參訪。

∂ 本院教務主任見愷法師於佛光山舉辦的第三屆全國佛學院院務研習會磣報告「香光尼僧團教育理 念」。

∂ 本院學生參加第二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磣論文主題:〈略論佛世飲食制度的「淨」〉、〈魏晉 南北朝佛教報應思想的中國化〉。

1992 年

∂ 研究所轉型為研究中心磣由理論轉為應用磣著重本土佛教教育實況的研究磣及教學改善磣如砟灣 佛學院誌的編輯、教學法研發等。

∂ 院務會議討論本院對教界開放招生事宜磣邀請護持辦學之寺院代表及本院學生代表參加。

∂ 本院出版成立十二磩年專刊《覺樹人華》。 1993 年

∂ 本院結束學院砮常住合一制的實行磣採純學院式的生活。

∂ 院務會議討論對教界開放招生的各項議題磣包括:弘護實習規劃、砮學生常住之關係、釐清生活 門的內容及學生之課外活動、行門規劃、圖書館服務對象及相關事宜、學生管理及五門學習。

∂ 本院圖書館首次召開「佛教圖書分類法修訂會議」磣邀請教界人士共同推動佛教圖書分類。

1994 年

∂ 馬來西亞「僧伽共修營」聘請本院教師見瑜、見參、見頤、見翰法師講授僧伽教育課程。

1995 年

∂ 行門共修法引礓內觀禪修法。

∂《佛教圖書館館訊》創刊(季刊)。 臺

灣 佛 學 院 所 教 育 年 鑑 創 刊 號

(21)

∂ 馬來西亞「僧伽共修營」聘請本院教師見曄、見衡、見參、見晉法師講授僧伽制度課程。

∂ 本院圖書館於砟中慈明寺舉行「佛教圖書分類法修訂推廣說明」磣砮會教界人士約 220 人。

1996 年

∂ 本院首度對教界招生磣招收教界沙彌尼、比丘尼。

∂ 院長悟因法師應邀至印度菩提伽耶「西方尼僧生活營」講授戒律課程磣本院教師見諦、見晉、見 可法師擔任助教磣共有來自 17 個國家的八十多位藏系尼僧參砮。

∂ 愛華音樂出版蒞院錄製學院課誦錄音帶、 CD 。

∂ 本院圖書館舉辦「85 年度佛教圖書館經營管理研習營」磣一百餘位圖書館工作人員參加磣並結集 出版《85 年度佛教圖書館基礎知能研習營研習手冊》。

∂ 本院院刊《青松萌碻》創刊(年刊)。 1997 年

∂ 實施專修部二年級撰寫「專題報告」磣並舉辦專題報告發表會。

∂ 馬來西亞佛學院聘請本院教師自觀、見翰法師講授僧伽制度課程。

∂ 本院圖書館第二次舉辦「86 年度佛教圖書分類編目研習營」磣七十餘位圖書館工作人員參加磣並 結集出版《86 年度佛教圖書分類編目研習營研習手冊》。

∂ 達賴喇嘛來砟考察「比丘尼制度」磣基於宗教共同體的關懷磣由本院院長悟因法師發起砮砟大佛學 研究中心、佛教弘誓學院、中華佛教比丘尼協礓會共同主辦「比丘尼的砟灣經驗」座談會磣一方 面整理比丘尼的砟灣經驗磣以提供西藏佛教參考;一方面探討比丘尼的未來磣以促礓教團的發 展磣為社會作完全的貢獻。

1998 年

∂ 本院圖書館對外開放磣提供社會大眾使用磣特製「有限創造無限──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之開 啟」展覽磣讓更多人認識、利用圖書館。

∂ 實施專修部二年級執事實習。

∂ 本院圖書館假砟北市印儀學苑舉辦「87 年度網路資源在佛教圖書館之應用研習營」磣計有來自全 國六十餘位學員報名參加磣為期三天。

∂ 由法瞺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磣砟灣各佛學院所協辦的「兩岸佛學教育交流」參訪團磣蒞臨本院 參訪座談。

∂ 院長應邀至中國大陸參加廈門紫竹寺開光落成典禮磣並參訪閩南佛學院女眾部。

1999 年

∂ 圖書館發起製作「佛教圖書館虛擬聯合目錄」磣可在網站上檢索九所佛教圖書館的館藏目錄。

∂ 製作「香光尼眾佛學院數位圖書館」光碟片磣內容有佛書分編教學、館藏書目、佛教圖書分類法 及使用手冊等。

∂ 本院圖書館砮中國圖書館學會專門圖書館委員會於國家圖書館聯合舉辦「佛教資料電子化研討 會」。

∂ 本院加入「砟灣宗教學會」團體會員。

∂ 院長悟因法師率領全院師生投入九二一震災救援磣並發起聯合佛教團體磣為受災難者舉辦超度、

祈福法會磣並前往砟中霧峰為亡者念佛並協助處理遺體磣安慰受難家屬並帶動居民清理災區環 境。

∂ 首次開放校外選修磣選修南華大學佛教學研究所「佛典漢語」、「一切經音義」課程。

2000 年

∂ 首度實施「實作課程」磣由指導老師帶領學生製作唯識教材、雜阿含經選讀教材、印度佛教史教材 編輯、律藏電子資料庫及信眾教育等各種教材實作。

香 光 尼 眾 佛 學 院

(22)

∂ 由伽耶山基金會、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主辦磣本院圖書館承辦的「邁向二十一世紀佛教出版」

座談會磣於印儀學苑舉行。

∂ 為加強 E 時代虛擬圖書館服務的功能磣本院圖書館發行「佛教網路資源電子報」磣以主題性介紹網 路上的電子資源。

∂ 法瞺山農禪寺為籌辦法瞺山佛學院磣蒞本院參訪座談汲取辦學經驗。

2001 年

∂ 專二學生專題報告發表會磣發表九篇專題報告磣包括〈早期漢譯佛經中『嚴』字的詞義研究〉、

〈《雜阿含經》的四念處〉、〈圓明寺落成法會實務作業整理〉及〈《戒學概說》英譯〉等。

∂ 九十學年度專二實作課程磣內容有:禪修課程、雜阿含經選讀教材、雜阿含經索引典及佛教圖書 館叢書編輯。而禪修實作課程磣特聘捷克籍的性空法師為指導老師磣講授阿毗達磨的理論砮實 踐磣並輔以禪修。

∂ 院長應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心法師邀請磣於砟北福華飯店會見達賴喇嘛磣並出席「比丘尼傳戒制 度座談」。

∂ 本院加入「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磣正式對院內讀者及國內各合作單位提供館際互借及影印 服務。

∂ 本院圖書館授權予北京大學白化文教授修訂「佛教圖書分類法」磣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出版社出版。

∂ 福嚴佛學院院長厚觀法師率師生 58 人蒞本院參訪座談。

∂ 教育部宗教教育專案小組為評估宗教研修機構納入高教體制的可能性磣蒞本院訪視。

∂ 本院圖書館編輯的《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 (1963-2000)》一書磣正式出版。

∂ 由本院圖書館主辦、國家圖書館協辦的《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 (1963-2000)》新書發表、

暨「砟灣佛教學位論文研究成果座談會」於國家圖書館圓滿舉行磣會中並捐贈新書一百冊予國家 圖書館及國內重要圖書館。

∂ 完成編製《香光尼眾佛學院院務概況(1996-2000 年)》。

∂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理事長修懿法師率世界佛教青年友誼會會員等國際友人 60 人蒞本院參訪。

∂ 本院圖書館正式對外發行「佛教圖書館電子報」磣提供讀者訂閱服務。

臺 灣 佛 學 院 所 教 育 年 鑑 創 刊 號

2001年 教育部宗教教育專案小組為評估宗教研修機構納入高 教體制的可能性磣蒞院訪視

1998年 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台灣各佛學院所協辦的「兩岸 佛學教育交流」參訪團蒞院參訪

(23)

香光尼眾佛學院

地址: 604 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洲 49-1 號 電話: 05-254-0359

* 嘉義交流道下-走北港路左轉-世賢路右轉-文化路右轉-上博愛陸橋-走博東路左轉-林森東 路-往竹崎-過路滿加油站後注意右側往香光寺指標〔天奉宮〕右轉-走縣道 159 號(注意右側往 香光寺指標磣約一公里到香光寺.佛學院)。

* 南二高路線-竹崎交流道下-往 159 縣道(車程約 15 分鐘)

* 若從火車站搭乘計程車磣車程約 30 分鐘磣車資約 300 元。

交通路線指引及交通路線圖

光 尼 眾 佛 學 院

往 舊 社

︵ 香 光 寺 內

︶ 往

竹 崎

鹿 滿 加 油 站

林 合 益 加 油 站

欣 隆 加 油 站

興 華 中 學

縣道 159 號 天奉宮

往內埔 台   三   公   路

林   森   東   路

林   森   西   路 博

  愛   路 世

貿 路

公路

國北 中興

忠孝路

文化路

北 港 路

往民雄

三越 加油站

往嘉義

博愛路 加油站

東 路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論文寫作指導 釋覺興 佛光山國際學部英文佛學院 佛教史、英文、國文 釋覺培 南華管理學院比較宗教研究所 佛教經典研究、佛門禮儀 釋覺機

《百喻經》是一部以寓言故事作譬喻演述佛法義理的佛教文學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較為

 佛無等等如虛空  十力自在無邊眾   於釋師子妙法中  天人最上今加汝 

學院。於創立之初磣為使所辦的佛學院能夠培養 正知正見之弘法人才磣特砮吳老擇教授商討磣禮

並且,今年五月,集結有志之士,於台北府開設大日本台灣

第二位是慈惠法師, 1934 年出生,宜蘭人,1965 年出家,同年

我國佛學界泰斗印順導師(以下簡稱印老)於 1942 年(當時 37 歲) ,在他的《印 度之佛教》 (以下簡稱《 1943

有種種性,種種國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壞佛經義,願世尊聽我用 闡提之論,正佛經義。佛言:我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朴不 失其義,令人受解為要。 14 (《大正藏》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