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國中學生 A 型行為與其血型關係之研究

系 所 別:應用數學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409007 蔣明勳 指導教授:田方正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六 年 六 月

(2)
(3)
(4)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A型行為與其血型關係,以及個人背景變 項在這幾個變項間之差異情形,並試圖找出各變項間之相互影響關 係。為達成本研究之目的,首先蒐集相關文獻,加以研覽與分析,據 之作為本研究架構的理論基礎。在實徵研究方面,以林一真(1991)所編 製的「中國人A型行為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 描述統計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 子變異數分析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依分析結果發現如 下:

1. 在「時間緊迫感」及「攻擊與敵意」層面,以血型為A型的國 中學生比較偏向A型人格,但是整體效果並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2. 不同 性別及不同血型的國中學生在「整體A型行為」及各量表間,並沒有顯 著差異存在,但是男生的平均分數較女生高,男性較女性偏向A型行 為人格。在各分量表發現在「時間緊迫感」及「努力與競爭」層面上,

女性的分數較男性高,而「攻擊與敵意」層面,則是男性較高於女性。

3.不同年級及不同血型的國中學生在「整體A型行為」及各量表間,並 沒有顯著差異存在。但是不論是「整體A型行為」或是A型行為的各個 層面,三年級的平均分數較一、二年級的分數高。

關鍵字:A 型行為、血型

(5)

誌 謝

一直以為論文劃上句點的這一刻,自己會因為這二年來舟車勞頓 的歲月終於告終而激動落淚,但此刻只有滿心的喜悅與感謝。

首先要感謝田方正教授這一年多來在論文上細心的指導與對我生 涯規劃上的關懷與建議,您總是能清楚的點出我的問題所在,並解決 我的疑惑,使這篇論文得以完成。接著,要感謝蔡麗君老師,謝謝您 從計畫書到論文口試所提供的各項寶貴意見,使這篇論文能夠在不斷 的修改中更加完整,撰寫論文是一段時常充滿挫折的歷程,也謝謝您 總是以親切、溫和的態度與我交換意見,使這篇論文一直在愉快的心 情下被完成。

感謝我的兩位口試委員楊錦章教授與李金城教授這兩年來對我的 關心與提攜,您總是能清楚看到我的弱點,提供我最適宜的建議,研 究室裡每一個歡樂的午後,都是碩士生涯中美好的記憶; 此外,還要 感謝曾經協助過我施測的校長主任與每一位老師,以及怡憲、金銘學 長與方方、憶貝學姐在統計上的指導,謝謝你們的耐心教導,如果沒 有你們,這篇論文絕對沒有辦法完成。

最後,要謝謝我最摯愛的家人們,謝謝你們多年來無私的愛與包 容,我相信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你們更愛我的家人了。

這篇論文,因為你們每一個人而存在!

(6)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9

第三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A 型行為的理論及相關研究 ... 11

第二節 血型與人格特質的理論及相關研究 ...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6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60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6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6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62

第五節 研究程序 ... 6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69

(7)

第一節 樣本分配情形 ... 69

第二節 不同血型的國中學生與其 A 型行為的差異分析... 70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血型其 A 型行為組型之差異分析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1

第一節 不同血型的國中學生與其 A 型行為之差異分析與討論 ... 8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血型其 A 型行為組型之差異分析與 討論... 82

第三節 建議 ... 84

參考文獻 ... 85

中文部份 ... 85

英文部分 ... 90

網路部分 ... 94

附錄… ... 95

(8)

表目錄

表 2-1 國外測量青少年 A 型行為之主要工具………..28

表2-2 國內測量青少年A型行為之主要工具………29

表 2-3 不同血型紅血球細胞上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體………...40

表 2-4 基因型與紅血球細胞的抗原關係……….………..41

表 2-5 父母親的遺傳因子,可決定子女的血型……….……… .42

表 2-6 人類ABO血型分布表……….. 44

表 2-7 Cattell 十六種人格因素問卷所含因素.………..48

表 2-8 不同血型的人格特質………...52

表 4-1 班級分佈………...69

表 4-2 背景變項分佈………..….69

表 4-3 四種血型在A型行為各層面的人數、平均數及標準差………70

表 4-4 四種血型在A型行為各層面的Hotelling T2 考驗摘要表…….71

表 4-5 不同血型之國中學生在A型行為總量表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72

表 4-6 四種血型在A型行為總量表的人數、平均數及標準差………72

表 4-7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血型在A型量表總分及各量表間之差異分 析……….73

(9)

表 4-8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A型行為總分及各量表間的平均數統計 表……….74 表 4-9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血型在A型量表總分及各量表間之差異分 析……….75 表 4-10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在A型行為總分及各量表間的平均數統計 表……….76 表 4-11 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血型在 A 型量表總表及各分 量表間之差異分析……….77 表 4-12 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血型在 A 型量表總表及各分 量表間之差異分析……….79

圖目錄

圖 3-1 研究架構圖……….………….60 圖 3-2 研究實施流程圖………..64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中學生 A 型行為與其血型關係之研究。在本 章中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 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台灣近幾十年來社會變遷甚劇,經濟突飛猛進,工商業發達,經濟 起飛,生活方式及型態快速的轉變,壓力與競爭不斷、追求成就、渴望 成功,已成為社會的一股風潮。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民國 93、94 年的統 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十大主要死亡原因,在民國 70、80 年心臟疾病與 腦血管疾病的排行分別為二、四,到民國 93、94 年更位居為第二、三 名,顯示這二十多年以來腦血管及心臟疾病一直是國人較高的致命因 素,在世界其他各國心臟疾病亦是死亡的主要原因(行政院衛生署,

2004、2005)。

二十世紀的工業社會中,人類經驗了早期社會未有的新壓力,刺激 了競爭性、快速、敵意,而社會也對這樣的行為提供了回饋(楊淑蘭,

1993),許多學者研究發現由於生活方式有了大幅度的變革,因此在 人類的行為中,出現一種明顯的行為組型,學者們稱之為「A 型行為 組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1959 年由美國心臟病學家 Friedman

(11)

和 Rosenman 根據長久的臨床觀察,宣稱「A 型行為組型」與冠狀動 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簡稱 CHD)的罹患率有關(林一真,

1993)。Friedma 和 Rosenman(1974)長期臨床研究發現,有些人之所 以有 A 型行為的特徵,乃是某種特殊人格特質的個體被特殊環境所挑 戰或激起的因應結果。Rosenman(1978)更指出,A 型行為組型不可 能是由人格屬性(Personality Attributes)單獨產生的,而是由特殊人格 屬性與周圍環境交互作用產生的生活風格和特殊的行為。因此 A 型行 為組型的產生,正與這樣的時代環境有關,有如此傾向之個體與環境 產生交互作用下,更促進了 A 型行為組型的產生。

人類行為的起因,到底是決定於人格或環境,一直是心理學家所 想解答的問題之一,如果人類行為完全受限於環境,則誠如 Skinner 所 言:人格是不存在的,反之,如果行為是人格所能支配的話;對於人 格更不能不加以探討。人格(personality)是個人在對人、對己、對事 物乃至於對整個環境適應時所顯示的獨特個性,此獨特個性係由個人 在其遺傳、環境、成熟以及學習因素之交互作用下,表現於身心各方 面 的 特 徵 所 組 成 , 而 該 特 徵 具 有 相 當 的 統 整 性 與 持 久 性 ( 張 春 興,1997)。日本(Kanba,Nathan,& Asai,1999c 研究結果指出人格 特質為天生帶來之基因因素以及被環境因素影響而形成(鄭惠萍,

2002)。蔡志明(1988)對國內大學生 A 型行為的調查研究,發現大

(12)

學生 A 型行為組型受到遺傳與環境因素交互影響,男同學的攻擊與敵 意行為高於女同學。Eysenck 的特質論依因素分析為理論基礎,強調遺 傳決定了人格特質的向度,人格的差異是有生理基礎(洪光遠、鄭慧 玲,1998;黃堅厚,1999)。

血型是人體最穩定的遺傳性狀之一。臨床研究證實,血型與健康 有關,不同血型的人,各種疾病的發生率也不同,西方人很早就注意 到 ABO 血型與冠狀動脈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可能相關。多數的研究 發現,非 O 型人發生心肌梗塞、深部靜脈栓塞的機率比 O 型人高。(引 自何一成,2006)。因此血型不僅在輸血上有重要意義,而且在遺傳學、

法醫學、移植免疫、疾病抵抗力(或易感性)等方面都有應用價值。

在坊間當許多人一被問到「血型」,就立刻聯想到 A、B、AB、O 四 種血型來判斷性格,日本學者古川竹二(1927)在血型分類與性格學 的研究中指出:人因血型分類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氣質,同一血型 分類,具有共同的氣質。鈴木芳正(1992)指出血型與個性之間,確 實有一種深切的關係存在。吳建勳(2001)認為,血型影響生理反應,

與個性絕對有關係;其影響程度,甚至可達到 40%至 50%。但迄今沒 有科學證據證實血型與性格相關。在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觀念 下,研究者參考有關血型與性格的相關文獻來假設與推論,血型的差 異會影響人類的顯性與隱性的人格特質也與健康有關,而 A 型行為組

(13)

型是由特殊人格屬性與周圍環境交互作用產生的生活風格和特殊的行 為,二者之間似乎有著相類似的形成關係。日本的學者經過多年研究,

認為血型有其有形物質和無形氣質兩方面的作用。氣質是無形成分,

血型的氣質表現,就是這類血型的人特定的思維方式、行為舉止、談 吐風度等,是生物遺傳的結果。血型與性格的關繫,除了遺傳因素決 定其本質外,還受出生地、生長、學習、工作環境的影響,受著周圍 人和事的影響,所以性格纔千差萬別(能見正比古,1995)。既然人 的性格與血型有關,而血型又是生來就有、不易改變的,那麼我們就 以此為出發點來假設與推論。血型的差異與 A 型行為組型有相關性,

是本研究第一個研究動機。

兒童所代表的不僅是生命傳承與延續外,也為國家發展之重要資 源。早期身體、心理、社會經驗與兒童時期的健康生活品質密切相關,

並且可能影響日後終身之健康發展。因此若能早期發現影響兒童健康 生活品質的因素,將可早期介入,可能促使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得到較 佳之健康生活品質。A 型者不僅與生理疾病如與冠狀動脈心臟病、心 肌梗塞、慢性疾病有關,對心理層面如焦慮、憂鬱、壓力上亦有相當 程度的影響(楊淑蘭,1993) ;換言之,A 型行為不僅促成重大生理 疾病的發生,也 會影響個 體的心理健 康,而且根據 Visintainer 和 Matthews(1987)的研究結果顯示兒童的 A 型行為與成人的 A 型行

(14)

為之間有延續性關係。在兒童 A 型行為中「努力競爭與成就」有助於 兒童獲得較好的學習及生活適應,而「時間緊迫感」、「攻擊性與敵 意」則對兒童的生活適應有不良影響。故基於健康觀點來假設與推論,

不同 A 型行為的特徵與血型有顯著差異,是本研究第二個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主所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不同血型的國中學生在「中國人 A 型行為量表」得分情形。

二、 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之國中學生的血型在「中國人 A 型行為量表」得分情形。

三、 不同血型的國中學生與其 A 型行為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 不同血型的國中學生,對 A 型行為的預測解釋能力如何?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 A 型行為組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

A 型行為組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簡稱 A 型行為(type A behavior),林一真(1991)認為 A 型行為係指在外顯的人格 特質,表現出時間的緊迫感、追求競爭成就與敵意攻擊行為。個 體行為特徵為:有時間壓迫感、積極而好競爭、追求成就感、缺

(15)

乏耐性、具有敵意及攻擊性等(楊淑蘭,1993)。本研究擬以林 一真(1991)所編製的「中國人 A 型行為量表」施測所得的分數,

作為國中學生 A 型行為程度高低的指標。此量表包含三個分量 表,其內涵如下:

一、 時間緊迫感:注意時間、行動快速、缺乏安閒、匆忙。

二、 努力競爭與成就:認真負責、喜歡競爭、精力旺盛、想出人 頭地。

三、 攻擊性與敵意:攻擊行為、缺乏耐性、敵意、生氣。

在本研究中,無論是總量表或分量表,皆以本研究之全體受 試者的平均數來呈現 A 型行為組型的傾向,總分越高表示個體 A 型行為組型傾向的程度越高,各分量表的分數則代表其在該項 A 型行為特質的傾向。

貳、 血型

本研究所使用的是由 Karl Landsteiner(1900)發現的 ABO 血型 系統,此血型系統為人類第一個血型系統也最為一般人所熟悉,

ABO 血型系統將血型分為 O 型、A 型、 B 型、AB 型,等四種 血型。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探討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與實徵性研究,依文獻所得 加上彙整分析,做為研究結果與討論之依據。本章共分為兩節,第一 節為探討 A 型行為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二節則探討血型與人格特質 的理論及相關研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A 型行為的理論及相關研究

壹、 A 型行為的歷史背景

在 1959 年定義 A 型人格特性,並且開始進行系列研究的是 Friedman 和 Rosenman 兩位心臟科醫師。Friedman 在許多年後向 出版「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的薩波斯基提及,他對臨床心 臟科病人特性的行為觀察,可從其候診室裡的破沙發說起。當年 常幫他修沙發的工人曾經對他埋怨道:「腸胃科、胸腔科候診室 裡的沙發椅,可不像心臟科一樣椅墊和座臂經常破損。」讓他開 始懷疑心臟科病患是不是有什麼特性,總是坐立不安。不過據一 般的說法,Friedman 和 Rosenman 開始對心臟科病人的行為特性 感興趣,是經由其病人太太提醒的。他們原本研究飲食與心臟病 發生的關係,但是在詳細調查病人的飲食狀況後,一位病人的太

(17)

太建議他們放棄飲食的研究,因為她認為「性格特性才是導致心 臟病發生的主因」。 Friedman 和 Rosenman 的臨床觀察發現,易 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一般而言較易怒、焦躁、攻擊性強,並且 缺乏耐心(引自林宜平,2005)。之後 Friedman 和 Rosenman 在 西方合作團體研究(Western Collaboration Group Study,簡稱 WCGS)進行一系列探討人格行為因素和神經系統 CHD 所造成 影響的臨床實驗研究後,將具有冠狀動脈傾向行為組型命名為「A 型行為組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簡稱 TABP) ,這些 行為與長期的時間緊迫感、無耐性、追求成就、競爭、敵意有關,

Friedman 和 Rosenman 以「A 型行為組型」來稱呼此特殊行為組 型。1960 年代開始,WCGS 便展開一連串「A 型行為組型」與

「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簡稱 CHD)的研 究,從 WCGS 的一連串研究報告確定「A 型行為組型」和「冠 狀動脈硬化」的程度有關,A 型行為組型真正得到更多注意。

早在十八世紀末期即有許多學者發現某種行為組型的人,比 較 容 易 容 易 罹 患 冠 狀 動 脈 心 臟 病 ( Herbenden , 1772 ; Von Deutsch,1868;Osler,1897;1910)。1950 年代以前,臨床心 理學家已經觀察到具有努力驅力、野心、攻擊性等特定的人格或 行為特徵可能是傾向冠狀動脈的個體(楊淑蘭,民 82)。

(18)

1974 年,由於 Friedman 和 Rosenman 出版了 Type A Behavior and Your Heart 一書,掀起了研究 A 型行為組型的熱潮,受到

Friedman 及 Rosenman 的影響,國際心、肺、血液協會(The 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及美國心臟協會(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研究討論,其結論認為 TABP 為 CHD 的危險因子。但是,隨著之後的一些研究陸續進行,部 分 研 究 結 果 卻 顯 示 出 TABP 與 CHD 似 乎 並 沒 有 直 接 相 關

(Williams,2001)。因此一些學者開始注意到 A 型行為組型的 特定內容,如生氣、敵意與 CHD 的相關係研究(Burke,1985;

Palmero,et al. ,2001;Williams,2001;Williams,Haney,Lee,

Yi-Hong Kong,Blumenthal & Whalen, 2001)。相關的研究進 行迄今,許多研究所顯示的結果並不一致,但 A 型行為組型與心 臟病的顯著關係,仍是多數學者所肯定的。後續仍有更多學者投 入 A 型行為組型的臨床觀察和實徵研究,期望能對 A 型行為組型 與身體健康、工作成效、生活滿意度、負向情緒等作深入研究(楊 淑蘭,1993)。

貳、 A 型行為的定義和特徵

國內外學者對於 A 型行為組型的人格特質的定義及特徵分

(19)

別提出自己的觀點,擇主要學者,敘述如下:

一、 國外學者

(一) Friedman 和 Rosenman 的觀點

Friedman 和 Rosenman(1974)長期的研究指出 A 型行為組型的定義為:「可以從長期投入成就追求而不 斷奮鬥,且期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多事,是一種行 動與情緒的情結(action-emotiom complex) ,如果必 要時他會起而對抗妨礙他的人或事。」(Rosenman,

Swan& Carmelli,1988)

Friedman 和 Rosenman 認為 A 型行為組型的特徵 如下:

1. 持續而強烈的驅力,期望達成不很明確但為自我選擇 的目標。

2. 極端的渴望與他人競爭。

3. 執意追求認知及成就的進步。

4. 同時做很多事,並對每件事訂下最後期限。

5. 慣性加速運作身體的各項生理與心理功能。

6. 超於常人的心理與生理警覺性。

7. 攻擊和敵意的情感。

(20)

歸納以上的特徵,Friedman 和 Rosenman 將 A 型 行 為 組 型 定 義 為 一 種 「 行 動 和 情 緒 的 情 結 」

(Rosenman,1990)。

(二) Jenkins 的觀點

Jenkins(1971)根據 Friedman 和 Rosenman 所研究 的結果加上自己臨床和實徵研究的經驗,提出 A 型行為 組型具有下列特徵:強烈的競爭性、追求成就、具攻擊 性、急躁、高度警覺性、說話快速、臉部肌肉緊張、生 活充滿壓力等(楊如馨,2000)。Jenkins(1964)和 Zyzanski

(1979)根據實徵研究的結果指出 A 型行為組型至少有 三個主要而獨立的行為症候群(behaviorsyndroms)( 楊 淑蘭,1993,Rosenman,Swan& Carmelli,1988)。

1. 因素 S:速度與缺乏耐性因素(Speed & Impatience,

Factor S)。講求速度缺乏耐性,例如吃東西快、說 話快、催促別人、脾氣壞、容易生氣。

2. 因素 J:工作投入因素(Job Involvement,Factor J)。

對工作投入、喜歡設定工作期限、以量計算工作價 值、工作過度、有較高的工作壓力。

3. 因 素 H : 苦 幹 與 競 爭 因 素 ( Hard-driving and

(21)

competitive,Factor H)。苦幹、努力、警覺性高、

富競爭性。

Jenkins 為 A 型行為組型對價值、想法方式、人際 關係、反應風格、臉部表情及動作等做了仔細描述其特 徵如下:(楊淑蘭,1993)

1. 價值

(1) A 型者用強烈無彈性的方法對良心負責。

(2) 喜歡因他們所做的而受到尊敬。

(3) 較 B 型者渴求認可和權力。

(4) 強迫性地沉溺於競爭和挑戰。

(5) 追求工作和競爭性事務。

2. 想法

(1) 會同時思考幾個不相干的想法或行動。

(2) 零碎期待目標反應(fractional conticpatory goal reactions);在進行一件事就開始對接著來的 事做反應。

(3) 行為和姿勢都是機警的。

(4) 以自己的方式,強迫完成事情,快速的克服困擾。

(5) 對日常事物也採競爭態度。

(22)

(6) 不會紀錄物理或社會環境的細節。

3. 人際關係

(1) 自我中心。

(2) 不會停留在他人的參考架構。

(3) 容易生氣。

(4) 在工作情境知覺較多的挫折。

(5) 表面虛張聲勢,事實上是為了遮掩深層的不安 全感。

(6) 較 B 型者更喜好性方面的攻擊,喜愛追求勝於 婚姻。

(7) 經常陷於自己的行為組型的困擾中。

4. 反應風格

(1) 反應、說話快速。

(2) 說話的氣氛是確定強調的。

(3) 總是直接說出觀點,很少浪費字。

(4) 說得快比說得慢容易。

(5) 聽話時常給予對方期待的點頭或嗯嗯的聲音。

(6) 在被問到情境或個性的挫折或阻擾時,A 型者 常會重溫情境中的情緒。

(23)

5. 姿勢和動作

(1) 姿勢緊張、有活力、肌肉緊縮、爆發式動作。

(2) 緊張時經常緊握雙手或拳頭,強調觀點時會敲 桌子。

(3) 搖手用力且主動。

(4) 休息或坐或站時,常改變姿勢。

6. 臉部表情

(1) 笑容常是短暫、緊張的。

(2) 用短暫的笑容強調意見且顯示不耐煩。

(3) 強調意見時,會拉緊下顎肌肉或咬緊牙關,聲 音會跳動。

7. 呼吸

(1) 經常中斷呼吸節奏,偶而會嘆氣,談話時用力 吸氣。

(2) 說話時比必要時吸入更多的氣。

(3) 在壓力下或意外事件裡行動,明顯交感神經活 動。

(三) Glass 的觀點

Glass(1977)從環境控制的觀點從環境控制的觀點

(24)

解釋 A 型行為特質,主要包括三個向度:

1. 攻擊(aggression)敵意(hostility)

2. 缺乏耐性(impatience)或時間緊迫感(time urgency)

3. 追求競爭性成就(competitive achievement striving)

二、 國內學者

(一) 林ㄧ真的觀點

林ㄧ真(1989)則根據 Friedman 和 Rosenman(1974)

的研究,認為所謂 A 型行為組型,乃包括有強烈的事 業心及競爭的鬥志,經常掛記著做的完成期限,及一種 時間緊迫感。

(二) 楊淑蘭的觀點

楊淑蘭(1989)也對 A 型行為組型下了如下的定 義:「指個體表現下列行為特徵:過度競爭、追求成就、

攻擊性、敵意、缺乏耐心、說話大聲劇烈、有 時間壓 迫感。致力克服環境障礙,具極端挑戰性,則稱之為 A 型 人格特質」。

(三) 蔡志明的觀點

蔡志明(1988)綜合 A 型人格特質的概念性定 義與操作性定義,指出 A 型行為的特徵包含以下四種因

(25)

素:

1. 競爭性成就:持續而強大驅力、渴望競爭、執意追求 知能與成就、力求上進、期望在具挑戰性的活動中獲 得勝利、工作努力而投入。

2. 時間迫切感:同時做很多事,對每件事設定期限,生 理、心理運作迅速而急促,缺乏耐性,生活在時間追 趕中。

3. 攻擊與敵意:具有攻擊性、潛藏的敵意與容易發怒。

4. 活動特徵:高度的機警性、說話時使用塞爆音強調、

臉部肌肉緊張等。

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A 型行為組型的特徵可以歸 納為(陳靜華,2004):

1. 具有強烈競爭性。

2. 努力追求成就。

3. 缺乏耐性。

4. 有時間緊迫感。

5. 講求速度。

6. 具有攻擊性及敵意。

(26)

參、 A 型行為理論架構

自 1950 年代,有關 A 型行為的研究不斷從領域層面增加當 中。同時也提出不同的實證研究;以下是由許多學者嘗試以不同 角度來探索 A 型行為。

一、 生態學的觀點(ecological approach)

Margolis、MCLeroy、Runyan 及 Kaplan(1983)主張 以生態學的角度來探討 A 型行為組型。認為不應只集中在 探討 A 型行為者的個人特質,需考慮多層次的人類經驗,

以便探討 A 型行為本質及其與疾病的關係,應考慮之因素 如下列四點:

(一) 個人內在因素:A 型行為者追求成就動機和歸因歷程是 個人內在因素,並且將成就歸因於努力而非能力。

(二) 人際間的因素:A 型行為傾向於選擇競爭情境而非合 作,其社會網路薄弱。

(三) 組織因素:A 型行為者在組織中,成功與失敗較難以掌 控,以及必須在同一時間完成很多事。

(四) 文化因素:在工業化的社會中,責任由較大的社會團體 移至個體,因此 A 型行為者在工業社會中較多。

二、 生物心理社會交互觀點(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al model)

(27)

Smith & Anderson(1986)認為環境會引起具有某種特 質的 A 型行為。於是,A 型行為者也會形成環境中的要求 和挑戰,其生理變化所產生的外顯線索(如臉紅、肌肉緊張)

也會對周遭環境產生影響。生物心理社會交互作用的理論強 調人會影響環境,也被環境所影響,A 型行為者會使自己置 身於產生挑戰和要求的環境,這是一種循環的過程。這種動 態的交互作用造成 A 型行為與疾病的關係。

三、 認知社會學習理論(cognitive social learning theory)

傳統的認知社會學習理論,強調認知、行為、環境三者 間的交互作用(reciprocal interaction),但是無法了解關於 人類功能的生理向度。Price(1982)根據認知社會學習理 論,用以詮釋 A 型行為組型。並將認知社會學習理論加以 擴大,將認知、行為、環境因素加上生理因素。基本上,

Price 的理論分成兩大主軸,第一是由環境和人的先決條件 與結果,來描述 A 型行為的形成,第二是描述 A 型行為對 個人生理與心理健康的影響。

四、 人格傾向與環境互動觀點

人格傾向與環境互動觀點強調著 A 型行為是人格與環 境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Friedman & Rosenman(1974)認

(28)

為 A 型行為是某種人格特質的個體,被特殊環境的挑戰所 激起因應的結果。Rosenman(1978)指出 A 型行為,不可 能只由人格屬性單獨產生,而是週遭環境與特殊人格交互作 用,產生的生活風格和特殊行為。Rosenman & Chesney

(1982)特別強調 A 型行為不是一種人格型態(personality type),當環境處於競爭時,任何人都會反應出 A 型行為。

因為在工業化社會中過度競爭導致積極和野心的成就導 向,增進生理的警覺性,長期時間緊迫感所造成的不安、無 耐心、敵意與生氣(Friedman & Rosenman,1974;Houston,

1988)。

五、 環境控制觀點

Glass(1977)認為 A 型行為是個體對環境中,無法控 制的刺激或壓力,所表現出來的因應行為。換言之,就是 A 型行為反應出一種對環境中挫折的因應方式。A 型者希望能 夠掌握環境的控制權。當對控制環境沒有把握時,會感到難 過、生氣與沮喪,形成一種因不能掌握環境而引起的無助 感,更由於急著想要控制情境,形成過度反應,因而引起副 腎上腺素增加,交感神經興奮分泌較多的兒茶酚胺;而過多 的 兒 茶 酚 胺 的 分 泌 是 A 型 行 為 者 罹 患 冠 狀 動 脈 疾 病

(29)

(Coronary Disease)和猝死病的原因(Glass & Carver,

1980)。

六、 心理分析觀點

Friedman & Ulmer(1984)由臨床的觀察發現 A 型行為 者都隱藏了不安全感與不適當的自尊,且兩者都始於童年期 間,有些 A 型者則將童年或青少年時期的情緒創傷延續至 成年。 A 型行為者因害怕無法應付困難情境使得自己的自 信和自尊遭受嚴重傷害,所以企圖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最多的 事情。一開始可能在不安全感上得到疏解,但最後卻造成時 間緊迫感的壓力,反而更感覺不安全感,甚至形成自我毀滅 的驅力或生理上的疾病。

七、 模糊的評量標準(ambiguity of evaluation standard)

Matthews & Siegel(1982)認為 A 型行為起源是父母對 結果的重視與要求的標準不明確所造成的。Murry(1986)

認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只重視成果,並設定高而模糊 的標準,使得具有 A 型行為傾向的兒童內心缺乏明確內在 的標準來自我引導,將成就歸因於努力,失敗歸因於工作困 難(Thoresen & Pattillo,1988)。

八、 人境適配論的觀點

(30)

Chesney & Rosenman(1980)根據 French、Rogers &

Cobb 在 1974 年提出的「人境適配論」(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研究工作者的 A 型行為與工作環境的交互作用,

強調工作要求、工作技能、工作能力與個人需求不適配、不 協調時,會形成職業壓力、心理困擾以及對健康的損害,由 於 A 型行為者在特殊環境中會有較強烈的生理反應,因此 考慮工作環境的特殊性是十分重要的。

肆、 A 型行為組型與生理、疾病之關係

A 型行為組型與 CHD 之間的關係不斷被探討,學者們假設 A 型 者 較 易 導 致 CHD 是 因 為 過 度 的 生 理 反 應 而 形 成 的

(Williams,1978),A 型者對刺激有較高的交感神經調節的生理 反應,如較高的心臟血管反應和內分泌反應,這些長期過度的生 理反應造成冠狀動脈硬化的加速,而表現臨床 CHD 的徵狀(如 心肌梗塞、心絞痛、猝死)(Houston,1983;Glass,Schaett & David,

1982)。Williams,Thomas,Lee,Kong,Blumenthal & Whalen

(1980)研究指出不論男女,冠狀動脈硬化的嚴重性與 A 型行為 組型中的競爭、敵意有關。Williams(1989)指出敵意和憤怒使 A 型者血壓升高,神經內分泌系統分泌出腎上腺素和其他化學物

(31)

質,血壓升高造成罹患心臟病的機會升高(廖咸浩譯,1989)。

Rosenman 和 Friedman (1964;1975)發現每年罹患 CHD 者,A 型 是 B 型的 2.24 倍,而復發的可能則為 5 倍之多。Haynes(1980)

研究發現男型 A 型者患心絞痛與心肌梗塞是 B 型者的 2 倍,而且 白領階級高於藍領工作者,女性 A 型者患心絞痛與心肌梗塞各是 B 型者的 3.32 倍與 2.14 倍。

近幾年才逐漸有學者探討 A 型行為組型與其他疾病的關係,有 學 者 認 為 A 型 行 為 組 型 和 壓 力 關 聯 性 疾 病 ( stress-related diseases),消化系統疾病的關聯性研究,是值得深入探索的

(Price,1982;Burke,1985)。

A 型行為組型與其他疾病的關係 (楊淑蘭,1993)

一、 睡眠困擾:Hicks 與 Pellegrini(1982)調查發現有睡眠困擾 的 A 型學生是 B 型的 2.5 倍。蔡志明(民 77)研究我國大 學生結果指出 A 型大學生失眠徵狀顯著多於 B 型。

二、 胃疾:Hicks 等人(1985)的調查顯示 A 型大學生胃疾顯著 比 B 型多;Woods 和 Burns(1984)也指出 A 型行為組型 與腸胃並有相關。

三、 頭痛:Hicks 與 Campbell(1983)研究發現 A 型學生比 B 型學生較常有偏頭痛現象;Workman 和 La Via(1988)研

(32)

究支持 A 型者有較多的頭痛。

四、 其他徵狀:Stout 和 Bloom(1982)研究指出 A 型大學生患 呼吸器官感染多於 B 型,而且女性 A 型者比 B 型者常患呼 吸器官感染。Woods 與 Burns(1984)強調 A 型行為組型與 呼吸系統疾病有相關。Workman 和 La Via(1988) 調查結 果發現 A 型者有較多慢性疼痛症候群,如頭痛、背痛、四 肢疼痛。

以上結果發現 A 型行為組型與壓力關聯性並是有相關的,其 間可能的歷程是:A 型者對壓力的高度反應性提高的緊張與壓力 所導致的(Woods & Burns,1984;蔡志明,1988)。就 A 型行 為組型與疾病的整體關係而言,A 型行為組型不僅威脅人類心臟 系統的健康,亦有可能引發其他疾病。我國學者呂勝瑛(1985)、

林玟玟(1987)、侯望倫(1984)、蔡志明(1988)研究結果同 樣支持國人 A 型者的健康狀況較 B 型者為差。

伍、 A 型行為組型之測量

A 型行為的評量方法很多,各有其優缺點,主要的評量方式 可分為三大類:包括結構式晤談法、自陳式量表、評定法等。研 究者參考賴靜瑩(1999)整理國內外學者對 A 型人格特質所做的

(33)

測量工具

一、 國外測量 A 型行為工具如表 2-1 二、 國內測量 A 型行為工具如表 2-2

工具 名稱

學生A型行為量表 (STABS)

美修氏少年健康 量表(MYTH)

漢吳A-B評定量表 (H-WA/BRS) 編製者 Kirmil-Gray

Eagleston,Thoresen 等人(1987)

Mattews &

Angolo(1980)

Wolf,Sklov,Wenzl,Hunter 與Berenson

(1982)

適用對象 青少年 5-13歲 10-17歲兒童及青少年

內容 66題(65題採6點量

表 ;1 題 採 12 點 量 表)為綜合敘述

17個敘述句 17個題目

測量 因素

1. 成就取向/競爭 2. 時間迫切 3. 生氣/敵意 4. 認知、行為與環

境因素

1. 競爭性 2. 無 耐 性 / 攻 擊

因素

評分 方式

6點及12點評分法 教師對兒童做五 點評分法

自評的七個連續等級

信度 重測信度(3-4週) r=.84 內 部 一 致 性 α=.90

重測信度(3-4週) r=.84內部一致性 α=.90

評分者信度r=.30

效度 區辨效度.22-.56 0.22 0.27

(資料來源:賴靜瑩,1999)

表 2-1 國外測量青少年 A 型行為之主要工具

(34)

人格特質 TYPE

A/B 量表

傑金斯 量表(JAS)

大學生行為 組型量表

中國人A型量 (心靈城堡)

兒童A型量表 (學生版)

呂勝瑛 侯望倫 (民73)

林玟玟 (民76)

蔡志明 (民77)

林一真 (民78)

林一真 (民80)

成人 成人 大學生 成人 國小

五、六年級

20題LIKER 是五點量表

52題 多元計分

65題

採11點量尺

30 題 LIKER 式五點量表

29個題目

A型因素:

1. 速 度 / 無 耐性因素 2. 工作投入 因素苦幹 / 競 爭 因

1. 競爭性成

2. 時間迫切

3. 攻擊與敵

4. 活動特徵

1. 時間緊迫

2. 努力競爭 與成就 3. 攻擊與敵

1. 時間緊迫

2. 努力競爭 與成就 3. 攻擊與敵

內部一致性 α=.79

內 部 一 致 性 α=.59 重測信度 .27-.91

內 部 一 致 性 α=.595-.90 重測信度 .69-.85

內 部 一 致 性 α=.88 各 分 量 表 的 內 部 一 致 性 α=.70-.80

內 部 一 致 性 α=.72 各 分 量 表 的 內 部 一

α=.58-.60

無效度考驗 區別效度 具 建 構 效 度 與同時效度

良 好 的 內 容 效 度 及 效 標 關聯效度

良 好 的 內 容 效 度 及 效 標 關聯效度

(資料來源:賴靜瑩,1999)

表 2-2 國內測量青少年 A 型行為之主要工具

(35)

本研究所使用的「中國人 A 型行為量表」,乃是由國內學者 林一真(1989)參考國內外有關 A 型行為的研究文獻及我國國情 編製而成,這份量表具有極高的信度(0.89)及效度(0.90)。本 量表內容包含「時間緊迫感」、「努力競爭與成就」及「攻擊性與 敵意」三項分量表。本量表分別有自陳式、他評式二種版本,適 用於任何年齡層的國人,本研究所採用的是自陳式「中國人 A 型 量表」,其內容共有 30 題,本量表所有的題目都採正面敘述,由 受試者依自己日常生活的習慣或對事情的看法,本量表採用 Linkert 式量表,答案選項為「不曾」、「很少」、「有時」、「經常」、

「總是」五個選項中勾選一項。若是選擇回答「不曾」者將獲得 1 分,選擇回答「很少」者將獲得 2 分,選擇回答「有時」者將 獲得 3 分,選擇回答「經常」者將獲得 4 分,選擇回答「總是」

者將獲得 5 分。每位受試者將會有總分分數以及三個分量表的分 數。總分愈高,代表受試者的 A 型行為程度愈高;分量表分數愈 高,代表受試者該項 A 型行為特質愈高。

陸、 A 型行為組型之相關研究

在 A 型行為發生之理論模式的介紹中,A 型行為的發生是個 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在兩者互動歷程中,環境與個體

(36)

是相互影響的。因而背景變項的探討,其目的乃在協助瞭解何種 變項個體之 A 型行為與當前環境有多少關聯。在國內外有關 A 型行為組型的相關研究,研究者整理分類如下:

一、 A 型兒童與 A 型成人與年齡之關係

(一) Matthews 和 Angulo(1980)的研究顯示,A 型兒童語 言的特性和 A 型成人十分相像。

(二) Bergman 等人(1986)的研究顯示,受試者在 27 歲以 前以自陳量表所測得的 A 型行為與他們在 13 歲時由老 師評定的 A 型行為之間有顯著相關(林一真,1993)

(三) Visintainer 和 Matthews(1987)的研究顯示,追溯 A 型 行為 的來 源和 其 與兒 時冠 狀 動脈 心臟 疾病 關連 時發 現,兒童的 A 型行為與成人的 A 型行為之間有延續性 關係。

(四) Jenkins 在英格蘭十二個城鎮的研究結果證實年齡和 A 型分數無關,若將研究對象年齡範圍加大,包括較多年 輕人(20-25 歲),則年齡與 A 型分數呈中度負相關(林 珠琴,2003)。

(37)

(五) 蔡志明(1988)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生在競爭性成就、

時間緊迫感、攻擊性與敵意等三個分量表上,各年齡間 均無顯著差異。

(六) 李嗣蕙(1995)以國小四、六年級為研究對象,結果發 現:在「努力競爭與成就」及「時間緊迫感」兩項層面的 得分,六年級學生均比四年級學生高。

(七) 賴靜瑩(1999)研究發現:在「努力競爭與成就」層面,

一年級顯著高於二、三年級,在整體 A 型行為上,則 是一年級高於二年級。

二、 A 型兒童與學業成績、智力、生活適應、人際等關係:

(一) 林一真(1993)的研究顯示,兒童 A 型行為之「努力競 爭與成就」特徵與學業成績有正相關。

(二) 謝佩倫(1999)的研究顯示,音樂班學生的「努力競爭 與成就」高於普通班學生;A 型行為之「攻擊與敵意」

得分低的音樂班學生其「身心適應」得分較高;整體 A 型行為得分較低的普通班學生其音樂學習適應表現較 佳。

(三) 林珠琴(2002)的研究顯示,資優生 A 型行為和生活適 應有相關存在,「時間緊迫感」和「攻擊和敵意」與生

(38)

活適應為顯著負相關;「努力競爭與成就」和生活適應 為顯著正相關;「整體 A 型行為」和「整體生活適應」

為顯著負相關。

(四) Stamps 和 Clark(1987)的研究顯示,在「努力競爭與 成就」上高智商學生高於普通生;在「攻擊與敵意」普 通生略高於高智商學生。

(五) 施佩芳(2000)的研究顯示,高 A 型行為組型學童感受 到同儕壓力高於低 A 型行為學童。兒童 A 型行為中「努 力競爭與成就」特徵與其智力或學業成績有關,有助於 兒童獲得較好的學習適應及生活適應,而缺乏耐性攻擊 與敵意則對兒童生活適應有不良影響。

三、 A 型兒童與父母教養、家庭環境之關係:

(一) 許瑛昭(1994)的研究顯示,A 型傾向的兒童知覺母親 其「權力」層面採用較多權威及控制的教養方式,A 型 傾向較低的兒童知覺母親使用較多民主和自由的管教 方式,與國外研究發現頗一致。A 型傾向較高的兒童,

其母親的 A 型傾向亦較高。

(二) 李嗣蕙(1994)的研究顯示,父母管教方式為嚴厲型的 子女 A 型分數比父母管教方式為縱溺型的子女高。

(39)

(三) 黃玉臻(1996)的研究顯示,兒童的 A 型行為與父母的 管教方式有顯著相關。

(四) 楊如馨(2000)的研究顯示,音樂資優生之父母管教方 式與子女之 A 型性格及認知風格有關,A 型行為中的

「攻擊與敵意」與父母管教方式中的要求、責備、規定 和限制有顯著相關;「時間緊迫感」則與父母管教中要 求與責備有顯著相關;「努力競爭與成就」則與父母管 教方式中期望與鼓勵、規定與限制有顯著相關。

(五) 謝佩倫(1999)的研究顯示,A 型行為之「努力競爭與 成就」得分較高的音樂班學生其家庭音樂環境表現較 佳;A 型行為之「時間緊迫感」、「攻擊與敵意」得分 較低的普通班學生其家庭音樂環境表現較佳。普通班和 音樂班的 A 型兒童,因為所處的家庭環境不同所以在音 樂學習上有差異。

四、 出生順序或性別與 A 型行為的關係:

(一) Antoinecte,Rebecca,Arthur(1990)的研究顯示,男性的 A 型分數高於女性,且第一胎生者和獨生子女的 A 型分 數較之後出生者為高。

(40)

(二) Ivancevich,Matteson,Gamble(1987)的研究顯示,不 同測驗工具,結果稍有不同,但仍指出第一胎出生和獨 生子女的白種人男性及黑種人女性 A 型分數較高。男性 的 A 型分數高於女性,且第一胎生者和獨生子女的 A 型分數較之後出生者為高。

(三) Dearborn 與 Hastings(1987)研究顯示,若教育程度、

職業與社經地位加以控制時,男女兩性在 A 型分數上幾 無差異。

(四) 林一真(1993)研究顯示,我國大學生之 A 類行為組型 分數與成就關係依學校、班級及成就效標而異,結果並不 穩定,大學生性別之於 A 類行為組型的關係,亦未呈現 顯著差異。

(五) 林一真(1991)研究指出西方的 A 型行為傾向,除學齡 前的幼兒無差別外,不論小學生、大學生及成人,男 A 型均高於女 A 型者。女大學生的攻擊性與敵意分數高於 男生。

(六) 蔡志明(1988)對國內大學生 A 型行為的調查研究,發 現大學生 A 型行為組型受到遺傳與環境因素交互影 響,男同學的攻擊與敵意行為高於女同學。

(41)

(七) 賴靜瑩(1999)的研究則發現,在「努力競爭與成就」

層面上是男生顯著高於女生,在「時間緊迫感上」與「攻 擊性與敵意」兩層面上,性別在 A 型間並無差異。

(八) 黃玉臻(1996)的研究發現,以整體 A 型行為而言,性 別並無顯著的差異。

五、 A 型行為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

(一) 林玟玟(1987)的研究顯示,A 型教師常自陳人際關係 不好,較無法與他人保持良好關係,故對工作壓力的適 應較差,暴力行為也較多。

(二) 王文正(1991)的研究顯示,A 型人格特質的員工在憂 鬱、焦慮、生理壓力反應及整體工作壓力上,顯著高於 B 型人格特質員工。

(三) 王同勛(1995)的研究顯示,員工愈趨向 A 型人格特質,

則壓力結果中的心理症狀和行為表現愈不好。

(四) 張寶仁(1998)的研究顯示,愈具 A 型人格特質者,其 工作壓力知覺程度愈高,且其心理、生理的不適應反應 愈高。

(42)

(五) 許春霞(2001)的研究顯示,不同服務年資的老師其 A 型行為特質有顯著差異;教師 A 型人格特質與班級氣氛 有關;教師 A 型人格特質與其工作壓力之間有相關。

(六) 呂勝瑛(1987)研究亦顯示,A 型行為組型直接影響生 理健康,也間接透過工作壓力影響生理健康。

就上述研究中發現,國內外有關 A 型行為的研究,多數以學生為 對象作相關性的研究,探討兒童的 A 型行為與學業、生活適應、父母 管教、家庭環境等因素之關係,而研究結果顯示兒童的 A 型行為與成 人的 A 型行為之間有延續性關係,且兒童 A 型行為中「努力競爭與成 就」有助於學童獲得較好的學習及生活適應,而「缺乏耐性」、「攻 擊性與敵意」則對兒童的生活適應有不良影響。 綜合而言,對於 A 型 人格的探討多著墨於「環境」的相關研究,眾多學理認為 A 型行為是 在某種環境下的特殊行為反應,進而產生一連串行為與情緒的連結,

且導致個體具有一明顯的行事風格,這重要的導因在於「環境」這個變 項,但是在不同血型中是否有著某種性格特質或遺傳基因,而此種性格 特質或遺傳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後,會形成特定的行為特徵,此行為 特徵易形成「A 型行為」發生的變項,因此血型差異是否也是導致「A 型行為」的重要變項?是本研究的重點。

(43)

第二節 血型與人格特質的理論及相關研究

壹、 血型的歷史背景

關於血型的分類系統是根據紅血球細胞膜上同種異型(或表 型)抗原關係進行分類的組合。紅血球抗原決定簇可引起同種異 型免疫應答,也可引起異種免疫應答。在鑑定人的血型時,一般 是用特異性的人抗血清進行凝集反應。每一個血型系統都是獨立 遺傳的,控制一個血型系統的遺傳基因大多是在同一條染色體 上。例如,Rh 血型和 Duffy 血型的基因位點在第 1 對染色體上﹔

P 血型系統的基因位點在第 6 對染色體上﹔ABO 血型系統的基因 位點在第 9 對染色體上。

目前已知人類至少有 210 種類之多的血型抗原(即血型),

分屬於 23 個血型系統,總共約有 254 種以上的抗原被發現。較 為一般人所熟知的有 ABO 血型及 Rh 血型系統。本研究擇一般人 所熟知的 ABO 血型,敘述如下:

一、 ABO 血型系統

在二十世紀之前,西方醫生已嘗試過對失血過多的病人 進行輸血,但往往導致死亡。1896 年,美籍奧地利裔免疫 學家 Karl Landsteiner 對因輸血導致死亡發生興趣。起初他

(44)

對輸血反應提出各項假設:種族差異?性別差異?血緣差 異?細菌感染?經過實驗證實,沒有一項假設能夠解釋輸血 反應導致死亡的原因。1900 年﹐Karl Landsteiner 發現輸血 失敗的原因是由於某些人的血清導致另一些人的紅血球凝 集,但在某些組合卻又不會發生這種情況。1901 年,他從 各 位 同 事 那 裡 採 集 了 血 液 樣 本 , 利 用 血 液 凝 集

(agglutination)反應,對紅血球進行了檢測,發現它們存 在兩類抗原,他分別命名為 A 抗原和 B 抗原。有 A 抗原的 血他稱之為 A 型,有 B 抗原的他稱之為 B 型,兩種抗原都 沒有的,他稱之為 C 型或零型(後來改稱 O 型)。1902 年,

他的兩名學生採集了更多的血液樣本,發現有的同時存在 A 和 B 兩種抗原,即 AB 型。植物、微生物也存在 A、B 抗原,

如果人體內原先沒有某一種抗原,從食物中吸入或受微生物 感染後,就會在血清中出現對抗這種抗原的抗體。因此,A 型血清中有抗 A 抗體,B 型血清中有抗 B 抗體,O 型血清 同時存在這兩種抗體,而 AB 型血清沒有這兩種抗體。輸血 出現凝集的原因,就是一種血清中的抗體(抗 A 或抗 B)

與另一種不同血型的紅血球的抗原(A 或 B 抗原)相遇造 成的,不同血型紅血球細胞上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體如表

(45)

2-1-1。由此可知,A 型可以輸給 A 型和 AB 型,但只能接 受 A 型和 O 型;B 型可以輸給 B 型和 AB 型,但只能接受 B 型和 O 型;O 型可以輸給任何型,但只能接受 O 型;AB 型只能輸給 AB 型,但可以接受任何型。在輸血前,對供血 者和受血者的血液做血型鑑定,並在體外檢測二者相混合不 發生凝集,就可以避免因輸血凝集反應導致的生命危險。由 於這個發現,蘭特斯坦納在 1930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血型 紅血球細胞上的抗原 血清中的抗體

A 型 A 抗 A

B 型 B 抗 B

O 型 無 A、無 B 抗 A、抗 B AB 型 A 和 B

表 2-3 不同血型紅血球細胞上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體

ABO 血型由 A﹑B 和 O,3 個等位基因控制遺傳。其中 A 和 B 基因是顯性基因,O 基因是隱性基因。染色體上基因內容的組 合(基因型或遺傳型)與紅血球細胞上表現的抗原(表型)關係 如表 2-4。O 型紅細胞上雖然沒有 A 和 B 抗原,但有 H 抗原。H 抗原也是 A 和 B 抗原的基礎。ABH 抗原不但表現在紅細胞上,

而且可以在體液中游離存在。80%的人在唾液中含有 ABH 抗原,

這種人稱為分泌型者;在唾液中沒有 ABH 抗原的人稱為非分泌

(46)

型者。分泌能力也受遺傳的控制。ABO 血型系統與其他血型系統 不同,具有“天然”的抗體,例如,A 型者有抗 A 抗體,B 型者有 抗 B 抗體,O 型者有抗 A 抗 B 抗體。這種抗體是因出生後接受 自然環境中具有同樣特異性的抗原性物質的隱性免疫作用而產 生的。

遺傳型 表型

AA,AO A

BB,BO B

OO O

AB AB

表 2-4 基因型與紅血球細胞的抗原關係

二、 血型的遺傳關係:父母親的遺傳因子,可決定子女的血型如 下表:

F. Bernstein(1924)發現了 ABO 血型的遺傳機制。它 是由一對等位基因(各從父母得到一個)控制、嚴格按孟德 爾遺傳定律遺傳的。等位基因 A 和 B 是顯性基因,O 是隱 性基因,因此基因型 AA 和 AO 都表現為 A 型,BB 和 BO 表現為 B 型,AB 表現為 AB 型,OO 表現為 O 型。子女的 血型不一定與父母的相同,但是父母的血型決定了子女的血 型只能有哪些可能。由父母親的遺傳因子,可決定子女的血

(47)

型如表 2-5

血 型 的 型 號 O 型 A 型 B 型 AB 型

O 型 O O,A O,B A,B

A 型 O,A A,O A,B,O,AB A,B,AB

B 型 O,B, A,B,O,AB O,B A,B,AB

AB 型 A,B A,B,AB A,B,AB A,B,AB

表 2-5 父母親的遺傳因子,可決定子女的血型

後來發現 A、B、O 基因還各有不同變異,目前已發現 14 種 A 基因(以 A1,A2……表示),14 種 B 基因和 8 種 O 基因(本 文參考資料:醫學保健百科全書、大英科技百科全書、中國大百 科智慧藏)。

三、 血型的分佈情形

ABO 血型分布也有共同點,都以 AB 血型最少,而 O 血型普遍較多。血型分布的實際情況,要比想像的複雜得 多。O 基因是最普遍的,在世界各地的分布都在一半以上,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原居民中幾乎達到 100%。它在澳洲原居 民和西歐也有較高的頻率,而在東歐和中亞則最少。B 基因 是三種血型基因中最稀少的,它在中亞最多,在美洲和澳洲 最少,但在非洲也有相對較高的頻率。A 基因要比 B 基因 更常見,在世界大部分人口中所占的頻率在 10-35%。它在

(48)

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原居民中幾乎不存在,但在北美洲的黑足 人(30-35%)和北歐的拉普人(50-90%)這些較小的群體 中達到了高峰。

(49)

國家或民族 O A B AB

中華民國 43 26 25 6

中國(北京) 29 27 32 13

中國(廣州) 46 23 25 6

日本 30 38 22 10

阿努伊人(日本) 17 32 32 18

朝鮮 28 32 31 10

泰國 37 22 33 8

菲律賓 45 22 27 6

澳大利亞原居民 61 39 0 0

印度(孟買) 32 29 28 11

阿拉伯 34 31 29 6

埃及 33 36 24 8

埃塞俄比亞 43 27 25 5

俄羅斯 33 36 23 8

烏克蘭 37 40 18 6

格魯齊亞 45 37 12 4

愛沙尼亞 34 36 23 8

波蘭 33 39 20 9

猶太人(波蘭) 33 41 18 8

猶太人(德國) 42 41 12 5

奧地利 36 44 13 6 法國 43 47 7 3

意大利(米蘭) 46 41 11 3

西班牙 38 47 10 5

巴斯克人(西班牙) 51 44 4 1

塞爾維亞 38 42 16 5 土耳其 43 34 18 6 匈牙利 36 43 18 6 吉普賽人(匈牙利) 29 27 35 10 英格蘭 47 42 9 3 蘇格蘭 51 34 12 3 愛爾蘭 52 35 10 3 芬蘭 34 41 18 7 挪威 39 50 8 4 拉普人(北歐) 29 63 4 4 愛斯基摩人(阿拉斯加) 38 44 13 5

愛斯基摩人(格陵蘭) 54 39 5 2

納瓦霍人(北美印第安人) 73 27 0 0 黑足人(北美印第安人) 17 82 0 1 秘魯印第安人 100 0 0 0 瑪雅人 98 1 1 1 表 2-6 人類 ABO 血型分布表(參考資料:www.bloodbook.com)

(50)

血型不僅在輸血上有重要意義,而且在人種學、遺傳學、法醫 學、移植免疫、疾病抵抗力(或易感性)等方面都有應用價值,血型 是以簡單明瞭的方式遺傳給後代的,不受後天外界條件的影響,具 有很好的穩定性,並且檢測方法簡單而可靠。

貳、 人格理論

人格一詞源自於拉丁文的「persona」,其意思是「面具」之 意,古代西方人演戲時,每個角色都帶一種面具,面具代表戲中 的角色,而人格意即個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表現的各種形色(謝 淑芬,1991;陳仲庚、張雨新,1998;韓繼成,2002)。人格是 一種思想、感情與行為模式,它可以區分每個人與他人之不同(林 淑梨、王若蘭、黃慧真,1991)。人格是個人的特質與結構,在 不同的情境會有表現一致的傾向。人格不但包含了個人與其他人 共有的部分,亦包含特有的部分(Libert& Libert,1998)。每個 人都具有獨特的人格,人格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有穩定性與持久性

(Watson,Clark & Harkness,1994)。因此,人格強調個人與他 人之間的相異性與獨特性。人格是個體在其生活歷程中,對人、對 事、對己以及對整體環境適應時,所顯示的獨特個性。此一獨特 個性是由個體在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表

(51)

現於需求、動機、興趣、能力、性向、態度、氣質、價值觀念、

生活習慣以至行動等身心多方面的特質所組成的人格組織,具有 相當的統整性、持久性、複雜性與獨特性(張春興,1994;1995)。

根據大多數定義的基本要點來分,大致可以將人格歸納為是經過 內部或外部環境、遺傳或社會影響的改變過程,形成個別差異的 一種內在的結構與組織。或者是人格是個體內在行為的傾向性,

它表現一個人在不斷變化中的全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 連續性的自我,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予人特色的身心組 織(莊耀嘉、李雯娣,2001)。多年來研究心理學方面的人在用 到「人格」一詞時,常會特別說明:心理學中所謂的人格,是指整 個的人及整個人的行為範型,而不是僅指品德方面(黃堅厚,

1999)。陳仲庚、張雨新(1990)也指出,在我國有些人的習慣 用法是將人身上的人格現象稱為性格,而學科領域上性格的研究 又稱人格。這種習慣應用並不鮮見,因此本研究亦將此兩者以同 義詞視之。

人格的理論眾多,而人格理論學家受到當時社會背景與本身 經驗的影響,而發展出不同的派別(黃堅厚,1999),其中,有 以 Freud 為代表的精神分析論,以 Sheldon,Jung 代表的類型論,

以 Allport,Cattell,Eysenck 代表的特質論(人格五因素模式即屬

(52)

此論),以 Maslow,Rogers 代表的人本論,以 Pavlov,Skinner,

Bandura 代表的學習論,以 Kelly 代表的認知論…等等。特質論 認為人格的結構是由一系列人格特質組成,而特質是指廣泛、持 久、相對穩定地用來推測和解釋人類行為的特點,人格則是或多 或少穩定的,使人的行為持續一致的內部因素,Allport 是人格特 質理論的創始人,他提出特質可以分成個人特質與一般特質兩個 概念,個人特質指的是某一個人所具有的特質,一般特質指的是 某一群人所共有的特質(黃堅厚,1999)。Eysenck 認為遺傳決 定了人格特質的向度,強調人格的差異是有生理基礎的,例如:

兒童時期的人格特質是外向的,到了成年時再測也是外向的,而 環境因素並不會使其明顯改變(洪光遠、鄭慧玲,1998;黃堅厚,

1999)。Cattell 藉由因素分析來發現人格特質的種類,並將相關 的特質合在一起以找出十六個人格的基本結構,並藉此發展出了 十六種人格因素問卷-「16 P F 問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Cattell 應用測量和統計,來取得所需要的資料,

主要有下列三方面:

一、 L資料:指生活的紀錄,包括行為紀錄、健康紀錄、學業成 績等。

二、 Q資料:指接受問卷或量表後所得到的分數之紀錄。

(53)

三、 T資料:指經由實驗或某種控制情況下,所表現的行為。這 十六種人格因素見表 2-7;其中前十二個因素是由 L 資料與 Q 資料等兩方面蒐集而來的,而後面的四個因素只出現在 Q 資料中,並不存在於 L 資料中(黃堅厚,1999)。

低分時的表現 因素 高分時的表現

內向的 A 外向的

智能較低 B 智能較高

情緒性 C 情緒穩定

謙遜 E 自負、自我肯定

冷靜 F 樂天的

圖方便的 G 謹慎

害羞 H 勇敢

剛硬的 I 溫柔的

信任 L 懷疑

現實的 M 想像的

直率的 N 狡慧的

鎮靜 O 憂慮

保守 Q1 趨新

受團體左右 Q2 自由自在的

隨便的 Q3 拘謹

輕鬆 Q4 緊張

資料來源: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 P 262

表 2-7 Cattell 十六種人格因素問卷所含因素

參、 血型的相關研究

一、 血型與人格的相關研究

有關人格的概念,最早是遠在古希臘時期醫學之父 Hippocrates,他在長期的醫學實踐中觀察到人有不同的氣 質。他認為氣質的不同,是由於人體內不同的液體決定的。

(54)

他設想人體內有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四種液體,並 根據這些液體混合比例哪一種佔優勢,把人分為不同的氣質 類型:

(一) 黑膽汁型(Melancholic Type):抑鬱、冷而躁、孱弱心 細,好似秋天。

(二) 黃膽汁型(Choleric Type):熱而躁,暴躁有力、性急、

好似夏天。

(三) 黏液型(Phlegmatic Type):冷漠、無情、穩定遲緩、

遲鈍,好似冬天。

(四) 血液型(Sanguine Type):熱情、濕潤、靈活多變、開 朗,好似春天。

後人把他對氣質的觀點概括為體液說。用體液來解釋氣質,

雖然缺乏科學根據,但 Hippocrates 對氣質類型的劃分,與日常 觀察中概括出來的四種氣質類型比較符合,所以關於氣質的這種 分類一直沿用至今。雖然這四種類型的人已被科學證明為與這四 種希波克拉特假想的體液無關,但這命名仍被沿用下來。

1901 年,Karl Landsteiner 發現血液的不同類型,創立 ABO 血型系統,以解決輸血過程的障礙問題。引起了日本心理學家古 川竹二的注意。古川竹二(1927)將四種血型分類和四種氣質類

(55)

型聯繫在一起。並對 1245 名對象進行調查,結果指出人因血型 分類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氣質。同一血型分類,具有共同的氣 質。他認為 Hippocrates 的四種氣質類型不是由膽汁和黏液決 定,而是由血型分類決定。他把 Karl Landsteiner 的 ABO 系統與 四種氣質類型相結合,創立了氣質的血型分類說。並認為血型有 A 型、B 型、AB 型、O 型,與之相對應氣質也可分為 A 型、B 型、AB 型與 O 型四種,其氣質描述如下(古川竹二,1932)。

(一) A 型氣質的特點是溫和、老實穩妥、多疑、順從、依賴 他人、感情易衝動。

(二) B 型氣質的特點是感覺靈敏、鎮靜、不怕羞、喜社交、

好管閒事。

(三) AB 型氣質特點是 A 型和 B 型的混合,外表是 A 型,內 心是 B 型。

(四) O 型氣質特點是意志堅強、好勝、霸道、喜歡指揮別人、

有膽識、不願吃虧。

能見正比古(1971)以「以血型分類了解緣分」的書,再次 掀起了血型分類熱潮。據調查,有 70%以上的日本人相信血型 分類與性格有關係。大多數日本人根據血型分類擇偶、交友。許 多日本公司,包括國際性大公司,都根據血型分類招人、用人,

(56)

甚至在徵人廣告中明確規定只有哪種血型分類的人才能應徵(方 舟子 ,2002)。但是更多日本心理學家研究血型和性格的關係,

調查結果發現血型和性格是沒有關聯,或者有微弱的關聯,後者 被認為是因為受試者由於受血型分類影響導致的自我實現︰由 於相信自己所屬的血型分類應該有什麼樣的性格,不知不覺地以 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

Cattell(1964)對 568 名義大利人或義大利裔美國人用 16 項人格因素問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進行 調查,發現其中有一項(剛硬的-溫柔的)與 ABO 血型“顯著”

相關:B 型要比 A 型和 O 型的溫柔的。D.A.Swan(1980)對美 國密西西比州白人學校的 547 名兒童進行研究,在 16 種人格因 素問卷中,發現在“輕鬆-緊張”這一項,四種血型的平均得分是

(最低分 1 分,最高分 10 分):O=5.87,A=5.38,B=5.24,

AB=6.71,所以 O 型比 A 型或 B 型緊張,AB 型最緊張。Cattell

(1980)對 323 名澳大利亞白人的調查結果。發現在三項性格指 標中(“受團體左右-自由自在的”、“隨便的-拘謹”、“鎮靜-

憂慮”)出現相關:AB 型比 A 或 B 型更自由自在的,A 型比 O 和 B 型更隨便的,並比 O 型更焦慮。Cattell(1989)認為 ABO 血型與做決定的風格有關聯,O 型在做決定時,更傾向於衝動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owning a pet is linked with a reduced risk of heart disease, fewer visits to the doctor, and a lower risk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young

Alzheimer’s disease, mad cow disease, type II diabetes and othe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could also be membrane problems... elegans The red part is a

Middle school transition stress: Links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motivation, and school experience.. Self-Concept

punch bowl (B) crushed ice:Frappé (C) cubed ice:cocktail glass (D) lump of ice:old fashioned

 name common laboratory apparatus (e.g., beaker, test tube, test-tube rack, glass rod, dropper, spatula, measuring cylinder, Bunsen burner, tripod, wire gauze and heat-proof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Umezaki,B., Tamaki and Takahashi,S., "Automatic Stress Analysis of Photoelastic Experiment by Use of Image Processing",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Vol.30 , P22-27,

Genotoxicity and DNA adduct formation of incense smoke condensates: comparison with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condensate s.. A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