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出家戒法》為中心的考察 —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出家戒法》為中心的考察 —"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溫金玉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任 中 國 人 民 大 學 哲 學 院 教 授 、 博 士 生 導 師 ; 淨 土 文 化 研 究 中 心 主 任 、 教 育 部 人 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 所研究員。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佛教文化研究 所副所長;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浙江佛學 院、江蘇佛學院寒山學院、江蘇尼眾佛學院研究 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宗教與社會的關係。主持多 項國家社科研究基金項目,出版多部學術著作。

研究方向為宗教與社會的關係。主持多項國家社 科研究基金項目,出版《慧能法師傳》等9部專 著、《宗教與當代中國社會》等12部合著,以及

〈佛陀制戒本懷與佛法未來〉等180餘篇論文。

‧ 出家戒法》為中心的考察 —

(2)

佛光山數十年的弘法實踐與僧團建設,不僅擁有成熟的 理念,也有完整的建僧制度。分布於世界各地的佛光道場,

以及僧眾超過1300多人的龐大運行組織,不僅要有廣闊的國 際視野,也要具備超強的領導力與執行力,而這一切效率的 實現,離不開健全的僧團制度與道場規範。《僧事百講》就 是一部講述建僧制度與叢林規範的書,集星雲大師畢生參 學、修持的經典回顧,被譽為「一部近代中國叢林制度的百 科全書」。《僧事百講》共有6冊,其內容大致分為制度管 理、禮儀常識、僧侶完成、各種修持、弘法利生、佛門飲食 等6大類。本文以第2冊《出家戒法》為研究內容,以期對叢 林生活有所解讀。

一、寫作緣起

對於這一套書的撰寫目的,星雲大師曾有說明:

回顧六十多年的出家生涯,青少年時期,我到過大 江南北的各大叢林參學,曾在棲霞律學院、寶華山 學戒堂學律,之後到教下的焦山佛學院讀書,住過 宗下的金山、天寧。無論在律下、教下、宗下,我 隨眾上殿、出坡作務,春夏禪七,秋冬佛七,甚至 行堂、典座、香燈、司水,上山砍柴,河邊擔水,

無一不做。這段期間,讓我對一個出家人的儀禮、

(3)

以《僧事百講出家戒法》為中心的考察

觀念、修持與心性養成,奠定了穩固的基礎。隨著 時間的推移,各家各派的宗風、制度和規矩,點點 滴滴慢慢在我的心中醞釀融會。我想,這一段彌足 珍貴的參學經驗,應該把它傳承給徒眾,讓他們明 白一個出家人應該具備的是什麼?立足於現代社 會,又應當建立什麼樣的思想和能力?甚至把它賦 予十方大眾,讓大家正確了解佛門的知識與智慧。1 這一套書大師自己認為有四個特色:一是僧侶用物的解 釋;二是佛門法事的說明;三是親近佛門的常識;四是佛教 傳播的文化。2透過這四個特點的詮釋,我們可以大致感受 大師的悲心。這是一個由內向外的輻射,從僧眾日常用物的 物化描述,可以感知佛門的表法功能,每件用具都可令生發 出離與慈悲之心。再從法事儀軌來說,佛門中的所有行事,

都是弘法度眾功能的落實,在在處處體現了佛法的清淨與莊 嚴,強調宗教行為的儀式感。

如果說前兩個特點重在表達僧團內部的生活修持樣態,

展示出家生活的涵養與內斂,那後兩個特點,就重在外化的 攝受與擴展。親近佛門的常識指向已信者令增長,讓對佛法 已生信心者,如何更好地如法親近與護持佛法;佛教傳播的

1 星雲大師:《僧事百講.自序》,高雄:佛光文化,2012年,頁4-5。

2 同註1,頁5-6。

(4)

文化,則是在更大範圍內對社會人群的「普法」,令未信者 信,通過對佛教的了解與學習,明因果,辨是非,知善惡,

懂進退。

《僧事百講》第2冊《出家戒法》,內容豐富,包羅萬 象,分為18講:初心入道、出家得度、三壇大戒、四種威 儀、五年學戒、結夏安居、三刀六槌、三衣缽具、各種法 器、因緣果報、僧侶一生、梵唄唱誦、聲聞羅漢、親近長 老、僧門俗事、僧眾九品、式叉摩那、尋師訪道。結合學 習,謹從以下方面寫出體會。

二、發出離心 入如來門

對於一心向道者來說,最重要的莫忘初心。所謂:「菩 提心好發,恆常心難持。」先前對出家生活的好奇、神話,

終究會被日後戒律嚴謹、度眾辛勤的歲月所替代。「袈裟未 著愁多事,著了袈裟事更多。」3出家後繁雜的事務、清寂 的生活,也許正是考驗初心的助緣。《寒笳集》有云:「學 道不難伶俐,難於慎重。發心不難勇銳,難於堅久。涉世不 難矯俗,難於自持。作事不難敏達,難於深忍。研義不難領 解,難於精確。」4所以出家入道不僅要內緣具足,外緣也非

3 宋.楊萬里:〈送德輪行者〉。

4 弘一輯:《寒笳集》(又名《藕益大師警訓略錄》),《弘一大師全 集》卷8,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頁75。

(5)

以《僧事百講出家戒法》為中心的考察

常重要。無論是家人或僧團,初心學道,最重要的是讓人接 受,讓團體接納。

出家,是僧團身分的確立。所謂出家是出煩惱家,出 生死家,出忙亂的世俗之家,出紛爭不休的是非之家,並以 慈悲心、菩提心去弘法利生。既要自度,也要度他。出家得 度,並非僅是度自己,更要度他人。

出家就要受戒,佛教通過受戒,構建了僧團倫理與管理 規範,根據所受不同的戒法,而有了佛教七眾之別。中國佛 教的傳戒儀式一直至曹魏嘉平二年(250)始有曇柯迦羅於 白馬寺譯出僧祇律戒本,此為中國依律傳戒之始。早期中國 佛教受戒過程,一直是以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分屬不同 時期來受;但明末清初,開始確立三壇傳戒法式。星雲大師 在書中特別指出,三壇大戒是中國佛教特有的受戒儀式,是 寺院重要的行事之一。舉辦三壇大戒又稱為「開戒」、「放 戒」、「傳戒」。

三壇大戒的確立,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明代中葉,封 閉戒壇,受戒軌則遂遭廢弛。萬曆四十一年(1613)朝廷解 除了開壇傳戒的禁令,一時諸方叢席競相傳戒。傳戒之事在 古代本屬律宗寺院,但近世以來,禪寺、教寺亦相率開壇傳 戒。明代以前,各叢林傳戒方式互有不同,沒有一個統一的 規範,且三壇戒法不得一時俱受,要在三個時期分期而受。

此外,受戒日期的限定,也使求戒者深感機會難逢,戒期難

(6)

遇。正因叢林沒有統一的傳戒儀軌,導致受戒不能如法如 律,多處均是不依律制的非法別眾。這樣,一批有識之士開 始關注並致力於受戒儀式的設計。

明古心如馨律師最早於南京靈谷寺復興戒律,開壇傳 戒,撰有《經律戒相布薩軌儀》1卷,並實際踐行了「三壇 大戒」齊受;於古心處受具足戒的臨濟僧人漢月法藏,撰有

《弘戒法儀》2卷,後經其弟子超遠檢錄為《傳授三壇弘戒法 儀》1卷;古心律師的弟子三昧寂光繼古心重立規制,開設律 宗道場於南京寶華山。古心的再傳弟子見月律師參照古規,

撰輯《傳戒正範》、《毗尼止持會集》,遂為近代傳戒的典 則。其中《傳戒正範》成為近代僧團傳戒必用的儀軌依據,

標誌著佛教三壇大戒傳戒儀軌從實踐到理論的最終完成。後 人稱「傳戒之書,律中名為授戒羯磨。東土宣律師以後,自 華山《傳戒正範》一出,而天下奉為司南,名曰律主,是誠 足以莊嚴佛樹矣」。5近代弘一律師更讚譽此書為「從明末至 今,傳戒之書獨此一部。傳戒尚存一線曙光之不絕,唯賴此 書」。6

《傳戒正範》對授戒之儀軌有詳細規定,而且是將沙 彌、比丘、菩薩的三個層次的戒法,在為期一個月或更長的

5 清.覺緣:〈覺緣禪師與本師借庵老和尚論傳戒書〉,《傳戒正範》卷 4,《卍續藏經》第60冊,頁676下。

6 弘一:《律學要略》,《弘一大師全集》卷1,頁196-197。

(7)

以《僧事百講出家戒法》為中心的考察

時間之內,次第完成,合稱為三壇大戒的戒期法會。晦山戒 顯在《傳戒正範.序》中曾述說了此書之宗旨:

善乎柳河東曰:儒以禮立仁義,佛以律持定慧。故 我世尊,五時唱教,先梵網於群經;雙樹潛輝,

寄金言於戒學。所以眼目人天,津梁凡聖,無異說 矣。無奈法久弊滋,以致戒壇封錮,賴吾祖父,靈 谷千華二老,乘大願力,再辟巨荒,薄海遐陬,咸 知秉受,南山之道鬱然中興。及先師西邁,主律無 人,三學搖搖,莫知宗仰。吾教授本師,見月體和 尚,秉鐵石心,具金剛骨,精淹五部,嗣主千華。

慨今海內放戒開壇,所至多有,考其學處,則懵昧 無聞。視其軌儀,則疏慵失準,倉皇七日,便畢三 壇。大小乘而不分,僧尼部以無別,心輕露懺,羯 磨視為故文。罔諳開遮,問難聊云塞白,一期解 散,掛名只在田衣,三業荒唐,戒本束歸高閣,列 聖戒法,等同兒戲,而毗尼大壞矣。和尚憫之,內 重躬行,外嚴作法,兼勤著述,以利方來,於兩乘 布薩律制僧行外,復為撰輯《傳戒正範》,三壇軌 則,巨細有條,七眾科儀,精詳不紊。勤開示則智 愚灌以醍醐,謹羯磨則輕重揀於絲髮。不違古本,

別出新型。如滹沱之七事,戈甲忽新;光弼之三

(8)

軍,旌旗一變。允篇聚之南車,而木叉之杲日矣!

此本流布,用為章程,非獨專門弘律者,肅有規 繩,即禪律兼行者,咸知矩矱。壇法自此集成,更 非從前綿蕞。古云:三代禮樂,盡在是矣!據位登 壇者,倘心存二利,慕律社之精嚴,法懼七非,惡 時師之簡陋,執此以往可也。7

見月律師訂立在戒期內,初壇沙彌(尼)戒,二壇比丘

(尼)戒,三壇菩薩戒,次第而受,這就大大方便了遠近求 戒的學子,也使傳戒成為有序運作、規模盛大的法會。三壇 受戒的形式,至此而成為叢林定規。見月律師之前,寶華山 傳戒原以9人一壇受比丘戒,至見月律師時遂依律制改為3人 一壇。此後傳戒皆為連受三壇。見月律師之後,全國各地叢 林寺院的授戒儀規,均以寶華山隆昌寺的《傳戒正範》為藍 本,甚至連寶華山的唱念,也成為江南佛教寺院的標準唱腔。

三、五年學戒 結夏安居

受戒,僅僅是取得了僧人的資格與身分,而如何做一 個合格的出家人,要經過叢林大熔爐的鍛鍊。有一首〈四威 儀偈〉表達佛門中對威儀的培養:「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 行道雁行遊;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瞻前顧後

7 清.戒顯:《傳戒正範·序》,《卍續藏經》第60冊,頁626上。

(9)

以《僧事百講出家戒法》為中心的考察

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作比 丘。」所以在佛門中要訓練威儀,長養道心。

叢林中流行著這樣的說法:「五年學戒,方准聽教參 禪。」意思是對於一個新戒來說,不離依止,五年學戒,對 僧格的養成具有特殊的意義。星雲大師說:「學戒是佛門裡 的生活教育。一個人出家了,如果沒有先受生活教育就去學 教、參禪,容易傲慢自大,學到最後,往往如空中樓閣,浮 而不實。」8五年的學戒,就是研習各類戒法,熟悉僧團「六 和敬」的生活。養成「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的學修自 覺。《寒笳集》言:

流俗知見,不可入道。我慢習氣,不可求道。未會 先會,不可語道。宴安怠惰,不可學道。顧是惜 非,不可謀道。自信己意,不可問道。捨動求靜,

不可養道。棄教參禪,不可得道。依文解義,不可 會道。欲速喜近,不可悟道。隔小於大,不可見 道。執穢為淨,不可知道。厭常喜新,不可趨道。

樂簡畏繁,不可明道。將就苟且,不可修道。得少 為足,不可證道。惟超群拔俗,謙己虛心;忍苦捍 勞,親近知識;觸處體會,以教印心;廣大悠久,

事理雙備;棲神淨域,履蹈典型;博通古今,特達

8 星雲大師:《僧事百語.出家戒法》,高雄:佛光文化,2012年4月,頁 98。

(10)

勇銳;深心無極,誓窮法海源底,乃真實男子、出 世丈夫。9

如何入手呢?星雲大師說:「五年學戒,要先從眼、耳、

鼻、舌、身、心六根開始修行:眼睛看,要看清淨的、正派 的;要看好的、善的;聽到什麼聲音,我也可以轉換它的內 容。」10非禮勿視,不為識轉,而是要轉識成智。戒律就是對 治法,《寒笳集》所謂:「身見重者,宜苦行消之;貪愛強 者,宜苦境煉之;人我山高者,逆緣挫之;體面心重者,忍 辱治之。」星雲大師反對戒未學成,就忙著去弘法,認為是

「以盲引盲,錯誤百出」11。《寒笳集》也云:

今時釋子,只圖作宗、法、律師,設無出頭一著,

雖頓超佛地者亦不顧矣。本發心,原非為菩提大 道,曠劫遠猷。故一受戒,兢兢缽杖表相;一聽 講,孜孜消文為事;一參禪,念念機鋒是務。至應 期、禁足、閉關等,皆百年活計、人世公案,本分 事千萬重矣。彼於微妙佛道,僅從經本上依稀聞 解,未嘗親知灼見,終屬半信半疑。於眼前活計,

未嘗諦觀三界空、苦、無常,終覺放他不下。雖學 成語,陵駕佛祖,實一時高興,或初生牛犢不畏

9 弘一輯:《寒笳集》,《弘一大師全集》卷8,頁72。

10 星雲大師:《僧事百講2.出家戒法》,頁103。

11 同註10,頁111。

(11)

以《僧事百講出家戒法》為中心的考察

虎,或童豎戲劇自稱天王,未嘗以佛祖自期也。間 有發勝志者,不能到底唯為菩提一事,或被名利改 節。雖云漸變初心,仍是因中夾帶,不可不慎思而 痛勵也。12

可以說,在佛門中最好是「大器晚成」。

佛說「五夏以前專精戒律」,意在「洞明二百五十戒開 遮持犯」。藕益智旭云:「五夏以前專精戒律。專精者,豈 徒著衣持缽而已。律中第一要務,在常一其心,念無錯亂,

謂依四念處行道也。」13所以除了日常的學修,叢林中還專門 有「安居」制度。安居法是戒律作持中的重要一環。在《四 分律藏》中獨列一品,名為「安居犍度」。道宣律師云:

「有待之行,托緣不一,必量過起,夏暑偏多,一則損生害 命,深乖慈道;二則招世譏謗,不及禽獸;三則為過既深,

故非道業。春冬過少,待緣開赴。」14元照律師云:「形心 攝靜曰安,要期在住曰居;隨時警勵曰策,三業運善曰修。」

15安止一處,攝心修道,完善自行,是佛制安居的深意。

安居之制始於印度,每年的4月到7月是雨季,恐大眾

12 弘一輯:《寒笳集》,《弘一大師全集》卷8,頁73。

13 明.智旭:〈上闍梨古德師〉,《靈峰宗論》卷5之1。

14 唐.道宣疏,宋.元照記:《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卷20,

《卍續藏經》第64冊,頁953下。

15 宋.元照:〈釋安居篇〉,《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大正藏》

40冊,頁238下。

(12)

外出托缽乞食,誤傷物命,佛陀為了長養大眾的慈悲心,並 免於招致世人譏嫌,於是規定在4月15日到7月15日這三個月 裡,出家人停止以雲遊的方式行腳於各地,雨季要在固定場 所安住下來。安居的本意在於嚴禁無故外出,以防離心散 亂,藉由一定期間內的自我觀照,慢慢達到養深積厚,自我 沉潛修行的目標。

在《明了論》中還規定了於所住處不能有五種過失:1.離 聚落太遠,乞求難得;2.離城市太近,防修道業;3.多有蚊蟻 咬齧行者,或僧眾踏傷彼命;4.沒有依止的五德人。五德謂:

未聞令聞、已聞令清淨、能為決疑、能令通達、除邪見得正 見;5.沒有施主施予飲食湯藥。但在《僧事百講》中,星雲大 師作了全新的解讀,認為隨著佛教的弘傳,安居的制度也有 變化,比如時間不再限於夏季,到北方後,天氣寒冷,無法 外出,就實行了「冬安居」。此外,「如打佛七、打禪七等 短時間的潛修,應可稱為『小安居』。現代的安居,廣義而 言,如佛教學院開學,要到四、五個月後才放暑假;秋天開 學了,要幾個月以後才放寒假,這也是安居。有時很多出家 人安住在一起,一年到頭根本不上街、不外遊,雖然沒有什 麼特別的名稱,這就是密行,也是安居」。16這就從現代修學 意義上,給安居重新解釋定位。

7月15日是「解居」,又稱「佛歡喜日」、「僧自恣

16 星雲大師:《僧事百講2.出家戒法》,頁119。

(13)

以《僧事百講出家戒法》為中心的考察

日」。佛教會以歷史上的一些因緣,順應世俗制訂節日,如 紀念佛陀誕辰而有「浴佛節」,7月15日是「盂蘭盆節」,星 雲大師提議:「我認為如果能把四月初八的佛誕日訂為『佛 寶節』,把臘月初八佛成道日、吃臘八粥訂為『法寶節』,

把七月十五的僧自恣日、供僧定為『僧寶節』,那麼,佛 法僧三寶,從四月、七月到十二月都有相應的節日,是很好 的。」17這樣一個完整系列的三寶節就會在現代僧團中成型,

逐漸成為僧俗共慶的固定節日。

另外,除安居外,為了保證僧團的和合共住,叢林還須 依律建立羯磨、布薩制度。僧團作為一個集體組織,為保證 其成員的和合安樂,在長期的修持和弘法實踐中,逐漸形成 了獨特的行事原則與規範。羯磨,其實就是僧團中的議事規 則。僧團中授戒、布薩、自恣、肅眾及處理各種事務,都必 須根據羯磨法來決定執行。

羯磨法的制訂,具體體現了佛陀為僧團所揭示的必須 具有「六和敬」的民主精神。依照這一根本精神,僧團中各 項重大事項,均應在全體僧眾參加的集體大會上討論表決,

待取得一致意見時方可付諸實施。羯磨法的責任與功能就是 維持與保護僧團的民主生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僧事僧 斷」,即以僧團大眾的意見和力量,來解決僧團大眾之中的 各種事宜。僧團的和合安樂有賴羯磨法來促成。布薩意譯為

17 星雲大師:《僧事百講2.出家戒法》,頁126。

(14)

長淨、長養、增長、善宿、淨住,或稱說戒,即同住之僧眾 每半月集會一處,或齊集布薩堂(即說戒堂),請精熟律法 之比丘誦讀戒本,以反省過去半月內之行為是否合乎戒本,

若有犯戒者,則於眾前懺悔,使比丘均能長住於淨戒中,長 養善法,增長功德。在家信徒則於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亦 稱布薩,謂能增長善法。布薩誦戒是佛教的優良傳統,對於 僧團之和合,僧眾之清淨,有著不可替代的督促、反省作用。

四、僧眾九品 策勵精進

在《僧事百講2.出家戒法》中,特別讓人耳目一新的 是,星雲大師「依出家人的品格、願行及修證等德目,類分 九個階次,名為『僧眾九品』,並對『九品』的定義、內 容,以及如何做好一個出家人等事項提出說明,藉以勉勵每 一個出家弟子,人人都能做好出家生涯規劃,自我提升,自 我淨化,善盡上弘下化的職責,與佛教共患難,方不愧為頂 天立地的佛弟子」。18

《寒笳集》云:「學不難有才,難有志。不難有志,

難有品。不難有品,難有眼。惟具超方眼目,不被時流籠罩 者,堪立千古品格。品立則志成,志成才得其所用矣。」19星 雲大師借用淨土往生說的三輩九品,提出一個問題:要如何

18 同註17,頁314。

19 弘一輯:《寒笳集》,《弘一大師全集》卷8,頁75。

(15)

以《僧事百講出家戒法》為中心的考察

為現代佛教裡的出家眾分別九品呢?若分僧伽的階次,就如 菩薩有51個階位,從初發心的菩薩,到成就佛的果位,必須 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的階位。即使 是原始佛教的出家人中,也根據修行者的修證,分為初果、

二果、三果、四果的等級。所以對現代修行人作一個層次上 的分別,雖然也是新意,但並不離佛法之原意。

星雲大師嘗試以九品來劃分:

(一)上品階位的出家人

1.上品上等:自信圓成,悲智雙運;菩薩義工,弘法護教。

2.上品中等:興隆佛教,光大宗風;慈悲一切,為教忘我。

3.上品下等:行解並重,福慧俱全;開山立業,教育人才,

信仰傳燈。

(二)中品階位的出家人

1.中品上等:領眾薰修,成就辯才;廣為宣化,負責精進。

2.中品中等:行解並重,著書立說;建設常住,興辦事業。

3.中品下等:廣學多聞,安住忠誠;維護道場,勤勞發心。

(二)下品階位的出家人

1.下品上等:真心不變,禪淨雙修;諦聽正見,四攝方便。

2.下品中等:知見清楚,讀書閱藏;老實修行,環保護生。

3.下品下等:守成無志,奉行戒律;威儀端正,深信因果。

以上是僧眾九品的內容。所謂「九品登彼岸」,凡是能 登上九品的階位,都是很好的出家人。

(16)

除此之外,大師還為出家人設計了進階的次第,以「八 正道」的內容為主,結合「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八聖道分」,循序漸進地完成九個階位:

第一階:入正信位 第二階:入正見位 第三階:入正行位 第四階:入善道位 第五階:入慈悲位 第六階:入利眾位 第七階:入平等位 第八階:入智慧位 第九階:入覺滿位20

這九個階位可以用來規範出家人,要經歷若干年才可進 一個階位,使得出家眾的考核有一個標準可依。《寒笳集》

如是說:「有出格見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 超方學問;有超方學問,方有蓋世文章。」21僧格的養成也是 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佛光山叢林制度的實施,既是依從於傳統 叢林清規的根基,又在努力適應現代社會的理念,這可看作 是佛光山僧團在現代叢林管理制度方面的積極探索。

20 星雲大師:《僧事百講2.出家戒法》,頁324。

21 弘一輯:《寒笳集》,《弘一大師全集》卷8,頁7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olbeche 指出組織變革具備二因素,首先組織必須強烈知覺到變的需要,還要具備「I.執行」變 革的能力。

所謂的「F 效率」是指組織的領導者以最少的人力、物力等資源在團隊中完成組織所賦予的特定 工作或目標之謂。

• 互動設計不再僅止於著重於在工作上的高 效率或是高生產力人們也愈來愈關心系統

這次的實驗真的要很細心,光是切採樣紙就手一直抖抖抖 還有因為錫盒很輕,要秤重時真是細心的一大考驗,看助教 移錫盒也移的很辛苦,採樣紙只能在 30 不能超過 35,切的

教學常常一直進行,就忘記要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以及注

哥廷根偉大數學傳 統的建立者 Felix Klein (1849∼1925) 不僅是了不起的數學家更是不 世出的數學 經理人, 哥廷根的數學在他的帶領下不僅超越柏林大學且與法國的巴黎大學並駕齊 驅 ,

意,原在引運人們深思 所以,「嘆茶去」這句話的用 們都要做自己的主人。 、坐、臥,每一個行動當下,我 引生命的力量,進而不論行、住 ,播種到我們的識田中,成為牽

這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Java 程式的執行效率。但在 J2SE1.4.2 釋出後,Java 的執行速度有了大幅提 升。與傳統型態不同昇陽公司在推出 Java 時就將其作為開放的技術。全球數以萬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