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籃球運動員 下背痛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籃球運動員 下背痛之行動研究"

Copied!
1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 健康促進與運動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美珠 博士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籃球運動員 下背痛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許昭玉 撰

中華民國一 O 五年一月

(2)
(3)
(4)

謝 誌

經過兩年半的時光,樂曲的終章即將畫下完美的休止符,回顧在撰寫文章的 歷程當中,面臨著許多的問題與挑戰,如今即將脫離文字與我的纏綿,心中滿是 感恩與感激。

感謝美珠老師和大豐老師在論文杜撰的過程中,不厭其煩的細心教導、指教 給予精闢的見解與分析,因在職進修碩士班是一條艱辛的路途,每當停滯不前以 及半途而廢的念頭出現時,美珠老師都會適時的鼓勵著我勉勵著我,輕輕地對我 說聲:加油!更讓我內心備受溫暖。另外還有感謝口試委員靜萍老師及煌佳老師 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與建議,得以讓論文順利完成。

感謝身心凱渥組的姊妹們,孟萱、彥君及顧問指導幸汝,有你們一路的打氣 與幫忙,還有學校同事們的支持與鼓勵,都是我滿滿的動力來源。而,最最重要 的是我那群可愛的學生及籃球校隊們,老師(教練)有你們的體諒及協助幫忙,更 是讓我能繼續努力往前完成這項艱鉅的經典,只能說:有你們真好。

成功的背後都有著默默的一群人,那就是我最親愛的爸爸、媽媽、妹妹、弟 弟及詩捷,給我很大的空間去做自己的事情,無上限的包容與支持,即便是工作 繁忙加上論文的撞牆期,沒能好好的陪著你們,但你們都會默默的鼓勵著我,讓 我無後顧之憂的完成論文,我真的很愛你們。

最後以這篇論文獻給我最敬愛的家人、師長、同學、同事和所有曾經幫助、

鼓勵及支持我的人,謝謝您們!

許昭玉 謹致 2015.01 At Taitung.

(5)

I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籃球運動員下背痛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許昭玉 指導教授:劉美珠 日期:2016.01.11

摘 要

研究目的:探討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籃球運動員下背痛是否有改善之 效果。以台東縣某私立X高職 12名男生籃球運動員為研究對象,為期8 週,

每週2 次、每次 120 鐘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以改善籃球運動員下背痛。研究 方法以身心動作教育理念,進行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透過教學者日誌、觀察 員紀錄表、球員課後回饋單等多元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並依照編碼方式整理出 概念及課程實施效果做為探討之依據;量化資料包括坐姿體前彎、坐姿左右體 旋彎、站姿體前彎、站姿左右體側彎、髖關節活動角度動作及疼痛指數,以進 行前後測 t 考驗,探究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籃球運動員下背痛之影響。

研究結果:

一、課程明顯降低籃球運動員下背痛疼痛指數(

p

<.05),並顯著增加坐姿體前 、站姿體前彎、坐姿左右體旋彎、站姿左右體側彎及髖關節之活動角度。

二、在課後回饋單顯示籃球運動員對於課程有很高的喜好及接受度。

三、研究者透過行動研究歷程,高度增長自我專業成長及教學經驗。

關鍵詞: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下背痛、籃球運動員、行動研究

(6)

II

An Action Research on How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Improves Low Back Pain for Basketball Players

Graduate:Uvangas Kaleskes Advisor:Mei-Chu Liu, Ph.D.

M. Ed. Thesis,2016

Abstract

Research purpose: To discuss i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has any efficiency on the improvement of basketball players' Low Back Pain, the research proceeded with enforcing 120-minut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twice a week within 8 weeks. 12 male basketball players who studied in the Taitu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were chosed as subjects. Based on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idea, the action research collected data through teaching journal, observer’s record table and players’ feedback to analyze and be the basis of the efficiency; quantitative data was based on various tests, including

“sit and reach, ” “sit and twist,” Uttanasana, “the pliability of back while standing and posturing, the body angle evaluation of hip joint,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pain rating index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es on the improvements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in Low Back Pai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rating index of how the class improved basketball players' Low Back Pain decreased obviously,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body angle of “sit and reach ”, “sit and twist”, Uttanasana, “the pliability of back while standing and posturing”, and the hip joint.

2. Through the feedbacks after enforcing the class, the basketball players' acceptability of the clas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3.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the action research, it showed that it’s beneficial to self-profession growth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key words: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Low Back Pain, basketball players, action research

(7)

III

目 次

目 次...iii

表 次...vi

圖 次...viii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解釋...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六節 研究重要性………...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籃球運動員常見運動傷害之相關研究...10

第二節 下背疼痛之相關研究...15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之理論與研究...20

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改善疼痛之相關研究文獻...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31

第二節 研究流程...33

第三節 參與者與研究時程及場域...36

(8)

IV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收集...39

第五節 課程規劃與編擬...4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0

第肆章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研究歷程

第一節 課程實施歷程...63

第二節 課程實施的修正...90

第伍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籃球運動員下背痛改善情形...94

第二節 籃球運動員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接受度...102

第三節 研究者在行動研究歷程中省思及專業成長...105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13

第二節 建議...11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18

英文部分...122

附 錄

...i

v

附錄一 參與者參與須知研究暨家長同意書...122

附錄二 疼痛量表指數...123

附錄三 基本檢測表格...124

附錄四 訪談紀錄表...125

(9)

V

附錄五 教學者教學日誌...126 附錄六 觀察員紀錄表...127 附錄七 課後回饋單...128

(10)

VI

表 次

表 2-3-1 身心學領域發展架構圖...23

表 3-5-1 課程內容分析...49

表 3-5-2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進度表...52

表 3-5-3 第一週教學流程編排...52

表 3-5-4 第二~三週教學流程編排...53

表 3-5-5 第四~七週教學流程編排...54

表 3-5-6 第八週教學流程編排...55

表 3-5-7 教學課程大綱...56

表 3-6-1 質性資料編碼處理表...60

表 4-2-1 實施課程修正之前後對照表(一) ...91

表 4-2-2 實施課程修正之前後對照表(二) ...92

表 4-2-3 實施課程修正之前後對照表(三) ...92

表 4-2-4 實施課程修正之前後對照表(四) ...93

表 4-2-5 實施課程修正之前後對照表(五) ...93

表 5-1-1 站姿體前彎活動角度之分析表...94

表 5-1-2 站姿體側左、右彎活動角度之分析表...95

表 5-1-3 坐姿體前彎活動角度之分析表...96

表 5-1-4 坐姿體旋左、右彎活動角度之分析表...96

表 5-1-5 坐姿髖關節活甕角度之分析表…...97

表 5-1-6 下背痛影響日常生活之分析表...98

表 5-1-7 下背痛影響站立情形之分析表...99

表 5-1-8 下背痛影響坐姿情形之分析表...99

表 5-1-9 下背痛影響籃球訓練情形之分析表...100

表 5-2-1 球員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喜好程度分析表...102

(11)

VII

表 5-2-2 球員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難易程度分析表...103 表 5-2-3 球員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幫助程度分析表...103 表 5-2-4 球員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自我參與表現程度分析表...104

(12)

VIII

圖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32

圖 3-2-1 研究流程...35

圖 3-3-1 檢測場地...38

圖 3-3-2 課程實施場地...38

圖 3-4-1 髖關節活動角度測量...39

圖 3-4-2 站姿體前彎測量...40

圖 3-4-3 坐姿體前彎測量器...41

圖 3-4-4 坐姿體前彎測量...41

圖 3-4-5 站姿側彎測量器...41

圖 3-4-6 站姿體側左彎測量...41

圖 3-4-7 坐姿體旋左彎測量...42

圖 3-4-8 坐姿體旋右彎測量...42

圖 3-5-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架構...48

(13)

1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以身心動作教育為理論基礎,在經與指導教授討論過後設計一系列針 對改善籃球運動員下背痛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在身心教育動作課程實施過程中,

讓籃球運動員能獲得對自我身體的體會與認知,重新教育身體的使用方式,改善 下背痛之問題。

根據研究主題,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 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名詞解釋;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六節為研究 的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籃球運動在台灣國內相當盛行,也是全民參與率最高的球類活動之一(教育 部體育署,2002)。以我國體育發展而言,學校運動代表隊是發展的基礎,系隊 及校隊的組織訓練更是學校體育的重點工作項目之一,更被列為重點比賽項目。

不僅可以為各系及學校爭取榮耀,進而培養優秀的運動選手,更期待能為國家爭 取更高的榮譽(王宗吉,1999)。

在這日益競爭激烈的籃球運動環境中,一個球隊要獲取勝利,就必須要有好 的籃球運動員,這是不爭的事實。導致籃球訓練以高強度、高速度、高爆發力為 標準,在這樣的訓練環境造就之下,籃球運動員下背痛也就不知不覺在無形之中 產生。

下背痛是運動員最常發生的肌肉骨骼疾患之一,期盛行率介 1%到 30%間

(Graw & Wiesel, 2008),青少年運動員的下背痛盛行率是 48%,以個別的運動 專項來統計,體操選手的下背痛盛行率介於 25%到 85%,角力、美式足球與足球 的下背痛盛行率皆大於 50%;而成年運動選手的下背痛盛行率約為 9.3%,其中需

(14)

2

使用球拍運動的運動員下背痛的盛行率為 12%,桌球為 32%到 38%,女性划船選 手為 25%,男性划船選手為 15%(Baker & Patel, 2005);也常發生在從事某些運 動,如打籃球、網球等會同時做出彎腰加扭轉這種動作,此時對椎間盤壓力以及 脊椎旁肌肉的負荷最大,最易受傷。然而,造成下背痛的原因很多,包含骨骼缺 陷、骨骼受傷、肌肉系統受傷及椎間盤疾患等,這些原因會因不同年齡層及不同 運動專項而有不同的受傷機制與不同疾患。

根據醫學統計的顯示,絕大部分背痛的症狀與肌肉力量和肌肉的延展性不佳 有關,且很多臨床的實驗效果證實,某些運動對解除下背痛有很好的效果(卓俊 辰,1988)。早在 1980 年,即有研究指出,適當的發展腹部、下背部、臀部及大 腿的肌 力,肌耐力及柔軟 度對於預防及抑 制下背失調扮演著 很重要的因 素 (Reston, 1980)。

如上述下背痛的成因中,我們可以了解其危險因素很多且不同,而傳統醫療 系統中有強調著治療及減輕痛苦的療法,如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手術等,但這 些都是由外而內的手段,暫時性的減輕疼痛。在身心動作教育中即是以身心學理 論為基礎的課程,讓學習者能夠藉由動作的操作,來經驗自己的身體,體會內在 的感受,並重新建構身體正確的使用方式,開發身體的覺察能力(林季福,2004), 並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學習,身體的覺察能力,改變身體的使用模式。

因此,本研究欲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讓籃球運動員有機會根據自己不同的 身體狀況,經由意識、步調來調整身體,進而達到教育學習、增進身體效能,改 善下背痛為目的。

二、研究動機

研究者身為籃球運動員,由小學至今接觸籃球,為 17 年之久,在期間皆為 學校代表隊也接受過正式的籃球運動訓練,由於高強度的訓練之下,在高中時期 漸漸開始發現下背痛問題。導致訓練後期過程表現不佳,間接影響日常生活的作

(15)

3

息。經過多次看診,並接受一般物理治療及藥物治療後,短暫紓緩下背痛問題。

但治標不治本,短暫性的治療無法完全根治,造成不定期復發狀態,嚴重影響身 心狀況,頓時找不到目標,選擇停止訓練一年自行休息養傷,待下背痛甚好時,

就繼續開始訓練。而大學期間至今,就算沒有打球,工作上的壓力與疲勞也會造 成下背痛的問題一直不斷的反覆出現,就診也只是打消炎針、吃藥、物理治療復 健跟休息,無法改善根本,令人所擾。目前於台東私立學校擔任體育教師,同時 也兼任學校男生籃球隊教練,在期間訓練與參與賽事的過程當中,間接聽見球員 也承受著下背痛之苦,就醫看診也只是以藥物為主來紓緩疼痛抑或是停止訓練,

因此,更加深想要幫助球員下背痛困擾之情形。

教學者利用假日額外的時間進修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運動休閒管理碩士班,

接受劉美珠教授開授的身心動作教育相關課程後,發現影響已久的下背痛有明顯 的改善。所謂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在身心哲學思想和身心教育理念之下,所發 展出來的一套課程模式,它提出「重視個人內在經驗的體會與反省」為主張,藉 由「身體動作」進入自我內在世界,來重新教育身體與學習如何對身體的尊重和 傾聽。並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教育身體、強調身心合一的觀點,應用身心技巧來 開發自我身心覺察能力,也透過各種不同自我身體溝通的方法,能隨時體會自己 身體內在的經驗,自我調整與放鬆不必要的肌肉緊張,瞭解身體使用的正確方法,

使身體的表現更加精準,更可以幫助自我之身體放鬆、減少無謂的傷害發生及增 長本體的自療能力(劉美珠,2003)。學習了課程之後,更讓我深刻的去體會與 覺察自我本身能力,重新由內而外的去教育自己在身體上的使用,尤其是對於運 動訓練強度高的籃球運動員來說,不只是靠外在的訓練,心理層面的訓練也很重 要。而肌肉的高張力更需要透過身心技巧的學習,幫助在高強度的訓練過程當中,

尋找適合自己紓解的方法以保持身心平衡,因為在肌肉放鬆具有彈性狀態時,會 增強其運動表現,故更加堅定研究者要利用身心動作教育之課程來改善下背痛,

並用於日後籃球教練在訓練球員時僅可參考此研究。

(16)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由上述問題背景,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否對於改善籃球運動員下背痛有效果。

二、瞭解籃球運動員,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接受度。

三、藉由行動研究促進研究者(教學者)在歷程上的省思及專業成長。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為: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是否對籃球運動員下背痛有改善?

(一)站姿體前彎活動角度是否改善?

(二)站姿左右體側彎活動角度是否改善?

(三)坐姿體前彎活動角度是否改善?

(四)坐姿左右體旋彎活動角度是否改善?

(五)坐姿髖關節角度是否改善?

(六)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是否對籃球運動員下背痛指數有改善?

二、探討籃球運動員,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接受度為何?

三、研究者(教學者)在行動研究歷程中省思及專業成長為何?

(17)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下背痛

下背痛一種身體的感覺,俗稱為腰酸背痛,一般而言是指身體背部肋骨以下 至臀部橫紋之間的疼痛,有時也會延伸到下肢或其他部位(謝霖芬,2005)。在依 據國際下背痛專家提下背痛的診斷標準:以背部十二肋骨以下,至下臀線之間都 可稱之為下背痛。

本研究重點在於籃球運動員,因為運動訓練而造成的下背痛,透過柔軟度的 檢測(坐姿體前彎、站姿體前彎、坐姿左右體旋彎、站姿左右體側彎、坐姿髖關 節活動角度)及量表來測定疼痛情形。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課程是以身心學理論作為基 礎,它主要強調的是以第一人稱發展一系列的活動來開發或察覺身體能力的課程

,主要是在透過個人經驗、動作、情緒、姿勢、想法、自我概念與外在環境互動 及個人主性與個別差異,並在實際的操作過程,讓個體能夠重新教育,進而提升 身體的使用效率與找到正確的調適出口,然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更是一個能夠使 個體本身自我反省、自我探索及自我重新認識的教育課程(劉美珠,1999)。

本研究所提出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理念,是研究者在國立台東大學碩士班學 習之身心技法中,選擇適合用於籃球運動員下背痛之課程內容並編排,再請教指 導教授修正後實施。課程內容大綱是將以身體構圖、呼吸與放鬆、自我身體覺察 及身體動作探索為主要課程,以使籃球運動員重新教育身體的使用。

三、身體構圖

Conbale(1998)學者提出身體構圖(Body Mapping)主要概念,指的是一 個人在腦海中對於自我的身體結構意象呈現狀態。如果在腦海中所顯現的身體結

(18)

6

構是正確的,相對動作自然就會比較符合正常體位的方式呈現;但是,如果腦海 中對於身體結構認知是不符合自然定律時,那麼姿體動作表現就會沒有效率,而 且運動傷害的比率就會提高(劉美珠,2003a)。

本研究指出的身體構圖是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之一,活動內容主要著重 於脊椎(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尾椎)、身體關節(髖關節)、下背肌群等部位。

四、課程接受度

「接受」的解釋為接納、接收,而「接受度」則為接收的程度或是接納的程 度。本研究所指課程接受度,包括:課程喜好度、課程難易度、課程幫助及課程 自我參與表現等四大部份,以此將對學生於課程的喜好及接受情形。

(19)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是以台東市私立 X 學校校隊中患有下背痛之籃球運動員,平均年齡為 15-18 歲,高一 5 人、高二 7 人,共 12 人為研究對象,非頂尖籃球運動員。實 施為期八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並且接受課程前、後施測,且將所蒐集資料為 主要研究範圍。

二、研究限制

(一)受試者的生活習慣與作息不同,除了正式訓練之外,某些學生也會利用 課餘的時間去運動;當生活環境不同時,球隊有部分學生,假日要去幫 忙家人務農、作工,所以,以上因素有可能會影響施測結果。

(二)受試者的意外發生狀況,籃球運動員平均年齡都為 15-18 歲學生,都較 為好動,又為男性,所以活動量會比較大,相對容易會造成一些意外情 形發生(扭傷、撞傷、挫傷等)因而無法預測在訓練以外的因素,故受測 結果也會受到其影響。

(三)研究者無法控制受試者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投入之狀態,因此實施課程 後,會因投入狀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果。由於籃球運動員,對於身體 的認知尚未很明確,生理的部分大致可以理解,但心理的部分確是很難 去探討的,此研究又必須結合身心兩部分,故無法完全掌握學生能真正 的靜下心且投入課程去察覺心理的自我。

(四)受試者在訓練過程中,因應個人因素可能退出籃球隊,進而退出研究參 與而使研究參與者人數減少。

(20)

8

第六節 研究重要性

本研究將身心動作教育理念應用於改善籃球運動員下背痛上,讓籃球運動員 開始重新了解自己的身體與自我覺察,並在教學活動課程當中,能夠體會身體與 心理之間的關係。許多的籃球運動員或是其他項目運動員,為了有良好的運動成 績表現,每次經由不斷的練習與高強度的訓練下,卻不知道身體的需求,也無法 察覺到個人身心內在的經驗與體會,進而不當的使力或是使用錯誤的觀念,造成 肌肉緊繃、身體疲勞及疼痛的產生導致學習效果降低,影響到自身運動表現也增 加傷害疼痛。

本研究試著將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籃球運動員,開發其覺察能力,並從研 究歷程當中,改善長期累積下背痛的問題並重新瞭解自我的身體,學會正確使 用身體的方式。研究結果對於未來身心動作教育研究者與籃球運動員訓練實施 教學課程,具有其參考之價值存在。研究的重要性如下:

一、學術研究上

下背痛是最常見、最困擾的問題,尤其對於籃球運動員來說,反覆的急性 疼痛不但影響其運動表現,更會影響到生活品質。礙於目前關於利用身心動作 教育課程療法來改善運動員下背疼痛的相關研究鮮少,尤其針對籃球運動員的 下背痛,會是一項值得研究的方向。

近幾年來身心動作教育在台灣身心教育學者劉美珠與林大豐教授的推動之 下,已逐漸被應用在於教學、治療與動作訓練上,對於身體姿勢的改善、減緩 身體的疼痛、增進身體的適能以及解決心理層面的問題上,都有正面的影響。

(陳昱甫,2006;黃蘭詠,2013)更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改善國小教師 下背痛及下背疼痛患者之研究效果,顯示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改善疼痛與 生、心理之問題都有明顯成效。有鑑於此,身為籃球運動員又因運動傷害而造 成下背痛的研究者更下定決心嘗試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於改善籃球運動員

(21)

9

下背痛,且試著提供運動員疼痛患者非藥物性與非侵入性疼痛治療的另一種可 能性,故有其進行研究知價值。

二、運動訓練策略上

本研究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讓運動員重新面對自己的身體與動作,建 立正確的身體使用知識,並嘗試讓運動員回到自己,增加覺察的可能及找到安 全又有效率的方式,以減輕身體的疲勞、疼痛及不當的身體使用,提供籃球教 練在未來訓練運動員的課程設計上能有較多元的選擇性。

三、對個人專業成長方面

身心學者認為,如果想要深入體會身體智慧的存在,就必須要向內探索,

學習與它溝通,傾聽它從體內所發出的訊息(劉美珠,2003)。本研究所著重的 課題就是要讓學習者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體、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審慎的思考 身體。擺脫以往傳統的舊有運動訓練,不只是專注於生理上的變化,而是由內 而外的改變,不僅提升個人專業的成長,對於在未來訓練籃球運動員或是教學 上,都有突破的想法與覺知。

(22)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擬針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籃球運動員下背痛改善效果之研究進行文 獻探討。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籃球運動員常見運動傷害之相關研究;第二 節為運動下背痛之相關研究;第三節身心動作教育之相關文獻與理論;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改善身體疼痛之相關研究文獻,並將當作研究參考之 方向及佐證支持。

第一節 籃球運動員常見運動傷害之相關研究

隨著運動競賽的激烈化與高度化,運動員身心所接受的訓練與壓力,也遠 比以往的運動員多,相對而言,運動傷害的問題也日益嚴重,然而,運動傷害 不僅需要龐大的醫療花費,也會影響到運動員的健康、訓練及比賽,甚至運動 生涯的提早結束,也是影響一般人是否持續參與或中斷運動計畫的重要因素。

運動傷害的發生是相當複雜之歷程,許多的因素與原因都可能間接產生運動傷 害,但心理性所引起的運動傷害也是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

一、運動傷害的定義

運動傷害是指在身體活動的過程當中,由於內發性或是外加性的作用利,對 於身體組織所造成的破壞結果(賴金鑫,1983)。鄭雪菲、劉俊昌、黃雅文、黃 奕清(1996)指出凡是參與運動而發生的一切傷害都可稱之為運動傷害,也有一 些運動傷害專家認為,有一些由於運動技巧錯誤或訓練不當所造成的特殊傷害,

如網球肘、投手間、跳躍膝與脛腔隙症候群等,往往需要運動傷害家的鑑定,才 能得到正確的診斷並獲得較佳的治療效果,進一步加以預防其再發或惡化,甚至 增強受傷部位的韌帶與肌肉強度,而使運動成績進步,因此,這類的技巧性傷害 或運動形成的特殊傷害,才是真正的運動傷害內涵(賴金鑫,1983)。然而,林 貴福、盧淑雲(1998)卻認為凡所有傷害來自於身體活動、休閒活動、運動或訓 練,均歸類為運動傷害。

(23)

11

王顯智(2003)的研究中也指出任何因運動造成的傷害,以致影響其當時 之運動表現者也可均稱為運動傷害。以上文獻資料都均敘述之運動傷害定義,

由此可見,運動傷害的定義較為廣義。

二、運動傷害的成因與種類

通常我們習慣把傷害發生的原因歸咎於生理或外在因素,儘管如此,心理因 素在近來的研究中顯示與運動傷害也有相當關連性;身體生理因素是引起競技運 動傷害主要的原因,但是心理因素也可能是造成運動傷害的原因(季力康等人譯,

2008)。 賴金鑫(1996)將運動傷害,依照受傷或症狀出現的病史來區分時,可 以分為及性傷害和慢性傷害兩大類:(一)急性傷害指的是由於一次內發性或外來 性暴力所造成的組織破壞,是傷者往往既得是在某次練習或比賽中所發生;(二) 慢性傷害指的是累積多次微小傷害所產生的結果,受傷者往往無法肯定何時何地 所發生,其臨床演變過程個人不同,但做後總會因症狀嚴重到影響其運動能力而 被發現。方進隆(1992)也在研究中將運動傷害分為急性運動傷害及慢性運動傷 害:(一)急性運動傷害,常在球場上看到運動之膝關節或踝關節肌肉肌腱的裂傷 或拉傷,或是韌帶的扭傷會拉傷導致明顯之疼痛、腫脹、紅熱和發炎等現象;(二) 慢性運動傷害,這是長期過度使用肌肉、骨骼、器官所引起的症狀,慢性傷害常 被忽視,即使它可能已經造成嚴重的傷害。林正常、王順正(2002)一書中提到 就急性運動傷害的性質而言,可分為:(一)肌肉拉傷(二)韌帶扭傷(三)挫傷或撞 傷(四)骨折(五)關節脫臼(六)開口創傷。而慢性運動傷害的性質而言可分為:(一) 慢性肌腱炎或骨膜肌腱炎(二)肌腱腱鞘炎(三)骨化性肌炎(四)關節炎(五)滑液 囊炎(六)疲軟性骨折(七)急性傷害處置不當。

一般常見的運動傷害並非研究的傷害,很少會危及生命安全或導致嚴重後遺 症,大都屬輕度的肌肉、韌帶、骨骼等傷害;雖這些小傷不會造成立急的生命危

(24)

12

險,但若無力及給予適當的處理,一會導致傷是惡化急慢性傷害,因此當運動傷 害發生十,正確是當的處理是非常重要,不但可以降低傷害程度和避免嚴重之二 次傷害,更可以縮短組織完成修復的時間(黃啟煌,2003)。

三、籃球運動員常見的運動傷害

造成運動傷害的原因很多,包括心理、生理和環境等因素(林洋卿,1999)對 大專院校甲一級籃球選手調查中指出,籃球運動傷害發生原因,以不當防禦及熱 身不足分居前兩名。康翠蘭(1998)的研究中指出,籃球是屬於接觸性運動項目,

選手有意無意的接觸,容易挑動情緒,是形成傷害的潛在因素、熱身不足也是造 成籃球運動傷害的主因之一,籃球運動中傷害的發生是由於身體與其他球員接觸 或衝撞,以及選手身在跑跳加速及減速動作中過度使用而造成,另外場地不良也 是造成傷害的原因。而違反運動規則、行為粗暴、過度緊張、運動服裝及其裝備 欠佳或健康管理不佳 ,也是造成傷害的因素(鍾德文、湯秀枝,1994)。

徐武雄(1996)調查籃球選手運動傷害種類有:手指挫傷是在抄截與接球等 情況發生;踝關節扭傷是在跑、跳中發生;胸部挫傷是在比賽練習時受對方肘關 節碰到;小腿抽筋乃是訓練過度所致;過度疲勞為訓練過度及比賽場次過多;大 腿挫傷為在比賽練習時受到對方膝關節碰到;膝關節痛(含跳躍膝)是因不當跳躍 訓練所致;跌倒擦傷為場地(此只水泥地)不良、腕關節挫傷為跌倒時腕關節先著 地;頭部撞傷為搶球瞬間互撞;脫水是在炎熱場地過久、流汗過多所致等。而在 籃球運動中除了上述之受傷部位之外,膝關節運動傷害也是相當頻繁的,常見的 傷害包括前、後十字韌帶、內、外側副韌帶及半月軟骨損傷(曹育翔、林世澤,

2002)。在 2012 年 3 月的 Am J Sports Med.期刊,報導美國學者 Yeh PC 等報導 NBA 的單純性半月板傷害之流行病學、發生率、風險、缺賽時間、受傷後對運 動員表現之影響,並探討預估發生半月板裂傷風險的因子,取自美國職籃訓練員

(25)

13

協會資料庫的資料,結果在 21 個球季中,總共 22,946 份受傷報告,其中 17,429 份與運動有關,膝部受傷(脛骨股骨關節)者共 1,671 份(9.6%)。作者鑑別出 147 位半月板裂傷,佔膝部受傷的 8.8%,佔全部運動傷害的 0.8%,這些傷害通常發 生在球賽中(楊榮森,2012)。

李翠英(2003)研究 88 學年度高中籃球甲級聯賽,籃球運動傷害最常發生 的部位依序為:(一)踝關節(65.56%)(二)膝部(15.73%)(三)手指(5.35%)(四)手 腕(3.64%)。而在 89 學年度運動傷害最常發生的部位依序為: (一)踝關節 (53.04%)(二)膝部(23.39%)(三)大腿(4.93%)(四)手腕(4.11%)(五)手指(3.77%)。

林洋卿(1999)的研究結果中顯示,在大專甲組籃球運動員受傷最常發生的部位 中也以踝關節的比例最高,其次為膝關節。國小選手曾發生傷害的比例超過 50%

的為手指 80.11%、腳踝 66.47%、膝蓋 63.34%、小腿 55.68%、手腕 53.41%、大腿 50.57%;單一選擇傷害次數最多為手指 70 位 39.8%、腳踝 31 位 17.6%、膝蓋 24 位 13.6%、頭部 12 位佔 6.8%。追蹤個教練瞭解原因,手指意指傳接球、抄球實 發生腳踝踩到別人的腳,選手跳起的也有;少數是膝蓋和小腿跌倒與碰撞所為,

多數是跑跳過度;頭部傷害有相撞、撞擊球架與中暑等、臉、眼則是對手或隊友 所傷、手腕以跌到為主因、腳底是選手赤腳打球所致(王龍意,2003)。

值得注意的是籃球運動在美國是運動傷害發生率排名第二名的運動項目 (Birrer,1994)根據 Whiteside(1980)的調查研究,在大學校隊籃球運動是男、

女運動員最容易受傷的運動,在大陸地區也是一項運動傷害率最高的運動項目

(于葆,1973)。而國外學者研究指出籃球運動傷害的發生部位,以臀部及膝部 的受傷為多。而上肢不以手腕受傷次數最多,傷害發生的類型以肌肉拉傷、扭傷、

挫傷及發言為較常見的傷害(Apple,1988)。

(26)

14

Rauh,Macera,Ji,and Wiksten (2007)也針對高中女子籃球、曲棍球、足球

、壘球和排球等項目的運動員研究中指出:(一)3%的運動員至少都擁有 2 個或 更多的運動傷害,而籃球和足球運動員有最多處的運動傷害報告;(二)損傷後受 傷的風險較高;(三)運動員舊傷再次復發的風險比罹患一處新傷還要高;(四)肩、

膝、小腿再次受傷的比例顯著高於新傷。這樣的結果讓我們了解到籃球和足球項 目的訓練指導員都必須特別注意運動員傷害的發生。

三、小結

運動帶來的傷害有著許多的因素,而針對各運動專項所發生的傷害部位也都 不相同。籃球運動最常發生的傷害都著重在於膝關節、踝關節居多,關於下背痛 傷害的相關文獻不及其他,故讓人更想為此而探討研究,而所謂的下背痛到底是 屬於何種傷害,為此第二節將討論下背痛有關之文獻探討。

(27)

15

第二節 下背疼痛之相關研究

下背痛已成為象徵現代人高度緊張繁忙的一種症候群,雖不會影響到自身安 危,但卻會著實的降低生活品質。然而,下背痛並非是一個醫學名詞,有些人會 使用下背痛症候群(low back pain syndrome)來表示,大致的位置在軀幹背部之 腰帶上下,由脊椎往兩側延伸,未到達身體側面的那一部位。只要在這個部位感 受到所有的酸、緊、痛等不適症狀,都屬於下背痛(胡新實,1998)。

下背痛(low back pain),是人類常見疾病。雖然不會引起死亡,但會嚴重 影響人的生活品質(陳怡如,2000)。影響人類主要原因為罹患率和再發率都很 高,且容易形成慢性病(丁如真,2002;黃湘棉,2004)。下背痛除了盛行高以 外,一年內再復發率約為 20%(黃湘棉,2004)。下背痛依年齡分布在青少年下背 痛之盛行率為 18%到 35%(丁賢偉,2003),25 歲到 60 歲之間為高峰(孫明輝,

2004),並隨年紀增加。

下背痛雖不比癌症致死危險,但對一般人影響至鉅,疼痛症狀經常是多樣化 且常呈現間斷性的發作,在站或坐姿時會加劇,而平臥時疼痛會減輕。下背痛雖 然不會要人命,但長期的腰痠背痛無意識形同精神及肉體上的折磨,尤其會造成 情緒上的低落、降低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進而影響到平常的日常生活。

故本節從造成下背痛之原因,再從下背痛的治療方法來探討,並為本研究之 參考依據。

一、下背痛的定義

背部的解剖構造有表皮、脂肪、肌膜、肌肉、脊椎、血管及神經,若因某些 原因,如使用過度、外傷、感染或腫瘤而造成這些構造的損傷則會產生疼痛的症 狀,當侷限於腰薦部時就會產生下背痛;而依照下背痛症狀持續的時間分為急性

(28)

16

(少於 6 週)、亞急性(6 至 12 週) 及慢性(超過 12 週)(賴彥妙、賴世偉、劉秋 松,2007)。急性下背痛指發作後症狀出現不超過 3 個月,通常原因很明確,有 80%-90%急性病患會自動復原,但復發率也相當高;慢性下背痛指發作後症狀持 續 3 個月以上,往往由隱約部舒適的感覺逐漸轉變成明顯劇烈疼痛感,過程可達 數年,且沒有可明確指出導致之原因(謝霖芬,2005)。

本研究下背痛定義為下背發生疼痛,下背範圍包括後背肋骨以下,腰板腰椎 兩側延伸至臀部,合併或不合併神經症狀,而神經症狀包含下肢的酸、麻和無力。

在這些範圍內感覺酸、緊、痛和僵直等不舒服症狀都應屬下背痛(胡新寶,1998)。

二、下背痛的成因與症狀

通常發生下背痛的受傷族群是常搬運東西、久站久坐、常彎曲(如身體彎曲 抱小孩之影響,而引發疼痛)以及上課症候群(如座椅高低度之影響,而引發疼痛),

另外過度疲勞(如肌肉受疲勞之影響,而引發疼痛)和運動強度不當造成運動傷害 等。嚴重受傷時傷患可能感到腰部有「嘎達」響聲,隨即出現劇烈腰痛,疼痛呈 持續性、侷限性。而患者都能準確指出疼痛部位,傷重者則完全不能活動,當翻 身、起床、咳嗽、深呼吸時疼痛感覺都會加劇(顏振國,1996)。

謝霖芬(2005)指出雖然引起下背痛的病因很多,但分析起來,95%以上都 是屬於「一般性」或「良性」的下背痛,其特徵是除下背痛之外, 病人看起來 好好的,沒有發燒、倦怠或體重減輕的現象,胃口也很好。疼痛部位侷限於腰薦 椎、臀部及大腿,且疼痛性質是屬於機械性疼痛。所位機械性疼痛性質事指疼痛 與身體的活動,如站、坐、運動等有關,且其症狀會隨時改變。曾雅莉(2006)

也依照下背痛的成因,分類如下:

(29)

17

(一)非特殊性因素(nonspecific factors)

非特殊性下背痛造成的原因不明確,如姿勢不良、長時間工作、處於壓 力的環境之下、活動量不足及生活緊張所帶來的肌肉緊繃,都是現代人下背 痛常見的原因。

(二)特殊性因素(specific factors)

可以找出背痛的原因,包括脊椎的病理變化如:骨折、腫瘤、感染、 馬 尾症候群(cauda equine syndrome),其它如腹部或骨盆腔的病變也會使疼 痛轉移到下背部(Margareta,2002)。

(三)機械性因素(mechanical factors)

指腰部軟組織與結構受到不正確或成受過度外力所導致的症狀,常見的 傷害包括肌肉拉傷(muscle strain)、韌帶扭傷(ligament sprain)、椎間盤 突出(herniated intervertebral disc;HIVD)、腰椎退化性關節炎(lumbar spine osteoarthritis)及坐骨神經痛(sciatica)。

綜合以上文獻,瞭解造成下背痛原因多樣也較為複雜,由此可知,現代人下 背痛的原因通常都是因為姿勢動作的不正確或缺乏運動所造成的(賴彥妙、賴世 偉、劉秋松,2007);而生理因素是引起下背痛的主要關鍵,心理因素則是惡化 下背痛的殺手,當缺乏運動時也會使肌肉失去力量,如果腰部和背部的肌肉都沒 有力量時,則無法有效的固定腰椎,無法支撐,因此加強驅幹肌肉的力量和改善 姿勢不良,對於預防下背痛是很重要的(楊建志,2010)。本研究藉由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結合生理與心理因素進而改善下背疼痛或許值得讓人試為一探的方法。

(30)

18 三、下背痛的治療方法

不同原因引起的下背痛,治療方法不盡相同。愈早治療,效果愈好。輕度脊 椎部位拉傷或經前期緊張誘發的下背痛自然可以緩解,無須特別治療。至於體位 不對稱所誘發的下背痛,即可調整體就好。脊椎側彎的部分 可以以增強腰部及 背部的肌肉訓練、脊椎矯正支架、外科手術,或合併以上各種措施來治療。僵直 性脊椎炎的治療目的則是緩解症狀、控制疼痛與預防畸形。透過文獻的查證,整 彙出以下治療下背痛之方法:

(一)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方面含有非類固醇發炎藥物、鴉片類治療藥物、肌肉鬆弛劑、

外用貼布或藥膏、外用藥膏等以上藥物,做為下背部疼痛治療。

(二)物理治療

運動治療:如增加腰椎穩定度(張曉均,2011),除了可以訓練大肌群 及肌耐力,也可以訓練幾諄爭邊小肌肉群的穩定性。電療:如經皮神經肌肉 電刺激(TENS)可減輕疼痛麻木的感覺,而干擾波可使肌肉放鬆、改善肌肉痙 攣現象(行政院衛生署台北醫院復健科,2012)

(三)運動療法

慢性下背痛患者只要以減低疼痛、減輕椎間盤的壓力,提高腰椎與身體 軀幹肌群的支撐力量為主,訓練背肌及柔軟度將可以預防下背痛發生(王秀 華,1999),背肌肌力運動有:趴姿,雙手往後身直拉緊(可手握毛巾或彈力 帶)吸氣,將上半身抬起,維持 5 到 10 秒,慢慢吐氣回到趴姿。

(31)

19

曾雅莉(2011)指出 12 週改良式彼拉提斯和心運動訓練(王嬿婷,2010;

張曉均,2011)可以改善下背痛患者之日常生活功能與降低疼痛程度。90%

下背痛患者,以保守治療即可改善疼痛程度,常健保守治療有藥物治療,物 理治療,中醫(推拿按摩、氣功、針灸、穴道治療)等等(陳律文,2001;謝 麗貞,2001)。相關資料也顯示下背痛可經由改善生活習慣而減輕或預防,

如運動強化肌肉力量,為持理想健康體重和維持良好姿勢減少風險,學習正 確且省力的搬重物技巧,睡在較硬的床鋪,坐在支持性比較好的椅子和穿適 合且支撐較佳的鞋子等等,都有助於下背痛的預防與治療 Melodie(2005)。

四、小結

綜合以上文獻得知,下背痛是一種常見的病症,然而罹患下背痛的比率已嚴 然到不可忽視地步,不僅年齡層有逐漸下降之情形,因文明所帶來的後遺症,在 當然之急情況下,積極預防下背痛,且改善下背痛情形是目前所要探討研究的課 題。以往的下背痛治療方式,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等這些由外而內的療 法,都只是治標不治本,有別以往之治療發現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疼痛的改善 是有效的,對此第三節將所要探討有關於身心動作教育之相關文獻。

(32)

20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之理論與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是一門新興課程,由台東大學兩位教授劉美珠與林大豐教授將 身心動作教育從教育領域開始著手,推廣至各行各業層面。目的是藉由「教育」

重新教導人們對身與心的觀念,並建立在身心學的理論基礎,以動作教育的方式 教育人們重新檢視自己的身體、具備體驗身體的結構、功能、動作、感覺等達到 身心平衡的一種教育過程(劉美珠、林大豐,2004)。本節研究者蒐集相關身心 學、身心動作教育以及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理論與研究,希望透過文獻的探討,

能夠使人們更加瞭解身心動作教育的課程對於改善身體疼痛所扮演的角色並針 對改善下背疼痛之相關研究情形。

一、身心教育理論

身心教育(Somatic Education)源自於身心學研究領域,以身心學為理論 基礎,身心技巧為手段,強調以回到身體為原點,藉由人體動作(Movement)或 手觸技巧(Hands-on Bodywork)來開發身心覺察與體察身體智慧的教育過程(劉 美珠,2004b)。改變舊有模式的身體在教育理驗,著重在於姿勢、動作、情緒、

想法和自我概念的相互關係,並考慮人的自主性和個別差異,以實際操作的方法,

幫助人們重新認知身體的使用方式,檢驗個體的結構( structure)與功能

(function),以便能夠動得更輕鬆、有效率、更精確、更優雅(劉美珠,2010)

本研究以教育為前提、身心學為理論基礎,運動動作教育的模式,發展出一 系列的身心教育動作課程,嘗試運用身心技巧所編排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 高職籃球運動員身上,課程內容以基礎的呼吸探索進入道內在的自我,透過身體 構圖(body mapping)探索瞭解身體的結構與功能,並藉由透過探索放鬆其身心,

並發發覺察能力重新體驗身體。最後看待生命時能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劉美珠、林大豐,2004)。

(33)

21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理論基礎

身心學的發展,大多源自於個人為了解決身體上的一些問題。進而對自我身 體重新探索,隨著不斷體驗的過程和經驗的累積,逐漸發展出不同派別的身體療 法及技巧。直到 1976 年湯瑪斯.漢那(Thomas Hanna)整合各家技法的共通性,

整理出基本論點,並確立了身心學在學術研究中的角色(王德正,2007)。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就是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

透過「動作教育」的型態進行的教育模式,以一系列的身體活動來開發覺知,認 識自我,進而重新檢查身體的結構、功能及體驗身體當下經驗、感官知覺和意識 活動的一個教育過程(林大豐、劉美珠,2003)。並融合東西方身心技巧與動作 教育原理之原則所設計出的一套身體教育方法(林季福,2004)。身心學者們認 為,動作不僅可提供人們最深刻的感受與經驗,因動作本身就是一個人生命體的 呈現,而每個動作的背後都有其意圖和所要表達的內容,動作在不同時空下的呈 現,也都會訴說著不同的情緒與感受,以「身體」做為主體,強調人體的覺察、

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這三者之間的互動關聯性:並透過有系統的理論與方法,藉 由身體的感覺和反應,以及身體動作的操作探索,來調整身體及影響心理層面,

促使人們更能夠清楚的認識自己,發揮其潛能(劉美珠,2002)。

身心動作教育的觀念與實際操作活動課程的設計,是強調讓學生去體察身體、

認識身體,進而間接瞭解身體智慧並懂得尊重身體,重新學習與反省對身體的看 法,並經驗到個人的情緒和感受。學者認為利用動作傳達人們的感受與經驗,再 透過動員身體特定的組織,實踐內在、外在,或兩者的意圖,一由此可知,覺知、

意圖、動作和影響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劉美珠,2002;Gomez, 1988-89)

林大豐(2001)將身心學定義為從自我內在去經驗身體,它是全人和重新探

(34)

22

索身心靈合一的學問,也包含了自我與他人、個人與團體、內在與外在、公眾與 私人之間的關係,所有相互影響所延伸的各項內容。身心學也是探究身心關係的 一門科學,透過有系統的理論與方法來開發人體的覺知能力與環境適應的能力;

經由身體的感覺、反應與動作的探索,來調整身體的使用及影響心理層面,使人 們能夠更加清楚認識自我、適應環境和發揮潛能(林大豐,2003a)

透過身心學理念哲思下所發展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已逐漸有了明確的界定

,劉美珠(2007)思索、分類、統整與歸納後,提出身心領域當前的發展架構 圖,如圖2-3-1,說明了本研究中身心學、身心教育、身心動作教育的關係。

(35)

23 理念

目的

手段

型態

歸類

圖 2-3-1 身心學領域發展架構圖(引自林大豐、劉美珠,2007:163)

身心動作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手技

身心治療 Somatic Therapy 身心教育

Somatic Education

身心手技教育 Somatic Bodywork

for Education 身心動作治療

Somatic Movement

Therapy

身心手療 Somatic Bodywork

for Therapy 教育

動作

治療 東方與西方 身心觀與方法 身心辦證的反省

身心學觀(Somatics)

(36)

24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發展之背景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引自身心學理論作為基礎,透過現場教育的動作模式引 導個體,並將個體與教育聯結,從自我的身體出發,透過一系列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體驗活動,利用此課程瞭解自我與心理的關係,以達到身心和諧的效果,透過 身體覺察的能力與認識自我身體結構、功能,以體會 自我當下的經驗(劉美 珠,2003;劉美珠、林大豐,2004)。身心學的興起,起源自許多學者對「身體」提 出許多不同的解讀,所引發的出「身」與「心」之間的二元關係論(林季福,2004)。 劉美珠(2003)研究中指出,身心學是研究身心經驗的一門科學。在身心學裡 soma 指的是身體,跟一般醫學上所稱的 physical body(軀體)有很大的差別。身心 學的派系有很多,到 1976 年 thomas hanna 根據不同門派技法的共通點,並選用

「soma」這個名詞來界定「身體」,而「soma」它最根本的意思指的是 living body

(活生生的身體)、mind body(有心靈的身體)或 thinking body(有思想的身 體)。身心學主要核心是身心合一,為了在突破制式傳統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增 進人體對於自然的動作、律動、情感表達與動作協調的適當發展,而非傳統的身 心二元論,可能只重視心理而遺棄或輕忽身體的一種概念,所提出的身心合一概 念,並將此模式融入個體的生活當中(吳美慧,2006)。

身心學的範圍相當廣,而每個不同派系都有不同的技巧方式、理論及重點,

但終極目標,都是希望能讓個體的潛能開發出來與身心靈的健康與身心達平衡。

蔡琇琪(2004)指出,身心動作教育強調身體再教育和再學習的觀點,最主要的 手段是以動作做為方式,用來探索身體的身心教育型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也認 為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讓學生自由使用身體,享受與體會身體的流動,透過 此活動讓學生瞭解身體。

(37)

25 四、身心教育課程相關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研究相當廣泛,本研究針對身心動作教育中有關呼吸與放鬆、

身體覺察能力、身體構圖及身體動作探索之研究分述如下:

(一)呼吸與放鬆相關研究

劉美珠(1999)指出,當個體在一呼一吸當中,生理就產生許多的變化,

不管在心理或身體姿勢動作上,都有著相當大的影響。透過呼吸感受身體在 「緊」與「鬆」之間的不同,進而學習身體的使用與控制。許志耀(2002)

指出,當個體動作無法與呼吸配合時,會產生憋氣或當呼吸控制不佳時,呼 吸和循環系統會對人體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同時直接會對動作質量及技術 的提升有很大的影響。而蔡琇琪(2004)研究指出透過呼吸覺察,受試者在 放鬆方面確實能呈現出有正確的效果及改善,並提出動作教育課程呼吸覺察 活動教學,對於國小三年級的學童有靜定及放鬆之正面效果。由此研究了解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可以協助學習者身體肌群的放鬆,避免肌肉引發身體不必 要的疲勞進而達到真正休息的目的。林大豐、劉美珠(2004)在研究指出,

將呼吸配合意念應用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並在操作動作過程中配合呼吸 的調整,可以達到疼痛部位的放鬆目的,而江正發(2006)也指出透過呼吸 能縮短疼痛的時間與狀況。

透過以上文獻顯示,呼吸與放鬆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裡被廣泛的應用,可以 應用在不同年齡或不同工作型態的對象身上,而且都能看到明顯的改善或幫助。

透過呼吸的調整,可以幫助疼痛的減緩及舒解、身心的放鬆效果。(2010,林淑 婷)因此,本研究以呼吸為主要課程元素,編排一套改善高職籃球運動員下背痛 之身心動作課程,幫助運動員在操作動作過程中,能加以放鬆更調整疼痛部位。

(38)

26 (二)身體覺察能力之文獻

Syer and Connolly(1998) 提到,身體覺察對運動領域而言,指的是 運動員對自己本身身體的覺察能力,最主要是幫助運動員身體的放鬆以及 認知方面的改變。卓子文(2001)發現,當個體透過参與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之後,受試者能清楚的描繪身體的感覺,並透過意念的轉變及隨著覺察 意識的提高,受試者可以覺察自己身體的肌肉張力情形,以及少數受試者 能覺察自己的情緒及心理因素對身體所產生的影響,因此可見身心動作教 育能使覺察的深度增加。

林清和(2001)指出,身體覺察對運動員而言,是能察覺身邊環境和自 己身體感受變化的敏感度,最主要是因為此身體覺察會影響認知評估以及因 應策略的運用,進而間接影響到運動員的運動表現。身體察覺會產生視覺意 象,並利用此意象改變無效技能模式,身體覺察可以幫助運動員培養身體與 精神之間的關係;如果以身心學的觀點來看身體覺察時,他指的是覺察你的 身體,主要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內在感受,活在自己的身體裡,並將無 意識行動提升到有意識的層面上,最終目的是察覺每一個當下(劉美珠,

2003)。

透過一系列活動課程來開發身體覺察能力,強調直接而力及體會感覺經 驗,幫助我們非批判性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習以為常的身體變化裡,在用心 品位當下過程中,「察覺」的現象就發生了(王偲潔,2007)。

(三)身體構圖

「身體構圖」(body mapping)是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內容之一,

它提供了再訪身體、認識身體,並和內在的自我做深度溝通的好方法(劉美

(39)

27

珠、林大豐,2006)。它是由比爾‧康樂伯(Bill Conable)提出的觀點 (Conable, 1998),指一個人在自己腦海中重新提供一個正確的身體結構地圖,藉由有 意識地修正與精緻化對自我身體結構的認知與體會,來產生有效率、優雅的、

協調的及省力的動作(Conable, 1998)。

劉美珠、林大豐(2003)指出,一個人如果頭腦中所認知的身體結構認 知是正確的,動作的展現使用就會以比較好的方式來呈現;但如果個體對身 體結構認知觀念不對的話,動作表現就可能會比較沒有效率,而且很有可能 會在参與運動時造成傷害。江正發(2006)研究指出身體構圖的認知情形增 加,可以有效改善疼痛及放鬆身體,如果能夠重新提供大腦一個正確的結構 地圖的話,對於個體在使用身體方面更為輕鬆,並能預防或降低運動傷害的 產生,並可以引領個體進入身體自我探索之旅。在本研究利用脊椎、骨盆、

的部分,來進行認識體會身體構圖的重要課程架構。

1.脊椎

彭建翔、黃詩雲(2008)指出,脊椎可分為頸椎七節、胸椎十二節、

腰椎與薦骨五節。每一對相鄰的椎體與椎間關節當中的椎間盤是身體負 重相當重要的部位。身體的支撐及平衡與脊椎有關,當脊椎在長度與彈 性上任何一部分發生問題,都會影響身體的使用成效。所以身為一個運 動員認識脊椎的構造,是相當重要的,而當脊椎構造認知提升之後,身 體重心的觀念就會提升,而這觀念有助於運動員運動時的協調性。

2.骨盆

骨盆上的髖關節是非常重要的關節,它主要是銜接下肢與軀幹,髖 關節的穩定與否,最主要是它影響球員是否能輕巧移動重心相當重要的

(40)

28

一個關鍵點,骨盆結構的認知與使用方式,會影響著脊椎正常的動作,

因此許多下背痛的問題,如果調整骨盆的認知與活動,都會得到適當的 調整,脊椎動作主要受骨盆結構認知與使用正確性所影響,因此許多下 背痛的問題,都可以經過骨盆的認識與活動而有所改善(劉美珠、林大 豐,2004)

(四)身體動作探索之文獻

劉美珠(2003)利用身心動作教育觀點應用在體育課程教材研究上指出,

學生在参與課程後,表是對自我身體的認識、身體的使用、身體的姿勢、提 升身體覺察能力這四方面都有很明顯的改善與成長。林季福(2004)研究發 現,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脊柱側彎角度都達明顯改善,而且在呼吸效能、身 體鬆緊覺察、身體使用、身體結構、不良姿勢、身體態度及整體身體覺察能 力方面都有良好得助益。「動作」是身心動作教育最主要的手段, 它是用來 探索身體的身心教育型態之一。身體動作探索強調由外顯可見得肢體表現,

也同時含有身體內在所有相關「動」的狀態,活動內容包含呼吸、聲音、道 具操作、意象、圖畫、音樂、與他人身體的接觸等不同方式所產生的動作,

我們都可將它當作是探索身體的途徑(蔡琇琪,2004)。

(41)

29

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改善身體疼痛之相關研究文獻

身心動作教育提供各種不同自我身體的溝通方法,選手能夠隨時自我調整和 放鬆不必要的肌肉緊張,能夠使動作的表現更加精準,亦可幫助選手放鬆身體、

消除疲勞、減少運動傷害及進行自我復建工作(林大豐、劉美珠,2004)近年來 研究均指出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不但可以改善與舒緩身體疼痛及不適感,而針 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改善身體疼痛有關之研究,研究者整理歸納分述如下:

一、身心動作課程改善疼痛之相關文獻

研究者(劉美珠、林大豐,2003;2004;2006)分別針對改善運動員特定受 傷部位,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做為導入,在對象經過身心課程後,明顯改善身體 疼痛之部位。從 2003 年針對台東師院甲組運動校隊運動員,因運動傷害所造成 的疼痛,在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後研究發現對於急性運動傷害較達明顯效果,

對於慢性累積運動傷害部分就沒有明顯之改善;2004 針對台東大學學生 15 位肩 部患有疼痛之運動員,在接受週期式身心課程後,初期疼痛指數為升高狀態,經 過數週之後疼痛指數明顯降低,表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疼痛指數的改變是有 幫助的;2006 年對象由運動員轉換為女性,研究 39 位經痛長期所困擾之大學女 性,實施 12-18 週的身心動作教育後,疼痛明顯改善,三個月後追蹤了解,疼痛 改善效果顯著,顯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經痛改善是具有持久性的,這項研究 對於女性來說,是一大福音。

劉美珠(2005);陳昱甫(2006);黃蘭詠(2013)三位研究者都是針對下背 痛之患者,利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改善之。劉美珠(2005);黃蘭詠(2013)研 究之對象都為運動員之患有下背痛,而陳昱甫(2006)是針對國小教師且患有下 背痛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劉美珠(2005)在實施課程之後下背疼痛情形有 明顯改善,尤其是體側彎與體前彎的柔軟度有明顯增加效果;陳昱甫(2006)在

(42)

30

疼痛指數、坐姿體前彎與坐姿體旋彎角度有明顯改善,但是仰臥側彎卻未達效果;

黃蘭詠(2013)改善患有下背痛之運動員研究中指出,在站姿體前彎、體側彎之 角度有明顯改善,但是坐姿體旋彎卻未達顯著效果,與陳昱甫(2006)研究效果 不同,也許是課程設計不同造成此效果,都值得去探究其影響變化。

王德正(2007)、張聖岳(2011)、張聖杰(2012)針對不同運動項目之運動 選手肩關節疼痛為其對象,分別為羽球、棒球及柔道項目,進行身心度做舊課程 之後明顯改肩關節疼痛指數及肩關節活動角度,說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改善 運動員肩部疼痛是有顯著效果,另外陳素雲(2010)以公務人員肩頸疼痛做為研 究對象,也發現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公務人員肩頸疼痛之效果達顯著,不管 是肩關節意或是肩頸疼痛,經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之後,改善疼痛效果都達 顯著。

林淑婷(2012)以國中棒球隊為對象,並以改善膝關節為主要目的,在實施 課程之後,運動員發現膝關節之疼痛,都有明顯改善。

二、小結

以上綜合相關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改善身體疼痛文獻,一再的說明除了大眾所 知疼痛改善療法之外,身心動作教育的課程實施也能有達顯著改善疼痛之效果,

用在各個不同的運動現目及疼痛部位或是對象,都有明顯佐證支持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對於改善疼痛是有效果的。一般傳統疼痛治療皆為由外而內,而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是由內而外去調整,故同時兼顧身心並重新教育身體使用方式,更適合做 為改善身體疼痛之研究。

(43)

3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為瞭解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否對籃球運動員下背痛改善之可行性,在前測包 含下背部疼痛指數量表、基本檢測表(坐姿體前彎、坐姿左右體旋彎、站姿體前 彎、站姿左右體側彎、髖關節活動角度)測驗項目,蒐集資料並加以分析。經與 指導教授討論後,編排一系列結合身心動作教育之相關課程,以進而提升籃球運 動員對自我身體覺察能力並輔助改善下背痛之問題。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將研究設計歷程分為六節並加以說明。第 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流程;第三節為研究人員及場地;第四節為研究 工具;第五節課程規劃與編擬;第六節為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意在於身心學之理論基礎,嘗試將身心動作教育內涵中,有關呼 吸放鬆、自我身體覺察、身體構圖、身體動作探索等元素,融入於改善下背痛之 教學課程中,並以台東某私立 X 學校籃球運動員因運動訓練造成下背痛之學生為 研究對象,讓學生能夠透過課程的學習與動作的探索,重新體驗及教育自我身體 的使用,並改善身體姿勢。期望籃球運動員能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有所啟發,

也進而改善下背痛之問題。

研究者將實際教學課程分為 8 週共 16 節,並收集學生操作後相關資料與回 饋反應,並輔以適當的前後測數據,進而做資料的統整與解釋。從研究目的、參 考文獻之後,研究架構列於圖3-1-1。

(44)

32

圖 3-1-1 研究架構

身體構圖

身體自我覺察

呼吸與放鬆

自我身體動作 探索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45)

3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採用以質性為重;量化為輔的研究方法,並分為三階段進行研究,研 究流程列於圖 3-2-1 。

一、準備階段(2013 年 6 月至 2014 年 2 月)

(一)研究者因應本身下背部運動傷害而利用職場職責(籃球隊教練)之 便,觀察學生實際練習情形,發現如何改善下背部運動傷害是值 得研究的問題。

(二)蒐集有關籃球運動傷害及身心動作教育相關課程之文獻資料,並 構思問題解決的可行性與方法性。

(三)確認研究的問題,再發展研究工具。

(四)跟隨身心動作教育專家進行相關身心動作課程。

(2014 年 7 月至 8 月)

(五)與訓練學生溝通並擬定訓練課程。(2014 年 9 月至 2015 年 2 月)

(六)完成研究計畫撰寫。

二、發展階段(2015 年 3 月至 2015 年 5 月) 持續蒐集相關文獻佐證,及 以下相關資料。

(一)取得參與者參與研究須知暨家長同意書。(附錄一)

(二)對研究對象進行初步評估,利用疼痛指數量表(附錄二)測量膝關 節及下背痛指數,再進行基本檢測(附錄三)膝關節活動角度及背 部柔軟度(坐姿體前彎、站姿體前彎)為前測之依據表現,確認現 階段球員之狀況。(2015 年 2 月)

(三)實施身心動作教育相關課程與蒐集相關資料。

(四)利用統計分析軟體-SPSS,將蒐集到的相關資料做相依樣本 t 檢定。

(46)

34

三、結果分析階段(2015 年 5 月至 2015 年 6 月)

(一)將所有相關資料做分析處理。

(二)完成所有研究並撰寫論文。

(47)

35

圖 3-2-1 研究流程 確定研究主題及範圍

資料蒐集與文獻探討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與編擬

前測活動

實施課程

紀錄與回饋

後測活動

資料處理與分析

省思與建議

撰寫論文

1.下背部疼痛量表 2.髖關節活動角度 3.背部柔軟度

(站姿、坐姿體前彎

、站姿左右體側彎、

坐姿左右體旋彎) 修

正 與 省 思 教 學 內 容

(48)

36

第三節 參與者與研究時程及場域

本節參與者與研究時程及場域分為研究對象、研究者兼課程教學者、觀察者、

研究時間、研究場地及課程實施場地分述如下。

一、參與者

參與者為臺東某私立高職學校 102~103 學年度男生籃球運動員,共 12 人,

高一 5 人、高二 7 人,年齡階層為 15-18 歲,大部分都有兩年以上的籃球基 本訓練經驗,及患有下背痛之情形,在正式實施操作課程中,有 2 名球員因 個人因素而退隊,最終課程參與人數為 10 人。

二、研究者兼課程教學者

研究者即為教學者,教學經驗為四年,現任為某台東私立高職體育教師,曾 經為籃球運動員,在高中階段時因運動造成下背部受傷,透過一般治療(藥物治 療及物理治療),並無法完全根治,且不定期的復發。

在就讀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在職碩士班過程中,因接觸台東大學劉 美珠教授之身心相關課程,「身心專題研究、」「身心動作教育專題研究」、「身心 技法研究」及參與 2014 年 5 月國際身心動作教育研習會,透過實際接觸與自我 覺察之後,明顯感受原有的下背痛有明顯改善,故決定將此身心學領域應用於教 學方面並進行研究。而在優先取得身心相關課程學分之下,作為教學的基本知識 與經驗。而在訓練籃球運動員過程中,不少聲音提出下背痛之問題而造成籃球訓 練的影響,故使教學者更想利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來改善籃球運動員下背痛。

三、觀察者

為在實施研究過程中取得正確資料,並在進行中獲得客觀意見,讓結果更具 完整性,因此觀察員有存在的必要性。研究者商請一位他校體育教師且具備身心

(49)

37

教育之基本概念擔任觀察者。為使觀察者瞭解本研究課程,因此在教學前期先與 觀察員進行初步課程研究架構之討論,並準備相關資料,如下:

(一)提供研究者相關研究資料及身心動作教育文獻資料做為閱讀

(二)讓觀察員充分了解教學研究過程,並討論本研究實施之主要課程內容。

(三)告知研究架構(圖 3-1-1)及研究流程(圖 3-2-1)

四、研究時間

(一)實施日期:2015 年 3 月至 5 月,共進行 8 週,每週 2 天每次 120 分鐘 (二)實施時間:每週一、三,下午 6:00 至 8:00 訓練完後進行課程 (三)檢測時間:

1.前測(研究進行前一週) ○1 下背部疼痛量表 ○2 髖關節活動角度

3 下背部柔軟度(站姿、坐姿體前彎、站姿左右體側彎、坐姿左右體旋 彎量表)

2.後測(研究進行完當日)

3.研究結束當日進行訪談(訪談紀錄表如附錄四)

(50)

38 五、檢測場地

本研究場地為台東 X 私立學校風雨球場,為球員平日訓練開放式空間場地

,在此進行身體活動角度前後測。

圖 3-3-1 檢測場地 六、課程實施場地

本課程實施場地為台東 X 私立學校原住民活動中心,為密閉式寬敞空間,

音響設備齊全,並且不受任何干擾,適合進行課程之操作。

圖 3-3-2 課程實施場地

數據

表 5-2-2 球員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難易程度分析表.......................................103  表 5-2-3 球員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幫助程度分析表.......................................103  表 5-2-4 球員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自我參與表現程度分析表.......................10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4G - Index and principal rates of change of the Composite Consumer Price Index at section, class and group levels of goods and services. 4A - Index and principal rates of change

4G - Index and principal rates of change of the Composite Consumer Price Index at section, class and group levels of goods and services. 4A - Index and principal rates of change

4G - Index and principal rates of change of the Composite Consumer Price Index at section, class and group levels of goods and services. 4A - Index and principal rates of change

4G - Index and principal rates of change of the Composite Consumer Price Index at section, class and group levels of goods and services. 4A - Index and principal rates of change

4G - Index and principal rates of change of the Composite Consumer Price Index at section, class and group levels of goods and services. 4A - Index and principal rates of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