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質性與量雙向進行研究,質性研究採用實際教學之行動研究,透 過教學者日誌(附錄五)、觀察員紀錄表(附錄六)及球員課後回饋單(附錄七)

等多元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且提供本研究作為分析之依據及課程實施效果是否值 得作為參考的目的;量化研究則採用籃球運動員疼痛指數量表與基本檢測表,呈 現髖關節活動角度及下背部柔軟度(站姿、坐姿體前彎、站姿左右體側彎、坐姿 左右體旋彎)的情形作為前後之對照。

在研究進行之前,必須取得徵求參與者參與研究須知暨家長同意書方能進行 此項研究。

(一)基本檢測表:

1.髖關節活動角度測量

測量目的:比較髖關節前後活動角度。

步驟:請參與者坐於墊子上,坐姿腳貼地狀態,再利用髖關節角度測量 器測量髖關節活動之角度,研究者記錄數值於測量表上以便蒐集 研究資料。(如圖3-4-1)

圖 3-4-1 髖關節活動角度測量

40 2.下背部柔軟度測量

測量目的:背部柔軟度活動角度。

步驟:此柔軟度分為四部分,站姿、坐姿體前彎、站姿左右體側彎、坐 姿左右體旋彎。

(1)為站姿體前彎先行請受試者站在測量工具處(如圖 3-4-2),

身體由上往下推進測量工具,直至無法進行為止,研究者將 所測數值記錄於測量表上。

圖 3-4-2 站姿體前彎測量

(2)為坐姿體前彎,請參與者坐在墊子上,雙腳腳跟頂住測量器 兩旁凹槽(如圖 3-4-3),雙手往上交疊,並深呼吸慢慢往前推 進測量工具,直至無法進行(如圖 3-4-4),這時研究者要特別 注意參與者膝蓋是否彎曲,以免影響正確測量數值,並將數 值紀錄於測量表上。

41

圖 3-4-3 坐姿體前彎測量器

圖 3-4-4 坐姿體前彎測量

(3)為站姿左右體側彎,先行請參與者依照測量標準線站在測量 工具處(站姿左右體側彎器,如圖 3-4-5),身體貼緊牆面並由 左開始利用中指由上往下推進測量工具,直至無法進行為止,

在進行右邊依序剛剛程序,研究者將所測數值記錄於測量表 上。(如圖 3-4-6)

42

圖 3-4-5 站姿體側彎測量器 圖 3-4-6 站姿體側左彎測量

(4)為坐姿左右體旋彎,先行請參與者坐在測量工具處(坐姿左右 體旋彎測量器),身體脊椎貼緊桌邊,雙手向後勾住長條棍,

並由左開始旋轉推進測量工具,直至無法進行為止,在進行 右邊依序剛剛程序,此時要注意參與者是否有將身體脊椎貼 緊桌邊,此時研究者將所測數值記錄於測量表上。

(如圖 3-4-7 及 3-4-8)

圖 3-4-7 坐姿體旋左彎測量 圖 3-4-8 坐姿體旋右彎測量

43 (二)疼痛指數量表

測量目的:測量參與者自我感受下背疼痛指數。

步驟:利用 1-10 的疼痛指數作為參與者自我感受的疼痛度, 1 為沒 疼痛感,依序按照本身感受由上至 10,10 為非常疼痛,當指數 越高代表疼痛越為激烈。而疼痛指數表最直接反映受試者實際活 動時的疼痛情形。研究者將疼痛指數表蒐集以便後測研究之佐證。

疼痛指數量表由參與者自行畫出本身疼痛之主觀感受,為瞭解參與者疼痛的 改善情形,於參與前與教學實施完成後接受測驗,依據參與者的疼痛指數量表作 為表格分析。

二、資料收集

(一)教學者教學日誌

教學者日誌主要是依據教學者在研究實施的過程當中,課程的內容、

籃球運動員上課反應情形、省思與心得、課程改進與修正,都透過教學者 日誌來檢視是否達到其研究教學之目的。

(二)觀察員紀錄表

觀察員紀錄表,是為了讓觀察員在課程實施過程當中,針對課程實施 方面、教學者教學行為方面、研究對象學習情形,以及教學者與參與者互 動情形,以客觀的角度檢核教學者,並提供具體建議。

(三)課後回饋單

課後回饋單,主要是提供球員在教學實施後的省思,並填寫當下之感受。

研究者設計課後回饋單,用於每節教學實施課程結束後請球員填寫,瞭解球

44

員對於課程的反應、接受度及心得,使研究者在反省思考課程中作為依據,

將收回資料加以彙整,並搭配球員回饋反應並隨時修正調整課程之內容進行 下次課程教學。

(四)訪談紀錄

利用課程結束後,對於參與者進行訪談並用手機錄音其對話內容,其內 容包含自我身體覺察、日常生活上的改變、疼痛的比較及運動訓練表現的改 變,是否對於課程有具體之建議等五大面向之訪談問題。

45

第五節 課程規劃與編排擬

為了改善籃球運動員下背痛之問題,研究者編排一系列以身心動作教育理論 為基礎之相關課程,並結合所學身心技法中的身體構圖、呼吸與放鬆、自我身體 覺察、身體動作探索等四元素,進行教學及教材實施,在實施過程當中記錄選手 的學習反應與效果,以及針對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檢視,以達 個人省思及專業成長,也希望透過課程,籃球運動員能增加對自我身體覺察的能 力,學會使用身體的正確觀念及放鬆其身心間接改善下背痛。

本節依照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理念、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架構、課程內容分析 與編排、課程進度及課程動作內容分析,並整理出授課大綱分述如下: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理念

利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改善下背痛,經由文獻探討得知將本課程分為四大基 本架構:身體構圖、呼吸與放鬆、自我身體覺察、身體動作探索,並且將這四大 基本架構設計成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以在 2013 年至 2014 於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 休閒管理碩士班所經由劉美珠教授指導之下的身心技能為課程編排主要內容。實 施過程中以引導方式教學,使研究對象重新了解身體下背的結構位置與功能性,

在參與課程中啟發對身體的認知與身體的正確使用方式,發現身體更多的可能性 與發展空間。

二、課程教學目標

本研究課程是在藉由身心動作教育相關課程,加強身體構圖認知方式利用呼 吸與放鬆的練習、開發自我身體覺察能力再以身體動作探索以減輕身心壓力,進 而改善下背痛之症狀,其教學目標如下:

(一)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認識自己與下背痛之關聯。

(二)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學會自我放鬆並間接改善下背痛。

46

(三)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提升對身體覺察能力。

三、課程架構

本研究是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綜合文獻探討總結,根據台東大學劉美珠教 授所研發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以及研究者實際體驗過的身心動作教育技巧,選 擇適宜改善下背痛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編排設計一系列改善台東某私立學校籃 球運動員下背痛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根據文獻探討研究顯示,籃球運動員下背 痛的原因有熱身不足、使用過度、姿勢不正確、肌力缺乏、欠缺覺察能力等原因 所造成,依據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學理念,透過身體構圖、呼吸與放鬆、自我身 體覺察、身體動作探索,編排一系列適合相關課程,以重新認識自我身體結構、

學習呼吸與放鬆方法、提高本身自我身體覺察能力及正確的肢體動作使用,以此 課程研究是否達改善籃球運動員下背痛之效果。

本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之架構列於圖 3-5-1 ,課程設計以改善疼痛指數、

下背部柔軟度急增加身體覺察維課程目標,為達到此目標進而編擬一系列相關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活動內容,課程編排方式分述如下:

(一)身體構圖

主要目的為認識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下背痛關係。活動內容包含身心動 作教育概念介紹、骨骼構造介紹(脊椎、骨盆、髖關節)、下背肌群介紹及 地心引力的認識。

(二)呼吸與放鬆

主要目的為學會自我放鬆、紓緩疼痛、增加自我身體覺察,透過呼吸的 方式進行放鬆按摩感受呼吸在身體空間內的改變及肌膜伸展的方式體會鬆 與緊、輕與重的差異。活動內容包含丹田呼吸、呼吸練習、肌膜伸展、放鬆 練習。

47 (三)自我身體覺察

主要為增加自我覺察、學會自我放鬆、紓緩疼痛透過自然的動作探索並 增加自我的身體覺察。活動內容包含個人身體檢視、身體歸零、身體彩繪、

骨盆時鐘。

(四)身體動作探索

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下背痛、增加自我身體覺察、學習呼吸與放鬆,透 過動作技巧體會放鬆與緊繃之間的差意改變自我身體覺察之能力。活動內 容包含骨盆時鐘、坐骨走路、背部走路、下背伸展、側伸屈抱、腰椎的伸 展、下背放鬆系列、下背伸展系列、烏龍擺尾、so-tai 操作技巧動作。

48

49

50

51 (一)身體構圖

本研究先以身心動作教育概念切入,使籃球運動員清楚明瞭,再針對下 背痛之相關骨骼構造介紹,脊椎、骨盆、膝關節,慢慢延伸到下背肌群一一 認識,架構簡易身體概念,透過這些重新瞭解身體結構並學習正確之使用方 式。

(二)呼吸與放鬆

籃球運動員在這樣高度訓練及制式化的訓練之下,肌肉的張力早已經達 到最緊繃,忘記了人體最本能最原始的放鬆狀態。為了達到身體放鬆之目的,

籃球運動員可以透過呼吸的練習、肌膜的伸展來達成,然而在身心技法當中,

因應每個人身體需求不同,也會選擇不同的放鬆技巧且實施動作操作,以達 到身體放鬆,一旦身體放鬆之後疼痛也會自然而然減弱了。

(三)自我身體覺察

自我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是遠離疼痛的第一步,喚醒身體的每個部位 細微的變化,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否能隨時隨意注意檢視自己的身體如何使用 與操作,當身體的覺察能力越敏銳,對自我身體的瞭解與掌控顯然會有很大

自我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是遠離疼痛的第一步,喚醒身體的每個部位 細微的變化,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否能隨時隨意注意檢視自己的身體如何使用 與操作,當身體的覺察能力越敏銳,對自我身體的瞭解與掌控顯然會有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