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動作教育是一門新興課程,由台東大學兩位教授劉美珠與林大豐教授將 身心動作教育從教育領域開始著手,推廣至各行各業層面。目的是藉由「教育」

重新教導人們對身與心的觀念,並建立在身心學的理論基礎,以動作教育的方式 教育人們重新檢視自己的身體、具備體驗身體的結構、功能、動作、感覺等達到 身心平衡的一種教育過程(劉美珠、林大豐,2004)。本節研究者蒐集相關身心 學、身心動作教育以及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理論與研究,希望透過文獻的探討,

能夠使人們更加瞭解身心動作教育的課程對於改善身體疼痛所扮演的角色並針 對改善下背疼痛之相關研究情形。

一、身心教育理論

身心教育(Somatic Education)源自於身心學研究領域,以身心學為理論 基礎,身心技巧為手段,強調以回到身體為原點,藉由人體動作(Movement)或 手觸技巧(Hands-on Bodywork)來開發身心覺察與體察身體智慧的教育過程(劉 美珠,2004b)。改變舊有模式的身體在教育理驗,著重在於姿勢、動作、情緒、

想法和自我概念的相互關係,並考慮人的自主性和個別差異,以實際操作的方法,

幫助人們重新認知身體的使用方式,檢驗個體的結構( structure)與功能

(function),以便能夠動得更輕鬆、有效率、更精確、更優雅(劉美珠,2010)

本研究以教育為前提、身心學為理論基礎,運動動作教育的模式,發展出一 系列的身心教育動作課程,嘗試運用身心技巧所編排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 高職籃球運動員身上,課程內容以基礎的呼吸探索進入道內在的自我,透過身體 構圖(body mapping)探索瞭解身體的結構與功能,並藉由透過探索放鬆其身心,

並發發覺察能力重新體驗身體。最後看待生命時能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劉美珠、林大豐,2004)。

21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理論基礎

身心學的發展,大多源自於個人為了解決身體上的一些問題。進而對自我身 體重新探索,隨著不斷體驗的過程和經驗的累積,逐漸發展出不同派別的身體療 法及技巧。直到 1976 年湯瑪斯.漢那(Thomas Hanna)整合各家技法的共通性,

整理出基本論點,並確立了身心學在學術研究中的角色(王德正,2007)。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就是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

透過「動作教育」的型態進行的教育模式,以一系列的身體活動來開發覺知,認 識自我,進而重新檢查身體的結構、功能及體驗身體當下經驗、感官知覺和意識 活動的一個教育過程(林大豐、劉美珠,2003)。並融合東西方身心技巧與動作 教育原理之原則所設計出的一套身體教育方法(林季福,2004)。身心學者們認 為,動作不僅可提供人們最深刻的感受與經驗,因動作本身就是一個人生命體的 呈現,而每個動作的背後都有其意圖和所要表達的內容,動作在不同時空下的呈 現,也都會訴說著不同的情緒與感受,以「身體」做為主體,強調人體的覺察、

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這三者之間的互動關聯性:並透過有系統的理論與方法,藉 由身體的感覺和反應,以及身體動作的操作探索,來調整身體及影響心理層面,

促使人們更能夠清楚的認識自己,發揮其潛能(劉美珠,2002)。

身心動作教育的觀念與實際操作活動課程的設計,是強調讓學生去體察身體、

認識身體,進而間接瞭解身體智慧並懂得尊重身體,重新學習與反省對身體的看 法,並經驗到個人的情緒和感受。學者認為利用動作傳達人們的感受與經驗,再 透過動員身體特定的組織,實踐內在、外在,或兩者的意圖,一由此可知,覺知、

意圖、動作和影響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劉美珠,2002;Gomez, 1988-89)

林大豐(2001)將身心學定義為從自我內在去經驗身體,它是全人和重新探

22

索身心靈合一的學問,也包含了自我與他人、個人與團體、內在與外在、公眾與 私人之間的關係,所有相互影響所延伸的各項內容。身心學也是探究身心關係的 一門科學,透過有系統的理論與方法來開發人體的覺知能力與環境適應的能力;

經由身體的感覺、反應與動作的探索,來調整身體的使用及影響心理層面,使人 們能夠更加清楚認識自我、適應環境和發揮潛能(林大豐,2003a)

透過身心學理念哲思下所發展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已逐漸有了明確的界定

,劉美珠(2007)思索、分類、統整與歸納後,提出身心領域當前的發展架構 圖,如圖2-3-1,說明了本研究中身心學、身心教育、身心動作教育的關係。

23

24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發展之背景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引自身心學理論作為基礎,透過現場教育的動作模式引 導個體,並將個體與教育聯結,從自我的身體出發,透過一系列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體驗活動,利用此課程瞭解自我與心理的關係,以達到身心和諧的效果,透過 身體覺察的能力與認識自我身體結構、功能,以體會 自我當下的經驗(劉美 珠,2003;劉美珠、林大豐,2004)。身心學的興起,起源自許多學者對「身體」提 出許多不同的解讀,所引發的出「身」與「心」之間的二元關係論(林季福,2004)。 劉美珠(2003)研究中指出,身心學是研究身心經驗的一門科學。在身心學裡 soma 指的是身體,跟一般醫學上所稱的 physical body(軀體)有很大的差別。身心 學的派系有很多,到 1976 年 thomas hanna 根據不同門派技法的共通點,並選用

「soma」這個名詞來界定「身體」,而「soma」它最根本的意思指的是 living body

(活生生的身體)、mind body(有心靈的身體)或 thinking body(有思想的身 體)。身心學主要核心是身心合一,為了在突破制式傳統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增 進人體對於自然的動作、律動、情感表達與動作協調的適當發展,而非傳統的身 心二元論,可能只重視心理而遺棄或輕忽身體的一種概念,所提出的身心合一概 念,並將此模式融入個體的生活當中(吳美慧,2006)。

身心學的範圍相當廣,而每個不同派系都有不同的技巧方式、理論及重點,

但終極目標,都是希望能讓個體的潛能開發出來與身心靈的健康與身心達平衡。

蔡琇琪(2004)指出,身心動作教育強調身體再教育和再學習的觀點,最主要的 手段是以動作做為方式,用來探索身體的身心教育型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也認 為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讓學生自由使用身體,享受與體會身體的流動,透過 此活動讓學生瞭解身體。

25 四、身心教育課程相關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研究相當廣泛,本研究針對身心動作教育中有關呼吸與放鬆、

身體覺察能力、身體構圖及身體動作探索之研究分述如下:

(一)呼吸與放鬆相關研究

劉美珠(1999)指出,當個體在一呼一吸當中,生理就產生許多的變化,

不管在心理或身體姿勢動作上,都有著相當大的影響。透過呼吸感受身體在 「緊」與「鬆」之間的不同,進而學習身體的使用與控制。許志耀(2002)

指出,當個體動作無法與呼吸配合時,會產生憋氣或當呼吸控制不佳時,呼 吸和循環系統會對人體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同時直接會對動作質量及技術 的提升有很大的影響。而蔡琇琪(2004)研究指出透過呼吸覺察,受試者在 放鬆方面確實能呈現出有正確的效果及改善,並提出動作教育課程呼吸覺察 活動教學,對於國小三年級的學童有靜定及放鬆之正面效果。由此研究了解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可以協助學習者身體肌群的放鬆,避免肌肉引發身體不必 要的疲勞進而達到真正休息的目的。林大豐、劉美珠(2004)在研究指出,

將呼吸配合意念應用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並在操作動作過程中配合呼吸 的調整,可以達到疼痛部位的放鬆目的,而江正發(2006)也指出透過呼吸 能縮短疼痛的時間與狀況。

透過以上文獻顯示,呼吸與放鬆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裡被廣泛的應用,可以 應用在不同年齡或不同工作型態的對象身上,而且都能看到明顯的改善或幫助。

透過呼吸的調整,可以幫助疼痛的減緩及舒解、身心的放鬆效果。(2010,林淑 婷)因此,本研究以呼吸為主要課程元素,編排一套改善高職籃球運動員下背痛 之身心動作課程,幫助運動員在操作動作過程中,能加以放鬆更調整疼痛部位。

26 (二)身體覺察能力之文獻

Syer and Connolly(1998) 提到,身體覺察對運動領域而言,指的是 運動員對自己本身身體的覺察能力,最主要是幫助運動員身體的放鬆以及 認知方面的改變。卓子文(2001)發現,當個體透過参與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之後,受試者能清楚的描繪身體的感覺,並透過意念的轉變及隨著覺察 意識的提高,受試者可以覺察自己身體的肌肉張力情形,以及少數受試者 能覺察自己的情緒及心理因素對身體所產生的影響,因此可見身心動作教 育能使覺察的深度增加。

林清和(2001)指出,身體覺察對運動員而言,是能察覺身邊環境和自 己身體感受變化的敏感度,最主要是因為此身體覺察會影響認知評估以及因 應策略的運用,進而間接影響到運動員的運動表現。身體察覺會產生視覺意 象,並利用此意象改變無效技能模式,身體覺察可以幫助運動員培養身體與 精神之間的關係;如果以身心學的觀點來看身體覺察時,他指的是覺察你的 身體,主要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內在感受,活在自己的身體裡,並將無

林清和(2001)指出,身體覺察對運動員而言,是能察覺身邊環境和自 己身體感受變化的敏感度,最主要是因為此身體覺察會影響認知評估以及因 應策略的運用,進而間接影響到運動員的運動表現。身體察覺會產生視覺意 象,並利用此意象改變無效技能模式,身體覺察可以幫助運動員培養身體與 精神之間的關係;如果以身心學的觀點來看身體覺察時,他指的是覺察你的 身體,主要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內在感受,活在自己的身體裡,並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