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教在台灣的傳承 ——台灣佛教美術史(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教在台灣的傳承 ——台灣佛教美術史(八)"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佛教在台灣的傳承

——台灣佛教美術史(八)

陳清香

第八章第八章

第八章第八章 日治時代的觀音供像日治時代的觀音供像日治時代的觀音供像日治時代的觀音供像

進入日治時代的觀音供像,造形因新 舊交替,多源多樣,而走入豐富而燦爛的 時代新風格。

就 供 像 創 作 來 源 而 言 , 約 有 三 端,一為請自大陸唐山,二為台灣本地製 作,三 為 由 日 本 高 僧 護 送 來 台。就臺灣 的開發史觀之,清初的佛寺供像,多請自 大陸唐山,但演至清中期晚期,台灣經濟 穩定成長,本地匠師技法已經養成,供像 多為自製,至日治時代,製作技法更臻成 熟,供像少有請自唐山。就風格而言,除 極少數例外者,第一類供像均呈現閩式或 清式,而第二類由於在臺製作,風格沿 用,逐漸與第一類所作,有所差別,因稱 臺式觀音。至於第三類的造形,是源於唐 宋式樣的和式,和前二者顯著的不同。以 下分別述之:

一一

一一、、、隋代觀音、隋代觀音隋代觀音隋代觀音

隋代觀音菩薩供像,唯一遺例,為供 奉於台北聖觀寺的石雕造像,高 65 公分,

底座寬約 20 公分 深 18 公分,有隋代仁 壽元年(601)年款。

觀音作立姿,寶相莊嚴,頂戴華麗高 冠,冠帶沿菩薩面頰鬢邊垂至前胸旁,肩 披天衣,覆及兩臂,前胸敞開,數珠串成 的數圈瓔珞,交疊於胸前 腹部 膝上再垂 至足邊,充滿華貴氣習。菩薩雙手一上一 下,左手上舉施無畏印,右手下垂與願 印,腹部前傾,裳服結帶,裹住腰腿足踝。

足下的蓮花寶座,為束腰俯蓮瓣形,光背 為圓形,外環的線刻火燄文,十分精美。

通體造形古樸,雕法遒勁,線條洗練,文 飾精美,是典型的隋代風格。

本像在二次大戰時,有日人自中國大 陸收藏來台,本欲攜回東瀛,詎料民國三 十四年秋,戰爭突然結束,待遣歸國者,

限制極嚴,已無法私運出境,遂留置友人 處,三十七年盛雲法師建聖觀佛堂,聞訊 親往,虔誠迎回供奉,實因緣殊勝。這是 台灣佛寺供像中,年代最古者。

二二二

二、、、、臺式觀音臺式觀音臺式觀音 臺式觀音

所謂台式觀音,主要風格為沿襲前清 時代浙江或福建的風格,多數為坐姿,頂 上化佛冠,冠上披巾,垂至兩肩,面貌端 莊,胸飾瓔珞。雙足有全跏與半跏之分。

全跏主尊供像,代表遺例,如艋舺龍 山寺主尊,泥塑加彩造像,法身蓮座高 191 公分,連光背高 260 公分, 觀音頭頂上 化佛冠,冠上覆頭巾,頭巾垂覆及雙肩,

觀音兩眉弧形彎曲,雙目垂廉,面呈橢圓 形,顯示慈悲圓満。身披寬袖袍服,前胸 所飾瓔珞,鑲嵌紅綠寶石,雙手中右手上 舉結法印,左手橫置持經卷。觀音坐姿挺 拔,跏趺足心朝上,威儀俱足,表現了定 力與智慧。頸上的光輪以聯珠紋和火燄紋 為飾,是則沿襲了清代後期臺灣觀音像的 特色。此 像 約 塑 於 同 治 六 年 (1867),大正 九年至十三年(1920---1924)間,再與以修飾。

至於半跏坐姿遺例,如供於高雄左營 興隆淨寺、新 莊 慈祐宮 觀 音 殿等,代表 遺例如北港朝天宮觀音殿內主尊,觀音高 八十四公分,額頭高廣,五官適中,眼簾 下垂,胸前瓔珞,線條花紋構圖精巧,頭 巾肩巾袍服自然下垂,衣紋轉褶靈活流

(2)

暢,觀音左臂倚岩石手握經卷,右手撫 膝,足作半跏,坐於岩石之上,十分安怡 自在。

觀音左右兩旁有善才、龍女為侍者,

均身高六十公分,善才臉露童顏,頭挽童 髻,肩披小衣,腰間繫帶,褲外護甲,雙 手合十,一派天真童稚之氣息,龍女童顏 一如善才,但頸圍披帛,寬袖長裙,手持 蓮花,有官宦大家閨秀的典雅氣質。此觀 音善才龍女一組三尊像,均出自福州匠師 林起鳳之手,技法高超。

而林起鳳在台所作觀音像除此三尊 之外,台北的觀音佛堂、至善堂、苗栗獅 頭山勸化堂等觀音,亦均出其手。其中勸 化堂的觀音為土塑粉線,觀音髮髻高挽,

風帽掩冠,眉宇軒昻,紅藍寶石瓔珞鑲 於胸前,右手作法印,左手握經捲,袍 服寬鬆,衣褶自然下垂。全身比例合度,

神情充滿定力與智慧,而粉線裝飾技巧,

尤其高明。

倚坐岩石的觀音像,其背景往往以翠 竹清流為伴,以符合《華嚴經》〈入法界 品〉所載善才童子五十三的故事情節,甚 至又加一隻鸚鵡或棲息林間,或飛翔雲間 的景象,此表現在版畫的觀音媽聯,最為 普遍。那是出自明代的傳奇小說《全相鸚 哥行孝義傳》的內容。

以 上 為 坐 姿 觀 音 , 另 有 立 姿 觀 音,那是西方三聖像中,作為阿彌陀佛的 脅侍,最代表性的遺例,為原供於苗栗法 雲寺,今移奉於中壢圓光寺福慧塔的觀音 立像,像高兩米,寶冠高聳,瓔珞嚴飾,

彩繪加身,華貴無比,是為妙禪法師所 塑。

而妙禪法師所塑觀音像,除此西方三 聖脅侍像外、新竹寶山種福寺觀音及善才 龍女、與北埔金剛寺自在觀音像也是代表 性的作品。

其中種福寺觀音呈半跏式樣,一手結 吉祥印、一手持經卷,善財童子做髻髮的

幼童造形,龍女則為披天衣的女子裝扮。

種福寺,在 1937 年以前,是齋教的種福 堂,所供觀音較傾向民俗觀音。

至於北埔金剛寺內的觀音像,則是倚 坐式的觀音,觀音髮髻高聳、頭披風帽、

細眉長眼,五官端正圓滿,頭部微微含 首,雙肩微側一旁,敞開的胸前瓔珞,以 紅藍寶石嵌之。在寬鬆袍服覆蓋之下,觀 音一手持經卷、一手倚在岩石座上,其雙 足下垂露足趾,有金色蓮花托之,這種姿 勢的觀音像,是妙禪法師的創意,因此式 源於宋元時代的水月觀音坐姿,宋元時代 是一足擎起、一足下垂,到了明清逐漸演 變成下垂足縮起的半跏式樣,台灣的民俗 觀音,幾乎呈現此式樣。這尊坐姿觀音,

則是將結半跏的兩足均以放腿子,但偏坐 的身子,仍給人以飄逸自在感。

在台灣本地雕塑寺廟供像的匠師,

自清末至日治之際,多半來自福建,由於 技法嫻熟,所造法像莊嚴,深獲臺人認 同,有的匠師遂執業開店,專門承接寺 廟造像工程,且代代相傳,持續至今。而 南北商號命名不同,南部泉州匠師好以

「國」稱,北部福州匠師則常以「軒」為 名。其中台北盧山軒最具代表。

廬山軒,店主姓陳,名祿官。自福州 來台已五代,自日治時期以來,市場佔有 率極高,最擅長塑作觀音像,以及伽藍、

韋陀尊者,台北的永明寺、湧泉寺、慧濟 寺、新竹的靈隱寺、翠碧岩寺、圓光寺等 均遺有陳氏父子及弟子們的觀音像等。

廬山軒所造的佛像,無論是木刻或脫 胎,均生動活潑。觀音坐像,最常見者為,

頭戴風帽,胸前嵌紅綠寶石的瓔珞,一手 持經,一手做吉祥印,雙足作跏趺坐姿 者,此成為台灣觀音像的標準姿勢。其中 如新竹的靈隱寺內的觀音、善才龍女像,

豐原妙音寺木雕加粉線觀音像,以及翠碧 岩寺的粉線觀音像等,均甚精彩。

約言之,日治時代的台式觀音供像,

(3)

其不同於前清者,除了塑作技巧更寫實 外,以漆線或粉線加以裝鑾,瓔珞以各式 寶石鑲嵌,裝飾手法,推陳出新,是一大 進步。

三三

三三、、、日式觀音、日式觀音日式觀音日式觀音

入台的真言宗的道場,有位於台北市 西門町的「真言宗台灣開教區監督部」,

或稱「高野山台灣別院」,位於台中市新 高町的「大師寺」,位於台南市鹽埕的「高 野寺」等,所辦的社會事業,有「真言宗 台北護國十善會附屬寄宿舍及宿泊所」。

而各宗的寺院本堂內,所供奉的主尊絕大 多數是釋迦世尊或藥師如來,而觀音菩薩 則多數是供奉於靈場,或供在功德堂,取 代了本地的地藏菩薩的功能。

唐貞元二十年(804)日僧弘法大師 空海赴長安向惠果阿闍黎學習密法,空 海返國後,傳法於京都教王護國寺,密教 在日本流傳,不受會昌法難影響,密教供 奉觀音,其他各宗也不排斥觀音,尤其是 密教六觀音。

密教六觀音是指聖觀音、十一面觀 音、馬頭觀音、如意輪觀音、不空羂索觀 音、千手觀音等。日本台密認為六觀音是 為化導六道眾生而現六種不同形象,其中 千手觀音為化導惡鬼道眾生,馬頭觀音 為化導畜生道眾生,十一面觀音為化導 阿修羅道眾生,不空絹索觀音為化導人 道眾生,如意輪觀音為化導天人眾生。而 聖觀音則是為化導地獄道眾生。地獄道是 集重苦之大成,墜入其中,萬劫不復,唯 賴觀音救度。

而 現 存 日 治 時 代 所 遺 的 觀 音 像,其單獨供奉者,外型不外乎聖觀音、

如意輪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觀音等,

以石刻浮雕形式表現者,則六觀音兼具,

其式樣源流大都是來自八世紀的唐代。

1)1)

1)1)立姿聖觀音立姿聖觀音立姿聖觀音 立姿聖觀音

依密教儀軌,聖觀音為一首二臂的立 相姿勢,現存遺品,年代最早者,應屬立 於高雄橋頭台灣糖廠的戶外觀音像,像身 高一八零公分,連台座高約三、四公尺,

作立姿,寶髻高聳,面相圓滿,一手上舉,

一手下垂,頭頂未覆頭巾,上身未披肩 巾、未著袍服,僅以長帶披身,垂及胸腹 兩腕。菩薩胸肌突出,配上簡單瓔珞紋 飾、和臂釧、腕釧式樣相呼應,下垂的連 珠紋配飾較為複雜華麗。

這尊觀音是明治三十五年(1902)八 月十八日,由日本糖業株氏會社的社長鈴 木籐三郎所建立,就式樣而言,是仿日 本奈良藥師寺的聖觀音造形,是白鳳時代 七世紀末八世紀初的風格。

此外,供於台中寶覺寺功德堂的金銅 觀音立像,也是屬於聖觀音,觀音寶冠高 聳、嚴珞嚴飾,右手握飄帶、左手持蓮花,

飄帶在身纏繞數圈,自然垂下,其頂上舟 形的光背,配上莊嚴的五官,及端正的立 姿,猶如玉樹臨風。

2)2)2)

2)坐姿聖觀音坐姿聖觀音坐姿聖觀音坐姿聖觀音

台北圓山臨濟寺大雄寶殿之後側山 腰處,供了一尊石造聖觀音自在菩薩像,

這尊觀音頭上寶冠高聳,身披天衣,胸飾 瓔珞,足作半跏,右膝擎起,左膝橫置,

坐在大蓮花座之上,右臂支於右膝,右手 接右顋,左臂則插腰,這是一種新的觀音 姿態,綜合半跏思惟坐的韻味,及水月觀 音的自在,又有如意輪觀音的手式,在台 數百年來所未見。

3)3)3)

3)水月坐姿的如意輪水月坐姿的如意輪水月坐姿的如意輪水月坐姿的如意輪觀音觀音觀音 觀音

如意輪觀音像為坐姿,而雙腿為水月 自在式為特徵。如台北的雲龍寺則供了一 尊日式的如意輪觀音,觀音作半跏水月坐 姿,身有六臂,右臂有三,一臂倚右膝支 頤,一臂當胸作法印,一臂持念珠下垂。

左臂三,一倚座,一上舉,一持花,有身

(4)

形光背,紋飾精美,此意輪觀音像,是仿 九世紀大阪觀心寺如意輪觀音的造形,表 現了平安時代的密教作風。

又如供在台北成都路天后宮庭院內 的石造半跏觀音像,觀音作半跏坐姿,擎 起右膝,橫置左膝,類似臨濟寺的聖觀音 像,但五官的線條,身上衣褶的紋路,均 更加簡逸而自然,卻比臨濟寺聖觀音更接 近宋代水月觀音的神韻。

台北天后宮原址是新高野山弘法 寺,原是密教道場,供奉弘法大師空海的 道場,民國 37 年,拆除日式殿宇,改建 供奉媽祖,原供於弘法寺的供像移置庭 院,石造半跏觀音是其中之一。

4444))))背屏式的石刻浮雕觀音像背屏式的石刻浮雕觀音像背屏式的石刻浮雕觀音像 背屏式的石刻浮雕觀音像

石 刻 浮 雕 觀 音 等 像 , 均 立 在 戶 外,或在佛塔或在功德堂之外,有的僅剩 一座,有的多達數十座。這些觀音幾乎成 為地方的守護神,也似乎是取代了土地神 的職責。就目前田調所知,遺有此種石刻 浮雕的觀音像,如基隆月眉山,基隆寶明 寺,基隆仙洞岩,基隆楞嚴寺,北投大慈 寺,台北圓山臨濟寺,中和通法寺,內湖 的正願寺,雲林的虎尾寺,宜蘭南方澳南 光寺、金龍寺,羅東震央宮、善法寺、三 井寺,大里石觀音寺,花連慶修院等。

其中台北臨濟護國禪寺的後山 中,十尊浮雕像,包括二尊多臂的千手觀 音,以及八尊一首二臂的坐姿或立姿的觀 音或佛像,手中的持物如寶劍寶珠蓮花 等。而北投大慈寺的浮雕像,共有五尊,

即馬頭觀音,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如 意輪觀音,坐姿觀音等。每尊浮雕像,均 長滿青苔且因風化刻文漫漶而不易辨識。

就題材源流而言,一是源於弘法大師 行遍日本四國八十八所寺院,請回八十八 佛供奉的信仰習俗,一是基於三十三觀音 靈場的信仰。而風格則均屬東密的式樣。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百喻經》是一部以寓言故事作譬喻演述佛法義理的佛教文學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較為

[r]

並且,今年五月,集結有志之士,於台北府開設大日本台灣

  著有《台灣佛教一百年》、《重讀 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續 篇)》、《台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台 灣佛教史論》、《中國佛教會在台灣—.

法華寺殿宇雖在 1945 年 3 月,大 戰中被炸毀,但民國 38 年起便陸續依 原貌重建。而三條軸線殿宇中的三座 前殿,正中前殿屋頂為兩坡懸山式

印順 2

關鍵詞:觀佛三昧 曇鸞 道綽 善導 彌陀業觀 觀經 四淨土 慧思 灌頂 智者 五品弟子位 一心三觀 二十五尊像 六部往生經 淨土義

薄植園林冷澹香, 也應伴薤頌琴堂, 昇 平無愧萬鐘養, 喫得根來百事康, 耐得 霜寒分清(按,漏一字) ,不施脂粉本天 成, 寫來別具悠閒味, 如水相交無限 情。 丙午迎春日畫 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