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基礎生物(1)」課程綱要 中華民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基礎生物(1)」課程綱要 中華民國"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基礎生物(1)」課程綱要

中華民國 97 年 1 月 24 日台中(一)字第 0970011604B 號令發布

壹、課程目標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基礎生物(1)」課程欲達成之目標如下:

一、引導學生經由探討各種生命現象及生物之共同性和多樣性,理解生物體的構 造和功能,以培養基本生物學素養,激發其探究生物學的興趣。

二、引導學生認識現代生物學知識的發展,了解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體會保 護生態環境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以培養尊重生命與愛護自然的情操,強化 永續發展的理念。

三、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和理性思辨等技能以及批判思考能力,以應用於解決 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

貳、核心能力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基礎生物(1)」課程欲培養之核心能力如下:

一、了解生命的特性和共同性,認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培養保育生物多樣性 的情操。

二、認識生物體的基本構造和功能,了解生物遺傳與生命延續之現象及原理。

三、了解群集和生態系的特性,探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人類對生態 的影響,培養尊重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態度。

四、培養觀察、推理、操作實驗等科學過程技能,發展批判思考、溝通、論證與 解決問題等能力。

參、時間分配

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生物(1)」為四學分的課程,於高一或高二開設,以安 排二學期,每週授課二節(含探討活動)為原則。學生依興趣與專長之需要,至 少修習 2 學分。

肆、教材綱要

教材綱要分為主題、主要內容、內容細目、內容說明和參考節數五部分,以 做為教材編輯及教學選材之依據。教材編輯者或教師於編撰教材或進行教學時,

可依課程發展的理念自定章節名稱及順序。「內容說明」主要在適度規範教材編 輯及教學選材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2)

主題 主要內容 內容細目 內容說明 參考 節數 一、生命現象 ․新陳代謝,生長,感應

與運動,生殖等

․細胞的發現 二、細胞的構造

․細胞的構造與功能 ․簡介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 的差異

․簡介細胞膜、細胞質、細 胞核

․簡介粒線體、內質網、高 基氏體、液胞、核糖體、

葉綠體、植物細胞壁

․組成細胞的分子 ․簡介水、醣類、蛋白質、

脂質、核酸

․通過細胞膜的運輸 ․僅討論擴散、促進性擴 散、滲透、主動運輸(不 得涉及次級主動運輸)

三、細胞的生理

․細胞中的化學反應,酵 素

․僅討論物質的合成及分解 作用

․簡介酵素的成分及催化作 用,不得涉及作用機制

․ATP

․能量的獲得與轉換 ․簡介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 在能量轉換之關係 四、細胞及能量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不得涉及電子傳遞及卡爾 文循環的詳細過程

․不得涉及糖解作用、克氏 循環、電子傳遞之詳細過 程

壹、生命的特性

五、探討活動 ․細胞形態與構造的觀 察

․觀察動、植物細胞的形態 及構造

7~8

․染色體及其構造 ․簡介染色體的構造、同源 染色體、體染色體、性染 色體

․僅以人類為例簡介性染色 體,不得涉及其他生物 一、染色體與細

胞分裂

․有絲分裂

․減數分裂

․簡介過程,不要區分前、

中、後、末期

․減數分裂以人體的生殖細 胞為例

7~8

․孟德爾遺傳法則

․中間型遺傳

․多基因遺傳

․不得涉及計算

貳、遺傳

二、性狀的遺傳

․ABO 血型的遺傳

(3)

主題 主要內容 內容細目 內容說明 參考 節數

․性聯遺傳 ․以紅綠色盲的遺傳為例

․基因與染色體 ․簡介「染色體遺傳學說」

․DNA 的構造與功能 ․僅說明核苷酸鏈的分子組 成 及 含 氮 鹼 基 的 配 對 規 則,不得涉及含氮鹼基的 分子構造、核苷酸鏈的方 向性及化學鍵結概念

․簡介 DNA 的複製,除聚 合酶外,不得涉及其他酵 素

三、遺傳物質

․基因的表現 ․ 簡 介 轉 錄 作 用 和 轉 譯 作 用,除聚合酶外,不得涉 及其他酵素及蛋白質

․不得涉及基因表現的調控

․重組 DNA 四、基因轉殖技

術及其應用 ․基因轉殖技術的應用 ․得以基因轉殖細菌產製胰 島素為例,簡介重組 DNA 的應用

五、探討活動 ․染色體的觀察 ․觀察永久玻片標本

․演化理論的發展 ․簡介演化現象的接受

․簡介共同祖先和演化

․簡介天擇與演化 一、生物的演化

․生物種的概念 ․簡介生物種概念

(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及其適用的問題

․生物分類系統 ․簡介林奈的層級系統

․簡介生物的分類與演化

․親緣關係的重建 ․簡介演化證據

․簡介親緣關係的可重建 性,得以演化樹說明鳥類 及爬蟲類的親緣

二、生命樹

․病毒 ․簡介病毒的基本構造及 其 介 於 生 物 與 非 生 物 之 間的地位

7~8

三、生物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 性、生態系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參、演化與生物多樣性

四、探討活動 ․生物多樣性的觀察 ․鄰近地區生物的調查

(4)

主題 主要內容 內容細目 內容說明 參考 節數

․根、莖、葉的形態、構 造和功能

一、植物的營養 器官

․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 ․ 不 得 涉 及 共 質 體

(symplast)及非原生質 體 (apoplast)途徑

․無性生殖

․有性生殖 二、植物的生殖

․果實和種子的傳播

․有性生殖僅介紹被子植 物

三、植物對環境 刺激的反應

․植物對光、重力和機械 性刺激的反應

肆、植物體的構造與功能

四、探討活動 ․觀察花粉的形態及萌 發

8~9

․心臟、血管與運輸

․血壓 ․不得涉及血壓的調節機 制

一、循環

․血液的組成與功能

․營養的需求

․食物的消化與養分的 吸收

․不得涉及消化液分泌的 神經與內分泌調控 二、營養與消化

․肝臟的功能

․呼吸運動,氣體交換 ․僅描述呼吸運動的產生 機制,不得涉及呼吸的周 邊與中樞調控

三、呼吸與排泄

․腎臟及尿液的形成

․淋巴系統與淋巴循環 四、防禦

․專一性與非專一性防 禦

․不得涉及 T 淋巴球、B 淋 巴球間的交互作用

․ 不 得 涉 及 自 然 殺 手 細 胞、MHC 與 Ig 種類

․神經元及訊息的輸入 ․不得涉及感覺器官的分 類及受器訊息傳遞的機 制

․中樞神經系統與周圍 神經系統

․僅簡介腦、脊髓、腦神經

(僅以迷走神經為例)、

脊神經,不得涉及腦的細 部 分 區 與 各 腦 神 經 的 名 稱及分類

․反射與反射弧

伍、動物體的構造與功能

五、神經與內分 泌

․隨意運動:神經、骨 骼與肌肉

․不得涉及骨骼的名稱與 分類以及肌肉的微細構 造

15 ~16

(5)

主題 主要內容 內容細目 內容說明 參考 節數

․內分泌腺及其功能 ․僅簡介腦垂腺、甲狀腺、

副甲狀腺、胰島腺、腎上 腺和性腺

․生殖系統及配子的形 成

六、生殖

․月經周期,懷孕與分 娩,節育

․不得涉及三胚層的詳細 分化

七、探討活動 ․生殖腺及生殖細胞的 觀察

․族群密度,族群結構

․生物間的交互作用 ․簡介掠食、寄生、共生、

競爭 一、族群與群集

․群集消長

․非生物因子及生物因 子

․能量的流轉

․物質循環 ․僅簡介碳及氮的循環 二、生態系

․生態的動態平衡

․陸域生態系

․河流及湖沼生態系 三、多樣的生態

․海洋生態系

․儘量以臺灣的生態系為 例說明

․人口問題 ․簡介人口膨脹、老年化

․人類對生態的影響 ․簡介都市化、過度開發、

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棲 地破壞

․簡介污染、全球暖化、臭 氧層破壞對生物的影響

․簡介入侵外來種

陸、生物與環境

四、人類與環境

․自然保育與永續經營 ․應含資源回收再利用、污 染 防 治 及 生 態 工 法(生 態工程) 、生物多樣性 的保育

13~14

註:參考教學節數以每學期 15 週,每週授課 2 節計算,二個學期共 60 節。

伍、實施要點

一、教材編選

(一)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生物(1)」課程的教材編選,應以認識生物之共同性 及多樣性為基礎,引領學生經由探討生物體的構造及機能,了解人體的生 理和生命的遺傳和延續,進而體會保護生態環境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以 達成課程目標。

(6)

(二)教材內容之深度及廣度應適合普通高級中學一、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

並注意與國民中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內容及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 目「生物」課程的銜接。

(三)教材綱要之「內容說明」欄旨在適度規範教材編輯及教學選材內容的深度 和廣度,選編教材時應審慎考量「內容細目」及「內容說明」之規範,不 宜偏漏或超出範圍。教材份量可依各主題之性質彈性調配,惟應儘量與教 學參考節數相配合。

(四)教材之組織應以學生的「先前知識(prior knowledge)」為基礎,強調概 念系統之間的統整及協調,相關概念之呈現應由淺至深,由具體而抽象,

注意概念發展之層次、系統與連貫,避免僅記憶零碎之知識。

(五)教材編輯及教學選材應重視基本概念的探討及生物學概念系統之發展,儘 量選用我國的生物學研究成果及在地學習材料,並適切融入海洋教育相關 教材,以期與學生之生活經驗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教材編輯和出版者於編撰教材以及教師於規劃教學內容時,應參考基礎物 理、基礎化學、基礎地球科學和地理等學科的相關單元內容,以避免不必 要之重複。

(七)教材選編應力求淺顯易懂、生動有趣且容易閱讀,並多附圖、表及照片等 以幫助學生了解。使用之專有名詞和人名之譯名應以教育部公布之生物學 名詞為準,其未規範者宜參照目前國內相關學術期刊或一般習慣用詞,妥 適翻譯,初次出現之專有名詞或外國人名宜附原文以為對照。

(八)為促進科技和人文素養的均衡發展,使生物科之學習能融入人文的內涵,

選編教材時宜適當納入有關科學家生平的闡述,以及簡單說明重大科學發 現的經過。生態保育、海洋教育及永續發展相關的概念或發展,也應介紹 說明,以增加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尊重生命、愛護環境 與永續發展的情操。

(九)選編教材時宜將「探討活動」融入教科書,探討活動內容之設計應儘量配 合教材綱要,使教材內容的學習更完整、明晰。探討活動之取材應儘量選 用在地材料。此外,編撰教材時宜另編「探討活動紀錄簿」,俾方便學生 於進行活動時記錄探討活動之過程、結果與討論。

(十)編撰教材時應隨附「教師手冊」供教師教學之參考,「教師手冊」的內容 除列出各單元教學目標、教材內容說明外,亦宜適當提供教學參考資料和 建議等,供教師教學之參考。

二、教學方法

(一)教師教學時應先以適當方法診斷學生之「先前知識」,並以學生之「先前 知識」及生活經驗為基礎,應用適當之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達到有意義的學 習。

(二)教師教學應以科學概念知識為主軸,注重基本科學概念之了解和融會貫 通,不宜過度強調零碎知識的記憶。

(三)教師教學時應多以發問方式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參與討論活動,並積 極鼓勵學生提問,以幫助學生了解教材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 趣,促進自我學習。

(四)教師教學時除了應注重學生對科學概念知識的學習外,亦應兼顧科學過程 技能(如:推理、預測、解釋資料、提出假說、設計實驗等)和科學態度

(如:虛心、尊重數據、不輕下結論等)的培養。

(7)

(五)教師教學時應因應教材的特性,應用適當的教學媒體來輔助教學或實施戶 外教學,以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概念知識,發展科學過程技能。

(六)教師教學時應適當應用社會資源,結合當地科學教育及研究機構,以幫助 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及教材內容,並了解科學發展過程。也應提供機會,引 導學生討論生物學相關的社會、倫理或法律議題。

(七)教師教學時必須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對於學習較快或較慢的學生,應該 因應其學習情況適當實施充實或補救教學。

(八)教師教學時應強化生物多樣性的觀察和實地體驗,學校並應備妥相關的配 套措施,包括教師研習進修及相關之硬軟體設施。

三、教學評量

(一)教學評量應以課程目標及教學目標為依據,並兼顧認知、技能和情意三個 領域的學習,以檢測學生是否習得基本的科學概念知識、科學過程技能和 科學態度等。

(二)教學評量的實施應善用診斷性、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的特性,採定期及不 定期考查的方式實施,俾隨時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檢測學生的學習進 展,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做為教師改進教學及促進學生學習之參考。

(三)教學評量應適當發揮督促、鼓勵和啟發學生反省思考的功能,並引導學生 察覺自己學習方式的優缺點,不宜僅做為評量學生學習成就的工具。

(四)實施教學評量時,應適時發掘有特殊學習困難或具有特殊科學性向及才賦 的學生,俾給予適當的補救教學或個別輔導。

(五)教學評量應秉持真實性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的理念,採多元的方 式實施,除由教師進行考評之外,亦得輔以學生自我評鑑等方式,以考查 學生是否達成教學目標,俾做為改進教學、提升教學成效的參考。

(六)教學評量的實施方式不宜僅侷限於紙筆測驗,可兼採觀察、晤談、繳交報 告、實作及檔案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等方式為之,以期能公正、客 觀的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進學習績效。

(七)實施教學評量時除了以「常模參照評量(norm-referenced assessment)」

來解釋學生的學習成就外,亦宜斟酌情況適切採用「標準參照評量

(criterion-referenced assessment)」的理念來解釋學生的學習表現,以發 揮教學評量在檢測學生學習進展狀況,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功效。

(八)認知領域學習表現的評量除應包括知曉、了解的表現外,亦應注重應用、

統整等高層認知能力及批判思考等的表現。知曉、了解、應用和統整四個 階層認知能力之定義如下:

1.知曉科學知識(K)

(1)記憶在學校課程或日常生活經驗中所習得之科學事實或知識。

(2)區別或界定基本科學名詞、術語或科學實驗器材。

(3)閱讀圖表。

2.了解基本科學原理法則(U)

(1)了解基本科學概念、原理、法則。

(2)了解科學學說和定律的內容。

(3)了解科學知識間的關係。

3.應用基本科學資訊(A)

(1)分析及解釋資料。

(8)

(2)應用科學知識進行推理、推論、預測。

(3)分析資料並應用資料進行推理、推論、預測。

4.統整科學資訊(I)

(1)綜合各項資訊,指出各變項之間的關係。

(2)統整實驗過程及數據,指出擬驗證之假說及提出結論。

(3)統整科學概念提出結論。

(4)綜合各階層科學知識以解決問題。

四、教學資源

(一)學校應依教育部頒布之「普通高級中學設備標準」,設置生物實驗室及器 材準備室,並配置管理人員。實驗活動所需之器材應獲得充分之供應。

(二)學校除應依據課程綱要之內容,妥適充實教學必需之相關設備、器材、藥 品及標本(含玻片標本),並購置教學所需之模型、掛圖及光碟等教學媒 體以配合教學外,亦應提供相關設備和材料鼓勵教師自製教學媒體,以配 合教學使用。

(三)為方便生物科之教學實施,學校宜在環境許可的範圍內,妥善設置小型「生 態池」或「植物園區」,以利生物科教學活動之進行。

(四)實驗室及進行實驗活動的場所應特別注意通風及安全設施,教師應妥適教 導和輔導學生正確使用、操作與維護實驗相關設備(如:顯微鏡等)。

(五)學校應儘量配合教學需要,購置生物教學相關書籍、期刊、雜誌等參考資 料供師生借閱,並做為學生學習及教學研究之參考。

陸、附 錄

一、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生物(1)」課程綱要之修訂,係以培養國民的基本生物 學素養為目標,以反映社會對提升國民之基本生物學素養的期待。

二、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生物(1)」課程綱要採螺旋式課程設計的理念,向下銜 接國民中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以激發學生探究生物學的興趣,向 上則銜接「基礎生物(2)(應用生物)」及選修科目「生物」,以奠定探究 生物相關專業教育的基礎。

三、為提升未來課程實施之可行性及實施成效,以有效達成課程目標,主管教育 行政機關應於課程實施之前,妥撥經費以充實生物科教學相關設備,並有計 畫辦理生物科教師研習,提供教師在職進修的機會。

(9)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基礎生物(2)(應用生物)」

課程綱要

壹、課程目標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基礎生物(2)(應用生物)」課程欲達成之目標如下:

一、引導學生了解生物科學在人類生活及產業上的應用,並探討現代生物科學發 展在社會、法律及倫理方面所衍生的相關議題,以培養尊重生命、愛護自然 的美德,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二、培養學生批判思考、溝通、論證、價值判斷等的能力,以面對並解決日常生 活所遭遇之與生物學相關的議題。

貳、核心能力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基礎生物(2)(應用生物)」課程欲培養之核心能力如 下:

一、了解生物科學的基本知識,認識其在生活與產業上的應用及衝擊。

二、了解生物科學在農業、食品、醫藥上的應用,以及生物科學與環境之間的相 互關係,培養尊重生命、愛護自然的情操及永續發展的理念。

三、具備探討、批判生物科學中與社會、法律及倫理相關議題之能力。

四、培養觀察、推理、批判思考、溝通、論證與解決問題等能力。

參、時間分配

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生物(2)(應用生物)」為二學分的課程,是「基礎生物(1)」

課程的延伸,建議於高二開設,以安排一學期或一學年,每週授課一或二節為原 則。

肆、教材綱要

教材綱要分為主題、主要內容、內容細目、內容說明及參考節數五部分,以 做為教材編輯及教學選材之依據。教材編輯者或教師於編撰教材或進行教學時,

可依課程發展的理念及教學需要自定章節名稱及順序。「內容說明」主要在適度 規範教材編輯及教學選材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10)

主題 主要內容 內容細目 內容說明 參考 節數

․馴化與育種 ․簡介傳統及現代的 育種方式

一、生物品系的培育

․生物科技在育種上 的應用

․簡介雜交育種、基因 轉殖

․物理防治法

․化學防治法 二、生物病蟲害及疫病的

防治

․生物防治法

․簡介各種防治法的 優缺點及影響

․ 基 因 改 造 生 物 (GMO)的安全評估

․簡介安全評估的指 標

壹、生物科學與農業

三、基因改造生物

․基因改造生物對生 態的影響

5~6

一、微生物與食品生產 ․應用於食品生產的 微生物

二、酵素在食品上的應用 ․醱酵工業與食品生 產

․基因改造食品的使 用現況

貳、生物科學與食品

三、基因改造食品

․基因改造食品的安 全評估

․以日常生活可能攝 取到的基因改造食 品為例說明

6~7

․抗生素的發現與使 用

․以肺結核的治療為 例說明如何合理的 使用抗生素

一、抗生素與疫苗

․疫苗的種類與生產

․器官移植和排斥 ․簡介骨髓移植、皮膚 移植、減緩排斥作用 二、器官移植

․基因轉殖豬 ․簡介其在器官移植 上的應用

․常見遺傳疾病

․常見遺傳疾病的篩 檢

三、遺傳疾病的篩檢與治 療

․遺傳疾病的治療

․人類基因體

․人類基因體 DNA 碼的應用

四、人類基因體資料的應 用

․個人基因資料使用 的倫理議題

․試管嬰兒

參、生物科學與醫藥

五、生殖輔助醫學

․精卵篩選的倫理議 題

11~12

(11)

主題 主要內容 參考 內容細目 內容說明

節數

․入侵種及外來種

․入侵的管道 一、入侵外來種

․入侵種對生態的影 響

․環境污染物質對生 物的影響

․以排泄物、重金屬、

二氧化碳、內分泌干 擾物質為例說明 二、環境污染物質

․利用生物處理環境 污染物質

․簡介如何利用植物 和微生物處理環境 污染物質

肆、生物科學與環境

三、生質能源 ․生質能源的應用

6~7

註:參考教學節數以每學期約 15 週,每週授課 2 節計算,一個學期共 30 節。

伍、實施要點

一、教材編選

(一)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生物(2)(應用生物)」課程之設計,是以「基礎生物(1)」

之課程內容為基礎,引領學生探討生物科學在農業、食品和醫藥上之應 用,以維繫人類的健康,增進人類的生活品質,並了解生物科學在環境保 育及永續發展上的應用及其重要性。

(二)教材內容之深度及廣度應適合普通高級中學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並注 意與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生物(1)」及選修科目「生物」課程的銜接。

(三)教材綱要之「內容說明」欄旨在適度規範教材編輯及教學選材內容的深度 和廣度,選編教材時應審慎考量「內容細目」及「內容說明」的規範,不 宜偏漏或超出範圍。教材份量可依各主題之性質彈性調配,惟應儘量與教 學參考節數相配合。

(四)選編教材時應以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生物(1)」之課程內容為基礎,配合 教材綱要,將生物科學在生活及產業上的應用,以及生物科學與社會、法 律及倫理相關的議題融入教科書,並以「議題導向」的方式組織呈現,俾 方便教學時進行討論。

(五)教材編輯及教學選材應儘量選用我國的生物科學研究成果及在地學習材 料,以期與學生之生活經驗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教材選編應力求淺顯易懂、生動有趣且容易閱讀,並多附圖、表及照片等 以幫助學生了解。使用之專有名詞和人名之譯名應以教育部公布之生物學 名詞為準,其未規範者宜參照目前國內相關學術期刊或一般習慣用詞,妥 適翻譯,初次出現之專有名詞或外國人名宜附原文以為對照。

(七)編撰教材時應隨附「教師手冊」供教師教學之參考,「教師手冊」的內容 除列出各單元教學目標、教材內容說明外,亦應適當提供教學參考資料和 建議等,供教師教學時之參考。

二、教學方法

(一)教師教學時應先以適當方法診斷學生之「先前知識(prior knowledge)」,

(12)

並以學生之「先前知識」及生活經驗為基礎,應用適當之教學策略以幫助 學生達到有意義的學習。

(二)教師教學應以生物科學相關的生活及產業議題為主軸,注重基本生物科學 知識的應用,並就生物科學與社會、法律及倫理相關的議題進行討論。

(三)教師教學時應多以發問方式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參與討論活動,並積 極鼓勵學生提問,以幫助學生了解教材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 趣,促進自我學習。

(四)教師教學時除了應注重學生對生物科學知識的學習外,亦應以討論的方 式,深入探討生物科學對社會、法律及倫理等的衝擊等相關議題。

(五)教師教學時應因應教材的特性,應用適當的教學媒體來輔助教學或實施戶 外教學參觀,以瞭解當地的生物科學相關研究及產業機構,善用社會資源 來幫助學生學習。

(六)教師教學時必須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對於學習較快或較慢的學生,應該 因應其學習情況適當實施充實或補救教學。

三、教學評量

(一)教學評量應以課程目標及教學目標為依據,並兼顧認知、技能和情意三個 領域的學習,以檢測學生是否習得基本的科學概念知識、科學過程技能和 科學態度等。

(二)教學評量的實施應善用診斷性、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的特性,採定期及不 定期考查的方式實施,俾隨時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檢測學生的學習進 展,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做為改進教學、促進學生學習之參考。

(三)教學評量應適當發揮鼓勵、督促和啟發學生反省思考的功能,並引導學生 察覺自己學習方式的優缺點,不宜僅做為評量學生學習成就的工具。

(四)實施教學評量時,應適時發掘有特殊學習困難或具有特殊科學性向及才賦 的學生,俾給予適當的補救教學或個別輔導。

(五)教學評量應秉持真實性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的理念,採多元的方式實 施,除由教師進行考評之外,亦得輔以學生自我評鑑等方式,以考查學生 是否達成教學目標,俾做為改進教學、提升教學成效的參考。

(六)教學評量的實施方式不宜僅侷限於紙筆測驗,可兼採觀察、晤談、繳交報 告、實作及檔案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等方式為之,以期能公正、客觀 的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進學習績效。

(七)實施教學評量時除了以「常模參照評量(norm-referenced assessment)」來解 釋 學 生 的 學 習 成 就 外 , 亦 宜 斟 酌 情 況 適 切 採 用 「 標 準 參 照 評 量 (criterion-referenced assessment)」的理念來解釋學生的學習表現,以發揮 教學評量在檢測學生學習進展狀況,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功效。

(八)認知領域學習表現的評量除應包括知曉、了解的表現外,亦應注重應用、

統整等高層認知能力及批判思考等的表現。知曉、了解、應用和統整四個 階層認知能力之定義如下:

1.知曉科學知識(K)

(1)記憶在學校課程或日常生活經驗中所習得之科學事實或知識。

(2)區別或界定基本科學名詞、術語或科學實驗器材。

(3)閱讀圖表。

(13)

2.了解基本科學原理法則(U)

(1)了解基本科學概念、原理、法則。

(2)了解科學學說和定律的內容。

(3)了解科學知識間的關係。

3.應用基本科學資訊(A)

(1)分析及解釋資料。

(2)應用科學知識進行推理、推論、預測。

(3)分析資料並應用資料進行推理、推論、預測。

4.統整科學資訊(I)

(1)綜合各項資訊,指出各變項之間的關係。

(2)統整實驗過程及數據,指出擬驗證之假說及提出結論。

(3)統整科學概念提出結論。

(4)綜合各階層科學知識以解決問題。

四、教學資源

(一)學校應依教育部頒布之「普通高級中學設備標準」,設置生物實驗室及器 材準備室,並配置管理人員。實驗活動所需之器材應獲得充分之供應。

(二)學校除應依據課程綱要之內容,妥適充實教學必需之相關設備、器材、藥 品及標本(含玻片標本),並購置教學所需之模型、掛圖及光碟等教學媒 體以配合教學外,亦應提供相關設備和材料鼓勵教師自製教學媒體,以配 合教學使用。

(三)學校應儘量配合教學需要,購置生物教學相關書籍、期刊、雜誌等參考資 料供師生借閱,並做為學生學習及教學研究之參考。

陸、附 錄

一、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生物(2)(應用生物)」課程綱要內容之訂定,強調生物科 學知識在生活及產業上的應用,並重視與生物科學相關的社會、法律及倫理 議題的討論,教材選材及教師教學應把握課程綱要內容設計的要旨。

二、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生物(2)(應用生物)」課程綱要的內容,是以「基礎生物 (1)」課程綱要內容為基礎來設計,以期能拓展對生物科學知識在生活及產 業上應用的瞭解,並激發學生探究生物科學的興趣。

三、為提升未來課程實施之可行性及實施成效,以有效達成課程目標,主管教育 行政機關應於課程實施之前,妥撥經費有計畫辦理生物科教師研習,以提供 教師在職進修的機會。

(14)
(15)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物」課程綱要

壹、課程目標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物」課程欲達成之目標如下:

一、引導學生由分子與細胞的階層,了解生物體的構造和功能,探討各種生命現 象及其原理,以培養生物學素養,奠定探究生物學的基礎。

二、引導學生認識現代生命科學知識的進展及成就,激發探究生命科學的興趣,

進而培養鑑賞生命科學和尊重生命的情操,以及正確的生態保育和永續發展 理念。

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批判思考、溝通、論證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發展從 事生命科學研究的相關技能。

貳、核心能力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物」課程欲培養之核心能力如下:

一、由分子和細胞的階層了解生物體的構造和功能,探討各種生命現象及其原理。

二、認識現代生命科學知識的進展,欣賞生命科學社群研究活動的成就,激發探 究生命科學的興趣。

三、了解生命科學與人類生活之間的關係,培養尊重生命、保育生態和永續發展 的理念。

四、培養觀察、溝通、推理、進行實驗等科學過程技能,發展批判思考及解決問 題的能力。

五、發展論證、思辨的基本技能,培養從事生命科學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時間分配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物」為八學分的課程,於高三開設,以安排一 學年,每週授課四節(含探討活動)為原則。

肆、教材綱要

教材綱要分為主題、主要內容、內容細目、內容說明和參考節數五部分,以 做為教材編輯及教學選材之依據。教材編輯者或教師於編撰教材進行教學時,可 依課程發展理念及教學需要自定章節名稱及順序。「內容說明」主要是在適度規 範教材編輯及教學選材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16)

主題 主要內容 內容細目 內容說明 參考 節數

․生命的形成 ․介紹有機演化

․營養方式的演化 ․ 介 紹 由 異 營 到 自 營,由無氧到有氧 一、生命的起源與

演化

․真核細胞的形成 ․介紹由原核生物到真 核生物

․介紹內共生假說 二、細胞的化學組

․醣類、脂質、蛋白質、核 酸之功能

․真核細胞及其胞器的構造 與功能

․細胞膜的流體鑲嵌模型 三、細胞的構造與

功能

․物質通過細胞膜的方式 ․介 紹 被 動 運 輸 與 主 動運輸、胞吞作用、

胞吐作用

․細胞形態與功能間的關係

․植物的組織 四、細胞的特化與

分工

․動物的組織

․細胞的滲透作用 ․ 觀 察 細 胞 在 高 張 、低張和等張溶液 中的變化(可以用紫 背萬年青為材料)

․顯微測量技術 ․使 用 顯 微 測 微 尺 測 量細胞或微小生物

壹、生物體的基本構造與功能

五、探討活動

․組織的觀察

11~12

․光反應 ․不得涉及電子傳遞鏈 的詳細過程

․不得涉及光合磷酸化 作用的詳細過程 一、光合作用

․碳反應(Carbon Reactions) ․不得涉及卡爾文循環 的詳細過程

․有氧呼吸 ․不得涉及有氧呼吸過 程中 ATP 數量的計算

․不得涉及氧化磷酸化 作用的詳細過程 二、細胞呼吸作用

․無氧呼吸 ․僅討論醱酵作用

․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

․酵素的作用

9 ~ 10

三、能量的使用與 生命的維持

․生化合成、主動運輸與運 動

貳、維持生命現象的能量

四、探討活動 ․酵素活性的測定 ․檢測觸酶(catalase)

的活性

(17)

主題 主要內容 內容細目 內容說明 參考 節數

․光合作用 ․光合色素之層析分離

․光反應的還原作用

․木質部的構造

․水和礦物質的吸收

․菌根,根瘤 一、水和礦物質的

吸收與運輸

․蒸散作用,水和礦物質的 運輸

․韌皮部的構造 二、養分的運輸

․養分的運輸

參、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

三、探討活動 ․根、莖、葉的觀察 ․觀察根和根毛的構造

․觀察單子葉和雙子葉 植物莖和葉的構造

8~9

一、植物的生殖 ․種子植物的生殖

二、植物的發育 ․種子的萌發,幼苗的生長

․影響植物生長的因素 三、植物生長與發

育的調節 ․植物激素 ․ 介 紹 生 長 素 、 吉 貝 素、細胞分裂素、乙 烯、離層酸的一般生 理作用

․植物的運動

․光敏素,光周期

․春化作用

肆、植物的生殖、生長與發育

四、植物對環境刺 激的反應

․植物在逆境下的反應

․植物的防禦

9~10

一、循環的類型 ․開放式循環,閉鎖式循環

․心血管循環系統 ․含肝門脈循環、冠狀 循環的簡介

․含人體心動周期(不 得 涉 及 心 臟 傳 導 系 統)

二、循環系統

․淋巴循環系統

․血液的功能 三、循環的功能

․淋巴的功能

․心臟的觀察 ․觀察心臟的構造(可 以用雞或豬的心臟為 材料)

伍、動物的循環

四、探討活動

․溫度對心搏的影響※ ․觀察水蚤心搏與水溫 的關係

8 ~ 9

(18)

主題 主要內容 內容細目 內容說明 參考 節數

․哺乳動物消化道的構造與 運動

一、消化

․消化液的分泌、作用及調 節

․哺乳動物小腸絨毛的構造

陸、動物的消化與吸收

二、吸收

․養分的吸收與運輸

5~6

․呼吸構造的特性與種類 ․介紹昆蟲的氣管系及 脊椎動物的肺和鰓,

不得涉及逆流交換機 制

一、呼吸構造與呼 吸運動

․呼吸運動及其調節 ․以人體為例說明

․介紹呼吸中樞,但不得 提及呼吸調節中樞、長 吸中樞等名詞

․氧與二氧化碳的交換與運 輸

柒、動物的呼吸

二、氣體的交換與 運輸

․呼吸與體液酸鹼度恆定的 關係

4~5

一、含氮代謝物的 排除

․動物排除含氮代謝物種類 與生活環境的關係

․哺乳動物的泌尿系統 二、排泄作用

․腎元的構造與功能

三、恆定性 ․體液恆定的維持 ․含討論體液恆定與血 壓的關係

捌、動物的排泄

四、探討活動 ․腎臟的觀察 ․觀察豬腎的構造及腎 臟的切片標本

5~6

一、感覺受器 ․受器的種類與特性 ․介紹人體的感覺受器 接受刺激的類型

․膜電位的產生與變化 ․介紹靜止膜電位、神 經衝動

․神經元間的訊息傳遞 ․介紹突觸、神經傳遞 物質(不得涉及詳細 的分子化學構造)

二、神經元

․神經訊息對動器的作用

․人腦、脊髓與腦神經的構 造及功能

․僅介紹主要功能,不 得涉及記憶性的細節

․以迷走神經為例說明

․肢體神經與隨意活動

玖、動物的神經與內分泌

三、腦與脊髓

․自律神經與內臟活動

10~11

(19)

主題 主要內容 內容細目 內容說明 參考 節數

․人體的內分泌腺,激素 ․不得涉及詳細的分子 化學構造

四、激素的功能

․激素對目標細胞的作用 ․介紹化學物質如何作 用於膜上或膜內接受 器,如影響膜電位、

酵素活性、基因表現 等,但不得涉及第二 傳訊者的詳細功能

․神經內分泌 ․得以下視丘與腦垂腺 調節腎上腺皮質素的 恆定為例

․神經與免疫 ․得以壓力與免疫的關 係為例說明

五、神經與內分泌 的協調合作

․神經與內分泌對動物行為 的影響

․得以視神經交叉上神 經節(SCN)、褪黑激 素、生物時鐘、生長 激素與動物行為為例 說明

․蛙的外部形態及內部構造 之觀察※

․觀察蛙的外部形態、

內部構造與反射現象 六、探討活動

․激素對色素細胞的影響※ ․ 測 定 腎 上 腺 素 及 ACTH 對黑色素細胞 中色素的影響

․病毒 一、病原體

․細菌

․不得涉及致病機制

․免疫細胞的起源和種類 二、免疫系統

․免疫器官 ․介紹胸腺、骨髓、淋 巴結和脾臟的功能

․先天性免疫力 ․含吞噬作用、發炎反 應的簡介

․後天獲得的免疫力 ․介紹體液性免疫力和 細胞媒介型免疫力 三、免疫作用

․免疫失調 ․介紹過敏反應、排斥 作用、自體免疫疾病 與免疫缺失

拾、人體的防禦

四、探討活動 ․抗原抗體的反應 ․ABO 血型的鑑定

7~8

․染色體學說

․性聯遺傳 一、染色體與遺傳

․聯鎖與互換 ․不得涉及互換率的計 算

拾壹、遺傳

二、染色體與 DNA․核小體及染色體的構造

13~14

(20)

主題 主要內容 內容細目 內容說明 參考 節數

․核酸的發現

․DNA 和 RNA 三、核酸的構造及

複製

․DNA 的複製 ․ 僅 討 論 真 核 細 胞 的 DNA 複製

․轉錄與 RNA 的修飾

․轉譯及蛋白質的修飾 四、基因表現與蛋

白質合成

․基因表現的調控 ․僅以乳糖操縱組為例

․染色體的變異

․點突變 五、突變

․引發突變的因素

․重組 DNA

․聚合酶連鎖反應(PCR)

六、生物技術

․基因轉殖

七、探討活動 ․DNA 的粗萃取 ․避免使用雞血為材料

․遺傳變異,天擇與適應 一、遺傳變異與演

化 ․族群遺傳 ․介紹基因庫、基因頻 率、哈溫平衡

․生殖隔離 二、物種形成

․異域種化與同域種化

三、人類的演化 ․智人的起源與遷徙 ․不得涉及分類

拾貳、演化

四、探討活動 ․鐮形血球與天擇 ․討論鐮形血球之等位 基因特性及天擇,並 推測鐮形血球等位基 因多型性的維持

7~8

․遺傳多樣性與族群大小 ․含基因多型性的保存 一、遺傳多樣性

․遺傳漂變與族群結構 ․含瓶頸效應及創始者 效應

․影響物種多樣性的因子 二、物種多樣性

․島嶼生物地理學 ․以台灣或夏威夷為例 比較特有生物比例,

並與大陸比較,探討 這個差異的原因

․生態系多樣性的意義 三、生態系多樣性

․地景生態與生物圈

․探討在群集、生態系 到地景等不同層級,

呈現的多樣生態功能 及風貌

․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 ․含入侵外來種、棲地 破壞、棲地零碎化、

過度利用等

․生物滅絕

拾參、生物多樣性與保育

四、保育生物學

․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策略

6~7

(21)

【※】註:

1.參考教學節數以第一學期約 15 週,第二學期約 13 週,每週授課 4 節計算,

二個學期共 112 節。

2.標示【※】的探討活動為「延伸性探討活動」,不可列入學習評量的範圍。

教材編輯者於編撰教材時可自由選擇是否將該探討活動納入;教師亦可因應 教學及學生學習之需要,自由選擇是否將該探討活動列入教學活動;學生亦 可自由選擇是否要做該探討活動。

伍、實施要點

一、教材編選

(一)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物」課程的教材編選,應要能引導學生理解生 物學基本知識與研究活動,培養尊重生命、愛護環境及發展研究和解決問 題的能力。

(二)教材內容之深度及廣度應適合普通高級中學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並注 意與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生物」課程內容及大學專業課程之銜接。

(三)課程綱要之「內容說明」欄旨在適度規範教材編輯及教學選材內容的深度 和廣度,選編教材時應審慎考量「內容細目」及「內容說明」的規範,不 宜偏漏或超出範圍。教材份量可依各主題之性質彈性調配,惟應儘量與教 學參考節數相配合。

(四)教材之組織應以學生的「先前知識(prior knowledge)」為基礎,強調 概念系統之間的統整及協調,相關概念之呈現應由淺至深,由具體而抽 象,注意概念發展之層次、系統與連貫,避免僅記憶零碎之知識。

(五)教材編輯及教學選材應重視基本概念的探討以及生物學概念系統之發展,

儘量選用我國生物學研究的成果及在地學習材料,以期與學生之生活經驗 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教材編輯和出版者於編撰教材以及教師於規劃教學內容時,應參考物理、

化學和地球與環境等學科的相關單元內容,以避免不必要之重複。

(七)教材選編應力求淺顯易懂、生動有趣且容易閱讀,並多附圖、表及照片等 以幫助學生了解。使用之專有名詞和人名之譯名應以教育部公布之生物學 名詞為準,其未規範者宜參照目前國內相關學術期刊或一般習慣用詞,妥 適翻譯,初次出現之專有名詞或外國人名宜附原文以為對照。

(八)為促進科技和人文素養的均衡發展,使生物科之學習能融入人文的內涵,

選編教材時宜適當納入有關科學家生平的闡述,並簡要說明重大科學發現 的經過。環境保育及永續發展相關的概念或發展,也應介紹說明,以培養 學生尊重生命、愛護環境與永續發展的情操。

(九)選編教材時宜將「探討活動」融入教科書,活動內容之設計應儘量配合教 材綱要,以使教材內容的學習更完整、明晰,活動之取材應儘量選用在地 材料。此外,編撰教材時應另編「探討活動紀錄簿」,俾方便學生於進行 活動時記錄探討活動之過程、結果與討論。

(十)編撰教材時應隨附「教師手冊」供教師教學之參考,「教師手冊」的內容 除列出各單元教學目標、教材內容說明外,亦應適當提供教學參考資料和 建議等,供教師教學之參考。

(22)

二、教學方法

(一)教師教學時應先以適當方法診斷學生之「先前知識」,並以學生之「先前 知識」及生活經驗為基礎,應用適當之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達到有意義的 學習。

(二)教師之教學應以科學概念知識為主軸,注重基本科學概念之了解和融會貫 通,不宜過度強調零碎知識的記憶。

(三)教師教學時應多以發問方式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參與討論活動,並積 極鼓勵學生提問,以幫助學生了解教材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 趣,促進自我學習。

(四)教師教學時除了應注重學生對科學概念知識的學習外,亦應兼顧科學過程 技能(如:推理、預測、解釋資料、提出假說、設計實驗等)和科學態度

(如:虛心、尊重數據、不輕下結論等)的培養。

(五)教師教學時應因應教材的特性,應用適當的教學媒體來輔助教學或實施戶 外教學,以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概念知識,發展科學過程技能。

(六)教師教學時應適當應用社會資源,結合當地科學教育及研究機構,以幫助 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及教材內容,並了解科學發展過程。也應提供機會,引 導學生討論生物學相關的社會、倫理或法律議題。

(七)教師教學時必須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對於學習較快或較慢的學生,應該 因應其學習情況適當實施充實或補救教學。

三、教學評量

(一)教學評量應以課程目標及教學目標為依據,並兼顧認知、技能和情意三個 領域的學習,以檢測學生是否習得基本的科學概念知識、科學過程技能和 科學態度等。

(二)教學評量的實施應善用診斷性、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的特性,採定期及不 定期考查的方式實施,俾隨時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檢測學生的學習進 展,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做為改進教學、促進學生學習之參考。

(三)教學評量應適當發揮鼓勵、啟發和督促學生反省思考的功能,並引導學生 察覺自己學習方式的優缺點,不宜僅做為評量學生學習成就的工具。

(四)實施教學評量時,應適時發掘有特殊學習困難或具有特殊科學性向及才賦 的學生,俾給予適當的補救教學或個別輔導。

(五)教學評量應秉持真實性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的理念,採多元的 方式實施,除由教師進行考評之外,亦得輔以學生自我評鑑等方式,以考 查學生是否達成教學目標,俾做為改進教學、提升教學成效的參考。

(六)教學評量的實施方式不宜僅侷限於紙筆測驗,可兼採觀察、晤談、繳交報 告、實作及檔案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等方式為之,以期能公正、

客觀的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進學習績效。

(七)實施教學評量時除了以「常模參照評量(norm-referenced assessment)」 來解釋學生的學習成就外,亦宜斟酌情況適切採用「標準參照評量

(criterion-referenced assessment)」的理念來解釋學生的學習表現,

以發揮教學評量在檢測學生學習進展狀況,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功效。

(八)認知領域學習表現的評量除應包括知曉、了解的表現外,亦應注重應用、

統整等高層認知能力及批判思考等的表現。知曉、了解、應用和統整四個 階層認知能力之定義如下:

(23)

1. 知曉科學知識(K)

(1)記憶在學校課程或日常生活經驗中所習得之科學事實或知識。

(2)區別或界定基本科學名詞、術語或科學實驗器材。

(3)閱讀圖表。

2. 了解基本科學原理法則(U)

(1)了解基本科學概念、原理、法則。

(2)了解科學學說和定律的內容。

(3)了解科學知識間的關係。

3. 應用基本科學資訊(A)

(1)分析及解釋資料。

(2)應用科學知識進行推理、推論、預測。

(3)分析資料並應用資料進行推理、推論、預測。

4. 統整科學資訊(I)

(1)綜合各項資訊,指出各變項之間的關係。

(2)統整實驗過程及數據,指出擬驗證之假說及提出結論。

(3)統整科學概念提出結論。

(4)綜合各階層科學知識以解決問題。

四、教學資源

(一)學校應依教育部頒布之「普通高級中學設備標準」,設置生物實驗室及器 材準備室,並配置管理人員。實驗活動所需之器材應獲得充分之供應。

(二)學校除應依據課程綱要之內容,妥適充實教學必需之相關設備、器材、藥 品及標本(含玻片標本),並購置教學所需之模型、掛圖及光碟等教學媒 體以配合教學外,亦應提供相關設備和材料鼓勵教師自製教學媒體,以配 合教學使用。

(三)為方便生物科之教學實施,學校宜在環境許可的範圍內,妥善設置小型「生 態池」或「植物園區」,以利生物科教學活動之進行。

(四)實驗室及進行實驗活動的場所應特別注意通風及安全設施,教師應妥適教 導和輔導學生正確使用、操作與維護實驗相關設備(如:顯微鏡等)。

(五)學校應儘量配合教學需要,購置生物教學相關書籍、期刊、雜誌等參考資 料供師生借閱,並做為學生學習及教學研究之參考。

陸、附 錄

一、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物」課程綱要內容之設計,除注重生物學知識及 探究活動的發展歷程,強調與人類生活相關之生物學議題外,並注重整體生 物學概念的系統性及完整性,由微觀的分子和細胞階層來探討生物體的構造 與機能以及生命的延續,進而由巨觀的生態學角度探討生物與自然環境間的 交互作用及生物演化的機制。

二、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物」課程綱要內容,是以培養未來從事生命科學 相關專業領域之基本知能為教材綱要設計之依據,課程設計採「螺旋式課程」

的理念,向下銜接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生物」及國民中小學「自然與生活科 技」課程,向上則為大學階段的生物相關專業教育奠定根基。

三、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物」課程綱要之修訂,除了反映生物科學之快速 發展及社會對未來生物科技人才培育的需求外,更審慎考量了課程實施之可

(24)

行性。因此,教材綱要內容之選材除了積極納入生物學的新知外,亦考慮維 持必要的穩定性。

四、近代生物學的進展可謂一日千里,尤以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等方面尤然,

為提升未來課程實施之可行性及實施成效,以有效達成課程目標,主管教育 行政機關應於課程實施之前,妥撥經費以充實生物科教學相關設備,並有計 畫辦理生物科教師研習,以提供教師在職進修的機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數學 I

7S 強化並且複習英國國定數學能力指標 level 4 的內容、主要學習 level 5 的內 容、先備一些 level 6 的延伸內容。. 8S 完成並且深化 level

第二語言學習架構 修訂説明 二階 LR2.1.

民國 104 年開始,身障生考試歷史考科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綱要」之「歷史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

物理 必修科目基礎物理一、必修科目基礎物理二 B、選修科目物理(不含高三下學期) 化學 必修科目基礎化學(一)

以及高三數學甲Ⅰ、Ⅱ,與數學乙Ⅰ、Ⅱ的選修課程,其中數學 IV 分為 A、B 兩版,B 版 擴充了 A 版的內容,所增加的題材在課程綱要中以◎

(一) 所有必修部分和延伸部分的課節都納入時間表內,所有班級的數學課節畫 一為七堂,全班修讀相同的課題內容(見圖

每本主題冊會提供一些探討該冊主題內容的建議問題,列舉主題冊內容大綱及學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