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

Copied!
40
0
0
顯示更多 ( 頁)

全文

(1)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

中華民國 97 年 1 月 24 日台中(一)字第 0970011604B 號令發布

壹、課程目標

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學科係為增進學生的公民資質,其所欲達成之 目標如下:

一、充實社會科學與相關知識。

二、培養多元的價值關懷與公民意識。

三、增進參與民主社會的行動能力。

貳、核心能力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欲培養學生發展之核心能力如下:

一、具備心理、社會、文化、政治、道德、法律、經濟、永續發展等多面向公民 基本知識。

二、肯定青少年後期自我與成長意義,朝向未來,發展出能欣賞他人、關懷社區、

尊重社會文化差異、認同民主國家、培養珍視法治與普世人權以及追求經濟 永續發展等相關的價值觀念。

三、增進參與公共生活所需要的思考、判斷、選擇、反省、溝通、解決問題、創 新與前瞻等行動能力。

參、時間分配

本課程之必修科目共計八學分,第一、二學年每學期二學分,每週授課二節,

授課時間以連排為原則,俾便於各種教學方法以及公民活動的靈活運用。本課綱 針對公民活動僅列出參考時數,以供教科書編撰者與任課教師多元規劃與彈性實 施。

肆、教材綱要

本課程教材教學時間約占 75%,活動時間約占 25%。

(2)

單元一:自我、社會與文化

單元一之主題

課綱參考節數:25 節

活動和複習參考節數:9 節

單元導讀:自我、社會與文化(參考節數:1)

一、自我的成長與準備成為公民(參考節數:3)

二、人己關係與分際(參考節數:3)

三、人與人權(參考節數:3)

四、公共利益(參考節數:3)

五、公民社會的參與(參考節數:3)

六、媒體識讀(參考節數:3)

七、文化與位階(參考節數:3)

八、多元文化社會與全球化(參考節數:3)

說明

引導學生理解「成年」的發展過程,

進而期待成為成年公民的課題。「成年」

代表取得某種完整的社會成員的身分地 位以及和這個地位有關的權利與義務。

要瞭解「成年」,應先瞭解成長的階段,

並以「通過儀式」來說明。

主題一、自我的成長與準備成為公 民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自我的成長 1-1 自我的意義 1-1「自我」是生命個體主觀的位置,也 是在社會文化脈絡中建構個人的獨 特性和社會位置。

1-2 自我的成長與變 化

1-2 要由全生涯 (lifespan)發展心理學來 概述,「自我的發展」是其中的核心 議題。「成長」是自我的階段性的實 現,也是自我與社會、文化交互,

逐漸發展的過程。

2. 成 年 禮 與 通 過 儀 式

2-1 傳統的通過儀式 與禁忌

2-1 介紹「通過儀式」概念。「通過儀式」

代 表 成 員 必 須 經 過 身 分 轉 化 的 歷 程,取得新成員地位的認可。成年 禮是一種「通過儀式」,而通過儀式 涉及「禁忌」的設定與通過。

2-2 現代社會中的通 過儀式

2-2 舉例說明我們社會對於成年的規範 與要求。現代社會中的通過儀式並 不明確,但對青少年來說,依然需 要通過人生的種種重要關卡,如:

政治上(參政權)的成年;法律上 對於「未成年」的看法;還有通過 學校的正式教育和畢業、就業;離

(3)

家獨立居住或者取得駕照;在閱聽 行為上開始不受「限制級」的約束;

開始有性行為;男性成為役男等 等。這些「成年」過程都是先對「未 成年」做出社會規訓,然後以界定

「通過」來作為區隔。

3. 對 成 為 成 年 公 民 的期待

3-1 有權利意識的公 民

成年公民指自我發展階段達到成 熟,加入成人社會後的公民。對成年公 民的期待包含對自己的各種公民權利有 所主張與維護的心理狀態,同時還能對 社會的其他人與事表達關心,負起責任 並能對參與公共事務產生積極態度。

3-2 能負起責任的公 民

3-3 有參與意願的公 民

說明

人己的關係與分際,是成年過程中 重要的知識與情意。人己關係是指自我 和他人,由近到遠的種種關係。介紹不 同層次的人己關係,討論人我交往、相 互對待時應有的分際與界限問題。在所 有的人己關係中,「分際」與「界限」的 概念就是接續前一主題,「個人權利與責 任」的要旨。

主題二、人己關係與分際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家人與同儕關係 1-1 家人關係與界限 分際

以 社 會 學 的 初 級 團 體 為 主 要 概 念,說明家人、同儕關係對於人之生存 的重要價值。另一重點在於討論:即使 是初級關係範疇,人與人相互交往時仍 有一定的「分際與界限」,例如:隱私、

身體自主、基本人格尊嚴以及基於自願 的互惠等等。

1-2 友誼、同窗之誼 關係與界限分際

2. 性 別 關 係 與 平 等 尊重

2-1 多元的性別關係 2-1 即對於多元性別關係的意識。認識 性別多元化的議題,例如:「性別氣 質」、「性傾向」的多元化。學生需 先理解「性別關係」與「兩性關係」

在概念上與行動意義上的不同。

2-2 說明因性別差異所受到的騷擾、歧 視與不平等待遇。所謂性騷擾與歧 視的核心議題,著重權力支配以及 地位不平等的問題。

2-2 性別不平等、騷 擾與歧視

3.情愛關係與自主 3-1 情愛關係的意義 3-1 情愛關係是人類的基本慾望。情愛 關係指個體間的相愛、相互照顧、

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t),有許諾性 質的親密關係。

(4)

3-2 情愛與人的自主 3-2 情愛關係需建立在個體自主的前 提。許諾則以忠誠與不變為特色,

但若一方難以維持原有的許諾(例 如:情侶分手、夫妻離異等),另一 方亦難以強迫。遵守自己的許諾與 尊重別人的身體與行為自主都是重 要的人己關係。

3-3 自主是自由權的表彰,但自由有其 界限,需以尊重他人為原則,以不 侵犯他人、不限制他人的自由為界 限。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 尊重。

3-3 自主與尊重

說明

接續前一主題的人己分際、自主與 尊重等關於自由與責任的議題討論,說 明何以認識「人」應該具有「人權」,

是「公民與社會」課的重要內容。本主 題除了為第二單元的民主政治、憲政主 義,第三單元的憲法與人權、刑事訴 訟、行政法與生活等主題奠定討論基礎 之外,也與第四單元的個人選擇以及選 修單元一的社會安全和大法官釋憲等 主題有關。

主題三:人與人權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 人權理念的發展 歷程

1-1「天賦人權」理念 的緣起

1-1 簡短引言歷史上「天賦人權」理念 出現前後的思想脈絡,說明當時認 定「人權」屬於某些「特殊條件」

者的權利。

1-2 從「天賦人權」

概念到「聯合國 人權宣言」

1-2 簡介「天賦人權」的概念到「聯合 國人權宣言」(1948)的發展歷程,

說明相應的人權內涵如何演變與普 世化。

1-3 人權議題的擴大 發展

1-3 主要用意在說明人權議題在當代擴 展的情形。舉例介紹 1948 宣言發表 後的人權議題發展,如:社會權、

文化權、婦女人權、性別平等、原 住民人權等相關議題與可能的爭 議。

2.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人 權議題

2-1 我國與國際社會 常見的人權議題

2-1 可舉例說明如:兒童、婦女、同性 戀、愛滋病患、外國人、移民和國 際難民、住民自決、媒體報導侵犯 隱私等所涉及之人權議題。

(5)

2-2 校園內的人權問 題

2-2 強調學生也有基本人權。說明校園 內的權利義務與規範議題、人權爭 議和救濟管道。

3.人權保障與立法 3-1 人權為何應該受 到保障

3-1 介紹公民社會保障人權的必要性,

舉例說明人人享有免於恐懼的尊嚴 生活以及蔑視人權的歷史教訓,例 如:我國的白色恐怖、良心犯、德 國納粹等政權清除異己的種族大屠 殺等等。

3-2 我國重要的人權 立法及其意義

3-2 說明並檢視我國既有關於人權相關 的立法,並討論相關不同的人權倡 議者的主張。

說明

立基於接受「私益」與「公益」同 屬人類文明生活與道德力量之基石的立 場,讓學生理解公共參與及個人基本權 益的重要。公私之分是複雜問題,難以 簡單定論。此處重點唯在覺察「公共利 益」的存在、特色與相關議題,並導引 出能「參與」公共議題的公民價值。

主題四、公共利益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認識「公益」 1-1「公益」的意義 1-1 說明何謂「公益」或「公共利益」, 其和個人或家庭利益、宗族利益、

特殊(團體)利益等的不同。

1-2 公益與其他利益 的關係

1-2 說明公益與其他利益可能「衝突互 斥」或「包容互補」,彼此的關係也 可能因為社會變遷而有所改變。

2. 與公共利益相關 的重要議題

2-1 如何衡量是否符 合公益

2-1 介紹不同看法,例如:能促進社會 全體或絕大多數人之福祉;或能促 進國家社會整體之福祉;或能符合 客觀上公平與正義的原則。

2-2 增進公益的難題 2-2 介紹相關議題,討論「為何維護或 增進公益常成為社會中的難題」。 3. 公 共 利 益 的 代 表

公共利益本身無法代表自己,必須 透過能行為的個人、社團或者機構來代 表。

3-1 國家與強制力 3-1 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也是強制力,

是主要的公共利益的代表,例如:通 過法律,維護、保障公共利益,維持 公共秩序,進行公共建設。但亦有可 能假借公共利益,侵犯人民應有的權 利與形成多數暴政的問題。

(6)

3-2 輿論與公民團體 的倡議

3-2 說明在民主政治中,人民透過平等 參與和表達,輿論與社會公益團 體,可代表人民對國家、政黨進行 監督遊說,推動公共利益,又稱倡 議(advocacy),並舉例說明。

說明

在現代社會生活與變遷中,公民主 動參與,形成有行動力的結社、組織,

或投入社會運動,並且在必要的時空條 件下對於最高位階的權力組織(國家)

有選擇進行公民不服從的權利。公民社 會是公民提出主張並盡責自我管理的集 合體。

主題五、公民社會的參與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公民結社 1-1 志願結社 1-1 說明何謂志願結社,其實質或形式 上(如:法律規定)的條件及常見 的分類方式。

1-2 結社和民主的關 係

1-2 說明結社,特別是民主方式的結社,

如何可能有助於民主品質的提升與 發展。

2. 非 政 府 組 織 與 社 會運動

2-1 非政府組織 2-1 說明非政府組織作為一種志願結社 團體,有哪些特色?為何稱為非政 府組織?舉例說明。

2-2 社會運動 2-2 說明社會運動(組織)的特色及社 會運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舉例說 明。

3.公民不服從 3-1 公民不服從的意 涵

3-1 說明公民不服從的人權法治意涵。

如:何謂公民不服從?有哪些條 件,可能合理化公民不服從(惡法)

的情形?

3-2 公民不服從運動 實例

3-2 舉國內外公民不服從運動的案例,

說明對於民主社會的運作和發展有 何重要性。並強調選擇公民不服從 的行為,個人必須有勇氣與毅力,

承擔法律後果與個人犧牲的代價。

(7)

說明

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世界不同文 化之間的接觸與交換,大部分要透過資 訊傳播與媒介進行。在民主社會中,媒 體作為資訊生產者有表達的自由,但媒 體資訊和人的表達、接收之間有複雜的 關係。我們需要瞭解個人對媒體資訊如 何認知接收,資訊如何生產以及是否可 能監督等問題,於是出現了「媒體識讀」

的議題。

主題六、媒體識讀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媒體、資訊與閱聽 人

1-1 言論自由 1-1 言論與表達自由是民主基本價值,

而媒體自由則是這種價值的表現,

可斟酌作為本節引言。

1-2 媒體的公共角色

1-3 媒體如何影響認 知

1-2 例如:媒體有報導事實、評論事實、

設定議題、促進討論、凝聚公共利 益及形成輿論的角色。

1-3 認識到資訊環境如何影響閱聽人,

形塑其價值偏好與選擇,而媒體亦 有誤導人之可能。舉例說明現代生 活中人們益發依賴類似「即時資訊」

等大眾傳播資訊後可能出現的問 題。

2.媒體資訊的生產 2-1 資訊生產與營利 事業

2-1 舉例說明一般的資訊經營者,例 如:電視網、新聞集團、電影事業 等大多是企業體,而企業需要獲 利,有時候也要配合政治強權,以 維護或擴大其投資利益。

2-2 新聞資訊的幕後 2-2 認識新聞資訊是從哪裡製造生產,

大部分的資訊都是企業集團生產的 結果。舉例說明,新聞資訊如何生 產,例如:經過媒體經營者、各層 級的專業工作者與守門員之手,篩 選、組合、包裝後的結果。

3.媒體監督與「近用 權」

3-1 新聞專業倫理與 自律

3-2 瞭解媒體「近用 權」的意義

3-1 簡述說明新聞與資訊生產常見的問 題,如:過度的追逐市場佔有而缺 乏自律的問題。提示新聞專業倫理 與新聞自律的重要;提示言論自由 的責任倫理,例如:對隱私權的尊 重以及企業經營者的責任倫理的意 涵等。

3-2 簡介舉例說明「媒體近用權」的基 本主張與意義。

(8)

3-3 公民行動與媒體 監督

3-3 舉例說明處於分散的公民,面對組 織化的媒體企業,對於資訊生產的 掌控,如何進行監督與對抗的問題。

說明

以語言族群、生活風格為主題,介 紹文化得以共享之處及不同群體間的文 化差異,並能引伸出文化位階與反歧視 的相關討論

主題七、文化與位階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由語言、生活風格 與 自 我 的 關 係 來 認識文化

1-1 多種語言文化生 活

1-1 文化的概念在語言與生活風格(又 作「生活方式」)中最易看出。要說 明這是生活世界的主軸,有差異但 亦有其共通而分享的脈絡。本節從 語言切入,可舉例或融入討論台灣

(包括離島)與其他華語文化地區 間的異同。

1-2 自我與生活風格 1-2 透過比較來提示:文化對於自我有 何意義,鼓勵學生認識自我形成的 文化背景差異。藉語言、習慣、生 活風格、城鄉背景等差異,瞭解自 我形成的社會文化影響因素或者傾 向的形成,進而討論這些習性改變 的可能。知識發展可透過跨社區、

跨國的比較,也可以透過個人生活 史做前後期比較。

2.文化形式與身分 區別

2-1 常見的文化活動 形式

2-2 文化形式與身分 區別

2-1 舉例說明常見的文化形式,有何社 會意義,例如:民間文化、流行文 化、大眾文化、官方文化等。學習 目的在強調不同文化活動的概念背 後,是因為有不同社會群體的組織 活動。

2-2 舉例說明不同的文化如何形塑文化 認同,用來凝聚群體或區別人我,

例如:青少年次文化和主流文化的 區別;異性戀的文化如何區別同性 戀的文化。

3. 文化位階與不平 等問題

3-1 發現文化的位階 現象與議題

3-1 認識「文化位階」(cultural hierarchy, 又作「文化等級」)。宜舉例說明並 解釋文化的位階排比如何存在於大 眾傳播、傳統文化、文化品味等現 象。

3-2 文化位階與歧視 3-2 舉例說明文化位階和歧視的關係。

(9)

治經濟不平等、種族主義等互為因 果。舉例說明歧視少數民族、排除 異類、污名化等歧視與排除現象。

說明

從多元文化的理念,進而認識台灣 現代社會,培養未來公民面對全球化趨 勢時有所依據。對於全球化的文化影響 意涵,宜客觀分析,引導討論。

主題八、多元文化社會與全球化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多元文化」的基 本主張

1-1 文化差異與平等 對待

1-1 介紹文化權與多元文化,例如:反對 強迫少數同化於主流文化;反對歧 視或隔離少數。舉例說明對文化差 異採取欣賞、尊重、平等對待的方 式,亦是符合社會共同利益的理由。

1-2 維護少數群體與 促進權益的政治 主張

1-2 多元文化另外一種積極的涵義,即在 公共政策上對少數族群或弱勢團體 成員採取特別的維護措施。說明這 種差別政策為何符合並且可以促進 平等的用意。舉國內、國外憲法或 公共政策例證說明。

2. 認識多元文化的 現象

2-1 社會文化的起源 議題

2-2 台灣社會的多元 文化現象

2-1 說明當代常見關於民族文化歷史起 源爭論的意義。採涵化、雜異化的 觀點,討論文化起源、文化變遷的 議題。情意方面的重點是討論台灣 與離島社會文化起源的多元歷史事 實。

2-2 舉例介紹台灣與離島社會的多元文 化及平等的社會議題,例如:新移 民、原住民、各語族、歷史記憶、

使用母語、古蹟保存等相關人權與 文化權平等的議題。

3. 多元文化與全球 視野

3-1「全球化」與「全 球在地化」

3-1 討論「全球化」帶來的文化交流以及 對 於 各 地 區 文 化 的 形 塑 與 壓 力 作 用;檢視「全球在地化」,舉例說明 本土社會在全球化衝擊下之文化與 認同反應。

3-2 全球公民意識 3-2 強調全球移動、跨國境流動引發的新 移民以及所引起的新移民公民權的 議題。此處須強調並檢視台灣是否 能提供全球多元文化發展,並達到 社會平等、促進多元整合的議題。

(10)

單元二、政治與民主

單元二之主題

課綱參考節數:25 節

活動和複習參考節數:9 節

單元導讀:瞭解政治與民主的意義及其目的(參考節數:1) 一、國家的形成與目的(參考節數:2)

二、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參考節數:4) 三、政府的體制(參考節數:4)

四、政府的運作(參考節數:2) 五、政治意志的形成(參考節數:3) 六、人民的參政(參考節數:3)

七、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參考節數:3) 八、台海兩岸關係的演變(參考節數:3)

說明

瞭解廣義的民主政治、國家、國際 關係等。內容宜涉及到國家發展、民主 憲政發展、政府制度、政黨、人民、國 際政治等面向。除概念學說外,亦應對 我國政治發展、我國國際政治、台海兩 岸關係等相關議題,提供導讀或引言基 礎。

單元導讀

(參考節數:1)

說明近代主權或民族國家的出現 和國家組成的要素,並說明我國目前的 情形。

主題一、國家的形成與目的

(參考節數:2)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 主權國家的形成 與國家認同

1-1 主權國家 1-1 簡述「主權國家」歷史發展,並以 國際法架構、我國憲法與其他相關 法律的規定舉例說明之。

1-2 國家認同 1-2 說明「國家認同」概念的涵義,並 對應於現行中華民國憲法相關內 容,描述我國人民對於國家認同的 不同看法。

2. 統治的正當性與 目的

2-1 國家統治的正當 性

2-2 國家應追求人民 福祉

2-1 說明統治正當性(legitimacy)的意 涵及其與統治的合法性有何不同。

舉例說明。

2-2 從人民主權、人民福祉來說明國家 存在的應然目的。

(11)

說明

主題二、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

說明民主政治的意義與原則以及憲 法為主的憲政主義、我國憲法的制定與 修改的經過。

(參考節數:4)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民主政治的意義 1-1 民主政治與非民 主政治的分野

1-1 從人民主權、人權保障、公民身分等 角度加以說明。

1-2 西方民主理論的 演進

1-2 簡略說明民主理論演進中的主要內 容。

2.民主政治的基本 原則

2-1 民意政治 2-1 就政治平等、多數統治、定期改 選、公共參與等多角度區分民主與 非民主的不同。

2-2 法治政治 2-2 側重民主與法治的關係,可從個人自 由的限制、行政權的範圍和司法獨 立的角度來說明。

2-3 責任政治 2-3 從政治及法律的角度說明行政權的 運作,應對誰和對什麽行為負責以 及如何使政府負起責任。

3.憲政主義 3-1 憲政主義的涵義 3-1 說明憲政主義的涵義。憲政主義期待 建立自由民主的憲政秩序,主張以 憲法建構有限政府,以保障人民的 基本權利。

3-2 憲政主義的憲法 3-2 係指以限制國家權力、保障人民權利 為目的的憲法。透過憲法規範,實 踐民主、法治與權力分立等原則。

4.我國憲法的變遷 4-1 憲法變遷 4-1 說明憲法為何會發生變遷,並說 明我國現行的修憲機制。

4-2 近年我國憲法的 增修

4-2 重點說明近年來憲法增修的重大 議題或成果。

說明

政府體制包括中央與地方政治體 制。本主題先從權力分立的立場出發,

介紹各民主國家的政府體制,尤其是內 閣制與總統制,再討論我國現行的政治 制度。

主題三、政府的體制

(參考節數:4)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民主國家的政府 體制(一)

先從權力分立的理論說明西方政府 制度中權力互相制衡的意義,並簡介世 界民主國家的中央政治體制類型。

1-1 內閣制 1-1 說明內閣制的運作方式與特徵。

2.民主國家的政府 體制(二)

2-1 總統制 2-1 說明總統制的運作方式與特徵。

2-2 混合形式 2-2 如:半總統制,可以法國或其他國家

(12)

的制度為例說明。

3.我國的中央政治 體制

3-1 我國的中央政府 組織

3-1 依憲法增修條文簡要說明中央政府 的組織與功能。

3-2 中央政府各院之 間的權力關係

3-2 說明我國中央各院之間的權力制衡 關係。

4.我國的地方政治 體制

4-1 府際關係 4-1 討論我國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各 級政府的垂直與水平的關係。

4-2 地方治理 4-2 說明地方政府的組織與權責以及民 間第三部門參與地方政治的運作與 社區的營造等情形(包括社區或部 落公約、公寓大廈等的管理)。

說明

現代政府透過文官體系協助運作,

政府規劃或推動公共政策的成效需受到 評估與監督。討論政府再造的原因與目 的。

主題四、政府的運作

(參考節數:2)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行政機關的運作 1-1 政府決策的過程 1-1 討論公共政策從制訂、執行到評估等 的觀念,並舉實例,如:我國海洋政 策等來做說明。

1-2 文官體制與政治 中立

1-2 說明政務官與常任文官的權責與文 官政治中立的重要性。

2.效能政府 2-1 政府績效評估 2-1 從效能政府說明政府績效評估的意 義與作用。

2-2 政府再造 2-2 說明政府再造的原因及內容。

說明

人民雖有言論自由,但常處於鬆散 且無組織的狀態,無法形成有效的政治 意見或壓力。政黨、人民社團都是凝聚 或促進政治意志形成的重要團體,透過 遊說、倡議,促成政治意志的具體表達。

主題五、政治意志的形成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政黨政治 1-1 政黨的意義與功能 1-1 說明政黨的意義、起源與功能。

1-2 政黨制度的類型 1-2 依據「政黨數目」及「政黨競爭性質」

作為分類的標準。

2.我國的政黨政治 2-1 我國政黨政治的 形成

2-2 我國主要政黨的 基本主張

2-1 說明我國解嚴前後政黨政治的演變 及當前政黨政治的情況。

2-2 簡要說明我國主要政黨各自的基本 立場,如:其政綱、相關決議文或 政策等所反映。

(13)

3.利益團體 3-1 利益團體的意義 3-1 說明利益團體的意義,並舉影響我國 政治各種不同的利益團體為例說明。

3-2 利益團體對政治 的影響

3-2 說明利益團體如何影響公共政策的 決定,並舉例說明之。

主題六、人民的參政 說明

以選舉、公民投票相關制度與行為 為主題,瞭解人民參政的管道與意義。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選舉制度

1-1 選舉權的意義與 行使

先簡略說明參政的內容。

1-1 說明選舉權的意義及其行使。

1-2 選舉制度的類型 1-2 舉 例 說 明 各 種 重 要 的 民 主 選 舉 制 度,如:多數決、比例代表制及單 一選區兩票制等。

2.我國的選舉活動 2-1 我國選罷法的基 本精神

2-1 說明我國選罷法的基本精神。

2-2 選舉及其社會、文 化問題

2-2 說明可能影響我國選民投票行為的 社會、文化因素與相關問題。

3.直接民主與公民 投票

3-1 直接民主的意義 及其重要性 3-2 我國的公民投票

制度及其比較

3-1 說明公民投票對民主政治的意義及 創制與複決的重要性。

3-2 透過與國外的比較(如:瑞士等), 說明我國公民投票制度的主要內容 及其問題所在。

主題七、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 說明

增加國際組織的課程以明瞭其對國 際政治的影響。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國際政治的基本 認識

1-1 當前國際政治的 權力結構

1-1 說明冷戰到當前國際政治權力結構 的轉變。

1-2 爭取國際地位的 重要性

1-2 說明國際地位對一個國家的影響。

2.國際組織的功能 與運作

2-1 國際組織的功能 2-1 說明國際組織的功能,並舉與我國關 係密切的官方及民間國際組織加以 說明。

2-2 聯合國的重要議 題運作

2-2 說明聯合國的重要議題的運作,如:

人權、全球永續發展等。

3.我國與國際社會 的關係

3-1 我國的外交處境 3-1 說明我國當前外交的困境。

3-2 我國參與國際組 織的情形

3-2 說明我國參與官方和民間國際組織 的情形。

(14)

主題八、台海兩岸關係的演變 說明

從動態與比較的角度上,理解台海 兩岸關係的演變。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台海兩岸各自相 對政策的依據

先略述台海兩岸分治的事實。

1-1 台灣的中國政策 依據

1-1 說明台灣的中國政策依據。

1-2 中國的台灣政策 依據

1-2 說明中國的台灣政策依據,如:反分 裂國家法等。

2.台海兩岸政治交 流中的重要議題

2-1 政治承認議題 2-1 說明台、中雙方在政治上承認的問 題。

2-2 武力威脅議題 2-2 說明中國對台灣軍事武力威脅的問 題。

3.影響台海兩岸關 係的國際因素

3-1 美國對台海兩岸 關係的影響 3-2 其他各國及國際

組織對台海兩岸 關係的影響

3-1 說明美國與台海兩岸之間的重要協 定或條約的影響性。

3-2 說明亞洲國家(如:日本)與聯合國、

歐盟等重要國際組織的影響。

(15)

單元三、道德與法律規範

單元三之主題

課綱參考節數:25 節

活動和複習參考節數:9 節

單元導讀:道德與法律規範(參考節數:1)

一、道德與社會規範(參考節數:3)

二、道德與個人發展(參考節數:3)

三、法律基本理念與架構(參考節數:3)

四、憲法與人權(參考節數:3)

五、行政法與生活(參考節數:3)

六、民法與生活(參考節數:3)

七、刑法與生活(參考節數:3)

八、紛爭解決機制(參考節數:3)

說明

說明本單元在公民與社會課程中的 定位(如:道德與法律在當代社會的重 要性)以及各主題間的關係與重要內涵 簡介。

單元導讀

(參考節數:1)

將道德視為社會重要規範之一,並強 調道德與其他規範間的異同以及其變遷 與多元觀。

主題一、道德與社會規範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社會規範的意義 與功能

1-1 說明社會規範的 意義

1-2 理解不同的社會 規範概念

1-1 提供社會規範的概括定義與舉例說 明,並可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觀點,

指出共同生活中產生社會規範的必 然與必要。

1-2 討論現代社會並存或共享的社會規 範以及有關「社會規範」一詞的分 化(例如:神喻、禁忌、風俗習慣、

宗教、道德、法律等)。 2.社會生活中的道

2-1 道德與其他社會 規範的異同

2-1 說明道德是當代生活中諸多社會規 範之一,並比較道德與其他社會規 範(例如:法律、宗教、習俗等)

的異同。

2-2 現代道德的範圍 與功能

2-2 列舉道德與當代生活關連的實例,說 明道德範圍已由個人層面擴展至公 共領域、專業與自然生態範疇,並指 出道德的功能是要培養理想的個人 與社群。

(16)

3.道德的變遷與多 元觀

3-1 道德的變遷 3-1 說 明 道 德 的 變 遷 及 形 成 的 時 空 因 素,並舉出古今不同時空的道德變 遷實例。

3-2 道德的多元觀 3-2 道德多元觀(moral pluralism)是指當 代社會同時並存多種道德理論,非單 一絕對亦非主觀相對,其中雖可能會 有歧異或衝突,但也可互補、統整或 取捨。

說明

現代生活中道德爭議不可避免,但 必須藉由反思加以解決困境,進而在生 活中彰顯道德價值與具體實踐,並促進 道德發展。

主題二、道德與個人發展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道德議題與衝突 1-1 道德議題的複雜 與多樣

1-2 價值衝突與其主 張

1-1 說明何謂道德議題,並選擇以下範 疇舉出實例加以討論:包括生死議 題、專業領域的道德議題、動物權、

環境倫理、資訊倫理等。

1-2 連結前述若干道德議題實例,舉出 其中價值衝突之處,並就支持與反 對的主張,分別剖析其理由與價值 取捨的根據。

2.反思個人的道德 價值觀

2-1 個人道德價值觀 如何形成

2-1 說明個人(包括自我與他人)可能因 時空文化及個別經驗等因素,形成有 所異同的道德價值觀。

2-2 如何反思個人道 德價值觀

2-2 反思個人道德價值觀依據的理由、偏 好及其正當性,並藉由互為主體、理 性溝通以及自我批判反省等現代公 民德行與行動能力的展現,達到自我 與他人間的充分理解與共識,避免偏 見與歧視。

3.道德發展與實踐 3-1 道德發展 3-1 闡述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逐步 建立道德原則以為判斷與言行的依 循。並舉例說明道德原則是有發展性 的,也就是由無律至他律而至自律的 發展方向。

3-2 指出道德實踐的重要,並可舉實例 強調如何增強道德敏感度以及提升 道德意志力,且能適度表現道德勇 氣等,進而培養現代公民德行。

3-2 道德實踐

(17)

主題三、法律基本理念與架構 說明

承接道德主題的內容,說明法律作 為現代社會主要規範體系的特質。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法律特質及有限 性

1-1 說明法律的定義。

1-1 說明「法律」的定 義

1-2 法律的強制性與 有限性

1-2 強調國家具有公權力為後盾的強制 性特質。

1-3「法律為最低度的 道德」

1-3 強調法律在所有規範體系中具有最 後手段性。說明法律非萬能,效力 其實有限,以法律手段進行高度管 制或重判重罰,並非萬靈丹。

2. 法 治 國 家 的 意 義:法律的最高 性

2-1 法治的意義

2-2 法律須經民主正 當程序制定

2-1 透過法律特質的介紹,引入法治與人治 的區別,亦即:不因人、因個案而異 其執法。

2-2 強調法治國家在民主原則、法治國原 則之下,對立法層面之正當法律程序 的重視,是法律正當性的重要來源之 一。

3.憲政主義下的基 本法律架構

3-1 法位階的意義 3-1 從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出發,說明在 法治國原則和依法行政的理念下,法 位階的意義為何,法律與命令的制定 與訂定機關別及其意義。

3-2 法律追求實質正義,不符合實質正義 的法律,在民主憲政國家裡即有「惡 法」之虞。說明在憲政主義的架構 下,某一法律是否為違反憲政價值的 惡法,在憲政制度上是交由大法官來 認定。

3-2 大法官違憲宣告 的意義

說明

本主題旨在引導學生認識憲法保障 人民基本權利的意義。強調「憲法為人 民而存在」的基本理念,在權利保障面 向如何落實以及認識人民基本權利與其 意涵。

主題四、憲法與人權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憲法所保障的人 權理念與內容

1-1 憲法保障的基本權 利

1-1 從「人性尊嚴」此一人權核心價值出 發,說明目前憲法所規定的基本權利 及其重要內涵。

1-2 其他基本權利 1-2 進一步說明其他人權在當代憲法論 述中的重要地位,例如:環境權、

社會權、多元文化權、和平權等,

(18)

可以舉例方式說明之。

2.自由權的保障及 界限

2-1 自由之界限:個人 自由與公益的調和 2-2 依法律保留原則與 比 例 原 則 限 制 個 人自由

2-1 說明憲法如何調和個人利益與公共 利益。

2-2 強調憲法第二十三條所規定的法律 保留原則和比例原則,在憲政國家 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平等與差別待遇 3-1 法律保障實質平等3-1 說明憲法上平等權的內涵,介紹法律 如何保障實質平等。

3-2 為保障弱勢的差別 待遇

3-2 說明憲法何以容許政府採取差別待 遇的措施,以達成實質平等的目標。

說明

以培養成年公民為目的,儘量以貼 近學生生活經驗,舉例說明相關法律中 政府與人民之關係的基本原理原則,呼 應主題四所傳達之公民意識。

主題五、行政法與生活

(二個主要內容,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行政法的基本理 念

1-1 維護公共利益並落 實 憲 法 人 權 保 障 的行政法

1-1 從實質正義和程序正義的關係出 發,強調行政法在維護公共利益,

落實憲法在人民基本權利保障上所 扮演的角色。

1-2 依法行政與行政法 的一般原理原則

1-2 以行政法的一般原理原則和行政程 序法的基本原則為主軸,從動態面 向說明行政法和行政程序的運作方 式。建議可以舉例方式,說明政府 行為何以應該受到行政法一般原理 原則的拘束。

2.行政程序 2-1 國家行政為何必須 受 到 正 當 行 政 程 序的規範

2-1 說明行政行為與行政程序受規範的 必要性。

2-2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 則

2-2 說明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則。

說明

貼近學生生活經驗,舉例說明民法 中涉及權利與責任的基本原理原則,提 示消費者保護、勞工保護、性別平等公 民意識。

主題六、民法與生活

(參考節數: 3 )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民法與私有財產 權的保障

1-1 民法的基本原則 1-1 說明民法的基本原理原則。

1-2 財產權的基本概念 1-2 從財產權的基本概念出發,說明其在 民法中的重要性與其應受的限制。

1-3 智慧財產權的保障 1-3 說明智慧財產權的意義、功能和界

(19)

限。

2.交易安全的保障 與法律

2-1 契約法的基本原則

2-2 契 約 法 和 公 平 交 易、交易安全、勞 工 保 護 相 關 法 制 等的關係

2-1 從契約法的基本原則,如:契約自由 的概念出發,介紹財產權和契約法 對於市場體制的規範意義。

2-2 說明契約自由的界限,引入公平交 易、交易安全、消費者保護和勞工 保護對於契約自由和市場體制所帶 來的衝擊。

3.婚姻、家庭制度 與法律

3-1 婚姻成立與解消的 影響

3-1 以婚姻的成立和解消為軸心,說明 婚姻衍生出來的家庭法律關係。

3-2 父母與子女關係及 繼承制度

3-2 說明婚姻衍生出來的父母與子女繼 承關係等多種現象以及相關的法律 與其意義。

說明

刑法內容具有相當高的理論抽象 性,除介紹原理原則外,應儘量貼近學 生的生活,說明國家主權與人權的基本 規範,提示程序正義與人權保護等基本 公民價值。

主題七、刑法與生活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犯罪的構成 1-1 入罪化及除罪化 1-1 探討國家何以有權以刑罰的「嚴苛」

手段處罰人民,並從強調刑罰的最後 手段性出發,討論不法行為的除罪化 議題。

1-2 罪刑法定主義的內 涵及重要性

1-2 其次,強調在權力分立制衡原則下,

法律保留原則在刑法領域中的呈現 方式,亦即國家要定義人民是否犯 罪,必須透過立法權制定法律。

2.刑罰的目的 2-1 應報理論 2-1 從刑罰的目的出發,探討刑法的必要 性和界限。

2-2 介紹如:應報理論、一般預防與特別 預防理論。

2-2 預防理論 3.犯罪的追訴及處

3-1 國家追訴、處罰犯 罪的程序

3-1 說明國家對犯罪的追訴處罰程序重 點,同時介紹刑事訴訟制度的主要 功能與公訴、自訴、告訴等程序的 意涵。

3-2 說明無罪推定原則的內涵以及在無 罪推定原則下,被告及嫌疑人的人 權保障問題。

3-2 無罪推定原則

3-3 被告與被害人的權 利保障

3-3 說明被告和被害人在犯罪追訴和處 罰程序中,應該具有哪些人權保障 以及律師辯護在刑事程序中,所發 揮的人權維護功能。

(20)

說明

主題七已介紹國家對犯罪的追訴和 處罰程序。因此,本主題應僅就民事訴 訟程序與行政救濟程序作為說明對象。

除程序介紹外,並提示和平解決爭端的 公民價值與應有的權利意識。

主題八、紛爭解決機制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 民 事 紛 爭 的 解 決

1-1 訴訟與其他的紛爭 解決方式

1-1 說明民事訴訟制度與其他訴訟外的 紛爭解決制度。

1-2 民事訴訟的基本原 則

1-2 說明民事訴訟程序所包含的範圍以 及民事訴訟程序的基本構造和基本 原理原則。如:法院與原告、被告 之間的關係以及當事人進行主義的 基本理念,引導學生瞭解民事糾紛 如何解決的基本概念。

2. 公 法 上 的 權 利 救濟制度

2-1 公、私法區別的實 定法上意義

2-1 此處區別公、私法最大實益(目的), 在提示訴訟救濟程序的選擇問題。

2-2 行政救濟 2-2 簡要介紹行政法上權利的救濟途徑。

2-3 憲法救濟 2-3 簡要介紹憲法上權利的救濟途徑。

3. 法 律 專 業 人 員 的角色與功能

3-1 法院組織與司法人 員

3-1 動態、多角度呈現司法權的角色與功 能,並介紹法官、檢察官等司法人 員。

3-2 律師 3-2 探討律師在紛爭解決機制中所扮演 的角色與功能。

3-3 法律扶助的理念及 制度

3-3 介紹法律扶助制度,說明人民如何尋 求法律扶助。

(21)

單元四、經濟與永續發展

單元四之主題

課綱參考節數:24 節

活動和複習參考節數:10 節

一、經濟學基本概念(參考節數:3)

二、市場機能(參考節數:6)

三、全球化與地球村(參考節數:3)

四、永續發展的經濟課題(參考節數:4)

五、外部效果(參考節數:4)

六、公共財與租稅(參考節數:4)

說明

介紹經濟學基本概念並與公民學習 結合。在全球經濟脈絡之下,提示經濟 學對於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的分析途 徑,並提示以永續發展為主軸概念。

主題一、經濟學基本概念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經濟學簡介 1-1 單元導讀 介紹本冊架構,六個主題前後關 係,強調永續發展這個主軸。

1-2 永續發展

2.經濟制度 2-1 財產權與經濟決策 權

2-1 區分經濟制度,由此進入市場經濟的 討論。

2-2 市場經濟的基礎 2-2 行為動機是為己謀利,但市場上買賣 是自由、不強迫、無欺騙的,並假設 交易結果與買賣雙方之外的第三者 無關。

3.比較利益 3-1 機會成本 介紹機會成本,並以國際貿易中的 二國為例,說明比較利益法則。

3-2 比較利益法則

主題二、市場機能 說明

建立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以供給、

需求、市場均衡,對市場機能進行解析。

(參考節數:6)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 家 庭 與 廠 商 的 互動

經濟行為流程圖 介紹供需二種角色。

2.需求 2-1 需求曲線 祇介紹為了解市場機能所必要的需 求概念,以便導出社會總效益。

2-2 需求法則 2-3 需求價格

3.供給 3-1 供給曲線 祇介紹為了解市場機能所必要的供 給概念,以便導出社會總成本。

3-2 供給法則 3-3 供給價格

(22)

4.市場均衡 4-1 供需均衡 討論均衡的決定與不均衡時市場自 發性的調節功能,強調市場「自動」的 功能。

4-2 均衡價格與數量 4-3 不均衡時的調整 5.經濟效率 均衡時總效益與總

成本之差最大

若交易不影響買賣之外的第三者,

則買賣雙方福利最大時,社會福利亦最 大。

6.政府干預 政府干預一般會減 損效率

干預會脫離均衡,減損經濟效率。

說明

從國際貿易之產生與貿易利弊的討 論,介紹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與影響,進 而討論污染無國界的地球村概念,提示 京都議定書的主要內涵。

主題三、全球化與地球村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國際貿易 1-1 出口供給線 從國內供需線導出國際進出口線,

討論國際市場的均衡。

1-2 進口需求線 1-3 國際貿易均衡

2. 2-1 全球分工之利 利用主題二分析的市場機能,討論 國際貿易及全球分工,並以此介紹 WTO 所扮演的功能。

經濟全球化

2-2 WTO

3.地球村與反思 3-1 污染無國界 經濟全球化也產生了貿易利益合理 分配的議題(含國內及國際)及跨國界 的汙染(如:暖化)等問題。介紹「地 球村」的基本理念,特別強調污染無國 界、生命共同體的省思以及京都議定書 的策略和共同責任。

3-2 京都議定書

主題四、永續發展的經濟課題 說明

從經濟面討論永續發展這個觀念,

強調以經濟面為主要討論層面。

(參考節數:4)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國民所得 1-1 國內生產毛額的定 義與衡量

1-2 國民所得與經濟福 祉

用最簡單的方式,介紹 GDP=C+I

+G+(X-M),祇限於市場產值;經 濟成長率的定義,它的用處與缺點。

2.國家競爭力 2-1 說明國家競爭力的 意義

介紹幾種最普及的國家競爭力之 定義、衡量方法、台灣的國際排名以及 反省此一指標的用途(優缺點問題)。 2-2 衡量方法

2-3 台灣的國家競爭力 3. 經 濟 發 展 的 要

人造資本、人力資 本、自然資本、社會資 本、企業才能、政府效能

簡單介紹六要素,並說明國民所得 帳上祇有人造資本(固定資本形成)。

(23)

4. 永 續 的 經 濟 發 展

4-1 經濟成長與永續發 展

說明經濟成長率高並不一定能保證 永續發展;並以台灣的海洋資源為例,

說明地球資源的有限;綠色 GDP;永續 發展觀念的演變及與其他發展觀念的比 較。

4-2 資源與環境 4-3 聯合國與永續發展

主題五、外部效果 說明

以經濟分析方法,討論永續發展問

(參考節數:4) 題。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 外 部 效 果 造 成 的市場失靈

1-1 外部成本 概括性的介紹市場失靈,再集中討 論外部效果。

1-2 外部效益 2. 外 部 效 果 的 原

2-1 財產權 分析外部效果的原因,其他財產權 與主題一有關,也可以討論智慧財產 權。

2-2 資訊 2-3 交易成本 3. 台 灣 的 環 境 與

生態問題

3-1 台灣的環境污染與 生態破壞

以台灣的海洋資源污染為例,討論 台灣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問題;台灣 必須遵守國際公約的理由以及民間的 環保運動。

3-2 國際約束與民間環 保運動

4.政府的對策 4-1 制度性因素 討論政府的作為。制度性因素,

如:明確財產權、提供資訊等,以降低 交易成本。

4-2 使用者付費 4-3 課稅與補貼

主題六、公共財與租稅 說明

從經濟學觀點討論政府的本職以 及為了完成其任務而必須有的租稅。

(參考節數:4)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公共財 1-1 公共財的特性 1-2 政府效能差也能為

民謀利

強調公共財的共享性(non-rivalry)。

2.政府支出 2-1 台灣歷年政府支出 說明台灣歷年政府支出的變化,兼 論支出之公平與效率。

2-2 效率與公平

3.政府收入 3-1 台灣歷年政府收入 說明台灣歷年政府收入之變化,兼 論公營事業並非公共財。

3-2 公共財與公營事業 4. 政府效能與失

4-1 量出為入 政府收支原則異於私人;支出項目 通常需事先做成本效益評估;政府運作 模式與利益團體之遊說。

4-2 成本效益分析 4-3 民主參與

4-4 利益團體與遊說

(24)

伍、實施要點

一、教材編選

根據目標與核心能力,編寫教材與進行教學時,宜注意以下原則:

(一)教材內容宜參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特別是與「社會學習」領域的 課綱及基本內容銜接關係。當主題或內容相近或重複時,宜在深度以及廣 度二方面予以區隔。

(二)教材內容宜參考普通高中其他領域相關科目如:歷史、地理、家政、全民 國防教育、生涯規劃、生命教育、健康與護理等相關科目內容,形成學習 上的相輔相成,但在內容上要避免重複。

(三)教材內容宜注意本學科和學生現階段(青少年後期)的生存、生活、生命 的關係,藉此培養學生朝向未來發展,嚮往成為成熟公民。

(四)各單元教材的內部主題以及不同單元之間,雖各有重點,但都應強調內容 上的前後呼應與統整,必須避免知識上的零碎切割,而強調循序漸進的整 體考量。

(五)教材內容應該考慮社會脈動,配合現代生活,發展民主與多元觀點,增進 理性思辨能力,並宜顧及不同群體的需求,避免偏見、歧視與威權內容。

(六)教材內容宜考慮多方納入生命教育、人權教育、法治教育、性別平等教育、

環境教育、消費者保護教育、多元文化、永續發展、海洋文化等相關議題 與價值的探討。

(七)教材綱要中列有「主題」、「主要內容」、「次內容」與「說明」,其中「主 題」與「主要內容」係供編撰教科書與教學之重要依據,以不更動為原則,

而「次內容」與「說明」之次序與內涵,得由編撰者與教師斟酌變更與調 整。

(八)教科書編撰時宜兼顧各單元之學理基礎與生活實例,宜依照參考時數設計 教學「活動」,並於各章之後,適當加列如:「自修複習問題」、「討論問題」

及「補充讀物目錄」等,幫助學生自行閱讀。

(九)教科書出版者宜另編寫「教師手冊」,列舉參考文獻、視聽教材等參考資 料及實施方法,以利協助教師進行教學準備。

二、教學方法

(一)教師宜依教材性質,配合媒體與科技,採用多樣創新、適合學生特性與主 題內容的教學方法(例如:座談、辯論、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分享、道德 兩難討論、價值澄清、合作學習、議題中心、審議式民主、服務學習、體 驗學習、實地參訪等),並可搭配進行公民活動的教學。

(二)教師教學宜廣泛徵引時事資料,提供補充教材,配合課文內容,以強化本 科目與生活的關連,並引發學生學習之興趣。

(三)教師講解教材,宜多利用各種統計資料、圖表、模型、照片、幻燈片、紀 錄影片、錄音等教學資源,以增進教學成效。

(四)教師教學宜掌握本科目價值教學的特性,兼重認知、情意與實踐等多元面 向及其深度的強化。

(五)教師進行教學課程計畫與實施,宜利用社會科教學研究會,除與其他「公 民與社會」科教師教學合作外,並可加強與相關學科進行橫向課程聯繫,

以促進協同教學的效果。

(25)

(六)針對每學期應有 25%的活動時間,教師可結合校內綜合活動,如:服務學 習活動、自治會活動、班級班會活動、社團活動及學校特色活動等,體驗 公民生活並從實踐中學習。

(七)教師可邀請學者專家或社會人士,進行教材相關內容或有關公民教育、公 民活動的演講及座談。

三、教學評量

(一)教學評量應配合課程目標、核心能力、大綱內容之要求,選用適當的評量 方式。

(二)教學評量的方式宜多樣化(例如:紙筆測驗、口頭問答、課堂討論、報告 撰寫、檔案評量、行為表現、觀察等),且兼重完整的學習歷程與結果。

(三)教學評量宜重視公民所需核心知識係由低而高的發展層次,包括記憶、理 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勿流於零碎知識記憶,而宜發展高層次 思考批判。

(四)教學評量宜重視公民的品德言行係由外而內的逐步形塑歷程,包括價值敏 感度、積極關注、選擇判斷、調整與融入既有價值系統與新價值、進一步 價值反省等。

(五)教學評量宜重視公民參與的行動與能力係由點而面的擴大範疇,包括思辨 反省、溝通論辯、共識形塑、問題解決、創新方案等。

四、教學資源

(一)拓展學科知識:可參考各人文社會學科的專業辭典、百科全書、經典名著、

期刊、報章雜誌與多媒體素材以及政府與非政府機關出版品等。

(二)充實教學設備:包括各項視聽器材及自製教學所需的多媒體設備等。各校 得按實際需要購置或自製。

(三)設置專科教室:為提高教學成效,各校宜按「普通高級中學設備標準」、

班級數及實際需要設置之。

(四)設置校本位網路資源:各校因應本校特色,可成立「公民與社會」資訊網 站,連結政府相關機構與非政府組織的資訊網站,蒐集各種資訊與相關時 事,並支援教學研究與課程發展。

(五)設置跨校網路資源: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成立全國性跨校之「公民與 社會」課程網路資源資料庫,支援全國各校的教學研究與課程發展。

(六)「公民與社會」課程之教學精進:因應修訂課綱的實施,主管教育行政機 關宜訂定相關計畫培訓本科種子教師,並協助教師適應新教材的教學;另 則須致力於增進教師專業知能、豐富教學內容以及提升教學品質的相關研 究與實務推動。

(七)「公民與社會」進修研習課程:本次課綱係依據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 民與社會」課程暫行綱要,修訂而成。對於教師適應新版教材與提升專業 知能,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宜訂定完整的配套措施,針對教師的實際教學需 要,持續提供各種長期(寒暑假期間)與短期(學期中)的進修與研習課 程。

(26)
(27)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

壹、課程目標

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高三選修課程,立基於高一、二必修課程的基 礎,提供學生學習的進階課程,教學目標為持續增進學生公民資質。

貳、核心能力

高三選修課程是高一、高二必修課程的延續與發展以及加深加廣,內容特別 重視學生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所需要的公民知識再充實、公民德行再提升與公民 行動能力再增進;此外,本階段課程特別強調人文素養的陶冶與社會科學知識的 應用,希望能為學生未來修習大學相關領域所需要的專業課程奠定初步的基礎。

本課程在四大主軸的設計下,希望學生學習後能培養之核心能力如下:

一、具有進一步認識社會、法律、政治、經濟等公民知識的能力。

二、具有進一步肯定自我、欣賞他人、關懷社區、尊重社會文化差異、認同民主 國家、培養珍視法治與普世人權以及追求經濟永續發展等相關的價值觀念。

三、具有進一步增進參與公共生活所需要的思考、判斷、選擇、反省、溝通、解 決問題、創新與前瞻的行動能力。

參、時間分配

第三學年每學期三學分,每週授課三節,授課時間的其中二節以連排為原 則,俾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且便於公民活動的進行。本課綱針對公民活動 僅列出參考時數,以供教科書編撰者與任課教師多元規劃與彈性實施。

肆、教材綱要

教材教學時間約占 70%,活動時間約占 30%。

(28)

選修單元一:現代社會與法律

選修單元一之主題

課綱參考節數:26 節

活動和複習參考節數:16 節 一、社會階層化(參考節數:3)

二、社會流動(參考節數:3)

三、社會安全制度(參考節數:4)

四、勞動的意義與參與(參考節數:3)

五、憲法與釋憲制度(參考節數:3)

六、私法自治的民法(參考節數:4)

七、現代刑法新趨勢(參考節數:3)

八、防止政府權力濫用的行政法(參考節數:3)

說明

主題一、社會階層化

每個社會都有不平等現象,此一狀 態如何形成,是屬於個人或結構的問 題,可以讓學生學習思考和討論。

(二個主要容,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 社 會 階 層 化 的 基本概念

1-1 社會階層化的意義 1-1 階層化相較於不平等是屬於「中 性」的概念。階層化可以是分工的 現象或制度設計,對社會運作有必 要性,但有可能是一種不合理或不 公平的現象。

1-2 階層分類系統與意涵1-2 不同的人類社會中有不同的階層分 類系統,嚴格性也不同。譬如:奴 隸階級、種姓制度、封建制度、階 級制度。族群、性別及區域的不平 等也是重要的現象。

2. 社 會 階 層 化 面 向

2-1 經濟資源的不平等 2-1 利用不同的概念與指標說明社會不 公平的各種面向或形式。在經濟方 面,如:工資、所得、財富的分配 與不平等及貧富差距,這也是現代 社會區分階級差異的主要面向。

2-2 社會地位與文化資本 的不平等

2-2 討論社會聲望、地位、職業身分、

文化消費等不平等現象。

2-3 討論政治參與及權力分配的不平 等。

2-3 政治權力的不平等

(29)

說明

社會流動是重要的社會現象,也是 一個社會能夠不斷進步,個人能力得以 發揮的表現。應學習了解為何某些群體 長期處於弱勢地位及可能的解釋。

主題二、社會流動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 社 會 流 動 的 基 本概念

1-1 社會流動的意義 社會流動是現代化的指標,階層之 間如果有流動可能,其社會階層化與貧 富差距問題應為短暫。社會流動常用表 地位取得的概念來認識,流動因此是程 度的問題。相對不流動的社會,例如:

世襲社會,會出現階級複製的現象。

(參考節數:1)

1-2 地位取得的觀點 1-3 階級複製

2. 台 灣 的 社 會 流 動

(參考節數:2)

2-1 台灣工業化與社會流 動現象的簡述

說明台灣自 1960 年代起的出口導 向經濟發展之後,農工階級之間的流動 以及黑手變頭家的現象。

2-2 弱勢家庭的低社會流 動現象

說明

主題三、社會安全制度

在學生對於社會階層和流動現象 有初步了解後,即可接著說明國家和社 會為何需要有福利和保險的制度。

(三個主要內容,參考節數:4)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 社 會 安 全 制 度 的意義

1-1 社會安全的意義 1-1 說明社會安全的意義及社會安全制 度為何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設 計及其歷史起源。亦須說明社會安 全是「社會人權」、「公共利益」的 社會實踐,蘊含有公民一體,風險 共同承擔的意義。

1-2 社會福利及社會保險 制度

1-2 說明在概念上社會福利制度與社會 保險制度的差異。前者的意義較為 廣泛,包括基本生活保障及特殊境 遇或弱勢救助;社會保險則是由使 用者、國家及雇主共同負擔費用,

提供醫療補助及退休金等。

2. 台 灣 的 社 會 福 利制度

2-1 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的 發展

2-1 說明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發展的政治 經濟脈絡,包括如何從急難救濟的 概念,逐漸演變到提供中低收入和 貧窮家庭或個人的長期補貼及主 動為失業者提供失業保險金、興建 勞工和原住民族國宅等。

2-2 台灣社會福利的現狀2-2 說明目前台灣有哪些社會福利的法 律、政策及措施;部分福利措施如 何與身分以及特殊救濟結合的情

(30)

形,如:軍公教的福利、敬老津貼 或老農津貼等。關於國民年金的爭 議也可適度加以討論。

3. 台 灣 的 社 會 保 險制度

3-1 台灣社會保險制度的 發展

說明台灣社會保險體系的特色與 基本內容,包括各種與勞工相關的保 險、失業保險、公教人員的保險及農民 保險等。

3-2 保險種類

3-3 全民健康保險 3-3 關於全民健康保險,除介紹其性質 和內容外,也說明具有風險共同承 擔的意義。健保的分級付費也有促 進財富重分配的意義。關於社會保 險制度的爭議也可適度加以討論。

說明

除非一些特殊狀況,每個人每天都 會從事某些勞動。一般人對於勞動價值 的定義較傾向於經濟學的看法,忽略了 家務勞動的價值和女性對於社會生產 的貢獻。

主題四、勞動的意義與參與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什麼是勞動 1-1 勞動的概念及種類 勞動是人類生活與進步重要的根 源。育幼與家務勞動及義務勞動沒有金 錢報酬,市場性的勞動則是指有酬的勞 動,這些不同類型的勞動對於社會都有 貢獻。社會的運作和存續並不能僅依靠 市場性勞動,生育下一代及照顧家人的 生活起居也是一種「生產」活動,讓資 本家有勞動力可用,使家庭成員得以參 與勞動市場「賺錢養家」。

1-2 市場性勞動與家務勞 動的差異及互補

2.市場性勞動 2-1 市場性勞動 2-1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參與市場性勞 動是個人或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其 中僅有少數成為資本家或雇主,多 數都是受雇階級。多數國家都訂有 相關法律以保障受雇者的勞動權 益,台灣也有勞動基準法,規定勞 動條件的最低標準,並允許在某些 條件下受雇者可以組工會或舉行 罷工。

2-2 勞動參與 2-2 勞動參與率是衡量經濟和社會進步 的指標。勞動參與率會因性別、年 齡及教育程度而有差異,反映不同 的就業機會結構和意願。與東亞或 歐美工業國家相較,台灣男性和女

(31)

3.家務勞動 3-1 家務勞動的意義和類 別

3-1 家務勞動是人類社會及資本主義體 制得以存續的關鍵。除了家事之 外,家務勞動還包括生育、照顧子 女、老人與患病家屬、教導小孩功 課及參與社區事務等,這些付出與 犧牲難以用金錢衡量其價值。

3-2 家務勞動的性別化 3-2 從性別平等角度檢視台灣家務勞動 的不平等問題。

3-3 育幼及照護勞動的共 同承擔

3-3 照顧及養護工作應該由國家、社會 及家庭(男人和女人)共同承擔。

說明

主題五、憲法與釋憲制度

選修法律單元的主題,主要目的是 為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認識和學習法 律領域的主要議題。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釋憲制度 1-1 簡介釋憲制度對於民 主法治國家的重要性

1-1 透過對釋憲制度的說明,協助學生 理解釋憲制度的重要性。

1-2 簡介主要的釋憲制度 類型及其差異

1-2 簡介國外釋憲制度類型與差異。

1-3 簡介我國司法院大法 官解釋的制度

1-3 簡介我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的制 度,使學生理解我國釋憲制度的設 計理念。

2. 我 國 的 釋 憲 制 度

2-1 大法官解釋如何保 障人權

2-1 以大法官解釋的聲請程序和解釋內 容為基礎,說明不同的人權如何獲 得保障。

(參考節數:2)

2-2 釋憲與社會正義 2-2 在人權保障與社會正義部分,建議 選擇憲法基本權中與社會正義關 係最密切者,如:釋憲實務中和弱 勢保護較有關的「平等權」議題,

作為討論重心。

說明

主題六、私法自治的民法

說明當代民法二大主軸「契約自由」

和「侵權行為」的主要內涵以及其內容 修正趨勢,如何回應社會變遷的需求。

(參考節數:4)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 契 約 自 由 原 則 與 重 要 契 約 類 型

1-1 契約自由原則及限制1-1 強調契約自由原則在當代社會私法 體系中的重要性,並基於社會公平 正義考量,因而須對契約自由予以 限制的理由以及其主要限制內容。

1-2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契 約類型及內容

1-2 為使學生理解契約自由的實踐方 式,可以「買賣」、「租賃」、「僱傭」

(32)

等,說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契約類 型。

2. 侵 權 行 為 與 法 律

2-1 侵權行為法的基本概 念

2-1 說明侵權行為法在現代法治社會 中,如何和契約法共同發揮規範人 民私法生活秩序的功能。

2-2 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與過失責任

2-2 說明侵權行為法的基本概念和構成 要件。

2-3 侵權行為的救濟和損 害填補原則

2-3 說明侵權行為發生後的救濟方式及 損害填補原則之間的關係。

3. 社 會 變 遷 與 民 法原則的修正

「契約自由」和「過 失責任」的修正

介紹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出來的「契 約自由」和「過失責任」原則,何以無 從因應社會變遷後產生的諸多社會公 義問題,於是契約法上出現諸多和消費 者保護、勞工保護、公平交易等需求有 關的變革內容。另外,侵權行為法的原 理,也逐漸走向無過失的社會安全制 度。建議簡介落實上述理念的法制現 狀。

4. 智 慧 財 產 權 的 保護

簡介與高中生日常 生活關係密切的智慧財 產權相關規定

說明智慧財產權在現代社會中所 發揮的功能以及和青少年日常生活關 係密切的著作權相關規定,並引導其思 考該等規定的合理性。

說明

敘述現代社會人權發展歷程,從懷 疑死刑、禁止酷刑、防止恣意逮捕等,

走向關懷兒童與婦女權益。除從人權及 刑法有限的觀點思考死刑存廢議題之 外,也開始重視青少年犯罪等問題。而 過去「法不入家門」的觀念也已變革,

強調性自主的人權之外,進一步避免侵 害與歧視,因而有家暴令、性侵害防 制、兒童青少年性交易防制及性騷擾相 關法規等。

主題七、現代刑法新趨勢

(參考節數:3)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青少年犯罪 1-1 青少年犯罪的相關法 律

1-1 說明青少年犯罪概念與法制之演 變。

1-2 說明防制青少年犯罪的法律之演 變,一方面協助青少年思考其日常 行為在刑法上的意義,一方面介紹 刑法思維之發展趨勢。

1-2 保護處分與刑事制裁

2. 家 庭 暴 力 與 性 自主

2-1 家暴保護令及相關規 定

2-1 說明當代社會常見的家庭暴力、性 暴力和性交易問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流,提供學生提前修習大學課程的管道 學習超前學生 選修代數 加深加廣代數學的學習 有興趣的學生 選修幾何 加深加廣幾何學的學習 有興趣的學生 數學軟體 學習以數學軟體解決問題

元評量概念之介紹及釐清 壹、課程設計實作與案例分析 貳、課程設計及創新、活化教..

防災教育 有對應領域/科目(自然科學、綜合活動、全民國防教育) 家庭教育 有對應領域/科目(綜合活動/家政、社會/公民與社會) 多元文化教育

2.前鎮高中辦理、Open Open Open Open- -- -school school school school 高中課程之生活科學體驗 高中課程之生活科學體驗 高中課程之生活科學體驗營等 高中課程之生活科學體驗 營等 營等。

為達成了十二年國教之多元適性理念,使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發展

學習領域 社會領域 教學對象 國中一年級 教材來源 自編教材 教學單元 家庭生活 教學時間 一節 教案設計者

本校完全中學附設職業類科課程係為學術導向 (大學) ,與專門導向 (四技二專或就業) 學生

本校完全中學附設職業類科課程係為學術導向 (大學) ,與專門導向 (四技二專或就業)

民國 57 年,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 教科書改由國立編譯館主編, 數學教科書之編製 成立有

cognition, culture) 框架的串連運用,以及實際於教學活動及教案設計時,如何平衡內容及語 言。課程中將安排一個搭配生活與綜合活動的

(2)選修 C.學習領導模組者,請以「有效學習策略」為主題,規劃 1 份教學 活化與課程創新之教學方案(請以整個單元撰寫為原則)

(2)選修 C.學習領導模組者,請以「有效學習策略」為主題,規劃 1 份教學 活化與課程創新之教學方案(請以整個單元撰寫為原則)

科技融入教學社群 PLC 老師持續研討科技融入教學的課程,而在今年 學校基於此良好基礎,爭取參與教育部「行動學習專案」與信望愛基金會 所提供之「Flyer

目的) 、各種公民團體、 公民活動(參與) 、 目的) 各種公民團體 公民活動(參與) 公共領域與法治規範。..

A-1-1參照課程綱要 與學生特質明定教 學目標,並研擬課 程與教學計畫或個

民國 104 年開始,身障生考試歷史考科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綱要」之「歷史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物理 必修科目基礎物理一、必修科目基礎物理二 B、選修科目物理(不含高三下學期) 化學 必修科目基礎化學(一)

(八)教科書編撰時宜兼顧各單元之學理基礎與生活實例,宜依照參考時數設計 教學「活動」

本計劃旨在根據修訂初中中國歷史課程的調適 課程大綱,發展適合非華語生使用的學與教資

(一)教材編選

教學注意事項 (一)教材編選

四、 各校公開授課人員應於實施公開授課前,提出「教學活動設計表件」(格式 由各校自訂)供觀課教師參考;觀課教師應於公開觀課結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