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物藝術領域是否會在典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物藝術領域是否會在典範("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物藝術領域是否會在典範(paradigm)成形的過程中喪失跨領域的實驗性︖- 以⽣物藝術 與設計⼤獎(Bio Art & Design Award)為例

⽂/顧廣毅 前⾔

「⽣物藝術/設計書寫群落 」 專題計畫受2019年國藝會現象書寫補助,本⽂為四篇⽂章裡的 第⼀篇前導⽂章︔⼀開始將簡介荷蘭⽣物藝術與設計⼤獎(Bio Art & Design Award, 以下簡 稱BAD award) 的運作模式,思考該獎項在⽣物藝術(bio art)與⽣物設計(bio design)1 領域樹⽴「典範」(paradigm),是否會破壞跨領域實踐的實驗性︖在這樣的問題意識 下,希望透過此專題計畫的發起,回應上述研究問題。計畫中邀請三位來⾃不同領域的學 者,針對2019年BAD award的得獎作品以及該年度位於荷蘭的⽣物藝術⼤展作為研究對 象,進⾏評論的書寫。因此本⽂也會簡介此專題計畫的⽬標與願景,並導引讀者進入接下來 三篇不同學者,環繞在同⼀個研究對象所撰寫的⽂章。

⽣物藝術與設計⼤獎(Bio Art & Design Award, BAD award)

BAD award這個獎項位於荷蘭,於2010年創⽴。在2010至2013年間,這個比賽的名稱叫做 Designers & Artist 4 Genomics Award。從2014年開始,正式命名為BAD award,這個競賽 旨在⿎勵⽣物藝術與⽣物設計的創作,並透過這個獎項作為⼀個平台,媒合藝術家、設計師 與荷蘭的⽣物科學機構合作。之所以稱這個獎項為⼀個科學與藝術合作的平台,是因為這個 競賽並不是徵件已經完成的作品,⽽是透過三個不同階段的篩選過程,達成創作者與科學機 構的對話與協作的發⽣。現在這個獎項的評審團主席為美國策展⼈兼作家William Myers,

他同時也是Thames & Hudson 所出版的兩本⽣物藝術與⽣物設計領域重要書籍的作者,這 兩本書分別為《Biodesign Nature + Science + Creativity 》(2012) 以及《Bio Art: Altered Realities》 (2015)。⽽整個獎項主要是由數個荷蘭重要的⽂化與科學相關機構共同主辦,現

http://www.badaward.nl/

1

(2)

在主要負責的機構為位於海牙的醫學研究機構ZonMW ,以及位於安荷芬的藝術中⼼MU 2 Artspace3和⽣物藝術機構BioArt Laboratories 。 4

這個獎項分成三個階段,第⼀階段,主辦單位會將已經邀請到的12組荷蘭⽣命科學相關領域 的科學單位的資料放在官⽅網站中,並同時舉辦徵件,邀請全世界的藝術家與設計師報名這 個獎項。有興趣的創作者可以先根據這12組科學單位的資料,進⾏初步的發想並撰寫成第⼀

階段的計畫書,並附上⾃⼰的作品集與履歷,以便完成報名⼿續。第⼀階段的篩選是由評審 主席與三個主辦單位進⾏,近年報名⼈數約在50組左右,針對計畫的內容以及創作者的過往 作品,篩選出16組創作者進入第⼆階段。這個獎項規定要在藝術或設計學校畢業的五年內報 名,也就是說這個競賽主要是獎助剛起步的年輕創作者。

第⼆階段是創作者與科學機構的配對活動,在這個階段16組的創作者與12組科學機構的代 表會被邀請到ZonMW,每組創作者輪流進⾏3分鐘的⾃我介紹,接著會以快速約會(speed dating)的模式,每組創作者可以跟三到四組的科學家進⾏15分鐘左右的交流與討論。接著 所有的創作者與科學家會寫下⾃⼰最想合作的前三順位,活動結束之後主辦單位會依照⼤家 的喜好進⾏配對。但由於這個階段創作者有16組,比科學機構多出4組,也就是說會有4組 的創作者在這⼀階段,會因為科學家對其有較低的合作意願⽽被淘汰。

通過前兩階段之後,總共會有12個包括創作者與科學家的團隊,⼀起角逐最後的三名得獎名 額。所有的團隊會花⼤約6週共同完成⼀份計畫書,之後再到主辦單位規劃的地點進⾏⼜

試。最後得獎的三個團隊將會有25000歐元的預算,在六個⽉上下的時間內,執⾏計畫書的 內容,最後於安荷芬的藝術中⼼MU進⾏成果的展⽰。這個展覽不只會展出三位得獎者的作 品,通常還會邀請其他⽣物藝術與⽣物設計相關領域的作品,總共展出12件左右的作品,該 展是⼀年⼀度常態性的⽣物藝術展覽,⾃2014年開始至今已舉辦6次,也成為國際上極具指 標性的⽣物藝術展覽。

https://www.zonmw.nl/nl/

2

https://www.mu.nl/nl

3

https://bioartlab.com/

4

(3)

經上述可以得知,該獎項有幾點特別之處︔⾸先是鎖定年輕藝術家作為獎補助對象,另外獎 項評選,則是以計畫書為依據,完成作品是在得獎之後拿到預算才開始製作。除此之外,在 比賽的過程中,參賽的創作者除了要展現⾃⼰在創作上的實⼒之外,也必須要有能⼒可以跟 科學家溝通,否則在第⼆階段就會無法得到科學家的親睞。最後⼀個階段的總評選,評審通 常包括策展⼈、學者、科學家以及以前得過此獎的創作者,評審在身份與角⾊上的多樣性,

也成為此競賽的特殊之處。

「典範」是否降低了跨領域實踐的實驗性︖

從BAD award的運作模式可以得知,⽣物藝術的實踐很⼤的⼀個重點在於創作者與科學家之 間的互動與合作,兩者彼此交換⾃⼰的專業並激盪出新的⽕花,然後將這個共創的成果共同 執⾏出來,最後的⽬標不只是創作新的作品,同時也有機會激起社會⼤眾對於⽣物科學領域 的辯論與思考,這樣的成果也可以回饋給⽣命科學領域⾃身。因此這樣的合作成果往往因為 每個創作者以及科學家的專業不同,⽽產⽣各種變異,同時也增加共同創作的難度與挑戰。

但也因為創作模式的困難,讓這類型的計畫有機會,在專業領域的藩籬下,產⽣具有實驗性 的成果,同時也有可能在科學家的介入之下,讓這種跨領域的實踐,新型態的知識⽣產形 式,才有機會產出。

舉例來說,參與此獎項的科學家,多是有興趣與藝術家、設計師合作的參與者,⽽很多參與 的科學家也認為,透過與創作者的合作,有機會拓展⾃身,讓研究有更多可能性,也可以透 過最後的展覽、演講等等活動,作為⼀種科學傳播的模式,向⼤眾溝通⼀些較為艱澀專業的 研究內容。因此這樣的合作作品,不只是藝術家探索⾃身,或設計師解決問題的結果,⽽是 在科學闡釋與闡釋科學之間,有機會作為科學傳播的⼯具與媒介。也因為這些作品是在需要 同時滿⾜雙⽅的前提之下⽽被完成,所以在多個學科系統交匯後,這個領域成了具有⾼度實 驗性的作品的溫床。

由於這個領域的發展時間不長,在沒有⼈可以完全定義何謂⽣物藝術以及⽣物設計的前提 下,回顧過往的這⼀、⼆⼗年間,許多作品交錯了⽣物科學與藝術與設計,在沒有定義的框

(4)

架之下,成為了先驅者。但BAD award從2010年創⽴至今,成為⼀個以⽣物藝術與⽣物設 計為名的獎項,隨著年復⼀年的獎項頒佈以及⽣物藝術年度⼤展的舉辦,很有可能代表了⽣

物藝術與⽣物設計領域逐漸地因獎項⽽形塑了⼀種「典範」。在這個典範的形成的過程中,

必須思考的部分,是原本該領域的實驗性跟不確定性,會不會因為典範的形成⽽逐漸消失︖

⽽這樣的不穩定性的消逝,某種程度上是不是也暗⽰了,該領域可以探索未知世界的能⼒有 可能減弱︖

⽣物藝術/設計書寫群落

延續前述提問,若有⼀個評論與批判的系統,可以針對被形成的「典範」進⾏研究、分析與 檢視,並提出有建設性的意⾒回饋,那麼典範仍有機會受到挑戰,整個領域的實驗性與前衛 性將有機會保持。然⽽⽣物藝術與⽣物設計相關領域,就我過往在該領域⼯作的經驗,相關 的評論⽂章量較不多。除此之外,⽣物藝術與⽣物設計作為⼀個跨領域的實踐,內部在發展 的過程中往往涉及多種領域及專業知識的交匯,要有能⼒能夠顧及各個⾯向並撰寫評論的學 者與研究者,也的確相對困難能夠覓得。

舉例來說,許多⽣物藝術作品中會涉及前端⽣物科技的技術,像是合成⽣物學(synthetic biology)、基因改造(genetic modification)等等,其所回應的⾯向將不只是藝術史的脈 絡,更有可能牽涉到科學史、科技史、科技與社會、科學傳播等等不同⼈⽂與社會科學領域 的知識。另外若談及到⽣物設計的作品,則是必須從「設計」的脈絡思考,可能牽涉到推測 設計(speculative design)、永續設計(sustainable design)等等新興設計領域,甚至研 究者必須要有能⼒可以從設計史的發展去觀察與批判。

綜觀上述所提及的問題,似乎在暗⽰著我們必須期待⼀個⼗項全能的研究者來處裡⽣物藝術 與⽣物設計作品。然⽽每個專業所需接受的專業訓練往往漫長,這樣的期待似乎並不可⾏。

因此我這次發起了「⽣物藝術/設計書寫群落」這個專案,希望可以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 者,共同針對相同的⽣物藝術作品或是展覽進⾏研究分析與評論撰寫,並在完稿後彼此閱讀

(5)

對⽅⽂章,再進⾏進⼀步的討論與交流,並記錄這樣的交流過程,作為研究的⼀部分。⽽這 次計畫的三篇邀稿⽂章,將會成為這個「⽣物藝術/設計書寫群落」的第⼀次寫作實驗。

這次邀請了三位旅居荷蘭的台灣研究者,他們來⾃不同的學術領域,分別是就讀荷蘭萊頓⼤

學藝術社會學博⼠班的藝術研究者及策展⼈游量凱︔就讀荷蘭安荷芬科技⼤學⼯業設計博⼠

班的⼈機互動設計研究者鄭宇婷︔以及就讀荷蘭阿姆斯特丹⼤學⼈類學博⼠班的湯家碩,他 之前也有接受過科技與社會領域的訓練。這次的專案邀請他們共同針對2019年年底,荷蘭 安荷芬MU藝術中⼼所舉辦的⽣物藝術⼤展,進⾏研究與撰⽂。

研究對象:2019 BAD Award得獎作品與當年度⽣物藝術展覽《Polarities: Psychology and Politics of Being Ecological》

MU藝術中⼼從2014年開始, 每年年底都會舉辦以⽣物藝術與⽣物設計為主題的展覽,5 2019年的展覽名稱為《Polarities: Psychology and Politics of Being Ecological》,是由MU 藝術中⼼負責⼈Angelique Spaninks以及St. Joost School of Fine Art and Design的Ecology Future碩⼠班系主任Xandra van der Eijk (她同時也是2017年BAD award的得主)所共同6 策劃。⽽這次三位研究者就是針對此展覽以及三位BAD award得獎作品進⾏研究,並撰寫成 三篇各⾃獨⽴的⽂章。三篇⽂章分別是鄭宇婷的《⽣物式敘事物件》 (Bio-Diegetic

Prototype)、湯家碩的《在全球主義危機中反思⽣物藝術的「普同物(Universials)」情 結:對於荷蘭⽣物與設計藝術獎2019年獲獎作品與 <Polarities: Psychology and Politics of Being Ecological > 的策展觀察》以及游量凱的《我們為何看蝸⽜做愛︖⽣物藝術與性別視 角的交織探討》(Why Look at Snail’s Sex? Interweaving Bio Art and Gender

Perspective)。

鄭宇婷的⽂章《⽣物式敘事物件》,從互動設計領域中設幻設計(Design Fiction)的「敘 事物件」(Diegetic prototype)概念為切入點,從中開展對⽣物藝術領域的觀察,並在⽂

MU art space, http://www.mu.nl/en

5

https://www.akvstjoostmasters.nl/community/tutors/xandra-van-der-eijk

6

(6)

中針對三件得獎作品進⾏分析與探討。湯家碩的⽂章則是從更廣泛的角度,觀察整個展覽的 策劃以及展覽中所有的受邀作品,並從中試圖批判⽣物藝術作品中,毫無疑惑地擁抱「普同 物」後有可能引發的諸多問題。游量凱的⽂章則是從展中挑選數件與性別主題相關的作品,

並專注在從性別視角觀察這些⽣物藝術作品,並提供他的回應與批判。

三位研究者的寫作路徑皆不盡相同,有的是從宏觀的視角挑戰⽣物藝術領域的普遍性問題,

也有針對特定作品的深化分析。也因為三位所受的學術訓練的差異,寫作的⼿法也有所區 別。雖說⽂章內容因領域差異有所不同,但三位研究者在這次的寫作邀請中,不約⽽同地調 整並改變他們過往在⾃⼰學術領域中的寫作⽅式,降低過多只有在⾃⼰學術領域中才看得懂 的學術⽤語,轉⽽選擇能夠與其他領域溝通的寫作風格。也因此三篇⽂章在本質上展現出三 種不同學術領域所帶來的研究多樣性,但又沒有造成閱讀者因為不具備專業領域術語的知識 所產⽣的閱讀困難。

結語

這次計畫中的三篇邀稿,是「⽣物藝術/設計書寫群落」的第⼀個寫作實驗,也是⼀個起 點。⽣物藝術與⽣物設計作為⼀種跨領域的實踐形式,其所牽涉的領域廣泛,從⾃然科學、

應⽤科學的研究⽅法⼀直到藝術實踐、設計⽅法論等等。因此在這樣牽涉多⾯向的創作計畫 與展覽,勢必也需要⼀個相對應的「跨領域」的評論系統,才能夠有機會能夠梳理⽣物藝術 本身的複雜性。⽽⼀個跨領域的書寫與評論所需要的是學術研究能量的多元性,也就是說在 這次的寫作實驗中,事實上也只邀請了三位研究者,倘若未來其他⽣物藝術作品與展覽需要 評論,勢必得找尋更多其他領域的專家加入這個批判與評論的⾏列,「⽣物藝術/設計書寫 群落」必須成為⼀個多元的寫作環境,⽽評論的模式也必須持續保有其⾼度可被溝通的能

⼒,這也是這個計畫在未來的願景與⽬標。

(7)

圖一:2019年BAD Award得獎作品之一《Fungkee - Fungal Supercoatings》,由生 物設計師Emma van der Leest、Aneta Schaap-Oziemlak 與 Center of Expertise in Mycology, Radboudumc/Canisius Wilhelmina Ziekenhuis Nijmegen的合作。

圖二:2019年在MU藝術中心的年度生物藝術展覽《Polarities: Psychology and Politics of Being Ecological》,圖為受邀韓國設計師Minji Choi的作品

《(NON)Nativ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5.計畫書的子計畫 A 為發展 107 新課綱課程,原本的子計畫 A、B、C 名稱則改變為 子計畫 B、C、D。. 6.各子計畫所需填寫的表單、子計畫 A 範例檔案與詳細計畫書簡報會在會後再提供給

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強課程統整,「決戰伸展台國際秀」以表演藝術為主,融入視覺藝術及

教學節數 1 撰寫者 孫釗嫺 學期教學. 總節數

第四十六條 外國人受聘僱從事本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六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切結書 一、

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各組自行設計問題,加上藝術家帶領彩繪 地景藝術的經驗。發現學習效果比在教室更好。當然,出發前 在教室的引導合作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理解 感受

機器人、餐飲服務、花藝、雲端運算、網路安全、3D 數位遊戲藝術、旅 館接待、行動應用開發、展示設計、數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