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此次有這樣的演出經驗,更激起筆者想要深入研究此樂曲的動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此次有這樣的演出經驗,更激起筆者想要深入研究此樂曲的動機"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一、研究動機

九十四年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協奏曲之夜」筆者演出的曲目是李斯特第一號降 E

大調鋼琴協奏曲(Franz Liszt, 1811-1886: Piano concerto No.1 in Eb Major),雖然在準備

過程中曾蒐集相關資料、閱讀總譜、分析樂曲、聆聽有聲資料、練習指揮技巧,但並未

對樂曲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

從準備、排練至演出的整個過程中,經由師長們專業細心的指導,以及與獨奏者和

樂團間的互動下,真是受益匪淺,感觸甚多,藉此「協奏曲之夜」讓筆者更加深刻的體

會到在學習指揮的過程中,除了在知識上的充實外,還需要不斷地模擬練習與琢磨技

巧,更重要的是透過樂團實際演練,才可以免除紙上談兵的缺點,這樣不僅能與樂團維

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在音樂詮釋上也能與獨奏者妥善溝通,培養良好默契,還要能養成

自我省思和修正缺點的學習態度,最後才能在指揮領域上更上一層樓。

第一號降 E 大調鋼琴協奏曲是李斯特花了二十幾年心血所精心完成的傑作,雖然結

構沒有交響曲龐大,但卻將鋼琴艱難與精湛的技巧表現的淋漓盡致,並與樂團的音響時

而緊密相容,時而相互抗衡,這樣精采萬分的傑作,才能成為現今耳熟能詳、膾炙人口

的協奏曲曲目之一。此次有這樣的演出經驗,更激起筆者想要深入研究此樂曲的動機。

二、研究目的

1

(2)

筆者在樂團有過實際的排練和演出,所以才能夠對此樂曲獲得深刻的印象,進而希

望藉由論文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李斯特的生平、樂曲創作的背景與特色、作品創作手

法,以及有聲資料的比較和指揮技巧的處理,達到對此樂曲指揮的技巧與詮釋有更深一

層體會之目的,並從研究中檢視自己的學習過程,最後盼能達成實際指揮樂團深度的提

昇。

第二節 研究範圍

筆者從李斯特的生平去探討其音樂,深切體會愛情和宗教伴隨其一生之影響,接著

以第一號降 E 大調鋼琴協奏曲的創作背景和音樂特色切入,將研究重點放在樂曲分析、

配器研究、有聲資料的比較和指揮研究。樂曲分析包括曲式結構、調性和句法處理;配

器研究以比較的方式去探討樂器的使用、配器的組合、音響的平衡和音色的變化;指揮

研究更是重要的一環,藉由「協奏曲之夜」演出的經驗和有聲資料的比較分析下,針對

指揮技巧和處理方式進行深入的研究。最後,以研究結果和心得進行總結論述。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筆者決定好研究題目後,研究方法主要為蒐集資料、資料整理、擬定大綱和深入分

析,以期對李斯特第一號降 E 大調鋼琴協奏曲有更深入的研究。研究步驟說明如下:

一、蒐集資料

蒐集資料是研究的第一步驟,但毫無章法的蒐集資料必是嚴重的致命傷,所謂「亂

2

(3)

中」也要「有序」,所以筆者首先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圖書館和學校圖書館翻閱

學長們的論文,參考其研究的重點,初步擬定大綱,決定研究方向後,才開始著手蒐集

相關資料,並採用上網查詢和至圖書館搜尋的方式蒐集。資料蒐集的內容包括:樂曲總

譜、文字資料和有聲資料。

(一)總譜:總譜版本有「Eulenberg」和「Kalmus」二種,本論文使用「Eulenberg」

的版本。

(二)文字資料:蒐集的文字資料包括國內外出版關於李斯特的傳記、音樂探討、

評論和期刊,並參考樂曲解說、曲式學、和聲學、指揮學和配器法等相關書

籍。

(三)有聲資料:蒐集不同的 CD 版本,以比較方式研究出最適當的音樂詮釋。

二、資料整理與擬定大綱

筆者針對初步擬定的大綱所蒐集的相關資料,每一筆資料都與研究內容息息相關,

必須仔細研讀,給予適當的取捨和分類,並決定研究的重點,依照初步擬定的大綱做適

當修正。在研究過程中,仍需不斷地蒐集相關資料,並根據研究之需求做適當的調整。

三、深入分析:

筆者首先從生平去探討其對李斯特音樂創作的影響,接著以第一號降 E 大調鋼琴協

奏曲的創作背景和音樂特色切入,藉由樂曲分析和配器研究深入了解其創作手法,最

後,以「協奏曲之夜」的演出經驗和有聲資料的比較,對指揮技巧的處理和詮釋進行深

入的研究。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下列哪個作品引用了英國作曲家浦賽爾(Purcell)的曲調?.[r]

擁有很強的內在動機 (探索自己和世界) 擁有內在和外在的動機,並能自我調控(提升能力、升 職準備). 喜歡與生活連繫

我一開始對這門課的目標只是想單純上課認真抄筆記、作業好好 寫、絕不早退外,還從未想過會上台報告。雖然我是老師點到要

多樣而複雜的曲調反而會主客不分,妨礙身心收攝,以此觀點則既有的梵唄曲調已夠用,但 當梵唄變成公開的表演,甚至演出成為一種常態,則傳統的模式顯然不足以滿足舞台可以轉

時值/節奏 力度 速度 音色 織體 和聲 調性

銀行 保險

達、創意及思 維,透過音律 的演繹,具體 地展現. 靈活運用在創 作上,樂曲與

「節日起源」的 篇章;音樂科 聆聽及演奏/演唱 以節日為題材的 樂曲,並創作 節奏頻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