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organizations(p.16), by Daft, R. L. & Becker, S. W., 1978, New York: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organizations(p.16), by Daft, R. L. & Becker, S. W., 1978, New York: "

Copied!
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根據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探討科技領導與行政管理創新之相關文 獻,以作為實證研究的理論基礎。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探究科技領導的意 涵與相關理論,包含科技領導的興起背景、意義、內涵、與相關理論。第二節 則探討行政管理創新的意涵與相關理論,包含行政管理創新之意涵與其相關理 論。最後,第三節則探討科技領導與行政管理創新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科技領導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近幾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與科技蓬勃的發展,不論是企業界、政府 機構或是學校單位,為了與世界接軌,都同樣面臨組織必須有所變革才能提昇 競爭力的壓力。學校組織也意識到這波衝擊,電腦、網路、與相關應用軟體紛 紛被廣泛的引入學校,對學校行政、教學、課程、與人際關係等方面,都產生 了頗大的影響,科技在學校組織的大量運用使得許多學者專家遂提出「科技領 導」的概念。本研究旨在探討科技領導與行政管理之關係,研究者認為要探討 科技領導必須對科技領導有明確的概念,才能掌握研究的重點。故本節分別從 科技領導的興起背景、科技領導的意義、科技領導的內涵、與科技領導的相關 理論等方面探討釐清相關內涵層面。

壹、科技領導之興起背景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化、資訊化、網路化的變遷時代,隨著網路科技的進 步,人類主要生活演變已由早期農業社會到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到二十世紀的 資訊通訊爆炸時代、再到現今二十一世紀之 E 世代。人類食、衣、住、行、

育、樂進入前所未有變革,電腦與網路已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電腦科技與網 路結合,資訊的快速傳播、溝通,已改變人們的學習環境,多元化的電子化網

(2)

在面對資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教育單位運用網路科技來維持或 產生競爭優勢,已成為必然的趨勢。世界各國皆有此體認,因此都開始將教育 科技發展作為國家政策的一部份。以下就分別敘述各國近幾年教育科技發展概 況(行政院,2002;劉兆漢、黃興燦,2002):

一、美國

美國教育部在 1988 年提出「國家教育科技計畫」(Call for Action for American in the 21 Century);美國 EDUCAUSE 組織推動的 NLII (National Learning Infrastructure Initiative)計畫,其計畫的主要目的都是希望能透過資訊 科技的力量來改善高等教育的教學環境,包括提升教學品質、降低學費費用、

與提供多元的學習途徑。在 1997 年年底,美國政府也由白宮的科技辦公室與國 防部共同推動ADL(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Initiative)先導計畫,計畫 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教材再用與共用機制」(SCORM)的建立,來縮短教材 開發的時間、減少教材開發的成本、與促使教材能在各學習平台間來去自如。

而美國在 1999 年新增的九個施政計畫來看,教育科技即佔了兩項,即科技教師 訓練(technology teacher traning)與隨時隨地學習夥伴計畫(learning anytime anywhere partnership),前者是協助訓練新進教師在教室中使用科技,後者則 是運用遠距教育科技及相關設備,增進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及終身學習的機 會。

隨後,美國教育部於 2000 年 12 月提出「國家級資訊教育計畫」(E- Learning Putting a World-Class Education at the Fingertips of All Children),而該 計畫主要目標為:

(一)所有的老師及學生不論是在教室、學校、社區或是家裡,都能夠隨時取 得資訊。

(二)所有的老師都能善用科技來輔導教學。

(三)所有的學生皆能具備技術和資訊的素養。

(四)進行「教」和「學」的研究與評估,以改善下一代教學技術的應用。

(五)數位內容和網路應用將改變未來的「教」和「學」。

(3)

美國聯邦教育部 2002-2007 年的策略目標中也希望能建立卓越的行政管理 效能,透過有效管理資訊科技資源、建立電子化政府,以增進對民眾及合作夥 伴的服務(行政院,2002)。

二、歐盟

因應歐盟審議委員會於 1996 年 6 月針對教育軟體及多媒體輔助工具的提 案,歐盟委員會提出了「在資訊社會中學習」(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的行動計畫。此行動計畫的目標對象是中小學的科技教育建設,包括 學校網路的建置、老師的訓練、及教育軟體的製作。其中最重要的三大目標為

(行政院,2002):

(一)藉由提供新的管道與世界連結,加速學校進入資訊社會的腳步。

(二)提供大量多媒體教育軟體,鼓勵廣泛運用多媒體教學方法。

(三)善用資訊社會的各式工具,強化歐盟教育與訓練的多元化。

其他還有 2000 年 8 月挪威政府的 Competence Network 計畫,以服務挪 威公民專業訓練的需求;2001 年 5 月,荷蘭經濟部啟用 Acadoo 產業學習入 口 網 計 畫 , 以 解 決 每 年 欠 缺 15,000 名 資 訊 技 術 人 才 的 現 象 ( 行 政 院 , 2002)。

三、香港

香港教育統籌局(1998)於 1998 年 11 月發表「與時並進善用資訊科技學 習五年策略」計畫,其理想係盡量運用資訊科技的力量,達至下列目標。

(一)把學校變為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學習場所;而學生則成為主動性強、具探 究精神和創意的學習者。

(二)讓學生有機會探索網上的知識和資訊世界,使他們獲得廣闊的知識基 礎,並培養廣闊的世界觀。

(三)培養學生有效並迅速地處理資訊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終生自學的態度和能力。

而為了達到上述目標,他們也擬定四項任務,包括:1.提供足夠的資訊科

(4)

的運用能有效融合學校教育;4.建立有助改變學校文化的社會環境(香港教育 統籌局,1998)。

四、新加坡

新加坡於 1997 年 4 月訂定其資訊教育總體規劃,其主要四個目標為:

(一)加強學校與世界的結合,以擴大及豐富學習環境;(二)鼓勵學生創新 思考、終身學習習慣、與社會責任感培養;(三)應用資訊科技以創新教學方 式;(四)促進教育體系卓越的行政與管理。而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新加坡成 立教育科技署,以統籌資訊教育,並將焦點置於四個面向,包括課程與評估、

學習內容及教學資源、資訊實體與技術的基礎建設、與人力資源發展(台北市 教育局,2002)。

教育科技署是新加坡教育部轄下具體負責推行資訊科技教育的行政組織,

約有職員兩百人,下設三個處,分別為教育科技發展處、媒體及基建處、與資 訊科技訓練處(台北市教育局,2002)。

五、日本

日本為了適應資訊化的現代社會,早在 1965 年就在初等及中等教育設置資 訊教育專業科目。並於 1985 年 6 月所召開的臨時教育審議會第一次諮詢會議,

提出了「為了有效提昇資訊化社會的國民生活,使日本國民養成使用資訊科技 的能力,是今後資訊教育的主要課題」(陳守仁,1995)。

1972 年的 5 月,日本便完成了提昇資訊處理相關學習的基本計畫,在 1985 年 8 月,日本文部省(今科學文部省)即成立了「資訊化協力者會議」,會中 提及資訊教育的發展必須配合學校教育的發展,並作適當的因應,發展小學、

初中、及高中各階段利用電腦學習應有的指導規範(陳守仁,1995;張柏年,

1995)。1996 年發展全新的資訊教育課程架構,從國小到高中全體連貫起來,

並有系統的將資訊知識整合於現有的學科與學習方式上。

(5)

六、台灣

近年來台灣教育主管單位也針對中小學積極推動資訊教育相關政策,並累 積 了 相 當 良 好 的 成 果 。 從 1994 年 行 政 院 組 成 NII (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推動「NII 國家資訊基礎建設計畫」後,教育部為配合計畫進 行,也積極規劃一系列資訊融入教育或提升學校資訊硬體設備的相關計畫,如

「改善各級學校教學計畫」、「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發展與推廣計畫」、「Email 至中小學」、「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等。之後,在1998 年推動「擴大內需 方案」,全面輔助中小學設置電腦教室,並使所有學校均能連上台灣學術網 路。接著又陸續推動「班班有電腦計畫」,2001 年並發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 藍圖」。其中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更在1998 年訂定了為期六年兩階段的「臺北市 資訊教育白皮書」,台灣在各級學校資訊教育的推動,可說是不遺餘力。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各國相當積極的推動相關資訊科技計畫,對於教育相 關的科技建設也相當重視,其中包括學校網路的整體建設、學習環境的改善、

擴充更多的學習管道、教師的科技訓練、與網路多媒體教材的開發等。種種科 技應用於教育單位的情形,便可窺見科技對於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是不可或缺 的一環。然而,當各國教育單位極力推動資訊科技,大量的資訊湧入各組織 時,學校面對整個社會變遷和科技發展的情況下,傳統學校定位、角色、功 能、及經營方式,都要有所調整並重新賦予新的意義。而吳清山(2003b)也指 出當前影響學校組織變革效能因素其中之ㄧ的「技術」,不管是行政或教學的 變革,都需要嘗試一些新的辦法,有時還必須結合資訊科技。資訊科技運用於 教育有許多層面,而其層面大至教育體系管理與組織的品質經營,小至班級或 單元教學的媒體呈現或教學設計。對於教育行政來說,科技有許多的優點,但 不可諱言的,許多學校行政人員在面對行政科技化、工作環境電腦化、與網路 化的趨勢時,產生很大的壓力與恐懼,影響了行政網路化推行的成效。過去許 多研究指出,人們對於電腦恐懼症、電腦焦慮之所以會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對電 腦的不了解或缺乏相關的知能(張春興,1991;張建原,1998),大多數的教 師與行政人員對電腦及網路均抱持著某種程度的焦慮與不安,所以往往會抗拒

(6)

而行政人員對系統使用的知識與能力,會直接影響行政網路化的推展與成 效 , 是 決 定 行 政 網 路 資 訊 系 統 實 施 效 益 的 關 鍵 因 素 ( 朱 斌 妤 、 王 昭 嵐 , 2000)。從系統的角度看,任何人類組織,包括學校、政府、公民營企業等都 包含人員、結構、科技、任務等四大組成單元,彼此皆會相互影響(紀文章,

1997)。資訊科技的推動算是組織變革的一種形式,所以當組織在推動變革 時,必須全盤的考量。過去組織在推動新科技時,往往只注重軟硬體設備的採 購,鮮少注意到操作新設備的「人」,使得整體效益大打折扣(丁麗雪,

1994)。而在資訊系統發展過程,構成發展的障礙似乎非技術性的問題,倒是

「人」(以組織內部而言,包括管理者、系統發展者、使用者)的因素,可能 才是一切問題的核心。如同 Davis, Bagozzi 和 Warshaw(1989)所述當影響科 技的障礙消失時,擴展電腦科技力量的關鍵影響因素就是要增加人們應用科技 的意願。

徐新逸(2003)認為許多學校在導入科技時,並沒有具體的策略,多數的 作法是由熱心或是意見領袖型的教師犧牲個人休息時間,並自動自發地運用各 種軟體製作多媒體教材,進行資訊融入教學,但也常因沒有奧援,這些教師在 實施ㄧ段時間後,便無法持續下去。Kearsley 和 Lynch(1994)更明言,教師 與行政人員對於管理校內的科技尚未有充足的準備,如此的說法乃根據許多科 技被不適當且無效益使用的研究案例,其對於科技領導皆缺乏了完整的特定訓 練課程,而學校系統在各層級中缺乏完善的領導策略也往往導致對科技的努力 到最後無疾而終,此結果乃因為政策的推動卻未配合相關全盤性的領導策略技 巧與成員專業成長機制所致。

以國內的現況而言,在全面追求教學科技運用與提昇教學之時,卻有部分 教育行政體系人員之科技素養及能力未受到關注:如校長、督學、教育局官員 等。針對上述人員,科技領導素養或檢定標準的討論乃然很少被論及,形成

「嚴以律老師,寬以待行政人員」及「外行領導內行」的不甚合理現象(謝文 斌,2004)。學校領導者必須掌握電腦科技對學生在資訊和知識社會中的重要 性,並且能安排學生在此方面新知的學習。當然,學校領導者也必須具備基本 的科技知識。相對的,以美國為例,近年來就有許多學者提出學校主管應具備

(7)

「科技領導」的能力,以便在科技時代能引領學校教育的發展。在一個針對 54 所國小校長的相關研究也指出,在科技方面得分最高的學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 徵,即是都擁有強烈與熱心的校長領導(Stegall, 1998)。Kearsley 和 Lynch

(1994)根據 Betty Collis 所撰述《電腦、課程與全班教學》(Computers, Curriculum, and Whole-Class Instructon)一書中所提及的論點,提出科技領導所 需要的特定技巧,並強調不同層次與角色的參與,其中便清楚的列出州政府層 級、學區層級、校長、教師、以及科技專家在扮演科技領導者所需要的管理知 能。「用科技支持學習」不僅是當下美國中小學校長所面臨到刻不容緩的挑戰 與議題,亦是美國教育部戮力於提昇每一位學童學習的重要政策(張奕華,

2007)。

在講求標準與績效導向的趨勢下,已有 45 個州已發展完成或正在發展「科 技標準」(standard of technology),同時,針對教育行政人員,已有眾多的學 術單位及機構已開設有科技領導課程,將「領導」與「科技」結合,大力加強 學校行政人員的科技領導、技能及知識,使學校能獲得更有效能與效率的領導

(謝文斌,2004)。由此可知,傳統的行政領導策略在面對現今大量採用科技 的行政環境中,必須也要有所調整,才有助於提升組織績效。廖春文(2000)

指出影響教育行政領導理論典範變遷的力量,除了典範本身對解決問題的技術 匱乏及人類缺乏運用典範的能力之外,主要受到社會、政治、科技、及文化等 系統因素的影響。

二十一世紀是高科技的資訊時代,因為電腦、通訊系統、及光纖網路的整 合運用,都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也影響了社會、政治、科 技、和文化等系統的運作歷程,而所有的改變又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教育行政領 導理論典範的變遷。領導理論的演進也分為特質論、行為論、和情境論等三個 時期,而其中的情境論係結合了特質論與行為論而成,認為領導研究不僅包含 領導者與被領導者,同時也受領導時的情境所影響(謝文全,2004)。科技領 導的產生,也是隨著情境論的脈絡而產生的,科技領導所強調係確認科技領導

(8)

效能(張明輝,2005;張奕華,2007),相較於過去傳統的領導理論,科技領 導更加重視情境與人的互動關係與歷程。

貳、科技領導之意義

廖春文(2000)指出,資訊科技、生物科技、與微型科技並列為改變二十 一世紀人類生活的重要科技,也是第三波革命的重要推動力量,新世紀學校行 政領導者在數位化管理的時代,必須具備資訊科技素養,懂得如何運用資訊科 技的力量,協助推展校務,透過資訊科技的應用,可以縮短時空距離,減少決 策流程,提高組織效能,強化競爭優勢。在此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數位時代,

「科技領導」之相關議題也隨之產生,並獲得各領域行政相關單位的重視。而 究竟什麼是「科技領導」?Maxwell(2000)簡單的定義科技領導即為「影 響」。本節擬從探究各學者專家與相關研究的觀點後,再加以歸納整理出「科 技領導」之完整定義,以作為本研究之論述依據。對於科技領導的定義,首先 先針對近幾年國外相關研究者所提出的看法依時間順序整理如下表 2-1。

表 2-1 國外研究者對科技領導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Bailey、Lumley

Dunbar 1995

科技領導乃指學校領導人藉由領導技巧的運用,

促使其團體能夠運用科技在有益的方向上,以致 力於實現其美好的願景。

Siegel 1995

科技領導為一位領導者能處理多樣問題的能力。

此外,從傳統的觀點來看,科技領導著重並強調 群眾魅力及個人長處的重要性。

Aten 1996

科技領導乃領導者為支持有效的教學實踐,透過 個人的人際關係和有效整合科技運用的多種知 識,並能預測未來科技發展趨勢,以達成教育的 願景。

Murphy 和

Gunte 1997

科技領導應該是領導者能夠示範和支持電腦科 技,使得教師能夠更有效能的將科技融入課程 中。

Barbara 1999

科技領導是指校長和行政人員皆應示範與學習相 關的資訊科技,並藉由領導引起革新,應用科技 來轉換成有效能的教與學環境。

(9)

表 2-1 國外研究者對科技領導的定義(續)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Schultz 2000

科技領導定義為大部份的學校師生,在不同的科 目及不同的應用中,能廣泛地運用教學科技,而 校長所應扮演的角色,即是此教學科技的成功管 理者。

Schmeltzer 2001

科技領導為領導者必須運用科技增進教學實踐和 發展策略,以幫助教師在班級中使用科技。除此 之外,還需組成科技團隊,以產生一個支持學校 前進的系統。

Anderson 和

Dexter 2005

科技領導是學校在目標、政策、和預算的決策與 行動,使得學校能更易於有效能的使用資訊科 技。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隨著國外針對科技領導的研究日益增多,國內在近幾年的研究數量也有逐 年增加的現象,以下則針對國內各相關學者專家與研究對科技領導的定義整理 如下表 2-2。

表 2-2 國內研究者與相關研究對科技領導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葉連祺 2003

科技領導提供了校長另一項思維,以促進教師其 他學校人員能善用科技,增進教學與行政的成 效。

張明輝 2005

科技領導乃學校領導者必須掌握電腦科技對學生 在資訊和知識社會中的重要性,並且能安排學生 在此方面新知的學習。並能授權和鼓勵他人,特 別是專家與企業界人士共同支持全校性的科技教 育措施。

徐潔如 2005

科技領導是指領導者具備科技素養與整合資源的 能力,運用領導技巧,協助教師與行政人員適切 應用科技與於教學實踐與行政作為上,並能塑造 一個共享與支持的學校情境,以促使教學和行政 的成效能達到最大化。

張盈霏 2006

科技領導為領導者身體力行的將科學研究態度與 方法,融入領導行為當中,促使組織成員能夠運 用過程技能,致力實現組織美好的願景。

(10)

表 2-2 國內研究者與相關研究對科技領導的定義(續)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陳易昌 2006

科技領導乃指激勵教育人員採取行動,開始或持 續的學習科技與運用科技,並將科技整合到課程 與教學實務,以提升教學或學習的成效,達成教 育目標。

吳清山

林天祐 2006 科技領導係指領導者能善用領導技巧,使所屬成 員能夠運用科技,致力於組織目標的達成。

高上倫 2007

科技領導乃領導者結合領導與科技,運用科技的 軟硬體,提升成員科技素養,塑造應用科技的環 境及文化,以促使成員善用科技,增進組織的效 能。

許丞芳 2008

學校領導者結合科技與領導知能,塑造有利科技 應用的環境與文化,使成員能夠善用科技,以提 升行政與教學效能。

蔡瑞倫 2008

領導者結合新穎的科學技術和必要的領導技巧,

充實科技方面的軟硬體設施和人員的科技素養,

塑造應用科技的有利環境和文化,保持旺盛的競 爭力,能夠善用科技增進教學與行政的成效,致 力於組織目標的達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專家學者與相關研究對科技領導的定義,可歸納出幾個重點:

一、領導者能支持與示範資訊科技,並扮演促進者與管理者的角色;二、領導 者能善用領導技巧,包括運用人際關係與整合科技資源;三、使成員能持續學 習並運用科技;四、落實科技於教學與行政中;五、能確認科技與學校遠景、

教育目標、與政策之間的相關。除了上述幾個重點之外,Collis 也進一步指 出,科技領導的角色來自於校內任何擁有影響力並願意去引導的人(Collis, 2006; 引自張奕華,2007)。

因此,本研究將科技領導定義如下:科技領導乃指校內任何擁有影響力並 願意去引導的人能支持與示範資訊科技,扮演促進者與管理者的角色,使用必 要的領導技巧,並運用人際關係溝通與整合科技資源,以營造有利應用科技的 文化與環境,促使該組織成員能持續學習並運用科技技能,落實科技於教學與 行政中,致力實現組織美好願景與促進組織效能。而科技領導的主要責任,係 確認科技領導與學校願景、教育目標、與教育政策間的相關,使學校領導者能

(11)

掌握學校發展的優勢來改善其教學品質與提昇行政效率,達成學校的教育目標 與任務。

参、科技領導之內涵

隨著時代進步,近幾年科技領導議題的興起,對於較為傳統與保守的學校 組織造成不小的衝擊,科技運用於學校的範疇也越來越廣。然而,現今學校運 用科技的情形可說是多頭馬車,並無一貫的的政策與領導策略來帶領學校實現 遠景與提升績效。科技領導的內涵國內外學者專家有許多的論述,本研究希冀 藉由相關文獻的綜合歸納,來釐清科技領導的層面、科技領導的任務與技巧、

與科技領導的測量標準等方面之內涵。

一、科技領導的層面

國內外學者專家對於科技領導層面的看法相當複雜而多元,本研究旨在探 究科技領導與行政管理創新之關係,故希望透過文獻的歸納分析來釐清其層面 意涵,以作為本研究之研究依據,以下臚列國內外學者之相關研究。

Ray(1992)認為優質的科技領導包含三個層面:

(一)願景:建立共同的發展目標,並擬定發展策略。

(二)誠信:以誠實的心態與成員進行溝通,獲得成員的信賴與支持。

(三)知覺:對科技的發展與對教學的影響有敏銳的知覺,因地制宜隨時修 正,以確保科技願景的發展方向與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需求相符。

Aten(1996)則以四個層面來建構科技領導:

(一)共同領導:領導者與成員共同合作一起決定,同時能夠依成員能力的不 同提供適宜的任務。

(二)額外補償:除了應負的學校責任之外,對於運用科技表現優異的成員應 給予獎賞。

(三)科技整合:將科技整合於課程中,並支持學校運作與教師使用科技,進

(12)

(四)人際關係技巧:學校能夠持續的與其它群體聯繫,包括家長、社區組 織、和支持學校科技發展的團體。

Linda 和 Michele(2003)在其標題名為「二十一世紀校長的科技領導」

(technology leadership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rincipal)的文章指出,有效 能的科技領導包含五個層面:(一)對學生的承諾;(二)共享的願景;

(三)平等的使用權利;(四)成員的專業成長;(五)全校的網路系統。

ISTE(2004)和一些非營利組織所共同發展出來的學校行政者科技標準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 TSSA)指出,科技領導標準共 分為六個層面:(一)領導與願景;(二)教導與學習;(三)生產力與專業 實務;(四)支持、管理、和運作;(五)評量與評鑑;(六)社會、法律、

與倫理議題。

Anderson 與 Dexter(2005)在一科技領導的相關研究中指出,有效的科技 領導包含八個層面:

(一)成員發展政策:支持成員學習科技,並利用科技進行創新、教學、及高 階思考,幫助學生的學習及科技需求。

(二)科技委員會:科技委員會乃學校是否承諾運用科技的指標,並能透過其 整合成員並推動政策。

(三)智慧財產權政策:指學校能建立與宣導智慧財產權,並作為學校成員與 學生使用網路與科技的引導。

(四)校長科技日:領者者於一整年中至少選擇五天,專注於學校科技的領 導、規劃、與推動。

(五)科技預算:建立基本的預算給予科技使用,並以最有效的方式配合學校 需求。

(六)補助金:指學區及校外提供資金作為學校科技相關的設施使用。

(七)學區對科技的支持:指領導者爭取學區對學校發展科技的支持。

(八)校長對電子郵件的使用:領導者定期使用電子郵件與行政人員、教師、

學生、與家長等學校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

(13)

根據上述八個層面,Anderson 與 Dexter 也將其發展成科技領導模式,該模 式如圖 2-1。

圖 2-1 科技領導模式

資料來源:School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prevalence and effect(p. 49), by Anderson, R. E. & Dexter, S., 200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1(1).

徐潔如(2005)在其《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之研究》中,則將科 技領導分為以下九個層面:(一)共享願景、擬定計畫與目標;(二)整合科 技於課程與教學;(三)提升生產力與專業發展;(四)支持、管理、與運 作;(五)評量、評鑑、與研究;(六)社會、法律、與倫理議題;(七)實 際操作與示範;(八)氣氛與文化的營造;(九)人際關係與溝通能力。

陳易昌(2006)在其《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之研 究》論文中,將科技領導分為四個層面:(一)規劃與管理;(二)成員發 展;(三)科技整合;(四)人際溝通。

張奕華(2007)歸納相關科技領導文獻後,將科技領導共分為五項層面:

(一)願景、計畫、與管理

領導者需要了解新興科技發展的動向與趨勢,有效的科技領導也必須具備 科技如何產生學校變革的願景,學校一旦缺少了科技願景,教職員將缺少方向

(14)

(二)成員訓練與發展

成員發展的構念係由三種能力所組成,亦即描述和確定成員發展的資源、

計畫和設計成員的發展課程、與能基於成員制定不同的發展計畫。

(三)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當教師與職員需要協助時,科技領導者需要提供技術的支持,使教職員能 夠得到幫助。同時,確保公平取得科技資源的機會和適當的科技設備,也是領 導者應具有的科技領導技巧。

(四)評鑑與研究

有效能的領導者會執行對教師與行政人員在科技方面的評鑑程序,建立科 技標準以評鑑教師與行政人員個人成長,並引導專業發展計畫。更甚之,有效 能的領導者也會以學習和教學過程中使用科技的效能,作為評估績效的指標。

(五)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領導者在計畫、執行、及管理的人際關係技巧,其重要性遠勝於個人職位 上有關技術方面的責任。而優質的教育科技領導者需要精鍊的人際關係與溝通 能力,以及適度的科技能力。

二、科技領導的任務與技巧

誠如上述所提的科技領導層面,共享的願景代表有其必然要完成與實踐的 任務,而要達到其目的,領導者也需要運用具體實用與高超純熟的領導技巧,

才能有效率發揮科技領導的功能。有關科技領導的任務與技巧,國內外學者的 看法眾說紛紜,以下則分別加以列述。

Moursund 於 1992 年提出科技領導的十四項任務:1.領導;2.財務;3.資 源中心;4.資源夥伴;5.在職進修計畫;6.軟硬體獲取;7.軟硬體列表;8.研 究與評鑑;9.資訊分配;10.社會關係;11.用人政策;12.資金募籌;13.改進 教育;14.科技能力(引自廖春文、張奕華,2004)。

Kearsley 和 Lynch(1994)將科技領導視為革新的一環,大部分被用於專 門處理新的流程、政策、及情勢。他們將領導的文化觀點視為領導者能清楚說

(15)

明並創造一套組織成員所堅信,且願意付諸行事的願景。而為了讓科技成功落 實於教育,領導者必須做到:

1.深信革新是解決教育問題的最好辦法。

2.願意以資源分配及再分配來支持革新。

3.有自信於擁有需要維持革新的科技技術與支持。

Bennett(1996)則認為就科技而言,領導者有定義和溝通使命、管理課程 與教學、訓練與評鑑教師、監控學生進步情形、增進有效教學氣氛、與管理科 技等方面的責任。

徐新逸(2003)也提出校長的角色是學校的領導者,需要執行的任務包含 有:1.推廣正確的資訊融入教學觀念;2.釋放權力協助創建科技委員會或資訊 小組;3.促成非正式的老師社群組織;4.提供行政的支持;5.建立跨校合作的 關係;6.尋求社會資源的支持。

Brooks-Young(2006)指出,學校行政人員宜因應下列三項科技任務。1.

協 助 師 生 具 備 新 型 素 養 : 包 含 資 訊 素 養 、 圖 影 素 養 及 接 受 完 整 LMC

(library/media center)課程;2.致力於師生使用科技:包含執行學校願景、提 供專業發展、善用教育網路日誌;3.重視法律與社會課題:包含教師、學生宜 透過「合理使用規範」來使用科技、提醒師生注意教室中的著作權和科技之使 用須符合相關的法律、監督學生使用網際網路。

葉連祺(2003)引用學校行政者科技標準(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 TSSA),認為科技領導的任務包括:

(一)領導和願景

係啟發學校人員進行全面科技整合的共享願景,並形成實踐願景和文化。

對此,校長應和利害關係人建立對使用科技的共享願景,發展合作改進學校科 技的計畫,推動學校人員間應用科技實務的有效整合。

(16)

是確保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和學習環境,能整合科技,以最大化學習和 教導的成效。對此,校長宜協助教師使用科技,去分析學生表現的資料和改進 教學,合作設計、實行、支持、和參與教師有效整合科技,以促進學生學習的 專業發展活動。

(三)生產力和專業實務

指應用科技去促進學校人員的專業實務,增進自己和他人的生產力。對 此,校長要應用既有的科技管理系統,去處理和保存人員和學生的資料,也使 用不同類型的媒體,以不同的方式和專家以及利害關係人溝通、互動、和合 作。

(四)支持、管理、和運作

確保整合科技,以支持有益學習和行政的系統。就此而言,校長需要提供 可讓人員分享資源的平台,整合校園資源,以利實行科技計畫,提倡建立適 宜、即時、且高品質的科技協助服務。

(五)評量和評鑑

泛指使用科技去計畫和實行有效評量及評鑑的全面系統。對於此部分,校 長應該推動與建立處理、分析和權勢校園資料的工作模型,進行教師在科技素 養和專業發展的評鑑。將使用科技於教學歷程的效能,列為評量教師表現的規 準。

(六)社會、法理、和倫理責任

瞭解有關科技的社會、法理、和倫理議題,並形成決策責任的規範。於 此,校長應確保和分配科技資源,使教師能滿足學生需求,建立學校人員和學 生有關使用科技、著作權、和安全性的統一規範,參與設備的發展計畫,以建 立健康和安全使用科技的環境。

科技領導是現代組織領導者因應快速變遷的科技發展環境,而發展出的另 一個領導思維。而相關專家學者一致任為領導者需運用具體實用且高超純熟的 技巧,才有助於將科技領導發揮其效用,帶領組織不斷的革新與進步。國外對 科技領導技巧的相關研究眾多,表 2-3 列出科技領導之技巧,以作為本研究之 參考依據。

(17)

表 2-3 科技領導技巧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科技領導的技巧

Kline(1993)

科技整合在賓州公 立學校中教育科技 能力之比較分析

1.資源管理 2.選擇與利用 3.社會的衝擊 4.技術的能力

5.教學設計之系統化取向 6.圖書資訊科學

7.互動式媒體 8.大眾溝通

9.教學媒體與電腦評鑑

Bailey 和 Lumley

(1994)

科技人員發展計 畫:學校行政人員

的領導資源

1.科技技巧 2.人際技巧 3.課程技巧 4.人員發展技巧 5.領導技巧 6.教學技巧

Kearsley 和 Lynch(1994)

科技時代下的教育 領導:新技術

1.確保每人都有相同取得科技資源 的機會

2.建立科技使用的倫理政策 3.確保科技設備的適合性 4.建立學校中科技使用的優先性 5.提供科技訓練的時間

6.獎勵科技的應用 7.尋求科技經費來源

Aten(1996)

教育領導於加州重 建學校的 1274 所教

育委員會之本質分

1.提供人員發展以獲得特定技巧 2.從成本利益和教育衝擊評鑑 3.評鑑新的與既存科技 4.推薦購買哪些軟體 5.協助各式軟體的應用 6.知道如何操作電腦 7.解決設備與網路問題 Inkster(1998)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 領導:案例之比較

研究

1.精熟領導 2.經熟視導 3.精熟行政與管理

ISTE(1998) 科技教育下的國際 社會發展趨勢

1.研究與倫理

2.教學設計與產品發展 3.資訊進入與傳遞

4.操作系統、軟硬體選擇、安裝以及維護 5.教學計畫發展

6.教學科技 7.人員發展 8.設備與資源管理 9.管理變革過程 10.實地經驗

(18)

表 2-3 科技領導技巧相關研究彙整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科技領導的技巧

Jewell(1998) 科技領導的藝術和 技巧

1.設定清楚的路徑 2.分享計畫 3.看清整體圖像 4.發展個人科技技巧 5.成為外交的促進者

Ford(2000)

電腦教育和科技過 程的課程規準認 證:參考指南書

1.描述與確認人員發展資源 2.評鑑學校與地區科技計劃和改進 3.計畫與設計人員發展課程

4.確認與使用資訊與通訊溝通工具以支持 課程研究與教學

5.評鑑、解決、安裝、與維護電腦操作系

6.確認並使用綱要發展課程計畫,以整合 科技至 K-12 計畫使用先進的發表工具,

創造多元媒體呈現以及使用電腦投影系 統傳遞原媒體呈現

7.確認與描述教室中和行政情境中所使用 的軟體

8.指名、描述、以及分析相關基本解決問 題與系統維護之程序

資料來源:教育科技領導:美國現況趨勢、實證研究及其對台灣的啟示,廖春 文、張奕華,2004,4 月,論文發表於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 究所主辦之「第三屆教育領導與發展」學術研討會。

綜合上述,本節討論了科技領導的層面、任務、與技巧,透過文獻探討可 發現有幾個層面相關學者專家皆有提及且重複之處,歸納各說法可發現有效能 的科技領導著重的不外乎有幾個層面,研究者將科技領導分為「學校願景形 塑」、「行政溝通領導」、「資源充實規劃」、「人員培訓發展」、和「成效 評鑑發展」等五個層面,而科技領導相關的任務與技巧也根據這五個層面分述 如下。

(一)學校願景形塑

願景是學校成員所要共同努力的理想目標,領導者所懷抱的願景也是左右 組織文化與組織績效的關鍵因素。然而,徒有理想與願景仍不足以自行,領導 者必須斟酌與組織發展目標的適切性,並配合相關策略,發展出實現科技願景 的各項活動與措施。除此之外,領導者需帶領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形塑與認清

(19)

學校科技發展的願景,規劃科技發展的計畫,並擁有有效科技發展管理的能 力,藉以凝聚學校成員的願景共識,實踐科技發展的願景與計畫。

(二)行政溝通領導

科技領導者必須有效整合科技資源,推動學校成員間的科技教育,並能經 營良好的人際關係,運用正確的溝通技巧,協調各部門以推廣科技政策,盡量 降低成員抗拒心態,取得內外部的支持與配合。除了對於科技政策實施的推展 與各部門協調有正面助益外,也能有效訓練與發展成員運用科技的優質能力。

(三)資源充實規劃

有完善充足的設備,是科技領導的必要條件之一,同時也是形塑願景與推 動成員不斷學習與創新的原動力。因此,領導者必須要對科技有一定能力與知 覺,掌握現今最新科技發展趨勢,建構完善的軟硬體科技基礎建設。除此之 外,學校也應另外設置一專門管理與規劃的科技資源中心,充實科技設備、建 立維修機制、應用相關軟體、設計行政流程、規劃設備使用、建構全校網路、

與編製採買預算等,使學校成員在實際運用與專業學習的過程中,能獲得充足 的硬體設施與人力支持,致力提升行政績效。

(四)人員培訓發展

學校成員科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是科技領導的要務之一,也是左右科技 領導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而人員的訓練與發展不僅是成員需不斷學習以增進 自我知能,領導者也需不斷的更新資訊以掌握現今科技發展趨勢,除了建立目 標外,更應植入熱望與雄心,重視組織的非正式文化,實施參與管理,以及建 構支持變革的系統或制度,共同塑造一學習型組織的組織文化與氣氛。

(五)成效評鑑發展

教育行政工作經計畫及執行之後,即應進行評鑑與考核,以了解其得失,

作為重新計畫或改進之依據。唯有在不斷評鑑及改進之下,行政才能日新月 異,不斷進步發展,充分達成其目標。落實評鑑是科技領導的重要任務,藉以 評估學校成員運用科技的成效,並引導其有計劃與效率的不斷成長。學校單位 也應規劃相關的績效管理制度,運用科技建立全校成員的回饋機制,在思考如 何運用科技提昇組織績效的同時,也能善用科技做為其評鑑的媒介與手段。而

(20)

三、科技領導者之角色定位

Dyli 和 Kinnaman(1994)認為因為科技的因素,未來的學校勢必與現今的 學校有著極大的差異,而近年在教育科技領域的相關研究皆指出,校長在學校 科技整合的部份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MacNeil & Delafield, 1998; Mauer &

Davidson, 1998)。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科技領導是學校領導的新思唯,校長 應扮演適當的角色才能確保科技有效的實行,以因應科技對學校來的重大改 變。

而校長在尋求校內科技運用角色定位時,科技能力的培養即是首要任務。

在國外,已相當重視對於校長科技能力的培養。Bailey 與 Lumley(1994)認為 校長應認清與促使學校人員使用科技的機會,摽將科技發展到最大邊際效益。

此外,校長也需被視為一位足以領導學校改善或再造,且將科技視為教育革新 資源的科技領導者。美國「跨州學校領導者證照聯合會」(Interstate 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Consortium, ISLLC)於 1996 年發展出一套非常嚴謹、慎重以 及精要的學校領導者原則。該會是由全美24 個州的「州高級教育行政官員聯合 委員會」(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l Officers, CCSSO)所組成的同盟,目的 是為了發展適合學校領導者的各項準則及評量方式,以對各州負責學校行政人 員證照的權責機構提供必要服務。ISLLC 提出的領導者原則中,也強調學校校 長培養科技的能力以幫助學生學習與管理學校整體運作(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 1996)。

佛 羅 里 達 州 教 育 部 也 發 展 了 一 項 名 為 《Florida Leaders. Net: Making Technology Happen》的計畫,該計畫內容著重於學校領導者運用科技來溝通、

合作、與分享創新思維來增進學生的學習成就,同時也強調校長在學校實際操 作與管理科技的能力(Florid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1)。而國內專家學 者也都認為在這科技快速變革的時代潮流裡,校長更應積極的充實與吸收新知 識,以增加自身的科技能力。張明輝(2003)認為卓越的中小學校長應具備的 關鍵能力包括科技運用能力與創新管理能力等,而其中的科技運用能力亦指使 用電腦、網路科技、及各項數位化事務機器的能力。

(21)

然而,許多學校領導者與行政人員在思考如何在校內有效推行科技時,往 往會窄化自身成為「採買者」的角色。Brooks(1997)透過訪談數位校長後發 現,多數校長皆關心預算的決策與科技設備的取得,但只有少部份會思考如何 在添購後有效的運用。McKenzie(1993)也觀察到許多行政人員常把焦點放在 科技設備的購買,而忽視科技改變學校學習環境的潛力。儘管添購這部分在整 體科技運用上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忽視後續規劃也將會縮減科技在教育環境中 的效用。校長已成為因應變革的積極主體,既是學校決策會議的當然成員,要 參與決定;亦是學校專業經營團隊的龍頭,須執行決定,顯見校長所扮演的角 色已異於往昔(張盈霏,2006),而校長在這科技的時代應扮演何種正確的角 色?有關校長在科技領導中的角色,學者專家有許多論述,茲分述如下:

Dede(1996)以變革代理人來描述校長在科技革新中乃是位於發展層級的 角色。為了將教育科技融合學校文化,校長必須透過下列方式而成為成功的學 校管理者:第一,計畫並促使支持者的合併;第二,執行並管理適應新環境的 步調;第三,透過維持、加強及標準化新的過程及流程,來使願景制度化。

Flanagan 和 Jacobsen(2003)則以五項角色責任來區分科技領導者的任 務,而這五項角色分別為:學習的領導者、學生權利的領導者、能力建構的領 導者、社區的領導者、與資源管理的領導者。茲將上述角色與教育行政相關之 任務整理如下表 2-4。

(22)

表 2-4 科技領導之角色定位與任務

能力建構的領導者

目標 任務

發展在教育上使用 ICT1 的共同願景

1.讓所有利害關係人參與願景與目標的設定。

2.鼓勵教職員之間的輔導與指導。

發展學校與社區中所有 成員的領導能力

1.讓支援輔導員參與決策和 ICT 訓練。

2.成立一個包含家長、企業界、學生、和教職員代表 的科技委員會。

建立鼓勵冒險創新以及 合作的組織氣氛

1.為了促進師生與社區間的互動,鼓勵同年級之間和 跨年及之間能夠與社區合作。

2.向學校和社區傳達學生個人和團體的成就。

3.支持與鼓勵新興非正式領導人。

社區的領導者

目標 任務

增加社區對 ICT 整合的 支持

探究企業夥伴關係,以支持科技計畫。

促進家長參與決策的過

為社區舉辦 ICT 或教育活動。

使用科技以改善學校和 社區之間的溝通

1.舉辦科技服務(研習)給家中沒有電腦的家長。

2.在學校改善計畫和科技委員會之中,加入家長代表。

資源管理的領導者

目標 任務

提供師生必要的科技資 源以達到 ICT 成效

1.發展包含採購、維修、和更換設備的科技計畫。

2.大樓及每一間教室裝設分散式網路的纜線。

發展電腦網路以支援探 索和合作

1.鼓勵安全的網際網路使用,監控學生所從事的電腦 活動。

2.能確保所有設備定期維修。

確保師生無論何時都能 取得需要的設備

1.提供每一位教師ㄧ部網路電腦。

2.調查購買協議與維修契約。

3.對外尋求高品質設備的捐贈。

資料來源:整理自Technology leadership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rincipal , by Flanagan L. & Jacobsen M., 2003,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1(2).

張奕華(2003a)指出,自 1980 年代開始,校長作為教育領導者的角色與 功能甚為明顯。隨著「使用科技支持學習」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校長的角色也 因而有所改變。換言之,校長從「學校管理者」的角色,演進至「教學與課程 領導者」 以及最近的「教育科技領導者」。

1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23)

徐潔如(2005)歸納相關文獻資料發現校長在科技領導層面上之角色任務 可歸納為:1.改變教師抗拒心理,提供教師必要的資源、環境、與適切性配合 條件,成為教師的支持者;2.對建立學校科技願景,能有清楚和長遠的目標與 方向,為規劃學校願景的引導者;3.透過積極民主的對話,使學校成員、家 長、社區及支持團體樂於參與,形成團體共識的溝通協調者;4.持續知覺新科 技在教育應用上的潛能,自身需不斷的專業成長,從實踐中增長經驗,以能成 為維持學習的領導者。

張盈霏(2006)綜合歸納相關文獻指出,在學校變革中校長的科技領導應 扮演五種新角色:1.領導、催化與引導變革的科技專家;2.學校科技領導績效 責任的擔負者;3.校園科技團隊感的促動者;4.學校相關成員間的整合者;5.

兼具學校科技領導執行、研發、設計與決定的角色。

綜上所述,校長係為學校奠定教育基礎的領導者,亦成為提升與支持新興 教育科技的領導者,根據先前本研究對科技領導相關層面的界定,包括「學校 願景形塑」、「行政溝通領導」、「資源充實規劃」、「人員培訓發展」、

「成效評鑑發展」等五個層面,研究者認為身為一校之科技領導者,校長應扮 演以下角色:1.帶領學校科技願景發展的引導者;2.溝通改變成員既有觀念的 協調者;3.協助校內設備資源規劃的支持者;4.引領組織成員專業發展的催化 者;5.持續改善評鑑執行成果的學習者。

四、科技領導之測量標準

行政人員若能有效地使用科技,將有利於校內的行政與教學運作,並達成 有效能的學校領導,以促進學校的變革。探討科技領導之執行成效與運作現 況,則必須仰賴相關指標的界定。因此,研究者除參考國內外對校長科技領導 指標或標準的研究外,並參酌行政人員的科技標準及行政人員資訊素養指標等 方面的研究,茲探討如下:

(24)

國際教育科技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簡稱 ISTE)在 2001 年公布了學校行政人員科技標準(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簡稱 TSSA)。TSSA 包含六項層面的科技標準如下:1.

領導與願景(leadership and vision);2.學習與教導(learning and teaching);

3.生產力與專業實務(productivity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4.支持、管理與 操作(support,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5.評量與評鑑(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6.社會、法律和倫理課題(social, legal and ethical issues)(ISTE, 2001)。六項層面之下的三十一項績效指標如表 2-5 所示。

表 2-5 學校行政人員科技標準與績效指標

科技標準 績效指標

領導與願景

1.促進與溝通所有利害關係人能共同發展科技使用的願景。

2.維持高度參與和凝聚的過程,發展、執行和監控動態的、長期 的和系統的科技計畫,以實現願景。

3.培育負責任的冒險文化,提倡以科技促進持續創新的策略。

4.利用數據在領導上作決定。

5.倡導研究導向、有效實務的科技使用。

6.倡導州層級和聯邦層級的政策、計畫和資助機會,以支持地區 科技計畫的執行。

學習與教導

1.確定、使用、評鑑和提倡適當科技,以強化和支持教學與標準 化課程,產生高水平的學生成就。

2.促進與支持合作性科技饒富的學習環境,以助學習上的革新。

3.提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環境,並運用科技以符合學習者個別與 多元化的需求。

4.促進科技的使用來支持和強化教學方法,以發展較高層次的思 考、決定和解決問題技巧。

5.提供並確保教職員利用優質的專業學習機會,運用科技以改善 教與學。

生產力與專業 實務

1.示範例行的、目的地、有效的使用科技。

2.使用科技以作為同事、員工、家長、學生和社區之間的溝通與 合作。

3.創造和參與學習社群,以激勵、培養和支持教職員使用科技來 改善生產力。

4.使用科技資源,致力於持續的、工作相關的專業學習。

5.保持對新興科技的意識及其在教育上的潛在用途。

6.使用科技提昇組織改造。

(25)

表 2-5 學校行政人員科技標準與績效指標(續)

科技標準 績效指標

援助、管理與 操作

1.發展、執行和監控政策及指導原則,以確保科技的相容性。

2.執行與使用科技導向的管理和操作系統。

3.分配財政和人力資源,以確保科技計畫完整並持續的執行。

4.整合策略性計畫、科技計畫以及其他改善計畫和策略,以確保 人員能遵循相同的程序與擁有相同的期待,並善用所獲得的資 源。

5.執行應有的程序去驅動科技系統的持續改善,以支持科技的淘 汰循環。

評量與評鑑

1.使用多元方式來評估與評鑑科技資源的適切使用,以利於學 習、溝通和生產力。

2.使用科技收集和分析資料、解釋結果和溝通發現,以改進教學 實務和學生學習。

3.評估職員在科技使用上的知識、技術和表現,並根據結果來促 進優質的專業發展與人事決策。

4.使用科技來評估、評鑑與管理行政和操作系統。

社會法律與道 德議題

1.確保取得科技資源的公平性,以強化學習者和教育者的能力。

2.確認、溝通、示範與力促社會、法律和道德的實務,以促進使 用科技應負的責任。

3.促進與加強有關科技使用的隱私、保密和網上安全等議題。

資料來源:ISTE (2001).

張奕華(2003a)在其標題名為《美國中小學校長領導的新趨勢:科技領 導》的研究歸納相關科技領導之文獻為七項層面,並針對各層面發展出各評量 項目,整理如表 2-6 所示。

(26)

表 2-6 學校科技領導層面與評量項目

科技領導層面 評量項目

願景、計畫與 管理

1.清楚地說明學校中科技使用的願景。

2.發展分享式願景和長程科技計畫。

3.授權一個包含不同成員的科技計畫團隊。

4.執行科技豐富化的學校改善計畫。

5.推廣使用學校已具備的科技資源。

6.運用公平和合理的判斷分配科技資源。

7.有效管理科技上的變革。

8.分配資源以提高科技計畫的執行效能。

9.利用科技以有效地管理行政運作。

10.有效地管理科技設備和資源。

成員發展與訓

1.鼓勵在科技領域上的在職訓練。

2.提供在職訓練以獲得特定的科技技能。

3.分配資源以作為在科技上的在職訓練之用。

4.支持設計有關科技的在職訓練課程。

5.傳遞科技上的在職訓練訊息。

6.提供時間以作為科技訓練之用。

人際關係與溝 通技巧

1.了解和確認教職員及學生在科技上的需求和關心。

2.應公平與尊重對待所有學校人員有關於科技的取得與訓練。

3.有關於科技上的事務,能與教職員和學生維持正面的關係。

4.當教職員學習使用科技時,能展現出耐心。

5.有效地與教職員和學生溝通有關科技的議題。

6.與學校外的科技支持團體維持正面的關係。

7.有效與學校外的科技支持團體溝通有關科技的議題。

倫理與法律議

1.遵守地區的科技使用政策。

2.秉持使用安全與著作權的政策與程序。

3.與學校人員討論使用科技工具時,可能遇到道德兩難議題。

4.了解有關平等取得科技的議題。

5.提供有關科技的智慧財產權政策之訊息。

6.建立合乎道德的使用科技之程序。

整合科技於課 程教學

1.支持融合科技到課程中。

2.支持教師使用科技。

3.支持學生使用科技。

4.支持使用科技在學校運作中。

5.提升科技在學校改進過程中的角色。

6.了解科技的未來趨勢。

7.提供適當的資源以支持課程和科技發展。

8.使用地區的綱領去發展整合科技的課程計畫。

資訊基本設施 與支持

1.提供適當的支持協助教師使用科技。

2.確保科技設備的使用是適當的。

3.確保教師及每一位學生皆具有相同取得科技資源的權力。

4.當學校人員需要協助時,能給予適時的科技支持。

5.確保設備的即時修理與維護。

(27)

表 2-6 學校科技領導層面與評量項目(續)

科技領導層面 評量項目

6.提供各種軟體應用程式給予學校人員使用。

7.尋求外部團體提供科技資源及資金。

評鑑與研究

1.評鑑教師在運用科技方面的專業成長。

2.考慮有效的使用科技是評量教職員表現的一個指標。

3.評鑑在教學計畫上有關科技的使用。

4.評鑑學校的科技計畫。

5.從成本效益的觀點評鑑學校中既存的科技。

6.利用地區的資料去評鑑教學上使用科技的情形。

7.應用科技相關的研究以引導學校中科技的使用。

8.鼓勵學校人員利用有關資訊、資源以進行科技的專業成長。

資料來源:美國中小學校長領導的新趨勢:科技領導,張奕華,2003a,教育研 究月刊,114。

陳易昌(2006)將校長科技領導分為「規劃與管理」、「成員發展」、

「科技整合」、「人際溝通」等四個層面。研究者從其「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 導調查問卷」,整理出科技領導相關之指標,如表 2-7 所示。

表 2-7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調查問卷指標

科技領導層面 評量項目

規劃與管理

1.學校清楚地說明資訊科技使用的目標與願景。

2.學校對於資訊科技設備進行適切合理的分配與規劃。

3.學校認為是否能有效的使用資訊科技是教職員表現的一部分。

4.我知道在哪裡取得我所需要的資訊科技設備或軟體。

5.學校對於智慧財產權與網路倫理的問題有宣導與說明。

成員發展

1.學校鼓勵教師參與資訊科技相關的研習與進修。

2.學校常舉辦資訊科技相關的研習。

3.學校會提供最新的資訊科技軟硬體的訊息,供教師參考。

4.對於新的軟體或設備,學校會安排時間訓練教師使用。

5.學校會邀請在資訊科技使用方面優良成員,示範並發表成果。

科技整合

1.我認為教學或工作用的資訊科技設備非常足夠。

2.學校鼓勵教師將資訊科技整合於日常的教學之中。

3.學校的電腦軟體或教學軟體選擇性多,並會定期更新。

4.學校以電腦或網路,處理班級的事務或行政業務。

5.資訊科技設備發生問題時,學校人員能幫忙解決。

數據

表 2-1  國外研究者對科技領導的定義(續)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Schultz  2000  科技領導定義為大部份的學校師生,在不同的科目及不同的應用中,能廣泛地運用教學科技,而 校長所應扮演的角色,即是此教學科技的成功管 理者。  Schmeltzer  2001  科技領導為領導者必須運用科技增進教學實踐和發展策略,以幫助教師在班級中使用科技。除此 之外,還需組成科技團隊,以產生一個支持學校 前進的系統。  Anderson 和 Dexter  2005  科技領導是學校在目標、政策、和預算
表 2-2  國內研究者與相關研究對科技領導的定義(續)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陳易昌  2006  科技領導乃指激勵教育人員採取行動,開始或持續的學習科技與運用科技,並將科技整合到課程 與教學實務,以提升教學或學習的成效,達成教 育目標。  吳清山  林天祐  2006  科技領導係指領導者能善用領導技巧,使所屬成員能夠運用科技,致力於組織目標的達成。  高上倫  2007  科技領導乃領導者結合領導與科技,運用科技的軟硬體,提升成員科技素養,塑造應用科技的環 境及文化,以促使成員善用科技,增進組織
圖 2-1  科技領導模式
表 2-3  科技領導技巧相關研究彙整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科技領導的技巧  Jewell(1998)  科技領導的藝術和 技巧  1.設定清楚的路徑 2.分享計畫 3.看清整體圖像  4.發展個人科技技巧  5.成為外交的促進者  Ford(2000)  電腦教育和科技過程的課程規準認 證:參考指南書  1.描述與確認人員發展資源  2.評鑑學校與地區科技計劃和改進 3.計畫與設計人員發展課程  4.確認與使用資訊與通訊溝通工具以支持課程研究與教學 5.評鑑、解決、安裝、與維護電腦操作系統 6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fter the Opium War, Britain occupied Hong Kong and began its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Hong Kong has also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and trading port. In a society

Co-teaching has great potential when defined as a form of collaboration that involves equal partners contributing different types of expertise to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Grant, ed., The Process of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7), p.119.

To complete the “plumbing” of associating our vertex data with variables in our shader programs, you need to tell WebGL where in our buffer object to find the vertex data, and

Forming the initial ideas as the base of the composition activity, as well as the fundamental

The MTMH problem is divided into three subproblems which are separately solv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stages: (1) find a minimum set of tag SNPs based on pairwise perfect LD

The presentation or rebranding by a company of an established product in a new form, a new package or under a new label into a market not previously explored by that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