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說阿闍世王經》CBETA 電子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說阿闍世王經》CBETA 電子版"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佛說阿闍世王經》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1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5, No. 626

No. 626 [Nos. 627-629]

佛說阿闍世王經卷上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萬二千比丘俱。菩薩八萬四千。一一尊復 尊。諸菩薩摩訶薩。悉得諸總持。悉得無所罣閡欲。悉得無所從生法。而得如是三昧 慧。悉得知一切人心之所行。如所欲以法教令各得其所。諸四天王及天帝釋。釋天及 諸天子。龍.閱叉.揵陀羅.阿須輪.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非人悉來會。

時文殊師利在山一面異處。與二十五上人俱。何謂二十五人者。悉是菩薩各各有名。

名曰若那師利。那羅達師利。三波師利。劫波頭師利。波頭師利。劫闍因陀樓陀羅尼 陀樓羅陀波尼羅陀牟訶多私訶末師訶惟迦闍俱羅加那迦闍沙訶質兜波沈摩遮迦波栝鎮 遮薩。惒波陀波坻盤拘利沙竭末摩訶。麑樓耆非陀遮阿難陀譬叉波貿耆羅耶阿難陀阿 藍惟訶羅摩抵吒沙牟迦抵陀阿喻達薩惒頞悉。是為二十五上人名。四兜術天子來到文 殊師利所。欲聞法故。其天子名沙摩陀鳩遬摩羅。無拘遬摩。漫那羅揵陀沙訶。漚術 曇惟訶。是為四天子。復有異天子少少。來到文殊師利所。欲聽法故。上人諸天子悉 坐。各各說佛智慧甚尊。無有極不可議。不可度不可量。不可以凡而應僧那。皆言當 何作法證方便而至無極智慧。乃至佛一切智不可議。慧首菩薩言。於功德無有厭。於 諸功德無所悕望。作是者可至無極慧。惠施菩薩言。等心如寂。其心悅懌柔軟。自隨 其教。便持薩芸若心。而堅固於僧那僧涅。作是者可至無極慧。具足平等菩薩言。不 計校劫數。其當來劫無央數。不可以為計。是為僧那。於僧那不自貢高。作是者可至 無極慧。具足行菩薩言。不自念安。可至無極慧。所以者何。欲令一切皆安故。作是 念者。不求復悉安一切。作是者可至無極慧。蓮華具足菩薩言。其不自伏意者。亦不 能伏他人意。其能自伏意者。乃能伏他人意。作是者可至無極慧。蓮華具行劫菩薩言

。其有隨欲者不可度欲。不隨欲者是乃度欲。其菩薩者得利不得利。其心無有異。若 苦若樂若謗若歎若惡若善。於是無所著。所以者何。亦不憂亦不喜。作是者可至無極 慧。制持諸根菩薩言。不念他人作功德我可得。作是者不入無極慧。當念獨而無有伴

。所以者何。念於一切故。諸不辦者我當辦之。須臾精進不以懈怠。欲教一切。作是 者可至無極慧。持行如地菩薩言。譬若如地一切草木藥舍宅城郭。無不因地而住者。

地亦無所置。一切仰而得活。亦不以為煩荷。菩薩者亦當如是持心。當若地亦不喜怒 持心。當令一切各各得其所。亦不念還復。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寶願菩薩言。當持 心如尊不自卑。於夢中亦無二心。所以者何。無羅漢辟支佛意。其所作者。譬若如寶

(2)

不離菩薩。若不失一切人心。於珍寶心無所貪惜。其從索者皆開導為摩訶衍。所以者 何。無心與心等者。無心慧與是心慧等者。亦無所增無所減。其心無所貪惜。作是者 可至無極慧。寶印手菩薩言。視五道生死人。譬如墮海。菩薩若心而愍念之。當以手 授之。所以者何。為無黠者作黠首。其貪者為作無所惜首。其不持戒者為作戒首。其 瞋怒者為作忍辱首。其懈怠者為作精進首。其亂意者為作一心首。其無慧者為作智慧 首。其無功德者為作功德首。以功德首印三法寶。何謂三。令一切具足佛智慧教化而 造作。自解其身珍寶功德。念一切諸法譬如空。是故為法寶之首。是為三。其作是者 可至無極慧。師子意菩薩言。其身作是僧那者。無所恐懼亦不畏。亦不却亦不解衣。

毛不復起。所以者何。於生死無有惡故。亦不作於泥洹。等住於苦樂不作二心。作是 者可至無極慧。師子步過無懼菩薩言。其弱劣者不能逮此。是者大士之所作。所以者 何。以捨眾惡以不諛諂以應質朴。則不貢高無瞋恚之心。所作不從非法。所以者何。

用忠政故則無婬嫉以無惡心。其愚癡若冥以無此者。其身口意以平等。所語如語不失 其意。甚尊所作欲成。所以者何。用至誠故。俱以法自娛樂。以如法者不貪惜壽命。

所以者何。不貪軀命不捨一切故。所施與無所貪惜。欲令人得其所故。所入者正則非 邪道。其貧者為作珍寶藏。其有病者則為作醫。其恐懼者則為作護。其劣者則為作道 地。其入邪者則為作政導。其無智者則為作智。一切諸順何所恨起意。大士以度脫此 中忍。所受法本如住。作是者乃至無極慧。紫磨金色菩薩言。所念譬如空。所以者何

。無所不遍。以大哀無所不覆。其心常喜面頰而悅。諸所欲樂者。其心不在其中。所 施與譬如天無所不蔽。其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復如是。作是者可至無極慧。發意即 轉法輪菩薩言。其有新發意者。不當令魔得其便。不失諸佛天神意。作心住者以應法 輪轉。所以者何。用發好心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所生。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諸語自然普無不入菩薩言。當持心無所不入。所以者何。諸法自然其本悉空。一切所 語皆空。譬若虛空無所不入。菩薩者當復如是。其心無所不入。有所作如語。其智無 所不曉。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樂不動菩薩言。諸所有音無有音。諸所有聲而不可得

。以知是者亦不以喜。亦不以憂亦不懈怠。所以者何。譬若泰山而得風亦無所動。諸 好音惡音。菩薩心亦不以喜歡。亦不以憂慼。所以者何。無所著。無所著謂佛語。若 異道語俱空無所有。視諸欲有所作者皆有盡。以知盡而不貢高。作是法者疾成至佛。

海意菩薩言。其心當如海所受。慧而無極。譬如海受於眾流合為一味。菩薩以諸所有 合為一法。所以者何。用微妙故。不與十二因緣有所變。念法身亦不增亦不減。為一 切作功德。所作功德欲令一切皆得。是為不可盡功德。當護不著不斷。以意力制身。

諸所有所作皆等無有異。作是故發意慧者。具足可至無極慧。大光明菩薩言。當持心

。其智慧其光明如佛。非俗人之所作。其意習光明無所不照。所以者何。欲令世間知 以為法。則其意習施與光明無所不照。習戒光明無所不照。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悉習其 光明無所不照。作是者可至無極慧。焰明菩薩言。以功德慧心為眼。清淨所視色無有 惡。聲香味細滑法亦復如是。以淨於六事。何謂六。眼耳鼻口身意。諸所可者不那中

(3)

作樂。用心淨故。所視人欲令悉入佛法。其不正者以法率化。所有好物人來索之無所 愛惜。既與不從後悔。作是者可至無極慧。可意王菩薩言。其有罵詈撾捶者亦不瞋恚

。但念其法。以何念法。何所罵者。何所瞋者。其撾捶亦爾。以內空無所得。於外空 無所疑。身於身無所見。亦不見於他人。所以者何。其索手脚者歡喜與之。其欲取頭 者其心倍悅。若索城及珍寶。其有索者無所貪惜。其求妻子即持施與無有異心。若諷 誦起是經得一章歡喜。不樂為金輪王歡樂。為一切人說法而不作釋。願樂造一人發心 為菩薩。不作梵天。願樂見佛。不貪三千大千剎土之珍寶。作是者常無懈怠。如是歡 喜可至無極慧。所視無底菩薩言。視一切諸所有。不念是我所。悉清淨剎土。不念有 與無。見諸佛不想色求。所以者何。用法身故。視一切人心。不求一切人之所有。所 以者何。其德眼逮得清淨。便有道眼神足備具。以得慧眼便知所有無所可貪。便得佛 眼。十八法悉具。以得法眼者具足十種力。其作如僧那僧涅者便至無極慧。作無底行 菩薩言。一切所作如薩芸若所作。何以故。無所住故。以無所住但念諸法。菩薩作是 者不以諸順。何為墮。亦不以罪墮。亦不以魔事墮。所以者何。不捨法故。不犯非法 以故致是。以度罪所作魔事。以應是者可至無極慧。說息愛意菩薩言。一切所有者。

亦不從人受。以所作便唵嗒諸魔。以自知者無所有。亦無所復作。以知無所復作便制 五陰。以知五陰者無有魔事。以度魔界者所作中道無所覆蔽。已度無所覆蔽。菩薩摩 訶薩作是者可至無極慧。所起即悔菩薩言。諸所作非法意而悔之。所作如法其心無異

。所以者何。常當專心作善。其身有所作。不欲令人不可。若口若意所作。不欲令人 有不可。其有愁憂者以法寬大令不愁憂。作是者是為菩薩摩訶薩可至無極慧。得一切 願菩薩言。其有如淨戒者所願必得。以如淨戒者不復犯俗。不犯俗者以應三十七品根 林。如薩芸若。其以如淨戒者不犯三十七品。是為菩薩摩訶薩所作以至無極慧。普等 華天子言。譬若樹有華。其見莫不歡喜。所作功德一切莫不蒙者。譬若忉利天上拘耆 樹。而有華熾盛。諸天莫不愛樂。菩薩以法為一切作眼。譬若華。若天上摩尼之寶而 無瑕穢。菩薩清淨其心如是。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

  光明華天子言。譬若如日出眾冥索盡所有諸色悉見。菩薩以智慧無所不照。其諸 愚癡冥盡索為開闢。所以者何。終不而當明故。其在冥者。見明便得道徑。菩薩以住 道徑者。其忘失道徑者。指示道路。以如是者可至無極慧。天香華天子言。譬如漫陀 羅華。其香聞縱廣上下四維各四十里。菩薩以所聞淨戒三昧。持智慧以為香。三千大 千無不聞者。是香愈無央數人病。其以所聞淨戒三昧智慧。菩薩以住是者便至無極慧

。信法行得天子言。當住法當所作者。以如菩薩法者常不復懈怠。無所復懈無復念。

便當得十事。習六波羅蜜以四等心五句四事。總三脫忍辱利。令人發意。其身不離。

以漚和拘舍羅教。悉持諸法要。所信無有異。是為十事。其作是者可至無極慧。文殊 師利謂諸上人及諸天子。菩薩住無所住。何謂住無所住。於三界不以三界作習。不習 者是為內。亦不求習者是為外。雖外不墮弟子無所習。復不墮辟支佛地。習謂生死。

所學習謂無所知。習者是為名。所學習是為色。習者是因緣。所學習謂有所見。習者

(4)

謂愛。所學習謂有所根。習者謂我。所學習謂非我。習者貪。所學習所施與無有異。

習者謂犯戒。所學習謂不於戒自貢高。習者謂瞋怒。所學習忍辱而不貢高。習者無精 進。所學習精進而不自貢高。習者謂亂意。所學習為一心而不自貢高。習者謂無知。

所學習智慧不貢高。習者謂無功德。所學習謂作功德而不貢高。習者謂俗法。所學習 謂道法不自貢高。習者謂無脫。所學習謂得脫而具足不貢高。習者謂有罪。所學習無 有罪亦不貢高。習者謂有餘。所學習無有餘盡亦不貢高。菩薩習無所習。一切護亦不 著亦不斷。作是者便至無極慧。諸法一切無所得。所以者何。無所入亦無所不入故。

是一切智便至一切智。無所得者一切智。得一切智不可以色計。痛痒思想生死識亦爾

。不從法數亦不從非法數。亦不一切智施與為數。所以者何。施與者亦不離一切智。

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不為數。何以故。一切智從智慧。一切智者無所不入。亦不過 去當來。亦不入現在。所以者何。以過三世故。一切智者不以眼而視之。耳鼻舌身意 亦爾。所以者何。以過諸界故。若男子女人欲求一切智者。當如一切智住。當云何住

。於諸法一切無所住。是為一切智住。不自念法是我所。作是者為一切智。一切人法 佛法等。如是無有異。是為一切智。其求欲得一切智者。會從四大得。所以者何。為 身不作身計。所以者何。不以作因緣故。其有功德法無有功德法。其所有是為我所者 皆非我所。我者無所生。無所生者無有計。其計者是為不生。其示若見者。是皆無有 生。以知無生無所生慧。作是等者是為薩芸若。文殊師利說是事時。二千天子悉得無 所從生法忍。萬二千人悉發無上平等道意。樂不動菩薩謂文殊師利。共到佛所問菩薩 當云何住。應時文殊師利。化作如來。在眾會中而坐。其形狀被服如釋迦文佛。文殊 師利謂波坻槃拘利菩薩言。屬之所問。今佛在是。可問菩薩住。波坻槃拘利菩薩。不 知是為化佛。前長跪問。怛薩阿竭。菩薩當云何有所住。化佛言。如我所作。菩薩當 如是住。復問。云何如佛。其佛言。亦不從施與。亦不從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不 從欲。亦不從色。亦不從無色。亦不從身行。亦不從口行。亦不從意行。諸所行無所 著故。其佛問波坻槃拘利。化者而有所從行不。則答言。無所從行。其佛言。如化無 所從行。菩薩當作是行。波坻槃拘利菩薩復問。文殊師利是佛當無化佛乎。文殊師利 答言。若自知諸法如化不。則答言。諸法實如化。文殊師利言。以知諸法化。何為復 問如來化。文殊師利言。仁者。謂以諸佛悉化。則復問文殊師利言。佛者從何所化。

文殊師利言。所作本清淨。何以故而有化。文殊師利言。故佛無有吾。無有我無有人

。無有壽無有命。亦不依佛住。亦不依凡人住。波坻盤拘利菩薩復問化佛。本何所學 自致得佛。其佛言。無所學是菩薩學。何以故。亦不自念。我欲求是亦不求是。亦不 憂亦不喜。亦不緣亦不所化。亦無所見亦無處所。亦無有想亦無有字。亦無有色。一 切無所希望。是菩薩學。作是學者以為等學。作是學者無所著無所縛。作是學者無有 欲無有怒無有癡。作是學者無所愛無所憎。其學是者不自念我作是學。是為學作是學

。作是學者不墮惡道。其佛言。若有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成至佛者。當作如我 學。復問。何所是佛學。其佛言。亦不作罪亦不墮罪亦不所與。亦無所持亦無所不持

(5)

。亦不持戒亦無有戒。亦不忍辱亦不惡意。亦不精進亦無懈怠。亦不禪亦不亂意。亦 不智慧亦無所知。亦無所學亦不有所學。亦不所成亦無有所成。亦不菩薩亦不佛法。

亦不自念有身。亦不念他人有身。其所見者無有想。亦不法想亦不無法想不想無想。

其佛言。曉了是者。菩薩當作是學。所以者何。諸法一切如幻是為相。諸法一切皆合

。所以者何。雖無央數事。念之皆空無所有合則為空。諸法不可見。所以者何。諸法 等而無差特。諸法悉默。所以者何。不語不言。是故無有處所。何以故。諸法無所生

。其信是者。亦不念所行。亦不念得脫。亦不菩薩自貢高。其佛言。若聞是學者。不 恐不怖不畏。是故名為菩薩。譬若空不畏火。不畏風不畏雨。不畏煙不畏雲。亦不畏 雷亦不畏電。所以者何。是空法故。菩薩者當如是一切無所畏懼。菩薩心以如空者。

乃伏眾魔。便能為佛。能為一切作護。其化佛說是語竟便不復現。波坻槃拘利菩薩問 文殊師利。今怛薩阿竭所湊。則答言。所從來處而所湊。所湊處從是來。波坻槃拘利 謂文殊師利。其化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何謂從來。文殊師利答言。譬若如化。來無 道徑去無道徑。諸法亦爾。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波坻槃拘利復問。何所是諸法之處。

則答言。自然住是之處。復問。一切何所處是其處。如所作是其處。復問。諸法無所 作無有罪。文殊師利言。如是者諸法無所作無有罪。其法去亦無有作者。無有作罪者

。諸所有悉入法身。則復問文殊師利。無有作無有罪。何以言人隨其所作。文殊師利 言。審如所問人亦無所作亦無有罪。所以者何。是人之法法身故。亦無有作。亦無有 罪。如所作如所得。是三者等。波坻槃拘利菩薩復問。是三事等乎。文殊師利言。怛 薩阿竭等。故三事適等。復問怛薩阿竭者。無作無罪無得。是三事何緣與等。文殊師 利言。怛薩阿竭無作無罪無得。其作其罪其得。如所為以故等。其罪以過了不見罪。

已過當來亦不離。怛薩阿竭故說。是時如在釋迦文佛所。尊者舍利弗阿難及諸尊比丘

。悉承佛威神。皆聞文殊師利所說。舍利弗言。善哉善哉。上人之所作。以法無所不 感動。不離法身。其有智者聞是莫不發意。佛言。審如所語。菩薩者學無所學。所語 平等無有異。如所種得其實。其菩薩者所學者慧。如是所說如慧。佛語舍利弗。汝若 所學自致是慧。頂中光明菩薩白佛。何所聲聞所學。何所菩薩所學。佛言。有限有著 故為弟子學。無有限無有礙是為菩薩學。如聲聞者其學小其智少。菩薩者學廣大。其 所知無有極。所說無所罣礙。光智菩薩白佛。唯怛薩阿竭作感應。令文殊師利眾會悉 來到是。所以者何。其在是會。皆令得無所亡失。所以者何。文殊師利所說甚深微妙

。其欲聞者。隨其所欲各令得所。佛即感動。文殊師利應時。與二十五上人及諸天子

。俱到佛所。前作禮而住。光智菩薩問文殊師利。佛在是間。而若何緣得在異處而說 法。文殊師利言。所以不在是間者。佛甚尊不可當。或所語可怛薩阿竭意。或不可意

。故在一面。其菩薩復問。說何所法而可怛薩阿竭者。文殊師利答言。佛自知之。復 言。雖爾會說其意。文殊師利則言。如我所知少當說。則言。何言是。文殊師利言。

如所說所說法而不異。如怛薩阿竭。如本際而不可說。如法住如法說。為怛薩阿竭意

。無所止無所斷。亦不緣亦無所緣。亦無所增亦無所減。作是說而不失怛薩阿竭意。

(6)

亦於身無所失。亦不令他人有所失。亦不亡法。亦不亡生死。亦不亡泥洹。作是說者 亦不失怛薩阿竭意。佛言。善哉善哉。如文殊師利所說。以可怛薩阿竭意。所以者何

。亦不過亦不減。適在中無所想。所以者何。文殊師利。俗三昧說事如故。不見諸法 有所增者有所減者。如文殊師利所說。不失怛薩阿竭意。說是語時。八百天子。皆得 無所從生法忍。爾時眾會中。復有二百天子。皆前以發菩薩意。而未堅固皆欲墮落。

各各有念佛法無有極難得至佛。我等不在菩薩學中。不如取羅漢辟支佛而般泥洹。佛 悉知是人可成為菩薩。而中欲意轉。佛便化作一迦羅越。持百味飯滿鉢齎。到佛所前 而作禮。以鉢上佛。惟加哀受之。佛即受鉢。文殊師利便從坐起。叉手白佛。雖食當 念故恩。舍利弗心念。佛本從何等。而文殊師利言當念故恩乎。則問佛。文殊師利本 有何功德。而置怛薩阿竭。佛言。且忍。今為汝決狐疑。即以鉢捨地。其鉢便下沒過 諸佛剎直下過七十二恒邊沙等剎土。剎土名曰漚呵沙(漚呵沙者天竺語漢言名曰明開闢)。 其佛號荼毘羅耶(漢曰光明王)。今現在。其鉢在彼佛剎住止空中。亦無持者。鉢所過諸 佛剎。其佛侍者皆問佛。是鉢從何所來。諸佛言。上方有剎名曰沙呵。佛號字釋迦文

。鉢從彼來。所以者何。救護墮落菩薩意故。以變化感動。佛語舍利弗。行求鉢來。

舍利弗即承佛威神。自以慧力入萬三昧。過萬佛剎亦不見亦不得。從三昧還白佛。求 之不見不得。佛言。且捨。佛復謂大目揵連。行求索鉢。則承佛威神。自蒙神足力入 八千三昧。過八千佛剎。無所見無所得。則從三昧還白佛。求之不見不能得。佛語須 菩提。行求鉢來。則入萬二千三昧。過萬二千佛剎亦不見亦不得。即從三昧還白佛。

求之不見不能得。則五百尊比丘。各各以神足行求索鉢。亦不能見亦不能得。須菩提 從座起白彌勒菩薩。仁者高才一生補處。現當來佛。吾等行求鉢不能得。惟行求之。

彌勒則答言。如若所說實一生補處。今者不及文殊師利。所作三昧及其名字。聽我所 言。我作佛時如恒邊沙等悉為文殊師利。復不能知我行步舉足下足之事。如今者實不 逮及。不如報文殊師利而行求之。則須菩提白佛。唯怛薩阿竭。當令文殊師利而行求 鉢。佛即謂文殊師利。行求鉢來。文殊師利即默聲。以受教即自思念。而不起坐不離 佛不捨眾會。於是便能致鉢。即時三昧為無所不遍入。即於眾會以手指地。其手而下 行。所過佛剎悉為諸佛接其足。下方莫不聞其聲道。釋迦文佛致問。其臂者一一毛放 百億千光明。一一明者有億百千蓮華。一一蓮華上者皆有菩薩。其菩薩者皆各各歎釋 迦文佛。是所過剎土皆為六反震動。其剎土皆嚴莊幢幡而起。所過處悉皆見文殊師利 以右手悉接諸佛足。皆言釋迦文佛之所致問。過七十二恒邊沙等剎。到明開闢剎土。

乃至荼毘羅耶佛所。前作禮。為釋迦文佛致問。其臂上毛一一毛有億百千光明億百千 蓮華。一一蓮華上各有坐菩薩。悉歎釋迦文佛功德。其菩薩光明彼佛光明。如不相錯

。各各自見光明王佛邊有侍者。而尊菩薩名曰光尊。自問其佛。是誰手臂姝好乃爾。

其毛光明蓮華。菩薩之所歌歎彼佛功德。其佛言。上方過七十二恒邊沙等剎土。名曰 沙呵。其佛號字釋迦文佛。今現在前。有菩薩名文殊師利。不可思議僧涅。其智無所 不度。以續在彼佛前。坐用鉢故而投手乃到是間。其菩薩悉作是念。皆白其佛。譬如

(7)

渴人欲得飲。願欲得見釋迦文佛。文殊師利及其剎土。其佛即以兩眉中央相而放光明

。徹照過七十二恒邊沙剎。乃至沙呵剎悉為開闢。其有人見其光明者皆得安隱。其身 譬如遮迦越羅。其有凡比丘者。得須陀洹。其過三道上者。皆有人惟務禪。應時得羅 漢。其菩薩身得是光明者。皆逮得日明三昧。荼毘羅耶佛剎諸菩薩。從彼間悉見是間

。及諸聲聞諸菩薩。以見是間剎土則而淚出。便言。若瑠璃清淨及其摩尼。墮其污泥 誠可惜之。所以者何。沙呵剎土諸菩薩。誠可惜之。而生彼間。荼毘羅耶佛。謂波羇 頭菩薩。汝不曉是勿得說之。所以者何。我剎土千劫行禪。不如彼佛剎人行慈從日出 至食。其所功德過倍是間。彼之菩薩雖有宿命。行法如彈指頃者。其罪盡索。是間菩 薩悉問佛。是光明從何所來。今身皆安隱。佛則言。下方過七十二恒邊沙等佛剎土。

名漚呵沙。何佛者號字荼毘羅耶。放兩眉中央相光明。菩薩悉白佛。願聞欲見漚呵沙 剎土及怛薩阿竭荼毘羅耶。應時釋迦文。放足下光明。照下方過七十二恒邊沙等剎。

漚呵沙剎土及荼毘羅耶佛。盡為開闢。彼剎菩薩。見其光明入其身。悉得摩仳低三昧

具足(三昧者天竺語漢解之名須彌光明)。是間菩薩盡見彼佛及剎。譬如在地住者。莫不見

日月星宿。下方見是間。亦如是間見下方荼毘羅耶漚呵沙剎土。文殊師利以右手取其 鉢。與無央數拘利那術百千菩薩俱而來上。所過諸剎土。其蓮華一一毛光明稍稍而盡

。其鉢便在手中。是間文殊師利。則從坐起為佛作禮。以鉢授佛佛則受之。其菩薩從 下上者悉作禮。各各自以佛名。謝釋迦文佛。怛薩阿竭即時各令就坐。悉皆受教各各 而坐。佛謂舍利弗。向之所問。用文殊師利所問故。今為汝說之。已過去無央數不可 計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字勇莫能勝。其剎名無常。爾時諸聲聞八萬四千人。菩薩萬 二千人俱悉會。其佛為三道家如說法。佛言。時怛薩阿竭勇莫能勝。於五惡世而作佛

。有比丘名慧王。明於經法。持鉢入惟致國中而行分衛。得百味飯若干種食。爾時有 尊者子。名離垢王。為乳母所抱持。在城門外而住。其兒遙見明經比丘。欲從抱下。

得下便取之求其食。比丘即以蜜餅授與之。其兒則食之。知味甘美。隨比丘而行。不 顧念乳母。便隨至勇莫能勝佛所。則為佛作禮而坐一面。若那羅耶比丘。以所持鉢得 食。而與是兒令上其佛。兒則受之以上怛薩阿竭。其佛受食鉢則為滿。其兒所持鉢食 續如故。復以是食遍八萬四千比丘。及菩薩萬二千人。各各悉飽滿。其兒所持食續復 如故。佛以威神令兒歡喜。并蒙本之功德即為盡信。便前而住。即歎其佛。所持鉢食 而奉上。以應時滿。其所持者亦不缺減。遍比丘及諸菩薩。其食續在。乃知佛尊亦不 盡索。而復增益。其供養佛者。功德可重而增。佛語舍利弗。是兒以一鉢食。乃至七 日其食不減。滿則如故。其佛阿波羅耆陀陀。教導其兒。自歸佛及法比丘僧。授與五 戒。教令悔過。勸助功德。乃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其兒父母求索子無所不遍。乃 至怛薩阿竭所。前為佛作禮而住。其子見父母。前為作禮而譽言。我今入菩薩法。用 一切故願復發意。所以者何。難值佛故。語其父母視佛相及其種好。其慧無所不遍。

其道以度。願欲我身令得作沙門。所以者何。難與怛薩阿竭會故。父母即言。善哉善 哉。隨子之所欲歡樂子之所求。悉如子之願。吾等亦復發心。當從汝為法。則今悉放

(8)

其舍宅。亦復効汝而為沙門。佛語舍利弗。是兒之所言。父母及五百人。悉發阿耨多 羅三耶三菩心。悉於阿波羅耆陀陀佛所。皆作沙門。佛語舍利弗。汝之所疑者。即若 那羅耶比丘者。文殊師利是。其時兒尊者子惟摩羅和耶者。則是我身。文殊師利以食 與我。作其功德而令發心。是則本之初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恩師。佛語舍利弗。汝 欲知其今佛十種力四事無所畏。其智慧不可議。悉文殊師利之所發動。所以者何。心 則是根本。佛復語舍利弗。如我身等不可數阿僧祇剎土諸佛。悉為文殊師利之所發動

。號悉字釋迦文佛。如是佛數。復有號為提式沸佛。復有號式佛。復有號提和竭佛。

復有號惟衛佛。佛語舍利弗。悉說是諸佛字。從劫至劫未有竟時。皆悉文殊師利之所 發動。今現在悉轉法輪中。有般泥洹者。中有行菩薩道者。中有在兜術天上者。中有 在母腹者。中有生者。中有捨家求佛者。中有坐佛樹下者。中有成佛者。猶不可盡。

佛謂舍利弗。文殊師利者。是菩薩之父母。是則為迦羅蜜。屬所問者。何緣而置怛薩 阿竭。而我之所得。悉蒙文殊師利恩。以為是恩故。其二百天子即時自念。諸法學者 乃可有所成。吾等尚可。所以者何。今是釋迦文佛。為文殊師利所發意自致成佛。我 等何為懈怠。用是念故其心則堅。悉得盡信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文殊師利。以手變 化而得鉢。無所不感動。是謂本之學習。從是剎土乃到下方。過不可數人。皆悉發阿 耨多羅三耶三菩心。十方今現在諸佛。皆以珍寶華蓋。用供養法故。悉覆三千大千之 剎土。從其華蓋盡聞其音。如釋迦文佛之所言。皆文殊師利之所感動

  佛語舍利弗。若男子女人欲疾般泥洹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所以者何。

有人畏生死而不能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欲求聲聞作阿羅漢早取般泥洹。其 作是言者。我續見在於生死中。有菩薩而精進者。已成至佛。所以者何。以過去無央 數不可計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字一切度。壽一萬歲。有百億弟子。有尊比丘。名莫 能勝。其智慧甚巍巍。後有尊比丘名得大願。其神足甚亦巍巍

  爾時怛薩阿竭。整衣服持鉢。與比丘俱入常名聞國分衛。其尊比丘智慧備足者。

在佛之右。其神足比丘在佛之左。有尊比丘名悔智。隨佛後而侍之。八千菩薩而在前 導。中有如釋者。中有如天子被服者。中有如天者。中有如四天王者。皆悉令人治道

。用怛薩阿竭故。佛語舍利弗。時佛以入彼城。道徑而過於市。有三尊者子。各各尚 小。莊嚴被服甚姝好。而共坐戲。是一兒遙見佛且來。及諸比丘菩薩光明甚巍巍。其 小兒謂二兒。以手遙指示之。乃見怛薩阿竭來。光明與相隨者不甚好乃爾。其二兒則 言。以見之。是一兒便言。此者一切之中。極尊而無與等者。吾等當供養。所以者何

。其福無量。其二兒則答言。亦無華香。當何以供之。其一兒則脫著身白珠著手中。

便報謂二兒。是猶可以供佛智者。見怛薩阿竭。不當作貪。則其二兒。効解取著頭上 白珠著其手中。即各歎言行至佛所。譬若度水。所以者何。以其心淨而等住故。是一 兒復問二兒。持是功德以何求索。其一兒言。願如佛右面尊比丘。其一兒言。願如左 面神足比丘。是二兒各各有是願已。復共問一兒。若願何等。即報言。我欲如佛其光 明無輩。如師子獨步。常有眾而隨我。是兒作是說時。虛空中八千天子皆言。善哉善

(9)

哉。如若之所言。天上天下一切蒙若恩。是三兒相將來至佛前。其怛薩阿竭。呼侍者 沙竭。汝乃見是三兒而持白珠來者不。其中央行小兒。悅心精進來行。舉其一足時。

却其罪百劫。如下一足。後事事當更百遮迦越羅。如是數當復更釋亦如是。其梵天亦 等如是。其一舉足之功德中百見佛。語適竟。是三兒已到。前為怛薩阿竭作禮。各各 以其白珠散佛上。其二兒發聲聞意者。所散珠各在佛上肩昇。其一兒發阿耨多羅三耶 三菩心者。而散白珠在佛頭上。而在虛空化為珠華交露之帳。正等而四方。中有床。

怛薩阿竭而坐之。其佛則時笑。沙竭勃問佛。怛薩阿竭所笑。會當有意。願聞其說。

佛言。見二兒發聲聞意者不。所以者何。皆畏生死之懼故。是以不發菩薩心。所以者 何。欲疾般泥洹故。其侍者問。其一兒當云何。佛復謂言。是中央兒以後自致成佛是 二兒乃為作聲聞。其一者智慧甚當尊。一者神足亦復爾釋迦文佛問舍利弗。汝乃知是 中央兒不。舍利弗言不及。佛言。則我身是。乃知右面之兒不。舍利弗言不及。爾時 之兒。則舍利弗是。其左面之兒。則大目揵連是。佛謂舍利弗。汝等本畏生死故。不 發菩薩心。而欲疾般泥洹。觀其一兒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者。今我自致成佛。如汝 等不離吾法。而作聲聞乃得解脫。佛復謂舍利弗。其欲疾般泥洹者。當發意求佛如我

。向之所說其疾者。無過薩芸若。所以者何。無所罣礙故。用持尊故。用無盡故。用 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故。莫能有及等故。持有好故。以過諸聲聞辟支佛故。其欲作者

。便得薩芸若意。亦復如是。說摩訶衍品時。萬人悉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其一一 尊比丘。舍利弗摩訶目揵連阿難舍比摩訶迦葉蠡越難頭耶和致難離分耨頭陀須菩提等

。悉以頭面著佛足。皆譽言。若男子女人欲求道者。當發尊意。所以者何。如佛百千 以法為吾等說。不能復發作菩薩心。皆而有悔為羅漢故。不如本作五逆惡。其罪猶有 解脫。可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今者以無所益。所以者何。惟燒佛種故。其器 者以不堪菩薩心。所以者何。譬若死人無益於生者。今吾等以得脫無益。於天上天下 有兩足若四足者。皆依地而得活。其有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者。諸天及人皆蒙 其恩

  爾時阿闍世王。乘四馬車與群臣俱出。而到佛所前為作禮而住。白佛言。一切人 從何因緣而作罪。佛語阿闍世。以住吾我人者便作罪。貪身故而有身用。是故不離其 中。阿闍世王復問。助貪愛者根為在何所。佛言無黠是。則復問。誰是無黠根。佛言

。所作與念異。是故根。復問。何所與念異者。佛言。其本異所作謂是。復問。本異 者何謂是。佛言。如幻所化無所有是故異。復問誰化者。佛言。無有造者是故化。復 問。無所生無所有。當云何計。佛言。用無有生無所有故不可計。復問。所疑從何因 緣起。佛言。無所據故。何謂無所據。佛言。如所說聞之則疑。是謂不據。復問。何 所是道何所為信。佛言。脫於婬怒癡是為道。何所是信。佛言。不得諸法根本。其心 不異是故為信。阿闍世王即言。善哉善哉。如怛薩阿竭所說。一切人所以不信者何。

自作故。今我用惡人之言。勅令臣下自殺其父。用貪利國故。用貪財寶故。用貪利宰 民故用貪利尊貴故。今我使臣下而害其父。貪身狐疑不能自解。若飲若食在戲樂。若

(10)

在正殿聽省國事。若在中宮五樂之欲。若獨與眾俱。晝夜而不忘。飲食則不能消。亦 無其臥。顏色亦無和悅。時其心常怖據。知不離於泥犁。則復陳言。若盲者承佛所得 眼目。若為水所溺者依佛而得脫。其有苦痛者佛而令得安。其有恐懅者佛而為作護。

其有貧窮者佛能為作珍寶。其有失道徑者能示於道路。佛以加大哀不以為勤劇。等心 於一切堅固而作厚。常忍於苦樂不捨於一切人。今我身而怖懅。惟佛當加護。令危者 而得安。身無有能救者。唯願而得濟。無所歸者唯願受其歸命。譬若無眼目唯得而視 瞻。如人之欲躄惟令而得往。今當入阿鼻乃至大泥犁。願令得不入。惟怛薩阿竭今當 為我解說吾之狐疑。令心而得開至死無餘疑。令重罪而得微輕。佛念阿闍世王。其所 說甚深而微妙。是病莫能療之者。獨佛文殊師利而有感應。舍利弗承佛威神。謂阿闍 世。欲決狐疑者明旦作食。請文殊師利等。令到其宮受之者。其若之官屬皆當得其福

。并羅閱國諸民。皆因是功德可而為本。阿闍世王則白文殊師利。惟加大恩。明旦屈 德就宮而食則文殊師利答言。以足可為供養已。文殊師利復言。佛法非以衣食故。阿 闍世即白。當何以施之。則答言。若深入微妙。其事審諦無所污亦無所著。亦無所疑 無所難。無所畏無所一懼。如是者以為得哀。文殊師利復語阿闍世。念諸法。亦不念 有亦不念無。是者以為得哀。不當念過去意。亦不當念當來意。亦不當念現在意。作 是者以得加哀。汝不當念一切之所可見者。亦不誠作是者以得加哀。阿闍世王復白文 殊師利。如所言。悉法之所載無有異。惟以身故當加哀受其請。文殊師利復言。且止

。其道者非以是故。若飲若食。若王不念有吾有我壽命人。以念是者以得加哀。若心 無所持亦無所緣。亦不四大亦不五陰。亦不六衰亦不持三界。亦不於功德亦不念無有 功德。亦不於俗亦不於道。亦不於罪亦不於無罪。亦不於餘亦不於無餘。亦不於脫亦 不於無脫。亦不於生死亦不於泥洹。作如是者以得加哀。阿闍世王復白文殊師利。聞 如是法倍復踊躍。以是故欲請之。令我緣是而得安隱。文殊師利答言。汝希望有所緣 欲得安隱。是以不緣則無安隱。所以者何。因其法無所緣無有安。不念是亦不貢高。

一切無所念。是故緣是故安。於是中無惡意。後復無災變者。後有災變者是則不安。

從本至竟無有異。是乃為安。阿闍世復問。說何所法而無異可得安。文殊師利言若空 無作者。無有能作者。無有想。無有願。無有作。亦無有作者。其有念我有所作無所 作。是故為異。亦不求無所緣。身口意是為作。所以者何。無生死想。是故諸法若有 所緣。當知悉無所緣。阿闍世復問。何謂生死無生死。則言。不念過去以盡。亦不念 當來未至。亦不念今現在而無常。於諸法不念有所增有所減。作者是生死則無生死。

阿闍世復問。未脫者當云何與道合。文殊師利言。汝知日明與冥合不。阿闍世言不合

。所以者何。日出眾冥晦滅。文殊師利言。王寧知冥何所去處乎。答言。不見可處而 在何所處。文殊師利言。所謂道智來時。譬若日出不可知眾冥所在。如是時亦不知未 脫所在。文殊師利復言。道與未脫等。未脫與道等。何以故俱空故。未脫與道等故。

諸法平等。其知是者未脫則為作道。何以故。求不脫不知處。是故曰道。其求不脫處 而不可見。是則道。阿闍世復問。云何不脫而為道。文殊師利言。於不脫是為道。不

(11)

作是者為道。阿闍世復問。其道者當云何學。則答言。如學諸法。阿闍世復問。以學 諸法寧有處所不。文殊師利言。作是學道不可至。阿闍世復問。其學者當至泥洹不。

文殊師利言。乃有法從泥洹來。言我從泥洹來。阿闍世即言。亦無往者亦無來者。文 殊師利謂阿闍世。其學道知無處所。是故道。阿闍世復問。當何所住道而學作是。則 答言。無所住是為學道。阿闍世復問。其學道者不作淨戒三昧智慧住。即答言。其道 若不緣戒不求三昧。不貢高於智慧住。文殊師利謂阿闍世。乃可緣戒求三昧貢高於智 慧。作如是則有住處不。阿闍世言無。文殊師利言。故當如道無所住。阿闍世復問。

若男子女人。當云何自前於道。文殊師利言。其欲學道者。不見法有常無常。不見法 有脫無有脫。亦不見法安若苦者。亦不見法是我若一切人。亦不見法在生死至泥洹者

。作是學道者為以前。阿闍世王即言。善哉善哉。如文殊師利菩薩之所言。惟願受其 請。所以者何用狐疑故。熟自思念。如諸法無吾無我無壽無命。而我有狐疑。文殊師 利言。如無者不可令有。以無者亦不脫。亦無所脫。其說我者而有脫者。以無有脫者 亦不脫。亦無所脫。所以者何。諸法悉脫故。佛謂文殊師利。受阿闍世王請。用無央 數人故。文殊師利則言。惟受怛薩阿竭教。所以者何。不違教故。阿闍世則踊躍歡喜

。便從座起。為佛諸比丘及文殊師利。作禮而去。阿闍世行。且問舍利弗。文殊師利 等輩者幾人。舍利弗言。五百人悉令於宮食。便從道歸於城。即勅大宮令作百味之食

。即日治其殿上。施其幢幡帷帳華蓋。以華布其地。悉持名香而熏之。設五百高床。

皆布名珠琬 其色若干。合宮之內悉皆治嚴。以華香遍之。勅令城郭諸街市里。皆而 掃除以華香從之。道邊者皆施帷帳幢幡而起除之。其里之門皆施雙結華。令諸人民明 旦皆當道迎供養。文殊師利即初夜。文殊自念。我與少少俱出至請。亦無他感動。乃 可到他方剎土請諸菩薩。往到彼所令就請。復悉聽其所說法。作是念時。應時如伸臂 之頃。便從是不現。到東方過八萬二千佛剎。其剎名常名聞。其佛號字惟淨首。今現 在有眾菩薩無異道。其剎土常轉阿惟越致法輪。其土諸樹悉皆眾寶。其葉花實無央數 色。風一起時吹其諸樹。但聞佛音但聞法音及阿惟越致僧音。用是常聞三寶聲。故其 剎土名曰沙陀惟瞿吒。文殊師利已在彼所。為佛作禮。白其怛薩阿竭。願用我故。盡 令菩薩到沙呵剎土。至阿闍世所而就食。佛則謂之。其欲行者便可往

佛說阿闍世王經卷上

(12)

佛說阿闍世王經卷下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應時二萬二千菩薩。同共發聲。我等欲與文殊師利俱行。即時如其數菩薩。與文 殊師利俱行。忽以在沙阿剎土其處而坐。其處者謂室中。所以能容者。是菩薩威神故

。悉共坐已。文殊師利說其法。其法名曰陀隣尼。文殊師利謂諸菩薩。乃知何所法名 陀隣尼者。而言解一切諸法故。其意無所望故。所作無有異。所念應時足。所知如智 慧。其法者悉知其本。所語如諦。自護不墮。用轉上故。悉入諸法行。陀隣尼者則道 之元。不斷佛元。持法之元。總持僧之元。於諸法無有殆在人之所問。即能知報答。

見眾而不却。所以者何。無所畏故。欲教化諸天。隨天之所欲而悉教之。令各各得解

。及龍.閱叉.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非人及釋梵。下至一切諸蟲 獸鳥獸。各各知其意隨其所欲。而悉教化令得其所。悉曉了有功德無功德者。盡知一 切人之行住其心譬如地。於世不以八事。中有順何所作功德。不離於道教照於人隨其 所樂。令一切皆蒙其恩。所作戒令一切悉在中。其慧無所不遍入。為一切之所重。而 不以為勤苦。其心無有異其法者知而本所教化。承其教。常以法而施與不以為厭。所 說法不望當得。其復不斷菩薩善根本。所以者何。以精進而養成其根故。所施與不以 為厭足。用薩芸若故。以戒不以為厭足。所以者何。恭敬一切人故。忍辱不以為厭足

。便逮得佛身故。以精進不以厭足。合會諸功德故。以禪不以為厭足。無所悕望故。

以慧無厭足。所以者何。無所不念故。以法為奉祿。而自依為得活。一切無所豫。其 如是者是故為陀隣尼。陀隣尼者。悉總持諸法故。云何持。空無想無願。無欲無所著 無所見故。以是持無所生無所造。為作是持法。亦不來亦不去。亦不住亦不亂。亦不 趣亦不壞。亦無所持亦無所掌。於脫不想脫。亦無所住亦不當住。亦無吾亦無我。亦 無壽亦無人。亦無所執亦無放。亦不誠亦不虛。亦無所聞亦無所見。亦如虛空無所稱 舉。亦無所觸亦無所覺。持一切諸法。故曰陀隣尼。復有陀隣尼者。持諸法如幻。譬 若如夢若野馬。譬若水中聚沫如水泡。譬若化。悉持諸法。故曰陀隣尼。復有陀隣尼

。以無常持諸法。若所見無我而寂。諸法根本悉脫其中。於法無所諍。亦不墮亦無期

。以是持一切諸法。故曰陀隣尼。譬若如地無所不持。不以為懃劇。菩薩以逮得陀隣 尼者。為一切作本。阿僧祇劫諸所作功德。悉能合會發薩芸若。心無所不持。亦不放 亦不以為煩。所以者何。若地為一切之所載仰。菩薩以逮得陀隣尼者。饒益於一切。

若樹木萬物因地而生。菩薩以逮得陀隣尼者。悉生諸功德法。譬若如地。亦不動亦不 搖。亦無所適亦無所憎。譬若如地受一切雨亦無厭極。菩薩以逮得陀隣尼者。一切諸 佛菩薩聲聞辟支佛所問法。亦無厭足。為一切說法。亦無厭極。譬若如地含果諸種皆 得時出。菩薩以逮得陀隣尼者。悉含果諸功德法種。亦不失時。輒如時具足諸法。乃 坐佛樹不離薩芸若。菩薩以得陀隣尼者。勇猛如將。兵中之率無所不伏。菩薩以逮得 陀隣尼者。坐於佛樹降伏眾魔。故曰陀隣尼。復有陀隣尼。於諸法無所持。何以故。

於有常無常故。亦無樂亦無苦。有身無有身。無有人無有常。一切諸法無所持。所以

(13)

者何。無有二心故。譬若如地不持空。陀隣尼。一切諸法無所持。譬若空不持有所有

。陀隣尼者。於諸法亦無所持。譬若水不持諸垢濁。陀隣尼者。於諸法亦無所持。譬 若有所至無處所故。陀隣尼無所持故。陀隣尼者。不可盡無有盡。不可度故無所不入

。無所不入故是為空界。陀隣尼與空等。說陀隣尼時。五百菩薩。悉得陀隣尼法。文 殊師利。於二夜說菩薩藏。諸法莫不從是。若功德法若無功德法。若俗若道。若有罪 若無罪。若有餘若無餘。若脫若不脫。一切盡入是藏。何以故。用諸法故。無所不得 故。譬若三千大千剎土。含受百億國土。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大海。盡入三 千大千。亦不凡法亦不道法盡入其中。聲聞辟支佛法若菩薩法盡入其中。何以故。悉 總持諸行故。持聲聞持辟支佛持菩薩。若如樹其根堅住者。本莖枝葉華實皆而成好。

菩薩藏者無所不持。無所不成。一切持諸功德法。悉持薩芸若心。其菩薩藏者。若器 名曰受不可數。譬若海含受眾水受持珍寶。龍閱叉揵陀羅真陀羅摩休勒無不苞裹。為 一切作其處。其藏者因緣不可數亦如是。受無數戒。其間三昧智慧所見。其器無所不 受而見。故曰菩薩藏。譬若如海。其往生者不飲餘水。所以者何皆因海故。其在是藏 者。皆因是法不在外道。所以者何。盡受薩芸若法味故。故曰為菩薩藏。是為三藏。

何謂三藏。聲聞藏辟支佛藏菩薩藏。聲聞藏者從他人聞故。所以者何。聞其音故。辟 支佛藏者。緣十二因緣故。以因緣盡而致是。菩薩藏者。入無央數法。而自然逮成佛

。其聲聞若辟支佛。其三藏者。非聲聞辟支佛所有也。說是法時。其三藏者各得如所 行。所以者何。說是法時。其聲聞辟支佛菩薩各得其行。故曰三藏。其逮得菩薩法者 便有三藏。所以者何聲聞辟支佛不離佛法故。復有三藏學。何謂三藏。有聲聞學有辟 支佛學有菩薩學。聲聞學者用有度故。但自明故。辟支佛學者是謂中學。無有大哀。

菩薩法不可度入法身故。用大哀故。聲聞者不學辟支佛事。亦不了辟支佛事。辟支佛 不學菩薩事。亦不了菩薩事。菩薩者知聲聞所學不以為樂。不於是中有所悕望。亦不 於是中而求脫。亦知辟支佛所學不以為樂。不於是中而求脫。而知菩薩所學。樂於所 學而自歡樂。當因於中得脫故。教聲聞而示現。以其行教化之。其辟支佛亦爾。是菩 薩作。故名曰菩薩藏。譬若以器受其琉璃。用琉璃故。其器亦作琉璃之色。菩薩以逮 入藏者。以諸法所見不離佛。菩薩以逮藏者。諸所見法悉見於佛法。菩薩悉無所不學 諸法。所以者何。無有異所見。諸法悉如佛證。其菩薩藏者。無央數字而教不可度處

。所以者何無增減故。不可議光明悉照於冥。所作者有慧利無有極。入薩芸若無所不 入。其學是學乃為學。悉入藏故便入摩訶若那。摩訶若那者無極慧。以入者其未入者 而入之。爾時文殊師利。為諸菩薩說其藏事已。復於三處說阿惟越致輪金剛行。說是 時其聞者悉逮得是事。其輪者亦無所轉。阿惟越致輪者。無所悕望。於一切其心無有 異。所以者何。不念善惡。以等心學法。見諸佛剎亦復等視。不著其好醜。以諸佛等 無有異。其輪者無所不遍入。所以者何。不壞法身故。以是故為阿惟越致法輪。其輪 者無斷絕處。所以者何無二心故。其輪者如所見。何以故。以法輪致佛故。是名曰阿 惟越致法輪。其從阿惟越致輪者。悉以脫諸想故。其信是者悉當得如佛。不以二事故

(14)

。從一事脫所說。如怛薩阿竭所因。脫其脫者無想無想。是故諸法其有想無有脫。何 以故。其脫無有二。所以者何。無身口意故。所以者何。其脫者亦不從身口意故曰脫

。作是者以為自從不從他人。故曰阿惟越致輪。其輪者不轉色。所以者何。其色自然 故。痛痒思想生死識亦不轉。所以者何。識自然故。一切法亦不轉。所以者何。法身 無法轉故。是曰阿惟越致輪。其輪者所入無有際。何以故。無有斷絕故。其輪亦無所 著。亦無有斷。何以故。其輪無有門故。所以者何。不二心故。其諦亦無轉者。所以 者何。不可說故。其輪亦無有能解者。所以者何。亦不有其音。何得見其形。故其諦 以空可致其脫者。莫能有逮。譬若如空無所不入。何以故。無所不入。用脫於本故。

其輪者亦能行亦能步。何謂行何謂步。如金剛鑽穿眾寶。云何可以鑽穿其法。譬若以 空鑽穿一切。所以故是名曰法。為無所想。是故金剛。所以者何。鑽穿一切諸所求故

。無願者若鑽金剛穿。諸所未脫令而得脫。法身者若金剛。諸所亂者而空理之。怛薩 阿竭者如金剛。悉穿無所有。其脫如金剛過於諸不脫者。泥洹者見諸自然法。文殊師 利為諸菩薩。說是阿惟越致法輪時。菩薩悉得羅毘拘速三昧(漢言者名曰日光明花)。得是 三昧已。其菩薩身一毛者。放億百千光明。其一光明者。見坐億百千佛。一一佛者到 他方。其求佛道而往教化

  明日旦阿闍世王。遣使者到文殊師利所。唯哀用時與等人自屈。摩訶迦葉時與五 百比丘。俱欲入城而分衛。以行道半念尚早而旋。還與比丘俱過候文殊師利。以到所 習住於門外。文殊師利問摩訶迦葉。今早欲到何所。則言欲行分衛故。文殊師利復謂 摩訶迦葉。我今與汝分衛。摩訶迦葉則言。已具足為供已。所以者何。以法到是不以 食故。文殊師利謂摩訶迦葉與諸比丘。俱就是當用法故。亦當用食故。所以者何。今 亦不失其法。亦令不失其食故。合兩以作一。摩訶迦葉則答言。吾等常當忍不食當聽 其法。何以故。一一諸深法常從是聞。摩訶迦葉則復問。今日與諸摩訶薩俱而食。文 殊師利言。今所食處其人亦不離生死。亦不入泥洹。亦不過欲事。亦不以道證。所食 處其食亦無所增無所減。亦於諸法無所持亦無所捨。摩訶迦葉言。其作是施與者。是 為無極施與。則言諾受所請。文殊師利則自念。今當入城。所作當如佛之感動。作是 念時。便得無所不感動三昧。則時沙河剎土平等如鏡。諸丘墟山陵一切不現。其光明 無所不接。其在泥犁勤苦。其痛則除悉得安隱。是剎諸人。用是時悉無婬怒癡。亦無 妬心。亦無貢高。亦無起意。爾時諸人皆有慈心。展轉相視若父若母。應時地為六反 震動。諸欲天子諸色天子。以百種伎樂而供養文殊師利。并雨天華而散其上。從文殊 師利所止。乃到城門盡索治嚴。以眾華結為交路俠道兩邊。以名殊華悉布其地。已眾 絕寶而為帳幔覆蓋其上。其道廣六丈三尺。兩邊悉有欄楯。以眾寶化而作樹。間間行 列俠道兩邊。則以寶作繩。縺縛諸樹展轉相連。其一樹者香四面聞四十里。兩樹間化 有水池。周匝其邊悉有眾寶以為擁障。以琉璃為飾。其水之沙沙者悉金。其水有八味

。眾華悉生其中。鳧鴈鴛鴦而走戲其間。一一樹下當其根上。而有眾寶之垛。其垛上 者皆以珍寶而為香爐皆燒名香。一一垛者其女百人。各以蓮華擎持栴檀名香。文殊師

(15)

利作是三時。其威神無所不變化。文殊師利從座起著衣服。謂摩訶迦葉。便而前行我 今從後。何以故。其年尊老故。復先佛作沙門。以是故當在前。摩訶迦葉則時答言。

其法者亦無前後。不計年歲而有尊幼。文殊師利言。當行謂為尊老。摩訶迦葉答言。

智慧是尊。學問甚多。是則為尊。在所作為。是則為尊。索知一切人之所行。是則為 尊。摩訶迦葉復言。文殊師利亦有智慧其問具足。在所作為。曉了一切人之所行。以 是當為尊。摩訶迦葉復言。今若其年亦復為大。亦復為尊。故當在前。願樂在後。今 欲說譬喻。唯願聽之。若師子之子。其膽勢氣力不如於大。雖小蒙大者之香。諸禽獸 聞其臭者莫不恐怖。譬若大象而有六牙。其歲六十。若人以革而為繩縛繫其象。師子 之子於革繩之所。大象聞之嗅便犇走入山。雖菩薩發意未成力勢。非聲聞辟支佛之所 而當。眾魔莫不驚動縮腰而怖。其師子之子見大者而鳴呼。有所作為。其心不恐亦不 畏懅。所以者何倍復歡喜。今如是菩薩見佛。有所作為。其心不恐亦不怖懅。所以者 何倍復歡喜。今我敢亦當如是。舍利弗言。欲計其尊者。若聲聞若辟支佛。其發菩薩 心者。是則為尊。所以者何。其有所求皆從菩薩心而起。摩訶迦葉言。故文殊師利。

以是為尊。仍當在前。吾等承後。文殊師利便在前。諸菩薩在後。聲聞悉從亦在後。

便向道。天則雨華。地為六反震動。諸天於上以伎樂而娛樂。應時光明一切莫不明者

。便至羅閱祇。未入城門。王阿闍世聞文殊師利旦到。從菩薩二萬二千五百人。其比 丘者五百人俱。王自念。吾作五百人具。今當云何供。當坐何所。應時天王名曰休息 心。與尊閱叉名曰金鈚。與俱而來。與阿闍世王相見則言。勿恐勿懅。勿以為難。則 答當云何。而不以為難。則報言。文殊師利者作漚和拘舍羅無極智慧。以功德光明具 足而來。神足功德。其以一飯與文殊師利。若有三千大千一切人索飯食者。悉能飽之

。其食不盡索。是二萬三千人何足可憂。是故勿以為難。所以者何。今皆可而悉足。

文殊師利者其功德甚尊。而不可盡。阿闍世王應時而歡喜。其心無異踊躍倍喜。而設 所作便將伎樂。擎其華香而自出。迎文殊師利等而俱入宮。時於菩薩中有一菩薩。名 曰普視悉見。則文殊師利勅三摩陀阿樓者陀。令嚴治其處可容來者。其菩薩受教。應 時四面而視占。則時悉以辦。於眾會中復有菩薩。名曰法來則得勅令而具床座。應時 受教撣指頃有二萬三千床座。其綩綖若干種色。名珠好繡綺異色物悉布在上。文殊師 利及諸菩薩聲聞。一切皆悉就坐。阿闍世王前白文殊師利。所作供具甚少。願忍須臾

。今更欲辦其具。則答言。所作已可自足。勿復勞意。天王。惟沙門與家室僕從悉來 而謁。皆恭事左右。釋提桓因自與大夫人名曰首耶。及與天女。皆持名香供養。散文 殊師利及諸菩薩比丘僧上。其諸菩薩亦不以天女。亦不以伎樂。亦不以華香有所轉動

。梵天而自化作年少婆羅門。甚姝端正。持扇住文殊師利之右。侍而扇之。諸梵天子 悉復供侍。諸菩薩比丘僧。住於之右持扇而事。阿耨達龍王其在眾會虛空之上。而無 見者。持把貫珠垂若幡。從其貫珠其水流下。水有八味。若欲所作當悉取是水。文殊 師利及諸菩薩比丘僧。人人前有垂珠。水從中出悉給所當得。阿闍世王復念。諸來會 者而不持鉢。今當以何器而食之。文殊師利知王之所念。則言。菩薩者不齎鉢行而所

(16)

食處。念鉢便從其剎土鉢自而來在其手中。阿闍世復問文殊師利。是諸菩薩悉從何剎 土而來到。是其佛號字文殊師利。則言。其剎土名沙陀惟瞿吒。其佛號字惟首陀尸利

。從彼間而來到是食於仁。所以者何。故來欲聞法聽仁之所狐疑。諸菩薩念鉢。應時 鉢而飛來。行伍而到阿耨達。皆自淨洒盛滿其水。諸龍婇女皆擎持二萬三千鉢。而來 授與瞿吒剎土菩薩。人人著其手中。阿闍世住侍文殊師利。文殊師利則謂阿闍世。可 分布飯食。應時受教分布而遍。其食不減如故。阿闍世復白。其食悉遍無所缺減則復 如故。文殊師利言。今為盡不。則答言。不盡。所以未盡者以若疑故。諸菩薩飯已。

持鉢跳擲虛空。行列而住。亦不墮地。亦不轉搖。阿闍世復問。是鉢云何住而依何等

。文殊師利答言。是鉢所住如若狐疑所住。阿闍世復言。是鉢亦無所住處。亦不在地

。亦不所依。亦無有處所。文殊師利則言。如若狐疑。亦無所住。諸法亦復如鉢。無 所住無所墮。飯事既訖。阿闍世則取一机坐文殊師利。前自白言。願解我狐疑。文殊 師利則言。若恒邊沙等。佛不能為若說是狐疑。阿闍世應時驚怖。從机而墮。若大樹 躄地。摩訶迦葉謂阿闍世。勿恐無懼。所以者何。文殊師利入漚和拘舍羅甚深。以是 故說是。徐可而問。阿闍世則問言。屬所說何所恒邊沙等佛。不能說我之所狐疑。文 殊師利言。仁者謂已從心因緣而可見佛。王即答言。不用心心生故。為可見佛。王言 不。用有心故為可見佛。王言不。生死與脫是二事。持是作佛。王言不。而有法言從 蒙是法。王言不。其作如是法者。能可為決說。王言不。以是故吾說若之狐疑。恒邊 沙等佛而不能說。所以者何。若人言我能以塵污於虛空。乃能為不。王言不。若有人 言我能却虛空之垢。能却不。王言不能。文殊師利言。佛知諸法一切悉若虛空。所以 者何脫於本故。亦不見諸法有本若有脫者。以故我言。若王之狐疑。非恒邊沙等佛之 所能說。文殊師利復言。怛薩阿竭者。不得內外心。何所當作狐疑。所以者何。一切 諸法本悉脫。何以故。復有狐疑。文殊師利復言。其脫本者已不復著空。本無所有諸 法故曰脫。亦不自然不有所成無所可見。諸法有所有無所有。諸法無所見故無所可見

。諸法謂默然。是謂想不可知。諸法無想。已過自然故以過度。諸法者謂生死斷故。

諸法無處所。謂無有願故。諸法無有願。謂無有生死故。等諸法無所著。謂清淨故。

諸法悉清淨。謂本中外悉淨。諸法無有雙者。謂無有侶。諸法無有侶。謂一心故。諸 法一心。謂脫故。諸法無有極。謂無所斷故。諸法無有邊幅。謂無有度故。諸法不可 見其度者。謂所作異故。諸法謂所作異者求慧。謂不能得安。諸法無常。謂無二心故

。諸法悉安。謂過淨故。諸法悉決。謂無所求故。無自然法。謂不可得身故。諸法無 狐疑。謂內寂故。奇哉諸法。謂無諦故。諸法寂者。謂坦然故。諸法無吾。謂無是我 所。諸法無餘。謂脫故。諸法無所轉會上。謂無有念故。諸法盡信。無所著斷故。諸 法一味。謂脫故。諸法安隱。謂無有想故。諸法無有想。謂無所壞故。諸法悉空。度 諸求故。諸法無有願。謂三界故。諸法以斷三界。謂不著過去當來今現在。一切諸法 若泥洹。謂以生未生者。文殊師利謂阿闍世。無所生。無所生者乃可令淨。王言不。

文殊師利言。佛知諸法如泥洹。故不可脫其所狐疑。所以者何。當直住視諸法。視諸

(17)

法已。亦無所取無所捨。亦不於諸法有所止處。已無所止諸法是故安。已安者便無有 疑。已無有疑便無所有作。無所有作者謂無有主。於是中當作是忍。何以故。不自念 我用諸法故。忍諸法不可作。謂可為是不可為。諸法無有作。無有作無所作是故泥洹

。其信是者以為等脫。亦無所增亦無所減。諸法本無故無有作。而能作者悉本無。其 本無者亦非是亦不非是。故本無無有異。已信無有異者。諸狐疑已索盡。其眼者亦無 垢亦無淨。眼之自然是故本無。本無自然故曰眼。耳鼻舌身意。亦無有垢亦無有淨。

其意者自然是故本無。本無自然故曰意。色亦本無。本無自然。色痛痒思想生死識。

亦無有垢亦無有淨。識者自然本無。本無自然故曰識。諸法一切無有垢無有淨。諸法 自然本無。本無自然故曰諸法。其心亦不可見。色亦不可得持。何以故。譬若幻不可 言用內故。亦不可言用外故。所以者何本淨故。以是無有垢。其心本者亦不以受。亦 不以增。亦不以煩。亦不以憂。亦不以愁。聞是法者無所疑。本異而念異故而有垢。

當知本異而念異。其無是者不可以令有。王不當念有是。譬若人言我能令空有垢。以 烟若塵。作是而可令空有垢不。王言不。文殊師利言。其心本以清淨者。婬怒癡無來 何復言。譬若空現於五事。一者灰。二者塵。三者烟。四者霧五者雲盡索可見不可言 為坐作垢。如人言是我所作非我所作。便有婬怒癡。於心本而不作垢亦不作狐疑。所 以者何。心本有所作。亦不能防後心。後心有所作。不尋於前心。今現在心亦無處所

。其智者已曉是所作。而不有悕望。無所悕望是故清淨相。一切諸法無有垢無所不明

。無所生無有處所。無有處所是佛生地。生地者謂為諸法。諸法者是故生地。故不可 說。其智慧者諸法無有脫。以法為脫諸疑。以無所有無有法度者。故狐疑屬法身。故 曰法身無所不入諸法。亦不見法身有所入。何以故。諸法是法身。如諸法等。故法身 亦等。故曰法身所入。說是時阿闍世王。得所喜信忍。則歡喜踊躍。則言。善哉善哉 解我狐疑。文殊師利則答。是為大狐疑。向所說法者無有本。何從得狐疑。當從何所 聞狐疑。阿闍世王則言。蒙大恩而得小差。今我命盡者不憂不至泥洹。文殊師利言。

如王之所悕望者。是無有本。所以者何。諸法本泥洹故無所生。阿闍世王則從座起。

取名好奇疊。其價直億百千。持遶文殊師利身。應時文殊師利身不現。其疊仍在處於 虛空。但聞其聲不見其形。則聞其音說。如見文殊師利身。王自見狐疑。不以見狐疑 者為以見諸法。如所見是為。復從空中聞其聲。謂王有所見便以疊而與之。次文殊師 利坐處有菩薩。名得上願。阿闍世復欲持是疊而奉上之。其菩薩言。其求脫泥洹者。

我不從是有所受。亦不受凡人有所有。何以故。凡人者謂有俗間事故而不受。亦不從 求羅漢辟支佛有所受。亦不從怛薩阿竭法有所受。其有不近是法不離是法。而我受是 物。其與者亦無二心。其受者亦無二心。故曰所受過於脫。王則欲以衣著菩薩上。忽 然不現不知處。但聞其音不現形。說言其所現身以衣與之。而是菩薩坐次復有菩薩。

名曰見諸幻。阿闍世王復以是衣而奉上之。其菩薩言。若有計他人有我者。我不受是 物。亦不從有所沾污。亦不從以得脫從是而受物。亦不從定意者。亦不從亂意者而受 是物。亦不從智慧者。亦不從無智慧者而受是物。阿闍世便以衣擲床上。其菩薩即不

(18)

現。復聞其音不見其形。說言。其有現者以衣與之。而是菩薩坐處有菩薩。名曰不見 幻至泥洹。阿闍世以手擎衣而往。趣之上坐已去仁者。可受其菩薩言。若有自著他人 者。我不受是物。其不著五陰四大六衰。亦不著佛。亦不著法。亦不著僧。何以故。

諸法無所著故。王阿闍世便持衣。欲著菩薩上。應時而不現。但聞其音而不現形。說 言。其有現者以衣與之。而是坐次有菩薩。名曰私呵末。阿闍世則以衣奉上。其菩薩 言。其無瞻者我不受物。今汝發菩薩意。持心如菩薩。其心等諸法。亦等於諸佛法。

亦無所取無所捨。於諸法亦無疑亦無有疑。亦不念諸法有我。不念諸法有所脫。有是 意者乃受是物。王阿闍世則而以衣著菩薩上。應時不現形但聞音。說言。其有現者以 衣與之。而是菩薩坐次有菩薩。名三昧拘遬摩。阿闍世持衣欲奉上。其菩薩言。若有 如是三昧無所疑。乃受其物。本三昧悉知諸法無所脫。我乃受是物。王阿闍世便持衣 著其上。應時不現但聞其音。言其有現者以衣與之。而是坐次有菩薩。名量精進。言 一切諸音字聲而不可得。其作是者我乃受是物。王阿闍世復以衣起著其上。則時不現 形但聞其音。言其有現者以衣與之。而是坐次有菩薩。名離所作垢。阿闍世欲以衣上 之。是菩薩言。其不自念我身與之。亦不念有人從我取。亦不念當有利。其無是者我 乃受是物。王復以衣著其上。應時不現其形但聞其音。言其有現者以衣與之。而是坐 次有菩薩。名曇摩惟懼和那羅耶。阿闍世復以衣奉上之。其菩薩言。若於聲聞示現而 不般泥洹。於辟支佛示現而不般泥洹。亦不住於生死。亦不至泥洹。我乃受其物。王 阿闍世便以衣著其上。忽然而不現但聞其音。言其有現者以衣與之。如是一一以衣與 之。應時不見。其床机座處悉亦不現。復聞其音言其所現者以衣與之。阿闍世語摩訶 迦葉。我從佛聞仁特尊。今以衣奉上唯當受之。摩訶迦葉而不肯受。所以者何。我婬 怒癡未盡索。故不可受。亦不離無黠。亦不離惡亦不離苦知。亦不習亦不盡。亦不導 亦不以盡為證。亦不有道念。亦不見怛薩阿竭。亦不聞法亦不屬比丘僧。亦不慧生亦 不眼淨。亦不以識有所住而作。其與我物者。其德不能大亦不能得尊脫。摩訶迦葉言

。如仁作意如我者我乃受之。王阿闍世便以衣著其上。應時而不見但聞其音。言其有 現者以衣與之。便復以衣次第與諸比丘。一一不見。盡索五百人。悉亦不現但聞其音

。言其有現者以衣與之。王阿闍世熟自思念。諸菩薩比丘僧悉亡。當以衣與誰。還自 與中宮極夫人。又其夫人亦不現。應時阿闍世王便以得三昧。不見諸色。亦不見母人

。亦不見男子。亦不見男兒。亦不見女兒。亦不見垣牆。亦不見樹木。亦不見室宅。

亦不見城郭。尚有餘念。謂有我身諸色識悉止。復聞其音。如一切有所見。當自見其 狐疑。如所見狐疑。見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所見當作是視無所視。當作是視無所視法

。是為視法。其有所見者便以與之。王了無所復見。便取其衣還欲自著。亦復不見其 身。心意識諸所想已無。是名曰脫於想脫於狐疑。則從三昧還。見眾菩薩比丘僧。諸 官屬所有一切如故。阿闍世復白文殊師利。屬諸眾會所而我不見。文殊師利言。如仁 之狐疑處。屬眾會在彼聞。文殊師利復言。乃見眾會不。阿闍世則言見。云何見。如 我所見狐疑。見眾會如是。文殊師利復問。乃見眾會不。阿闍世則言見。云何如我所

(19)

見狐疑。見眾會如是。文殊師利復問。云何見狐疑。如我屬不見眾會者。是狐疑於內 外亦無所見。文殊師利言。乃聞佛所言其作逆惡當入大泥犁不。王言聞。文殊師利復 謂。王汝自知當入泥犁不。阿闍世復問。其佛得佛時乃有法上天入泥犁者不。乃有安 隱當至泥洹者不。文殊師利則言無。王言。我知諸法悉空故。所以者何。泥犁亦復已 空。上天安亦空。諸法無所可壞敗。是故入法身。法身者亦無天上。亦無人間。亦無 泥犁禽獸薜荔。其逆者亦不離法身。其所作逆者身悉法身之所又。諸逆之本悉諸法之 本。已去當來無去來者。諸法亦無去來。已知是者。亦不入泥犁。亦不上天。亦不泥 洹。文殊師利復問。佛說有逆。如何今說無有。王則答言。我不違佛所語。云何。王 言。無我是佛之說。諦其以無我。是則無人。亦不作罪者。亦無受罪者。文殊師利復 問。王已脫於狐疑不。則答言。從本已脫以來亦脫。文殊師利言。其疑以盡未。王言

。已從久遠盡。文殊師利復問。云何眾會而知王有逆無逆脫是中。王言。以尊法持我 故知無逆。譬若菩薩已得忍辱。悉持諸惡。菩薩若惠好願。那羇頭梁耶謂阿闍世。諸 逆以淨以得是忍。王言。一切諸法悉淨無所沾污故。是法亦不可污。所以者何。其道 無有瑕穢故。以入大逆道者。不去生死不見泥洹。所以者何。其道無已可往者而可近 者。說是語時。阿闍世王便得疾信忍。則時三十二人。於文殊師利前皆發阿耨多羅三 耶三菩心。五百臣下悉得須陀洹道。其羅閱國民塞滿宮門。欲見文殊師利說法。文殊 師利則時以足大指指地。宮壁及地悉為琉璃。一切在外皆見宮中諸菩薩比丘僧。若人 照境自見其形。爾時所視悉亦了了。皆聽文殊師利所說法。八萬四千人。悉得須陀洹 道。復有五百人。悉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文殊師利為王及宮中臣下諸人說法已。

各令安隱。便從坐起。與諸菩薩比丘僧俱而出宮門。王阿闍世及宮中官屬。俱而送之 出於城門之外。見樹下有人。而大呼我自殺其母。是人當得脫者。文殊師利化作一人

。與父母俱行。父母言。是故正道。可從是行。其子言。非是正道。如是至再三。與 父母共諍。便起意還殺父母。前呼殺母者。見是人而殺父母。便於邊舉聲。而與其化 人殺父母者便自陳說。我所作為非法所載怨殺父母。其一人則念。我獨殺母耳。是人 殺父母其罪甚重。如子所受我尚輕微。化人則語一人。我不如往到佛所。佛者無所歸 者而受其歸。而無護者而為作護。如佛所語。我當承教不敢違失。其教化人便向道。

其一人即隨其後。如是人所受法。我亦如是。雖爾我尚嗟之。俱共啼哭而行。已到佛 所前作禮而住。便自白。我作非法而妄殺父母。佛言。善哉善哉。如子之所言至誠無 異。所以者何。不覆藏作罪故。乃至怛薩阿竭前。所說事如佛則言。勿恐莫懅隨我所 言。其化人言。如佛所教惟哀加護。佛言。還自觀心之法。視持過去當來今現在心。

持何等心而殺父母。佛則復言。已過去心已滅已盡。亦不可見處。亦不可見所在。當 來心不可說。所以者何。未生未有故。無有故。無有想無有念。今現在心亦無所住止

。若心起意則滅。亦不合聚。亦不可知去至何所。從何所來。亦不可知青。亦不知赤 白黃黑。心者不可見。亦無有形。亦復不可得持。亦無有伴。譬如幻。於身亦不可見 在內。亦不見在外。亦不見中間。佛言。心者亦不可從愛可見。亦不可從瞋怒可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千」的法界觀。智者大師依《法華經》十如是,《華嚴經》十法界,《智 論》三世間,立如來法身實相之境的「一念三千」。《智論》說法界有三 類世間 :

剛喜佛 南無護一切佛 南無離諸疑佛 南無寶炎眷屬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住持速

 而常遵修深妙禁戒  尋用一義解一切法   分別真諦一切經典  其明目者無所倚著 

  唵 (引一句) 婆誐嚩底 (二) 嚕嚕颯頗 (二合) 嚕 (三) 入嚩 (二合引) 羅底瑟吒 (二合)(四) 悉馱路左 儞薩哩嚩 (二合) 阿哩他 (二合) 娑 (引) 達儞莎

能令一切調伏其心。若諸菩薩修智慧行。即能斷除一切煩惱。若諸菩薩修說法行。即

  唵 (引) 囉 (引) 虎囉 (引) 虎摩賀 (引) 唧吒迦 (引) 喃捺哩捺囉 (二合) 赦呬多 (引) 囉他 (二合引) 野 唵 (引) 虎虎虎虎虎仡哩 (二合) 恨拏 (二合) 曼娑悉地孕 (二合)

則妄想息滅正念停住是名修法界止又觀未語欲語正語已語皆無有相語心亦爾不從內出

(02)《W1》-《W10》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疾成辦所求無上 正等菩提,當於一切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