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錄"

Copied!
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目錄

3.1 節 垂直線 ... 1

定理:3.1-1 與兩端點相等距離的兩點連線與此兩端點連線垂直 ... 2

定理:3.1-2 與兩端點相等距離的兩點連線是兩端點連線之平分線...3

定理:3.1-3 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垂直平分底邊 ... 4

定理:3.1-4 通過直線上一點,只有一條直線與此直線垂直 ... 6

定理:3.1-5 通過直線外一點,只有一條直線垂直此直線 ... 7

習題 3.1... 8

3.2 節 平行線 ... 11

定理 3.2-1 兩條直線如都與一直線垂直,則此二直線互相平行 ... 12

定理 3.2-2 與兩平行線中之一直線垂直之直線必定與另一直線垂直 ... 13

定理 3.2-3 夾於兩平行直線之間且垂直於兩直線之兩線段相等 ... 14

定義 3.2-1 截線 ... 15

定義 3.2-2 內角 ... 15

定義 3.2-3 外角 ... 16

定義 3.2-4 內錯角 ... 16

定義 3.2-5 外錯角 ... 16

定義 3.2-6 同位角 ... 17

定義 3.2-7 同側內角 ... 17

定義 3.2-8 同側外角 ... 17

定理 3.2-4 平行線的內錯角相等定理 ... 20

定理 3.2-5 平行線的外錯角相等定理 ... 24

定理 3.2-6 平行線的同位角相等定理……….25

定理 3.2-7 平行線的同側內角互為補角定理……….33

定理 3.2-8 內錯角相等的兩線平行定理 ... 37

定理 3.2-9 外錯角相等的兩線平行定理 ... 39

定理 3.2-10 同位角相等的兩線平行定理 ... 40

定理 3.2-11 同側內角互補的兩線平行定理 ... 44

習題 3.2... 53

3.3 節 對稱圖形 ... 59

定義 3.3-1 線對稱圖形 ... 59

線對稱圖形之判斷要領 ... 62

定義 3.3-2 點對稱圖形 ... 65

點對稱圖形之判斷要領 ... 66

習題 3.3... 67

本章重點... 70

進階思考題 ... 71

歷年基測題目...78

(2)

第三章 垂直線與平行線

3.1 節 垂直線

有關垂直線的定義,在 1.4 節中已經提及。我們在此將定義 1.4-1 再提一次,

如圖 3.1-1 所示,如果 和 所形成的交角是直角,則我們說 和 互相垂直。

B A

D C

圖 3.1-1

我們一定好奇,在什麼情況之下,兩條直線會互相垂直呢?接下來,我們要 給一個一連串的定理來說明此點:

(3)

定理:3.1-1 與兩端點相等距離的兩點連線與此兩端點連線垂直

E A E B

A B

C

D

C

D

圖 3.1-2

已知: 如圖 3.1-2 所示,C 點及 D 點為不在 線段上的兩點, , 求證:

想法:(1) 若可證得△ACE △BCE,則由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 可得知∠CEA=∠CEB=90°;

(2) 已知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如圖 3.1-2,△ACD 及△BCD 中,

(2) △ACD △BCD (3) ∠ACD=∠BCD

(4) 直線與 線相交於 E 點 (5) △ACE 及△BCE 中,

∠ACE=∠BCE

(6) △ACE △BCE (7) ∠CEA=∠CEB

(8) ∠CEA+∠CEB=180°

(9) ∠CEA=∠CEB=90°

(10) 所以 ⊥

已知 已知

兩三角形共用此邊

由(1)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2) 兩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 兩直線交點公理

由(3) ∠ACD=∠BCD 已知

兩三角形共用此邊

由(5)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6) 兩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 如圖 3.1-2( 為一直線)

由(7) & (8) 由(9)

(4)

Q. E. D.

定理:3.1-2 與兩端點相等距離的兩點連線是兩端線連線之平分線

E E

A B

A B C

D

C

D

圖 3.1-3

已知:如圖 3.1-3 所示,C 點及 D 點為不在 線段上的兩點, , 求證:

想法:(1) 若可證得△ACE △BCE,則由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可得知

(2) 已知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如圖 3.1-3,△ACD 及△BCD 中,

(2) △ACD △BCD (3) ∠ACD=∠BCD

(4) 直線與 線相交於 E 點 (5) △ACE 及△BCE 中,

∠ACE=∠BCE

(6) △ACE △BCE (7)

已知 已知

兩三角形共用此邊

由(1)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2) 兩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 兩直線交點公理

由(3) ∠ACD=∠BCD 已知

兩三角形共用此邊

由(5)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6) 兩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

(5)

定理:3.1-3 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垂直平分底邊

1 2

D A

B C

圖 3.1-4

已知: 如圖 3.1-4 所示,△ABC 中,若 ,∠BAD=∠CAD (即∠1=∠2)

求證: ⊥ 且 。

想法:(1) 若可證得△ABD △ACD,則由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 可得知∠ADB=∠ADC=90°,對應邊相等可得

(2) 已知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ABD 及△ACD 中,

∠1=∠2

(2) △ABD △ACD (3) ∠ADB=∠ADC &

(4) ∠ADB+∠ADC=180°

(5) ∠ADB+∠ADB=180°

∴ ∠ADB=90°

(6) ∠ADB=∠ADC=90°。

(7) ⊥

已知 已知

兩三角形共用此邊

由(1) S.A.S.全等三角形定理 由(2) 兩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 & 對應邊相等

如圖 3.1-4( 為一直線)

由(3) ∠ADB=∠ADC & (4) 由(3) ∠ADB=∠ADC &

(5) ∠ADB=90°

由(6)

(6)

Q. E. D.

以下是另一個垂直線的例子。

例題 3.1-1

已知:如圖 3.1-5 所示,△ABC 中,若 = , =

求證: ⊥ 。

D A

B C

圖 3.1-5

想法:(1) 若可證得△ABD △ACD,則由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 可得知∠ADB=∠ADC=90°。

(2) 已知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ABD 及△ACD 中,

(2) △ABD △ACD (3) ∠ADB=∠ADC

(4) ∠ADB+∠ADC=180°

(5) ∠ADB=∠ADC=90°

(6) ⊥

已知 已知

兩三角形共用此邊

由(1) S.S.S.全等三角形定理 由(2) 兩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 如圖 3.1-5( 為一直線)

由(3) & (4) 由(5)

Q. E. D

(7)

在結束這一小節以前,我們要再討論兩個重要的定理。

定理:3.1-4 通過直線上一點,只有一條直線與此直線垂直

D

B A

E C

圖 3.1-6

已知:如圖 3.1-6 所示,D 為 上一點, ⊥ ,假設 ⊥

求證: 與 重合。

想法: 若證得∠EDB=∠CDB,則可得知重合 證明:

敘述 理由

(1) ∠EDB=90°

(2) ∠CDB=90°

(3) ∠EDB=∠CDB (4) 與 重合

假設 ⊥

已知 ⊥

由(1) & (2)

由(3) & 等角定義

Q. E. D

(8)

定理:3.1-5 通過直線外一點,只有一條直線垂直此直線

F D

B A

C

E

圖 3.1-7

已知:如圖 3.1-7 所示,C 為 外一點, ⊥ , ⊥ 求證: 與 重合

想法: 若能證得 與 重合,即可知 與 重合

證明:

敘述 理由

(1) 延長 至 F,使 = (2) 連接

(3) ∠CDE+∠FDE=180°

(4) △CDE 及△FDE 中, = ,

∠CDE=∠FDE=90°,

(5) △CDE △FDE (6) ∠CED=∠FED (7) ∠CED=90°

(8) ∠CED+∠FED=180°

(9) 為一直線

延長線

兩點可作一直線(直線公理) 為一直線及平角定義 由(1)的延長線作法,

已知 ⊥ 及垂直定義,

兩三角形共用此邊

由( 4 ) 三角形 S.A.S.全等定理 由(5) 全等三角形之對應角相等

已知 ⊥

由 (6) & (7) 平角的定義

(9)

習題 3.1

習題 3.1-1

圖 3.1-8 中, = = = ,試證 ⊥ 。

C D

B A

圖 3.1-8

習題 3.1-2

圖 3.1-9 中, = , = ,試證 ⊥ 。

E A

B C

D

圖 3.1-9

(10)

習題 3.1-3

圖 3.1-10 中, = , 為∠ABC 的平分線, 為∠ACB 的平分線,

與 相交於 D,試證 ⊥ 。

4 3

2 1 D

E A

B C

圖 3.1-10

習題 3.1-4

圖 3.1-11 中, ⊥ , 為ECF 的角平分線,試證∠ACE=∠BCF。

E F

C A B

D

圖 3.1-11

(11)

習題 3.1-5

圖 3.1-12 中,BAC 與BCA 互為餘角,DEC 與DCE 互為餘角,試證

∠BAC=∠DEC。

B C D

A

E

圖 3.1-12

(12)

3.2 節 平行線

在 1.4 節,我們已經給平行線下了定義,我們現在將定義 1.4-1 在此再敘述 一遍。如圖 3.2-1 所示,兩直線如永不相交,則我們稱此兩直線互相平行。以∥

表示之,以圖 3.2-1 為例,我們說 ∥ 。

D

C

B

A

圖 3.2-1

在上一節,我們討論了很多有關垂直線的定理,在以下,我們將證明一個非 常重要的定理。

(13)

定理 3.2-1 兩條直線如都與一直線垂直,則此二直線互相平行

圖 3.2-2 已知:如圖 3.2-2 所示, ⊥ , ⊥

求證: ∥ 。

想法:通過直線外一點,只有一條直線與此一直線垂直 證明:

敘述 理由

(1) 假設 與 為不互相平行

的兩相異直線,則 與

必交於 G 點。

(2) ⊥ 。 (3) ⊥ 。

(4) 與 必為一直線。

(5) ∥

平行線永不相交

已知(因 為一直線)

已知(因 為一直線)

過直線外一點,只有一條直線垂直此直線 由(4)與(1)的假設互相矛盾,所以 ∥

Q. E. D.

(14)

定理 3.2-2 與兩平行線中之一直線垂直之直線必定與另一直線垂直

G

A B

C

H

D

F E

圖 3.2-3

已知: 如圖 3.2-3 所示, ∥ , ⊥ , 與 相交於 G。

求證: ⊥ 。

想法:(1) 如兩直線都垂直某直線,則此兩直線必定平行 (2) 通過直線外一點,只有一條直線與此一直線平行 證明:

敘述 理由

(1) 通過 G 作 ⊥ 。 (2) ⊥ 。

(3) ∥ 。 (4) 和 重合。

(5) ⊥ 。

延長線畫法 已知

如兩直線都垂直某直線,則此兩直線必定平行 通過直線外一點,只有一條直線與此一直線平行

為一直線。

Q. E. D.

(15)

以下,我們將再提出一個非常有用的定理。

定理 3.2-3 夾於兩平行直線之間且垂直於兩直線之兩線段相等。

(兩平行線間的距離不變,處處等長)

F H

A B

C D

E G

圖 3.2-4

已知:如圖 3.2-4 所示, ∥ , ⊥ , ⊥ , ⊥ , ⊥

求證: =

想法:利用移形公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將 向右平移,使 E 點與 G 點重合 (2) ⊥ 且 ⊥

(3) 與 必為同一直線

(4) F 點與 H 點重合

(5) =

移形公理

已知 ⊥ 且 ⊥

由(1) E 點與 G 點重合 &

(2) ⊥ 且 ⊥ 過直線外 一點,只有一條直線垂直此直線 由(1) E 點與 G 點重合 & (3) 與

必為同一直線 & F 點與 H 點皆 在 上

由(1) & (4) 兩點間只有一條線段 Q. E. D.

(16)

截線 定義 3.2-1 截線:

一線與多條直線相交,則稱此線為截線。

圖 3.2-5 中之 與 都稱為截線。

A

B

C

D

圖 3.2-5

不論兩直線平行與否,都可能有一截線和它們相交。相交的結果會產生各種 的角。以下,我們就要給各種角下定義。

定義 3.2-2 內角:

在兩直線內側的角,叫做內角。

3 4 1 2

圖 3.2-6

圖 3.2-6 中,∠1,∠2,∠3,∠4,均為內角。

(17)

截線 定義 3.2-3 外角:

在兩直線外側的角,叫做外角。

5 6

7 8

圖 3.2-7

圖 3.2-7 中,∠5,∠6,∠7,∠8,均為外角。

定義 3.2-4 內錯角:

位居於截線兩側且不相鄰的內角,叫做內錯角。

在圖 3.2-6 中,∠2 和∠3 互為內錯角,∠1 和∠4 是另一組內錯角。

定義 3.2-5 外錯角:

位居於截線兩側且不相鄰的外角,叫做外錯角。

在圖 3.2-7 中,∠5 和∠8 互為外錯角,∠6 和∠7 是另一組外錯角。

(18)

截線 定義 3.2-6 同位角:

位居於截線同側且不相鄰的內角與外角,叫做同位角。

3 4 2 1

7 8 5 6

圖 3.2-8

在圖 3.2-8 中,∠1 和∠7 是一組同位角,∠2 與∠8,∠5 與∠3 以及∠6 與 ∠4 都是同位角。

定義 3.2-7 同側內角:

位於截線同側的內角,叫做同側內角。

在圖 3.2-6 中,∠1 和∠3 為一組同側內角,∠2 和∠4 為另一組同側內角。

定義 3.2-8 同側外角:

位於截線同側的外角,叫做同側外角。

在圖 3.2-7 中,∠5 和∠7 為一組同側外角,∠6 和∠8 為另一組同側外角。

(19)

例題 3.2-1:

如圖 3.2-9,L 是 L1和 L2的截線,則:

(1)∠2 的同位角為 。 (2)∠4 的同側內角為 。 (3)∠5 的內錯角為 。

圖 3.2-9

想法:(1) 位於截線兩側且不相鄰的內角,叫做內錯角。

(2) 位於截線同側且不相鄰的內角與外角,叫做同位角。

(3) 位於截線同側的內角,叫做同側內角。

解:

敘述 理由

(1) ∠2 的同位角為∠6 (2) ∠4 的同側內角為∠5 (3) ∠5 的內錯角為∠3

同位角的定義 同側內角的定義 內錯角的定義

(20)

例題 3.2-2:

如圖 3.2-10, 與四邊形 ABCD 交於 E、F 兩點。

(1)∠AEF 的同位角是哪一個角?

(2)∠AEF 的內錯角是哪一個角?

(3)∠AEF 的同側內角是哪一個角?

圖 3.2-10

想法:(1) 位於截線兩側且不相鄰的內角,叫做內錯角。

(2) 位於截線同側且不相鄰的內角與外角,叫做同位角。

(3) 位於截線同側的內角,叫做同側內角。

解:

敘述 理由

(1) ∠AEF 的同位角為∠DFQ (2) ∠AEF 的內錯角為∠CFE (3) ∠AEF 的同側內角為∠DFE

同位角的定義 內錯角的定義 同側內角的定義

(21)

圖 3.2-11 定理 3.2-4 平行線的內錯角相等定理

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所造成的一組內錯角相等

2 1

4

3

G H

F

E

F'

E'

C

B A

D

已知:如圖 3.2-11 中, ∥ , 為截線 求證: ∠1=∠2,∠3=∠4

想法:利用兩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的性質 證明:

敘述 理由

(1) 通過 F 及 E,畫 及 垂直於 之 直線,分別與 及 交於 H 及 G。

(2) ⊥ , ⊥ 。

(3) = 。

(4) ∥ 。

(5) ⊥ , ⊥ , ⊥ ,

⊥ 。 (6) = 。

(7) △HEF 及△GFE 中,

= , = , = 。

(8) △HEF △GFE。

(9) ∠1=∠2,∠3=∠4。

延長線作圖

與兩平行線( 與 )中之一直線 ( )垂直,必定與另一直線( ) 垂直

夾於兩平行直線( 與 )且垂直 於兩直線( 與 )之兩線段(

與 )相等

兩條直線( 與 )如都與一直線 ( )垂直,則此兩直線平行 如圖 3.2-11 所示

夾於兩平行線( 與 )之間且垂直 於兩直線之兩線段( 與 )相等 如圖 3.2-11

由(3)&(6)已證 & 共同邊 由(7)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對應角相等

(22)

例題 3.2-3:

如圖 2.3-12,L1//L2,L 為截線,∠3=80°,則:

(1)∠5= 度 (2)∠6= 度

圖 3.2-12

想法: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所造成的一組內錯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5 與∠3 互為內錯角 (2) ∠5=∠3=80°

(3) ∠6+∠5=180°

(4) ∠6=180°-80°=100°

已知 L 為截線

已知 L1//L2內錯角相等 & ∠3=80°

∠5+∠6 為平角 180°

由(3) 等量減法公理 & 由(2) ∠5=80° 已證

(23)

例題 3.2-4:

如圖 3.2-13,L1//L2,L 為截線,求:

(1) x= 。 (2)∠1= 度。

(3)∠2= 度。

圖 3.2-13

想法: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所造成的一組內錯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5x-30)°=(2x+6)°

(2) x=12

(3) ∠1=(5x-30)°=30°

(4) ∠2=180°-(2x+6)°=150°

已知 L1//L2 & 內錯角相等 由(1)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對頂角相等 & 由(2) x=12 已證

∠2 與(2x+6)°互補 & 由(2) x=12 已證

(24)

例題 3.2-5:

如圖 3.2-14,已知 L1//L2,若∠1=∠2,∠4=∠5,則:

(1)∠1 與∠5 是否相等?

(2)∠3 與∠6 是否相等?

圖 3.2-14

想法: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所造成的一組內錯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2=∠4

(2) ∠1=∠2=∠4=∠5 (3) ∠1=∠5

(4) ∠1+∠2=∠4+∠5 (5) ∠3=180°-(∠1+∠2) (6) ∠6=180°-(∠4+∠5) (7) ∠3=∠6

L1//L2內錯角相等

已知∠1=∠2,∠4=∠5 & (1)遞移律 由(2)

由(1)式 + (3)式

∠1+∠2+∠3=180°

∠4+∠5+∠6=180°

由(4) & (5) & (6)

(25)

有了平行線的內錯角相等的定理,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證明平行線的外錯角相 等,理由很簡單,內錯角和外錯角相等。

定理 3.2-5 平行線的外錯角相等定理

圖 3.2-15 已知:如圖 3.2-15 中, ∥

求證:∠1=∠2,∠3=∠4。

想法:兩線段互相平行,則內錯角相等 證明:

敘述 理由

(1) ∠5=∠6 (2) ∠5=∠1 (3) ∠6=∠2 (4) 所以∠1=∠2 (5) ∠7=∠8 (6) ∠7=∠3 (7) ∠8=∠4 (8) 所以∠3=∠4

已知 ∥ ,內錯角相等

如圖 3.2-15 所示,對頂角相等 如圖 3.2-15 所示,對頂角相等 將(2)&(3)代入(1)

已知 ∥ ,內錯角相等

如圖 3.2-15 所示,對頂角相等 如圖 3.2-15 所示,對頂角相等 將(6)&(7)代入(5)

Q. E. D.

(26)

根據以上的定理,我們還可以證明下面的定理。

定理 3.2-6 平行線的同位角相等定理

2 3

1 4

6 7 8

5

E

F

C A B

D

圖 3.2-16 已知:如圖 3.2-16 所示, ∥

求證:∠1=∠5,∠3=∠7,∠2=∠6,∠4=∠8 想法:兩線段互相平行,則內錯角相等

證明:

敘述 理由

(1) ∠3=∠6 (2) ∠3=∠2 (3) 所以∠2=∠6

(4) 同理可證∠1=∠5,∠3=∠7,∠4=∠8

已知 ∥ ,內錯角相等

如圖 3.2-16 所示,對頂角相等 由(1)&(2)遞移律

由(1)&(2)&(3)

Q. E. D.

(27)

例題 3.2-6:

如圖 3.2-17,L1∥L2,M 是 L1、L2的一條截線,若∠1=50°,求∠2。

圖 3.2-17 想法:已知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則:

1. 內錯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1 的同位角為∠2 (2) ∠2=∠1

(3) ∠2=50°

已知 M 是 L1、L2的一條截線 已知 L1∥L2 & 同位角相等 由(2) & 已知∠1=50°

(28)

例題 3.2-7:

小明觀察百葉窗的結構,發現各葉片是互相平行,且中央軸線是一條貫穿 各葉片的直線。圖 3.2-18 是百葉窗側面的部分示意圖,已知∠1=65°,求 ∠2。

葉片 葉片 葉片

中央軸線

1

2

圖 3.2-18 想法:已知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則:

1. 內錯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1 的同位角為∠2 (2) ∠2=∠1

(3) ∠2=65°

中央軸線是葉片的截線

各葉片互相平行,同位角相等 由(2) & ∠1=65°

(29)

例題 3.2-8:

如圖 3.2-19,L1∥L2,M 是 L1、L2的一條截線,∠1=31°,求∠2。

圖 3.2-19 想法:已知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則:

1. 內錯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1 的同位角為∠3 (2) ∠3=∠1

(3) ∠3=31°

(4) ∠2=∠3=31°

(5) ∠2=31°

M 是 L1、L2的一條截線 L1∥L2,同位角相等 由(2) & ∠1=31°

對頂角相等 由(4)

(30)

例題 3.2-9:

如圖 3.2-20,一棵原本筆直的椰子樹遭雷擊斷裂成三段,頭尾兩段剛好互相 平行,已知∠1=120°,求:

(1) ∠2。

(2) 樹頂從 P 點到 Q 點共轉了幾度?

圖 3.2-20 想法:已知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則:

1. 內錯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2 的同位角為∠3 (2) ∠3=∠2

(3) ∠3=180°-∠1 (4) ∠3=180°-120°=60°

(5) ∠2=∠3=60°

(6) ∠1+∠2=120°+60°=180°

是 與 的一條截線

與 互相平行,同位角相等

∠3+∠1=180°

由(3) & ∠1=120°

由(2) & (4)

樹頂從 P 點到 Q 點共轉了∠1+∠2

(31)

例題 3.2-10:

如圖 3.2-21,L1∥L2,M 及 N 都是 L1、L2的截線,且交點在 L1上,

∠1=∠2,∠3=∠4,求∠4。

圖 3.2-21 想法:已知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則:

1. 內錯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1 的同位角為∠3+∠4 (2) ∠1=∠3+∠4

(3) ∠1+∠2 的同位角為 112°

(4) ∠1+∠2=112°

(5) ∠1=∠2=56°

(6) ∠3+∠4=∠1=56°

(7) ∠4=∠3=28°

N 是 L1、L2的一條截線 L1∥L2,同位角相等 M 是 L1、L2的一條截線 L1∥L2,同位角相等 由(4) & ∠1=∠2 由(2) & (5)

由(6) & ∠3=∠4

(32)

例題 3.2-11:

如圖 3.2-22,L1∥L2,L3∥L4,則:

(1)∠1= 度。 (2)∠2= 度。

(3)∠3= 度。 (4)∠4= 度。

圖 3.2-22 想法:已知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則:

1. 內錯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4=58°

(2) ∠3=∠4=58°

(3) ∠2=180°-∠3

(4) ∠2=180°-∠3=122°

(5) ∠1=∠2=122°

L1∥L2,同位角相等

L3∥L4,同位角相等 &∠4=58°

∠3 與∠2 互補,∠3+∠2=180°

由(3) &∠3=58°

L1∥L2,同位角相等 &∠2=122°

(33)

例題 3.2-12:

已知:如圖 3.2-23 所示, = , ∥ 。 證明:△ABC 為等腰三角形。

圖 3.2-23 想法:(1) 兩底角相等為等腰三角形

(2) 已知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則:

1. 內錯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證明:

敘述 理由

(1) △ADE 為等腰三角形 (2) ∠ADE=∠AED (3) ∠ADE=∠B (4) ∠AED=∠C (5) ∠B=∠C

(6) △ABC 為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 ,同位角相等

∥ ,同位角相等

由(2)&(3)&(4)

∠B=∠C,兩底角相等為等腰三角形 Q.E.D.

(34)

定理 3.2-7 平行線的同側內角互為補角定理

一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其同側的兩內角會互為補角。

2 3

1 4

6 7 8

5

E

F

C A B

D

圖 3.2-24 已知:圖 3.2-24 中, ∥

求證:∠3+∠5=180°,∠4+∠6=180°

想法一:兩線段互相平行,則內錯角相等 證明一:

敘述 理由

(1) ∠6=∠3

(2) ∠5+∠6=180°

(3) 所以∠5+∠3=180°

(4) 同理可證∠4+∠6=180°

已知 ∥ ,內錯角相等

如圖 3.2-24 所示, 為一線段 將(1) ∠6=∠3 代入(2)

由(1)&(2)&(3)

Q.E.D.

想法二:兩線段互相平行,則同位角相等 證明二:

敘述 理由

(1) ∠1=∠5

(2) ∠1+∠3=180°

(3) 所以∠5+∠3=180°

(4) 同理可證∠4+∠6=180°

已知 ∥ ,同位角相等

如圖 3.2-24 所示, 為一線段 將(1) ∠1=∠5 代入(2)

由(1)&(2)&(3)

Q.E.D.

(35)

例題 3.2-13:

圖 3.2-25 是美工刀的一部分。小美測量其刀尖的角度∠1=62°,若刀片上 下兩側互相平行,求∠2。

圖 3.2-25 想法: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則:

1. 內錯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3. 同側內角互補 解:

敘述 理由

(1) ∠2 與∠1 互為同側內角 (2) ∠2+∠1=180°

(3) ∠2=180°-∠1 (4) ∠2=118°

如圖 3.2-25 所示

刀片上下兩側互相平行,同側內角互補 由(2)

由(3) &∠1=62°

1 2

(36)

例題 3.2-14:

如圖 3.2-26,L1∥L2,M 是 L1、L2的一條截線,若∠1=47°,求∠2、∠3。

圖 3.2-26 想法: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則:

1. 內錯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3. 同側內角互補 解:

敘述 理由

(1) ∠3 與∠1 互為同側內角 (2) ∠3+∠1=180°

(3) ∠3=180°-∠1 (4) ∠3=180°-47°=133°

(5) ∠2 與∠1 互為內錯角 (6) ∠2=∠1=47°

M 是 L1、L2的一條截線 L1∥L2,同側內角互補 由(2)

由(3) & ∠1=47°

M 是 L1、L2的一條截線

L1∥L2,內錯角相等 & ∠1=47°

(37)

例題 3.2-15:

如圖 3.2-27,L1∥L2,M 是 L1、L2的一條截線,∠1=123°,求∠2。

圖 3.2-27 想法: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則:

1. 內錯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3. 同側內角互補 解:

敘述 理由

(1) ∠3=∠1=123°

(2) ∠3+∠4=180°

(3) ∠4=180°-∠3=180°-∠1 (4) ∠4=180°-123°=57°

(5) ∠2=∠4=57°

對頂角相等

L1∥L2,同側內角互補 由(2)&(1)

由(3)&(1) 對頂角相等

(38)

定理 3.2-8 內錯角相等的兩線平行定理

一截線與兩直線相交,所造成的任一組內錯角相等,則這兩線平行。

4

3

2

1

N M

G

H

A B

C

F

E

D

圖 3.2-28

已知:如圖 3.2-28 中, 及 兩直線與 相交,且∠1=∠2。

求證:

想法: 利用垂直於同一直線的兩線平行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過 G 畫 垂直 ,交 於 M。

(2) 過 H 畫 垂直 ,交 於 N。

(3) ∵ ⊥ 且 ⊥ ,

∴ ∥ 。

(4) ∠3=∠4 (5) ∠1=∠2

(6) ∠1+∠3=∠2+∠4 (7) ∠1+∠3=90∘

(8) ∠2+∠4=90∘

(9) ⊥

(10) ⊥ 且 ⊥

通過直線上一點,只有一條直線與 此直線垂直

通過直線外上一點,只有一條直線 與此直線垂直

垂直於同一直線的兩線平行定理

平行線的內錯角相等 已知

由(4) & (5) 等量相加 由(1), ⊥

由(6) & (7)

由(8) & 垂直定義 由(2) & (9)

(39)

例題 3.2-16:

如圖 3.2-29,小惠利用直尺及麥克筆,在海報紙上寫了一個很大的英文字 母「N」,她量得∠1 和∠2 的度數相同,則這個「N」字的左右兩邊是否平 行?為什麼?

圖 3.2-29 想法:內錯角相等的兩線平行

解:

敘述 理由

(1) 這個「N」字的左右兩邊互相平行 ∠1=∠2,內錯角相等的兩線平行定理 1

2

(40)

圖 3.2-30

有了內錯角相等的兩線平行定理之後,很容易就可以證明下面三個定理。

定理 3.2-9 外錯角相等的兩線平行定理

一截線與兩直線相交,所造成的任一組外錯角相等,則這兩線平行。

已知:如圖 3.2-30 中,∠1=∠2 或 ∠3=∠4

求證: ∥

想法:利用內錯角相等,則兩線互相平行的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5 與∠6 為一組內錯角 (2) ∠5=∠1

(3) ∠6=∠2

(4) ∠5=∠1=∠2=∠6 (5) 所以∠5=∠6

(6) 所以 ∥

(7) 同理可證,若∠3=∠4,則 ∥

如 3.2-30 圖, 為 與 的截線 如圖 3.2-30 所示,對頂角相等 如圖 3.2-30 所示,對頂角相等 由(2) & (3) & 已知∠1=∠2 由(4)

由(5) ∠5=∠6 已證 &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互相平行定理 由(1)~(6)

Q.E.D.

(41)

圖 3.2-31 定理 3.2-10 同位角相等的兩線平行定理

一截線與兩直線相交,所造成的任一組同位角相等,則這兩線平行。

5

7 8

6

4 1 3

2

S T

U

X

W

V

已知:如圖 3.2-31 中,∠1=∠5 或∠3=∠7 或∠2=∠6 或∠4=∠8

求證: ∥

想法:利用內錯角相等,則兩線互相平行的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4 與∠5 為一組內錯角 (2) ∠4=∠1

(3) ∠4=∠1=∠5 (4) 所以∠4=∠5 (5) 所以 ∥

(6) 同理可證,若∠3=∠7 或∠2=∠6 或∠4=∠8,則 ∥

如圖 3.2-31, 為 與 的截線 如圖 3.2-31 所示,對頂角相等 由(2) & 已知∠1=∠5

由(3)

由(4) ∠4=∠5 已證 &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互相平行定理 由(1)~(5)

Q.E.D.

(42)

例題 3.2-17:

如圖 3.2-32,M 為 L1、L2的截線,且∠1=∠2=105°,則 L1、L2是否平行?

圖 3.2-32 想法:已知判斷兩直線平行的方法有:

1. 內錯角相等的兩線平行 2. 同位角相等的兩線平行 解:

敘述 理由

(1) L1∥L2 ∠1=∠2,同位角相等的兩線平行定理

(43)

例題 3.2-18:

圖 3.2-33(a)為量販店裡購物手推車的側面簡圖。設粗線段稱為「頂邊」, 圖 3.2-33(b)為小華將兩台相同的手推車收納在一起的情形,此時兩條「頂邊」

是否平行?

圖 3.2-33(a) 圖 3.2-33(b) 想法:已知判斷兩直線平行的方法有:

1. 內錯角相等的兩線平行 2. 同位角相等的兩線平行 解:

敘述 理由

(1) 作 M∥ 分別交兩頂邊於 A、B 兩點,如圖 3.2-33(c)所示

(2) ACH=BDH 且

CAE=DBF

(3) ACH+CAG=180

(4) CAG=180-ACH (5) BDH+DBG=180

(6) DBG=180-BDH =180-ACH =CAG

(7) CAE=CAG+1 (8) DBF=DBG+2 (9) CAG+1=DBG+2

圖 3.2-33(c) 圖 3.2-33 為兩台相同手推車

由(1) M∥ & 同側內角互補 由(3) 等量減法公理

由(1) M∥ & 同側內角互補 由(5) 等量減法公理

由(2)  BDH= ACH 代換 由(4) CAG=180-ACH 代換 如圖 3.2-33(c) 全量等於分量之和 如圖 3.2-33(c) 全量等於分量之和 由(2) CAE=DBF & (7)、(8)

(44)

(10) CAG+1=CAG+2 (11) 1=2

(12) 兩條頂邊互相平行

由(9) & (6) DBG=CAG 代換 由(10) 等量減法公理

由(11) ∠1=∠2,同位角相等的兩線平 行定理

(45)

定理 3.2-11 同側內角互補的兩線平行定理

一截線與兩直線相交,所造成的任一組同側內角互補,則這兩線平行。

2

3 1

4

E

F

C A B

D

圖 3.2-34

已知:如圖 3.2-34 中,∠1+∠2=180∘或 ∠3+∠4=180∘

求證: ∥

想法:利用內錯角相等,則兩線互相平行的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1 與∠4 為一組內錯角 (2) ∠2+∠4=180∘

(3) ∠1+∠2=180∘

(4) ∠2+∠4=∠1+∠2 (5) 所以∠4=∠1

(6) 所以 ∥

(7) 同理可證,若∠3+∠4=180∘

,則 ∥

如圖 3.2-34, 為 與 的截線 如圖 3.2-34 所示, 為一線段 已知∠1+∠2=180∘

由(2) & (3)遞移律 由(4) 等量減法公理 由(5) ∠4=∠1 已證 &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互相平行定理 由(1)~(6)

Q.E.D.

(46)

例題 3.2-19:

如圖 3.2-35,L 為 L1、L2的截線,且∠1=41°,∠2=141°,則 L1與 L2是 否平行?

圖 3.2-35 想法:判斷兩直線平行的方法有:

1. 內錯角相等的兩線平行 2. 同位角相等的兩線平行 3. 同側內角互補的兩線平行 解:

敘述 理由

(1) ∠1+∠2=182°

(2) L1與 L2不平行

已知∠1=41° & ∠2=141°

同側內角不互補,則 L1與 L2不平行

(47)

例題 3.2-20:

如圖 3.2-36,直角△ABC 中,∠C=90°,L 為 的中垂線。試檢查 L 與 是否互相平行。

圖 3.2-36 想法:判斷兩直線平行的方法有:

1. 內錯角相等的兩線平行 2. 同位角相等的兩線平行 3. 同側內角互補的兩線平行 解:

敘述 理由

(1) ∠1=90°

(2) ∠C=90°

(3) ∠1+∠C=180°

(4) L∥

L 為 的中垂線

已知直角△ABC 中,∠C=90°

由(1) & (2)

∠1+∠C=180°,同側內角互補的兩線平行定理

(48)

例題 3.2-21:

下列各小題中的直線 L1、L2是否平行?說明理由。

(1) (2) (3)

圖 3.2-37(a) 圖 3.2-37(b) 圖 3.2-37(c) 想法:判斷兩直線平行的方法有:

1. 內錯角相等的兩線平行 2. 同位角相等的兩線平行

3. 同側內角互補的兩線平行 解:

敘述 理由

(1) 圖 3.2-37(a)中,L1∥L2

(2) 圖 3.2-37(b)中,L1與 L2

不平行

(3) 圖 3.2-37(c)中,L1∥L2

92°=92°,同位角相等的兩線平行定理 90.5° 89.5°,內錯角不相等

53°+127°=180°,同側內角互補的兩線互相平行

在練習完內錯角、同位角、同側內角的基本題型之後,接下來,讓我們來練習一 些變化的題型。

(49)

例題 3.2-22:

已知:圖 3.2-38 中, ∥ ,∠C=∠D,

試證:∠A=∠B。

B

C D

A

圖 3.2-38 想法: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則:

1. 內錯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3. 同側內角互補 證明:

敘述 理由

(1) ∠A+∠C=180°

(2) ∠A=180°-∠C (3) ∠B+∠D=180°

(4) ∠B=180°-∠D

(5) ∠A=180°-∠C=180°-∠D=∠B

已知 ∥ ,同側內角互補

由(1) 等量減法公理

已知 ∥ ,同側內角互補

由(3) 等量減法公理

由(2) & (4) & 已知∠C=∠D

(50)

例題 3.2-23:

已知:圖 3.2-39 中, ∥ , ∥ , 試證:∠1+∠2+∠3=∠3+∠4+∠5。

圖 3.2-39 想法: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則:

1. 內錯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3. 同側內角互補 證明:

敘述 理由

(1) ∠2=∠5

(2) ∠1=∠4

(3) ∠1+∠2=∠4+∠5

(4) ∠1+∠2+∠3=∠3+∠4+∠5

已知 ∥ ,∠2 與∠5 為同位角 & 同位角相等

已知 ∥ ,∠1 與∠4 為內錯角 & 內錯角相等

由(1)式 + (2)式

由(3) & 等量加法公理 (等式兩邊同加∠3)

由例題 3.2-23 中,我們可以得知另一個重要的定理:( 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 ∠1+∠2+∠3 為△ACD 的三個內角和,且∠3+∠4+∠5 為平角 180°,

所以我們得知△ACD 的三個內角和∠1+∠2+∠3=∠3+∠4+∠5=180°。

(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的定理在第四章會再介紹一次)

(51)

例題 3.2-24:

已知:圖 3.2-40 中, ∥ , ∥ ,

試證: = , = 。

圖 3.2-40

想法:(1) 利用兩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性質證明兩線段相等 (2) 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則:

1. 內錯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3. 同側內角互補

(3) 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連接 A 點與 D 點,

如圖 3.2-40(a)所示

(2) △DBA 與△ACD 中

∠1=∠2

∠3=∠4

(3) △DBA △ACD (4) = , =

作圖,兩點決定一直線

圖 3.2-40(a) 如圖 3.2-40(a)所示

已知 ∥ ,內錯角相等

共同邊

已知 ∥ ,內錯角相等

由(2)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3) 對應邊相等

(52)

例題 3.2-25:

已知:圖 3.2-41 中, ∥ , ∥ ,

試證: = , = 。

圖 3.2-41 想法:(1) 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則:

1. 內錯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3. 同側內角互補

(2) 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DBA 與△ACD 中

∠1=∠2

∠3=∠4

(2) △DBA △ACD (3) = , = (4) △ABE 與△DCE 中

∠1=∠2

∠5=∠6

(5) △ABE △DCE

= , =

如圖 3.2-41 所示

已知 ∥ ,內錯角相等

共同邊

已知 ∥ ,內錯角相等

由(1)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2) 對應邊相等

如圖 3.2-41 所示

已知 ∥ ,內錯角相等

由(3) 已證

已知 ∥ ,內錯角相等

由(4)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5) 對應邊相等

(53)

例題 3.2-26:

已知:圖 3.2-42 中, ∥ , ∥ , = , =

試證: = 。

圖 3.2-42 想法:(1) 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則:

1. 內錯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3. 同側內角互補

(2) 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AEF 與△CGF 中

∠1=∠2

∠3=∠4

(2) △AEF △CGF (3) =

如圖 3.2-42 所示

已知 ∥ ,內錯角相等

已知 =

對頂角相等

由(1)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2) 對應邊相等

(54)

習題 3.2

習題 3.2-1:

如圖 3.2-43,L 是 L1和 L2的截線,則:

(1)∠1 的同位角為 。 (2)∠3 的同側內角為 。 (3)∠4 的內錯角為 。

圖 3.2-43

習題 3.2-2:

如圖 3.2-44,L1//L2,L 為截線,∠4=100°,則:

(1)∠6= 度 (2)∠5= 度

圖 3.2-44

(55)

習題 3.2-3:

如圖 3.2-45,L1//L2,L 為截線,求:

(1) x= 。 (2)∠1= 度。 (3)∠2= 度。

圖 3.2-45 習題 3.2-4:

如圖 3.2-46,已知 L1∥L2,M 是 L1、L2的一條截線,若∠1=125°,求∠2。

圖 3.2-46 習題 3.2-5:

如圖 3.2-47, ∥ ∥ ∥ 。連接 ,且∠1=60°,求:

(1) ∠2 至∠8 各截角的度數。

(2) 同側內角∠3 與∠5 的和。

圖 3.2-47

(56)

習題 3.2-6:

如圖 3.2-48,L1∥L2,L3∥L4,則:

(1)∠1= 度。 (2)∠2= 度。

(3)∠3= 度。 (4)∠4= 度。

圖 3.2-48 習題 3.2-7:

如圖 3.2-49,L1∥L2,M 是 L1、L2的一條截線,若∠1=135°,求∠2、∠3。

圖 3.2-49

(57)

習題 3.2-8:

如圖 3.2-50,L1∥L2,M 是 L1和 L2的截線,∠1=57°,則:

(1)∠2 和 是同側內角。

(2)∠3 和 是同位角。

(3)∠6= 度。

(4)∠8= 度。

圖 3.2-50 習題 3.2-9:

如圖 3.2-51,L1∥L2∥L3,L 為截線,∠1=75°,則:

(1)∠2= 度。

(2)∠3= 度。

(3)∠4= 度。

圖 3.2-51

(58)

習題 3.2-10

如圖 3.2-52,回答下列問題:

(1) L1和哪一條直線平行? 。 (2) L2和哪一條直線平行? 。

圖 3.2-52 習題 3.2-11

圖 3.2-53 中, ∥ , 平分∠BEF, 平分∠CFE,試證 ∥ 。

F

A E B

C D

G

H

圖 3.2-53 習題 3.2-12

圖 3.2-54 中, ∥ , ∥ ,試證∠ACD=∠A'B'D'。

C'

B B'

C

A

A'

D' D

(59)

習題 3.2-13

圖 3.2-55 中, ∥ , ∥ , = ,試證 = 。

D

B E

A

C

圖 3.2-55 習題 3.2-14

圖 3.2-56 中, ∥ , ∥ ,試證∠A=∠D,∠C=∠B。

D A

B

C

圖 3.2-56

(60)

3.3 節 對稱圖形

定義 3.3-1 線對稱圖形

若有一直線 L(不一定在圖形上),使圖形上的每一點在直線的對側與直線等 距離的位置都有一對稱點,則稱為對稱直線 L 之圖形或簡稱為線對稱圖 形,直線 L 為圖形的對稱軸。

若一個圖形是線對稱圖形,則沿著對稱軸對折,圖形會完全重疊。

C'

B' A'

A

B

C M

N

圖 3.3-1 對稱直線 之線對稱圖形

F'

E'

D' C'

B' A' A

B

C

D E

F

Q

P

圖 3.3-2 對稱直線 之線對稱圖形

(61)

C' B' F

E B

C A

D

圖 3.3-3:此圖為對稱 之線對稱圖形。

常見之線對稱圖形有:正方形、長方形、等腰三角形、圓形,…等。

正方形 Q P

長方形 Q P

等腰三角形 Q

P

圓形

Q P

O

圖 3.3-4:圖中之各圖形都是以 為對稱軸之線對稱圖形

(62)

平行四邊形並不是一個線對稱圖形,若以平行四邊形 ABCD 的兩對邊中點 連線段 為對稱軸,則對稱 的圖形為另一平行四邊形 A`B`C`D`,圖形並沒 有完全重疊,如圖 3.3-5 所示; 若以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 為對稱軸,則平行 四邊形 ABCD 對稱 的圖形為平行四邊形 AB`CD`,圖形並沒有完全重疊,如 圖 3.3-6 所示;若以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 為對稱軸,則平行四邊形 ABCD 對 稱 的圖形為平行四邊形 A`BC`D,圖形並沒有完全重疊,如圖 3.3-7 所示。在 平行四邊形上找不到對稱軸,可以延著對稱軸對折後,圖形會完全重疊,故平行 四邊形不是一個線對稱圖形。

D'

C'

B'

A' P Q

D A

B C

B'

A'

C'

D' Q

P D

B C

A

圖 3.3-5: 以平行四邊形兩對邊的中點連線段 為對稱軸之對稱圖形

B'

D'

D

B C

A

圖 3.3-6: 以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 為對稱軸之對稱圖形

C'

A'

D A

C B

(63)

線對稱圖形之判斷要領

1. 先畫出線對稱圖形之對稱軸。

在圖上找出可能對稱的兩點,做兩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若圖為線對稱 圖形,則此線就是對稱軸。

2. 檢查圖形上的每一點在對稱軸之兩側等距離位置是否都有對稱點,若 有,則此圖形是線對稱圖形。

( 若圖形可以拿起來對折,可以沿著對稱軸對折,檢查圖形是否會完全 重疊,若完全重疊,則是線對稱圖形。)

(64)

例題 3.3-1

如圖 3.3-8,△ABC 是等腰三角形, = ,△ABC 是線對稱圖形嗎?如 果是,畫出其對稱軸,並指出 B 點的對稱點為何?

圖 3.3-8

想法:(1) 若一個圖形是線對稱圖形,則沿著對稱軸對折,圖形會完全重疊 (2) 點在對稱軸的對側與對稱軸等距離的點稱為此點的對稱點

圖 3.3-8(a) 解:

敘述 理由

(1) 假設 L 為BAC 的角平分線,

如圖 3.3-8(a),則 L⊥ 且

(2) 在△ABD 與△ACD 中,

B=C

(3) △ABD △ACD

(4) △ABC 為線對稱圖形,

且 L 為其對稱軸

已知△ABC 是等腰三角形, = & 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垂直平分底邊

如圖 3.3-8(a)所示 由(1) =

已知△ABC 是等腰三角形, =

已知 =

由(2) & 根據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3) & △ABC 沿著 L 對折,圖形會 完全重疊

(65)

例題 3.3-2

判別下列各圖形是否為線對稱圖形,並畫出其所有的對稱軸。

(A) (B) (C) (D)

圖 3.3-9(a) 圖 3.3-9(b) 圖 3.3-9(c) 圖 3.3-9(d) 想法:若一個圖形是線對稱圖形,則沿著對稱軸對折,圖形會完全重疊

圖 3.3-9(a-1) 圖 3.3-9(c-1) 圖 3.3-9(d-1) 解:

敘述 理由

(1) 選項(A)為線對稱圖形,如圖 3.3-9(a-1)

, L1、L2、L3、L4、L5為其對稱軸 (2) 選項(B)不是線對稱圖形

(3) 選項(C)為線對稱圖形,如圖 3.3-9(c-1)

, L1、L2為其對稱軸

(4) 選項(D)為線對稱圖形,如圖 3.3-9(d-1)

, L1、L2為其對稱軸

圖 3.3-9(a-1)中,分別沿著 L1、L2、 L3、L4、L5對折,圖形完全重疊 無對稱軸

圖 3.3-9(c-1)中,分別沿著 L1、L2

對折,圖形完全重疊

圖 3.3-9(d-1)中,分別沿著 L1、L2

對折,圖形完全重疊

(66)

定義 3.3-2 點對稱圖形

若有一點 O(不一定在圖上),使圖形上的每一點在與 O 點連線的對側上的等 距離的位置都有一點與之對稱,則叫此圖為對稱 O 點之點對稱圖形或稱簡 為點對稱圖形,叫 O 點為對稱圖形的「對稱中心」。

若一個圖形是點對稱圖形,則以對稱中心為旋轉中心,旋轉 180 度後,會 與原來圖形重合。

C'

B'

A' O

A

B C

B1 C1

A1

O C

B A

圖 3.3-10 點對稱圖形 圖 3.3-11 點對稱圖形

常見之點對點稱圖形有: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六邊形、圓形,…等。

正方形 O

長方形 O

平行四邊形 O

正六邊形 O

圓形 O

圖 3.3-12

(67)

點對稱圖形之判斷要領

1. 先畫出點對稱圖形之對稱中心。

在圖上找出可能對稱的兩點,做兩點連線的中點,若圖形為點對稱圖 形,則此點就是對稱中心。

2. 檢查圖形上的每一點,在點與對稱中心連線之對側等距離位置是否都有 對稱點,若有,則此圖形是點對稱圖形。

(68)

習題 3.3

習題 3.3-1

下列各圖形中,哪些是線對稱圖形?

(A)

圖 3.3-13(a)

(B)

圖 3.3-13(b)

(C)

圖 3.3-13(c)

(D)

圖 3.3-13(d)

(E)

圖 3.3-13(e)

(F)

圖 3.3-13(f)

(G)

圖 3.3-13(g)

(H)

圖 3.3-13(h)

(I) (J) (K) (L)

圖 3.3-13(i) 圖 3.3-13(j) 圖 3.3-13(k) 圖 3.3-13(l)

(69)

習題 3.3-2

下列各圖形哪一個的對稱軸超過一條?

(A) (B) (C) (D)

圖 3.3-14(a) 圖 3.3-14(b) 圖 3.3-14(c) 圖 3.3-14(d)

習題 3.3-3

畫出下列圖形的所有對稱軸:

圖 3.3-15(a) 圖 3.3-15(b) 圖 3.3-15(c) 圖 3.3-15(d)

習題 3.3-4

直角三角形都是線對稱圖形嗎?哪一種直角三角形是線對稱圖形?

(70)

習題 3.3-5

如圖 3.3-16,將一張長方形色紙對摺後,剪出一個字母 ,則展開後的圖 形為下列何者?

圖 3.3-16

(A) (B)

(C) (D)

(71)

本章重點

本章介紹直線與直線關係的兩個重要性質:垂直與平行。

1. 線段的垂直線性質。

2. 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性質。

3. 線上一點與線外一點的垂直線性質。

4. 定義線與線相交形成的各種角的名詞:內角、外角、同位角、內錯角、

外錯角、同側內角、同側外角等。

5. 平行線的相關性質:

(1) 同時垂直一直線的兩線平行。

(2) 平行線必同時垂直同一直線。

(3) 兩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

(4) 平行線的內錯角性質。

(5) 平行線的外錯角性質。

(6) 平行線的同位角性質。

(7) 平行線的同側內角性質。

6. 線對稱圖形與點對稱圖形。

(72)

進階思考題

1. 已知:如圖 3.1,L1 ∥ L2, ∥ 證明:∠1+∠2+∠3+∠4=360°。

圖 3.1 2. 如圖 3.2,L1∥L2,求:

(1)∠1= 度。 (2)∠2= 度。 (3)∠3= 度。

圖 3.2

3. 如圖 3.3,L1∥L2,則∠1= 度。

(73)

4. 如圖 3.4,L1∥L2,若 ⊥ ,則∠BCD= 度。

圖 3.4

5. 如圖 3.5,L1∥L2,∠1=(3x-25)°,∠2=(4x-13)°,則 x= 。

圖 3.5

6. 如圖 3.6,L∥M,求 y= 度。

圖 3.6

(74)

7. 如圖 3.7,L∥M,且∠1=∠2,∠3=∠4,∠B=40°,求∠ADC= 度。

圖 3.7

8. 如圖 3.8,已知 L1∥L2,M 和 N 都是 L1和 L2的截線,且∠1=(8x+6)°,

∠2=(2x+19)°,則:

(1) x= 。 (2)∠3= 度。

圖 3.8

9. 如圖 3.9,L1∥L2,△ABC 為正三角形,∠1=80°,則 x= 度,y= 度。

(75)

10. 如圖 3.10,L1∥L2,∠BAC=18°,∠ABC=20°,則 x= 度。

圖 3.10

11. 如圖 3.11,L1∥L2,∠ABC=95°,∠1=28°,∠CDE=67°,則 x= 度,

y= 度。

圖 3.11

12. 如圖 3.12,,則 x= ,y= ,∠BEC= 度。

圖 3.12

(76)

13. 如圖 3.13,L1∥L2∥L3,則 x= 度。

圖 3.13

14. 如圖 3.14,L1∥L2,則∠1= 度。

圖 3.14

15. 如圖 3.15, ∥ ,E、F 分別在 與 上,求∠1。

圖 3.15

(77)

16. 如圖 3.16,直線 L1∥L2,A、B 在 L1上,C、 D、E 在 L2上,求∠1、∠2。

圖 3.16

17. 如圖 3.17, ∥ , ∥ ,∠B=30°,則∠E= 度。

圖 3.17

18. 如圖 3.18, ∥ , ∥ ,∠B=42°,則∠E= 度。

圖 3.18

(78)

19. 如圖 3.19, ∥ , ∥ ,∠E=80°,則∠B= 度。

圖 3.19

20. 如圖 3.20, ⊥ , ⊥ ,∠B=37°,則∠E= 度。

圖 3.20

(79)

歷年基測題目

1. 圖 3.21 中有直線 L 截過兩直線 L1、L2後所形成的八個角。由下列哪一個選項

中的條件可判斷 L1∥L2

(98-1)

(A) 2+4=180 (B) 3+8=180

(C) 5+6=180 (D) 7+8=180

L

L1

L2 8

7

6

5

4 3

2

1

圖 3.21 解答:(B) 3+8=180

想法: (1) 平行線同側內角和等於 180 (2) 對頂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3+2=180

(2) 2=8

(3) 3+8=180

平行線同側內角和等於 180

對頂角相等 由(1) & (2)

(80)

2. 如圖 3.22,長方形 ABCD 中,以 A 為圓心, 長為半徑畫弧,交 於 E 點。

取 的中點為 F,過 F 作一直線與 平行,且交DE︵

於 G 點。求AGF=?

(A) 110 (B) 120 (C) 135 (D) 150

(98-1)

G

E

F

A B

D C

圖 3.22 解答:(D) 150

想法: (1) 正三角形之三內角相等 (2)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30

60

30 150

60

H G

E

F

B D

A

C

圖 3.22(a) 解:

敘述 理由

(1) 連接 D 點與 G 點,如圖 3.22(a) (2) =

(3) ADG=AGD (4) =

(5) AHG=DHG=90

兩點可決定一直線 同圓的半徑相等

△ADG 為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過平行四邊形一邊中點之平行線交於對 邊中點(平行四邊形性質於第六章會再詳 細證明)

長方形之每一角為 90,平行線之同位角

(81)

(6) =

(7) △AHG  △DHG (8) HGA =HGD (9) HDG=HAG

ADG=DAG

(10) ADG=AGD=DAG (11) ADG=AGD=DAG=60

(12) AGD=HGA +HGD=60

2HGA=60

HGA=30

(13) AGF+HGA =180

AGF=180-HGA =180- 30=150

同線段相等

由(3)(4)(5),SAS 全等三角形定理 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 同角相等HDG=ADG,

HAG=DAG 由(2)&(7)

△ADG 中三角相等,故每一角為 60

(三角形內角和 180°性質在第四章會再詳 細介紹)

全量=全部分量和 由(7)

全量=全部分量和 將(11)代入(12)

(82)

3. 如圖 3.23,將四邊形鐵板 ABCD(四個內角均不為直角)平放,沿 畫一直線 L,沿 畫一直線 M。甲、乙兩人想用此鐵板,在 M 的另一側畫一直線 L1

與 L 平行,其作法分別如下:(95-1)

L

M D

A

B C

圖 3.23

甲:如圖 3.23(a),將鐵板翻至 M 的另一側,下移一些並將 緊靠在直線 M 上,再沿 畫一直線 L1,如圖 3.23(b)。

L

M A C D

B

圖 3.23(a)

M L1

L

A D C

B

圖 3.23(b)

乙:如圖 3.23(c),將鐵板轉動到 M 的另一側,下移一些並將 緊靠在直線

參考文獻

Outline

相關文件

相對應的,由於這些函數可以跟雙曲線上的點做對應,所以 稱為雙曲函數,其中主要的奇組合稱為 hyperbolic sine 雙曲 正弦函數,偶組合稱為

相對於圖 相對於圖2.15 的目的程式 的目的程式 的目的程式 的目的程式.. 相對於圖

那些圖形大部分都從「美國數學協會」 (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 MAA) 所 出版的 Mathematics Magazine 所摘錄出來的。MAA 與

如圖,將一張長方形紙張,對摺再對摺,然後剪下一長為 3 公分、寬為 2 公分的長方形,則剪 下的部分展開後的圖形為. 形,且其周長為

如圖,已知平行四邊形 EFGH 是平行四邊形 ABCD 的縮放圖形,則:... 阿美的房間長 3.2 公尺,寬

定理: : : :2.1-2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的對邊相等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 應角的對邊相等 應角的對邊相等 ... S.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左圖的ㄅㄆ線為對稱軸,請 問哪一種畫法能畫出A點的對 稱點 B

如圖,已知平面上不共線 A、B、D 三點,小明利用尺規作 圖找出另一點 C,使得四邊形 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