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蓮社十八賢圖

No. 1543-A 東林十八高賢傳序 東林十八高賢傳目次

慧遠法師 慧永法師 慧持法師 道生法師 曇順法師 僧叡法師 曇恒法師 道昞法師 曇詵法師 道敬法師 佛䭾邪舍尊者 佛䭾跋陀羅尊者 劉程之

張野 周續之 張詮 宗炳 雷次宗

十八賢傳後記 百二十三人傳

曇翼 曇邕 僧濟 慧恭 法安 闕公則 陸脩靜 不入社諸賢傳

陶潛 謝靈運 范甯

蓮社十八賢圖說 No. 1543-B 卷目次

1

贊助資訊

(3)
(4)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5)
(6)
(7)
(8)

No. 1543-A 東林十八高賢傳序

往余令鍾陵。曾過東林寺虎谿橋上遠公社。竟作牛馬走騷驛之場。為之慨然。去今十 餘年。乃得東林十八高賢傳讀之。諸公皆糞壤富貴。膏肓泉石。心超淨穢之區。境際 人天之勝。令人脉脉心動。摳從亡階。況親承接引。妙契因依。豈必入淨土而極樂。

上蓮座而興瞻哉。此傅刻在廬山。未獲流布。樂愚上人謀新業于棲賢山中。尋授吳門 毗耶室梓行。予故喜而序之。使信奉此傳。人人見遠師。人人會廬山也。余謂上人尚 宜索龍眠十八賢圖附之。以傳千載。何羨蘭亭輞川哉。昔宗少文對衡陽王有言。祿如 秋草。時過即腐。試問學道人。此片白蓮花。有腐敗不。不也。

武林寓生 黃汝亨 書 東林十八高賢傳目次

慧遠法師 慧永法師 慧持法師 道生法師 曇順法師 僧叡法師 曇恒法師 道昞法師 曇詵法師 道敬法師 佛䭾耶舍尊者 佛䭾䟦陀羅尊者 劉程之

張野 周續之 張詮 宗炳 雷次宗

百二十三人傳 不入社諸賢傳 䟦

No. 1543

東林十八高賢傳 慧遠法師

法師慧遠。姓賈氏。鴈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年十三。隨舅令狐氏遊學許洛。愽綜六 經。尤善莊老。宿儒先進。莫不服其深致。二十一。欲度江。從學范甯。適石虎暴

(9)

死。南路梗塞。有志不遂。時沙門釋道安。建剎於太行常山。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 也。初聞安師講般若經。豁然開悟。歎曰。九流異議。皆糠粃耳。遂與母弟慧持投簪 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因求直道場。沙門曇翼。每給燈燭之費。安師聞之曰。

道士誠知人。師神明英越。志與理冥。至二十四。大善講貫。有客聞說實相義。往復 問難。彌增疑昧。師為引莊子之說以相比類。惑者釋然。安師因許令不廢外典。常臨 眾歎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後隨安師南遊襄陽。值秦將符丕為宼。乃分張徒 屬。各隨所往。耆德臨岐。皆蒙誨益。唯師不聞一言。即跪請曰。獨無訓勅。懼非人 類。安師曰。如汝者。復何所慮。師乃與弟子數十人。南適荊州。居上明寺。念舊與 同門慧永。約結屋於羅浮。太元六年(晉孝武帝)。至尋陽見廬山間曠。可以息心。乃立 精舍。以去水猶遠。舉杖扣地曰。若此可居。當使朽壤抽泉。言畢清流涌出。尋陽亢 旱。師詣池側。讀海龍王經。忽見神蛇從池而出。須臾大雨。歲竟有秋。因名龍泉精 舍。永師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師學侶寢眾。永乃謂刺史桓伊曰。遠公方富弘 道。而貧道所棲。隘不可處。時師夢山神告曰。此山足可棲神。願毋它往。其夕大雨 雷震。詰旦林麓廣闢。素沙布地。楩柟文梓。充布地上。不知所自至。伊大敬感。乃 為建剎。名其殿曰神運。以在永師舍東。故號東林。時大元十一年也。此山儀形九 疊。峻聳天絕。而所居盡林壑之美。背負鑪峯。旁帶瀑布。清流環階。白雲生棟(廬山 記匡裕先生殷周之際受道於仙人即岩成舘人稱神仙之廬因名廬山尋陽記山高三千三百六十丈周二百五十里其山九疊 水亦九派郡國志疊障九層包藏仙跡)。別營禪室。最居靜深。凡在瞻履。神清氣肅。師聞天竺 佛影。是佛昔化毒龍瑞迹。欣感于懷。後因邪舍律士。敘述光相。乃背山臨流。營築 龕室。淡釆圖寫。望如煙霧。復製五銘。刻于石。江州太守孟懷玉。別駕王喬之。常 侍張野。晉安太守殷隱。黃門毛修之。主簿殷蔚。參軍王穆夜。孝廉范悅之。隱士宗 炳等。咸賦銘贊(見廬山集)。先是尋陽陶侃刺廣州。漁人見海中有神光。網之。得金像 文殊。誌云。阿育王所造。後商人於海東獲一圓光。持以就像。若彌縫然。侃以送武 昌寒溪主僧。僧珍常往夏口。夜夢寺火而此像室獨有神護。馳還寺果焚。像室果存。

及侃督江州。迎像。將還。至舟而溺。荊楚為之謠曰。陶惟劒雄。像以神標。雲翔泥 宿。邈何遙遙。可以誠至。難以力招。及寺成。師至江上。䖍禱之。像忽浮出。遂迎 至神運殿。造重閣以奉之。因製文殊瑞像讚。甞謂諸教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

念佛為先。既而謹律息心之士。絕塵清信之賓。不期而至者。慧永(同師安公先居西林)。 慧持(遠師同母弟)。道生曇順(並羅什門弟)。僧叡曇恒道昺曇詵道敬(並遠師門人)。佛䭾邪舍

(此云覺明罽賓國人)。佛䭾䟦陀羅(此六覺賢迦維衛國人)。名儒劉程之(號遺民)。張野周續之張詮 宗炳雷次宗等結社念佛。世號十八賢。復率眾至百二十三人。同脩淨土之業。造西方 三聖像。建齋立誓。令劉遺民著發願文。而王喬之等。復為念佛三昧詩以見志。師神 貌嚴肅。瞻仰者則心戰。沙門有持如意致獻者。不敢陳白。竊留座隅而去。法師慧 義。強正少可。謂師弟子慧寶曰。諸君膚淺。故於遠公望風推服。常至山。值師講法 華。欲致難。輙內悸流汗。出謂慧寶曰。此公言貌。誠可敬服。殷仲堪任荊州。入山

(10)

展敬。與師俱臨北㵎松下。共談易道。終日忘倦。仲堪歎曰。師智識深明。實難庶 幾。師亦曰。君之才辨。如此流泉(後人名其處曰聰明泉)。司徒王謐。護軍王默。並欽慕風 德。遙致敬禮(王謐有書徃反)。盧循據江州。入山詣師。師少與循父遐同為書生。及見 循。歡然道舊。其徒諫曰。循為國宼。得不為人疑。師曰。我佛法中。情無取舍。識 者自能察之。此何足懼。及宋武進討循設帳桑尾。左右曰。遠公素王廬山與循交厚。

宋武曰。遠公世表之人。何可疑也。乃遣使馳書。遺以錢帛。有行者來侍師。善驅 蛇。蛇為盡去。因號辟蛇行者。有一虎往來。時見行迹。未甞傷人。人號遊山虎。師 與社眾。每遊憩上方峯頂。患去水遠。它日有虎跑其石。水為之出。因號虎跑泉。又 於一峰製涅槃疏。因名擲筆峯。初是大教流行。江東經卷未備。禪法無聞。律藏多 闕。師乃命弟子法淨法領等。遠越葱嶺。曠歲來還。皆獲梵本。昔安公在關中。請曇 摩難提。出阿毗曇心論。其人未善晉言。頗多疑滯。後僧伽提婆至。即請重譯。及三 法度論。於是二論乃興。師即製序以貽學者。聞鳩摩羅什入關。遣書通好。什答書 曰。傳繹來貺。粗聞風德。經言末代東方有護法菩薩。欽哉仁者善弘其道。曇摩流支 入秦。師遣弟子曇邕。請於關中。出十誦律流傳晉國。西土諸僧。咸稱漢地有大乘開 士。每東向致禮獻心盧岳。及佛䭾䟦陀羅至。師即請出禪數諸經。於是禪戒典出自廬 山。幾至百卷。先是此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長遠。師曰。佛是至極。至 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乃著法性論十四篇。羅什見而歎曰。邊方未見經。

便闇與理合。秦主欽風。以大智度論新譯致書求序。師以其文繁廣。乃抄其要為二十 卷而為之序(羅什譯智論凡百卷)。桓玄征殷仲堪。要師出虎溪。稱疾不往。玄將入山。左 右曰。昔殷仲堪禮敬於遠。請公勿屈。玄曰。仲堪死人耳。及玄見師不覺屈膝。所懷 問難。不復敢發。及語至征討。師即不答。玄後以震主之威。勸令登仕。師正辭以 答。玄不能強。既而欲沙汰眾僧。下教僚屬。曰沙門之徒。有能申述經誥。禁行修整 者。始可以宣寄大化。其有違於此者。悉當罷黜。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列。

師因致書廣立條制。玄悉從之。初庚氷輔政。以沙門應敬王者。何充奏不應禮。及玄 在姑熟。復申氷議。師答書曰。袈裟非朝宗之服。鉢盂非廊廟之器。塵外之客。不應 致敬王者。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一明在家者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二明出家 以求志。變俗以達道。豈得與世典同其禮敬。三明求宗不順化。宗謂泥洹不變。以化 盡為宅(泥洹即涅槃飜不生不滅)。不順化者。其生可滅。其神可冥。冥神絕境。謂之泥洹。

而不隨順於生生化化。流動無窮之境。斯所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豈復有所禮敬者 哉。四明體極不兼應。謂歷代君王體極之主。但務方內。而不可並御于方外。故曰不 兼應。天地之道。功盡于運化。帝主之德。理極于順通。與夫獨絕之教。不變之宗。

優劣明矣。若夫如來之道。則無所不應矣。五明形盡神不滅。謂火之傳于薪。猶神之 傳于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方生方死。往來無窮。但悟澈者反本。惑理者 逐物耳。有頃。玄篡位。即下書曰。佛法宏誕所未能了。初推奉主之情。故令興敬。

今事既在己。宜盡謙光。諸道人。勿復致禮也。桓玄西奔。安帝自江陵還京師。輔國 何無忌勸師侯迎。師稱疾不行。帝遣使勞問。師上書謝病。帝復下詔慰答。師甞講喪

(11)

服經(當是禮記小記大記四制等篇)。雷次宗宗炳等。並執卷承旨。次宗後著義疏。首稱雷 氏。宗炳寄書責之曰。昔與足下面受于釋和尚。今便稱雷氏耶(陸德明毛詩音義云周續之與雷 次宗同受詩義于遠法師亦此類也)。釋惠要患山中無刻漏。乃與水上立十二葉芙蓉。因波隨 轉。分定晝夜以為行道之節。謂之蓮花漏。僧澈善篇牘。甞至山南攀松而嘯。和風遠 集。眾鳥悲鳴。超然有自得之趣。退諮于師曰。律禁管絃歌舞。若一吟一咲。可得為 乎。師曰。苟以亂意。皆為非法。徹唯而止。師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唯以淨土克 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繫想。三覩聖相沉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之東 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虗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 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 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䭾邪舍慧持(義熈八年先逝)慧永(義熈 十年先逝)劉遺民(義熈六年先逝)在佛之側。前揖師曰。師志在先。何來之晚。師語法淨惠 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見佛相。今復見之。吾生淨土必矣。又曰。七日之期。斯 為漸矣。即寢疾。製遺誡曰。吾昔以知命之年。託業此山。自審有必盡之期。便欲絕 迹外緣以求其志。良由性弱於斷。遂令同趣相引。時賢過眷。情以類感。不覺形與運 頹。今年已八十三矣。仰尋違離之誨。俯慨自負之心。徒令此生虗謝。以悼往疾之 深。今于至時露骸松林之下。即嶺為墳。無土木同狀。此乃古人之禮。汝等勿違。苟 神理不昧。庶達其誠。大哀世尊。亦當祐之以道。門徒號慟若喪父母。師以世情難 割。乃制七日展哀。至期始順寂。即義熈十二年八月六日也。弟子不忍露屍。與尋陽 太守阮侃奉全軀舉葬于西嶺。累石為塔。謝靈運立碑以銘。遺德張野作序。自稱門 人。宗炳復立碑於寺門。以表德業。師將終耆德請以豉酒治病。師曰律無通文。請飲 米汁。師曰。日過中矣。又請食蜜和水。乃令披律尋文。卷未半而終。所著經論諸序 銘贊詩記凡十卷。號廬山集(刻梓在越府)。自佛圖澄道安師遠法師曇順僧叡五世為國師 云。唐宣宗大中二年。追諡辯覺大師。昇元三年。追諡正覺(南唐李先主年號即晉高祖皇帝天 福四年也)。大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追諡圓悟大師凝寂之塔。

慧永法師

西林法師慧永。河內潘氏。年十二出家。事沙門竺曇現。初習禪於恒山。與遠師同依 安法師。期結宇羅浮。及遠師為安公所留。師乃欲先度五嶺。太元初至尋陽刺史陶範 素挹道風。乃留憩廬山。舍宅為西林以奉師。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甞含咲。語不 傷物。峯頂別立茅室持往禪思。至其室者。常聞異香。因號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輙 驅去。遠師來之龍泉桓伊為立東林。三十年影不出山。師居西林。亦如之。甞因法事 至近邑。還山薄暮烏橋營主醉騎馬當道遮師不聽去。師以杖指馬。馬驚走。營主仆 地。師捧慰之遂還。營主病。往寺誨罪。師曰。非貧道意。為禱之。尋愈。鎮南將軍 何無忌鎮尋陽。至虎溪。請遠公及師。遠公持名望。從徒百餘。高言華論。舉止可 觀。師衲衣半脛。荷錫捉鉢。松下飄然而至。無忌謂眾曰。永公清散之風。乃多於遠

(12)

師也。師標誠植願。動在安養。義熈十年在疾。忽斂衣求屣欲起。眾驚問。師曰。佛 來也。言終而化。異香七日。方歇葬于寺之西南。春秋八十三。唐玄宗朝。詔重建塔 亭。追諡覺寂大師實智之塔。

慧持法師

法師慧持。遠公同母弟也。幼讀書一日所記常敵十日。年十八與兄同事安公。徧學眾 經。遊刃三藏。及安公在襄陽遣遠公與師東下。遂止廬山。師形長八尺衲衣垂膝。徒 屬三百。師為上首。豫章太守范甯請師講法華經阿毗曇論四方雲聚瑯邪王珣與范甯書 問遠持二公孰愈。甯曰。誠謂賢兄賢弟。珣復書曰。但令如弟。誠未之有。況復賢邪 羅什在關中。遙相欽敬。每致書通好。隆安三年。辭兄入蜀。遠公留之曰。人生愛 聚。汝獨樂離。師曰。滯情愛聚者。本不應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為期耳。

即悵然而別。至成都[郫-卑+((白-日+田)/廾)]縣。居龍淵寺。大弘佛法。升其堂者。

號登龍門。義熈八年順寂春秋七十六。臨終遺命。務嚴律儀。專心淨業。以東間經籍 付道泓。西間法典付曇蘭。以泓行業清敏。蘭神悟天發。並能係軌師蹤焉。

道生法師

法師道生。魏氏。鉅鹿人。幼從竺法汰出家披對經誥。一覽能誦。年在志學。便登講 座。吐納明辨。雖宿望莫敢酬抗。初依盧山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乃與僧叡慧嚴慧 觀等遊學長安。從羅什受業關中。僧徒咸仰神悟。甞喟然歎曰。自經典東流。譯人重 阻多滯權文。鮮通圓義。若忘筌得魚。始可與言道矣。於是校閱真俗精練空有研思因 果。乃立善不受報。及頓悟成佛義又著二諦論。佛性常有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緣 論。並籠罩舊說妙有淵旨。守文之徒嫌嫉競起。師又以法顯三藏所翻泥洹經本先至(六 卷成文)。經云。除一闡提。皆有佛性。師云。夫稟質二儀。皆有涅槃。正因闡提含生 之類。何得獨無佛性。盖是經來未盡耳。乃唱闡提之人。皆得成佛。時大本未傳。孤 明先發。舊學僧黨。以為背經。遂顯大眾。擯而遣之。師正容誓之曰。若我所說背 經。當見身癘疾。若與實相不背。願舍壽之日。踞師子座。遂拂衣而行。及後大經至 聖行品云。一闡提人。雖復斷善。猶有佛性。於是諸師皆為媿服。師被擯南還入虎丘 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至闡提處。則說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群石 皆為點頭。旬日學眾雲集。忽雷震青園。佛殿有龍升天。因改寺曰龍光。師於寺請罽 賓律師譯沙彌塞律傳于世。既而辭眾復投廬山預蓮社。久之還都止青霞寺。宋文帝大 會沙門親御地筵食至良久。眾疑過中。帝曰。始可中耳。生乃曰。白日麗天。天言始 中。何得非中。遂舉箸而食。一眾從之。莫不嘆其機辯。時王弘范泰顏延之並挹敬風 猷相從問道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于廬山升座說法將畢。眾見麈尾紛然墜地隱几而 化。宛若入定諸師聞之。益信前誓有證。翌日葬于廬山之西阜。初關中僧肇。始註維 摩詰經。世咸玩味師乃更發深旨。人服其妙。所述維摩詰法華泥洹小品諸經皆有義疏

(13)

時以師能推闡提得佛之義。于是顯其頓悟不受報等論。

曇順法師

法師曇順。黃龍人。幼出家承訓羅什講釋群經妙盡色空無著之旨。什歎曰。此子奇器 也。後來廬山同脩淨業。寧蠻校尉劉遵孝於江陵立寺。要師經始。盛弘念佛三昧之 道。宋元嘉二年。別眾坐逝。異香滿室。春秋七十九。

僧叡法師

法師僧叡。冀州人。遊學諸方甞行經蜀西界為人所掠使牧羊。有商客異之。疑是沙 門。及問以經義。無不綜達。即出金贖之。後遊歷天竺諸國。還至關中。從羅什諮稟 經義。羅什翻法華經。以竺法護本云。天見人。人見天。什曰。以此言過質耳。叡 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什喜。遂用其文。久之。來入廬山。依遠公脩淨業。

既而適京師止烏衣寺。講說眾經。聽者推服。宋彭城王義康要入第受戒師曰。禮聞來 學。王乃入寺。祗奉戒法。王以貂裘奉師常用敷坐。王蜜以錢三萬買之。師曰。此雖 非所宜服。然王之所施。不可棄也。王聞益加敬。謝靈運篤好佛理。殊方俗音。多所 通解。甞以經中字音求證於師。因為著十四音訓。梵漢昭然。元嘉十六年無疾。告眾 曰。吾將行矣。即面西合掌而亡眾見臥內一金蓮花倐爾而隱。春秋八十五。

曇恒法師

法師曇恒。河東人。童孺依遠公出家。年甫十三。便能講說。內外典籍。無不通貫。

德行清孤。物情推服。常有群鹿馴遶座隅。自入廬山。專志淨業。義熈十四年端坐合 掌。厲聲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二。

道昞法師

法師道昞。頴川人。陳氏幼出家為遠公弟子。該通經律。兼明莊老。志節孤峻。言與 行合。念佛三昧究心無間。義熈十四年豫章太守王䖍。入山謁敬請為山中主用紹遠公 之席。眾以道源法嗣。咸知宗仰。元嘉十二年集眾念佛。就座而化。春秋七十一。

曇詵法師

法師曇詵。廣陵人。幼從遠公出家。勤脩淨業。兼菩講說。註維摩經行于世。常著窮 通論以明宿修述蓮社錄以記往生。又能別識鳥獸毛色俊鈍之性。洞曉艸木枝幹甘苦之 味。妙盡其理。人知其有密證云。元嘉十七年集眾謂曰。自建寺以來。至此五十年。

吾之西行。最在其後。即跏趺念佛百聲。閉息遂絕。春秋八十。

道敬法師

(14)

法師道敬。瑯邪王氏。祖凝之刺江州。遂從遠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經論。日記萬 言。每歎戒律。終日難全。願淨六根。但稟一戒。以為得度之要。遠公知其堅正。許 之篤志念佛。蚤夜弗替。遠公歸寂。乃入若邪山。宋永初元年謂眾曰。先師見命。吾 其行矣。即端坐唱佛而化。眾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滅。春秋五十二。

佛䭾邪舍尊者

尊者佛䭾邪舍(晉云覺明)。罽賓國婆羅門種。有沙門至其家乞食。父本外道怒歐之。遂 手足攣躄。巫師謂曰。坐犯賢聖。即請此沙門悔過。旬日乃瘳。因令邪舍出家。時年 十三。隨師行曠野。與虎遇。邪舍曰。虎已飽。必不傷人。前行中道。果見餘骸。年 十五。誦經日至萬言。以分衛廢業為憂(梵語分衛晉言乞食)。一羅漢來代乞食。年十九誦 經滿數百萬。言性度簡傲。不為諸人重。至三十猶為沙彌復從舅氏學五明論世間法術

(內眾外道皆有五明內五明者一聲明二醫方明三呪術明四工巧明五因明外五明者前四并同后一是符印明)。至沙 勒國。待遇隆厚。既而羅什至。乃從學阿毗曇論十誦律什隨母反龜茲師遂留止行化。

符堅遣呂光伐龜茲執羅什。師聞歡曰。我與羅什未盡懷抱。今忽覊虜。相見何期。後 十年。師東至龜茲。盛弘法化。羅什在姑臧。遣信要之。師恐國人止其行。取清水以 藥投之。呪數十言。與弟子洗足。即夜便發。比旦行數百里。追之不及。問弟子何所 覺耶。答曰。唯聞疾風流韾。兩目有淚。師又呪水洗足乃止。既達姑臧。什已入長 安。聞姚主逼以妾媵。歎曰。羅什如好綿纊。何可使入棘林。羅什勸姚主遣使迎師。

既至。別立省寺于逍遙園。四事供養。一無所受。時至分衛一食而已。時羅什譯出十 住經師更相徵決。辭理方定師髭赤善解毗婆沙論。時人號赤髭論主。秦弘始中譯出四 分律(四十四卷)長阿含經(二十二卷)。義熈八年來廬山入社。後辭還本國。自罽賓以虗空藏 經一卷。寄商客至涼州。

佛䭾跋陀羅尊者

尊者佛䭾䟦陀羅(晉云覺賢)。姓釋迦。迦維羅衛國人。甘露飯王苗末也。幼亡父母。出 家為沙彌。年十六。博學羣經。深達禪律。甞與僧伽達多。共遊罽賓。達多閉戶禪坐 忽見師來云。暫往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后益見其神變。敬心祈問。方知得不 還果。時姚秦沙門智嚴至罽賓覩法眾清淨慨然東顧曰。我諸同輩未遇真匠將何發悟。

即諮詢于眾。孰能遂我祈請。流化東土。僉應之曰。䟦陀羅其人也。嚴乃要師裹糧而 行。經歷諸國。至交阯附舶循海。達于青州東萊。聞鳩摩羅什在長安。即往從之。秦 太子泓請師于東宮集眾說法。與羅什論色空義。師曰。汝祗說得果中色空。不說得因 中色空。什問何謂。師曰。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 微。眾微空中無一微。往復數番。羅什罔測。秦主興供僧三千。盛修人事。而師禪靜 自守。忽謂弟子曰。吾見本國五舶俱發。眾謂妄言。因共擯棄。乃與弟子慧嚴慧觀四 十餘人。俱發至廬山香谷[菱-八]舍而居([菱-八]蒲曷切草舍)。時會蓮社遠公謂師被擯過

(15)

由門人縣記五舶。于律無犯。即遣弟子曇邕致書秦主為其解擯。乃請師東林譯出禪數 諸經。自是江東始耽禪悅。師志在遊化。西適江陵。持鉢分衛。果見天竺五舶至。此 後還都立道場寺。先是支法領於于闐得華嚴梵本三萬六千偈。未經宣譯。義熈十四 年。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請師為主譯。與沙門法業慧義惠嚴慧觀等為筆授 譯。成六十卷。有二青衣。且從池出灑掃研墨。師先後譯出。觀佛三昧經。般泥洹 經。脩行方便論。及法顯所得大僧祗律。凡十五部。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塔于廬 山北嶺。

劉程之

劉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漢楚元王之後。妙善老莊。旁通百氏。少孤。事母以孝聞。

自負其才。不預時俗。初解褐為府參軍。謝安劉裕嘉其賢相推薦。皆力辭。性好佛 理。乃之廬山傾心白託。遠公曰。官祿巍巍欲何不為。答曰。君臣相疑。吾何為之。

劉裕以其不屈。乃旌其號曰遺民。及雷次宗周續之宗炳張詮畢頴之等同來廬山。遠公 謂曰。諸君之來。豈宜忘淨土之遊乎。程之乃鑱石為誓文。以志其事(文見廬山集)。遂于 西林㵎北。別立禪坊。養志安貧。精研玄理。兼持禁戒。宗張等咸歎仰之。甞貽書關 中。與什肇揚搉經義著念佛三昧。詩以見專念坐禪之意。始涉半載。即于定中見佛光 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于正念佛中。見阿彌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程之 曰。安得如來為我摩頂。覆我以衣。俄而佛為摩頂。引袈裟以披之。它日念佛。又見 入七寶池。蓮青白。其水湛湛。有人頂有圓光。胸出卍字(卍字音萬是佛具萬德之相)。指池 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飲之。程之飲水甘美。及窹猶覺異香發于毛孔。乃自慰曰。吾 淨土之緣至矣。復請僧轉法華經。近數百遍。后時廬阜諸僧畢集。程之對像焚香。再 拜而祝曰。我以釋迦遺教故。知有阿彌陀佛。此香先當供養釋迦牟尼如來。次供養阿 彌陀佛。復次供養妙法華經。所以得生淨土。由此經功德。願令一切有情。俱生淨 土。即與眾別臥床上。面西合手氣絕。勅子壅。積土為墳。勿用棺槨。時義熈六年 也。春秋五十九(廬山集載感應事迹甚詳)。

張野

張野字萊民。居尋陽紫桑。與淵明有婚姻。契野學兼華梵。尤善屬文。性孝友。田宅 悉推與弟。一味之甘。與九族共。州舉秀才。南中郎。府功曹。州治中。徵拜散騎常 侍俱不就。入廬山依遠公。與劉雷同尚淨業。及遠公卒。謝靈運為銘。野為序首。稱 門人。世服其義。義熈十四年與家人別。入室端坐而逝。春秋六十九。

周續之

周續之。字道祖。鴈門人。父歿過江。因居豫章。八歲喪母。哀戚過于成人。十二詣 范甯受業。通五經五緯。時號十經童子。養志閒居。窮研老易。公卿交辟無所就。入

(16)

廬山事遠公。預蓮社。以為身不可遺。餘累宜絕。遂終身不娶。布衣蔬食。劉毅鎮姑 熟。命為撫軍。復辟太學博士。俱不就。以稽康高士傳。得出處之正。為之註譯。宋 武帝北伐。太子居守。迎館安樂寺。入講禮月餘。復還山。江州太守劉柳。薦于武 帝。辟太尉掾不就。武帝踐祚。召至都間館東郭外。乘輿行幸問禮經。慠不可長。與 我九齡射于矍圃三義。辨析精異上甚說。或問身為處士。時踐王庭何也。答曰。心馳 魏闕者。以江湖為桎梏。情致兩忘者。市朝亦岩穴耳。時號通隱先生。續之素患風 痺。不復堪講。乃移病鍾山。景平元年卒。春秋六十七。

張詮

張詮。字秀碩。野之族子也。尚情高逸。酷嗜典墳。雖耕耡。猶帶經不釋。朝廷徵為 散騎常侍。不起。庾悅以其貧起為尋陽令。咲曰。古人以容膝為安。若屈志就祿。何 足為榮。乃入廬山。依遠公研窮釋典。深有悟入。宋景平元年無疾。西向念佛。安臥 而卒。春秋六十五。

宗炳

宗炳。字少文。南陽人。其母聦辨。富于學識。教授諸子皆有成。炳妙善琴書。尤精 玄理。殷仲堪桓玄並以主簿辟皆不就。劉裕領荊州。復辟為主簿。答曰。棲丘飲谷。

三十年矣。乃入廬山築室依遠公蓮社久之。兄臧為南平守逼與俱還江陵。閒居絕俗。

劉裕辟太尉掾不就二兄卒。累甚眾。頗營稼穡。武帝勅南郡長時至餼賚衡陽王義季在 荊州親至其室炳角巾布衣引見不拜。王曰。處先生以重祿可乎。對曰。祿如秋艸。時 過即腐。宋受禪徵為太子舍人。元嘉初徵為通直郎。太子建徵為中庶子並不應。妻羅 氏。亦有高志。羅氏歿。炳哀之過甚。既而悲情頓釋。謂沙門慧堅曰。死生之分。未 易可達。三復至教。方能遣哀。雅好山水。往必忘歸。西涉荊巫。南登衡岳。因結宇 山中。懷尚平之志。以疾還江陵。歎曰。老病俱至。名山不可再登。唯澄懷觀道臥以 遊之。凡所遊履。悉圖之于室。謂人曰。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宋元嘉二十四年 卒。春秋六十九。

雷次宗

雷次宗。字仲倫。豫章南昌人博學明詩禮入廬山預蓮社立館東林之東。元嘉十五年召 至京師立學舘鷄籠山置生徒百員除給事中不拜。久之還南昌公卿徂道以送與子姪書 曰。吾童穉之年。已懷遠略。弱冠託廬山事釋和尚。遊道餐風。二十餘載。淵匠既 傾。復與汝曹歸耕先壟。山居谷飲。忽復十年。及今未老尚可勵志。成西歸之津梁。

自今以往。家務大小。一勿見關。二十五年召拜散騎常侍不就。復徵詣京師。築室鍾 山。謂之招隱館。每自華林園。入延賢堂。為太子諸王講禮經。是年無疾而卒。春秋 六十三。子肅之頗傅素業。官至豫章郡丞。

(17)

十八賢傳。始不著作者名。疑自昔出于廬山耳。熈寧間嘉禾賢良陳令舉舜俞粗加刊 正。大觀初沙門懷悟以事迹疎略。復為詳補。今歷考廬山集。高僧傳。及晉宋史依 悟本。再為補治。一事不遺。自茲可為定本矣。

百二十三人傳 曇翼

餘杭人。初入廬山依遠公。後往關中。見羅什東還會稽入秦望山誦法華經十二年。感 普賢大士化女子身。披采服。㩗筠籠。一白豕大蒜兩根。至師前曰。妾入山采薇(上采 服五采也彩俗下采薇采取也作採俗)。日已斜。豺狼縱橫。歸無生理。敢托一宿。師却之力。

女復哀鳴不已。遂令居草床上。夜半號呼腹疼告師按摩。師辭以持戒。不應手觸。女 號呼愈甚。師乃以布裹錫杖。遙為按之。翌日女以采服化祥雲。豕變白象蒜化雙蓮。

凌空而上。謂師曰。我普賢菩薩。特來相試。郡太守孟顗聞于朝。勑建法等寺(今天衣 寺)。初餘杭山沙門法志。常誦法華。有雉巢于菴側。翔集座隅。若聽受狀。如是七 年。一日忽燋悴。志曰。汝能聽經。必生人道明旦雉殞。即為瘞之。夜夢童子拜曰。

因聽經得脫羽類。今生山前王氏。後其家設齋。志方踵門。兒曰。我和尚來也。志撫 之曰。汝我雉兒也。解衣視掖下有雉毳三莖。七歲令入山出家。十六落髮以掖有毳。

因名以翼。

曇邕

楊氏。關中人。形長八尺。雄武過人。南來廬山依師遠公。內外典籍。無不綜習。立 茅屋于山西以自居。止有弟子曇果。澄思禪門。一夕夢山神求受戒法。果曰。家師在 此。可往求之。邕忽見一人著袷衣。風神端雅。從者三十人。乞授戒。師以果先夢。

知是山神。乃為說法授五戒畢。神以外國二鋤為嚫。禮謝而去。師後往荊州行化。卒 于竹林寺。

僧濟

入廬山問道。精悟深要。遠公歎曰。紹隆大法。其在汝乎。及在疾。遠公以燭遺之 曰。汝可馮此建心安養。師執燭停想。延僧誦淨土經。至五更。以燭授弟子元弼。隨 僧行道。頃之覺自秉一燭浮空而行。見阿彌陀佛接至于掌。徧事諸佛。須臾而覺。喜 曰吾以一夕觀念。便蒙接引。明日復于空中。見佛菩薩。謂弼曰。佛來也。即舉首西 顧。一息而終。時方炎歊。體三日不變。異香郁然。

慧恭

豫章豐城人。與僧光慧堪慧蘭同志為學。光等學力不逮恭。而于淨土繫想則過之。蘭

(18)

謂恭曰。君雖力學博聞。豈不知經云。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恭曰。學不可已。

孰能未死昧昧如癡哉。後七年。蘭等先逝。去時並有奇應又五年恭病且篤曰。大道沿 洄。何時可止。死生去來吾何歸哉。于是叩頭雨泣。誓心安養。念不少間。忽見無量 壽佛。以金臺前迎。恭乘其上。見蘭等于臺上光明中而告之曰。長老受生。已居上 品。五等不勝慰喜。但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耳。恭于是日告眾。欣然奮迅而滅。義熈 十一年也(廬山集有恭道人臨終感應事)。

法安

初依遠公為弟子。妙善講說。兼習禪業。律身持戒。為行尤精。義熈中。新陽邑社有 暴虎居神廟樹下。前後害民以百數。安遊其村。居民皆早閉門。乃之樹下禪坐。須臾 虎負人至。見安驚喜跳伏。安乃為說法授戒。有頃而去。明旦居民見安。謂是神人。

相率禮敬。因改神廟。立寺宇。請安居之。左右田園。並舍為寺業。常欲畫像須銅 青。慮不可致。忽夢一人跪床前云。此下有銅鐘。窹即掘之。果得二鐘。取青成像。

而以銅助遠公鑄佛。後不知所終。

闕公則

入廬山白蓮社。既逝。有同社人至洛陽白馬寺。夜中為公則脩忌祭。忽一時林木殿 宇。皆作金色。空中有聲曰。我是闕公則。祈生極樂國。今已得生矣言訖無所見。

陸脩靜

吳興人。蚤為道士。置館廬山。時遠法師居東林。其處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 過此。輙有虎號鳴。因名虎溪。後送客。未甞過獨陶淵明與修靜至。語道契合。不覺 過溪。因相與大咲世傳為三咲圖。宋泰始三年。羽化于京師。賜諡簡寂。以故居為觀

(雲笈七籤本傳云元徽五年化)。 不入社諸賢傳

陶潛

字淵明(一字元亮)。晉大司馬侃之曾孫。少懷高尚。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以為實 錄。初為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絃歌為三徑之資。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郡 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歎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

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及宋受禪。自以晉世宰輔之後。恥復屈身異代。居尋陽柴桑。

與周續之劉遺民並不應辟命。世號尋陽三隱。甞言夏月虗閒。高臥北窻之下。清風颯 至。自謂羲皇上人。性不解音。畜素琴一張。絃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 曰。但識琴中趣。何勞絃上聲。甞往來廬山。使一門生。二兒舁籃輿以行。時遠法師

(19)

與諸賢結蓮社。以書招淵明。淵明曰。若許飲。則往。許之。遂造焉。忽攢眉而去。

宋元嘉四年卒。世號靖節先生。

謝靈運

祖玄有功晉室。靈運為康樂公主孫。襲封康樂公。文章為江左第一(應為江右指金陵也)甞 着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尋山陟嶺。必造幽峻。至廬山。一見遠公。肅 然心伏。乃即寺築臺。翻涅槃經。鑿池植白蓮。時遠公諸賢。同脩淨土之業。因號白 蓮社(或云□為東西二地)。靈運甞求入社。遠公以其心雜而止之。

范甯

字武子。篤學多所通覧。時浮虗相煽。儒雅日替。甯以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

深于桀紂。乃著論非之。累遷中書侍郎。朝廷疑義。輙諮訪之。出補豫章太守。大設 庠序。起學臺。功用彌廣。刺史王凝之上言抵罪免官歸家。遠公招之入社。而甯竟不 能往。

龍眠李伯時。為余作蓮社十八賢圖。追寫當時事。按十八賢行狀。沙門慧遠。初為 儒。因聽道安講般若經。豁然大悟。乃與其弟慧持。俱棄儒落髮。太元中。至盧山。

時沙門慧永。先居香谷。遠欲駐錫是山。一夕山神見夢。稽首留師。忽于後夜。雷電 大震。平旦地皆坦夷材木委積。江州刺史桓伊表奏其異。為師建寺。是為東林。因號 其殿為神運。時有彭城遺民劉程之。豫章雷次宗。鴈門周續之。南陽宗炳。張詮。張 野。凡六人。皆名重一時。棄官捨緣。來依遠師。復有沙門道昺。曇恒惠叡曇詵道敬 道生曇順凡七人。又有梵僧佛䭾䟦陀羅。佛䭾邪舍二尊者。相結為社。號廬山十八 賢。時陳郡謝靈運。以才自負。少所推與。及來社中。見遠師心悅誠服。乃為開池種 白蓮。求預淨社。遠師以其心亂拒而不納。陶潛時棄官居栗里。每來社中。或時纔 至。便攢眉回去。遠師愛之。欲留不可得。道士陸脩靜居簡寂觀。亦常來社中。與遠 相善。遠自居東林。足不越虎溪。一日送陸道士。忽行過溪。相持而咲。又甞令人沽 酒。引淵明來。故詩人有愛陶長官醉兀兀。送陸道士行遲遲。沽酒過溪俱破戒。彼何 人斯師如斯。又云陶令醉多招不得。謝公心亂去還來者。皆其事也。此圖初為人路。

與清流激湍。縈帶曲折。踰石橋。溪迴路轉。石巖一。又繚而上石巖一。二巖之間。

有方石池種白蓮花。嵓之傍。有石梯。度山迤邐而去。不知所窮。當圖窮處。橫為長 雲。蔽覆樹腰巖頂。其高深遠近。盖莫得而見也。傍石池有高崖懸泉。下瀦為潭。支 流貫池。下注大溪。激石而湍浪者。虎溪也。嵓之外。遊行而來者二人。一人登嶺出 半身者。宗昺也。一人躡石磴而下者曇順也。嵓中經筵會講者四人一人踞床憑几揮麈 而講說者。道生也。一人持羽扇。目注懸猿。而意在深聽者。雷次宗也。一人合掌坐 于床下者。道敬也。一人相向而坐者。曇詵也。一人執經卷。跪聽于其後。童子一。

(20)

具。一人凭石而坐者。劉程之也。一人手開經軸。倚石而回視者。張詮也。一人正坐 俯而閱經者。惠叡。也一人回坐拱手傍視而沉思者。惠持也。一人持如意而指經者。

惠永也。一人捧經笈與童子持如意立其後。又童子跪而司火。持鋏向爐而吹。一人俯 爐而方烹。一人捧茶盤而立。傍有石置茶器。又一巖中有文殊金像繯坐其下為佛事者 三人。一人執爐跪而歌唄者。曇恒也。一人坐而擎拳者。道昺也。一人執經卷而坐 者。周續之也。臨溪偶坐者二人。皆梵僧。一人袒肩持短錫者。跋陀羅也。一人舉如 意據膝而坐者。耶舍也。童子一。卷髮胡面持羽扇立其後。一人露頂坦腹仰視懸泉坐 而濯足者。張野也。童子持巾立其側。又蹲而汲者一人。石橋之傍。峭壁崛起。前有 僧與道士相促而咲者。遠公送陸道士過虎溪也。一人貌恠雄視。捉巾瓶而立者。捕虵 翁也。童子負杖却立而待。一人乘籃輿者。淵明之迴去也。淵明有足疾。甞以竹籃為 輿。其子與門生肩之。前者若欲憩而不得。後者若甘負而忘倦。盖門人與其子也。童 子負酒瓢從之。一人持貝葉騎而方來者。謝靈運也。傍一人持曲笠。童子負笈前騎而 行。凡為人三十有八。馬一猿一。鹿一。器用艸木。不復以數計。人物灑落。泉石秀 潤。追千載于筆下。萃群賢于掌中。開圖恍然。若與之接。揮麈而談者。如欲懸河吐 屑。肆辯而未停。默坐而聽者。如欲屏息社意。審諦而冥冥。沉思者。如欲鈎深味 遠。叩玄關宅靈府。而遊乎恍惚之庭。梵唄者。如欲轉喉鼓舌而有雲雷之響。與海潮 之聲。行往來者。如御風而遐舉。坐臨水者。如騎鯨而將去。咲執手者。軒渠絕倒。

達于衣冠。盖其心手相忘。筆與神會。而妙出意表。故能奴隷[(厂@((既-旡)-日 +口))*頁]陸。童僕張吳。跨千載而獨步。非十八人者。不足以發伯時之筆。非伯時 者。不足以寫十八人之趣。豈非泉石膏肓。煙霞錮疾。其臭相似。故形容之工。若同 時而共處者也。伯時與余為從兄。實山林莫逆之友。為此圖凡三十八日而成。余得 之。遊居寢飰其下。客來觀者。或未知蓮社事。因記其後。覽者當自得之也。圖成于 元豐庚申十二月二十五日。越明年辛酉正月二十六日。龍眠李冲元元中記。

東林十八高賢傳(終)

No. 1543-B

右蓮社高賢傳一卷。本不著作者姓名。自隋唐志晁陳二家俱未見書。曰原䟦。謂自昔 出於廬山。宋熈寧間。嘉禾賢良陳舜俞。粗加刊正。大觀初。沙門懷悟。復為詳補。

而是書始顯。然此十八高賢。皆晉宋時人。則此傳亦當為晉宋時書。故仍從唐宋叢書 釆補。其曰蓮社者。謂謝靈運在廬山。鑿池種白蓮。時遠公諸賢同修淨土之業。因號 白蓮社。靈運甞求入社。遠公以其心雜而止之。夫既不許其人入社。而又取其人所種 之蓮以名社。則人之稱斯社也。其謂之何。但如遠公。始欲從學。范甯卒乃傳經。雷 次宗周續之。以一釋和尚。而能為功經學前。此所未有也。白香山為劉軻代書。謂廬 山自陶謝。洎十八賢以來。儒風緜緜不絕。而皆由遠公倡之。今錄其書。又豈獨為釋 氏提振宗風耶。汝上王謨識。

(21)
(22)

CBETA 贊助資訊 (http://www.cbeta.org/donation/index.php)

自 2001 年 2 月 1 日起,CBETA 帳務由「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承辦,並成立

「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CBETA 專戶,所有捐款至 CBETA 專戶皆為專款專 用,歡迎各界捐款贊助。

您的捐款本協會皆會開立收據,此收據可在年度中申報個人或企業的綜合所得稅減 免。感恩諸位大德的善心善行,以及您為佛典電子化所做的一切貢獻。

信用卡線上捐款

本線上捐款與聯合信用卡中心合作,資料傳送採用 SSL (Secure Socket Layer) 傳輸 加密,讓您能夠安全安心地進行線上捐款動作。

前往捐款

信用卡 (單次 / 定期定額) 捐款

本授權書可提供單次捐款或定期定額捐款之用途。

請於下載並填妥捐款授權書後,請傳真至 02-2383-0649 ,並請來電 02-2383-2182 確認。

或掛號寄至 10044 台灣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 77 號 8 樓 R812 財團法人西蓮教育 基金會收。

請在此下載 授權書 (MS Word 格式)

劃撥捐款

郵政劃撥帳號:19538811 戶名: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欲指定特殊用途者,請特別註明,我們會專款專用。

線上信用卡 / PayPal 捐款

PayPal 是一個跨國線上付款機制的公司,CBETA 引用其服務,提供網友能在線上使用 信用卡或 PayPal 帳戶贊助 CBETA 。

(23)

PayPal is an online system of a global payment solution.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project.

相關收據開立事宜,由於付款幣別為美元,我們除了會依您所贊助之美元金額開立收 據外,另我們會依捐款當日公告匯率開立台幣收據,此收據為國內正式合法報稅憑 證。

Since the donation made is in US currency, hence all the receipts will be issued in the US dollars consequently. However for the domestic donators, a Chinese official receipt will also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foreign

exchange rate for the purpose of tax deduction.

線上信用卡 / PayPal 贊助

支票捐款

支票抬頭請填寫「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CBETA is part of Seeland Educational projects, any donation (ex- cheques, remittance, etc.,) please entitle to "The Seeland Education Foundat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5 印順法師即雲:“佛學只是佛法之學,佛教之學。”(釋印順: 〈談入世與佛學〉, 《妙雲集》下編之七:〈無諍之 辯〉 ,第

Hence, Buddhism has become even more adapted to contemporary society for its realistic and universal values, as well as making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temporary

如來使:經上說,誦持《法華經》、說《法華經》者,即使只是說一個偈頌,「當知 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註 19] ,「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

破山禪師 萬如禪師 浮石禪師 玉林禪師 箬菴禪師 山茨禪師 玄微禪師 香幢法主 [車*度]轢居士 跛道人如念 無依道人 牧公道人..

  夫神道不形心敏難繪者 第五述元情也。述肇法師之元意。明不同莊老也。神道

谷山崇禪師 慧林圓照本禪師 衡嶽泉禪師 法華舉禪師 廣慧璉禪師 翠巖芝禪師 浮山遠禪師 投子青禪師 天寧楷禪師 大覺璉禪師 興化銑禪師 餘杭政禪師 西余端禪師 言法華

atha khalu samantabhadro bodhisattvo mahāsattvo bhagavantametadav- ocat-ahaṁ bhagavan paścime kāle paścime samaye paścimāyāṁ pañcaśatyāṁ

  曇鉢偈者。眾經之要義。曇之言。法鉢者句也。而法句經別有數部。有九百偈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