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十四年指定科目考試數學的一疑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九十四年指定科目考試數學的一疑題"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數學傳播

30

1

, pp. 36-39

九十四年指定科目考試數學的一疑題

以 明

近年來樂透大流行, 使一般小老百姓都很會猜數字, 沒想到這股歪風也吹到指定科目上。 今 年數學甲的指定科目考試, 主考官出了一個一般人沒辦法全盤解出的題目, 還好是一選擇題, 沒 概念也可以瞎猜, 猜對了可以得到 8 分, 猜錯了會倒扣 4 分, 差距 12 分, 足以從台大電機系掉 到台大大氣科學系 (只是打個比喻)。

更好玩的是考試後, 補教界公佈的答案與大考中心的幾乎沒有交集, 除一明確公認是對的 選項外, 其他三選項你有我無, 我有你無。 在承認大考中心的答案沒錯的前提下, 也有人用超出 高中數學課程範圍的手法, 找到對稱軸不在 y-軸的拋物線。

筆者看過兩種解法, 一個是明顯錯誤的, 居然設定方程式是 (x + 3y)2+ ax + by + c = 0 的形式, 另一個超出課程範圍。 現提出的解法限制在高中程度, 計算上比較複雜。

一 . 題目

引起爭議性的題目如下:

有一條拋物線位於坐標平面之上半面 (即其 y 坐標 ≥ 0), 並與 x-軸、 直線 y = x−1、 直線 y = −x − 1 相切。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1) 此拋物線的對稱軸必為 y-軸。

(2) 若此拋物線對稱軸為 y-軸, 則其焦距為 1。 (註: 拋物線的焦距為焦點到頂點的 距離)

(3) 此拋物線的頂點必在 x-軸上。

(4) 有不只一條拋物線滿足此條件。

上面選項 (2) 確定是對的。 又 (1), (3) 與 (4) 是兩組互不相容的選項, 答案只有兩種可 能, (1)(2)(3) 或 (2)(4)。 選前者的人頭腦比較簡單, 以為拋物線的方程式不是 x2 = 4py 就是

36

(2)

九十四年指定科目考試數學的一疑題

37

y2 = 4px; 而選後者的人頭腦比較好, 但也沒有好到足以解出整個題目。 底下是筆者用了一個 下午的時間所得到的解法。

注意到拋物線在上半平面的條件是多餘的, 因拋物線與 x-軸相切, 故不是在上半平面就是 下半平面, 又與另外兩直線 y = x − 1 與 y = −x − 1 相切, 非得在上半平面不可。

二 . 解答

現以分段式解答如下:

(一) 拋物線與三直線 y = 0, y = x − 1 與 y = −x − 1 相切。 方程式的二次項是完全平方數 且 x2 的係數不為零, 可設定方程式為

(x + λy)2+ 2ax + 2by + c = 0。

又 b = aλ 時, 方程式為

(x + λy)2+ 2a(x + λy) + c = 0, 表示退化的拋物線, 故 b 6= aλ。

(二) 拋物線與 x-軸相切, y = 0 代入時, 方程式

x2+ 2ax + c = 0 有等根, 因此 c = a2, 而可進一步設方程式為

(x + λy)2+ 2ax + 2by + a2 = 0, b6= aλ。

(三) 拋物線與直線 y = x − 1 相切。 現 y = x − 1 代入得

(1 + λ)2x2+ 2(a + b − λ(1 + λ))x + (λ2+ a2−2b) = 0。

上面是二次方程式且有等根, 故 λ 6= −1 且

[a + b − λ(1 + λ)]2 = (1 + λ)22+ a2−2b)。

整理得出

(a + b)2−2λ(1 + λ)(a + b) = (1 + λ)2(a2−2b)。 (1)

(3)

38

數學傳播

30

1

期 民

95

3

(四) 另由拋物線與直線 y = −x − 1 相切, 得出 λ 6= 1 且

(a − b)2−2λ(1 − λ)(a − b) = (1 − λ)2(a2−2b)。 (2) (1) + (2), (1) − (2), 去常數因數得出

a2+ b2 −2λ(a + bλ) = (1 + λ2)(a2−2b) (3) ab− λ(b + aλ) = λ(a2−2b)。 (4) 整理 (4) 得出 b(a + λ) = aλ(a + λ), (b − aλ)(a + λ) = 0, 但 b 6= aλ, 故 a = −λ。

(五) 以 a = −λ 代入 (3), 整理得

b2+ 2b = λ4−2λ2 或 (b + 1)2 = (λ2−1)2,

解出 b = λ2−2 或 b = −λ2。 但 b = −λ2 時又使 b = aλ, 是退化的情形。 當 a = −λ, b = λ2−2, 得出拋物線方程式為

x2+ 2λxy + λ2y2−2λx + 2(λ2−2)y + λ2 = 0, λ 6= ±1。

特別是 λ = 0, 得出方程式為 x2 = 4y, 是以 y-軸為對稱軸的拋物線。 當然, 滿足三相切條件 的拋物線不只一條。

三 . 用常識判斷

其實二次曲線的方程式是二元二次方程式, 形如

Ax2+ 2Bxy + Cy2+ 2Dx + 2Ey + F = 0。

五個條件才足以決定出六個係數 A, B, C, D, E, F 的比值。 現所給的條件只是 (1) 拋物線, 即 B2 = AC。

(2) y = 0, y = x − 1, y = −x − 1 分別代入, 得出的二次方程式有等根, 這只提供 3 個條 件。

故少了一個條件, 所得到的解帶有一參數。

現回到原先的問題上面, (2) 的選項是對的。 當拋物線的對稱軸是 y 軸且與 x 軸相切時, 方程式必是 y = ax2 的形式, 又與直線 y = x − 1 相切, 二次方程

ax2 = x − 1, ax2− x+ 1 = 0

(4)

九十四年指定科目考試數學的一疑題

39

有等根, 而解出 a = 14。 拋物線是 x2 = 4y, 頂點在 (0,0), 焦點在 (0,1) 之間的距離是 1。

要是 (4) 的選項是對的話, (1)(3)的選項就不成立. 想拉出一拋物線時與三直線相切, 並 不容易, 較省力的方式在一般式

(x + λy)2+ 2ax + 2by + a2 = 0, b6= aλ

中設定 λ, a, b 之一是定值, 但這樣做有冒險性, 萬一沒有解時需重新設定, 而重新再來一次, 故 倒不如一開始就不設定。

四 . 試題好不好

很顯然, 這不是一公平的考題, 大部份的考生不會有充分的時間去解出整個問題, 取代的 方式只是去猜, 考試的方式到這種地步, 是不是有些出題人員對高中數學太生疏? 不會創造新題 目, 也該有辦法用現有的題目更改數據。 早期大專聯考有人去抄襲日本的試題, 連數據也一成不 變, 這當然不能再發生, 但像這樣連高中老師都解不出的題目, 最好留著自己先研究研究, 待自 己有了研究成果才拿出來考試, 否則補教界上門討標準答案, 若提不出令人心服口服的解法, 恐 怕會使數學界招架不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現在回過頭來看 Hilbert 所提出的二十三個問題, 大多數的數學家對 Hilbert 的演講仍 給予肯定的評價, 因為這些問題的確對二十世紀數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不過也有人提出不 同的意

實感深獲我心, 中學生在利用數學歸納法時, 高中教師體會的十分清楚, 不會作時就 「數學 歸納」 也就是 「不會胡扯法」。 這一題自然組 的學生呈現兩極化的反應, 會的只是寫的時 間,

今年大專 聯考共有 6745 名考生得了零 分, 是歷年來最多的一次, 這個數據很讓數學 老師興趣濃厚, 作作二份試題就不意外了, 因 為題目很正常, 我不說它很容易, 容易不容易 是因人而異的。 社會組有

有關著作從來沒 有人正面講過, 但這是一個不能長期迴避的 問 題。 如果這個問題不澄清, 那麼對中國傳統 數學的認識就會比較模糊。 早在 10 年前, 筆 者已非有意識的注意到這個問題, 認為宋元

這是一個頗有趣的組合問題, 不妨稱之為 「投信問題」。 有關它的解法有很多種, 本文會介 紹如何應用 「生成函數」 (Generating Functions)

(一)初試:採筆試方式,題目類型為選擇題,每科目題數各 50 題(每題 2 分,各題未作 答不予計分,答錯倒扣 0.6 分) 。初試成績達參加複試標準(初試科目其中

這篇文章是參加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暑期的組合數學專題課程時所撰寫的, 指導老師薛 昭雄教授不厭其煩地幫我們修正文章錯誤的地方以及提出各種建議,

當然它的報考人數只有一萬 四千多人, 錄取一百八十名, 在任何角度來看 都沒有受到 “重視” 的理由, 不過試題的良窳 與考試是否受到 “重視” 並無關連, 常看到很 多世俗心目中所謂的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