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張懷良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張懷良"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IMO

張懷良

我從國三升高一時就聽說了國際數學奧 林匹亞這回事, 非常的佩服那時南一中一些 拿獎牌的學長, 同時的我很喜歡花一段時間 後想出解答的成就感, 於是我就開始投入數 學競試, 每天花不少的時間想題目。

數學競試遠異於學校的考試, 它須要洞 察力、 創造力和耐性, 當然更須要不緊張的定 性。 臺灣學生最差的是腦子的清醒度, 我在數 學思考方面, 是從 「看到題目不知道要幹什 麼」 到 「也許這樣可以有進展」, 然而在清醒 度方面總不見增長, 蓋清醒乃“在時間限制下 , 仍能挑出我會用的方法中最適者”, 緊張之 所以是 IMO 的死神, 即因它會摧毀參賽者 的清醒。

高中三年讓我學到了一些數學上最基本 的技巧, 數學競試則使我熟悉這些技巧; 另外 國內對數學競試十分重視, 也因此比賽非常 多, 從什麼都不會的我, 到經歷各種比賽進入 最後的訓練, 我得到一句話來表示我種種的 體會: “Use any, way.” 如果對某題試過了 幾種方法而不見效, 就要心平氣和的想“我還 有什麼方法, 一定還有某個方法我沒想到的,”

抱持著這個想法, 我相信只要時間夠, 再難的 題目都想得出來。

我認為有兩件事是國內數學競試所欠缺 的, 一是對數學這門學科的認識不應僅於競

試, 教師若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最好剛開 始給學生閱讀傳記, 而給與的競賽題不應帶 過高的技巧性, 要知解題技巧乃是工具, 更重 要的是對“問題價值”的體會, 譬如現在國內 有一種現象, 對數學有天賦的學生跑去讀和 數學無關的科系, 這情形在南部最為嚴重, 其 因莫不是只顧解題, 不問問題之果。

另一件是對教學能力強的高中生而言 的, 如果解題能力已到了一定的程度, 應稍稍 看一點大學的書藉, 譬如競賽談到同餘, 如果 能看看模的定義和一般性質, 或像Zp為體這 些在大學課程裡最基本的東西, 對 「抽象化」

的過程有更好的了解, 又如競賽最常出現的 組合, 學生若同時能掌握如圖論裡的一些定 理, 競賽中的組合性質, 會更清晰。

編者註: 南一中是我國參加六屆 IMO 競賽以來, 產生國手數與建中並駕齊驅的學 校, 懷良在高二、 高三, 兩次獲選IMO 代表, 均獲銀牌獎。 他志在數學, 尤其是代數, 在高 中時代即參加成大數學系之數理輔導, 奠定 深厚之基礎與興趣, 連獲二次銀牌獎外, 同時 獲得全國科展高中數學組第一名, 並於畢業 後毅然繼續留在成大數學系就讀。

—本文作者現就讀於成大數學系—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次偶然的機會, 看到一位學生很努 力地讀數學, 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嘗試證明 Cauchy-Schwarz 不等式, 看他苦思無助的 樣子, 讓自己也回想在求學的經驗。 隨後看了 看其草稿紙,

眾所周知: 數學結論 (命題、 定理、 公式、...) 的給出往往是數學家們深思熟慮、 甚至終 生不懈的努力使然, 而這些結論產生的方法多是由具體的抽象、 特例的推廣以及不完全歸納所

例如, 從歷史的角度看, 數學對象的實 在性問題 (本體論問題) 和數學的真理性問 題 (認識論問題) 可以被看成數學哲學研究 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學固然植基於對日常生活現象的觀 察, 卻絕不簡單, 數學有它的難度, 須要時 間、 須要演練、 須要“把玩”, 去體會它的意 涵, 從而體認它的美, 「數學難、 數學美」

崑山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99 學年度 學年度 學年度 學年度 第一學期 第一學期 第一學期線性代數 第一學期 線性代數 線性代數 線性代數平時 平時 平時考試題 平時 考試題 考試題 考試題. 姓名 姓名

數學是科學技術的基礎, 它為生產技術 和科學各分支提供重要的工具。 生產技術和 科學的發展對數學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促 進數學的發展。 同時, 數學理論的提高與

當然它的報考人數只有一萬 四千多人, 錄取一百八十名, 在任何角度來看 都沒有受到 “重視” 的理由, 不過試題的良窳 與考試是否受到 “重視” 並無關連, 常看到很 多世俗心目中所謂的 “好”

數學!』, 聽講者不需要具備高深的數學知識, 藉著二位教授介紹的題目, 認識 如何將所學的數學應用到這些有趣, 但一般數學課不常提到的題目上。 我們讚 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