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1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1 序品 2 入初地品 3 地相品 4 淨地品 5 釋願品 6 發菩提心品 7 調伏心品 8 阿惟越致相品 9 易行品

10 除業品 11 分別功德品 12 分別布施品 13 分別法施品 14 歸命相品 15 五戒品 16 知家過患品 17 入寺品 18 共行品 19 四法品 20 念佛品

21 四十不共法品

22 四十不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 23 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 24 讚偈品

25 助念佛三昧品 26 譬喻品

27 略行品

28 分別二地業道品 29 分別聲聞辟支佛品 30 大乘品

31 護戒品 32 解頭陀品 33 助尸羅果品 34 讚戒品 35 戒報品 卷目次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3)

007 008 009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贊助資訊

(4)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5)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品第一

敬禮一切佛 無上之大道 及諸菩薩眾 堅心住十地 聲聞辟支佛 無我我所者 今解十地義 隨順佛所說

問曰汝欲解菩薩十地義。以何因緣故說。答曰。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六趣險難恐 怖大畏。是眾生生死大海旋流洄澓。隨業往來是其濤波。涕淚乳汁流汗膿血是惡水 聚。瘡癩乾枯嘔血淋瀝。上氣熱病瘭疽癰漏吐逆脹滿。如是等種種惡病為惡羅剎。憂 悲苦惱為水。嬈動啼哭悲號為波浪聲。苦惱諸受以為沃焦。死為崖岸無能越者。諸結 煩惱有漏業風鼓扇不定。諸四顛倒以為欺誑。愚癡無明為大黑闇。隨愛凡夫無始已來 常行其中。如是往來生死大海。未曾有得到於彼岸。或有到者兼能濟渡無量眾生。以 是因緣說菩薩十地義。問曰。若人不能修行菩薩十地。不得度生死大海耶。答曰。若 有人行聲聞辟支佛乘者。是人得度生死大海。若人欲以無上大乘度生死大海者。是人 必當具足修行十地。問曰。行聲聞辟支佛乘者。幾時得度生死大海。答曰。行聲聞乘 者。或以一世得度。或以二世。或過是數。隨根利鈍。又以先世宿行因緣行辟支佛乘 者。或以七世得度。或以八世。若行大乘者。或一恒河沙大劫。或二三四至十百千萬 億。或過是數。然後乃得具足修行菩薩十地而成佛道。亦隨根之利鈍。又以先世宿行 因緣。問曰。聲聞辟支佛佛。俱到彼岸。於解脫中有差別不。答曰。是事應當分別。

於諸煩惱得解脫是中無差別。因是解脫入無餘涅槃。是中亦無差別。無有相故。但諸 佛甚深禪定障解脫。一切法障解脫。於諸聲聞辟支佛。有差別非說所盡。亦不可以譬 喻為比。問曰。三乘所學皆為無餘涅槃。若無餘涅槃中無差別者。我等何用於恒河沙 等大劫。往來生死具足十地。不如以聲聞辟支佛乘速滅諸苦。答曰。是語弱劣。非是 大悲有益之言。若諸菩薩効汝小心無慈悲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諸聲聞辟支佛何由 得度。亦復無有三乘差別。所以者何。一切聲聞辟支佛皆由佛出。若無諸佛。何由而 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諸佛。若無諸佛亦無法僧。是故汝所說者則斷三寶種。非是大人 有智之言。不可聽察。所以者何。世間有四種人。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共利四者不 共利。是中共利者。能行慈悲饒益於他。名為上人。如說。

世間可愍傷 常背於自利 一心求富樂 墮於邪見網

(6)

常懷於死畏 流轉六道中 大悲諸菩薩 能極為希有 眾生死至時 無能救護者 沒在深黑闇 煩惱網所纏 若有能發行 大悲之心者 荷負眾生故 為之作重任 若人決定心 獨受諸勤苦 所獲安隱果 而與一切共 諸佛所稱歎 第一最上人 亦是希有者 功德之大藏 世間有常言 家不生惡子 但能成己利 不能利於人 若生於善子 能利於人者 是則如滿月 照明於其家 有諸福德人 以種種因緣 饒益如大海 又亦如大地 無求於世間 以慈愍故住 此人生為貴 壽命第一最

如是聲聞辟支佛佛煩惱解脫雖無差別。以度無量眾生久住生死多所利益具足菩薩十地 故有大差別。問曰。佛有大悲。汝為弟子種種稱讚慈愍眾生誠如所說。汝以種種因緣 明了分別開悟引導。行慈悲者聞則心淨我甚欣悅。汝先偈說十地之義。願為解釋。答 曰。敬名恭敬心。禮名曲身接足。一切諸佛者。三世十方佛。無上大道者。一切諸法 如實知見通達無餘。更無勝者。故曰無上。大人所行故曰大道。菩薩眾者。為無上道 發心名曰菩薩。問曰。但發心便是菩薩耶。答曰。何有但發心而為菩薩。若人發心必 能成無上道乃名菩薩。或有但發心亦名菩薩。何以故。若離初發心則不成無上道。如 大經說。新發意者名為菩薩。猶如比丘雖未得道亦名道人。是名字菩薩。漸漸修習轉 成實法。後釋歡喜地中。當廣說如實菩薩相。眾者從初發心。至金剛無礙解脫道。於 其中間過去未來現在菩薩。名之為眾。堅心者。心如須彌山王不可沮壞。亦如大地不 可傾動。住十地者。歡喜等十地。後當廣說。問曰。若菩薩更有殊勝功德。何故但稱 堅心。答曰。菩薩有堅心功德能成大業。不墮二乘。軟心者怖畏生死。自念何為久在 生死受諸苦惱。不如疾以聲聞辟支佛乘速滅諸苦。又軟心者。於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 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燒炙地獄大燒炙地獄無間大地獄。及眷屬炭火地獄沸屎地獄 燒林地獄劍樹地獄刀道地獄銅柱地獄刺棘地獄鹹河地獄。其中斧鉞刀矟矛戟弓箭鐵剗 椎棒鐵鏘[金*疾]鏫鐵䂎刀鐵臼鐵杵鐵輪以如是等治罪器物斬斫割刺打棒剝裂繫縛枷鎖 燒煮考掠。磨碎其身擣令爛熟。狐狗虎狼師子惡獸競來䶥掣食噉其身。烏鵄鵰鷲鐵[口

*(隹/乃)]所啄。惡鬼驅逼令緣劍樹。上下火山以鐵火車加其頸領。以熱鐵杖而隨捶 之。千釘鏒身剗刀刮削。入黑闇中熢勃臭處熱鐵鍱身臠割其肉剝其身皮還繫手足。鑊 湯涌沸炮煮其身。鐵棒棒頭腦壞眼出。貫著鐵丳舉身火燃血流澆地。或沒屎河。行於 刀劍鏘刺惡道。自然刀劍從空而下。猶如駛雨割截支體。辛鹹苦臭穢惡之河浸漬其

(7)

身。肌肉爛壞舉身墮落唯有骨在。獄卒牽抴蹴蹋搥撲。有如是等無量苦毒。壽命極長 求死不得。若見若聞如是之事何得不怖求聲聞辟支佛乘。又於寒氷地獄。頞浮陀地 獄。尼羅浮陀地獄。阿波波地獄。阿羅羅地獄阿睺睺地獄。青蓮華地獄。白蓮華地 獄。雜色蓮華地獄。紅蓮華地獄。赤蓮華地獄。常在幽闇大怖畏處。謗毀賢聖生在其 中。形如屋舍山陵埠阜。麁惡冷風聲猛可畏。悲激吹身如轉枯草。肌肉墮落猶如冬 葉。凍剝創夷膿血流出。身體不淨臭處難忍。寒風切裂苦毒辛酸。唯有憂悲啼哭更無 餘心。號咷煢獨無所依恃。斯罪皆由誹謗賢聖。其軟心者見聞此事。何得不怖求聲聞 辟支佛乘。又於畜生猪狗野干猫狸狖鼠獼猴㹢玃虎狼師子兕豹熊羆象馬牛羊蜈蚣蚰蜒 蚖蛇蝮蝎黿龜魚鼈蛟虬螺蜯烏鵲鵄梟鷹鴿之類。如是鳥獸共相殘害。又弶網伺捕屠割 不一。生則羇絆穿鼻絡首。負乘捶杖鉤刺其身皮肉破裂痛不可忍。煙熏火燒苦毒萬 端。死則剝皮食噉其肉。有如是等無量苦痛。其軟心者聞見此事。何得不怖求聲聞辟 支佛乘。又於鍼頸餓鬼火口餓鬼火癭餓鬼食吐餓鬼食盪滌餓鬼食膿餓鬼食屎餓鬼浮陀 鬼鳩槃茶鬼夜叉鬼羅剎鬼毘舍闍鬼富單那鬼迦羅富單那鬼等諸鬼。鬚髮蓬亂長爪大 鼻。身中多虫臭穢可畏。眾惱所切常有慳嫉飢渴苦患。未曾得食得不能咽。常求膿血 屎尿涕唾盪滌不淨。有力者奪而不得食。裸形無衣寒熱倍甚。惡風吹身宛轉苦痛。蚊 虻毒虫唼食其體。腹中飢熱常如火然。其軟心者見聞此事。何得不怖求聲聞辟支佛 乘。又於人中恩愛別苦怨憎會苦老病死苦貧窮求苦。有如是等無量眾苦。及諸天阿修 羅退沒時苦。其軟心者見此諸苦。何得不怖求聲聞辟支佛乘。若堅心者見地獄畜生餓 鬼天人阿修羅中受諸苦惱。生大悲心無有怖畏。作是願言。是諸眾生深入衰惱。無有 救護無所歸依。我得滅度當度此等。以大悲心勤行精進。不久得成所願。是故我說。

菩薩諸功德中堅心第一。復次菩薩有八法能集一切功德。一者大悲。二者堅心。三者 智慧。四者方便。五者不放逸。六者勤精進。七者常攝念。八者善知識。是故初發心 者疾行八法如救頭然。然後當修諸餘功德。又依此八法故。有一切聲聞眾四雙八輩。

所謂須陀洹向須陀洹等。辟支佛無我我所者。世間無佛無佛法時有得道者名辟支佛。

諸賢聖離我我所貪著故。名為無我我所者。今解十地義隨順佛所說者。十地經中次第 說。今當隨次具解。問曰。汝所說者不異於經。經義已成何須更說。為欲自現所能求 名利耶。答曰。

我不為自現 莊嚴於文辭 亦不貪利養 而造於此論

問曰。若不爾者。何以造此論。答曰。

我為欲慈悲 饒益於眾生 不以餘因緣 而造於此論

見眾生於六道受苦無有救護。為欲度此等故。以智慧力而造此論。不為自現智力求於 名利。亦無嫉妬自高之心求於供養。問曰。慈愍饒益眾生事。經中已說。何須復解徒

(8)

自疲苦。答曰。

有但見佛經 通達第一義 有得善解釋 而解實義者

有利根深智之人。聞佛所說諸深經。即能通達第一義。所謂深經者。即是菩薩十地。

第一義者即是十地如實義。有諸論師有慈悲心。隨佛所說造作論議莊嚴辭句。有人因 是而得通達十地義者。如說。

有人好文飾 莊嚴章句者 有好於偈頌 有好雜句者 有好於譬喻 因緣而得解 所好各不同 我隨而不捨

章句名莊嚴句義。不為偈頌。偈名義趣。言辭在諸句中。或四言五言七言等。偈有二 種。一者四句偈名為波蔗。二者六句偈名祇夜。雜句者名直說語言。譬喻者。以人不 解深義故。假喻令解。喻有或實或假。因緣者。推尋所由隨其所好而不捨之。問曰。

眾生自所樂不同。於汝何事。答曰。我發無上道心故。不捨一切隨力饒益。或以財或 以法。如說。

若有大智人 得聞如是經 不復須解釋 則解十地義

若有福德利根者。但直聞是十地經。即解其義不須解釋。不為是人而造此論。問曰。

云何為善人。答曰。若聞佛語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藥。小兒則以蜜和。善人者略 說有十法。何等為十。一者信。二者精進。三者念。四者定。五者善身業。六者善口 業。七者善意業。八者無貪。九者無恚。十者無癡。如說。

若人以經文 難可得讀誦 若作毘婆沙 於此人大益

若人鈍根懈慢。以經文難故。不能讀誦。難者文多難誦難說難諳。若有好樂莊嚴語言 雜飾譬喻諸偈頌等。為利益此等故造此論。是故汝先說但佛經便足利益眾生。何須解 釋者。是語不然。如說。

思惟造此論 深發於善心 以然此法故 無比供養佛

我造此論時思惟分別。多念三寶及菩薩眾。又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故。深發 善心則是自利。又演說照明此正法故。名為無比供養諸佛。則是利他。如說。

說法然法燈 建立於法幢

(9)

此幢是賢聖 妙法之印相 我今造此論 諦捨及滅慧 是四功德處 自然而修集

今造此論。是四種功德自然修集。是故心無有倦。諦者一切真實名之為諦。一切實中 佛語為真實。不變壞故。我解說此佛法即集諦處。捨名布施。施有二種。法施財施。

二種施中法施為勝。如佛告諸比丘。一當法施二當財施。二施之中法施為勝。是故我 法施時即集捨處。我若義說十地時。無有身口意惡業。又亦不起欲恚癡念及諸餘結。

障此罪故即名集滅處。為他解說法得大智報。以是說法故即集慧處。如是造此論。集 此四功德處。復次。

我說十地論 其心得清淨 深貪是心故 精勤而不倦 若人聞受持 心有清淨者 我亦深樂此 一心造此論

此二偈其義已顯不須復說。但以自心他心清淨故。造此十地義。清淨心至所應至處得 大果報。如佛語迦留陀夷。勿恨阿難。若我不記阿難。於我滅後作阿羅漢者。以是清 淨心業因緣故。當於他化自在天七反為王。如經中廣說。

入初地品第二

問曰。汝說此語開悟我心甚以欣悅。今解十地必多所利益。何等為十。答曰。

此中十地法 去來今諸佛 為諸佛子故 已說今當說 初地名歡喜 第二離垢地 三名為明地 第四名焰地 五名難勝地 六名現前地 第七深遠地 第八不動地 九名善慧地 十名法雲地 分別十地相 次後當廣說

此中者大乘義中。十者數法。地者菩薩善根階級住處。諸佛者。十方三世諸如來。說 者。開示解釋。諸佛子者。諸佛真實子諸菩薩是。是故菩薩名為佛子。過去未來現在 諸佛。皆說此十地。是故言已說今說當說。菩薩在初地始得善法味心多歡喜故名歡喜 地。第二地中行十善道離諸垢故名離垢地。第三地中廣博多學為眾說法能作照明故名 為明地。第四地中布施持戒多聞轉增。威德熾盛故名為炎地。第五地中功德力盛。一 切諸魔不能壞故名難勝地。第六地中障魔事已。諸菩薩道法皆現在前故名現前地。第 七地中去三界遠近法王位故名深遠地。第八地中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願故名 不動地。第九地中其慧轉明調柔增上故名善慧地。第十地中菩薩於十方無量世界。能

(10)

一時雨法雨如劫燒已普澍大雨名法雲地。問曰。已聞十地名。今云何入初地。得地相 貌及修習地。答曰。

若厚種善根 善行於諸行 善集諸資用 善供養諸佛 善知識所護 具足於深心 悲心念眾生 信解無上法 具此八法已 當自發願言 我得自度已 當復度眾生 為得十力故 入於必定聚 則生如來家 無有諸過咎 即轉世間道 入出世上道 是以得初地 此地名歡喜

厚種善根者。如法修集諸功德。名為厚種善根。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一切善法從此 三生故名為善根。如一切惡法皆從貪恚癡生。是故此三名不善根。阿毘曇中種種分 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合為十二。有心相應有心不相應合二十四。此中無漏 善根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修集。餘九菩薩地中修集。又未發心時久修集。或一心 中有三。或一心中有六。或一心中有九。或一心中有十二。或但集心相應不集心不相 應。或集心不相應不集心相應。或集心相應亦心不相應。或不集心相應心不相應。是 諸善根分別。如阿毘曇中廣說。此中善根為眾生求無上道故。所行諸善法皆名善根。

能生薩婆若智故名為善根。行於諸行者。善行名清淨。諸行名持戒。清淨持戒次第而 行。是持戒與七法和合故名為善行。何等為七。一慚二愧三多聞四精進五念六慧七淨 命淨身口業。行此七法具持諸戒。是名善行諸行。又經說諸禪為行處。是故得禪者名 為善行諸行。此論中不必以禪乃得發心。所以者何。佛在世時無量眾生皆亦發心不必 有禪。又白衣在家亦名為行。善集資用者。上偈中所說。厚種善根善行諸行多供養佛 善知識護具足深心悲念眾生信解上法。是名資用。又本行善法必應修行亦名資用。所 謂布施。忍辱。質直。不諂。心柔和。同止樂。無慍恨。性殫盡。不隱過。不偏執。

不佷戾。不諍訟。不自恃。不放逸。捨憍慢。離矯異。不讚身。堪忍事。決定心。能 果敢。受不捨。易教授。少欲知足。樂於獨處。如是等諸法隨行已。漸能具足殊勝功 德。是法味堅牢故名為本行。若離是法不能進得勝妙功德。是故此本行法與八法和合 故。為初地資用。善供養諸佛者。若菩薩世世。如法常多供養諸佛。供養有二種。一 者善聽大乘正法若廣若略。二者四事供養恭敬禮侍等。具此二法供養諸佛。名為善供 養諸佛。善知識者。菩薩雖有四種善知識。此中所說能教入大乘。具諸波羅蜜。能令 住十地者。所謂諸佛菩薩及諸聲聞。能示教利喜大乘之法令不退轉。守護者。常能慈 愍教誨。令得增長善根。是名守護。具足深心者。深樂佛乘無上大乘一切智乘。名為 具足深心。問曰。無盡意菩薩。於和合品中。告舍利弗。諸菩薩所有發心皆名深心。

從一地至一地故名為趣心。增益功德故名為過心。得無上事故名為頂心。攝取上法故 名為上心。現前得諸佛法故名為現前心。集利益法故名為緣心。通達一切法故名為度

(11)

心。所願不倦故名為決定心。滿所願故名為喜心。身自成辦故名無侶心。離敗壞相故 名調和心。無諸惡故名為善心。遠離惡人故名不雜心。以頭施故名難捨心。救破戒人 故名持難戒心。能受下劣加惡故名難忍心。得涅槃能捨故名難精進心。不貪禪故名難 禪定心。助道善根無厭足故名難慧心。能成一切事故。名度諸行心。智慧善思惟故名 離慢大慢我慢心。不望報故是一切眾生福田心。觀諸佛深法故名無畏心。不障閡故名 增功德心。常發精進故名無盡心。能荷受重擔故名不悶心。又深心義者。等念眾生普 慈一切。供養賢善悲念惡人尊敬師長。救無救者無歸作歸無洲作洲。無究竟者為作究 竟。無有侶者能為作侶。曲人中行於直心。敗壞人中行真正心。諛諂人中行無諂心。

不知恩中行於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無利益中能行利益。邪眾生中行於正行。憍 慢人中行無慢行。不隨教中而不慍恚罪眾生中常作守護。眾生所有過不見其失。供養 福田隨順教誨受化不難。阿練若處一心精進。不求利養不惜身命。復次內心清淨故無 有誑惑。善口業故不自稱歎。知止足故不行威迫。心無垢故行於柔和。集善根故能入 生死。為眾生故忍一切苦。菩薩有如是等深心相。故不可窮盡。汝今但說深心相何得 不少。答曰。不少也。無盡意。總一切深心相在一處說。而此中分布諸地。此十住 經。地地別說深心相。是故菩薩隨諸地中皆得深心深心之義即在其地。今初地中說二 深心。一者發大願。二者在必定地。是故當知隨在十地善說深心。汝說何得不少。是 事不然。悲心於眾生者。成就悲故名為悲者。何謂為悲。悼愍眾生救濟苦難。信解諸 上法者。於諸佛法信力通達。發願我得自度已當度眾生者。一切諸法願為其本。離願 則不成。是故發願。問曰。何故不言我當度眾生。而言自得度已當度眾生。答曰。自 未得度不能度彼。如人自沒淤泥。何能拯拔餘人。又如為水所㵱不能濟溺。是故說我 度已當度彼。如說。

若人自度畏 能度歸依者 自未度疑悔 何能度所歸 若人自不善 不能令人善 若不自寂滅 安能令人寂

是故先自善寂而後化人。又如法句偈說。

若能自安身 在於善處者 然後安餘人 自同於所利

凡物皆先自利後能利人。何以故。如說。

若自成己利 乃能利於彼 自捨欲利他 失利後憂悔

是故說自度已當度眾生。問曰。得何利故能成此事入必定地。又以何心能發是願。答 曰。得佛十力能成此事。入必定地能發是願。問曰。何等是佛十力。答曰。佛悉了達

(12)

一切法因果名為初力。如實知去來今所起業果報處名為二力。如實知諸禪定三昧分別 垢淨入出相名為三力。如實知眾生諸根利鈍名為四力。如實知眾生所樂不同名為五 力。如實知世間種種異性名為六力。如實知至一切處道名為七力。如實知宿命事名為 八力。如實知生死事名為九力。如實知漏盡事。名為十力。為得如是佛十力故。大心 發願即入必定聚。問曰。凡初發心皆有如是相耶。答曰。或有人說。初發心便有如是 相。而實不爾。何以故。是事應分別不應定答。所以者何。一切菩薩初發心時。不應 悉入於必定。或有初發心時即入必定。或有漸修功德。如釋迦牟尼佛。初發心時不入 必定。後修集功德值燃燈佛得入必定。是故汝說一切菩薩初發心便入必定是為邪論。

問曰。若是邪論者。何故汝說以是心入必定。答曰。有菩薩初發心即入必定。以是心 能得初地。因是人故說初發心入必定中。問曰。是菩薩初心。釋迦牟尼佛初發心。是 心云何。答曰。是心不雜一切煩惱。是心相續不貪異乘。是心堅牢一切外道無能勝 者。是心一切眾魔不能破壞。是心為常能集善根。是心能知有為無常。是心無動能攝 佛法。是心無覆離諸邪行。是心安住不可動故。是心無比無相違故。是心如金剛通達 諸法故。是心不盡集無盡福德故。是心平等等一切眾生故。是心無高下無差別故。是 心清淨性無垢故。是心離垢慧炤明故。是心無垢不捨深心故。是心為廣慈如虛空故。

是心為大受一切眾生故。是心無閡至無障智故。是心遍到不斷大悲故。是心不斷能正 迴向故。是心眾所趣向。智者所讚故。是心可觀小乘瞻仰故。是心難見。一切眾生不 能覩故。是心難破能善入佛法故。是心為住一切樂具所住處故。是心莊嚴福德資用 故。是心選擇智慧資用故。是心淳厚以布施為資用故。是心大願持戒資用故。是心難 沮忍辱資用故。是心難勝精進資用故。是心寂滅禪定資用故。是心無惱害慧資用故。

是心無瞋閡慈心深故。是心根深悲心厚故。是心悅樂喜心厚故。是心苦樂不動捨心厚 故。是心護念諸佛神力故。是心相續三寶不斷故。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初必定心。如 無盡意品中廣說。是心不雜一切煩惱者。見諦思惟所斷二百九十四煩惱不與心和合故 名為不雜。是心相續不貪異乘者。從初心相續來。不貪聲聞辟支佛乘。但為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故。名為相續不貪異乘。如是等四十句論。應如是知。問曰。汝說是心 常。一切有為法皆無常。如法印經中說。行者觀世間空無有常而不變壞。是事何得不 相違耶。答曰。汝於是義不得正理故作此難。是中不說心為常。此中雖口說常。常義 名必定初心生必能常集諸善根不休不息故名為常。生如來家者。如來家則是佛家。如 來者。如名為實。來名為至。至真實中故名為如來。何等為真實所謂涅槃。不虛誑故 是名如實。如經中說。佛告比丘。第一聖諦無有虛誑涅槃是也。復次如名不壞相。所 謂諸法實相是。來名智慧。到實相中通達其義故名為如來。復次空無相無作名為如。

諸佛來至三解脫門。亦令眾生到此門故。名為如來。復次如名四諦。以一切種見四諦 故名為如來。復次如名六波羅蜜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是六法來至佛地 故名為如來。復次諦捨滅慧四功德處。名為如來。以是四法來至佛地故名為如來。復 次一切佛法名為如。是如來至諸佛故。名為如來。復次一切菩薩地喜淨明炎難勝現前 深遠不動善慧法雲名為如。諸菩薩以是十地來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如來。又

(13)

以如實八聖道分來故名為如來。復次權智二足來至佛故名為如來。如去不還故名為如 來。如來者。所謂十方三世諸佛是。是諸佛家名為如來家。今是菩薩行如來道。相續 不斷故名為生如來家。又是菩薩必成如來故。名為生如來家。譬如生轉輪聖王家有轉 輪聖王相。是人必作轉輪聖王。是菩薩亦如是生如來家。發是心故必成如來。是名生 如來家。如來家者。有人言。是四功德處所謂諦捨滅慧。諸如來從此中生故。名為如 來家。有人言。般若波羅蜜及方便。是如來家。如助道經中說。

智度無極母 善權方便父 生故名為父 養育故名母

一切世間以父母為家。是二似父母故名之為家。有人言。善慧名諸佛家。從是二法出 生諸佛。是二則是一切善法之根本。如經中說。是二法俱行能成正法。善是父慧是 母。是二和合名為諸佛家。如說。

菩薩善法父 智慧以為母 一切諸如來 皆從是二生

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此中般舟三昧為父。大悲為 母。復次般舟三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如助菩提中說。

般舟三昧父 大悲無生母 一切諸如來 從是二法生

家無過咎者。家清淨故。清淨者。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方便般若波羅蜜善慧般舟三昧大 悲諸忍。是諸法清淨無有過故名家清淨。是菩薩以此諸法為家故無有過咎。轉於過咎 轉於世間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間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轉名休息。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 涅槃常往來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間者。因是道得出三界故名出世間道。上者妙故 名為上。入者正行道故名為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歡喜地。問曰。初地何故名為歡喜。

答曰。

如得於初果 究竟至涅槃 菩薩得是地 心常多歡喜 自然得增長 諸佛如來種 是故如此人 得名賢善者

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須陀洹道。善閉三惡道門。見法入法得法。住堅牢法不可傾動。

究竟至涅槃。斷見諦所斷法故心大歡喜。設使睡眠嬾惰不至二十九有。如以一毛為百 分。以一分毛分取大海水若二三渧。苦已滅者如大海水。餘未滅者如二三渧。心大歡 喜。菩薩如是得初地已。名生如來家。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 羅伽天王梵王沙門婆羅門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共供養恭敬。何以故。是家無有過咎

(14)

故。轉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但樂敬佛得四功德處得六波羅蜜果報滋味。不斷諸佛種故 心大歡喜。是菩薩所有餘苦如二三水渧。雖百千億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無始 生死苦。如二三水渧。所可滅苦如大海水。是故此地名為歡喜。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15)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二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地相品第三

問曰。得初地菩薩有何相貌。答曰。

菩薩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於諍訟 其心多喜悅 常樂於清淨 悲心愍眾生 無有瞋恚心 多行是七事

菩薩若得初地。即有是七相。能堪受者。能為難事修集無量福德善根。於無量恒河沙 劫往來生死。教堅心難化惡眾生。心不退沒。能堪受如是等事故名為堪忍。無諍訟 者。雖能成大事而不與人諍競。共相違返。喜者。能令身得柔軟心得安隱。悅者於轉 上法中心得踊悅。清淨者。離諸煩惱垢濁。有人言。信解名為清淨。有人言。堅固信 名為清淨。是清淨心於佛法僧寶。於苦集滅道諦。於六波羅蜜。於菩薩十地。於空無 相無作法。略而言之。一切深經諸菩薩及其所行一切佛法。悉皆心信清淨。悲者。於 眾生憐愍救護。是悲漸漸增長而成大悲。有人言。在菩薩心名為悲。悲及眾生名為大 悲。大悲以十因緣生。如第三地中廣說。不瞋者是菩薩結未斷故名為行善心少於瞋 恨。如是菩薩在於初地。心不畏沒故名為能有堪忍。樂寂滅故名為不好諍訟。得順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悲故名為心多喜。離諸煩惱垢濁故於佛法僧寶諸菩薩所心常清 淨。心安隱無患故名為心悅。深愍眾生故名為悲。心常樂慈行故名為不瞋。是名菩薩 在初地相貌。問曰。何故不說菩薩於初地中有此七事而言多。答曰。是菩薩漏未盡 故。或時懈怠於此事中暫有廢退。以其多行故說為多。於初地中已得是法。後諸地中 轉轉增益。問曰。初歡喜地菩薩在此地中名多歡喜。為得諸功德故歡喜為地。法應歡 喜。以何而歡喜。答曰。

常念於諸佛 及諸佛大法 必定希有行 是故多歡喜

如是等歡喜因緣故。菩薩在初地中心多歡喜。念諸佛者。念然燈等過去諸佛阿彌陀等 現在諸佛彌勒等將來諸佛。常念如是諸佛世尊如現在前。三界第一無能勝者。是故多 歡喜。念諸佛大法者。略說諸佛四十不共法。一自在飛行隨意。二自在變化無邊。三 自在所聞無礙。四自在以無量種門知一切眾生心。如是等法後當廣說。念必定諸菩薩 者。若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入法位得無生法忍。千萬億數魔之軍眾不能壞

(16)

亂。得大悲心成大人法。不惜身命為得菩提勤行精進。是念必定菩薩。念希有行者。

念必定菩薩第一希有行令心歡喜。一切凡夫所不能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行。開 示佛法無礙解脫及薩婆若智。又念十地諸所行法。名為心多歡喜。是故菩薩得入初地 名為歡喜。問曰。有凡夫人未發無上道心。或有發心者未得歡喜地。是人念諸佛及諸 佛大法。念必定菩薩及希有行亦得歡喜。得初地菩薩歡喜。與此人有何差別。答曰。

菩薩得初地 其心多歡喜 諸佛無量德 我亦定當得

得初地必定菩薩念諸佛有無量功德。我當必得如是之事。何以故。我以得此初地入必 定中。餘者無有是心。是故初地菩薩多生歡喜。餘者不爾。何以故。餘者雖念諸佛。

不能作是念。我必當作佛。譬如轉輪聖子生是轉輪王家。成就轉輪王相。念過去轉輪 王功德尊貴。作是念。我今亦有是相。亦當得是豪富尊貴。心大歡喜。若無轉輪王相 者無如是喜。必定菩薩若念諸佛及諸佛大功德威儀尊貴。我有是相必當作佛。即大歡 喜。餘者無有是事。定心者深入佛法心不可動。復次菩薩在初地念諸佛時。作是思 惟。我亦不久當作利益諸世間者及念佛法。我亦當得相好嚴身成就佛不共法。隨諸眾 生所種善根心力大小而為說法。又我已得善法滋味。不久當如必定菩薩遊諸神通。又 念必定菩薩所行之道。一切世間所不能信。我亦當行。如是念已心多歡喜。餘者不 爾。何以故。是菩薩入初地故。其心決定願不移動求所應求。譬如香象所作唯有香象 能作。餘獸不能。是故汝所說者。是事不然。復次菩薩得初地無諸怖畏故心多歡喜。

若怖畏者心則不喜。問曰。菩薩無何等怖畏。答曰。

無有不活畏 死畏惡道畏 大眾威德畏 惡名毀呰畏 繫閉桎梏畏 拷掠刑戮畏 無我我所故 何有是諸畏

問曰。菩薩何故住初地無不活畏。答曰。有大威德故。能堪受故。大智慧故。知止足 故。作是念。我多修福德。有福之人衣服飲食。所須之物自然即至。如昔劫初大人群 臣士民請以為王。若薄福德者。雖生王家以身力自營。衣食尚不充足。何況國土。菩 薩作是念。我多修福德。如劫初王自然登位。我亦如是。亦當復得如是事故。不應有 不活畏。復次人雖薄福有堪受力。勤修方便能生衣食。如經說。以三因緣得有財物。

一者現世自作方便。二者他力作與。三者福德因緣。我能堪受難成之事。現世亦有方 便力故。不應有不活畏。有智之人少設方便能得自活。能求佛道智慧分今已有之。是 智慧利能得自活也。不應有不活畏。復次菩薩作是念。我住世間。世間有利衰毀譽稱 譏苦樂。如是八事何得無也。不應以不得故有不活畏。復次是菩薩以知足故好醜美惡 隨得而安。不應有不活畏。若不知足者。設得滿世間財物。意猶不足。如說。

若有貧窮者 但求於衣食

(17)

既得衣食已 復求美好者 既得美好者 復求於尊貴 既得尊貴已 求王一切地 設得盡王地 復求為天王 世間貪欲者 不可以財滿

若知足之人。得少財物。今世後世能成其利。是菩薩樂布施故。具足智慧故。多能發 起不貪善根。若不樂施若多作眾惡。以慳貪愚癡因緣故。增益慳貪不善根。無厭足法 屬於慳貪。是故菩薩多發不貪善根故知足。知足故無不活畏。復次無死畏者。多作福 德故。念念死故。不得免故。無始世界習受死法故。多修習空故。菩薩作是念。若人 不修福德則畏於死。自恐後世墮惡道故。我多集諸福德。死便生於勝處。是故不應畏 死。如說。

待死如愛客 去如至大會 多集福德故 捨命時無畏

復作是念。死名隨所受身。末後心滅為死。若心滅為死者。心念念滅故皆應是死。若 畏死者心念念滅皆應有畏。非但畏末後心滅。亦應當畏前心盡滅。何以故。前後心滅 無有差別故。若謂畏墮惡道故畏末後心滅者。福德之人不應畏墮惡道。如先說。我當 受念念滅故。於末後心滅。不應有死畏。復作是念。我於無始世界往來生死受無量無 邊阿僧祇死法。無有處所能免死者。佛說生死無始。若人於一劫中死已積骨高於雪 山。如是諸死不為自利不為利他。我今發無上道願。為欲自利亦為利他故。勤心行道 有大利故。云何驚畏。如是菩薩即捨死畏。復次作是念。今此死法必當應受無有免 者。何以故。劫初諸大王。頂生喜見照明王等有三十二大人相莊嚴其身。七寶導從天 人敬愛。王四天下常行十善道。是諸大王皆歸於死。復有蛇提羅諸小轉輪王。自以威 力王閻浮提。身色端正猶如天人。於色聲香味觸自恣無乏。所向皆伏無有退却善通射 術。是諸王等霸王天下人民眷屬皆不免死。又諸仙聖迦葉憍瞿摩等行諸苦行得五神 通。造作經書皆不免死。又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心得自在離垢得道。皆為死法之所磨 滅。一切眾生無能過者。我發無上道心不應畏死。又為破死畏故。發心精進自除死畏 亦除於他。是故發心行道。云何於死而生驚畏。菩薩如是思惟無常即除死畏。復次菩 薩常修習空法故。不應畏死。如說。

離死者無死 離死無死者 因死有死者 因死者有死 死成成死者 死先未成時 無有決定相 無死無成者 離死有死者 死者應自成 而實離於死 無有死者成 而世間分別 是死是死者 不知死去來 是故終不免 以是等因緣 觀於諸法相

(18)

其心無有異 終不畏於死

無惡道畏者。菩薩常修福德故。不畏墮惡道。作是念。罪人墮惡道。非是福德者。我 乃至一念中。不令諸惡得入。而於身口意常起清淨業。是故我得無量無邊功德成就。

如是大功德聚。云何畏墮惡道。復次菩薩一發心為利安一切眾生故。大慈悲所護故。

住四功德處。得無量功德。度一切惡道。何以故。是心勝一切聲聞辟支佛。如淨毘尼 經中。迦葉白佛言。希有世尊。善說菩薩以是薩婆若多心能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我成 就如是大功德。住如是大法。云何當畏墮於惡道。復作是念。我無始已來。往來生死 墮諸惡道受無量苦。不為自利亦不利他。我今發無上大願。為欲自利亦為利他。先來 墮惡道無所利益。今為利益眾生故。設墮惡道不應有畏。復次實行菩薩發如是心。假 令我於阿鼻地獄一劫受苦然後得出。能令一人生一善心。積集如是無量善心。堪任受 化令發三乘。如是教恒河沙等眾生聲聞乘。恒河沙等眾生辟支佛乘。恒河沙等眾生發 大乘。然後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尚不應退沒。何況我今修集無量無邊功德 遠離惡道。菩薩如是思惟。何得有惡道畏。復次如叫喚地獄經中說。菩薩答魔言。

我以布施故 墮在叫喚獄 所受我施者 皆生於天上 若爾猶尚應 常行於布施 眾生在天上 我受叫喚苦

菩薩如是等種種因緣。能遮惡道畏。無有大眾畏者。成就聞慧思慧修慧故。又離諸論 過咎故。是菩薩建立語端所說無失。能以因緣譬喻結句不多不少無有疑惑。言無非義 無有諂誑。質直柔和種種莊嚴。易解易持義趣次序。能顯己事能破他論離四邪因具四 大因。如是等莊嚴言辭。大眾中說無有所畏。無惡名畏呵罵畏者。不貪利養故。身口 意行清淨故。無有繫閉桎梏考掠畏者。無有罪故。慈愍一切眾生故。忍受一切眾苦惱 故。依止業果報故。我先自作今還受報。是菩薩以如是等因緣故。無有不活等畏。復 次樂觀一切法無我。是故無一切怖畏。一切怖畏皆從我見生。我見皆是諸衰憂苦之根 本。是菩薩利智慧故。如實深入諸法實相故則無有我。我無故何從有怖畏。問曰。是 菩薩云何無有我心。答曰。樂空法故。菩薩觀身離我我所故。如說。

我心因我所 我所因我生 是故我我所 二性俱是空 我則是主義 我所是主物 若無有主者 主所物亦無 若無主所物 則亦無有主 我即是我見 我物我所見 實觀故無我 我無無非我 因受生受者 無受無受者 離受者無受 云何因受成 若受者成受 受則為不成 以受不成故 不能成受者

(19)

以受者空故 不得言是我 以受是空故 不得言我所 是故我非我 亦我亦非我 非我非無我 是皆為邪論 我所非我所 亦我非我所 非我非我所 是亦為邪論

菩薩如是常樂修空無我故。離諸怖畏。所以者何。空無我法能離諸怖畏。故菩薩在歡 喜地。有如是等相貌。

淨地品第四

問曰。菩薩已得初地。應云何修治。答曰。

信力轉增上 深行大悲心 慈愍眾生類 修善心無倦 喜樂諸妙法 常近善知識 慚愧及恭敬 柔軟和其心 樂觀法無著 一心求多聞 不貪於利養 離姦欺諂誑 不污諸佛家 不毀戒欺佛 深樂薩婆若 不動如大山 常樂修習行 轉上之妙法 樂出世間法 不樂世間法 即治歡喜地 難治而能治 是故常一心 勤行此諸法 菩薩能成就 如是上妙法 是則為安住 菩薩初地中

菩薩以是二十七法淨治初地。信力增上者。信名有所聞見必受無疑。增上名殊勝。問 曰。有二種增上。一者多二者勝。今說何者。答曰。此中二事俱說。菩薩入初地。得 諸功德味故信力轉增。以是信力籌量諸佛功德無量深妙能信受。是故此心亦多亦勝。

深行大悲者。愍念眾生徹入骨髓故名為深。為一切眾生求佛道故名為大。慈心者。常 求利事安隱眾生。慈有三種。後當廣說。修善心無倦者。善法名可親近修習能與愛 果。修如是法時心不懈墮。善法因緣名四攝法十善道六波羅蜜菩薩十地等及諸功德。

喜樂妙法者。常思惟修習深得法味久則生樂。如人在花林與愛色相娛樂。常近善知識 者。菩薩有四種善知識。後當廣說。此中善知識者。諸佛菩薩是。常以正心親近能令 歡悅。慚愧名為喜羞恥。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柔軟名其心和悅同止安樂樂觀法 者。法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空無相無作等。以正憶念常觀此法。無著者。著名心歸趣 三有。是眾生所歸。有人言。五欲諸邪見是所歸趣。何以故。眾生心常繫著故。菩薩 利智心無貪著。一心名貴重佛法心無餘想。求多名聞者。佛說九部經。能盡推尋修學 明了若少不盡。不貪利養者。利名得飲食財物等。養名恭敬禮拜施設床座迎來送去。

(20)

菩薩應以是事施與眾生不自貪著。姦欺名斗秤邪偽衣物不真。諂名心不端直。誑名五 邪命法。一名矯異。二名自親。三名激動。四名抑揚。五名因利求利。矯異者。有人 貪求利養故。若作阿練若著納衣。若常乞食若一坐食。若常坐。若中後不飲漿。受如 是等頭陀行。作是念。他作是行。得供養恭敬。我作是行或亦得之。為利養故改易威 儀名為矯異。自親者。有人貪利養故。詣檀越家語言。如我父母兄弟姊妹親戚無異。

若有所須我能相與。欲有所作我能為作。我不計遠近能來問訊。我住此者正相為耳。

為求供養貪著檀越。能以口辭牽引人心。如是等名為自親。激動者。有人不計貪罪欲 得財物。作得物相如是言。是鉢好若衣好若戶鉤好若尼師檀好。若我得者則能受用。

又言。隨意能施此人難得。又至檀越家作是言。汝家羹飯餅肉香美。衣服復好。常供 養我。我以親舊必當見與。如是示現貪相。是名激動抑揚者。有人貪利養故語檀越 言。汝極慳惜。尚不能與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親戚。誰能得汝物者。檀越愧恥俛仰施 與。又至餘家作是言。汝有福德受人身不空。阿羅漢常入出汝家。汝與坐起語言作是 念想檀越或生是心。更無餘人入出我家必謂我。是名為抑揚。因利求利者。有人以衣 若鉢僧伽梨若尼師檀等資生之物。持示人言。若王王等及餘貴人與我是物。作是念。

檀越或能生心。彼諸王貴人尚能供養。況我不與是人。因以此利更求餘利故名因利求 利。是故應當遠離如此諂偽。不污諸佛家者。何等為污諸佛家。有人言。若人發求無 上道心已。後迴向聲聞辟支佛道。不能住世繼三寶種。是名污諸佛家。是義不然。何 以故。是人能度生死。又得諸無漏根力覺道。亦是佛子。云何言污諸佛家。如經說。

佛告比丘。汝是我子。從我心生口生得法分者。又聲聞人言諦捨滅慧處。名諸佛家。

何以故。從是四事出生諸佛故。若污此四法名污諸佛家。是故若人虛妄慳貪狂亂愚 癡。是污佛家。若正行此四。則不污諸佛家。有人言。六波羅蜜是諸佛家。從此生諸 佛故。若違此六事。是污佛家。有人言。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方便為父。是名諸佛 家。以此二法出生諸佛。若違此法是污佛家。復次偈中自說污不污相。所謂不毀戒不 欺佛。若受佛戒不能護持則欺諸佛。是污佛家。何以故。受戒時生佛家中。破戒則欺 諸佛。名污佛家。問曰。必定菩薩有破戒耶。答曰。不斷煩惱是事可畏未久入必定菩 薩或有破戒。如大勝佛法中說。難陀故破戒。我說此事猶以為畏。但以經有此說。信 佛語故心則信受。若受戒不破不欺諸佛。名為不污佛家。復次戒名三學。戒學心學慧 學。破此學名污佛家。如法受戒而後毀破名為欺佛。如是二句各有義趣。欺佛者。空 自發願不如說行。欺誑眾生是名欺佛。復次一切法中不如說行。名為欺佛。堅住薩婆 若不動如大山者。是菩薩一切發願求薩婆若種種因緣。乃至大地獄苦心不移動。如須 彌山王吹不可動。常修轉上法者。從初發心常求索勝法。入初地中更修上法。如是展 轉心無厭足。樂出世間法不樂世間法者。世間法名隨順世間事增長生死。六趣三有五 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諸煩惱有漏業等出世間法名隨所用法能出三界。所謂五根五 力七覺八道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空無相無作解脫門戒律儀多聞無貪恚癡善根厭離心 不放逸等。是菩薩利根故。不樂世間虛妄法。但樂出世間真實法。即治歡喜地。難治 而能治者。治名通達無礙。如人破竹初節為難餘者皆易。初地難治治已餘皆自易。何

(21)

以故。菩薩在初地。勢力未足善根未厚。修習善法未久故。眼等諸根猶隨諸塵心未調 伏。是故諸煩惱猶能為患。如人勢力未足逆水則難。又此地中魔及魔民多為障礙故。

以方便力勤行精進。是故此地名為難治。如是信力轉增上為首。不樂世間法為後。修 此二十七法。治菩薩初歡喜地。是故說菩薩應常修行此法。修行名一心不放逸。常行 常觀除諸過惡。故名為治。如人所行道路治令清淨。是諸法不但修治初地。一切諸地 皆以此法。問曰。汝已說得初地方便及淨治法。菩薩云何安住而不退失。答曰。常行 成就。如是信力轉增上等法。名為安住初地。菩提名上道。薩埵名深心。深樂菩提故 名為菩提薩埵。復次眾生名薩埵。為眾生修集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上法者。信等法能 令人成佛道故名為上法。

釋願品第五

已說入初地方便及淨治法。菩薩因願故得入諸地。又成就信力增上等功德故安住其 地。今當分別此願。

願供養奉給 恭敬一切佛 願皆守護持 一切諸佛法

此是諸菩薩初願。從初發心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其中間所有諸佛。盡當供 養奉給恭敬。供養名花香瓔珞幡蓋燈明起塔廟等。奉給名衣服臥具所須之物。恭敬名 尊重禮拜迎來送去合掌親侍。復次以小乘法教化眾生名為供養。以辟支佛法教化眾生 名為奉給。以大乘法教化眾生名為恭敬。是第一願。護持一切諸佛法者。菩薩作是 念。一切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三世諸佛法我應守護。問曰。過去諸佛已滅法亦隨滅。未 來諸佛未出法亦未有。尚無初轉法輪。何況餘法。云何當得守護。正可守護現在諸佛 法。以諸佛現在故。答曰。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法。皆是一體一相。是故若守護一佛 法。則為守護三世諸佛法。如經說。佛告諸比丘。毘婆尸佛法出家受戒著衣持鉢禪定 智慧說法教化亦如我也。是故汝難不然。是第二願也。復次。

諸佛從兜術 退來在世間 乃至教化訖 永入無餘界 處胎及生時 出家趣道場 降魔成佛道 初轉妙法輪 奉迎諸如來 及於餘時中 願我悉當得 盡心而供養

諸佛始從兜術天上退下世間。終至無餘涅槃。於其中間入胎時大設供養。及生時出家 趣道場。降魔王成佛道轉法輪奉迎如來。餘時者。現大神通人天大會廣度眾生。爾時 當以華香幡蓋伎樂歌頌稱讚。出家受法如說修行。以第一供養之具供養諸佛。是第三 願。復次。

(22)

願教化眾生 令悉入諸道

教名教他以善法。化名遠離惡法。我當以此二法令無量阿僧祇眾生。住聲聞辟支佛 道。是第四願。復次。

願一切眾生 成就佛菩提 有人向聲聞 辟支佛道者

是人修集聲聞辟支佛法未入法位。我當教化令趣佛道。有人不向聲聞辟支佛道。我當 教化令向無上佛道。有人向無上佛道者。我當示教利喜令其功德轉更增益。如是教化 一切眾生。是第五願。復次。

願使一切法 信解入平等

一切法者。凡所有法。度法非度法。攝覺意法。非攝覺意法。助道法非助道法。聖道 所攝法非聖道所攝法。應修法不應修法。應近法不應近法。應生法不應生法。生法不 生法。現在法非現在法。因緣生法非因緣生法。因緣法非因緣法。從思惟生法不從思 惟生法。麁法細法。受法不受法。內法外法。內入所攝法非內入所攝法。外入所攝法 非外入所攝法。五陰所攝法非五陰所攝法。五受陰所攝法非五受陰所攝法。四諦所攝 法非四諦所攝法。助世法非助世法。依貪法依出法。顛倒法非顛倒法。變法非變法。

悔法非悔法。大法小法。受處法非受處法。可斷法不可斷法。知見法不知見法。有漏 法無漏法。有繫法無繫法。有淨法無淨法。有上法無上法。有覺法無覺法。有觀法無 觀法。可喜法不可喜法。相應法不相應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行法無行法。有緣法 無緣法。有次第法無次第法。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可見有對法不可見無 對法。有相法無相法。可行法不可行法有為法無為法。險法非險法。有本法無本法。

有出法無出法。眾生法非眾生法。苦者法非苦者法。惱法非惱法。有法非有法。逆法 非逆法。樂報法非樂報法。苦報法非苦報法。憶生法非憶生法。智首行法非智首行 法。信首行法非信首行法。思惟首行法非思惟首行法。願首行法非願首行法。色法非 色法。教法非教法。變化法非變化法。如意遊行法非如意遊行法。欲本法非欲本法。

因善法非因善法。因善根法非因善根法。定法非定法。身法非身法。口法非口法。意 法非意法。有對觸生法非有對觸生法。意觸生法非意觸生法。惡法非惡法。善法非善 法。能生法非能生法。念念滅法非念念滅法。攝聚法非攝聚法。明分法非明分法。因 法非因法。緣法非緣法。因緣法非因緣法。因生法非因生法。有因法非有因法。一法 異法。滅法非滅法。攝根法非攝根法。共心法非共心法。心法非心法。心數法非心數 法。共觸五法非共觸五法。共得十六法非共得十六法。細法麁法。迴向法非迴向法。

善法不善法。無記法見諦所斷法思惟所斷法不斷法。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等。

無量千萬種諸法。皆令入空無相無作門平等無二。以信解力故。是第六願。復次。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二

(23)
(24)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釋願品之餘

願淨佛土故 滅除諸雜惡

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命飲酒等。有如是惡名為不淨。復次國土中 有地獄畜生餓鬼等諸惡道名為不淨。復次眾生無信懈怠亂心愚癡諂曲慳嫉忿恨重邪見 慢憍慢大慢我慢邪慢。矯異自親激動抑揚。因利求利貴於世樂。放逸自恣多欲惡欲邪 貪邪婬。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不忍辱破威儀難與語。邪覺觀貪欲瞋恚睡眠調戲疑所 覆蔽名為不淨。復次惡鳥獸多怨賊。無水漿飢饉災疫人畏非人畏。內反逆外賊寇。若 多雨若亢旱諸衰惱小劫盡諸苦惱等名為不淨。復次眾生短命惡色無力多諸憂苦。少膽 幹多疾病少威力。少眷屬惡眷屬易壞眷屬。小居家儜劣邪出家名為不淨。復次僧佉榆 伽憂樓迦王那波羅他毘佉那蓱莎王。那吉略仙人象仙人斷婬人上弟子行者。放羊者。

大心者。忍辱者。喬曇摩鳩蘭陀磨活人者。度人者。緣水者。婆羅沙伽那頗羅墮闍。

著衣者。無衣者。韋索衣者。皮衣者。草衣者。著下衣者。角鵄毛衣者。木皮衣者。

三洗者。隨順者。事梵王者。事究摩羅者。事毘舍闍者。事金翅鳥者。事乾闥婆者。

事閻羅王者。事毘沙門王者。事密迹神者。事浮陀神者。事龍者。裸形沙門。白衣沙 門。染衣沙門。末伽梨沙門。毘羅哆子者。迦旃延尼子者。薩耆遮子者。持牛戒者。

鹿戒者。狗戒者。馬戒者。象戒者。乞戒者。究摩羅戒者。諸天戒者。上戒者。婬欲 戒者。淨潔戒者。火戒者。說色滅涅槃者。說聲滅涅槃者。說香滅涅槃者。說味滅涅 槃者。說觸滅涅槃者。說覺觀滅涅槃者。說喜滅涅槃者。說苦樂滅涅槃者。水衣為鬘 者。水淨者。食淨者。生淨者。執杵臼者。打石者。喜洗者。浮沒者。空地住者。臥 刺蕀者。世性者。大者我者。色等者。聲等者。香等者。味等者。觸等者。地知者。

水知者。火知者。風知者。虛空知者。和合知者。變知者。眼知者。耳知者。鼻知 者。舌知者。身知者。意知者。神知者。如是等在家出家種種邪見邪行名為不淨。復 次其地高下坑坎埠阜榛叢刺蕀多所妨閡。塵土坌穢泥潦臼陷。惡山巉巖屈曲隈障。重 嶺隔塞峻峭難上。鹹鹵乾燥沙礫瓦石。眾果少味色香不具。藥草不良。勢力薄少少有 妙色聲香味觸。園林樓閣流水浴池小山土嶺。登緣遠望娛樂之處皆悉尠少。郡縣聚落 不相接近。地多丘荒人民希少。多見無福貧窮下劣諸城。宰牧大官貴人諸賈客主。巧 匠工師學讀之人。亦復甚少。衣服臥具醫藥便身之具甚為難得。雖得非妙名為不淨。

不淨略說有二種。一以眾生因緣。二以行業因緣。眾生因緣者。眾生過惡故。行業因 緣者。諸行過惡故。此二事上已說。轉此二事則有眾生功德行業功德。此二功德名為

(25)

淨土。是淨國土當知隨諸菩薩本願因緣。諸菩薩能行種種大精進故。所願無量不可說 盡。是故今但略說開示事端。其餘諸事應如是知。略說淨土相。所謂菩薩善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佛功德力法具足。聲聞具足。菩提樹具足。世界莊嚴眾生善利。可度 者多大眾集會佛力具足。善得菩提者以十事莊嚴。一離諸苦行。二無厭劣心。三速疾 得。四無求外道師。五菩薩具足。六無有魔怨。七無諸留難。八諸天大會。九希有事 具足。十時具足。離諸苦行者。若菩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家。不行諸苦行。所 謂若四日若六日若八日。若半月若一月。乃至食一麻一米一果。或但飲水或但服氣。

不以如是苦行求道。安坐道場。而成佛道。無厭劣心者。若菩薩少得厭離心即時出 家。速疾得者。若菩薩出家已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求外道師者。若菩薩出家 已。時有外道大師。有名稱者。不往諮求。汝等說何法論何事以何為利。亦不於四方 求索。菩薩具足者。菩薩欲成佛道時。三千大千世界中諸菩薩及他方諸菩薩。各持供 養具來圍繞已。待佛成道放大光明各共供養。從佛聞法皆是不退轉一生補處。無魔怨 者。若菩薩垂成佛時。無有魔軍能來破者。無諸留難者。菩薩垂成佛時。乃至無有毫 釐煩惱來入其心。諸大眾集會者。若菩薩垂成佛時。四天王諸天忉利諸天夜摩天兜率 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阿迦膩吒天。諸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 摩睺羅伽等一切諸神。十方無量世界。各持第一上妙供養之具來供養菩薩。名為大眾 集會。又聲聞人言。十世界諸天盡來。名為諸天大會。希有行具足者。若菩薩得佛 時。地六種震動。十方無量三千大千世界諸魔王宮殿。皆變壞無色光不復現。無量須 彌山皆悉動搖。無量大海皆悉振蕩。一切世界出非時華。雨栴檀末香及諸天名華諸希 有事。時具足者。時無疾疫飢饉刀兵流離逃迸。雨澤隨時無諸災橫。諸國王等如法治 化。人民安樂壽命延長。無有怨賊諸惡鳥獸毒虫鬼神惱害眾生。佛功德力者。一切去 來今佛威力。功德智慧無量深法。等無差別。但隨諸佛本願因緣。或有壽命無量。或 有見者即得必定。聞名者亦得必定。女人見者即成男子身。若聞名者亦轉女身。或有 聞名者即得往生。或有無量光明眾生遇者離諸障蓋。或以光明即入必定。或以光明滅 一切苦惱。無量壽命者。壽命無量劫過諸算數。一劫百劫千劫萬劫億劫百千萬億那由 他阿僧祇劫。如是久住為利益憐愍眾生故。一切諸佛雖力能無量壽。以本願故。有久 住世者。有不久住者。見時得入必定者。有眾生見佛即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惟越 致地。何以故。是諸眾生見佛身者。心大歡喜清淨悅樂。其心即攝得如是菩薩三昧。

以是三昧力通達諸法實相。能直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必定地。是諸眾生長夜深心種 見佛入必定善根。以大悲心為首。善妙清淨。為通達一切佛法故。為度一切眾生故。

是善根成就時至。是故得值此佛。又以諸佛本願因緣二事和合故此事得成。聞佛名入 必定者。佛有本願。若聞我名者即入必定。如見佛聞亦如是。女人見得轉女形者。若 有一心求轉女形。深自厭患。有信解力誓願男身。如是女人得見佛者即轉女形。若女 人無有如是業因緣。又女身業未盡。不得值如是佛。女人聞佛名轉女形者。此事因緣 如見佛中說。聞佛名得往生者。若人信解力多。諸善根成就。業障礙已盡。如是之人 得聞佛名。又是諸佛本願因緣便得往生。無量光明者。一切佛光明所炤。隨意遠近。

(26)

此說無量者是其常光。常光明不可由旬里數以為限量。遍滿東方若干百千萬億由旬。

不可得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但知其無量而莫知邊際。遇光明得除諸蓋 者。是諸佛本願力所致。貪欲瞋恚睡眠調悔疑除此障蓋。眾生遇光即能念佛。念佛因 緣故念法。念法故諸蓋得除。光明觸身苦惱皆滅者。若眾生墮地獄畜生餓鬼非人之 中。多諸苦惱。以佛本願神通之力光觸其身即得離苦。法具足者。一切諸佛法悉皆具 足。無有具足不具足者。諸佛說法同故法俱具足。但以本願因緣故差別不同。或有久 住不久住耳。何謂法具足。法有略說有廣說。有略廣說。有具足聲聞乘。有具足辟支 佛乘。有具足大乘。以諸神通力守護。令不為外道所壞。不為諸魔所破。久住於世。

略說者。以少言辭包含多義。利根之人聞則開悟。廣說者。於一事一義種種因緣。為 諸鈍根樂分別者敷演解說。若略廣說者。亦以一言包舉廣義。又亦種種演散一義。有 具足聲聞乘具足辟支佛乘具足大乘者。此義後當說。神力護法者。以佛神力護念是 法。以諸佛印印之。諸佛印者。所謂四大因離四黑因。不為外道所壞者。一切沙門婆 羅門外道論師。所有邪見。說生滅味患出。又覺一切善。說破壞因緣。不為一切魔所 壞者。諸佛有無量無邊功德智慧方便神通力故。魔雖有力而不能壞。又諸菩薩力故魔 不能壞。法久住者。若一劫若減一劫。若過數百劫千劫萬劫十萬劫百萬劫千萬劫萬萬 劫無量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乃至無量無邊劫。聲聞具足者。一切諸佛悉皆具足聲聞 僧。但諸佛本願因緣故。有少多差別。何謂具足。所謂如來聲聞眾。具足持戒禪定智 慧解脫解脫知見。同等清淨悉是利根。益諸菩薩形色嚴淨。具足持戒者。遠離殺生偷 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飲酒邪命等諸惡法。又毘尼所制皆悉遠離。又能成就無漏戒 故。具足禪定者。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解脫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入等。及得無漏 諸禪定故。具足智慧者。成就四種智慧。從多聞生從思惟生。從修集生從先世業因緣 果報生。具足解脫者。於一切煩惱得解脫。又於一切障閡得解脫。具足解脫知見者。

知名識其事。見名明了其事。於解脫中了了知見無疑。又知名盡智。見名見四諦。同 等者。諸入須陀洹果。悉皆同等。乃至阿羅漢亦如是。清淨者成就三種清淨。身清淨 口清淨意清淨。利智者。但聞少語能廣解了通達義趣。略能作廣廣能作略。義理微隱 能令易解。利益菩薩者。念諸菩薩乃至初發心者亦不輕慢。深愛敬故。常開示善惡為 說佛道方便因緣。形色嚴淨者。身體姝美姿容具足兼有相好。見者歡喜如辟支佛。行 來進止坐臥寐寤。飲食澡浴著衣持鉢。威儀庠序無所闕少。若人見者心則清淨。菩提 樹具足者。所有大樹娑羅樹多羅樹提羅迦樹多摩羅樹婆求羅樹瞻蔔樹阿輸迦樹娑呵迦 羅樹分那摩樹那摩樹那迦樹尸利沙樹涅劬陀樹阿輸陀樹波勒叉樹憂曇鉢羅樹等。於此 諸大樹中隨取一樹。在平地者高廣具足根莖枝葉滋潤茂盛。華色鮮明無有傷缺。其樹 舉高五十由旬。端直平澤無有盤節。皮膚細軟色白鮮淨。無有刺閡內不朽腐。又不空 中虫蝎傷齧。其根深固連編相次。其華嚴飾如鬘瓔珞。枝葉蔚茂猶如圓蓋。次第分布 功殊人造。其葉青鮮猶如寶色。枝無絞戾萎黃枯葉。無有虫蟻蚊蚋虻蟻。其下清淨布 諸金沙。種種光明周匝炤燿。栴檀香水以灑其地。平坦柔軟清涼快樂。牛頭栴檀細末 布上。諸天常雨曼陀羅華。燒黑沈香芬馨流溢。五色天繒參羅垂列。清風微動猗靡隨

(27)

順。鳥獸遊側寂然無聲。其樹左右天常雨華。眾妙雜色自然間錯垂以為瓔猶如龍身身 上往往懸以金色華貫。四面大枝垂寶羅網。眾寶莊嚴猶紫金山。巍巍姝妙如帝釋幢。

斯由菩薩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集善行功德所致。種種妙寶化為師子王。四師子頂上有 大寶床敷諸天繒。四天王天忉利諸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阿迦 膩吒天。乘琉璃車璩馬瑙大青寶帝青寶金剛頗梨眾寶宮殿。其色無比光明遠炤。俱集 寶樹圍繞供養。又十方無量世界諸菩薩眾隨本所願備諸供具。雨眾寶物花香幡蓋種種 伎樂等。是名具足菩提樹。世間莊嚴者。菩薩觀察十方清淨國土最上妙者而發大願。

我修集功德所得國土。復勝於此第一無比。眾生善利者。眾生端正無諸疾患無有老 病。壽無量阿僧祇劫悉皆化生。身無眾穢具足三十二相。光明無量。煩惱微薄易可化 度。可度具足者。一坐說法恒河沙眾生同時得度自有餘佛演說法時度一人二人。是諸 眾生宿種善根。結使微薄聞說即悟。大眾集會者。有佛大會滿一由旬。或十由旬。有 百千萬億由旬。有滿三千大千世界。此中大集會者。十方恒河沙世界以為大會。又其 會中但是福德之人。及諸天八部。初地菩薩乃至十住悉共來會。唯除諸佛。佛力具足 者。諸佛所行四十不共法。是一一法所行處。一切無量無邊。是第七願。復次。

俱行於一事 願無有怨競

若菩薩所作福德。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若諦捨滅慧四功德處。若因諸大 願。求佛道時應作是願。若有餘人同我行此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求佛道者。願我以此福 德因緣。不於餘人而生怨競。何以故。同行一事。諸有智者說有怨相。世間亦復現有 此事。除此過故發是大願。是第八願。復次。

願行菩薩道 轉不退轉輪 令除諸煩惱 得入信清淨

輪者法輪。不退轉者無人能壞。菩薩應如是發願。我當如說行道。必轉不退法輪。轉 此法輪除諸眾生三毒煩惱。轉捨生死入佛法眾。苦集滅道中使得清淨。是第九願。復 次。

願一切世界 皆示成菩提

隨諸世界應有佛事處。盡於其中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安樂一切眾生故。滅度一 切眾生故。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故獨說。其餘入胎出胎生長在家出家受戒苦行。

降伏魔眾梵王勸請及轉法輪。大眾集會廣度眾生。現大神力示大滅度。如此諸事悉皆 如是應作。是知有如是無量力。能利無量無邊眾生。不應但於一國示成佛道。有人 言。於一佛國所有四天下。諸閻浮提是一佛土。過此已外唯佛能知。而實不爾。是第 十願。復次。

如是諸菩薩 十大願為首 廣大如虛空 盡於未來際

(28)

及餘無量願 亦各分別說

願名心所貪樂求欲。必成十者有十種門。廣大如虛空者。願所緣方如所有虛空處願亦 如是。盡未來際者。願時所住盡一切眾生未來生死際。有人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是未來世生死際。若諸佛入無餘涅槃。是生死後際。菩薩志願無盡而實成佛則 止。一切十方世界諸大菩薩。皆有是願。餘無量願者。諸菩薩成就無量希有功德故。

諸所有願不可盡說。復次。

菩薩發如是 十大願究竟

是十大願。有十究竟事。何等為十。答曰。

眾生性世性 虛空性法性 涅槃佛生性 諸佛智性竟 一切心所緣 諸佛行處智 世間法智轉 是名十究竟

初眾生性竟。二世間性竟。三虛空性竟。四法性性竟。五涅槃性竟。六佛生性竟。七 諸佛智性竟。八一切心所緣竟。九諸佛行處智竟。十世間法智轉竟。是名十究竟。問 曰。汝言竟何者為竟。此義應分別。答曰。

眾生性若竟 我願亦復竟 如眾生等竟 如是諸願竟 竟義名無竟 我善根無竟

眾生性竟者。若眾生都盡滅。我願便應息。隨世間性盡。虛空性盡。諸法性盡。涅槃 性盡。諸佛生性盡。諸佛智性盡。一切眾生心所緣性盡。入佛法智性盡。世間轉法轉 智轉盡。我此十願爾乃盡息。但是眾生性等十事實不盡。我是福德善根亦不盡不息。

不息義者。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過諸算數名為不息。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無量無 邊過諸算數故名為世間無邊。是諸世界中三界六趣眾生無邊故名為眾生性無邊。是一 切世界中內外二種虛空性無邊故名為虛空性無邊。是諸世界中。欲色無色無漏性所攝 有為法無邊故名為法性無邊。若一切眾生滅度涅槃性不增不減。是故涅槃性無邊。若 過去十方諸佛無量無邊。今現在十方諸佛亦無量無邊。未來十方世界諸佛亦無量無 邊。是故佛生性無邊。諸佛智無量。不可稱不可量無等無等等無對無比故。諸佛智性 亦無量無邊。如佛告阿難。是聲聞人諸佛智無量。是故諸佛智性無量無邊。於過去世 一一眾生無量無邊心。是諸心皆有緣生。未來世亦如是。現在世一切眾生心。亦無量 無邊皆有緣生。是故心所緣亦無量無邊。諸佛力略說有四十不共法。是四十不共法。

一一法行處無量無邊。行處無量無邊故智亦無量無邊。是故說佛行處智無量無邊。世 間轉法轉智轉者。轉名以此法有所轉。世間者。世間有二種。國土世間眾生世間。此 中說眾生世間。諸佛及諸菩薩。以無量無邊方便力引導眾生。法轉者。以無量無邊善

(29)

根福德攝取諸佛法。智轉者。無量諸善法六波羅蜜十地等攝取佛智。是故智轉無邊。

此三同轉故合為一願。是菩薩一一願牢堅故。成是十無盡願。方如虛空時如未來際。

如是以略說廣說。解是十願究竟。

發菩提心品第六

問曰。初發心是諸願根本。云何為初發心。答曰。

初發菩提心 或三四因緣

眾生初發菩提心。或以三因緣。或以四因緣。如是和合有七因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問曰。何等為七。答曰。

一者諸如來 令發菩提心 二見法欲壞 守護故發心 三於眾生中 大悲而發心 四或有菩薩 教發菩提心 五見菩薩行 亦隨而發心 或因布施已 而發菩提心 或見佛身相 歡喜而發心 以是七因緣 而發菩提心

佛令發心者。佛以佛眼觀眾生。知其善根淳熟堪任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人 者。佛教令發心作是言。善男子來。今可發心當度苦惱眾生。或復有人生在惡世。見 法欲壞。為守護故。發心作是念。咄哉從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來。唯有一人二 處行出三界。四聖諦大導師。知五種法藏脫於六道。有七種正法大寶。深行八解脫。

以九部經教化。有十大力說十一種功德。善轉十二因緣相續。說十三助聖道法。有十 四覺意大寶。除十五種貪欲。并得十六心無礙解脫。出十六地獄眾生。及身十七具足 十八不共法。善分別十九住果人。善知分別學人阿羅漢辟支佛諸佛二十根是。大悲心 者。是大將主大眾主大醫王大導師大船師。久乃得是法。行難行苦行。乃得是法。而 今欲壞。我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厚種善根得成佛道。令法久住無數阿僧祇 劫。又行菩薩道時。護持無量諸佛法故勤行精進。或復有人見眾生苦惱。可愍無救無 歸無所依止。流轉生死險難惡道。有大怨賊諸惡虫獸生死恐怖諸惡鬼等。常有憂悲苦 惱刺蕀。恩愛別離怨會深坑。喜樂之水甚為難得。大寒大熱獨行其中。曠絕無蔭難得 度脫。眾生於中多諸怖畏。無有救護將導之者。見如是眾生。入此生死險惡道中受諸 苦惱。以大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言。我當為無救作救無歸作歸無依作 依。我得度已當度眾生。我得脫已當脫眾生。我得安已當安眾生。復有人但從人聞以 信樂心等。發無上道心。作是念。我當修善法不斷絕故。或墮必定得無生法忍。集諸 福德善根淳熟故。或值諸佛或值大菩薩。能知眾生諸根利鈍深心本末性欲差別。善知 方便為般若波羅蜜所護。能作佛事者知我發願。善根成熟故令住必定。若無生法忍。

(30)

是諸菩薩。在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如佛善知眾生心力教令發心。不以但有信樂力等 教令發心。復有人見餘菩薩行道修諸善根大悲所護。具足方便教化眾生。不惜身命多 所利益。廣博多聞世間奇特人中標勝。疲苦眾生為作蔭覆。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 定智慧慚愧質直柔軟調和。其心清淨深樂善法。見如是人而作是念。是人所行我亦應 行所修願行我亦應修。我為得是法故當發是願。作是念已發無上道心。復有人行大布 施。施佛及僧或但施佛以飲食衣服等。是人因是布施。念過去諸菩薩能行施者。韋藍 摩韋首多羅薩婆檀尸毘王等。即發菩提心。以此施福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 人若見若聞佛三十二相。足下平.手足輪.指網縵.手足柔軟.七處滿.纖長指.足 跟廣.身傭直.足趺高平.毛上旋.伊泥[跳-兆+專].臂長過膝.陰馬藏.身金色.

皮軟薄.一一孔一毛生.眉間白毫.上身如師子.肩圓大.腋下滿.得知妙味.身方 如尼拘樓陀樹.頂有肉髻.廣長舌.梵音聲.師子頰.四十齒.齊白密緻.眼睛紺青 色.睫如牛王等相。心則歡喜作是念。我亦當得如是相。如是相人所得諸法我亦當 得。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是七因緣發菩提心。問曰。汝說七因緣發菩提 心。為皆當成有成有不成。答曰。是不必盡成。或有成有不成。問曰。若爾者應解 說。答曰。

於七發心中 佛教令發心 護法故發心 憐愍故發心 如是三心者 必定得成就 其餘四心者 不必皆成就

是七心中佛觀其根本。教令發心必得成。以不空言故。若為尊重佛法為欲守護。若於 眾生有大悲心。如是三心必得成就。根本深故。餘菩薩教令發心。見菩薩所行發心。

因大布施發心。若見若聞佛相發心。是四心多不成。或有成者。根本微弱故。◎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而常遵修深妙禁戒  尋用一義解一切法   分別真諦一切經典  其明目者無所倚著 

能令一切調伏其心。若諸菩薩修智慧行。即能斷除一切煩惱。若諸菩薩修說法行。即

20 《傳心法要》 , 《大正藏》冊 48,依序見頁 379 下、頁 380 上、頁 380 中。頁 381 上、頁 381 上。 《宛陵錄》 ,頁 384

則妄想息滅正念停住是名修法界止又觀未語欲語正語已語皆無有相語心亦爾不從內出

恒揚電機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Hung Yang Electric Engineering. Consultant

24 南懷瑾《禪宗與道家》,《南懷瑾著作珍藏本》卷 4,頁 48,上海:復旦大 學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一版。. 25

。名者初知法故。是名法智。在六地依欲界十六行境界四諦四念處智即智相三根三三 昧相應 (三根者喜樂捨也三三昧謂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

。即譬四倒也。若小乘觀人即觀身不淨破於淨倒。觀受是苦破於樂倒。觀心無常破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