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開港前台中港地區的發展計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章 開港前台中港地區的發展計劃 "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開港前台中港地區的發展計劃

本章主要聚焦於「台中港特定區」的誕生過程及其規劃內容,作為探究台中 港特定區發展之基礎。以下分三節來進行探討:第一節為環境背景介紹,了解台 中港開港前本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特色,釐清梧棲建港的背景與發展條 件 ; 第二節為台中港特定區的生成,著重於「台中港特定區計畫」內容之探討,

先概述都市計畫的實施,再探究本區的空間規劃模式 ; 第三節為小結。

第一節 環境背景

一、自然環境背景

(一)地形

台中港特定區的地形主體,除東側部分地區為大肚台地外,多為清水隆起海 岸平原的一部分,地勢低平,由東向西緩斜至海平面。東側大肚台地是一長方形 台地,縱列於台中盆地與海岸平原之間,頂部平坦,整個台地面皆為紅色土所覆 蓋,其下有深厚之礫石層,呈現西陡東緩的景觀。而西側清水隆起海岸平原,南 北長約十六公里,東西寬約五公里,平均海拔高度在十公尺以下,東側以斷層崖 與大肚台地為界(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沿此斷層線有豐富的湧泉滲出,取 水方便,有助本區早期聚落的形成與灌溉開墾,如清水的埤仔口泉、沙鹿的番婆 井與番公井泉、及龍井的龍目井泉等。

海岸地帶潮埔發達1,大甲溪與大肚溪為海岸主要輸沙來源。而南側的大肚 溪由龍井鄉麗水村注入台灣海峽,河道內堆積旺盛,形成諸多大型沙洲。沿海漂 沙經過季風吹動,堆積在河口南側,往南海埔地面積越寬,海灘粒徑越細,淤泥 含量越高。本區海岸以隆起、平直、單調沙岸為特色。

(二)氣候

依據中央氣象局氣候分類,本區全年氣候溫和,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乾旱多 風,尤其位於本區西側之梧棲鎮尤其明顯。梧棲位於「風頭水尾」的自然環境上,

「風頭」指的是面迎東北季風,梧棲幾乎常年都吹東北風 ;「水尾」則是因位於 清水隆起平原的最西側,為河川最下游之處。本區因地勢低平,為台灣本島雨水 最少的地區,各地平均降雨 1250mm 左右,降於夏半年約佔 75%,夏潦冬枯是本 區常見之景色,年平均剩水量之少,全台之冠。

1據台中縣政府統計,梧棲民 56 年面積為 1,752.00 公頃,民 63 年為 1,840.64 公頃。

(2)

(三)風

本區平均風速 5.4 m/s,由於缺乏地形的屏障,平均風力居本島之冠,尤其 冬季季風特別強勁,曾出現 33m/s 的強風2。夏季季風為風力微弱,平均風速低 於 4 m/s(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就風向而言,九月至次年五月多 NNE 向,六到八月多 SSE 向,至八月出現最 大風速的風向與恆常風向不同,常與颱風有關。颱風中心通過本區頻率不高,且 有中央山脈屏障,故颱風威脅較輕。

(四)海象

根據台中港過去測得之潮汐觀測資料,各項潮汐為基準如下: (台中港務局,

1999)

最高高潮位(H.H.W.L)= 5.86 m(60.9.23)

最低低潮位(L.L.W.L) = -0.55 m(76.1.21)

平均高潮位(M.H.W.L)= 4.45 m 平均潮位 (M.W.L) = 2.63 m 平均低潮位(M.L.W.L)= 0.82 m 平均潮差 = 3.63 m

(六)漂砂與飛砂

台中港漂砂主要來源為大甲溪與大肚溪,其中又以大甲溪為主。參考歷年實 測資料,本區海域之漂砂方向,夏季由南向北,冬季由北向南,而以北向南為優 勢。依據民國六十八年台中港漂砂評估報告,台中港沿岸地區每年漂砂量在 100~150 萬 m3,洪水季則高達 200 萬 m。

飛砂為風力作用於地表面剪應力使土壤移動之現象。每年冬季東北季風揚起 退潮後裸露之砂灘,飛砂越過護岸而堆積於港口以北至大甲溪口間的淤砂區,年 平均總飛沙量在 10 萬 m3 以上。

2以民國三十五年國際氣象委員會決議,凡風力每秒超過 10.8 公尺,即稱為強風。

(3)

二、人文環境背景 (一)建港歷程

梧棲地區最早建港可回溯至日治時期,日人建港目的不外乎是為了改善港灣 分佈不均勻以因應台灣內部產業發展需要、或為開發大甲溪電力以建設工業港,

及兼顧國防安全與軍事擴張等理由,皆認為中部建港有其必要性(台中縣立文化 中心,1987)。日本政府決定在中部建港之後,為何選定在梧棲建港 ?是受限於 港口自然環境條件影響。若由港口腹地規模而言,中部建港以鹿港較為恰當,但 是鹿港海岸居濁水溪氾濫之要衝,漂沙源源不絕,沙洲密佈,故鹿港以南的海岸 不宜建港。而大甲溪以北的海岸,因山脈緊臨海岸,腹地狹小,不利港灣設備的 發展。因此位於兩海岸折中點的梧棲,具有漂沙較少且腹地廣的優勢條件,成為 中部建港的首選之地。

日人經過詳細評估,決定在梧棲建港,並將命名為「新高港」3。1937 年擬 定「梧棲港事業計畫書」,1940 年至 1945 年四度修正築港計畫,分十年進行,施 工近五年,完成六成的工程進度。新高港為一綜合性港口,漁港預定在北側的防 波堤內,工業港則規劃於南側防波堤至大肚溪口之間,浚港所得新生地供工業發 展使用,並計劃在港區附近建設「新高市」,以利港口發展(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 劃委員會,1956)。由於二次大戰爆發,新高市計畫並未執行,而港口建設也因 曾遭轟炸破壞,缺乏維修而廢棄。

戰後在地方人士與各方學者的建議之下,民國五十七年組織「台中港重建促 進委員會」,積極的向政府相關部會請示,指出台中港建港的社會經濟價值。其 主張 : 1.開闢台中港以貨暢其流:台中港地位適中,腹地廣大,築台中港可縮短 鐵路貨運距離,減少運費,並可誘導中部農工水產業之發展。2.新建工業地區及 都市以發展工商:達見水庫可供給工業用水,而台中至梧棲、甲南至梧棲間的公 路幹線已完成,日治時期在梧棲、沙鹿、清水所計畫之工業都市值得開發。

希望早日重建台中港,以繁榮地方,紓解當前港口壅塞的壓力。但這些僅止 於民間的努力,因為經濟部認為台中港漂沙問題嚴重,政府態度依然有所保留。

五十年代初期政府積極從事經濟建設,拓展對外貿易,進出口貨物量急劇增 加,以致基隆、高雄兩港逐漸發生擁擠情況,當時政府預見對外貿易將繼續加速 成長,除積極從事原有港埠改善與擴建外,有鑑於基隆港受地形限制,缺乏發展 餘地,認為應在基隆港飽和前,另闢新港以應需要。

民國五十四年起,政府分別邀請國內、外專家,就築港技術、運輸經濟、區 域發展等有關問題作綜合性之研究,並於民國五十七年展開新港港址調查研究工 作。民國五十八年,總統明令選定梧棲、淡水作為新港預定地。經日本訪問團調

3 台灣玉山高於富士山,日本人命為新高山,新高山位於台灣中部,故中部港亦稱為新高港。

(4)

查及省議會專案調查小組評估,分析兩地預定港址的優缺點,皆認為在梧棲建港 的經濟價值較高。經行政院核定4臺中港為一商、工、漁業之綜合性國際新港,

民國六十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各項準備工作相繼就緒,臺中港建港工程正式開工。

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興建工程自民國六十二年起至民國七十二年止,並於民 國六十五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後啟用通航 ; 第二階段建港計畫則配合國家建設及 台中港業務成長需要陸續辦理中。台中港建港目的如以下四點:

1.促進台灣地區經濟、人口之平衡發展 2.節省進出口貨物的內陸運輸費用

3.紓解基隆港的擁擠,並減輕高雄港和鐵公路的負荷 4.利用挖出的泥土,填鋪海埔新生地,可供工業發展之用

由此可知,台中港的重建,除了承續日治時期新高港築港工程的基礎,主要 是因應台灣對外貿易持續成長的需求。台中港建設,不僅可以解決台灣地區航運 上的不足,亦為中部地區發展工業、漁業提供一個良好基地,以促進區域經濟發 展。換言之,台中港的興建是具有多重使命之政策。

(二)開港前之社會經濟結構(民國65年以前)

由於港口的發展與其腹地的經貿能力、社會經濟條件有很大的關係。以下就 開港前本區社會經濟狀況加以探討:

由下(表2-1)可知,民國四十年港區四鄉鎮人口約為11萬人,至民國六十二年 增加約為17萬人,人口年成長率始終低於台中縣的平均水準,且四鄉鎮佔台中 縣總人口數比重逐漸下滑,由民國四十年的24.41%至民國六十二年下降為 21.10%。由此可見,開港前本區呈現人口外移的現象。

表2-1台中縣暨台中港周圍四鄉鎮人口數及其年平均成長率(1951-1973)

總人口數(人) 人口成長率(%)

台中縣 四鄉鎮 四鄉鎮/台中縣(%) 台中縣 四鄉鎮

民國 40 年 479,260 116,994 24.41%

民國 50 年 621,834 135,830 21.84% 2.97% 1.61%

民國 60 年 800,225 169,503 21.18% 2.87% 2.48%

民國 62 年 828,402 174,826 21.10% 1.76% 1.05%

資料來源:台中縣政府,《台中縣統計要覽》;本研究整理。

4 民國五十八年八月二十一日,行政院第 1134 次院會通過採納經合會建議,先建台中港為國際 商港。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行政院第 1148 次院會通過省政府為台中建港規劃與興建之負責單 位。

(5)

開港前清水鎮為本地區最大鄉鎮,人口總數達七萬多人,約佔港區總人口四 成以上 ; 而沙鹿鎮、龍井鄉次之,梧棲鎮人口最少。四鄉鎮中以沙鹿鎮人口成 長最為顯著,其中民國六十年及六十二年甚至高於台中縣平均水準。 (表2-1.2)

表2-2 台中港周圍四鄉鎮人口數及其年平均成長率(1951-1973)

總人口數 人口成長率

清水 沙鹿 梧棲 龍井 清水 沙鹿 梧棲 龍井

民國 40 年 46,546 27,690 18,891 21,904 民國 50 年 55,109 31,715 22,199 26,807 1.84% 1.45% 1.75% 2.24%

民國 60 年 68,188 41,649 26,423 33,243 2.37% 3.13% 1.90% 2.40%

民國 62 年 70,064 43,448 27,425 33,889 1.38% 2.16% 1.90% 0.97%

資料來源:台中縣政府,《台中縣統計要覽》;本研究整理。

根據(表2-3)所示:本區幼年人口(0~14歲)比重高於台灣地區平均水準,而壯 年人口(15~64歲)比重卻低於台灣地區平均水準,形成經濟上一大負擔,造成此 區相對性的落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年人口比例有下降趨勢,但其遞減率仍 不及台灣地區之下降速度。而老年人口(65歲以上)比重稍有偏高,此與壯年人 口外流現象不無相關。

表2-3 台中港周圍四鄉鎮年齡結構表(1971-1976) 單位:%

年齡結構 清水 沙鹿 梧棲 龍井 四鄉鎮 台灣地區

小計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幼年人口 38.8 41.1 39.4 42.1 40.4 39.2 壯年人口 58.2 56.9 54.6 57.8 56.9 57.8 民 60 年

老年人口 3 3.2 3.6 3.3 3.3 3

幼年人口 35.8 39.1 36.8 38.5 37.6 35 壯年人口 60.6 57.4 59.2 57.6 58.7 61.4 民 65 年

老年人口 3.5 3.5 4 3.9 3.7 3.6

資料來源:台中縣政府,《台中縣統計要覽》

由(表2-4)可知,民國四十年本區農業人數為83,712人,約佔總人口數 72.77%,至民國六十五年農業人口比重仍高達55.59%,可見在台中港開港前 農業為本區主要的經濟型態。其中,龍井鄉農業人口始終約佔全鄉總人口之 七成以上,是名符其實的農業鄉。六O年代本區農業人口大多已降至50%以 下,唯獨龍井鄉例外,農業人口呈現不減反增的情況,比例甚至高達99.5%。

(6)

表2-4 台中港周圍四鄉鎮農業人口數及其比例表(1951-1976)

農業人口(人) 農業人口/各鄉鎮人口數(%)

四鄉鎮 清水 沙鹿 梧棲 龍井 四鄉鎮 清水 沙鹿 梧棲 龍井 民國 40 年 83,712 35,660 15,051 11,605 21,396 72.77% 76.61% 54.36% 61.43% 97.68%

民國 50 年 82,188 32,884 16,080 11,285 21,939 60.51% 59.67% 50.57% 50.84% 81.84%

民國 60 年 97,545 35,164 22,670 15,401 24,310 57.55% 51.57% 54.43% 58.29% 73.13%

民國 62 年 96,155 32,532 22,961 16,247 24,415 55.00% 46.43% 52.85% 59.24% 72.04%

民國 65 年 103,417 31,788 22,628 13,592 35,409 55.59% 43.62% 47.60% 45.27% 99.50%

資料來源:台中縣政府,《台中縣統計要覽》;本研究整理。

早期《台中縣統計要覽》中有關工商產業從業人員的統計資料不全,遲 至民國六十三年以後將其區分為農林漁牧業、礦業及土石業、製造業、水電 煤氣業、營造業、商業、倉儲運輸業、金融保險不動產業及工商服務業、社 會團體及個人服務業、及其他等十項統計資料。

由(表2-5)可知,民國六十三年四鄉鎮勞動人口總計七萬餘人,第一級 產業從業人口最多,第二級產業次之,第三級產業最少,而各級產業人口比 重分別為38.66%、37.22%及24.11%。由於第一、二級產業從業人口比重差距 不到2%,第一級產業雖然為本區從業人口數最多之產業,然其重要性將隨著 經濟發展歷程而衰退,第二級產業已有興起代之之勢,如清水鎮與沙鹿鎮。

值得注意的是,本區第三級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偏低,尤其龍井鄉為甚。由於 各種商業及公共服務業不足,亦可能促成人口外流之重要原因。

表2-5 台中港周圍四鄉鎮產業從業人口數與比例表(1974)

勞動人口總計 第一級產業 第二級產業 第三級產業

民 63 年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四鄉鎮 73,776 100.00% 28,525 38.66% 27,463 37.22% 17,785 24.11%

清水 35,274 100.00% 11,529 32.68% 15,193 43.07% 8,551 24.24%

沙鹿 15,569 100.00% 5,275 33.88% 5,851 37.58% 4,443 28.54%

梧棲 9,746 100.00% 3,779 38.77% 3,452 35.42% 2,515 25.81%

龍井 13,187 100.00% 7,942 60.23% 2,967 22.50% 2,276 17.26%

資料來源:台中縣政府,《台中縣統計要覽》;本研究整理。

(7)

然若僅由一地區各級產業從業人口比重來分析當地經濟概況,因缺乏相對比 較的對象,所得數據無法得知該地某產業在全區該項產業中所佔的比重,尚需以 區位商數法(Location quotient,LQ)加以分析,區位商數是用來表示一地區特 定產業在全區該產業中所佔比重的一個數值。由(表2-6)可知,本區第一級、第 三級產業LQ值均小於1; 第二級產業LQ值大於1,顯示與台中縣平均發展水準相 較,第二級產業(工業)為開港前本區較為重要之產業,第二級產業各項行業中又 以製造業與營造業發展較佳。換言之,現階段本區農業與商業活動的重要性不及 工業。

表2-6 台中縣暨台中港周圍四鄉鎮各級產業區位商數值(1974)

台中縣 四鄉鎮 港區四鄉鎮

民國 63 年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產業 LQ 值或

行業 LQ 值 勞動人口總計 359,161 100.00% 73,776 100.00%

第一級產業 農林漁牧礦 165,110 45.97% 28,525 38.66% 0.8 礦業及土石業 618 0.17% 59 0.08% 0.5 製造業 86,236 24.01% 23,304 31.59% 1.3 水電煤氣業 1,835 0.51% 226 0.31% 0.6 第二級產業

營造業 10,917 3.04% 3,874 5.25% 1.7 小計 99,606 27.73% 27,463 37.22% 1.3 商業 20,208 5.63% 3,688 5.00% 0.9 倉儲運輸業 9,607 2.67% 1,571 2.13% 0.8 金融保險不動產

業及工商服務業 2,048 0.57% 412 0.56% 1.0 第三級產業

社會團體及個人

服務業 62,566 17.42% 12,114 16.42% 0.9 小計 94,429 26.29% 17,785 24.11% 0.9 資料來源:台中縣政府,《台中縣統計要覽》;本研究整理。

經由上述分析討論,民國六十五年台中港正式開港營運前,本區的社會經濟 狀況如以下歸納:

1.長時間以來為人口外流區,人口成長速度遠低於台中縣平均水準。

2.開港前清水鎮為本地區最大鄉鎮,沙鹿鎮、龍井鄉次之,梧棲鎮人口最少。

3.幼年、老年人口比例偏高,形成壯年人口之一大負擔。隨著人口外流,人 口有老化現象。

(8)

4.六O年代農業人口比重大多已降至50%以下,唯獨龍井鄉例外。

5.以第一級產業從業人口最多,第二級產業次之,第三級產業就業人口比重 偏低。

6. 第二級產業(工業)為開港前本區較為重要之產業,其中以製造業與營造 業發展較佳。

整體而言,開港前本區為第一級產業人口偏多的農業社會,經濟發展緩慢,

人口有外流的現象。至六O年代已有部分鄉鎮轉型為工業為主的經濟型態,如清 水鎮與沙鹿鎮。由於商業與服務業的比重偏低,開港前港區四鄉鎮經貿能力薄 弱,缺乏港市腹地所應具備之條件。

(9)

第二節 台中港特定區的生成

港口的建設必須配合腹地的開發,才能由點帶動面的發展,民國五十九年政 府決定在梧棲興建台中港之後,為了促進台中港機能,政府推動一連串的建設計 劃,其中以台灣省政府公共工程局規劃公告之「台中港特定區計畫」最具代表性,

希望隨著港口建設,將港區附近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都市。

一、都市計畫實施

台灣的都市計畫可分為三種,一為市(鎮)計畫、二為鄉街計畫、三為特定區 計畫。所謂特定區計畫,是為發展工業或保持優美風景及其他目的而劃定。都 市計畫的擬定可細分為主要計畫與細部計畫兩類,主要計畫規範計畫實施的大 體範圍與原則,針對範圍內的不同小地方擬定細部計畫來加以落實,所以每個 主要計畫下,可能包含數個細部計畫。依據「都市計畫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

都市計畫發佈施實施後,必須定期進行通盤檢討,因此戰後台中港特定區所實 施的都市計畫中,除了原先所擬的主要計畫外,尚包括後來陸續發佈的細部計 畫及通盤檢討後所做的變更。為了使都市計畫能夠切合社會時代的需求,除了 藉由定期的通盤檢討可將計畫中不適宜的地方加以修正外,尚利用個案變更方 式來作彈性調整。

民國六十一年公告實施的台中港特定區,其範圍包括台中港鄰近鄉鎮之梧棲 鎮、清水鎮、沙鹿鎮與龍井鄉四鄉鎮大部分地區,計畫內容涵蓋土地使用分區 計畫、交通系統計畫、公共設施計畫等。龍井鄉有鑒於該鄉除東北側少部分土 地劃設為第一種住宅區外,大多數土地及主要舊聚落均被劃設為農業區、保護 區及其它較具污染性之公共設施,影響該鄉發展,遂另行辦理通盤檢討,於民 國七十一年間發佈實施名為「台中港特定區計畫(龍井鄉部份)通盤檢討」,大 幅增加都市發展用地。此後,台中港特定區計畫辦理第一次通盤檢討時,為避 免重覆,將龍井鄉部份剔除而不予檢討,民國七十五年完成「台中港特定區計 畫(不含龍井鄉部份)第一次通盤檢討」,至此台中港特定區計畫一分為二。

為了使計畫內容更加完備,民國七十八年六月公告實施「變更台中港特定區 計畫(不含龍井鄉部分)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通盤檢討)」、民國八十年辦理

「台中港特定區計畫(第一期公共設施保留地專案通盤檢討)」。在考量台中港 特定區整體發展,遂將「台中港特定區計畫(龍井鄉部份) 」與「台中港特定 區計畫(不含龍井鄉部份)」二者合而為一進行通盤檢討,名為「台中港特定區 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

由都市計畫發布實施歷程可知,為了確保計畫構想而不變質,採用土地使用 分區管制制度,使計畫中的每一塊土地都有其發展的規劃,當發展需求與都市

(10)

計畫不符時,則透過通盤檢討及個案變更方式,來加以改變。

表2-7 台中港特定區計畫通盤檢討與細部計畫實施概況表

類型 計 畫 名 稱 年.月

1「台中港特定區計畫公告實施」 61.1

2「變更台中港特定區計畫(龍井鄉部分)(通盤檢討)」 71.7

3「台中港特定區計畫(不含龍井鄉部分)通盤檢討」 75.2

4「變更台中港特定區計畫(不含龍井鄉部分)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通盤 檢討)」

78.6

5「台中港特定區計畫(第一期公共設施保留地專案通盤檢討)」 80.10

6「台中港特定區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 82.3

7「變更台中港特定區(關聯工業區第三期)細部計畫通盤檢討」 91.7

8「變更台中港特定區計畫(配合市鎮中心地區細部計畫通盤檢討) 」 93.3

1台中港特定區清水下湳子工業區細部計畫 73.2

2台中港特定區(關連工業區第三期)細部計畫 76.5

3台中港特定區(主要商業中心區)細部計畫 81.11

4台中港特定區(市鎮中心)細部計畫 85.12

5台中港特定區(原保護區變更為油庫專用區) 細部計畫 89.3

6台中港特定區(台中中港路工商綜合專用區) 細部計畫 93.6

資料來源:台中縣都市計畫課

二、港口與台中港特定區之關係

台中港建港計畫預估民國七十一年台中港貨物吞吐量可達一千兩百萬噸以 上,而港內重工業土地約九百公頃,關聯工業與輕工業區面積約七百五十公頃,

若能發展工業必定吸引大量人口移入。在這樣的邏輯思考規劃下,台中港特定區 明確界定為工業都市,預期的都市性質有四:

1.以國際貨物運輸及工業為經濟基礎之都市 。 2.為一自足性之都市 。

3.為一重工業型都市,就業以重工業及關聯工業為主 。

4.為一年青,戶量小,平均收入高,職業偏於二、三級產業之都市,總 人口成長率大於自然增加率,以減緩人口外流的現象。

此外,台中港特定區五十萬計畫人口推估方式,亦與港口及工業發展有關。

本區人口推估方法有二 : 其一,依港口工程興築階段來假定各階段人口成長 率,而加以推測。第一階段(民國 58-62 年)完成部分港口,貨物可供輸出,平 均人口成長率假定為 30%0。第二階段(民國 62-70 年)港口完成大部分,達預期

(11)

吞吐量並開始開發工業區,平均人口成長率假定為 50%0。第三階段(民國 70-75 年)港口全部完成,工業區開發完成,平均人口成長率假定為 90%0。第四階段

(民國 58-62 年)港區都市逐漸定型,平均人口成長率假定為 40%0。根據上述各 階段人口成長率計算特定區人口。

其二,依都市經濟基礎所能容納就業人口與扶養率加以推測。參照基隆港情 況與港口貨物吞吐量,推估港區業務直接關聯人口約為 19,000 人。其次,根據每 單位工業面積之勞工數,推測台中港區各級產業人口總數為 185,200 人。並且假 定民國八十年全島扶養率為 2.7,將產業人口乘以扶養率而得出總人口數。

上述兩種人口推估方法是以「港口貨物吞吐量」、「工業用地面積」及「相關 服務業」三者綜合推測,皆認為民國八十年台中港特定區都市人口規模可達五十 萬人。由計畫人口規模推估方式可知本區的發展策略,擬透過港口的開闢,工業 區的開發,吸引工廠的建立,逐漸擴大至工商產業的發展,以減緩人口外移,達 成自給自足新市鎮及中部區域經濟成長中心等目標。綜合上述,港口與工業是影 響台中港特定區計畫內容之重要因素。

三、台中港特定區之空間規劃

本區是為了有效配合台中港興築、及因應中部地區未來需要而決定開發的新 市鎮。為了確保計畫構想而不變質,台中港特定區計畫採用盛行歐美都市之土 地使用分區管制制度5,明定各使用分區土地及建築物之使用特性。換言之,台 中港特定區的主體空間是由各土地使用分區形構而成。

(一)都市計畫之變更

1.第一次通盤檢討(民國七十五年)

民國七十五年進行第一次通盤檢討時,本區現有人口與原計畫推計數字五十 萬人出入甚大,依據「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規定,台中港特定區 計畫人口與都市發展用地面積理應重新修訂,由於修訂計畫人口目標將影響本 區土地使用計畫、分期分區發展等方面,影響甚大。故本次通盤檢討在計畫人 口目標方面,依舊維持原計畫之規劃,不予變動。

由於本特定區尚未全面開發,土地使用率偏低的情況下,因此本次通盤檢討 在土地使用分區計畫方面,變動幅度不大。計畫的修改與個案變更,往往是為

5 由於台中港特定區計畫研擬時,正值聯合國規劃顧問參與台灣區域計畫時期,引進當時歐美 流行的規劃概念與法令制度。如 1960 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都市計畫系主任葛拉瓦博士來台,協 助都市計畫專業及教育機構建制。1964 年邀請聯合國規劃顧問孟松等人,協助台灣都市及區域 計畫、住宅及新市鎮計畫,,直迄 1972 年台灣退出聯合國。資料來源:黃世孟,1992〈新高港都 市計畫與台中港特定區計畫規劃範型之比較分析〉,《都市計畫》,19 卷 1 期,頁 53-74。

(12)

了使都市計畫書(圖)能符合發展現況,如龍井鄉永和宮劃設為保存區、梧棲鎮中 棲路南側增設醫療專用區(即童綜合醫院新址)、市鎮中心劃設車站專用區等;或 為了避免名稱混淆,如大肚山麓具有水土保持作用之林地則劃設為保護區、九 年制國校改為國中或國小用地 ; 或為新增公共設施用地、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 點,使計畫內容更加完備。

就面積變動而言,本次通盤檢討以保護區面積減少(50.06公頃)為最,此與龍 井鄉永和宮自保護區另劃設為保存區有關 ; 其次為關聯工業區因劃設出入道 路與公共設施用地而減少(28.35公頃);面積增加超過十公頃用地則包括:公園 用地、學校用地、機關用地、溝渠用地、鐵路用地、變電所用地、防風林用地 等 ; 至於港埠專用地變化幅度不大。

2.第二次通盤檢討(民國八十二年)

第二次通盤檢討除了將民國七十一年另行公告之龍井鄉部分同時納入檢討 外,台中港特定區計畫改以民國一百年為新的計畫目標年,計畫人口增為五十八 萬人,配合行政區的調整,計畫範圍新增大肚鄉成功村一小部分。

在土地使用率偏低的情況下,工業區及住宅區用地維持原計畫規劃,而商業區 用地則因舊有市街中心大多已飽和,而作小幅度增設修改。此外,為了維護居住 環境品質,將一般工業區及龍井鄉部分工業區改設為低污染性之乙種工業區 ; 由於關聯工業區第一期開發區西北側既存聚落難以開發為工業區,遂大幅縮減其 使用面積 37.48 公頃最多。農業區內既有農村聚落若符合「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 討實施辦法」第十八條規定,且能協調取得相關地主同意而提供公共設施者,可 經由審議而加以變更,農業區減少 25.44 公頃次之;反之,面積增加超過十公頃 用地則包括商業區、軍事機關用地及墓地等用地。

本次通盤檢討變更項目名稱者,如原有保存區供寺廟使用,為避免與「文化資 產保存法」之保存區名詞混淆,修正為宗教專用區 ; 又如配合龍井鄉農會龍津 辦事處及其農糧存放倉庫之使用,劃設農會專用區一處 ; 配合私立嘉陽工業學 校實際使用範圍劃設文教區一處 ; 以及增加環保設施專用區、工商專用區等用 地。

綜合上述可知,歷次通盤檢討往往流於形式,僅於部分地區作局部性小幅度 的增修,並無法針對本區發展現況,提出實質有效修正方案。

(13)

表 2-8 台中港特定區計畫通盤檢討前後土地使用分區面積變遷表 台中港特定區(民 61 年) 第一次通盤檢討(民 75 年) 第二次通盤檢討(民 82 年) 用地別

類別 面積 比例 類別 面積 比例 類別 面積 比例

住宅

用地 住宅區 1,932.06 10.92% 住宅區 1,932.57 12.09% 住宅區 2241.78 12.68%

商業

用地 商業區 134.8 0.76% 商業區 133.11 0.83% 商業區 162.4 0.92%

關聯工

業區 587.92 3.32% 關聯工

業區 531.44 3.33% 關聯工

業區 493.57 2.79%

一般工

業區 52.59 0.30% 一般工

業區 100.08 0.63% 一般工

業區 0 0.00%

乙種工

業區 128.18 0.73%

工業 用地

小計 640.51 3.62% 小計 631.52 3.95% 小計 621.75 3.52%

農業區 5,093.36 28.79% 農業區 3,467.53 21.70% 農業區 4372.42 24.74%

保護區 2,918.36 16.50% 保護區 2,815.24 17.62% 保護區 2732.31 15.46%

保存區 10.79 0.06%

非都市 用地

小計 8,011.72 45.29% 小計 6,282.77 39.31% 小計 7115.52 40.26%

交通

用地 1019.65 5.76% 962.19 6.02% 1163.51 6.58%

公共設

施用地 5950.57 33.64% 6039.88 37.79% 6369.41 36.04%

總計 17,689.31 100.00% 15,982.04 100.00% 17,674.37 100.00%

資料來源:

1. 台灣省政府公共工程局(1971),《台中港特定區計畫》。

2. 台灣省政府(1985),《變更台中港特定區計畫(不含龍井鄉部分)通盤檢討書》。

3. 台灣省政府(1996),《變更台中港特定區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書》。

(14)

(二)土地使用分區之空間配置與規劃

本區土地使用配置模式是依據台中港特定區設定目標而建立,原計畫中所擬定 四大目標:

1.疏導台中都會區不當之發展,容納部份新增之都市人口。

2.配合興建國民住宅,協助較低收入家庭解決居住問題。

3.提供優良都市生活環境,滿足國民對於生活環境品質提昇之需求。

4.充份發揮台中港之營運效益。

在這樣的預設目標下,考量未來港區生活及產業需求來配設,共計劃分十六 種土地分區用地。其中,面積超過上百公頃者有港埠專用區(5,010.52 公頃)、農 業區(4,216.60 公頃)、保護區(2,628.00 公頃)、住宅區(2,218.63 公頃)、工業區(657.18 公頃) 、商業區(141.90 公頃)等。各類用地空間配置與規劃如下:

1.工業區用地

台中港特定區計畫所規劃工業區有三類,如(圖2-1)所示:

(1)臨海工業區 : 即為重化工業區,面積達958.84公頃,以發展煉油、造船、

鋼鐵、石油化學及火力發電等重化工業使用。因已併入台中港特定區之港埠專用 區內,一切之開發行為需經由港務局許可並依商港法及相關法則辦理。

(2)關連工業區 : 位於臨海工業區東側,分佈於梧棲鎮草湳里、龍井鄉忠和 村及龍津村,為發展中小型綜合性工業,並與重化工業相關者,故稱為關聯工業 區。由浚港工程抽海砂填土而成,屬一般性綜合性工業區,預定開發面積為560 公頃,分三期進行,目前僅於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完成第一期,面積143公頃,為 經濟部工業局管轄範圍。為促進關聯工業區第二、三期加速的開發,已於民國八 十九年解除《台中港新市鎮整體開發計畫》規定為整體開發方式之限制。

(3)一般輕工業區 : 將既有工業區調整為輕工業區,分布於清水鎮下湳里中 華路與菁埔路之間、沙鹿鎮斗抵里與興仁里、及龍井鄉竹坑村沙田路兩側多處之 工業區。本工業區依「獎勵投資條例」辦理開發,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設施,廠 商自行購地設廠,第二次通盤檢討後改設為低污染性質之乙種工業區,面積99.0 公頃。

本區適合引進之工業類型為何?往往因工業區類型不同而有所差異。由於台灣 資源有限,需要進口大量的原料加工,且多數原料運輸不便,因此如煉鋼廠、煉 油廠及造船廠等工廠,其區位多鄰近港口,因此位於港埠用地的臨海工業區具有 運輸優勢,是以發展重化工業為主。此外,為了符合新市鎮的目標,關聯工業區 引進產業須具備高工資、利於都市化發展、及產業成長穩定等條件,以吸引外來 人口移入,因此《台中港新市鎮整體開發計畫》根據所得高低、產業關聯特性、

都市化、及產業穩定成長與市場需求等因素加以評估,認為關聯工業區適合引進 的產業為金屬製品製造、機械製造、飲料及菸草、塑膠製品等行業;而一般工業

(15)

區則以污染性較低之輕工業為主。

上述三種工業區,以臨海工業區預設規模最大,關聯工業區次之。由於台中 港特定區的發展策略,是假設以工業發展誘導產業人口移入之邏輯理論,故臨海 工業區、關聯工業區開發與否是影響本區發展之關鍵要素。

圖 2-1 台中港特定區計畫工業區分佈示意圖 資料來源: 台中縣政府都市計畫課

(16)

2.商業區用地

商業區用地規劃歷經三次的修正與變動。原台中港特定區計畫擬在濱臨港口 一帶設定市鎮中心一處,在清水、沙鹿現有市街地及大肚山台地西側新社區內劃 設三處地區商業中心。第一次通盤檢討後,新增鄰里中心商業區;至第二次通盤 檢討時,依其特性細分為四種層級之商業區,由低至高排列,分別代表服務機能 最少之第一種鄰里中心商業區,分佈於沙鹿鎮北勢里與埔子里 ; 第二種商業區 包括次要商業區中心及龍井鄉舊市街,分布於龍井鄉龍泉村與龍崗村;第三種商 業區為清水鎮、沙鹿鎮、梧棲鎮現有聚落及已辦理市地重劃之商業區 ; 至於緊 鄰港口、預設規模最大、服務機能最完備的第四種市鎮中心商業區,分佈於梧棲 鎮頂寮里、南簡里及清水鎮槺榔里。(圖 2-3)

預設發展為台中港出入門戶的市鎮中心,為了達成現代市鎮中心水準,內設 置各級行政機構、民意機關、文教活動、中央市鎮公園等公共設施,外圍鄰近地 區劃設為第四種商業區。為便利街廓內商業建築物配置,採用「超大街廓制」,

即每一街廓約 340 m×360m 至 370 m×460m,並設置 15 公尺至 30 公尺的人行步道,

使市鎮中心內之「行人」與「汽車」動線分離,即所謂的行人徒步商業區。(圖 2-2)

圖2-2市鎮中心細部計畫示意圖 資料來源:台中港特定區計畫(1972)

(17)

經過幾次的修正與變動,商業區用地規劃,依舊以都市中心與鄰里中心為 主,屬「點型」與「面型」的空間分佈型態,缺乏沿著市街「線型」之規劃。規 劃者似乎預想每人購買日常用品會在第一種鄰里商業中心,僅購買高級或特殊商 品才到都市中心商業區的生活方式,規劃者對購物行為與生活方法的概念,直接 反映在土地規劃上。明確的「住商分離」可說是台中港特定區計畫的一大特色。

圖2-3 台中港特定區計畫商業區分佈示意圖 資料來源: 台中縣政府都市計畫課

(18)

3.住宅區用地

以「鄰里單元」6(neighborhood unit)作為住宅區規劃的最基礎單位。每 個鄰里單位間採幹道、天然地形或公共設施作為分界線,人口八千人至一萬人不 等,共計62個鄰里單位。考量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每一鄰里單位除住宅用地外,

並配設各種用地如市場、停車場、學校、機關、兒童遊戲場及公園用地等。並以 鄰里單元規劃三種不同居住密度:位於港口周圍一帶,緊鄰市鎮中心劃定為高密 度住宅區,每公頃約為四百五十人;其外圍為中密度住宅區,分佈於清水、沙鹿 一帶,約為每公頃兩百五十人;其餘地區則為低密度住宅區,主要分佈於沙鹿大 肚山台地西側,每公頃兩百五十人以下。由此可見本區住宅區的空間配置,是以 市鎮中心為主要的人口集中區,越往外圍人口越少。

本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時,住宅區依其特性細分為四類,在建蔽率與容積率 方面分別給予不同程度的發展限制(如圖2-4所示)。原則上本區以第四種平原住 宅區為主,面積1624.23公頃,佔總住宅區79.55%,分佈於清水鎮、梧棲鎮、龍 井鄉大部分的住宅區 ;第二種坡地住宅區次之,面積293.42公頃,佔總住宅區 14.37%,分布於沙鹿鎮福興里、北勢里、晉江里、六路里、南勢里、埔子里及龍 井鄉龍泉村 ; 第三種農業區及關聯工業區變更之住宅區再次之,面積104.78公 頃,佔總住宅區5.13% ;至於第五種西濱快速道路高架橋下的住宅區,因道路高 架化造成該區環境品質衝擊,而給予較高容積以資補償,其面積最小僅19.35公 頃,佔總住宅區0.95%。

6鄰里單元:是都市規劃的基本單元,它是一個有整體規劃的都市社區,具備社區居民必需的公

共設施,例如國小、兒童遊戲場、鄰里公園、零售市場、停車場、步道系統等。

(19)

圖 2-4 台中港特定區計畫住業區分佈示意圖 資料來源: 台中縣政府都市計畫課

4.農業區用地

為防止都市用地漫無限制之發展,於都市發展用地外圍,土地多保留為農業 區或保護區使用。因此清水鎮北側九個村里包括裕嘉里、高西里、高南里、高東 里、高美里、高北里、國姓里、菁埔里、田寮里;與龍井南側四個村里包括龍東 村、龍西村、田中村、福田村;及梧棲鎮東南側三個村里包括興農里、永安里、

永寧里,多劃設農業區用地。(圖2-5)

(20)

圖2-5 台中港特定區計畫農業區分佈示意圖 資料來源: 台中縣政府都市計畫課

整體而言台中港特定區的空間規劃,如下(圖 2-6)所示:為了防止都市漫無 止盡的擴張,在特定區北側與南側的平原上,規劃為農業區,而東側的大肚台地 因具有水土保持之功效劃設為保護區。至於西側台中港港埠所在規劃為港埠專用 區,一切的開發行為以商港法規定來辦理。位於港埠專用區的東側,梧棲舊有市 街地的北側,緊鄰港口附近規劃為市鎮中心,為達成所謂現代化水準,內設置各 級行政機構、民意機關、文教、公園等公共設施,並採用超大街廓制,設置人行 步道,使市鎮中心商業區成為行人徒步區。而另一個位於特定區南側,緊鄰港埠 專用區的是關連工業區。因為港埠專用區內的臨海工業區,是以重化工業為主,

可提供原料給中、下游工業,為了使兩工業區產生工業關聯效益,因此兩工業區 位僅以台十七號省道一線之隔。特定區多數的土地規劃為住宅區,以鄰里單元為

(21)

基礎單元,考量居民日常生活所需,並配設各鄰里所需之公共設施用地。緊鄰市 鎮中心周圍一帶劃定為高密度住宅區,外圍為中密度住宅區,至於東側沙鹿大肚 山台地則為低密度住宅區。

圖 2-6 台中港特定區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示意圖 資料來源: 台中縣政府都市計畫課

根據上述探討,可發現台中港特定區的空間規劃深受其發展策略影響,擬以 港口帶動地方發展,透過工業區的開發,吸引人口移入。因此活動機能較強的商 業區、工業區及高級度住宅區皆位於特定區西側緊鄰港口之區域,東側以保護區 或計劃區外用地與台中市相隔,並在南北兩側劃設為農業區,明顯規範出都市發 展範圍,以符合本區新市鎮之特質。

(22)

第三節 小 結

開港前本區為農業社會,長時間以來人口成長遠低於台中縣平均水準,人口 普遍外流。開港前清水鎮為本區人口最多之鄉鎮,沙鹿鎮、龍井鄉次之,梧棲鎮 人口最少。由於第三級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偏低,本區經貿能力薄弱,不利於現代 經濟發展,缺乏港市應具備的條件。

台中特定區設置的意義,即在配合台中港的建港,及因應中部地區未來需要 而決定開發。因其本身為港口,在規劃發展上又加入新市鎮的概念,使台中港特 定區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新興都市。為了確保計畫構想而不變質,台中港特定區 計畫採用盛行歐美都市之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制度,明定各使用分區土地及建築物 之使用特性。希望透過有計劃的規劃與引導,使其成為中部區域之副成長中心,

縮短中部區域與其他區域發展條件。以其獨特的區位條件,具備下列主要的功能 及目標:1 就全台都市發展而言,是促進中部發展之據點。2 就中部區域計畫地 位而言,是區域成長中心也是台中都會區的衛星市鎮。3 就本身都市發展而言,

是以重化工業及國際運輸服務業為經濟基礎,為自給自足之新興都市。

由於本區的發展策略,是以開闢港口,可提供土地發展工業,工業發展誘引 產業人口移入,減緩人口外移,以達成自給自足新市鎮之目標。在這樣的思考脈 絡下,台中港都市計畫明確界定本區為「重化工業都市」;在空間規劃上以西側 港口作為規劃重心,新興的市鎮中心位於梧棲鎮舊有市街地的北側、鄰近港口之 區域,而活動機能較強之商業區用地、工業區用地及高級度住宅區分佈其外圍。

隨著距離的增加,活動密度越低,至東側大肚山台地則規劃為低密度住宅區,並 以保護區或非都市計畫用地與台中市分界;而南北側的農業用地是為防止都市用 地漫無限制發展之慮所劃設,展現「港市新市鎮」之特質。

數據

表 2-8 台中港特定區計畫通盤檢討前後土 地使用分區面積變遷 表  台中港特定區(民 61 年)  第一次通盤檢討(民 75 年)  第二次通盤檢討(民 82 年)  用地別  類別  面積  比例  類別  面積  比例  類別  面積  比例  住宅  用地  住宅區  1,932.06  10.92%  住宅區  1,932.57  12.09%  住宅區  2241.78  12.68%  商業  用地  商業區  134.8  0.76%  商業區  133.11  0.83%  商業區  16
圖 2-4 台中港特定區計畫住業區分佈示意圖  資料來源: 台中縣政府都市計畫課  4.農業區用地  為防止都市用地漫無限制之發展,於都市發展用地外圍,土地多保留為農業 區或保護區使用。因此清水鎮北側九個村里包括裕嘉里、高西里、高南里、高東 里、高美里、高北里、國姓里、菁埔里、田寮里;與龍井南側四個村里包括龍東 村、龍西村、田中村、福田村;及梧棲鎮東南側三個村里包括興農里、永安里、 永寧里,多劃設農業區用地。(圖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校校友王嘉慧同學(傳播系二技港生)持朝陽科技大學學士班畢業證書,通過 香港學歷評審局審核通過,等同香港學歷資歷架構5級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 meets the standard

Water supplies (Reservoir, East

Travel Coordinators (HARTCO) 香港註冊導遊協會 Hong Kong Hotels Association (HKHA) 香 港 酒 店 業 協 會 Hong Kong Tourism Board (HKTB) 香 港 旅 遊 發 展

香港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各種事物總是在不斷改變,我們的人口狀況也是 一樣。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 2003 年進行的住戶統計調查結果顯示,香港

《香港國安法》,並按《中華人民 共和國憲法》第十八條在徵詢全國 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

「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資助計劃)旨在向前往內地修讀學士學位課程的香港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以

「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

「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資助計劃)是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