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末民初歷史教科書內容特色
本 章 試 圖 分 析 清 末 民 初 中 小 學 歷 史 教 科 書 內 容 的 特 色。分 析 的 樣 本,清 末 以《 中 國 歷 史 簡 編 》與《 中 國 中 學 歷 史 教 科 書 》做 為 分 析 對 象,前 者 大 約 成 書 於《 欽 定 學 堂 章 程 》頒 布 之 初,藉 由 對 此 書 的 分 析,可 以 看 到 國 人 最 初 自 編 的 歷 史 教 科 書 面 貌;後 者 是 清 末 最 富 盛 名,影 響 最 為 深 遠 的 國 人 自 編 歷 史 教 科 書。民 國 建 立 以 後 , 陸 續 出 版 的 中 小 學 歷 史 教 科 書 數 量 更 多 , 然 受 限 於 篇 幅,難 以 一 一 舉 例,故 本 文 僅 選 取 較 富 特 色 及 較 具 影 響 力 的 三 本 教 科 書 作 為 代 表,一 是 顧 頡 剛、王 鍾 麒 合 編 的《 現 代 初 中 教 科 書 本 國 史 》, 商 務 印 書 館 出 版 ; 二 是 傅 運 森 編 寫 的 《 新 學 制 歷 史 教 科 書 》, 由 商 務 印 書 館 出 版 ; 三 是 呂 思 勉 所 編 《 復 興 高 中 教 科 書 本 國 史 》, 亦 是 由 商 務 出 版 。
顧 頡 剛 等 人 的《 現 代 初 中 教 科 書 本 國 史 》是 民 國 十 多 年 時 , 相 當 流 行 的 一 套 初 中 歷 史 教 科 書,該 套 書 充 份 表 現 了 顧 氏 個 人 對 歷 史 的 見 解,是 一 本 富 有 個 人 特 色 的 歷 史 教 科 書。顧 頡 剛 在 編 寫 上 古 史 教 材 時,經 過 一 番 史 書 史 料 的 整 理 比 對 後,提 出 了「 層 累 地 造 成 中 國 古 史 說 」, 從 而 掀 起 了 疑 古 思 潮 與 古 史 辨 運 動 。 傅 運 森 的 《 新 學 制 歷 史 教 科 書 》, 則 是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史 上 , 第 一 本 中 西 混 合 編 寫 的 教 科 書,在 當 時 使 用 相 當 普 遍。呂 思 勉 編 寫 的《 復 興 高 中 教 科 書 本 國 史 》, 初 版 於 民 國 二 十 三 年 (1934), 一 直 通 行 到 民 國 三 十 六 年 (1946)後 。 其 前 身 是 呂 思 勉 於 民 國 十 三 年 (1924) 初 版 的 《 新 學 制 高 中 本 國 史 教 科 書 》, 這 套 教 科 書 自 民 國 十 三 年
(1924)一 直 通 行 至 民 國 二 十 三 年 (1935)。 如 果 兩 套 教 科 書 合 併 計 算 年 數,該 套 教 科 書 使 用 的 時 間 是 相 當 長 久 的,可 說 是 新 學 制 實 施 以 來 ,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一 部 高 中 歷 史 教 科 書 。
為 了 深 入 了 解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內 容 特 色 , 筆 者 擬 定 了 數 項 標 準 作 為 分 析 的 指 標。關 於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內 容 分 析,雖 然 有 部 份 學 者 如 白 月 橋 等 提 出 分 析 的 方 法 可 供 參 考,但 至 今 仍 然 沒 有 一 套 完 整 的 分 析 理 論。為 分 析 上 述 之 歷 史 教 科 書,筆 者 擬 定 的 方 法 是 , 將 歷 史 教 科 書 分 為 外 在 的 教 科 書 結 構 與 內 在 的 歷 史 知 識 系 統 來 探 討。外 在 架 構,主 要 指:一、歷 史 教 科 書 的 體 裁 與 結 構,包 涵 體 例 (章 節 體 )、序 言 凡 例 等 等。二、課 文 系 統 的 結 構 與 功 能,如 章 前 導 言 、概 要 、 正 文 、 補 充 文 (如 注 釋 )、圖 表、習 題 等 等,這 些 皆 可 反 應 出 教 科 書 的 整 體 設 計 與 規 劃。內 在 的 知 識 系 統 主 要 指 教 材 的 選 擇 與 設 計,如 政 治、經 濟、社 會、文 化 等 各 領 域 不 同 的 偏 重 , 及 教 材 設 計 的 取 向 等 等 , 從 取 材 標 準 的 不 同 與 教 材 的 安 排,可 以 看 出 課 程 設 計 的 目 的、教 科 書 作 者 對 歷 史 教 學 的 認 知 , 及 所 欲 傳 達 知 識 的 性 質。不 過,本 文 在 處 理 教 材 分 析 時,深 切 的 瞭 解 數 十 年 前 的 教 科 書,對 歷 史 事 實 認 知 難 免 有 許 多 訛 誤 之 處 , 其 中 有 可 能 是 受 限 於 當 時 的 研 究 條 件 或 成 果,無 法 對 歷 史 進 行 更 深 一 層 的 理 解 或 判 斷 導 致;亦 有 可 能 是 教 科 書 作 者 一 知 半 解 的 臆 測 導 致。由 於 對 錯 誤 的 檢 証 需 要 花 費 極 大 工 夫,加 上 教 材 繁 多 , 本 章 篇 幅 又 受 有 限 制,因 此,不 論 是 因 時 代 環 境 限 制 所 形 成 的 錯 誤,或 是 因 作 者 不 當 推 測 所 形 成 的 錯 誤,皆 不 在 本 文 評 論 的 範 圍 內 。
第一節 清末歷史教科書的內容與特色
本 節 主 要 以 下 兩 部 教 科 書 作 為 分 析 樣 本 : 1.《 中 國 歷 史 簡 編 》,全 一 冊,光 緒 二 十 九 出 版 (1903)。作 者 不 詳。2.夏 曾 佑 著《 最 新 中 學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 全 三 冊 , 光 緒 三 十 年 (1904)到 光 緒 三 十 二 年 (1906)間 陸 續 出 版 。 藉 以 瞭 解 清 末 教 科 書 的 內 容 特 色 。
一 、 清 末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內 容 評 析
1.《 中 國 歷 史 簡 編 》
本 書 作 者 不 詳,僅 在 本 書 課 文 之 前 有 一 篇 署 名 為「 涉 園 主 人 」 的 序 言 , 由 序 文 可 以 了 解 本 書 編 成 的 年 代 與 目 的 :
今 《 欽 定 學 堂 章 程 》 由 大 學 以 至 小 學 , 無 不 有 史 學 一 科 , 而 大 學 堂 復 有 編 纂 課 本 之 議 … … 編 纂 新 本 迄 未 頒 行,商 務 印 書 館 主 人 輯 為 是 編 以 應 急 需 。
則 可 知 此 書 是 商 務 印 書 館 編 輯 , 約 完 成 於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1903),
《 奏 定 學 堂 章 程 》頒 布 之 前,其 目 的 是 提 供 當 時 新 式 學 堂 教 學 所 需 的 教 科 書,以 彌 補 傳 統 史 學 著 作 無 法 提 供 新 式 學 堂 教 學 所 需 : 御 批 通 鑑 輯 覽、資 治 通 鑑、二 十 四 史 諸 書,顧 皆 卷 帙 繁 重 , 不 能 卒 讀。固 由 資 秉 淺 薄,抑 亦 其 書 之 宜 於 瀏 覽,而 不 宜 於 教 科 也
序 言 中 又 提 及 :
泰 西 普 通 學 科,首 重 輿 地 歷 史,以 吾 所 見 英 美 歷 史 課 本 不 下 數 十 種,有 本 國 史,有 本 洲 史,有 列 國 史,有 世 界 史,詳 略 深 淺,各 殊 其 用。蓋 處 今 日 物 競 熾 烈 之 世,欲 求 自 存,不 鑑 於 古,則 無 以 進 於 文 明,不 觀 於 人,則 無 由 自 知 其 不 足。雖 在 髫 齡,不 可 不 以 此 植 其 基 也,其 於 本 國 獨 詳,則 使 其 自 知 有 我 以 養 其 愛 國 保 種 之 精 神 , 而 非 欲 僅 明 於 盛 衰 存 亡 之 故 焉 。
是 知 該 書 的 編 成,二 來 是 受 到 外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刺 激,認 為「 處 今 日 物 競 熾 烈 之 世,欲 求 自 存,不 鑑 於 古,則 無 以 進 於 文 明,不 觀 於 人,則 無 由 自 知 其 不 足。」故 編 此 一 中 國 史 教 本,希 望 讓 學 童 自 幼 即 能 明 於 本 國 歷 史,「 以 養 其 愛 國 保 種 之 精 神 」。所 以,序 言 中 所 提,學 習 歷 史 目 標 非 僅 只 於「 明 於 盛 衰 存 亡 之 故 」,「 觀 於 人,則 自 知 其 不 足 」,更 重 要 的 是 達 到 灌 輸「 愛 國 保 種 」的 精 神 。
關 於 教 材 的 編 選 , 序 言 中 提 到 :
綜 閱 始 末,條 理 秩 然,頗 與 童 年 腦 力 相 合,用 為 課 本,可 使 稍 知 古 今 大 事,雖 不 能 盡 得 讀 史 之 益 馴 而 致 之,要 不 難 如 吾 所 云
由 此 可 知,本 書 主 要 作 為 小 學 堂 教 材 之 用,以 使 學 童「 稍 知 古 今 大 事 」。
關 於 本 書 的 體 例,是 採 用 分 卷,從 太 古 到 清,共 分 為 七 卷 , 卷 下 列 目 , 其 卷 次 如 下 :
卷 一 : 太 古 、 夏 、 商 、 周 、 秦
卷 二 : 西 漢 、 東 漢
卷 三 : 三 國 、 西 晉 、 東 晉 、 南 北 朝 、 隋 、 唐 卷 四 : 五 代 、 宋 、 南 宋
卷 五 : 元 、 明 (至 靖 難 ) 卷 六 : 明
卷 七 : 國 朝 (至 庚 子 後 兩 宮 回 鑾 )
由 每 卷 標 題 可 知,本 書 的 分 卷 應 只 是 為 了 敘 事 方 便,而 以 朝 代 為 界 限 。 並 無 後 來 所 謂 歷 史 分 期 的 概 念 。
本 書 的 編 排 方 式 是:每 一 朝 代 之 始,先 說 明 其「 治 亂 興 亡 」,
再 依 時 間 順 序 陳 述 重 要 史 事 或 人 物1。 每 一 朝 代 下 分 數 段 至 數 十 段,略 敘 重 要 事 件 或 人 物 事 蹟,並 以 事 件 或 重 要 人 物 做 為 段 名 。 全 書 可 說 是 以 朝 代 為 綱,綱 下 有 目,其 體 例 似 乎 為 紀 傳 體 與 紀 事 本 末 體 的 結 合 。 現 舉 書 中 關 於 秦 朝 歷 史 之 一 段 為 例 :
朝代 每 段 目 名 內 容 大 要
秦 秦之治亂興亡 秦除逐客之令 韓非傳略 始皇置郡縣 始皇焚書坑儒 阿房宮
始皇崩沙丘 陳勝吳廣舉兵 項籍起兵 項氏立義帝
趙高殺丞相李斯並弒二世皇 帝
自秦人先世以迄秦亡之歷史概 要
李斯諫逐客令始末 韓非生平概說
封建郡縣之爭、郡縣之設 焚書坑儒
建阿房宮
始皇之死與沙丘之變 陳勝吳廣事蹟
項羽事蹟 項羽立義帝
秦宮廷政爭,至秦王子嬰立
1 唯一的例外是周代。東周時期的敘述時間前後混淆、人事交雜,較為混亂。
由 目 名 中 可 見,每 目 有 敘 人、有 敘 事,但 主 要 以 人 物 事 蹟 作 為 歷 史 發 展 的 主 軸 。
再 以 書 中 西 漢 的 一 段 目 名 為 例,借 以 說 明 結 構 安 排 的 特 色 :
朝代 每 段 目 名 內 容 大 要
西漢 西漢治亂興亡
沛公入關中 酈食其見沛公 鴻門之會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
……
周勃罷右丞相 張釋之為廷尉 淮南王反 賈誼上疏 文帝除肉刑 文帝勞細柳軍 吳楚七國反 董仲舒對策 公孫弘對策 巫蠱之獄 輪台之詔 汲黯嚴正 東方朔詼諧 霍光傳略
……
西漢一朝歷史概要
劉邦生平大略,至攻下關中為止 酈食其見沛公之事
鴻門宴
項羽入咸陽、自立為王
……
(文帝之始) (文帝) (文帝) (文帝) (文帝) (文帝)
(文帝、景帝)
(武帝之始,講董仲舒) (武帝時,專講公孫弘) (武帝)
(武帝)
(武帝時,專講汲黯) (武帝時,講東方朔) (武帝至昭帝,專講霍光)
上 表 大 略 涵 蓋 了 漢 初,及 漢 文 帝 至 武 帝 時 的 歷 史 發 展。由 此 可 見,全 書 的 架 構 大 致 有 兩 個 特 色:一 是 敘 述 每 個 朝 代 之 前,會 有 一 段 「 治 亂 興 亡 」, 對 該 朝 代 做 一 番 概 要 式 的 勾 勒 , 其 性 質 相
當 類 似 今 日 教 科 書 每 章 開 頭 的 綱 要 或 提 要。第 二,其 特 點 是 自 五 代 以 後 的 幾 卷 敘 述 較 詳,有 厚 古 薄 今 的 特 點。第 三,課 文 敘 述 以 帝 王 事 蹟、重 要 史 事,及 人 物 故 事、傳 略 為 主,偶 而 兼 論 重 要 制 度 的 實 施。但,即 使 是 人 物 事 蹟 的 描 述,取 材 的 比 例 卻 相 當 不 均。
如 秦 始 皇 事 蹟 提 了 〈 始 皇 置 郡 縣 〉、〈 始 皇 焚 書 坑 儒 〉、〈 阿 房 宮 〉 三 段 。 漢 武 帝 的 事 蹟 , 只 提 〈 巫 蠱 之 獄 〉、〈 輪 台 之 詔 〉, 有 關 武 帝 內 政 興 革、對 外 開 拓 事 蹟 全 部 一 字 未 提,剩 餘 篇 章 皆 以 眾 臣 為 主。再 以 唐 代 為 例,如 唐 代 目 名 共 九 十 一 個,但 光 是 太 宗 一 朝 就 佔 了 三 十 個 , 唐 太 宗 個 人 事 蹟 就 列 了 :〈 太 宗 論 治 道 〉、〈 太 宗 二 喜 一 懼 〉、〈 太 宗 縱 死 囚 〉、〈 太 宗 置 酒 未 央 宮 〉、〈 太 宗 賜 蕭 瑀 詩 〉、
〈 太 宗 黜 權 萬 紀 〉、〈 太 宗 定 府 兵 〉、〈 太 宗 赴 國 子 監 釋 奠 〉、〈 太 宗 廢 太 子 承 乾 〉、〈 太 宗 親 征 高 麗 〉、〈 太 宗 論 創 業 守 成 〉 等 等 。 由 其 教 材 內 容 來 看,教 材 文 字 主 要 摘 自 傳 統 史 書,如 三 皇 、 五 帝 以 迄 三 代 秦 漢,文 字 多 摘 自 史 記。其 敘 述 仍 以 政 治 為 主,制 度 較 少 論 及,幾 乎 沒 有 社 會、經 濟、文 化 方 面 的 描 繪,但 相 當 重 視 人 物 的 事 蹟。人 物 以 帝 王 將 相 為 主,明 顯 偏 重 政 治、軍 事 性 質;
在 學 術 思 想 方 面 的 代 表 雖 然 有 但 數 量 很 少:如 周 代 提 了〈 孔 子 傳 略 〉、〈 孟 子 傳 略 〉、〈 荀 卿 傳 略 〉、〈 老 莊 傳 略 〉;秦 提〈 韓 非 傳 略 〉;
西 漢 提 了 董 仲 舒、公 孫 弘。兩 晉 南 北 朝 隋 唐 只 提 了 竹 林 七 賢,且 語 多 負 面 之 詞。至 北 宋,方 有〈 周 敦 頤 及 二 程 傳 略 〉,南 宋 有〈 道 學 之 學 傳 〉。 本 書 共 有 目 名 六 百 五 十 四 個 , 其 中 主 要 談 論 學 術 思 想 的 只 有 十 多 個。人 物 中,最 多 的 是 強 調 忠 義 氣 節 之 士,如 西 漢 所 舉〈 汲 黯 嚴 正 〉就 是 一 例,又 如 東 漢 一 段 的 編 排 最 明 顯,共 舉
了〈 宋 弘 正 直 〉、〈 董 宣 之 強 項 〉、〈 嚴 光 高 節 〉、〈 毛 義 之 孝 〉、〈 黃 憲 之 賢 〉、〈 楊 震 四 知 〉、〈 左 雄 公 直 〉、〈 張 綱 埋 輪 〉、〈 蘇 章 能 政 〉、
〈 荀 氏 八 龍 〉、〈 朱 穆 綱 直 〉、〈 郭 泰 識 鑑 〉。 人 物 以 外 , 典 章 制 度 相 關 的 也 極 少 , 僅 秦 代 提 始 皇 〈 置 郡 縣 〉、 唐 代 提 〈 定 均 田 租 庸 調 法 〉 與 府 兵 等 等 。 其 餘 社 會 經 濟 方 面 一 概 付 之 闕 如 。
由 其 章 節 安 排 來 看 , 可 以 說 這 本 歷 史 教 科 書 是 意 圖 將 歷 史 典 籍 通 俗 化,以 作 為 普 及 教 育 之 用,但 仍 不 脫 傳 統 書 籍 的 編 排 方 式,尚 未 形 成 較 有 系 統 的 新 觀 點 與 新 體 裁。不 過,卷 下 所 列 的 目 名,取 名 清 楚、寓 意 一 目 了 然,如 五 帝 制 化、夏 禹 治 功,突 出 重 大 事 件 與 重 要 人 物 的 功 蹟,以 求 潛 移 默 化 功 效。由 取 材 來 看,很 明 顯 地 這 是 一 本 偏 向 政 治 史 方 面 的 教 科 書,其 敘 述 是 以 帝 王 將 相 的 事 功 為 重,目 的 是 強 調 教 化、以 灌 輸 學 生 忠 義 氣 節 之 心 為 主 。 但 是,通 篇 課 文 主 要 來 自 對 傳 統 史 書 的 剪 貼,故 流 於 片 斷 和 單 純 的 史 料 排 列,看 不 到 本 書 的 編 者 對 於 史 實 前 因 後 果 的 串 接,更 看 不 到 編 者 對 於 歷 史 的 見 解 與 評 斷 。
2.夏 曾 佑 著 ,《 最 新 中 學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
本 書 作 者 夏 曾 佑 (1863-1924), 字 穗 卿 , 浙 江 錢 塘 人 , 光 緒 十 六 年 (1890)進 士,隨 任 職 禮 部 主 事,甲 午 前 後,與 梁 啟 超、譚 嗣 同、嚴 復 等 來 往 密 切,思 想 深 受 今 文 經 學 與 進 化 論 影 響。夏 曾
佑 雖 與 梁 啟 超 等 友 善 , 然 對 變 法 改 革 的 觀 點 卻 截 然 不 同2, 以 致 爾 後 雙 方 漸 趨 漸 遠。民 國 建 立 後,夏 曾 佑 思 想 日 趨 消 極,自 好 友 嚴 復 等 謝 世 後,「 落 落 寡 歡,杜 門 謝 客 以 詩 酒 自 遣 」3,梁 啟 超 稱 其 為「 貧 病 交 攻,借 酒 自 戕 」4,民 國 十 二 年 (1923)病 逝 於 北 京 。 夏 氏 因 為「 既 不 著 書,又 不 講 學 」5,身 後 遺 留 著 作 不 多,僅《 最 新 中 學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一 部,及 散 落 於 新 民 叢 報 和 東 方 雜 誌 上 的 文 章 數 篇 。
《 最 新 中 學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 是 夏 曾 佑 為 商 務 印 書 館 編 寫 的 中 學 堂 歷 史 教 科 書,第 一 冊 出 版 於 光 緒 三 十 年 (1904),光 緒 三 十 二 年 (1906)出 版 第 三 冊 之 後 即 未 再 出,全 書 內 容 只 有 三 冊,到 隋 代 而 止。然 而,此 書 中 因 有 太 多 創 新,流 通 又 廣,聲 譽 也 一 直 很 高,還 成 為 爾 後 眾 多 歷 史 教 科 書 編 寫 時 的 模 仿 對 象,因 而 成 為 清 末 最 富 盛 名 的 一 本 歷 史 教 科 書。到 了 民 國 二 十 二 年 (1933),商 務 印 書 館 還 將 這 本 教 科 書 加 以 句 讀,改 名 稱 為《 中 國 古 代 史 》後 重 印 出 版,列 為 大 學 用 書。由 於 本 文 所 採 用 的 版 本 為 商 務 重 新 發 行 的 《 中 國 古 代 史 》, 故 以 下 皆 以 此 名 來 稱 呼 。
民 國 二 十 二 年 (1933),商 務 印 書 館 將 此 書 改 名 重 刊 時,在 當
2 見張志哲,〈晚清史學上的一盞明燈〉,收於夏麗蓮編輯之《錢塘夏曾佑穗卿先生紀 念文集》,台北,文景書局,民國 87 年,頁 229。
3 袁英光〈夏曾佑先生小傳〉,收於夏麗蓮編輯之《錢塘夏曾佑穗卿先生紀念文集》, 台北,文景書局,民國 87 年,頁 270。
4 梁啟超〈亡友夏穗卿先生〉,收於夏麗蓮編輯之《錢塘夏曾佑穗卿先生紀念文集》, 台北,文景書局,民國 87 年,頁 245。
5 梁啟超〈亡友夏穗卿先生〉,當時發表於東方雜誌及晨報,後收於《飲冰室文集》, 又收於夏麗蓮編輯之《錢塘夏曾佑穗卿先生紀念文集》,台北,文景書局,民國 87 年,頁 246。
時 學 術 還 引 起 一 番 議 論,如 學 者 繆 鳳 林 即 撰 文 批 評 商 務 作 法。6不 過,繆 鳳 林 批 評 的 是 商 務 作 法 可 議,因 商 務 將 此 書 列 為『 大 學 叢 書 』, 不 啻 是 認 為 中 國 史 學 近 三 十 年 來 無 絲 毫 進 展 , 以 致 以 一 三 十 年 前 之 中 學 舊 書 充 做 大 學 用 書。然「 真 正 的 大 學 國 史 課 本,絕 非 翻 印 三 十 年 前 的 中 國 教 科 書 所 能 敷 衍 了 事 的 」, 對 於 夏 曾 佑 本 書 的 價 值,繆 鳳 林 依 然 給 予 高 度 評 價,因 為 他 認 為,以 當 時 夏 曾 佑 的 聲 譽 和 地 位,是 不 如 梁 啟 超、羅 振 玉、陳 慶 年 等 人。但 梁 、 羅、陳 等 人 極 力 推 崇 日 人 著 述 的 中 國 歷 史 讀 本 時,夏 曾 佑 卻 能「 以 二 十 四 史 為 底 本 」, 自 闢 蹊 徑 , 編 纂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 且 「 夏 先 生 著 作 確 有 獨 到 之 處 (包 括 對 歷 史 性 質 的 認 識 、 對 史 料 的 態 度 和 傳 說 的 看 法 等 ),非 那 珂、桑 原 的 書 所 能 及 」7, 就 此 而 言, 本 書 是 相 當 出 色 的 。
關 於 這 本 成 就 斐 然 的 歷 史 教 科 書 , 其 評 論 前 輩 學 者 多 有 提 及 , 早 期 如 周 予 同 之 〈 五 十 年 來 中 國 之 新 史 學 〉、 繆 鳳 林 之 〈 大 學 叢 書 本 國 史 兩 種 〉、陳 登 原 之〈 夏 曾 佑 先 生 著《 中 國 古 代 史 》〉、
張 志 哲 之 〈 晚 清 史 學 上 的 一 盞 明 燈 ─ 中 國 古 代 史 『 夏 曾 佑 先 生 』〉,公 沙 的〈 評 夏 曾 佑 先 生 所 著《 中 國 古 代 史 》〉8,另 外,陳 其 泰 在《 中 國 近 代 史 學 的 歷 程 》一 書 中 亦 有 專 章 介 紹,詳 述 本 書 在 政 制 演 變 的 精 闢 闡 述,與 民 族 史、思 想 史、社 會 史 等 諸 多 方 面
6 繆鳳林原文發表於《圖書評論》雜誌二卷八期,今亦收於夏麗蓮編輯之《錢塘夏曾 佑穗卿先生紀念文集》,台北,文景書局,民國 87 年,頁 204-224。
7 轉引自繆鳳林〈大學叢書本國史兩種〉,收於夏麗蓮編輯之《錢塘夏曾佑穗卿先生紀 念文集》,台北,文景書局,民國 87 年,頁 206。
8 以上各文皆收於夏麗蓮編輯之《錢塘夏曾佑穗卿先生紀念文集》,台北,文景書局,
的 見 解 。9。 本 文 不 擬 重 述 前 輩 學 者 的 諸 多 見 解 , 僅 打 算 就 本 文 所 注 重 的 教 科 書 體 例、架 構,與 教 材 的 選 擇 及 編 排 兩 方 面 加 以 分 析 。
先 就 教 科 書 的 架 構 來 看 , 夏 氏 一 書 , 在 體 裁 或 部 份 內 容 , 都 受 了 當 時 傳 入 的 日 本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影 響,如 其 結 構,主 要 係 仿 自 日 文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章 節 體,其 部 份 圖 表,亦 仿 自 日 本 教 科 書 。 周 予 同 即 言 :
夏 氏 敘 述 三 國 疆 域 沿 革,便 抄 錄 日 本 重 野 安 繹 的《 支 那 疆 域 沿 革 圖 》 及 《 略 說 》, 夏 氏 這 部 書 , 於 開 端 幾 節 敘 種 族 、 論 分 期,以 及 以 下 分 章 分 節 的 編 制,大 體 與《 支 那 通 史 》一 書 相 近,而 內 容 精 審 過 之。就 體 裁 說,顯 然 的 受 了 這 位 日 本 東 洋 史 研 究 者 的 影 響 。
夏 氏 在 中 國 史 學 轉 變 的 初 期 , 是 將 中 國 正 在 發 展 的 經 今 文 學,西 洋 正 在 發 展 的 進 化 論,和 日 本 正 在 發 展 的 東 洋 史 研 究 的 體 裁 相 揉 合 的 第 一 人 。10
就 全 書 體 裁 而 言 , 本 書 由 前 至 後 分 別 是 「 序 言 ─ 凡 例 ─ 目 錄 ─ 課 文 ─ 引 用 書 目 ─ 附 錄 」的 結 構,課 文 中 偶 爾 夾 雜 圖 表,做 為 參 考,但 不 附 任 何 圖 畫,關 於 這 一 點,夏 曾 佑 在 序 言 中 自 有 其 解 釋 :
歷 史 必 有 圖 畫,然 中 國 古 圖 畫 不 傳,後 人 所 補 作 者,甲 造 乙 難 , 迄 無 定 論 , 是 編 一 概 不 錄 。 (《 中 國 古 代 史 》• 序 言 )
9 見陳其泰《中國近代史學的歷程》,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94 年。
10 周予同〈五十年來中國之新史學〉,《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第三輯,台北,華世出 版社,民國 74 年,頁 390-391。
故 通 覽 全 書,在 正 文 之 前 有 序 言 以 說 明 作 者 編 寫 理 念,有 凡 例 以 說 明 教 科 書 編 排、取 材、撰 寫 的 要 點。就 課 文 而 言,本 書 是 典 型 的 「 篇 ─ 章 ─ 節 」 的 章 節 體 架 構 。 第 一 篇 〈 上 古 史 〉, 下 分 〈 傳 疑 時 代 〉、〈 化 成 時 代 〉兩 章,第 一 章〈 傳 疑 時 代 〉下 含 二 十 九 節 , 包 括 概 論 及 太 古 至 西 周 的 歷 史;第 二 章〈 化 成 時 代 〉下 含 二 十 五 節,敘 述 春 秋 戰 國 時 期 的 歷 史 發 展。第 二 篇〈 中 古 史 〉,下 分〈 極 盛 時 代 〉與〈 中 衰 時 代 〉兩 章,第 一 章〈 極 盛 時 代 〉下 含 七 十 五 節,敘 述 秦 漢 時 期 的 歷 史 發 展;第 二 章〈 中 衰 時 代 〉下 含 四 十 一 節,敘 述 魏 晉 南 北 朝 的 歷 史 發 展。書 末 附 上 各 章 各 節 的 引 用 書 目 及 附 錄 , 附 錄 是 列 出 重 要 歷 史 人 物 的 簡 介 (字 號 、 籍 貫 與 官 職 )。
在 課 文 之 始,夏 氏 並 未 急 著 進 入 中 國 歷 史 的 介 紹,反 而 花 了 五 節 的 篇 幅 講〈 世 界 之 初 〉、〈 地 之 各 州 人 之 各 種 〉、〈 中 國 種 族 之 原 〉、〈 古 今 世 變 之 大 概 〉、〈 歷 史 之 益 〉, 其 內 容 相 當 於 日 後 歷 史 教 科 書 課 文 內 容 的〈 總 說 〉、〈 總 論 〉。〈 世 界 之 初 〉自 達 爾 文 的 進 化 論 切 入 , 說 明 了 人 類 的 起 源 ;〈 地 之 各 州 人 之 各 種 〉 則 介 紹 五 大 洲 及 人 種 , 使 學 生 能 在 時 空 方 面 , 先 對 這 世 界 有 一 基 本 的 認 知;〈 中 國 種 族 之 原 〉則 說 明 中 國 種 族 的 源 由;〈 古 今 世 變 之 大 概 〉 則 是 在 解 說 中 國 歷 史 的 分 期 ;〈 歷 史 之 益 〉 則 說 明 學 習 歷 史 之 益 處。這 五 節 簡 單 扼 要 地 說 明,使 學 生 在 學 習 之 前,即 能 對 歷 史 一 科 有 一 簡 明 的 認 知,這 其 實 相 當 值 得 稱 道 的。此 外,從 進 入 秦 漢 後 , 在 每 一 章 的 開 頭 , 都 會 有 一 段 〈 讀 (諭 )本 期 歷 史 的 要 旨 〉,
扼 要 講 明 本 章 歷 史 的 概 要,其 性 質 相 當 於 日 後 教 科 書 每 章 開 頭 的 導 言 、 提 綱 。 以 上 這 兩 點 , 是 本 書 課 文 結 構 最 具 特 色 之 處 。
就 其 教 材 內 容 而 言 , 由 於 教 科 書 的 取 材 是 由 編 著 者 自 行 決 定,而 取 捨 得 宜,方 能 貫 徹 編 纂 者 的 企 圖,因 此,編 寫 者 的 目 的,
與 教 材 選 取 的 標 準,就 成 為 探 討 其 教 材 設 計 的 重 要 依 據。就《 中 國 古 代 史 》一 書 而 言,夏 曾 佑 在 序 言 中 便 開 宗 明 義 的 提 出 編 寫 的 目 的 與 原 則 。 首 先 , 他 提 出 歷 史 的 重 要 性 為 :
智 莫 大 於 知 來 , 來 何 以 能 知 ? 據 往 事 以 為 推 而 已 矣 。 故 史 學 者 , 人 所 不 可 無 之 學 也 。
史 學 的 目 的 既 在 於 察 往 知 來,但 是,「 神 州 建 國 既 古,往 事 較 繁 , 自 秦 以 前 , 其 記 載 也 多 歧 , 自 秦 以 後 , 其 記 載 也 多 仍 」, 因 此 , 有 編 纂 新 氏 歷 史 教 科 書 之 必 要。在 編 寫 時 還 需 力 求「 文 簡 於 古 人 而 理 富 於 往 籍 」, 才 能 達 成 「 足 以 供 社 會 需 求 」 的 目 標 。 關 於 教 科 書 的 編 寫 原 則 , 夏 曾 佑 列 出 以 下 三 點 :
(全 書 )總 以 發 明 今 日 社 會 之 原 為 主,文 字 雖 繁,其 綱 只 三 端:
一 關 乎 皇 室 者 。 如 宮 廷 之 變 、 群 雄 之 戰 , 凡 為 一 代 興 亡 之 所 繫 者 , 無 不 詳 之 。 其 一 人 一 家 之 事 , 則 無 不 從 略 , 雖 有 名 人 , 如 與 所 舉 之 事 無 關 者 , 皆 不 見 於 書 。
一 關 乎 外 國 者 。 如 匈 奴 、 西 域 、 西 羌 之 類 , 事 無 大 小 , 凡 有 交 涉 , 皆 舉 其 略 , 所 以 代 表 。
一 關 乎 社 會 者。如 宗 教 風 俗 之 類,每 於 有 大 變 化 時 詳 述 之 , 不 隨 朝 而 舉 也 。11
由 上 所 述 可 知 , 夏 曾 佑 認 為 史 學 的 目 的 是 要 「 察 往 知 來 」, 故 其 內 容 當 以 能 「 發 明 今 日 社 會 之 原 為 主 」, 也 因 此 , 史 學 的 範 圍 當
11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第二篇凡例,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94 年台一版,頁 2。
無 所 不 包 , 不 應 如 傳 統 史 學 單 重 「 一 人 一 家 之 事 」。 要 改 變 以 往 僅 記 「 一 家 興 替 」 的 歷 史 , 則 應 建 立 篩 選 的 標 準 :「 凡 一 代 興 亡 所 繫 者 , 無 不 詳 之 ; 其 一 人 一 家 之 事 , 無 不 從 略 」。 此 外 , 他 相 當 重 視 社 會 思 想 的 變 化,對 於 社 會 宗 教、風 俗、思 想 等 方 面 的 變 化 都 盡 力 加 以 詳 述。他 認 為 社 會 思 想、風 俗、宗 教 以 至 於 小 說 均 能 反 映 社 會 源 溯 與 變 化,因 此,除 二 十 四 史 外,應 廣 泛 搜 集 資 料,
才 能 改 變「 一 家 之 譜 記 」的 舊 史,故 書 中 對 於 每 個 朝 代 的 敘 述 , 大 致 都 是 先 詳 其 興 替 治 亂,再 討 論 宗 教、政 制、風 俗 文 藝 諸 事 。 因 此,略 去 無 關 歷 史 變 遷 的 名 人 事 蹟,不 再 強 調 歷 史 教 化 之 功 , 重 視 各 民 族 的 征 戰 與 交 流、宗 教 發 展 與 學 術 思 想 的 演 變,就 成 了 本 書 取 材 的 最 大 特 色 。
另 外 , 本 書 的 分 期 方 式 也 是 一 大 特 點 。 夏 曾 佑 對 歷 史 的 分 期,是 借 鑑 西 方 史 學 的 分 段 法,但 結 合 了 今 文 經 學 的 進 步 觀 念 與 西 方 進 化 論 思 想,而 將 中 國 歷 史 分 為 上 古 (自 草 昧 至 周 末 )、中 古 (自 秦 至 唐 )、 近 古 (自 宋 至 今 )三 大 期 , 其 下 再 區 分 為 七 小 期 , 其 分 期 如 下 :
三 大 期 七小期 時 間 劃 分 之 由 傳疑之期 自開闢至
周初
此期之事,並無信史……往往 寓言實事,兩不可分,讀者各 信其所習慣而已。
上古之世 (自草昧至
周末) 化成之期 由周中葉
至戰國
中國之文化,在此期造成。此 期之學問,達中國之極端,後 人不過實行其諸派中之一分,
以各蒙其利害。
三 大 期 七小期 時 間 劃 分 之 由 極盛之期
自秦至三 國
此時中國人才極盛,國勢極 強,……此由實行第二期人之 理想而得其良果者。
中衰之期
由晉至隋
此時外族侵入,握其政權,而 宗教亦大受外教之變化。
中古之世 (自秦至唐)
復盛之期 唐代
此時國力之強,略與漢等,而 風俗不逮,然已勝於其後矣。
退化期 五代宋元
明
教殖荒蕪,風俗陵替,兵力、
財力逐漸摧頹,漸有不能獨立 之象,此由附會第二期之理 想,而得其惡果者。
近古之世 (自宋至今)
更化期 清代 此期前半,學問政治集秦以來
之大成,後半,世局人心開秦 以來所未有此蓋處秦人成局之 已窮而將轉入他局者,
這 種 打 破 傳 統 朝 代 之 見,改 從 學 術 思 想、文 化 及 國 勢 興 衰 作 為 劃 分 歷 史 演 進 階 段 的 依 據,並 強 調 每 一 時 期 的 歷 史 發 展 特 色 的 分 期 法,不 但 頗 具 新 意,其 對 每 一 階 段 歷 史 特 色 的 詮 釋,尤 富 意 義 。 夏 曾 佑 認 為 :
每 時 代 中 於 其 特 別 之 事 加 詳,而 於 普 通 之 事 從 略。如 言 古 代 則 詳 於 神 話 , 周 則 詳 於 學 派 , 秦 則 詳 於 政 術 。 (《 中 國 上 古 史 》, 凡 例 )
因 此,每 一 時 期,政 治、社 會、學 術、文 化 等 各 方 面 教 材 的 比 重 並 不 均 一,孰 輕 孰 重,端 視 該 時 期 歷 史 發 展 的 特 色 而 決 定 。 且 在 敘 述 此 一 特 色 之 餘,夏 曾 佑 還 會 特 別 指 出 此 種 發 展 所 象 徵 的 歷 史 意 義,使 每 一 階 段 的 歷 史 教 材 皆 有 清 楚 明 晰 的 重 點,而 免 於 陳 朝 爛 報、大 量 史 料 的 堆 砌。在 晚 清 時 期 能 有 這 種 進 步 的 教 學 思
想 , 毋 寧 是 相 當 進 步 的 。
以 周 代 為 例 , 因 夏 曾 佑 以 為 , 講 「 周 代 詳 於 學 派 」, 故 春 秋 戰 國 時 期 共 二 十 五 節 中,有 十 一 節 的 篇 幅 用 來 說 明 諸 子 學 派,政 治 變 遷 僅 用 十 節,餘 下 兩 節 講 制 度 變 革,一 節 講 夷 戎 蠻 狄 各 族 , 一 節 講 疆 域。學 術 思 想 所 佔 份 量 之 重,是 相 當 少 見 的。再 以 上 古 為 例,夏 氏 所 謂「 上 古 詳 於 神 話 」的 做 法 並 不 在 於 詳 細 地 說 明 神 話 來 龍 進 步 去 脈 , 而 在 於 對 上 古 神 話 及 三 皇 五 帝 的 傳 說 提 出 質 疑,認 為 不 可 授 為 考 實,成 為 信 史。但 可 透 過 社 會 進 化 的 觀 點 , 重 新 闡 釋 神 話 中 寓 有 的 歷 史 意 義。如 他 所 提 出,對 伏 羲 氏、神 農 氏 的 看 法:「 我 族 自 包 犧 已 出 漁 獵 社 會,自 神 農 已 出 游 牧 社 會 (進 入 農 耕 社 會 )矣 」(《 中 國 上 古 史 》,頁 11),正 是 尋 求 伏 羲 及 神 農 神 話 背 後 所 隱 含 的 意 義。又 如 提 及 炎 帝、黃 帝、蚩 尤 時,視 炎 帝、
黃 帝 為 諸 夏 兩 部 落 之 長,視 蚩 尤 為 南 方 九 黎 之 君,將 阪 泉 之 戰 解 釋 為 炎 帝、黃 帝 兩 者 間 互 爭 殖 民 地,將 涿 鹿 之 戰 視 為 諸 夏、九 黎 兩 大 民 族 的 競 爭,也 是 中 國 民 族 競 爭 之 發 端。這 就 是 以 其「 物 競 天 擇 、 適 者 生 存 」 的 學 說 來 闡 釋 古 代 部 落 的 兼 併 。
夏 曾 佑 是 以 進 化 論 做 為 推 動 歷 史 前 進 的 力 量 , 因 此 在 書 中 反 覆 強 調 生 存 競 爭、優 勝 劣 敗 的 道 理。如 他 談 論 到 古 籍 記 載 上 古 之 時 有 萬 國 , 至 春 秋 僅 餘 十 多 國 的 現 象 時 , 說 :
蓋 群 之 由 分 而 合 也,世 運 自 然 之 理,物 競 爭 存,自 相 殘 賊 , 歷 千 餘 年, 自 不 能 不 由 萬 數 減 至 十 數。 (《 中 國 上 古 史 》,頁 35)
論 及 三 國 社 會 變 遷 時 , 則 說 :
循 夫 優 勝 劣 敗 之 理,服 從 強 權,遂 為 世 界 之 公 例,威 力 所 及,
舉 世 風 靡, 弱 肉 強 食, 視 為 公 義。 (《 中 國 上 古 史 》,頁 383) 講 到 夏 朝 建 立 時 , 則 言 :
禹 乃 確 立 傳 位 之 定 法,蓋 專 制 之 權 漸 固,亦 世 運 進 步 使 然 , 無 所 謂 德 之 隆 替 也 。 (《 中 國 上 古 史 》, 頁 24)
明 顯 可 以 看 出,夏 曾 佑 由 於 強 調 物 競 天 擇 的 生 存 之 理,故 即 使 提 及 傳 統 所 頌 揚 的 聖 君 賢 相 時 , 依 然 強 調 勢 之 使 然 , 而 非 德 之 隆 替。這 種 進 化 思 想 貫 穿 全 書,成 為 本 書 一 大 特 色,亦 影 響 及 日 後 許 多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編 纂 。
本 書 內 容 還 有 一 個 特 別 的 現 象 , 即 , 夏 曾 佑 喜 歡 以 中 西 相 近 事 物 並 提 做 為 比 對 , 如 , 提 及 堯 舜 禪 讓 時 , 他 的 看 法 是 :
大 約 天 子 必 選 擇 於 一 族 之 中 (小 註:必 黃 帝 之 後 ),而 選 舉 之 權 則 操 之 岳 牧 (小 註:四 岳 十 二 牧 ),是 為 貴 族 政 體,近 世 歐 洲 諸 國,曾 多 有 行 之 者,而 中 國 則 不 行 已 久,故 疑 之 也。(《 中 國 上 古 史 》, 頁 21、 22)
又 如 講 禹 治 洪 水 時 , 兼 提 巴 比 倫 及 雲 南 的 洪 水 傳 說 , 以 為 : 觀 此 則 之 洪 水 為 上 古 之 實 事 , 而 此 諸 族 者 , 亦 必 有 相 連 之 故 。 (《 中 國 上 古 史 》, 頁 23)
講 周 朝 時 , 則 比 附 於 希 臘 :
蓋 中 國 一 切 宗 教 、 典 禮 、 政 治 、 文 藝 , 皆 周 人 所 創 也 。 中 國 之 有 周 人,猶 泰 西 之 有 希 臘。泰 西 文 化 開 自 希 臘,至 基 督 教 統 一 時,希 臘 之 學 中 絕,洎 貝 根 以 後,希 臘 之 學 始 復 興 。 中 國 亦 有 若 此 之 象 。 (《 中 國 上 古 史 》, 頁 29)
本 書 成 於 光 緒 三 十 年 (1904)至 光 緒 三 十 二 年 (1906)間 , 是 中 國 史 學 發 展 由 傳 統 轉 向 現 代 的 過 渡 期 中,最 早 出 現 的 新 式 史 學 著 作,也 是 最 早 的 新 式 歷 史 教 科 書。惟 其 時 代 既 早,以 今 日 後 見 之 明 來 審 查 此 書,則 諸 多 疏 漏、錯 誤 在 所 難 免。如 就 體 裁 而 言,章、
節 的 比 例 仍 粗 略 不 均,節 以 下 課 文 亦 未 再 劃 分 細 目。就 教 材 來 源 而 言,由 於 多 取 自 傳 統 史 書,故 課 文 顯 得 拼 湊 生 硬。就 教 材 內 容 來 看,不 但 取 材 有 所 偏 重,見 解 也 不 一 定 正 確。例 如 夏 曾 佑 欲 以 某 一 時 代 之 特 點 作 為 論 述 重 點,但 礙 於 本 身 專 長,不 一 定 能 把 每 個 時 代 都 處 理 的 很 好;他 本 身 擅 長 今 文 經 學 及 佛 學,故 於 春 秋 戰 國 的 學 術,及 佛 教 傳 入 等 這 些 章 節 的 處 理 就 顯 得 游 刃 有 餘,但 於 秦 漢 時 期 所 應 著 重 的「 政 術 」就 無 法 確 實 掌 控,以 致 描 述 西 漢 時,
寫 了 整 整 六 節 的〈 外 戚 之 禍 〉,東 漢 寫 了 六 節 的〈 外 戚 宦 官 衝 突 〉, 這 兩 大 段 就 顯 得 拉 雜 瑣 碎 而 抓 不 著 重 點,且 受 於 時 代 之 限,全 書 極 少 論 及 經 濟 的 發 展。不 過,整 體 而 言,本 書 在 教 科 書 的 結 構 上,
已 較 為 完 備 , 書 中 對 史 事 的 詮 釋 又 多 新 意 , 並 能 類 比 於 西 方 史 事,故 本 書 評 價 一 直 不 低,也 成 為 爾 後 眾 多 歷 史 教 科 書 編 寫 時 的 模 仿 對 象 。
二 、 清 末 民 初 教 科 書 評 價
關 於 教 科 書 的 結 構,大 陸 歷 史 教 育 學 者 白 月 橋 將 其 分 之 為 課 文 系 統 與 課 文 輔 助 系 統 兩 大 部 份。其 中,課 文 結 構 系 統 主 要 由 各
類 性 質 不 同 的 課 文 構 成,白 月 橋 以 大 陸 近 年 來 的 教 材 為 例,將 之 分 為「 基 本 文 」、「 補 充 文 」、「 緒 論 文 」。「 緒 論 文 」一 般 是 指 教 科 書 開 始 時 的〈 總 論 〉、〈 總 說 〉,或〈 序 論 〉,其 主 要 敘 述 本 科 教 學 內 容 大 意 的 導 論 性 文 章,包 括 說 明 了 本 科 研 究 範 圍、對 象、學 習 歷 史 的 意 義 和 研 究 歷 史 的 方 法 等 等。所 謂 的「 基 本 文 」與「 補 充 文 」 則 是 課 文 的 主 體 ,「 基 本 文 」 指 以 大 字 印 刷 , 主 要 敘 述 歷 史 概 況 的 課 文 , 這 是 學 生 必 須 掌 控 的 基 本 知 識 。「 補 充 文 」 以 小 字 印 刷 , 補 充 說 明 史 實 , 使 學 生 加 深 印 象 。「 基 本 文 」 是 作 者 對 一 系 列 歷 史 事 件、人 物、現 象、過 程 的 概 括 性 敘 述,目 的 在 清 楚 說 明 歷 史 發 展 的 概 貌,故 其 敘 述 須 簡 明 扼 要,不 能 有 過 於 詳 細 的 史 事 描 述 。「 補 充 文 」 主 要 是 擴 展 知 識 , 幫 助 學 生 更 容 易 理 解 、 吸 收「 基 本 文 」,故 就 其 補 充 的 歷 史 知 識 內 容 來 看 可 以 豐 富 而 多 樣,
以 增 加 教 材 的 生 動 。 可 以 說 ,「 基 本 文 」 是 教 科 書 的 核 心 , 擔 負 著 傳 授 知 識 的 教 學 任 務 ;「 補 充 文 」 能 使 學 生 獲 得 豐 富 知 識 , 增 加 學 生 的 學 習 興 趣 。
課 文 輔 助 系 統 具 有 組 織 編 排 課 文 內 容 知 識 的 作 用,其 主 要 構 成 要 素 有 課 文 注 解、習 題 作 業、編 輯 說 明、圖 表 等 等。課 文 的 內 容 提 要、注 釋、插 圖 等 主 要 是 闡 釋、豐 富 教 學 內 容 的,可 使 教 材 知 識 更 加 鮮 明 生 動;習 題 作 業 則 有 鞏 固 所 學 知 識,將 所 學 知 識 轉 化 為 能 力 的 作 用 。 這 些 課 文 的 輔 助 系 統 都 是 由 教 科 書 的 編 者 設 計,目 的 在 透 過 這 番 編 排 後,能 使 學 生 更 易 於 清 楚 地 掌 控 應 學 的 知 識 內 容,以 實 現 教 學 的 目 的。如 果 說,課 文 系 統 的 功 能 是 確 定 知 識 內 容 的 深、廣 度,那 課 文 輔 助 系 統 的 功 能 就 是 教 學 的 工 具 ,
以 確 定 教 學 的 效 果 。12
課 文 系 統 與 課 文 輔 助 系 統 所 建 構 起 來 的 , 是 一 部 教 科 書 的 外 在 形 式,如 果 教 科 書 的 外 在 形 式 完 善,必 更 能 協 助 教 師 來 掌 握 教 學 內 容,並 使 學 生 易 於 吸 收 知 識。由 以 上 對 清 末 兩 部 教 科 書 的 分 析 可 知 , 清 末 的 歷 史 教 科 書 其 形 式 仍 處 於 草 創 的 階 段 。《 中 國 歷 史 簡 編 》一 書 還 屬 於 傳 統 中 國 史 籍 分 卷 編 纂 的 形 式,且 沒 有 任 何 圖 表、注 釋 等 課 文 輔 助 系 統 來 協 助 學 習 者。相 形 之 下,夏 曾 佑 的《 中 國 古 代 史 》則 較 為 進 步。首 先,夏 氏 一 書 就 體 例 而 言,至 少 已 經 採 用 章 節 體 來 編 組 歷 史 知 識;就 課 文 系 統 而 言,在「 基 本 文 」之 前,有 安 排「 序 論 文 」,以 對 人 類 之 由、世 界 各 洲 及 人 種 、 中 國 歷 史 之 分 期、學 習 歷 史 之 益 處 等 各 方 面 簡 明 扼 要 地 解 說,讓 學 生 在 研 讀 本 書 之 前 , 更 能 把 握 整 體 歷 史 之 概 要 。 在 「 基 本 文 」 之 中 , 又 能 在 較 長 的 時 代 前 先 設 計 〈 讀 (諭 )本 期 歷 史 的 要 旨 〉,
扼 要 說 明 本 時 期 歷 史 發 展 的 概 要 與 特 色,以 使 學 習 者 不 致 在 冗 長 的 章 節 敘 述 中 摸 不 著 頭 緒 。《 中 國 古 代 史 》 一 書 中 , 這 兩 項 教 科 書 結 構 設 計,其 實 都 頗 具 劃 時 代 的 意 義。其 次,在 課 文 輔 助 系 統 方 面,《 中 國 古 代 史 》一 書 在 課 文 之 前 有「 凡 例 」,說 明 編 者 的 編 輯 理 念 與 原 則;書 中 亦 附 有 少 數 圖 表,不 過,其 圖 表 多 直 接 取 材 自 史 籍,較 覺 得 艱 深 繁 瑣;書 末 亦 附 有 每 章 節 的 參 考 書 目 與 人 名 表,使 學 習 者 能 自 行 按 表 索 驥。以 上 種 種 措 施,以 今 日 觀 點 視 之,
雖 然 還 是 相 當 簡 陋 , 但 在 當 時 已 算 教 科 書 形 式 的 重 大 突 破 。 以 上 所 言 , 是 就 教 科 書 外 在 的 架 構 設 計 來 分 析 。 就 教 科 書
內 在 的 教 材 系 統 來 分 析 的 話,首 先,須 先 論 及 教 材 編 選 的 原 則 。 有 關 教 科 書 材 料 的 編 選 , 依 泰 勒 (R. Tyler)的 主 張 , 可 從 當 代 社 會 生 活 的 需 要、學 習 者 本 身 身 心 發 展 的 特 性,以 及 學 科 專 家 的 研 究 或 建 議 中 取 得,並 經 由 系 統、合 理 而 有 效 的 組 織 後,方 能 提 供 學 生 有 意 義 的 學 習,以 達 成 教 育 目 標13。也 就 是 說,課 程 的 設 計,
是 以 學 科 知 識、學 生 興 趣、社 會 文 化 需 求 等 課 程 理 論 取 向 做 為 理 論 基 儲。課 程 專 家 更 發 現,多 數 的 課 程 設 計 僅 一 或 二 項 課 程 理 論 做 為 教 材 的 來 源 。
以 上 述 理 論 來 分 析 前 述 兩 本 清 末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教 材 選 取,就 可 以 發 現 ,《 中 國 歷 史 簡 編 》 一 書 強 調 的 教 育 目 標 是 灌 輸 「 愛 國 保 種 」的 精 神,其 選 材 的 標 準 是 以 帝 王 將 相 等 歷 史 人 物 的 事 功 為 主,目 的 在 於 是 強 調 教 化、以 灌 輸 學 生 忠 義 氣 節 的 情 操。因 此 ,
《 中 國 歷 史 簡 編 》一 書 的 教 材 設 計,是 以 國 家 社 會 為 中 心,如 借 用 西 方 的 課 程 設 計 理 論 來 看,此 書 編 寫 者 傾 向 的,是「 社 會 取 向 」 的 課 程 意 識 型 態。社 會 行 為 主 義 者 主 張 課 程 設 計「 應 以 社 會 問 題 為 組 織 的 核 心 」、「 認 為 學 校 可 以 提 供 適 合 社 會 需 求 的 課 程 」, 學 校 主 要 是 「 服 務 社 會 的 一 種 教 育 機 構 」, 學 校 的 存 在 是 「 為 了 社 會 有 教 育 下 一 代 的 需 要 」。 故 其 教 材 的 設 計 , 重 視 適 應 社 會 必 備 的 知 能 與 道 德 權 威,強 調 個 人 應 適 應 社 會、強 調 社 會 文 化 的 傳 遞
14。《 中 國 歷 史 簡 編 》 一 書 編 寫 者 所 懷 有 的 , 正 是 強 調 中 國 傳 統 政 治 社 會 向 來 強 調 的 忠 君 愛 國 情 操,也 就 是 說,著 者 所 秉 持 的 是
13 莊懷義等編著,《教育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印行,1994 年,頁 337。
14 黃光雄、蔡清田《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2002 年,頁 57-61。
傳 統 的 忠 義 史 觀 。
至 於《 中 國 古 代 史 》一 書,夏 曾 佑 肯 定 歷 史 學 科 的 重 要 性 , 認 為 「 史 學 者 , 人 所 不 可 無 之 學 也 」, 但 又 強 調 , 史 學 的 目 的 在 於 察 往 知 來,以 達 成「 足 以 供 社 會 需 求 」的 目 標,因 此,本 書 明 顯 是「 學 科 取 向 」與「 社 會 取 向 」兼 重 的 課 程 意 識 型 態。所 謂「 學 科 取 向 」的 課 程 設 計,是 強 調 學 科 知 識 的 重 要 性,而 且 還 認 為 , 課 程 不 只 代 表 一 種 特 定 的 學 科 知 識 內 容 及 概 念,而 且 也 代 表 一 種 人 類 理 性 的 認 知 思 考 模 式。教 育 的 功 能 在 於 強 化 學 生 對 學 科 知 識 的 認 知 與 心 智 成 長,發 展 理 性 批 判 思 考 的 能 力。15由 於 夏 曾 佑 服 膺 進 化 論 , 故 認 為 史 學 研 究 的 範 圍 不 能 僅 限 於 傳 統 「 一 家 一 姓 」 之 史,必 須 遍 及 政 治、民 族、學 術 思 想、文 化、宗 教、社 會 各 領 域 , 方 能 「 發 明 今 日 社 會 之 原 」, 其 內 容 當 以 能 「 發 明 今 日 社 會 之 原 為 主 」, 才 能 達 到 「 察 往 知 來 」 的 目 的 , 也 因 此 , 對 於 社 會 宗 教、風 俗、思 想 等 方 面 的 變 化 都 能 盡 力 詳 述,歷 史 教 材 領 域 的 廣 度 與 深 度,也 就 加 深 許 多,這 對 促 進 學 科 教 材 的 完 整,是 有 貢 獻。另 外,就「 社 會 取 向 」的 課 程 設 計 來 看,由 於 夏 曾 佑 的 理 念 是 進 化 史 觀 , 並 非 傳 統 的 忠 義 思 想 , 因 此 , 與 《 中 國 歷 史 簡 編 》 一 書 就 有 極 大 差 異 。
第二節 民初歷史教科書的內容與特色
本 節 主 要 以 下 列 三 種 教 科 書 書 作 為 分 析:1.顧 頡 剛、王 鍾 麒 合 編,《 現 代 初 中 教 科 書 本 國 史 》,民 國 十 二 年 (1923),商 務 初 版。
2.傅 運 森 編 ,《 新 學 制 歷 史 教 科 書 》, 民 國 十 二 年 (1923), 商 務 初 版 。 3.呂 思 勉 編 ,《 復 興 高 中 教 科 書 本 國 史 》, 民 國 二 十 三 年 (1934), 商 務 初 版 。 藉 以 瞭 解 民 初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內 容 特 色 。
一 、 民 初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內 容 評 析
1.顧 頡 剛 、 王 鍾 麒 著 《 現 代 初 中 教 科 書 本 國 史 》。
(1).作 者 簡 介
顧 頡 剛 (1893-1980), 江 蘇 蘇 州 人 , 為 中 國 現 代 著 名 的 歷 史 學 家,在 上 古 史、民 俗 學、歷 史 地 理 學 方 面 論 述 頗 多,是 著 名 的 疑 古 派 學 者,對 當 代 及 後 來 史 學 的 發 展,影 響 很 大。這 本 中 學 教 科 書 的 編 輯,據 顧 頡 剛 自 述,是 在 民 國 十 一 年 (1922)時,因 生 計 問 題,經 由 胡 適 的 介 紹,為 商 務 印 書 館 編 寫《 中 學 本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 後 來 , 這 套 教 科 書 由 他 與 王 鍾 麒 (王 伯 祥 )兩 人 合 作 完 成 。 且 此 書 完 成 後 , 他 就 以 志 趣 不 合 , 而 辭 了 教 科 書 編 輯 的 工 作 :
我 是 一 個 生 性 倔 強 的 人,只 能 做 自 己 願 意 做 的 事 情 而 不 能 聽 從 任 何 人 的 指 揮。商 務 印 書 館 中 固 然 待 我 並 不 苛 刻,但 我 總 覺 得 一 天 的 主 要 的 時 間 為 館 務 犧 牲 掉 了 未 免 可 惜。我 不 是 教
育 家,便 不 應 編 教 科 書 … … 精 神 上 既 有 這 這 般 苦 痛,所 以 在 這 年 (民 國 十 二 年 )的 冬 天 又 辭 了 出 來 。16
至 於 王 鍾 麒 是 一 位 地 理 學 者,曾 經 多 次 參 與 教 科 書 的 編 輯 , 編 成 國 文、地 理 等 諸 多 教 科 書。也 曾 在 新 學 制 草 創 時,負 責 擬 定 地 理 科 課 程 綱 要 。
顧 頡 剛 雖 然 脫 離 了 編 寫 教 科 書 的 工 作 , 但 , 此 後 仍 斷 斷 續 續 參 與 歷 史 教 學 相 關 事 務,例 如,國 民 政 府 成 立 後,還 曾 經 參 予 課 程 標 準 的 制 定 。17
《 現 代 初 中 教 科 書 本 國 史 》 於 民 國 十 二 年 (1923)九 月 初 版 , 民 國 十 五 年 (1926)七 月 時,已 再 版 至 第 四 十 五 版。至 民 國 十 八 年 (1929)二 月,國 民 政 府 教 育 部 撤 銷 執 照 為 止18,共 使 用 了 六 年 多。
是 當 時 使 用 相 當 普 遍 的 一 本 歷 史 教 科 書 。 (2).教 科 書 的 架 構 :
就 全 書 體 裁 來 看 的 話,由 前 至 後 分 別 是「 編 輯 大 意 ─ 目 錄 ─ 課 文 」的 順 序;就 教 科 書 的 架 構 來 看 的 話,書 前 的 編 輯 大 意,用 以 說 明 顧 頡 剛 編 寫 教 科 書 時 的 理 念,與 編 寫、取 材 的 標 準。全 書 課 文 共 分 六 大 篇 , 篇 下 再 分 數 節 至 數 十 節 。 其 中 第 一 篇 為 〈 總
16 見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自序。收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輯之《顧頡剛集》, 2001 年,頁 64。
17 民國十八年,《初中暫行歷史課程標準》的起草委員有陳訓慈、顧頡剛、何炳松三 位學者。同年的《高中普通科暫行課程標準》起草、整理、審查委員中,本國史部 份是陳訓慈、顧頡剛兩位學者負責。至民國二十九年,修正課程標準時,歷史科提 出意見或參加會議者的名單中亦有顧頡剛。見〈中學課程標準編訂之經過〉(民國二 十九年)。收於課程教材研究所編,《20 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匯編》,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初版。
18 見〈正式課程標準公布後審定中小學教科書表(續)〉的附表(一):〈暫行課程標準公 布前審定中學教科圖書表〉。本表收於多賀秋五郎,《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民國篇
說 〉,後 五 篇 依 序 為 上 古 史、中 古 史、近 古 史、近 世 史、現 代 史 。 斷 代 分 期 及 本 書 篇 章 的 安 排,純 是 作 者 個 人 見 解,並 未 採 用 民 國 十 二 年 (1923)全 國 教 育 聯 合 會 設 計 的 《 初 級 中 學 歷 史 課 程 標 準 》。 篇 與 章 之 前 , 皆 無 任 何 導 言 或 概 要 之 類 的 課 文 而 直 接 進 入 正 題。課 文 中 的 每 一 節 皆 附 有 注 釋 做 為 補 充 說 明 課 文 之 用,關 於 這 種 課 文 的 編 排,是 顧 頡 剛 設 計 以 協 助 師 生 進 一 步 進 修 之 用,也 可 以 說 是 這 本 教 科 書 結 構 的 最 大 特 點 :
一 部 教 科 書 用 兩 種 字 排 印 , 大 字 為 『 主 文 』, 就 是 課 文 , 供 給 一 般 中 學 生 之 用 , 小 字 為 『 附 文 』, 就 是 參 考 文 , 供 給 教 員 及 高 才 學 生 的 公 同 參 考。附 文 的 種 類,為 傳 記、原 文、論 議、考 証、注 釋 等。附 文 裡 不 能 儘 載 的,另 外 條 列 目 錄,注 明 見 某 書 某 頁,如 係 建 築 或 古 器 物 等,注 明 在 某 處,以 便 教 員 自 去 尋 找19
此 外,教 科 書 中 沒 有 設 計 習 題、習 作;亦 罕 見 有 圖 表 或 表 格 作 為 輔 助 學 習 之 用,僅 有 部 份 地 圖 可 供 師 生 參 考。顧 頡 剛 並 未 說 明 何 以 教 科 書 中 不 附 圖 表 , 但 對 不 做 表 格 , 則 有 提 出 說 明 :
從 前 人 編 書 人 一 定 要 在 一 課 內 講 完 , 於 是 說 了 幾 句 『 開 場 白 』, 就 去 列 表 。 表 格 固 有 分 析 的 作 用 , 但 極 不 容 易 把 時 勢 變 遷 的 大 概 為 綜 合 的 說 明。… … 表 格 是 可 以 用 的,但 只 能 作 為 課 文 以 外 的 參 考,不 能 用 來 代 替 課 文。表 格 既 不 能 代 替 課 文,則 逢 到 有 繁 複 的 關 係 時,應 當 多 多 敘 述,一 課 的 文 字 就
19 顧頡剛,〈中學校本國史教科書編纂法的商榷〉,《教育雜誌》,第十四卷,第四號,
民國 11 年 3 月,頁 14。
不 妨 放 長 。20
由 於 顧 頡 剛 編 書 時,相 當 重 視 時 勢 的 變 遷,所 以 綜 觀 全 書,多 以 文 字 闡 述,絕 少 用 到 表 格,僅 如 南 北 朝 時,朝 代 轉 換 過 於 頻 繁 , 而 以 分 合 圖 來 替 代 , 春 秋 戰 國 時 期 兼 併 、 魏 晉 南 北 朝 的 變 遷 (上 冊 , 頁 148)等 等 。
(3).教 材 內 容 分 析
關 於 這 本 歷 史 教 科 書 教 材 的 選 擇 與 編 輯 , 可 謂 充 滿 個 人 風 格。顧 頡 剛 雖 是 因 生 計 問 題 才 從 事 教 科 書 的 編 寫,但 他 自 承 以 本 人 的 傲 氣 , 斷 難 讓 此 書 成 為 流 俗 之 作 , 顧 氏 曾 言 :
我 的 根 性 是 不 能 為 他 人 做 事 的,所 以 就 是 編 纂 教 科 書 也 要 使 得 它 成 為 一 家 著 述。我 想 了 許 多 法 子,要 把 這 部 教 科 書 做 成 一 部 活 的 歷 史 , 使 得 讀 書 的 人 確 能 認 識 全 部 歷 史 的 整 個 活 動 , 得 到 真 實 的 歷 史 觀 念 和 研 究 興 味 。21
不 過,話 雖 如 此,顧 頡 剛 後 來 終 不 能 顧 及 此 書 的 完 成,所 以 這 本 教 科 書 成 為 顧 氏 與 王 鍾 麒 共 同 掛 名 之 作,其 中,顧 氏 究 竟 完 成 多 少 , 可 能 已 難 追 究 :
(後 因 祖 母 喪 事 耽 擱 )編 輯 教 科 書 的 限 期 已 迫,成 稿 卻 沒 有 多 少 , 不 得 已 去 函 辭 職 , 承 館 中 史 地 部 主 任 朱 經 農 先 生 的 盛 情,邀 我 到 館 內 任 職,許 由 同 事 人 幫 助 編 纂。年 底 到 滬 後 , 和 舊 友 王 伯 祥 先 生 (鍾 麒 )同 居,他 也 是 喜 歡 歷 史 的,談 論 間
20 顧頡剛,〈中學校本國史教科書編纂法的商榷〉,《教育雜誌》,第十四卷,第四號,
民國 11 年 3 月,頁 12。
21 見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自序。收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輯之《顧頡剛集》,
常 常 說 到 古 史 , 頗 有 商 榷 之 樂 。22
但 不 論 如 何 ,《 現 代 初 中 教 科 書 本 國 史 》 一 書 的 編 寫 , 仍 帶 有 顧 頡 剛 濃 厚 的 個 人 色 彩 。 以 下 即 試 圖 分 析 其 教 材 編 選 的 特 色 :
顧 頡 剛 在〈 編 輯 大 意 〉中,列 舉 五 條 以 說 明 了 編 排 與 寫 作 的 取 捨 標 準 , 茲 先 附 錄 後 四 條 於 下 , 以 方 便 說 明 :
二、歷 史 當 注 意 事 實 的 因 果,不 能 拘 於 朝 家 的 更 迭。所 以 本 書 的 編 次 雖 分 史 期,而 敘 述 的 單 位 卻 自 為 起 迄,不 依 從 前 那 樣 的 斷 代 。
三、時 代 精 神 是 歷 史 的 主 眼,如 民 族 的 分 合、政 治 的 設 施 、 社 會 的 風 尚、學 術 的 嬗 遞,凡 足 以 表 現 當 時 的 特 徵 而 影 響 及 於 後 世 的,本 書 便 取 材 於 此,都 為 簡 單 的、系 統 的 介 紹。有 詳 述 或 指 証 的 必 要 時,並 另 輯 附 文 來 說 明 他 。 所 以 並 不 把 定 什 麼 中 心 , 膠 執 著 教 學 的 對 象 。
四 、 本 書 用 公 元 紀 年 , 並 附 當 時 當 地 的 年 號 , 如 三 國 時 , 吳 事 用 吳 年 號,南 北 朝 時,北 齊 事 用 北 齊 年 號,俾 時 間 的 距 離 較 易 捉 摸,而 歷 來 的 正 統 觀 念 可 以 藉 此 打 破。不 附 帝 王 世 系 表 , 正 因 此 故 。
五 、 教 學 歷 史 最 重 要 的 條 件 , 在 喚 起 一 般 的 想 像 。 所 以 本 書 於 政 治 活 動 牽 涉 到 的 人 名,大 多 繫 以 當 時 的 職 位,稱 謂 便 也 隨 時 改 變,如 劉 邦 的 遞 變 為 沛 公、漢 王、漢 高 帝 等,一 以 見 當 時 的 政 治 組 織 是 怎 樣,一 以 見 那 人 在 當 時
22 見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自序。收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輯之《顧頡剛集》, 2001 年,頁 61。
的 政 治 社 會 究 佔 怎 樣 一 個 地 位 。 所 有 當 時 稱 引 到 的 地 名,則 就 不 甚 習 見 的 附 注 今 稱,以 資 比 照。如 有 必 須 大 體 說 明 的 地 方 , 並 插 入 歷 史 地 圖 , 略 見 沿 革 的 一 斑 。 由 〈 編 輯 大 意 〉 中 , 可 以 明 確 得 知 , 作 者 對 歷 史 的 認 知 及 寫 作 的 方 向 有 幾 個 特 點:首 先,他 強 調 歷 史 的 因 果 性,以 此 作 為 分 期 的 依 據 , 更 強 調 每 一 時 期 的 「 時 代 精 神 」, 以 此 作 為 每 一 時 段 取 材 的 重 點。其 次,他 認 為 歷 史 教 材,應 營 造、貼 近 所 敘 時 代 的 歷 史 情 境 (四、五 點 )。關 於 第 一 點,可 再 由 本 書 的 章 節 目 次 來 分 析 如 下 :
本 書 共 有 三 冊 , 分 為 六 大 編 , 冊 數 與 篇 次 如 下 : 分冊 分 期 時 代 特 色 與 精 神
總說。
上古史(上古至秦以 前)
政權的集中和民間思想的發達。
域內文明的成人時代 上冊
中古史(秦初至五代 末)
五胡亂華和外教的傳入 中國民族文化的蛻變時代 中冊 近古史(宋初至明末)
遼、金、元的侵入和中國近世文明的演 進
中國民族的爭存時代
近世史(清朝) 東西文明的接近時代
下冊 現代史(中華民國) 中國文明的世界化時代
由 表 中 就 可 以 觀 察 到 的 現 象 是:分 期 長 短 不 均、課 文 敘 述 詳 今 略 古。此 可 以 由 中 古 史、近 古 史、近 世 史 的 章 節 幅 度 看 出。再 以 中 古 史 的 目 次 為 例,中 古 時 期 共 有 十 九 章,其 中,秦 漢 時 代 佔 十 章,魏 晉 南 北 朝 以 及 隋 唐 僅 合 佔 九 章,也 就 是 說,魏 晉 南 北 朝 及 隋 唐 時 期 的 歷 史,被 作 者 大 幅 度 的 省 略。之 所 以 造 成 這 結 果 ,
則 跟 本 書 教 材 的 編 選 標 準 有 關。關 於 教 材 編 選 的 標 準,可 從 顧 頡 剛 自 述 其 分 期 之 緣 由23, 一 窺 端 倪 :
(1).上 古 : 秦 代 以 前 。
原 因 : 由 渙 散 的 部 落 漸 進 為 明 定 的 封 建 , 由 明 定 的 封 建 漸 漸 地 兼 併 做 單 一 的 國 家 , 到 秦 朝 的 統 一 , 恰 恰 成 就 一 個 政 治 演 進 的 時 代 , 所 以 斷 自 秦 初 , 把 以 前 的 史 跡 概 括 為 “ 上 古 期 ” 。
文 明 特 色 : 政 權 的 集 中 和 民 間 思 想 的 發 達 。 (2).中 古 史 : 講 授 秦 初 至 五 代 末 。
原 因 : 政 治 上 的 根 本 精 神 卻 老 沒 改 動 , 政 治 的 中 心 人 物 , 差 不 多 都 是 秦 始 皇 的 幻 相
特 色 : 五 胡 亂 華 和 外 教 的 傳 入 。 (3).近 古 史 : 講 授 宋 初 至 明 末 。
原 因 : 在 文 化 史 方 面 , 這 時 期 有 雕 刻 印 刷 術 的 大 發 展 , 有 學 校 書 院 的 興 起 , 有 新 儒 家 ─ 宋 明 理 學 ─ 的 學 派 , 有 平 民 的 文 學 , 有 光 榮 的 美 術 。 雖 遭 強 烈 的 外 患 , 仍 舊 繼 續 發 展 。
特 色 : 遼 、 金 、 元 的 侵 入 和 中 國 近 世 文 明 的 演 進 。 (4).近 世 史 : 清 朝 。
特 色 :優 容 明 朝 遺 留 下 來 的 西 洋 教 士 ,崇 獎 蒙 、藏 人 民 尊 信 的 喇 嘛 黃 教 。
後 來 西 洋 的 勢 力 漸 漸 東 逼 … … 西 洋 的 物 質 文 明
23 以下說明,詳見《現代初中教科書本國史》,頁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