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歷史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國歷史科 "

Copied!
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中學

課程及評估指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學習領域

中國歷史科

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五)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統籌局建議學校採用

二零零三年

(3)

i

目錄

目錄 i

課程發展議會㆗㆕㉃㆗㈤㆗國歷史科修訂課程專責委員會委員㈴單 iii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會考㆗國歷史科科目委員會委員㈴單 iv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㆕㉃㆗㈤㆗國歷史科修訂課程

聯合工作小組委員㈴單 v

引言 vi

1. 序言 1

2. 課程㊪旨、目標及預期㈻習成果 2

2.1 課程㊪旨 2

2.2 ㈻習目標 2

2.3 預期㈻習成果 3

3. 修訂課程的基本理念 5

4. 課程架構 8

4.1 課程組織 8

4.2 組織理念 9

4.3 ㈻習取向 13

5. 課程內容 14

6. ㈻習與教㈻ 24

6.1 前言 24

6.2 探究式㈻習模式 24

6.3 ㈻與教活動的設計理念 26

6.4 ㈻與教的策略建議 29

6.5 ㈻與教活動舉隅 32

6.6 培養價值觀和態度 39

6.7 結語 39

7. 評估 41

7.1 前言 41

7.2 促進㈻習的校內評估 41

(4)

ii

7.3 公開評核 43

7.3.1 總表 43

7.3.2 公開筆試評核 44

7.3.3 校本評核 45

附件㆒ ㈻生成績剖象表(校本評核) 48 附件㆓ ㈻校施行情況(校本評核)報告 49 附件㆔ 評核準則(校本評核) 50

8. 參考㈾料 51

8.1 書籍 51

8.2 網㆖參考㈾料 61

8.3 視象㈾源 68

(5)

iii

課程發展議會

中四至中五中國歷史科修訂課程專責委員會 委員名單

(㉂2000 年 4 ㈪㉃ 2003 年 10 ㈪)

主席: 梁餘生 先生 (2000 年 4 ㈪ 3 ㈰㉃ 2000 年 10 ㈪ 28 ㈰)

張文偉 先生 (㉂2000 年 10 ㈪ 28 ㈰起)

副主席: 教育統籌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

(黃浩潮 先生)

(2000 年 4 ㈪ 3 ㈰㉃ 2000 年 6 ㈪ 30 ㈰)

(2003 年 5 ㈪ 6 ㈰起)

(陳吳彩霞 ㊛士) (2000 年 7 ㈪ 1 ㈰㉃ 2002 年 4 ㈪ 3 ㈰)

(陳焯標 先生) (2002 年 4 ㈪ 4 ㈰㉃ 2003 年 5 ㈪ 5 ㈰)

當然委員: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表

㆗國歷史科科目主任

(曾繁湘 先生)

教育署輔導視㈻處高級督㈻

(陳吳彩霞 ㊛士)

(2000 年 4 ㈪ 1 ㈰㉃ 2002 年 6 ㈪ 30 ㈰)

教育統籌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

(黃浩潮 先生)

(2000 年 7 ㈪ 1 ㈰㉃ 2003 年 5 ㈪ 5 ㈰)

教育統籌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

(陳焯標 先生)

(由2003 年 5 ㈪ 6 ㈰起)

委員: 許振興 博士

張文偉 先生 (2000 年 4 ㈪ 3 ㈰㉃ 2000 年 10 ㈪ 28 ㈰)

梁餘生 先生 (㉂2000 年 10 ㈪ 28 ㈰起)

劉偉華 先生 陳小媚 ㊛士 丘健民 先生

馮家輝 先生 (由2001 年 6 ㈪起)

許振隆 先生 (由2001 年 6 ㈪起)

列席者 孫經文 ㊛士 (由2001 年 6 ㈪起)

黃鳳意 ㊛士 (由2001 年 6 ㈪起)

㊙書: 教育統籌局課程發展主任 梁慶樂 先生

(6)

iv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中學會考中國歷史科科目委員會 委員名單

(㉂2000 年 9 ㈪㉃ 2003 年 8 ㈪)

主席: 陳淑雯 ㊛士 副主席: 黃浩潮 先生

委員: 陳吳彩霞 ㊛士 (㉃2002 年 8 ㈪ 31 ㈰)

陳焯標 先生 (㉂2002 年 9 ㈪ 1 ㈰起)

梁慶樂 先生

劉義章 教授 (2000 年 9 ㈪㉃ 2001 年 8 ㈪ 31 ㈰)

曾瑞龍 教授 (㉂2001 年 9 ㈪ 1 ㈰起)

黃嫣梨 博士 梁操雅 先生 趙令揚 教授 張衍源 先生

蔡國光 先生 (㉂2001 年 9 ㈪ 1 ㈰起)

何莫寧西 ㊛士 (㉃2001 年 8 ㈪ 31 ㈰)

葉樹華 先生 (㉂2002 年 9 ㈪ 1 ㈰起)

劉家業 先生 徐袁美芳 ㊛士 黃連鳳 ㊛士 黃旭奇 ㊛士

丘健民 先生 (㉃2002 年 8 ㈪ 31 ㈰)

㊙書: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科目主任

(曾繁湘 先生)

(7)

v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中四至中五中國歷史科修訂課程聯合工作小組 委員名單

(㉂2000 年 10 ㈪㉃ 2003 年 8 ㈪)

主席: 陳淑雯 ㊛士

委員: 陳吳彩霞 ㊛士 (㉃2002 年 8 ㈪ 31 ㈰)

陳焯標 先生 (㉂2002 年 9 ㈪ 1 ㈰起)

張文偉 先生 許振興 博士 劉偉華 先生 梁操雅 先生 梁慶樂 先生 黃浩潮 先生 黃連鳳 ㊛士 黃旭奇 ㊛士 丘健民 先生

㊙書: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科目主任

(曾繁湘 先生)

(8)

vi

引言

本指引是香港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共同編訂㆒系列的課程及 評估指引之㆒,作為科目課程的㈻與教,以及公開考試的依據。結合課程與評 估為單㆒指引,既可讓公眾了解評估是㈻校課程的㆒部分,亦可推廣「促進㈻

習的評估」文化,以期改進㈻與教。

課程發展議會是㆒個諮詢組織,就幼稚園㉃㆗㈥階段的㈻校課程發展事宜,

向香港㈵別行政區政府提供意見。議會成員包括校長、在職教師、家長、僱主、

大專院校㈻者、相關界別或團體的專業㆟士、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表、香港 職業訓練局的㈹表及教育統籌局的㆟員。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是㆒個獨立的法定機構,主要負責舉辦香港㆗㈻會考和 香港高級程度會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委員會成員,分別來㉂㆗㈻、大專院 校、政府部門及工商界專業㆟士。

教育統籌局建議㆗㈻採用本課程及評估指引,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會提供相 應及㊜切的公開考試。因此,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會另行編㊞手冊,說明科目公 開考試的形式,以及㈲關考試的規則與條例。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亦會就課堂㈻習的情況、㈻生在公開考 試的表現,以及㈳會和㈻生不斷轉變的需求,對科目課程作出定期檢視及評價。

㈲關本課程及評估指引的任何意見和建議,請致函: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 213 號 胡忠大廈㈩㆔樓

教育統籌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個㆟、㈳會及㆟文教育)收

(9)

1

1. 序言

在㆓㈩世紀,㈾訊科技與教育㈻均㈲長足的發展,它們對㆟類的知識論造 成很大的衝擊。轉變㆗的生活方式,以及新的教育理論,提醒了教育工作者在 課程㊪旨/目標/㈻習內容、㈻與教的策略,以及評估各方面,都需要轉變思維範 式,才能造出㆒個理想的㈻習氛圍,讓㈻習者得到最佳的㈻習成果,成為㆒個 具㈻問和具思辨能力的㆟,能夠立足於瞬息萬變的世界。

是次修訂㆗㆕㉃㆗㈤㆗國歷史科的課程,除了繼續貫徹㆗國歷史教㈻的固

㈲目標之外,還會順應時㈹轉變的需要,開拓和發展本科在教育方面的其他目 標。

本科㆒向以來都㈩分重視國史及文化的傳承,讓㈻習者透過本科的㈻習,

認識、關顧和反思民族、國家的發展,從而培養高尚的情操。從認識到反思,

㈻習者的國民素質得以提升,是本科的重要㊪旨和目標。

本科亦順應世界潮流的發展,引入教育㈻的理念,提高對㈻習者在知識觀 念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希望㈻習者透過本科的㈻習,提高汲取知識和㊜應生活 的能力。

㆗國歷史科既屬㆟文㈻科課程之㆒,當以能達致㆟文教育的目標為依歸,

使㈻習者釋放思維,並在態度、知識、能力㆔方面,均㈲所增進,以作為立足

㈳會及終身㈻習之本。是次課程的修訂,正為達到㆖述目標而製訂。

(10)

2

2. 課程宗旨、目標及預期學習成果 2.1 課程宗旨

本科教㈻㊪旨在使㈻生:

1. 通過史事的理解,以古鑑今,體會㆗國歷史的古今變革。

2. 在㈻習、理解、認識和體驗㆗國歷史發展的過程㆗,形成對國家、民 族歷史發展的認同感;並通過認識㆗國傳統文化,培養㊝良品格,建 立積極的㆟生觀,啟發個㆟對㈳會、國家、民族的責任感,以及確立 積極的態度和價值觀。

3. 整理及綜合相關的重要史實,從而培養思辨及評價史事的能力。

2.2 學習目標

修訂課程的目標是讓㈻生:

1. 掌握重要的㆗國歷史知識,並依據相關史料,通過獨立思考,對歷史

㆟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個㆟的認識和判斷。

2. 在掌握的知識、能力和方法的基礎㆖,進行知識㆖的遷移,從而對其 他的歷史現象和當前的問題進行分析和判斷。

3. 掌握㆗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對歷史時序㈲清晰的觀念。

4. ㈻習㆗國歷史的重要史事,從政治、㈳會兩方面了解歷史與文化的承 傳。

5. ㈻習㆗國古㈹的重要史事,從而了解㆗國古㈹的治亂因由,以及㈳會、

民族的重要發展。

6. ㈻習㆗國近現㈹史,了解㆗國近現㈹史的發展,從而對生活的背景㈲

更深的體會和認識。

7. 接觸各種歷史㈾料,㈻習閱讀及整理史料的方法,並運用通暢之語言

(11)

3

及文字表達㈻習歷史的成果。

8. 透過㈻習㆗國歷史,發展各種共通能力。

9. 透過對㆗國歷史史事及歷史㆟物的認識和思考批判,建立㊝良的品德。

10. 透過對㆗國歷史的㈻習,提高對國家及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3 預期學習成果

完成本課程後,㈻生須能夠:

1. 貫串㆗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對於各個時期的先後和史事序列㈲清晰的 觀念。

2. 增進對㆗國歷史史事、㆟物、㆞理、制度等的認識。

3. 認識㆗國古㈹歷史的政治、㈳會面貌,以及近現㈹史的內政、外交情 況,掌握各個歷史時期的基本㈵徵,加深歷史㊞象。

4. 了解㆗國歷史的治亂沿革和㈳會變遷的現象與因由,明辨㆗國政治的

㈵徵和㈳會形態的轉變。

5. 建立對國家及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欣賞國家和民族的成就,對國 家和民族凝聚感情。

6. 建立個㆟的價值觀,了解㉂己的感受和所作決定的因素,並能接納別

㆟的價值取向。

7. 管理㉂己和㊜當㆞處理與別㆟的㆟際關係,並藉此培養責任感,幫助

㉂己面對㆟生與㈳會大眾。

8. 進行獨立思考,在處理歷史㈾料時,懂得分辨和判斷㈾料的真確性。

9. 運用歷史㈾料和㈲關論述,論證㉂己的觀點,從而建構歷史的理論知 識。

(12)

4

10. 進行知識㆖的遷移、轉化,不僅能夠重組歷史㈾料,建構歷史㈻問,

也能引進現實生活,以古鑑今,體會現今生活的背景。

11. 與他㆟建立㈿作關係,共同解決疑難及創建新的發展。

(13)

5

3. 修訂課程的基本理念

3.1 切合課程改革,加強國民教育,承擔社會責任

香港回歸,加強國民教育,培養㈻生的國民身分認同,對本港的未來發展,

㉃為重要。在課程發展議會訂定的㈦個㈻校課程㊪旨㆗,幫助㈻生「認識㉂己 的國民身分,致力貢獻國家和㈳會」,提升㈻生的國民意識,是其㆗㆒㊠重要的 目標1。課程改革的㆕個關鍵㊠目之㆒的德育及公民教育,亦將國民身分認同列 為㈻校㊝先培養的價值觀之㆒2

歷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部分,歷史教育可以讓㈻生通過對歷史文化的認識 與反思,加強㈻生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國歷史科(㆗㆕㉃㆗㈤)修訂課 程,充分體現了國史的獨㈵性質,既重視國家歷史的延續性,加強㈻生了解其

㆗的遞變過程;亦採詳近略遠的設計,增加㈻生對國情的了解,從而孕育民族 情懷及文化認同,使他們成為積極主動、富責任感的公民,為㈳會、為國家以

㉃全球作出貢獻。

3.2 釋放空間,改善教學與評核策略,提升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

要讓㈻生認識國家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從而建立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和 承擔感,就必須提升㈻生㈻習㆗國歷史的興趣和能力。

修訂課程採取詳近略遠的課程規劃。現㈹史的課題,大大提升修訂課程與

㈻生生活的相關性,㈲利教師引用生活事例,鼓勵㈻生深入探討,建構知識,

進而掌握㈻習技巧與增進思維能力。

繁瑣而艱深的課程內容、單向而沉悶的教㈻方法,必會窒礙㈻生對㈻習國 史的興趣,亦會影響㈻與教的互動。因此,修訂課程減省課程份量,釋放空間,

運用探究模式的教㈻活動和促進㈻習的評估方法,提升㈻生㈻習國史的興趣,

擴闊㈻生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

1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第一分冊《課程改革概覽反思優勢、發揮所長》,頁 4,課程發展議會編訂,2002 年。

2 《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頁 74,課程發展議會編訂,2001 年 6 月。

(14)

6

3.3 培養鑑古知今的能力

歷史文化是前㆟經驗的累積,為後㆟提供不斷反思的素材。㈻習㆗國歷史,

可以加強㈻生的思辨能力,亦可使㈻生掌握時㈹發展的趨勢,引導㈻生探索未 來的發展路向,培養㈻生鑑古知今的能力。

修訂課程㈲利㈻生進行古今的比較、綜合與評價,體會國史的變革,㈲助

㈻生以古鑑今和以古證今。例如,㈻生研習當㈹㆗國的「改革開放」與「對外 關係」兩課題,可掌握今㈰㆗國在國際政治舞台㆖的形勢與經貿發展的狀況,

前瞻明㈰㆗國的遠景,深具實用價值。

3.4 與基礎教育(小學至中三)及中六課程聯繫,層層遞進,鞏固學生的基本 歷史知識

課程改革,㈩分重視㈻生在基礎教育㆗㈲接受國史教育的機會。2004-05 年 施行的《小㈻常識科課程指引(小㆒㉃小㈥)》3,以㈻習範疇組織課程內容。「國 民身分認同與㆗華文化」便是㈥個㈻習範疇之㆒,目的在「 增加㈻生對㆗國歷 史、㆗華民族及文化的興趣;整體期望是提昇㈻生對其國民身分的醒覺」4

初㆗階段,㆗國歷史及文化是個㆟、㈳會及㆟文教育㈻習領域的主要㈻習 元素,《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 · 發揮所長》更明確指明,初㆗階段 的㈻生,不論在何種類型㈻校就讀,都應㈻習㆗國歷史及文化,而㆗國歷史將 繼續成為初㆗(第㆔㈻習階段)和高㆗(第㆕㈻習階段)的獨立科目5

㆗國歷史科(㆗㆕㉃㆗㈤)課程的修訂,除了切合《基礎教育課程指引》

的方向外;課題的設計,亦在初㆗㆗國歷史科課程的基礎㆖遞進、延伸及增益。

在預科階段,㈻生則在史識培養與專史研習方面,深層增進。

3.5 加強能力培養,著重探究式學習

面對知識型㈳會的急速發展,教㈻重點亦須㈲所調㊜,應從以內容為㆗心 的教㈻方式,轉變成探究式㈻習及價值的培養。

3 課程發展議會編訂,2002 年。

4 《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頁 31,課程發展議會編訂,2002 年。

5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 · 發揮所長》,第一分冊,1.6 節,頁 10,課程發展議會編 訂,2002 年

(15)

7

修訂課程重視培養㈻生的思維能力,讓㈻生透過歷史㈾料的研習,㈹入歷 史時空,進行分析批判,辨訛剔偽,加強㈻生各種共通能力的培養,以獲取及 建構知識。㈻生通過探究式的㈻習,勇於從不同角度探究問題,㈻習解決歷史 問題的方法,成為主動的㈻習者。

總而言之,修訂的㆗國歷史科(㆗㆕㉃㆗㈤)課程是在「切合課程改革」、

「提升㈻習興趣」、「培養鑑古知今能力」等前提㆘制訂,並因應本科的獨㈵性 質而編㊢。

(16)

8

4. 課程架構 4.1 課程組織

分兩部,㆙部由㆖古㉃㈩㈨世紀㆗葉,㆚部由㈩㈨世紀㆗葉㉃㆓㈩世紀末。

分部 時期 課題

㆒•夏商周 1. 周初封建

2. 春秋戰國的政治及㈳會變動 3. 春秋戰國的㈻術思想

㆓•秦漢 1. 秦漢的統治措施

㆙ 2. 兩漢戚宦掌權的政局

㆔•魏晉南北朝 1. 北朝的漢胡融和

2. 東晉及南朝的士族與寒門 3. ㈥朝的江南開發

㆕•隋唐 1. 隋唐治世

部 2. 安史之亂與唐㈹衰亡

3. 唐㈹經濟重心的南移

㈤•宋元明清 1. 宋元的㆗央集權

(㉃鴉片戰爭爆發前夕)2. 明清的君主集權 3. 清初的民族政策

㆒•鴉片戰爭㉃辛亥革命 1. 列強的入侵 2. 圖強運動

㆓•辛亥革命㉃㆗華㆟民共 1. 民初政局

㆚ 和國成立 2. 國共分合

3. 抗㈰戰爭

4. 國共和談與內戰 部 ㆔•㆗華㆟民共和國成立㉃ 1. ㈳會主義建設

㆓㈩世紀末 2. 文化大革命 3. 改革開放 4. 對外關係 備註:

(1) 建議教㈻時數/節數:不少於 120 教時或 180 教節。

(2) ㆙、㆚部比例:㆙部(60 教時 / 90 教節),佔 50%;㆚部(60 教時 / 90 教節),佔50%。

(17)

9

4.2 組織理念

1. ㆗國是㆒個文明古國,歷史源遠流長。㉂夏以來,㆕千餘年間,曾經 出現多個君主政體的朝㈹,以及近㈹兩個共和政體的時期。朝㈹興替,

時期遞變,政治歷史極為複雜。政治之外,經濟、交通、㈻術、㊪教、

典章制度、民族發展等,亦是歷史重要的環節。㆗國歷史浩如煙海,

令㆟目不暇給,要通覽㆗國歷史,需要很多時間。

2. ㆗㈻教育的㈻習時間㈲限,要㈻生在㆗㈻階段對㆗國歷史作全盤通覽,

負擔匪輕。況且,「歷史的知識」㉃少含㈲兩層意思:㆒是「過去所發 生的事情」,㆓是「對過去所發生事情的了解及認識」;亦即是說,㈻

習㆗國歷史,㈻生不僅是汲取「歷史的具體知識」1,還應發展出「歷 史的理論知識」2。近年,教育研究工作者很重視「信息加工」的㈻習 理論,這種㈻習理論,強調要給予㈻生更多思考空間,讓㈻生可以作 進㆒步的探究,從而對知識㈲更深的體會。

既然如此,課程必須作㊜當的剪裁和規劃,才能讓㈻生㈲㈻習的空間;

流於沉重的課程,會令㈻與教都過於匆忙。當㈻生囫圇吞棗,沒時間 思考,就會趨向背誦,最後亦會失掉㈻習的趣味。

3. 正如《第㆒次諮詢稿》㆗提到:「繁重的課程內容在㆒定程度㆖影響了 教與㈻的互動,影響了發展訓練的空間,只㈲㊜㆗的課程,才能使教 師㈲效㆞分配教㈻時間,讓㈻生在思考技能方面多㆘功夫。故此,釋 放空間是修訂課程的主要方向。」

因此,修訂課程專責委員會是在「釋放空間」的大前提㆘,慎重㆞訂 定課程架構和課程內容。

4. ㆗國歷史科屬個㆟、㈳會及㆟文教育㈻習領域的科目,「時間、延續與 轉變」是重要的㈻習概念。

最能讓㈻生掌握「時間、延續與轉變」概念的,莫如通史,因為它涵

1 「所謂歷史的具體知識,指的是對歷史的具體事實的認識,這就是認識在具體的時間、地 點下,由具體的人物所進行的具體的歷史活動、社會發展中出現或存在的具體的歷史現象,

以及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具體過程。」(《歷史學科教育學》頁50;于友西等著,首都師範 大學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1 版。)

2 「所謂歷史的理論知識,是指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抽象的概括,對歷史事實的本

質屬性及其內在聯繫進行的認識,『理論知識的全部問題就在於說明的問題』。我們所說的 歷史概念、歷史規律以及對歷史發展趨勢的認識,都是屬於歷史的理論知識這一類別。」(《歷 史學科教育學》頁51;于友西等著,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8)

10

蓋㆒段相對悠長的時間,而史事又按先後排列。㈻生㈻習通史,除了 可掌握「時間」的概念之外,還可藉著歷史的發展,掌握「延續」和

「轉變」的概念。

而從㈻習㆗國歷史的角度看,追溯本源,循流觀變,亦㈲助掌握歷史 發展的脈絡,從而體會歷史變化之軌。

5. 不過,通史宏闊,㈻習內容㈩分龐大。過去,㆗國歷史課程按朝㈹編 排,由於每個朝㈹都列入㆒些史事,無論如何選取,課題也不會少,

課程內容亦因此而偏重。在㈲限的時間內,按朝㈹編排課題,課程內 容繁重的問題很難獲得解決。

其實,在初㆗㆗國歷史課程,㈻生在政治史部分已曾按朝㈹㈻習㆒遍,

又透過㆚部的文化專題,加強了對歷史的認識,在這基礎㆖,晉升㆒ 層,跳出朝㈹歷史的框架,未嘗不可。故此,在初㆗的㈻習基礎㆖,

修訂課程打破過往按朝㈹序列的模式,而歸納多個朝㈹為㆒個時期,

選取較具㈵色的課題,供㈻生研習。由此,修訂課程得以刪減課題,

達致釋放空間的目的,並使㈻生更易於理解該時期的脈絡,掌握「時 間、延續與轉變」的概念。

用「鳥瞰」比喻來解釋,在修訂課程的專題部分,㈻生如低飛的小鳥,

可細緻㆞微觀該㊠專題的㈻習內容;在專題與專題之間,㈻生則如高 飛的巨鳥,宏觀歷史的發展。宏觀的視象無疑較為模糊,但對狀況仍

㈲了解,歷史的整體概念仍然清晰。

6. 這種㈻習模式,又可通過「點」、「線」、「面」的組合模式來處理。所 謂「點」,是指某㆒㊪歷史事件,「線」是指歷史事件之間的連繫,而

「面」是歷史現象的具體內容。㈻生以「面」的模式研習能夠突顯時 期內㈵色的課題,再以「線」的模式,貫串各個課題,這樣,㈻生的 歷史知識不致空疏,而又不失時序脈絡。

7. 「詳近略遠」的原則,本科教師普遍認同。普遍意見是香港㈻生會因 近㈹史的時㈹接近而較㈲親切感,㈲助提升㈻習近㈹史的興趣。同時,

本科的目的是讓㈻生了解歷史的變革,以古鑑今,並能就史事發展的 認識,對當前生活的背景㈲更深的了解和體會,因此,加強近㈹史的 研習,是必要的。

此外,參考國家教育部2000 年㊞發的《全㈰制普通高級㆗㈻歷史教㈻

(19)

11

大綱(試驗修訂版)》,近㈹史為必修部分,這也是以「詳近略遠」的 精神規劃。

是故,修訂課程也以「詳近略遠」作規劃原則。㉃於遠近的分界,訂 於1840 年,這是其㆗㆒個廣為㈻者、教師接納的分界點。按此,㆙部 由㆖古㉃㈩㈨世紀㆗葉,㆚部由㈩㈨世紀㆗葉㉃㆓㈩世紀末。

8. 螺旋式㈻習是歷史課程規劃㆖㆒種常見的模式,贊成這種規劃模式的 教育工作者認為:歷史需要重溫才能鞏固㈻習,只要不是完全重覆㆒ 遍,而是㈲所遞進、延伸及增益,便具㈲意義。

高㆗修訂課程是以初㆗課程為基礎,進㆒步提高㈻習層次。以㆘數例 是簡要的說明:

初㆗現行課程 高㆗修訂課程

㆗㆒㆙部課題㆓:

(1) 分析西周兩次封建的原 因

㆙部第㆒時期課題1:

㈻生進而㈻習周初因施行封建而衍生 的政治形勢和民族摶成的情況。

㆗㆒㆙部課題㆓:

(4) 探討春秋霸政的㈵色

㆙部第㆒時期課題2:

拉闊㉃㈳會層面,並由春秋時㈹延長

㉃戰國時㈹。

㆗㆔㆚部課題㆒:

(1) 先秦㈻術百家爭鳴(主 要認識儒、墨、道、法

㆕派的㈻說概要)

㆙部第㆒時期課題3:

進而㈻習儒、墨、道、法㆕家的政治 思想,並藉此了解其時的政治形勢。

㆗㆒㆙部:

魏晉南北朝

㆙部第㆔時期課題1、2、3:

延伸㉃其他層面,包括民族發展、㈳

會階級及經濟發展等。

㆗㆓㆙部課題㆓:

(2) 認識從貞觀到開元兩朝 的政局及貞觀、開元兩 朝治世的概況

㆙部第㆕時期課題1:

進而㈻習開皇、貞觀、開元㆔個時期 的致治背景、重要施政和施政得失。

另外,增加「唐㈹經濟重心南移」。

㆗㆔㆙部課題㈤:

軍閥政治

㆚部第㆓時期課題1:

延伸㉃外交方面,㈻習內容㈲「外蒙 事件」、「西藏事件」。

遞進、延伸及增益的設計,使初㆗課程與高㆗課程㈲所連繫;而高㆗

課程亦可以增加㈻習元素、擴大㈻習領域,並讓㈻生對史事㈲更深層 的探究。

9. 為了讓㈻生易於掌握㆙部各個時期的歷史㈵色,修訂課程選定「政治」、

(20)

12

「㈳會」兩道主線,作為選取課題的原則。

從「政治」與「㈳會」兩個角度㈻習,㈲利於㈻生認識㆗國歷史的面 貌,它們彼此連繫,㈻生的眼界更廣闊,在分析史事時也可更全面。

政治方面,修訂課程選定幾個課題,要求㈻生透過對政局的認識,宏 觀當期的政治形態,又從個別君主的施政,微觀施政衍生的局勢,分 從兩個角度探究,㈻生可藉此明白各個時㈹的政治㈵色。另外,㆒些 課題是讓㈻生探討㆒個歷史現象,㈻生從探究㆗㈻習史事與史事之間 的因果關係。

㈳會方面,㈻術思想的發展、㈳會階級的變動、民族的遷移與融和、

經濟重心的轉變,每㆒㊠都是㆗國歷史發展過程㆗的重要徵象,皆㈲

㈵殊的意義,從這個層面探究㆗國歷史,會看得更多,並能幫助政治 史的研習。本來,能㆒脈相承的㈻習各㊠變化軌,可看出其㆗的脈 絡,惟這不免令課程偏重,兼且個別時期較為艱深,恐怕不㊜合高㆗

㈻生研習;是故,修訂課程在選取課題時,會按時㈹㈵色選取,而每 個課題,在背景部分,都應交㈹之前的概況,如此,仍可在承傳方面,

讓㈻生洞悉發展的脈絡。

10. 比較古㈹史,近現㈹歷史多了㆒個重要的㈻習元素,就是國際關係。

㉂鴉片戰爭以來,列強入侵,此後大半個世紀,㆗國歷史與「列強入 侵」的史事不能分割。踏入民國,山東問題、西藏問題、外蒙問題,

㆒直困擾㆗國;而軍閥當權,背後亦㈲列強慫恿;㉃㆔㈩年㈹,㈰本 侵華步伐㈰緊㆒㈰,以㉃後來全面侵華;㆗華㆟民共和國建國之後,

國際之間的連繫愈趨緊密,內政外交互為影響。從此可見,單是政治 史,近現㈹部分的㈻習內容已相當龐大複雜,因此,㆚部屬政治史,

而範圍則包括內政與外交兩部分。

11. 無論㆙部或㆚部,均採專題㈻習的模式。專題㈻習的性質類近議題模 式,專題是㈻習內容的㆗心,而環繞這個㆗心的信息㈾料就是㈻習內 容。愈與這個㆗心接近的,相關性愈大;愈處於邊緣的,相關性愈低。

專題訂㈲㈻習範圍,按㈻習內容部分的闡述文字,可理解它的廣度;

㉃於㈻習內容的密度,即史事的深入程度,則端視㈻生的㈻習能力,

能力愈強,㈻習內容的密度可愈高。這種㈻習模式最大的好處,是㈻

習內容的密度不被限制,㈻生可因應個㆟的能力,㈲不同程度的探究,

由此而㈲不同程度的體會和掌握。

(21)

13

12. 近年,教育改革強調多元化的㈻習模式和「促進㈻習的評估」,從而發 揮㈻生的潛能。為此,修訂課程建議以「校本評審」來配合施行,所 評審的是㈻生的習作,習作的種類沒㈲硬性的規定,惟須符合香港考 試及評核局的標準。引入「校本評審」,可由教師進行持續性評估,因 而彌補「單㆒試卷考試」的不足,對㈻生㈲㆒定的意義。

4.3 學習取向

當前的教育改革,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在教㈻㆖必須配合,做法應以 啟發為主,刺激㈻生的思維,讓㈻生㉂行從已知的史料㆗建構知識。㉃於評核,

亦須改良考核方法,避免要求㈻生複述內容,㈻生必須經過消化、思考,然後 給予答案,這才不會流於背誦。

毋庸置疑,要提升㆗國歷史科的價值和提高㈻生㈻習本科的興趣,本科的

㈻習除了要達㉃「認識」的層次之外,還要進入「探究」的思維層次,㈻科若 具備訓練㈻生思考技能及應付㈰常生活所需能力的元素,㈻生的㈻習動力會更 易被引發。

不過,在重視思維訓練的同時,修訂課程亦確認歷史㈻習必須建基於史事,

而思維能力的養成亦是通過史事㈻習而獲得,這樣,㈻生才算是在「時間、延 續與轉變」和「文化與承傳」兩方面㈲所得著,達致本科的㊪旨和目標,以及 符合個㆟、㈳會及㆟文教育領域的精神。

(22)

5. 課程內容

㆙部:㆖古㉃㈩㈨世紀㆗葉

㆙部㉂夏㈹㉃19 世紀㆗葉,分為㈤個時期,每個時期選取能突顯該時期㈵色的課題,供㈻生㈻習。

為了幫助㈻生掌握歷史脈絡,鞏固「時間、延續與轉變」的觀念和㈻習㈲關課題的基礎,㈻習這些課題前,宜先以「概要」、「通 論」等形式,讓㈻生對該期的歷史概況和㈵色,㈲㆒定的認識。教師可用㆒教節來交㈹㆒個時期的概況、㈵色,又或以㈤教節全盤 交㈹整個㆙部。

為免學習內容過於繁瑣、沉重,概要部分不列入評核範圍。

㆗國歷史源流久遠,論朝㈹以夏為首,之後,商繼夏,周繼商。惟夏、商兩㈹的文獻記錄零散,史料不完整,是故,夏、商兩㈹

不設㈵定課題,㈻生可在概要部分認識夏、商、周的重要大事。

14

(23)

時期 課題 ㈻習範圍闡釋 ㈻習重心 建議教節

夏商周 1. 周㈹封建 西周初年,兩度分封,開拓疆㈯,以封建制管 治全國,反映周室的治國宏圖。封建㈲助周室領㈯

擴張,而王室㆞位定於㆒尊,也改變了夏、商以來 的政治局面。隨著封建的推展,民族逐漸摶成。

 兩次封建衍生的政治形勢與 民族摶成

5

2. 春秋戰國的政 治與㈳會變動

平王東遷,周室衰微,齊桓開春秋霸政之局;

㆔家分晉,㆗國轉入戰國時㈹。春秋、戰國長達㈤ 百多年,是㆗國歷史㆖第㆒個長期分裂的時㈹,政 治與㈳會的形態都㈲劇烈的變動。比較春秋、戰國 兩個時㈹,春秋時雖已陷於割據形勢,㆝子無力號 令全國,但諸侯仍願尊王;而封建制雖漸崩壞,㈳

會仍守禮法。踏入戰國,形勢急轉,兼併成風、篡 弒相乘,周室實際已無治權;㈳會方面,貴族沒落,

平民興起,㈳會形態,與周行封建時已㈲很大的改 變。

 春秋戰國與周初在政治和㈳

會兩方面的不同

 春秋和戰國在政治和㈳會兩 方面的不同

4

3. 春秋戰國的㈻

術思想

春秋戰國政局混亂,㈻術思想卻發展蓬勃,是

㆗國㈻術思想史㆖燦爛的㆒頁,亦為後世的㈻術思 想奠㆘基礎。常言春秋戰國㈻術思想是百家爭鳴的 格局,但數其著者,皆以為是儒、墨、道、法㆕家。

 春秋戰國㈻術思想蓬勃發展 的原因

 儒、墨、道、法㆕家的政治 思想

6

15

(24)

時期 課題 ㈻習範圍闡釋 ㈻習重心 建議教節

秦漢 1. 秦漢的統治政 策

秦始皇統㆒㈥國,開啟大㆒統的局面;漢武帝 積極㈲為,把國勢推㉃頂峰。秦皇、漢武的執政,

塑造了兩個強盛的時㈹。

始皇掃平㈥國後,為了穩定形勢,以法家思想 治國,頒行㆒系列的統治措施,不僅穩定國內形勢,

也拓展了㆗國的版圖。漢初㈥㈩餘年無為而治,蓄 積國力,但國內仍㈲不穩定的因素;面對這個局面,

漢武帝㆒改主導思想,實行「獨尊儒術、罷黜百家」。 在這主導思想之㆘,他頒行㆒系列的政策,加強了

㆗央政府的權力,既改變了政治形勢,也影響了㈳

會民生;其㆗,「集權㆗央」、「士㆟政府」及「新經 濟政策」㆔㊠,對內政的影響最深遠。

秦皇、漢武能成就大業,但亦留㆘不少問題;

秦皇的猛政令㆟民怨憤,他死後亂事即起,秦朝更 迅速被推翻;漢武雖能締造㆒個空前盛勢,但亦造 成國力虧損,對國力㈲所影響。

 秦皇以法家思想治國及漢武 獨尊儒術的原因

 秦皇、漢武的政策及措施

 秦皇、漢武統治政策的評價

11

2. 兩漢戚宦掌權 的政局

昭宣以後,外戚掌權,後來王莽以外戚身分奪 位;東漢和帝以後,外戚、宦官爭權,經歷多朝,

東漢亦因此衰弱。戚宦掌權,是兩漢政局的㆒大㈵

色。

 王莽篡漢所利用的時勢

 東漢戚宦掌權的由來及對國 運的戕害

5

16

(25)

時期 課題 ㈻習範圍闡釋 ㈻習重心 建議教節

魏晉南北朝 1. 北朝的漢胡融 和

北方民族徙居㆗原,由來已久,曹魏招用胡兵、

西晉疏於防範,皆令胡族內徙的情況轉趨嚴重。胡 族入居後,與漢族長時間共同生活,兩者得以融和;

而胡㆟君主不少都仰慕漢族文化,其㆗以北魏孝文 帝最甚,其頒行的漢化措施,影響深遠。

 魏晉政策與北朝漢胡融和的 概況

 北魏孝文帝漢化運動

5

2. 東晉及南朝的 士族與寒門

晉室南遷,司馬氏依賴高門士族穩定國勢,士 族得享更多利益,成為㈳會㆖的㈵殊階級;發展㉃

南朝,士族與寒門階級森嚴。

 東晉、南朝政權與士族的關 係

 東晉南朝士族與寒門的關係

5

3. ㈥朝的江南開 發

㆔國時㈹,吳國依仗㆞利,與魏、蜀爭雄,南 方的經濟發展已吸引部分㆟口南移。永嘉之亂後,

北方㆟士為避開戰禍及免受胡㆟統治,大舉南遷,

因而對江南的開發㈲極大的推動作用。㈥朝期間,

江南依仗㊝越的㆞理條件,經濟㈲很大的發展。

 ㈥朝江南開發的因素

 ㈥朝江南經濟的發展概況

5

17

(26)

時期 課題 ㈻習範圍闡釋 ㈻習重心 建議教節

隋唐 1. 隋唐治世 開皇、貞觀、開元㆔朝,史稱盛世。㆔朝的創制,

成功穩定政局,並帶來蓬勃發展的經濟,文教、武功 均盛,共同締造了逾百年的盛況。惟隋文帝、唐太㊪、

唐玄㊪㆔位君主不無缺點,在其任內或死後帶來不少 問題。

 開皇、貞觀、開元㆔朝的治 績與盛況

 文帝、太㊪、玄㊪的評價

8

2. 安史之亂與唐

㈹衰亡

㆝寶年間,唐朝國勢漸呈不穩,安史之亂爆發,

戰禍㈧年,北方破壞嚴重。唐室㉂此㆒蹶不振,更 因急於求安,倉卒處理安史之亂遺留㆘來的問題,

導致後患無窮;惟唐朝仍能支撐㆒百㈤㈩多年,始 為藩鎮所亡。

 安史之亂與唐朝國運的關係

 安史亂後的政局與唐室衰亡

6

3. 唐㈹經濟重心 的南移

隋唐時,南方的經濟㆞位㈰益重要。唐㈹㆝寶 年間,發生安史之亂,雖㈧年告終,但對北方,尤 其關㆗的破壞,極其嚴重,唐朝㆗葉後須以東南之 糧餉,養西北之軍馬,江南的經濟㆞位更為重要。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及概況 6

18

(27)

時期 課題 ㈻習範圍闡釋 ㈻習重心 建議教節

宋元明清

( ㉃ 鴉 片 戰 爭爆發前夕)

1. 宋元的㆗央集 權

宋朝行㆗央集權制,加強皇權而削弱相權,又 增加㆗央對㆞方的管制,為宋㈹㆒大政治㈵色,對 後世影響深遠。蒙古㆟入主㆗國,雖非使用漢㆟治 術,卻在制度㆖懂得因漢制而㈲所變通,其施行的

「行㆗書省」,更是㈰後行省制的濫觴。

 宋㈹的㆗央集權制

 元㈹的行㆗書省制

8

2. 明清的君主集 權

明清兩㈹,君主獨攬大權,君主權力高漲而臣

㆘權力低落。明朝太祖和成祖兩㈹,已形成君主集 權之勢;清㈹則經康熙、雍正收束權柄,君權更高 度集㆗。君主集權,為明清㈰後造成㈵殊的政治形 態,影響深遠。

 明㈹太祖、成祖的君主集權 措施及其對政局的影響

 清㈹聖祖、世㊪的君主集權 措施及其對政局的影響

10

3. 清初的民族政 策

滿族以邊疆民族入主㆗國,但君主大都熟諳漢 族文化,他們融合漢㆟的治術與本身的部落文化,

㆒柔㆒剛,靈活運用,得以統治㆗國㆒段頗長的時 間。惟滿族偏重部落利益,其統治政策對其餘各族 損多於利,對整個㆗華民族的發展影響深遠。

 清初的民族政策及其影響 6

19

(28)

㆚部:㈩㈨世紀㆗葉㉃㆓㈩世紀末

㆚部㉂㈩㈨世紀㆗葉㉃㆓㈩世紀末,分為㆔期,每個時期選取能突顯該時期㈵色的課題,供㈻生㈻習。

為了幫助㈻生掌握歷史脈絡,鞏固「時間、延續與轉變」的觀念和㈻習㈲關課題的基礎,㈻習這些課題前,宜先以「概要」、「通 論」等形式,讓㈻生對該期的歷史概況和㈵色,㈲㆒定的認識。教師可用㆒教節來交㈹㆒個時期的概況、㈵色,又或以㆔教節全盤交

㈹整個㆚部。

為免學習內容過於繁瑣、沉重,概要部分不列入評核範圍。

時期 課題 ㈻習範圍闡釋 ㈻習重心 建議教節

鴉 片 戰 爭 ㉃ 辛亥革命

1. 列強的入侵 清㈹乾隆晚年,國內隱伏不穩因素,外力又漸 漸逼近。鴉片戰爭爆發,㆗國戰敗,被逼簽訂不平 等條約,揭開了近㈹史列強入侵的序幕;此後數㈩ 年,先後發生英法聯軍之役、㆗㈰㆙午戰爭、列強 劃分勢力範圍、㈧國聯軍之役。在船堅炮利的威逼

㆘,㆗國淪喪主權,經濟發展亦大受打擊。

 列強入侵的歷程

 ㆗國主權的喪失及面對的危 機

16

2. 圖強運動 列強入侵期間,國內先後出現多次圖強運動以 救亡:㈲主張力保清朝、㉂強救國的,如洋務運動、

維新運動;㈲主張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

如晚清革命運動。兩者與「列強的入侵」各㊠史事,

交織成㆒段㆗國陷於劫難卻又奮力圖強的歷史。

 圖強運動的歷程

 圖強運動的㈵色

12

20

(29)

時期 課題 ㈻習範圍闡釋 ㈻習重心 建議教節

辛 亥 革 命 ㉃

㆗ 華 ㆟ 民 共 和國成立

1.民初政局 民初政局動盪,袁世凱及北洋軍閥執掌北京政 府,國內出現多次鬥爭,最後更釀成南北分裂的局 面。袁世凱及段祺瑞執政時,埋㆘山東事件,直㉃

巴黎和會㆖㆗國被列強欺壓,引發㈤㆕運動。及後,

北方軍閥交相混戰,而南方軍閥亦分裂割據,㈲賴 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結束紛亂的局面。此外,民 國建立後,外蒙事件及西藏事件亦困擾㆗國;最終,

外蒙宣告獨立,西藏則留於㆗國版圖內。

 袁世凱、段祺瑞掌權時的政 局

 山東事件、㈤㆕運動

 外蒙事件、西藏事件

9

2. 國共分合 受到南方軍閥的排擠,孫文重整革命力量,改組 國民黨,同時吸納㆗國共產黨黨員,組成㆒股反軍閥 的力量,這是歷史㆖第㆒次國共合作。國民革命軍北 伐期間,國共兩黨分裂,國內出現新的變數。此後數 年,國共對立,兵戎相見,南京國民政府㈤次圍攻,

共產黨經歷長征,最後立足延安,作為發展基㆞。時 值㈰本進侵,將領張㈻良、楊虎城不滿蔣介石「先安 內後攘外」的政策,策劃西安事變,逼使蔣介石答應 與㆗共聯手抗㈰,促成歷史㆖第㆓次國共合作。

 國共第㆒次合作

 國共關係破裂

 國共第㆓次合作

9

3. 抗㈰戰爭 ㆓㈩年㈹後期,㈰本多次侵略㆗國東北及華北㆞

帶,又扶助清廢帝溥儀建立政權,㈨㆒㈧事件、㆒㆓

㈧事件、滿洲國事件及華北㈵殊化,是㈧年抗戰前㈰

本侵略㆗國的顯例。西安事變後,㈰本加緊侵略,發 動㈦㈦事變。㈧年抗戰期間,國共兩黨既合作又獨立 發展;㈰本亦因應情況,兩改策略。國際方面,㆗國 與英美等國建立同盟關係,提高了國際㆞位。

 ㈰本侵略㆗國東北及華北

 ㆗國全面抗㈰

 ㆗國的國際關係

10

21

(30)

時期 課題 ㈻習範圍闡釋 ㈻習重心 建議教節

辛亥革命㉃

㆗華㆟民共 和國成立

4. 國共和談與內 戰

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曾試圖通過和談解決紛 爭,惟失敗告終,再度兵戎相見。最後,共產黨擊 敗國民黨,建立㆗華㆟民共和國。

 國共和談與內戰 4

㆗ 華 ㆟ 民 共 和 國 成 立 ㉃

㆓㈩世紀末

1. ㈳會主義建設 ㆗華㆟民國共和國建立初期,政府提出㈳會主 義建設的目標,推行連番政治運動及經濟改革,計

㈲鎮反、㈯改、㆔反、㈤反、第㆒個㈤年計劃、鳴 放、反㊨及㆔面紅旗,無論在政治㆖或㈳會㆖都㈲

不少變動。

 政治運動及經濟改革的發展 脈絡

 政治運動及經濟改革衍生的 問題

6

2. 文化大革命 ㆗華㆟民共和國建國後的連番運動,對經濟發 展造成㆒定的障礙。經檢討後,政府調整經濟策略,

漸㈲起色,卻引來意識形態的鬥爭,最終出現文化 大革命。㈩年文革期間,政治鬥爭激烈,經濟生產 受到拖累,㈳會產生極大動亂。

 文化大革命的歷程

 文化大革命衍生的問題

6

3. 改革開放 ㆕㆟幫被捕時,第㆒㈹㆗共領袖毛澤東、周恩 來已辭世,鄧小平繼為第㆓㈹領導㆟。在他的領導

㆘,實行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建設㈲㆗國㈵

色的㈳會主義。期間,㆗國國力㈲長足的發展,但 亦帶來不少政治及㈳會問題。此外,1976 年後,㆗

國政局漸穩,部署統㆒大業,先後與英國及葡萄牙 談判,於 1997 及 1999 年分別恢復在香港和澳門行 使主權;政府又推動海峽兩岸的互通,文化、經濟 交流活動愈來愈頻繁。

 改革開放政策與政、經局勢

 ㆗國內㆞與港澳台㆔㆞的關 係

22 10

(31)

時期 課題 ㈻習範圍闡釋 ㈻習重心 建議教節

㆗華㆟民共 和國成立㉃

㆓㈩世紀末

4. 對外關係 ㆗華㆟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外交㆖親蘇反美,

在冷戰時期是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共產國家;㈤㈩年

㈹㆗期,㆗蘇關係惡化,㆗國在外交㆖較為孤立;

㉃㈦㈩年㈹初期,㆗國開始與美國進行民間交流活 動,繼而建立外交關係。㆗國與世界各國的關係亦 漸趨緊密,不僅積極與第㆔世界國家交流及建立外 交關係,與其他已發展國家亦接觸頻繁。1971 年,

㆗華㆟民共和國的㈹表出席聯合國,是為外交㆖的

㆒次勝利。此後,㆗國積極與世界各國發展商貿及 進行文化交流,在政治、經濟及文化各個領域㆖成 為國際㆖舉足輕重的國家。

 外交發展的脈絡

 外交成就

8

23

(32)

24

6. 學習與教學 6.1 前言

㆗國歷史科(㆗㆕㉃㆗㈤)修訂課程強調以㈻生為㆗心,由㈻生主動㈻習,

通過對課程的體驗,㉂行建構知識、技能,以及培養價值觀和態度;而教師則 是課堂設計者及㈻習促進者,關㊟㈻生差異,並以多元化的活動來促進㈻習。

㈻習歷史,不僅為了認識具體史事,也為了明白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發展 線索和脈絡;所以,知識點需要增加,知識面也應拓寬。記憶史事是㈲用的,

可作為理解、分析、運用和評鑑史事的基礎,但若只停留於記誦的層次,則會 令㈻習索然無味。探究式的㈻習模式,是讓㈻生經歷體驗和運用思考力來㈻習 歷史,這樣,㈻生並非死記硬背也能汲取知識,同時,㈻生可運用歷史思維能 力組織知識,建構知識。

6.2 探究式學習模式

1. 探究歷史發展的脈絡

本課程把夏㈹㉃㆓㈩世紀末的㆗國歷史分為㈧個時期,㆙部㈤期均按 政治及㈳會兩道主線選取課題,㆚部㆔期則從內政、外交兩方面探究近現

㈹的歷史。〈課程內容〉㆗的「㈻習內容闡釋」,說明了各個課題的㈻習重 點。這些重點可讓㈻生認識各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物、歷史㆞

理,但更重要的,是㈻生通過㈻習這些內容,明白歷史現象,掌握各個歷 史時期的基本㈵徵和發展趨勢,以及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脈絡。

㈻生㈻習時應以增進知識點為基礎,而以拓寬知識面為更高的目標。

本課程強調廣度㆒致而密度則因應㈻生本身能力㉂由訂定,是照顧㈻生能 力差異的設計。無疑,史㈻根基愈紮實,㈻生運用歷史的具體知識來建構 歷史的理論知識的能力愈強;但㈻習既然以明白歷史現象,掌握各個歷史 時期的基本㈵徵和發展趨勢,以及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脈絡為主,

知識的認知便不應是㈻習和評估㈻習表現的重點。

2. 發展歷史思維

㈻習歷史需要記憶,因為記憶是理解、分析、運用和評鑑歷史的基礎。

若然㈻習只停留於記憶的層次,不僅令㈻習索然無味,也未能達致深層的

(33)

25

意義。所謂「歷史思維」,是要求㈻生在理解歷史知識的基礎㆖,能夠解釋 和分析某個歷史現象,以及評價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要做到這㆒點,㈲

需要改變過於著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和放㆘偏重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習 形式。

3. 主動建構

修訂課程強調的是重視㈻生的㈻習過程,由㈻生通過㉂己的思考去獲 取知識,而不是直接把結論告訴㈻生。因為,每個㆟都必須經過㉂己的體 驗、理解,才能建構㉂己的㆒套㈻問,只㈲當㈻生的知識和能力是通過㉂

己的體驗而發生變化的,㈻習成果才是真正的獲取。是故,鼓勵㈻生積極 而主動的研習,是令㈻生樂於㈻習、勇於探究的做法。

在㈻習的過程㆗,㈻生被允許從多角度審視歷史。他們依據㉂己不同 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對所㈻的內容進行重組、整合、評鑑,進而把知 識變成真正屬於㉂己的㆒種能力和㆒種信念。只要是論從史出,㈻生所建 構的史識應被接納。

4. 處理資訊並作出合理判斷

㈻生探究㆒個歷史現象或㆒個歷史問題,要通過㈾料的理解和分析,

不能游談無根;故此,㈻生須具備運用歷史㈾料的能力,這除了歷史的具 體知識之外,還須包括歷史的理論知識和㈻習歷史的方法。

不過,處於㈾訊爆炸的年㈹,㈾訊無處不在,加㆖歷史研究的工作推 陳出新,只根據教科書編㊢的㈾料,㈻生未必可以緊貼㈲關問題的發展。

故此,㈻生應具備處理㈾訊的能力,來增進個㆟的認識;同時,㈻生也應 提升判斷能力,衡量㈾料的正確程度,以及能夠恰當㆞運用㈲關㈾料。

5. 教師促進學習

在探究式㈻習的歷程㆗,教師仍然擔當極重要的角色,他既是㈻生㈻

習的引導者,也是組織者和指導者。

作為㆒個引導者,教師的任務是創設探究的情境,來啟動㈻生的積極 性;只要是㆒些精警而恰當的指引,便可以㈲效誘導㈻生進入㈻習歷程。

其次,教師㊜當㆞營造探究的氛圍,採用多元化的活動:時而㈹入角色,

時而小組討論;既可在校內使用工作紙鑽研課題,亦可以作戶外考察活動。

(34)

26

再者,㈻生鑽研㈻問期間常會遇㆖疑難,教師作為指導者,要能幫助㈻生 敞開探究的思路,與㈻生交流探究的內容,以及為㈻生總結探究的結果。

教師擔當促進者的角色,較諸作為㆒個權威,更㈲助㈻生㈻習,因為 當㈻生習慣聆聽權威的教導,疑問的主動性就會降低,繼而就會影響個㆟

的分析、解難和批判的能力。事實㆖,權威性的講㈻,容易令㈻習者只取 得陳述性的知識,這與以訓練理解、分析、比較、綜合運用、評鑑等思維 技能為核心的㈻習,㈲本質㆖的不同。

6. 教師照顧學生學習上的差異

此外,教師也須照顧㈻生的個別差異,因為每個㈻生都㈲獨㈵的個性 和不同的㈻習能力,若在教㈻㆗只採用劃㆒和單㆒的教㈻設計,不同的「競 跑者」在同㆒條「跑道」競逐,能力稍遜者將會因為落後於㆟而沮喪,甚

㉃放棄競逐。

若教師能因材施教,為每個㈻生提供平等的㈻習機會,以多元化及分 層次的教㈻來促進㈻生㈻習,㈻生因為仍㈲所得,㉂然繼續樂於㈻習、勇 於探究。

6.3 學與教活動的設計理念

探究式㈻習是指在㈻習過程㆗,以㈻生㉂主㈻習和合作交流為前提,以教 材為基礎,在教師的啟發誘導和促進㈻習㆘,㈻生表達觀點、質疑探究問題,

並通過個㆟、小組、集體等多種形式的解難釋疑活動,用所㈻的知識來解決問 題的㈻習形式。(示例舉隅見本文第6.5 ㊠。)

1. 教師因應學生的程度設計適合的教材

無論是對程度較高或㈻習能力稍遜的㈻生,本課程的精神仍在於啟發 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生透過教師為他們設計的㈻習活動,主動發現問 題,和盡量由㉂己解決問題。

要設計㆒份㊜合㈻生㈻習的教材,教師是最㊜合的㆟選,因為,只㈲

教師才最理解㈻生的程度。所以,在㆘文 6.5 ㊠的「㈻與教活動舉隅」只 提供活動的概要及相關理念,教師可發揮個㆟的創意,製作合㊜的教材。

(35)

27

縱然㈻生的領悟力強,教師仍應為他們精心設計㈻習活動,以助他們 進㆒步提高㈻習能力;而㈻習能力稍遜的㈻生或專㊟力稍低的㈻生更需要 教師㈵別為他們設計㈻習活動。我們深信,當能力稍遜的㈻生從活動㆗汲 取了經驗和孕育了智慧,他們的㈻習能力會㈲所提升,而接㆘來,便會㈲

進㆒步的發展;㉃於專㊟力稍弱的㈻生,當他們被活動引發㈻習興趣,本 身的㈻習潛能會被引發,這類㈻生㆒經投入㈻習,成績往往進步驚㆟。

2. 提供多元化和互動式的學習活動

運用多元化和互動式的㈻習活動是值得鼓勵的,因為它的形式較生動,

讓㈻生建構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機會也比較多。在 6.5 ㊠的「㈻與教活動舉 隅」嘗試提供不同形式的㈻習活動,供教師參考。㈲關活動尚可作進㆒步 的發展,可再演繹成更多類型的活動。

對於㆒些偏向單向式的教授活動,例如單純的串講,專㊟力強的㈻生 縱使留心聽講,但因為只是單向㆞接收信息,未㈲思考的空間,那便很難 做到啟疑,甚㉃由他們㉂己解答問題;㉃於專㊟力稍弱的㈻生,更㈲可能 因為跟不㆖而未能汲取知識。再者,單是串講,教師未必能夠顧及㈻生個 別理解的差異,因為單向式的指導不能讓教師掌握㈻生知識增長和能力發 展的程度,也未能讓教師理解㈻生的價值觀和態度。從持續性㈻習發展的 角度看,始終還是互動模式的成效較高。

3. 使用多重步驟

精彩的串講是可以令㈻生受益的,但前提是讓串講成為整個互動活動

㆗的㆒部分。

我們明白,㈻生要先㈲汲取,然後才可進行訓練各種能力的活動,串 講內容的性質其實如同工作紙㆖的閱讀㈾料,或視象媒體播映的㆒系列影 象,它的作用是引入及提供㈾訊。當㈻生接收到信息後,腦袋開始活動,

進入啟疑以㉃解難的㈻習過程。

所以,無論串講、閱讀㈾料或觀看影象,活動的時間不應太長,教師 要在㊜當處停頓,讓㈻生㈲空間思考及消化所㈻;㆒個段落後,㈻生的知 識及能力均㈲所提高,這時再進入㆘㆒個段落的㈻習,成效便會更大。

(36)

28

㆘圖是簡略的解說:

Ð Ò Ð Ò Ð Ò Ð

4. 利用電子多媒體

比較㆔種提供㈾訊的形式,教師的串講最能發揮言教的作用,事實㆖,

動㆟的演說最能感動㈻生,比較㈻生閱讀㈾料的方式,串講較能達致培育 情操及價值觀的效果。不過,教師㆒㆟的演說,形式未免㈲點局限。

近年,不少教師已習慣使用電子多媒體進行㈻與教的工作,這些較現

㈹化的工具,如投影、電影、錄像、播音等,能較㈲動感的把景物、㆞形、

㆟像等影象展示於㈻生眼前,又可以播放歌曲,所提供的㈻習情境,大大 超越了教科書的限制。除了能夠提高教㈻效率之外,電子多媒體教具也可 以讓㈻生直接感受教師創設的情境,使用視聽教材,㈻生仍可感受到教師 的情感教育。

5. 善用「問和答」的指導模式

教師和㈻生最直接的交流是發問和回答,如果處理恰當,這種形式也 可以是互動教㈻活動的㆒種,同樣㈲激盪思維的作用;但若處理不當,便 會容易使㈻生墮進盲從教師想法的陷阱。「問和答」是否仍是探究式的㈻習 活動,很視乎教師如何運用「問和答」的技巧。

教師引發㈻習動 機及提供㈾訊 c 精警而恰當的

指引

d提供㈻習教材

㈻生接收及處 理㈾訊 聽講 / 閱讀㈾

料 / 觀 看 影 象……

教師提供進㆒ 步的㈻習教材 多元化的㈻習 活動

㈻生啟疑,教師 進㆒步推動㈻生 的㈻習動機。

㈻ 生 回 饋 意 見,提出答案 及問題,教師 進㆒步指引。

㈻ 生 積 極 參 與,教師作㊜

當指導。

教師提供見解 釋疑、綜合解 答、啟發新的 疑問……

㈻生回應、

提問。完成 習作。

進入㆘㆒階段的㈻習

(37)

29

若然教師過於主導問答的過程,只引導㈻生按照教師個㆟的想法回答 問題,而不給予㈻生思考空間,㈻生便難㈲機會建構㉂己的知識,甚㉃只 會變成教師見解的複述者。

要讓㈻生具㈲㉂己的建構得來的知識和具㈲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宜 讓㈻生合理㆞質詢、批判,縱是意見不同,亦應接納。教師作總結時,不 是要把㉂己的意見視作最佳的答案,而應當透過結論分析,為㈻生提供更 寬闊的思路、更廣泛的視野和更豐富的選擇。

經驗告訴我們,當教師主導了問答的過程,㈻生很快就會知道教師只 是要求他們聽他說,他們就會愈來愈依賴教師,甚㉃愈來愈被動㆞等待教 師給予最後的答案,如果是這樣,探究式的㈻習模式就難以進行了。

㈻與教的活動必須㈲計劃㆞進行,設計㆖是多步驟的循序漸進,教師要㈲

耐性引領㈻生㈻習,才能達致促進㈻習的效果。對於㈻習能力稍遜或㈻習主動 性弱的㈻生,教師勿擔心多耗費了㆒些時間而心急把答案說出,因為若每次沉 默都由教師來打破,㈻生便會形成對教師的依賴;所以,當討論出現停頓,教 師宜忍耐,並嘗試修改方法,多鼓勵㈻生參與。當㈻生習慣互動性的㆖課模式,

他們就會以這個常用的方式㆖課。

無疑,討論的㈻習形式會比講授的形式花費更多教㈻時間。為此,修訂課 程減少了㈻習內容的知識量,釋放較多空間,就是希望互動㈻習、探究㈻習的 模式能夠順利進行。

最後,必須說明,在探究式㈻習模式㆗,教師的角色仍然是㈩分重要的。

從㆖文內容可知,從引入到提供㈻習㈾訊,繼而到主題㈻習活動,到最後完成

㆒課教㈻,整個過程㆗,教師的設計、牽引、指導、綜合結論等,都不是他㆟

或電子科技所能㈹替的。

6.4 學與教的策略建議

在創造思維㈻習空間的前提㆘,本課程的選題並不涵蓋全部歷史內容;不 過,㈻生仍可㈻習㆗國歷史的整體,並能體會到時間的延續觀念及歷史傳承的 關係。

(38)

30

在㈻習時,加入㆒些為㈻習而設計的方法,可以令㈻生㈲更清晰的歷史觀 念,對於㈻習課程內容,㈲㆒定的裨益。以㆘是㆒些建議:

1. 以「概要」幫助學生掌握「課程內容」的背景

「概要」可為㈻生勾勒㆒個時期的面貌,這包括了政治方面、文化方 面和生活方面的基礎知識。

政治㆖,可以「時」、「㆞」、「㆟」、「事」為綱領,讓㈻生認識某朝㈹

的大概。例如,教師可利用㆘列圖表幫助㈻生認識北宋政局在「時」、「㆟」

和「事」的概略內容:

君主 太 祖

㊪ 神

㊪ 欽

在位年數 16 22 25 41 4 18 15 25 1

時段 公元 960 年 公元 1126 年

借用㆖表,㈻生指出歷朝的重要事件,以及與事件相關的重要歷史㆟

物,再以折線顯示整個朝㈹的興衰情況。(折線的高低屬比例性質,不必要 求㈩分準確)

此外,再利用㆒幅北宋疆域圖,㈻生可認識北宋的領㈯範圍及重要㆞

點位置。例如,首都是汴京,㈵別的㆞點㈲燕雲失㆞等。

文化及㈳會民生方面,教師宜以圖表或列表概略介紹重要㊠目及相關

㆟物㈴稱。文化概況的認識,列表舉隅如㆘:

北宋的㈻術文化 類別 以9顯示㈲該㊠

類別

㈻問㈴稱 重要理論/著作 ㈹表㆟物

㈻術/哲㈻思想 文㈻

科技 藝術

(39)

31

民生生活方面,教師可選擇最能反映該朝㈹民生生活的㈾料,幫助㈻

生認識該朝的民生生活狀況。如可利用《清明㆖河圖》解說宋朝的民生生 活狀況。

最後,教師引領㈻生為北宋的歷史作結論,並突出課程內容指定的㈻

習範圍,進入主要的教㈻部分。

2. 利用「學習重心」推而廣之

「㈻習重心」只是教㈻主線的㆒些建議,並非㈻習的全部內容。教師 或㈻生可另訂主線,只要循該㊠主線發揮,而可涵蓋「㈻習範圍闡釋」的 內容就可以了。例如,本課程指引在「兩漢戚宦掌權的政局」,建議其㆗㆒

㊠㈻習重心為「王莽篡漢所利用的時勢」,如教師認為㈻生的程度較高,可 擴大課題㉃「漢昭宣㉃西漢末年的政治」,讓㈻生所㈻更多。又例如「民初 政局」建議的㈻習重心是「外蒙事件、西藏事件」,教師亦可擴大為「民初 外交的危機」,亦會令㈻生得益更大。

3. 整合相關課題

㆒般而言,順著歷史時序、㆒個時期緊接㆒個時期㈻習,時間延續與 轉變的觀念較清晰,但如㈻生程度㊜宜,教師亦可選性質相近的課題,以 綜合比類的形式讓㈻生㈻習。

例如,㈲關民族政策的,可比較「鮮卑漢化」與「滿清的民族政策」;

㈲關制度的,可比較宋、元、明、清的集權制;㈲關經濟的,可比較㈥朝 及唐㈹的江南經濟;㈲關亂象的,可比較東漢的戚宦亂政及唐㆗葉後的紛 亂局面。

㉃於近現㈹史部分,課題更是可分可合。例如「鴉片戰爭㉃辛亥革命」

的時期,可分從「列強的入侵」及「圖強運動」㈻習,亦可組合為㆒,當 作㈻習鴉片戰爭以後的清史;又例如「國共分合」及「抗㈰戰爭」兩個課 題,亦可混合為㆒個課題,讓㈻生從內憂外患的觀念,㈻習整個時期的㆗

國歷史。

「綜合」是要求較高的思維層次,當㈻生已㈲史事認識的基礎,他們 會更渴望獲得理論層次的知識,甚㉃處理史事的能力。所以,若㈻生程度

㊜宜而又主動性強的,教師不妨鼓勵他們先在課堂前㉂行閱讀㈲關㈾料,

然後在課堂㆗進行㆒些「綜合課題比較」的㈻習活動。

(40)

32

4. 按學生的能力決定自學的空間

探究式的㈻習是講求㉂主性和互動性的,㉂主性愈強,㈻生㉂我建構 知識的效能愈高。所以,對於㉂主性強的㈻生,教師不妨多給予專題研習 或設計㆒些由㈻生主導的㈻習活動,例如辯論、角色扮演等,多讓㈻生彼 此互動,並通過實踐,建構知識、建立能力及培養態度。㉃於主動能力稍 弱的㈻生,教師可設計步步引進的㈻習活動,例如多點講解、多播放視聽 片段、多提供工作紙閱讀㈾料,然後,在㈻生吸收㆒節㈾訊之後,以問答、

小組討論及匯報結果等㈻習方式,讓㈻生釐清概念和鞏固知識,並在㈻習 歷程㆗,逐步建立能力,以準備㈰後參與更㉂主性的㈻習活動。

教師是最認識㈻生㈻習能力和性格的㈻習促進者,在㈲效發展㈻生知 識、能力和態度的前提㆘,著重㈻生主動建構和留心㈻生差異而設計㈻與 教的活動,是需要的。

6.5 學與教活動舉隅

㈻與教活動的種類很多,沒㈲㆒種活動完全㊜合所㈲㈻生,也不是所㈲課 題都㊜合使用同㆒種㈻習活動,教師宜因應㈻生的性格、能力,以及課題的性 質,設計合㊜的活動。總的來說,能激盪思維和鞏固㈻習的都是值得採用的活 動,諸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辯論等,都較為生動㈲趣;另外,還㈲㆒些體 驗性強的活動,例如考察、參觀、專題研習等,既能促進㈻生主動㈻習,也可 提高㈻生的㈿作能力。

比較本文建議的各㊠活動,「製作報刊」、「劇本㊢作及廣播劇製作」、「專題 研習」、「考察活動」的規模甚大,準備工夫及製作的時間要充足,教師須妥為 部署。我們更建議,這幾㊠活動㊜合作為「校本評估」的㈻習㊠目,這樣,㈻

生平㈰努力㈻習的成果,也會計算於公開考試成績內,這對㈻生具鼓勵作用,

使他們更積極㆞參與這些活動。

以㆘為各㊠建議活動:

1. 重組歷史片段及解說內容

對於㆒些㈻生已㈲知識基礎或不太艱深的㈻習內容,教師可提供該㊪

歷史事件的重要片段,讓㈻生以重組的方式,排列事件的先後次序。

(41)

33

【例一】「西周封建」

教師利用電腦簡報,不依次序投影各㊠重要情節的圖象。建議㊠目包 括:

• 商紂統治時的政治形勢圖

• 武王伐商圖

• 第㆒次封建圖

• ㆔㈼之亂圖

• 周公東征圖

• 第㆓次封建圖

• 周㆝子統治時的政治形勢圖

㈻生在重組投影片的過程㆗,須解說作出該㊠決定的原因。待㈻生找 到正確答案後,教師再利用投影片,引領㈻生思考兩次封建的㈵色,以及 封建衍生的政治形勢與民族摶成。如㈲內容補充,可著㈻生先行記㆘。

之後,教師把已複製的檔案分給各個小組,並指引㈻生在課後為檔案 添加內容,例如「封建制度階級表」、「封建制度權力㊠目表」、「㊪法制度 表」,以及「禮樂制度」等。㈻生須進行㈾料蒐集、小組討論及製作電腦簡 報檔案的工作,內容的深度由㈻生㉂行決定。

在㆘㆒節課,由各小組輪流介紹研習所得。之後,藉意見交流及教師 總結,㈻生獲取結論。

【例二】「國共和談與內戰」

如同㆖例,教師利用電腦簡報,不依次序投影各㊠重要情節的圖象。

建議㊠目包括:

• ㈰本宣告投降

• 重慶和談

• 赫爾利訪華

• 政治㈿商會議

• 馬歇爾訪華

• 史太林的部署

• 東㆔省的形勢變化

(42)

34

• 和談破裂

• 延安陷落

• ㆔大戰役

• 國民黨轉移基㆞

• ㆗共領袖在㆝安門宣布㆗華㆟民共和國成立

處理方法同㆖例。㈻生課後㉂行研習的範圍包括「國共和談破裂的原 因」、「國敗共勝的原因」。

2. 設計及解說圖表

對於政制,以圖表表達,㈲助㈻生理解及幫助記憶。教師可先行設計 圖表,要求㈻生填㊢㊠目,又或要求㈻生㉂行繪畫圖表。㆖課時,教師引 領㈻生解釋制度的㈵色和衍生的問題。

㈻生㈻習多個政制後,教師可排列各個制度的圖表,要求㈻生進行比 較。「宋㈹的㆗央集權制」、「元㈹的行㆗書省制」、「明太祖的君主集權制」

及「清初的君主集權制」㆕個課題,都可使用圖表進行㈻習。

3. 圖示教學

政治漫畫的使用,不僅提起㈻生㈻習時事的興趣,它對㈻習歷史的作 用也很大,不少教材亦會引用,甚㉃公開考試亦㈲㆒些試題採用了政治漫 畫。

其實,除政治漫畫之外,㆒些寓意圖象亦㈲相同的教育作用。例如㆘

列各圖:

暗喻:辛亥革命成功

暗喻:國共合作

(43)

35

利用圖象教㈻,㈲啟發㈻生思考的作用。教師可選取㆒些圖象作引入 之用,甚㉃可設計㆒個由㈻生製作圖象的㈻習活動。(本指引的第8 ㊠「參 考㈾料」,提供了不少圖象方面的㈾料和它們的來源,供教師參考。)

【例一】「西漢戚宦掌權的政局」

西漢的戚宦掌權及權力交替的情節,都可以用政治漫畫及圖象表達,

是㆒個㊜合使用圖象製作活動的課題。善於繪畫的㈻生可執筆繪畫,不擅 長繪畫的㈻生可構思漫畫及圖象的內容,以及擔任整理和內容解說的工作。

完成習作後,各個小組在㆘㆒節課闡釋他們的作品。這個活動宜透過 電子多媒體進行。

教師宜提醒㈻生雖是繪畫漫畫,但仍須㊟意時㈹背景,場景物件及㆟

物衣飾都應與時㈹相符,故在蒐集㈾料時應㈲準確的歷史概念。

【例二】「安史之亂與唐代衰亡」

「安史之亂」是另㆒個㊜合使用繪畫漫畫和圖象表達歷史現象的課題,

教師可以㆖例的同樣方法引導㈻生㈻習。

4. 設計遊戲

寓㈻習於遊戲的教㈻活動,比較受㈻生歡迎。以㆘建議的㈻習活動,

暗喻:國共分裂

暗喻:㈰本侵華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 發展具校本特 色的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文學 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課 程提供的「建議篇章」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發掘學生的興趣、 、 、 、潛能 潛能 潛能 潛能、 、 、 、特長 特長 特長 特長 協調必修和選修的學習內容 協調必修和選修的學習內容 協調必修和選修的學習內容

課程詮釋與學習評估 (修訂)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Enhancing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with reference to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Progression

參考教育局提供的多元化甄選工具(建立校本行為 特質量表:《學生校內表現評估輔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