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道經典書帖考 龔鵬程 佛光大學校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道經典書帖考 龔鵬程 佛光大學校長"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佛道經典書帖考

龔鵬程 佛光大學校長

一、書法與抄經

抄寫經典,乃昔日讀書人經常從事的功課。但書家寫經,意義不同。用美好的字來繕寫 美好的文句,相得益彰,書法界和宗教界,對於這類經卷,都非常重視。

自敦煌寶藏面世之後,世人所見六朝唐人寫經甚多,可是這類寫經與書法家抄寫的經典 意義也不一樣。寫經者非名家,乃是一種職業抄經人或一般信徒。一般信眾寫經,字跡潦草 稚弱,職業寫手則自成一種格套,稱為「寫經體」。目的是抄寫了經卷作為供養功德,並不 著眼於其藝術。這其中當然也曾出現一些佳構,具有藝術價值,如饒宗頤先生所輯《敦煌法 書》中的經卷就都屬於這一類。但整體看,其寫經之初衷並不在此,性質仍與書家寫經有些 區別。

前面講過,書法界對於書家寫經一向甚為重視。這可以從蔡邕寫《熹平石經》而廣獲推 崇看出。可惜南北朝以後,南方不寫碑,書家寫經,鐫諸貞珉者,遂無蹤跡可尋。北方刻碑,

又罕名家手筆。故後世論及書家寫經,不能不從帖中找脈絡。

字帖始刻於宋太宗淳熙年間的《淳化閣帖》。宋紹興初,越州石邦哲刻《博古堂帖存》,

始錄蔡邕石經遺文等。嗣後各種叢帖,多收有書家寫經,為帖學中一重要部分。

唯書家寫經雖始於蔡邕,但儒家經典,寫者其實甚少。梁中郎將蕭確、唐‧孫過庭、宋‧

李公麟、明‧董其昌《孝經》,永瑆《詩經》、清‧劉墉《大學》之外,輯入叢帖者絕少。

寫佛經道經則極多。我底下先把各帖中收錄的情況做個整理,再綜合論析之。

二、佛道書目帖

博古堂帖存【紹興初,石邦哲刊】

王羲之黃庭經遺字 歐陽詢心經、玉枕尊勝咒

(2)

褚遂良陰符經、草書陰符經、度人經 柳公權清淨經、消災經、泥甚經

淳熙秘閣續帖【淳熙十二年官刻】

褚遂良臨黃庭經小楷(卷二)

寶晉齋法帖【咸熙四年,曹之格刊】

王羲之黃庭經 永和十二年五月廿四日於山陰寫(卷二)

東書堂集古法帖【永樂四年,周憲王朱有燉刊】

宋理宗金剛經頌(卷二)

王羲之黃庭經、黃庭內景經 周憲王跋(卷三)

停雲館帖【嘉靖十六年,文徵明刊】

王羲之黃庭經、又殘缺本 倪瓚跋 歐陽詢心經、尊勝咒

褚遂良草書陰符經、陰符經、度人經范正思跋 柳公權消災經(卷一)

趙孟頫常清淨經(卷八)

文徵明黃庭經(卷十三)

小清秘閣帖【嘉靖十七年,錢泳刊】

張即之華嚴經爾時淨德起(卷四)

寫經堂帖【嘉靖二十年,錢泳刊】

唐人心經、鬱單越經、轉輪王經、金剛經、長壽王品迦絺那經、大般若經、妙法蓮 華經(卷六)

張即之華嚴經爾時海慧起(卷八)

(3)

來禽館法書【萬曆二十八年,邢侗刊】

黃庭經(卷一)

戲鴻堂法書【萬曆三十一年,董其昌刊】

楊羲黃庭內景經董其昌跋 鍾紹京佛經

徐浩道德經二章董其昌跋

柳公權常清淨經董其昌跋(卷一)

鍾紹京維摩詰經節本,維摩詰稽首起(卷八)

蘇軾黃庭內景經並跋節本(卷十一)

墨池堂選帖【萬曆三十八年,章藻刊】

晉王羲之黃庭經、佛遺教經(卷二)

歐陽詢心經(卷三)

鬱岡齋墨妙【萬曆三十九年,王肯堂刊】

楊羲黃庭內景經王肯堂跋(卷二)

玉烟堂帖【萬曆四十年,陳瓛刊】

楊羲黃庭內景經(卷四)

王羲之黃庭經二種、佛遺教經(卷七)

鍾紹京佛經(卷十三)

歐陽詢心經(卷十四)

褚遂良老子西昇經持平記、陰符經、度人經 柳公權消災經(卷十五)

潑墨齋法書【明末,王秉錞刊】

晉王羲之黃庭經(卷三)

唐李懷琳老子帖即絕交書節文(卷八)

(4)

渤海藏真帖【崇禎三年,陳甫伸刊】

鐘紹京靈飛經董其昌跋(卷一)

趙孟頫黃庭景經俞和補一九四字並跋、陳仲甫跋(卷六)

海寧陳氏藏真帖【明末,海寧陳氏刊】

王羲之黃庭經、心經(卷一)

柳公權消災經

褚遂良陰符經(卷二)

褚遂良老子西昇經(卷三)

董其昌妙法蓮華經卷四(卷七)

董其昌妙法蓮華經卷七(卷八)

清鑒堂帖【崇禎十年,吳禎刊】

柳公權常清淨經、歐陽詢心經、褚遂良陰符經、歐陽詢尊勝咒、黃庭經殘本王世懋、

莫雲卿、王肯堂、董其昌、陳繼儒、汪宗魯、吳禎跋(卷一)

褚遂良度人經范正思跋(卷四)

淨雲枝藏帖【崇禎間,蔣如奇刊】

觀世音菩薩頌(卷七)

天益山顛帖【明末,馮元仲刊】

米芾老子知不知上起,至木強則拱止(卷一)

式古堂法帖【康熙六年,卞永譽刊】

王羲之黃庭經虞世南、趙孟頫、卞永譽跋(卷一)

秀餐軒帖【康熙初,陳春永刊】

晉王羲之黃庭經(卷二)

(5)

歐陽詢心經

褚遂良老子西昇經 柳公權消災經(卷三)

職思堂法帖【康熙十一年,江湄刊】

唐鍾紹京轉輪五經閻立本題名、吳道夫觀款、韓逢喜跋

唐歐陽詢臨黃庭經黃雲、瞿式耜跋、蔣廷輝鑑定(第三冊)

漢香館法書【康熙十四年,劉光暘刊】

王羲之黃庭經(卷三)

歐陽詢心經(卷五)

秋碧堂法書【康熙間,梁清標刊】

宋高宗黃庭經卲亨貞跋(卷三)

懋勤殿法帖【康熙二十九年,官刊】

王羲之黃庭經、佛遺教經、黃庭內景經(卷六)

褚遂良老子西昇經(卷十二)

褚遂良群真百寶經(卷十三)

柳公權常清淨經(卷十四)

趙孟頫道德經(卷十八)

敬一堂帖【康熙五十四年,蔣陳錫刊】

趙孟頫黃庭經並周老聃像、金剛經(第十冊)

古寶賢堂法書【康熙五十七年,李清鑰刊】

文徵明心經(卷三)

滋蕙堂墨寶【乾隆三十三年,曾恆德刊】

(6)

唐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曾恆德跋(卷二)

鍾紹京靈飛經趙孟頫、董其昌跋(卷三)

明董其昌心經並跋(卷八)

仁聚堂法帖【乾隆三十五年,葛正笏刊】

歐陽詢心經(卷二)

元趙孟頫陰符經(卷六)

澹慮堂墨刻【乾隆三十六年,汪鳴珂刊】

褚遂良黃庭經 惲壽平、王澍跋(冊三)

玉虹鑑真帖【乾隆中,孔繼涑刊】

王羲之黃庭經(卷一)

楊羲黃庭內景經董其昌、王澍跋(卷二)

玉虹鑑真續帖

倪瓚臨黃庭內景經笪重光跋(卷七)

谷園摹古法帖【乾隆中,孔繼涑刊】

米芾倒念揭諦咒(卷十九)

國朝名人法帖【乾隆末,孔繼涑刊】

羅牧臨黃庭經查士標、查昇跋(卷五)

玉虹樓法帖【皆張照書、乾隆末,孔繼涑刊】

黃庭經、黃庭內景玉經並董其昌跋(卷三)

柳公權常清淨經並董其昌及自跋、唐人草書藏經並跋(卷四)

跋小字蓮花經(卷五)

金剛經、妙法蓮華經普門品(十二卷)

(7)

玉虹樓石刻【乾隆末,孔廣廉刊】

張照書懷仁心經、國詮轉輪法王經並跋陳邦彥跋(卷一)

張照書照孟頫洞古經(卷二)

隱墨齋帖【嘉靖二十三年,孔照薰刊】

孔繼涑書心經、關聖帝君寶訓(角集)

經訓堂法書【乾隆五十四年,畢沅刊】

晉王羲之黃庭內景經張照引首,高士奇、畢沅跋(一冊)

祝允明黃庭經世泰跋(十冊)

太虛齋珍藏法帖【乾隆元年,蔡庭弼刊】

趙孟頫心經並跋、附管道昇謝中峰題般若經書

安素軒石刻【嘉慶元年,鮑漱芳刊】

唐人鬱單越經程瑤田、王芑孫跋

唐人七寶轉輪聖王經貞觀二十二年十月十日書、宋‧吳道夫、元‧石郁等觀款,韓逢禧、鮑漱芳等跋

唐人心經二種(冊一)

唐人心經有注(冊二)

唐人妙法蓮華經第十卷談組綬跋(冊三)

趙孟頫老子像並老子鮑勳茂跋、劉恆卿刻石(冊八)

趙孟頫四十二章經並跋(冊十)

明本金剛經(冊十二)

祝允明四十二章經並跋(冊十四)

文徵明道德經並跋(冊十五)

董其昌妙法蓮華經序品(冊十六)

寄暢園法帖【嘉慶六年,秦震鈞刊】

(8)

汪由敦心經(卷六)

天香樓藏帖【嘉慶九年,王望霖刊】

陳洪綬心經(卷六)

契蘭堂法帖【嘉慶十年,謝希真刊】

王羲之黃庭經汪由敦跋 歐陽詢陰符經

褚遂良黃庭經(卷二)

詒晉齋法帖【嘉慶十年,永瑆刊】

歐陽詢黃庭經(卷一)

風滿樓集帖【道光十年,葉夢龍刊】

陳亦禧黃庭內景經等五則(卷二)

葉廷勳心經李威、朱為弼跋(卷六)

餐霞閣法帖【嘉慶二十二年,毛漸逵刊】

王羲之黃庭經(卷一)

歐陽詢心經、尊勝咒、陰符經

褚遂良陰符經、度人經范正思跋(卷二)

蘇軾四十二章經並跋守山住持悟靜記、王元吉識、黃庭堅心經並跋(卷三)

祝允明黃庭經

董其昌心經(卷五)

袌沖齋石刻【嘉慶二十五年,斌良刊】

王羲之內景經(冊五)

永瑆書王羲之黃庭經(附第二冊)

(9)

望雲樓集帖【嘉慶中,謝恭銘刊】

唐人臨王羲之黃庭經

鍾紹京靈飛經殘本紫芝老人、魯直居士、陳元龍、陳世倌跋(一冊)

蘇軾圓覺了義經並跋 宋‧濂觀款、董其昌跋(冊二)

董其昌陰符經並跋、常清淨經並跋(冊九)

永瑆節書黃庭經並跋(冊十六)

養雲山館法帖【道光四年,吳光謹刊】

蘇軾玉樞寶經並跋高士奇、蔡之定、吳公謹跋

筠清館法帖【道光十年,吳榮光刊】

晉王羲之黃庭經米漢雯、林佶、何焯、陳世治、吳榮光跋(卷一)

薛稷涅槃經英和、吳榮光跋

唐人藏經殘字後半見南雪齋帖、永瑆跋(卷二)

嶽麓書院法帖【道光十九年,吳榮光刊】

唐人書藏經殘字

辨志書塾所見帖【道光十四年,李兆洛刊】

孫慎行佛說四十二章經(補疑)

采真館法帖【道光十四年,董恆刊】

趙孟頫金丹四百字並序董其昌、陳繼儒、董恆跋(卷二)

春草堂法帖【道光十五年,王養度刊】

海鹽金粟山佛經仇遠觀款,王養度跋

寒香館藏真帖【道光十六年,梁九章刊】

王寵臨褚遂良陰符經

(10)

明人書佛經□光宗跋(卷四)

陳邦彥心經、陀羅尼經龍元伍跋(卷六)

墨緣堂藏真【道元二十四年,蔡世松刊】

唐人法華經殘本蔡世松跋(卷二)

蘇軾四十二章經並跋悟靜、哱存素、王元吉、蔡世松、錢泳跋(卷四)

海山仙館藏真【道光二十七年,潘仕成刊】

唐人寫經二十四行吳榮光跋(卷一)

張即之華嚴經二十五行吳榮光、張岳崧跋(卷六)

唐人寫經五十六行劉墉跋(卷十五)

海山仙館藏真續刻【道光二十九年,潘仕成刊】

趙孟頫妙法蓮華經第六卷潘仕成跋(卷一)

唐人賢首經、月明菩薩經、心明經、十方經(卷十一)

海山仙館藏真三刻【咸豐七年,潘仕成刊】

海瑞金剛經節本翁方綱跋(卷二)

金介子黃庭經節本(卷八)

查昇陰騭文節本(卷十一)

海山仙館摩古【咸豐三年,潘仕成刊】

宋拓黃庭經佚名、錢伯坰跋(卷十)

耕霞溪館法帖【道光二十七年,葉應暘刊】

薛稷涅槃經七十五字殘本翁方綱跋 唐人寫經劉墉跋(卷一)

張即之華嚴經二十行(卷二)

(11)

聽帆樓法帖【道光二十八年,潘正煒刊】

薛稷涅槃經林則徐跋

唐人寫經永瑆、楊振麟跋(冊一)

宋高宗黃庭經劉墉、永瑆跋(冊二)

張即之華嚴經伊秉綬跋、翁方綱七絕(冊三)

南雪齋藏真【咸豐二年,伍葆恆刊】

唐人藏經七十七行乃筠清館所刻之後半,永瑆、伍元蕙跋

宋高宗黃庭經劉墉跋(辰集)

張即之華嚴經錢樾跋(巳集)

趙孟頫黃庭經陳其錕、羅天池、潘仕成跋,盧福普觀款(午集)

澂觀閣摹古帖【咸豐初,伍葆恆刊】

王羲之黃庭經王世貞、董其昌、笪重光跋

褚遂良度人經范正思跋 柳公權消災經

唐人佛說尊勝陀羅尼咒(卷三)

蘭言室藏帖【同治三年,王壽康刊】

趙孟頫陰符經(卷二)

盼雲軒鑑定真跡【同治十三年,李若昌刊】

崇安心經(卷六)

嶽雪樓鑑真法帖【光緒六年,孔廣陶刊】

唐人佛經永瑆、吳榮光、孔廣陶跋、又佛經劉墉、孔廣陶跋(子冊)

張即之佛遺教經文嘉、翁方綱、林則徐、孔廣陶跋、華嚴經二十行翁方綱、陳鴻壽、孔廣陶跋(卯 冊)

趙孟頫妙法蓮華經第六卷孔廣陶跋、道德經並跋(午冊)

(12)

俞和黃庭經董其昌跋(末冊)

文徵明佛遺教經陳其錕跋

王寵莊子德充符並跋孫承澤、吳雲、孔廣陶跋(申冊)

張照節臨黃庭經徐浩道德經並跋庭樞、永瑆、孔廣陶跋(戌冊)

過雲樓藏帖【光緒九年,顧文彬刊】

唐人鬱單越經程瑤田、王芑孫跋、三彌底部論王澍、翁方綱跋(二集)

趙孟頫黃庭經鄧文原等跋(六集)

董其昌節臨黃庭經(八集)

秦郵續帖【光緒二十年,張丙炎刊】

蘇軾圓覺了義經並跋宋濂觀款、董其易跋、心經(下卷)

壯陶閣帖【民國元年,裴景福刊】

北魏人波羅蜜多經咸通十年大秦寺僧題識(冊一)

唐人七寶轉輪王經王澍、何紹基跋 唐人華嚴經(冊三)

日本聖武天皇佛經四行

日本智嚴注楞伽經並序(冊四)

趙孟頫黃庭經(冊十九)

趙孟頫高上大洞玉經、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冊二十)

趙孟頫妙法蓮華經卷第六、參同契八段(冊廿一)

陳奕禧黃庭經及虞世南趙孟頫並自跋(冊三十三)

壯陶閣續帖【民國十一年,裴景福刊】

唐初人黃庭經趙伉夫等觀款(子冊)

蘊真堂石刻【民國十六年,馮恕刊】

趙孟頫楞嚴經讚佛偈(冊四)

(13)

貞松堂藏歷代名人法書【民國廿六年、羅振玉刊】

宋吳益大佛頂首楞嚴咒(紺金紙書)

寶翰齋國朝書法【萬曆十三年,茅一相刊】

詹僖黃庭經第一相、董嗣成跋(卷九)

文嘉心經(卷十六)

澂觀堂帖【元啟四年,程齋刊】

徐季海道德經(卷四)

董其昌佛經語錄三則(卷五)

舊雨軒藏帖【崇禎十三年,朱長統刊】

董其昌臨李懷琳老子帖(冊七)

試硯齋帖【嘉慶十二年,汪穀刊】

查昇陰符經(卷四)

瓣香樓近刻【道光初,楊玉麒刊】

少江女史臨陰符經跋(卷四)

昭代名人石刻【道光中,錢泳刊】

查士標心經(卷一)

雪浪齋蘇帖【萬曆三十六年,盧氏摹勒】

黃庭內景經並跋(卷二)

二王帖選【嘉靖二十七年,章傑刊】

黃庭經(卷上)

(14)

晚香堂蘇帖【萬曆四十四年,陳繼儒刊】

黃庭內景經並跋黃庭堅題七古(卷十五)

釋迦佛經、心經兩種趙孟頫跋、觀世音贊道澄觀款、書金剛經帖(卷十九)

月虹館法書【刻人不詳,均米芾書】

倒念揭諦咒(冊四)

貫經堂米帖【乾隆四十四年,張模刊】

倒念揭諦咒(卷三)

松雪齋法書墨刻【嘉慶二十一年,錢泳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麥彥槐跋(卷五)

橘隱園趙帖【光緒二十九年,徐德立刊】

楞嚴經三阿難讚佛偈徐德立跋(卷一)

崇蘭館帖【泰昌元年,莫後昌刊,莫如忠、莫士龍書】

趙文敏寫經卷(卷五)

心經並跋、金剛經二章莫後昌跋 、胎息經並跋(卷六)

寶鼎齋法書【萬曆三十七年,英之驥刊,皆董其昌書】

黃庭內景玉經並跋、提婆達多品(卷一)

鐘紹京遁甲神經並跋、柳公權常清淨經並跋(卷三)

鷦鷯館帖【陳鉅昌刊,皆董其昌書】

大佛頂首楞嚴經圓通偈(卷三)

紅綬軒法帖【萬曆四十七年,陳鉅昌刊,皆董其昌書】

(15)

節臨黃庭經(卷三)

劍合齋帖【陳鉅昌刊,皆董其昌書】

黃帝陰符經並跋(卷三)

書種堂帖【萬曆四十二年,董鎬刊】

黃庭經(卷一)

節臨柳公權清淨經(卷六)

書種堂續帖【萬曆四十五年,董鎬刊】

陰符經並跋(卷二)

參同契續編(卷六)

來仲樓法書【天啟二年,董鎬刊】

觀世音普門品(卷六)

雜筆黃庭經等(卷八)

玉烟堂董帖【萬曆四十四年,陳瑞元刊,皆董其昌書】

佛說阿彌陀經並跋(卷一)

純陽呂祖師寶誥(卷三)

汲古堂帖【崇禎三年,吳泰裔刊】

黃庭內景經並跋內閉塞三關起、黃庭經由黃庭中人起、常清淨經並跋、陰符經並跋(卷一)

研廬帖【崇禎四年,吳泰刊】

摩利支天經並跋(卷五)

跋朱敬韜仙苑編珠(卷六)

銅龍館帖

(16)

常清淨經 內景黃庭經 陰符經(卷二)

老子(第三)

百石堂藏帖【康熙三十四年,賈鉝刊,皆董其昌書】

黃庭經(卷二)

傳經堂法帖【乾隆四十二年,宋思敬故刊,皆董其昌書】

黃庭經並跋陳繼儒跋(卷一)

太上感應篇並跋(卷三)

式好堂藏帖【乾隆間,張志範刊,皆董其昌書】

金剛經(卷二)

如蘭館帖【嘉慶二十年,湯銘刊,董其昌書】

心經並跋、節書佛遺教經王文治跋、內景黃庭經並跋心神丹元起(卷一)

鷗香館法書【馮瑜刊,惲壽平書】

節臨陰符經(冊一)

味古齋惲帖【道光六年,陳墫刊】

節臨黃庭潁上本、黃庭內景經

清愛堂石刻【嘉慶十年,劉鐶之刊,皆劉墉書】

節臨黃庭穎上本、黃庭內景經

曙海樓帖【道光十五年,王壽康刊,皆劉墉書】

節臨黃庭經(卷四)

(17)

頻羅庵法書【嘉慶二十二年,馮瑜刊,皆梁同書書】

維摩詰所說法供養品並跋(卷一)

完白山人篆書帖【道光八年,李兆洛刊】

陰符經李兆洛跋

鄧石如篆書十五種【民國五年,文明書局】

陰符經莊受棋跋

三、道經書帖考

以上各叢帖所收佛教道教的字帖,係依容庚《叢帖目》輯出,次序略有調整。統觀其目,

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例如《淳化閣帖》,乃一切法帖之始祖,共十卷,其中王羲之獨占其三,足見刊帖者對 王帖之重視,但其中就沒有王羲之書《黃庭經》。清乾隆三十四年《重刻淳化閣法帖》,同 樣未收。重刻本所收,較原刻廣,有「陳至唐」、「唐人及無名氏」法帖兩卷,但也一樣未 收任何佛道教經典之字帖。源出於《淳化閣帖》的《絳帖》,《大觀法帖》、《汝帖》等,

大體也是如此。看來官方御刻書帖時仍不免有意識型態之立場,故不收佛道經典書帖。唯一 例外的是康熙所刻《懋勤殿法帖》。且這部帖收的〈褚遂良群真經百寶經〉,乃一孤本,前 此諸叢帖均未收,更見得這部帖子的珍貴。雖然如此,康熙也只是比較為開放而已,對儒道 佛教未必無軒輊於其間。該帖卷六所收各王羲之帖,除《黃庭經》、《佛遺教經》、《黃庭 內景經》及一本與佛道無關的《霜寒帖》之外,康熙每一本都有臨寫,且一併附刊於王羲之 帖後。卷十八收趙孟頫書,如〈平泉圖記〉、〈不白棄文〉,康熙也有臨本,可是趙書《道 德經》他仍然沒有臨寫,這不是很有趣的現象嗎?

書家寫道經始於王羲之、楊羲。而兩人所寫均為《黃庭經》,這是因為兩人都屬道教上 清道的緣故。《墨池堂選帖》始收王羲之所寫《佛遺教經》,這似乎可視為佛教書帖之始。

但這本帖寫得並不好,郭尚先〈芳先館題跋〉中曾說:「黃魯直云:『樂毅論勝遺教經』,

其語誠當。爾時軍右真刻傳世尚多,故可持此論。在今日,則得痴凍蠅,亦自不惡也。」說 此帖宛如痴凍蠅,不及王書《樂毅論》;只因它是王羲之書,故他以為仍是可貴的。可是此 帖其實並非王羲之書,張伯英《法帖提要》說:「〈遺教〉一種。此經非羲之書,前人已言 之。當是唐經生書,妄增羲之名款,所由來遠矣。楷帖專趨圓潤,為前清時習摺卷者所重,

其得名以此,其品格之卑下亦在此。」講得很對。但辨偽不須如此費力,王羲之不可能去寫

(18)

佛經,即因為他們王家是虔誠的道教家族,他本人也是著名的道教徒,後來人不曉得東晉時 佛道間的壁壘,故誤題其名。後來明末《海寧陳氏藏真帖》甚至還收了〈王羲之心經〉,那 更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書家選擇寫佛經或道經,與皇室刻帖不錄佛道經卷一樣,書寫者的宗教態度,常 會影響他書寫的意願。皇室理論上是尊奉儒家的,故不甚重佛道經卷書帖。王羲之則因信仰 道教,故不曾去寫佛經。同樣地,歐陽詢所寫多為佛經,褚遂良所寫均為道經,都顯示了這 種情況。

《職思堂法帖》曾收歐陽詢〈臨王羲之黃庭經〉,似乎不符上述這種觀察。但此帖雖經 黃雲、瞿式耜跋,蔣廷輝鑑定,其實乃一偽本。職思堂法帖多偽跡,選帖者無識,此帖尤其 不可能是歐陽詢書,容庚謂其為偽,甚是。

唐代以後,這種情況才發生變化。只寫佛經或道經的書家當然仍有,如張即之就只寫佛 經。但像鍾紹京、蘇東坡、趙孟頫、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等,都是兼寫佛道經典的大家,

這一方面是佛道融通的現象在唐代以後較為明顯,一方面也是書法家把信仰問題跟藝術表現 分開來的緣故。一位臨寫王羲之《黃庭經》書藝的書法家,未必就表示他崇信道教;抄寫《心 經》或〈揭諦咒〉,也不見得就代表他是位佛教徒。

雖然如此,道教的《黃庭經》、《陰符經》、《道德經》,佛教的《心經》、《楞嚴經》、

《華嚴經》、《法華經》,經過這麼多叢帖翻印傳布、這麼多書法家傳移摹寫、這麼多練字 的人經常對著帖子抄習揣摩,對佛教、道教之傳播當然也不會毫無影響。這些經典成為後來 中國社會中最普遍最流行的典籍,諒與此有關。

在道教經典部分,王羲之所寫《黃庭經》當然最為重要。此經與楊羲《黃庭內景經》不 同。《鬱岡齋墨妙》所收楊本,有宋徽宗題,認為是王羲之書。不確。

案:《黃庭經》事實上有三篇,為〈內景〉、〈中景〉、〈外景〉。〈外景篇〉最早流 傳,西晉已有,王羲之所寫即為此篇。漢魏西晉間稱《黃庭經》者,亦均指此篇。但從陶弘 景《真誥》開始,另傳一部《黃庭內景經》,說是出於神的降示,由楊羲抄得;東晉許穆曾 讀此經,許謐則曾抄此經。《真誥‧翼真檢》云:「真經出世之源,始於晉哀帝興寧二年,

太歲甲子,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下降,授弟子瑯瑯王司徒公府舍人楊羲,使作隸字寫 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穆並第三息上計掾許謐。許又更加起寫,修行得道。今三君手書,

今見在世。」可見此經之抄寫者者主要是楊羲、許穆、許謐三人。故王肯堂跋,謂此絹本若 非楊君始寫之本,即是許掾書。而這部則是〈內景經〉。徽宗雖然是位道士,但搞不清楚這 其中的差異,乃以為此係王羲之書,可謂失言了。[註 1]

(19)

唯王羲之雖曾寫《黃庭》,又有寫《黃庭》換鵝之故事,流傳成語,且有「初寫黃庭,

恰到好處」之語,然各叢帖所刊,卻恐非羲之的作品。宋‧石邦哲《博古堂帖》,僅有〈黃 庭經遺文〉一種,明豐坊不明所以,妄譽曰:「黃庭,石氏刻者為第一。」以為後世各本均 出於此,不知此乃殘本(見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十五)。另有一種全本,入錄於叢帖,實 始《淳熙秘閣續帖》。後世如《停雲館帖》所收,之所以有「王羲之黃庭經」、「又殘缺本」

兩種,《東書堂集古法帖》所收之。所以有「王羲之黃庭經」、「黃庭內景經」二種,均因 其來歷不同,一為博古堂所傳殘帖,一為秘閣本。但是,秘閣本實為褚遂良臨寫本。也就是 說,後世叢帖所收之《黃庭》若非殘本,即為褚氏臨寫本,似乎都不應逕題為「王羲之黃庭」。

只不過,連〈蘭亭集序〉也都僅存臨本,《黃庭》雖為褚臨,被逕視為「王羲之黃庭」,又 有什麼不可以呢?

而所謂「楊羲黃庭內景經」,同樣也不見得準確,《真誥》云:「今見在世者,經傳大 小十餘篇多掾寫,真受四十餘卷多掾書。」故此也可能是許掾所書,米芾《書史》不確指為 誰,只說是六朝人書,比較謹慎。另據張伯英說:「此經見有數本,以絳雲樓所藏者為最,

今在天律徐氏。次鬱岡齋與戲鴻之數行,同出一本,墨跡歸清內府。此種筆致稍弱,書體亦 不在宋以前。凡古書著名之跡,則臨仿不止一本,其精雅者自可存儲,若云楊許手書,恐宋 刻亦未必可信。」所言亦甚是。古代名跡,多有臨仿,宋刻號稱王羲之、《內景》題為楊羲,

均未必的確。書法家論藝,則亦以藝求之可也。董其昌自跋所臨《黃庭經》謂:「右軍書如 鳳翥鸞翔,跡似奇而反正。今世所傳《黃庭經》乃王著摹,不無習氣。余以《內景》筆法參 合為之。」可說已得論藝之要。所謂王羲之、楊羲,不過是個題名,賞音者須求諸牝牡驪黃 之外。唯今世所傳《黃庭》,非王著淳化閣帖摹刻,董言仍不免小疏耳。

《詒晉齋法帖》卷一又別有「歐陽詢黃庭經」一種,郭尚先〈芳堅館題跋〉中已云:「細 閱,乃似錢唐,恐只是唐人蹟耳。」可知其實亦託名而已。《餐霞閣法帖》還有〈歐陽詢書 陰符經〉亦偽,故張伯英說:「率更書《陰符經》,為他本所不曾見。視褚書略大,工整過 之,結體亦近歐。特筆筆平滯,與湘潭常氏之小楷千文相類,皆宋後人偽造。學歐書者,徒 肖其形,甚易字字銜接,勻如子,為書家所訶。……歐書真本,絕無筆筆板滯紙上若此種《陰 符》者。」

《陰符經》是道教經典中,除《黃庭》系統之外,被寫得最多也最早的。褚遂良所書,

方為各帖之祖。

但有關褚書《陰符》,實在也充滿了爭議。《四庫提要》就對褚書此經,頗有懷疑,認 為:「所云唐永徽初褚遂良嘗寫一百本者,考文徵明《停雲館帖》所刻遂良小字《陰符經》

卷末實有此文。然遂良此帖自米芾《書史》、寶章《待訪錄》、《宣和書譜》即不著錄,諸 家鑑藏亦從不及其名。明之中葉,忽出於徵明家,石刻之真偽尚不可定,又烏可據以定書之 真偽乎?」但這是四庫館臣考據的失誤。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曾舉南宋‧樓鑰《攻媿集》

(20)

卷七〈褚河南陰符經跋〉,證明褚書《陰符》不是宋代人沒看見,明朝才由文徵明刻入叢帖 的東西(卷十九)。甚至宋代刻帖,如《博古堂帖存》即收有褚書正草《陰符經》。

王世貞〈褚登善書陰符經跋〉則說:「《陰符經》古未曾有,自唐初褚河南先後奉命書 百十卷。今石刻存者,貞觀六年行草一卷、永徽五年正書一卷。而歐陽渤海亦有貞觀六年正 書一卷,皆絕妙。《道藏》內《陰符》凡數十種,注釋亦如之。獨趙文敏最為定本,概據歐 陽本也。」歐陽詢所書《陰符經》,依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五說,乃貞觀十年丁酉九月 所寫,與王世貞所講的貞觀六年本不同。我疑心是岳珂所見之本並未流傳,後人仿作,題為 六年,以與褚遂良所書《陰符》爭勝。這是褚書與歐陽詢書之間的爭議。

褚書各本,一小楷、一行草,談書藝者也有很多爭論。翁方綱認為楷書是真蹟,江藻、

姚鼐認為兩者都非真蹟,張廷濟則認為兩者都是真蹟。葉公超於民國五十年另刊家藏〈大字 褚書陰符經〉一種,沈尹默、王壯為以為真蹟,李郁周《大字陰符經題跋與書體之研究》則 以為偽[註 2]

褚遂良另傳《度人經》、《老子西昇經》等各寫本,爭論較少,影響也較小。而其中如 清鑑堂本、餐霞閣本、澂觀閣本等,其實亦非寫《度人經》,乃是對閻立本畫〈靈寶度人經 變〉的題識。

四、佛經書帖考

佛教經典部分,最早也最重要的,當然是《心經》。今存各帖,以北魏人書,刻入《壯 陶閣帖》者為最早,有唐咸通年間大秦寺僧題識。但影響書家較大的,是年代較此稍晚的歐 陽詢寫本。

此本始刊於《博古堂帖》,論者謂其雋模精妙,楮墨濃淡入古,如遇麻姑仙手,擲米成 珠,又如菩薩示現妙法蓮華,得證無邊秘密(李宗瀚‧跋)。但自停雲館本以下,論者多有 批評,王世貞以為:「率更《心經》、〈陀羅尼咒〉,雖用筆甚勁,而結法小圓,似不類碑 石存者」(跋),評價較差。佚名跋文也說:「歐陽率更《心經》及〈佛說尊勝陀羅尼咒〉,

字破渾渾。余每見公結體瘦澀,而此帖殊不似,不知何也。」《澂觀閣摹古帖》所收,僅有 咒文,而不題歐陽詢。張伯英說:「〈尊勝咒〉題曰唐法帖,不曰率更書,亦有見地」,也 是由於它的書藝有所保留,故疑其非歐陽詢作。

歐陽詢之外,寫《心經》著名者為釋懷仁。懷仁曾集王羲之字為〈聖教序〉,對書法影 響極大。《玉虹樓石刻》中則另收有張照臨他寫的《心經》。

(21)

整體說來,著名書家寫佛經的年代,晚於寫道經,早期道教與書法的關係也比佛教密切。

[註 3]故連大書法家智永,本身雖是僧人,卻也不曾錄寫過佛經。道經帖子,一開始就有王羲

之這樣的大書家,楊義所作亦非庸手。陳墫跋惲南田臨《黃庭內景經》時即曾說:「《黃庭 內景經》,非台仙不能寫也。」郭尚先亦稱讚玉烟堂本「蕭遠有出塵之韻」。董其昌〈墨禪 軒說寄吳周生〉甚至說自己「雅不喜趙吳興書」,後來得見趙孟頫臨小楷《內景經》一卷數 千言,「絕類楊上真,乃吳興生平神品,頗恨晚而穫見……奈之何!」推崇可謂極至。相較 之下,佛經書帖便有不如。歐陽詢書藝地位只與褚遂良彷彿,可是歐陽詢所書《心經》,在 歐書中恐尚不及〈化度寺碑〉及九成官〈醴泉銘〉等,褚書《陰符》則為褚書之代表作。歐 陽詢所寫〈陀羅尼咒〉,評價也非甚高,故後世或疑非歐陽詢作。至於懷仁,以集王羲之字 著稱,但所集《心經》並不著名。因此,六朝隋唐間,佛道書帖,可說是道勝於佛的。在此 情況下,釋懷仁集王羲之字成〈聖教序〉,亦可視為稍補遺憾之作:既然沒有王羲之之類大 書法家來寫佛經,那就集王字以頌聖教好了。

但也因此,唐人所寫佛經便彌足珍貴。清 鮑漱芳因獲得唐人所書《鬱單越經》,將自 己齋館命名為安素軒,刻了一套叢帖。整個帖,就與他珍愛唐人佛經書帖有關。《鬱單越經》,

他送請程瑤田、王芑孫審定。程氏認為其書與《七寶轉輪王經》相同,均為鍾紹京書。鮑氏 乃又輾轉購得《轉輪王經》。本擬將二經合刻,未成而卒;其子治亭續之,又未成而卒;到 另一子約亭才刻完。共花了二十多年,情事可感,而亦可見唐人寫經之珍貴了。

物既以稀為貴,真正名家之佛經書帖又不多,輯刻者自然就只好從寫經生中的作品中去 覓求。錢泳所摹刻《寫經堂帖》時,有一卷專收唐人所寫佛經,共七種。張伯英就批評道:

「《長壽王品迦絺那經》,筆力沈著,在唐經生書中為別一體,書品在《妙法蓮花經》之上。

《蓮花經》結字頗遒緊,而乏疏宕之致。此類唐人寫經,皆非優越之品,刻此為後學法,未 免過於珍視。此等書,固無足為藝林輕重也。」

足為藝林所輕重的,可能非唐人寫佛經,而是唐以後的作品。黃庭堅、趙孟頫、董其昌、

文徵明、陳洪綬、文嘉、張照、孔繼凍、葉廷勳等人所寫《心經》;蘇軾、趙孟頫、祝允明、

孫慎行等人所寫《四十二章經》;米芾寫〈倒念揭諦咒〉;趙孟頫、董其昌寫《妙法蓮花經》

等,均可稱為名品。董其昌題所書〈大佛頂首楞嚴經圓通偈〉時,自謂:「以虞伯施〈廟堂 碑〉法書此偈。貞觀時,《楞嚴》猶未經翻譯,永興〈破邪論〉亦世諦流布耳。顏魯公頗事 道,言李北海但作碑板,懷素著袈裟犯飲酒戒,草書狂縱,不足與寫經手較量功德。唐世書 學甚盛,皆不為釋典所用。梁肅、房融,其書不稱。唯裴休深於內典,兼臨池之能,淳熙帖 所刻是已。至宋蘇黃兩公,大以翰墨為佛事。宋人書不及唐,其深心般若故當勝也。」意思 就是說唐代書家少寫佛經,宋以後書家才以翰墨為功德。他自己也一樣,故以虞世南筆法寫 楞嚴偈。這表示他們這類人是有自覺、有意識地在做這種工作,想讓書藝為釋典所用,進而 使筆墨成就功德。秉此身心般若,無怪乎其書藝亦可珍愛了。

(22)

董其昌另有一篇,跋自己所抄《道德經》說:「偶書《老子》,以禪旨為疏解一二。大 都天命之性原無三教,修道之教乃有孔老釋耳。識得此者,觸著磕著」(收入《銅龍館帖》

卷六),也很能說明宋朝以後書家抄寫佛道經典的心態。他們大抵無特定之宗教立場,而主 張三教融通,認為天命之性原本不二,三教可以會通。故也寫老經亦寫釋典,有時還要以禪 旨去疏解老莊。這也與六朝隋唐有些不同。而寫經,遂在此風氣下,漸傳漸盛了。

【註釋】

[註 1] 另詳龔鵬程,〈黃庭經綸要〉,《龔鵬程年度學思報告—一九九七年報》,第三一八—三七○頁。

[註 2] 另詳龔鵬程,〈陰符經敘論〉,《道教新論》(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一年)第二九九—三二四頁。

[註 3] 另詳龔鵬程,〈書法與道教〉,《書藝叢談》(宜蘭:佛光大學,二○○一年) 第一三一—一四三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星雲大師演講中常提到「我是佛」的觀念,在佛學理論中談「眾

15.《大般涅槃經》卷 21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89a01

即使是輾轉來自西域,其義理也一定與佛經不相違背。而所謂疑偽經,乃後人假託佛之名義 而偽造,或「抄造經典」,或據部分佛教義理而攙雜進虛構的成分,或完全出自編造者的胸

有種種性,種種國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壞佛經義,願世尊聽我用 闡提之論,正佛經義。佛言:我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朴不 失其義,令人受解為要。 14 (《大正藏》第

讀書必先識字,文言經典教學力求疏理文字之形、音、義,無可厚非。此

生源主要來自屋邨,家庭 社經地位不高,但絕大部 分學生品德純良,喜愛學 習,家長願意與學校携手

年齡階段 N(2-3歲班) K1(3-4歲班) K2 (4-5歲班) K3 (5-6歲班) 生活經驗 家庭與學校 家庭與學校 學校與社區 家庭、學校與社區. 重點培養 孝 禮

非祀典所載者盡除之。 《北史》 (3)唐武宗皇帝:會昌五年(AD845) ,大毀佛寺,復僧尼為民。 《新 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