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繪本與故事說演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繪本與故事說演"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繪本與故事說演

─大班幼兒故事說演歷程

研 究 生: 王湘妤 撰 指導教授: 楊茂秀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七 月

(2)
(3)
(4)
(5)
(6)
(7)

謝 誌

等待這一刻,已經好久了。進入職場之後,能夠有機會重新回到校園裡,

接受知識與文學的薰陶,對我來說,真是一件有福氣的事,感謝我的另一半,永 遠支持我做我想做的事,還有兩個可愛的女兒,必須忍耐假日裡沒有媽媽陪伴的 日子。兩年的時間,讓我得到心靈的滋養,擁有更多的能量,面對我生命中摯愛 的家人。

還有工作中的主管,全力的支持我的進修計劃,而學校裡的老師們,更 是在這段時間,在時間上給我最大的支援,讓我得以順利的在兩年之內,完成學 業與論文。即使在最後的衝刺階段,為了順利的完成論文,讓我留職停薪兩個月,

我由衷的感激這些工作中的好夥伴。還有這一路相伴相挺的同學們,大家都是有 家累、有工作的痴人,聚在一起,卻成了彼此最重要的學習伴侶,因為大家的互 相提攜與刺激,才有今日患難與共的革命情感。約好的我們都要畢業的!

當然,還有這兩年來對我們付出時間、分享生命與文學感動的諸位老師,每 一個教授身上散發出的不同氣息,都是滋養我的智慧與心靈的重要養份。在決定 論文研究計畫的這一段時間,總是前進兩步又退後三步,常常在原地打轉,而我 親愛的指導教授楊茂秀,總是很鎮定的說:就是寫,繼續寫,寫就對了。可知我 心裡想的是,我這樣寫真的可以嗎?楊老師有時說,有時不說,像是知道我的矛 盾,非得我自己說服了自己才行,所以,他的「分享」是一種教,他的「沉默」

也是一種教。因為有他,我才有如今的勇氣,真的把心裡想的,用自己的話真實 的寫下來,不用顧忌太多的世俗羈絆,換得一種面對未來的智慧與勇氣。

要感謝的人,真的太多,就謝謝天吧!謝謝老天給的天時地利與人和!

(8)
(9)

繪本與故事說演─大班幼兒故事說演歷程

作 者 : 王 湘 妤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兒 童 文 學 研 究 所

摘 要

這 是 一 個 幼 教 工 作 者 在 教 學 現 場 進 行 的 實 驗 與 反 思 , 透 過 故 事 說 演 的 方 式,探 討 幼 兒 的 想 像 遊 戲、虛 擬 友 伴 之 間 的 關 係,孩 子 每 天 都 在 遊 戲,也 每 天 都 在 產 出 大 大 小 小 的 故 事,但 是 我 們 不 一 定 聽 到,也 不 一 定 看 到,尤 其,當 我 們 把 眼 光 放 在 執 行 自 己 的 教 學 任 務 的 時 候 , 經 常 忽 略 了 孩 子 的 故 事 與 需 求 。

本 研 究 運 用 裴 利 老 師 在 他 的 教 室 裡 所 進 行 的 故 事 說 演 行 動 , 把 這 些 場 景 搬 到 自 己 的 教 室 裡,然 後 透 過 觀 察、記 錄 以 及 自 我 的 省 思,看 看 孩 子 是 如 何 聆 聽 故 事、產 生 影 像 , 接 著 他 們 如 何 敘 述 自 己 的 故 事 , 然 後 表 演 出 來 。 透 過 童 話 故 事 與 圖 畫 書 , 會 對 孩 子 產 生 什 麼 樣 的 影 響,或 者 有 沒 有 影 響 ? 孩 子 又 是 如 何 將 故 事 裡 的 情 節 運 用 到 生 活 當 中 以 及 自 己 創 作 的 故 事 中 呢 ?

故 事 裡 的 想 像 遊 戲 與 虛 擬 友 伴 , 對 孩 子 的 意 義 是 什 麼 ? 大 人 要 如 何 看 待 這 些 不 存 在 的 現 象 ? 一 定 是 獨 生 子 女,寂 寞 孤 單 的 孩 子 才 需 要 虛 擬 友 伴 嗎 ? 換 言 之,擁 有 虛 擬 友 伴,就 代 表 孤 單 寂 寞 嗎 ? 這 值 得 所 有 陪 伴 小 孩 的 大 人 好 好 思 考。雖 然 我 們 沒 有 大 量 的 統 計 與 數 據,可 以 提 出 一 個 數 字 告 訴 大 家,這 些 孩 子 與 虛 擬 友 伴 之 間 存 在 著 什 麼 樣 的 因 果 關 係 , 但 是 , 透 過 研 究 的 對 象 , 我 們 發 現 , 想 像 朋 友 人 人 都 有 , 可 以 有 各 種 樣 貌,與 是 否 為 獨 生 子 女 沒 有 絕 對 的 關 連 性。透 過 故 事 的 互 動 與 發 展,也 讓 研 究 者 重 新 找 回 教 學 的 熱 情 , 發 現 孩 子 的 無 限 可 能 , 並 且 透 過 這 樣 的 歷 程,建 立 孩 子 的 信 心 , 帶 領 孩 子 發 現 故 事 的 樂 趣 , 以 及 創 作 的 美 好 經 驗 。

關 鍵 詞 : 想 像 朋 友 、 故 事 說 演 、 想 像 遊 戲

(10)
(11)

Story telling and acting of picture books –Story telling and acting process by top class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

Author: Hsiang-Yu Wang Abstract

This is a child education worker in the experiment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reflection stories told by performing, explore the imagination of children play, virtual companions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the children play everyday, also they make up different large and small stories everyday. However, we do not sure to heard and do not sure to see every time. Especially, when we focus on our teaching tasks, we often overlook the child's stories and demand.

This study used stories told by performing in teacher Perry’s classroom. We moved the same environment to our classroom, and then came through observation, recording and self-reflection to see children how to listen the stories and make influences. Children how to tell their stories then perform out. Through the stories and fairy tales, what kind of influences will they make for children or not? How can children use the stories into their life and into their own creation stories?

What is the meaning for children in the imagination of children plays and virtual companions in the stories? How do adults to treat these inexistent things? Must be begotten or a lonely children need virtual companions? In another word, does to owner of virtual companions that means lonely? This is worth all of the children accompanied by adults to think about. Although we do not have amount of statistics and data and can be offer with a number to tell, what is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ldren and the virtual companions. However, through the research that we found out, everyone can make the friends and can be various.

There are no complete connected that if they are begotten.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tories and development, also we make researchers to find out the enthusiasm in teaching. And we find out that children are unlimited. And through the experiences, we build up the children’s confidence. Finally, we take the children to discover the fun of stories and make the beautiful creation experiences.

Key words: imaginary companions, story telling and acting, imaginary games

(12)
(13)

i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 ... 1

一、 教室裡的遊戲 ... 1

二、 繪本裡的想像 ... 5

第二節 故事將要這樣發展 ... 7

一、 我想要看到什麼? ... 9

二、 我打算怎麼進行 ... 10

第三節 故事未盡完美的地方 ... 13

第四節 小結 ... 15

第貳章 走在研究之前 ... 16

第一節 裴利的幼兒想像遊戲世界 ... 18

第二節 幻想與想像 ... 22

第三節 故事的力量 ... 27

第四節 小結 ... 29

第參章 有一種禮物叫故事 ... 31

第一節 當幼兒遇到想像 ... 34

一、 莎莉,離水遠一點 ... 34

二、 莎莉,洗好澡了沒? ... 39

第二節 孩子的想像故事 ... 45

一、 用說的故事... 46

二、 用畫的故事... 47

(14)

ii

第三節 想像無害,創作有理 ... 51

第肆章 秘密的魅力 ... 59

第一節 我的秘密朋友 ... 61

一、 我的秘密朋友阿德 ... 61

二、 嘉嘉 ... 67

三、 小牛仔和他的秘密朋友 ... 69

第二節 你有秘密朋友嗎? ... 72

第三節 秘密與想像起舞 ... 78

第伍章 回首來時路 ... 93

第一節 童年與童心 ... 94

第二節 自信與成長 ... 96

參考書目 ... 98

(15)

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

一、教室裡的遊戲

我的工作是幼兒園的園長,每天穿梭在孩子的身邊,聆聽孩子們相互之間的 語言與互動,常常有令人驚艷的發現,但是有些時候讓人好氣又好笑,讓我先來 分享一個孩子們的故事:

故事的場景就在學校的美術區,一面神奇的牆面上開始發生,我先幫這個故 事取個名字:一個與金馬有關的故事。

有一天,軒軒(化名)的媽媽到學校來,很焦急的要找園長,有重要的事情要 討論,一聊之下,原來是軒軒回家向媽媽哭訴,說他在學校裡都沒有朋友,大家 都不跟他玩。媽媽想:不會吧!軒軒已經在學校裡一年半了,過去也常常提到和 學校同學一起遊戲,還有提到許多好朋友的名字,怎麼突然之間又說沒有朋友 呢?媽媽在繼續追問,軒軒才說:「因為同學都不給我集金馬1,我沒有集到金馬,

就不能跟他們一起玩,我們就不是朋友了。」媽媽也一頭霧水,什麼是「金馬」?

所以決定到學校來和園長商量商量。

接著,我就裝作若無其事,把這一群大班的孩子召集起來,和平常一樣,進 行聊天課2,聊著聊著,我就提到了金馬,小朋友開始七嘴八舌,互相炫耀著自 己已經集了多少的金馬,這時候我就假裝很可憐的問,如果我也想要集金馬,到 底要用什麼方法?因為我也想要跟你們一起玩啊!這時候,大多數的小朋友開始 面露難色,接著,恩恩(化名)大概受不了這種突然悶下來的氣氛,開口說話了:

「如果你要集金馬,要先經過小宇(化名)的同意,如果他說可以,那你就可以開

1集金馬:孩子自己自訂的一個遊戲名稱,遊戲方式在故事中會再加以說明。

2幼兒園的課程規劃之一,不設定主題,可自由發言的討論時間,因為像大人之間聊天喝茶,故

孩子們將這樣的時間稱之為「聊天課」

(16)

2 始集。」

我的興趣來了,為什麼要經過小宇的同意?「金馬」究竟是什麼東西?怎麼 收集?集到之後,能夠做什麼?這些問號,讓我更想要一探究竟,這是一個什麼 樣的遊戲,可以如此的吸引小孩,並且大家願意共同遵守其中的遊戲規則。

我接著問:「那麼金馬是什麼東西?它長什麼樣子?」

很有趣的,沒有孩子說的出來,金馬是什麼東西,長得什麼樣子?既不是糖 果,也不是貼紙,根本就沒有一個具體的形象,完全是孩子想像出來的一個說不 清楚的東西。

我再問:「那要怎麼集呢?是像 7-11 那樣要集點再來換,還是什麼其它的方 法?」

這時候,恩恩又說話了。他說:「很簡單啊,就是如果小宇同意了之後,他 就會在美術區的牆壁上打電腦,然後就可把你的點數輸進去,這樣你就集到金馬 了。」

「喔!所以是用電腦輸入。可是只有小宇可以去輸入嗎?電腦有密碼嗎?」

「沒有啊,沒有密碼,可是只有小宇可以,他是老大,如果你自己輸就不算。」

「集金馬要做什麼?可以換禮物嗎?」

「有集到金馬的人才可以跟小宇玩,這樣可以一起去打壞人。」……

這下,我有點概念了,故事的後段,我們就開始討論起有關朋友、團體、公 平等等之類的議題,最後的結果是讓孩子們言歸於好,讓軒軒重新回到遊戲的圈 圈裡,也順利的化解了媽媽心中的疑慮與擔憂,當然第二天,孩子一樣又開開心 心的上學了。

但是這件事,卻在我的腦海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當然也留下許多的問 號?還有更多的不可思議。

首先,「集金馬」這件事,由一個孩子起頭,他決定了遊戲的名稱,也決定 了遊戲的規則,這個孩子儼然就是整個遊戲的主宰,他是如何做到的?接著,「金

(17)

3

馬」是一個沒有具體形象的物品,它甚至是不存在的,卻能讓孩子們趨之若鶩,

一個純粹透過想像的物品,竟然有這麼大的吸引力,每個孩子腦袋中想像的金 馬,都是一樣的嗎?接著,集金馬的動作,竟然也只是在一面白白的牆壁上,想 像有螢幕和鍵盤,只要在鍵盤上進行輸入的動作,就可以完成「集」的動作。真 是太不可思議了。既然牆壁就在那兒,小宇可以想像自己在鍵盤上 Key in,為什 麼其它的孩子不能自己給自己輸入?

整個遊戲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的道具,也沒有時空上的限制,我好奇的是孩 子們什麼時間進行?從那一天之後,我把焦點和時間,刻意的放在這群孩子身 上,我發現,這件事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孩子們會竊竊私語,交頭接耳的說 話,然後又自己哈哈大笑起來。偶爾面對著牆壁,敲敲打打的,我猛的回想起來,

其實在這之前,他們早以這樣玩了好久,難怪之前永遠是小宇被老師提醒:不要 敲牆壁,這樣會吵到別人。那時候,他其實正在進行輸入的動作。

另一個故事,則是在我剛剛進入幼兒園工作大約三年的時候,那時候我帶的 是中班(大約四歲到四歲半)的學生,我的班級裡每天有大約四十分鐘的角落時 間,那段時間,老師需要的就是找一個視野良好的地方進行觀察與紀錄,我喜歡 待在扮演區角,記得當時流行一齣八點檔的連續劇「飛龍在天」,到了角落時間,

孩子們開始會有默契的往扮演區挪動,接著會有大約四到五位孩子集中,其中有 一位小女生會開始分配角色,誰演女主角,今天的劇情大約是如何?誰演反派角 色,誰演主角的小寵物…等。我發現孩子除了依據主要的劇情與角色推演每天的 內容之外,還會自己創造角色,例如:常常有個孩子喜歡演”一隻小狗”,但是這 隻狗在電視劇中並不存在;孩子的互動中,也會出現爸爸、媽媽的配對,而這兩 位男女主角,在電視劇中也不是一對夫妻,更不會出現使用電鍋或洗衣機的情 節。但是這些通常會夾雜在每天的扮演活動中交互進行著。

上述的兩個故事,一則發生在大班(五歲到六歲),一則是在中班(四歲到五 歲),接下來,我要分享在小班的孩子身上發生的故事:

(18)

4

三個三歲半的孩子,圍著一張桌子坐著,桌上是塑膠大型組合玩具,有各種 形狀與造型,可以讓孩子自由的組裝,其中一個男生,拿起一個塑膠片,掛在耳 朵上,充當藍芽的發話機,桌子另一端地一個小女生,則是拿起另一個塑膠片,

用手拿著,並且貼在耳朵邊,開始和這個小男生對話:

女生:你要下班了嗎?今天要不要回家吃飯。

男生:好啊,我現在在高速高路,今天路上塞車唷!

女生:是喔,那一定是有車禍囉!你開車小心喔!

男生:我有記得綁安全帶,現在開車和坐車都要綁安全帶。

女生:是繫啦!不是綁,要怎麼綁,綁起來就打不開了。

男生:好了,我要掛電話了。(右手在塑膠片上按一下)

女生:拜拜!(把塑膠片放在桌上,拿起塑膠片當做鍋鏟開始煮菜的動作),這讓 我想起了在裴利的《壞人沒有生日──窺探孩子想像遊戲的奧秘》一書中,由邱 惠瑛老師寫的推薦序中的一段話:

有孩子就有遊戲;

有遊戲就有故事。

所有遊戲,所有故事,

都乘著想像的翅膀,

幻化出每一個人的童年3

從這三個故事當中,我不斷的看到孩子在扮演、在模仿、並且透過想像的力 量,創造出許多不同的情境,甚至是沒有具體形象的事件或物品,這些卻深深的 吸引孩子,當孩子在進行這些遊戲時,究竟有些什麼樣的樂趣?這是屬於孩子童

3黃惠瑛。〈想像的翅膀〉《壞人沒有生日—窺探孩子想像的奧秘》(Bad Guys Don't Have Birthdays)

(臺灣:阿布拉。2008),頁 15。

(19)

5

年的樂趣,也因為這樣,讓我對孩子的遊戲、故事與想像,特別的有興趣。

二、繪本裡的想像

這幾年,我們在幼兒園中發現了圖畫書的魅力,孩子喜歡聽故事,孩子也喜 歡演故事,所以,我們開始將圖畫書帶入孩子的學習課程中,姑且不論這樣的做 法是好是壞,是否有達到預期的成效,我們也從孩子的身上觀察到,孩子喜歡讀 圖畫書,唯一的理由就是「有趣」,孩子為了樂趣,用來感受快樂,這就是他們 與圖畫書之間的連結。

圖畫書對孩子而言,不是有用或有益的東西。就像大人享受讀書的樂 趣一般,閱讀對孩子而言,也應該是一種享受。而且,圖畫書在教會 孩子事物之前,讓孩子能從中獲得快樂才是做重要的。如果大人先親 身體驗圖畫書的樂趣,會更清楚知道它能帶給孩子多大的快樂。這是 瞭解幼兒與圖畫書關係的最好方法4

在我們為孩子念故事,陪他們聽故事的過程中,有一類圖畫書,總是能夠引 發孩子許多的討論,而且能夠勾引孩子的「戲」胞,讓他們忍不住想要模仿故事 裡的主角或是情節,像是:《妞妞的鹿角》、《莎莉,離水遠一點》、《莎莉,澡洗 好了沒?》、《野獸國》等等,這些文本中具備想像特質的內容,特別引起孩子的 興趣。

所以,在這兩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我開始思考,如果模仿、故事和想像這 些因素,已經在孩子平常的生活中,透過遊戲的方式呈現,遊戲幾乎是孩子生活 的一切與重心;而圖畫書對於孩子,又是樂趣的來源,也是另一個可以和想像、

遊戲相互輝映與連結的媒介。那麼,圖畫書裡的想像世界和幼兒之間,存在著什

4松居直,劉滌昭譯。《再次撒下幸福的種子》(台北:青林國際。2009),頁 77-78。

(20)

6

麼樣的關係,它是如何的反映幼兒的世界?這樣的圖畫書進到幼兒的世界之後,

又會為幼兒帶來哪些影響呢?

(21)

7

第二節 故事將要這樣發展

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對於友伴的需求,從嬰兒時期的父母,逐漸轉移到其 它的家人,再到鄰居,並且隨著生活經驗的擴大,例如:上幼兒園,也會逐漸擴 大與其它幼兒互動,幼兒往往從與其它友伴的互動中,練習社會互動的技巧,同 時也透過互相的模仿,建立自我的概念。從兩歲半左右,幼兒開始喜歡跟同伴玩 遊戲5,遊戲的過程還可以再細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其中有一個特點是這時期 的孩子,隨時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隻在飛的鳥,或是電視上的某個人物6,他們 會出現許多想像性的玩法。對於獨生子(女),家裡沒有其它兄弟(或姊妹),或沒 有其它玩伴的兒童而言,它很可能在這段時期內為自己塑造至少一個的「假想玩 伴」,或許是動物、或是另一個小朋友7。筆者認同幼兒會出現一個或一個以上的 假想玩伴,但是否在獨生子(女)或沒有兄弟(或姊妹)的幼兒身上就特別明顯,抱 持比較保留的態度。

不過也因為這些虛擬玩伴的出現,會讓一些大人產生莫名的焦慮,懷疑孩子 是否生活壓力過大,或是陷入某一種幻想的境界,擔心影響幼兒的正常發展等 等。這些因為孩子而糾纏出來的疑問,隨著教學年資的增加,這些問號彷彿也跟 著長大,很不幸的,沒有一本書告訴你這些問題怎麼解,這些也不是教學法與教 師手冊可以處理的。如同羅達立在《幻想的文法》一書中所說:

如果你要和兒童相處,想要瞭解孩童的行為與語言,光靠教學法是不 夠的,而心理學也不足以充分表呈他們所有的表達與行為,教師是還 有必要學習別的東西,有其它分析的工具,擁有本事確立其它的判準,

5王文秀。《孩子的友誼世界》(臺北市:時報文化。1988)。頁 6。

6同註 5,頁 8。

7同註 5,頁 9。

(22)

8

在必要時,就非得自己學習不可時,也得要做,學總比不學好8。 所以,我開始這麼想,如果我跟孩子分享一個故事,孩子會如何與這個故事 產生互動,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孩子們在自己編故事的時候,會 如何將過去聽到的故事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他們又是如何處理故事與真實生 活之間的關係?在開始行動之前,裴利的書,成了我最佳的指引,因為裴利老師 在他教學的幾十年間,不斷的實踐與推動故事說演,但是,即使在我閱讀了裴利 的相關著作,看到書中的敘述,讀到他如何在他的班上,實施故事說演的點點滴 滴,仍然不能解除我心中的疑惑,因為我不是裴利,而我身邊的孩子,也不是裴 利身邊的那一群,所以,我仍然必須自己走這一回,如同黃又青老師在《認識裴 利》一書中提到:「不盡然要像裴利老師的課堂那麼精彩,但是仍然有屬於我們 自己發現的喜悅,有我們定義出來的獨特氣味9。」

這是一種冥冥當中的註定,在我教學生涯的第十五年,因為我選擇的兒童文 學的領域,引導我從另一個角度,試著窺探孩子的語言、孩子的遊戲,孩子的想 像,還有孩子與文學之間的諸多關聯,對我而言,這更像是一場自我的探索,省 思自己對教學的想法,我究竟從孩子的身上看到什麼,如果我用裴利的方式,陪 伴我身邊的幼兒,我又能發現什麼樣的喜悅或秘密,並且定義出屬於我和孩子之 間的獨特氣味呢?

它是一個行動,一個自我追尋的行動,一個可以更深的探究,從看待幼兒的 遊戲與思考,傾聽幼兒的故事與想像中,建立更清晰的脈絡,尤其對於一個已經 在熟悉的場域,用熟悉的方式,近乎機械操作的教學工作者來說,這無疑是要把 自己丟進一個叢林中,重新學習新的遊戲規則,當我們不再熟悉,感官是否跟著 敏銳,對事物與環境的觀察,是否變得細微,每一個細節,都有相對應的意義,

8Gianni Rodar(喬安尼‧羅達立),楊茂秀譯。《幻想的文法》(Grammatica Della Fantasia)(台北:

成長文教基金會。2008),頁 253。

9黃又青,〈我讀「男孩與女孩」和「孩子的天使心」〉,《認識裴利》,(台北市:毛毛蟲哲學基金

會。2002),頁 113。

(23)

9

這個時候,我們是否可以期許自己,叢林探險之後,隨之而來的,是重生,一種 對幼兒、對教育,甚或是對生命得重新觀看。而我也深信,這樣的重生,對大多 數的人而言,說貢獻,有點過,但是改變一個教學者的思維與作為,以致於在他 面對一個又一個與自己生命交會的幼兒時,也許我們還是可以驕傲的說,這是一 份對社會的貢獻。

一、我想要看到什麼?

在我從事教學工作的這些年,大部分的時間,我們想著要給孩子什麼?其實 很少真的停下來,聽聽孩子在乎什麼?我們也常常用最快速有效的方式,達成我 們的目的,例如說:用處罰與規定,讓我們可以在大多數的時間裡,都確認自己 是教室的主宰,而一切都在掌控中,以至於大人覺得有安全感。可是,孩子呢?

孩子真的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或那樣做嗎?他們是在逃避處罰,還是他們也心 悅誠服,是個問號?

透過閱讀 Pally 的相關著作,描述她在教室中所進行的故事說演活動,不只 是尊重與公平的展現,還看到許多天生的小小創作者,在《認識裴利》書中這樣 形容:「剛開始教學時,我完全不知道教室中滿滿是天生會說故事的人,這些人 產出文學就像我翻書那麼的方便10。」

我的教室裡,是不是也應該有這樣的天生說故事的人,過去,大多數的時間,

我們注意到自己是否變得會說故事,孩子是否被我們吸引,彷彿只要我們在說故 事的時候,孩子不吵、有回應,似乎就讓老師安心不少,以為這樣,孩子也就把 我們想要傳達的,都接受到了。

但是現在,透過圖畫書裡的想像遊戲,透過裴利在教室裡進行的故事說演幻 想戲,對我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如果我也這樣做,我會看到什麼?我對孩子會有

10《認識裴利》(台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2002),頁 2。

(24)

10

什麼不同的認識?還有,如果我這麼做,我自己會不會有不一樣?這一趟研究的 旅程,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篇碩士的論文而已,更像是我透過研究的歷程,探 索個人的內在,為自己十五年的工作做一番整理,在面對下一個十五年的時候,

我可以有什麼不同的選擇,我可以做些什麼不一樣的,以至於我可以看到更多孩 子的可能和自己的可能。

如果真像裴利所說的,孩子天生是說故事的人,他們可以產出最真的屬於兒 童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該有什麼樣的樣貌?我們現在喜歡鼓勵孩子閱讀圖畫 書,圖畫書裡的故事和孩子說的故事有什麼不同,我試著先跟孩子分享圖畫書裡 的故事,然後我想試試,也想看看,這樣的故事會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影響?孩子 會在這些故事的基礎上,創作出什麼?如果我們尋尋覓覓的想要對兒童文學,有 更多的認識,我想選擇一個直接又單純的方式,從分享故事,到傾聽孩子的故事,

窺探幼兒產出故事的歷程。

二、我打算怎麼進行

當我開始思考什麼樣的研究內容吸引我的時候,我卻陷入另一種兩難,我清 楚的知道,我並沒有要做圖畫書文本的分析,也沒有試圖要證明圖畫書的創作者 如何如何的掌握了想像與幻想的特質,因而創作了成功的作品。於是,我的研究 似乎比較像是所謂的「行動研究」,顧名思義,行動研究意指實務工作者,針對 工作場域中的特定問題進行研究,其目的是要解決實際所遭遇的問題。但是對於 我感到興趣的話題中,其實並沒有出現實際遭遇並且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參閱過 的相關資料中,例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張櫻花所著之《圖畫書教學提升幼兒環 境覺知之行動研究》或是屏東科技大學陳秀萍所著之《以繪本進行幼兒性別平等 教育之行動研究》等,明顯有其想要進行或解決的實務工作上的問題。

我感興趣的是幼兒在這些故事中,他們聽到故事之後,他們如何解讀故事裡 的訊息,這些故事裡的元素,會如何的與他們的生活進行互動,或是產生連結,

(25)

11

並且在幼兒自創的故事中,如何受到這些故事的影響。

除此之外,對於我自己,誠如前面提到,我經常只關注到我想要告訴孩子的,

卻鮮少停下腳步,真的認真的聽聽孩子在說些什麼,除了那些因為誤用或是誤解 而產生的所謂笑話之外11,孩子的話裡,有很多值得大人留意與玩味的智慧,只 是我們是否給自己機會去發現。

所以,我個人將這樣的研究歷程,定義成教師的個人省思,省思幼兒與故事 之間的關係,並且學習聆聽幼兒的故事,並不是要創造一個問題,然後透過理論 的舉證,證明什麼樣的結果,或是提出什麼樣的具體解決方案。它反而是提供我 個人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教學形態與心態,強迫自己翻轉過來,讓孩子自己當自己 的老師,自己設計活動,然後自己表演,大人要在其中,反思自己的角色,以及 大人能夠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所以,我採取了以下的做法:

(一) 說故事給孩子聽

孩子喜歡聽故事,老師自己編的故事也好,同學之間說的故事也好,總之,

只要是故事都好,尤其是當孩子聽到「很久很久以前…」或是「從前從前…」這 樣的開頭時,通常會聚精會神的期待後續。所以,把我小時候記憶中的童話故事 拿出來與幼兒分享,是一件我自己喜歡,孩子也喜歡的活動。

在我從事教學工作的學校裡,使用圖畫書做為幼兒的學習素材,已經有四到 五年的時間,每一年的上下學期,我們為不同年齡(二至六歲)的幼兒,準備了四 到八本不等的圖畫書,平均一年大約有二十四本左右的圖畫書,五年下來,也累 積到一百二十本左右的數量,所以,筆者從中選擇了三本圖畫書,與三到六歲的 幼兒進行互動。這四本書分別是:約翰.伯明罕的《莎莉,離水遠一點》以及《莎 莉,澡洗好了沒》、《我的秘密朋友阿德》。

11有天,媛媛回家問爸爸:「你的心是什麼做的?」爸爸說:「我的心是肉做的呀!」媛媛搖搖頭

又問了一次,「你的心是什麼做的?」爸爸心想,剛才說肉做的答錯了,這次換個答案,爸爸說:

「我的心是鐵做的。」媛媛又搖搖頭,還嘆了一口氣。爸爸這時候反問她: 「那你的心是什麼做 的?」媛媛說:「你很笨耶!我的”星”是”水瓶座”的,你怎麼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座”的呢?」

(26)

12

筆者的設計中,先與幼兒進行故事的分享,觀察幼兒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

他們的回應,以及故事本身與幼兒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交互影響。

(二) 寫孩子的故事

在孩子每週一到五的上學時間裡,安排故事時間,這一段時間,孩子可以自 願出來講故事,一開始,孩子的故事顯得比較簡短,或是很長很長卻沒有主題,

老師只要將孩子的故事記錄下來,並且在寫完之後再念一次,請孩子確認這是不 是就是他要表達的內容。

寫下孩子的故事,包括孩子在演出的時候,所念出來的台詞以及故事演出時 的角色分配…等過程,一開始,也有一種不知到要寫些什麼的感覺,就像黃又青 老師在〈兒童哲學〉刊中提到他與裴利老師的通信中說到:

裴利老師教我更基本的辦法—每天寫一件小事。他花了好幾封信的力 氣,不厭其煩地用不同的方式告訴我「天天練習」的重要,她雖然還 是沒有告訴我該問什麼樣的問題,但說只要天天寫下教室裡發生的 事,久而久之,就會找到重點或人物,而這些記錄就會有故事性12

(三) 老師的觀察與反思

最後,回到我自己的觀察與省思,透過孩子的故事與演出,我看到了什麼與 想像遊戲,與虛擬友伴有關的表現,從說故事、聽故事、演出、記錄的過程中,

我所觀察到的,與孩子有關的,與自己的成長有關的點點滴滴。書寫的行動,會 帶來更多的書寫13。同樣的,我相信,內省的行動,會帶來更多的思考與內省。

12 〈每天寫下一件教室裡發生的小事情〉《兒童哲學月刊》第 14 期。2012 年 3 月 20 日,頁 18-19。

13 同註 12,頁 18。

(27)

13

第三節 故事未盡完美的地方

首先,我們選擇圖畫書做為與幼兒互動的主要媒介,並且將故事的內容設定 在討論想像遊戲以及想像朋友為主,但是這類文本亦非常龐雜,有著重在想像力 的發揮如《妞妞的鹿角》,也有談論相對關係如五味太郎的《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探討幼兒想像的圖畫書範圍之廣,實在不是一本論文可以加以論述完整,所以,

在文本及議題的選擇上,筆者選擇內容在遊戲的過程中,出現虛擬的遊戲對象為 主,但虛擬的玩伴,對幼兒來說,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玩偶,但筆 者在此只針對虛擬的、幻想的、想像的友伴形象以人類形象出現者為主進行探 討,其他則僅作為研究內容之參考資料。

選擇的條件設定在故事情節具有想像虛構的特徵、故事中出現虛擬朋友角色 等兩項條件為主,所以我挑選出的繪本有約翰‧伯明罕的《我的秘密朋友阿德》、

《莎莉,離水遠一點》、《莎莉,洗好澡了沒?》,我並沒有要進行這類圖畫書之 間的比較與分析,所以選擇了自己比較喜歡的作品做為主要的素材,在松居直先 生的《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中》提到一段話,深深的感動我,他說:

當大人從圖畫書中獲得喜悅和共鳴時,一定會將這種心情與孩子分 享。大人以喜悅的心情念圖畫書給孩子聽,這種情緒自然能傳染給孩 子,使孩子也陶醉在圖畫書的世界。讀的人最喜歡的那一本圖畫書,

通常也是孩子最喜歡聽的那一本,這可能就是感情傳遞的力量所造成 的14

因此,我必須先選擇自己喜歡的,我也相信這種感情傳遞的力量,讓我與孩 子進行故事分享的時候,能夠感動自己也感動孩子。

14 松居直,劉滌昭譯。《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2007),頁 64。

(28)

14

此外,我還是挑選了幾本與主題相關的圖畫書,做為我的參考,分別有裘安‧

瓦許‧安格倫德的《小牛仔和他的秘密朋友》及凱文‧漢克斯的《嘉嘉》這兩本 書,挑選這兩本書,主要是因為這些書中同樣是在討論想像朋友,與本論文研究 的主題相關,透過這些故事,能夠提供我從不同的故事中觀察幼兒的反應。

約翰.伯明罕的三本作品,故事中的主角充滿想像力,還能夠在生活中自行 發展出遊戲,並且在遊戲中建構自己的虛擬玩伴,有趣的是,主角身邊的大人,

他們都看不到這些虛擬的友伴,主角和這個虛擬朋友之間,不但能夠對話,還能 夠互動與遊戲。所以,我也特別關注,這些屬於想像虛構的朋友,對於幼兒的幫 助是什麼?文本中的這些虛擬友伴,對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產生什麼樣的幫助或 影響?所有的孩子都會擁有這樣的虛擬友伴嗎?或者說,他們都需要嗎?什麼原 因讓這些虛擬友伴存在?獨生子女就一定會出現虛擬友伴的需求嗎?

本次研究雖然以約翰.伯明罕的作品為主,選定了《我的秘密朋友阿德》、《莎 莉,離水遠一點》、《莎莉,洗好澡了沒?》為研究時主要的文本,但是我並沒有 要探究創作者的背景、創作動機等,所以在本論文中,並無特別論述有關約翰.

伯明罕的生平與創作歷程。因為時間及語言的限制,筆者也僅以目前已有中譯本 之繪本創作書籍為研究文本,其他類似議題但目前未有中譯版本之圖畫書,並未 列入研究範疇。

筆者因為工作及領域熟悉度的限制,本研究所論及與兒童發展相關的資料,

均設定在學前階段二歲至六歲之幼兒,此研究的對象,也僅限於筆者所服務的園 區內之幼兒,無法代表所有這個年紀的幼兒反應。因為本研究的目的也並非進行 大規模的調查與統計。另外,對於六歲以上之兒童,不在此研究之範圍,希冀將 來在幼兒論述的基礎之上,提供其他研究者繼續探討六歲以上兒童之反應與狀 況。

(29)

15

第四節 小結

這是一個幼教工作者在教學現場所要進行的實驗與反思,透過故事說演的方 式,探討幼兒的想像遊戲、虛擬友伴之間的關係,孩子每天都在遊戲,也每天都 在產出大大小小的故事,但是我們不一定聽到,也不一定看到,尤其,當我們把 眼光放在執行自己的教學任務的時候,經常忽略了孩子的故事與需求。

所以,我打算運用裴利在他的教室裡所進行的故事說演行動,把這些場景搬 到自己的教室裡,然後透過觀察、記錄以及自我的省思,看看孩子是如何聆聽故 事、產生影像,接著他們如何敘述自己的故事,然後表演出來。透過童話故事與 圖畫書,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或者有沒有影響?孩子又是如何將故事裡 的情節運用到生活當中以及自己創作的故事中呢?

故事裡有想像遊戲,有虛擬友伴,這些想像遊戲與虛擬友伴,對孩子的意義 是什麼?大人要如何看待這些不存在的現象?一定是獨生子女,寂寞孤單的孩子 才需要虛擬友伴嗎?換言之,擁有虛擬友伴,就代表孤單寂寞嗎?這值得所有陪 伴小孩的大人好好思考。雖然我們沒有大量的統計與數據,可以提出一個數字告 訴大家,這些孩子與虛擬友伴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因果關係,但是只要你願意蹲 下身子,進到孩子的世界裡,真正尊重孩子的語言與想法,也許,當老師的,可 以懷抱教學的熱忱與樂趣,支持自己每一天的忙碌;當爸媽的,可以享受陪孩子 長大的美妙時光,不再充滿焦慮;當一個創作者的,可以更精準的抓到孩子的眼 光與需求,創作出感動自己也感動孩子的作品。

(30)

16

第貳章 走在研究之前

進行研究的一開始,筆者選擇了與自己的背景以及研究對象關聯性最高的部 分開始著手,首先便開始研讀維薇安.嘉辛.裴利(Vivian Gussin Paley)1的一系 列著作,包括《直升機男孩》、《壞人沒有生日—窺探孩子想像的奧秘》、《遊戲是 孩子的功課—幻想戲的重要性》、《華利的故事—幼兒園裡的對話》、《孩子國的新 約—不可以說:「你不能玩」》、《想像游戲的魅力》等書。另外包括由 Patricia Cooper(派翠西亞‧庫柏)所著之《小小孩都需要的教室──維薇安‧裴利的教學智 慧》,透過裴利老師在幼兒園中實施故事說演的課程,了解幻想戲如何在幼兒的 生活中透過故事及演出的方式呈現,並且忠實反應在所有過程中所出現和友伴、

想像、遊戲等相關的狀況。

關於想像以及幻想,筆者透過 Rodari Gianni (喬安尼.羅達立)著。楊茂 秀譯。《幻想的文法》,以及 Donald W.Winnicott(唐諾.溫尼考特)著,朱恩伶 譯。王浩威審閱。《遊戲與現實》、Marco lacoboni 著。洪蘭譯。《天生愛學樣》、

Alison Gopnik(艾利森.高普尼克)著。陳筱宛譯。《寶寶也是哲學家:幼兒學習與 思考的驚奇發現》等著作,切入幼兒的想像世界中,進行相關的論述。

關於故事,另外參考 Robert Coles(羅伯.寇爾斯)所著之《故事的呼喚 》 以及 Sam Swope(山姆.史沃普)著,《我是一枝愛寫作的鉛筆》等書,做為探 討說故事、寫故事之歷程,誠如楊茂秀在《故事的呼喚》所做的專文推薦〈說故 事是一種送禮的行為〉中提到一段話:

「故事是整理經驗的典式。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帶著故事,有 的人故事長,有的人故事短,有的人故事有頭有尾,發展完整,有的

1 維薇安.嘉辛.裴利(Vivian Gussin Paley):1929 年出生,美國人,37 年教學生涯中,有 24 年 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附設實驗學校的幼稚園服務。曾獲頒美國麥克阿瑟獎章及終生成就獎等各項殊 榮。她寫了十三本有關幼兒的書。

(31)

17

人故事有頭無尾,有的人故事無頭無尾,就中間有一點片段,但是,

不管如何,只要認真把自己的故事說給別人聽,或認真聽人家說故事,

都是人對人最大的尊重,有了這種由故事帶來的尊重,人和人之間,

其它的一切,都容易多了2。」

孩子每天都在產出故事,在過去,我們未曾認真注意得看待這些故事的時 候,他很快就跟著孩子長大而被遺忘,當大人經過訓練,有了更敏銳的意識之後,

認真的聽孩子的故事,也是一種基本的尊重,從 Robert Coles 自我頗析行醫的過 程中,如何跳脫理論的框架,從故事的角度進入病患的生命中,就如同題點我,

從關注教學成效及堆疊專業術語的教學機械中,注入溫暖與溫度,真正認真聆聽 孩子的故事,將會對我自己的生命,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2 楊茂秀,〈說故事是一種送禮的行為〉《故事的呼喚》(The Call of Stories)(台北。遠流。2001),

頁 15。

(32)

18

第一節 裴利的幼兒想像遊戲世界

裴利在《遊戲是孩子的功課》(AChild’s Work:The Importtance of Fantacy Play) 書中提到:曾經有一段時間,遊戲是王,而童年是這個王的領土,在這個王國裡,

幻想遊戲在悠閒中以其獨一無二的語言公開演出3。為什麼裴利所說的幻想戲,

在幼兒園中是如此地心醉神迷,孩子的遊戲就是每天決定要跟誰玩?決定自己今 天想要假裝誰?誰可以參加演出?

裴利把幼兒的遊戲,從教室裡的故事說演與幻想戲開始,她認為遊戲是孩子 的功課。在她的書另外提到,小孩的戲也是老師的功課,因為對大人來說,遊戲 中最難的部分,就是幻想本身,大人的幻想,往往不及孩子的幻想來得有趣與真 實。

裴利在幼兒園的工作中,對於給孩子充分時間進行遊戲與幻想,以及強調學 科學習,主張依照原先計畫好的內容,按部就班的上課。在這兩種不同的主張之 中,不斷的強調遊戲對孩子的重要性,甚至超越其它的學科學習,但並不表示學 科學習不重要,她說:

對於這個年齡,這麼小的孩子,沒有任何活動比幻想戲更能讓他們隨 時都準備好的;沒有什麼比幻想戲更可靠,更不帶危險性。而且戲中 的危險也只是想像的,假裝的。將人類最古老、最好用的學習工具—

幻想戲—如此大張旗鼓的予以非法化,棄而不用,那才是危險的事呀4

總之,閱讀裴利的書,可以深深的感受到,她所有的研究與論述,都在不斷 的呼籲與強調,在幼兒學前教育的領域中,不該剝奪孩子遊戲的權力與空間。因

3 Paley Vivian Gussin(維薇安‧嘉辛‧裴利)著,楊茂秀譯。《遊戲是孩子的功課—幻想戲的重 要性》

(A child’s work:The Importance of Fantasy Play)

(台北。成長基金會。2007),頁 17。

4 同註 3,頁 22。

(33)

19

為,幻想戲是強力膠,將我們所有其它的追求、努力、包括初步的閱讀與書寫技 巧都結合在一起5。在另一本討論裴利的教學歷程的著作,由派翠西亞‧庫柏 著。

李曄、黃孟嬌、黃惠雅譯。《小小孩都需要的教室-維薇安‧裴利的教學智慧》書 中,作者則特別提到:小孩與他們的同伴在遊戲場中,無範圍、自主的遊戲,與 認知學習成效有顯著關係6。再一次的將遊戲對於的價值,提出了證明,也可以 看出裴利企圖要與強調學科學習而犧牲孩子遊戲的時間與空間這樣的說法,做出 強有力的抗爭。從她在幼兒園的現場,不斷鼓吹運用遊戲及故事的力量,提供幼 兒成長所需的主張看來,裴利極力的要證明遊戲有助於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在這 本書中,作者對裴利的教學型態進行分析,他從研究中歸納與分析,並且提出說 明,裴利的故事與遊戲教學型態,並不是空穴來風,雖然裴利自己並沒有針對這 樣的課程安排,提出明顯的理論背景,但是從本書作者的研究與分析中發現,裴 利的這些想法,還是受到多位教育先進的影響,包括洛克、盧梭、杜威與維高斯 基等學說互相交疊影響 7,洛克形容學校是孩子適應文化的地方;盧梭則提到任 何形式的活動與教學,都要注意孩子內在與外在所展現的興趣,福祿貝爾以孩子 為中心的主張,都影響了裴利對於幼兒遊戲的看法。其中又以維高斯基(Lev Vygotsky)的理論8為主要的支撐。

裴利在幼兒遊戲,尤其是幻想戲的論述中教學記錄中,肯定幼兒在遊戲的過 程中對於其它能力的發展與幫助,讓我們得以了解遊戲對於幼兒的價值,並且在 後續的研究內容中,提供重要的觀點,從裴利的著作中,我們可以歸納出裴利所 提出來,遊戲至少對幼兒在以下的發展上具備意義與價值:

(一)、遊戲幫助幼兒發展結交朋友的技巧與能力

5 同註 3,頁 22。

6 Patricia Cooper(派翠西亞‧庫柏),《小小孩都需要的教室-維薇安‧裴利的教學智慧》(The Classrooms All Young Children Need)。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2011 年頁 26。

7 同註 6,頁 34。

8 維高斯基(Lev Vygotsky):俄國心理學家,提出幼兒的「近側發展區」的理論,強調所有的學 習,都是透過重要成人所搭建的「鷹架」(scaffolding)發展。

(34)

20

「裴利發現友誼是學前教育裡首要的題材,這在幼兒園的想像遊戲中 可以深深的被感受到。Ladd 和 Coleman(1993)認為進行想像遊戲時人際 間的溝通(如語言發展所定義),可以幫助幼兒練習在真實生活中結交朋 友9。」

「想像遊戲提供了許多機會探討如何結交朋友,友誼的意義為何10?」

「幫助小孩以各式各樣的故事邀請他人共演,是培養友情的隱藏機 會,她說這是「在小孩們的想像之間拉一條隱形線的習慣11

如筆者在第一章所提到的,不管是大班或是中班的孩子,在遊戲的團體中,

總會出現角色分配、規則訂定的情形,在孩子的世界中,誰扮演發號施令的人,

誰又是聽從指令的人,這些狀態,它往往也是自然發生,並沒有經過大人的介入,

它就像一條隱形的線,雖然看不到,但卻真真實實的存在幼兒的互動與遊戲中。

(二)、遊戲幫助幼兒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想像遊戲把小孩帶離具象思考,進入解決問題及抽象理解的階段。」12

「想像的力量能夠讓人找到新方法,從陷阱中脫困。」13

「想像遊戲充分發揮了它的正常功能,創造了一個世界,讓住在裡面的 人得以用想像和描述情境的前提和目標來解決問題。」14

(三)、遊戲幫助幼兒克服恐懼

9 同註 6,頁 49。

10 同註 6,頁 66。

11 同註 6,頁 67。

12 同註 6,頁 55。

13 Paley Vivian Gussin(維薇安‧嘉辛‧裴利),何釐琦譯,郭妙芳校譯。《壞人沒有生日—窺 探孩子想像的奧秘》(Bad Guys Don’t Have Birthday )。台北:阿布拉教育文化。2008 年。頁 13。

14 同註 6,頁 13。

(35)

21

「我假扮,所以我存在(I Pretend,therefore I am)。

我假扮,所以我知道(I Pretend,therefore I know )。

我們可以從中檢視孩子運用想像遊戲來呈現恐懼的方式,藉此證明孩 子們的恐懼是可以被克服的:

我假扮,所以我不害怕(I Pretend,therefore I am no afraid)。」15

「裴利點名「恐懼」為假裝遊戲裡的另一個重要主題。回應維高斯基 的遊戲裡論,遊戲產生能力。裴利寫到:「想像遊戲裡充滿警告,小孩 們總會找到一些新的方式來描述生活中的危機」。16

裴利的幻想戲中,充滿了假裝,孩子總是在不同的角色之間不停的轉換,一 會兒假裝自己是海盜,一會兒又假裝自己是童子軍、是小寶寶、是維持秩序的警 察、是蝙蝠俠、是大野狼、是三隻小豬……,這樣的假裝,就是孩子想像力的延 伸,也是所有能力發展的起點。雖然裴利的論述中,提到許多遊戲如何幫助幼兒 的發展的例證,但是探討遊戲如何幫助幼兒發展並不是本研究的核心與重點,所 以,筆者只大略的摘錄在裴利及相關的著作中,以裴利所提出的幻想戲為主,以 及其中特別針對性的幾項能力做整理,並無法涵蓋所有遊戲的種類以及對幼兒的 整體發展影響,謹在此提出澄清與說明。

15 同註 6,頁 17。

16 同註 6,頁 50。

(36)

22

第二節 幻想與想像

喬安尼‧羅達立(Rodari, Gianni)著,楊茂秀譯的《幻想的文法》,則是將「想 像」一詞,與兒童的教育結合在一起,羅達立將幼兒的遊戲視為一個幫助幼兒變 成一個優良的自主思考者,非常重要的技巧,幼兒通常透過想像,發展出遊戲的 規則,並且在遊戲的過程中,在行動及語文方面,獲得成長。《幻想的文法》這 本書,不論在實際上或是理論上,引導陪伴幼兒的大人們協助幼兒發展他們的想 像力。

西爾伯特.寇兒在這本書的推薦序中就特別說到:

「想像」,在教育中的地位是什麼?「想像」一詞並沒有出現在政府 2000 年的施政目標裡,也沒有出現在教育成效的預定表上。在我們的學校 裡,沒有想像的課程,沒有想像的教學法。

誠如詩人華里士.史迪芬(Wallace Stevens)所寫的那樣—「想像是心靈 探索事物的可能性力量17

看起來,想像是一種力量,它可以提供孩子一種跳脫現實的可能,在想像的 世界裡,孩子有機會實現願望,有機會挑戰不可能,甚至滿足現實生活無法提供 的樂趣,而這些所謂的「事物的可能性」,在羅達立的書中,他的說明是這樣的:

「事物的可能性」--那想像或構想出來,與事實相反的世界--使兒童有 可能走出他們日常生活的現實,去面對「如果…會怎麼樣?」這個問 題引發出來的經驗。要是世界上沒有錢的話,會怎麼樣?

要是你能改變言詞的意義的話,會怎麼樣?

要是你有一支魔法棒,一袋子滿滿裝的都是禮物,或是聖杯(Holy Grail),

17 Rodari, Gianni (喬安尼‧羅達立)著。楊茂秀譯。《幻想的文法》

(Grammatica Della

Fantasia)

。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2008 年頁 5。

(37)

23 會怎麼樣?

要是人是牛油做的,或是玻璃做的,或是影印紙做的,會怎麼樣18?

羅達立不斷的強調,孩子的想像,就是孩子自己最好的老師,孩子可以透過 想像,發展出遊戲,發展出故事,並且在遊戲及故事中,進一步提升思考的內容,

並且表達他們的思想。兒童會藉由挑戰比他們大的問題,來度量自己、瞭解自己,

進而獲得快樂,那是唯一他們能夠自己支配的成長方法19

關於想像,最終羅達立並沒有提出一個理論與定義來說明,但是他說:

這兩個東西都是一種智慧的決定:聰明跟想像一樣都是簡單的,有生產的,但幻 想卻是一個創作者。甚至他還說:將這兩個詞當同義詞,交互使用,不是什麼大 不了的罪刑20。但是羅達立對於幻想與胡思亂想,卻提供了這一段說明:幻想 (fantasy)與胡思亂想(fancy)之間的差別。左拉在他的《幻想的故事》(Storia del

fantasticare)一書中所主張的:幻想應用於真實,對真實作建構;胡思亂想則逃避

現實,而且要盡快逃。

羅達立在這本書中所提出來的想像練習以及教師的角色,深深的影響北義大 利蕾吉爾.艾米里亞省(Riggio Emilia)的教學,成為後來幼兒教育中非常重要的 教學方法,隨著 Riggio 學校的發展,也使得羅達立開始廣為幼教界熟知。透過 羅達立對於想像及幻想的詮釋,對於所有需要與孩子相處的人,提供了深切的提 醒,就如同書中所說:希望這本小書對很多人有用,只要他相信想像必須在教育 裡面有一定的地位。我希望這本書對所有深信孩子創造性的人有用。21

在我讀有關想像遊戲與想像玩伴的繪本時,總是很難跳脫幾種形象,不外乎

18 同註 17,頁 5。

19 同註 17,頁 58。

20 同註 17,頁 240。

21 同註 17,頁 27-28。

(38)

24

主角在新環境裡,沒有友伴,像是《嘉嘉》22,或是家中沒有兄弟姊妹,缺乏手 足的情況下只好自己想像一個玩伴,像是《我的秘密朋友阿德》23,但是,事實 真的是這樣嗎?究竟普遍的概念與科學的研究結果是一樣的嗎?

從《寶寶也是哲學家:幼兒學習與思考的驚奇發現》書中發現,這本 2011 年出版的書中提到:

瑪裘莉.泰勒發現,擁有想像玩伴的孩童往往具有比其他孩童更先進的心智 理論,即使整體而言他們並沒有比較聰明。擁有想像朋友的孩童更善於預測他人 會如何思考、感覺或行動。同樣的,善於社交的孩童其實比害羞且孤獨的孩子更 可能擁有想像玩伴。24

同時,我也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為什麼喜歡假裝,他們又是如何分辨 假裝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即使知道是假裝的情形,孩子一樣會產生快樂、害怕,

或是恐懼的情緒,就像我們大人在看電影或是幻想情節的小說時,我們一樣清楚 的知道這是虛構的,但是我們的情緒仍然會隨著劇情時而感動落淚,時而哄堂大 笑,卻沒有懷疑我們無法分辨真實與虛構;同樣的,孩子們也是如此。就如同書 中提到的:

想像玩伴和成人虛構小說中的角色有許多雷同之處。……身為成人讀者,即 便我們很清楚那些虛構的角色並不真實存在,仍舊會被他們深深感動、驚嚇,或 者從他們身上得到安慰25

想像這件事,幾歲開始呢?幼兒究竟什麼時候能夠分辨所謂的真實與虛構,

筆者的女兒在二歲的時候,就會拿著玩具電話,模仿大人講電話的樣子,包括對

22 Henkes, Kevin(凱文.漢克斯)著。Henkes, Kevin(凱文.漢克斯)圖。李坤珊譯。《嘉嘉》

Jessica

。台北市:和英。2001 年。

23 Burningham, John(約翰‧伯明罕)著。Burningham, John(約翰‧伯明罕)圖。林真美譯。《我 的秘密朋友阿德》

ALDO

。台北市:遠流。1997 年。

24 艾立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著。陳筱宛譯。《寶寶也哲學家—幼兒學習與思考的驚奇發現》

The Philosophicl Baby What Children’s Minds Tell Us About Truth,Love,and the Meaning of Life

。台北市:商周出版。2010 年頁 88-89。

25 同註 24,頁 92。

(39)

25

話的內容,但是他知道電話那頭其實根本沒有人,也沒有人與她對話,但是他仍 然說的非常開心,在《寶寶也是哲學家:幼兒學習與思考的驚奇發現》書中提到,

人類並非活在真實世界中……而是活在一個擁有許多可能世界的宇宙 中。……這些可能的世界就是我們口中的夢想與計畫、虛構小說,以及假設。它 們是希望與想像的產物。哲學家則含蓄風趣的稱之為「違實」(counterfactuals)

違實是人生裡的「要不是、早知道、原本應該」,也就是為未來可能會但尚 未發生的種種,或是過去本來該、結果卻沒有如此發展的一切26

孩子從許多假裝的經驗中,得到現實世界的規則,當他們開始知道某一件事 會引起另一件事,或是掌握兩者之間的關係時,他們不僅知道想像與現實的差 別,他們甚至開始有能力創造幻想的世界。嬰兒從十八個月大,甚至年紀更小時 便開始懂得假裝,假裝牽涉到現在式的違實思考—想像事情可能會有怎樣不同的 發展27

當我再回想起兩個女兒小時候相處的情況,當大女兒兩歲半的時候,小女兒 一歲多,當時姐姐會用擁抱的方式和妹妹玩,但是,孩子總是不清楚什麼樣的力 道才是恰當的,大人們總會在一旁窮緊張,並且擔心小孩受傷,所以,每次當姐 姐抱妹妹的時候,妹妹就會轉頭看看媽媽的表情,當她發現媽媽皺眉頭,並且轉 向姐姐,用比較大聲的音量制止姐姐的時候,妹妹就會哭出聲音,很委屈的樣子;

有幾次,同樣的情況下,我注意到,當妹妹的視線範圍看不到爸爸或媽媽時,同 樣的情況下,妹妹就沒有哭。所以我推測,妹妹知道,如果媽媽在旁邊,姐姐抱 她比較用力的話,媽媽就會責備姐姐,尤其是當她又哭出聲音的話,結果幾乎都 是一樣,所以妹妹已經掌握了這個關係。讓人不得不相信,原來孩子在這麼小的 時候,就已經清楚的建立了這個事件運作的規則。就如同書中描述:

一旦你知道某件事與另一件事存有怎樣的成因關係,就能預測假如你的行為

26 同註 24,頁 38。

27 同註 24,頁 47。

(40)

26

改變了另一件事,那麼某件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28

心理學家亨利.魏爾曼(Herry Wellman)在研究中發現,兩三歲大的孩子每天 都會提出、也會被問到幾十個成因解釋29

孩子的想像也絕對不是完全的天馬行空,毫無根據,我相信這些都與孩子的 生活經驗有關,生活經驗,包括:父母親的教養模式、家裡的對話內容與習慣、

對周遭事物的認識、接觸不同事物的經驗…等,當然,孩子聽的故事,也是年幼 的生命中,認識世界的重要管道,那麼,孩子聽的故事,是不是也會回頭來影響 孩子對於生活的詮釋與表現呢?讓我們回到孩子的世界中觀察吧!

28 同註 24,頁 53。

29 同註 24,頁 57。

(41)

27

第三節 故事的力量

如果您稍稍留意,就不難發現,現在是個講究「故事行銷」的年代,不論你 要賣的是什麼東西,只要能夠在物品的背後,添加一個故事,就能產生感動人的 效果,消費者往往也就在感動之餘,將口袋的錢乖乖的掏出來。

不過,我們不談行銷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知道,故事,不是小孩愛聽,大 人也愛聽,只要有故事的,就彷彿代表的一種吸引力,一種讓人卸下心防的信任 與安全感,一種讓人感受到邀請與重視的溫暖。所以,當我在讀 Robert Coles(羅 伯.寇爾斯)所著之《故事的呼喚 》(The Call of Stories)30時,書中,他忠實的和 讀者分享,他的督導醫師魯得威格大夫告訴他的:讓故事本身成為我們要發現的 東西31。他還說:「他們的故事,你的、我的,每個人在旅途上都帶著故事,而 且我們都該尊敬彼此的故事,然後彼此學習32。」

Robert Coles33面對的是他的病患,有一段時間,他也非常努力的進行相關的 研究,然後不斷的發表研究的結果與論文,當他自己也非常滿意自己的成就時,

他的太太34和他的老師魯得威格大夫似乎並不是非常的同意他的想法。有一回,

他的太太甚至說我根本不是在談這些小孩子,相反的,我只是「把他們當作參 考」,我只是在向「其它大夫」展是我有能力忠實的運用理論的架構來「解讀」

現實底下的真相35

但是,同樣令人感動的是,Robert Coles 把他的這些經歷以及反省的過程,

寫成一個故事,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我也把它當成一個故事在讀。讓我心有戚戚

30 Robert Coles(羅伯˙寇爾斯)著。吳慧貞譯。《故事的呼喚》

(The Call of Stories)

。台北市:遠 流。2001 年。

31 同註 30,頁 61。

32 同註 30,頁 71。

33 Robert Coles(羅伯˙寇爾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系畢業,兼具小兒科醫師、兒童精神科醫師 與作家等多重身分。畢生以協助困境中的兒童為職志。

34 Robert Coles(羅伯˙寇爾斯)在書中描述他的太太當了二十五年的老師,在麻薩諸塞州和喬治 亞州兩地的私立學校公立學校教書,還有路易斯安納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公立學校,教的科目是英 文和歷史。他對 Robert Coles 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35 同註 30,頁 68。

(42)

28

焉的是,醫生在他的工作現場,很可能被要求可以快速的判斷病人的病情,並且 正確有效迅速得給予治療或醫藥的協助,醫生往往有許多醫療上的專有名詞,越 是讓人聽不懂,越顯得專業;同樣的,幼兒園老師、園長這個工作,也會面臨這 樣的挑戰,新手父母往往希望我們在很快的時間內,可以告訴他,孩子怎麼了?

可以有什麼好的方法,立即糾正或改善某些行為問題、情緒問題,甚至是學習問 題。我們也有許多的專有名詞:感覺統合、氣質分析、先天優勢智能……一大堆 同樣讓人摸不著頭緒的用語,但是這些,會不會淪為一種「專業的傲慢」或是「專 業的偏見」,尤其在人生的幼兒階段,有太多的可能,我們有怎麼能夠輕易的,

就為孩子下判斷。

所以,我深信,孩子的故事裡,一定有些什麼等待我們去發現,我期許自己,

追隨 Robert Coles 的腳步,透過故事,引發自己的內在省思,在這樣的力量之下,

我相信,那將會引導我到另一個不同的層次,重新看待與審視,自己的教學,自 己的故事,還有孩子的故事。

(43)

29

第四節 小結

林師宇(2004)《教室中的故事與敘事智慧》中,運用兒童哲學的教材,在 班級中進行探索社群,在林師宇的研究記錄中,孩子透過教材及老師的引導,開 始進行故事的說演與分享,進而形成一個對話與互相探索的互動模式,研究者在 過程中透過孩童得分享與記錄,進一步反思教學者的角色與個人內心的變化。我 大膽的預測,這個研究的過程,對林師宇來說,有著一些在人的內在生命深層的 體驗與收穫。

如果,我們真心的分享故事,孩子會用他的生命與所有的時間,回饋給我們 他人生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是孩子送給我們的禮物,裴利相信,所以他讓孩子 用故事來學習,用故事來記錄自己的成長,並且用故事,記錄了一個老師的成熟 與省思;Robert Coles 相信,傾聽故事勝過成籮成筐的理論與專業術語,他相信 故事可以深入人心,不管是什麼樣的人;而我相信,至少故事可以帶給人快樂與 希望,我們傾聽孩子的故事,不只是進入孩子的思考與生命,更重要的,當我們 願意誠懇的尊重孩子的故事時,我們會讓自己真的有所不同。我腦中一直盤旋著 又青老師與我分享的一段話,話的詳細內容已經記不清,但是大概的意思是這樣 的:「大部分的時間,我們被規定要在專業素養上(指幼教工作)有所成長,但是,

誰真正關心過,一個老師除了在教學上、在專業上的成長,他自己是不是有成長,

一種很底層,很真實,關於自己是一個老師得這件事,你究竟有什麼成長,以至 於現在的你和五年前、十年前的你有什麼不同?」我想,當我開始傾聽、專注在 孩子的故事上的時候,我已經開始不同了,而且這個不同,是一個開始,什麼時 候結束,至少,現在沒有答案。

(44)

30

(45)

31

第參章 有一種禮物叫故事

過去,說故事,是學校生活裡的一部分,有時候,它是活動的重心,有時候,

它是課程與課程,活動與活動之間的銜接;有時候,它也可以是一種獎賞;更有 的時候,它會成為哄孩子睡午覺的好方法,對孩子來說,說故事給他們聽,就是 一種最好的禮物。

現在,故事不應該是手段,更不應該是工具,聽故事,應該是孩子的權利,

像陽光、空氣、水一樣,是孩子長大不可或缺的元素,我這樣告訴自己,讓故事 變成孩子生活中自然存在的東西。

當然,我也非常好奇,我選擇的故事究竟會讓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反應,他們 會在這些故事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什麼樣的經驗?《愛麗絲夢遊奇境記》的作者 Lewis Carrol 認為:說故事是一種送禮的行為1,這份禮物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理由 或原因,就是很單純的,想要送禮物給身邊的孩子。收到禮物的孩子,會如何看 待這份禮物。

當我說,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大家開心的互相望了一眼,接著開始出現 狐疑的表情,我問孩子怎麼了?這時候,孩子們開口了

軒軒:可是禮物都要裝在盒子哩,然後再綁一個蝴蝶結啊!

(我猜是因為他們並沒有看到我帶著這樣的東西出現)

小杰:對啊!如果沒有放在盒子裡,被看到,就不叫禮物了。禮物都是爸爸 媽媽晚上趁我們睡覺以後做的,這樣我們就不會看到。

(這顯然是聖誕節的把戲已經被小孩識破了。) 老師:那什麼様的東西可以當作禮物?

鳴翌:就是把別人喜歡的東西裝在盒子裡,送給他就是禮物。

老師:喔!是這樣呀!一定要裝在盒子裡嗎?

喬喬:對啊,不能被別人看到,不然這樣就不刺激了,沒有神秘感,這樣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veloping Students’ Multimodal Literacy in the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is a resource package produced by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ection,

 To explore and develop approaches to developing a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students’ learning of English through play ;..  To develop classroom routines that

 To explore and develop approaches to developing a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students’ learning of English through play ;..  To develop classroom routines that

Nurturing Pupils’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Upper Primary English Classroom is a resource package produced by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classroom management skill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ood teaching practices in both reading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and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traditional bakery industry by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d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of the homeroom teacher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